- 143.00 KB
- 2021-06-07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www.ks5u.com
第一单元素质升级检测
(本试卷满分150分,测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30分,每小题3分)
一、(12分)
1.下列词语,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C )
A.问津(渡口)
奚(疑问代词,为什么)自
绥(安抚)之斯来
B.卓(卓越,突出)尔
天厌(厌弃)之
不堪(可以)其忧
C.在家(古代大夫的家族)无怨
樊迟未达(通达)
济(帮助)众
D.犹病(担忧,忧虑)诸
闻义不徙(迁移)
绘事后素(白色)
【解析】 A奚:什么地方,B堪:忍受,D素:用来作画的白色底子。
2.下列成语全部出自《论语》的一组是( D )
①当仁不让 ②以五十步笑百步 ③割鸡焉用牛刀 ④欲速则不达 ⑤劳苦功高 ⑥任重道远 ⑦见危授命 ⑧举一反三
A.①②③④ B.⑤⑥⑦⑧
C.①②⑦⑧ D.③④⑥⑧
【解析】 ②出自《孟子》,⑤出自《史记》。
3.下列对第一课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长沮桀溺”一章,“是鲁孔丘与?”表明长沮是明知故问。因为孔子在当时已十分有名,他周游列国的事迹也已传遍天下,长沮因此才说鲁国的孔丘周游天下,难道还不知道渡口在哪里吗?他对孔子选择这样的人生道路表示不满。
B.从“桀溺问‘子为谁’”到“耰而不辍”一段,可以看出,长沮桀溺不光对孔子不满,对子路跟随孔子周游天下也同样不满。
C.“植其杖而芸”用动作描写荷蓧老人用劳动表示自己对孔子作为的不满。
D.“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点破了儒士做官的立足点,这就是行义而非谋利。“道之不行,已知之矣”说明孔子在推行道义方面的执着。
- 11 -
【解析】 桀溺表面上是说子路,实际上仍是针对孔子。
4.下列有关古代官制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拜,按一定礼节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B.象笏是用象牙做的笏。笏是古代大臣上朝时用的手板,有事可以记在上面备忘。
C.致仕,旧指交还官职,即辞官。致仕制度,即官员的退休制度,是中国古代文官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典籍中习见的“致事”“下车”“告归”“乞骸骨”等,也都指的是“还禄位于君”。
D.大夫是古代官职名称,各朝代大夫的职能和级别多有不同。
【解析】 “下车”指官员刚到任。
二、(9分)
5.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D )
A. B.
C. D.
【解析】 两个“远”字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6.下列句式相同的两项是( DE )
A.弟子孰为好学?
B.子路行以告。
C.晨门曰:“奚自?”
D.居则曰:“不吾知也!”
E.古之人不余欺也。
【解析】 两个句子都是否定句宾语前置句。
7.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文中涉及的人物:子夏、子路、陈亢、伯鱼、子贡、樊迟、伯牛、颜渊、曾参、曾皙等都是孔子的学生,其中曾参和曾皙是父子关系。
B.仪封人是孔子政治主张的理解者和支持者;长沮、桀溺、楚狂接舆、荷蓧丈人等人都是隐士,不支持孔子的政治主张。
C.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由这些论述来看,孔子所谓的“好学”,指人的道德修养和为人处世的能力,和我们今天的含义并不完全相同。
D.“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反映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
