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0.50 KB
  • 2021-06-07 发布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2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www.ks5u.com 佳木斯一中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二学段 高一语文试题 ‎(时间:150分钟 总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20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持续8年之久的“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到衰的分水岭,标志着大唐盛世的终结,也是陆上丝绸之路鼎盛时期的终结,自此,这条连接亚欧的商贸通道,逐渐衰落,终于湮没。‎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这是唐代诗人元稹《行宫》中的两句。这些宫女们,再也得不到从丝绸之路西来的香料与珠宝了。因为“安史之乱”,唐朝不得不将驻守西疆的四镇边兵东调长安,一时西北边防空虚,吐蕃乘机北上占据河陇,回鹘亦南下控制了阿尔泰山一带,同时西边的大食亦加强了中亚河中地区的攻势,这三股力量又彼此争夺与混战,从此,唐朝政府失去了对西域的控制,丝绸之路,“道路梗绝,往来不通”,杜甫写诗哀叹:“乘槎消息断,何处觅张骞。”‎ 美国学者爱德华·谢弗著有一本《撒马尔罕的金桃:唐代舶来品研究》,这是一本关于唐代文化交流史的名著,他写道:“在玄宗时代,人们可以随处听到龟兹的琵琶,但到了九世纪,这一切就成了梦想。”陆上丝路的中断,直接影响了唐朝的文化和社会。爱德华·谢弗分析说,为什么唐代传奇和笔记小说中,与《山海经》所记述的珍怪一样的奇珍异物大量涌现,因为“从九世纪初期开始,唐朝的国际时代、进口时代、融合时代和黄金时代,都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对于跨越大海、翻过大山而来的珍奇物品的渴求,都已经不可能轻易地得到满足了。”在九世纪的时候,真实的新奇物品已经无法到达唐朝境内了,唐人只能杜撰虚构出怪异荒诞的贡物。‎ 到了元朝,依托强大的军事实力,陆上丝绸之路再度繁华,丝路上的重要国家花剌子模,因为劫杀蒙古商队、侮辱蒙古使臣,甚至遭遇了灭国之灾。但随着元帝国的土崩瓦解,这条路又陷入没落。河西走廊上的敦煌,是一个很好的参照物,恢宏壮美的莫高窟洞窟,是当年走向远方的商旅祈求平安的精神驿站,从晋朝到南北朝,再到唐朝,都有,但是没有明朝的洞窟和壁画,因为到了明期,这条路已经没人走了,后来被人遗忘,一直到了近代。‎ - 26 -‎ 事实上,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有一个历史兴替,安史之乱后,陆路衰落,海路开始发达,后者在宋、元时代以及明前期始终保持兴盛,遗憾的是,明朝“寸板不许下海”的禁令,清朝的“禁海令”和“迁海令”……海上丝路也日渐衰落,中国错过了大航海时代,全球重心转向了西方。中国人因为丝绸之路形成的世界观、大格局,彻底倒退了。‎ ‎(摘编自新华每日电讯2017年5月12日关山远《丝绸之路与中华国运》)‎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安史之乱”是大唐盛世的终结,是陆上丝绸之路的终结,这条商贸通道自此走向衰落。‎ B. 吐蕃、回鹘、大食三股力量的彼此争夺与混战,使唐朝政府失去了对西域的控制。‎ C. 唐代传奇和笔记小说中,大量涌现像《山海经》所记述的珍怪一样怪异荒诞的奇珍异物,直接原因是陆上丝路的中断。‎ D. 元朝依托强大的军事实力使陆上丝绸之路再度繁华,花剌子模因此遭遇了灭国之灾。‎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第二段引用元稹的诗,描述宫女的生活,是为了说明丝绸之路对唐人社会生活的重要性。‎ B. 文章第三段引用美国学者爱德华·谢弗的著作,丰富了文章内容,说明了陆上丝路对唐代文化和社会的重要作用。‎ C. 文章第四段提到莫高窟洞窟中没有明朝的洞窟和壁画,证明了明朝时期陆上丝绸之路已经没落了。‎ D. 文章分析了唐代陆上丝路没落的原因和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以及后来陆上丝路再度繁华与没落的现象,论证了丝绸之路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如果没有“安史之乱”,唐朝就不会将兵力东调长安,也就不会失去对西域的控制,陆上丝绸之路可能也不会衰落。‎ B. 九世纪,由于陆上丝绸之路的中断,人们不太可能随处听到玄宗时期龟兹的琵琶,也得不到从丝绸之路来的香料与珠宝。‎ C. 如果明朝没有“寸板不许下海”的禁令,清朝没有“禁海令”和“迁海令”,那么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就不会衰落。‎ D. 丝绸之路的衰落,使中国人因之形成的世界观、大格局彻底倒退了,可见开放、交流非常重要。‎ ‎【答案】1. C 2. A 3. C ‎【解析】‎ ‎【1题详解】‎ - 26 -‎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时,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如本题,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 A项,“是陆上丝绸之路的终结”是错误的。由原文“陆上丝绸之路鼎盛时期的终结”可知,属于扩大范围。‎ B项,“吐蕃、回鹘、大食三股力量的彼此争夺与混战”表述不合适,由原文“吐蕃乘机北上占据河陇,回鹘亦南下控制了阿尔泰山一带,同时西边的大食亦加强了中亚河中地区的攻势,这三股力量又彼此争夺与混战,从此,唐朝政府失去了对西域的控制”可知,唐朝失去对西域的控制,还源于三股力量对相关地区的控制,属于以偏概全。‎ D项,“花剌子模因此遭遇了灭国之灾”是错误的。由原文“到了元朝,依托强大的军事实力,陆上丝绸之路再度繁华,丝路上的重要国家花剌子模,因为劫杀蒙古商队、侮辱蒙古使臣,甚至遭遇了灭国之灾”可知,花刺子模遭遇了灭国之灾,是凶为劫杀蒙古商队、侮辱蒙古使臣,属于强加因果。‎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A项,“文章第二段引用元稹的诗,描述宫女的生活,是为了说明丝绸之路对唐人社会生活的重要性”说法错误,文中只是借用该诗说明宫女再也得不到从丝绸之路西来的香料与珠宝。‎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 26 -‎ C项,“如果明朝没有‘寸板不许下海’的禁令,清朝没有‘禁海令’和‘迁海令’,那么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就不会衰落。”推断错误,原文“遗憾的是……日渐衰落”,由“迁海令”之后的省略号可知,海上丝路衰落的原因不止这两点。‎ 故选C。‎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端午的阳光 熊红久 公元前278年的五月初五,被流放至汨罗江畔的屈原,得知秦国军队已攻破楚国郢都,顿时感到支撑生命的最后一点亮光熄灭了。‎ 当他把“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诗句吟诵给江边渔父的时候,就已经决定,要将自己的清澈与江水的澄明合二为一了。