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2.00 KB
  • 2021-06-07 发布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2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www.ks5u.com 牡一中2019级高一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2.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16分)‎ ‎(一)论述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隶变”是古汉字演变为现代汉字的起点,也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汉字形态逐渐由线条圆转、“依类象形”的篆书,转向点画顿挫、笔性丰富、渐趋平直的隶书,变得更容易辨识。一般认为,隶变始于秦国文字,是俗体流行所推动的结果。然而,隶变这一过程具有长期性、复杂性,我认为,从战国楚简中亦可追寻到部分“隶变”的踪迹以及书法艺术的自觉演变。‎ 学界曾有观点认为,在秦朝推行“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后,楚文或毁于秦火,或葬于地下。楚文的消失似乎显得顺理成章,但事实却没有那么简单。“书同文”所统一的主要是公文用语和用字规范,六国多样化的书写习惯是难以同一的,因此楚文的融合、转化、演进具备一定可能性。‎ 从现有文献、文物来看,楚简的书体、字体和笔法形态呈现出多样性特征,具备了毛笔书写、多面出锋、用墨自然、笔性灵动、点画多样、提按顿挫、平直折转等书法艺术元素。这些包含篆、草、隶、楷、行点画的楚简文字,极富人文笔性,其点画的多样性成为一种生生不息的书法艺术母体。楚国简帛文字的多样性亦造就了不同书风,各个篇目,自成系统。仅以部分郭店楚墓竹简为例,《唐虞之道》温润静穆、淳朴内敛;《尊德义》苍茫奔放、起伏跌宕;《老子·甲》整齐严谨、雅致精微。关于楚帛文字,郭沫若先生认为:“体式简略,形态扁平,接近于后代的隶书。”古文字学家裘锡圭先生也认为:“如果秦没有统一全中国,六国文字的俗体迟早也是会演变成类似隶书的新字体的。”可以推断,至少在楚国简帛文字中可能存在与隶变相似的形变现象,楚文字书法艺术的“今文”趋势,不仅彰显了其笔理墨妙,更蕴含着一种自觉的人文精神。‎ - 27 -‎ 对于隶变的探讨,离不开关于书法正体和俗体问题的研究。《说文解字·序》有“著于竹帛谓之书”。王国维指出:“掌文书者亦皆谓之史,则史之职专以藏书、读书、作书为事。”这些“掌文书者”均为诸侯国史官,而不像汉代简牍更多来自佣书和刀笔小吏,他们抄写大量经典所使用的应为官方通行文字。在古文向今文转化的探索和自然演化中,各诸侯国史官“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在文字中凝结着各自的人文特质,使得多种新形体出现。这些形体均可视作汉字形体正常演化的产物。所以,我认为“隶变”是在大量古书经典的创作、研究、传抄中发生的,所谓俗体的推动仅是促成汉字形体演变的动因之一。‎ 追寻隶变之踪,可以一窥中国书法逐步走向自觉的历程,体味汉字背后蕴含的人文精神,更加深入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 ‎(选自孟鸿声《追寻隶书演变之踪》,《人民日报》2019年5月19日)‎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隶变是指汉字形态逐渐由线条圆转、笔性丰富的篆书,转向点画顿挫、渐趋平直的隶书。‎ B. 作者认为,“书同文”后,楚文或毁于秦火,或葬于地下,其消失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 C. 作者以郭店楚墓竹简为例,说明楚国简帛文字的多样性造就了不同书风,并且白成系统。‎ D. 汉字隶变的主要原因是各诸侯国史官们的探索与自然演化,次要原因是汉字俗体的推动。‎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在第一段一反学界关于汉字隶变源起的一般观点,认为从战国楚简中亦可追寻到隶变的踪迹及书法艺术的自觉演变。‎ B. 从论证方式看,第二段破立结合,先破后立,阐明在“书同文”的背景下,楚文的融合、转化、演进具备一定的可能性。‎ C. 第三、四段从现有文物、文献的考证研究和书法正俗两体在隶变中的作用两个角度,阐述了汉字在隶变中彰显的人文精神。‎ D. 结论部分说明追寻汉字隶变之踪对于了解书法艺术发展历程,体味汉字蕴含的人文精神、理解传统文化核心价值的意义。‎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楚简帛文字中亦包含了丰富多样的书法艺术元素,彰显了其笔理墨妙,也蕴含着一种自觉的人文精神。‎ B. 依据战国楚简书体、字体、笔法形态的多样性特征、书法艺术元素和人文笔性等,可追寻到部分“隶变”的踪迹。‎ C. 汉代简牍大多来自佣书和刀笔小吏之手,使用相对统一的俗体汉字来书写,因为缺少创作、研究而失去人文特质。‎ D.‎ - 27 -‎ ‎ 中国书法有一个逐步走向自觉的过程,如隶变,这个过程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而其背后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 ‎【答案】1. C 2. A 3. C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要考生审准题干“正确的一项”,浏览选项意思,回归原文,比对是否有时空错位、张冠李戴、无中生有、不符合逻辑等问题,选出最佳答案。‎ A项,“线条圆转、笔性丰富的篆书”错误,依据第一段“汉字形态逐渐由线条圆转、‘依类象形’的篆书,转向点画顿挫、笔性丰富、渐趋平直的隶书,变得更容易辨识”可知,A项将形容隶书特点的“笔性丰富”一词用于形容篆书,故张冠李戴。‎ B项,“作者认为”错误,依据第二段“学界曾有观点认为,在秦朝推行‘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后,楚文或毁于秦火,或葬于地下。楚文的消失似乎显得顺理成章,但事实却没有那么简单”可知,这是学术界的观点,而不是作者的观点,且作者并不同意这种观点。‎ D项,“主要原因是各诸侯国史官们的探索与自然演化,次要原因是汉字俗体的推动”错误,依据第四段“所以,我认为‘隶变’是在大量古书经典的创作、研究、传抄中发生的,所谓俗体的推动仅是促成汉字形体演变的动因之一”可知,作者认为汉字演变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但并没有明确其主次,故“主要原因”“次要原因”是无中生有。‎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关系,论点和论据间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假设论证、因果论证、对比论证、事例论证等方法。选项提到的论点、手法等要仔细比对,选出最佳答案。‎ A项,“可追寻到隶变的踪迹以及书法艺术的自觉演变”错误,依据第一段“我认为,从战国楚简中亦可追寻到部分‘隶变’的踪迹以及书法艺术的自觉演变”可知,A项丢掉了“部分”一词,故A项说法有误。‎ 故选A。‎ ‎【3题详解】‎ - 27 -‎ 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比对选项和原文在观点态度上是否有细微差别,是否有强加因果、条件不充分、无中生有、时空错位等问题。