【解析】 伯鱼是孔子的儿子,曾皙和曾参是父子关系。
三、(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孔光字子夏,孔子十四世之孙也。明经学,年未二十,举
- 11 -
为议郎。光禄勋匡衡举光方正,为谏大夫。坐议有不合,左迁虹长。成帝初即位,举为博士,数使录冤狱,行风俗,振赡流民,奉使称旨,由是知名天下。为上所亲信,转为尚书令。凡典枢机十余年,守法度,修故事。上有所问,据经法以心所安而对,不希指苟合;如或不从,不敢强谏争,以是久而安。时有所言辄削草稿以为彰主之过以贾忠直人臣大罪也有所荐举唯恐其人之闻知光久典尚书,练法令,号称详平。时定陵侯淳于长坐大逆诛,其小妾以长事未发觉时弃去,已更嫁。用长事发,丞相方进以为:“令,犯法者各以法时律令论之,明有所讫也。长犯大逆时,其妾为长妻,已有当坐之罪,与身犯法无异。后乃弃去,于法无以解。请论。”光以为:“大逆无道,父母妻子皆弃市,欲惩后犯法者也。夫妇之道,有义则合,无义则离。长未自知当坐大逆之法,而弃去其妾,已更嫁,义已绝,而欲以为长妻论杀之,名不正,不当坐。”有诏“光议是”。后拜为丞相。哀帝初即位,躬行俭约,省减诸用,政事由己出,朝廷翕然,望至治焉。褒赏大臣,益封光千户。时,傅太后居北宫,北宫有复道通未央宫,傅太后从复道朝夕至帝所,求欲称尊号,贵宠其亲属,使上不得直道行。顷之,太后从弟子傅迁在左右尤倾邪,上免官遣归故郡。傅太后怒,上不得已复留迁。光奏言:“诏书‘侍中驸马迁巧佞无义,国之贼也,免归故郡。’复有诏止。天下疑惑,无所取信,亏损圣徳,诚不小愆。臣请归迁故郡,以销奸党。”卒不得遣,复为侍中。光坐罢归。元始五年薨,年七十,谥曰简烈侯。
(节选自《汉书》卷八十一,列传第五十一)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B )
A.时有所言/辄削草稿/以为彰主之过/以贾忠直人臣/大罪也/有所荐举/唯恐其人之闻知/
B.时有所言/辄削草稿/以为彰主之过/以贾忠直/人臣大罪也/有所荐举/唯恐其人之闻知/
C.时有所言/辄削草稿/以为彰主之过/以贾忠直人臣/大罪也/有所荐/举唯恐其人之闻知/
D.时有所言/辄削草稿/以为彰主之过/以贾忠直/人臣大罪也/有所荐/举唯恐其人之闻知/
9.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经学,注解经书之学,其中“经”指《诗》《书》《礼》《易》《春秋》等儒家经典。
B.举、拜,都指授予官职,和《张衡传》中“举孝廉不行”一句中的“举”意思一致。
C.大逆,封建时代称危害君父、宗庙、宫阙等严重罪行,犯此重罪者当处以极刑。
D.封,指帝王把土地或爵位给予亲属或臣僚。文中指皇帝赏赐给孔光千户封邑。
【解析】 B项,“和《张衡传》中‘举孝廉不行’一句中的‘举’意思一致”错误,《张衡传》中“举”是推荐的意思,而“孝廉”不是职务,而是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本文中“举为议郎”是说孔光年纪还不到二十,就被任用为议郎,故文中“举”意思是被推举任职。故《张衡传》与本文中的“举”“拜”意思不一样。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孔光博学多才,名声传遍朝野。他是孔子后裔,年未二十就精通经学;任博士时,受命审查冤狱、整治风俗、赈济灾民,所做之事符合旨意,由此知名天下。
- 11 -
B.孔光公正执法,反对诛杀小妾。淳于长犯罪被诛,丞相认为其已改嫁的妾应被株连问罪,但孔光反对,认为杀掉小妾名义不正。他的观点被皇上认为是正确的。
C.孔光公正不阿,进言遣送傅迁。皇上将傅迁免去官职遣归故郡,后迫于傅太后之怒又留用傅迁。孔光认为这样做纵容太后,有损圣德,请求依然遣归傅迁。
D.孔光经历数代,宦海数次浮沉。他从议郎一职步入仕途,担任谏大夫时被贬为虹县县令;汉成帝时任尚书令、丞相等职;汉哀帝时因进言被免去官职,回到故里。
【解析】 D项,“汉哀帝时因进言被免去官职,回到故里”错误,“罢归”指辞职或免官归里,也就是说可能是臣子主动请辞,故文中并未说就是“因进言被免去官职”,故D项表述太主观和绝对。
