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6.50 KB
- 2021-06-07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1
第八单元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A 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
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
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
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14 分)
年三十的私房菜
付春从城里回家时,爹和妈正在院子里剔玉米棒子。他们都没有发现身后的儿子付春。付春一
声不吭地跨进院门,拎着大包小包进了自己的屋,放下行李,就一头栽倒在床上。爹和妈同时停止
了手上的动作。时间静止了两分钟后,付春透过掉了半块的玻璃窗听见爹说,春,回来了?妈马上
站起身来,责怪爹说,他爹,春都进屋了,还问?快去抱柴禾,我给儿子做吃的去。付春拉起被角,
捂在脸上,眼泪无声地流下。
付春在城里一家五星级酒店当厨师。付春的厨艺好,在这家酒店一干就是五年,五年间付春很
少回乡下,五年的城市生活让他下意识里已经把自己当成了城里人,他甚至发誓要在这家酒店干一
辈子。然而,没想到这家酒店自从去年易主后,因经营不善,一天比一天不景气,上个月彻底宣告
破产。
失业这个月,付春把城里所有的饭店、酒店都找遍了,没有一个地方能容纳他。一些有名气的
饭店、酒店,都有自己稳定的厨师团队,就算人家缺人手,他进去也只能是个打杂的。太小的饭店,
薪水太低,高不成,低不就,就把付春挤回乡下的家了。付春感觉自己一下子从繁花似锦的春天走
进了寒风凌厉的冬天。付春想着想着睡着了。
春,快起来吃饭了。妈站在窗外,小心翼翼地喊付春,生怕声音大了,把儿子吓不见了似的,
儿子已经有很久没回家了。
饭桌上的菜,都是付春打小就爱吃的菜:干椒炒青菜、韭菜炒鸡蛋、火腿末炝嫩玉米。汤是酸
菜土豆汤,酸菜是妈自己腌的乡下常见的老酸菜。旁边是一锅刚焖好的玉米饭。这些上不了台面的
饭菜,也只有在家里才能吃到,虽说都是些在付春看来上不了台面的菜,但味道却是出奇的好。
付春很快就风卷残云般,把桌子上的饭菜一扫而光。爹和妈几乎一筷子未动,看着狼吞虎咽的
付春,笑得嘴都合不拢。付春看着爹妈,抹着嘴回味着刚才的饭菜香味儿,突然脑子里像打开了一
道尘封已久的门,付春兴奋地一连说了好几声“我怎么没想到呢?”爹和妈被付春整糊涂了,还没
回过神来,付春已经拎着大包小包跑出院门了,爹和妈赶紧跟到院门外,说:“春,你这刚回来,又
要去哪儿啊?”“回城里。”付春头也不回地说。
付春有足够信心让自己成为城里人,他不再怕失业,这一切都源于妈做的饭菜。付春在吃了妈
做的菜后,突然想到了时下城里流行的私房菜,他想,现在城里人吃饭店都吃腻了,我何不当一名
专做私房菜的厨师呢?
很快,付春的私房菜就在城里闯出了名气,很多有钱人、领导都请付春到家里专门为他们做私
房菜。尤其是每年的春节,付春更是分身无术。
付春不断创新他的私房菜,几年后名声越来越大,钱也挣下不少,还在城里买了房子,拥有了
城市户口。爹和妈不愿和他来城里,一直住在乡下的小土院,付春已经有好几个春节没回家陪父母
过年了。每次爹妈打电话来,要他回家过年,付春都推托了。
今年年三十那天,有个搞建筑的大老板,给了付春很多钱,说是特意请付春去为他父母做一顿
年夜饭。这位老板的爹妈一直住在乡下,老板有心想接爹妈去城里过年,也享享福,可是爹妈不来
城里,老板只好回乡下陪父母过年。老板和爹妈说回去过年,两位老人又忙里忙外辛苦做饭菜,因
此老板骗父母不回家过年,请付春去做私房菜的目的是想让父母过个不用操劳的年。
付春满口答应了,天快擦黑时,和老板一起赶到了老板乡下的父母家。没想到,他们推开门,
首先映入眼前的竟然是一大桌子已经做好的饭菜,碗筷已摆好,就好像专等老板一到就开席似的。
老板惊讶得合不拢嘴,不停地问两老怎么知道他要回来?
老板的爹说,每年不管你回不回家过年,你妈都会把饭菜做好,万一你回家了,也好吃上一口
热乎饭。老板的妈接着说,这些都是你打小就爱吃的饭菜,在外面哪能吃到呢?老板两眼含着泪,
一把抱住了两位老人。
一直站在门口的付春看着这一家子,缓缓地掏出钱包,把钱悄悄地放在门边的桌上,轻轻地合上
门,头也不回地离去了。绚丽的烟花爆竹在付春身后、头上此起彼伏地响着、盛开着。付春仿佛闻
到了妈做的干椒炒青菜、韭菜炒鸡蛋、火腿末炝嫩玉米,还有酸菜土豆汤的味道。
(选自《四川文学》,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小说以第三人称角度叙事,围绕付春这一核心人物,主要写了他失业回家,他返城创业成功,他
陪建筑老板回家做年三十私房菜三个片段,生活气息浓郁。
B.付春在城里的酒店当厨师,因为酒店破产,自己又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无奈之下回到家里,他
感到无颜面对爹妈,所以一声不吭的钻进屋里,独自流泪。
C.付春的妈为了启发和激励付春,又做了些在付春看来上不了台面但味道却是出奇的好的菜,使付
春在困境中找到了出路,说明妈是个了解儿子、智慧的人。
D.付春的妈和建筑老板的妈都为儿子做好吃的饭菜,两相映衬,蕴含可怜天下父母心的感慨,也反
衬儿子亲情淡漠,表达作者对处理事业和亲情关系的反思。
【答案】A
【解析】B 项“无颜面对爹妈”理解错误,是感到未来生活无所适从的苦恼和无奈;C 项“付春的妈
为了启发和激励付春”说法不当,给付春做饭是出于母爱,关爱儿子的目的;D 项“反衬儿子亲情
淡漠”表述错误,不是为了反衬,是为了表达老板有孝心,进而引出付春思考亲情的问题。
2
2.小说两处写到付春妈妈做的干椒炒青菜、韭菜炒鸡蛋、火腿末炝嫩玉米,和酸菜土豆汤,写作的
角度有什么不同?分别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 分)
【参考答案】角度:前面一处是直接写,实写,结尾一处是间接写,虚写。(1 分)
前面一处的作用:①情节上,推动情节发展,妈做的饭菜使付春突然想到城里流行的私房菜,决定
返城专做私房菜。②结构上,为结尾写付春仿佛闻到妈做的饭菜的味道作铺垫。(2 分,一点 l 分)
结尾一处的作用:①结构上,照应上文付春吃妈做的饭菜;②形象上,表现付春由忽视亲情到思考
亲情的转变;③内容上,突出亲情所具有的感染力;④效果上,留有余味,给读者留下付春会不会
回家为爹妈做年夜饭的猜想。(2 分,答出两点即可,每点 l 分)
