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7.50 KB
- 2021-06-07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热点 5:信息应用——观点
措施 源于文本依据事实
///数据链·失分诊断区///
①尊重自然规律,维护生态平衡;②培养善德善行的生态美德,激发社会成员
对自然的热爱、尊重和感恩;③关注传统生态民俗的价值,激发人们对自然、对
其他生命的敬畏之情,有效地熏陶民众爱护自然、关爱生命的思想情感,规约民
众的生态环保行为。
///模拟练·冲刺双一流///
1.C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A 项,理解概念有误,文中“差等
之爱”指对人的爱也有亲疏之别,并非“对所有人一视同仁”。B 项,夸大人类对
地球的作用,错在“更离不开人类的力量支持”这个地方,主要是“更”字的使
用导致错误。原文表述“地球可以没有人类”,说明对地球而言,“人类的力量
支持”绝非必要。D 项,曲解文意,“作为自然的统治者和主宰者”的表述,对人
类的界定错误。从材料三最后一句话“总之,人与自然关系危机的出现,是同过
去几个世纪中人把自己视作自然的统治者和主宰者的观念有着密切关系的”可
知人类自以为是自然的统治者和主宰者的观点是错误的。
2.B 本题考查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 项,分析不当,错在对二者观点
异同的判断。事实上,二者是相同的。材料一中先秦儒家的观点是人与动物的关
系应和谐仁爱,其“尽物之性”是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是尊重了动物与人
是有机整体的存在关系。这与材料二所倡导的“生命共同体”是一致的。
3.D 本题考查把握作者观点,分析论证过程的能力。D 项,材料二观点是“人与
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选项孟子劝谏齐宣王施行仁政的话“君子之于禽兽也,
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这强调的是君子的恻隐之心,与材料
二观点不符。
4.材料二,立足科学事实,围绕人与自然作为生命共同体的辩证关系,从正面展
开论述。材料三,立足人类未能摆正与自然的关系而导致危机这一角度,从反面
论述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性。
5.①了解自然。加强对自然规律的了解,摆正人与自然的关系。②爱护尊重自然。
爱护动物,尊重其本性(善待地球,善待生物圈的生命多样性)。③适当利用和改
造自然。遵循自然规律,“杀伐以时”(控制自我欲望,有节制地开发利用资源)。
///预测练·命题风向标///
1.D 本题考查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D 项,“接受者对文本的理解
不仅仅是文本意义的重现,而且是文本与‘前理解’的统一,这使得文本与接受
呈现出相互作用的关系”说法错误。“不仅仅是……而且是”错,结合材料一第
三段“理解不可能是文本意义的重现,而只能是文本与‘前理解’的统一”分析
可知,选项曲解文意。
2.B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A 项,“‘前理解’是接受者理解
文本以前的心理文化结构,由于接受者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所以它会影响
接受者对文本的理解”说法错误。“由于……所以……”的因果关系不成立,“接
受者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这是一种现象,一个结果,而不是原因。C 项,
“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接受者的理解距离艺术作品的本义越远,就越
具有创造性,艺术作品就越成功”说法错误。“理解距离艺术作品的本义越远,就
越具有创造性”是对“理解”和“创造性”的错误理解,原文并没有证明二者的
正比例关系。D 项,“中国古代文论和西方现代文论,对于‘填空、对话、兴味’
的见解相同,都指明了文学作品构成审美价值的固有方式和特征”说法错误。“都
指明了文学作品构成审美价值的固有方式和特征”有误,原文为“它所指明的正
是文学作品构成审美价值的固有方式和特征”,这个“它”是前文中的“再创造
特征”。
3.C 本题考查对诗文的解读能力。A 项,这幅画准确生动地描绘了一个萧瑟秋风
中手拿团扇心情怅惘的女子的情态,并通过题诗,隐喻式地抒发了他对怀才不遇,
世态炎凉的感慨。B 项,这首诗的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
山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诗的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
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
心,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
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C 项,诗通过对环境的描写,勾勒了一幅乡村野外
恬静、安详的画面。该诗不仅仅写出了静态的画,而且发挥想象,探索画家心理,
给画赋予动态、声响,揭示画外的景与趣。D 项,诗中通过对画眉鸟自由生活的赞
美,抒发了诗人贬官外任后的忧郁情怀。表现了诗人向往和追求自由生活的热切
愿望。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束缚个性、压抑人才的强烈憎恶和否定。A、B、D
三项诗句中都含“理趣”。
4.第二文本:通过(不同的)读者与文本“对话”,得到文本的再解读意义。填空:
读者在其可能范围内发挥再创造的才能,对文本的最终完成。对话:文本吁请、
呼唤,读者积极应答,理解文本提出的问题。兴味:读者通过自己的想象和体味,
在有限的诗文中得到无限丰富的意蕴和旨趣。
5.①文学作品的“召唤结构”需要读者的呼应和配合,以便完成它的第二次创作。
②文学作品的价值只有通过读者的阅读,才变为现实的存在。③读者的“前理解”
(心理文化结构)决定了他们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是文本与“前理解”的统一,这样
的文学作品才是成功的。④文学作品一经产生就成为历史,需要读者按照当下的
心理文化结构去理解,使文学作品走向现实,在生活中发挥作用。(使文学作品焕
发生命活力)
相关文档
- 2019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优选习题增分2021-06-072页
- 2019年高考语文总复习第二部分现代2021-06-074页
- 2019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备考专项狂练2021-06-078页
- 高考语文一轮基础复习论述类文本阅2021-06-074页
-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13周鉴赏2021-06-074页
- 高考语文 优秀作文大全 听取心灵的2021-06-071页
- 2019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五部分语2021-06-075页
- 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与策略题型组2021-06-073页
- 2020高考语文浙江专用版大二轮讲义2021-06-075页
- 2019版高考语文二轮提分复习专题72021-06-07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