‎ C项,“因为缺少创作、研究而失去人文特质”错误,依据第四段“汉代简牍更多来自佣书和刀笔小吏,他们抄写大量经典所使用的应为官方通行文字”可知,原文只说了“汉代简牍大多来自佣书和刀笔小吏之手,使用相对统一的俗体汉字来书写”之意,而C项“因为缺少创作、研究而失去人文特质”的推断,则文中缺少依据。‎ 故选C。‎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比对关系,看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词语,要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改、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特别注意比对:指代词、范围词、程度词、时间词等。‎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秋天的况味 林语堂 ‎①秋天的黄昏,一人独坐沙发上抽烟,看烟头白灰之下露出红光,微微透露出暖气,心头的情绪便跟着那蓝烟缭绕而上,一样的轻松,一样的自由。不转眼,缭烟变成缕缕的细丝,慢慢不见了,而那霎时,心上的情绪也跟着消沉于大千世界,所以也不讲那时的情绪,只讲那时的情绪的况味。待要再划一根洋火,再点起那已点过三四次的雪茄,却因白灰已积得太多而点不着,乃轻轻地一弹,烟灰静悄悄地落在铜炉上,其静寂如同我此时用毛笔写在纸上一样,一点的声息也没有。于是再点起来,一口一口地吞云吐雾,香气扑鼻,宛如偎红倚翠温香在抱的情调。于是想到烟,想到这烟一股温煦的热气,想到室中繚绕黯淡的烟霞,想到秋天的意味。‎ ‎②这时才忆起,向来诗文上秋的含义,并不是这样的,使人联想的是肃杀、是凄凉、是秋扇、是红叶、是荒林、是萋草。然而秋确有另一意味,没有春天的阳气勃勃,没有夏天的炎烈迫人,也不像冬天之全入于枯槁凋零。我所爱的是秋林古气磅礴气象。有人以老气横秋骂人,可见是不懂得秋林古色之滋味。在四时中,我于秋是有偏爱的,所以不妨说说。‎ - 27 -‎ ‎③秋代表成熟,对于春天之明媚妖艳,夏日之茂密浓深,都是过来人,不足为奇了,所以其色淡,叶多黄,有古色苍笼之概,不单以葱翠争荣了。这是我所谓秋天的意味。大概我所爱的不是晚秋,是初秋,那时暄气初消,月正圆,蟹正肥,桂花皎洁,也未陷入凛冽萧瑟气态,这是最值得赏乐的。那时的温和,如我烟上的红灰,只是一股熏热的温香罢了。或如文人已摆脱下笔惊人的格调,而渐趋纯熟练达,宏毅坚实,其文读来有深长意味。这就是庄子所谓“正得秋而万宝成”结实的意义。在人生中最享乐的就是这一类的事。比如酒以醇以老为佳。烟也有和烈之辨。雪茄之佳者,远胜于香烟,因其意味较和。倘是烧的得法,慢慢地吸完一支,看那红光炙发,有无穷的意味。鸦片吾不知,然看见人在烟灯上烧,听那微微哔剥的声音,也觉得有一种诗意。‎ ‎④大概凡是古老、纯熟、熏黄、熟练的事物,都使我得到同样的愉快。如一只熏黑的陶锅在烘炉上用慢火炖猪肉时所发出的锅中徐吟的声调,是使我感到同观人烧大烟一样有兴味。或如一本用过二十年而尚未破烂的字典,或是一张用了半世的书桌,或如看见街上一块熏黑了老气横秋的招牌,或是看见书法大家苍劲雄浑的笔迹,都令人有相同的快乐。‎ ‎⑤人生在世如岁月之有四时,必须要经过这纯熟时期,如女人发育健全遭遇安顺的,亦必有一时徐娘半老的风韵,为二八佳人所不及者。使我最佩服的是邓肯的佳句:“世人只会吟咏春天与恋爱,真无道理。须知秋天的景色,更华丽、更恢宏,而秋天的快乐有万倍的雄壮、惊奇、艳丽。我真可怜那些妇女识见偏狭,使她们错过爱之秋天的宏大的赠赐。”若邓肯者,可谓识趣之人。‎ ‎4.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本文用词精炼,语言优美,从全文来看,主要运用了比喻、排比、拟人、反复的修辞手法描写秋的美丽景色。‎ B. 本文由秋天的黄昏写起,后联想传统之秋的“肃杀、凄凉”之味,再表达对气象磅礴、成熟温和的秋意秋味的喜爱。‎ C. 作者在文中将雪茄与鸦片做对比,认为鸦片的味道比雪茄更烈,在烟灯上烧出的哔剥的声音,颇有一种诗意。‎ D. 四时之中,作者最爱秋,其原因是秋天最适合寻欢作乐。‎ ‎5. 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况味”在文中所包含的具体内容。‎ ‎【答案】4. B 5. “况味”包含的内容:①一种不同于春天、夏天、冬天的秋林古气磅礴气象(古色苍茏之概);②是事物古老、纯熟、熏黄、熟练的特点及其带给人的一种愉快感受;③是事物表现出的一种有万倍的雄壮、惊奇、艳丽(更华丽、更恢奇)的格调(境界)。‎ ‎【解析】‎ ‎【4题详解】‎ - 27 -‎ 本题考查文本内容及艺术特色分析鉴赏的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要求选出“最恰当的”“一项”,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A项,“主要运用了比喻、排比、拟人、反复的辞手法描写秋的美丽景色”错误,主要运用了比喻、对比、排比、引用的修辞手法,原文“然而秋确有另一意味,没有春天的阳气勃勃,没有夏天的炎烈迫人,也不像冬天之全入于枯槁凋零。我所爱的是秋林古气磅礴气象”,运用了对比、排比的修辞手法;“那时的温和,如我烟上的红灰,只是一股熏热的温香罢了。或如文人已摆脱下笔惊人的格调,而渐趋纯熟练达,宏毅坚实,其文读来有深长意味。这就是庄子所谓‘正得秋而万宝成’结实的意义”,运用了比喻、引用的修辞手法;‎ C项,“作者在文中将雪茄与鸦片做对比,认为鸦片的味道比雪茄更烈”错误,无中生有,原文“雪茄之佳者,远胜于香烟,因其意味较和。倘是烧的得法,慢慢地吸完一支,看那红光炙发,有无穷的意味。鸦片吾不知,然看见人在烟灯上烧,听那微微哔剥的声音,也觉得有一种诗意”,没有谈到鸦片的味道比雪茄更烈; ‎ D项,“其原因是秋天最适合寻欢作乐”错误,原文“我所爱的是秋林古气磅礴气象。有人以老气横秋骂人,可见是不懂得秋林古色之滋味。在四时中,我于秋是有偏爱的,所以不妨说说”“秋代表成熟,对于春天之明媚妖艳,夏日之茂密浓深,都是过来人,不足为奇了,所以其色淡,叶多黄,有古色苍笼之概,不单以葱翠争荣了。这是我所谓秋天的意味。大概我所爱的不是晚秋,是初秋,那时暄气初消,月正圆,蟹正肥,桂花皎洁,也未陷入凛冽萧瑟气态,这是最值得赏乐的”“使我最佩服的是邓肯的佳句:‘世人只会吟咏春天与恋爱,真无道理。须知秋天的景色,更华丽、更恢宏,而秋天的快乐有万倍的雄壮、惊奇、艳丽。我真可怜那些妇女识见偏狭,使她们错过爱之秋天的宏大的赠赐’”,由此可知喜爱的原因不是秋天最适合寻欢作乐。‎ 故选B。‎ ‎【5题详解】‎ - 27 -‎ 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概括的能力。解答此题要读懂文本,结合作者在文中对秋的描写与抒情议论句进行分析。原文“我所爱的是秋林古气磅礴气象。有人以老气横秋骂人,可见是不懂得秋林古色之滋味”“秋代表成熟,对于春天之明媚妖艳,夏日之茂密浓深,都是过来人,不足为奇了,所以其色淡,叶多黄,有古色苍笼之概,不单以葱翠争荣了。这是我所谓秋天的意味”,可以概括为秋天的“况味”是不同于春天、夏天、冬天的秋林秋林古气磅礴;“大概凡是古老、纯熟、熏黄、熟练的事物,都使我得到同样的愉快。如一只熏黑的陶锅在烘炉上用慢火炖猪肉时所发出的锅中徐吟的声调,是使我感到同观人烧大烟一样有兴味。或如一本用过二十年而尚未破烂的字典,或是一张用了半世的书桌,或如看见街上一块熏黑了老气横秋的招牌,或是看见书法大家苍劲雄浑的笔迹,都令人有相同的快乐”,可以概括为秋天的“况味”是事物古老、纯熟、熏黄、熟练的特点及其带给人的一种愉快感受;““使我最佩服的是邓肯的佳句:‘世人只会吟咏春天与恋爱,真无道理。须知秋天的景色,更华丽、更恢宏,而秋天的快乐有万倍的雄壮、惊奇、艳丽。