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3.00 KB
  • 2021-06-07 发布

2021高三语文人教版一轮学案:第二部分 专题七 第七讲 古代诗歌比较鉴赏

  • 12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www.ks5u.com 第七讲 古代诗歌比较鉴赏 近年来,诗歌鉴赏题在高考试卷中出现了一种回归题型——古代诗歌比较鉴赏题。这类题目信息容量大、综合检测性强,能够更准确地考查考生的古典诗词鉴赏能力。为此,我们特别设置了本学案,列举部分示例,以期对考生解答此类题目有所帮助。‎ 古代诗歌比较鉴赏题的设题角度和单纯鉴赏一首古诗的命题角度基本相同,都是从诗歌的意象、意境、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情感等方面设置题目。不同的是,比较鉴赏题需要考生针对两首或者三首诗歌进行比较鉴赏解答。诗歌比较鉴赏在设题上基本是遵循“求同辨异”的原则,即在所选诗歌题材相同或相近的基点上比较辨别其他方面的异同。考生在做题时应该有一个鉴赏的方针——用“相同”去鉴赏“不同”,也就是所说的存“同”赏“异”。‎ 典型 例题 阅读下面诗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蝴蝶儿 ‎[五代]张泌 蝴蝶儿,晚春时。阿娇①初著淡黄衣,倚窗学画伊②。‎ 还似花间见,双双对对飞。无端和泪拭胭脂,惹教双翅垂。‎ 咏蝴蝶 ‎[北宋]谢逸 桃红李白一番新,对舞花前亦可人。‎ 才遇东来又西去,片时游遍满园春。‎ 注:①阿娇:汉武帝陈皇后小名阿娇,此处借指少女。②伊:第三人称代词,词中指蝴蝶。‎ 两个作品都刻画了“蝴蝶”的形象,两个形象有何不同?‎ ‎(续表)‎ 步骤 演示 ‎1.从“求异”的角度,分析两首诗词中“蝴蝶”的外在形象。‎ ‎(1)第一首词中蝴蝶特点:花间成双成对飞舞。‎ ‎(2)第二首诗中蝴蝶特点:花前自由自在飞舞。‎ ‎2.从形象的精神内涵的角度,分析蝴蝶的不同作用。‎ ‎(1)第一首词中“双双对对飞”反衬少女孤单无聊的形象;“惹教双翅垂”表现蝴蝶对怀春少女的同情。‎ ‎(2)第二首诗中“游遍满园春”烘托春天的美好,表达了诗人热爱自然的情感。‎ 答案 印证 张词的蝴蝶,是概括的形象,强调了其“双双对对飞”的特点;同时作者又赋予它人的情感,看到因怀春而伤心的少女,以致双翼下垂。谢诗中的蝴蝶更加具体生动。它在桃李花前飞舞,忽东忽西,自由自在,活泼灵动,赏遍满园春色,欢快愉悦。‎ ‎1.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题目。‎ 山 中 王 维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山 中 王 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王维诗的第一句,描写了天寒水浅,清澄莹澈的山溪变成蜿蜒穿行的涓涓细流,露出粼粼白石,小溪显得特别清浅可爱。‎ B.王维诗的三、四句,写山色苍翠、空明的特点,人行在山中,仿佛置身于一片翠绿的山雾中,似乎感觉到细雨湿衣的凉意。‎ C.王勃诗的第一句,既写景又抒情,情因景起,景又生情,“悲已滞”,化动为静,衬托诗人内心始终难解难平的悲伤。‎ D.王勃诗的第三句,“晚”字既写秋深也写诗人已是暮年,再加上句首的“况”字,不仅增强了语势,而且使整首诗的情感跌宕起伏。‎ 解析:“诗人已是暮年”错误,“晚”表现了季节的晚和天色的晚。‎ ‎(2)两首诗都写到了“叶”这一意象,二者有何不同?‎ 答:王维《山中》的“红叶”是静态的,王勃《山中》的“黄叶”是动态的;王维《山中》的“红叶”体现的是一种闲适之情,王勃《山中》的“黄叶”体现的是悲伤之情。‎ 诗意速通:‎ 王维《山中》:荆溪水流量一天比一天少,河床上露出了白色的石头,天气慢慢地变凉了,枝头的红叶渐渐稀少。弯曲的山路上原来没有下雨,可这浓浓的青松翠柏中烟雾迷蒙,水气很重,似欲流欲滴,才沾湿了行人的衣裳。‎ 王勃《山中》:长江好似已经滞流,在为我不停地悲伤。万里远游之人,思念着早日回归。更何况秋风风寒,黄叶在漫山飘飞。‎ 典型 例题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登崖州城作注 ‎[唐]李德裕 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 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 注:‎ ‎《登崖州城作》诗是李德裕63岁被贬至海南时所作,诗人被贬之前官至宰相。