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12.18 KB
  • 2021-06-07 发布

课标版2020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课件

  • 5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专题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 满分攻略一 突破四障碍,以题解文, 快速读懂论述类文本   纵观近几年课标全国卷的论述类文本,其总体特征是文章内容比较陌生, 词汇、语句障碍较多,但文章脉络清晰,观点鲜明,设题较简单。考生只要突 破文本障碍、结构障碍、语言障碍和题型障碍,快速理清文章结构,把握主 旨,以题解文,比文解题,就能拿到高分。   原文标注 突破文本障碍和结构障碍 突破语言障碍 (2019课标全国Ⅰ改编,1—3)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问题。(9分) 对文学艺术创作者来说,或早或晚,都会遭遇到这个问题——为谁创作、为谁 立言 ?习近平同志强调:“文学艺术创造、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首先要搞清楚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问题,这是一个根本问题。 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本段几句之间是“提出问题—引用分析—得出结论”的关系,着底色部分是关键句,其意思是“艺术创作要扎根人民”。 词语突破:理解生僻词“立言”,可根据并列句“为谁创作”来推测其含义,如果选项中不涉及,也可不细究。 句子突破:“只有 …… 才 …… ”一句,强调条件,亮明了观点。   目前,文艺界普遍认识到,只有与身处的时代积极互动,深刻回应时代重大命题,才会获得艺术创作的蓬勃生机。 然而 ,在创作实践中,还有许多作家、艺术家困惑于现实如此宏大丰富,以至于完全超出个人的认识和表现能力。 我们常常 听到这样的说法 :现实太精彩了,它甚至远远走到了小说家想象力的前面。 是的 ,我们有幸生活在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随时发生着习焉不察而影响深远的变化。这就为作家、艺术家观察现实、理解生活带来巨大困难。 对于他们而言,活灵活现地描绘出生活的表象,大约是不难的,难就难在理解生活复杂的结构,理解隐藏在表象之下那些更深层的东 西。那么 ,这“更深层的东西”是什么呢?   本段可由“然而”和“那么”分成三个层次:文艺界的普遍共识;部分文艺工作者面对的困难;引出论题。 本段论述了“艺术创作的蓬勃生机”的两个条件,重点分析现实创作实践的困惑,引出“更深层的东西”的论题。 本段最后一句承上启下,注意对下一段论述中心的提示作用。 词语突破:关注两个关键词:“然而”和“那么”。这两个词是文意转折和总结的标志,是理解文段脉络,找出关键句的钥匙。 由“是的”“听到这样的说法”可知,这两个词语所在句的内容是作者的理解阐发。由这几个词,就可理清此段的层次,顺藤摸瓜,找到关键句。 句子突破:着底色部分是此段的关键句。 “难就难在”后面的话是需要考生理解的重点。 原文标注 突破文本障碍和结构障碍 突破语言障碍   去过天安门广场的朋友一定会对矗立在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 印象深刻,许多人都背得出上面的碑文——“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 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 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 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 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今 天,再次诵读这段话,我们就会意识到,这改天换地的宏伟现实是人民创 造的,人民当之无愧是时代的英雄,是历史的创造者。 只有认识到人民 的主体地位,才能感受到奔涌的时代浪潮下面深藏的不竭力量,才有可 能从整体上把握一个时代,认识沸腾的现实。 本段引用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文 字,目的是回答上一段最后一句的 问题,并得出本段最后一句的结 论。 “只有 …… 才 …… 才 …… ”是条 件关系,突出认识到人民主体地位 的重要意义。 词语突破:本段中关键词与关键句 高度重合:“只有 …… 才 …… 才 … … ”这一复句是本段的中心句。 句子突破:文中有一个长句,即破折 号后面的句子,这是要跳过的障碍, 跳过了这个长句,很快就找到了本 段的中心句。   