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2.51 KB
  • 2021-06-07 发布

2018年高考语文三轮冲刺专题11古代诗歌阅读之形象与情感(讲)(含解析)

  • 12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专题 11 古代诗歌阅读之形象与情感 精讲目标 1.回顾高考古代诗歌阅读形象情感类试题基本题型及命题规律。 2.熟练掌握并运用高考古代诗歌阅读形象情感类试题答题技巧。 精讲考向 考向一: 鉴赏形象 【真题典例】 1.【2017 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宋诗,按要求作答。(8 分) 太湖恬亭 【宋】王安石 槛临溪上绿阴围,溪岸高低入翠微。 日落断桥人独立,水涵幽树鸟相依。 清游始觉心无累,静处谁知世有机。 更待夜深同徙倚【注】,秋风斜月钓舟归。 【注】徙倚:徘徊,流连不去。 (1)第二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2 分) 【答案】人景相融的宁静画面:断桥边夕阳西下,树影倒映水中,鸟雀在枝头相互依偎,诗人独自欣赏美 景。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名师点睛】该题可以形成三个步骤:一、找出描绘性句子,判断哪是叙述,哪是写景,从诗中找出描写 景物的句子。二、细读,从哪些修饰语看出它是在描绘,如形容词、修辞手法。三、再看哪些地方可 以进行补充。题干要求描绘第二联的画面,“日落断桥人独立”为叙述,“水涵幽树鸟相依”为写景, 答题时应用概括性词语总述,从“幽”“人独立”“鸟相依”可以判断为“宁静”,其次再联系诗句,运 用联想和想象具体描绘画面。 (2)简析第三联所表现的诗人心境。(3 分) 【答案】正因为能“清游”“静处”,享受清幽美景,诗人才能放下身边的俗事,觉得心无挂碍。表现了诗 人宅心事外,与世相忘的闲适之心。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心境是一种微弱、平静而持久的带有渲染性的 情绪状态。分析作者“清游”“静处”的情绪状态即可。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名师点睛】分析心境,即分析思想情感,就是理解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把握其情感基调,分析其社 会意义,评判其深层内涵;对古代诗歌中流露出来的复杂情感,能站在一定的高度进行客观具体的分 析评价。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思考:一是诗中哪些诗句带有明显、强烈的感情色彩词语;二是诗中描述 图景与作者情感的关系;三是注释暗示信息。该题中关注第二方面,从句中“心无累”“世有机”入手 分析。 (3)尾联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任选一种加以简析。(3 分) 【答案】①虚写。“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是诗人想象的情景,这样写呈现了清幽闲逸的意境。② 以景结情。描绘“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的画面,寄托了诗人的闲适之情,使全诗韵味悠长。 ③情景交融(借景抒情)。闲适之情与“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之景交融,使情感表达含蓄深 长。(任选一种)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名师点睛】诗词的表达技巧多种多样,鉴赏诗词的艺术手法,就是把握景、情、意之间的关系。主要从 四个方面进行把握,即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结构手法。鉴赏时不仅要辨识作品运用了哪些技 巧,而且要分析、评价作者运用这些技巧所产生的表达作用、效果。本题重在对情和景的关系(借景抒情、 以景结情)的考查。 2.【2017 年高考课标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4~15 题。 送子由使契丹 苏 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③唐 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 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14.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C.