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5.50 KB
  • 2021-06-07 发布

江苏省扬州市扬州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2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www.ks5u.com 江苏省扬州市扬州中学2019-2020学年下学期高一3月月考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与名著知识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小题。‎ 古典诗歌的现代传承 综观20世纪中国新诗,从创作实践到理论批评,从语言形式、表现手法到观念题旨、艺术精神,继承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诸多优良传统。不过,这种继承不是亦步亦趋的墨守成规的仿效,而是在横向移植的外来参照之下的现代创造性转化。‎ 胡适的《尝试集》作为白话新诗的发轫,其秉承古典诗歌的遗传基因即至为明显,胡适自己就承认,他的新诗“实在不过是一些刷洗过的旧诗”。胡适之后,白话诗人的创作或强或弱、或显或隐、或多或少,都无法完全逃离古典诗歌传统的一脉血缘。‎ 古今诗歌意象、诗句之间,像戴望舒名篇《雨巷》的中心意象“丁香”,即来自李璟《摊破浣溪沙》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卞之琳就说《雨巷》“读起好像旧诗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的现代白话版”。余光中《碧潭》有句“如果舴艋舟再舴艋些/我的忧伤就灭顶”,活用李清照《武陵春》词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古今诗歌作品之间,郑愁予名篇《错误》的艺术构思,显然借鉴了苏轼《蝶恋花》下片中的无焦点冲突和戏剧化情境;舒婷名篇《船》表现的咫尺天涯的永恒阻隔,与《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同出机杼。‎ 古今诗人之间,像郭沫若诗歌的豪情气势与李白诗歌,艾青诗歌的深沉悲郁与杜甫诗歌戴望舒、何其芳诗歌的辞色情调与晚唐温李诗词,卞之琳诗歌的炼字琢句与南宋姜、吴雅词等:古今诗体之间,像胡适之体的浅白与元白体的浅俗,俞平伯、严阵、流沙河诗歌的语言节奏与古代词曲句式,郭小川的新辞赋体诗歌与古代辞赋歌行,白话小诗的体式与古代绝句小令等;古今诗歌流派之间,像新边塞诗的激昂豪迈、地域特色显明,与盛唐边塞诗的激情悲壮、异域风光独特等;古今诗歌主题之间,像社会政治主题,爱国主题,爱情主题,时间生命主题,历史主题,自然主题,乡愁主题等;古今诗歌形式手法之间,像构句分节押韵,意象化,比兴象征,构思立意,意境营造与氛围渲染,叙事性和戏剧化,互文与用典等;其间均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 - 29 -‎ 开展扎实有效的古今诗歌传承研究工作,有利于古代诗歌研究者扩大视野,完善知识结构,形成关于中国诗歌史发展演变的整体观,理清20世纪新诗的诗学背景和诗艺渊源,从而对古典诗歌的现代价值和现代新诗的艺术成就,作出较为准确的评估;并以辉煌灿烂的古典诗艺为参照,剖析新诗艺术的利弊得失,提升新诗的艺术水准;促使古典诗艺的现代性转化;它还有望在中国诗学领域拓展出一片边缘交叉的新垦地,形成一个新的分支学科;而在广泛的意义上,它更有益于培养现代学人丰富的审美趣味、弘通的历史视野和对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的能力。‎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新诗在继承古诗优良传统的同时,横向移植外来作品,并对外来作品进行现代的创造性转化。‎ B. 白话诗人的创作秉承着古典诗歌的遗传基因,或多或少都受到古典诗歌传统的影响,无法完全逃离。‎ C. 诗歌传承研究工作能够扩大古诗研究者的视野,完善知识结构,整体把握中国诗歌史的发展演变。‎ D. 拓展中国新诗的领域,形成边缘交叉的、新的分支学科是我国目前诗歌传承工作中取得的喜人成果。‎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以总-分-总的结构写作,开头是对观点的提出,结尾处对研究的意义加以总结。‎ B. 胡适的《尝试集》一例,很好地印证了白话新诗与古典诗歌间密不可分的血缘关系。‎ C. 文中多次运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在承认区别的同时进一步论证了古今诗歌的关联。‎ D. 文章从古今诗歌的意象、作品、诗人几个维度逐一展开,具体详尽地论述本文的观点。‎ ‎3. 根据文意,下列不能证明“古今诗歌意象、诗句之间”的关系的一项是( )‎ A. 舒婷《春夜》中的名句“我愿是那顺帆的风/伴你浪迹四方”,与宋代张先《江南柳》词句“愿身能似月亭亭,千里伴君行”,可说是活脱相似。‎ B. 李瑛的《谒托马斯·曼墓》中的“细雨刚停,细雨刚停/雨水打湿了墓地的钟声”,很容易让人想起杜甫《船下夔州郭宿》中的诗句“晨钟云外湿”。‎ C. 席慕蓉的“在你身后落了一地的/朋友啊/那不是花瓣/那是我凋零的心”,让人自然想到李清照的《声声慢》中“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D. 海子在他的诗歌中用“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来传递温暖的愿景,与唐代诗人张若虚具有哲理性思考的《春江花月夜》所表达的内容极为相似。‎ ‎【答案】1. B 2. C 3. D - 29 -‎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A项,“对外来作品进行现代创造性转化”是错误的,原文第1段说“这种继承……而是在横向移植的外来参照之下的现代创造性转化”,而不是“对外来作品进行现代创造性转化”。‎ C项,“整体把握中国古典诗歌史的发展演变”是错误的,原文中说“形成关于中国诗歌史发展演变的整体观”,是说仅仅形成了整体观念,而不是整体把握了古典诗歌史的发展演变,。‎ D项,“形成边缘交叉的、新的分支学科”是错误的,原文说“有望在中国诗学领域拓展出一片边缘交叉的新垦地,形成一个新的分支学科”变未然为已然。‎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本题中,‎ C项,“对比论证”错,文中是对古今诗歌加以举例,在举例过程中侧重于两者间的联系,并未提及二者的区别,更谈不上对比。‎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中信息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文意,下列不能证明‘古今诗歌意象、诗句之间’的关系的一项”,这是要求选出“不能证明的一项”,然后理解原文中的含义,对比选项。本题原文中的古今诗歌意象和诗句之间的关系。‎ - 29 -‎ A项,说的是舒婷《春夜》中的名句“我愿是那顺帆的风/伴你浪迹四方”和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名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之间诗歌意象、诗句的相似性。《春夜》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相似意象有“风”,表达了自己伴随友人的感情,二者存在着意象、诗句的相似性。可以证明观点。‎ B项,李瑛的《谒托马斯•曼墓》中的“细雨刚停,细雨刚停/雨水打湿了墓地的钟声”很容易让人想起杜甫《船下夔州郭宿》中的诗句“晨钟云外湿”,说明两句诗是有关联的。《谒托马斯•曼墓》和《船下夔州郭宿》的相似意象有“雨”,体现了古今诗歌意象、诗句间的关系。可以证明观点。‎ C. 席慕蓉的“在你身后落了一地的/朋友啊/那不是花瓣/那是我凋零的心”,让人自然想到李清照的《声声慢》中“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席慕容的诗句和《声声慢》相似意象有“落花”,都表达了自己悲凉的情感。之间诗歌意象具有相似性,体现了古今诗歌意象、诗句间的关系。可以证明观点。‎ D项,《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与《春江花月夜》虽然有个别意象的相合,但是所表达的情感和思考已经发生了变化。