认识人民创造历史的主体地位,是为了从理性和情感上把自己放 到人民中间,是为了解决我是谁、我属于谁的问题。新文化运动以来, 无论 是经历革命与战争考验的现代作家, 还是 上世纪80年代那批经历 了知青岁月的当代作家,他们内心其实 都 有一方 情感根据地 ,都和某一 片土地上的人民建立了非常深切的情感关系。这些作家是属于某个情 感共同体的,这个共同体时刻提醒着他,他的生命和创作与这世界上更 广大的人群休戚相关。 一个普普通通的劳动者,或许并不是我们的读 者,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将他以及他所代表的广大人民作为我们认识现 实、理解时代的依据。   第一句表明了段与段之间的 关系,也告诉读者本文采用一般到 个别的演绎论证方法。 本段从历史与现实两个角度谈创 作和情感的关系,实质就是创作和 人民的关系。 词语突破:“无论 …… 还是 …… 都 …… ”是无条件复句。要关注句间关系和说法。 “但”表转折关系。要关注句间关系。 “不妨碍”是否定短语,要关注“肯定与否定”。 要跨越的词语障碍:情感根据地。根据后一句,可理解此短语的含义。   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 在新的时代条件下, 我国文化产品供给的主要矛盾已经不是缺不缺、够不够的问题,而是 好不好、精不精的问题。诚然 ,娱乐和消费也是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 要的 一部分 ,但是,有责任感的艺术家会深深感到,我们就生活在那些为 美好生活、为民族复兴而奋斗的人们中间,理应对我们的共同奋斗负 有共同责任。 我们有责任通过形象的塑造,凝聚精神上的认同。这种 认同 ,是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认同,是与新时代伟大历史进程的同频共 振。作家和艺术家 只有 把自己看成人民的儿子,积极投身于人们争取 美好未来的壮阔征程, 才 有能力创造出闪耀着明亮光芒的文艺,照亮和 雕刻一个民族的灵魂。 (摘编自铁凝《照亮和雕刻民族的灵魂》)   本段是总—分的关系,“分” 的内容层层递进。 本段第一句是中心句,之后分析了 现实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怎样来解 决问题:投身于人们争取美好未来 的征程中,通过形象的塑造,凝聚精 神上的认同。 词语突破:“不是 …… 而是 …… ”表并列关系。要关注句间关系及强调点。 “诚然”表示肯定;“一部分”表示范围;“这种认同”表指代;“只有 …… 才”表示条件关系。要关注范围、指代、句间关系及观点 句子突破:最后一个复句是结论句。 以题 解文   因为论述类文本的三道题中有两道题是选择错误选项,设错往往在细节上,所以可以利用选项对原文的 解读,回头来理解文章各部分的大意,从而克服文本阅读的障碍。不妨先假设这两道选错误项的题的八个选 项都正确,借助选项理清文章的层次和主要观点,回头再将选项与原文进行对比,找出设错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B  ) A.作家树立了与时代积极互动的理念,在创作实践中就能做到以人民为中心。 B.对人民的情感认同,是新文化运动以来很多作家创作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C.人民是认识现实、理解时代的依据,因为普通劳动者才是文艺最理想的读者。 D.真正扎根时代、富有责任感的艺术家,无须考虑人民群众的娱乐和消费需 求。 题型突破     此类题往往将原文的某一观点进行曲解,注意借助句中关键词语 排除错误选项。 答案     B A.“作家树立了与时代积极互动的理念”与“在创作实践中就 能做到以人民为中心”之间没有条件关系。C.“普通劳动者才是文艺最理 想的读者”错误,原文为“一个普普通通的劳动者,或许并不是我们的读 者”;另外,选项因果关系不成立,原文说“一个普普通通的劳动者……但这 并不妨碍我们……理解时代的依据”。D.“无须考虑人民群众的娱乐和消 费需求”错,原文为“娱乐和消费也是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的一部分” “有责任感的艺术家会深深感到……理应对我们的共同奋斗负有共同责 任”。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D  ) A.文章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证,在逻辑上也是逐层递进的。 B.文章论证兼顾现实与历史,既有对当下创作的分析,也有对历史经验的总结。 C.文章引用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内容,巧妙衔接了上下文,也有力支撑了论点。 D.文章末段论证了正面人物的塑造是新时代文艺“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 体现。 