第Ⅱ卷(共120分)
四、(23分)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为上所亲信,转为尚书令。凡典枢机十余年,守法度,修故事。
译文:孔光被皇上亲近信任,转换官职担任了尚书令。一共执掌朝政机要十多年,维护法度,修订制度。
(2)躬行俭约,省减诸用,政事由己出,朝廷翕然,望至治焉。
译文:哀帝厉行节俭,减省各项费用,政事由自己裁决处理,朝廷上下一致希望能天下大治。
【参考译文】
孔光,字子夏,是孔子的第十四代孙。他对经学特别精通。年纪还不到二十,就被任用为议郎。光禄勋匡衡因孔光行为正直而推举他,(孔光)被任命为谏议大夫。因为议事不合天子意思,降职为虹县的县官。汉成帝刚刚登上王位,任用(孔光)为博士,(朝廷)多次派他审查冤案,推行风俗教化,救济流浪灾民,所奉使命能圆满完成,合乎皇帝心意,因此而著名。孔光被皇上亲近信任,转换官职担任了尚书令。一共执掌朝政机要十多年,维护法度,修订制度。皇上问什么问题,就根据经义以自己认为最合适的对答,不迎合皇帝的意图,而无原则地附和;如果天子不听从,也不敢用力去争,因此,他的地位保持得长久而安全。有时他上书言事,已经写好的奏章总是删削修改,认为上书张扬皇上的过失,以此来求得忠直的美名,是做官的大罪。孔光推荐别人做官,唯恐被那人知道。孔光长期掌管尚书事务,制定法律制度,号称详细平和。这时,定陵侯淳于长犯了大逆不道之罪被杀了,淳于长的小妾都在淳于长犯罪的事没有被发觉以前离开,已经重新嫁了人。等到淳于长的事情发生之后,丞相方进认为:“按照法令,犯法的人都要以犯法时的法律论处,在时间上有明确的界限,淳于长犯大逆不道罪的时候,他的妾是长妻,已经犯有株连之罪,与自身犯法没有差别。她们后来离开他,按照法律是没法免罪的。请论处。”孔光发表意见,认为:“
- 11 -
犯了大逆不道的罪,罪犯的父母妻子子女,以及父母亲属,无论年纪大小,都应该处斩,弃尸街头(以此来警戒今后犯法的罪人)。而夫妇之间的法则,是相互之间有情义就结合,没有情义就分离。淳于长自己不知道要犯下大逆不道的罪,就抛弃了他的妾,她们有的改嫁了,夫妻之间的情义已绝,如果还要认为她们是淳于长的妻子,来杀掉她们,名义上不正当,因此不应当牵连判罪。”皇上下诏书,肯定孔光的意见正确。后来任命孔光为丞相。汉哀帝初即位,厉行节俭,减省各项费用,政事由自己裁决处理,朝廷上下一致希望能天下大治。皇上褒扬奖赏大臣,给孔光增加封邑一千户。这时,傅太皇太后自己住在长乐宫,北宫有空中阁道与未央宫相通,傅太后果然从阁道早晚到皇帝的住处,请求皇上赐予尊号,让她的亲属富贵受宠,使得皇上不能根据政治的原则秉公行事。不久,太后堂弟的儿子傅迁在皇帝左右尤其施展奸邪伎俩,皇上罢免他的官职,遣送他回归故地。傅太后恼怒,皇上不得已,又把傅迁重新留了下来。孔光上奏说:“皇上下诏书说:‘侍中驸马都尉傅迁乖巧邪佞,泄露朝廷秘密,对皇上办事不忠,是国家的祸害,罢免官职,遣送回家。’其后又下诏停办,百官都疑惑不解,感到没有什么值得信任的了,这对皇上的圣德是一个很大的损害,确实不是一个小小的过失。我们请求皇上仍旧遣送傅迁回老家,来消除奸党。”但是傅迁最终还是没有被遣送回家,重新做了侍中。孔光退归乡里,元始五年去世,享年七十岁,谥号简烈侯。
12.(2020·高考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8分)
读 史
王安石
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
当时黮闇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
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
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
注: ①黮闇:蒙昧,糊涂。②糟粕:这里用来指代典籍,也作“糟魄”,《庄子·天道》:“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 B )