从李揆的故事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D.苏轼告诫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答案】B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尾联用典的意图。应结合全诗以及典故的内容分析。B 项“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 不敢自居第一”错,诗歌的标题是“送子由使契丹”,而典故中李揆因担心被扣留,不承认自己是“第 一人李揆”,可见诗人此时运用典故的目的应与李揆有相同之处。D 项“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 谦恭的君子风度”有误,这个选项忽视了子由出使契丹这一背景以及李揆典故的内容。 【考点定位】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名师点睛】解答本题之前,考生应先明确典故的类型以及诗人运用典故的目的。典故一般分为两大类, 一为国家,一为个人。运用前者,多为借古讽今,讽谏君王;运用后者,多为仰慕前人,感怀自己, 或者抒发同病之悲等。故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关注典故的内容,本题中的典故是“李揆因担心被扣留 而否认是‘大唐第一人’”,而苏辙出使契丹与李揆之行相同,故苏轼有与李揆一样的担忧。 15.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6 分) 【答案】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苏轼兄弟情谊深重,但诗人远在杭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方。 这次虽是远别,诗人表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 【考点定位】鉴赏诗歌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名师点睛】解答本题,不但要关注首联,还应关注全篇。诗歌首联点题,写兄弟宦游四海,天各一方, 已是常事,这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苏轼兄弟情谊颇深,苏辙 23 岁前与兄住在一起,未曾一日 分离。23 岁进入仕途,从此宦游四方,会少离多。尽管如此,他们仍互相关心。苏轼一生屡遭贬谪, 苏辙受累不怨。在“乌台诗案”中,苏辙宁肯舍弃官帽以营救其兄,感人至深。故《宋史·苏辙传》 说:“辙与兄进退出处,无不相同,患难之中,友爱弥笃,无少怨尤,近古罕见。”苏辙此去,虽为 远别,但暂作分离,一向乐观旷达的苏轼自然不作小儿女之态。 【考点直击】 古代诗歌中的“形象”包括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人物形象。“意象”是指诗歌中渗透诗人主观情感的 客观物象。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分两类:一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二是诗歌所刻画的人物形象。高考试题中 要求鉴赏意境,命题者常常考查考生对景物形象特点的整体把握,或者对某种意境的描述。从近年高考试 题来看,题型既有主观题也有客观题。但正确把握意象是读一首诗词的基础,也是正确解答其他类题目所 必须的具备的能力。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是高考诗歌鉴赏考查的热点,可单独设题,也可渗透在其他考 点之中。对诗歌意境的考查分为“诗中赏画”和“画中品诗”两种,“诗中赏画”就是看画面形、色、动、 静等概括意境描绘图景;“画中品诗”就是由形象画面的色调,剖析作者情感思想。题型以主观题为主。2018 年高考仍会沿袭 2017 年的命题特点。 【技巧揭秘】 1.熟悉高考,把握规律。 历年高考意象类试题仍是复习的重点。通过对高考题目(尤其是近三年的高考题)的研究,一方面可 以了解高考鉴赏意象类试题题型及选材范围,另一方面,通过分析近几年高考试题,可以发现一些考查热 点、考查频率,有效提高复习的效率。 2.立足课本,注意积累。 高考诗歌鉴赏命题取材于课外的材料,不直接取材于课内,但其解题的依据、方法,乃至于技巧都存 在于课内,所以课本古诗词中意象的复习很重要,这是一种意象的积累和文化的积累,是对文明的吸纳。 课本的内容一定要认真复习,做到消化吸收,惟有“得法于课内”才能“得益于课外”。 3.多读勤练,拓宽知识面。 中国古典诗歌量多面广,而学生在整个高中学习阶段所接触到的诗歌数量却是有限的,因此在要平时 复习中多读勤练,一方面增加对古典诗歌知识的储备,一方面提升应试能力。 4.掌握鉴赏意象类试题解答方法: (1)以事物形象的自然属性(事物特征)作为鉴赏的依据。 (2)以事物形象的社会属性(作者借此抒发的感情、表现的寓意等)作为鉴赏的角度。 (3)掌握一般的鉴赏流程:物的外形特征——物的内在神韵、品格——诗人的理想情操。 (4)积累古诗词中常见意象: ①送别类:杨柳、长亭、南浦、酒 ②思乡类:月亮、鸿雁、双鲤、捣衣、杜鹃、斜阳 ③愁苦类:梧桐、芭蕉、流水、猿猴 ④高洁品质类:菊花、梅花、竹、兰、松柏、冰雪、蝉 ⑤爱恋、相思类:红豆、莲子、连理枝、比翼鸟 ⑥边塞战争类:长城、马、楼兰、柳营、羌笛、青冢 ⑦闲适类:五柳、东篱、三径、渔樵 (5)掌握一般答题步骤: ①点明诗中所描绘的主要意象; ②分析意象的特点,探求其象征意义; ③结合诗人自身的经历、思想感情剖析所托之情。 5.掌握鉴赏人物形象类试题解答方法: (1)抓住下面描写刻画人物的角度:如外貌、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 (2)抓住侧面描写塑造人物的角度:如环境的烘托渲染、他人他物的对比衬托等。 (3)知人论世,了解相关背景资料。 (4)积累常见的形象及特征。 常见的人物形象类型有:①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②心忧天下、忧国忧民,③寄情山水、 归隐田园的隐者,④怀才不遇、壮志难酬,⑤矢志报国、慷慨愤世,⑥献身边塞、反对征伐,⑦爱恨情长, ⑧友人送别、思念故乡。 (5)掌握一般答题步骤。 提问方式:你从诗中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诗人)形象?本诗塑造了怎样的形象?ⅩⅩ是什么样的形 象? 答题步骤:①什么形象;(性格特征+身份)②结合诗句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③形象的意义。 6.掌握鉴赏意境类试题解答方法: (1)积累古典诗词鉴赏中常用来描绘意境的词语: 雄浑壮丽、清幽明净、沉郁孤愁、和谐静谧、开阔苍凉、高远辽阔、苍凉、雄浑、莽苍、辽阔、高远、 壮阔、晦涩、深远、空寂、幽静、宁谧、朦胧、萧条、明快、荒凉、冷寂、清新、淡雅 (2)掌握一般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要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 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 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训练提分】 1.【2018 届黑龙江大庆市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九日①水阁 【宋】韩琦② 池馆隳摧古榭荒,此延嘉客会重阳。 虽惭老圃秋容淡,且看黄花晚节香。 酒味已醇新过熟,蟹螯先实不须霜。 年来饮兴衰难强,漫有高吟力尚狂。 【注】①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也就是传统的重阳节。这一天既要登高怀远,也有以菊花配螃蟹的 饮食习俗。②韩琦:字稚圭,自号赣叟,相州安阳(今河南安阳)人。北宋政治家、词人。这首诗作于宋 英宗治平二年(1065)秋。诗人正在京中任右仆射,可谓官隆位显。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这首七言绝句首联两句很好地照应了标题,“池馆”“古树”照应“水阁”,“重用”照应“九 日”。 B.颔联两句对仗整,以“老圃”对“黄花”,“秋容”对“晚节”,“淡”对“香”。这两句从正面 写九日赏菊。 C.颈联写新酿的美酒已经很熟,味道醇厚芬芳。螃蟹早就长得肥嫩,不必再等秋日的寒霜。 D.尾联的两句写此时作者年事已高,已不能豪饮和高吟诗歌,从侧面反映出他已真心服老。 E.整首诗歌体现的并不是在秋色里持续的的消沉,而是在一片肃杀的秋景之中强调一种高洁的人品。 【答案】 【解析】题干是“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 达技巧的能力。首先要读懂是的内容和思想情感。A 项,“七绝”应为“七律”;D 项,“从心底里服 老”错,“漫有高吟力尚狂”展现的是一种豪情。 (2)这首诗塑造出了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全诗进行分析。 【答案】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淡泊宁静、晚节弥坚、豪情满怀的诗人形象。①首联两句写诗人住处的水阁古 榭虽倾颓破败也不介意,还高兴地在那里宴请嘉宾欢度重阳,表示诗人生活俭朴,不尚奢华。这是从 外在的表现来写的。②颔联两句借赞颂重阳时节,菊花虽晚开而尤为芬芳,以“黄花晚节香”喻晚节 可贵,要注重晚节。这是从内在的精神实质来写。③尾联两句写此时作者年事已高,然而他从心底里 并不服老,自己酒量虽衰,诗情却不减当年的豪情逸兴。 2.