题型突破     此类题四个选项兼顾整体与局部,但多在涉及局部论证思路上设 误,实质上还是考查考生的信息检索与比对的能力。 答案     D 曲解文意,原文为“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坚持以精品奉献人 民”。选项将“以精品奉献人民”曲解为“正面人物的塑造”。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D  ) A.对于那些认为现实走在小说家想象力前面的作家而言,困难在于如何把握 生活的复杂结构和本质内容。 B.对艺术家而言,日新月异的变革时代,既意味着巨大挑战,也能激发创作热 情,促使他们投身沸腾的生活。 C.老舍曾说:“不去与劳动人民结为莫逆的好友,是写不出结结实实的作品 的。”这与文中情感共同体的理念是相通的。 D.我国当下文化产品供给的主要矛盾已经由量的问题转向质的问题,艺术家 的创作也应少而精,凝聚共识。 题型突破     此类题考查依据文章中的观点来判断选项结论正误的能力,注意 选项本身论述不严密的问题。 答案     D “艺术家的创作也应少而精”错误,文章指出了我国当下文化产 品供给的主要矛盾,然后论述了艺术家的创作要出精品的问题,并没有说 “少”的问题。 满分攻略二 三比对,跨陷阱,准确解决内容理解题   内容理解题是论述类文本阅读的必考题,主要考查对文本中的重要概 念、重要句子、重要信息等内容的理解。近几年来,对内容理解的考查比原 来相对复杂,难度相对加大,需要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步骤 解说 比对一 将题干与选项进行比较。看题干问的是什么,选项回答的是什么,看看考查的是不是答非所问类试题。如果题干中出现“不属于”“不能说明”这类文字,考查的就是答非所问类试题;如果题干中出现“不符合原文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则可以不用考虑此步骤。 比对二 将选项与对应句进行比较。比较选项和对应句时,应找到二者之间有差异的表述进行对照,符合原文意思的是正确选项,否则是错误选项。 比对三 将选项与选项进行比较,找出具有明显错误或者正确的选项。 三比对,跨越陷阱       知识拓展 (2019课标全国Ⅱ,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杜甫之所以能有集大成之成就,是因为他有可以集大成之容量。而其所以能 有集大成之容量,最重要的因素,乃在于他生而禀有一种极为难得的健全才性 ——那就是他的博大、均衡与正常。杜甫是一位感性与理性兼长并美的诗 人,他一方面具有极大极强的感性,可以深入他所接触到的任何事物,把握住 他所欲攫取的事物之精华;另一方面又有着极清明周至的理性,足以脱出于一 切事物的蒙蔽与局限,做到博观兼采而无所偏失。 这种优越的禀赋表现于他的诗中,第一点最可注意的成就,便是其汲取之博与 途径之正。就诗歌体式风格方面而言,古今长短各种诗歌他都能深入撷取尽 得其长,而且不为一体所限,更能融会运用,开创变化,千汇万状而无所不工。 我们看他《戏为六绝句》之论诗,以及与当时诸大诗人,如李白、高适、岑 参、王维、孟浩然等,酬赠怀念的诗篇中的论诗的话,都可看到杜甫采择与欣 赏的方面之广;而自其《饮中八仙歌》《曲江三章》《同谷七歌》等作中,则 可见到他对各种诗体运用变化之神奇工妙;又如从《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 字》《北征》及“三吏”“三别”等五古之作中,可看到杜甫自汉魏五言古 诗变化而出的一种新面貌。就诗歌内容方面而言,杜甫更是无论妍媸巨细,悲 欢忧喜,宇宙的一切人情物态,都能随物赋形,淋漓尽致地收罗笔下而无所不 包。如写青莲居士之“飘然思不群”,写空谷佳人之“日暮倚修竹”;写丑拙 则“袖露两肘”,写工丽则“燕子风斜”;写玉华宫之荒寂,予人以一片沉悲 哀响;写洗兵马之欢忭,写出一片欣奋祝愿之情。其涵蕴之博与变化之多,都 足以为其禀赋之博大、均衡与正常的证明。 其次值得注意的,则是杜甫严肃中之幽默与担荷中之欣赏。我以为每一位诗 人对于其所面临的悲哀与艰苦,都各有其不同的反应态度,如渊明之任化,太 白之腾越,摩诘之禅解,子厚之抑敛,东坡之旷观,六一之遣玩,都各因其才气性 情而有所不同,然大别之,不过为对悲苦之消融与逃避。其不然者,则如灵均 之怀沙自沉,乃完全为悲苦所击败而毁命丧生。然而杜甫却独能以其健全的 才性,表现为面对悲苦的正视与担荷。所以天宝的乱离,在当时诗人中,唯杜 甫反映者为独多,这正因杜甫独具一份担荷的力量,所以才能使大时代的血 泪,都成为了他天才培育的浇灌,而使其有如此强大的担荷之力量的,则端赖 他所有的一份幽默与欣赏的余裕。他一方面有极主观的深入的感情,一方面 又有极客观的从容的观赏,如著名的《北征》诗,于饱写沿途之人烟萧瑟、所 遇被伤、呻吟流血之余,却忽然笔锋一转,竟而写起青云之高兴,幽事之可悦, 山果之红如丹砂,黑如点漆,而于归家后,又复于饥寒凛冽之中,大写其幼女晓 妆之一片娇痴之态。此外,杜甫虽终生过着艰苦的生活,而其诗题中却往往有 “戏为”“戏赠”“戏作”等字样。凡此种种,都说明杜甫才性之健全,所以 才能有严肃中之幽默与担荷中之欣赏,相反而相成的两方面的表现。