根据原文观点,古今诗歌在意象、诗句方面的关系是紧密的传承关系,可以在现代诗中找到古典诗歌意象或相关诗句的影子。‎ 故选D。‎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 材料一:‎ 近日,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人民检察院披露了一件以在校大学生为作案对象的“校园贷”“套路贷”案件,现阶段共批准逮捕犯罪嫌疑人 11 人。被害人因沉迷网络赌博,不仅花光了父母给的生活费,还欠下不少债务。在同学的介绍下到校外某贷款公司借钱,后因无法及时偿还贷款,在短短两个月的时间里,欠款数目从 6000 元累积到 10 余万元,翻了近20 倍。‎ ‎(摘编自《高校学生陷“校园贷”,偕 1.3 万欠 100 余万》)‎ 材料二:‎ - 29 -‎ 记者从教育部获悉,一些不良校园贷机构利用虚假宣传,诱骗在校大学生陷入“套路贷”“高利贷”陷阱,“小贷”滚成“巨债”,并采取威胁、恐吓甚至暴力方式催贷。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再次提醒广大学生务必“提高警惕”“找准组织”“理性消费”。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表示,不良校园贷机构往往采取虚假宣传的方式,以降低贷款门槛、隐瞒实际资费标准为诱饵,诱骗学生过度消费,其本质就是打着善意的幌子,行诈骗、敲诈之实。广大学生要提高警惕,对广告中的“免费”“优惠”“打折”要多留一份心眼、多打几个问号。平常要多学一些金融常识,增强防范意识,提高自身对网贷业务甄别、抵制的能力,切勿盲目信任。而学校和家长作为监护的责任主体,则需在思想引导、风险教育上下功夫。‎ ‎(摘编自《不良校园贷“免费”套路藏风险》)‎ 材料三:‎ 非法校园贷沦为“校园害”的背后,既有社会层面的问题,也有容易被忽略的教育问题。正如有人所言,我们的大学生还缺少财商教育。例如,金融被兴举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和血液”,金融理财能力被称为“公民实现富裕幸福生活的基础”,金融常识这堂课应该在大学生中普及,尤其是在网上借贷流行、电子支付普及的今天。试想,如果高校能够与时俱进, 多进行一些金融常识方面的教育,在普及知识中提升学生的认识水平,在剖析案例中提升学生的防骗能力,在培养财商中提升学生的理财能力,那么学生哪怕看不穿校园贷的套路,也会有所警惕。目前,教育部已要求各高校重视金融知识教育,加强对不良校园贷的警示教育,这无疑具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非法校园贷走了,但换个马甲的新骗局还可能登场。加强财商教育,就相当于为大学生披上抗击诈骗的盔甲。‎ 业内人士认为,非法校园贷潜滋暗长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借贷机构用较低的门槛诱骗学生上当;二是大学生金融知识匮乏;三是虚荣心所致。就此而言,大学生在学习金融常识的同时,也需要提升自我管理能力。当收入满足不了消费、能力撑不起欲望,该怎么办? 面对捉襟见肘的经济状况,是否非要进行超出自身能力的高消费?这就需要学会自我管理、自我驾驭和自我克制。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是成长成才不可或缺的关键因素;如果不善于自我管理,最终就会迷失自我。“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贷款消费已成时代潮流,不应再被妖魔化。当非法校园贷被禁绝,也应增加合法借贷资源的供给。据报道,目前已有多家银行开办针对大学生小额信用贷款的业务。‎ ‎(摘编自《别让校园贷成为“校园害”》)‎ 材料四:‎ 近日,湖北省公安厅联合相关单位开展 2019 年防范和处置非法校园贷系列主题活动, 通过寓教于乐的形式,让学生经历全面深刻的警示教育。文艺会演将宣传防范非法校园贷等金融知识融入歌舞、小品、快板等节目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消费观,自觉抵制非法校园贷。‎ ‎(摘编自《湖北开展防范非法校园贷活动》)‎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一些不良校园贷从“小贷”滚成“巨债”,这与个别大学生轻信不良校园贷机构虚假宣传、不识其套路陷阱有关。‎ - 29 -‎ B. 在网上借贷、网络支付流行的今天,缺乏金融常识是大学生易上当受骗的原因之一。‎ C. 当代大学生都消费需求旺盛,爱好时尚和潮流,都追求超前消费,为非法校园贷的滋生提供了温床,所以大学生要加强财商教育。‎ D. 校园贷沦为“校园害”,原因是多方面的。家长和学校都有责任正确引导学生,使学生加强防范意识。‎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通过具体案例对某类非法校园贷的形成进行了报道,材料二则介绍了非法校园贷的一些具体形式并对学生做了提醒。‎ B. 不良校园贷机构采取“免费”“打折”等虚假宣传,隐瞒了其诈骗意图,这是某些大学生陷入“套路贷”“高利贷”陷阱的原因之一。‎ C. 校园贷的本质是打着善意的幌子行诈骗、敲诈之实,其暴力催贷方式对在校大学生的人身安全构成极大威胁,所以应严厉禁止。‎ D. 大学生成长成才关键是要学会自我管理,如果学生自己不能提高警惕、抵制诈骗,即便非法校园贷没有了,还可能会有新骗局出现。‎ ‎【答案】4. C 5. C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在整体感知与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选项的设置,从内容、观点等角度来分析。根据选项内容,在原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信息源,要把所有的信息源全部找到;其次要把选项与原文材料进行比较,找到两者表达的信息是否完全一致,核实选项是否完整准确地传达了原文的信息。对于有多个信息源的选项,要辨别选项是否全部概括了所有信息。‎ C项,“当代大学生都消费需求旺盛,爱好时尚和潮流,都追求超前消费”的说法错误,首先材料未提及“爱好时尚和潮流”;其次材料三中虽提及“贷款消费已成时代潮流”,但材料中观点对此持肯定态度,文意强调的是合法借贷;还有不能说“都”,范围太大,只能是部分大学生。‎ 故选C。‎ ‎【5题详解】‎ - 29 -‎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重要概念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时空错位、张冠李戴、无中生有等问题。本题中,‎ C项,“其暴力催贷方式对在校大学生的人身安全构成极大威胁,所以应严厉禁止”混淆概念。注意材料二第一段第五行代词“其”,指代“非法校园贷”。此题混淆了“校园贷”和“非法校园贷”的概念,另外这几则材料报道的都是打着善意的幌子行诈骗之实的非法校园贷,应该严厉禁止的也是非法校园贷。‎ 故选C。‎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是实用类文本阅读的基础,分析综合、鉴赏评价和探究都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从读物中辨别各种信息的性质,筛选并整合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是达到阅读目的、获取所需信息的重要手段。这里所说的信息,在不同的实用文体中有不同的表现。在新闻类文体中,信息主要指消息;在人物传记中,信息主要指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感情、态度与价值观;在访谈类文体中,信息主要指被访谈人物提及的知识、观点和人生理念;在调查报告类文体中,信息主要指相关的学科知识和调查获得的事实或结论。把握这些信息,是解读文本的关键。‎ ‎(三)名著知识 ‎6.以下是贾宝玉在太虚幻境看到的判词,分别预示了哪几位女子的命运 ‎①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展眼吊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 ‎②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 ‎③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 A. 贾探春 林黛玉 妙玉 B. 