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00 KB
  • 2021-06-07 发布

202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1论述类文本阅读第2讲题型突破3观点推断题__精准筛选规范流程含解析

  • 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高考总复习 题型突破3 观点推断题——精准筛选,规范流程 ‎[对应学生用书第143页]‎ 学术论文——中国文化 一、(2019·湖南省六名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我国历史上究竟有没有法治思想,有没有法治传统?学术界一些人认为,法治是舶来的概念,我国历史上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法治。虽然我国历史上出现过法家思想家,他们的学说理论对社会发展、国家统一产生过巨大的推动作用,但不少人还是认为,法家的法是刑法,法家只有刑法之治。这样的看法有其道理、不过也有过于简单之嫌。‎ 法家以主张“以法治国”的“法治”著称,提出了一整套推行“法治”的理论与方法,为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提供了理论根据。法家的“法治”思想产生于我国古代发生社会巨变的历史时期,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其试图改变之前以血缘和宗法关系为根基的社会结构,并着手在自然人和自然人之间、自然人和国家之间尽可能建立起某种权利义务关系,并以此为联结、以地缘范围为依据建立起国家。国家不再是诸侯贵族的血缘联合,法律使得国家的统一有了新的整合基础。‎ 法家的法是国家制定的成文法。这有别于以往古老社会的习惯或者不公开、不外传、只在统治者内部代代相承的治国典则。这种法律是用老百姓容易明白的文字写成的,写成以后是公布的,以普遍规则的形式明确告诉大家哪些行为是违法犯罪,这些行为会产生什么样的法律结果。这些法律公布以后,一方面使民众对自己的行为有所预期,能够约束自己的行为;另一方面也约束官吏,使其不能轻易违背法律而任意侵害老百姓。在法家看来,“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才能更好发挥法作为有效治理工具的有效作用。‎ 法家的“法治”思想是一种治国理论,强调国家治乱兴衰的关键不在于君主是否仁德,而在于法律制度。可以说,将法律视为一种调整社会关系的重要工具,将“法治”视为一种治国的基本方法,是法家“法治”理论的实质内涵。‎ 在我国传统社会中,指导国家这个庞大官僚机器运转的不仅有儒家的“德政”,也有法家的“法治”。在法家“法治”思想指导下,古代中国自始至终坚持成文法法律体系。这种法律体系历经秦律、汉律、唐律、明清律例,成为中华法系的基石,帮助国家维护长治久安。古代中国能够有效治理非常广袤的地域,并成为人口众多的超大型国家,国家的权力和法律的威力能够触及社会基层,法家思想和成文法系统功不可没。而与法家同时期的许多其他文明形态还是城邦、城邦联盟、贵族联合等,不能不说法家的“法治”思想在那个时期展现出独有的智慧。‎ 5‎ 高考总复习 不过,法家的“法治”思想,在我们今天来看,仍然属于古典的法治,所以不能直接移植过来为我们所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照搬,但也不能闭门造车,而是要汲取一切有益的法治文明成果,包括科学借鉴我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的有益成分。‎ ‎(摘编自武树臣《我国历史上究竟有没有法治思想和法治统治》)‎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需要理论依据,法家的“法治”理论就满足了这种需要。‎ B.以往的治国典则只在统治者内部代代相承,法家的法是国家制定并公布的成文法。‎ C.学术界有些人认为,中国古代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法治,有的只是法家的刑法之治。‎ D.古代中国能够成为人口众多的超大型国家,其重要原因是地域广袤和历史悠久。‎ 解析 “其重要原因是地域广袤和历史悠久”说法错误。由第5段“古代中国能够有效治理非常广袤的地域……法家思想和成文法系统功不可没”可知,“法家思想和成文法系统”是“古代中国能够成为人口众多的超大型国家”的重要原因。‎ 答案 D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引论部分采用设问的方法,在论及他人观点的同时,客观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B.文章从保护民众和约束官吏两个方面论述公布法律的意图,显现法家的平等思想。‎ C.文章本论部分论述了法家“法治”思想的理论宗旨、表现形式、实质内涵及其历史作用。‎ D.文章指出法家“法治”思想的历史意义及其对当代法治建设的价值,显现了审慎的思维品质。‎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B项“保护民众”说法错误。由第3段“一方面使民众对自己的行为有所预期,能够约束自己的行为;另一方面也约束官吏,使其不能轻易违背法律而任意侵害老百姓”可知,法律的意图是约束民众和官吏。‎ 答案 B ‎★3.(分析概括推断观点态度)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法家的“法治”思想试图改变中国旧有的社会结构,只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 B.法家把法律制度放到和君主品德同等的高度,其实质是要借此来调整社会关系。‎ C.秦律、汉律、唐律、明清律例是中华法系的基石,有助于维护国家的稳定。‎ D.在现代社会,不能借用法家的“法治”思想,因其仍属古典法治。‎ 解析 ‎ 5‎ 高考总复习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项,“只代表”表述过于绝对。原文为“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并无“只”字。B项,“把法律制度放到和君主品德同等的高度”曲解文意。由第4段“强调国家治乱兴衰的关键不在于君主是否仁德,而在于法律制度”可知,法家把法律制度看得比君主品德更重要。D项,“不能借用法家的”法治“思想”说法错误。文章第6段说“不能直接移植过来为我们所用”“要汲取一切有益的法治文明成果,包括科学借鉴我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的有益成分”,可见法家的“法治”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只是不能不加思考地照搬。