我真可怜那些妇女识见偏狭,使她们错过爱之秋天的宏大的赠赐’”,可以概括为秋天的“况味”是事物表现出的一种有万倍的雄壮、惊奇、艳丽的境界。‎ ‎【点睛】文学类选择题综合性比较强,既涉及到了对文中字词句段的理解,也涉及到了对文章主旨的探究,还涉及到了对文章结构、手法的把握。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 ‎1.快速通读全篇,抓住中心句关键句理清全文结构;‎ ‎2.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抓住关键段把握全文情感主旨;‎ ‎3.吟咏精读主体段落,抓住表现形式鉴赏评价语言与情旨;‎ ‎4.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抓住关键词句揣摩挖掘作者情感内蕴;‎ ‎5.对照选项一一排除得出答案。考生可以按照上述方法逐一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季布者楚人也项籍使将兵数窘汉王及项羽灭高祖购求布千金敢有舍匿罪及三族季布匿濮阳周氏周氏曰:“汉购将军急,迹且至臣家,将军能听臣,臣敢献计;即不能,原先自刭。”季布许之。乃髡钳季布,衣褐衣,置广柳车中,并与其家僮数十人,之鲁朱家所卖之。朱家心知是季布,乃买而置之田。朱家乃乘轺车之洛阳,见汝阴侯滕公曰:“季布何大罪,而上求之急也?”滕公曰:“布数为项羽窘上,上怨之,故必欲得之。”朱家曰:“今上始得天下,独以己之私怨求一人,何示天下之不广也!君何不从容为上言邪?待间,果言如朱家指。上乃赦季布,拜为郎中。孝惠时,为中郎将。单于尝为书嫚吕后,不逊,吕后大怒,召诸将议之。上将军樊哙曰:“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诸将皆阿吕后意,曰“然”。季布曰:“樊哙可斩也!夫高帝将兵四十余万众,困于平城,今哙奈何以十万众横行匈奴中,面欺!”是时殿上皆恐,太后罢朝,遂不复议击匈奴事。季布为河东守 - 27 -‎ ‎,孝文时,人有言其贤者,孝文召,欲以为御史大夫。复有言其勇,使酒难近。至,留邸一月,见罢。季布因进曰:“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臣恐天下有识闻之有以窥陛下也。”上默然惭。布辞之官。楚人曹丘生,与窦长君善,欲得书请季布。窦长君曰:“季将军不说足下,足下无往。”固请书,遂行。使人先发书,季布果大怒,待曹丘。曹丘至,即揖季布曰:“楚人谚曰‘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诺’。仆游扬足下之名于天下,顾不重邪?何足下距仆之深也!”季布乃大说,引入,留数月,为上客,厚送之。季布名所以益闻者,曹丘扬之也。‎ ‎(节选自《史记˙季布栾布列传》)‎ ‎6.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季布者/楚人也/项籍使将兵/数窘汉王/及项羽灭/高祖购求布/千金敢舍匿/罪及三族/季布匿濮阳周氏/‎ B. 季布者/楚人也/项籍使将/兵数窘汉王/及项羽灭/高祖购求布千金/敢有舍匿/罪及三族/季布匿濮阳周氏/‎ C. 季布者/楚人也/项籍使将兵/数窘汉王/及项羽灭/高祖购求布千金/敢有舍匿/罪及三族/季布匿濮阳周氏/‎ D. 季布者/楚人也/项籍使将/兵数窘汉王/及项羽灭/高祖购求布千金/敢有舍匿罪/及三族/季布匿濮阳周氏/‎ ‎7.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褐衣是用葛、兽毛等织就的粗布制成的衣物,是古时贫穷或地位低贱者的穿着。‎ B. 单于本是匈奴人对其首领的专称,后来成为我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首领的统称。‎ C. 吕后名吕雉,汉高祖刘邦的皇后,惠帝时被尊为呈太后,在惠帝去世后临朝称制,‎ D. 河东指现在的山西西南部,因在黄河以东而得名,中华民族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8.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季布被人搭救,得到髙祖赦免。汉高祖悬赏捉拿他,他先藏身于周氏,后被周氏扮作奴仆卖给朱家,经朱家劝说,汝阴侯滕公向卨祖进言赦免了他。‎ B. 季布敢于直言,阻止用兵匈奴。吕后受到单于的侮辱,樊哙要带兵讨伐,众将都赞同,只有季布以高祖当年平城被围的旧事表示反对,此事才作罢。‎ C. 季布被召入京,终未获得提拔。孝文帝听说他是贤人,便召他入京,欲任用他为御史大夫,后因他人之言而放弃,他乘机向皇帝进言,然后离开京城。‎ D. 季布重诺之名,被曹丘生宣扬。楚人有“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诺”的谚语,季布重诺的名声之所以能得以传扬,是因为曹丘生出游时到处为他宣扬。‎ ‎9.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豳译成现代汉语。‎ ‎(1)滕公曰:“布数为项羽窘上,上怨之,故必欲得之。”‎ - 27 -‎ ‎(2)窦长君曰:“广李将军不说足下,足下无往。”固请书,遂行。‎ ‎【答案】6. C 7. B 8. D ‎ ‎9. (1)滕公说:“季布多次为了项羽使皇上陷入困境,皇上怨恨他,所以一定要抓到他。”‎ ‎(2)窦长君说:“季将军不喜欢您,您不要去。”曹丘生坚决要求窦长君写信,便起程去了。‎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先了解文章大意,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 ‎“兵”是“将”的宾语,应该是:项籍使将兵/数窘汉王,译为:项籍让他帅兵,他多次使皇上陷入困境,故排除BD,“高祖购求布千金敢舍匿”中,“千金”应放到前面,是高祖悬赏捉拿季布的赏金,译为:高祖用千金的高价悬赏捉拿季布,谁敢窝藏他,排除A;‎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多考查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官职和科举、姓名和称谓、宗法和礼俗、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考生平时要注重知识的积累。‎ B项,“单于后来成为我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首领的统称”错误,因为后来还有可汗等称呼;‎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要求考生在理解文言文的基础上,能够对文言文内容进行分析和归纳,考生需熟悉常见的陷阱如曲解文意、无中生有、错位嫁接、以偏概全等。‎ D项,“季布重诺的名声之所以能得以传扬,是因为曹丘生出游时到处为他宣扬”错误,因为通过原文,“楚人谚曰‘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诺’”,说明季布重诺的故事已经成为了楚人谚语,已经在楚地人尽皆知,曹丘生出游时到处为他宣扬只是“得以传扬”的一个原因,而不是所有原因。‎ 故选D。‎ - 27 -‎ ‎【9题详解】‎ 此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自己注意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1)注意:数,多次;窘上,使皇上陷入困境;得,得到,抓到。译为:滕公说:“季布多次为了项羽使皇上陷入困境,皇上怨恨他,所以一定要抓到他。”