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35 KB
  • 2021-06-07 发布

湖南省益阳市箴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语文 Word版含答案

  • 10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1 箴言中学 2020 级高一第一次月考语文考试试题 考试时间:120 分钟 总分 120 分 (请将答案做在答题卡上) 一、 现代文阅读 (24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 (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材料一: 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总决赛“巅峰对决”,经过一个半小时的比拼,近来圈粉 无数的 16 岁高中生武亦姝经过个人追逐赛、飞花令攻擂资格争夺以及攻擂战三轮比拼,最 终战胜擂主彭敏获得年度总冠军。 网友表示通过节目受益良多。“感谢诗词大会使我体会到了现代语言难以描绘的情感。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快餐时代,网络段子流行多了, 优秀诗句传播少了;以功利心阅读的人多了,以诗词提升素养的人少了;生硬刻板的诗词教 育多了,教学生懂得欣赏诗词的少了。唤醒传统文化基因需不懈努力,即便走得再快,也请 勿忘‘诗和远方’!” “繁华落幕,速去读书!”在《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落幕后,不少观众感慨,通过节 目感觉自己知识储备还是欠缺很多,激发了读书的兴趣。“看过比赛,马上捧起诗集背诗去?” “诗词大会终究是节目,看完节目,是洗洗睡了,还是秉烛夜读?这是个重大的问题。”“‘你 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杨绛先生的这句话,送给大家,也用来自勉。” 复旦五浦汇实验学校校长、语文特级教师黄玉峰则认为:“尽管时空相隔,但古诗文中 蕴含的情感是贴近当下的。不管是古代人还是现代人,都对美好的事物有向往之情,当人们 遇到挫折和烦恼时,心灵也同样需要一个宣泄的出口。” 观众对中华古诗词的日渐关注和喜爱,让上海师范大学教授、《中国诗词大会》学术总 负责人李定广欣慰,但他表示,目前大部分人学习古诗词还是基于实用主义,尽管中小学教 材中古诗词比重较以往有所增加,但教学仍以应试为主。李定广认为,需要加强古诗词的审 美教育,引导学生自然地、自发地体会诗词中的温暖和情意。 对于武亦姝的获胜,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王白云则认为,“在诗词大会上,比的并不是 对诗词美的感受和品味,而是九宫格、干扰项,在熟稔中高考套路的语文教师眼里,简直是 一场标准化考试。古诗词或传统文化复兴的端倪,在这样的诗词大会上,能看到几何?实事 求是地说,不多。” 有的网友则认为:“作为一个中学生,武亦姝的才华和形象都令人佩服和喜爱。但我始 终不赞成以这种方式来接触和理解古诗词,诗词这玩意儿说白了还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审美体 现,是心灵与自然借助传统文化进行的对话,它没有那么功利,那么直接,那么紧张,那么 剑拔弩张。” “一部手机在手,哪首唐诗查不到?干吗还要背?”(选自《广州日报》,有删改) 材料二: 昨天,一位专家表示,《中国诗词大会》之所以饱受关注和喜爱,正在于它带着深埋于 每个中国人心中的文化基因,这些国人耳熟能详、打动人心的诗词激发了大家心中的情怀。 此外,古意盎然的诗词,也将观众不知不觉地带入到古风意韵之中,让人体会到流落在 当下骄躁忙碌的生存环境缝隙中的一丝优雅和浪漫。这使得很多人开始怀念旧时的诗意生活, 选手陈更曾说,“诗歌与其他学问不同的一点是,它与技能无关,所以接近它,被它吸引, 被感动,让人觉得心不死。