‎ 答案 C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中国诗歌一个最大的特色就是重视“兴”的作用。所谓“兴”的作用,在中国诗歌传统上可分两个方面来看。‎ 从作者方面而言就是“见物起兴”。《诗经》上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雎鸠鸟“关关”的叫声,引发君子求得配偶的情意,就是“兴”的作用。但宇宙间不只草木鸟兽等种种物象能引发我们的感动,人世间种种事象也能引起我们的感动。《诗经》“靡室靡家,狁之故。不遑启居,狁之故”,是写对时代动荡不安的感慨,这也是引起人感动的一种重要的因素。‎ ‎“兴”的作用,不但作者有之,读者亦有之。只要你在读李白、杜甫的诗歌时也能产生与他们同样的感动,那么你也就有了与李白、杜甫同样的诗心。不过,诗在使人感动方面有很多不同的层次。第一层次是一对一的感动,就是闻一知一,不产生更多的联想。陆放翁和他的妻子分离之后又在沈园相遇,他写了一首《钗头凤》,千百年之后,我们仍然为陆放翁的悲剧和他的感情所感动,这就是一对一的感动。‎ 可孔子说“诗可以兴”的感动则不仅是一对一的感动,更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感动。有一次,子贡问孔子:“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孔子回答:“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于是子贡就说:“《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诗经》里所说的是璞玉的切磋琢磨,与做人本不相干,可子贡却从中悟到做人的道理,这正是“诗可以兴”的感发。由此可见,诗的作用不仅是使作者有一颗不死的心,而且也使读者有一颗不死的心;不仅有一对一的感动,而且有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兴”的感发。‎ 同样,西方文学理论中也有类似“兴”的说法。接受美学一个很重要的理论就是“读者反应论”,认为读者的兴发感动是十分重要的。他们认为读者可分成不同的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普通的读者:读明月就是明月,读清风就是清风,只从表面去理解。第二个层次是能深入一步的读者:他们能够从艺术的表达、文字的组织、形象的使用等各方面去欣赏作品。第三个层次是“背离作者原意”的读者:他们对作品的解释可以不必是作者本来的意思,而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引发。只有这第三个层次的读者,才是最能感悟生命的读者。‎ 南唐中主的词“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王国维从中看到了什么?看到一种“众芳芜秽,美人迟暮”的悲哀和感慨。晏殊的词“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蝶恋花》)写的是相思爱情,王国维说这是成大事业大学问的第一种境界!王国维的这种感发正是中国诗歌中让人心不死的“兴”的作用。‎ ‎(摘编自叶嘉莹《什么是好诗》)‎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就作者方面而言,“兴”的作用既包括见物起兴又涵盖因事象而引起感动。‎ 5‎ 高考总复习 B.就读者方面而言,“兴”的作用表现在读者对作者及其诗歌作品产生感动。‎ C.子贡从切磋琢磨句中悟出做人的道理,无疑当在最能感悟生命的读者之列。‎ D.王国维“为学”境界的读诗感发,证明了中国诗歌中的“兴”的重要作用。‎ 解析 B项,“就读者方面而言,‘兴’的作用表现在读者对作者及其诗歌作品产生感动”范围扩大。本文所论述的是“诗”的兴,不是关于作者的“兴”。结合文本内容“第二个层次是能深入一步的读者……他们对作品的解释可以不必是作者本来的意思,而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引发”分析可知,读者对于作者的感动应是从作品中来的,不是源于作者本身的。‎ 答案 B ‎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通过对东西方文学理论的对比论证,突出了阅读中读者兴发感动的重要性。‎ B.文章既援引古代经典中的言论,又以《诗经》及唐宋诗词为例,论证方式灵活。‎ C.文章论述“兴”的作用,主要从作者和读者两个方面展开,并且重点论述后者。‎ D.文章段与段之间衔接十分紧密,如中间四段的段首句都既承接上文又引出下文。‎ 解析 A项,“对比论证”错。结合文本内容“从作者方面而言就是‘见物起兴’”“‘兴’的作用,不但作者有之,读者亦有之”“可孔子说‘诗可以兴’的感动则不仅是一对一的感动,更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感动”“同样,西方文学理论中也有类似‘兴’的说法。接受美学一个很重要的理论就是‘读者反应论’,认为读者的兴发感动是十分重要的”等内容分析可知,东西方文学理论是并列关系,没有形成对比。‎ 答案 A ‎★6.(分析概括推断观点态度)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对作品的理解越背离作者本来的意思,就越能体现读者具有生命感悟能力。‎ B.读明月即懂明月,读清风即懂清风,从表面理解作品,都是第一层次的读者。‎ C.陆游的《钗头凤》和晏殊的《蝶恋花》,这都是能够使读者产生感动的好词。‎ D.孔子的“诗可以兴”不是说诗仅仅能够感动一位读者,而是能感动无数读者。‎ 解析 ‎ 5‎ 高考总复习 A项,“越背离……越能体现……”错误。结合文本内容“第三个层次是‘背离作者原意’的读者:他们对作品的解释可以不必是作者本来的意思,而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引发。只有这第三个层次的读者,才是最能感悟生命的读者”分析可知,“对作品的理解越……感悟能力”错误。B项,“都是第一层次的读者”中“都”错误。结合文本内容“他们认为读者可分成不同的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普通的读者;读明月就是明月,读清风就是清风,只从表面去理解……才是最能感悟生命的读者”分析可知,第二、第三层次的读者也能够做到这一点。D项,“不是说诗仅仅能够感动一位读者,而是能感动无数读者”错误,结合文本内容“《诗经》里所说的是璞玉的切磋琢磨……而且有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兴’的感发”分析可知,孔子说的“诗可以兴”,是说从诗歌所表达的本意中读出其他的含意,而不是感动的读者人数众多。‎ 答案 C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