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2.50 KB
  • 2021-06-07 发布

高考语文专题冲刺专题17_4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四含解析

  • 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 专题 17.4 实用类文本阅读 传记四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叶企孙:中国高教史上的不朽传说 叶企孙,1898 年生于上海。1911 年初,清政府将原来负责派遣留学生的游美学务处改为 清华学堂,同年 2 月招生,时年不满 13 岁的叶企孙在父亲鼓励下,报考清华学堂并被录取,成 为其第一批学生。 叶企孙入学后不久,就在日记中写道:“惜光阴、习勤劳、节嗜欲、慎交友、戒烟酒。”清 华五年间,叶企孙逐步形成自己的科学思想。1915 年 7 月 31 日,他在给清华同学刘树墉的一 封信中提出“清华科学会章程”。章程内容包括研究种类:算学、物理、化学、生理、生物、地 文、应用工业和科学史;会员守则:不谈宗教、不谈政治、宗旨忌远、议论忌高、切求实学、 切实做事。 1918 年,叶企孙从清华毕业,赴美国芝加哥大学学习物理,1920 年获物理学学士学位,并 于同年 9 月进入哈佛大学研究生院,攻读博士学位,师从实验物理大师 P.W.布里奇曼 (P.W.Bridgman,1946 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1921 年,哈佛大学教授 W.杜安主持一项重 要物理实验——精密测定普朗克常数(h),邀请叶企孙和另外两位学者参加。当年 3 月开始实 验,短短几个月,他们就用 X 射线方法测定 h,研究结果在 1921 年上半年的美国科学院院刊和 美国光学学会学报上发表,很快被国际科学界公认为当时最精确的 h 值并沿用了十多年。美国 物理学家康普顿在 1935 年所著书中称该实验是“一次对普朗克常数最为可靠的测定”。 在布里奇曼的指导下,叶企孙投入压力对铁磁性物质磁导率影响的研究,研究工作于 1923 年完成,研究成果作为他的博士论文于 1925 年发表,布里奇曼在其《高压物理学》一书中对叶 企孙的这一工作给予详尽介绍和高度评价。叶企孙从事的这项实验工作,为他日后回国开创我 国磁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1925 年 8 月,叶企孙应聘清华大学大学物理科副教授。物理系成立之初,由梅贻琦任系主 任,学生有王淦昌、周同庆、施士元和钟间。随后,梅贻琦接任清华教务长,物理系主任一职 便由已升为正教授的叶企孙担任。从此,叶企孙就将创建清华物理系作为自己的终生事业,他 不仅着眼于教书育人,还吸取欧美名牌大学和著名科学家的经验,谋划建立中国自己的科学事 业。 1928 年,清华学校正式易名为国立清华大学。1929 年,清华大学成立理学院、文学院、法 学院。经教授会选举、校长聘任,叶企孙任理学院院长兼物理系主任。 从 1925 年到清华后,叶企孙一直住在原为外国教授住宅的清华北园 7 号。他的侄子叶铭汉 回忆说:“这是一套三室一厅的平房……实际上,叔父只用一半的房子,另外空出的两间房成为 临时招待所,钱学森回国探亲在清华参观时,就在叔父那里住了一个礼拜,钱三强 1948 年在清 华教书时,因家在城里,周一至周五也住在叔父家里,差不多有一年的时间。”1927 年,陈岱 孙回清华任教,也应叶企孙之邀,住北园 7 号,两人均是单身,同住时间长达 5 年。 叶企孙单身,有一位工友照顾他的生活。这位工友会做饭,好几个单身教授或家不在北京 的教授就在那里吃饭。教授们借吃饭之机商议校政,图谋教育改革,逐步形成了一个“少壮派” 教授核心改革派力量,清华校史称之为“北园 7 号饭团”,后来,施嘉炀、萨本栋、金岳霖、叶 公超等也加入“饭团”。 叶企孙 1929 年出任清华理学院院长时,在校刊上发表《中国科学界之过去、现在和将来》 一文指出:“有人怀疑中国民族不适合研究科学,我觉得这些论调都没有根据。