‎ 两诗都着一“望”字,在表情达意上有什么不同?‎ 步骤 演示 ‎1.从“求异”的角度,分析明确两首诗中“望”字所望的对象。‎ ‎(1)第一首中“望”的对象:天涯,即友人远去的地方。‎ ‎(2)第二首中“望”的对象:帝京,即皇帝所在的京城。‎ ‎2.分析“望”字所表达的人物情感。‎ ‎(1)第一首诗,送友远行望“天涯”,抒发的情感:离别之苦。‎ ‎(2)第二首诗,贬官海南“望帝京”,抒发的情感:对国君的眷念及望不到的失落感伤。‎ 答案 印证 孟诗之“望”是极力远望友人离去的方向,通过这一“望”字,表达了对友人离去的不舍和无限牵挂的痛苦之情。李诗之“望”是登楼远望帝京所在的方向,引领下文的景物描写,既表达了对国君的眷念和向往,又蕴含了对“帝京”遥不可及的感伤。‎ ‎2.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题目。‎ 与浩初上人注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登崖州城作 李德裕 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 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 注:‎ 浩初上人:浩初和尚,潭州人,当时从临贺到柳州会见作者。两诗写作之时,作者都是贬谪之身,正值壮年的柳宗元被贬为柳州刺史,曾任宰相的李德裕因党争在垂暮之年被弃置崖州。‎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两诗都写到“望”,柳宗元“望”的是故乡,李德裕“望”的是帝京,思念都很深切。‎ B.李德裕凭楼远眺,亲眼见到鸟儿无法飞越百匝千遭的青山,于是触景生情,悲从中来。‎ C.《登崖州城作》全诗描写了作者被贬的境遇和不能回归的深沉忧伤,情调悲怆沉郁。‎ D.两诗都写到“山”,就手法而言,柳诗用的是比喻手法,而李诗用的则是拟人手法。‎ 解析:B项,李德裕诗没有说“亲眼见到鸟儿无法飞越百匝千遭的青山”,只是说鸟儿飞到帝京也要半年时间,言路途之远。‎ ‎(2)柳诗的“割”字和李诗的“绕”字历来为人所称道,请简要分析它们好在哪里。‎ 答:“割”的意思是割断、割裂,说海边的群山像锋利的剑刃一样将自己的愁肠割断,形象地描绘出作者的贬谪之痛和思乡之愁。“绕”的意思是围绕、环绕,说青山将崖州城层层围住,使得诗人无法从此处脱身,象征性地写出诗人政治上的困境。‎ 诗意速通:‎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海边的尖山好像利剑锋芒,到秋天处处割断人的愁肠。怎样才能让此身化作千千万万,撒落到每个峰顶眺望故乡!‎ ‎《登崖州城作》:我独自一人登上高楼遥望帝京,这是鸟儿也要飞上半年的路程。连绵的青山似乎非要把我留住,百转千回层层围住这崖州郡城。‎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 乙亥岁除渔梁村①‎ 黄公度 年来似觉道途熟,老去空更岁月频。‎ 爆竹一声乡梦破,残灯永夜客愁新。‎ 云容山意商量雪,柳眼桃腮②领略春。‎ 想得在家小儿女,地炉相对说行人。‎ 注:①乙亥年十月,秦桧死后,宋高宗召回一些受打击迫害的官员,诗人即在此列,其在大年三十行经渔梁村时写下了此诗。②柳眼桃腮:柳眼,初生的柳叶;桃腮,桃花。‎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颔联,用“爆竹”渲染节日的气氛,用“残灯”“永夜”刻画凄凉的环境,对比之下,表现了诗人旧愁之上又添新愁的悲凉情怀。‎ B.“云容山意商量雪”句使用比喻的手法,描绘雪意浓酣垂垂欲下的景色,进一步映衬游宦在外的艰辛和漂泊羁旅的寂苦。‎ C.从诗歌第六句描写的景色分析,诗人对这次回朝之行充满希望,因为残冬将尽,春天将临,诗人终于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才华了。‎ D.整首诗以情出景,以景寓情,虚实结合,情景相生。在时地的跨度中,开拓了诗的意境,虽无大波澜,但用词鲜明,真切质朴。‎ 解析:B项,“比喻的手法”错误,应该是拟人的手法。‎ ‎(2)诗歌首联“年来似觉道途熟”一句,有的版本写作“年来犹觉道途熟”。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 答:我认为“年来似觉道途熟”更妙。“似觉”含有不确定之意。诗人多年来仕途奔波,宦海沉浮,似乎觉得谙练世情,但又感到政治风云变幻难测。“似觉”一词准确地写出了诗人对前途把握不定的心理状态,能很好地呼应下句中的“空更”一词。