‎ ‎(2)注意:说,通“悦”,喜欢;足下,对对方的敬称,译为您;固,坚决;请书,请求(窦长君)写信。译为:窦长君说:“季将军不喜欢您,您不要去。”曹丘生坚决要求窦长君写信,便起程去了。‎ ‎【点睛】文言文翻译的标准是信达雅,要想翻译得通顺正确,平时要积累文言基础知识,做题时要兼顾上下文分析把握关键词、注意特殊句式,并做到通畅表述。关键词,一般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活用字、多义词等,根据上下文语境,推敲断定解释即可。‎ 参考译文:‎ 季布是楚地人,为人好逞意气,爱打抱不平,在楚地很有名气。项羽派他率领军队,曾屡次使汉王刘邦受到困窘。等到项羽灭亡以后,汉高祖出千金悬赏捉拿季布,并下令有胆敢窝藏季布的论罪要灭三族。季布躲藏在濮阳一个姓周的人家。周家便把季布的头发剃掉,用铁箍束住他的脖子,穿上粗布衣服,出卖给鲁地的朱家。朱家心里知道是季布,便乘坐轻便马车到洛阳去了,拜见了汝阴侯滕公,乘机对滕公说:“做臣下的各受自己的主上差遣,季布受项羽差遣,这完全是职分内的事。项羽的臣下难道可以全都杀死吗?现在皇上刚刚夺得天下,仅仅凭着个人的怨恨去追捕一个人,为什么要向天下人显示自己器量狭小呢! 您为什么不寻找机会向皇上说明呢?”汝阴侯滕公知道朱家是位大侠客,猜想季布一定隐藏在他那里,便答应说:“好。”滕公等待机会,果真按照朱家的意思向皇上奏明。皇上于是就赦免了季布,任命他做了郎中。‎ - 27 -‎ 汉惠帝的时候,季布担任中郎将。匈奴王单于曾经写信侮辱吕后,而且出言不逊,吕后大为恼火,召集众位将领来商议这件事。上将军樊哙说:“我愿带领十万人马,横扫匈奴。”各位将领都迎合吕后的心意,齐声说:“好。”季布说:“樊哙这个人真该斩首啊!当年,高皇帝率领四十万大军尚且被围困在平城,如今樊哙怎么能用十万人马就能横扫匈奴呢?这是当面撒谎!”在这个时候,殿上的将领都感到惊恐,吕后因此退朝,终于不再议论攻打匈奴的事了。‎ 季布做了河东郡守,汉文帝的时候,有人说他很有才能,汉文帝便召见他,打算任命他做御史大夫。又有人说他很勇敢,但好发酒疯,难以接近。季布来到京城长安,在客馆居留了一个月,皇帝召见之后就让他回原郡。季布因此对皇上说:“我没有什么功劳却受到了您的恩宠,在河东郡任职。现在陛下无缘无故地召见我,这一定是有人妄誉我来欺骗陛下;现在我来到了京城,没有接受任何事情,就此作罢,遣回原郡,这一定是有人在您面前毁谤我。陛下因为一个人赞誉我就召见,又因为一个人的毁谤而要我回去,我担心天下有见识的人听了这件事,就窥探出您为人处事的深浅了。”皇上默然不作声,觉得很难为情。楚地有个叫曹丘的先生,擅长辞令,能言善辩。他曾经侍奉过赵同等贵人,与窦长君也有交情。季布听到了这件事便寄了一封信劝窦长君说:“我听说曹丘先生不是个德高望重的人,您不要和他来往。”等到曹丘先生回乡,想要窦长君写封信介绍他去见季布,窦长君说:“季将军不喜欢您,您不要去。”曹丘坚决要求窦长君写介绍信,终于得到,便起程去了。曹丘到了,就对季布作了个揖,说道:“楚人有句谚语说:‘得到黄金百斤,比不上得到你季布的一句诺言。’您怎么能在梁、楚一带获得这样的声誉呢?况且我到处宣扬,您的名字天下人都知道。您为什么这样坚决地拒绝我呢!”季布于是非常高兴,请曹丘进来,把他作为最尊贵的客人。季布的名声之所以远近闻名,这都是曹丘替他宣扬的结果啊!‎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猎奇 薛逢①‎ 兵印长封入卫②稀,碧空云尽早霜微。‎ 浐川桑落雕初下,渭曲禾收兔正肥。‎ 陌上管弦清似语,草头弓马疾如飞。‎ 岂知万里黄云戍③,血迸金疮卧铁衣。‎ ‎【注】①薛逢,晚唐诗人。②入卫,入京守卫。③黄云戍,唐代驻防边境的军事机构的名称。‎ ‎10. 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27 -‎ ‎ 首联第一句叙写京城守卫情况。调兵遣将的符印长久封存,入京守卫的将士城头很少见到。这一句含蓄地表现了当时天下承平已久、百姓安乐的景象。‎ B. 首联第二句写景的同时巧妙地交代了季节——深秋。霜降在农历九月中旬,天降早霜应在深秋季节,此时万里无云,长空湛碧,与夏季的景色大不相同。‎ C. 颔联描写深秋景象,为后文的打猎做铺垫。浐水两岸桑叶落尽,渭曲地区秋禾已收,天上的飞雕眼睛非常敏锐,第一个直冲而下,去捕捉膘肥体硕的野兔。‎ D. 颈联运用比喻手法,描写打猎的喧闹场面。田间大帐里管弦吹奏,丝丝乐声像人在细语,秋草之间奔驰的骑兵弯弓射出的箭向猎物飞去,场面热烈而且壮观。‎ ‎11. 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10. A 11. (1)对京城安危的忧虑。京城卫成松驰,将士只顾纵情娱乐,不关心京城安危。(2)对朝廷不思边防,不关心将士的谴责。万里之外的黄云成战事紧急,朝廷却“兵印长封”,不派救兵。(3)对内地将士纵情享乐不满,对边塞将士征战沙场的同情。边情紧急,战事危急,而朝廷的将士却只顾狩猎消遣。‎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A项,“含蓄地表观了当时天下承平已久、百姓安乐的景象”错误,“兵印长封入卫稀”应该为呈现京城防卫松弛,以“入卫稀”造悬念,后文五句回答了卫戍将士的去向。‎ 故选A。‎ ‎【11题详解】‎ - 27 -‎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兵印长封入卫稀,碧空云尽早霜微”,呈现出京城防卫松弛的情况,这表现出了戍守将士不顾京城百姓安危,体现出的是作者对京城的安危的忧虑,同时也表现出了对内地将士纵情享乐而置京城安危于不顾的不满;“岂知万里黄云戍,血迸金疮卧铁衣”,突出统治者对将士的漠不关心,边疆战事紧急,而统治阶级却安于享乐、狩猎消遣,不向边境派救兵,表达出诗人对朝廷的强烈愤慨之情,同时也包含着对戍守边疆的战士的同情。‎ ‎【点睛】读懂诗歌的技巧:‎ ‎1.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 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 ‎2.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 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 ‎3.关注注释隐含意。‎ 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4.关注意象寄托意。‎ 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 ‎5.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 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 ‎(三)名篇名句默写 ‎12.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亦余心之所善分,______。______,终不察夫民心。‎ ‎(2)屈心而抑志兮,______。______,固前圣之所厚。‎ ‎(3)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______,驾一叶之扁舟,______。‎ ‎(4)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______,______。‎ ‎(5)取之无禁,用之不竭,______‎ ‎【答案】 (1). 虽九死其犹未悔 (2). 怨灵修之浩荡兮 (3). 忍尤而攘诟 (4). 伏清白以死直兮 (5). 侣鱼虾而有麋鹿 (6). 举匏樽以相属 (7). 苟非吾之所有 (8). 虽一毫而莫取 (9).