一字一词里见乾坤,滴水映月般表现大千世界。”由此可见,诗 词——这属于中华文明的语言文字,反映的正是我们东方人内心的丰富情思,正是这种文化 2 造就了独特的东方诗意,也使得《中国诗词大会》一播即热。(选自《扬子晚报》,有删改) 材料三: 我们这个民族缺乏文化素养和文化基因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中国诗词大会》圈粉 无数,恰恰说明了每个人的内心都愿意亲近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每个人的心中都有“诗和远 方”,在《中国诗词大会》上,选手们对古诗词的熟悉程度令人惊叹,学者嘉宾对诗词内涵、 创作背景等内容的解读,更是一场文化大餐,让人如痴如醉。 然而不可回避的话题是:既然每个人身上都有中华优秀文化的基因,那这样的基因为何 常常被压抑,而不是被唤醒呢?毋庸置疑,这是一个快餐时代,浮躁的气息似乎具有极强的 传染性,即便明白开卷有益的道理,许多人依然缺乏耐心与沉静,不愿去品味诗词歌赋带来 的美好意境。 更重要的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上,我们走了弯路。一方面,传统文化的教育曾经 被挤到了边缘,近些年才再获重视。课堂中的诗词教育,往往抛却诗词的绝妙词句和美好意 境,专注于反复咀嚼诗词的中心思想,专注于由此衍生的各种试题。这样的传授方式,往往 让学生瞬间对诗词失去兴趣。另一方面,许多家长过度专注于对孩子“一技之长”的培养, 让诗词歌赋等浸润心灵的知识不知不觉间受到冷落。 在这样一个节奏明快、资讯发达的时代,坐下来聊聊诗歌、品味人生无疑是奢侈的。然 而,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除了奋斗的力量,还需要“诗和远方”。中国的人均 GDP 已达 8 000 美元左右,内心的精彩将会成为更多人的追求。希望《中国诗词大会》引起的这股风潮,能 够一路走下去,让古老的诗词歌赋再度焕发青春,也让“腹有诗书气自华”成为更多人的追 求。(选自央视评论《生活中不能没有“诗和远方”》,有删改) 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指出,“快餐时代”人们功利心作祟,使现代语言干瘪苍白,很难表达现代人 丰富的情感,也使诗词教育越来越枯燥无趣。 B.材料一中,李定广和王白云均对当下中学古诗词教学表示不满,认为古诗词教学仍 以应试教育、标准化考试为主,而缺少对学生的审美教育。 C.材料二中,选手陈更不仅提到了诗歌的不足,而且指出了诗歌的优点,它既可以感 动读者,也可以反映纷繁变幻的外部世界。 D.材料三指出,随着物质生活的富裕,人们逐渐关注自己的精神世界,二者都是幸福 生活所不可缺少的,追求后者的人将会越来越多。 2.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最为合理的一项是( )(3 分) A.三则材料来源不同,但都对央视的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发表评论,大家一致认为 该节目办得非常成功。 B.材料一和材料三写作目的不同,但都反思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都认为基于实用、 应试、技能的古诗词教学难以浸润学生心灵。 C.材料一呈现了关于《中国诗词大会》的不同意见,材料二、三则主要是一家之言, 相比之下材料一的评论更客观、更全面、更深刻。 D.三则材料的语言风格各有特色。材料一诙谐幽默,材料二典雅生动,材料三则以充 沛的说理见长。 3.《中国诗词大会》产生了哪些积极的社会影响?结合材料简要概括。(4 分) 答: 3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3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那一片幸存的原始林 梁衡 ①像一场战争突然结束,2014 年林区宣布了禁伐令,喧闹的伐木场顿时门前冷落车马 稀。