这种复 杂的综合,足以为其禀赋之博大、均衡与正常的又一证明。 (摘编自叶嘉莹《论杜甫七律之演进及其承先启后之成就》)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比对一:将题干与选项进行比较。题干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不属于答非所问的题型。 比对二:将选项与对应句进行比较。 选项 对应原文分析 判定正误 A.杜甫有一种难得的健全才性,能兼容感性与理性,对事物进行综合全面的把握。 他生而 禀有一种极为难得的健全才性 …… 杜甫是一位 感性与理性兼长并美 的诗人 …… 足以脱出于一切事物的蒙蔽与局限, 做到博观兼采而无所偏失 。 正确 B.从杜甫论诗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对古今长短各种诗歌的体式风格都有正面评价。 我们看他《戏为六绝句》之论诗 …… 都可看到杜甫 采择与欣赏的方面之广 …… 则可见到他 对各种诗体运用变化之神奇工妙 …… 可看到杜甫自汉魏五言古诗 变化而出的一种新面貌 。 错误,根据对应语句可知,杜甫对诗歌的体式风格有采择与欣赏、运用、变化,并没有进行 “正面评价” C.杜甫的诗歌涵括范围非常广泛,善于以变化的笔触,表现社会生活和人情物态。 无论妍媸巨细,悲欢忧喜,宇宙的一切人情物态,都能 随物赋形,淋漓尽致地收罗笔下而无所不包 …… 其涵蕴之博与变化之多 …… 正确 D.对于天宝年间的乱离,杜甫在诗中既有主观感情的投入,又有客观视角的观照。 他一方面 有极主观的深入的感情 ,一方面 又有极客观的从容的观赏 。 正确 比对三:将选项与选项进行比较,得出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近几年,我国网络剧创作发展十分迅速,作品数量持续增加,制作水准明显提 升,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网络剧这个初出茅庐的后生,不仅成为视频网站的 重要导流项目,也为我国剧集类作品增添了新鲜活力,进一步满足了不同观众 的需求。网络剧已经初步形成有章可循的“制作方法”:积极探索与传统剧 不同的类型化叙事方式;拓宽剧情类长视频作品的题材边界,探险、寻宝、法 医、科幻等以往电视中较少出现的主题,在网络剧这片实验田中不断涌现;网 络特色鲜明,插入许多天马行空、充满“网感”的元素和风格。 网络剧之所以呈现出这些不同于传统剧集类作品的新特点,与其鲜明的娱乐 属性是分不开的。以“用户思维”为导向创作的网络剧,十分注重加强与网 络观众的互动,但有时未免会“急功近利”——那些经过精密设计的桥段不 断地回应着观众即时、浅层次的需求。再加上近几年网络剧的制作、播出 一直处于高度竞争的市场环境中,创作者往往更愿意抓住所谓的“题材红 利”“爆款法则”,很难静下心来倾尽心血创作。如此一来,网络剧给人的普 遍印象是“产品”属性偏多,“作品”属性不足,让人感动、产生共鸣的少, 给人以心灵抚慰、精神指引的更少。 最近一段时间,网络剧创作中一些屡试不爽的“爆款策略”频频失灵,曾经自 带原著粉的“大IP”、自带题材红利的悬疑剧“哑火”,“人设”“套路” 也不再是保证传播效果的灵丹妙药。沿着过去几年的创作思路,形成刷屏之 势似乎越来越难。网络剧经过几年的成长,已经走到一个需要进一步优化升 级的阶段。而从传播最广、观众最喜爱的文艺门类——电视剧中汲取成功 经验,强化对时代的观照和对观众现实需求的回应,塑造国产网络剧独特的精 神追求、叙事特色和美学风格,成为网络剧从业人员的必然选择,更是网络剧 发展的重要方向。 当前网络剧中直接反映当代社会重大变迁的现实主义作品不多,以人物命运 见证时代发展、以个人理想抒写时代情怀的作品也比较少见。剧作缺少与 火热现实的紧密联系、与观众深层的精神交流,会限制网络剧的气度与格 局。年轻观众虽然有着自己的欣赏习惯,但这不代表“网生代”观众只沉溺 于一己悲欢。相反,从小就被信息化包围的他们接受的作品题材更多样,风格 更多元。丰富的观看体验,让年轻观众拥有很高的选剧标准。事实也证明,优 秀现实题材作品对他们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此外,从网络剧创作经验角度看, 当前网络剧中的品质高地——青春校园题材剧,之所以能够获得口碑和流量 双赢,引发观众情感共鸣,依靠的同样是对现实主义创作传统的继承。 网络剧现状告诉我们,无论是满足年轻观众需求,还是总结网络剧已有经验, 从现实主义创作传统中汲取营养,更积极地用心、用情、用功记录时代,传播 正能量,力求与观众进行深层次的精神互动,都将为网络剧的健康发展开拓蓝海。 (摘编自鲍楠《网络剧呼唤更多现实主义作品》,《人民日报》2019年3月12日)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 A.我国网络剧的发展在提升自我的同时,也推动了剧集类作品的发展,进一步 满足了不同观众的需求。 B.网络剧所呈现的一些新特点与其具有的鲜明的娱乐属性密切相关。网络 剧十分注重加强与网络观众的互动。 C. 网络剧需要进一步优化升级 , 网络剧和电视剧互相学习并汲取成功经验是 剧集类作品发展的方向。 