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解析】‎ - 27 -‎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古诗文名篇名句的能力。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所以,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如同音字、形似字、通假字、难写字等字的写法。考查常见的名篇名句默写常常分为两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和记忆同时考查。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字形复杂字,要在平时默写时反复写。另外,较长的句子不能掉字。从历年高考题来看,名篇名句考查的内容基本上诗词文兼顾,立足课内,也涉及少量课外名句。从考查的倾向来看,主要是富有教育意义和警策作用的哲理句。本题要注意如下字词:犹、尤、诟、麋、匏、樽、属、毫。本题还要注意不要错写漏写虚词。‎ ‎【点睛】1.要整体背诵,不要孤立记诵名句。‎ ‎2.古代诗歌、散文名篇里的名句都要同等重视。‎ ‎3.要记忆准确,默写正确。要格外注意难写、易混易错的字。‎ ‎4.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背诵。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记得牢。‎ ‎5.平时背诵既要“口到”,更要“心到”“手到”。‎ ‎6.要把握字的准确读音,要克服粗心的毛病、要日积月累,学以致用。‎ 三、语言文字运用 ‎1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凌万顷之茫然(旷远的样子) 冯虚御风(乘)‎ B. 渺渺兮予怀(悠远的样子) 正襟危坐(身体斜着坐)‎ C. 击空明兮溯流光(江面浮动的月光) 扣舷而歌之(敲击)‎ D. 倚歌而和之(循,依) 而卒莫消长也(到底)‎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的意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可用“代入法”,即将各选项意义代入原文,考察其与上下文语境是否相符。‎ B项,“危”解释为“身体斜着坐”有误,应解释为“端正”。‎ 故选B。‎ ‎14.下列不同于其他句式的一项是( )‎ A. 而又何羡乎? B. 而今安在哉?‎ C. 何为其然也? D.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答案】D - 27 -‎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句式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熟练掌握六大类文言句式的特点,记住标志,能准确快速判断。文言文句式总分两大类:固定句式、特殊句式。其特殊句式又可分为: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判断句四大类。而倒装句又分为: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谓语前置句)四类。‎ A项,“而又何羡乎”,宾语前置句,应为“而又羡何乎”。译文:而又羡慕什么呢?‎ B项,“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句,应为“而今在安哉”。译文:如今在哪里呢?‎ C项,“何为其然也”,宾语前置句,应为“为何其然也”。译文:为什么要吹得这么悲伤呢?‎ D项,“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是被动句、判断句,也是状语后置句,“于”是被动句和状语后置句的标志,“此非……者”,否定判断句。译文:这不是曹孟德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 故选D。‎ ‎15.下列各句中划线词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 所以游目骋怀 B. 列坐其次 C. 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D. 亦将有感于斯文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古今异义词语的理解,注意平时积累,并结合具体语境分析其含义。古今异义词分为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感情色彩变化、词义弱化、词义强化等。‎ A项,“所以”在这里指“用来……的”,今义表结果;‎ B项,“其次”在这里指“曲水的旁边”,今义指“在时间、地点或次序方面邻接或紧接发生的”;‎ C项,“感慨”,古今意义都指“感触,感叹”;‎ D项,“斯文”在这里指“这次集会的诗文”,今义指“文雅”。‎ 故选C。‎ ‎16.下列句子中,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清流激湍,映带左右——清澈而浪花四溅的急流,像带子一样在左右流淌。‎ B.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天气晴朗,空气清新,和风舒畅。‎ C. 不能喻之于怀——不能明白于心。‎ D. 所之既倦——(对于)所喜爱或得到的事物已经厌倦。‎ - 27 -‎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A项,“带”,像带子一样;“左右”,亭子周围,译:清澈而浪花四溅的激流,像带子一样环绕在亭子的四周。‎ 故选A。‎ ‎【点睛】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7.对下列句中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 于是余有叹焉 叹:感慨 B. 夫夷以近 夷:平坦 C. 而人之所罕至焉 罕:少 D. 其孰能讥之乎 孰:难道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的意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可用“代入法”,即将各选项意义代入原文,考察其与上下文语境是否相符。‎ D项,“孰”解释成“难道”错误,“孰”的意思是“谁”。‎ 故选D。‎ ‎18.下列各句句式特点,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家也 B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C. 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 27 -‎ D.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句式的能力。文言句式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其中较难理解的是倒装句。现代汉语习惯的常规语序,一般为“主-谓-宾”,即主语在谓语前,谓语在宾语前,修饰语在中心语前;但有时因修辞、强调等的需要语序会发生变化。我们把那些谓语放在主语前的现象叫做“谓语前置”或“主谓倒装”,那些宾语放在谓语动词或介词前面的现象叫做“宾语前置”,把那些定语放在中心语后的现象叫做“定语后置”,把那些介词短语即状语放在中心语后的现象叫做“介词短语后置”或“状语后置”。