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3.00 KB
  • 2021-06-07 发布

辽宁省辽阳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2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 1 - 高二语文质量检测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两部分,共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选择题 13 道题,每题三分,共计 39 分,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 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议论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诗歌一个最大的特色就是重视“兴”的作用。所谓“兴”的作用,在中国诗歌传统 上可分两个方面来看。 从作者方面而言就是“见物起兴”。《诗经》上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雎鸠鸟“关关”的叫声,引发君子求得配偶的情意,就是“兴”的作用。但宇 宙间不只草木鸟兽等种种物象能引发我们的感动,人世间种种事象也能引起我们的感动。《诗 经》“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是写对时代动荡不安的感慨,这也是 引起人感动的一种重要的因素。 “兴”的作用,不但作者有之,读者亦有之。只要你在读李白、杜甫的诗歌时也能产生 与他们同样的感动,那么你也就有了与李白、杜甫同样的诗心。不过,诗在使人感动方面有 很多不同的层次。第一层次是一对一的感动,就是闻一知一,不产生更多的联想。陆放翁和 他的妻子分离之后又在沈园相遇,他写了一首《钗头凤》,千百年之后,我们仍然为陆放翁的 悲剧和他的感情所感动,这就是一对一的感动。 可孔子说“诗可以兴”的感动则不仅是一对一的感动,更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 的感动。有一次,子贡问孔子:“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孔子回答:“未若贫而乐, 富而好礼者也。”于是子贡就说:“《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诗 经》里所说的是璞玉的切磋琢磨,与做人本不相干,可子贡却从中悟到做人的道理,这正是 “诗可以兴”的感发。由此可见,诗的作用不仅是使作者有一颗不死的心,而且也使读者有 一颗不死的心;不仅有一对一的感动,而且有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兴”的感发。 同样,西方文学理论中也有类似“兴”的说法。接受美学一个很重要的理论就是“读者 反应论”,认为读者的兴发感动是十分重要的。他们认为读者可分成不同的层次,第一个层 次是普通的读者:读明月就是明月,读清风就是清风,只从表面去理解。第二个层次是能深 - 2 - 入一步的读者:他们能够从艺术的表达、文字的组织、形象的使用等各方面去欣赏作品。第 三个层次是“背离作者原意”的读者:他们对作品的解释可以不必是作者本来的意思,而是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引发。只有这第三个层次的读者,才是最能感悟生命的读者。 南唐中主的词“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王国维从中看到了什么?看到一 种“众芳芜秽,美人迟暮”的悲哀和感慨。晏殊的词“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 涯路”(《蝶恋花》)写的是相思爱情,王国维说这是成大事业大学问的第一种境界!王国维的 这种感发正是中国诗歌中让人心不死的“兴”的作用。 (摘编自叶嘉莹《什么是好诗》)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就作者方面而言,“兴”的作用既包括见物起兴又涵盖因事象而引起感动。 B. 就读者方面而言,“兴”的作用表现在读者对作者及其诗歌作品产生感动。 C. 子贡从切磋琢磨句中悟出做人的道理,无疑当在最能感悟生命的读者之列。 D. 王国维“为学”境界的读诗感发,证明了中国诗歌中的“兴”的重要作用。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段与段之间衔接十分紧密,如中间四段的段首句都既承接上文又引出下文。 B. 文章既援引古代经典中的言论,又以《诗经》及唐宋诗词为例,论证方式灵活。 C. 文章论述“兴”的作用,主要从作者和读者两个方面展开,并且重点论述后者。 D. 文章通过对东西方文学理论的对比论证,突出了阅读中读者兴发感动的重要性。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对作品的理解越背离作者本来的意思,就越能体现读者具有生命感悟能力。 B. 读明月即懂明月,读清风即懂清风,从表面理解作品,都是第一层次的读者。 C. 孔子的“诗可以兴”不是说诗仅仅能够感动一位读者,而是能感动无数读者。 D. 陆游的《钗头凤》和晏殊的《蝶恋花》,这都是能够使读者产生感动的好词。 【答案】1. B 2. D 3. D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要做好这类题,需要全面提取信息,精准筛选,细 心比对,灵活理解。常见问题有:遗漏或添加信息、时空交错、偷换概念、张冠李戴、逻辑 出错等。 B 项,“就读者方面而言,‘兴’的作用表现在读者对作者及其诗歌作品产生感动”范围扩大, - 3 - 表述错误。本文所论述的是“诗”的“兴”,不是关于作者的“兴”。结合文本内容“第二 个层次是能深入一步的读者……他们对作品的解释可以不必是作者本来的意思,而是一生二、 二生三、三生无穷的引发”分析可知,读者对于作者的感动应是从作品中来的,不是源于作 者本身。 故选 B。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原文论证和语言特点的分析理解能力。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论证”一般指论证 方法、论证结构、论点、论据等内容。论述类文本阅读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引用论 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因果论证与类比论证等六大类;论证结构主要包括“横向展开议 论”(并列结构)与“纵向展开议论”(递进结构)两种。 D 项,“对比论证”表述错误。结合文本内容“从作者方面而言就是‘见物起兴’”,“兴” 的作用,不但作者有之,读者亦有之”,“可孔子说‘诗可以兴’的感动,则不仅是一对一 的感动,更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感动”,“同样,西方文学理论中也有类似‘兴’ 的说法。接受美学一个很重要的理论就是‘读者反应论’,认为读者的兴发感动是十分重要 的”分析可知,东西方文学理论是并列关系,没有形成对比。 故选 D。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根据原文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做这类题因为是“推断和想象”,所以,选项的内 容就不再是原材料的句子,而是在原句的基础上,加上出题者自己的理解。要解答好这类题 目,首先要做到对材料的熟悉和理解,以便解题时迅速找到其在材料中的相关区域,进而进 行比较、分析、推断;其次,要清楚选项都是在文中句子基础上进行的合理推断,绝不是凭 空进行的,所以找到原来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筛选信息、推敲选项;将选项和原文信息进行 比较时,掌握一些常见的设错方式很有必要,从而使思维变得更加敏捷,提高解题速度和准 确率 。 A 项,“越背离……越能体现……”的表述错误。