中国在最近期内 方明白研究科学的重要,我们还没有经过长时期的试验,还不能说我们缺少研究科学的能力。 唯有希望大家共同努力去做科学研究,五十年后再下断语。诸君要知道,没有自然科学的民族, 绝不能在现代立得住脚。” 今天,清华大学物理系在招生介绍中写道:“1929 年到 1938 年这十年间的清华物理系,是中 国高教史上一个不朽的传说。” 相关链接 ①统计显示,从 1929 年到 1938 年的十年间,清华物理系共毕业本科生 69 人,研究生 1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2 人,他们之中绝大多数后来成为中国许多领域的开创者,其中 6 人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勋 章,21 人成为中国科学院的院士。(摘自中国改革网) ②九“·一八”事变后,国家需要培养航空人才,叶企孙利用自己主持招送公费留学生之 机遇,在 1933 年第一届招考学生名额中特设飞机制造专业,招 3 名学生:钱学森,后成为火箭 技术和空气动力学世界一流专家;沈元,后来成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创建人;1934 年,叶企孙 指引当时清华物理系学生赵九章转入高空气象学领域,赵九章也成为中国人造卫星事业的倡导 者和奠基人之一。 (摘自刘宜庆《浪淘尽——百年中国的名师高徒》)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叶企孙 13 岁报考清华学堂并被录取为第一批学生,从他入学后的自勉日记和给同学刘 树墉的信中,可以看出他从少年时就有务实精神。 B.在布里奇曼的指导下,叶企孙在高压物理学方面的研究卓有成效,为他日后回国开创我 国磁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C.叶企孙是单身,他和好几个单身以及妻子不在北京的教授常在自己家里吃饭,借商议校 政,图谋教育改革,清华校史称之为“北园 7 号饭团”, D. 中国高教史上传说着叶企孙殚心竭虑为中国物理教学和研究作出巨大贡献的不朽故事, 钱学森等著名科学家都是这位名师的高徒。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在清华大学读书期间,叶企孙与同学刘树墉商定“清华科学会章程”,其中提到研究种 类包括算学、物理、化学、生理、生物、地文、应用工业和科学史等。 B.在实验物理大师 P.W.布里奇曼和 W.杜安教授的指导下,叶企孙致力于压力对铁磁性 物质磁导率影响的研究,并取得突破性成果。 C.叶企孙将创建清华物理系作为自己的终生事业,在教书育人的同时,还吸取欧美名牌大 学和著名科学家的经验,以建立中国自己的科学事业。 D.叶企孙认为,中国不适合研究科学的论调是没有依据的,通过举国上下的共同努力,用 不了五十年就能搞好我国的科学研究事业。 E.叶企孙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科学事业,甘当铺路石,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高科技人才,他 的学识德行值得世人永远景仰。 3.有人说,叶企孙没能成为知名科学家,这是个遗憾;也有人说,叶企孙成为著名教育家, 这是他的幸运。请联系文本谈谈你的见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B 2.CE 3.示例:叶企孙没能成为知名科学家并不遗憾,成为教育家则是他的幸运。人的精力是有限的, 所以应该在国家需要与个人理想之间找到一个对接点。叶企孙在国外的求学经历及成就,是他 后来执教清华、担任物理系主任,进而创造“中国高教史上的不朽传说”的必要条件。叶企孙 也许能成为知名科学家,但相比能培养出大批科学家来说,成为教育家的价值要远远超出成为 知名科学家。 2.A 项,原文是“提出”不是“商定”。