【解析】分析语句的作用,可从结构、内容两个角度分析,第一次写母亲给付春做菜,从内容上表
现了母亲关爱儿子,非常用心给儿子做他喜欢的饭菜;从结构上,为后文付春受到启发进城做私房
菜作铺垫,第二次出现这些菜时,是付春的想象,仿佛闻到了妈妈做的菜的味道,从内容上写出了
付春对亲情的思考;从结构上,照应了上文。
3.为什么要写建筑老板带付春回家为父母做私房菜?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 分)
【参考答案】①情节上,营造一家其乐融融的温馨气氛,促使付春反思亲情;②人物形象上,用建
筑老板反衬付春,建筑老板牵挂父母,希望父母过年不用操劳,而付春总是借故不回家陪父母过年,
更加突出了付春忽视亲情的特点;③主题上,突出小说主题,使父母总是牵挂着子女,子女也应该
心里装着父母的主题更加鲜明;④手法上,扣合小说题目,丰富小说内容,小说题目是“年三十的
私房菜”,写老板带付春回家为父母做私房菜,而父母为老板做好了私房菜,令人深思。(每答对
一点给 2 分,答对三点给满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
【解析】建筑老板带付春回家给自己的父母做私房菜这一情节在小说中的作用,可从情节的发展、
人物形象的塑造、主题的表达角度进行分析.建筑老板非常重视亲情,带上厨师给父母做菜,可是
父母也准备了一桌好菜等儿子,突出了小说的主题;也塑造老板这个孝子的人物形象,以此来塑造
付春这个主人公的形象;在情节上,引发读者的想象。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14 分)
山顶的海风
胥得意
当罗布在电视上第一次看到无边无际的大海后,他便知道了高原上那些叫海子的地方不是大海,
而是湖泊。藏区的人们世代在高原上生活,他们把雪山脚下或是草地上面的湖泊叫成海,是因为他
们觉得眼前的这片水域太大了,像是他们心中的海。
罗布想要走出高原,他想拥有一片真正的大海。自从有了这个梦想之后,他几乎天天都在做着
关于大海的梦。罗布想象不出大海的样子,哪怕是海在翻卷着浪花,拍打着海岸,但那只是电视里
的画面,根本闻不到海的味道。
罗布想要去看大海。但这只是梦想,他的祖祖辈辈都在高原上,没有一个人去过海边。尤其是
当爷爷听说罗布想看大海时,爷爷笑了,说咱们高原上处处都有海子。
又一年征兵开始了,让罗布惊喜的是要从家乡征一批海军。当得知这个消息时,罗布像是疯了
一样,他央求阿爸一定允许他报名参军。
阿爸没有阻拦他,只是问:“难道不是海军你就不想去了么?”
罗布说:“不论是什么我都会好好干,可是我最喜欢的还是海军。”
罗布如愿以偿了。当他领到水兵服的时候,他觉得梦想成真了。那天,他在草原上飞快地狂奔,
雪山在飞舞,草地在旋转。“我听到了大海的呼唤。”罗布的喊声,一直飞向湛蓝的天空。
新兵营在城市的郊区。几乎每一个夜深人静的晚上,罗布都能隐隐地听到军舰的汽笛声,浑厚
悠远。每一个梦里,军舰都能在罗布的眼前出现。可是,每次醒来,只能听到战友们轻轻的鼾声。
罗布最愿意训练的课目是队列训练。其他的课目都是穿迷彩服,队列训练的时候,新兵要穿上
水兵服。风一吹来,罗布能够看到飘带在班长脑后飞舞,那个时候,他总会走神,一直在想飘带在
脑后轻盈舞动时自己帅气的样子。
新兵下连的日子一天天临近,罗布不停地追问班长他能够分到哪个舰上。班长却对他说:“所
有人都要服从分配。”
罗布认真地点头。一入伍,他就知道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
新兵下连那天,罗布坐上了接新兵的车。可是,让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汽车越走离海的方向
越远,最后停在了一座山顶的雷达站前。
罗布被分到了海军的一个雷达站。雷达站建在山顶上,只有这一座孤零零的房子。四下望去,
只有连绵群山和密布的森林。站长说:“这里距离大海要有 100 公里,但我们却在为军舰提供着信
号。我们是军舰的眼睛。我们守护的是和平。”站长说得很慷慨,也很动情。站长已在山上工作 20
多年,肩上的杠杠一个挨着一个,脸上的皱纹也一道挨着一道。
时间一天天过去,失望的情绪笼罩住了罗布,他不知道自己这个海军战士怎么会跑到这个大山
里来。天气好的时候,站在塔楼顶上,隐隐地能望到最遥远的地方白茫茫的一片。他不知道那是云
雾还是海岸。
那一天,罗布看到站长下了岗之后,又爬上了塔楼,他也悄悄地跟着爬了上去。站长站在塔楼
顶上,目光像是穿越了眼前所有的远山和密林。罗布问站长:“你是在想家么?”
站长摇摇头:“每年都能回一次家,不太想了。我当了 20 多年兵了,却一次还没出过海子。”
“海子?”罗布很吃惊。
“对。我们家乡那儿都是大草原,我们把草原上的湖泊叫作海子。其实,那不是真正的大海。”
罗布一步跨向站长,他努力了好久,也没有说出一句话来。雾气漫上来了,整个山谷云雾涌动,
这时,风也刮了起来。站长轻轻地对罗布说:“看,这多像大海呀。”
罗布使劲地点头,说:“像,太像了!站长,我都听到了海风。”
山上的风确实像是海风。因为风正一下一下吹拂着罗布和站长帽子上的飘带。
3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小说写罗布被分配到雷达站,见到大海的愿望落空,出乎他的意料,这一情节合乎情理,因为前
文有多处伏笔交代。
B. 罗布在新兵营,总是梦到军舰,但每次醒来,只能听到战友的鼾声。表现了他对大海的强烈渴望
以及愿望未能马上实现的失落。
C. 小说的细节描写富有表现力。“肩上的杠杠一个挨着一个,脸上的皱纹也一道挨着一道”一句,
生动地概括了站长 20 多年的军旅生涯。
D. 小说用极为简省的笔墨描写了罗布的爷爷和阿爸,通过只言片语表现了生活在高原上的人们的质
朴天性和乐观态度。
【答案】D
【解析】题干是“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欣赏
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D 项,“通过只言片语表现了生活在高原上
的人们的质朴天性和乐观态度”有误,从文中来看,“但这只是梦想,他的祖祖辈辈都在高原上,
没有一个人去过海边。尤其是当爷爷听说罗布想看大海时,爷爷笑了,说咱们高原上处处都有海
子”“阿爸没有阻拦他,只是问:‘难道不是海军你就不想去了么?’”,如果说“大海”象征人
们走出家园了解外面世界的梦想的话,草原上的“海子”就是现实世界,现实生活,从对爷爷和爸
爸的描写中,主要突出草原上人们对草原这一生活家园的热爱,对现实生活的满意。D 选项对人物
形象的分析有误。
2.小说中“海子”和“大海”交替出现,有何寓意?请简要分析。(5 分)
【参考答案】①“海子”是藏区和草原上人们的生活家园,象征现实。②“大海”象征着他们走出