我知道,这是屈子为保留个体纯净最无奈的选择,也是迄今为止,文化祭坛上最高尚的选择。‎ 最终,三闾大夫坐在了汨罗江边,坐在了五月初五的阳光里,把最后的生路溺死水中。怀中石的沉重,恰如其心,所以屈原是抱着自己冰凉的心,走进激流之中的。而那些“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诗句,留在了岸上,留给了端午。一条江因为成了一个诗人心灵最后的归属地,而永远被世人铭记。一个普通的节日,因为收留了伟大诗人的高尚魂魄,而内涵充盈。‎ 端午,把缅怀和敬仰裹成了节日的粽心。‎ 节日的寿命当然要比人的寿命长久许多,所以,三闾大夫把自己的傲骨托付给了这个日子。在结束自己生命肉体的同时,也放射出了精神的光芒。被江水灌洗的灵魂,犹如江面的粼粼波光,刺痛了后人的视线和思想。我知道,这种深入骨髓的隐痛,来自时间深处的行吟,一个背负着深重苦难,行走了两千多年的节日,其实是在为自己的存在寻找一个答案。‎ 所以,端午节带给我们的,应该是溯流而上的文化追源,恰如诗人余光中所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 - 26 -‎ 以我们现在的视角来看,用一个诗人的陨落,唤醒了一种文化的崛起,就像屈大夫生未能拯救楚国,却用死成就了《离骚》一样,忽然觉得,端午节其实更像是包裹粽子的苇叶了,它把所有的内容和精髓,密密细细地包藏起来,让我们极具耐心地一层层打开,最后领略到事物的真相。熟透之时,苇叶汲取了糯米的黏质,糯米渗透着苇叶的清香,似如端午与屈子之间的浸染,节与人的统一。‎ 我对端午节的最初认知,完全来自于粽子,那时候的小学课本,还没有涉及到“楚辞”或者《离骚》的片言碎语,文化不高的母亲也无法给我们讲述端午节的由来,好在粽子并不因为我们的无知而改变所蕴含的味道,我总会把端午节和甜香黏软的糯米联系起来。这使得整个贫乏的生活,还能透射出星星点点的光亮,就像枯枝间的芭蕾,渗漏出些许隐秘的春意。‎ 现在看来,那些夹杂在一年日历中为数不多的能激发我们饮食向往的节日,早已成为精神上抵挡艰难生活的盾牌。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应该为拥有这些值得回味的生活而向三闾大夫叩谢。对童年而言,这是一个多么充满人情关怀的节日啊!那种甜腻的感觉,一直泛舟舌津。‎ 后来知道了屈原和楚怀王,知道了《国殇》和汨罗江,知道了每年这一天,人们蜂拥江岸,插艾蒿、挂菖蒲、吃粽子、竞龙舟,把一种悲情的怀念渲染成了欢悦的行为,热热闹闹,轰轰烈烈。‎ 历史会在很多场合拐出一道弯来,就像屈原投江时所选择的河泊潭一样——它是汨罗江注入洞庭湖口前的弯曲处。这种弯道,对河流而言,只是改变了水的流向;对三闾大夫而言,却是以生命为笔,填充了历史的章节,引领了情感的走向。许多典故都停泊在河流的弯道,这些远航至此的细节,因为承载了有温度的夙愿,使得坚硬的历史柔软了许多。所以,更多的时候,是生命的结局让历史的叙述更具悲情。明白了这一点,再品尝粽子时,心情会沉重许多。‎ 事情往往是这样,在分享一种传统时,我们更多的时候只在关注它所带来的结果,而其中蕴含的真谛,却很少探究了。因为时空的距离,让来源变得愈加缥缈和混沌。好在历史给了我们最好的解决方式,它让时间淡化了一个国家的破碎的同时,却强化了一种品质的高贵。它让我们穿越两千三百年的距离,聆听到了一条河流古老的潮汐。这时候的端午,或许更像是一缕阳光,从汨罗江的源头流淌过来,映照着江边每一位过客的内心。‎ 我知道,有些品格是无法超越的,它更像一面古镜,端放在我们必经的路口,让人们从历史影像中,找到现实的映像。‎ ‎《人民日报》(2016年5月21)有删改 - 26 -‎ ‎4. 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文章通过写汨罗江因屈原而被人铭记,来证明名家名作对于名胜的重要意义,正如欧阳修之于醉翁亭、范仲淹之于岳阳楼,表现了山河与文化血肉相连。‎ B. 文中诗一般的语言,意蕴深厚,充满张力,所引用的余光中“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一句,用了借代的手法写出了屈原在中国文化中开创性的作用。‎ C. 文章末段赞颂了屈原伟大的品格无人能企及,它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的不足,促使我们反思并不断提升自己,强化了屈原精神在现实中的意义。‎ D. 文章以“端午”为线索组织材料,回顾了对端午节的认知过程,对自己最初只喜欢端午节粽子的浅薄而感到惭愧,对世人将悲情渲染成欢悦而感到不满。‎ ‎5. 文章前三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6. 从全文看,“端午的阳光”有几重含义?请简要分析。‎ ‎【答案】4. B 5. ①写了屈原在五月五日自沉汨罗江的事件,点明了屈原与端午节的关系(端午节纪念屈原的由来)。②内容上,表现了屈原纯洁高尚的品质,赞颂了屈原忠贞不渝的爱国精神。③结构上,它照应了题目,引发了下文关于端午节的感想。 ‎ ‎6. ①它是公元前278年的五月端午的阳光,是照着屈原投江的阳光,是历史的见证。②它是屈原的精神之光、品德之光。③它是端午节的文化之光。屈原的爱国、正直,屈原的纯洁、高贵,就像阳光一样映照进后人的内心。‎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散文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要求选出“最恰当的”“一项”,立足考查“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A项,作者写作的目的并不是谈名家名作与名胜之地的关系。C项,理解错误,“屈原伟大的品格无人能企及”,与“有些品格是无法超越的”不一致。“不断提升自己”没有依据。D项,“‘渐愧”和“不满”说法错误,文章没有此意。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把握文章重要段落作用能力。分析把握文章段落作用,要根据段落所在的位置,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去把握分。本题,‎ - 26 -‎ 题干问的是“文章前三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这是典型的考查段落的作用题。答题时,应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作答。先找到前三个自然段,仔细阅读,明确其内容上写了什么,表现了什么;然后再看这一内容与标题和下文的关系。前三个自然段主要了写了屈原在五月五日听闻秦国军队已攻破楚国郢都怀抱巨石自沉汨罗而死的事件,交代端午节纪念屈原的由来,这一内容表现了屈原的爱国精神;从结构上来看,照应了标题“端午的阳光”,引发下文有关端午节的感想。‎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把握文章标题作用能力。文章标题含义一般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的两个方面来分析。表层含义即标题的字面含义、文中内容;深层含义即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标题如果是比喻句的,文中往往不是围绕标题的字面含义来展开叙述,那么就应该联系文章的具体内容,弄清比喻义,这样就可以领悟出标题的深刻含义。本题,题干问的是“从全文看,‘端午的阳光’有几重含义?请简要分析”,题干已经明确“几重含义”,说明答案不止一点,同时应分点作答。“最终,三闾大夫坐在了汨罗江边,坐在了五月初五的阳光里,把最后的生路溺死水中”,由此可以知道“端午的阳光”表层意是指此时照着屈原投江的阳光,见证了此刻的历史。