A.这首诗从大处着眼,并非是针对某个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而作。
B.历代高人贤士一世奔忙,建功立业,但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
C.历史人物在其所处的时代已经难免被误解,在世俗的传言中更会失真。
D.颈联的上下两句反复陈说,表明诗人的观点,堪称这首诗的警策之语。
【解析】 B项,“但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错,“行藏终欲付何人”意思是,在死后,他们的行藏最终又会托付给什么人呢?这句话的意思是,在建功立名时,他们作出的努力和牺牲都是自主的;但是,之后他们的一切又要不自主地委之他人,任其摆布,任其剪裁了,对于这一点他们是无能为力、无可奈何的。并非选项所说“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的意思。故选B。
(2)这首诗阐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对我们有何启示?(4分)
【答案】 ①
- 11 -
史书是由人编写的,难以做到绝对客观,所以历史记载与历史真实之间存在差异。②在读书时必须保持批判精神,善于分辨,切忌盲从。
1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千里之行”,要“始于足下”,荀子的《劝学》中,也有以“千里”为目标,从反面强调“积累”重要性的名言:“_(故)不积跬步__,_无以至千里__。”
(2)天宝三载,李白受权臣谗毁排挤被赐金放还,离开长安之际,朋友不惜重金为其饯行,《行路难》中“_金樽清酒斗十千__,_玉盘珍羞直万钱__”写出宴会盛况;而李白面对奢华盛宴却“_停杯投箸不能食__”,拔剑四顾,心绪茫然。
(3)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中表达英雄业绩会随时光流逝的一句是“_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__”。
五、(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7题。
贾诩字文和,武威姑臧人也。少时人莫知,唯汉阳阎忠异之,贾诩有良、平之奇。
董卓之入洛阳,卓婿中郎将牛辅屯陕,诩在辅军。卓败,辅又死,众恐惧,校尉李傕等欲解散。诩曰:“闻长安中议欲尽诛凉州人,而诸君弃众单行,不如率众而西,所在收兵,以攻长安。”众以为然,傕乃西攻长安。后诩为左冯翊,傕等欲以功侯之。诩曰:“此救命之计,何功之有!”固辞不受。是时将军段煨屯华阴,与诩同郡,遂去傕托煨。诩素知名,为煨军所望。煨内恐其见夺,而外奉诩礼甚备,诩愈不自安。
张绣在南阳,诩阴结绣,绣遣人迎诩。诩将行,或谓诩曰:“煨待君厚矣,君安去之?”诩曰:“煨性多疑,有忌诩意。我去必喜。又望吾结大援于外,必厚吾妻子。绣无谋主,亦愿得诩,则家与身必俱全矣。”诩遂往,绣执子孙礼,煨果善视其家。诩说绣与刘表连和。太祖比征之,一朝引军退,绣自追之。诩谓绣曰:“不可追也,追必败。”绣不从,进兵交战,大败而还。诩谓绣曰:“促更追之,更战必胜。”绣谢曰:“不用公言,以至于此。今已败,奈何复追?”诩曰:“兵势有变,亟往必利。”绣信之,遂收散卒赴追,大战,果以胜还。
是后,太祖拒袁绍于官渡,绍遣人招绣。绣欲许之。诩显于绣坐上谓绍使曰:“归谢袁本初,兄弟不能相容,而能容天下国士乎?”绣窃谓诩曰:“若此,当何归?”诩曰:“不如从曹公。”绣曰:“袁强曹弱,又与曹为仇,从之如何?”诩曰:“此乃所以宜从也。夫曹公奉天子以令天下,其宜从一也。绍强盛,我以少众从之,必不以我为重。曹公众弱,其得我必喜,其宜从二也。夫有霸王之志者,固将释私怨,以明德于四海,其宜从三也。愿将军无疑!”绣从之,率众归太祖。太祖见之,大喜。
建安十三年,太祖破荆州,欲顺江东下。诩谏曰:“明公昔破袁氏,今收汉南,威名远著,军势既大;若乘旧楚之饶,以飨吏士,抚安百姓,则可不劳众而江东稽服矣。”太祖不从,军遂无利。
评曰:贾诩,庶乎算无遗策,经达权变,其良、平之亚欤!