结合文本内容“第三个层次是‘背离作者原 意’的读者:他们对作品的解释可以不必是作者本来的意思,而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 穷的引发。只有这第三个层次的读者才是最能感受生命的读者”分析可知,题干曲解文意, 表述错误。 B 项,“都是第一层次的读者”中“都”表述错误。结合文本内容“他们认为读者可分成不同 的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普通的读者:读明月就是明月,读清风就是清风,只从表面去理解…… - 4 - 才是最能感悟生命的读者”分析可知,第二,第三层次的读者也能够做到这一点。 C 项,“不是说诗仅仅能够感动一位读者,而是能感动无数读者”表述错误。结合文本内容 “《诗经》所说的是璞玉的切磋琢磨……而且有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兴’的感发” 分析可知,孔子说的“诗可以兴”,是说从诗歌所表达的本意中读出其他的含意,而不是感 动的读者众多。 故选 D。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 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 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 “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 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 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 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 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 “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 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 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 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 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 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 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 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 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 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 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 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 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 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 5 - 材料一: 武汉长江大桥的兴建,开辟了我国桥梁建设事业的新历史。中国工程人员数十年来在桥 梁建设工程中作过许多努力,有过很多成续,钱塘江铁桥就是中国工程人员自己设计的。可 是,我们从来没有完全用自己的力量建设一座规模巨大的铁路桥梁。五十年前的黄河铁桥是 由比利时包工的。其后的钱塘江铁桥的主要结构部分也是由德国、英国、丹麦三个“洋行” 分别承包的,这就不可能使我们系统地积累自己的桥梁建设经验,没有能组成自己的桥梁建 设队伍,中国的桥梁建设事业也就长期停滞不前。武汉长江大桥的修建将改变我国桥梁建设 事业的面貌。三年来,主持武汉长江大桥勘测设计工作的工程人员和地质人员,在人力、物 力、财力上得到国家大大力支持,又得到苏联专家的无私援助,既考虑了最经济地建设桥梁, 又考虑了航运等有关部门对利用长江的要求,选择了最合理的线路和桥式,完成了这个伟大 工程的初步设计。同时武汉长江大桥的全部工程还将用自己的材料由我国自己的人力来建设, 因此,这个工程也将是我国一座最好的桥梁建设学校,将为我国培养出一批桥梁建设人才。 (摘自社论《努力修好武汉长江大桥》,《人民日报》1954 年 2 月 6 日) 材料二: 港珠澳大桥被英国《卫报》誉为“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对于这座目前世世界上综合 难度最大的跨海大桥而言,每项荣誉的背后,都是一组组沉甸甸数据的支撑,全长 55 公里, 世界总体跨度最长的跨海大桥;海底隧道长 5.6 公里,世界上最长的海底公路沉管隧道;海 底隧道最深处距海平面 46 米,世界上埋进海床最深的沉管隧道;对接海底隧道的每个沉管重 约 8 万吨,世界最重的沉管;世界首创深插式钢圆筒快速成岛技术,截至通车前夕,港珠澳 大桥共完成项目创新工法 31 项、创新软件 13 项、创新装备 31 项,创新产品 3 项,申请专利 454 项,7 项创世界之最,整体设计和关键技术全部自主研发。在这一大国重器的背后,不光 有千千万万建设者的汗水,更有不少为其提供强有力科技支撑的团队。如今,如今,中国的 桥梁和高铁一样,已经成为中国走的世界的一张名片。而随着这张名片一同递出的,是我们 身为国人的自信心。 (摘自王忠耀等《港珠澳大桥背后的科技支撑》,《光明日报》2018 年 10 月 24 日) 材料三: 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智能建造以信息化为基础,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及物联网等先技术, 创造具有感知储存能力、学习判断能力的智能设备、智能控制系统等,扩展、延伸工程建设 者的感知能力、预测能力、控制能力及作业能力,将机器智能与人类智慧紧密结合,形成人 机一体化智能建造系统,使工程建设更为安全。智能建造平台由感知层、网络层、数据层、 - 6 - 应用支撑层及应用层组成。感知层是基础,借助卫星等多种技术手段,采集各类数据信息, 类似人的眼睛等感官;网络层利用光纤通信网等技术,将感知层采集的各类数据信息传输至 数据层,类似人体神经系统;数据层中存储着大量的数据信息资源,借助数据库、云存储等 智能存储手段,实现信息资源的有效存储和共享;应用支撑层是运算中心,类似于大脑,实 现数据融合,最终在应用层形成各种智能控制系统,辅助工程建设者进行决策。 (摘编自林鸣等《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智能建造探索与实践》) 4. 下列对材料三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 B. B C. C D. D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的社论沉雄庄重,激发读者奋发向上的爱国热情;材料二的报道用确凿事实和翔实 数据凸显我国科技实力,唤起读者强烈的自豪感。 B. 武汉长江大桥的建设虽然有苏联专家援助,但在建桥伊始就计划全部工程使用我国自己的 材料和人力,从而培养锻炼新中国自己的桥梁建设队伍。 C. 港珠澳大桥拥有世界上最长的总体跨度和海底隧道、进海最深的沉管隧道、最重的隧道对 接沉管,以及首创的智能建造平台和深插式钢圆筒快速成岛技术。 D. 综合三个材料可以看出,中国大型桥梁工程摆脱了以往的落后面貌,数十年来的中国桥梁 建设史,也反映了新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 6. 为什么说今天的中国桥梁已经成为体现国人自信心的一张名片?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4. D 5. C 6. ①港珠澳大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被外媒誉为“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②港珠澳大 桥证明当今中国桥梁建设水平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③从武汉长江大桥到港珠澳大桥,体现 了我国科技实力的增强和不断创新的精神。 