在打扫“战场”时,人们意外地发现了一片原始林。2016 年盛夏我有缘造访了这最后 的一片原始林。 ②我们换上迷彩服、长筒靴,每人一把伞。虽然天正降大雨,我们还是义无反顾地向林 地进发,不一会儿就消失在茫茫林海中。 ③正走着,我们忽然听见右边不远处有哗哗的流水声,领路的刘局长说这是一条河,问 要不要钻过去看一看。我说水是山的魂,哪能不看。因为林子太密,我们只好收起伞,任雨 水洗面,踩着朽木、草墩,钻过横七竖八的灌木。仰望山顶,只见远远近近的山、层层叠叠 的树、朦朦胧胧的雨,半山一道歪歪斜斜的激流,跌跌撞撞地碰着那些大大小小、圆圆滚滚 的石头,或炸起雪白的浪花,或绕行成一条飘飘的哈达。 ④我们退回老林,雨时停时下,云忽开忽合,大家就举着手机、相机抓紧时间照相采景。 ⑤从纯自然的角度来说,人的创造是对自然的一种干扰和玷污。比如庐山上、西湖边的 那许多诗词、题刻,在自然女神看来无异于公园里常见到的废纸、烟头。所以探险家总是去 寻找那些还没有被人文污染过的地方。没有人来过,无路;奇景第一次示人,无名;前人没 有留下诗文,无文。今天我们进入的正是这种“三无”之境,只有你与自然在悄悄地私语。 ⑥虽是来看原始森林,但要先说一说这里的石头。石头的年龄自然比树更古老,而且因 为有了这些遍野的石头,才拦住了伐木者的手脚,为我们留下了这片林子。国内一处很有名 的石景便是云南的石林,那是一片秀气的石柱。还有贵州天星桥,那是喀斯特地貌特有的精 巧。而这里的石头一律是巨大坚硬的花岗岩,浑圆沉稳,高大挺拔,无不迸放着野性。大约 亿万年前,这里是一片海底,所以石的分布无一定规则,或独立威坐,或双门对峙,或三五 相聚,或隔岸呼唤,各具其态。 ⑦现在要说一说这些在乱石头间争荣竞秀的草木了。脚下最值得一说的是蕨类、苔藓等 植物。这是整个林区的大地毯,是森林里所有生命湿润的温床。蕨草每一枝都长着七八片叶, 而每个叶片都像剪纸或者木刻,不求线条的流动,却有刀刻石印般的凝重,况且它与恐龙同 一个时代,在这林子里资格最老。说到苔藓,我小时不知见过多少,不过也就是雨后地上的 一层绿毛。后来在南方热带雨林中见过更浓密、更鲜艳的,将石头裹成一块碧玉。在内蒙古 林区见过大团生长的、颜色发暗的苔藓,那是驯鹿特有的饲料。而这里的苔藓因环境潮湿土 壤肥沃,却长成了根根细草,又织成密密的一片,于是也被叫作苔草。它生在地上、树上、 石上,染绿了整个世界,不留一点空白。 ⑧老林子中最美的还是大树,特别是那些与石共生的大树。有一棵树,我叫它“一木穿 石”,我们平常说“水滴石穿”,可是有谁真的见过一滴水穿透了一块石头?现在,我却见到 了一棵树,一棵活着的树,硬是生插在一块整石之上,像一颗刚射入石中的炮弹,光溜溜的 还没有爆炸;又像一枚仰面向天正待发射的火箭,膀粗腰圆,霸气十足。我只看了一眼就被 惊呆了,拔不开脚步,时空骤然凝固。这是一棵红松,当初也许是一粒种子,落在石板上, 靠着老林中的湿气慢慢地发芽,但它命运不济,一出生就躺在这个光溜溜的石床上。它的须 根向四周摸索,握住一点点沙尘,然后蛰伏在石面的稍凹之处,聚积水分,酝酿能量,终于 在顽石上树起了一面生命的大纛。 ⑨如果说刚才的那棵树有男性的阳刚之烈,下面这棵便有女性的阴柔之美。它生长在一 块窄长的条石上,两条主根只能紧抓着条石的边缘向左右延伸,然后托起中间的树身。那两 条主根是她修长的双腿,树干是她曼妙的身躯,她挺胸拔背,平视前方。在南方热带雨林中 4 我见过如乱麻般的气根,在华北平原上我见过老槐树下块状的疙瘩根,却从来没有见过这样 决绝而又从容地在条石上匍匐的苗条的松树根。已分不清,它是树贴在石上的根,还是石上 鼓起的一道棱。这树身里分明已经注入石质的坚硬,却又划出这样柔美的弧线,好一个“幽 谷美人”。 ⑪我们就这样在绿色的时间隧道里穿行,见证了大自然怎样在一片顽石上诞生了生命。 它先以苔草、蕨类铺床,以灌木蓄水遮风,孵化出高大的乔木林,这就成了动物们的摇篮。 当年我们屈从了这片原始林,现在它给我们友好的回报,留下了一面大镜子,照出了人类文 明的进程。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史为镜,可知朝代之兴替;以这片原始林为镜,可知生 命、人类和地球的兴替。 ⑫我下山时,看见沿途正在修复早年林区运木材的小火车轨道,不为伐木,而是准备开 展原始森林游,是准备开发这片幸存的原始林的。(有删改) 4.下列对本文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标题“那一片幸存的原始林”中,“原始林”点明了本文描写的对象,而“幸存”一 词表现了作者的思想情感。 B.作者一行不顾大雨,换上迷彩服、长筒靴,带着雨伞,义无反顾地向林地进发,说明 作者一行造访原始林兴致浓厚。 C.作者认为人的创造是对自然的干扰与玷污,所以喜欢原始林的“三无”境界,在这里 可以与自然亲密接触。 D.结尾写作者一行下山时,看见沿途正在修复小火车轨道,不为伐木,而是准备开展原 始森林游,作者为此感到欣喜。 5.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本文主体按照时间顺序来写,从发现原始林,到进人原始林,再到最后下山离开,文 章有头有尾,脉络清晰。 B.作者描写原始林里的石头时,写了云南石林、贵州天星桥,是为了在对比中突出原始 林里的石头野性十足的特点。 C.文章非常注意段落间的过渡,比如第⑨段开头运用过渡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使 上下段落内容自然衔接。 D.文章依次写了原始林里的河流、石头、草木、大树,层层深入,为我们塑造了一个立 体的世界,让人如临其境。 6.文章在描写景物的同时,还有一些不失时机的议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2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小题,17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7~10 题。 孙登字子高,权长子也。魏黄初二年,以权为吴王,拜登东中郎将,封万户侯...,登辞 疾不受。是岁,立登为太子,选置师傅,铨简秀士,以为宾友,于是诸葛恪、张休、顾谭、 陈表等以选入,侍讲诗书,出从骑射。登待接寮属,略用布衣之礼,与恪等或同舆而载,或 共帐而寐。黄龙元年....,权称尊号,立为皇太子。 登或射猎,当由径道,常远避良田,不践苗稼,至所顿息,又择空闲之地,其不欲烦民 如此。尝乘马出,有弹丸过,左右求之。有一人操弹佩丸,咸以为是,辞对不服,从者欲捶 之,登不听,使求过丸,比之非类,乃见释。又失盛水金马盂,觉得其主,左右所为,不忍 5 致罚,呼责数之,长遣归家,敕亲近勿言。 初,登所生庶贱,徐夫人少有母养之恩,后徐氏以妒废处吴,而步夫人最宠,步氏有赐, 登不敢辞,拜受而已。徐氏使至所赐衣服必沐浴服之登将拜太子辞曰本立而道生欲立太子宜 先立后。”权曰:“卿母安在?”对曰:“在吴。”权默然。 年三十三卒。临终,上疏.曰:“窃闻郡县颇有荒残,民物凋弊,奸乱萌生,是以法令繁 滋,刑辟重切。臣闻为政听民,律令与时推移,诚宜与将相大臣详择时宜,博采众议,宽刑 轻赋,均息力役,以顺民望。陆逊忠勤于时,出身忧国,謇謇在公,有匪躬之节。诸葛瑾、 步骘忠于为国,通达治体。可令陈上便宜,蠲除苛烦,爱养士马,抚循百姓。五年之外,十 年之内,远者归复,近者尽力,兵不血刃,而大事可定也。愿陛下留意听采,臣虽死之日, 犹生之年也。”既绝而后书闻,权益以摧感,言则陨涕。谥.登曰宣太子。 (节选自《三国志·孙登传》)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徐氏使至所/赐衣服/必沐浴服之/登将拜太子/辞曰/本立而道生欲/立太子/宜先立后 B. 徐氏使至/所赐衣服/必沐浴服之/登将拜太子/辞曰/本立而道生/欲立太子/宜先立后 C. 徐氏使至所/赐衣服/必沐浴/服之登/将拜太子/辞曰/本立而道生/欲立太子/宜先立后 D. 徐氏使至/所赐衣服/必沐浴服之登/将拜太子/辞曰/本立而道生欲/立太子/宜先立后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万户侯” ,泛指高官贵爵,其中的“侯”是古代的一种爵位,古代通常有五种爵 位,从大到小依次是公、侯、子、伯、男。 