D. 现实主义创作传统对网络剧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 这是时代发展和 网络剧自身发展决定的。 答案     C “网络剧和电视剧互相学习并汲取成功经验是剧集类作品发展 的方向”错误,文中只提到网络剧要从电视剧中汲取成功经验,并没有关于 “相互学习”的信息。 满分攻略三 两步骤,答对论证分析题   论证分析即分析论述类文本中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高考十分重视 对论证进行考查。这是对深度解读论述类文本能力的考查,需要整体把握论 证结构、思路,具体把握论点、论据、论证方法。 步骤 解说 第一步: 细读文本, 把握论证。 细读文本是解题的第一环节。在读文本时要勾画出表示文本脉络或段落内部层次的关键词语,如“首先”“其次”等词,进而把握文本的结构思路,把握论述类文本由“此”及“彼”的论证过程。 第二步:读选项, 找对应文本,比 对分析。 ①读选项,抓选项中的关键词句。②抓对应文本相关区域的关键词句,准确概括、分析相关区域的论证要点。③把概括或分析的论证要点与选项的论证分析进行比对,从而确定符合题干要求的答案。 温馨提示 这类题有的要比对全文的论证内容、论证思路或论证方法,有的要比对部分 段落的论证内容、论证思路或论证方法,需要根据选项定具体的比对区域。 同时,侧重比对关系(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段落层次之间的关系等)。   知识拓展     常见论证方法与论证思路 (2019课标全国Ⅲ,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传统表演艺术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一座蕴藏丰 富、有待进一步开发利用的民族民间艺术资源宝库。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一 些传统表演艺术项目已走出困境,呈现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但仍有一些项目面 临着不容忽视的新问题。 传统表演艺术与普通民众生活息息相关,其表演通常具有群体性特征:无论侗 族大歌还是壮族山歌,人人都可展示歌喉;无论汉族的秧歌,还是藏民的锅庄, 民众欢乐起舞的场面都蔚为大观。对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就要坚持 其生活性、群体性,而不应仅局限在艺术团体或演出队等小范围内。广大民 众为庆贺丰收、祭祖敬神、禳灾祈福而载歌载舞的即兴表演,寄托着他们深 沉的精神追求和丰富情感。使传统表演艺术“雅化”,固然能彰显各类民族 民间艺术的特色,但也弱化了传统表演艺术的民俗文化内涵。 当然,各类民间表演艺术经过充分提炼和艺术升华,进而搬上舞台,其成功之 作会对此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起到促进作用。如春晚舞台上,藏族舞蹈 《飞弦踏春》、蒙古族舞蹈《吉祥颂》等都曾大放异彩。然而,在对民间表 演艺术进行再创作的过程中,有些实施者没有坚持本真性的原则,将一些传统 艺术改编得面目全非。比如,有些人在改造民乐时套用西方音乐编排方式,被 改编的作品便失了自身的魂魄。因此,对民族民间传统艺术进行“二度创 作”,应既不失其本真的艺术特性,又科学地融入现代元素,适应民众新的审 美需求。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编导们深谙民间表演艺术的特性,并能进行实 地调研、采风,挖掘出民间艺术的基本元素与本质精神。 各种传统表演艺术都是在特定时空中呈现的,靠其演出行为形成艺术作品,实 现艺术价值。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性决定了应对其实施活态传承与保 护,使之以鲜活形态生存于民间。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实践中,有些地 区视保存为保护,重视硬件设施,各类场馆及专题博物馆建设颇具规模,民间 收集来的各种乐器、道具、面具、服装等都得到妥善收藏。这种博物馆式 的展示与收藏,虽然能较好地保存民间表演艺术的物质载体,但变活态传承为 固态展示,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传统表演艺术的生存发展问题。有人认为通过 录音、录像等数字化手段便可记录、存储、呈现表演艺术的成果和过程,达 到抢救性保护的效果。但是,这只是对文化遗产的部分信息进行了保存。人 在进行艺术表演时涉及的很多现象难以精确量化,其中不少信息是无法获取 和记录的。对传统表演艺术的保护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活态保护,才符合其自 身的传承发展规律。 (摘编自李荣启《论传统表演艺术的保护与传承》) 技法演示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选项 对应原文分析 判定正误 A.文章针对当下传统表演艺术保护中出现的一些片面认识,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第一段“但仍有一些项目面临着不容忽视的新问题”指出传统表演艺术保护面临新问题。第二至四段指出面临的具体问题,结尾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活态保护”的观点 正确 B.文章紧扣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表演艺术的几种属性,多角度展开论证。 “几种属性”即第二段指出的“生活性、群体性”、第三段指出的“本真性”等属性。 正确 C.第四段将一些地区的场馆建设和数字化保存做比较,论证了保护与保存的不同。 第四段中“各类场馆及专题博物馆建设”与数字保存没有进行比较;第四段中提出的观点是“对传统表演艺术的保护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活态保护”。 错误 D.文章对现有传统表演艺术保护举措的成效与不足都有论及,体现出辩证的态度。 第四段中“都得到妥善收藏”等肯定成效,“虽然能 …… 但 …… 无法从根本上解决 …… 问题”等指出其不足。 正确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节日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概念。即使是同一个节日,在不同历史时期,它的 文化功能也会根据不同的社会需求而发生相应变化。 中秋节由来已久,和其他传统节日一样,也是慢慢发展形成的。早在《周礼》 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到了唐代,出现了大量的文人赏月玩月 诗。唐代的科举制让大量文人为了科举考试和被举荐机会而产生迁徙大 潮。他们背井离乡,聚集在长安、洛阳等地,努力扩大自己的社交圈,期待着 命运的垂青。玄宗八月十五游月宫的仙话在社会上传播后,文人们发现中秋 满月最适宜“玩”,一方面是为了附会“月宫仙境”,另一方面也是借赏月来 抒写自身的人生境遇。 从诗歌来看,赏月诗描述的场景多在塞外或异乡,或独酌或与两三同僚、知己 赏月,除了对月夜景色的描绘、由明月普照而生发的旅愁闺怨,还有月宫中的 兔、姮娥等引起的对月宫仙境的遐想。唐代中秋玩月诗歌的意境通常是比 较清冷的,中秋在肇始之初就融合了自然与个体在时代的命运,赏月诗更是文 人们经验世界的心灵化,“秋月”是那些在人生道路上忍受巨大孤独和寂寞 的文人们寄托苦闷情怀的对象,而月宫的美好传说、缥缈的仙境等又象征着 文人的“诗意”审美和对功成名就的“圆满”人生境界的追求。在开放而 气象万千的唐代,人人都希望建功立业,但是个体在大时代中的命运却难以捉 摸和把握,中秋成为特殊时间节点下的文人们安顿精神、寄托人生理想的物 象认同空间。 宋代,中秋习俗已经广泛渗透到社会各个阶层。商业城市崛起,市民阶层形 成,传统人文臻于成熟,人本追求凸显,“闲”与“适”,对宋人来说既是艺术 境界也是人生境界。北宋年间,宋太宗正式下令以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因此, 宋代的中秋,不同于唐代的“清冷”,《东京梦华录》就生动地描绘了北宋时 期开封市民中秋之夜赏月的热闹情景。从皇室贵族到普通市民,通宵达旦,整 个社会都沉浸在中秋夜的狂欢之中。宋代商品经济繁荣,社会财富增加,较之 前传统儒家“养心莫善于寡欲”形成的拘谨、素朴的民风发生了转变,特别 是“重利趋商”激发了人的本性欲求中所有的、久遭禁锢的享乐欲望。这 样恣意寻乐之风不是富贵之家所独有,中秋节赏月是全民狂欢。“秋月”成 为民众辛苦劳作后,通过消费庆祝丰收、宣泄情感的正规渠道,形成了民众社 会生活中的功能性认同空间。 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已出现,一种新的有关道德价值的思维方式破土而 出,它所反映的是从“人的依赖性”到“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 性”的历史前进的方向。在这样的时代中,中秋的节俗就更加世俗化,由注重 公共活动逐渐收拢到注重家庭内部的成员交流。澄净清幽的天上圆月、围 合宁静的院落、亲密和洽的亲人,三者在这一刻达到混融合一,亲人团圆成为 中秋节俗的明确主题之一。总体来看,明清时期中秋节俗的功利性内容显著 增加了。节日的公共性与家庭性这两者之间所表现出来的内在张力,使得 “圆月”中贵人伦、重亲情的主题逐渐突出,形成了民众的情感认同空间。 (摘编自张海岚《中秋节所蕴含的非物质文化,本质到底是什么?》)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 , 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   C   ) A. 