史湘云 妙玉 贾惜春 C. 贾探春 妙玉 贾惜春 D. 史湘云 林黛玉 妙玉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中外名著的能力。名著的考核主要集中的中外的作家、作品等。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此题考核“正册判词”,注意根据原文情节作答。‎ ‎“富贵又如何?襁褓之间父母违”写湘云生于封建侯门富贵之家,在婴儿时期父母便去世了, “展眼吊斜晖”说的是转眼之间,只有湘云一人独自面对落日感伤了,“湘江水逝楚云飞”点出了“湘云”二字。‎ - 29 -‎ ‎“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这段话暗示了妙玉的命运。洁,既指清洁,亦指佛教所说的净。妙玉有“洁癖”,又身在佛门,故云“欲洁”。“金玉质”,暗指妙玉“出身不凡,心性高洁”,“终陷淖泥中”则是指妙玉被强人劫持受辱的悲惨结局。故此处指妙玉。‎ ‎“三春景不长”实际上指惜春的三个姐姐即元春、迎春、探春这“三春”的遭际悲苦,所以说“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缁衣指的是尼姑穿的黑色服装,说惜春决心摆脱世俗,遁入空门。“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具体指出惜春最后出家为尼。‎ 故选B。‎ ‎7.“那丫头,仗着他生的模样儿比别人标志些,又生了一张巧嘴,天天打扮得像个西施的样子”。以上是王善保家的在描述宝玉屋里哪个丫鬟?‎ A. 袭人 B. 晴雯 C. 秋纹 D. 麝月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阅读,识记名著的内容与文学常识的能力。名著复习方法: 1.熟悉名著中的开篇词以及相关的重要句子;2.熟悉名著中的主要情节、回目或梗概例;阅读名著时也应予以重点掌握,相关人物要能对号入座,切勿张冠李戴。 3.熟悉名著中的人物性格、字、绰号和典型语言。‎ 因为晴雯比较漂亮,而且很爱打扮。因平日晴雯不愿低头而与王善保家的结了怨。这里就是王善保家的对王夫人说的,言外之意是说晴雯勾引宝玉,后有了抄检大观园一事,晴雯被逐出不久便死了 。‎ 故选B。‎ ‎8.对《红楼梦》中的情节概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A. 晴雯撕扇 B. 黛玉葬花 C. 宝钗扑蝶 D. 迎春远嫁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选择的要求,如本题“对《红楼梦》中的情节概述不准确的一项”,然后分析选项,明确选项考查的名著是什么,考查的方向是什么,再有针对性地分析辨别。名著复习方法: 1.熟悉名著中的开篇词以及相关的重要句子;2.熟悉名著中的主要情节、回目或梗概例;阅读名著时也应予以重点掌握,相关人物要能对号入座,切勿张冠李戴。 3.熟悉名著中的人物性格、字、绰号和典型语言。‎ - 29 -‎ D项,“迎春远嫁”错误,远嫁的应该是探春。贾赦将迎春嫁给了孙家。后迎春回来哭诉她在孙家所受到的虐待,大家虽十分伤感,但也无可奈何,只得忍心把她再送回那个火坑去。没多久,迎春就死去了。‎ 故选D。‎ ‎9.“投鼠忌器宝玉瞒赃”中“投鼠忌器”一语指的是什么?‎ A. 追究五儿连累芳官 B. 维护柳妈得罪司棋 C. 查到赵姨娘伤害探春 D. 查办彩云带出贾环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阅读,识记名著的内容与文学常识的能力。名著复习方法: 1.熟悉名著中的开篇词以及相关的重要句子;2.熟悉名著中的主要情节、回目或梗概例;阅读名著时也应予以重点掌握,相关人物要能对号入座,切勿张冠李戴。 3.熟悉名著中的人物性格、字、绰号和典型语言。‎ ‎“投鼠忌器”出自《红楼梦》第六十一回“投鼠忌器宝玉瞒赃,判冤决狱平儿行权”。这一回里赵姨娘央求王夫人的丫鬟彩云偷了太太的玫瑰露给贾环,这事闹了出来,要是如实发落,“难免倒腾出赵姨奶奶”,赵姨娘是探春的生母,平儿为了不使探春难堪,要宝玉应下拿东西的名儿。鼠指赵姨娘,器指探春,即平儿说的“不肯为打老鼠伤了玉瓶儿”。‎ 故选C。‎ ‎10.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红楼梦》的序幕由前五回构成,分别从各个不同角度,为全书情节的开展作了必要的交代。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各有侧重。比如第四回就通过“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介绍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关系,展现了小说更广阔的社会背景。‎ B. 荣宁两府宁国公和荣国公是一母同胞的兄弟,宁国公居长,他的儿子是贾代化,孙子是贾敬;贾珠是贾敬之子,贾兰是贾珠之子。荣国公的儿子是贾代善,荣国公的孙子有贾赦、贾政,而贾琏是贾赦之子,贾宝玉和贾环是贾政之子。‎ C. 古代的神话传说与小说联系十分密切,可以说是小说的渊源。《红楼梦》就是以女娲补天的神话开篇的。‎ D. 门子给贾雨村的护官符写着“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 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这门子向他讲述四大家族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密切关系。贾雨村惧怕四大家族的势力,不思甄士隐赠银之恩,乱断了薛蟠夺走英莲并将原买主冯渊杀死一案。‎ - 29 -‎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阅读,识记名著的内容与文学常识的能力。名著复习方法: 1.熟悉名著中的开篇词以及相关的重要句子;2.熟悉名著中的主要情节、回目或梗概例;阅读名著时也应予以重点掌握,相关人物要能对号入座,切勿张冠李戴。 3.熟悉名著中的人物性格、字、绰号和典型语言。‎ B项,“贾珠是贾敬之子”错,贾珠是贾政的儿子,贾珍才是贾敬的儿子。‎ 故选B。‎ ‎11.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贾元春在宫中自编大观园题咏之后,为了不使偌大的园子寥落,便想让家中几个能诗会赋的姊妹搬进去居住。又想到宝玉自幼在姊妹丛中长大,怕其感到清冷,遂命他也随进去读书。分配的结果是:宝钗住蘅芜苑,黛玉住潇湘馆,探春住秋爽斋,宝玉住怡红院。‎ B. 探春向宝玉倡议创建诗社。适值贾芸送来海棠花两盆,遂起名海棠社。探春给黛玉起名潇湘妃子,宝钗给宝玉起号无事忙、富贵闲人。宝钗、探春分别叫蘅芜君和蕉下客,稻香老农李纨自荐为掌坛。大家议定以“白海棠”为题作限韵七律诗,结果薛、林技高一筹。‎ C. 一日午后,宝玉到梨香院探望宝钗。宝钗因平日未能赏鉴通灵宝玉,便借机欣赏了一番。巧的是,玉上的“不离不弃,芳龄永继”八个字与宝钗锁上刻的“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八个字正好一对儿,于是宝玉要了锁看。‎ D. 妙玉是栊翠庵里的道姑,自称槛外人。她“气质美如兰,才华阜比仙”,出身仕宦人家,年小体弱,为了防病防灾入了空门。‎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阅读,识记名著的内容与文学常识的能力。名著复习方法: 1.熟悉名著中的开篇词以及相关的重要句子;2.熟悉名著中的主要情节、回目或梗概例;阅读名著时也应予以重点掌握,相关人物要能对号入座,切勿张冠李戴。 3.熟悉名著中的人物性格、字、绰号和典型语言。‎ C项,玉和金锁上的字说反了。玉上的字应该是“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宝钗锁上的字应该是“不离不弃,芳龄永继”。‎ 故选C。‎ 二、古代诗文阅读 ‎ - 29 -‎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 文学徐君家传 ‎[清]魏禧 君讳谦尊,字玄初,吴县附学生①。君天资英敏,读书观大略,慕古侠烈之士,好施与,矜然诺。里有争,必造门征曲直,君一言折之。家既落,君委曲以奉甘旨,故乡望公② 得与二三故旧歌啸山水间二十余年。一切徭役皆身经理之,不以科.兄弟。君之伯性刚卞,君事之弥谨。季读书,君不以贫故竭力佽助。‎ 明末赋役重,首事者往往破家,君条利弊上巡抚张公,公览而击节曰:“此真读书人。”于是广义田以资通区,置役田给诸甲,至今犹食其利焉。崇祯末,旱蝗相仍,民殣于道路, 君岁减廪食以资乡里,又劝助有力之家,全.