B.“黄龙元年”,是以东吴君主孙权的年号纪年的。年号,是纪年的名称,多指帝王用 的。历史上有些皇帝喜欢换年号,好事坏事都要换,有的几年换一次,有的一年要换几次。 C.“疏”,封建时代臣下向君主分条陈述事情的文字,臣僚上“疏”可以报告工作、议 礼论学、陈政要、言兵事、进谏等。 D.“谥”,君主时代帝王、贵族、大臣等死后,依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称号。例如齐宣 王的“宣”,楚庄王的“庄”;诸葛亮谥“忠武”,岳飞谥“武穆”。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孙登才华人品俱佳。他是孙权的长子,孙权欣赏他,授予他东中郎将,赐封万户候, 册立为太子,追谥宣太子。 B.孙登感恩养母。徐氏是他的养母,虽地位低贱,但对孙登有养育之恩,徐氏派人送来 的衣服,孙登必定沐浴后才穿上。父亲要立他为太子,他则坚决要求先立养母为皇后。 C.孙登忧国忧民。他临终上疏,提出治理政事要顺从民意,应与时俱进,要广泛采纳众 人的意见,宽缓刑法,减轻赋税,调整停止一些劳役,以顺应民意。 D.孙登关爱百姓。他狩猎时,经常远远地避开良田,不去践踏庄稼。休息时,也是选择 空闲之处。有人犯了错误,他不忍处罚,但常向身边的人提起此事,告诫他们不要犯错。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登待接寮属,略用布衣之礼,与恪等或同舆而载,或共帐而寐。(4 分) (2)愿陛下留意听采,臣虽死之日,犹生之年也。(4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11~12 题。 6 梦游三首(其一) 徐铉 魂梦悠扬不奈何,夜来还在故人家。 香蒙蜡烛时时暗,户映屏风故故斜。 檀的①慢调银字管,云鬟低缀折枝花。 天明又作人间别,洞口②春深道路赊。 【注】①檀的:古代女子脸上点饰的红点。②洞口:神仙所居的洞口,化用刘晨、阮肇入天台 遇仙女的典故。 1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此诗开篇点题,魂驰故人之家,与思念之人相会,皆是梦游所历之境。 B.承接首联点明的时间,颔联的“香蒙”和“蜡烛”营造出幽会的朦胧美。 C.妆容精致,云鬟簪花,调弄着箫管,一位妙解音律的女子形象跃然纸上。 D.诗歌采用虚实结合手法,虚写梦中与爱人相会,实写梦醒与爱人分别。 12.诗的末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8 分) 1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①在《沁园春·长沙》中,作者以天空、水底生灵自由的两处场景“ , ”, 来表达对自由解放的向往和追求。 ②在《短歌行》中,曹操以比喻的手法表现人生短暂易逝、岁月匆匆流走的句子是 “ , 。” ③《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攀登中山路崎岖盘旋,时间流逝飞快的句子是 “ , 。” ④《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最能表现诗人性格的句子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15 题。 语言在慢慢演变的过程中确实可能会在音节上有轻微变化或遗失,这是语音 的自主更新, ,“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亦势所必 也。”从古汉语到现代汉语,从繁体字到简体字,汉语言的活水池里从来不 是 、波澜不惊的,但问题是,哪些可以变,又应该怎么变?很多人选择 站在坚持原音的队列里,但不是反对改变汉字读音这一行为本身,而是明确反对 对一些诗词中读音的更改。毕竟,诗词等语音背后的语感韵律不容随意篡改。( ), 也足以让古人“心寒”至极。