全文采用先总后分的论证结构 , 详细阐述中秋节内涵及相关节俗发展演化 的过程。 B.文章以唐代文人为例,论述了中秋是他们安顿精神和寄托理想的物象认同 之所。 C.第四段着重分析了宋代在皇帝的大力提倡下,中秋成为民众狂欢的节日的 过程。 D.最后一段阐述了明清时期中秋节逐渐演化为人们贵人伦、重亲情的情感 认同空间。 答案     C 第四段侧重论述的是“中秋成为民众狂欢的节日”的原因,“在 皇帝的大力提倡下,中秋成为民众狂欢的节日的过程”与文意不符。 满分攻略四 三环节,严密推理不丢分   在做论述类文本阅读题时,我们不仅要读懂所给的材料,而且要明白命题 意图,清楚题目所设的陷阱有哪些,这样有助于我们识破陷阱,选出符合题目 要求的答案。 步骤 解说 环节一 把握选项所陈述现象或事件背后隐含的观点。 注意:因为并非所有选项都能在文本中找到与之完全对应的文字(只能找到个别相关词句),做题时需要根据选项中的关键词句,在文中找到大体的对应区域。 环节二 吃透文本观点,同时注意分辨作者观点与他人观点。作者常常会列出若干人的观点加以辨析,或赞同,或否定。做题时要注意分辨哪些观点是他人的,哪些是作者的。 环节三 将原文的观点与选项的观点进行比对,看选项的观点是否与原文的观点一致。注意在本环节中,应综合分析,做出准确判断。 三比对,跨越陷阱 知识拓展      常见推理形式与错误 推理形式 特点 举例 标志性词语 常见错误 充分条件假言推理 有之必然,无之未必不然 如果下雨,那么地上就会潮 湿。 “如果 …… 就 …… ”“若 …… 则 …… ”“只要 …… 就 …… ”“一旦 …… 就 …… ”等 强加因果、说法绝对、以 偏概全 必要条件假言推理 有之未必然,无之必不然 只有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 界才会变成美好的人间。 “只有 …… 才 …… ”“除非 …… 才”等 说法绝对、以偏概全 因果 推理 从结果出发,寻找原因;从原 因出发,寻找结果 因为下雨,所以地上潮湿;地 上潮湿,因为下雨了。 “因为”“由于”“因此”“以致”“致使”“从而”“说明了”等 曲解文意、强加因果、因 果倒置 三段论推理 大前提+小前提+结论 所有的偶蹄目动物都不是 昆虫,牛是偶蹄目动物,所以 牛不是昆虫。 大前提、小前提、结论三个部分缺一不可;前两项有一项错误,结论就错误。 无中生有、强加因果、张 冠李戴 (2019课标全国Ⅱ,3)阅读下面的文字(见满分攻略二【典题再研】),完成问 题。 技法演示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本题题干已经明确了“下列说法”,什么是“说法”?“说法”就是选项所 蕴含的观点。 选项 分析 A.杜甫之前的诗人,或者以感性见长,或者以理性见长,至杜甫方能二者 兼备。 推断无据,文中并未明确指出杜甫之前的诗人的理性感性特点,且“至 杜甫方能二者兼备”于文无据。 B.杜甫勇于尝试各种诗体,在七言律诗上谨守传统,在五言古诗上则作 出革新。 结合文末出处及“古今长短各种诗歌他都能深入撷取尽得其长,而且 不为一体所限,更能融会运用,开创变化,千汇万状而无所不工”可知, “在七言律诗上谨守传统”说法错误。 C.对逃避、被击败与正面担荷这三种回应危机方式,作者在情感态度上 一视同仁。 “作者在情感态度上一视同仁”错,作者对“正面担荷”给予高度肯 定,这与其对其他回应危机的方式的态度不同。 D.杜甫诗歌震撼人心的力量,部分来自严肃与幽默之间、担荷与欣赏 之间的平衡。 由第三段对杜甫《北征》的分析以及“凡此种种 …… 足以为其禀赋之 博大、均衡与正常的又一证明”可知,该项表述正确。 (2018课标全国Ⅱ,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9分) 对城市而言,文明弹性是一个城市体在生存、创新、适应、应变等方面的综 合状态、综合能力,是公共性与私人性之间、多样性与共同性之间、稳定性 与变迁性之间、柔性与刚性之间的动态和谐。过于绵柔、松散,或者过于刚 硬、密集,都是弹性不足或丧失的表现,是城市体出现危机的表征。当代城市 社会,尤其需要关注以下文明弹性问题。 其一,空间弹性。城市具有良好空间弹性的一个重要表现,是空间的私人性与 公共性关系能够得到较为合理的处理。任何城市空间都是私人性与公共性 的统一,空间弹性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实现空间的公共性与私人性的有机统 一、具体转换。片面地强调空间的公共性或片面地强调空间的私人性,都会 使城市发展失去基础。目前,人们更多地要求空间的私人性,注重把空间固化 为永恒的私人所有物、占有物。这种以私人化为核心的空间固化倾向,造成 城市空间弹性不足,正在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二,制度弹性。一种较为理想的、有弹性的城市制度,是能够在秩序与活 力、生存与发展间取得相对平衡的制度。城市有其发展周期、发展阶段,对 一个正在兴起的城市而言,其主要任务是聚集更多的发展资源、激活发展活 力。而对一个已经发展起来的城市而言,人们会更为注重城市制度的稳定功 能。