“三闾大夫把自己的傲骨托付给了这个日子。在结束自己生命肉体的同时,也放射出了精神的光芒”,“端午的阳光”又指“屈原的精神光芒”。“这时候的端午,或许更像是一缕阳光,从汨罗江的源头流淌过来,映照着江边每一位过客的内心”,“端午的阳光”更是指端午节的文化意义对后人的影响。‎ ‎【点睛】解答段落作用类题目,首先要位置定位。句段在文中、段中的位置不同,其作用不同。材料所在段落的范围。这些都是答作用题首先要思考的。然后把握句段、材料的基本内容,以此作答,这是前提。内容上:是为了写什么或为了说明什么(主要内容或主题),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感,表现手法、用得比较生动的词句及其表达效果。接着抓住句段及材料在上下文中的关联作用。根据不同文本的内容安排,有时还要结合表现手法所起的作用考虑结构作用。这类手法的作用还有“对比”“衬托”等。比如本题所涉及的段落是文章“前三段”,属于开头的文字,所以对于结构上的作用,主要从与标题的照应和对下文的引出等方面作答。‎ 二、古代诗文阅读(4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张洽字元德,临江之清江人。洽少颖异,从朱熹学,自《六经》传注而下,皆究其指归,至于诸子百家、山经地志、老子浮屠之说,无所不读。熹嘉其笃志,谓黄榦曰:“所望以永斯道之传,如二三君者不数人也。”‎ - 26 -‎ 时行社仓法,洽请于县,贷常平米三百石,建仓里中,六年而归其本于官,乡人利之。嘉定元年中第,授松滋尉。湖右经界不正,弊日甚,洽请行推排法,令以委洽。洽于是令民自实其土地疆界产业之数投于匿,乃筹核而次第之,吏奸无所匿。其后十余年,讼者犹援以为证云。‎ 改袁州司理参军。有大囚,讯之则服,寻复变异,且力能动摇官吏,累年不决,而逮系者甚众。洽以白提点刑狱,杀之。有盗黠甚,辞不能折。会狱有兄弟争财者,洽谕之曰:“讼于官,冒法以求胜,孰与各守分以全手足之爱乎?”辞气恳切,讼者感悟。盗闻之,自伏。‎ 郡守以仓廪虚,籍仓吏二十余家,命洽鞫之,洽廉知为都吏所卖。都吏者,州之巨蠢也,尝干于仓不获,故以此中之。洽度守意锐未可婴,姑系之,而密令计仓庾所入以白守曰:“君之籍二十余家者以胥吏也今校数岁之中所入已丰于昔由是观之胥吏妄矣君必不忍受胥吏之妄而籍无罪之家也若以罪胥吏,过乃可免。”守悟,为罢都吏,而免所籍之家。‎ 知永新县。一日谒告,闻狱中榜笞声,盖狱吏受赇,乘间讯囚使诬服也,洽大怒,亟执付狱,明日以上于郡,黥之。‎ 洽自少用力于敬,故以“主一”名斋。平居不异常人,至义所当为,则勇不可夺。居闲不言朝廷事,或因灾异变故,辄颦蹙不乐,及闻一君子进用,士大夫直言朝廷得失,则喜见颜色。所交皆名士,皆敬慕之。‎ ‎(选自《宋史·张洽传》,有删改)‎ ‎7.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君之籍二十余/家者以胥吏也/今校数岁之中所入/已丰/于昔由是观之/胥吏妄矣/君必不忍受胥吏之妄/而籍无罪之家也/‎ B. 君之籍二十余/家者以胥吏也/今校数岁之中所入/已丰于昔/由是观之/胥吏妄矣/君必不忍受胥吏之妄/而籍无罪之家也/‎ C. 君之籍二十余家者/以胥吏也/今校数岁之中所入/已丰/于昔由是观之/胥吏妄矣/君必不忍受胥吏之妄/而籍无罪之家也/‎ D. 君之籍二十余家者/以胥吏也/今校数岁之中所入/已丰于昔/由观之/胥吏妄矣/君必不忍受胥吏之妄/而籍无罪之家也/‎ ‎8.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十八岁举行冠礼后才起的。“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是出于礼貌和尊敬。‎ B. 《六经》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 - 26 -‎ 六部先秦古籍,包括《诗经》《书经》《礼经》《易经》《乐经》《春秋》。‎ C. “嘉定”是年号。年号是历代帝王纪元所立的名号,从汉武帝开始真正使用,更改年号称为“改元”。明清以后,年号也常用来指称皇帝,如万历、康熙等。‎ D. “黥”是古代的一种刑法,即用刀刺刻犯人的面、额等处,再涂上墨,因此也称作“墨刑”。‎ ‎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张洽潜心学问,深得老师赏识。他探究《六经》传注等典籍的奥妙,阅读诸子百家、山经地志等书;他跟从朱熹学习,志向坚定,得到朱熹的赞赏。‎ B. 张洽善于变革,百姓因而受惠。当时施行社仓法,他向县里请求借米三百石,在里中设立粮仓,乡里人因此受益;他施行推排法,解决了土地分界不清的弊端。‎ C. 张洽坚守正义,办事讲究策略。在袁州期间,他亲自审讯翻云覆雨大囚犯和狡猾的盗贼,将二人杀掉;他运用计策惩办了贪婪的都吏。‎ D. 张洽敢于担当,为朝廷分忧,凡是遇上按义理应当去做的事,他就奋勇向前;凡是遇到灾异变故,他就闷闷不乐;而当听说士大夫们直陈朝廷得失,他就喜形于色。‎ ‎10.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讼于官,冒法以求胜,孰与各守分以全手足之爱乎?‎ ‎(2)都吏者,州之巨蠢也,尝干于仓不获,故以此中之。‎ ‎【答案】7. D 8. A 9. C ‎ ‎10. (1)到官府打官司,冒犯法律来赢得官司,怎么比得上各守本分来保全手足之情呢?‎ ‎(2)都吏是这个州的大蛀虫,他曾经想插手粮仓未能如愿,因此用这种办法来中伤掌管粮仓的官吏。‎ ‎【解析】‎ ‎【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题一般应注意:首先要仔细阅读文段,把握语段的基本意思,然后充分利用各种标志词及句式特点断句。本题结合上下文,通览全句,在整体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人物、事件及关键词判断。观察原文,前两句以“……者,……也”为标志表判断,所以应该在“者”之后断开,据此可排除A、B两项。“已丰于昔”构成独立的句子,而“由是观之”则是对前文的总结,中间应断开,据此可排除C项,故选D。‎ ‎【8题详解】‎ - 26 -‎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回答此类题目,必须熟记文学常识的主要内容,区分文学常识的概念,仔细察看题干中的修饰限制成分。解答此类题目,还可以结合该词语所在的语段及具体语境分析。A项,“十八岁举行冠礼后”错,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成年,而非“十八岁”。故选A。‎ ‎【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概括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考生应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然后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从历年高考出题规律来看,这类题目常涉及人物行为举止、人物主张、人物情感、人物思想道德、人物性格、人物志向、人物才智、选文的综合性八类信息的筛选。解答的方法是,在原文中找准区间,把准对象,切忌张冠李戴,忌断章取义,无中生有。C项,“他亲自审讯”错,原文说“洽以白提点刑狱”;另外,“将二人杀掉”也不准确,原文只说“盗闻之,自伏”,并未说他也被杀掉。故选C。