【解析】 【4 题详解】 - 7 - 此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 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重要概念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 有没有问题。D 项,“实现数据融合”与文意不符,原文说“实现信息资源的有效存储和共 享”。故选 D。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关于文章的内容注意找到选项对应的语段进行 对读,发现其中的细微差别,关于手法首先看手法概括的是否得当,然后看分析的是否合理。 C 项,“世界最长的海底隧道”表述不当,应为“世界上最长的海底公路沉管隧道”。故选 C。 【6 题详解】 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信息的筛选与整合能力。解答时,应通读全文,结合文章的内容和结构, 进行信息的提取和整合。题干要求概括“中国桥梁已经成为体现国人自信心的一张名片”的 原因,这句话是材料二的最后一句,所以界定答题区间为材料二,对材料二进行分层概括即 可。材料二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句为一个层次,主要引述外国媒体对中国桥梁的高度评价; 第二、三句为第二个层次,列举一系列“世界之最”主要为了证明我国桥梁技术领先世界; 第三句话为第三个层次,通过列举数字,证明我国自主研发和科技创新能力在桥梁建设中的 体现。这些都是自武汉长江大桥建设以来我国桥梁建设的突破。据此组织答案即可。 【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主观题时,通过分析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 信息筛选,综合信息筛选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 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局部信息筛选要锁定区位,对段落进行 简单的划分,分出层次,找到关键词语,联词成句分条作答。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夏天的阅读 伯纳德·马拉默德 乔治·斯塔约诺维奇是邻居家的小伙子。他 16 岁的时候因为缺乏耐性,一时冲动退了学。 今年夏天是找工的困难季节,他找不到事情可做,结果整天把大部分光阴都消磨在街头和家 里。 有时候他大白天也出去散步,但是大多时候他要等炎热的太阳西沉后才上街。他没什么 既定的目标,只是到处溜达,穿过一个个街口,来到一座灯光幽暗的小公园内。他在一把椅 子上坐下来,望着铁栏内枝叶繁茂的大树和盛开的鲜花,思索着如何使自己的生活变得好些。 - 8 - 直到午夜,他才起身,拖着脚步回到闷热冷清的家里。 一次乔治散步时碰见很晚才下班回家的卡坦扎拉先生。卡坦扎拉先生在 RT 车站的售票处 上班,住在距乔治家一个街口的一家鞋铺楼上。晚上,天气闷热时,他就穿条裤衩,坐在门 口的台阶上,借着鞋匠窗户内透出来的灯光看《纽约时报》。 卡坦扎拉先生回家时常常喝得醉醺醺的,但醉态总是安详的。乔治喜欢卡坦扎拉先生, 因为在他小时候卡坦扎拉先生曾给过他零钱去买柠檬冰棍。卡坦扎拉先生与大多数邻居迥然 不同,他见到你时,不时会问你一些与众不同的问题。每当他那病恹恹的胖老婆趴在窗户上 朝外张望时,他就肯定在读报。 “你这个夏天干些什么啦,乔治?”卡坦扎拉先生问道“我见你每晚都在溜达。” “现在还没什么可干,我在等工作。”接着乔治又说,“我在家里看书,提高修养。” 卡坦扎拉先生对此饶有兴趣,他用一块红手绢擦了一下脸。“看些什么书?” 乔治犹豫了一会,然后说:“我到图书馆开列了一张书目单,准备今年夏天读完。” “一共有多少书?” “我没数过,也就是那么一百来本吧。 卡坦扎拉先生吹了一声口哨。 “我琢磨着,如果我读完它们,”乔治诚恳地说,“对我的教养会有很大好处。我不是 指高中时他们教的那种教养,我想知道各种各样的事情。” 此后的一天傍晚,隔街的那位鞋匠叫住乔治,说他是个好孩子。乔治猜想一定是卡坦扎 拉先生把有关他正在读很多书的事情告诉鞋匠了。从鞋匠那里可以看出,事情已经传遍了整 个居民区。虽然没人跟他直接打招呼,但是他看见好些人朝他温和地微笑。他对这片居民区 感到了一点快慰,增加了一点好感,尽管他从来就没想过在这里度过自己的一生。连在离家 很远的咖啡店工作的姐姐索菲也知道他读书的事了。索菲对他更和蔼了,她用种种方式表示 出为他感到骄傲。 夏天在一天一天过去,乔治每日清扫房间,作为对索菲的回报。修长憔悴、收入微薄的 索菲每星期给他一块钱,尽管仍旧不够开销,但比以前只有两三角钱强多了。他把钱花在香 烟上,买一罐啤酒或是一张电影票。偶尔他会到书报摊买一本折价书,他喜欢在房间里摆上 几排书,虽然从来不读。晚上是最令人愉快的时光,当他从坐在自己店铺前的店主们面前走 过时,虽然没跟他们说什么,他们也没跟他说什么,但他可以感觉到四处都是赞许的目光。 有那么几个晚上,他的感觉是如此的好,禁不住整夜在公园内蹦蹦跳跳。他在居民区内悠然 漫步,然后回家,脱衣上床,安然入梦。 - 9 - 在这几个星期当中,他只跟卡坦扎拉先生谈过一次话。那个售票员没谈及书,也没问什 么,可是乔治对这种缄默感到很不自在。乔治打定主意在读过几本平装书前,不与卡坦扎拉 先生说话。但是当他开始阅读时,他又顿感索然无味,不再想读啦。因此,一天的大部分时 光,乔治拧开收音机,听厌了说话声,转而听音乐。他把房间收拾得十分整洁,即使有一天 忘了打扫卫生,索菲也无话可说。 不过总的说来还算不坏。不管白天多糟,到了晚上散步时他便可以打起精神。一天晚上 乔治看见卡坦扎拉先生在街上朝他走过来。乔治刚想转身避开,但是卡坦扎拉先生赫然在他 的身旁站住了,浑身散发出啤酒的味道。他的目光在投向乔治时,显得黯淡忧郁。 “你那些书读得怎么样了?”卡坦扎拉先生问道。他试图站稳,但还是晃了一下。 “还好,我觉得。”乔治说着,感到热血涌上脸颊。 卡坦扎拉先生的脑袋虽然有点摇晃,但眼睛沉稳。 “乔治,”他说,告诉我其中一本的书名。谁知道呢,也许那是本好书,我也想看看。” 乔治无法回答,闭上了眼睛。当他睁开眼睛时,卡坦扎拉先生已经不无遗憾地走开了。 他听见卡坦扎拉先生临走时丢下的一句话:“别学我,乔治。” 第二天晚上他不敢离开家门。整整一星期,除了没人时偷偷溜进厨房外,他整天都闭门 不出。一天晚上,他再也无法忍受炎热的折磨,在凌晨一点钟孤身冲到大街上。他希望神不 知鬼不觉地钻进公园,但是各个街口都躺着人,倦怠不堪,等待着微风。乔治垂下眼皮,畏 畏缩缩地从他们旁边走过,但是不一会儿,他就发现他们对他仍旧非常友好。他猜想卡坦扎 拉先生并没有跟他们说起过他,可能卡坦扎拉先生第二天清早从醉梦中醒来后,把见到他的 事忘得一千二净了。乔治感到信心又缓缓地回归到他身上。 那天晚上,街角上的一个男人问他是否真的读了很多书。乔治承认说是的。那人说像他 这样年纪的孩子读了那么多书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 “是啊。”乔治回答说。他真希望谁也别再提起书的事。过了一两天,乔治又碰上了卡 坦扎拉先生,卡坦扎拉先生并没有提到书。 (有删改) 7. 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小说注重细节描写。听到乔治说自己要读一百来本书时,卡坦扎拉先生吹了一声口哨,这 说明他不相信乔治会读这么多书。 B. 乔治因为得到姐姐索菲给的零花钱,所以每天主动把房间收拾得十分整洁,以减轻姐姐的 负担。 - 10 - C. 乔治对卡坦扎拉先生十分敬重,而卡坦扎拉先生又对乔治读书十分赞赏,这是乔治撒谎的 全部根源。 D. 小说中“书籍成为社会价值的同义语”像一面镜子折射出主人公意图通过读书来获得社 会权威认同的心理需求。 8. 请用简洁的语言梳理乔治的心理变化过程。 9. 你认为乔治会兑现读“一百来本书”的诺言吗?结合小说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答案】7. D 8. ①失业在家,无所事事,郁闷无聊。②碰到自己敬重的卡坦扎拉先生, 感到自卑,希望他看得起自己。③享受谎言带来的好处,感觉良好。