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6.50 KB
- 2021-06-07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www.ks5u.com
2019学年第二学期“山水联盟”返校考试
高三年级语文学科试题
考生须知:
1.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卷。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贺岁档(dàng)的常胜将军的新电影《只有芸知道》,上映7天,票房勉强过亿。对此,他发文感慨:“一众新锐导演生龙活虎,催营拔寨(zhài),屡创新高,我已是英雄老矣!”
B. 行进中的中国,给了你最大的底气。这份底气,藏在你眼中绽放的神采里;镌(juān)刻进你为生活打拼(pīn)、为理想执着的自信里;映照在你的谈吐,你的胸襟你的视野里。
C. 如果对文艺事业没有深厚情谊(yì),缺乏传世之心,仅仅当作谋生的手段、牟利的工具,这样的文艺工作就容易沾满铜臭(chòu)味,这样的文艺工作者就容易成为市场的奴隶。
D. 淖(nào),是一片大水。说是湖泊,似还不够,比一个池塘可要大得多,淖中央有一条狭长的沙洲。沙洲上长满茅草和芦荻。春初水暖,沙洲上冒出很多紫红色的芦芽和灰绿色的蒌蒿(gāo)。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识记现代汉语中常见汉字的读音的能力。解答本题时,要结合平时所积累字音知识及相关技巧进行辨析,尤其是对多音字的辨析,要结合词义、词性进行。在分析思考时,要注意声调、韵母是否正确。没有把握的可以用排除法,省时省力。
A项,“催营拔寨”中“催”应改为“摧”;
C项,“铜臭”中的“臭”应读作“xiù”;
D项,“蒌蒿”中的“蒿”应读作“hāo”;
故选B。
【点睛】字音易读错的情况:
- 30 -
1.形声字的误读,如“酵母”的“酵”读“jiào”不读“xiào”,“恪守”的恪读“kè”不读“gè”,“缕”读“lǚ”而不读“lǒu”,“咯血”的“咯”读“kǎ”,不读“kè”等。
2.形近字的误读。如“饮鸩止渴”的“鸩”与“鸠占鹊巢”的“鸠”,前者读“zhèn”,后者读“jiū”,两者容易混淆。
3.多音多义字的误读。如“发卡”“关卡”中的“卡”读“qiǎ”不读“kǎ”。“角色”中“角”读“jué”不读“jiǎo”。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经典是在古今中外浩如烟海的书籍中淘洗出的精品,经受了不同时代、不同人群从不同的视角去审视和诠释。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大学生经典阅读的现状并不乐观。【甲】近日,华东师范大学在上海书展期间发布了“2019新时代上海大学生经典阅读指数报告”。其中数据显示,大学生经典阅读的范围比较狭隘,经常阅读文学类经典的学生尚不足三成,而有三至四成的学生从不读哲学、教育学和法学类经典。其次是经典阅读愈加浅层化。【乙】具体表现为快餐式和功利式的阅读,人们越来越不愿认真、耐心阅读,而转向浏览网页式的跳读和浏览,经典往往读得支离破碎。最后是缺乏经典阅读的氛围。学校教学过程中重知识传授和技能掌握,校园缺乏人文内涵。同时,家庭普遍缺乏读书氛围,不读书、读书少的家长不在少数。
【丙】针对这一现象,专家指出,经典不是死的标本,它是有着强大活力、能参与到当代文化建构并深刻影响到人类灵魂的文化遗产。人们不仅能从经典中获取知识,还能获得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可以使个体产生成就感,为个体提供心灵上的抚慰或者进取的力量。
2. 文段中的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浩如烟海 B. 狭隘 C. 支离破碎 D. 不仅
3. 文段中划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
A. 甲 B. 乙 C. 丙
【答案】2. B 3. A
【解析】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做好这类题需要注意:①正确理解词语的含义,掌握词语用法;②注意成语潜在的感情色彩;③要注意成语的使用范围和搭配对象;④弄清所用的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
A项,“浩如烟海”,形容文献、资料等非常丰富;原句形容的是书籍,使用正确;
- 30 -
B项,“狭隘”,(指气量、见识等)狭小;这里是说大学生阅读经典的范围小,比较窄,应用“狭窄”;
C项,“支离破碎”,形容事物零散破碎,不完整;语境是经典被读得不是一个整体,使用正确;
D项,“不仅”,指不止这一个,还有类似的;同“还”“而且”配合用,与“而且”配合时表示意思进一层。使用正确。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和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解答此题,需要熟练掌握标点符号的用法,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也要做到尽可能正确的使用标点符号,还要根据具体的语境和语句关系判断标点运用是否正确。
丙处标点有误,将“2019新时代上海大学生经典阅读指数报告”改为“《2019新时代上海大学生经典阅读指数报告》”,相当于实文章,应该用书名号。
故选A。
【点睛】语段综合考查立足于段,主要关注语文基础知识的综合性考查。一是通过一段文字考查包括拼音、汉字、词语、句子等在内的各项基础知识;二是不仅考查语文知识,还考查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试题主要涉及这几个方面:
1.在语段内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或给汉字注音或改正句子中的错别字;
2.理解和运用语段内的词语、成语和熟语;
3.判断标点符号使用是否正确;
4.在语段中调整句子顺序或把从语段中抽出的句子归位;
5.改正语段中的病句;
6.分析语段的基本内容归纳语段主旨。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一项是( )
A. 浙江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是由浙江省人民医院承建的华东第一支国家级应急医学救援队,可承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紧急医学救援、大型活动医疗保障、应急技能培训、实战演练等。
B. “要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的观念,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要求,既为我国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更顺应了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
C. 中国传统文化以“天人合一”“天人和谐”为根本特点的整体思维观念和思维方法,在保持人类的生态平衡、促进社会的协调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30 -
D. 在网络的百舸争流中,网红的草根气息非常浓郁,有别于精英文化、庙堂文化的“高大上”,网红浑身上下充满着草根色彩,让大众一下子引为“知己”。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要熟悉常见的病句类型及其特点,要特别注意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的语病;然后采用语感审读、句子紧缩、逻辑分析等方法找到病句的病因;最后“对症下药”,根据语病修改病句,注意不能改变句子的原意。
A项,“可承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紧急医学救援、大型活动医疗保障、应急技能培训、实战演练等”错误,成分残缺,“承担”缺少宾语中心语,应改为“承担……重大任务”;
B项,“既为我国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更顺应了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错误,分句语序不当,应该调换语序为“既顺应了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更为我国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C项,“在保持人类的生态平衡、促进社会的协调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错误,结构混乱,在“协调稳定”后面加“等方面”;或者将“在”改为“对于”。
故选D。
【点睛】成分残缺或赘余:
1.缺主语。
主语残缺有以下几种具体情况:
(1)主语套在介宾短语中,造成主语残缺。
(2)滥用介词,造成主语残缺。
(3)暗中更换主语造成残缺。
(4)不恰当的主语省略,造成残缺。
2.缺谓语。
谓语残缺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不恰当的省略丢掉了谓语,造成残缺。
(2)误以介词短语作谓语。
3.缺宾语。