B 项,“在实验物理大师 P.W.布里奇曼和 W.杜安教 授的指导下”不恰当,原文是“在布里奇曼的指导下”。D 项,原文是“五十年后再下断语”,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3 并未说“用不了五十年就能搞好我国的科学研究事业”。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一般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钱穆评传 郭齐勇 汪国群 1930 年的秋天,钱穆应聘去燕京大学,从此开始了他几十年的大学教书生涯。1930 年至 1949 年期间,是钱穆把自己的民族忧患意识与自己的学术研究有机结合起來,建立自己史学思 想体系的时期。 1931 年夏天,钱穆应聘执教北京大学。他讲课史料充分,并能彼此相关,上下相顾,遵从 客观,不发空论。对制度经济、文治武功等,选择历代的精华,阐述其发展流变与相承,更为 重要的是根据历代人的有关意见,来陈述有关的各项得失。 在北大期间,钱穆不仅教学,还从事学术研究,把教学与学术研究结合起来。他先后出版 了两部重要的代表作:《先秦诸子系年》和《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钱穆对诸子学的研究大有贡献。前人考证诸子年世,多依据《史记》中的《六国年表》, 而 《史记》也有不少错误,并非绝对可靠。《竹书纪年》可以补此缺陷,但此书出而复佚。 今传世本错误百出,如不加整理很难作为考辨的依据。加上一般人都信史籍而不信诸子之书, 以致诸子年次难以成其条贯。如上所述,钱穆研究《竹书纪年》厘订今传世本的错误,以此来 订正《史记》中的伪误,注释的牴牾。同时又考诸子群书,参证诸子的行事,政治上的事故, 六国的年代顺序,与山川地理参伍以求,错综以验,辨伪订伪,定世排年,立一说必推之子书、 史书而皆须准确无误,证一伪必考其时间、地点而确皆无误,真是丝丝入扣。至于其辨析之精, 引证之博、则是世所罕见的。然而,钱穆初衷不想单纯为考据而考据,而是想使研究战国史的 人对这一段纷乱的史事有比较清晰明朗的年代顺序为信据。 钱先生《先秦诸子系年》得到学术界的好评。据杨树达日记,陈寅恪先生对钱著评价很高。 杨先生在日记中写道:“1934 年 5 月 16 日,出席清华历史系研究生姚薇元口试会。散后,偕 陈寅恪至其家。寅恪言钱宾四(穆)《诸子系年》极精湛。时代全据《纪年》订《史记》之误, 心得极多,至可佩服。”此书实为清代考证诸子之学的总结。 1937 年 5 月,钱穆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一书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实用类文本阅读 1930 年的秋天,钱穆应聘去燕京大学,从此开始了他几十年的大学教书生涯实用类文本阅读 1930 年的秋天,钱穆应聘去燕京大学,从此开始了他几十年的大学教书生涯。这是他在北大上课的 讲义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钱穆不同意近代学者那种把汉学和宋学截然对立的观点,认为不了 解宋学,也就不可能知道汉学,更无法评论汉学宋学之是非。钱穆在此独出心裁地将清代学术 的渊源归结为晚明遗老,乃至宋学。这种卓然不群的见解,是特别值得注意的。因为近代学者 言清代学术诸书,如章炳麟、梁启超等的著作,均未尝提及清代学术与宋学的联系,遂使人迷 失其渊源。如今钱穆特为指出,才真正显露出历史的本来面貌。 在西南联合大学期间,钱穆写成《国史大纲》。钱穆在书中指出,研究中国历史的第一个 任务,在于能在国家民族内部自身求得其独特精神之所在。中国历史的演进,其基本精神表现 在学术思想文化演进上是和平与大同,协调与融化,与其他民族是不同的。轻言改革,则自食 其恶果。他反复强调中西文化演进不同,不能简单地用西方历史来套用中国历史,肯定不同国 家民族之间文化的特殊性、差异性,以及文化价值的相对性。