‎ ‎【10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应注意:首先要回到句子所在的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第一句中得分点:“讼于官”,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应为“于官讼”;“以”,连词,表目的,来;“孰与……乎”,怎么比得上……呢;“全”,形容词用作动词,保全。第二句中得分点:“蠢”,蛀虫;“……者,……也”,判断句式;“干”,干涉,插手;“中”,中伤。‎ ‎【点睛】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张洽字元德,是临江郡清江人。张洽小时候聪慧过人,跟从朱熹学习,从《六经》传注开始,都要探究典籍的宗旨所在,至于诸子百家、山经地志、老子佛家之类的书,无所不读。朱熹赞赏他志向坚定,对黄榦说:“我寄望于保持道统永远传续,像你们这样的人没有几个啊。”‎ - 26 -‎ 当时施行社仓法,张洽向县里请求,借三百石常平仓里的米,在里中设立粮仓,六年之后将所借粮米归还官府,乡里人因此而受益。嘉定元年,张洽考中进士,被任命为松滋县尉。湖右的土地分界不清,弊端日益严重,张洽请求施行推排法,县令将此事交给了张洽。张洽于是责令百姓自己核实自家的土地疆界和产业的数目,将结果投放在柜子里,他就查验核算依次排列,(这样)官吏的奸行就无从隐藏了。十多年以后,打官司的人还援引为证据。‎ 张洽改任袁州司理参军,有一个大囚犯,一审讯他就认罪,不久又变卦,而且有能力使宫吏动摇,案件多年没有判决,因之逮捕关押的人很多,张洽将此事禀告了提点刑狱,杀掉了囚犯。有一个盗贼特别狡猾,用言辞不能将他驳倒。恰逢有兄弟二人争夺财产的案件,张洽劝导他们说:“到官府打官司,冒犯法律来赢得官司,怎么比得上各守本分来保全手足之情呢?”言辞语气恳切,打官司的兄弟为之感悟。那个盗贼听说了这件事,自愿服罪。‎ 郡守因为粮仓空虚,将二十多家掌管粮仓的官吏没入官籍,让张洽来审问,张洽查访得知这些人是被都吏出卖的。都吏是这个州的大蛀虫,他曾经想插手粮仓未能如愿,因此用这种办法来中伤掌管粮仓的官吏。张洽考虑到大守的锐气正足不可触犯,就暂且先把这些官吏拘捕起来,而暗地里派人核计粮仓的收入去禀报太守说:“您把二十多家没入官籍,是因为都吏的缘故,现在核查几年当中粮仓的收入,已经比以前丰足了,由此看来,都吏所言是虚妄的。您一定不会忍受都吏的虚妄,将无罪的人家没入官籍。如果能治都吏的罪,那么过失就可以免除了。”太守醒悟,于是罢免了都吏,并宽免了被没入官籍的人家。‎ 张洽任永新县知县,有一天他去请假,听到监狱中有鞭打的声音,原来是狱吏受了贿赂,于是利用机会审讯被囚禁的人让他无辜认罪。张洽大怒,马上将狱吏捉拿,送进监狱,第二天上报给郡守,将他施以黥刑。‎ 张洽从小就致力于恭肃奉事,所以他用“主一”来命名自己的书斋,平常与一般人没什么两样,等到遇上按义理应当去做的事,他就奋勇向前无人可以阻夺。赋闲时不谈论朝廷的事情,有时因发生灾异变故,就会闷闷不乐,等到听说有一个君子得到进用,士大夫们直陈朝廷得失,他就喜形于色。他所交往的都是有名的人士,大家都尊敬仰慕他。‎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渭上秋夕闲望 秋色满秦川,登临渭水边。‎ 残阳初过雨,何地不鸣蝉。‎ 极浦涵明月,孤帆没远烟。‎ 渔人空老尽,谁似太公贤?‎ ‎【注】①太公:即吕尚,相传他垂钓于渭滨溪,周文王和他相遇,谈得极为投机,即拜为师。后帮助武王伐纣灭殷,建立周朝。‎ - 26 -‎ ‎11. 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鉴赏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诗题中的“渭上”,点明了诗歌作于长安,“秋夕”点明具体的时令和时间,“闲望”是悠闲远眺的意思,暗示了诗歌的情感基调。‎ B. 首联写景、叙事,“满”字突出了秋意的浓烈,“渭水边”是诗人选取的登临之地,为下文详细具体描写秦川秋色作了铺垫。‎ C. 颈联中的“明月”二字,照应了诗题中的“秋夕”,“没远烟”写出了水面上孤帆疾驰前进的情状,含有一个时间、空间的变化过程。‎ D. 尾联使用对比手法,拿“渔人”的“空老”和“太公”的“贤”进行对比,同时也揭示出“渔人”悲剧命运的根源在于自身才德不够。‎ ‎12. 本诗颔联写了哪些意象?运用了什么手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分析。‎ ‎【答案】11. B 12. 诗歌颔联主要写了残阳、轻雨、鸣蝉三种意象。采用视听结合的手法,“残阳初过雨”属于视觉描写,“何地不鸣蝉”属于听觉描写;静谧的黄昏时分,一阵小雨刚过,天上挂着一轮西沉的残日,四周响起了蝉的鸣叫声。诗人借助不同景物,勾画出一幅静中有动、时空交融的清新幽美的秋日黄昏图景。(也可以回答“动静结合声色结合”)‎ ‎【解析】‎ ‎【11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鉴赏分析,正确的一项”,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A项,“暗示了诗歌的情感基调”说法错误,由诗歌内容来看,诗中抒发的并非悠闲之情。‎ C项,“写出了水面上孤帆疾驰前进的情状”分析错误,应是小船慢慢消失在缥缈的水烟之中。‎ D项,“同时也揭示出‘渔人’悲剧命运的根源在于自身才德不够"分析有误,尾联表面是感叹无人如太公之贤,实则是说无人赏识,无太公的际遇。‎ 故选B。‎ ‎【12题详解】‎ - 26 -‎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中意象和意境,以及手法的把握能力。解答此类题型时可先抓住主要景物,根据修饰性词语展开联想想象,描绘画面,语言力求优美。然后再概括景物营造氛围特点及运用的表现手法。诗歌颔联主要写了残阳、轻雨、鸣蝉三种意象。运用视听结合的手法,“残阳初过雨”属于视觉描写,“何地不鸣蝉”属于听觉描写,然后描绘画面,画面的内容要点明时间(“秋日黄昏”)、景物(“残阳”鸣蝉”)、天气(“雨”),如:静谧的黄昏时分,一阵小雨刚过,天上挂着一轮西沉的残阳,四周响起了蝉的鸣叫声。诗人借助不同的景物,勾画出一幅静中有动、时空交融的清新幽美的画面。最后要组织好语言表述,语言要简练准确。‎ ‎【点睛】解答诗歌鉴赏手法题的方法如下:①掌握常用的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也就是艺术手法,即表达技巧,作家、艺术家在创作中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方法。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分析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应从以下四方面考虑:表达方式—叙事,议论,描写(细节、动静、虚实、正侧、白描、场景、衬托),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等;写作手法—渲染、烘托、对比、衬托、象征、联想、想象、比兴、化用典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以及情景关系(触景生情、以情驭景、情景交融、乐景衬哀情、哀景衬哀情);结构技巧—抑扬、卒章显志。②明确诗中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③结合诗句阐释是如何使用这种表手法的。④阐明此种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即对塑造人物形象,表情达意的作用。对于本题,可以从想象、叠词、视触觉结合等角度思考。