想想古人费尽心思才锤炼出的对仗押韵, 才 斟酌出的千古名句,如今说改读音就改了,古代的诗人们不知做何感想。所以对 于“古音”,理应多点敬畏与尊重。而日常用语不同于诗词表达,只要大家听得 懂就行,着重于沟通便捷提高效率。读音改变若能顺应市井文化、尊重大众习惯, 也能获得普遍的认可。所以在日常用语上, 的习惯可以发挥更大的效 力。但官方发布的审音表和字典代表着汉语言的规范与权威。既然提出了规范, 语言也不能一味迁就习惯,专业表达更是需要遵守汉语规范。 7 14.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 虽然改变前后的读音没有优劣之分,只是杀死了格律 B. 纵使改变前后的读音只是杀死了格律,却没有优劣之分 C. 纵使改变前后的读音没有优劣之分,只是杀死了格律 D. 纵使改变前后的读音杀死了格律,却没有优劣之分 15.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3 分) A. 无可置疑 一成不变 苦思冥想 相沿成习 B. 无可置疑 风平浪静 左思右想 相沿成习 C. 无可厚非 风平浪静 左思右想 约定俗成 D. 无可厚非 一成不变 苦思冥想 约定俗成 16.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既然提出了规范,就不能一味迁就习惯,专业表达还是需要遵守汉语规范。 B.既然提出了规范,也不能一味迁就习惯,表达更是需要遵守汉语规范。 C.既然提出了规范,就不能一味迁就专业习惯,表达更是需要遵守汉语规范。 D.既然提出了规范,也不能一味迁就习惯,专业表达还是需要遵守汉语规范。 17.下面是高一学生写给班主任的一则请假条初稿,其中有五处不妥当,请指出并改正。(5 分) 请 假 条 敬爱的郭老师: 我是王小五,因受凉感冒,贵体欠安,需要请假两天,时间从今天到后天。回家后如果 需要延长假期,我会让爸爸妈妈及时和您联系。特此请假,务必批准。 此致 敬礼! 请假人:王小五 2019 年 9 月 16 日 (1)将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 (2)将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 (3)将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 (4)将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 (5)将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 四、写作(50 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50 分)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日趋强盛。2019 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为 99 万亿元,稳居世界第 二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首次站上 1 万美元的新台阶。有专家认为,2030 年前后,中国有 望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 但我国自然灾害频发,农业仍然“靠天吃饭”。与此同时,铺张浪费现象严重。《中国城 市餐饮食物浪费报告》拔露,中国餐饮业人均食物浪费量为每餐 93 克,浪费率为 17%,大 型聚会浪费率达 38%,校园中的浪费现象也比较普遍。反对浪费,提倡节俭,是我们的必然 选择。 请综合以上材料,以“强盛与节俭”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得泄露个信息;不少于 800 字。 8 箴言中学 2020 级高一第一次月考语文考试参考答案 1.D [解析] A 项,“功利心作祟,使现代语言干瘪苍白”强加因果,“功利心”仅是“快 餐时代”的特征之一;B项,此处仅为李定广的观点;C 项,陈更没有提到“诗歌的不足”。 