宾语残缺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把及物动词当成了不及物动词用。
- 30 -
(2)误把宾语前的定语当作了宾语。
(3)句子稍长,说到或写到后面忽略了与前面成分的呼应,这一条是造成宾语残缺的主要原因。
4.缺其它
(1)中心语残缺。
(2)介词残缺。
(3)关联词语残缺。
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重心平稳是汉字结构中最根本的一条。重心是指一个物体重量结果的所在。一个人端正地坐着或站着,有很安稳的感觉,_________________。但一个在行走或甚至奔跑的人,虽然是运动着的,因不失重心,所以也不会有倾跌的危险,甚至像杂技演员在表演走钢丝这样复杂、惊险的节目时,________________,所以尽管是走在这么细的绳索上,_________________。由于控制住重心,所以他们在险境中孕育着稳健。
【答案】 (1). 这就是因为重心稳了的缘故 (2). 因为表演者能始终控制住重心 (3). 还能做出种种优美和险绝的动作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句连贯中补写句子的能力。阅读全文,了解文段性质和内容,确定中心;分清句间上下文的逻辑关系,确定句子的性质;注意标点符号的暗示作用:含义、选词、句式;结合文本,根据字数要求,概括答案。
语段的内容是采用比喻的形式谈汉字结构的重心平稳。第一处根据前句表示坐在或站着很安稳,应点明原因,可填“这就是因为重心稳了的缘故”。第二处根据后文“所以”的内容填写,应填写原因。第二处前面提到表演惊险节目时人物的表现和结果,在最后一句提到“由于控制住重心,所以他们在险境中孕育着稳健”,所以原因是和“控制住重心”有关,结果和“在险境中孕育着稳健”。所以第二处填写的表原因的句子是“因为表演者始终能控制住重心”。第三处填写在绳索上控制住重心后人的表现结果,可填“还能做出种种优美和险绝的动作来”。
- 30 -
【点睛】语意连贯要注意:话题的同一性,在连贯的语句中,前后各句的话题应该保持一致。事理的逻辑性,遵循生活的逻辑、自然的逻辑和思维的逻辑。行文的照应性,既要注意结构的前后照应,也要注意语意表达的前后勾连。分承的对应性,在几句话中,前后提出两个、三个或更多的并列成分,后面也必须按照前面的提到的次序,分别加以说明、描写或补充,使前后语句对应承接,紧密衔接。风格的趋同性,在一段连贯的语句中,前后的语言的风格应该同一。组合的俗成性,有些并列词语,句子的先后顺序是人们在生活中约定俗成的。音节的协调性,对音节数错落不同的短语的排序,需要将音节数少的短语排在前,音节数长的短语排在后。格式的一致性,在分述几个对象或同一对象的几个方面时,要注意句子或短语格式的一致性。
6.阅读下面“学生自主学习”流程图,根据要求完成题目。
(1)用一句话概括“自主性”主要体现在哪里,字数不超过10字。
(2)从“提高学习效率”的角度评价该学习模式的优势。
【答案】(1)发现问题和总结规律。
(2)①通过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听课,使听课针对性更强,效率更高。
②通过问题探讨和课堂学习,能更好地掌握规律,进而更有效地解决问题。
③通过巩固练习,发现新问题,确定下一次学习目标。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图(表)文转换及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的能力。解答此题时,要仔细观察框架图,在明确题目要求的基础上,分析图的层次性以及每层的主要内容。在组织答案时,注意语言的连贯得体和准确生动,同时还要注意字数的限制。
(1)概括“自主性”主要体现在哪里,认真观察,图表显示,学生在自学时肯定会发现问题,有了问题后,经过讨论或听课得到了解决,然后由此举一反三,总结得出此类问题的解答规律,是学生自觉最终的目的。所以,学生自主学习,主要在问题的发现与规律的总结上。
(2)从“提高学习效率”的角度来评价学生自主学习的优势,通过认真观察,我们会发现,通过讨论,或是听课,得出规律后,通过练习,最后还是回归到问题上来,所以问题是导向,无论是讨论还是听课都是带着问题进行的,后面的练习也是针对问题而进行的训练,所以这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优势,据此分析作答,注意语言语的逻辑性。
- 30 -
【点睛】框架示意图类图文转换答题要领:
1.解读图片,确定叙述对象的顺序(从哪里入手)。
2.方框里的词语属于关键概念不能被遗漏。
3.带箭头的横线提示着发展的趋势或走向,不能违背这一顺序。
4.横线上的词语,属于概念间(环节间)发生关系的方式,起过渡作用。
5.适当增补字词以便衔接连贯。
6.注意字数的限制。
二、现代文阅读(共30分)
(一)(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中医(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一般指以中国汉族劳动人民创造的传统医学为主的医学,所以也称汉医。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
中医诞生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时期中医理论已基本形成,之后历代均有总结发展。自古以来就有“医道相通”的说法。这种影响最早可以追溯到黄老道家的典籍——《黄帝内经》,它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也是我国医学宝库中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后来的中医学和养生学则在先秦道家思想的基础上,开始用阴阳五行解释人体生理,出现了“医工”、金针、铜钥匙等。名医华佗以精通外科手术和麻醉名闻天下,还创立了健身体操“五禽戏”。唐代孙思邈总结前人的理论和经验,收集5000多个药方,采用辨证治疗,被人尊为“药王”。两宋时期,宋政府设立翰林医学院,医学分科接近完备,并且统一了中国针灸由于传抄引起的穴位紊乱,出版《图经》。金元以降,中医开始没落。在明朝后期成书的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标志着中药药理学没落。此外,唐朝以后,中医学理论和著作大量外传,中医对汉字文化圈国家影响深远,如日本汉方医学,韩国韩医学,朝鲜高丽医学、越南东医学等都是以中医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自清朝末年,中国受西方列强侵略,国运衰弱。同时现代医学(西医)大量涌入,严重冲击了中医发展。中国出现许多人士主张医学现代化,中医学受到巨大的挑战。人们开始使用西方医学体系的思维模式加以检视,中医学陷入存与废的争论之中。同属中国医学体系的日本汉方医学、韩国的韩医学亦是如此。2003年“非典”以来,经方中医开始有复苏迹象。
中医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辨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
- 30 -
材料二:
中医诊断学基础表格
四诊
望、闻、问、切
八纲
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辩证
八纲辨证,病因辨证、气血精津辨证、脏腑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六经辨证
诊断
常见疾病诊断及证候诊断;症状鉴别;病案书写
材料三:中医药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是我国最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国家影响力的学科门类,它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作出过不朽的贡献,在现代医学较为发达的今天,仍然在为维护人类健康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近几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热”催生下,中医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看,世代相传的中医药,作为社会实践的知识、技能,是我国文化独特的表现形式之一,无疑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2006年成立了中医药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专家组和办公室,组织开展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和申报工作。我国在2008年10月报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中,“中医”是我国上报35个项目中的首选项,而且这是决策层认定的“最重要、无需讨论与评审”的“名列榜首”的选项。可见,从国家层面上对中医药“申遗”是非常重视的。
(摘编自张宗明《中医药文化遗产的保护、继承与发展》
7. 下列对材料中“中医”的论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医诞生于原始社会,是指中国汉族劳动人民创造的传统医学,所以也称“汉医”。
B. 春秋战国时期基本形成中医理论,之后历代均有发展,且有“医道相通”的说法。
C. 中医对汉字文化圈国家影响深远,没有中医为基础,日韩等国家医学就难以发展起来。
