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01 KB
  • 2021-06-07 发布

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第04课新题(含解析)

  • 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 04 课 新题 一、(湖北省武汉市 2017 年高三年级模拟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乐府诗在入唐以前已存在两个传统,一是上承“诗教”风刺一面的汉魏传统,二是以艳 歌艳词为主的六朝传统。初唐乐府沿袭齐梁绮靡的路子,内容不出白氏所批评的“赞君美” 或“悦君意”。“初唐四杰”的乐府虽体现闻一多先生所谓“由宫廷走到市井”“由台阁移 到江山和塞漠”的倾向,但现实的针对性不强。盛唐以边塞为题材的乐府诗,更多地歌颂盛 唐的武功气象。中唐以后,张籍、王建、元稹、白居易和刘禹锡集中创作乐府,试图在理念 的层次上直接继承《诗经》的“风刺”传统,甚至否定汉乐府的价值,但选择以“乐府”而 非其他诗体干预政治,还是反映出他们对于汉乐府观风知俗观念的继承。不仅如此,中唐乐 府诗人吸收了六朝的部分传统,展现出对于地方风土风俗的书写兴趣。 中唐大量出现表现地方风土或风俗的乐府,与中唐观风观念的转变关系密切。初唐、盛 唐之观风俗以政治治理为中心;另一方面,更是要通过礼乐教化来“移风易俗”。但安史之 乱后,中唐人不再视地方风俗为负面的无条件改造对象。高郢《礼部试策五道》指出“然为 政之道,当因人所利而利之,故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欧阳詹《鲁山令李胄 三月三日宴僚吏序》说得更加清楚:“一方不同教化,恐他邑之欢乐此辰,不得似公之邑也。” 同时,“采风”或“采诗”的理想被中唐诗人不断提出。但其“采诗”与汉人有异,所采并 不是真正来自民间,而是从士大夫的创作中收集而得,与其说是“采诗”,不如说是“献诗”。 自居易和刘禹锡是中唐乐府大家,白氏真正主张的是“采诗以补察时政”,新乐府如《上阳 白发人》《卖炭翁》《道州民》都已涉及唐世风俗的叙写。刘禹锡《淮阴行》“以裨乐府” 其实就是一种采诗的思硌,他在《采菱行》《插田歌》中明确表示要赋之“以俟采诗者”。 这就进一步把与六朝乐府有亲缘关系的中唐乐府赋予汉乐府的政治意义,并在题材上进行了 扩充。 这种“采诗”的思路为中唐文人所共有:随着中唐文人纷纷到地方就职,送行者常期待 被送者因为在地方施政得当而能让当地民众作歌谣以颂之,这预设的正是“采诗”的可能。 此外,有些作品本身就是在表达某州县长官的“政教得失”,背后还是体现“采诗”的观念。 这一类型的创作未见于初、盛唐,却为中唐文人所发掘,这都说明汉代“观风”或“采风” 的传统在中唐复兴。 各类文体中,乐府的起源本与“采诗”或“采风”的理想直接相关,当采风的传统被再 次强调,“观风俗得失”不再依附于“察吏人善恶”或王朝礼乐的落实,而是更直接地与百 姓生活的具体情况相关,这就让与“观风俗”最直接相关的乐府产生创作上的转变。中唐之 所以出现大批书写风俗的乐府,背后正涉及唐人在观念上的转变。 (摘编自吕家慧《论中唐乐府中风俗题材的兴起》)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初唐乐府华丽浮艳,以歌颂、美化君王的德政为主,其中虽也有涉及市井生活之作, 但现实针对性不强。 B.中唐乐府否定汉乐府价值,直接继承先秦诗歌的“风刺”传统,但又对汉乐府观风知 俗的传统有所保留。 C.盛唐一些边塞题材的乐府,多反映了盛唐的武功气象;而中唐则以乐府来干预政治, 并表现出对地方风土风俗的书写兴趣。 D.乐府“采诗”的传统主要来源于汉乐府,但中唐的“采诗”与汉乐府有别,大多是从 士大夫的创作中收集而来。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与初唐、盛唐的“观风”观念不同,中唐人承认不同地域风土风俗的差异性和存在的 合理性,尊重各自的风俗习惯。 B.中唐一些士大夫乐于“献诗”,所写乐府大多通过描绘地方风俗来反映社会现实,以 达到“补察时政”的政治目的。 C.中唐乐府大家白居易和刘禹锡在“采诗”的创作实践中,不仅赋予了中唐乐府的政治 内涵,而且还扩展了乐府诗的题材领域。 D.“观风”传统在中唐的复兴,使得反映地方官员施政得失的乐府诗成为衡量官员政绩 高低的标准,因而为文人所重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唐乐府是在六朝乐府传统与汉魏乐府传统的共同影响下,并适应新的社会现实和文 化环境而逐步形成的产物。 