活甚众。妻兄弟有老而独者养之二十年,没葬而岁祀之。君友黄某父子死非所,遗二寡妇一女,君悉心护之,以其女字.君从子,故黄氏终身不知有孤寡之苦。黄之姻某喜豪举,忽罹大祸,君营救之为破家。其教子以亲贤友善为第一务。鼎革③初,州郡望人义士多辟地邓尉山、太湖中,君为谋舍馆资饮饩不倦,不复以利害嫌疑介意。而乙酉丙戌间,群盗大起,君以身保障一方,每闻盗则挺身出,纠.里中壮士为守御。贼大恨,卒杀公。乡里人皆欷歔流涕曰:“斯人死,我辈无所恃矣。”‎ 或曰:君古游侠之流也。魏禧曰:游侠士以好义乱国,君以好义庇民,此其不同也。世之盛也,上洁己砺治以利其下,下尽职以供其上,上下相安,而盗贼不作。其衰也,大吏贪纵武威以督其下,小吏朘削百姓,自奉以奉上,细民无所依倚。当是时,千家之乡,百室之聚,苟有巨室魁士,好义轻财利,能缓急一方者,则穷民饥寒有所资,大兵大寇有所恃,不肯失身遽为盗贼。又或畏威怀德,不敢为非,不忍负其人。故乡邑有好义士足以补朝廷之治救宰相有司之失而有功于生民 。若徐君者,其庶几于是者与?嗟乎,是非独为徐氏言之也。‎ ‎(选自《魏叔子文集》,有删节)‎ ‎【注】①附学生:明清科举生员名称之一。②乡望公:对徐谦尊父亲的尊称。③鼎革:指改朝换代。‎ ‎12.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不以科兄弟 分摊 B. 全活甚众 全部 C. 其女字君从子 许嫁 D. 纠里中壮士为守御 聚集 ‎13.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君不以贫故竭力佽助 徒以吾两人在也 - 29 -‎ B. 民殣于道路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C. 上下相安,而盗贼不作 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D. 至今犹食其利焉 其皆出于此乎 ‎14. 下列各句子中,全都表现徐谦尊侠义之风一组是 ‎ ‎①君天姿英敏,读书观大略 ②好施与,矜然诺 ③广义田以资通区 ④君岁减廪食以资乡里 ⑤君为谋舍馆资饮饩不倦 ⑥每闻盗则挺身出 A. ①②④ B. ②③⑤ C. ③④⑥ D. ②⑤⑥‎ ‎15. 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家境中落后,徐谦尊悉心奉养父亲,想方设法维持家庭生计,极尽孝道。‎ B. 徐谦尊为人重义轻财,亲贤友善。明亡后,他资助州郡中有名望的忠义之士,不计个人利害。‎ C. 作者认为,徐谦尊在群盗大起之际,冒着生命危险保护一方百姓,最终被害,是值得敬佩的游侠士。‎ D. 文章选用多个典型事例,夹叙夹议,肯定了徐谦尊这类人在乱世中对国家积极作用。‎ ‎16. 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故乡邑有好义/士足以补朝廷之/治救宰相有司之失/而有功于生民。‎ B. 故/乡邑有好义士足/以补朝廷之/治救宰相有司之/失而有功于生民。‎ C. 故乡邑有好义士/足以补朝廷之治/救宰相有司之失/而有功于生民。‎ D. 故乡邑有好/义士足以补朝廷之/治救宰相有司之失/而有功于生民。‎ ‎【答案】12. B 13. A 14. D 15. C 16. C ‎【解析】‎ ‎【12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靠平时对课文知识的积累,在课外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推断出其词义,‎ B项,解释不正确,由原文上下句大意内容可知,B项,全,使动用法,使……保全。整句话的意思是:使很多人活了下来。‎ 故选B。‎ ‎【13题详解】‎ - 29 -‎ 此类试题答题时常用的答题技巧就是代入法。高考考察文言文虚词的题型大部分都是把虚词放在两个句子中比较。答题的时候,考生可以先把虚词分别代入到两个句子,看是否通顺,如果通顺就是相同,反之,则不同。本题中,‎ A项,“君不以贫故竭力佽助”中的“以”是介词,因为;整句话的意思是:徐谦尊没有因为自己家境贫寒的缘故而阻止,而是竭尽力量资助。‎ ‎“徒以吾两人在也”中的“以”是介词,因为;整句话的意思是:只是因为有我们两人在。‎ B项,“民殣于道路”中的“于”是介词,在;整句话的意思是:许多百姓饿死在道路上。‎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中的“于”是介词,到;整句话的意思是:黄河以北遭遇荒年,就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黄河以东。‎ C项,“上下相安,而盗贼不作”中的“而”是连词,表顺承关系;整句话的意思是:上下相处平安,那么盗贼也就不会出现。‎ ‎“根不固而求木之长”中的“而”是连词,表转折关系;整句话的意思是:根不稳固却要求树木长得高大。‎ D项,“至今犹食其利焉”中的“其”是代词,指这种做法,整句话的意思是: 到现在还享受这种做法带来的好处。 ‎ ‎“其皆出于此乎”中的“其”是通假字,通“岂”,难道、大概;整句话的意思是:大概是从这种情形产生的吧? ‎ 故选A。‎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的思路是,将所给例句逐句进行分析,筛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句子,然后再对照编组情况进行判断选择,答题时也可以用排除法,将明显含有不符合题干要求文句的选项直接排除,以节省答题时间。①句的意思是:徐谦尊天资聪明反应机敏,读书只了解大概,是说明徐谦尊聪明,③句根据原文“公览而击节曰:‘此真读书人。’于是广义田以资通区”可知,是巡抚张公的行为。‎ 故选D。‎ ‎【15题详解】‎ - 29 -‎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要注意人物的事迹是否张冠李戴,事件的时间是否准确,人物性格陈述是否恰当。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和选项相关的句子,仔细地进行对照,找出其中的差异。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本题中,‎ C项,根据原文“游侠士以好义乱国,君以好义庇民,此其不同也”可知,作者认为崇尚侠义的人因为喜爱大义而会误国,而徐谦尊因为喜好大义而保护百姓,这是他与众不同的地方。可见作者并不认为徐君是游侠士。‎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复等修辞;尤其要关注“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本题中:‎ 根据“有”字,可以判断“好义士”名词,作主语或宾语。排除AD。同时,“补朝廷之治”和“救宰相有司之失”是对称句,排除B。整句话的意思是:所以地方上有崇尚节义的人,可以用来弥补朝廷治理的不足,补救宰相等大小官员的过失,从而对百姓有功。‎ 故选C。‎ - 29 -‎ ‎【点睛】文言断句的基本原则: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名词断句法。通读全文,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国家名、官职名等。这些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然后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情,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等。(找动词)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虚词断句法。①文言文中常见放在句首的发语词有:夫、盖、焉、惟、斯等等;②放在句尾的语气词有:也、矣、乎、哉、与(欤)、焉、耶(邪)等等;③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字前面要断开)④有些复音虚词大体上都位于一句话的开头,这些词前一般要断句。比如:且夫、若夫、乃夫、已而、至若、于是、虽然、至于、是故、向使、纵使等等。⑤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⑥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对话标志断句法。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语序句式断句法.