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4 再看钱穆书中的取材布局、用词造句皆耗费了不少心血。有些读史的人,不明白这部史书 的布局,何以详于汉唐而略于辽金元清,详于中国而略于外族?在取材上,何以详于制度而略 于人事,详于文化而略于战争?在词句上,何以不用太平天国而用洪杨之乱?因为辽、金、元、 清是异族统治中国的时代,在历史上称之为乱世,汉唐是华夏民族治理中国的时代,在历史上 称之为治世。如果治乱不分,内外不辨,日本侵略中国岂不是可以根据辽、金、元、清的故事, 名正言顺地拥有与统治我广土众民吗?《国史大纲》一经出版发行,就成为全国大学的教科书, 风行全国。对学生积极抗战,增强民族凝聚力起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选自郭齐勇、汪国群《钱穆评传》,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数十年孤陋穷饿,于古今学术略有所窥。虽居乡僻,未尝敢一日废学。虽经乱离困厄, 未尝敢一日颓其志。虽或名利当前,未尝敢动其心。虽或毁誉横生,未尝敢馁其气。虽学不足 以自成立,未尝或忘先儒之榘镬(jǔyuē)(规矩法度),时切其响慕。虽垂老无以自靖献,未 尝不于国家民族世道人心,自任以匹夫之有其责。(钱穆《宋明理学概述》自序) ②钱先生主张学习西学,但是吸纳和消融西学,必须应以本民族文化为主体,必须保持本 民族文化的主体性。(上海大学陈勇《固守传统与融会中西》)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钱穆先生在国学上获得了成就斐然,他研究诸子学说,辨伪订伪,定世排年,使《先秦 诸子系年》成为清代考证诸子之学的总结。 B.他将清代学术的渊源归结为晚明遗老乃至宋学,真正显露出历史的本来面目,这体现了 钱穆先生实事求是的科学和严谨务实学术态度。 C.钱穆先生编写了许多学术著作,建立了自己的史学思想体系,《国史大纲》成为全国大 学的教科书,对推动学生积极抗战和增强民族凝聚力起了很好的作用。 D.“自任以匹夫之有其责”,钱穆先生用了毕生的精力学习和研究西学,吸纳西学,积极 倡导西学消融本民族的文化。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先秦诸子系年》辨析之精,引证之博,世所罕见,陈寅恪对钱著评价很高,认为此书 实为清代考证诸子之学的总结。 B.前人考证诸子年世,是根据《史记》中的《六国年表》,而《史记》也有不少错误,于 是钱穆就以今传世本《竹书纪年》为据来考证诸子年世。 C.钱穆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是他在北大上课用的讲义,该书是在近代学者研究汉学与 宋学关系的基础上提出的崭新观点。 D.本文引用杨树达的日记,既内容丰富真实,又体现了钱穆《诸子年系》的学术成就和学 术价值,得到了学术界的好评。 E.为弘扬传统文化,钱穆笔耕不辍,倾注了毕生的心血与温情,不为名利动心,不因毁誉 气馁,换来了丰硕的成果,堪称爱国知识分子的楷模。 6.钱穆把自己的民族忧患意识与自己的学术研究有机结合起来,其“民族忧患意识”何以见得?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4.D 5.ED 6.①研究中国历史的第一任务,在于能在国家民族自身求得其独特精神之所在。②如果治乱不 分,内外不辨,担心日本找借口名正言顺侵略中国。③指出中西文化演进不同,不能用西方历 史套用中国历史,必须保持本民族文化的主体性。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5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一般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晦暗时代下的真勇士——钱玄同 1887 年,钱玄同出身于一个举人家庭。当其他幼童还在玩着泥巴追逐打闹时,钱玄同被关 在家中勤奋苦读。