D. 中医学受到巨大的挑战,是因为自清朝末年以来,中国受西方列强侵略而国运衰弱。
- 30 -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由于受西方列强的入侵,人们开始使用西方医学体系的思维模式加以检视,中医学陷入存与废的争论之中。
B. 中医诊断学以四诊、八纲、辨证和诊断为基础,讲究在“望闻问切”的基础上结合“八纲”对病人进行分析“辨证”,从而做出诊断。
C. 中医学曾陷入存与废的争论,“非典”后开始复苏发展,后来国家层面上对中医药通过“申遗”等方式的保护,近几年愈加受民众关注。
D. 国家对中医药“申遗”是非常重视的,“中医”是我国在2008年10月报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35个“非遗代表作”项目的首选项。
9. 请结合材料,分析中医药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由。
【答案】7. B 8. C
9. ①中医面临着巨大挑战,存在存与废之争,通过申遗加以保护和宣传;②中医为维护人类健康仍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③中医是我国独特宝贵的文化遗产。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
A项,“是指中国汉族劳动人民创造的传统医学”错误,原文“一般指以中国汉族劳动人民创造的传统医学为主的医学,所以也称汉医”,可知是“一般指以中国汉族劳动人民创造的传统医学为主的医学”,而不是指中国汉族劳动人民创造的传统医学,省掉了范畴“一般指”。
C项,“没有中医为基础,日韩等国家医学就难以发展起来”错误,范围扩大,原文“此外,唐朝以后,中医学理论和著作大量外传,中医对汉字文化圈国家影响深远,如日本汉方医学,韩国韩医学,朝鲜高丽医学、越南东医学等都是以中医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可知日韩等国家医学是以中医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D项,“中医学受到巨大的挑战,是因为自清朝末年以来,中国受西方列强侵略而国运衰弱”错误,强加因果,“自清朝末年,中国受西方列强侵略,国运衰弱。同时现代医学(西医)大量涌入,严重冲击了中医发展。中国出现许多人士主张医学现代化,中医学受到巨大的挑战”,可知中医学受到巨大的挑战在于现代医学(西医)大量涌入和许多人士主张医学现代化。
故选B。
8题详解】
- 30 -
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时要在原文中找对应句。先在选项中选定需要“定位”的关键词语,依据选定的“关键词”寻找、确定选项在原文中的对应句。其次将选项与对应句进行比较,比较选项和对应句时,应找到二者表述存在差异的地方,符合原文意思的是正确选项,否则是错误选项。
C项,“‘非典’后开始复苏发展”错误,原文“2003年‘非典’以来,经方中医开始有复苏迹象”,可知是“非典”以来开始有复苏迹象,没有谈论到发展;“近几年愈加受民众关注”错误,无中生有,原文“在近几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热’催生下,中医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可知是,中医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而不是中医学愈加受民众关注。
故选C。
【9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原文内容的归纳、筛选、概括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考生通读所有材料,然后根据题目要求对材料进行筛选整合。
原文“自清朝末年,中国受西方列强侵略,国运衰弱。同时现代医学(西医)大量涌入,严重冲击了中医发展。中国出现许多人士主张医学现代化,中医学受到巨大的挑战。人们开始使用西方医学体系的思维模式加以检视,中医学陷入存与废的争论之中”,可以概括为中医学受到巨大的挑战,陷入存与废的争论之中;
“中医药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是我国最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国家影响力的学科门类,它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作出过不朽的贡献,在现代医学较为发达的今天,仍然在为维护人类健康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概括为中医为维护人类健康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看,世代相传的中医药,作为社会实践的知识、技能,是我国文化独特的表现形式之一,无疑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可以概括为中医是我国独特宝贵的文化遗产。
(二)(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八十年代的第一个春天,中国社会生活开始大面积地解冻了。广大的国土之上,到处都能听见冰层的断裂声。冬天总不会是永远的。严寒一旦开始消退,万物就会破土而出。
好啊,春天来了!大地将再一次焕发出活力和生机。但是前行的人们还需留心;要知道,春天的道路依然充满了泥泞……
- 30 -
在村里和家里的生活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时候,孙少平却陷入了极大的苦恼之中。
三年的教师生涯结束了,他不得不回家当了农民。他倒不仅仅是为此而苦恼。迄今为止,他还不敢想象改变自己的农民身份。这些苦恼首先发自一个青年自立意识的巨大觉醒。
他一个人在山里劳动歇息的时候,头枕手掌仰面躺在黄土地上,长久地望着高远的蓝天和悠悠飘飞的白云,眼里便会莫名地盈满了泪水,山里寂静无声,甚至能听见自己鬓角的血管在哏哏地跳动。这样的时候,他记忆的风帆会反复驶进往日的岁月。石圪节中学,原西县高中……尽管那时饥肠辘辘,有无数的愁苦,但现在想起来,那倒是他一生中度过的最美妙的时光。他也不时地想起高中时班上的同学们:金波、顾养民、郝红梅、田晓霞、侯玉英……眼下这些人都各走了各的路……
外面等待他的生活是什么样子?他难以想象。当然,有一点是肯定的——一切都将无比艰难;他赤手空拳,无异于一丛飘蓬。
唉!有时他又动摇了,还是顺从命运的安排吧!生活在家里虽说精神不痛快,但一日三餐总不要自己操心;再说,有个头疼脑热,也有亲人的关怀和照料。倘若流落在它乡异地,生活中的一切都将失去保障,得靠自己一个人去对付冷酷而严峻的现实了……
可是,到外面去闯荡世界的想法,还是一直不能从他心灵中勾销。随着他在双水村的苦闷不断加深,他的这种愿望却越来越强烈了。他内心为此而炽热地燃烧,有时激动得像打摆子似的颤抖。他意识到,要走就得赶快走!要不,他就可能丧失时机和勇气,那个梦想就将永远成为梦想。现在正当年轻气盛,他为什么不去实现他的梦想呢?哪怕他闯荡一回,碰得头破血流再回到双水村来,他也可以对自己的人生聊以自慰了;如果再过几年,迫不得已成了家,那他的手脚就会永远被束缚在这个“高加索山”了!
经过不断的内心斗争,孙少平已经下决心离开双水村,到外面去闯荡世界。少平已经暗暗把自己外出的目的地选在黄原城。到黄原去干什么?他将在那里怎样生活?
别无选择。他只能像大部分流落异地的农民一样去揽工——在包工头承包的各种建筑工地上去做小工,扛石头,提泥包,钻炮眼……
不管怎样,他是非去不可了。
孙少平把他外出谋生的一切方面都想好以后,决定先和父亲谈这件事。
这天吃过午饭,父子俩到山上一块坡地种玉米。父亲在前面拿镢头掏土坑,少平手里端个升子点籽种。两个人都赤脚片,一前一后,来来回回,也顾不得说话。
- 30 -
父亲挖坑就象母亲纳鞋底,行行道道,疏密有致,远看如同工艺美术家精心设计的图案。少平耐着性子,尽量把籽种不偏不露点在土坑中间,再补一个不轻不重的脚印。终于休息了。父亲蹲在地上抽烟,少平就凑到他跟前,也学着他哥的样,卷了一支旱烟棒。
他用父亲的打火机点着烟抽了几口,然后才鼓起勇气,和父亲谈起了他走黄原的打算。
孙玉厚老汉惊得目瞪口呆。
他“吱吱”地用劲吸着烟锅。思谋了好一阵,才说:“你还小哩!出那么远的门,人生地不熟,我和你妈怎能放心?你怎猛然想起要出门哩?”
少平一时难以给父亲说清楚自己的心思。
“我呆在家里不痛快,想出去跑一跑……”
父亲低倾下头,手指头抠着脚指头,说:“我能想来哩。你从学校回来劳了动,心里难过。没办法啊!世事就是这样。爸爸看见你一天灰土满面的,心里也难过……不过,而今政策宽了,劳动虽说熬苦一些,但吃饭不要再受熬煎。你刚开始出山,爸爸晓得你不习惯。过上一两年,也就习惯了。外面的世界不是咱们的,你出去,还不是要受苦?再说,有个什么事,也没有人帮扶你……”
“爸爸,这你不要操心。我二十几的人了。自个儿能管得了自个儿,你就让我出上几天门!你年轻时不是也吆牲灵跑过山西吗。我不到外面闯荡一回,一辈子心里平不下来,你就让我走吧!咱们家现在有你和我哥,这点土地你们能耕务过来。我出去,也不是去瞎逛!我也长两只手,兴许还能给家里赚几个活钱,爸爸,你放心……”
孙少平几乎要哭了。
父亲看出儿子为他的行动经过了长时间的准备,显然很难再说服他放弃这种冒险念头,他只好犹豫地说:“那这事你要和你哥商量哩!唉,我老了,世事要看你们闹。不过,爸爸生怕你们有个闪失……”
少平严肃而感动地对父亲点了点头。
等父亲嫂子先后走了以后,少平却磨蹭着没有急忙回家。他一边在和哥哥添炭,一边吞吞吐吐对哥哥说出了他的心事。
少安惊讶得都有点反应不过来了。他生气地对弟弟说:“你胡想啥哩!家里现在这么忙,人手缺得要命,你怎么能跑到外面逛去呢?”