【2018 届湖南永州市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赠裴十迪 王维 风景日夕佳,与君赋新诗。 澹然望远空,如意方支颐。 春风动百草,兰蕙生我篱。 暧暧日暖闺,田家来致词。 欣欣春还皋,淡淡水生陂。 桃李虽未开,荑萼满芳枝。 请君理还策①,敢告将农时。 【注】①指还归时需带的手杖等行装。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一二句点明写作缘由,“日夕”语出陶潜诗“山气日夕佳”,夕阳西下,风景独好,诗人情不自禁 想邀朋友一起赋诗。 B.三四句着“望”“支”二字,写出诗人观景之姿态;“澹然”一词则显现出诗人观景之心情。 C.五六句写春风轻拂,惊醒百草,篱笆之中,兰蕙丛生。两句以静写动,赋予春景以生机与活力。 D.傍晚时分田家走家串户,来到诗人那儿闲聊,与诗人“把酒话桑麻”,说明诗人已完全融入田园生 活。 E.这首诗语言清新素雅,朴实醇厚,写景真切自然,融情于景,表现诗人醉心自然、乐归田园的情怀。 【答案】CD (2)苏东坡以“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来评价王维诗的特点,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这首诗“诗中有画”的特点是鲜明的,诗人通过描绘出一幅幅动静结合、色彩相衬、意境优美的 田园春景图画,表现出醉心田园、恬淡自在的意兴和情怀。 ①凝望长空图。诗人支颐凝望远空,恬淡自在。②春草兰蕙图。春风徐徐,百草萌发;篱笆之中,兰蕙丛 生,全景、近景结合,一动一静,生机盎然。 ③田家闲语图。傍晚时分,迷蒙隐约 ;农夫串门,与 诗人倾心交谈 。④春水荑萼图。池塘春水荡漾,岸边嫩芽萌发,枝上花蕾含苞。 【解析】这是到分析诗歌的内容的题目,要求回答此诗“诗中有画”的特点,答题时注意概括诗中描述了 那些画面即可,如“澹然望远空”“春风动百草,兰蕙生我篱”“暧暧日暖闺,田家来致词”“桃李 虽未开,荑萼满芳枝”分别描绘了凝望长空图、春草兰蕙图、田家闲语图、春水荑萼图。 点睛:此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考核诗意概括,诗意概括是诗歌鉴赏 常考的内容,有的概括诗歌的情节,有的概括物象的特征,有的概括人物的活动、心理等,答题时注 意抓住诗中的重点意象、重要的场面,景物进行分析。 考向二:思想情感 【真题典例】 1.【2017 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0~11 题。 秋 兴 陆 游 白发萧萧欲满头,归来三见故山秋。 醉凭高阁乾坤迮,病入中年日月遒。 百战铁衣空许国,五更画角只生愁。 明朝烟雨桐江岸,且占丹枫系钓舟。 【注】①迮:狭窄。 10.根据中间两联,概括作者“愁”的原因。(6 分) 【答案】壮志难酬,怀抱未展;中年多病,时光日迫;国土沦丧,战事未宁。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名师点睛】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类似的情感。②从抒 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 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⑤从景物形象 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 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前面的小序和诗文后面的注解。对于本题,考生 必须先关注诗人陆游所处的朝代和他的遭遇以及一贯的思想情感,然后再分析颔联和颈联所写的内容, 圈出导致“愁”的内容,可以是国家朝代的状况,可以是个人的遭遇,可以是所见之景,也可能是所 思之事,从本题中来看,主要是南宋的国运衰微、战事连连,是个人的壮志未酬、身体多病。 11.简要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5 分) 【答案】以“丹枫”照应“秋”;寓情于景,想象自己将来烟雨垂钓的画面,表达了自己隐逸的愿望,也暗 含无奈和苦闷之情。 【解析】题干要求“简要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这是针对诗歌的尾联和尾句设题,是江苏卷的常考题型。 首先分析“尾联”所使用的技巧,然后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效果。“明朝烟雨桐江岸,且占丹枫系钓舟”, 尾联主要是写景,“明朝”说明这是想象之景,诗人想象自己明朝在烟雨之中于桐江岸边把小船系在“枫 树”上去垂钓,画面很悠闲,反映了作者的愿望——隐逸,但结合颔联和颈联可以知道,这一愿望是 建立在国土沦丧、战事连年、自己壮志未酬又中年多病的基础之上,故这一愿望中就饱含无奈和苦闷 之情,诗人寓情于景,借景抒怀,把一个中年多病、空有报国之志却无法施展的忧国忧民的诗人形象 呈现在读者的面前。