2.B [解析] A 项,“一致认为”错,材料一中最后三段对节目有不同看法;C项,“更深 刻”有失偏颇,材料一呈现的观点多样,但并不一定更深刻;D 项,“材料一诙谐幽默”错 误,材料一网友们的语言浅白而诙谐,符合网络评论的特征,而几位教师的评论则认真严谨。 3.[答案] ①激发了国人读书的兴趣。②反思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③唤醒了国人对传统 文化的亲近感。④让人在骄躁忙碌的生活中寻找到一丝浪漫。 [解析] 作答此题,需要对三则材料进行分析,材料一写“繁华落幕,速去读书”,《中 国诗词大会》激发了国人读书的兴趣,李定广的话表明诗词大会带来了对古诗词教学的反思; 材料二表明《中国诗词大会》“让人体会到流落在当下骄躁忙碌的生存环境缝隙中的一丝优 雅和浪漫”;材料三提到这些诗词唤醒了国人对传统文化的亲近感。由此整合答案即可。 4. D[“作者为此感到欣喜”错,结合结尾和全文来看,作者对开展原始森林游是忧虑的。 5.D[“层层深入”错,这些景物之间并没有层层深入的关系。 6.答案①通过议论直接表明作者游览原始森林时的感受和观点;②以描写为铺垫,通过议论 升华文章的主旨;③不失时机的议论充实了文章思想容量,使文章深刻精警,促人思考,增 加了文章的思想魅力 解析文章第⑤段有关于“人的创造是对自然的一种干扰和玷污”的议论,第①段有关于以 原始林为镜的议论。这些议论是作者在游览原始森林时发出的,直接表明了作者当时的感受, 是作者观点、态度的体现,这些观点、态度是文章主旨的外化;另外,这些议论使文章不单 单是一篇游记,增加了文章的思想魅力,促人思考。 7.B 8.A 古代通常有五种爵位,从大到小依次是公、侯、伯、子、男。 9.C(A.东中郎将,万户侯皆不是孙权所赐,是魏王。 B.地位低贱的是孙登的生母 D.文 中是告诫身边的人不再提这件事。) 10.(1)译文:孙登接待他的属官,大都采用平民交往的礼节,和诸葛恪等人有时同车而乘, 有时共床而卧。 采分点:略,大都。(1 分)布衣,平民。(1 分)或,有时。(1 分)全句通顺 1分。 (2) 希望陛下留意听取采纳我的意见,我即使死了,也还像活着的时候一样。 (采分点:听采:听取采纳。(1 分)虽,即使。(1 分)犹,好像。(1分)全句通顺 1 分) 11.D.“虚实结合”“实写梦醒与爱人分别”不正确,此诗标题是“梦游”,意味着这是一首记 梦的诗,首联“魂梦悠扬”点明此下文都是在写梦境,没有实写,都是虚写。结尾写的是天亮 了,要与梦中的爱人分别了。故此题答案为 D 项。 12.①描写了神仙洞口分别后春意浓郁道路漫长的景象。 ②以景结情,暗示别后天上人间后会难期。 ③表达别时的依依不舍和别后的相思之苦。 13. ①鹰击长空,鱼翔浅底。②譬如朝露,去日苦多。③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④安能摧眉折腰事要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14.C(括号内句子承接“毕竟,诗词等语音背后的语感韵律不容随意篡改”,“改变前后的读 音只是杀死了格律”是假设,“纵使”表假设,排除 A 项;后文“想想古人费尽心思才锤炼 出的对仗押韵”,是对“只是杀死了格律”的具体分析,排除 B、D两项。故选 C) 15.D(无可置疑:事实明显或理由充足,没有什么可以怀疑的。无可厚非:不可过分指摘, 9 表示虽有缺点,但是可以理解或原谅。此处指的是语音的自主更新,没有可以过分指责的, 应选用“无可厚非”。一成不变:一经形成,永不改变。风平浪静:没有风浪,水面很平静, 形容平静无事。此处指汉语言从来不是不改变的,应选用“一成不变”。苦思冥想:深沉地 思索。左思右想:多方面想了又想。形容反复考虑。根据“费尽心思”,应选用“苦思冥想”。 相沿成习:依照相传下来的一套慢慢地成了习惯。约定俗成:指某种事物的名称或社会习惯 是由人们经过长期实践而认定或形成的。根据语境,应选用“约定俗成”) 16.A(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强调“不能一味迁就习惯”,关联词应选用“就”,排除 B、D 两项; “表达更是需要遵守汉语规范”与上句不构成递进关系,排除 C 项。