家园了解外面世界的梦想。③二者交替出现,暗示了现实与梦想的冲突。
【解析】题干问的是“小说中‘海子’和‘大海’交替出现,有何寓意?请简要分析”。这是针对
作者的写作意图设题。考生需要先找出写“海子”和“大海”的内容,如“他的祖祖辈辈都在高原
上,没有一个人去过海边。尤其是当爷爷听说罗布想看大海时,爷爷笑了,说咱们高原上处处都有
海子”“罗布想要走出高原,他想拥有一片真正的大海”“他几乎天天都在做着关于大海的
梦”“罗布想要去看大海”“当罗布在电视上第一次看到无边无际的大海后,他便知道了高原上那
些叫海子的地方不是大海,而是湖泊。藏区的人们世代在高原上生活,他们把雪山脚下或是草地上
面的湖泊叫成海,是因为他们觉得眼前的这片水域太大了,像是他们心中的海”,从这些内容可知,
“海子”是藏区和草原人民生活的家园,是现实生活的象征,而“大海”是罗布的梦想,是罗布想
要走出草原了解外面世界的梦想:文中罗布想要看海,于是参加海军,结果在新兵营的吋候,罗布
“能隐隐地听到军舰的汽笛声,浑厚悠远。每一个梦里,军舰都能在罗布的眼前出现。可是,每次
醒来,只能听到战友们轻轻的鼾声”,等到下连队的时候,“汽车越走离海的方向越远,最后停在
了一座山顶的雷达站前”,在罗布的世界,现实与梦想总是擦肩而过,“海子”和“大海”的交替
出现,就暗示了现实与梦想的冲突。解答本题,考生需要先找出“大海”和“海子”的内容,分析
“大海”和“海子”的象征义,再结合罗布追寻梦想的足迹分析二者交替出现的寓意。
3.小说最后一段有何艺术效果?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6 分)
【参考答案】①呼应标题,使小说结构更加完整。②突出形象,使军人的崇高形象定格在读者心中。
③营造意境,画面充满诗意,令人回味。④深化主题,讴歌了当代军人忠于职守、无私奉献的精神。
【解析】题干要求“小说最后一段有何艺术效果?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首先分析结尾的内
容,“山上的风确实像是海风。因为风正下一下吹挑着罗布和站长帽子上的飘带”,这一段以一个
充满诗意的画面收尾,属于写景段,写景段收尾往往有意蕴悠远的效果;这一段写山顶的风、写罗
布和站长海军帽子上的飘带,突出了军人的崇高形象;罗布和站长最初的梦想都是走出草原、走进
外面的世界,但现实却与他们的所想有所差距,但他们依然在这种生活下坚守自己的岗位,在这离
海 100 多里的山头上,他们听到了“海风”,当“雾气漫上来了,整个山谷云雾涌动”,他们看到
了“大海”,他们在这山头的雷达站看到了自己的“梦想”,小说的结尾深化了小说的主题,讴歌
了当代军人忠于职守、无私奉献的精神:小说的标题是“山顶的海风”,结尾提到“山上的风确实
像是海风”与标题呼应,让小说浑然一体,结构完整。解答本题,考生需要先明确结尾的形式,然
后从人物形象、结尾特色、情节结构、文章主旨等几个角度作答。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14 分)
谭木匠
墨中白
泗州城奇人奇事多,出生的孩子叫父亲为爷爷,喊父亲的父亲为爹爹。叫没出嫁的姑娘为小大
姐,管小媳妇叫他大姐。泗州城的小大姐和他大姐爱美,梳洗打扮都离不开梳子。
泗州人买梳子,爱到谭家药铺。谭家药铺不抓药,只卖梳子。开店的老头儿,有人尊称他为谭
木匠,更多的人叫他老谭。也曾有人劝老谭,把谭家药铺的门牌摘下,重起个店名,或干脆就叫谭
木匠。每次老谭听了微微一笑,也不摇头,更不点头。
谭家药铺门牌还高高悬挂在店门上,老谭还是不抓药,卖梳子。尽管到谭家药铺买梳子,要把
脉,需时间,但泗州人乐意等。据说,有的人患了疑难杂症,抓了许多药没有喝好,用了老谭家的
梳子梳头,病竟神奇而愈。
关于谭家药铺为什么不抓药卖梳子,在泗州城有多个传说。但更多人相信谭家祖上是个御医,
因为给皇家抓错了一味药,被赐死。为了不让子孙步其后尘,谭家药铺后来就改卖梳子。是真是假,
无人考证,但老谭会把脉看病,是真的。不然,他怎么能治好知府大人的病。事情是这样的,新上
4
任的白知府到泗州城不久,身上起红点,奇痒,还失眠。看遍泗州城的中医,喝了太多中药,可就
是不见好。白知府找到谭家药铺,要看病。老谭头直摇,告诉他,只卖梳子。
白知府问:“你家梳子能治失眠奇痒吗?”
老谭微微一笑,伸出手说:“想买梳子,就交定钱吧!”
白知府交钱,让老谭把脉。
“三天后来拿吧!”老谭睁开微闭的双眼,“还有,你这是水土不服,没事要到乡间多跑、多
看,城外风景养眼哩!”
白知府的脸就透着红,似信非信。
说来神奇,按照老谭说的时辰方法梳头,七天后,白知府身上的红点渐渐消失,每晚睡得也香。
望着手中的桃木梳,白知府百思不得其解,喝许多中药也没治好的病,怎么用梳子梳头发,就
把病梳掉了呢?
白知府想不明白,也不去问,还是按时梳头,经常深入寻常百姓家了解疾苦。从老百姓的嘴里,
他知道老谭用梳子帮助许多百姓治好了顽疾,这让白知府对老谭更是高看一眼。
老谭用梳子去掉病人身上的疾病,民间传说太多。但最让白知府好奇的,是谭家药铺的梳子能
让西猪山上的十几号山匪弃刀成佛。如果不是老谭用梳子治好了他的病,白知府是不会相信的。
西猪山有一伙响马,专在泗宿大道上抢劫过往富商。响马的头目叫跳山彪,此人虽为山贼,但
是个孝子。老母亲头晕多天,吃药无效,有人就推荐了老谭。为给母亲治病,跳山彪亲自骑马带着
金银登门请老谭。
老谭也不拒绝,借口说,药铺忙,走不开。
跳山彪见状,单膝跪地,求老谭前去:“只要治好老娘的病,什么条件都答应。”
老谭拿着手里的榆木梳说:“见你一片孝心,好吧,就让家中小女随你上山一趟。”
“这……”跳山彪一脸怀疑。
“不用担心。”老谭微笑如佛。
一杯茶工夫,谭家药铺跑来一匹黑马,马上坐着一身白衣,尽管用白纱蒙面,但还是能看出来
是个少年。老谭向跳山彪一挥手:“前方带路去吧!”
跳山彪心里嘀咕,但还是上马,一路西奔。
白衣少年上山为跳山彪母亲把脉,完了,走到院子里告诉跳山彪:“两天后,去谭家药铺拿梳
子。”
真是女娃声。望着山路上跳跃的黑马拖着一道尘烟远去,跳山彪自言自语:“行吗?”
转眼两天过去了,跳山彪准时来到谭家药铺。黑牛角梳一把,其余还有十八把桃木梳。跳山彪
二话没说,照价,全买。
一路上,跳山彪想不明白,别人买梳子,需要把脉,连自己母亲也不例外。可他们兄弟十八人,
不号脉,还非卖给每人一把梳子。这个谭木匠不是一般的怪。
回山后,跳山彪用梳子按时帮母亲梳头,七天后,母亲头不晕了。自己和弟兄们天天陪着母亲
梳头,却对过往商人视而不见。一想着那事,堵心,还烦。
再后来,跳山彪和弟兄们陪着母亲,在山上开垦土地种粮,还修了座庙,天天面佛,念经,心
静如水。
跳山彪放下刀剑,数佛珠,泗州人都说是因为谭木匠,可每次老谭听后,微微一笑。
泗州人这才发现,老谭身边不知何时多了位小女孩,天天戴着面纱。有泗州人传说别看孩子小,
谭家药铺卖的梳子,全出自她的手哩!