- 11 -
(节选自《三国志》)
14.下列各句中,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5分)( C )
A.少时人莫知,唯汉阳阎忠异之
异:意动用法,“认为……与众不同”
B.后诩为左冯翊,傕等欲以功侯之
侯:封侯
C.促更追之,更战必胜
更:更加,越发
D.以明德于四海
明:显示
【解析】 更:再,重新。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5分)( D )
A.曹公众弱,其得我必喜,其宜从二也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B.又望吾结大援于外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袁强曹弱,又与曹为仇
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D.不用公言,以至于此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
【解析】 D项都是介词,表原因。A项第一个“其”,代指“原因”,第二个“其”,是反身代词,指自己;B项第一个“于”表对象,第二个“于”表比较;C项第一个“为”是动词“结”,第二个“为”是介词“因为”。
16.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贾诩“经达权变”的一组是(6分)( C )
①而诸君弃众单行,不如率众而西,所在收兵,以攻长安
②煨内恐其见夺,而外奉诩礼甚备,诩愈不自安
③少时人莫知,唯汉阳阎忠异之 ④曹公众弱,其得我必喜 ⑤若乘旧楚之饶,以飨吏士,抚安百姓,则可不劳众而江东稽服矣 ⑥诩遂往,绣执子孙礼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④ D.②⑤⑥
【解析】 ③反映贾诩少年时就有才华;⑥说的是张绣。
1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6分)( C )
A.贾诩早年在脱离李傕后曾依托段煨,但段煨却外恭而内忌。贾诩觉察后内心不安,于是与在南阳的张绣联络,断然离开多疑的段煨。
- 11 -
B.贾诩投奔张绣后,劝说张绣与刘表联合并多次与曹操作战,一天早晨曹操突然带领军队退去,而第一次张绣不听贾诩劝阻,结果真的大败而归,显示了贾诩卓越的军事才能。
C.贾诩认为曹操兴图大业,不会与张绣计较私仇,所以他劝张绣在官渡之战后投归曹操。张绣听计,果然得到曹操的开释和重用。
D.曹操攻取荆州之后,想顺江东下,灭掉东吴。贾诩则劝曹操,虽然威名远扬,军事势力也十分强大,但应采取一些温和措施使百姓安居乐业。曹操没有听从他的意见,决然出兵,结果失利而回。
【解析】 根据原文,他劝张绣投归曹操是在官渡之战开始时。
【参考译文】
贾诩字文和,武威郡姑臧县人。青年时没有人看出他的才能,只有汉阳人阎忠认为他与众不同,说他有张良、陈平的奇才。
董卓进入洛阳。董卓的女婿中郎将牛辅驻扎在陕县,贾诩当时在牛辅的部队中任职。董卓战败,接着牛辅也死了,大家都很恐惧担心,校尉李傕等人想要解散队伍。贾诩说:“听说长安城里议论着要杀尽凉州人,而你们却想丢弃部队单独逃命,不如率领众人向西走,征收所到之处的兵役,准备攻打长安。”众人认为他说的对,于是李傕向西攻打长安。后来,贾诩任左冯翊,李傕等人想根据他的功劳封他为侯。贾诩说:“那不过是为了救命而出的点子,谈不上什么功劳!”坚决推辞不肯接受。这时将军段煨驻扎在华阴县,段煨与贾诩是同郡人,贾诩于是就离开李傕去依附段煨。贾诩素来名气大,为段煨部众所敬仰。段煨心里害怕贾诩夺了他的兵权,但表面上对贾诩仍礼节周全,贾诩更加不安。
张绣在南阳,贾诩暗中和他联系,张绣派人迎接贾诩。贾诩将要启程时,有人对他说:“段煨待您不薄,您为什么要离开他而到别的地方去呢?”贾诩说:“段煨性情多疑,有猜忌贾诩的意思。我离开,他一定高兴,他又希望我在外面为他联系到强有力的援兵,必定会厚待我的妻子儿女。张绣没有主要的谋臣,也愿意得到我;这样我的家庭和我自己都能保全了。”贾诩于是来到张绣驻地,张绣对他秉持后辈的礼节,段煨也果然好好照顾了他的家眷。贾诩劝说张绣与刘表联合。曹操接连几天和张绣作战,一天早晨突然带领军队退去,张绣亲自带兵追去。贾诩对张绣说:“不能追,追一定会失利的。”张绣没有听从,带兵前进与曹军交战,结果大败而回。此时贾诩又对张绣说:“赶快再去追击,再战必胜。”张绣道歉说:“没有听您的话,才弄到这般地步。现在已经败了,为什么又要去追?”贾诩说:“用兵的情势常有变化,急速前往,必定有利。”张绣这次相信了他,收拢散乱的士兵前去追击,与曹军大战,果然凯旋。
这以后,曹操在官渡抗拒袁绍,袁绍派人招纳张绣。张绣想要答应他,贾诩在张绣坐席上公开地对袁绍的使臣说:“回去替我回绝袁绍,他们兄弟之间尚且不能容纳,还能容纳天下的杰出人士吗?”张绣私下对贾诩说:“既然弄成这样,我们该归附谁呢?”贾诩说:“不如归附曹操。”张绣说:“袁强曹弱,我们又与曹操曾是仇家,怎么能归附于他呢?”