这个“逛”字刺伤了少平的心。他也有点生硬地对哥哥说:“我不是去逛!我是要出去干点事!”
“干什么事?无非是去揽工!你又不是匠人,当个小工,一天挣一两块钱,连自己的嘴都糊不住!你何必要之受这罪呢?你在家里,咱们父子三人,加上你嫂,一边种地,一边经营咱们的烧砖窑,这不好好的嘛!”
- 30 -
“我已经二十几的人了,我自己也可以干点什么事!”
少安一时不能理解弟弟是什么意思,难道你现在没事可干吗?
但少安猛然感到,弟弟已经长大成人了!他已经不能再像过去一样在他面前以老大自居了!是啊,弟弟大了……本来他应该为此而高兴,可是此刻心里却有一丝说不出的伤感。
他早已看出来,弟弟是一个和他想法不太一样的人……现在,少安已经明白,尽管他不情愿弟弟出走,但看来已经很难劝阻他了。
(选自路遥《平凡的世界》有删改)
10. 理解下列句子加点部分的含意。
(1)父亲蹲在地上抽烟,少平就凑到他跟前,也学着他哥的样,卷了一支旱烟棒。
(2)这个“逛”字刺伤了少平的心。
11. 从语言角度赏析画横线段落的写景艺术。
12. 文中的孙玉厚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你认为这一形象对儿子有什么影响?
13. 有人说,如果给这部分节选的文本拟个标题,“争”比较恰当。请简析理由。
【答案】10. (1)孙少平用抽烟这一行为,向父亲暗示着长大了,可以像哥哥一样独立生活,独立门户。(2)“刺伤”是指哥哥的不理解而误解的言语,伤害了孙少平的自尊心。
11. ①白描手法,写出了春天到来的活力和生机。②用词一语双关,富含意蕴。如“春天”“大地”“生机”,既是实指的自然的,又暗指改革开放的中国社会的活力,象征着美好的希望。③多用短句,辅以感叹句,表达生机和欣喜;省略号表达了困难的不可预测,暗示着人物的命运不平。
12. 形象:一位理解尊重和体贴信任儿子、勤劳质朴、通达明理的传统老农民。影响:①孙玉厚勤劳质朴的言行举止,熏陶着儿子们,将美德烙印在他们身上。②他青年时期敢闯世界故事,也激励着孙少平勇敢追求自己的理想,决意离开土地去闯荡。③孙少安种地烧砖,守土持家,是受父亲忠于土地,安守一生的影响。孙少安没有和弟弟激烈争执,而是理解和尊重,也是受父亲开明思想的影响。
13. ①从环境看,恰逢自然之春和国家改革之春的到来,万物复苏,万象更新,“争春”的活力无限。②从情节看,“争”是全文的线索,故事由少平内心的矛盾之争而起,因哥哥无法再与弟弟争辩而结束。③从塑造人物形象看,父亲的开明、兄长的理解、弟弟的执着,都在“争辩”“争执”“不争”中展现出来。④从主旨看,孙少安内心的“争”,既是理想与现实之斗争,又是对命运的不甘而勇敢地抗争;父子仨的“争”和“不争”,展现了亲情的温暖和人性的善美。
- 30 -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词语和句子的含意及表达效果的能力。分析句子的内容及表达效果,理解含义要学会灵活应变。作答本类题型,可以按照“明手法+析内容+点效果”的套路来。
(1)“学着他哥的样”“卷了一支旱烟棒”,抽烟是成人行为,特意学他哥哥的样子,是想暗示父亲,他已经和哥哥一样长大成人了,正如“我二十几的人了。自个儿能管得了自个儿”,好让父亲同意自己出去闯一闯的主意。
(2)“刺伤”二字,是因为哥哥说他“逛”,“逛”在文中是闲游的意思,哥哥不能理解他想出去闯荡的想法,反而认为他外出是游手好闲,伤害了他的自尊心。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环境描写的理解与把握能力。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社会环境:狭义社会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广义社会环境是指一定的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人际关系的总和。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又称为景物描写。本题要求从语言角度赏析写景的句子,那么就从语言的含义和表达技巧去分析。
这既是自然环境描写,又是社会环境描写,采用了一语双关的手法,写“春天”“解冻”不止是指真正的春天来临,更是指改革开放带来的社会生活活力;
运用了白描手法,写“社会生活开始大面积地解冻”“到处都能听见冰层的断裂声”“万物就会破土而出”,展现出“春天”带来的活力,也展示了新的社会生活将带来的活力;
“冬天总不会是永远的。严寒一旦开始消退,万物就会破土而出”等短句,“好啊,春天来了”等感叹句,展现出人物内心的喜悦之情;
“是前行的人们还需留心;要知道,春天的道路依然充满了泥泞……”用省略号表示在前行的道路上遇到的困难坎坷是无法预测的。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征要从两点入手:一是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和气质等,因为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二是结合小说对人物语言、外貌、行动和心理的直接描写,以及对环境、与他人的关系等的间接描写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 30 -
当少平说想出去跑一跑,尽管孙玉厚老汉惊呆了,说“我能想来哩。你从学校回来劳了动,心里难过”“爸爸看见你一天灰土满面的,心里也难过”“爸爸晓得你不习惯。过上一两年,也就习惯了。外面的世界不是咱们的,你出去,还不是要受苦”,可见他是个非常体贴爱护儿子的人;“父亲看出儿子为他的行动经过了长时间的准备,显然很难再说服他放弃这种冒险念头,他只好犹豫地说:‘那这事你要和你哥商量哩!唉,我老了,世事要看你们闹。不过,爸爸生怕你们有个闪失’”,可见他尊重、信任儿子,通达明理;从“父亲挖坑就象母亲纳鞋底,行行道道,疏密有致,远看如同工艺美术家精心设计的图案”,可见他勤劳朴实;他的这些美好品德影响了儿子,如少安一心为家里着想,留在加重扛起重任,“猛然感到,弟弟已经长大成人了!他已经不能再象过去一样在他面前以老大自居了”“尽管他不情愿弟弟出走,但看来已经很难劝阻他了”等,都传承了父亲这种明理的思想;“你年轻时不是也吆牲灵跑过山西吗。我不到外面闯荡一回,一辈子心里平不下来,你就让我走吧!咱们家现在有你和我哥,这点土地你们能耕务过来。我出去,也不是去瞎逛!我也长两只手,兴许还能给家里赚几个活钱,爸爸,你放心……”,可见孙玉厚青年时期敢闯世界故事,激励着孙少平出去闯荡,去实现自己理想和人生的价值;“但少安猛然感到,弟弟已经长大成人了!他已经不能再像过去一样在他面前以老大自居了!是啊,弟弟大了……本来他应该为此而高兴,可是此刻心里却有一丝说不出的伤感”“他早已看出来,弟弟是一个和他想法不太一样的人……现在,少安已经明白,尽管他不情愿弟弟出走,但看来已经很难劝阻他了”,少安没有和弟弟激烈的争论,也是继承了父亲对人尊重、理解、宽容的性格特征。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把握文章标题含义和作用能力。文章标题作用一般有以下几个:①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②概括故事情节、暗示比喻象征、揭示小说主旨。③结构线索,组织全文。寄托情感,深化主题。④铺开情节,呼应细节。对比讽刺,强化效果。答题时根据文章内容注意对照选取,并结合文章内容进行阐释即可。