小女孩会把脉,白知府相信,可她会制作那神奇好用的梳子吗?
白知府望着手里的桃木梳想,不管真假,但梳子一定出自谭木匠的手。小女孩是老谭的女儿,
称她为谭木匠,也没有错。
(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 第一段写泗州城的奇人怪事,手法巧妙,由孩子对父亲、祖父的称呼与别处不同引出小大姐、他
大姐,然后引出梳子,由此引出下文对谭家药铺卖梳子的叙述。
B. 小说在介绍谭家药铺时设置多个悬念,如药铺不卖药只卖梳子,还有谭家药铺的传说等,这为下
文老谭用自家梳子治疗别人的疾病作铺垫,也体现了魔幻小说的特点。
C. 小说对老谭给白知府治病的描写很形象,如用“伸出手”这一动作描写表现老谭的自信和圆滑,
用语言描写表现老谭对白知府患病真正原因的充分了解。
D. 小说通过对谭家药铺卖梳子的记述,形象表现了谭家木梳在治病方面的奇效,赞扬了谭木匠的各
种善举,表达了人人相互关心最终世界大同的主题思想。
【答案】A
【解析】题干问“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这属于综
合题,既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形象的技巧,也考查故事的情节、主旨和环境。B 项,“魔
幻小说”错误,这篇小说属于传奇类小说。C 项,“圆滑”错误,“伸出手”这个动作主要是表现
老谭对自家木梳在治病方面的自信。D 项,“表达了人人相互关心最终世界大同的主题思想”错误,
无中生有。
2.小说中老谭的女儿(小女孩)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5 分)
【参考答案】①有男儿气概。跳山彪是土匪,杀人越货,但老谭的女儿却敢于跟随跳山彪进山给他
母亲把脉。②医术高明。老谭的女儿用谭家的木梳治好了跳山彪母亲的病,让跳山彪兄弟十八人弃
刀成佛。③手艺高超。据说谭家药铺的所有木梳都是出自老谭女儿的手。
5
【解析】题干问“小说中老谭的女儿(小女孩)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要求简要分析,这是考查小
说的人物形象。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
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要善于抓住作品对该人物的肖像、语言、行为动作、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
写和作品中有关叙述文字进行分析。分析人物形象,需要注意:从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及作用入手,
赏析人物形象。人物描写的方法,①正面描写,一般包括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
写、心理描写等,②侧面描写。从小女孩上山为跳山彪的母亲看病,而跳山彪是杀人越货的土匪,
这一情节表现出小女孩的男子气概,最后治好了跳山彪的母亲,且感化了跳山彪,表现出小女孩的
医术高明;“有泗州人传说别看孩子小,谭家药铺卖的梳子,全出自她的手”,这表现出小女孩的
心灵手巧。考生答题时每个要点都包括形象概括和形象分析,如:①有男儿气概(勇敢无畏)。跳
山彪是土匪,杀人越货,但老谭的女儿(小女孩)却敢于跟随跳山彪进山给他母亲把脉。②医术高
明。老谭的女儿(小女孩)把脉后,用谭家的木梳治好了跳山彪母亲的病,让跳山彪兄弟十八人弃
刀成佛,可见她医术高明。③手艺高超。据说谭家药铺的所有木梳都是出自老谭女儿的手,可见她
心灵手巧。
3.小说三次写老谭“微微一笑”,每次“笑”的心情都不一样。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分析。(6 分)
【参考答案】①第一次,谭家药铺不卖药只卖梳子,生意也特别好,但当别人让老谭给自己的铺子
重起个名字时,他微微一笑,不置可否,“微笑”的背后,是老谭对自己做法的坚守。②第二次,
当白知府问老谭的梳子能不能治疗失眠、奇痒时,他要求白知府交定金,“微笑”的背后,足见老
谭对自家梳子充满信心。③第三次,是一伙响马在老谭家梳子的治疗下放下屠刀,别人因此赞美老
谭时,“微笑”的背后,体现了老谭的淡定和心满意足。
【解析】题干要求结合小说内容分析老谭三次“微微一笑”,此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
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题要首先明确三次微笑的内容,再根据内
容分析微笑背后的内涵。比如,第一次“微微一笑,也不摇头,更不点头”是谭家药铺不卖药只卖
梳子,生意也特别好,但当别人让老谭给自己的铺子重起个名字时,他不置可否,“微笑”的背后,
让人感觉到老谭对自己做法的坚守,也让人感觉到他的神秘。第二次是白知府生病,问老谭:“你
家梳子能治失眠奇痒吗”时,“老谭微微一笑,伸出手说:‘想买梳子,就交定钱吧!’”,老谭
“微笑”的背后,表现了对自家梳子的信心。第三次是“跳山彪放下刀剑,数佛珠,泗州人都说是
因为谭木匠”时,每次老谭听后,微微一笑,“微笑”的背后,体现了老谭的淡定和心满意足。考
生组织答案时注意语言的概况简洁。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14 分)
轻蔑的一瞥
(德)库尔特·库什贝格
电话铃响了。警察局长拿起听筒:“喂?”
“我是警察凯尔策西。刚刚有个行人轻蔑地看着我。”
“或许您搞错了,”警察局长考虑了一会儿说,“碰上警察的人几乎都有些负疚感,所以走过
警察身边时看看他,您就以为是种藐视的神情了。”
“不,”警官答道,“并非如此。他轻蔑地从上到下打量了我一会儿呢。”
“您为什么不逮捕他呢?”
“我当时大惊失色,当我意识到这是一种侮辱时,那人已经溜走了。”
“您能认出他来吗?”
“那当然,他留着红胡子。”
“您现在感觉怎么样?”