- 11 -
贾诩说:“这正是应该归附曹操的原因。曹操侍奉天子以号令全国,这是应该归附他的第一个原因。袁绍强盛,我们以这么少的人去归附他,他必然不会看得起我们。曹操的队伍弱小,他得到我们必定高兴,这是归附他的第二个原因。有霸王志向的人,本来就该放弃私人恩怨,以向天下人显示他的德行,这是归附他的第三个原因。希望将军不要迟疑!”张绣听取了贾诩的意见,率领众人归附了曹操,曹操见到他们,十分高兴。
建安十三年,曹操攻破荆州,想要顺江东下。贾诩劝告说:“明公您过去攻破袁氏,如今又收服汉南,威名远扬,军事势力已经十分强大;如果利用荆州已有的富饶,犒赏官吏士人,安抚百姓,让他们安居乐业,那么就可以不用兴师动众而使江东地区俯首称臣。”曹操没有听从他的意见,决然出兵,终于失利而回。
评论说:贾诩,筹谋差不多没有失策过,通晓方法,能随机应变,大概是张良、陈平一类的人吧!
六、(15分)
18.下面是某市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办公室致普查员的信的部分内容,其中有五处不合书面语体要求,请找出并作修改。(4分)
根据《全国污染源普查条例》的意思,本市开展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此次普查涉及行业广、覆盖范围大、工作任务好多。各位普查员挑着收集原始数据的重任。普查时,主动拿出普查机构统一印制的普查员证,进行自我介绍;向群众耐心说说普查的重要意义,提高群众对本次工作的认同感。请全体普查员务必尽职尽责,交上一份合格的答卷。
【答案】 ①“意思”改为“规定”;②“好多”改为“重”;③“挑”改为“肩负”;④“拿出”改为“出示”;⑤“说说”改为“宣传”。
19.下面是污水处理工艺流程图。请把这个图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90个字。(5分)
【答案】 示例:污水进入1级池,同时向1级池投加混凝剂,两者混合后进入2级池,在此与从沉淀池回流的污泥集聚,然后进入3级池,在此与加入的助凝剂进行反应,最后进入沉淀池,出水进入下一道工序。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我们崇尚英雄,不仅因为英雄引领了历史车轮的前进, __①__,可以穿过岁月、直抵人心。一句话说得好,英雄不是点燃的蜡烛,而是一束纯净的阳光。生命终有逝去之日,蜡烛终有燃尽之时,但“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
- 11 -
的献身精神、“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豁达胸襟、“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勇敢刚毅,__②__。以英雄为路标,我们才能廓清思想的迷雾,__③__,不会走偏路、走错路。
【答案】 ①更因为英雄身上闪耀的精神光芒__②却可以穿越时空而凝为不朽__③看清前行的方向
七、(6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孔子云“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强调审美教育对于人格培养的作用。蔡元培先生曾大声疾呼:“美育是最重要、最基础的人生观教育。”可是,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同学不理解美育,不懂得审美。有的说:“我们学习这样忙,哪有时间欣赏美?”有的说:“考上大学主要靠智育,审美能力的有无是无关紧要的啊!”也有的说:“人无德不立,只要品德好,就能拥有一切。”此外,我们身边还有一些其他不重视美育的现象。
上面的材料引发你怎样的认识与思考?请以学习委员“小明”的身份为主题班会写一篇“倡议书”。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向】
这是一篇任务驱动型作文。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任务驱动型作文的特点和写作要求。其次要明确任务指令(任务驱动),再次要明确写作对象、角度、范围及文体等要求;最后,携带任务指令完成写作即可,千万注意不得脱离任务指令写作。
材料部分先引用名人名言,阐释前人对“美育”的理解,交代了“美育”对个人及集体的重要性;然后联系现实,指出问题,揭示有些同学不理解美育,不懂得审美的现象。前后对比,引起考生的思考:“美育”这么重要,为什么有些同学却不理解呢?这种不良现象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应该怎样改善这种情况呢?据此可以立意:提倡美育,重视美育。作文的任务是“以学习委员‘小明’的身份为主题班会写一篇‘倡议书’”,倡议的内容应紧扣“提倡美育”,体现自己的认识和思考,并提出希望和建议。