④为自己并未真正读书 而羞愧不安。⑤受到卡坦扎拉先生的质问,担心谎言被揭穿,恐惧不敢见人。⑥发现人们依 旧善待他,感到欣慰,心存幻想。 9. (示例 1)不会。①乔治是个不爱读书的人。他也试着读书,但他一读书便顿感索然无味。 ②乔治没有耐心,对于自己不感兴趣的事难以坚持,尽管这件事可能对自己有所提升。③乔 治是个善于自我安慰、自我原谅的人,尽管撒谎让他有些羞愧,但他通过打扫房间,出门散 步等行为让自己逃避读书,并享受着谎言带来的好处;人们没有揭穿他的谎言,依旧善待他, 让他觉得欣慰。可见他许诺读“一百来本书”只不过是自欺欺人。 (示例 2)会。①乔治许下读“一百来本书”的诺言,是为了得到别人的认可和尊敬,从中可 以看出乔治对改变现实生活状况的内心需求。乔治对现状是不满的,希望生活得更好一些, 而阅读是一条可行的途径。②乔治虽然很享受撒谎带来的好处,但内心还是很煎熬的,比如 他怕见到卡坦扎拉先生。只有真正兑现诺言,才能摆脱困境,变得坦然。③周围人们对读书 的崇拜以及知道乔治读了很多书后对乔治的善待促使乔治明白阅读的意义,而他们的期待和 善意也会促使乔治努力改变自己。 【解析】 【7 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 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本题 A 项,小说的细节描写并不突出,卡坦扎拉先生吹了一声口哨是对乔治读书表示惊讶或 赞赏。 B 项,以偏概全。乔治清扫房间还因为无所事事和消除并未读书的内疚心理。 C 项,“这是乔治撒谎的全部根源”错,乔治撒谎还因为自己也想改变现实的生存状况。 故选 D。 - 11 -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心理变化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目要求;然后 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结合中心事件,梳理文章情节;再结合具体情节中人物的表现,即语言、 动作、心理等描写认真揣摩人物心理变化;最后组织语言,按情节发展分点作答。 本题中,一开始乔治失业在家,心情比较苦闷;遇到卡坦扎拉先生后,为了使卡坦扎拉先生 看重自己,便编造谎言说自己在读书,结果得到了大家的赞许;乔治也曾因此而不安,被卡 坦扎拉先生识破后,羞于见人,但发现人们并没有厌弃他,又感到欣慰。据此分析其心理变 化过程即可。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的探究能力,考查学生阅读文本、提取筛选、整合信息,并在此基础上概括得 出自己的观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首先明确作者的看法,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结合 着文本的具体内容进行归纳即可。 解答此题,要先表达自己的观点,此题为开放式题目,既可答“会”,也可答“不会”。答 “会”,可从其为了得到别人的尊重,撒谎后内心受到煎熬等方面作答;答“不会”,可从 其不爱读书,没有耐心等方面作答。然后再针对自己的观点,从文中找出相关的根据,分析 自己观点的合理性。 【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 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 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 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的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 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特征等。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 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二、古诗文阅读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石钟山记 宋代:苏轼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 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 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 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 12 -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 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 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 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 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 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 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 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 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 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 所谓石钟者。 B.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 所谓石钟者。 C.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 所谓石钟者。 D.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 谓石钟者。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钟磬,钟磬是古代两种重要的礼乐器,它们各有不同的形制。磬是用石头磨制的;钟是由 饶发展演化而来的,青铜制成。 B. 元丰,皇帝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与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 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始创年号为建元,一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 C. 丁丑,干支纪年法,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总称。把干支顺序相配正好六十为一周,周而复 始,循环记录,这就是俗称的“千支表”, D. 水师,水师包括多种含义:古代管理水路的官名;民间接骨医生;水军,兵种之一;一种 水神;水手本文中水手。 12. 对本文内容与写法的概括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13 - A. 《石钟山记》的结构不同于一般的记游性散文那样,先记游,然后议论,而是先议论,由 议论带出记叙,最后又以议论作结。作者以“疑—察—结论”三个步骤展开全文。全文首尾 呼应,逻辑严密,浑然一体。 B. 本文先提出人们对郦道元的说法的怀疑,以及自己对李渤的说法的怀疑。从而自己亲自实 地考察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表现了苏轼不迷信古人,不轻信旧说,不主观臆断,而亲身实地 考察的精神。 C. 文章第二段,描写了苏轼自己在明月之夜坐船到石钟山的绝壁下实地探察。作者用栖鹘和 鹳鹤的声音渲染了一种阴森恐怖的气氛,使人心惊胆战,从侧面凸显了作者的不怕艰险,勇 于探索的精神。 