但问题在于,即使是正在崛起的城市,也需要面对秩序与稳定的问题;即 使是一个已经发展起来的城市,也需要面对新活力的激活问题。过于注重某 种形式的城市制度,过于注重城市制度的某种目标,都是城市制度弹性不足、 走向僵化的表现,都会妨害城市发展。 其三,意义弹性。所谓城市的意义弹性,是指城市能够同时满足多样人群的不 同层面的意义需要,并能够使不同的意义与价值在总体上达到平衡与和谐,不 断形成具体的意义共同性。当一个城市体只允许一种、一个层面的意义存 在时,这个城市体可能繁荣一时,但必然会走向衰落。当一个城市体只能满足 某一类人的意义追求、意义需要时,这个城市体也往往会丧失活力。当一个 城市体被某一类型的意义体系固化时,这个城市体往往不具有综合吸纳力、 发展潜力。启蒙主义的片面化,理性主义的片面化,世俗主义的片面化,神圣 主义的片面化,都会导致城市意义弹性的减弱,都会从根基处危害城市的健康 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保持城市的空间弹性、制度弹性、意义弹性,并以此为基础,把握 城市的类型构成与历史,建构城市命运共同体,对于城市社会的健康发展而 言,是意义重大的。 (摘编自陈忠《城市社会:文明多样性与命运共同体》)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B  ) A.当前城市空间弹性核心的问题是缺乏有机统一,这使得城市发展丧失了基 础。 B.已发展的城市和崛起中的城市都面临着激活活力的问题,也都需要有制度 弹性。 C.城市的意义对不同的人群来说是不一样的,城市体需要一种抽象的意义共 同性。 D.在诸多原因中,空间、制度及意义三者的弹性不足是影响城市发展的根本 原因。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C  ) A.文章在理论论证的过程中提及空间被私人性固化的现状,有其现实的指 向。 B.文章区分了文明弹性的层面,也区分了城市体发展的阶段,论证结构清晰。 C.文章注重分析具体概念的正反两面及相应的动态发展过程,具有辩证意 味。 D.文章借助“文明弹性”的概念,论证了建构城市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路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 A.当一个城市体有更好的空间弹性和制度弹性时,其意义弹性也会相应变 好。 B.城市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时会有不同危机,制度的主要功能也会因此不 同。 C.要让一个城市体具有综合吸纳能力和发展潜力,就应平衡各种主义的关 系。 D.城市盛衰自有其规律,与不同的意义和价值在总体上的和谐没有直接关 系。 1. 答案     B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或然当必然。原文第 二段中“片面地强调空间的……,都会使城市发展失去基础”,“会”字说明 这是一种可能,但选项说成“使得城市发展丧失了基础”,属必然。B.第三段 中的两个“即使……,也……”说明无论是正在崛起的城市还是已经发展起 来的城市,都需面对秩序与稳定、活力激活的问题,都需要有制度弹性,故正 确。C.曲解文意。原文第四段的表述是“不断形成具体的意义共同性”。 D.不合文意。文末说文明弹性“对于城市社会的健康发展而言,是意义重大 的”,但并没有说是“根本原因”。 2. 答案     C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第二段运 用的论证方法是理论(道理)论证,“目前,人们更多地……占有物”指出了空 间被私人性固化的现状,表述正确。B.第二、三、四段分别论述“空间弹 性”“制度弹性”“意义弹性”,这是区分了“文明弹性”的层面;第三段围 绕着正在崛起的城市和已发展起来的城市进行论述,这是区分了城市体发展 的阶段;全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思路清晰。故表述正确。C.无中生 有。“及相应的动态发展过程”错误,从论证内容上看,文章对“空间弹性” “制度弹性”“意义弹性”都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但并未涉及“相 应的动态发展过程”。D.最后一段论述表明,保持“文明弹性”是建构城市 命运共同体的基础、途径,表述正确。 3. 答案     A 本题考查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空间弹性、制度弹性、 意义弹性是文明弹性的三个方面,三者并无必然联系。B.根据第三段内容,崛 起中的城市和已发展起来的城市面临的问题不同,制度的主要功能也就因此 不同,因此推断正确。C.根据第四段“当一个城市体被某一类型……发展潜 力”,反推可得出选项结论。D.根据文章第四段,“意义弹性”一旦减弱,肯 定会影响城市的健康发展,但这种影响并不是直接的。所以D项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