“很不好受。”
“您坚持一下,我派人接您的班。”
警察局长接通电话,派了辆救护车到凯尔策西所属的管区,并下令逮捕所有蓄着红胡子的市民。
巡逻队一接到命令便迅疾投入战斗。他们封锁了大街,来到商店、饭店和居民家中,只要发现蓄着
红胡子的人便强行带走。交通到处中断,警笛声让人惊恐万状,有谣传说警方在追捕一名杀了许多
人的凶手。
搜捕几个小时后便取得了辉煌战果:58 名红胡子男人被带到了警察局。警官凯尔策西由两名男
护士搀扶,仔细查看嫌疑犯,但他没能认出罪犯来。警察局长把这归因于凯尔策西警长的健康状况,
命令警察们拘留并审讯这批嫌疑犯。他说:“就算他们在这件案子里清白无辜,他们肯定也犯过别
的错误,审讯一下总是会有收获的。”
但审讯毫无收获。那名正受缉捕的男子回到家里已经好久了。警察揿他家门铃时,他正往浴缸
里放水,没有听见。待洗澡水准备好,他听到邮递员的按铃声,电报带来了一个令人欣喜的消息,
有人为他推荐了一个国外的好职位,条件是必须马上动身前往。“好,”他说,“现在还需做两件
事:剃掉讨厌的胡子,马上搞到护照。”他舒舒服服地洗了澡,穿上衣服;为表示对节假日的敬意,
又着意挑选了一条特别漂亮的领带。他打电话询问,该乘坐哪一次航班,然后出了家门去理发,最
后前往警察局办护照。
这里还得追忆一下,事实上这位男子的确是鄙夷地瞧过那名警察的人,因为凯尔策西酷似他的
堂兄埃贡。对于这个没用又欠他债的堂兄,他心怀蔑视之意,这在他看到凯尔策西时无意从眼神中
流露出来了。凯尔策西观察敏锐,他的告发是无可非议的。
办护照的事可不像那名男子所想的那么轻而易举。任凭他随身携带着各种各样的证件并出示电
报也无济于事:警察局里忙乱不堪的情景把负责办理护照的官员吓坏了。他解释说:“护照是很重
要的证件。签发护照需要时间,这只能让警察局长来决定。请他来办吧。”官员收起文件,站起来,
“您也同去,”他说着,“我们抄近路穿过机关办公室。”
6
他们走过三四个房间,里面坐着的全是红胡子男人。“真滑稽,”那男的想,“我不知道竟会
有那么多的‘红胡子’,但我现在已不再是他们中的一员了。”
警察局长显得很善于交际应酬,他说:“小官员胆小怕事,避免做任何决定。您理所当然应该
立即得到护照。您去伊斯坦布尔任职是我市的荣耀。祝贺您。”他在护照上盖了章,签了名,懒洋
洋地将证件递给了客人。“您戴的这条漂亮领带,”他说,“上面似乎绘着一幅地图。”
“对,”那男的回答,“是一张伊斯坦布尔的市区图。”
“好主意。那么现在,”警察局长站起来,将手伸给他,“祝您一路顺风。”他把客人送到门
口,热情地挥手告别,接着便到审讯被拘留者的房间去了。
为了减轻自己的痛楚,那些“可怜虫”替某些犯罪行为承担了责任,但对被指控的罪行却一致
矢口否认。“继续审讯!”
警察局长下过命令,便径直吃午餐去了。餐后回来,他发现一份报告。有个理发师作证说,上
午他应一名顾客的要求,刮去了那人的红胡子。他无法描述那男人的长相,可还记得他系着一条绘
有地图的领带。
“我真蠢!”警察局长喊道。他急匆匆地走下楼梯,汽车正在大院里待命。“快去机场!”他
大声命令司机。汽车风驰电掣地向前冲去,先后碾死了两条狗、两只鸽子和一只猫,擦伤了一辆有
轨电车,损坏了一辆装有废纸的手推车,使成百上千个行人惊慌失措。到达机场时,远远望去,只
见那架开往伊斯坦布尔的飞机正从滑行道上缓缓升空。
(原文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 当警察为全城搜捕“犯人”忙得焦头烂额、不可开交时,“那个人”却“痛痛快快地洗了个澡”,
并且轻松去警局,这样既形成鲜明对比,又使情节波澜曲折。
B. 警察凯尔策西因为一位过路人轻蔑地瞧他便相当难受,且需要救护,是因为这个人一贯高高在上,
心理素质极差,是惹起祸端的罪魁祸首。
C. “就算他们在这件案子里清白无辜,他们肯定也犯过别的错误,审讯一下总是会有收获的”一句,
可见当权者混淆黑白、善恶不分、强词夺理的丑陋嘴脸。
D. 本文以“轻蔑的一瞥”为线索组织情节,描写了一个抓捕“红胡子”嫌犯的故事,揭示了警察作
威作福、民众连基本的人身权利都得不到保障的社会现实。
【答案】B
【解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这属于综合题,既考
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形象的技巧,也考查故事的情节、主旨和环境。B 项,“是因为这个人
一贯高高在上,心理素质极差,是惹起祸端的罪魁祸首”错误,从文中来看,这个人只是一个引子,
并不是惹起祸端的罪魁祸首。选项对小说中人物形象作用的分析有误。A 项,考查材料安排的技巧,
主要针对对比设题;C 项,考查人物形象;D 项,考查小说的主旨。这三项的概括分析与文本相合。
2.小说具有一定的荒诞色彩,试从原文中举出三例,并谈谈这种荒诞手法的作用。(5 分)
【参考答案】①凯尔策西因为别人对自己“轻蔑的一瞥”就坐立不安,甚至要诉诸于法律。②警察
局长接到凯尔策西的投诉居然就动用了警察局的警力大张旗鼓地全城搜捕,抓来几十个嫌犯进行审
讯。③真正的嫌犯因为接到出国工作的任务,恰巧刮了胡子、恰巧要到警局办理护照、恰巧被理发
师揭发等一系列情节。④最后去机场围堵嫌犯的场景描写,也在漫画式的夸张笔法中流露出了一丝
荒诞诙谐的意味。
荒诞手法的作用:用夸张变形的笔法,能够使人物形象更为鲜明突出,讽刺效果更强。
【解析】题干问的是“小说具有一定的荒诞色彩,试从原文中举出三例,并谈谈这种荒诞手法的作
用”,这是针对小说情节设置设题。这篇小说以“轻蔑的一瞥”为线索来组织情节,描写了一个抓
捕“红胡子”嫌犯的故事,而这一故事的起因是因为警察凯尔策西认为“刚刚有个行人轻蔑地看着
我”,他认为“这是一种侮辱”“很不好受”,要诉诸于法律,这是荒诞之一;于是警察局长“下
令逮捕所有蓄着红胡子的市民。巡逻队一接到命令便迅疾投入战斗。他们封锁了大街,来到商店、
饭店和居民家中,只要发现蓄着红胡子的人便强行带走”“搜捕几个小时后便取得了辉煌战果:58
名红胡子男人被带到了警察局”,并且进行审讯,这是荒诞之二;真正的嫌犯要到国外任职,剃掉
了胡须,到警局办理护照,结果又恰巧被理发师揭发等,这是荒诞之三;最后为了抓住这个嫌犯,
“汽车风驰电掣地向前冲去,先后碾死了两条狗、两只鸽子和一只猫,擦伤了一辆有轨电车,损坏
了一辆装有废纸的手推车,使成百上千个行人惊慌失措”,这是荒诞之四。这些荒诞的情节揭示了
警察作威作福、民众连基本的人身权利都得不到保障的社会现实,增加了讽刺的效果。
3.有人认为,小说在倒数第三段即“继续审讯!”处收尾会更好。跟本文相比你认为哪一个结尾好,
谈谈你的理由。(6 分)
【参考答案】本文结尾更好,理由是:作者用一种漫画式的夸张,描写了警车在大街上横冲直撞、
街面一片混乱的场景,而这又与后文飞机正从滑行道上缓缓升空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式的笔
法使得小说的叙述节奏上具有一定的张力。“案犯”乘飞机离开这个结局,可以让读者去想象警察
局长的暴跳如雷而又无可奈何的愤怒与沮丧,表现了作者对他们丑恶行为的无情的讽刺与嘲弄,意
味深长,对主题的彰显更为有利。
倒数第三段结尾更好,理由是:文章以警察局长命令“继续审讯!”作结尾,戛然而止,既未
交代无辜者命运,也未点明“案犯”最终的结局,可谓言有尽而意无穷。“案犯”被当面放走,无
辜者却要受审讯,其中也饱含着无尽的讽刺,揭示主题。
【解析】题干问的是“有人认为,小说在倒数第三段即‘继续审讯!’处收尾会更好。跟本文相比
你认为哪一个结尾好,谈谈你的理由”,这是针对小说的结尾设题。首先明确两个结尾的内容,再
7
结合结尾的特点,从人物形象、小说情节以及主旨等几个角度分析。如以“倒数第三段即‘继续审
讯’”收尾,小说的结尾就是警察局长亲自帮助“犯罪人”离开并继续审讯无辜者,这个结尾就属
于戛然而止式结尾,既没有交代这些被抓的红胡须的无辜者的命运,也没有说明真正嫌犯最后的结
局,这就给了读者想象的空间,言有尽而意无穷;面对嫌犯,警察局长却亲自放走,而那些无辜的
红胡须们却要接受审讯,这就具有极强的讽刺意味。如果以本文的结尾来收尾,警察局长大张旗鼓
前往机场抓捕嫌犯,但嫌犯乘坐飞机离开,警车在大街上造成的混乱局面与最后“那架开往伊斯坦
布尔的飞机正从滑行道上缓缓升空”形成鲜明的对比,且由此可以想象警察局长在机场的表现,一
定是暴跳如雷而又无可奈何,这就增加了讽刺的意味,彰显了小说的主题。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14 分)
神医王十二
冯骥才
天津卫是码头。一般能耐也立不住,得看你有没有非常人所能的绝活儿。换句话说,凡是在天
津站住脚的,不管哪行哪业,全得有一手非凡的绝活,比方说瞧病治病的神医王十二。
王十二人家是神医。神医名医,一天一地。神在哪儿,就是你身上出了毛病,急病,急得要死
要活,别人没法儿,他有法儿,而且那法儿可不是原先就有的,是他灵光一闪,急中生智,信手拈
来,手到病除。
王十二这种故事多着呢,这儿不多说,只说两段。一段在租界小白楼,一段在老城西马路。先
说租界这一段。
这天王十二在开封道上走,忽听有人尖叫。一瞧,一个在道边套烟筒的铁匠两手捂着左半边脸,
疼得大喊大叫。王十二急步走过去问他出了嘛事,这铁匠说:“铁渣子崩进眼睛里了,我要瞎了!”