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技巧。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技巧点拨】解答本题之前,应先审题,明确考查的方向,“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赏析”是考查诗歌的 语言,“尾联”又暗示了思考的方向。作为诗歌的尾联和尾句,一般有如下特点:直抒胸臆和以景结情, 运用典故和想象(虚写)。明确方向之后再来看这个题目,目标非常明确。“明朝烟雨桐江岸,且占丹 枫系钓舟”,“明朝”二字暗示考生,此句所写都为虚景,是诗人的想象;“烟雨桐江岸”是景,“占丹 枫系钓舟”是人物的活动,在这样的情境之下看似非常悠闲自得,但结合颔联和颈联以及诗人“陆游” 的平生经历来看,可见这想象的情景只是壮志难酬之下的无奈之举,问题迎刃而解。 2.【2017 年高考课标Ⅲ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4~15 题。 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① 白居易 一篇长恨有风情②,十首秦吟近正声③。 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④。 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 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 【注】①元九、李二十:分指作者的朋友元稹、李绅,即诗中的“老元”“短李”。李绅身材矮小,时 称“短李”。②长恨:指作者的长诗《长恨歌》。③秦吟:指作者的讽喻组诗《秦中吟》。正声:雅正的诗篇。 ④伏:服气。 14.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A.《长恨歌》和《秦中吟》都是白居易的得意之作,能够作为其诗歌创作的代表。 B.元稹常常私下对白居易的诗歌进行模仿,这从侧面说明了白诗较高的创作水准。 C.白居易在诗中称呼李绅为“短李”,也隐含着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的意思。 D.作者坚信自己必将因文学成就而名扬后世,因此并不介意在当时是否得到认可。 E.在诗的最后两句中,白居易称,自己新编出的诗集可以成为自我炫耀的资本。 【答案】CD 【考点定位】鉴赏诗歌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鉴赏诗歌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鉴 赏 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 价 D。 【名师点睛】诗歌鉴赏选择题考查得比较全面,基本涉及诗歌鉴赏的所有方面,在判断错误选项的过程中, 应当一字不漏地找出各个选项涉及的各方面的信息,然后从选择题设置易错点的角度进行判断即可。 这类试题,需要考生整体把握诗歌,认真思考,准确分析作品风格和写作技法,能够结合社会背景、 诗人生平、诗歌内容等准确把握诗歌的主旨。只有做到这些,方可准确作出判断。 15.请从“戏赠”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6 分) 【答案】①诗人戏谑友人,夸耀自己,通过诙谐的态度表现出对文学成就的自得;②诗歌并非全是戏言, 也透露出一丝对自己现实境况的无奈与自嘲。 【解析】此题考查分析诗人的思想情感,应当结合具体诗句分析,因此可以逐句考虑诗歌的大意,进而考 【考点定位】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对于此类题目,首先应注意审题,从题干中明确答题的方向以及涉及 的范围,然后要掌握思考的角度,体悟情感一般从如下几方面入手,一是诗歌的标题,标题可以提示 情感、事件、题材,而这些内容都与诗歌情感有关;二是作者、朝代、注释;三是要把握情语,即显 性的情感词;四是要把握诗歌中意象的特征。 【考点直击】 鉴赏诗歌的思想情感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内容主题的评价,二是思想感情的评价,三是作者观点态度 的评价。在高考中,对古代诗词鉴赏之思想情感的考查往往占有很大比重,并且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的考查,都可以牵涉到或落脚到对思想情感的考查。命题形式主要有:请分析这首诗的思想情感(内涵); 请概括这首诗的主题思想;归纳本诗的思想内容;阐述诗歌所表达的观点、态度、主张。题型以主观题为 主,个别省市有客观题的形式。2018 年高考仍会沿袭这些命题特点。 【技巧揭秘】 1.