B.中唐乐府继承六朝乐府反映民情风俗的传统,但更强调诗歌的政治性与实用性,文学 性已非首要追求。 C.促使中唐乐府产生质变的直接原因是中唐人在“观风”观念上的转变,而安史之乱正 是产生这一变化的重要节点。 D.中唐乐府中有大量的书写风俗的作品,这不仅是社会生活变化的结果,也与士大夫们 不再从负面的角度看待地方风俗有关。 【答案】 1.B 2.D 3.B 2.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C 级。A 项,符合文意,内容来 源于文本第一段和第二段。B 项,符合文意,内容来源于文本第二段“与其说是‘采诗’,不 如说是‘献诗’。自居易和刘禹锡是中唐乐府大家,白氏真正主张的是‘采诗以补察时政’”。 C 项,符合文意,内容来源于文本第三段“白氏真正主张的是‘采诗以补察时政’”等句子。D 项,不符合文意,强加因果,歪曲了文本的内容。 3.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C 级。A.说法正确,内 容来源于文本第一段“乐府诗在入唐以前已存在两个传统,一是上承‘诗教’风刺一面的汉 魏传统,二是以艳歌艳词为主的六朝传统”等。B 项,说法不正确,诗歌政治性与实用性的强 化,并不意味着不追求诗歌的文学性。C.说法正确,内容来源于文本第三段“这就进一步把 与六朝乐府有亲缘关系的中唐乐府赋予汉乐府的政治意义,并在题材上进行了扩充”等。D. 说法正确,内容来源于文本第五段“中唐之所以出现大批书写风俗的乐府,背后正涉及唐人 在观念上的转变”等。 二、(吉林省长春市 2017 年高三质量监测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有人说到“经”,便有意无意地把它等同于“经典”,而提起“中国经典”,就转换成 “儒家经典”。这种观念有些偏狭。中国经典绝不是儒家一家经典可以独占的,也应当包括 其他经典,就像中国传统是“复数的”传统一样。 首先,中国经典应当包括佛教经典,也应当包括道教经典。要知道,“三教合一”实在 是东方的中国与西方的欧洲在文化领域中最不同的地方之一,也是古代中国政治世界的一大 特色,即使是古代中国的皇帝,不仅知道“王霸道杂之”,也知道要“儒家治世,佛教治心, 道教治身”,绝不只用一种武器。因此,回顾中国文化传统时,仅仅关注儒家的思想和经典, 恐怕是过于狭窄了。即使是儒家,也包含了相当复杂的内容,有偏重“道德自觉”的孟子和 偏重“礼法治世”的荀子,有重视宇宙天地秩序的早期儒家和重视心性理气的新儒家。应当 说,在中国古代,关注政治统治秩序和社会伦理的儒家,关注超越世界和精神救赎的佛教, 关注生命永恒和幸福健康的道教,分别承担着传统中国的不同责任,共同构成中国复数的文 化。其次,中国经典不必限于圣贤、宗教和学派的思想著作,它是否可以包括得更广泛些? 比如历史著作《史记》《资治通鉴》、比如文字学著作《说文解字》,甚至唐诗、宋词、元 曲里面的那些名著佳篇。 经典并非天然就是经典,他们都经历了从普通著述变成神圣经典的过程,这在学术史上 叫“经典化”。没有哪部著作是事先照着经典的尺寸和样式量身定做的,只是因为它写的好, 被引用得多,被人觉着充满真理,又被反复解释,有的还被“钦定”为必读书,于是,就在 历史中渐渐成了被尊崇、被仰视的经典。因此,如今我们重新阅读经典,又需要你把它放回 产生它的时代里面,重新去理解。经典的价值和意义,也是层层积累的,对那些经典里传达 的思想、原则甚至知识,未必需要亦步亦趋“照办不走样”,倒是要审时度势,活学活用, 要进行“创造性的转化”。 阅读经典可以使人民了解从古至今“人类究竟面临哪些重大问题”,但古代经典并不是 不可以违逆的圣经,毕竟历史已经翻过了几千年。因此,对于古代经典,就不必因为他承负 传统而视为累赘包袱,也不必因为他象征着传统而视为金科玉律,我的看法是:第一,经典 在中国是和我们的文化传统紧紧相随的巨大影子,你以为你扔开了它,其实在社会风俗、日 常行事和口耳相传里面,他总会借尸还魂;第二,历史上的经典只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库,你 不打开它,资源不会为你所用,而今天的社会现实和生活环境,是刺激经典知识是否以及如 何再生和重建的背景,经典中的什么资源被重新发掘出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背景”召唤 什么样的“历史记忆”;第三,经典在今天,是需要重新“解释”的,只有经过解释和引申, “旧经典”才能成为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世界中继续起作用的,呈现出与其他民族不同风格的 “新经典”。 1.