原文“八十年代的第一个春天,中国社会生活开始大面积地解冻了。广大的国土之上,到处都能听见冰层的断裂声。冬天总不会是永远的。严寒一旦开始消退,万物就会破土而出”“好啊,春天来了!大地将再一次焕发出活力和生机。但是前行的人们还需留心;要知道,春天的道路依然充满了泥泞……”这两段都是环境描写,春天到来,社会解冻,万物都会“争春”,体现了一个“争”字;
- 30 -
“可是,到外面去闯荡世界的想法,还是一直不能从他心灵中勾销。随着他在双水村的苦闷不断加深,他的这种愿望却越来越强烈了。他内心为此而炽热地燃烧,有时激动得像打摆子似的颤抖。他意识到,要走就得赶快走!要不,他就可能丧失时机和勇气,那个梦想就将永远成为梦想。现在正当年轻气盛,他为什么不去实现他的梦想呢?哪怕他闯荡一回,碰得头破血流再回到双水村来,他也可以对自己的人生聊以自慰了;如果再过几年,迫不得已成了家,那他的手脚就会永远被束缚在这个‘高加索山’了”“经过不断的内心斗争,孙少平已经下决心离开双水村,到外面去闯荡世界”,文章的情节主要围绕着少平想要外出,内心挣扎矛盾来写的,也体现了一个“争”字;
“我能想来哩。你从学校回来劳了动,心里难过。没办法啊!世事就是这样。爸爸看见你一天灰土满面的,心里也难过……不过,而今政策宽了,劳动虽说熬苦一些,但吃饭不要再受熬煎。你刚开始出山,爸爸晓得你不习惯。过上一两年,也就习惯了。外面的世界不是咱们的,你出去,还不是要受苦?再说,有个什么事,也没有人帮扶你……”“干什么事?无非是去揽工!你又不是匠人,当个小工,一天挣一两块钱,连自己的嘴都糊不住!你何必要之受这罪呢?你在家里,咱们父子三人,加上你嫂,一边种地,一边经营咱们的烧砖窑,这不好好的嘛”,从情节看,他的矛盾引发他与父亲、与少安的“争执”,因此也是“争”;
“父亲看出儿子为他的行动经过了长时间的准备,显然很难再说服他放弃这种冒险念头,他只好犹豫地说:‘那这事你要和你哥商量哩!唉,我老了,世事要看你们闹。不过,爸爸生怕你们有个闪失……’”“但少安猛然感到,弟弟已经长大成人了!他已经不能再像过去一样在他面前以老大自居了!是啊,弟弟大了……本来他应该为此而高兴,可是此刻心里却有一丝说不出的伤感”,在“争”的过程中,父亲对孩子的体谅,少安对弟弟的宽容,以及少平对理想的执著追求都展现出来,围绕着“争”字展现了人物性格;
从主旨来看,少平的“争”展现了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孙玉厚老汉和少安与少平的争中,处处展现出对家人的理解,体现出亲情的温暖和人性美。
【点睛】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可从以下角度入手:
1.借助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和心理等描写来分析人物;
2.借助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来剖析人物;
3.借助作者对人物的直接评价或作品中其他人物的间接评价来理解人物;
4.借助故事情节来把握人物。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40分)
(一)(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驳复仇议
[唐]柳宗元
- 30 -
臣伏见天后时,有同州下邽人徐元庆者,父爽为县吏赵师韫所杀,卒能手刃父仇,束身归罪。当时谏臣陈子昂建议诛之而旌其闾;且请“编之于令,永为国典”。臣窃独过之。
臣闻礼之大本,以防乱也。若曰无为贼虐,凡为子者杀无赦。刑之大本,亦以防乱也。若曰无为贼虐,凡为吏者杀无赦。其本则合,其用则异,旌与诛莫得而并焉。诛其可旌,兹谓滥;黩刑甚矣。旌其可诛,兹谓僭;坏礼甚矣。果以是示于天下,传于后代,趋义者不知所向,违害者不知所立,以是为典可乎?盖圣人之制,穷理以定赏罚,本情以正褒贬,统于一而已矣。
向使刺谳①其诚伪,考正其曲直,原始而求其端,则刑礼之用,判然离矣。何者?若元庆之父,不陷于公罪,师韫之诛,独以其私怨,奋其吏气,虐于非辜,州牧不知罪,刑官不知问,上下蒙冒,吁号不闻;而元庆能以戴天为大耻,枕戈为得礼,处心积虑,以冲仇人之胸,介然自克,即死无憾,是守礼而行义也。执事者宜有惭色,将谢之不暇,而又何诛焉?
其或元庆之父,不免于罪,师韫之诛,不愆于法,是非死于吏也,是死于法也。法其可仇乎?仇天子之法,而戕奉法之吏,是悖骜而凌上也。执而诛之,所以正邦典,而又何旌焉?
且其议曰:“人必有子,子必有亲,亲亲相仇,其乱谁救?”是惑于礼也甚矣。礼之所谓仇者,盖其冤抑沉痛而号无告也;非谓抵罪触法,陷于大戮。而曰“彼杀之,我乃杀之”。不议曲直,暴寡胁弱而已。其非经背圣,不亦甚哉!
《周礼》:“调人②掌司万人之仇凡杀人而义者令勿仇仇之则死有反杀者邦国交仇之。”又安得亲亲相仇也?《春秋公羊传》曰:“父不受诛,子复仇可也。父受诛,子复仇,此推刃之道,复仇不除害。”今若取此以断两下相杀,则合于礼矣。且夫不忘仇,孝也;不爱死,义也。元庆能不越于礼,服孝死义,是必达理而闻道者也。夫达理闻道之人,岂其以王法为敌仇者哉?议者反以为戮,黩刑坏礼,其不可以为典,明矣。
请下臣议附于令。有断斯狱者,不宜以前议从事。谨议。
【注】①刺谳(yàn):审理判罪。 ②调人:周代官名。
14. 对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臣窃独过之 过:认为错误
B. 旌与诛莫得而并焉 并:并列
C. 原始而求其端 原:推究
D. 不愆于法 愆:过错
15.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诛之而旌其闾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B. 法其可仇乎 其皆出于此乎
- 30 -
C. 将谢之不暇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D. 能以戴天为大耻 秦亦不以城予赵
1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是柳宗元在礼部员外郎任上写的一篇驳论性的奏议,是针对陈子昂的《复仇议状》而发的,他认为,陈子昂的《复仇议》中的观点是矛盾的,是不足取的,进而提出了个人的见解。
B. 徐元庆为父报仇,杀了父亲的仇人,然后到官府自首。对于这样一个案例,作者认为徐元庆报杀父之仇的行为虽然合于礼义,但不合于法律,虽然有罪,但也不至于判死刑。
C. 虽然文章的主旨是要说明封建主义的礼义和封建主义的法律的一致性,但在吏治腐败、冤狱难申的封建社会,仍然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全文观点鲜明,逻辑严密,驳论有力。
D. 文章从“礼”和“刑”的辩证关系,得出了“盖圣人之制,穷理以定赏罚,本情以正褒贬”的结论。由这个结论很自然地过渡到对陈子昂提出的“诛之而旌其闾”错误论点的批驳上。
17.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调 人 掌 司 万 人 之 仇 凡 杀 人 而 义 者 令 勿 仇 仇 之 则 死 有 反 杀 者 邦 国 交 仇 之
18.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趋义者不知所向,违害者不知所立,以是为典可乎?
(2)礼之所谓仇者,盖其冤抑沉痛而号无告也;非谓抵罪触法,陷于大戮。
【答案】14. B 15. D 16. B
17. 调人/掌司万人之仇/凡杀人而义者/令勿仇/仇之则死/有反杀者/邦国交仇之。
18. (1)追求正义的人就不知道前进的方向,想避开祸害的人就不知道怎样立身行事,把这作为法则行吗?