题目给出了非常明确的立场,考生要站在这一立场上进行写作。同时注意,对于不理解美育,不懂得审美的现象,不能一味地责备、讽刺或埋怨,而是要有自己的思考,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意见,给出具体的观点和事例,倡议同学们理解美育,重视美育。
参考立意:美育是一种刚需;携美育同行,作追梦新人;美育是眼睛,前途一片明;搞好美育是基础,成长路上你最行。
【佳作赏读】
关于提倡美育的倡议书
亲爱的同学们:
蔡元培说:“美育之目的在于陶冶活泼敏锐之性灵,养成高尚纯洁之人格。”
- 11 -
然而,网络“污文化”在网络媒体的推动下,可谓“甚嚣尘上”,大有代替主流媒体的趋势。这样粗糙怪异的文化不断刷新着国人对美的认知,冲击着青少年尚不成熟的三观,使得中华文化的美好高洁被侵染,让人们不知“何为美”。故此,唯有加大美育的培养灌溉,才能成就个人之福,国家之幸。
加强美育培养是个人之福。人民日报发表时评,大声疾呼:“美育是一种刚需,为美而献身,比为面包而活着更加幸福。”拥有审美能力,就拥有了发现美的眼睛,就能够善于在苦难的生活中找到美,从而制造美,然后让自己即使在地狱中也能笑出声来,在苦难中也能开出花来。正如上海市某儿童画展,一个小朋友的作品上有一个洞,引来了评审们的好奇,“这是不是一幅破损的作品?”小朋友说“这是进入世外桃源的入口。”同样的破损,不同的角度得出不一样的答案,哪种答案更让人有幸福感?结果应该是不言而喻的。由此可见,倘若一个人的心灵和境界没有受到美的熏陶和启示,没有保留住一片审美的心灵的净土,任何美的种子播下,也不会生根发芽,也就不可能具备成就大学问和大事业的胸襟和气象。因此,个人的成绩系于美育培养之上。
加强美育培养是国家之福。中华传统文化中,高山流水是伯牙子期的阳春白雪的音律之美;《兰亭集序》是王羲之的精妙绝伦的书法之美;秦腔梆子是黄土地人民的下里巴人的独特之美。美是一种享受,一种修行,虽说美的种类有千千万万,然美绝不能堕于低俗、下流,美决然不能成为恶俗文化的代名词。“污”文化的流行,折射出的恰恰就是现如今美育培养的缺位,这些低俗的审美观大行其道时,影响的不仅仅是个人的品德修养,更会在向国外展示形象的时候,拉低国人的素质,抹黑大国形象。冯骥才的感叹:“中华民族的审美,现在是低谷,充满了乱象。”因此,对于美育的培养和灌溉,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唯有加强美育培养,才能使国家形象高大伟岸。
同学们,“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让我们加强美育培养,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做下去。我们要相信:美是一片沃土,只有勤加耕耘、施肥、浇水,才能使这片土壤更加肥沃,才能让美育出更加高尚的品德修养,才能成就个人之福,才能撑起国家之幸。
倡议人:小明
××××年×月×日
- 11 -
相关文档
- 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选读练习:素质升2021-06-0712页
-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素质2021-06-0717页
- 人教版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练习:第2021-06-073页
- 人教版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练习:第2021-06-078页
- 人教选修《中国小说欣赏》配套作业2021-06-0713页
- 人教选修《中国小说欣赏》配套作业2021-06-0713页
- 人教版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练习:第2021-06-079页
- 人教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2021-06-0711页
- 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选读练习:素质升2021-06-0712页
- 人教选修《中国小说欣赏》配套作业2021-06-07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