‎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6分)‎ ‎1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当我们读到毛主席的诗句“无限风光在险峰”时,就会想到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为它们表述了相同的做学问或干事业的心得。‎ ‎(2)当胤泓小生故弄玄虚的在课前《论语》讲授中说“学习有三种境界”时,同学们会心地笑了,因为这堂课他一定要讲的是《雍也》篇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当我们读到《论语》中孔子对音乐的感受,“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马上会想到苏轼《赤壁赋》的音乐描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为他们用了同样的手法写音乐,异曲同工。‎ ‎(4)当我们元旦联欢玩“击鼓传花”的游戏时,我们会想到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做的雅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只不过我们的游戏偏于热闹,而王羲之们的活动更显文雅。‎ ‎(5)当我们坐在期末的考场中想象着“春节即将来临,亲朋八方来聚”时,我们会联想到曹操《短歌行》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只不过作为“一世之雄”的曹操想的是贤才接踵而至,纷至沓来!‎ - 26 -‎ ‎(6)当语文老师劝说早恋的女生时,他当然会说自古“痴心女子负心郎”,他也会引用《氓》中用了“比”的表现手法的“_______,_______!”进行劝诫。‎ ‎(7)当我们端午节采艾蒿,佩香囊时,会让我们想起《离骚》中的“_______,_______。”只不过屈原佩戴的是香草做的丝带,采集的也是一种香草。我们用之欢庆佳节,屈原因此一贬再贬。‎ ‎(8)当我们再读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的“鸡犬相闻”时,马上想到刚刚讲过的《归园田居》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为鸡狗一直是乡村田园的常见动物。‎ ‎【答案】 (1).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2). 常在于险远 (3).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4).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5). 舞幽壑之潜蛟 (6). 泣孤舟之嫠妇 (7). 引以为流觞曲水 (8). 列坐其次 (9). 越陌度阡 (10). 枉用相存 (11). 于嗟鸠兮 (12). 无食桑葚 (13). 既替余以蕙纕兮 (14). 又申之以揽茝 (15). 狗吠深巷中 (16). 鸡鸣桑树颠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出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瑰怪”“幽壑”“嫠”“觞”“于嗟”“葚”“蕙纕”“揽茝”“颠”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三、语言文字应用(26分)‎ ‎1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考试过后,贾老师希望同学们重整旗鼓,继续以高昂的士气、振奋的精神、最佳的状态,在下一次考试中再创佳绩。‎ ‎②在南海,面对菲律宾的狂妄,中国没有动一枪一炮就举重若轻地收回了原被菲律宾占据的黄岩岛。‎ ‎③“吾日三省吾身:高否?富否?帅否?否!滚去学习!”校方解释此标语改自儒家经典《大友们仍是不赞一词。‎ ‎④当我们知道苦难是生命的常态,烦恼、痛苦总是相伴人生时,我们何必自怨自艾,更不必早早地放弃,早早地绝望。‎ ‎⑤视频网站付费会员制模式在2019年迎来井喷期,用户规模破亿倚马可待,可又有几家意识到内容才是最重要的!‎ - 26 -‎ ‎⑥在这次新闻发布会上,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一针见血地指出美国强征关税的行动的实质和危害。‎ A. ①④⑤ B. ②⑤⑥ C. ①③⑤ D. ②④⑥‎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成语的考查是命题的一个常项。主要侧重同义成语的选择、成语使用正误等两种方式。考查重点是测试那些常见但又容易用错的成语。答题时首先明确成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 ‎①重整旗鼓:指失败之后重新集合力量再干。语境是指考试过后,不合语境。②举重若轻:举起沉重的东西像是在摆弄轻的东西。比喻能力强,能够轻松地胜任繁重的工作或处理困难的问题。句中指中国很容易地就收回了原被菲律宾占据的黄岩岛。符合语境。③不赞一词:一句话也不说。与“声讨”矛盾。不合语境。④自怨自艾:本义是悔恨自己的错误,自己改正,现在只指自我悔恨。艾:治理,改正。文句中说到更不必早早地放弃,早早地绝望,所以没必要自我悔恨。符合语境。⑤倚马可待:形容文思敏捷,写文章快。文句中指的是用户规模,而不是写文章。不符合语境。⑥一针见血:比喻说话直截了当,切中要害。文句中说到指出了美国的实质和危害,所以是切中要害。符合语境。‎ 故选D。‎ ‎【点睛】解答本题时,积累记忆是解答成语题的基础,也是做对成语题的关键。首先选择自己最有把握的成语,结合词义、句意,正确代入原句中,逐一排除,之后,再进行整体检验,所涉及成语都代入原句,读起来正确顺畅就可以确定了。‎ ‎1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我们应该实施品牌战略,着力构建产业体系,探索出一条围绕中医药产业为核心,同步带动美丽乡村、文化旅游发展腾飞之路。‎ B. 文化创意产业属于知识密集型新兴产业,具有高知识性、高融合性、高带动性等优势,是创建宜居“智慧新城”的有力推手。‎ C. 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也是世界上最早制茶的国家。很久以前,中国人就把茶树种子和种茶经验传授给世界各国人民。今天,茶已经成为世界上饮用人数最多的饮料。‎ D. 诈骗分子在冒充各大银行套取事主银行卡密码后,事主才意识到账户被盗,但是为时已晚,账户里的钱已被一笔笔地迅速转走。‎ ‎【答案】B - 26 -‎ ‎【解析】‎ ‎【详解】本题考核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答题时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是否存在结构、逻辑等问题,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 A项,“围绕……为核心”是错误的。可以理解为“围绕……的核心”,也可以理解为“以……为核心”,属于句式杂糅。‎ C项,“中国人就把茶树种子和种茶经验传授给世界各国人民”是错误的。“茶树种子”不能“传授”,属于搭配不当。‎ D项,“诈骗分子在冒充各大银行套取事主银行卡密码后”是错误的。应将首句的“在”放在句首,使前后主语一致,属于中途易辙。‎ 故选B。‎ ‎【点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16.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东汉以后,齐、鲁、韩三家先后亡失,仅存《毛诗外传》。