3 岁随父背诵《尔雅》,5 岁上私塾读经书,老来得子的父亲将下一代中举的 希望寄托在他身上。有一次偷看《桃花扇》被老师发现,一戒尺打来,眉心便永远留下了疤痕。 稍长些,他被很多人称为“神童”,但他终究不快乐,这或多或少地影响了他后来参与《新青 年》,致力于教育事业的决定。 11 岁时父亲去世,身为妾的母亲生性善良,难免受到欺负,他当时的理想是考举人走仕途 之路。15 岁时母亲病逝,过去的人生逐渐关闭,未来的门窗逐渐打开,他渴望接受新的事物, 改变陈旧滞重的生活状态。16 岁那年冬天,朋友送他章太炎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和邹容的 《革命军》,读后思想受了大刺激,以前的尊清见解为之动摇了。17 岁那年,他把辫子剪了, 以表示反对清朝的决心。 1906 年 9 月,钱玄同以优异的成绩赴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期间随章太炎学习声韵训诂之 学,思想上深受章太炎提倡复古的影响。辛亥革命之前,他主张革命以后应复古礼,曾写了《深 衣冠服说》,并做了一套复古的礼服穿戴,这在朋友中传为笑柄。辛亥革命后的洪宪帝制和 1917 年的复辟运动两件事,对钱玄同产生巨大轰击,他的复古思想全然消灭,转向了反对复古。北 洋军阀的倒行逆施以及政府中旧文人打着“保存国粹”旗号来抵制科学和新知识,使他决定踏 上两条路:一是文学革命,主张用白话;二是思想革命,主张反对礼教。 在五四文学革命的前驱中,钱玄同自诩“小卒”,却是一名比任何人都勇猛的“急先锋”, 他不是革命运动的发起者,但当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后, 他毫不犹豫地加入了《新青年》,与陈、胡二人并肩作战。1917 年,他开始积极投稿,用通信 的方式发表了很多文章,其中寄给陈独秀、胡适、刘半农的最多,讨论的内容是怎样建立新的 文学,主要贡献是从文学发展的趋势和语言文字的学理上说明新文学建立的必要和可能,同时, 他积极参加国语运动,加入了国语研究会,主张文化教育改革。 在此期间,他提出了“选学妖孽,桐城谬种”的口号,明确了新文学革命的对象,再次奋 力呼出推翻复古派的口号。作为国学大师章太炎的得意门生又身为古文大家的钱玄同,毅然从 旧文化的营垒中突围出来支持文学革命,其影响力巨大。最初的文学革命,只是在《新青年》 上说说而已,没有产生号召性力量。“其后钱玄同、刘半农参加进去,‘文学运动’‘白话运 动’等旗帜口号才明显地提出来,这时形成的力量才有凝聚力。”(周作人语) 当《新青年》提倡文学革命时,中国思想界一片沉闷,新旧思想没有交锋,不利于把新文 化运动推向前。于是钱玄同化名王敬轩,装扮成反对新文化的顽固派,写信攻击《新青年》,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6 刘半农则针锋相对加以驳斥,故意在社会上造成论战,以引顽固派出洞,这就是新文学史上有 名的“双簧戏”,它成功地推动了新文学、新文化运动。 除了自己写文章,钱玄同还甘当“求稿”小卒。最著名的例子是他向鲁迅求稿,其中最经 典的对话如下:(鲁迅)“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 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 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钱玄同)“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谈话的结果是鲁迅 从消沉中醒来,开始为《新青年》写文章,第一篇就是《狂人日记》。 五四高潮后,《新青年》团体解散,钱玄同退回书斋,致力于学术研究和国语运动。不过 在 1925 年女师大事件中,他同鲁迅等人一起,发表了同情学生、反对杨荫榆的宣言。一二·九 运动期间,儿子钱三强参加游行,也得到他的关心和赞许。日本占领北平后,他改名为“夏”, 与“夷”相对,表示绝不做敌伪顺民。