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0.00 KB
  • 2021-06-07 发布

江苏省盐城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终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2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 1 - 2019/2020 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年级期终考试 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 8 页,23 小题,满分 15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 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新京报:对此次疫情,你整体的看法是怎样的?值得反思的症结有什么? 于坚:我认为最大的问题,是人和语言关系的混乱。语言在中国至关重要。文明一词, 中国独有。文就是语言。中国文明是通过语言来运行人与世界的正常关系。文明,就是以文 来照亮动物性的无明。 文敞开生命于无明,文也会遮蔽生命。孔子将诗视为最高语言,诗是敞开、解放语言的 语言。“不学诗,无以言。”孔子说,“必也正名乎!”如何正?修辞立其诚。语言必须名 副其实,必须诚实。“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 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 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这次新冠肺炎最大的教训就是在语言上,语言与人的关系处理不当,必导致不诚实、名 不副实。用索绪尔的术语,名不副实就是能指和所指分裂。如果人们害怕直接说,人们就会 拐弯抹角地说,含沙射影地说,隐喻地说,这可能导致诚实缺失,巧言令色盛行,真相隐匿。 (摘编自新京报《文敞开生命于无明,也会遮蔽生命》) 材料二: 人与人之间沟通的主要媒介就是语言,然而语言却也时时阻碍着沟通的顺利进行。语言 阻碍沟通的主要问题是语言的模糊性和歧义性。普通人和杰出的人最大的差别在于,杰出的 人知道自己在说什么,他说话明确具体,而普通人则经常性的语言模糊笼统。 海德格尔说:人的存在形式之一是语言。这就是说,人必须依赖语言而存在。人们在表 述一件事情时必须把自己心中的意思附着于语言上。但是,在人们用语言表述“这个意思” 后,无论是表达者还是接受者,都容易把被语言表述的“这个意思”当作事情本身。这个世 界上最可怕的就是人们用语言进行沟通的时候,却误把语言当作了沟通内容本身。实际上语 言不过是人们描述事物的一个工具而已,不同的人使用的语言不同,所以我们在听人讲话时, 绝对不能把对方的“话”当作事情本身。事情本身还得经过仔细求证方可得知。 - 2 - 维特根斯坦说:语言是人类的囚笼。我们彼此之间的误解隔阂是通过语言形成的,语言 构筑了人与人之间的樊篱,语言也构成了人类的囚笼。 (摘编自董进宇《语言阻碍沟通》) 材料三: (1)精神的堕落是从语言开始的。如果一个时代的语言,除了偶尔玩弄一些新词汇以外, 再也了无新意:如果生活中的对白都成了白开水,报纸上社论成了死教条,作家失去了想象 力,学生的作文干瘪得像公文,主谓宾的搭配陈旧如生锈的链条,那么,指望这个时代富有 激情和创造力,怕是痴人说梦了。 (2)灵感来自自由,文章出自随意,此为网络为文之道。缺乏思索是件很可怕的事情。 所以,时下大肆流行的网络文章的苍白便逐渐暴露了出来。原本试图通过网络用中文的砖石 架一座思想的风雨廊桥,让寻找情感彼岸的人们内心有所宣泄、寄托和自的满足,而最终却 只能是贫血、低智、哆嗦、车轱辘故事…… (3)语言的贫乏本质上是心智的贫乏,而心智的贫乏下的倾听与阅读就如同遥望风景时 却满眼都是凡夫俗子呆滞的表情。一切深奥的思想都蕴涵于语言之中。思想不必仰仗理论, 因为思想首先表现为语言。而那些网络文学中随意创作信手拈来的语言文字是否就是思想就 另当别论了。 (4)当我们追溯着时间的河流,与先秦的那些智者们相遇,我们很难分清刻在竹简上隽 永的话语哪些是思想哪些是语言。仅将语言视为一种载体,试图将语言从思想中剥离出来是 可笑的。思想之美统一于语言之美中,对于精深奥妙的中文,对于听泉眠云、饮露餐菊的智 者,尤为如此。语言与文化的其他因素不同。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方面都有赖于某种物质形 式才能得以保存,比如音乐离不开笙管笛箫,雕刻离不开泥土金石,物质的流失与毁灭对于 文化的损害是难以避免的,惟有语言可以口口相传,并进入灵魂深处,被智慧的人们赋予了 一种超越时空的力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线索。当然,语言与文化的其他层面是一个 统一的整体,毕竟,语言的对象是物。物质世界的嬗变,古典生活器具和生存方式的流逝, 也必将导致语言本身及其传播媒体的变化。语言和传统的进化是历史必然。然而纵观时下作 家语言之邋遢,学者文句之生,又教人如何能够对眼下这些时髦文本产生文化上的信赖?