“犹觉”则没有这样的表达效果。‎ 诗意速通:‎ 近年来谙尽仕途光景,临近老境更觉得年去年来岁月匆匆。除夕的爆竹,惊醒了思乡的残梦,客居的愁绪,伴随着长夜昏灯。眼前是彤云笼罩着远山,雪意渐浓,心中却现出初生的柳叶,含苞的桃花,春意融融。想见家中的儿女,正围着地炉,议论着父亲归家的行踪。‎ 典型 例题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 塞上听吹笛 高 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注,风吹一夜满关山。‎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 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注:梅花何处落:一语双关,既指想象中的梅花,又指笛曲《梅花落》。‎ 两首诗的结句在抒情方式上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步骤 演示 ‎1.理解诗歌的含意,明确重点写作对象。‎ ‎(1)第一首“风吹一夜满关山”,含意是由听到的《梅花落》的乐曲想象故乡的梅花四处飘散,一夜之中洒满关山;写作重点是自然环境。‎ ‎(2)第二首“一夜征人尽望乡”,含意是凄凉幽怨的芦笛声,唤起了征人望乡之情;写作重点是人物活动。‎ ‎2.从思想感情的角度,分析诗歌表达艺术手法的不同。‎ ‎(1)第一首表达的情感:思乡之情。表达方式:寓情于景。‎ ‎(2)第二首表达的情感:思乡之情。表达方式:直接抒情。‎ 答案 印证 高诗寓情于景,由听到的《梅花落》的乐曲想象故乡的梅花四处飘散,一夜之中洒满关山的情景,从而让读者感受到诗中寄寓的思乡的感情。‎ 李诗直接抒情,凄凉幽怨的芦笛声,唤起了征人望乡之情,“望乡”直接点明思乡之情。(或:李诗叙事抒情,通过叙写征人望乡,表现思乡之情。)‎ ‎4.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题目。‎ 咏 钱 罗 隐 志士不敢道,储之成祸胎。‎ 小人无事艺,假尔作梯媒①。‎ 解释愁肠结,能分睡眼开。‎ 朱门虎狼性,一半逐君回。‎ 咏 钱 徐 寅 多蓄多藏岂足论,有谁还议济王孙。‎ 能于祸处翻为福,解向仇家买得恩。‎ 几怪邓通②难免饿,须知夷甫③不曾言。‎ 朝争暮竞归何处,尽入权门与幸门。‎ 注:①梯媒:媒介。②邓通:蜀郡南安人,汉文帝男宠;凭借与汉文帝的亲密关系,依靠铸钱业,广开铜矿,富甲天下。景帝即位,邓通被革职,其家产被没收,饿死街头。③夷甫:《世说新语》载王夷甫清高,“雅尚玄远,常嫉其妇贪浊,口未尝言‘钱’字。”‎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罗诗第一联,深刻洞悉了金钱的危险性的一面,颇具警世意味。‎ B.徐诗第二联,揭示了金钱在社会生活中翻云覆雨的巨大力量。‎ C.罗诗对小人的钻营表现出深深的蔑视,徐诗对邓通的命运表现出深深的同情。‎ D.两首诗都较强烈地表达了愤世嫉俗之情,且对社会阴暗面的认识有相同之处。‎ 解析:C项,没有同情之意。‎ ‎(2)在表现手法上,这两首诗有何相同和不同之处?请简要分析。‎ 答:相同之处:①题材上两诗都是咏物诗,两首诗都托物言志,通过“钱”这一形象,揭露了小人和朱门富户虎狼般的贪婪本性;②‎ 手法上两诗都用了对比,罗诗以志士和小人进行对比,徐诗以邓通和夷甫进行对比;③主题上两诗都抒发了诗人心中的愤怒之情,用讽喻手法对这种社会现象充满了讽刺和批判。‎ 不同之处:徐诗用了典故,罗诗没有用典故。‎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不同诗歌在表现手法上的异同。解答本题需熟记诗歌的各种表现手法。因为都是咏物诗,所以抒情手法为托物言志。结合注释内容和诗句理解,可知两诗亦皆为讽喻,讽刺了丑恶的社会现象。对比手法的运用也是此类诗歌常用手法。不同点:徐诗用典,罗诗没有。‎ 典型 例题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回答后面问题。‎ 别宋常侍 ‎[隋]尹式 游人①杜陵北,送客汉川东。‎ 无论去与住,俱是一飘蓬。‎ 秋鬓含霜白,衰颜倚酒红。‎ 别有相思处,啼鸟杂夜风。‎ 留别王维②‎ ‎[唐]孟浩然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 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 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注:①游人:游宦之人,指宋常侍。