毛诗盛行于东汉以后,并流传至今。‎ ‎①到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才称为《诗经》‎ ‎②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③收集和保存了古代诗歌305首 ‎④《诗经》最初只称为《诗》或“诗三百”‎ ‎⑤《诗经》是按《风》《雅》《颂》三部分编辑的 ‎⑥汉代传授《诗经》的有齐、鲁、韩、毛四家 A. ①⑥②⑤③④ B. ②④①⑥⑤③‎ C. ③④①⑤②⑥ D. ④①②③⑤⑥‎ - 26 -‎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此类题目要在快速阅读整段文字,初步感知大体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根据上下文的句子结构、逻辑顺序等来分析推理、判断。从语段横线后的“东汉以后,齐、鲁、韩三家先后亡失”来看,横线处的最后一空应填⑥,据此排除A项、B项;正因为《诗经》“收集和保存了古代诗歌305首”,オ会有“诗三百”的称谓,故③应在④前,据此排除D项。故选C。‎ ‎17.下列对课本中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古代常用籍贯和出生地称人以示尊敬,如北宋政治家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被称为“王临川”;还有用任职之地的地名来称人的,如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世称“柳柳州”;还有用官职来称人的,如王羲之被称为“王右军”。‎ B. 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因为此日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少女,而节日活动的内容又是以乞巧为主,故而又称为“乞巧节”或“少女节”、“女儿节”。七夕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节日,姑娘们最为重视。这天晚上,妇女们看牵牛织女星,穿针乞巧,祈祷福禄寿活动,祈祷自己的姻缘美满。‎ C. 在古籍文献中,对一个月中某些特殊的日子有特定的名称。如每月第一日叫“朔”,二日为“既朔”,十五日“望”,十六日“既望”,最后一天为“晦”。‎ D. 古人常用“天干”(子、丑、寅、卯等)十二个字和“地支”(甲、乙、丙、丁等)十个字循环相配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称为天干地支纪年法。如:“岁在癸丑”“壬戌之秋”。‎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D项,“古人常用‘天干’(子、丑、寅、卯等)十二个字和‘地支’(甲、乙、丙、丁等)十个字”是错误的。天干地支纪年法应该是古人常用“天干”(子、丑、寅、卯等)十个字和“地支”(甲、乙、丙、丁等)十二个字循环相配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 故选D。‎ ‎1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按词类活用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26 -‎ ‎⑴越国以鄙远 ⑵晋军函陵 ⑶朝济而夕设版焉 ⑷常以身翼蔽沛公 ⑸皆白衣冠以送之 ⑹吾得兄事之 ⑺项伯杀人臣活之 ⑻少长咸集 ⑼一死生为虚诞 ⑽顺流而东也 ⑾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⑿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⒀舞幽壑之潜蛟 ⒁侣鱼虾而友麋鹿 ⒂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 ⒃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⒄范增数目项王 ‎⒅西望夏口 A. ⑴⑷⑻⑿/⑵⑸⑽⑾⒃⒄/⑶⑹⒅/⑺⒀/⑼⒁⒂‎ B. ⑴⑷⑻⑿/⑵⑸⑽⑾⒂⒃/⑶⑹⒅/⑺⒀⒄/⑼⒁‎ C. ⑴⑺⑻⑿/⑵⑽⒃⒄/⑶⑷⑹⑾⒅/⑸⒀/⑼⒁⒂‎ D. ⑴⑻⑿/⑵⑸⑽⑾⒃⒄/⑶⑷⑹⒅/⑺⒀⒂/⑼⒁‎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按词类活用分类,正确的一项”,这是针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设题,然后根据词语在句中的位置辨析活用类型。‎ ‎(1)“越国以鄙远”翻译为:越过别的国家而把远地当作边邑。“远”,远地,由形容词活用作名词。(2)“晋军函陵”翻译为:晋国的军队驻扎在函陵。(3)“朝济而夕设版焉”翻译为:在早上渡过黄河在晚上就在那里修筑防御工事。“朝”,在早上,由名词活用作状语。(4)“常以身翼蔽沛公”翻译为:常常用身体像翅膀一样遮蔽沛公,“翼”,像翅膀一样,由名词活用作状语。⑸“皆白衣冠以送之”翻译为:都穿着白衣服带着白帽子来送别他。“白衣冠”,穿着白衣服带着白帽子,由名词活用作动词。⑹“吾得兄事之”翻译为:我得用对待兄长的礼节来对待他。“兄”,用对待兄长的礼节,由名词活用作状语。⑺“项伯杀人臣活之”翻译为:项伯杀了人,我使他活了下来。“活”,使……活下来,为使动用法。⑻“少长咸集”翻译为:年少的人和年长的人都聚集在这里。“少长”,年少的人和年长的人,由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 - 26 -‎ ‎ ⑼“一死生为虚诞”翻译为:将寿命长的人和寿命短的人看作一样是虚妄荒诞的。“一”,将……看作一样,为意动用法。⑽“顺流而东也”翻译为:顺着长江的流水而向东进军。“东”,向东进军,由名词活用作动词。⑾“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翻译为:因为他在华山的南面而命名他。“名”,命名,由名词活用作动词。⑿“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翻译为:不平凡的景观常常在于艰险遥远的地方。“险远”,艰险遥远的地方,由形容词活用作名词。⒀“舞幽壑之潜蛟”翻译为:让深潭中潜伏的鲛龙起舞。“舞”,使……起舞,为使动用法。⒁“侣鱼虾而友麋鹿”翻译为:以鱼虾为伴侣以麋鹿为朋友。“侣”,以……为伴侣,为意动用法。⒂“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翻译为:运气的好坏,相差像天上地下一样。好运气足够使你终身荣耀富贵。“荣”,使……荣耀,为使动用法。⒃“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翻译为:;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雨”,下雪,由名词活用作动词。⒄“范增数目项王”翻译为:范增多次给项王使眼色。“目”,使眼色,用名词活用作动词。⒅“西望夏口”翻译为:向西眺望夏口。“西”,向西,由名词活用作状语。‎ 故选D。‎ ‎19.