王十二说:“别拿手揉,愈揉扎得愈深,你手拿开,睁开眼叫我瞧瞧。”铁匠松开手,勉强睁开眼,
一小块黑黑的铁渣子扎在眼球上,冒泪又流血。
王十二抬起头往两边一瞧,这条街全是各样的洋货店,王十二喜好洋人新鲜的玩意儿,常来逛。
他忽然目光一闪,也是灵光一闪,只听他朝着铁匠大声说:“两手别去碰眼睛,我马上给你弄出来!”
扭身就朝一家洋杂货店跑去。
王十二进了那家洋货店的店门,伸出右手就把挂在墙上的一样东西摘下来,顺手将左手拿着的
出诊用的绿绸包往柜台上一撂,说:“我拿这包做押,借你这玩意儿用用,用完马上还你!”话没
说完,人已夺门而出。
王十二跑回铁匠跟前说:“把眼睁大!”铁匠使劲一睁眼,王十二也没碰他,只听叮的一声,
这声音极轻微也极清楚,跟着听王十二说:“出来了,没事了。你眨眨眼,还疼不疼?”铁匠眨眨
眼,居然一点儿不疼了。再瞧,王十二捏着一块又小又尖的铁渣子举到他面前,就是刚在他眼里那
块要命的东西!不等他谢,王十二已经转身回到洋货店,跟着再转身出来,胳肢窝夹着那个绿绸包
朝着街东头走了。铁匠朝他喊:“您用嘛法给我治好的?我得给您磕头呵!”王十二头也没回,只
举起手摇了摇。
铁匠纳闷,到洋货店里打听。铁匠看墙上挂着这东西像块马蹄铁,再看,上边没钉子眼儿,不
是马蹄铁。铁匠愈瞧愈不明白,问店员道:“洋人就使它治眼?”
店员说:“还没有听说它能治眼!这是个能吸铁的物件,洋人叫吸铁石。”店员说着从墙上把
这东西摘下来,吸一吸桌上乱七八糟的铁物件——铁盒、铁夹子、钉子、钥匙,还有一个铁丝眼镜
框子,竟然全都叫它吸在上边。
原来王十二使它把铁匠眼里的铁渣子吸下来的。
可是,刚刚那会儿,王十二怎么忽然想起来用它来了?
神不神?神医吧。再一段更神。
这段事在老城西那边,也在街上。
那天一辆运菜马车的马突然惊了,横冲直撞在街上狂奔,马夫吆喝拉缰都弄不住,街两边的人
吓得往两边跑。有胡同的地方往胡同里钻,没胡同的往树后边躲,连树也没有的地方就往墙根扎。
马奔到街口,迎面过来一位红脸大汉,敞着怀,露出滚圆锃亮的肚皮,一排黑胸毛,赛一条大蜈蚣
趴在当胸。有人朝他喊:“快躲开,马惊了!”
谁料这大汉大叫:“有种往你爷爷胸口上撞!”看样子这汉子喝高了。
马夫急得在车上喊:“要死人啦!”
跟着,一声巨响,像撞倒一面墙,把大汉撞飞出去,硬摔在街边的墙上,好像紧紧趴在墙上边。
马车接着往前奔去,大汉虽然没死,却趴在墙上下不来了,他两手用力撑墙,人一动不动,难道叫
嘛东西把他钉在墙上了?人们上去一瞧,原来肋叉子撞断,断了的肋条穿皮而出,正巧插进砖缝,撞
劲太大,插得太深,拔不出来。大汉痛得急得大喊大叫。
一个人嚷着:“你再使劲拔,肚子里的中气散了,人就完啦!”
另一个人叫着:“不能使劲,肋叉子掰断了,人就残了!”
谁也没碰过这事,谁也没法儿。
大汉叫着:“快救我呀,我这个王八蛋要死在这儿啦!”声音大得震耳朵。有几个人撸袖子要
上去拽他。
这时,就听不远处有人叫一声:“别动,我来。”
人们扭头一瞧,只见不远处一个小老头朝这边跑来。这小老头光脑袋,灰夹袍,腿脚极快。有
人认出是神医王十二,便说:“有救了。”
只见王十二先往左边,两步到一个剃头摊前,把手里那出诊用的小绿绸包往剃头匠手里一塞说:
“先押给你。”顺手从剃头摊的架子上摘下一块白毛巾,又在旁边烧热水的铜盆里一浸一捞,便径
直往大汉这边跑来。他手脚麻利,这几下都没耽误工夫,手里的白手巾一路滴着水儿、冒着热气儿。
8
王十二跑到大汉身前,左手从后边搂大汉的腰,右手把滚烫的湿手巾往大汉脸上一捂,连鼻子
带嘴紧紧捂住,大汉给憋得大叫,使劲挣,王十二死死搂着捂着,就是不肯放手。大汉脏话连天,
听上去却呜呜的赛猪嚎。只见大汉憋得红头涨脸,身子里边的气没法从鼻子和嘴巴出来,胸膛就鼓
起来,愈鼓愈大,大得吓人,只听“砰”的一声,钉在墙缝里的肋叉子自己退了出来。王十二手一
松,大汉的劲也松了,浑身一软,坐在地上,出了一声:“老子活了。”
王十二说:“赶紧送他瞧大夫去接骨头吧。”转身去把白毛巾还给剃头匠,取回自己绿绸包走
了,好赛嘛事没有过。
在场的人全看得目瞪口呆。只一位老人看出门道,他说:“王十二爷这法儿,是用这汉子身上
的劲把肋条从墙缝里抽出来的。外人的劲是拗着自己的,自己的劲都是顺着自己的。”这老人寻思
一下又说:“可是除去他,谁还能想出这法子来?”