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格式对文言文句读有着非常大的帮助。文言文也是讲究修辞的,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利用这两大特点,我们就可以比较好地断句。‎ 解答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这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徐君名谦尊,字玄初,是吴县的附学生(明清科举生员名称之一),徐谦尊天资聪明反应机敏,读书只了解大概,仰慕古代刚直严正、见义勇为的人,乐于周济别人,谨守诺言。街坊若有争论,必定登门去验证是非曲直,徐谦尊一句话就能使他们折服。家境中落后,徐谦尊殷勤周至悉心奉养父亲,所以父亲能够与几个旧友在山野中歌吟长啸,过一种闲适自由自在的生活达二十多年。所有的徭役都是徐谦尊自己承担,从不将它分摊给兄弟。徐谦尊的伯父性格刚强急躁,他侍奉伯父更加谨慎。最小的弟弟读书,徐谦尊没有因为自己家境贫寒的缘故而阻止,而是竭尽力量资助。‎ - 29 -‎ 明代末年,各种赋税徭役非常沉重,主管这些事的人经常耗尽家产,徐谦尊分条陈述利弊,呈报给巡抚张公,张公看了击节赞赏说:“这才是真正的读书人。”从这以后,用增加赡养族人或贫困者的田产的方法来资助这一地区,设立共有土地制度来分配田地给各户丁口,到现在还享受这种做法带来的好处。崇祯末年,天旱蝗灾连续不断,许多百姓饿死在道路上,徐谦尊每年拿出仓库储存的粮食来救济乡亲,又劝说有财力的人家也来资助,赖以保全活命的人很多。他妻子的兄弟有一亲人年老而没有后代,徐谦尊供养他二十年,老人死后徐谦尊安葬了他并且每年都去祭祀。徐谦尊的一个姓黄的好友父子死在监狱,留下两个寡妇和一个女儿,徐谦尊尽心救助她们,将他的女儿嫁给自己的侄儿,所以黄氏寡妇和孤女一生都没有感到寡居孤独的苦闷。朋友黄某的亲家喜欢炫耀,忽然遭受了一场大灾难,徐谦尊为援救他耗尽家产。徐谦尊教育孩子要把亲近贤人,爱慕贤才,对别人亲密友好作为最重要的事情。改朝换代初年,州郡中有声望的人和侠义之士都到邓尉山、太湖畔开垦土地,徐谦尊为了安置住所资助饮食不知疲倦,不再因为关系到个人利害或受到猜疑而放在心上。到了乙酉丙戌年间,各种盗贼纷纷出现。徐谦尊冒着生命危险保护一方百姓,每次听说盗贼来了就挺身而出,聚集乡里勇敢的人来防御。盗贼非常恼恨,最后杀了徐谦尊。乡里的百姓都哀叹流泪说:“这个人死了,我们这些人没有依仗了。‎ 有人说:徐谦尊只不过是个古代侠义之辈而已。魏禧说:崇尚侠义的人因为喜爱侠义使国家混乱,而徐谦尊凭借侠义来保护百姓,这是他们的不同之处。朝代兴盛之时,上官保持自身清白励精图治来让百姓得到好处,百姓尽职尽责来供养上官,上下相处平安,那么盗贼也就不会出现。朝代衰落时,大官们贪婪放纵武力威势来监督管理他们的臣民,小的官吏大肆剥削百姓,供养自己又供养上官,弱小的百姓没有什么可以依靠的。在这种时候,千户人家的乡里,百户人家的聚集地,假如有豪门巨室的大人物,喜爱侠义不看重钱财名利,能缓解一方急难的,那么贫穷百姓饥饿寒冷时有资助的人,战争和盗贼出现时有依靠的地方,就不会失去操守仓促间沦为盗贼。又或者有的人因为畏惧这个人的威力感念恩德,不敢做坏事,不忍心辜负别人。所以地方上有崇尚节义的人,可以用来弥补朝廷治理的不足,补救宰相等大小官员的过失,从而对百姓有功。像徐谦尊这样的人,他或许就是在其中的人吧?唉,这篇传记并不是仅仅为徐谦尊所撰写的。‎ ‎(二)古代诗词阅读 ‎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 如梦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17. 词中“绿肥红瘦”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A. 叶茂花残 B. 红花绿叶相映衬 - 29 -‎ C. 红花绿叶很艳丽 D. 绿叶红花茂盛 ‎18. 下列对本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不消”表面是指酒意未消,实际指的是消不尽的伤感和烦闷情绪。‎ B. “昨夜雨疏风骤”是从听觉的角度来写的,这本是大自然的景象,却在词人的心中激起涟漪,引起了她对自然景物的关注。‎ C. 这首词从一般叙述,转入到一问一答,然后是设问和慨叹,层层拓展、深入。‎ D. 作者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对春光惜别和留恋的一种伤感情绪。‎ ‎【答案】17. A 18. D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诗词中重要词语含意的能力。理解重要词语含意,要要结合具体语言环境来理解,做到“词不离句”,一般有临时性词义的词语、有特殊用法的词语等要这样来理解。联系文章的主题或作者的情感态度揣摩词语的含义。一般分析具有深层含义或特定意义的词语、能点明中心或主旨的词语等依据此法。依托手法挖掘。为了突出表达效果,使语言生动形象,可以依托描写手法挖掘其背后作者要表达什么意思,要达到什么效果。‎ ‎“绿”代替叶,“红”代替花,是两种颜色的对比;“肥”形容雨后的叶子因水份充足而茂盛肥大,“瘦”形容雨后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谢稀少,是两种状态的对比。词人用了借代的艺术手法,以局部代整体,写出了花残叶茂的伤感。‎ 故选A。‎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解答此类试题时,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题中,‎ D项,“作者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错,“直抒胸臆”是指 直率地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本词不是“直抒胸臆”,而是通过问答、责问,慨叹绿肥红瘦,将怜花伤春之情,委婉含蓄地表现出来。‎ 故选D。‎ ‎(三)名篇名句默写 ‎ ‎19.根据情境,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 29 -‎ ‎(1)《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对秦国贪婪掠夺又肆意挥霍的行为提出了批评。 ‎ ‎(2)《过秦论》中写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巩固江山,派遣精兵良将驻守军事要塞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 ‎(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刘义隆草草出兵,是为了像汉朝大将霍去病那样建立 “______”的功业,最终却落得一个“_______”的结果。 ‎ ‎(4)在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概括历代君王能创业却不能守业的普遍规律。 ‎ ‎(5)白居易的《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以景结情的方式留白,侧面衬托琵琶女的技艺高超,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 ‎(6)张溥《五人墓碑记》的结尾阐明了作者写这篇“记”的目的:“__________,________。 ‎ ‎(7)李密《陈情表》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自家“外”无亲戚,“内”无童仆,只能祖孙二人相依为命。 ‎ ‎(8)《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蔺相如“___________”一句道出了国家利益至上,不与廉颇争斗的原因。‎ ‎【答案】 (1). 奈何取之尽锱铢 (2). 用之如泥沙 (3). 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 (4).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5). 封狼居胥 (6). 赢得仓皇北顾 (7). 有善始者实繁 (8). 能克终者盖寡 (9). 东船西舫悄无言 (10). 唯见江心秋月白 (11). 亦以明死生之大 (12). 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13).