晚年的钱玄同因国事蜩螗,外寇侵凌,常满腔孤愤,抑 郁难语。1939 年 1 月 17 日,因突发脑溢血猝然离世,终年 52 岁。北平师大的祭文,可算是对 他一生的最为精确的评价: 呜呼先生,一代宗师;学出余杭,不囿藩篱。文字音韵,博采群规;金石甲骨,剖难析疑。 不惟阐古,抑且开今;编《新青年》,满纸瑶林,作狮子吼,发海潮音;鼓吹学子,一扫阴沉; 五四运动,赖有指针,文艺复兴,匪异人任。 (摘编自甘徐梅《晦暗时代下的真勇士——钱玄同》) 相关链接 ①钱玄同,浙江吴兴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语文改革家、文字音韵学家、“五四”新文 化运动的倡导者、启蒙思想家。在新文化运动、国语运动、古史辨运动和音韵学诸方面都作出 了杰出的贡献。 (据国学网 整理) ②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用崭新的文学表现手法蕴载了崭新的反封建的内容,而钱玄同 鼓励鲁迅起来加入推倒铁屋子的行列,表现了强烈的启蒙意识。事实上,他一生都在身体力行, 这也正是他的伟大之处。 (吴锐《钱玄同评传》) ③“别忘记,你是属牛的,要拿出一股牛劲来。”这是钱玄同鼓励钱三强时经常说的一句 话。正是这一句话,给了钱三强极大的勇气和动力,让他一次又一次坚定了自己的信心,从而 不断地攀登科学高峰,取得一次又一次的成功。 (《父亲的榜样——名家教子书》) 7.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钱玄同出身于一个举人家庭,从幼年起就不同凡响,被很多人称为“神童”;青少年时 的钱玄同则致力于教育兴国的事业。 B. “别忘记,你是属牛的,要拿出一股牛劲来。”钱玄同教子有方,这是钱玄同鼓励儿子 钱三强时经常说的一句话,给了钱三强极大的勇气和动力。 C.钱玄同在新文化运动中的思想、理论、实践,对后来的五四运动产生了指引作用,上文 用“五四运动,赖有指针”八个字给予高度评价。 D.“文艺复兴,匪异人任”评价的是钱玄同在文化革命中的启蒙作用有似于西方的文艺复 兴,其主要评价的是他的白话文运动和国语运动。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钱玄同幼年就被迫学习中国传统经书,但那时落后的教育方式剥夺了他童年的快乐,私 塾中的体罚经历埋下了他日后坚决革命的种子。 B.母亲的艰难身世促使少年钱玄同立志参加科举考试,走仕途来改变处境,但后来母亲病 逝,导致了钱玄同的人生发生转折,他剪辫反清。 C.钱玄同学术上得益于章太炎,思想上也深受其影响,提倡复古,但晦暗的社会现实教育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7 了他,他开始高举文化革命与思想革命的大旗。 D.身为旧文化大家的钱玄同曾写信攻击《新青年》,与刘半农激烈论战,在社会上产生了 很大的影响,终于使文学革命具有了号召力和凝聚力。 E.日伪时期,钱玄同虽然已经退居了书斋,致力于学术和教育,但新文化运动先驱者的光 辉并未退去,他用自己的言行证明了“勇士”的本色。 9.材料以钱玄同为核心,涉及上下三代,试探究钱氏家风嬗变的过程,并谈谈对你的启发。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7. A 8.CE 9.嬗变过程:①钱玄同父亲对子女要求严格,重视教育,依据晚清社会现实和自身认识,坚持 让钱玄同走科举道路;钱玄同母亲卑微善良,激发了钱玄同科举尽孝的愿望。这是典型的封建 知识分子的家风。②钱玄同在父母去世后,接受新思想、新教育,看清社会和自身的缺点,勇 于反抗、革新;在子女教育上自由开放,同时不忘传承爱国、坚韧等传统美德。这是典型的五 四知识分子的家风。 启发:①家风对子女性格的养成和整个社会风俗的形成都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②家风应当符 合社会历史发展的进步潮流,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