故选 A) 17.参考答案: (1)、“贵体欠安”改为“身体不适”; (2)、“从今天到后天”改为“从某年某月某日到某年某月某日”; (3)、“爸爸妈妈”改为“父母”; (4)、“务必”改为“请”; 、 (5)、“此致 敬礼!”格式有误;应为另起一行空两格写“此致”两字,再换行顶格写 “敬礼”两字。 (答对一处给 1 分,其他符合题意的答案亦可。) 18【审题立意】 这是一篇关系型话题作文,写这类的作文必须兼顾话题构成的各个要素,清楚地点名 其间的关系。关系型话题作文,重在考查考生的思辨能力。故构思作文之前,最重要的是要 用辩证思维的方法,辨清构成话题的词和词、短语和短语之间的特定关系。 这次作文话题是“强盛与节俭”,材料共两段:第一段写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日趋强盛的 事实;第二段通过数据指出我国铺张浪费现象严重,提出节俭是我们的必然选择。一定要注 意第二段材料前面的一个“但”字,两则材料内容之间是转折关系,所以话题中两个词之间 的逻辑关系为:“国家虽然强盛了,但我们仍需要节俭这个传统美德。”如果在行文中强调“要 富强得节俭”或“唯有节俭才能强国”就过于绝对了,理也就偏颇了。内在逻辑关系错误, 分值肯定不高。 核心立意: 强盛之下 节俭当行 强盛不是浪费的理由 以节俭之风 助力国家强盛 参考译文: 孙登,字子高,是孙权的长子。魏国黄初二年,任命孙权为吴王,同时任命孙登为东中郎将, 封为万户侯。孙登以有病为由没有接受。这一年,立孙登为太子,给他选拔设置师傅,精选了 一些优秀的人才,作为他的宾客朋友。于是诸葛恪等人被选入,陪着孙登研读诗书,外出跟着 骑马射猎。孙登接待他的属官,大都采用平民交往的礼节,和诸葛恪等人有时同车而乘,有时 共床而卧。黄龙元年,孙权称帝,立孙登为皇太子。 孙登有时外出打猎,本来应当走便道,而他经常远远地避开良田,不去践踏庄稼,到了休 息的处所,又选择空闲的地方。他就是这样不想烦扰百姓。他曾经骑马外出,有一颗弹丸从他 10 身边飞过,手下的人便去寻找射弹丸的人。有一个人拿着弹弓,身上带有弹丸,大家都认为是 他干的。审讯他,他却不承认,跟从的人想打他,孙登不允许,派人找到飞过他身边的弹丸,和 那人身上的弹丸比较后发现不一样,于是那个人被释放了。还有一次,孙登丢失了盛水的金马 盂,查出盗窃的人,是他身边的人干的,孙登不忍心给他处罚,就把他叫来责备数落一通,打发 他回家不再回来,并告诫身边的人不再提这件事。 起初,孙登的生母地位低贱,徐夫人对孙登从小有养育之恩,后来徐夫人因为妒忌被废, 住在吴地,而步夫人最受宠。步夫人有赏赐,孙登不敢推辞,只是恭敬地接受而已。徐夫人派 人来,凡赐给他的衣服,他必定沐浴之后才穿上。孙登将被册立为太子,他推辞说:“本原确立, 道义才能产生,要立太子,应当先立王后。”孙权问:“你的母亲在哪儿?”孙登回答说:“在吴 地。”孙权听了,沉默不语。 孙登三十三岁去世,临终前,他上书说:“我私下听说下面郡县有不少地方荒芜残败,百 姓生活物品匮乏,非常困苦,奸邪祸乱滋生,因此法令频繁增加,刑法更加苛刻。我听说治理政 事要顺从民意,法律政令要根据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眼下确实有必要和将相大臣们仔细地选 择合乎时宜的政策,广泛采纳众人的意见,宽缓刑法,减轻赋税,调整停止一些劳役,以顺应百 姓的愿望。陆逊对时政忠诚勤勉,献身忧国,尽心为公,有不谋私利的气节。诸葛瑾、步骘为 国尽忠,通晓治国的体制。可以让(他们)献出对国家有利的办法,免除苛刻繁琐的政策,爱 护养育兵马,安抚慰问百姓。五年以后,十年之内,远方的人归顺,近处的人尽力,不用打仗, 一统天下的大事就可以确定。希望陛下留意听取采纳我的意见,我即使死了,也还像活着的时 候一样。”(孙登)去世后,奏章才被(孙权)知道,孙权因此更加悲伤感动,一说起(孙登) 就掉眼泪。孙登的谥号被定为宣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