D. 本文虽然篇幅短小,但却写得曲折有致,跌宕起伏。先是对前人的说法提出怀疑,引起读 者的阅读兴趣;中间实地考察先是鸟声让人惊恐欲归,继而一转发现石钟山得名的水声。真 是山重水复,柳暗花明。 13. 翻译下列句子 (1)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故? (2)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 【答案】10. B 11. B 12. C 13. (1) 敲击后能发出声响的石头,到处都这样,可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这是为什么 呢? (2)我正心惊想要回去,忽然巨大的声音从水上发出,声音洪亮像不断地敲钟击鼓 【解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先了解文章大意,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 气词,要确定谓语、宾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 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 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这是完整的时间状语,应该断在一起,排除 AC; “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长子迈”作主语,“赴”作谓语,“饶之德兴尉”偏正短 语作宾语,地点+官职,独立句子;“送之至湖口”,兼语短语作谓语,承前省略号主语“余”, 独立句子,排除 D。 故选 B。 - 14 -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理解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的积累有助于解读文言文,一般包括官职、宗 教礼仪、服饰、年龄称谓、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等,学习过程中注意准确积累。 B 项,“一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错误,一个皇帝可以有多个年号,汉武帝就有多个年号。 故选 B。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看清题干要求,然后依据人名、 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较,做 好理解分析,找出与原文不符合之处。 C 项,“从侧面凸显了作者的不怕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错误。正面直接表现,并非侧面。 故选 C。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文翻译的两个原则: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直译为主,意译 为辅。 (1)石之铿然有声者,定语后置句;然,形容词词尾;铿(kēng )然,形容敲击金石所发 出的响亮的声音;所在皆是也,判断句;是,这样;何故,什么缘故。 (2)方,正;而大声发于水上,状语后置句;于,从;噌(chēng )吰( hóng ),这里形 容钟声洪亮。。 【点睛】文言文阅读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考生 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所以,考生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另 外需要注意的是,考生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 继续阅读。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参考译文: 《水经》说:“鄱阳湖的湖口有石钟山。”郦道元认为在下面靠近深潭,微风振动波浪, 水和石互相碰撞,发出的声音好像大钟一般。这个说法,人们常常怀疑它。如果现在把钟磬 放在水中,即使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何况是石头呢!到了唐代的李渤才去探寻它 的所在地,在深潭边找到两块山石,敲打它们,听它们的声音,南边的声音重浊而模糊,北 边的声音清脆而响亮,鼓槌停止了敲击,声音还在传播,余音慢慢地消失。他自己认为找到 了这个石钟山命名的原因。但是这个说法,我更加怀疑。能发出铿锵声音的山石,到处都是, 可是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为什么呢? - 15 - 元丰七年六月初九,我从齐安坐船到临汝去,大儿子苏迈将要去就任饶州的德兴县的县 尉,我送他到湖口,趁此能够观察所说的“石钟”。庙里的和尚叫小童拿着斧头,在乱石中 间选一两处敲打它,硿硿地发出声响,我就是笑,不相信。到了晚上,月光明亮,我和苏迈 坐着小船来到绝壁下面。巨大的山石竖立着,有千尺,好像凶猛的野兽和奇异的鬼怪一样, 阴森森地想要向人扑去;山上宿巢的老鹰,听到人声也受惊飞起来,在高空中发出磔磔地鸟 鸣声;又有像老人在山谷中边咳边笑的声音,有人说这是鹳鹤。我正心惊想要回去,忽然巨 大的声音从水上发出,声音洪亮像钟鼓声连续不断。船夫很惊恐。我慢慢地观察,山脚下都 是山石大大小小的洞穴和裂缝,不知它们的深度,细微的水波涌进洞穴和裂缝,波浪激荡便 形成这种声音。船绕到两山之间,将要进入支流口,有块大石头挡在水流的中心,上面可坐 百来个人,中间是空的,而且有许多窟窿,把风浪吞进去又吐出来,发出窾坎镗鞳的声音, 同先前噌吰的声音相互应和,好像音乐演奏。因此我笑着对苏迈说:“你知道那些典故吗? 那噌吰的响声,是周景王无射钟的声音,窾坎镗鞳的响声,是魏庄子歌钟的声音。古人没有 欺骗我啊!” 凡事不亲眼看到亲耳听到,却根据主观猜测去推断它的有或没有,可以吗?郦道元所看 到的、所听到的,大概和我一样,但是描述它不详细;士大夫终究不愿用小船在夜里在悬崖 绝壁的下面停泊,所以不能知道;但渔人和船工,虽然知道却又不能用文字表达、记载。这 就是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石钟山得名由来的原因。而浅陋的人竟然用斧头敲打石头来寻求石钟 山得名的原因,自以为得到了这个事情的真相。我因此记下以上的经过,叹惜郦道元简略, 嘲笑李渤的浅陋。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塞上咏雪花 纳兰性德 非关癖爱轻模样,冷处偏佳,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 谢娘②别后谁能惜,漂泊天涯,寒月悲茄,万里西风瀚海③沙。 [注]①此词作于康熙十七年十月,诗人随驾北巡塞上时。②谢娘,东晋才女谢道韫。她曾因 咏雪名句“未若柳絮因风起”享有盛名。③瀚海:沙漠. 14.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标题为“塞上咏雪花”,按照传统的分类,这是一篇“咏物”的中调。 B. 作者把雪花当作群芳之一,在词的开篇凭空地制造矛盾,再以新奇的手法解决矛盾,这种 - 16 - 创新显示了作者的才调高绝、独出机杼。 C. 词的上片重点在“不是人间富贵花”,词人旨在表明自己偏爱雪花的理由:雪花虽不像富 贵花那样雍容华贵,却自有其清高孤绝的姿态。 D. 词的下片“谢娘别后谁能惜”,一语沉痛,这句话看似指东晋才女谢道韫,实则一语双关, 仍有对心爱女子的代称一层意思。 15. 这首词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怀?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答案】14. A 15. ①不慕人世荣华富贵,厌弃仕宦生涯:作者认为雪花不是人间富贵花, 这既是他的审美选择也是他对于富贵门阀种种束缚的逆反心态的反射。 ②羁旅漂泊:漂泊天 涯的雪花与随驾北巡塞上的诗人惺惺相惜。 ③孤独悲凉:凄冷的月光下,西风掀起万里狂沙, 夹着漫天飞雪,吹向无际的大漠,相伴的只有寒月悲笳,物人相似。 