下列关于“中国经典”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人们常把“经”等同于“经典”,而把中国经典有意无意地理解为“儒家经典”的 观念在作者看来则是有些狭隘的。 B.中国经典的核心思想是“三教合一”,而“三教合一”正是中国与欧洲在文化领域 中最为不同的地方之一。 C.中国经典内容丰富,其中的儒、佛、道思想各有特色,共同构成中国多元的文化, 并在古代中国发挥了重大作用。 D.中国经典的认定,除了要考虑圣贤、宗教、学派的思想,历史著作、诗词曲等的名 篇佳作也可考虑纳入“经典”的范畴。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在古代中国的政治世界中,封建统治者并不仅仅使用一种思想工具实行统治,比如, 用儒家思想治世,用佛教思想治心,用道教思想治身。 B. 儒家的思想内容比较复杂,偏重“道德自觉”的孟子和偏重“礼法治世”的荀子都 关心社会伦理,而重视心性理气的新儒家只关注政治秩序。 C. 能成为被人们尊崇和仰视的经典的,往往是那些被广泛引用、被认为充满真理、被 一再解释的优秀著作,其中有的还曾被“钦定”为必读书。 D. 经典与我们中国的文化传统密切相关,其思想内容总是会留存在社会风俗、人们的 日常行事和口耳相传中,如影随形,并不时地表现出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每一部经典几乎都经历了从普通著述到神圣经典的过程,经典的价值和意义也是在 经典化的过程中层层堆积而成。 B. 阅读经典可让我们了解人类曾经面临的重大的问题,但因为历史的变迁,经典不可 能一直充当“圣经”的角色。 C. 经典知识如何再生和重建,经典中哪些资源被重新发掘和利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 当今社会现实、生活环境的需要。 D. 对“旧经典”进行重新解释和引申,是为了让它在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发挥作用, 呈现出与其他民族不同的风格。 【答案】 1.B 2.B 3.D 2.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C 级。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 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要把原文 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B 项“重视心性理气的新儒家只关注政治秩序”错误。答题时注意 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 三、(广东省深圳市 2017 年高三年级调研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人类活动与动物活动之间最重要的区别是前者通常是自觉的、有目的的。当我们说一件 东西有内在价值时,就是说它本身就是人类活动的目的,值得重视和追求,而说一个东西具有 工具价值时,它的重要性体现于它是达到某个目的的手段。 是内在价值,还是工具价值?不同的思考可导致不同的结论。比如,同样主张保护自然 环境与濒危物种,有些人看重的是自然物种的工具价值。对于曾严重危害人类健康但到最后 只留存少量样本的天花病毒,他们更倾向于销毁。虽然天花病毒样本可能包含有某种遗传物 质,可以帮助人类征服癌症、艾滋病之类的疾病,但万一实验室发生破坏性事故,导致天花 病毒样本失控、蔓延,人类几百年来的努力就会毁于一旦。对他们而言,一个物种的灭绝, 最多意味着人类的生存发展少了一种手段而已。然而,重视自然物种内在价值的人,对于一 个物种的灭绝往往会感到更加痛苦或焦虑。他们认为,天花病毒作为地球上的一种物种,本 身就具有保存的价值,至少人类没有权利故意销毁一个天然物种。又如,有人把肉体快乐当 作一种内在价值来追求,也有人认为肉体快乐仅仅是幸福的一个条件、一种手段。对于前者, 肉体快乐作为幸福的内在部分,其作用是无法被别的东西取代的;对于后者,肉体快乐的作 用通常是可以被别的东西取代的——有时恰恰只有放弃肉体快乐,才能得到他们所理解的那 种幸福。 内在价值与工具价值密不可分。一方面,目的支配手段,高于手段,但并不是任何手段 都可以用来实现一个目的,不能借口目的正当而滥用不正当手段,更不能舍本逐末,为了手 段而放弃目的。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和平相处是人类进步的根本目的。