人想不到的只有神,所以天津人称他神医王十二。
(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文章开头就交代了天津人才济济,要在天津打拼要有能耐、绝活儿,否则是站不住脚的,以此引
出主要人物并衬托出王十二医术精湛。
B. 本文多用天津方言,富有地方特色,口语化,读上去诙谐幽默、生动有趣,同时全文行文流畅,
详略得当,引人入胜。
C. 本文讲述了两段故事,一段在租界,一段在老城,这是故事发生的社会环境,说明王十二既救治
达官贵人,也救治普通百姓。
D. 本文以“神医王十二”为题,明确小说的情节是围绕王十二展开的,全文用语言、动作等描写来
正面刻画小说的主要人物。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这篇小说的分析。C 项,“说明王十二既救治达官贵人,也救治普通百姓”
于文无据。文中两位病人都是普通百姓。
2.本文着重刻画了“神医王十二”这个人物,请结合全文说说本篇小说的主题是什么?(5 分)
【参考答案】本文通过记叙王十二在租界救治眼睛受伤的铁匠和在老城西马路救治被马撞伤的大汉
两个故事,表现了神医王十二的灵活应变和高超医术,赞美了王十二乐于助人的美好品格。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的主题。表现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①以小说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道
德风貌、品格等揭示人性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②用故事的形式针砭时弊。③通过寓言,寄寓人生
哲理。虚构生活经历,反映人物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主人公王十二治疗病人的故事,体现了主人
公王十二的高明的医术,王十二在天津卫被称为“神医”,是因为其医术高超,能够急中生智想出
治疗急病的方法,而这种方法也不是凭空产生的,是对医术精益求精的结果。乐于助人的品格,无
论是救治铁匠还是救治被马车撞伤的醉酒者,他都是主动上前提供帮助,而且不求任何回报。
3.王十二是神医,文中对他救人的情节进行了详细的描写,文中两处画线句子的内容相似,请结合
全文,分析其共同的妙处。(6 分)
【参考答案】①引出下文,为后文写王十二利用身边的工具救人作铺垫。②动作描写。通过对这一
系列连贯动作的描写来刻画王十二医术高超、头脑灵活、随机应变的形象。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第一处,“借你这玩
意儿用用,用完马上还你”,结合下文内容“王十二也没碰他,只听叮的一声,这声音极轻微也极
清楚”“王十二捏着一块又小又尖的铁渣子举到他面前,就是刚在他眼里那块要命的东西”,引出
下文,为后文写王十二利用身边的工具救人作铺垫。第二处,“塞”“摘”“浸”“捞”“跑”,
一系列连贯动作描写;联系上下文内容“有人认出是神医王十二,便说:‘有救了’”“左手从后
边搂大汉的腰,右手把滚烫的湿手巾往大汉脸上一捂……老子活了”分析可知,刻画王十二医术高
超、头脑灵活、随机应变的形象。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14 分)
奶奶的玉簪子
王秋珍
奶奶的玉簪子不见了!
那个玉簪子,是当年奶奶的爸爸送给奶奶的妈妈的定情信物,奶奶一直视之如命。每天早上,
奶奶再忙都会把发髻梳得一丝不乱。玉簪子被奶奶摸得日益剔透,散发着温润的光。它安安稳稳地
插在奶奶的发髻上,就像奶奶平静的生活。
丢了玉簪子,就是丢了奶奶的命。
奶奶终日愁眉紧锁。
爷爷帮奶奶找了这头翻了那头。“咱们眼睛花了记性差了,还是叫儿子找吧。小时候,他找东
西可机灵了。”奶奶茫然而凄切的眼神,让爷爷心痛。爷爷想不出别的法子,就几次三番地给父亲
打电话。
三年不回家的父亲回家了。
见到父亲,奶奶的眼泪唰地下来了。父亲宽慰道:“妈,玉簪子会找回来的。”
奶奶拉住父亲的手,就像拉住了救命稻草。奶奶的眼神一遍遍地抚摸父亲,生怕他会长了翅膀
飞走。父亲让奶奶好好回忆,回忆玉簪子丢之前,自己去过哪些地方。
父亲跟着奶奶来到了田野。
田垄上,奶奶种的扁豆开花了,它们仰着小鸟一样的嘴巴,好像在和奶奶说话。奶奶轻轻地碰
了碰它们的小脑袋说:“两天不见,又长大了。”父亲蹲下身,拨弄起扁豆。也许奶奶和扁豆聊天
9
的时候,玉簪子掉了下来。奶奶看着父亲的侧影说:“小时候,你不爱吃扁豆,却爱画扁豆花。我
就买了个大花盆,把扁豆种在家门口。”父亲哦了一声,直起身来,看着扁豆花,似乎想起了久远
的时光。
走进菜地,一畦畦的菜好热闹呀。它们被奶奶伺候得像她的发髻一样,整整齐齐,乖巧听话。
奶奶带父亲来到空心菜前。奶奶问:“还记得那个空心菜的故事吗?”父亲站在陌生的土地上,拨
弄着和他生分的空心菜说:“记得记得。狐狸精妲己在纣王面前进谗言,要宰相比干挖心表忠诚。
比干临死前,姜子牙给了他一道符,教他挖心后,将符贴于胸口,立即策马飞奔,不要回头,即使
无心也不会死。比干照做了,没想到中途遇到一个妇人,在叫卖空心菜。比干好奇地一回头,立刻
摔下马死了。”
奶奶点了点头,说:“小时候,你最爱看小人书。”奶奶老了,也许,她只想陷进回忆,徜徉
老时光了。
奶奶又带着父亲来到了老房子。老房子并不住人,但奶奶还是经常要去走走。二楼放着奶奶的
织布机。这些年,奶奶并不用它了,可她还是经常要上去擦拭一番。父亲埋头细细地查找,织布机
的上上下下、角角落落都不能放过。奶奶在一边絮絮叨叨:“咱们东阳的土布很有名,你以前盖的
荷花被就是我在这儿织的。”父亲不由得感叹道:“想不到一晃就这么多年了。”
在织布机边上,父亲发现了一个樟木箱子。箱子一尘不染,铜环上还泛着光,显然是有人经常
要打开它。玉簪子会不会遗落在里边?父亲打开了樟木箱,他的眼睛突然定住了。
他看到了什么?
一只已经缺脚的弹弓、一个早已褪色的风车、一叠发黄的小人书……还有涂鸦着很多扁豆花的
画。
奶奶正要开口,父亲抢了先:“就是用这把弹弓,我打破了人家的玻璃。是您带我登门道歉,
还给人家装上了新玻璃。这个风车,是有一次赶会场时看见的,我很喜欢,您就省下了自己的午餐
钱……”父亲说着说着,眼睛有些发涩了。
父亲闭了闭眼睛,稳了稳情绪,继续翻找。他的眼睛又一次定住了。
他看到了什么?
一只玉簪子!一只剔透的玉簪子!
奶奶的玉簪子就这样被父亲找到了。奶奶的精气神全回来了。
如今,当奶奶和我讲起这个故事,我总是问:玉簪子怎么会掉到樟木箱子里?为什么以前总也
找不到?