更 何况那些所谓自由的无拘无束的宣泄,爱写不写,随心所欲,写自己,自己写,轻松的环境, 轻松的心态,随意的潇洒……有人把这叫做进步,其实所谓的进步也只是一种好听的命名而 已,我们完全可以命之以另外的名字。很多人认为 21 世纪里中国文化是强势文化,却不知长 此以往,丧失了民族智慧的中文将如何孕育思想,没有思想的文化又将在哪里着陆? - 3 - (5)真正好的语言是不能与思想分离的,五四时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谁能说没敞 开思想不表达情感?那些精微奥博、深透劲锐、惊心动魄之作,大都善于从文言中获取质感、 力量、气韵与胸襟,而使人获得启迪的深思和激进的力量,时代要有生机,语言要有新意, 否则山水人文转眼都老得优雅不起来了,也就失去生机失去生命。 (摘编自周伟东《语言是心灵的桥》) 材料四: 当今时代,语言文字的形式因为互联网的发展而呈出丰富性与多元性。网络时代为人们 的交流提供了便利,但也应引起注意的是网络用语虽然有时幽默活泼,但也存在缺乏文化内 涵的问题。 庆幸的是,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 2002 名受访者进行调查,改善年 轻人语言贫乏的问题,75.2%的受访者建议年轻人独立思考,训练自己的语言逻辑,59.7% 的受访者建议创造鼓励多元化表达的平台和氛围,改善年轻人语言贫乏的问题,75.2%的受 访者建议年轻人独立思考,训练自己的语言逻辑,59.7%的受访者建议创造鼓励多元化表达 的平台和氛围,57.1%的受访者建议多读经典,提高个人的文化水平。所以,强化语言逻辑 素养,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还是认同的。同时,对于网络新潮用语也没有必要一味排斥,毕竟 这些是最能代表时代的表达方式。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年轻人倾向用网络用语表达思想,语言能力愈加贫乏》)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社会上人们诚实缺失,名不副实、真相隐匿盛行的原因就是人们害怕直接说出想法,就说 一套,做一套。 B. 语言帮助人们沟通,但同时语言也会阻碍人们沟通,导致语言阻碍沟通的主要问题在于语 言的模糊性与歧义性。 C. 人与人之间充满误解,产生这些误解的原因在于语言,语言这个“人类的囚笼”是造成人 们沟通障碍的根源。 D. 据调查,超过 1500 名的受访者建议年轻人要多读经典,提高个人的文化水平来训练自己 的语言逻辑。 2. 根据材料相关内容,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唯有语言流畅,才能理清事物间的关系,达到礼乐兴、赏罚明的理想境界。 B. 沟通者若认识不到描述事物的语言不能代表事物本身,沟通障碍就可能难以避免。 C. 缺乏思索是件很可怕的事情,那些网络文学中的语言文字就没有思想。 - 4 - D. 网络上的语言文字丰富多元,但因为幽默活泼,所以往往缺乏文化内涵。 3. 下面几句话,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语言必须名副其实,必须诚实”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A.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B. 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C.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D. 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4. 材料三第(4)节中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说明。 5. 请结合材料所给信息,谈谈个人应该如何使用语言。 【答案】1. B 2. B 3. C 4. “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方面都有赖于某种物质形式才能得以保存,比如音乐离不开笙管笛 箫,雕刻离不开泥土金石”使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物质世界的嬗变,古典生活器具和生 存方式的流逝,也必将导致语言本身及其传播媒体的变化。语言和传统的进化是历史必然” 使用了因果论证的方法。 5. 要诚实坦率地使用语言,要明确具体地使用语言,语言要有思想、有新意,强化语言逻辑 素养。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做好这类题,考生除了要审清题目要求,明确所问, 还要具备筛选并提取、整合信息的能力,筛选信息时一定要全面迅速,提取对照时一定要敏 感、细致、准确。要做好此类型,平时应该积累易错类型及常见问题,比如判断绝对,时态 有误,杂糅、遗漏、多余信息,偷换概念等等。 