‎ A项,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B项,判断句,“……也”表判断;‎ C项,判断句,“……也”表判断;‎ D项,状语后置句,应为“唐浮图慧褒始于其址舍”,意思是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儿的山脚下筑室居住。‎ 故选D ‎【点睛】判断句 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表示判断的句子,叫判断句。现代汉语一般是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判断动词“是”来表示判断的。但在古汉语里,“是”多作代词用,很少把它当作判断词用。因此,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借助语气词来表示判断。常见的判断句式有以下几种:‎ ‎1.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者……也”式。这种判断句式,是古汉语中表示判断的典型格式。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而谓语后面不用“也”,即“……者……”式。这种判断句式中的“者”不译,只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词“是”。如: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 ‎3.主语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顿,只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也”式。这种判断句式中的“也”同样不译,只在主、谓语之间加“是”。如: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4.“者”“也”都不用。译成现代汉语时,只需在主、谓语之间加“是”。如:刘备,天下枭雄。‎ ‎5.用动词“为”表示判断,即“……为……”式。如: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 27 -‎ ‎6.用“乃、即、则、皆、必”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7.用“是”作判断动词,文言文中也有,但出现较晚并且少见。如:巨是凡人,偏在远郡。‎ ‎19.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现代社会,有些人心浮气燥,追名逐利,总是做出一些突破道德底线的事,为自己的出名摇旗呐喊,吸引众人的眼球。‎ B. 医患关系紧张非一日之寒,要大力发扬待人和气、言语文明、耐心细致等与人为善的美德,这样才能减少医患矛盾。‎ C. 季羡林先生虽已仙逝,但他那平易近人的文字却留下了不朽的印记,他对人世间的五味的品评留给人们永远的回忆。‎ D. 在地板行业20年来发展过程中,一部分经销商和地板企业得以共同发展,但也有很多经销商和地板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劳燕分飞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对成语的考查,主要是要求我们能根据具体的语境判断成语的运用是否恰当。而要正确判断成语运用是否恰当,就必须了解成语的意思,明确成语的使用范围、对象及褒贬色彩等情况。在复习中,只要针对这些情况,从了解成语的特点出发,加强练习,勤于积累,就可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A项,“摇旗呐喊”,比喻为别人助长声势,对象误用;‎ B项,“与人为善”,原指赞助人学好,现指善意帮助别人,不合语境;‎ C项,“平易近人”,既可指人态度和蔼可亲,也可指文字通俗浅近;使用正确;‎ D项,“劳燕分飞”,比喻夫妻、情侣别离,句中修饰“经销商和地板企业”,对象不合。‎ 故选C。‎ ‎【点睛】成语辨析题的设错角度 ‎ ‎1.望文生义。有些成语可以直接从字面去理解;而绝大部分成语需要透过字面意义去深刻地理解,如果对成语意义不加认真推敲,仅从字面去简单、肤浅地理解,就会造成望文生义的毛病。‎ ‎2.断词取义。成语的意义具有完整性。如果只注意某些语素,而忽视其他语素,就会破坏整个成语的意义。‎ ‎3.轻重失度。有些成语词义有轻重之别,切不可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 - 27 -‎ ‎4.语义重复。成语的意义比较精练,使用得当,可以收到言简意赅的效果。但如果不注意成语意义和整个句子语义的比照,就可能造成成语意义和句子语义的重复。‎ ‎5.自相矛盾。如果不注意成语的意义和整个句子语义的比照,也极有可能使成语的意义和句子的语义矛盾。‎ ‎6.形近混淆。有些成语与其他成语由于读音、字形相近或具有某些共同的语素,在使用上极可能混淆。‎ ‎7.不合对象。有些成语的使用有其特定的对象和范围,不能随意搬用。‎ ‎8.褒贬颠倒。成语往往含有不同的感情色彩,一般说来,褒词不能贬用,贬词不能褒用,否则会影响感情的正确表达。‎ ‎9.谦敬错位。有些成语是谦词,只能用于己方,不能用于对方;有些成语是敬词,只能用于对方,不能用于己方。如果辨别不清,就会造成谦敬错位。‎ ‎10.语法不通。各个成语的词性是不同的,所以其语法功能也不同。如果对成语的词性把握不清,就会造成句子的语法错误。‎ ‎11.性别色彩。有些成语有特定的使用对象,或只能用于男性,或只能用于女性,或共用于两性。如果把握不准,就会造成误用。 ‎ ‎12.数量色彩。在表数量的成语中,有的只能用于多数,用在表单数的句子中就成了误用。‎ ‎20.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儒家传统中,孔子和孟子总是形影相吊:既有大成至圣,则有亚圣:既有《论语》,则有《孟子》。‎ B. 一些音乐类选秀节目的评委水平委实有限,不能从专业角度点评选手的优缺点,话语虽多却云山雾罩,不知所云。‎ C.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物质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也不能用一饭千金的方式去挥霍浪费。‎ D. 我头上树木的宏伟、四周灌木的纤丽、脚下花草的纷繁使我目不转睛,不知道应该观赏还是赞叹。‎ ‎【答案】B ‎【解析】‎ - 27 -‎ ‎【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对成语的考查,主要是要求我们能根据具体的语境判断成语的运用是否恰当。而要正确判断成语运用是否恰当,就必须了解成语的意思,明确成语的使用范围、对象及褒贬色彩等情况。在复习中,只要针对这些情况,从了解成语的特点出发,加强练习,勤于积累,就可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A项,“形影相吊”,只有自己的身子和影子在一起互相慰问,形容非常孤单,没有伴侣,此处形容孔子和孟子关系紧密,不合语境;‎ B项,“云山雾罩”,形容云雾弥漫,也指人说话不着边际,使人困惑不解;此处为第二个意思。‎ C项,“一饭千金”,比喻厚厚地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句意为奢侈,错误。‎ D项,“目不转睛”,不转眼珠地(看),形容注意力集中,此处指多到看不过来,使用不当,应改为“目不暇接”。