熟悉高考,把握规律。 历年高考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类题目仍是复习的重点,通过对高考题目(尤其是近三年的高考题)的研 究,一方面可以了解高考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类试题题型及选材范围,另一方面,通过分析近几年高考试题, 可以发现一些考查热点、考查频率,有效提高复习的效率。 2.立足课本,提升能力。 高考诗歌鉴赏命题取材于课外的材料,不直接取材于课内,但其解题的依据、方法,乃至于技巧都存 在于课内,所以课本古诗词中的复习也很重要,一方面,通过对课内诗词的复习,总结鉴赏诗歌思想情感 类题目答题规律,提升应试能力;另一方面,也是一种文化的积累,是对文明的吸纳,惟有“得法于课内” 才能“得益于课外”。 3.多读勤练,拓宽知识面。 中国古典诗歌量多面广,而学生在整个高中学习阶段所接触到的诗歌数量却是有限的,因此在要平时 复习中多读勤练,一方面增加对古典诗歌知识的储备,一方面提升应试能力。 4.掌握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方法: (1)抓显情语。 ①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②最能概 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 (2)分析景语。 鉴赏古代诗歌,把握情感态度,应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 ①分析诗歌的意象。诗歌用形象说话,一般不是直白地表达抒情主人公的思想情感。而是借助于意象 (形象)抒情言志。把握常见意象的内涵,有利于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作者的情感态度。 ②品味诗歌的意境。诗歌是否有诗味、有意蕴,是衡量诗歌美丑高下的重要标准,而意蕴来自意境。 (3)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 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 留心。当然考试中对不熟悉的作家作品,命题者都要作注,以便于考生把握诗歌的内容。 (4)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 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 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激动、哀伤、悲愤、沉痛、惜别、依恋、赞美、仰慕、豪 迈、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不同类别诗歌鉴赏要领: ①借景抒情诗,要体会诗中情景交融的意境,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把握其写作技巧和语言特 色; ②咏史怀古诗,要联系背景,领悟情感(感慨兴衰或寄托哀思或托古讽今); ③托物言志诗,是诗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象征、兴寄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种理想 和人格志趣融于某种具体事物中,达到言志的目的; ④山水田园诗,是诗人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 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⑤边塞征战诗,反映边疆将士不畏辛劳、保卫边陲的战斗精神,或描写将士和亲人相互思念的深沉情 感,或讽刺并劝谏拓土开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 ⑥赠友送别诗,通过景物渲染离别时凄凉氛围,抒发难离或勉励之情; ⑦闺怨诗,写闺房女子对丈夫久客不归的埋怨或对远在边地征戍的夫君的思念;羁旅行役诗,是流浪 他乡的诗人通过眼见耳闻而触发的对遥远故乡的眺望,对家乡的憧憬; ⑧谈禅说理诗,是诗人把自己类似禅宗的顿悟或事理的体察诉之于诗句中,这类诗往往有不食人间烟 火之空灵境界; ⑨伤春伤别诗,是借对春光流逝抒发韶华易逝、壮志未酬的感慨,或表达对亲朋、好友、爱人的无限 思念之情等等。 (5)了解试题设问方式,掌握答题步骤: 设问方式: ①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②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③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趣?④这首诗的主 旨是什么? 