A 项,“社会上人们诚实缺失,名不副实、真相隐匿盛行的原因就是人们害怕直接说出想法, 就说一套,做一套”错误,说法太绝对,原文是说“如果人们害怕直接说,人们就会拐弯抹 角地说,含沙射影地说,隐喻地说,这可能导致诚实缺失,巧言令色盛行,真相隐匿”; C 项,“语言这个“人类的囚笼”是造成人们沟通障碍的根源”说法错误,属于无中生有; D 项,“据调查,超过 1500 名的受访者建议年轻人要多读经典”错误,原文是说“中国青年 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 2002 名受访者进行调查……57.1%的受访者建议多读经典, 提高个人的文化水平”。 故选 B。 【2 题详解】 - 5 -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 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A 项,“唯有语言流畅,才能……”说法太绝对; C 项,“那些网络文学中的语言文字就没有思想”错误,原文是说“那些网络文学中随意创作 信手拈来的语言文字是否就是思想就另当别论了”; D 项,“因为幽默活泼,所以往往缺乏文化内涵”错误,原文是说“网络用语虽然有时幽默活 泼,但也存在缺乏文化内涵的问题”。 故选 B。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 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 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 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A 项,“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是说“只阐述而不创作,不是相信而且喜好古代传承的东西”, 不适合作为论据; B 项,“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是说“智者不会错过人才和朋友,也不会说不该说、不必说 的话”,不适合作为论据; C 项,“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是说“君子痛恨那种不肯实说自己想要那样做而又一 定要找出理由来为之辩解的作法”,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语言必须名副其实,必须诚实” 这一观点; D 项,“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是说“君子不因为别人的话说得好就提拔他,也不因 为别人的品德不好就废弃他的正确意见”,不适合作为论据。 故选 C。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 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 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等。 “思想之美统一于语言之美中,对于精深奥妙的中文,对于听泉眠云、饮露餐菊的智者,尤 为如此”“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方面都有赖于某种物质形式才能得以保存,比如音乐离不开 笙管笛箫,雕刻离不开泥土金石”使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物质世界的嬗变,古典生活器 - 6 - 具和生存方式的流逝,也必将导致语言本身及其传播媒体的变化。语言和传统的进化是历史 必然”使用了因果论证的方法。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提取、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信息筛选类题目解答时一定要善于追本溯源寻依据, 抓因求果找理由,此类题目的有效信息往往是隐蔽的、分散的。根据要求非常谨慎地从原文 中寻找辨识有效信息,并将有效信息进行剪辑组合,形成全面的符合要求的答案。 从材料一的“这次新冠肺炎最大的教训就是在语言上,语言与人的关系处理不当,必导致不 诚实、名不副实。用索绪尔的术语,名不副实就是能指和所指分裂。如果人们害怕直接说, 人们就会拐弯抹角地说,含沙射影地说,隐喻地说,这可能导致诚实缺失,巧言令色盛行, 真相隐匿”可知,要诚实坦率地使用语言;从材料二的“语言阻碍沟通的主要问题是语言的 模糊性和歧义性。普通人和杰出的人最大的差别在于,杰出的人知道自己在说什么,他说话 明确具体,而普通人则经常性的语言模糊笼统”可知,要明确具体地使用语言;从材料三的 “真正好的语言是不能与思想分离的,五四时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谁能说没敞开思想 不表达情感?那些精微奥博、深透劲锐、惊心动魄之作,大都善于从文言中获取质感、力量、 气韵与胸襟,而使人获得启迪的深思和激进的力量,时代要有生机,语言要有新意,否则山 水人文转眼都老得优雅不起来了,也就失去生机失去生命”可知,语言要有思想、有新意; 从材料四的“所以,强化语言逻辑素养,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还是认同的”可知,强化语言逻 辑素养。 