奶奶总是笑而不语。这时,在一旁的父亲总是挠了挠头皮。
(选自《小小说月刊》2018 年 02 期,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奶奶的玉簪子不见了!”这是全文的总起句,没有这一句,后面的情节便无从谈起。而且这一
句用的是叹号,用叹号有强调的意味,还能引起读者的注意。
B. 作者主要运用语言描写的方法,同时穿插运用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等人物描写的方法,塑造了一
个视簪子如命,丢了玉簪子就好像丢了魂儿一样的奶奶的形象。
C. “见到父亲,奶奶的眼泪唰地下来了。”这是一处生动的细节描写。奶奶思念父亲心切,终于见
到父亲了,眼泪便忍不住一下子流了下来,奶奶这是喜极而泣。
D. 奶奶带父亲找玉簪子,从扁豆地到菜地,再到老房子。一路上奶奶不着急自己的玉簪子,却叨念
着父亲小时候的事情。这从侧面反映,父亲几年不回家,奶奶想他。
【答案】B
【解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这属于综合
题,既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形象的技巧,也考查故事的情节、主旨和环境。B 项,“塑造
了一个视簪子如命,丢了玉簪子就好像丢了魂儿一样的奶奶的形象”错误,选项对文中人物形象的
分析有误,从文中来看,玉簪子并非丢失,而是奶奶故意放到樟木箱里,她之所以这样做,是希望
三年不回家的父亲能回家来看一看自己,文章塑造的是思儿心切的空巢老人形象。
2.赏析文中画横线的两个句子。(5 分)
(1)奶奶的眼神一遍遍地抚摸父亲,生怕他会长了翅膀飞走。
(2)走进菜地,一畦畦的菜好热闹呀。它们被奶奶伺候得像她的发髻一样,整整齐齐,乖巧听话。
【参考答案】(1)①奶奶三年来对父亲深切的思念和见到父亲的极度喜悦之情都表现在了奶奶的眼
神上。②“眼神一遍遍地抚摸”,其意是用眼睛一遍遍的打量,这里用比拟(或拟人或通感)的手
法,形象而传神。③奶奶好不容易见着父亲,“生怕他会长了翅膀飞走”,就是生怕父亲又长时间
离开她,奶奶希望父亲能常回家看看,她的这份心思也表现在了她的眼神上。
(2)①这段话是要表现菜地里的菜在奶奶的打理下,水灵、整齐、招人喜爱。②拿奶奶精心梳理的
发髻来打比方,不但和文章整体风格一致,而且新颖别致。
【解析】题干要求“赏析文中画横线的两个句子”,这是考查学生鉴赏品味小说语言的能力。“奶
奶的眼神一遍遍地抚摸父亲,生怕他会长了翅膀飞走”,这句话是对奶奶神态的描写,描写的重点
是奶奶的眼神,联系前面的语境来看,“三年不回家的父亲回家了”“见到父亲,奶奶的眼泪唰地
下来了”,再结合“一遍遍”“抚摸”等内容可知,奶奶的眼神流露出三年来对父亲深切的思念,
表现出见到父亲的极度喜悦之情;“眼神一遍遍地抚摸”,所谓的“抚摸”其实就是打量,这本是
视觉,而“抚摸”却是触觉,这是属于通感的修辞,且“抚摸”是人的动作,说眼神抚摸,这也是
使用拟人的修辞,“抚摸”一词表现出奶奶对父亲的爱;“生怕他会长了翅膀飞走”,这是应为奶
奶好不容易见着父亲,怕父亲又长时间离开她,奶奶希望父亲能常回家看看,她的这份心思也表现
在了她的眼神上。“走进菜地,一畦畦的菜好热闹呀。它们被奶奶伺候得像她的发髻一样,整整齐
10
齐,乖巧听话”,这是一段景物描写,描写的对象是奶奶侍弄的菜,由“热闹”“伺候”“像发
髻”“整整齐齐”“乖巧听话”等词语,表现出菜地里的菜在奶奶的打理下,非常水灵、整齐、招
人喜爱;“它们被奶奶伺候得像她的发髻一样”,这是拿奶奶精心梳理的发髻来打比方,和文章整
体风格一致,新颖别致。
3.小说结尾“奶奶总是笑而不语。这时,在一旁的父亲总是挠了挠头皮”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
谈你的理解。(6 分)
【参考答案】①玉簪子不是掉到樟木箱子里的,而是奶奶故意放到樟木箱子里的,奶奶不好向“我”
说破,只好笑而不语。②奶奶想出这个法子,是希望三年不回家的父亲能回家来看一看自己。③父
亲一开始也是不知道奶奶这个心思的,后来帮奶奶找玉簪子,奶奶不着急玉簪子,却老跟他讲他儿
时的事情,最终也悟出了奶奶的心思。④因此当“我”问玉簪子怎么会掉到樟木箱子里,父亲也没
有点破,只是以挠了挠头皮来回应。⑤结尾没有点破奶奶的法子和父亲的心思,让人回味无穷。
【解析】题干问的是“小说结尾‘奶奶总是笑而不语。这时,在一旁的父亲总是挠了挠头皮’意蕴
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这是考查学生理解文中句子,探究文章主旨的能力。首先回归
文本,找到结尾的这句话,分析这句话的意思,从文章最后来看,“如今,当奶奶和我讲起这个故
事,我总是问:玉簪子怎么会掉到樟木箱子里?为什么以前总也找不到”,这是面对“我”的询问
时奶奶和爸爸的表现,先分析奶奶的表现,“奶奶总是笑而不语”,结合上文来看,玉簪子并不是
自己掉进樟木箱子里的,而是奶奶故意放在里面的,因为奶奶希望三年没有回家的父亲能回家来看
一看自己,所以当“我”问道这件事的时候,她不好说明,只能“笑而不语”;再看父亲的表现“这
时,在一旁的父亲总是挠了挠头皮”,结合上文的内容,“小时候,你不爱吃扁豆,却爱画扁豆花。
我就买了个大花盆,把扁豆种在家门口”“父亲哦了一声,直起身来,看着扁豆花,似乎想起了久
远的时光”“还记得那个空心菜的故事吗”“小时候,你最爱看小人书”“奶奶在一边絮絮叨叨:
‘咱们东阳的土布很有名,你以前盖的荷花被就是我在这儿织的’”“父亲不由得感叹道:‘想不
到一晃就这么多年了’”“箱子一尘不染,铜环上还泛着光,显然是有人经常要打开它”“一只已
经缺脚的弹弓、一个早已褪色的风车、一叠发黄的小人书……还有涂鸦着很多扁豆花的画”“他看
到了什么”“父亲抢了先:‘就是用这把弹弓,我打破了人家的玻璃。是您带我登门道歉,还给人
家装上了新玻璃。这个风车,是有一次赶会场时看见的,我很喜欢,您就省下了自己的午餐钱……’
父亲说着说着,眼睛有些发涩了”,从寻找玉簪子过程中奶奶的絮叨中,父亲明白了奶奶的心思,
所以面对孩子的询问,只能以“挠头皮”来回应。
相关文档
-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2021-06-076页
-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每日一题第2021-06-076页
- 2017-2018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保分滚2021-06-077页
- 2018高考语文作文热点素材爱护长江2021-06-073页
- 2018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每日一题(第2021-06-074页
- 2020高考语文江苏专用版增分精练辑2021-06-075页
-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核心梳理提2021-06-0716页
- 2021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三部分现2021-06-077页
- 2019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1论述2021-06-074页
- 2019版高考语文总复习第二部分古诗2021-06-07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