整首词中作者以雪花自 况,托物言志,委婉含蓄地表达出作者的复杂情怀。 【解析】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歌的赏析能力。设题类型包括: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解答此题既 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 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这是一篇‘咏物’的中调”分析有误。此为小令。词大致可分为三类:⑴小令;⑵中调; ⑶长调。有人认为: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五十九至九十字为中调,九十一字以外为长调。 故选 A 项。 A 项,“这是一篇‘咏物’的中调”错,此为小令。 故选 A。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思想感情的理解分析能力。这类题的答题思路为:原因(翻译诗句)+手法(明确 手法)+感情(多角度多侧面全面列举)。题干为:这首词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怀?请结合全 词简要分析。答题前先通读全诗,对诗歌有整体性的理解和把握,读懂诗歌写了什么,然后 抓住诗句中的关键词句进行细细品读,体悟其中蕴含的情感。 本词咏雪花,整首词中,词人托物言志,以雪花写自己,寄寓了复杂的情感。“不是人间富 贵花”,作者认为雪花不是人间富贵花,表达词人不慕富贵名利,厌弃官场。“谢娘别后谁 能惜,飘泊天涯”,谢道韫之后无人怜惜雪花了,只落得漂泊天涯,而词人也在天涯,这两 句写出词人羁旅漂泊之感。“寒月悲笳,万里西风瀚海沙”,在寒冷的月光和悲笳声中任西 - 17 - 风吹向无际的大漠,有孤独悲凉之感。 【点睛】理解诗歌的情感,首先要知道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有哪些。 1、忧国伤时。有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的,有反映离乱的痛苦的,有同情人民的疾苦的,有 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的。 2、建功报国。有建功立业的渴望的,有保家卫国的决心的,有报国无门的悲伤的,有山河沦 丧的痛苦的,有年华消逝,有壮志难酬的悲叹的,有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的,有理想不为人 知的愁苦心情的。 3、思乡怀人。有羁旅愁思的,有思亲念友的,有边关思乡的,有闺中怀人的, 4、生活杂感。有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的,有昔胜今衰的感慨的,有借古讽今的情怀的,有 青春易逝的伤感的,有仕途失意的苦闷,有告慰平生的喜悦。5、长亭送别。有依依不舍的留 念,有情深意长的勉励。 那么,在考场上,题量大,时间紧,如何才能快速的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呢?可以从以下几 个方面来切入: 一、从题目。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许多古代诗歌,标题对文中的内容就有很明显的提示总括 作用。 二、从序言。有的序。三、从诗人交代了创作的年代,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缘由,有的交代了 创作的经过,有的交代了创作的背景,有的又为整个作品奠定了情感基调,它对理解作品的 思想内容也是至关重要的,因而不能忽视。。 三、从诗人。要知人论世。 四、从诗句,这是最重要的依据。从全诗的角度理解诗中所写之事,运用的意象,描写的画 面,所写的典故,以及直接抒情的词句来考虑。 (三)、名句名篇默写 16.补写名句名篇中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但寒烟衰草凝绿。 (2)落木千山天远大,__________。 (3)__________,石破天惊逗秋雨。 (4)小楼一夜听春雨,__________。 (5)__________,镜中衰鬓已先斑。 (6)痴儿了却公家事,__________。 【答案】 (1). 六朝旧事随(如)流水 (2). 澄江一道月分明 (3). 女娲炼石补天 - 18 - 处 (4). 深巷明朝卖杏花 (5). 塞上长城空自许 (6). 快阁东西倚晚晴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古诗文名篇名句的能力。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 定很有迷惑性,所以,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如同音字、形似字、通假 字、难写字等字的写法。考查常见的名篇名句默写常常分为两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 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 一定难度,理解和记忆同时考查。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 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字形复杂字,要在平时默写时反复写。另外,较长的句子不能掉字。 从历年高考题来看,名篇名句考查的内容基本上诗词文兼顾,立足课内,也涉及少量课外名 句。从考查的倾向来看,主要是富有教育意义和警策作用的哲理句。本题要注意如下字词: 澄、娲炼、倚。 【点睛】1.要整体背诵,不要孤立记诵名句。 2.古代诗歌、散文名篇里的名句都要同等重视。 3.要记忆准确,默写正确。要格外注意难写、易混易错的字。 4.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背诵。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记得牢。 5.平时背诵既要“口到”,更要“心到”“手到”。 6.要把握字的准确读音,要克服粗心的毛病、要日积月累,学以致用。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前几天,人们都忙着在朋友圈晒家里立起来的扫把,事情源于一则社交网络推文:“NASA 说因为地球完美的重力角度,今天是唯一可以让扫把独自站立的日子。”几小时后,此推文 很快引爆全网,网友们的朋友圈、微博的画风瞬间都变成了在家里立起自家的扫把。()事后, 据 CNN 解释说,这其实只与平衡有关,事实是:不仅今天你可以让扫把立起来,明天和后天…… 以后都可以! 实际上,疫情发生以来,除了立扫把挑战,剔除草莓籽等自创游戏也同样玩得意兴阑珊, 闲暇时间多、感到无聊想做点有趣的事,正是大家积极参与挑战的原因。其实,不管是回覆 人类历史,还是从自身体验得出认知,都可以发现我们已经与无聊纠缠了很久。 17.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无论媒体怎样翻找来自 NASA 的消息,都找不到任何支持这个说法的推特。 B. 可是来自 NASA 的消息被媒体翻遍了,支持这个说法的任何推特却找不到。 - 19 - C. 可是媒体翻遍了来自 NASA 的消息, 却找不到任何支持这个说法的推特。 D. 可是找不到任何支持这个说法的推特,且媒体翻遍了来自 NASA 的消息。 18. 下列各句中的省略号和文中省略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那是……实在,我说不清……其实,究竟有没有魂灵,我也说不清。 B. “‘好歹要结果他性命。.”正说之时,阁子里叫:“将汤来!” C. 他们不敢大声说话,不敢写信,不敢周济穷人,不敢教人念书写字…… D. 真是一群强盗!(走到周平面前)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除了立扫把挑战,剔除草莓籽等自创游戏也同样玩得不亦乐乎,大家积极參与挑战的原因, 正是闲暇时间多、感到无聊想做点有趣的事造成的。 B. 