【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 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 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 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 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身。 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 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 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 或或从文中提炼);⑵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 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抄 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 - 7 - 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下面小题。 有一个小镇 王英琦 (1)我常常执拗地思念着一个小镇…… (2)六八年,当我还是个扎着朝天小辫、常爱把鼻涕抹在袖口上的十五岁的小姑娘时, 便被下放到农村接受再教育了。 (3)当时,对我最富有诱惑力的莫过于离村只有一里路的小镇了。当他们知道我是从城 里下放的知识青年时,便用一种亲切的多少带点肃然的口吻喊我“大学生”了。天知道,我 算哪家的大学生?不过是个冒牌的六八届初中毕业生而已。不过他们一定要喊,久而久之, 我也就习以为常了。 (4)小镇上,我最早熟悉的人要数徐大爷。他是一位卖绿豆丸子的孤鳏老人。腰有些伛 偻,嗓子有些嘶哑,脸上皱纹纵横。 (5)一次,我在小镇上穷转,饿了,饥肠辘辘,不由得直往正在卖绿豆丸子的徐大爷那 儿瞅。不瞅还好,一瞅,涎水可就遏止不住地直往口角流…… (6)徐大爷不傻,看出我的心思,问:“闺女,来一碗绿豆丸子吧?” (7)“不,我没带钱。”我强咽一口涎水,眼巴巴地说。 (8)“没带钱,大爷送你一碗,大爷知道你是从城里下放的大学生。”说着,他真的实 打实地盛了一碗绿豆丸子送到我的手中。 (9)我用一种使徐大爷为之瞠目的神速动作,一口气扫完了那一大海碗绿豆丸子,差点 没连碗也生吞下去。自从和徐大爷相识以后,我便逐渐改变了以前对于小摊贩的那种固有的 偏见和恶感。从此,我便常常徜徉和出没于小镇上的那些小摊贩中间了。 (10)我的朝天小辫长得很长了,大表婶硬要把我带到小镇上一个叫二秃子的家去剪。 二秃子是小镇上唯一的剃头匠。那天一到二秃子家,不知怎的,我竟一阵呕心。二秃子倒是 怪热情的,先招呼我大表婶一声,然后笑道:“我怎么没见过你这侄女?” (11)哼,没见过我,我还没见过你这“癞痢头”呢,真不知是哪辈子的阴差阳错,自 己头上光亮亮的一毛不生,竟是替人剃头的,鬼晓得他天天给人剃头时心里是番什么滋味? (12)连我自己都不晓得是怎样强撑着捱过那段难捱的时刻的。我只觉得,二秃子的手 非常轻,还微微颤抖。当大表婶告诉我剪好了,叫我睁开眼时,我看见那可怜的癞痢头正擦 着满头大汗呢。 (13)回来的路上,大表婶告诉我,二秃子是个孤儿,如今三十好几的人了,还孑然一 - 8 - 身。我从没发现他和任何顾客争吵过,总是笑脸相迎,热语相送,而且不收费白剃也是常有 的事。但是,有一件事在我的心里窝了很久,那就是他的头究竟是怎么秃的?心里有话,不 吐不快,终于有一天,我向他提出了这个问题。 (14)二秃子的脸刷地一下红了,嗫嚅了半天说:“小时候家里穷,糟蹋的……看到别 人一头黑发,我真心里痒呵,有时候连做梦都梦见自己也长了满头黑油油的头发,高兴地从 梦中笑醒……” (15)突然一阵自责涌上心头:曾经在感情上嘲笑和厌恶一个生理上有缺陷的人,是多 么不道德呀! (16)负疚的心情使我一连数日没有再去二秃子那里。这期间,我和小梅——一位比我 小二岁,俊眉秀眼卖五香豆的小姑娘成了莫逆之交。 (7)小梅是个非常苦命的孩子,自小死了父亲,五岁那年母亲又得了神经病,丢下一个 比她还小三岁的妹妹。她六岁会做衣服,七岁会做鞋,除了带好妹妹,服待好有病的母亲, 她还喂猪、种莱、摆零食摊。 (18)她平时话很少却很爱笑,笑起来非常好看,露出二排整齐雪白的糯米小牙。她是 那样地爱听故事,尤其是神话故事。她最爱听的故事是《马兰花》,我已经记不清和她讲过多 少回了。后来,我索性把这本小书送给了她。 (19)一次,我来找她玩,看见她正边卖五香豆边翻着那本小书在和她妹妹讲着呢。讲 到最后,只听她叹了一口气,神往地说:“什么时候我要能有一朵马兰花该多好呀……” (20)她的话刚完,我突然忍不住大笑起来,原来那本小书她竟是倒着看的! (21)当小梅弄清了我失笑的原因后,羞红了脸道:“不识字,等于睁眼瞎啊!” (22)第二天,当我又来找她,她捧着一本簇新的练习簿激动地对我说:“从今后,教 我识字,好吗?”我答应了。 (23)春秋辗转,流年如水。三年后,我接到了招工通知。 (24)临走的那天,小梅步行十几里路,一直把我送到车站。汽车快开动了,她匆匆从 怀中掏出一双新布鞋递给我说:“这双鞋,是我连夜给你赶做的,什么时候穿上它再回来 呵……” (25)三年,在历史的进程中是短暂的,但在人生的旅途中,尤其对于正处在青少年转 变时期的我来说,却是一段不算太短的时间。每当听到人们议论起近年来世风的沦落,人与 人之间的关系趋于相互利用的赤裸裸的物质交换的危险时,我便由衷地更加思恋起小镇来。 (26)是啊,叫我怎能不更思念它呢…… - 9 -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徐大爷以为“我”是从城里下放的大学生,免费请我吃绿豆丸子,这体现了小镇人对文化 人的尊重。 B. 文中写我的小辫长得很长了,既写出我来到小镇已经有一段时间,又引出小镇上唯一的剃 头匠二秃子。 C. 小梅说“什么时候我要能有一朵马兰花该多好呀……”,“我”认为这种不切实际的想法 十分可笑。 D. 本文刻画了徐大爷、二秃子和小梅等人物形象,突显了小镇百姓善良淳朴、真诚待人的群 像特征。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刻画二秃子这一形象,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B. 本文多处采用细节描写,表现了小镇的日生活形态,充满怀念的温情。 C. 本文结构上首尾呼应,增强了文章的整体感,使情感更强烈,主题更鲜明。 D. 本文语言富有生活气息,体现了王英琦作品真诚、诙谐、冷峻的语言风格。 8. 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小镇人的生活状态。 9. 文章最后三段表达方式各有侧重,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6. C 7. D 8. 贫穷孤苦:从徐大爷是个孤鳏老人靠卖绿豆丸子过活,二秃子是个孤儿,小梅失去双亲, 小小年纪养活妹妹等处可见;热爱生活:从二秃子做梦都想要有一头黑发和小梅爱读书、想 识字等处可见。 9. (第 24 段)通过小梅送“我”鞋子时动作和语言的描写,表现了“我”和小梅的深厚情 谊;(第 25 段)通过对近年来世风沦落的议论,凸显我对小镇的怀念;(第 26 段)直接抒发 了我对小镇的怀念之情。 【解析】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分析鉴赏文章思想内容的能力。解答本题要通读全文, 了解重要句子在文中结构、内容、人物、主题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注意理解其深层含义 和言外之意,同时注意把握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 C 项,“‘我’认为这种不切实际的想法十分可笑”错误,由文中“她的话刚完,我突然忍不 - 10 - 住大笑起来,原来那本小书她竟是倒着看的!”可知,“我”笑是因为她倒着看小人书,而 不是认为小梅想要有一朵马兰花的想法不切实际可笑。 故选 C。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鉴赏文章思想内容和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解答本题要通读全文, 了解重要句子在文中结构、内容、人物、主题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注意理解其深层含义 和言外之意,同时注意作品中表现手法和语言特点。 D 项,“体现了王英琦作品诙谐、冷峻的语言风格”错误,由文中“她的话刚完,我突然忍不 住大笑起来,原来那本小书她竟是倒着看的!”“突然一阵自责涌上心头:曾经在感情上嘲 笑和厌恶一个生理上有缺陷的人,是多么不道德呀!”“每当听到人们议论起近年来世风的 沦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趋于相互利用的赤裸裸的物质交换的危险时,我便由衷地更加思恋 起小镇来”等语句可知,本文语言富有生活气息,自然活泼且富有理性思考,“诙谐、冷峻” 说法不当。 故选 D。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特点,首先分析 事件,理清情节,然后从文中找出有关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细节概括人物的形 象特征。本题考查分析小镇人的生活状态,首先要找出小镇上有哪些人,然后结合他们各自 的生活情况和特点加以分类即可。由文中“小镇上,我最早熟悉的人要数徐大爷。他是一位 卖绿豆丸子的孤鳏老人。腰有些伛偻,嗓子有些嘶哑,脸上皱纹纵横”“大表婶告诉我,二 秃子是个孤儿,如今三十好几的人了,还孑然一身”“小梅是个非常苦命的孩子,自小死了 父亲,五岁那年母亲又得了神经病,丢下一个比她还小三岁的妹妹。她六岁会做衣服,七岁 会做鞋,除了带好妹妹,服待好有病的母亲,她还喂猪、种莱、摆零食摊”等可知,小镇上 的徐大爷、二秃子、小梅等人过着贫穷困苦、孤单无依的生活;由文中二秃子的话“看到别 人一头黑发,我真心里痒呵,有时候连做梦都梦见自己也长了满头黑油油的头发”、小梅的 话“什么时候我要能有一朵马兰花该多好呀……” “从今后,教我识字,好吗?”