思路解析: 这类题通常是结合某一诗句或意境提问,因此必须明确诗歌的表层意思与深刻意义,才能把握诗歌的 主旨和思想倾向。 答题步骤: ①回答塑造的形象;②回答作者的情感;③回答作品的思想意义。 【训练提分】 1.【2018 届安徽省六安一中高三第九次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送李录事兄归襄邓 刘长卿 十年多难与君同,几处移家逐转蓬。 白首相逢征战后,青春已过乱离中。 行人杳杳看西月,归马萧萧向北风。 汉水楚云千万里,天涯此别恨无穷。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联第一句叙述了十年间自己的境遇与朋友李录事相同,均是人生艰难,从而将深沉的感慨寓于其 中,令人伤感。 B.首联第二句中,诗人借景抒情,用遇风飞转的蓬草形象写出自己飘泊无定的生活,隐含着羁旅中飘 泊不定的苦味。 C.颈联中“归马”点明朋友归襄邓之事,“杳杳”萧萧”两个叠音词音韵和谐,有音乐美,渲染了欢 快的气氛。 D.尾联写两人分别后相距千万里,所以离别的时候有无尽的伤感,照应了题中的“送”,惜别之意尽 显。 E.本诗是送别诗,题目点出了主要事件,语句平易晓畅,但情感真切自然,读后让人有种惆怅的心绪。 【答案】B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鉴赏能力。题干要求选出“赏析不正确的两项”,B 项,“借景抒情” 理解错误。这里应是“比喻”的修辞手法。C 项,“音韵和谐,有音乐美,渲染了欢快的气氛”分析错 误。“杳杳”是渺茫、悠远之意:“萧萧”是马的叫声,都含有悲凉的情味。故选 BC。 (2)诗的颔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①流露出相逢时的喜悦。相同际遇的人终于在“十年移家白首”“征战”后相逢。②抒发对青春 岁月流逝的感慨。在战乱流离中,青春不再,青春的锐气也早已消磨。 ③同时也发出了对社会动乱的 悲叹。个人身世坎坷,社会战乱动荡,诗人的痛苦之情充溢诗句之中。 2.【2018 届湖北武汉市高中毕业生四月调研测试】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各题。 木兰花慢 【元】张弘范① 功名归堕甑②,便拂袖,不须惊。且书剑蹉跎,林泉笑傲,诗酒飘零。人间事,良可笑,似长风、云 影弄阴睛。莫泣穷途老泪,休怜儿女新亭。 浩歌一曲饭牛声③,天际暮烟冥。正百二山河,一时冠带,老却升平。英雄亦应无用,拟风尘、万里 奋鹏程。谁忆青春富贵,为怜四海苍生。 【注】①张弘苑:元朝将领,善马槊,也能文。中统三年任行军总管,从征李嬗。后被元世祖免去军 职。后被起用,率兵灭宋。②甑:一种古代炊具,类似现在的蒸锅,多为陶制。③饭牛:喂牛。据《吕氏 春秋·举难》记载,春秋时,宁戚穷困无以自进,于是为齐桓公驾车。“饭牛居车下,望桓公而悲,击牛 角疾歌”,桓公听到后,认为他是个奇才,于是加以重用。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本词开篇说功名失去了,也不过像陶甑摔碎了一样,不值得大惊小怪,显示了词人的洒脱。 B.“书剑蹉跎,林泉笑傲,诗酒飘零”三句,表明了作者对过去的作为有悔恨,决意拂袖而去,不问 世事了。 C.“莫泣穷途老泪”“休怜儿女新亭”反用晋代阮籍和东晋渡江人士的典故,一“休”一 “莫”, 写得乐观开朗。 D.词的结尾提到“青春富贵”,表明此时作者虽然已经决定弃功名而隐居了,但对当年的春风得意仍 难以忘怀。 E.这首词用典贴切,风格慷慨悲壮,具有阳刚之气,体现出了张弘范文武双全的大将风范。 【答案】BD 点睛:诗歌鉴赏的双选题,是综合考查对诗歌内容、手法和主旨理解和赏析类的试题,考生在作答这类试 题的时候要注意,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这样 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 (2)作者在下阕中表达了哪些感情?请结合词句内容分析。 【答案】①对得到重用的渴望。用“宁戚饭牛作歌”的典故,表明自己想得到君王重用。②对国家、人民 的关心。“百二山河”指国家江山,“四海苍生”指百姓,作者说自己关心国家,要解除人民的疾苦。 ③对个人功名利禄的轻视。“谁忆青春富贵,为怜四海苍生”,表明作者要有所作为,并不是为了自 己的个人富贵,用反间,表达出对个人功名利禄的轻视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赏析诗词的情感类试题,考生要注意先要审题“哪些感情”“请结合词句内容分 析”,从诗句“宁戚饭牛作歌”的典故,表明自己想得到君王重用。“百二山河”指国家江山,“四 海苍生”指百姓,作者说自己关心国家,要解除人民的疾苦,体现了作者关心国家前途和百姓的疾苦。 “谁忆青春富贵,为怜四海苍生”,表明作者要有所作为,并不是为了自己的个人富贵,用反间,表 达出对个人功名利禄的轻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