除了立扫把挑战,剔除草莓籽等自创游戏也同样玩得意兴阑珊,大家积极参与挑战的原因, 正是闲暇时间多、感到无聊想做点有趣的事造成的。 C. 除了立扫把挑战,易除草莓籽等自创游戏也同样被玩得不亦乐乎,闲暇时间多、感到无聊 想做点有趣的事,正是大家积极参与挑战的原因。 D. 除了立扫把挑战,剔除草莓籽等自创游戏也同样被玩得意兴阑珊,因为大家积极参与挑战, 说明大家闲暇时间多、感到无聊想做点有趣的事。 【答案】17. C 18. C 19. C 【解析】 【17 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考生解答本题时要注意话题的一 致性、连贯性。要结合上下文的语境,同时要注意句子间的逻辑关系。 所填句的内容与上文“几小时后,此推文很快引爆全网,网友们的朋友圈、微博的画风瞬间 都变成了在家里立起自家的扫把”成转折关系,排除表达条件关系的 A 项。 B 项,“可是来自 NASA 的消息被媒体翻遍了,支持这个说法的任何推特却找不到”不恰当, 根据后语境“事后,据 CNN 解释说”,应该以媒体为重点,而 C 项的第一个分析是“消息”, 第二个分句的重点是“推特”,一句话一个陈述重点,衔接不紧,排除。 D 项,“找不到任何支持这个说法的推特,且媒体翻遍了来自 NASA 的消息”错误,递进关系 不当,排除。 故选 C。 - 20 -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能力。这种题需要熟练掌握各种标点符号的使用规范,然后对应 作答。题干要求选出各句中的省略号和文中省略号,作用相同的一项。 文中省略号“事实是:不仅今天你可以让扫把立起来,明天和后天……以后都可以!”表示 列举的省略。 A 项,说话断断续续。 B 项,引文的省略。 C 项,列举的省略。 D 项,说话间的中断、停顿。 故选 C。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和修改。解答此题考生需明确高考病句六大题型,即:搭配不当、语序 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语意不明、不合逻辑。做这类题的方法有:1.语感审读 法,看有没有明显不顺畅的、值得怀疑推敲的地方。2.标志判断法,巧抓特征词,快速辨析 病句。特征词有并列短语、数量短语、介词短语、否定词、关联词、两面词、代词、长宾语 等。3.紧缩主干法,划分句子成分,先看主谓宾是否搭配,再看定状补是否与中心词搭配。 AB 项“大家积极參与挑战的原因,正是闲暇时间多、感到无聊想做点有趣的事造成的”结构 混乱句式杂糅,删掉“的事造成的”或者“的原因”。 D 项,“剔除草莓籽等自创游戏也同样玩得意兴阑珊”,表达不合逻辑,偷换主语,主客颠倒; “意兴阑珊”是兴致将尽,望文生义,排除 D 项。 故选 C。 【点睛】省略号表示行文的省略或说话断断续续。被省略的语言单位可长可短,可以是字、 词、短语、句子、诗行以至若干个段落。 (1)引文的省略,用省略号标明; (2)列举的省略,用省略号标明; (3)说话断断续续,可以用省略号标示(1995 年《标点符号用法》); (4)表示静默或思考。 通常用法:一、引文中,二、列举,三、重复词语,四、说话断断续续,五、意在言外,六、 语意难尽,七、语言中断,八、含糊其辞,九、表示沉默,十、数字延续,十一、语音延长, 十二、话未说完。 - 21 - 20.所谓“反弹琵琶”,就是为了实现某项目标,有意突破常规,通过逆向思维来发现问题或 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反弹”就是从某论点的对立角度去确立新观点,去阐发新见解。仿 照下面示例,再写一句话。要求:符合反弹琵琶特点,语言简洁明了。 例句:人说“近墨者黑”,我说“近墨者未必黑”。池塘里的淤泥够黑了吧?可是,就在这 淤泥中却生长出亭亭玉立、清新可人的荷花! 【答案】人说“老大徒伤悲”,我说“老大也不必伤悲”,47 岁才揭竿而起的刘邦够老大了 吧?可是,就在这老大时却族灭了秦国、一统天下。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本题考查句子仿写能力。句子仿写要在了解句式特点、修辞等要求的基础上, 仔细分析所提供例句的逻辑关系,才能形神兼备。例句先引用一句名句,两处别人的观点, 再说出自己队里的观点,接着举事例证明自己的观点,最后一句总结自己的观点。采用的句 式形式是:人说“……”,我说“……”,……(事例)。可是,……(结论)。仿写的句子 要注意从某论点的对立角度去确立新观点,去阐发新见解。仿写的句子要用例句的形式。。 21.在下文标号的横线处续写句子。要求:(1)续写的句子要符合文意,与下文衔接自然,文 意贯通。(2)①②处的句子要与它前面画横线的句式相同。(3)③句要从正反两方面对整段文 字作总结。 历史是一面镜子。假如当初商纣王能广开言路,察纳忠言,何至于落得个身败名裂、葬身火 海的下场呢? ①:__________________. 然而,反过来说,如果当初齐威王不采纳邹忌的讽谏,又怎么能取得“战胜于朝廷”的结果 呢? ②:_________________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 ③: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假如当初袁绍能礼贤下士,虚心听取谋士的劝告,何至于痛失乌巢,兵败 官渡呢? (2). 如果当初唐太宗不能听取魏征的逆耳忠言,又怎么能出现“贞观之治”的 太平盛世呢? (3). 善纳人言者,昌(纳谏者,昌);拒纳人言者,亡(止谤者,亡)。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仿写句子和补写能力。仿用句式要求考生按照规定的话题(或情境),依照 给定(或暗示)的修辞手法、句式特点,写一个或一组主旨统一、内容属同一话题的新句子。 - 22 - 这类试题往往涉及修辞、句式、表达、照应等内容,是近年来高考考查的重点和难点。语句 补写题(也叫语段填句题)是新课标卷最具特色、出现频率很高的一种语言表达题型。所谓“语 句补写题”,就是指给出一个语段,空出两至三个句子进行补写,补写后的句子与语段内容 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这种题型是一种综合性题型,以考查语言连贯为主, 兼有对压缩、仿写和推断能力的考查。二轮复习中,要做好这种题型的训练,既要抓好答题 步骤的规范训练,又要重点抓好三类语句(总起句、总结句、展开句)的补写训练。 此题从内容上看要与“纳谏”有关,句式上①要仿照上文“假如当初商纣王能广开言路,察 纳忠言,何至于落得个身败名裂、葬身火海的下场呢?”②要仿照上文“如果当初齐威王不 采纳邹忌的讽谏,又怎么能取得“战胜于朝廷”的结果呢?” 然后分别找出“变”和“不 变”的内容,比如成对关联词不变,话题“历史是一面镜子”不变。反问句式不变,假设关 系不变,①是反例正设。②是正例反设,③又是一个总结性质的对比句。然后找出相关类比 的名人事例即可。 【点睛】仿写题的方法技巧: 无论哪种仿用句式题,句式仿写的方法基本是相通的,仿写的最高境界是形神毕肖。作答时, 应遵循以下步骤: 第一步:准确审题,明确仿写要求。一审内容。要明确题干要求,确定表述对象,做到主旨 明确,内容协调完整。二审句式。要明确例句的句式特点,理清句间的关系和层次。三审修 辞。要准确把握题干中明示或者例句中暗示的修辞手法。 第二步:理清思路,明确仿写步骤。一是确定对象。明确仿句的具体表述对象(主语或本体等)。 二是遣词造句。调动平时的知识积累和情感体验,进行联想和想象,选择恰当的词语,拟写 出符合句式和修辞要求的语句。 第三步:通读验证,检验仿写效果。审视所写的句子,看它是否有语病,是否和例句内容协 调一致,句式、修辞是否与例句一致。要尽可能推敲措辞,力求使仿句意境优美,富有新意, 内涵丰富,有思想,有深度。 1.命题式仿写 命题式仿写即话题式仿写,给出一个语言材料作为例句,以同一话题或另外的话题组织材料, 按照例句句式进行仿写。 2.自由式仿写 给出一个语言材料作为示例,仿写内容不确定(可自由发挥),依照示例的句式进行仿写。 3.嵌入式仿写 - 23 - 所写句子在已给材料中间或末尾,一般限定了句子表达的思维空间,要求与前后语句语意连 贯,句式与给出的例句相同。 六.作文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交通信号灯有红、黄、绿三种,有人只关注红、绿灯,无视黄灯的存在;有人把黄灯看 成警示;有人把黄灯当成“机遇”……个人、团体、社会、国家都可能亮起黄灯。 “黄灯”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结合现实生活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 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答案】【例文】 用信任架起心灵的桥梁 花朵因为有春天的信任,才绽放得争奇斗艳;高山因为有大地的信任,才屹立的巍峨壮观; 小溪因为有大海的信任,才获得广阔的生命。人与人之间因为有了信任,这个世界才会变得 更加美好。而现今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却亮起了“黄灯”,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警醒。 信任是心与心之间的桥梁,更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重要法宝,然而在社会上许多人却声 呼,现代国际关系出现了信任危机,世界真的面临信任危机吗? 有一种例发人深省,南京市区公交车上的一位老汉因为低血糖昏迷在地,在场的乘客毫 无动于衷。老汉大叫:是我自己摔倒的,这样乘客们排除了顾虑,自然会上前帮忙。想来乘 客们先前的举动实在是令人难以接受,我们大多也都是受过素质教育的人,当别人真正面临 困境时又有多少人能真正地挺身而出。或许近来的一些恼人事让我们对"信任"这一词的产生 的排斥。可是那些被救后却反咬一口诬陷他人诈取钱财的毕竟是少数。 和谐社会的构建还要你我共同努力。这就要求我们从最基本的信任做起。信任是一瞬间 的,看似别人需要帮助时,我们心中不应该有太多的猜忌和犹豫,最纯洁的信任才是调剂人 际关系的特效药,它能让你的人际关系树越来越茂盛。 常常怀念儿时的小巷,那时的邻居之间因信任而相处的极为融洽。每当吃饭时各家都把 自己家的饭菜拿出来,调皮的孩子如果喜欢那家的就一个劲地吃,没有抱怨没有呵斥,有的 只是那些真挚的笑声。而现在大多数家庭都盖起了小楼。厚铁门仿佛也阻挡了两颗心。笔直 的水泥路取代了泥泞的小巷,精致的餐桌代替了严整的石头,邻居之间也少了以前的融洽。 而我,再也吃不到那素淡却珍贵的"百家饭"了。 是的,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我们总不能让信任因此而流失了,一个团队没有了信 任,纵使你再技艺超群也不可能让团队胜利,而一个人若失去了他人的信任就像沙漠中的孤 - 24 - 草,只能与寂寞相伴。 朋友之间需要信任,只有信任才能让朋友成为朋友。心连心无怨言,朋友之间没有了信 任,就像鱼儿离开了水,等待它们的只有死亡,朋友之间的磕磕碰碰,打打闹闹,人之常情, 但重大事情,朋友之间需要信任。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则材料作文。材料作文应先辨清材料的表达方式, 是叙事类、说明类、说理类,还是描写类;然后针对不同类型的材料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进 行立意。比如本次作文,这是一则与生活紧密相关的材料,考查考生的社会责任意识。考生 需围绕材料发散引申,思考“黄灯”的意义,然后找到最佳的立意方向。 【审题】本次作文所给材料具有一定的限制性。如材料中的“黄灯”所指向的意义是警示, 从“个人生命、社会生活、国家发展都可能亮起黄灯”的角度来说明警醒的范围在于“个人 生命、社会生活、国家发展”,因此不能偏离这一理解;“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联想和思考的内容不能离开材料,无视材料大谈“黄灯”或“无视黄灯”“余地”等均为偏 题或跑题;“结合现实生活”指的不是驾驶汽车的角度,“驾驶汽车”只是一个比喻的说法, 材料强调的是现实中“个人生命、社会生活、国家发展”中的黄灯,考生应结合“现实生活” 说理。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比如联想和思考的空间很开阔,“个人生命、社会生活、 国家发展”等都可以作为作文立意的角度,每一个角度又可以辐射出很多具体的角度;联系 现实,取材自由,尤其是在为人做事中,“黄灯”警示我们“知耻”进而“知止”;文体是 可以自由选择的。但要符合文体特征及要求,不能写成“四不像”。材料中对于“黄灯”的 理解,“有人把黄灯看成警示”,此处的“黄灯”可能是生活中的一些规则、一些警示、一 些暗号,它提示我们不要越界,不要违规,要遵规守矩;“有人把黄灯当成机遇”,此处“黄 灯”可以理解为时机、机遇、机会,这些机会稍纵即逝,需要我们快速出手,抓住时机,创 造价值;“有人只关注红、绿灯,无视黄灯的存在”,这些人无视黄灯,无视警示,我行我 素,必然会招致恶果;“个人、团休、社会、国家等都可能亮起黄灯”,这就拓展了“黄灯” 的范围,如个人身体健康会亮起“黄灯”,人与人的信任会亮起“黄灯”,社会的价值观会 亮起“黄灯”。人与自然的关系会亮起“黄灯”等等。明确了这些,然后进行立意即可。 参考立意: 1.不可或缺的黄灯。 2.看看“黄灯”,暂停启程。 3.人生路上你留意黄灯了吗? - 25 - 4.国家发展更不可无视“黄灯”。 行文结构安排:首先拟一个隐含或者直接点明观点的题目,比如“用信任架起心灵的桥梁”。 然后用一段有关信任的排比句引出人与人之间亮起“黄灯”的关系。正文运用正反对比论证 阐述失去信任的结果。最后收束全篇,指出“信任”之于人的重要性。 素材: 1.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自然每天都会看到红绿灯,也都明白黄灯代表着红绿变换间的 警示。一旦忽视黄灯的存在,必定会造成悲惨的结局。同样的,消逝的绿色代表着自然界的 黄灯,我们不应该在付出惨痛的代价后,才后悔没能知晓黄灯所带来的警示。 2.当关于自然灾害的报道时常出现在人们手机的页面,人们在心中感叹自然无情的同时, 是否有一次真正的思索其背后的警示意义?泥石流,洪水,干旱各种极端天气的频频出现, 不正是大自然正在向我们人类亮起黄灯吗? 3.有的人不明白其中的警示,而有的人却是选择了视而不见。在如今这个利益至上的时 代,环境保护在一些人眼里还不如几张钞票来的实在。缺乏社会责任感,无视黄灯的警示, 使得环境污染的现象愈演愈烈。 4.河北石家庄鹿泉区引进西美金山湖项目,开发商竟然想到了削山造别墅的主意,违规 砍伐树木多达 19 亩。是监管的不利,还是暗中纵容?记者采访了山脚下的村民,有的人竟然 认为这样可以带动经济增长,没什么坏处。人们一边在感叹自然无情,一边却在纵容削山。 如果项目一开始,村民就联名举报,难道项目还能继续?也许,经济一时增长了,可报应也 离人们不远了。 5.大自然给我们人类亮起黄灯,我们不予理睬。那也许以后,自然界就只会存在红灯。 黄灯所带来的警示也并非没有人能意识到。塞罕坝林场,一个原本是一片黄沙的世界。因为 没有树木的阻挡,狂风裹挟着黄沙一次次的袭击着城市。人们意识到,这是大自然在亮起黄 灯。于是,不少人来到这里植树造林,历经三代人半个实际的不懈努力,将赛罕坝从荒漠变 成了森林。被人们称为最美的高岭,荣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 6.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如果无视大自然黄灯的警示,也许《流浪地球》中的故事将会在 现实世界上映,我们将会成为流浪的种族。到那时候,再想起大自然的警示,恐怕已经为时 已晚。时常回忆绿色的记忆,思索黄灯的警示意义。不要等到自然界只存在红灯时,再追悔 莫及。 【点睛】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 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 - 26 - 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 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 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 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 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 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 - 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