(2)礼制所说的仇,是指蒙受冤屈,悲伤呼号而又无法申告;并不是指触犯了法律,以身抵罪而被处死这种情况。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的实词的能力。考生要注意结合文段内容理解文言实词,可以运用代入法和组词法理解选项中的实词的意义,将选项中的词义代入看是否通顺。文言实词含义推断八法:语境分析法;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联想推断法;邻字帮助法;成语对应法;古今比照法;字形推断法。
- 30 -
B项,“并”的意思是合并,集中;句意:表彰和处死是不能用在同一人身上的。
故选B。
【15题详解】
本题是考查理解文言虚词的意义与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可用结构分析法,分析该虚词在句中的结构作用,从而推测其意义。
A项,第一个“而”,连词,表转折,却,可是;句意:处死徐元庆,却在他家乡表彰他的行为。第二个“而”,连词,表修饰;句意:如果从那变动的一面来看。
B项,第一个“其”,语气副词,表反问,难道;句意:法律难道可以仇视吗?第二个“其”,语气副词,表推测,大概;句意:大概都是出于这个原因吧。
C项,第一个“之”,代词,第三人称,他;句意:去向他谢罪都来不及。第二个“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不译;句意:臣年轻的时候,还比不上别人。
D项,两个“以”都是介词,表示所处置的对象,把;“能以戴天为大耻”意思是能够把不共戴天之仇视为奇耻大辱;“秦亦不以城予赵”意思是秦国也不把城池给赵国。
故选D。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分析和概括的能力。对于古代诗文的阅读对应到文言文内容理解题主要有两点要求:一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二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
B项,“但不合于法律,虽然有罪,但也不至于判死刑”,原文“而元庆能以戴天为大耻,枕戈为得礼,处心积虑,以冲仇人之胸,介然自克,即死无憾,是守礼而行义也。执事者宜有惭色,将谢之不暇,而又何诛焉”,意思是“而徐元庆却能够把不共戴天之仇视为奇耻大辱,把枕着武器不忘报仇看作是合乎礼制,想方设法要用武器刺进仇人的胸膛,坚强地约束自己下定决心,即使死了也不感到遗憾,这正是遵守礼和奉行义的行为啊。执法的官员应感到惭愧,去向他谢罪都来不及,还有什么理由要把他处死呢”,可知作者认为徐元庆报杀父之仇的行为既合于礼义,又合于法律,应予充分肯定;作者认为徐元庆是无罪的。
故选B。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
- 30 -
画波浪线的句子的意思是“调人,是主管调解众人怨仇的。凡是杀人又合乎礼义的,就不准被杀者的亲属报仇,如要报仇,则处死刑。有反过来再杀死对方的,全国的人就都要把他当作仇人。”
“调人”是官职,做“掌司万人之仇”主语,是一个判断句,在“调人”后断开;“万人之仇”是“掌司”宾语,在“万人之仇”后断开;“凡杀人而义者”的意思是凡是杀人又合乎礼义的,句意完整,在其后断开;“令勿仇”的意思是就不准报仇,句意完整,在其后断开;“仇之则死”的意思是如要报仇就处死,句意完整,在其后断开;“有反杀者”,“反杀者”是“有”的宾语,在其后断开。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①关键词:“趋”,追求;“所向”,(前进的)方向;“违”,避开;“所立”,立身行事的方法;“以……为”,把……作为;“典”,法则。
②关键词:“礼之所谓仇者,盖其冤抑沉痛而号无告也”,用“……者……也”表示的判断句;“所谓”,所说的;“冤抑”,冤屈,冤枉;“无告”,无法申告;“非谓抵罪触法,陷于大戮”,用“非”表示的否定判断句;“抵罪触法”,触犯了法律;“陷于大戮”,使自己陷身于死刑。
【点睛】掌握正确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
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他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得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步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参考译文:
- 30 -
据我了解,武后时同州下邽县有个叫徐元庆的人,父亲徐爽被县尉赵师韫杀了,他最终能亲手杀掉他父亲的仇人,自己捆绑着身体到官府服罪。当时的谏官陈子昂建议,处死徐元庆,却在他家乡表彰他的行为,并请朝廷将这种处理方式“编入法令,永远作为国家的法律”。我个人认为,这是不对的。
我听说,礼的根本作用是为了防止人们作乱。如果说没有行凶杀人,那么凡是作儿子的为报父母之仇而杀了不应当算作仇人的人,就必须处死,不能予以赦免。刑法的根本作用也是为了防止人们作乱。如果说没有行凶杀人,那么凡是当官的错杀了人,也必须处死,不能予以赦免。它们的根本作用是一致的,采取的方式则不同,表彰和处死是不能用在同一人身上的。处死应该表彰的人,这就叫乱杀,就是滥用刑法太过分了。表彰应当处死的人,这就是越礼,破坏礼制太严重了。果真把这种处理方式向全国公布,并传给后代,那么,追求正义的人就不知道前进的方向,想避开祸害的人就不知道怎样立身行事,以此作为法则行吗?大凡圣人建立制度,是穷尽事物的道理来规定赏罚,根据实际情况来正确地进行奖励和惩处,(把礼、刑)统合在一个原则上罢了。
当时如能审察判定案情的真伪,查清是非,推究案子的本末和原因,那么刑法和礼制的运用,就能明显地区分开来了。为什么呢?如果徐元庆的父亲,没有犯法律规定的罪行,赵师韫杀他,只是出于他个人的私怨,施展他当官的威风,残暴地处罚无罪的人,州官又不去治赵师韫的罪,执法的官员也不去过问这件事,上下互相蒙骗包庇,对喊冤叫屈的呼声充耳不闻;而徐元庆却能够把不共戴天之仇视为奇耻大辱,把枕着武器不忘报仇看作是合乎礼制,想方设法要用武器刺进仇人的胸膛,坚强地约束自己下定决心,即使死了也不感到遗憾,这正是遵守礼和奉行义的行为啊。执法的官员应感到惭愧,去向他谢罪都来不及,还有什么理由要把他处死呢?
如果徐元庆的父亲确是犯了死罪,赵师韫杀他,那就并不违法,他不是死在官吏手上,而是死于犯法。法律难道可以仇视吗?仇视天子的法律,又杀害执法的官吏,这是悖逆犯上的行为。应该把这种人抓起来处死,用此来严正国法,为什么反而要表彰他呢?
而且陈子昂的奏议还说:“人必有儿子,儿子必有父母,各自因爱自己的父母而互相仇杀,这种混乱局面靠谁来救呢?”这是对礼的认识太模糊了。礼制所说的仇,是指蒙受冤屈,痛苦呼号而又无法申告,并不是指犯罪违法,使自己陷身于死刑(这种情况)。而所谓“他杀了我的父母,我就要杀掉他”,是不问是非曲直,欺凌孤寡,威胁弱者罢了。这种违背圣贤教导儒家经典的做法,不是太过分了吗?