将下列句子按句式特点分类,正确的是()‎ ‎⑴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⑵群臣侍殿上者⑶燕国见陵之耻除矣⑷沛公安在⑸大王来何操⑹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⑺仰观宇宙之大⑻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⑼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⑽不吾知其亦已兮⑾月出于东山之上⑿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⒀见燕使者咸阳宫⒁秦军氾南⒂何以解忧,唯有杜康⒃若舍郑以为东道主⒄是寡人之过也⒅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⒆夫晋,何厌之有⒇若属皆且为所虏 A. ⑴⑵⑽/⑷⑸⒂⒆/⑹⑻⑾/⑺⑿⒄⒅/⑶⑼⒇/⒀⒁⒃‎ B. ⑴⑵⑺/⑷⑸⑽⒂⒆/⑹⑻⑾⒀/⑿⒄/⑶⑼⒇/⒁⒃⒅‎ C. ⑴⑵⒀/⑷⑸⑺⑽⒆/⑹⑻⑾⒂/⑿⒄⒅/⑶⑼⒇/⒁⒃‎ D. ⑴⑵⑺/⑷⑸⑽⒂⒆/⑹⑻⑾/⑿⒄⒅/⑶⑼⒇/⒀⒁⒃‎ ‎【答案】D ‎【解析】‎ - 26 -‎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将下列句子按句式特点分类,正确的是”,然后根据文言特殊句式的特点进行辨析。文言特殊句式主要包括判断句、倒装句、被动句以及省略句。⑴“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翻译为:太子以及知道这件事的宾客。正常语序为:太子及知其事宾客者,为定语后置句。⑵“群臣侍殿上者”翻译为:那些侍奉在大殿上的群臣。正常语序为:侍殿上群臣者,为定语后置句。⑶“燕国见陵之耻除矣”翻译为:燕国被凌辱的耻辱消除了。为被动句。⑷“沛公安在”翻译为:沛公在哪里。正常语序为:沛公在安,为宾语前置句。⑸“大王来何操”翻译为:大王来的时候带着什么。正常语序为:大王来操何,为宾语前置句。⑹“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翻译为:在会稽山阴的兰亭集会。正常语序为: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会,为介词结构后置句。⑺“仰观宇宙之大”翻译为:仰头观看浩大的宇宙。正常语序为:仰观大之宇宙,为定语后置句。⑻“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翻译:唐代的高僧慧褒开始在她的山脚下筑舍定居。正常语序为:唐浮图慧褒始于其址舍,为介词结构后置句。⑼“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翻译为:这难道不是曹操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为被动句。⑽“不吾知其亦已兮”翻译为:不了解我那就算了吧。正常语序为:不知吾其亦已兮,为宾语前置句。⑾“月出于东山之上”翻译为:月亮从东山上升起。正常语序为:月于东山之上出,为介词结构后置句。⑿“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翻译为:现在去了却不能回来的人是没用的人。为判断句。⒀“见燕使者咸阳宫”翻译为:在咸阳宫接见燕国的使者。正常语序为:见燕使者于咸阳宫,为省略句。⒁“秦军氾南”翻译为:秦国的军队驻扎在氾南。正常语序为:秦军于氾南,为省略句。⒂“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翻译为:拿什么排解忧愁,只有杜康酒。正常语序为:以何解忧,唯有杜康,为宾语前置句。⒃“若舍郑以为东道主”翻译为:如果放弃攻打郑国而把郑国作为东方道路上的主人。正常语序为: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为省略句。⒄“是寡人之过也”翻译为:这是我的过去。为判断句。⒅“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翻译为:如今人家是切菜用的刀和板子,我们是鱼和肉。为判断句。⒆“夫晋,何厌之有”翻译为:晋国有什么满足呢。正常语序为:夫晋,有何厌,为宾语前置句。⒇ “若属皆且为所虏”翻译为:你们这些人都将被俘虏。为被动句。‎ 故选D。‎ ‎20.某中学为纪念“五四运动”,将为某位作家举办专题展览,下面是关于这位作家的介绍 ‎①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②毛主席曾评价:“他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③运交华盖欲何求 ‎④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 下列语句也能作为该作家介绍的是()‎ A. 清华大学教授 B. 流亡南洋,坚持抗日 C. 横眉冷对千夫指 D. 与胡适、闻一多等人创办“新月派”‎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语句也能作为该作家介绍的是”,然后根据课内所学和课外积累辨析正误。通过题干中给的几句话可知,这位作家为鲁迅,而“横眉冷对千夫指”是鲁迅诗歌《自嘲》中的一句诗。‎ - 26 -‎ 故选C。‎ ‎21.高一语文备课组这学期开展了《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你读得认真吗?回忆一下,下面所列《红楼梦》中的信息,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A. 林黛玉 潇湘妃子 《葬花吟》 脖子上有金锁 共读《西厢记》‎ B. 薛宝钗 薛蟠之妹 丰年好大雪 金玉良缘 魁夺菊花诗 C. 王熙凤 贾琏之妻 弄权铁槛寺 凡鸟偏从末世来 协理宁国府 D. 晴雯 宝玉的丫鬟 病补雀金裘 拒绝给贾赦做妾 撕扇子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名著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高一语文备课组这学期开展了《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你读得认真吗?回忆一下,下面所列《红楼梦》中的信息,对应正确的一项”,然后根据《红楼梦》中人物的特点和相关的事例进行辨析选择。“贾琏之妻”是指王熙凤,“弄权铁槛寺”和“协理宁国府”是王熙凤在《红楼梦》中的两次非常重要的事件,“凡鸟偏从末世来”是曹雪芹给王熙凤的判词。‎ 故选C。‎ ‎22.用下面的短语组成两副有关春节和端午节的对联。要求:上下联各为七个字,语意连贯,符合节日和对联的特点,不得重复使用短语。‎ 门上桃符 碧波竞舟 江边柳线 青艾驱瘴 迎春绿 十里欢 耀眼红 千家乐 春节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_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 端午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_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春节:江边柳线迎春绿 (2). 门上桃符耀眼红 (3). 端午节:青艾驱瘴千家乐 (4). 碧波竞舟十里欢 ‎【解析】‎ 试题分析:对联的考查不是新题,基本属于常识推理题。挂桃符是春节习俗,根据对仗结构“桃符”对“柳线”,进一步思考“绿”应该写“柳线”,由此推断“红”写“桃符”,确定“门上桃符耀眼红”“江边柳线迎春绿”;根据对联平仄特点,最后一个字“绿”为仄声,在上联,“红”平声,在下联,这样写出春节的对联。‎ ‎【考点定位】选用、仿用、变换句式。