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14).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15). 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常见古诗文名篇名句的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所以,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如同音字、形似字、通假字、难写字等字的写法。此题难写的字词有:锱铢 、劲弩、狼居胥、社稷、期功等 - 29 -‎ ‎【点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三、语言文字运用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 随着军民融合的推进,中国不仅在军舰制造方面让世界惊叹,在民用造船领域同样令人 。近日,首艘“中国造”极地科考破冰船“雪龙2号”在上海下水。极地科考船最为重要的是破冰能力,破冰能力不足,在极地将寸步难行。世界上现有的破冰船都是单向破冰,或船艏或船艉,而且以船艏破冰居多,它借助坚固的船头以及锋利的冰刀把冰搅碎、压碎。但遇到厚厚的冰脊时,它就 了。“雪龙2号”具有“鱼与熊掌兼得”的破冰本事,可以就地转圈圈,有相当厉害的破冰能力和随时掉头的能力。“雪龙2号”这一破冰技术,确保船舶在10米-15米厚的冰脊中不被卡住,不但可以让它在遇到特殊情况时直接倒着破冰,极大地增强了船舶的安全性,还能在厚达1.5米的冰层中昂首前行。值得一提的还有其动力定位系统,运行这一系统定位时,船头能根据海上风向和海水流向选择合适角度,使船体 ,即使面对6级大风,“雪龙2号”也可以实现漂泊调查作业。“雪龙2号”不仅科技含量高,生活休闲体育场所、设施也是 。‎ ‎20.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另眼相待 力不从心 稳如泰山 无所不包 B. 另眼相待 力不胜任 坚如磐石 无所不包 C. 刮目相看 力不从心 稳如泰山 一应俱全 D. 刮目相看 力不胜任 坚如磐石 一应俱全 ‎2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科学转述,最恰当的一项是 A. “雪龙2号”兼有船艏、船艉双向破冰能力,可实现极区原地360度自由转动,具有相当强的破冰性能和灵活性。‎ B. “雪龙2号”兼有船艏和船艉的破冰本事,可以在极区原地自由地转一个圆圈,具有相当强的破冰性能和灵活性。‎ C. “雪龙2号”兼有船艏、船艉双向破冰能力,完成极区原地自由转圈绝对没问题,具有相当高的破冰能力和灵敏度。‎ D.‎ - 29 -‎ ‎ “雪龙2号”兼有船艏和船艉的破冰本事,可以在极区进行原地360度自由转动,具有相当高的破冰能力和灵敏度。‎ ‎2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确保船舶在10米-15米厚的冰脊中不被卡住,极大地增强了船舶的安全性,不但可以让它在厚达1.5米的冰层中昂首前行,还能在遇到特殊情况时直接倒着破冰。‎ B. 不但可以让它在厚达1.5米的冰层中昂首前行,还能在遇到特殊情况时直接倒着破冰,确保船舶在10米-15米厚的冰脊中不被卡住,极大地增强了船舶的安全性。‎ C. 不但可以让它在厚达1.5米的冰层中昂首前行,极大地增强了船舶的安全性,还能在遇到特殊情况时直接倒着破冰,确保船舶在10米-15米厚的冰脊中不被卡住。‎ D. 确保船舶在10米-15米厚的冰脊中不被卡住,不但可以让它在厚达1.5米的冰层中昂首前行,还能在遇到特殊情况时直接倒着破冰,极大地增强了船舶的安全性。‎ ‎【答案】20. C 21. A 22. B ‎【解析】‎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成语的辨析和运用能力。做好这类题,要从四个方面考虑:第一,准确理解成语的意思,不能望文生义;第二,注意成语的感情色彩;第三,注意成语的使用范围,搭配对象;第四,结合具体语境来分析。第一组:另眼相待:以不同于一般的态度对待。表示特别照顾、优待,侧重横向比,接个对象之间的比较。刮目相看:指别人已有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根据语境,当代中国与以前相比,有了长足的进步,侧重纵向比,对象随时间而变化,这里应选“刮目相看”。据此分析可排除AB两项。第二组:力不从心:指心里想做某事,但是力量不够。力不胜任:指能力担当不了。根据语境,现有的破冰船在遇到厚厚的冰脊时,就会“力不从心”。据此分析可排除D项。第三组:稳如泰山:形容像泰山一样稳固,不可动摇,强调“稳”。坚如磐石:像大石头一样坚固。比喻不可动摇,强调“坚”。根据语境,在说“船体”把我航向和角度,保持平稳,应选“稳如泰山”。第四组:无所不包:指没有什么不被包括,形容包含的东西非常多。一应俱全:一切齐全,应有尽有。根据语境,这里应选“一应俱全”。分析可知,C项成语全都恰当。故选C。‎ ‎【21题详解】‎ - 29 -‎ 此题考查学生的变换句式的能力。转换句式,为的是表述更有表现力,突出所要表达的重点。转述可以重组原来的语句,但不能违背愿意。本题,分析原文材料可知,“可实现极区原地360度自由转动”,显示了它的灵活性,而不是“灵敏度”。据此分析可排除CD两项。“雪龙2号”兼有船艏和船艉的破冰本事,可以在极区原地自由地转一个圆圈”,转一个圆圈,口语化,语体上与文本风格不太契合。另外“本事”一词不如“能力”更能表现对象的水准,“本事”也有点口语化,“能力”更严谨准确据此分析可排除B项。A项的转述最恰当。故选A。‎ ‎【22题详解】‎ 此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时首先要熟悉高考常考的六种病句类型——搭配不当、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积累经验,辨析时可采用紧缩主干法,先审主干再审枝叶。本句的主语是语境中的“(这一破冰)技术”,划线句子说的几项能力,按照强弱,从小到大依次是“昂首前行”“直接倒着破冰”“不被卡住”“增强了船舶的安全性”。而且,前两项是因,后两项是果。据此分析,ACD三项修改错误,B项修改最恰当。故选B。‎ ‎23.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或凭几学书:看书识字 B. 弃甲曳兵而走:兵器 C. 臣以险衅:征兆 D. 后五年,吾妻来归:旧时指女子出嫁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和用法。考生应结合语境,借助语法知识辨析。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本题中,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或凭几学书”中的“书”是“书写、写字”的意思。整句话的意思是:有时靠着几案学书法。‎ 故选A。‎ ‎24.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劳师以袭远 A.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 - 29 -‎ B.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C. 安能屈豪杰之流 D.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词类活用。对于词类活用,平时复习要学分归类。常见的有使动用法,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意动用法等。一个词是不是活用作另一类词,主要是看它在句中所处的地位,前后有哪些词类的词和它相结合,构成什么样的句法关系,具备了哪些语法特点等等。所谓词类的活用,是说某词本属于某一词类,只是在句中临时具有别一词类的性质,并不是说这个词分属于两个词类,否则就成了词的兼类了。本题中 例句“劳师以袭远”中的“劳”是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疲劳,句意为:使疲劳的军队去袭击远方的国家。‎ A项,“君人者,诚能见可欲”中的“君”是名词作动词,做君主。句意为:作为人君的人,如果真的能够做到,看见引起自己爱好的东西。‎ B项,“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中的“鉴”是动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鉴戒。