- 30 -
《周礼》上说:“调人,是主管调解众人怨仇的。凡是杀人又合乎礼义的,就不准被杀者的亲属报仇,如要报仇,则处死刑。有反过来再杀死对方的,全国的人就都要把他当作仇人。”这样,又怎么会发生因爱父母而互相仇杀的情况呢?《春秋公羊传》说:“父亲无辜被杀,儿子报仇是可以的。父亲犯法被杀,儿子报仇,这就是互相仇杀的做法,这样的报复行为不能根除祸害。”现在如果用这个标准来判断赵师韫杀死徐父和徐元庆杀死赵师韫的案件,就合乎礼制了。而且,不忘父仇,这是孝;不吝惜死,这是义。徐元庆能不越出礼的范围,克尽孝道,为义而死,一定是个明晓事理、懂得道德的人啊。明晓事理、懂得道德的人,难道会把王法当作仇敌吗?上奏议的人反而认为应处以死刑,这种滥用刑法,败坏礼制的建议,不能作为法律制度,是很明显的。
请颁发我的意见,附在法令之后。今后凡有审理这类案件的人,不应再根据以前的意见处理。我恭敬地提出以上建议。
(二)(8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红·自豫章阻风吴城山作
[宋]张元幹
春水迷天,桃花浪、几番风恶。云乍起、远山遮尽,晚风还作。绿卷芳洲生杜若,数帆带雨烟中落。傍向来沙嘴共停桡,伤飘泊。
寒犹在,衾偏薄。肠欲断,愁难著。倚篷窗无寐,引杯孤酌。寒食清明都过却,最怜轻负年时约。想小楼、终日望归舟,人如削。
19. 本词上阙“傍向来沙嘴共停桡”一句“桡”指_________,“停桡”紧扣词题“________”二字来写。
20. 结合下阙,从虚实角度,简析词人如何铺张抒情的。
【答案】19. (1). 船桨 (2). 阻风
20. ①“寒气”“薄衾”,词人借景渲染,由实入虚,“肠欲断”直抒羁愁之深。②“倚、无寐、引怀、孤酌”动作(神态)描写实写旅人思归的愁苦之状。③以虚写实。“过却、最怜”联想时节已过之虚景,写约期错失怅惘懊悔之实情,情韵饱满。④尾句想象小楼佳人苦思苦盼自己的神情,实写自己对佳人的思念,抒情角度由单向转为双向,化虚为实,含蓄深沉,意蕴深远。
【解析】
【19题详解】
- 30 -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和字词理解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先把握诗歌的大致意思,紧扣题目的要求,然后来回答问题。“傍向来沙嘴共停桡”意思船依靠着突入江中的沙嘴停泊。“桡”指的是船桨;“停桡”紧扣词题《满江红•自豫章阻风吴城山作》中的“阻风”二字来写,是词人在江上行舟被风阻挡了,因此傍晚时分行船纷纷来到沙洲旁停泊。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结合表达技巧来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的能力。首先要仔细通读全诗,了解诗歌大意。然后从题目和注释入手,分析作者情感倾向。然后抓住核心意象,通过直接或间接表露情感的词语,找到情感的指向,归纳出诗人的情感。最后结合情景关系,情理关系进行分析,分析其社会意义,评判其深层内涵。
题目要求结合下阙,从虚实角度,简析词人如何铺张抒情的。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下阕的内容,然后明确诗句中实写和虚写的内容。原词“寒犹在,衾偏薄”,意思是夜间春寒未退,偏又被薄人无寐,天气寒冷是实写,“肠欲断,愁难著”,意思是悲肠欲摧,沉甸甸的忧愁担不起,由实而抒情,抒发了漂泊在外的羁旅之愁;“倚篷窗无寐,引杯孤酌”,意思是一个人靠着蓬窗,拿来酒杯独酌,将不眠的愁思浇灌,实写旅人思归的愁苦;“寒食清明都过却,最怜轻负年时约”,意思是寒食清明都过了,轻易错过了从前约定的日期,联想时节已过的虚景,表达惆怅之情;“想小楼、终日望归舟,人如削”意思是料想闺中佳人,整天登楼凝望盼船回,人瘦如削凭栏立,虚写佳人对自己的思念,实写自己对佳人的思念。
(三)(6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曰:“赐也亦有恶乎?”“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
(《论语》)
材料二:
“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中庸》)
21. 材料二中“执其两端”的“两端”并非指两个极端,而是指各种不同意见,特别是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的意见。
22. 从中庸思想来看,材料一中孔子所恶之人与子贡所恶之人,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21. (1). 正面 (2). 反面
- 30 -
22. ①孔子所恶之人,揭人之短、诋毁犯上、不守礼法、固执不通,都是违背仁礼、偏离中道之人。②子贡所恶之人,将剽窃他人见解当作聪明、不知谦让当作勇敢,揭短攻击他人当作直率,是貌似中庸、混淆仁德之人。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考生平时注意积累、识记,再结合原文语言环境来推断词语的含义和用法。原文“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意思是“隐藏人家的坏处,宣扬人家的好处。正面和反面两端的意见他都掌握,采纳适中的用于老百姓”,是指在正反两面意见中,选取适中的言论,因此要填的是正面意见和反面的意见。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观点的评价理解的能力。结合题干,找准观点所在位置,准确理解其含义,并结合题干所给观点结合自己思想进行评价。
原文“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意思是“憎恶宣扬别人过错的人,憎恶身居下位而毁谤身居上位的人,憎恶勇敢而无礼的人,憎恶果敢而顽固不化的人”,这是孔子厌恶的人,他厌恶那些违背礼教,直接做坏事的人;
“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意思是“我憎恶抄袭他人之说而自以为聪明的人,憎恶把不谦逊当作勇敢的人,憎恶揭发别人的隐私却自以为直率的人”,这是子贡厌恶的人,他厌恶本性恶劣却装作自己聪明勇敢正直的人,即虚伪的人。
【点睛】本题属于文化经典阅读题,题型以简答和填空题为主,常见命题类型有:信息筛选题,思想概括题,内容理解题,观点评价题,比较题。考生答题时首先粗读文段,把握文意,分析概括出所给文段的核心思想,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组织答案。答题的一般思路是可先用一句话简明概括相关材料中所包含的思想或观点、主张,明确观点;然后结合语段进行简单合理的阐述、分析;如有联系实际的内容,则需要适当联系社会相关问题,加以自圆其说。一般不鼓励考生多层面、多角度思考,也不要求质疑、另解。
参考译文:
材料一:
- 30 -
子贡问:“君子也有憎恶的人或事吗?”孔子说:“是有所憎恶的。憎恶宣扬别人过错的人,憎恶身居下位而毁谤身居上位的人,憎恶勇敢而无礼的人,憎恶果敢而顽固不化的人。”孔子问:“赐,你也有憎恶的人和事吗?”子贡说:“我憎恶抄袭他人之说而自以为聪明的人,憎恶把不谦逊当作勇敢的人,憎恶揭发别人的隐私却自以为直率的人。”
材料二:
“舜喜欢向人问问题,又善于分析别人浅近话语里的含义。隐藏人家的坏处,宣扬人家的好处。正面和反面两端的意见他都掌握,采纳适中的用于老百姓。这就是舜之所以为舜的地方吧!”