②据《旧唐书·文苑传》载,孟浩然“年四十,来游京师,应进士不第,还襄阳”。此诗即行前留别之作。‎ 两首诗均写离别,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续表)‎ 步骤 ‎1.从诗歌题目、注释上分析,发掘有价值的信息。‎ 演示 ‎(1)题目“别宋常侍”中“别”:分别送行诗。‎ ‎(2)题目“留别王维”中“留”:以诗文作纪念赠给分别的人。‎ 注释②体现的情感:年纪大,科举失败。‎ ‎2.抓诗中的关键词,分析诗歌情感的重点。‎ ‎(1)第一首诗中的关键词:“飘蓬”“秋鬓”“衰颜”等。‎ 情感重点:漂泊的孤寂、人生迟暮的无奈。‎ ‎(2)第二首诗中的关键词:“寂寂”“空自”“知音稀”“故园”等。‎ 情感重点:科举失意、知音少、归隐田园。‎ ‎3.从“求异”的角度,分析出每首诗的思想情感即可。‎ 答案 印证 尹诗表达了羁旅漂泊的孤寂、同病相怜的伤感及人生迟暮的无奈。孟诗表达了科举不第的失意、知音难遇的感慨及归隐故园的决心。‎ ‎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 拟行路难(其六)‎ 鲍照①‎ 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 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②垂羽翼?‎ 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 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 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 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 注:①鲍照:南北朝诗人。②蹀躞:小步走路或裹足不前的样子。‎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诗的开头两句通过动作描写,精确传神地刻画出主人公内心的惆怅。‎ B.诗的第三、四句运用借代和反问表现作者辞官前的生存状态和感受。‎ C.第五至第十句描绘了家庭日常生活的场景,与之前诗句内容构成反差。‎ D.这首诗内容有张有弛,波澜顿挫,写法上较《拟行路难》(其四)直露。‎ 解析:“借代”错,“垂羽翼”是借喻,将自己的处境比作鸟儿垂翼不飞。‎ ‎(2)比较本诗与李白《行路难(其一)》在表达的情感方面有何异同。‎ 答:①相同点:两首诗都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诗人内心的苦闷不平和自我宽慰。②不同点:鲍诗侧重于抒写个人的失意情怀,并提升到了控诉时世不公道的新高度;李诗还表现了一种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和乐观的自信,思想境界更高。‎ 解析:这是一道比较鉴赏题。解答此题,考生首先要熟悉李白的《行路难(其一)》,这是进行比较鉴赏的基础。同时,还需明确要就“情感方面”分析异同。先来思考相同点:由鲍诗中的“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和李诗中的“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可以看出两首诗都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诗人内心的苦闷不平和自我宽慰。再通过鲍诗中的“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可以看出鲍诗不仅抒写个人的失意情怀,还提升到控诉时世不公道的新高度,而李白高歌“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可见李诗表现了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和乐观自信,思想境界更高。‎ 诗意速通:‎ 对着席案上的美食却难以下咽,拔出宝剑对柱挥舞发出长长的叹息。大丈夫一辈子能有多长时间,怎么能裹足不前、垂翼不飞呢?放弃官衔辞职离开,回到家中休养生息。早上出家门与家人道别,傍晚回家依然在亲人身边。在床前与孩子玩耍,看妻子在织布机前织布。自古以来圣贤的人都生活得贫贱,更何况我这样清高孤寒又正直的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