句意为:后世的人如果只是哀叹而不引为鉴戒。‎ C项,“安能屈豪杰之流”中的“屈”是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屈身。句意为:又怎么能让豪杰们屈身下拜。‎ D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中的“亲”是名词作状语,亲自、亲手。句意为:是我的妻子死的那一年所亲手种下的。‎ 故选C。‎ ‎【点睛】词类活用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一、名词活用为动词,因为能愿动词只能修饰动词,所以,如果名词前紧接能愿动词时,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因为只有动词能带宾语和介宾补语,所以,如果名词后紧接代词或处所名词、介宾短语,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同理,如果两个名词连用,二者之间既非并列关系,也非修饰关系,其中必有一个活用成了动词。‎ 二、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按一般语法,形容词不能带宾语,所以,如果形容词出现在代词前面,就可以判断它活用成了动词;同理,如形容词出现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前,而它和后面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之间又构不成偏正关系,那么这个形容词就活用成了动词。‎ - 29 -‎ 三、名词作状语,从句法关系看,谓语动词在句中总是出现在主语、状语后,所以,如果名词出现在动词前,而句子已有明确的主语时,即可判断名词活用成了状语。‎ 四、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从句法关系看,动词在句中常出现在主语、状语之后作谓语,所以,如果在谓语动词前或后出现了动词,且具有明显的表示人或事物的意义时,即可判断动词活用成了名词。这一名词一般出现在句中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有时前边有“其”字。五、使动用法,所谓使动用法,就是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不及物动词带了宾语,一般而言可以断定活用成了使动。‎ 六、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一般涉及的是形容词和名词。形容词、名词带宾语用如意动,就是“觉得宾语怎么样”,是在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具有用作意动的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或者成为用作意动的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经常可以翻译成“以……为……”或“认为……是……”或“把……当作……”。‎ 联系上下文分析词语是怎么活用的。一个词是不是活用作另一类词,主要是看它在句中所处的地位,前后有哪些词类的词和它相结合,构成什么样的句法关系,具备了哪些语法特点等等。所谓词类的活用,是说某词本属于某一词类,只是在句中临时具有别一词类的性质,并不是说这个词分属于两个词类,否则就成了词的兼类了。使动用法是指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施行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这个动作,即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做什么”的意思。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本来就是动词,有的本来属于形容词或名词。由于原来的词类不同,活用作动词时,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不完全相同。‎ ‎25.下列选项中句式与其它项不同的是 A. 求人可使报秦者 B. 且立石于其墓之门 C. 申之以孝悌之义 D. 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古代汉语特殊句式理解的能力。不要和现代汉语的句式混淆,文言句式有省略句、被动句、判断句和倒装句,倒装句又有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和主谓倒装句。注意结合句子特征分析。其中宾语前置句一般为疑问代词作宾语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要前置。‎ A项,“求人可使报秦者”为定语后置句,现代汉语语序为:求可使报秦人。句意为:找可以出使回复秦国的人 。‎ - 29 -‎ B项,“且立石于其墓之门”是状语后置句,现代汉语语序为:且于其墓之门立石。句意为:并且在他们的墓门立碑。‎ C项,“申之以孝悌之义”是状语后置句,现代汉语语序为:以孝悌之义申之。句意为:强调孝敬长辈的道理。‎ D项,“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是状语后置句,现代汉语语序为:尝于穆、曹二善才学琵琶。句意为:曾经向穆,曹两个善才学习琵琶。‎ 故选A。‎ ‎【点睛】常见的文言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疑问句、否定句、词序(倒装句)、成份省略(省略句)和固定结构(习惯句式)。除了“疑问句、否定句”之外,其他叫特殊句式(指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例如,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人或事物表示断定,断定人或事物是什么、属于什么的句式。判断句可以分为有标记的判断句和无标记的判断句这么两大类。1.有动词做判断词的判断句 。在古代,在一般情况下,“是”是代词“这”,不表示判断。但是,“是”也偶尔相当于现在的“是”,成了判断句的标记。文言文中常见的判断句的标志还有“为”、“乃”等。2.用“者、也”做标记的判断句。被动句,可根据标志性词判断,例如,见、被、为等。文言文中的倒装句比较多,有定中倒装句、动宾倒装句、介词短语倒装句、主谓倒装句等。文言是最精练的语言,最讲究省略,省略句非常多,主要有主语的省略、谓语的省略、宾语的省略、介词短语的省略。‎ ‎26.下列文学常识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柳永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为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七、柳屯田。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 B. 白居易,字乐天,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文学家,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C. 李密,字令伯,三国时犍为人。初仕蜀,任尚书郎。蜀亡后,晋武帝征他出任太子洗马。‎ D. 孟子,名轲,字子舆,被尊为儒家的“亚圣”。他提出“民贵君轻”为中心的“仁政”主张。其言行主要记载于《孟子》一书中,《孟子》是孟子及其弟子共同所著。‎ ‎【答案】B ‎【解析】‎ ‎【详解】此题考核理解文化常识的能力,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本题中,‎ B项,“号青莲居士”错,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李白号青莲居士。‎ - 29 -‎ 故选B 四、作文 ‎ ‎27.读下面一段文字,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谈谈你对“和”的理解。