(四)古诗文默写。(6分)
2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________________,任重而道远,_______________,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
(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可怪也欤!(韩愈《师说》)
(3)______________,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_____________,晚有儿息。(李密《陈情表》)
(4)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______________。人生如梦,_____________。(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5)人生代代无穷已,_______________。不知江月待何人,______________。(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答案】 (1). 士不可以不弘毅 (2). 仁以为己任 (3). 君子不齿 (4).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5). 零丁孤苦 (6). 门衰祚薄 (7). 早生华发 (8). 一尊还酹江月 (9). 江月年年望相似 (10). 但见长江送流水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理解性默写这种类型,要求考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情境默写成为近几年高考默写的一种新方式,考生要注意在平时背诵文章时注意理解文章的大意。注意字形复杂字,要在平时默写时反复写。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弘”“齿”“反”“零丁”“祚”“尊”“酹”等字,默写时要写准确。
点睛】名句名篇记忆默写时应注意:
1.要整体背诵,不要孤立记诵名句。
2.古代诗歌、散文名篇里的名句都要同等重视。
- 30 -
3.要记忆准确,默写正确。要格外注意难写、易混易错的字。
4.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背诵。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记得牢。
5.平时背诵既要“口到”,更要“心到”“手到”。
6.要把握字的准确读音,要克服粗心的毛病、要日积月累,学以致用。
四、作文(60分)
2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认为:你最牛的背景,就是今天的中国。
有人认为:每个人都是中国的主景,你的样子,就是中国的样子。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你是如何认识这一“背景”和“主景”?根据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注意】立意自定,角度自选,题目自拟。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不得少于800字。不得抄袭、套作。
【答案】【例文】
先修其身,后治其国
《礼记》中有这样一句话:“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时代潮流涤荡,中国发展迅速,要想不被淹没在时代洪流之中,我们唯有先修其身,后治其国,完美“主景”以后才能更好的与“背景”融合,组成一幅绝美画卷。
国家永远是一个人最坚强有力的后盾,是一个人的名片,是“背景”。上世纪初清政府没落,中国沦为殖民地,被各大列强蚕食鲸吞,奄奄一息。在这种破败的“背景”之下,国人也变得愚昧庸俗,下意识的将自己归为下等,盲目无知,如同行尸走肉,东方雄狮也因此沉睡不醒。而现如今,改革开放的春风拂面,经济和科技上质的飞跃,中国也跻身于国际舞台,国人不再崇洋媚外,而是昂首挺胸,在新的强大“背景”之下,可以大声喊出“我是中国人”。
- 30 -
诚然,成长背景始终是背景,起到的只有衬托和修饰的作用,真正使一幅画动人心弦的,是它饱满的“主景”。曾国藩说过:“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我们要完成一幅画,必须从细致入微处先着手,而后着眼全局。故先修其身,后治其国。就我国而例,从清政府时的破败不堪、任人宰割,到如今的自信高昂,可谓是质的飞跃。要知道促成质变的是量变,在那个黑暗的时代,正是因为我们民族有抬头仰望星空的人,我们才得以不没落。要不是个个志气高昂、家富五车的学者在修其身以后,以笔为矛刺破长空,光明又怎会来临?鲁迅的弃医从文,“愿所有中国人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谭嗣同的“去留肝胆两昆仑”;胡适的“宁鸣而死,不默而生”……要不是他们手中的如椽大笔,又怎警醒人们苏醒,又怎能有东方雄狮的觉醒?
完美“主景”,融合“背景”固然重要,但二者的结合却更为重要。“主景”要符合“背景”,“背景”要映衬“主景”,如此才能至善至美。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必须清楚这一点。在时代潮流涤荡之下,我们要先做好眼前事,努力学习,修其身,这样才能当国家需要之时报效,在一个个冬天来临之时,用自己的能力融化冰川,散尽凛冬。
梁启超说过:“少年强则国强。”可见我们每个人都对中国的发展至关重要,就像“主景”对“背景”的作用一样。功成不必在我,功力必不唐捐。纵有千古,横有八方,修身治国,来日方长。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通读材料,从抓关键句入手。有的材料为突出中心,有时会在材料中设置关键句(开头句、结尾句、反复出现的句子),抓住这些关键句,就能把握材料主旨,准确理解材料,正确立意。
第一句话侧重于国家对个人的重要意义,表明个人的成长离不开他生活和成长的背景。国家弱,即便个人能力再强,志向再高,生活成长都受到极大的束缚;国家强,则可以助个人走得更远,飞得更高。同时引导考生联系现实,认识当下中国——于时代来说,今天崛起的中国,是强大有力的,是奋斗者有志者成长的沃土,是助个人、团队梦想腾飞最强大的双翼,突显自豪情怀。
第二句话侧重于个人之于国家的重要意义,表明“你”是国家的主人。今日中国的历史使命,是艰巨的,需要每一个人承担起来,所以每个人都要担负起时代赋予个人的使命,为之奋斗。对当下社会一些不合理不完善的问题,要理性地正确地对待,这也是时代赋予个人的使命。个人追求要和大时代使命融合在一起,才能真正做好“主人”角色,塑造出美好形象。如此,一道道靓丽的“主景”,就装扮起靓丽的中国。表达了对“你”的热切期待。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这个限制条件,要求青年考生紧密围绕着“我”“国家”“时代”三者展开正确而深入地认识。在三者关系认识上必然有深浅之分,比如在个人追求和国家、时代要求发生牴牾时,个人小追求小目标要服从大要求大担当,如有这样“大”“小”的深入思辨,立意自然就会高远。
参考立意:
- 30 -
1.祖国伴我以成长,我报以祖国深情;
2.家国情怀与时代气息;
3.修身与治国;
4.“大”与“小”思辨。
行文思路:这篇文章立意高远,思想深刻,在个人与国家关系问题上,能够把当代价值取向与传统儒家理学思想结合起来,可以说是最高境界。全文结构十分清晰,同时又相当完整,尤其是能写出第四段这么言简意赅的总结提升段,很不容易。全文论证材料丰富多元,引证例证,个人国家,兼而有之,都有较高的质量。结尾引用梁启超的话很合适,但新鲜度差些。而后面再引用胡适先生的“功成不必在我,功力必不唐捐”,来点明报效国家的心态,则对全文都起到了明显的升华作用。
素材:1.鲁迅先生弃医从文,是因为认识到民族精神上的麻木比民族躯体上的虚弱更可怕,于是毅然拿起笔杆,为劳苦民众呐喊。从小我的角度来看,以鲁迅先生品行当一名医生,无疑是一辈子受所有人景仰的。但他却牺牲了小我,选择了大我,为了绝大部分人的利益去抨击黑暗腐败的社会,也饱受反动阶级的攻击与迫害。鲁迅先生为此还留下了“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励志名言。
2.“国”与“家”交融的观念古来就有。虽然“国”是皇家的事,但有国才有家的观念却深入人心。百姓都希望国家能强盛,有力量、有实力为自己提供安全和丰裕的保障,知书达理之人均有“修齐治平”、参与国事的美好愿景。数千年来,众多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们,用自己的笔触抒发着爱国爱家、忧国忧民的情怀,大量挥斥方遒的著作传颂千古。
3.“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爱国观念,是一种凝聚人心、催人奋进的高尚情操。它是使国家或民族傲然挺立,即使处于苦难困境也能获得希望的精神支柱。“家国情怀”,是苏武留节不辱、颜真卿祭侄季明、岳飞怒发冲冠、文天祥过零丁洋式的爱国爱家,是“长太息以掩涕兮”“安得广厦千万间”“但悲不见九州同”“我以我血荐轩辕”时的忧国忧民,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忧患意识。正是有了这种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才赋予国人一种大国的自豪感和归属感,使中华民族历经磨难、奋发图强,在忧患中坚忍不拔、昂扬向上,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 30 -
4.一位大师曾说过:小我中独善自己,大我中胸怀灵宇。小我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我,注重方寸与利益,付出与收获;大我是大环境下的我,与局外人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与共鸣,也就是与集体、民族、国家利益有关的。我们每个生活在世间的人,都有责任为了生活去奋斗,为了名利去拼搏,这样自己过得好,家人也过得好。但也应该清晰地认识到,没有大我的环境就没有小我的生存与发展;当然大环境能不断发展,小我才能持续生存。二者是互相依存不可或缺的。
- 30 -
- 30 -
相关文档
- 2020-2021学年浙江省台州高三(上)期2021-06-0722页
- 辽宁省抚顺市2020届高三下学期二模2021-06-0729页
- 【语文】浙江省宁波市余姚中学20192021-06-0720页
- 浙江省温州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2021-06-0719页
- 湖南省长沙市明德中学2020届高三下2021-06-0727页
- 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2020届高三下2021-06-0731页
- 湖南省2020届高三下学期3月线上联2021-06-0725页
- 浙江省衢州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2021-06-0722页
- 浙江省9 1高中联盟2020-2021学年高2021-06-079页
- 【语文】浙江省浙南名校联盟2019-22021-06-07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