‎ 故选B。‎ ‎2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湖南卫视明星亲子互动节目“爸爸去哪儿”自开播以来,众多粉丝除了关注五对父子的一举一动,也为节目组设置任务出谋划策。‎ B. 由于种粮效应较低等原因,农民对发展农业生产兴趣不大,据统计,大相村今年全村耕地拓荒面积大约达到43%以上。‎ C. 不管是植物学、动物学、还是生态学,秦岭都是研究这些学科当之无愧的基地,而“秦岭学”也将成为一门重要的研究学科。‎ D. “微信”是舆论放大器,也是是非搅拌机,要想避免不被这一“双刃剑”所伤,我们就要进一步学习,增强法制观念。‎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时可运用紧缩法,先将句子的附加成分(定语、状语、补语)去掉,提取出主干(主语、谓语、宾语),检查主干是否存在成分残缺、搭配不当的语病;如果主干没语病,再检查附加成分,看修饰语与中心词之间的搭配有无毛病,修饰语内部是否存在语序不当的问题。‎ A项,中途易辙,“湖南卫视明星亲子互动节目”没表述完整,就易辙为“众多粉丝……”,可将“自”移到句首;‎ B项,“大约达到43%以上”中“大约”和“以上”前后矛盾,删掉一个就可以了;‎ D项,“要想避免不被”不合逻辑,“避免”“不”是双重否定词,使得句意改变为肯定的,“要被这一‘双刃剑’所伤”,原句想表达否定的意思,所以将“避免”“不”去掉一个。‎ 故选C。‎ - 27 -‎ ‎【点睛】辨析并修改病句答题技巧:‎ 解答时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或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如果结构上没有问题,可从逻辑意义上分析,看是否有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问题。还有一个简捷的方法便是借助标志法,比如,如果句中出现关联词,可从关联词的搭配、语序、逻辑等三个方面考虑;如出现多重定语或多重状语,就要考虑是否存在语序不当;如果出现长定语就要考虑是否淹没了中心词造成成分残缺;如果出现介词,可从主语残缺、中途易辙、主客颠倒等角度考虑。‎ ‎2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我国大力推进外交理论实践创新,继去年提出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和亲诚惠容周边外交理念之后,今年又相继推出新的理念。‎ B. 《烽火•冼星海》这部音乐剧创造性地将《黄河大合唱》等作品融入剧情,希望能让观众在剧情中听到冼星海的作品,享受到音乐的美妙及其作品的精神。‎ C. 近几年,全民摄影时代、全媒体时代的来临以及高清视频截图的出现,以生产静态照片为职业的摄影记者的生存空间受到多方面的挤压。‎ D. 近视患者都应当接受专业医师的检查,选择合适的眼镜,切忌不要因为怕麻烦、爱漂亮而不戴眼镜。‎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需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熟练掌握《考试大纲》明确提出的六种常见病句类型,即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 B项,搭配不当,“享受”与“精神”不搭配,可在“其作品的精神”前加“领悟到”;‎ C项,中途易辙,“全民摄影时代、全媒体时代的来临以及高清视频截图的出现”没表述完整,就说“摄影记者的生存空间受到多方面的挤压”,可以在“以生产静态照片为职业的摄影记者的生存空间受到多方面的挤压”前加“使”;‎ D项,多重否定错误,去掉“切忌”或“不”。‎ 故选A。‎ ‎【点睛】辨析病句常用的方法有:‎ ‎1‎ - 27 -‎ ‎.语感法。辨析句子正误,首先认真阅读,仔细考虑,从整体把握,看看句意是否明确,内容是否合理,句意间关系与关联词语是否一致等,凭借语感,就可以发现一些句子的毛病。‎ ‎2.紧缩法。找出句子主干,检查主谓宾(中心语)是否残缺,是否搭配得当。‎ ‎3.分解法。理清枝叶(附在主、谓、宾上的附加成分),检查枝叶同相应的主干是否搭配得当。‎ ‎23.在文中①②处横线上填入下列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往草原深处走去,愈深愈见马兰花。它们虽然没有想象中的浩瀚无垠、接天连地,但是也①______舒展着紫色的花瓣,摇曳着轻曼的身姿。在苍茫的大地上,②______‎ A. ①傲然怒放,丛丛簇簇 ②展示着娇艳与鲜嫩,释放着美丽与馨香 B. ①丛丛簇簇,傲然怒放 ②释放着美丽与馨香,展示着娇艳与鲜嫩 C. ①傲然怒放,丛丛簇簇 ②释放着美丽与馨香,展示着娇艳与鲜嫩 D. ①丛丛簇簇,傲然怒放 ②展示着娇艳与鲜嫩,释放着美丽与馨香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衔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语段,初步感知大体内容,在此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具体语境,根据时空顺序、逻辑顺序,做到陈述对象一致、句子结构对称等来分析推理、判断、一般用排除法。此类题一般结合排除法进行。‎ 第一处,前文是马兰花不是“浩瀚无垠、接天连地”,那应该是这里一簇,那里一簇的状态;后文是“舒展着紫色的花瓣,摇曳着轻曼的身姿”,那应该用盛开一类的词语衔接的紧密一些,所以“傲然怒放放在这个句子的前面,”排除A项和C项;‎ 第二处,这两个句子应该有逻辑先后的顺序,先要盛开展示出娇艳与鲜嫩,再有美丽与馨香的状态,故排除B项。‎ 故选D。‎ ‎【点睛】解答此类题要在初步感知大体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具体语境,根据时空语序、逻辑语序、陈述对象一致、句子结构对称等来分析推理、判断。做题时要注意:综观材料,把握材料的中心;弄清材料的陈述对象,语段的结构特点,感情基调,以及主要句子的句式特点等;语句的连贯不能只注重语言形式的连贯,主要应看句子的内容是否前后照应,意思是否连贯顺畅。‎ ‎24.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高三某班拟召开高考动员班会,想请校长作个讲话,班长对校长说:“请您来讲一次话,想必您也会感到荣幸的。”‎ - 27 -‎ B. 听闻省市教育部门领导一行数人今天惠顾我校,前来指导高考考点布置工作,学校班子成员早已到校门口迎候了。‎ C. 某单位为退休干部汪先生举行九十大寿茶话会,汪老激动地说:“我今年九十高寿,见证了国家跨世纪的发展变化。”‎ D. 老同学,久违了!我们大学毕业约有三十年没见面了吧?你难得来我们这个偏僻的江南小镇,这回就多住几天吧。‎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的连贯、得体。A项,荣幸,指荣耀而幸运。一般是表现自己谦虚的意思。句中用错对象,应把“想必您也会感到荣幸的”改为“这将是我们班全体师生的莫大荣幸”。B项,惠顾,指光临、惠临。商家多用于欢迎顾客。句中应改为“莅临”。C项,高寿,敬辞,用于问老人的年纪。句中可改为“高龄”。D项,久违,一般用作久别重逢的客套。一般对很久没有见面的人说,表示客气的说法。‎ 四、整书阅读选择题 ‎25.下列有关余秋雨的《百年巴金》内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 A. 巴金的目光,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所留下的最温和的目光。