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 26 -‎ ‎【名师点睛】此题关注传统文化的传承,体现试卷的人文性、文化性,这包含对联、节日、习俗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备考要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了解,并结合语文知识综合应用。此题解答时,注意对仗、平仄等要求即可得出答案。‎ 四、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这样三位母亲,她们都有两个孩子,一个苹果。第一位母亲用孔融让梨的办法,让小儿子得到了苹果。第二位母亲布置两个孩子完成规定的任务,谁完成的快谁得到苹果,结果大儿子得到了苹果。第三位母亲干脆把苹果平分,两个孩子得到的是一样的。‎ 你觉得哪一位母亲分苹果的做法最合理,对孩子成长的意义最大?‎ 请根据材料,从自己的体验出发,联系生活实际,通过比较上述三位母亲分苹果的做法,提出你的见解,并阐述理由。‎ ‎【注意】角度自选,题目自拟。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不得少于800字。不得抄袭、套作。‎ ‎【答案】参考范文:‎ 木竞则直,人竞则立 三位母亲,两个孩子,一个苹果,却有着迥乎不同的结果。无论是手足礼让,兼顾均分,还是角逐竞得,背后都是母亲的一番拳拳之心。笔者却认为,正如虫豸挣脱茧的束缚后化为一抹斑斓的蝶影,让孩子在竞争中品尝胜果,才是最好的选择。‎ 竞争方能拥有自强不息的心态,恰如鹰能声击长空,是因为它有一颗翱翔蓝天的雄心和一份不屈不饶的执着。曾记否,被喻为“铁娘子”的撒切尔夫人,牢记父亲“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要让自己落在别人后面”的家训,培养了“永争第一”的自强之心,在大大小小的竞争中,力争头筹,终而成就英国史册上的一段传奇。前路坎坷,人生漫漫,孩子唯有在竞争中培育自强心态,遂能不畏艰险,昂首自信,一路逐阳。‎ ‎ ‎ - 26 -‎ ‎ 竞争方能挥洒出精彩的人生,正如蜗牛能登顶塔巅,是因为它有一颗进取向上的耐心和一种负重前行的执拗。不久前,“根本不被世界看好”特朗普--两年前世人还没听过的名字--居然在与国务卿希拉里的残酷竞争中脱颖而出,逆袭成功登上美国第45届总统的宝座。他成功的秘诀之一就是用“重塑美国梦”的豪言壮语戳中选民的痛点,就是用“我们欠她(希拉里)一个感谢一枚勋章”慷慨大度击中对手的泪点。这个房产大佬、娱乐大亨、“真人秀”节目主持,这个从政经验是白纸一张的人,也顺利拉开了他在白纸上描绘精彩人生的序幕。特朗普身后是一个难以团结一致的美国和一个充满挑战的世界,一个保守的甚至有点粗俗的房地产商人,能否治理好这个国家,能否融洽这个世界,竞争的考题又重新摆在眼前。在竞争中品味了苹果的香甜,也会赢得竞争的快乐,乐于竞争,争出无悔的前路,争出辉煌的成功。‎ ‎ 竞争方能傲立于人才辈出的世流之中。近来,让孩子在雪地裸跑的虎妈鹰爸式教育引来网友议论纷纷。这种残酷的精英教育做法虽过于极端,但其中对孩子竞争意识的培育值得借鉴。当今社会高手云集,竞争如此激烈,第二位母亲的做法,让孩子明白竞争是人生的常态,孩子方能积极进取,立足于这竞争日趋白热化的时代,方能在百舸争流的角逐中立于不败之地。‎ ‎ 孔融让梨虽能培养孩子谦让的品格,但会让小儿子不劳而获;平均分配虽然满足了两个儿子,但也打消了孩子的竞争积极性,容易养尊处优坐享其成。通过比赛得到苹果,让孩子用自己的双手争取自己的未来,不失为最佳做法。‎ 纵观古今,每一份成功不可能是别人谦让给予,更不可能是均分所得,其背后都是竞争拼博的汗水。愿做父母的能如第二位母亲一样,注重竞争,让孩子勇敢地乘着人生的小船,乘风破浪,抵达成功的彼岸。‎ ‎【解析】‎ ‎【详解】审题:‎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材料中三个母亲不同的分苹果的方式,其实体现的是不同的教育理念。第一位母亲崇尚“孔融让梨”,教育孩子懂得谦让;第二位母亲崇尚竞争,教育孩子要想得到最好的就要争取做到最好;第三位母亲崇尚公平,教育孩子做事要公平,分配要平均。应该说三位母亲的出发点都是好的,但事物都具有两面性,这三种教育理念也有各自的弊端:第一位母亲的孩子也许过于讲究谦让而缺乏表达内心真实想法的勇气,或者学会用假意的谦让掩饰内心的真实想法,学会说谎;第二位母亲的孩子明白了竞争的重要性,也许过于争强好胜,为了得到想要的东西不择手段;第三位母亲的孩子也许习惯了公平,将来接受不了社会生存中的优胜劣汰。因此,三种教育理念各有利弊,题目所说“你觉得哪一位母亲分苹果的方法最合理,对孩子成长的意义最大”,这就要求考生论述时要有明确的观点,认同其中一种教育理念,突出其优点,并比较其它两种的弊端,以阐述对孩子成长的积极意义。‎ 参考立意:‎ ‎1、让孩子在竞争中成长 ‎2、平分更显可贵 - 26 -‎ ‎3、担当是一种责任 素材积累:‎ ‎1、谦让不可弃,它是一种宽广和崇高。在中国古代的帝制中,世袭制之前禅让制。尧帝作为皇帝时,爱民如子,待民至亲至善,天下事如同自己的事,国家治理得一片祥平。但是岁月不饶人,人终会老去。尧帝也到了有心无力的时候,用有人要继承他的位置。有人认为尧的儿子可以担当,但尧地知道自己的儿子无能为力,于是把目光瞄准了有才能的舜,于是把位置禅让给舜。舜也不负众望,用心之国,人民更加安居乐业。尧帝是谦让的,他没有从家人的利益出发,让位给儿子,而是以天下人为念,让位于舜。尧帝的谦让,是一种宽广和崇高。‎ ‎2、谦让不可弃,它是人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航标。刘备临终托孤,手握诸葛亮的手,希望诸葛亮能代替自己,征战天下,自立称王。的确,以诸葛亮的才能,帝位大可取而代之。也许是谦让,也许是自己心中的航标,他拒绝了,他要以臣子的力量终生为幼主效力。到了诸葛亮死的那一刻,仍然为国家贡献着力量。‎ ‎3、曾经女排、乒乓球、跳水都是中国的“垄断项目”,可为了这些项目的长期进步与发展,我们不保留“核心技术”积极与其他国家的选手与教练交流与合作。不垄断,促竞争,使中国及世界的体育事业繁荣发展。在中国教练郎平的指导下,俄罗斯女排成绩骄人;在外籍教练米卢的辅导下,中国男足第一次成功出线!公平的竞争促进了体育事业的发展。‎ ‎4、当土木堡传来兵败的号角时,当天子被野蛮的民族掳走时,当京师乱成一团,百姓惊慌时。你站了出来,在那些高官面前,你这尚书显得如此微小。但你站了起来,大声喝骂着他们的懦弱,你大胆的走向城头,组织着每一丝可调动的力量。城外精兵猛将,曾击溃百万大军。城内文弱书生,未曾经历一战。不可思议,你居然赢了,望着洒满鲜血的城墙,你笑了,于谦,你是清白永留人间的君子。你承担责任的勇气让敌人胆寒,让显贵汗颜!关键时刻,士人不挺身何人挺身,于谦青史留名,万众称赞!君子之名自此流传!‎ 层次分析:‎ 本文的观点为:竞争品尝胜果,才是最好的选择。然后分别以王勃、孔融、撒切尔夫人、虎妈鹰爸等古今中外典型论据佐证“竞争方能傲立于世”。后文对比论证,兼顾另两位母亲分苹果教子的来突出第二位母亲的正确抉择。全文结构清晰,脉络流畅。‎ ‎【点睛】材料作文是命题者为写作者提供一定 - 26 -‎ 材料(包括文字或其它的语言形式),要求写作者按照材料的内涵来立意作文写材料作文,最关键的是审题立意,给的材料本身包含着深刻道理,并"成为写作者的立意指向",因此读懂材料就是写好作文的关键,审题其实就是审材料一般来说,材料的文字表面并不难懂,问题在于是否能够准确地分析出材料所表达的深刻道理,继而确定自己对这个道理的正确态度对材料的理解是多元的,因而构思立意也是多样的。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 ‎ ‎ - 26 -‎ ‎ ‎ - 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