‎ ‎“和”字主要含义有:和谐、和睦、和平、相安、平息争端……‎ ‎“和”是中国哲学中的一种理想境界,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答案】范文 和而不同,天下大同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孔子描述的“大同”理想世界,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追求,也是全人类的共同愿望:世界和平发展,人类繁荣进步。这是人类的终极目标,也是人类孜孜以求、奋斗不息的“初心”。要实现这个宏伟的目标,除了我们锲而不舍的努力外,更需要有一种开放、包容的心态,那就是——和而不同。‎ ‎“和而不同”出自《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大同”是中国古代思想,指人类最终可达到的理想世界,代表着人类对未来社会的美好憧憬。基本特征即为人人友爱互助,家家安居乐业,没有差异,没有战争。这种状态称为“世界大同”,此种世界又称“大同世界”。出自《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 从张骞通西域到郑和下西洋,从玄奘西行到鉴真东渡,一艘艘航船送去的是精美的瓷器和丝绸,一个个脚印带来的是文明和思想的碰撞。翻看中国的外交史,和平交流,友好交往一直是不变的主旋律。在传播、交流、融合、发展中,中国与众多国家的感情有了深厚的历史积淀,历久弥坚。‎ ‎“大盘取厚势,官子有妙手”。建国后,我国也一直坚持“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睦邻友好。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和平发展理念,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更是当前我国外交战略的重要指导,体现了“和”的文化,寄托着对“天下大同”的殷切期盼。‎ - 29 -‎ 人类文明浩浩荡荡几千年长河中,衍生了众多光辉灿烂的文明成果。不同国家有不同的国情、社会制度、文化传统,对外交流中,难免会发生碰撞。“尚和合,求大同”,只有互相理解,互相尊重,才能气象万千,共同进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展示了中国作为大国的气度和担当。‎ 实现合作,促进发展,并不意味着中国在面对国际事务中的大是大非问题时,会忍气吞声、委曲求全。面对涉及国家核心利益的问题上,我们寸土不让:在钓鱼岛问题上,我们坚持原则不退让,面对南海仲裁案,我们立场坚定必回击,正如习总书记所说:“中国人民不信邪也不怕邪,不惹事也不怕事”,展示了中国正义必胜,勇者不惧的信念。‎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中国将始终秉持“亲诚惠容”的理念,热爱和平,谋求共赢,为构建人民命运共同体提出中国方案,发出中国声音,“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习总书记,倡导的“文明的交流互鉴”,就是对“和而不同”思想的阐释和发挥。当今世界多元格局的形势,国家与国家之间利益的权衡或博弈,都需要我们有“和而不同”的包容思想。在“一带一路”的背景下,让我们为国家和民族的腾飞,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以心相交者,成其久远”。12月1日,来自120多个国家近300个政党和政治组织领导人共600多名中外代表齐聚北京,足见中国共产党“朋友圈”的“含金量”十足。习近平总书记在开幕式上,与现场的中外嘉宾一同分享中国的发展理念,提出中国方案,倡导世界各国人民应该秉持“天下一家”理念,彼此理解、求同存异,共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努力。‎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写作其实是语文学科中对学生综合能力考查最全面、最集中的一种方式,语文基本功方面的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立意剪裁;语文核心素养方面:包括思辨能力、人文情怀、理想情操等。一句话,作文的考查能充分体现国家层面“立德树人”的理念,语言文化层面能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传承与热爱,进而彰显汉语言文字的魅力。‎ 命题方式:材料作文 审题过程及要点: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材料作文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只要符合材料的内容含义,选好一个角度立意即可。材料都是关于“和”的独到诠释或阐发。“和”是一种文化,是一种思想意识形态,是千百年来,处理人与人、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战略”武器。人们常说,“和气生财”、“以和为贵”、“和睦安宁”、“家和万事兴”……对于“和”的理解,学生肯定有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只需要选取,自己对“和”的感悟最深的一点来写即可。‎ 立意角度:‎ - 29 -‎ ‎①孔子这话的意思是:君子可以与他周围和谐融洽相处,但他对待事物都有自己的独立见解,而不人云亦云,盲目附和:小人则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常和他人保持一致,但实际并不讲求真正的和谐贯通。在孔子眼里,“和”是君子应然之态。‎ ‎②孟子这话的意思是:家只有自己先毁,然后他人才来再毁。如果一个家内部没有问题,别人就不可能打击到。孟子这话可以由家推及国,讲的是内部要团结。‎ ‎③费孝通这话可以从个人、民族、文化等多层次加以理解。从文化角度看:“各美其美”即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发展好本民族文化。“美人之美”即承认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坚持不同文化的平等。“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即各民族、各国的优秀文化互相包容、互相学习,才能多元文化并存,共同发展,世界才能多姿多彩 ‎④罗曼・罗兰这话是从个体角度阐述“和”,个体内心和谐即幸福、快乐。‎ ‎⑤奥古斯丁谈的是“和”的条件,即秩序平衡,平等和不平等的事物安排在各自适当的位置上。这话可以从个体、群体,乃至国家民族等多层面加以阐发。‎ 素材积累:‎ ‎1.孔子:“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2.战国时赵国舍人蔺相如奉命出使秦国,不辱使命,完璧归赵,所以被封了上大夫;又陪同赵王赴秦王设下的渑池之会,使赵王免受秦王侮辱。赵王为表彰蔺相如的功劳,封蔺相如为上卿。武将廉颇却认为自己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蔺相如只不过是一介文弱书生,只有口舌之功却比他官大,对此心中很是不服,所以屡次对人说:“以后让我见了他,必定会羞辱他。”蔺相如知道此事后以国家大事为重,托病请假不再上朝,尽量不与他相见。后来廉颇得知蔺相如此举完全是以国家大事为重,向蔺相如负荆请罪。之后两人合好开始尽心尽力的辅佐赵王治理国家。这就是著名的“将相和”的故事。‎ ‎3. 费孝通:“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结构层次:‎ 这是一段“名言串”+“引语式”的材料。无论是东方的先哲圣贤孔孟,还是当代的的社会学家费孝通,抑或是西方的罗曼・‎ - 29 -‎ 罗兰、奥古斯丁,他们都从人类的高度,人类发展的宏观层面谈到,人类发展的终极目标是“天下大同”。而要实现这个“和美”的目标,需要的是“和而不同”的理念,那就是“包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本文宜写成议论文。可以按照议论文的基本模式,先引述材料,并提出中心论点——“和而不同,天下大同”。然后结合当前的国际国内形势,分析为什么要“和而不同”,怎样做到“和而不同”。最后,联系习总书记关于“文明交流互鉴”和“一带一路”的战略眼光和号召,指出要实现“美美与共”的“大同”世界,需要我们不忘初心,奋斗不息,需要我们“和而不同”的思想:包容、开放,与时俱进。‎ ‎ ‎ - 29 -‎ - 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