在很多情况下, 我们正是为了要消灭武器而拿起武器,为了要消灭战争而不得不进行战争。但是,即使在进 行正义战争的时候,我们也不能虐待俘虏,不能从肉体上消灭已经丧失战斗力的敌人。另一 方面,离开了手段的目的是抽象的、空洞的,因而是不真实的。空想社会主义之所以受到科学 社会主义的批判,就在于实现目标的主客观两方面的历史条件和手段都没有得到充分的认识 和论证。 内在价值和工具价值的联系还表现为:同一个事物,处于不同的关系中,可表现为不同 类型的价值。比如,通常来说,战胜敌人并不是人的幸福的必要成分,而仅仅是赢得和平的 手段,并不具有内在价值。但是,在具体部署战役、设想战略战术的时候,战胜敌人则成了 目的,其价值超越了任何服务于他的手段。 (摘编自张天飞、童世骏《哲学概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与动物活动不同,人类活动通常是自觉的、有目的的,人们有能力思考并判断一件东 西是否具有内在价值或工具价值。 B.对于重视自然物种的工具价值的人来说,天花病毒样本虽然可能对人类有用,但有着 潜在的巨大风险,理应予以销毁。 C.同样主张保护濒危物种,重视自然物种的内在价值的人要比重视其工具价值的人,对 物种的灭绝感到更加痛苦或焦虑。 D.肉体快乐对于只看重其工具价值的人来说,只是幸福的一个条件、一种手段,必须放 弃才能得到他们所理解的那种幸福。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有人不择手段来实现自己的目标,还有人为了某种手段而放弃了目的,这两种人都错 在把手段置于目的之上。 B.即使进行战争是为了消灭战争,也不能以这个正义目的为借口而滥用不正当手段,如 杀死丧失战斗力的敌人。 C.空想社会主义没有充分地认识和论证实现目标的主客观两方面的历史条件和手段,其 目的是抽象的、空洞的。 D.战胜敌人作为赢得和平的手段时有工具价值,而作为具体部署战役、设想战略战术的 目的时,则有内在价值。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件东西如果有内在价值,就值得重视与追求;但如果人们只看重它的工具价值,必 要时它就有可能被舍弃或替换。 B.重视天花病毒内在价值的人,认为人类不能故意销毁它,在他们眼里,天花病毒具有 与人类同等重要的内在价值。 C.当自身的肉体衰老、得病时,那些把肉体快乐当作内在价值来追求的人,很有可能比 只看重其工具价值的人更加难过。 D.要实现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和平相处这一目的,既不能排除必要的战争手段,又 不能把战争凌驾于和平之上。 【答案】 1.D 2.A 3.B 2.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C 级。根据原文的表述“更不能 舍本逐末,为了手段而放弃目的”可知,“为了某种手段而放弃了目的”的人舍本逐末、颠倒 目的与手段的关系。而“不择手段来实现自己的目标”的人,显然还是认同“目的高于手段”。 B 项涉及原文“即使在进行正义战争的时候,我们也不能虐待俘虏,不能从肉体上消灭已经丧 失战斗力的敌人”,转述正确。C 项。是对原文“离开了手段的目的是抽象的、空洞的,因而是 不真实的。空想社会主义之所以受到科学社会主义的批判,就在于实现目标的主客观两方面 的历史条件和手段都没有得到充分的认识和论证”的整合,正确。D 项源于文章第四段“内在 价值与工具价值的联系”一部分内容。转述内容正确。 3.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C 级。B 项涉及第二段相 关文字。“天花病毒具有与人类同等重要的内在价值”不能从原文中推断出来这个结论。A 涉 及原文第一段“当我们说一件东西有内在价值时,就是说它本身就是人类活动的目的,值得 重视和追求”,“人们只看重它的工具价值,必要时它就有可能被舍弃或替换”涉及下一段,“舍 弃”与下文的“天花病毒样本”有关,“替换”与下文的“肉体快乐的作用通常是可以被别的 东西取代的”有关。概述正确。C 项“把肉体快乐当作内在价值来追求的人,很有可能比只看 重其工具价值的人更加难过”属于内容的推断,后半句的推断源于“重视自然物种内在价值 的人,对于一个物种的灭绝往往会感到更加痛苦或焦虑”,也可从“肉体快乐作为幸福的内在 部分,其作用是无法被别的东西取代的”的论述中推出。D 项涉及原文“……并不是任何手段 都可以用来实现一个目的,……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和平相处是人类进步的根本目的”, 转述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