‎ B. 巴金在本质上是个革命者,从长远看,他像李大钊、陈独秀一样在革命队列中冲锋陷阵。‎ C. 那个倾听巴金诵读《神曲》的记忆,长久地贮存在我心底。‎ D. 巴金善良,呼吁反省,开始写作《随想录》。‎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阅读理解文学名著(篇)的能力。做这类题目,不仅要对名著的主要情节、重要人物有所了解,还要对与主要情节、重要人物有关的细节内容保持必要的关注。中外名著是文学之林中的珍奇瑰宝。它不仅能拓宽我们的阅读视野,而且能陶冶我们的性情,提高我们的人文素养。近年来名著题越来越为命题者所青睐。名著阅读题常见的题型有识记辨别类、理解概括类、感悟评点类等。‎ B - 27 -‎ 项,“巴金在本质上是个革命者,从长远看,他像李大钊、陈独秀一样在革命队列中冲锋陷阵”错误,原文“巴金在本质上不是革命者,尽管他年轻时曾着迷过无政府主义的社会改革。从长远看,他不可能像李大钊、陈独秀、郭沫若、茅盾、丁玲他们那样以文化人的身份在革命队列中冲锋陷阵。他也会充满热情地关注他们,并在一定程度上追随他们,但他的思想本质,却是人道主义”。‎ 故选B。‎ 五、作文 ‎2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中国梦”成为当代最强音后,梦想就成为时下热议的话题。梦想是对生活的期许,也是对未来的企盼,更是努力的目标和方向。国家有梦想,民族有梦想,集体有梦想,个人有梦想。而梦想不是空想和幻想,它的实现是仰望星空和脚踏实地的过程。‎ 你有梦想吗?对梦想你一定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请以“拥抱梦想”为标题,写一篇议论作文。‎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议论文体,命题作文,不要套作,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拥抱梦想 从阿姆斯特朗登上月球的那一刻起,人类与星空的距离便开始缩短了。“发现号”登陆火星的那一刻,人类与星空的距离再次缩短。这一切都是从抬头仰望星空开始的。然而,如果没有一代代科学家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计算和探索,如果没有每一个精细数据的累积,人们终究也只能是仰望而已。‎ 一切,从仰望星空开始,由脚踏实地实现。‎ 排除外部条件,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者,方能到达最终的目的地。在我看来,“志”即仰望星空,是树立梦想的开始;“力”和“不随以怠”便是脚踏实地,是实现梦想的过程。‎ 美国前国务卿赖斯,被人称作“黑珍珠”,是出色的政治家。然而她成功的开始,却是她童年和父亲从白宫门前经过时的一句话,“我以后一定要进到里面去!”从此,梦想向她敞开了大门。‎ 到丹麦旅行的人常听到这样一句话,“就算我们失去了一切,我们还有一个安徒生。”而这样一个童话大师的诞生,最初源自一个鞋匠学徒的艺术家之梦。安徒生就是揣着他的艺术家之梦和仅有的十个铜板踏上成功旅途的。‎ 一切,由仰望星空开始。‎ 然而,如果赖斯没有在树立理想之后认真并且有规划有方向地努力,她的那句话也只能随风飘散。如果安徒生没有在遇到困难时不懈努力,如果没有在遭人白眼时执著坚持,也无法成就属于他的童话,最终也只是一个鞋匠而已。‎ - 27 -‎ 一切,从脚踏实地实现。‎ 巴尔扎克的成功,开始于他为梦想毅然放弃高人一等的律师工作,开始于他走向民间,饥寒交迫时的那句“我将粉碎一切困难”;巴尔扎克的成功,由他见到的每一个身影累积,由他听闻的每一个故事累积,由他对生活的观察和对内心的反思累积,最终成就《人间喜剧》。‎ 牛顿的成功,也不仅是因为他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更是因为他对科学的执著,因为他每一遍不曾疏忽的观测和演算。正如多年之后,开启电气时代的爱迪生总结的真理: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加上百分之一的灵感。‎ 一切由仰望星空开始,从脚踏实地实现。‎ 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即树立梦想的开始与实现梦想的过程,二者有先后,却很难说谁更重要。毕竟撒切尔夫人、周恩来总理、马克思……几乎所有的成功者和伟大的人都完整地经历了这两个过程。‎ 一切的一切,从仰望星空开始,由脚踏实地实现。拥有一双梦想的翅膀,还要切实地一下一下扇动,才能最终到达梦想的彼岸。‎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命题作文的写作能力。本题为材料加命题的形式出现的,并且还规定了文体,“写一篇议论作文”。这里强调有关“梦想”的话题,引导我们要将个人的梦想与国家民族的梦想相联系;这里还说到“梦想不是空想和幻想,它的实现是仰望星空和脚踏实地的过程”,强调实现梦想要脚踏实地,不能只是空想和幻想;在这里需要我们写自己的梦想。注意一定要强调实现梦想要脚踏实地,要和集体国家的梦想相联系。‎ 参考立意:‎ ‎1.既要仰望星空,也要脚踏实地;‎ ‎2.中国梦,我的梦; ‎ ‎3.拥抱梦想,追逐梦想。‎ 行文结构:开篇通过举例提出了中心论点“一切,从仰望星空开始,由脚踏实地实现”;接着举了美国前国务卿赖斯、安徒生、巴尔扎克、牛顿的例子来阐释一个人要有仰望星空的梦想,更要脚踏实地去实现;最后点题“拥有一双梦想的翅膀,还要切实地一下一下扇动,才能最终到达梦想的彼岸”。‎ 素材:1.“每个人至少寻找一个梦想,有一个理由去坚强,感动了别人为我鼓掌,再做自己的偶像……每次提到“梦想”这个美好而梦幻的词,耳畔总会萦绕着张含韵的这首《一人一梦》。是啊,一人一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每一天也都在为梦想而追逐,努力。‎ - 27 -‎ ‎2.人的梦想有很多种,飘在空中,不切实际的梦想叫空想;悬在半空,可能实现,却不努力的叫幻想;脚踏实地的,接了地气的梦想终有一天会成为现实。我认为人生有梦不精彩,人生追梦才充实。外国一位著名的文学家说:朋友,你有梦想吗?为了梦想你奋斗了吗?人生有梦想不以为奇,追梦才最重要。被狂风暴雨洗礼的小树苗 ,雨后天晴,仍能茁壮成长,因它有梦想,不要成为那只想攀登泰山,游长江,而却一步未走的蜗牛一样,不经意放弃了梦想。朋友,你有梦想吗?有梦想,请追逐!所以,我要为了我的梦想加倍努力,乘风破浪,披荆斩棘,实现梦想。‎ ‎3.我的梦想,或许就如儿童时期的小豆豆一般,千奇百怪,只能这样形容了。看见在天空恣意的飞鸟,会想要当一个飞行员,自由自在地翱翔于天宇之中;看到园艺店中芳香馥郁的花儿,会想长大当个优雅的园艺师,穿梭于这些娇艳欲滴中。我想,我会将它们看作是自己打孩子一般呢,看到……然而,时间的无情早已打破了这些不切实际的幻想,那么,现在的我,又在做着怎样的一个梦……‎ ‎4.梦想,我想它是人生活的目标。人们一旦确定了自己的梦想,就会不断努力向梦想靠近。也许会有人认为,梦想梦想,不过就是整天空想,离现实遥不可及。但我并不这样认为。我的梦想是以后让父母不再为生活发愁,让他们为我这个女儿感到欣慰。我并不觉得这是空想,只要努力,只要是对的,没有什么是遥不可及的!‎ ‎5.人们为了实现梦想而前进,对生活充满希望与激情。无数中国人的梦想就汇成了一个中华民族共同的梦想,愿中国梦圆满实现,愿华夏民族更加昌盛是散布全世界的中国人共同的,永不消逝的巨大梦想。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让我们努力读书,为未来的中国尽自己最大的力量!‎ ‎ ‎ - 27 -‎ ‎ ‎ - 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