可知,他 们虽然生活孤苦,但内心都有美好愿望,热爱生活。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表现手法的能力。“表现手法”主要包括五个方面,表达方式、情节安排、 语言特色、结构技巧以及修辞手法。本题考查表达方式,题目明确文章最后三段表达方式各 - 11 - 有侧重,所以分析中要注意抓住各个段落的语言特点加以区分,注意结合文本内容加以分析。 第 24 段运用了记叙的表达方式,文中“步行十几里路”“从怀中掏出一双新布鞋递给”等是 动作描写,“什么时候穿上它再回来呵”是语言描写,通过这些语句表现了小梅对“我”的 依依不舍,体现二人情谊深厚。第 25 段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由文中“三年,……尤其对 于正处在青少年转变时期的我来说,却是一段不算太短的时间”“每当听到人们议论起近年 来世风的沦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趋于相互利用的赤裸裸的物质交换的危险时”可知,通过 对近年来世风沦落的议论体现三年小镇生活对“我”的影响,交代“我”思恋小镇的原因。 第 26 段运用抒情的表达方式,“是啊,叫我怎能不更思念它呢……”直抒胸臆,强烈地抒发 我对小镇的思念之情。 【点睛】表现手法主要包括五个方面,表达方式、情节安排、语言特色、结构技巧以及修辞 手法。表达方式包括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五种。本题考查的是表达方式,注意区 分表达方式与表现手法的不同。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秦与赵兵相距长平..,秦数挑战,廉颇不肯。秦之间言曰:“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君赵奢 之子赵括为将耳。”赵王因以括为将代廉颇。蔺相如曰“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 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赵王不听,遂将之。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 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 必括也。”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王曰:“何以?”对曰:“始 妾事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饮而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 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 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王以为何如其父?父子异心,愿王勿遣。” 王曰:“母置之,吾已决矣。”括母因曰:“王终遣之,即有如不称,妾得无随坐..乎?”王 许诺。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详败走,而绝其粮道, 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馀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 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明年,秦兵遂邯郸,岁馀,几不得脱,赖楚、魏诸侯来救, 乃得解邯郸之围。赵王亦以括母先言,竟不诛也。 自邯郸围解五年,而燕用栗腹之谋,曰“赵壮者尽于长平,其孤未壮”举兵击赵。赵使 - 12 - 廉颜将,击,大破燕军于部,杀栗腹。赵以尉文封廉颇为信平君,为假.相国。廉颇之免长平 归也,失势之时,故客尽去。及复用为将,客又复至。廉颇曰:“客退矣!”客曰:“吁君 何见之晚也夫天下以市道交君有势我则从君无势则去此固其理也有何怨乎?” (节选自《史记·列传第二十一》)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吁君何见之/晚也/夫天下以市道交君/有势我则从君/君无势则去/此固其理也/有何怨乎 B. 吁/君何见之晚也/夫天下以市道交/君有势/我则从君/君无势则去/此固其理也/有何怨乎 C. 吁/君何见之晚也/夫天下以市道交君/有势我则从君/君无势/则去此/固其理也/有何怨乎 D. 吁君何见之/晚也/夫天下以市道/交君有势/我则从君/君无势则去/此固其理也/有何怨乎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长平:史上著名的“长平之战”发生地,此战赵军惨败,赵国元气大伤。 B. 东向:坐西面东。古时帝王以面朝南向为尊,公侯将相多以面朝东向为尊。 C. 随坐:因某人犯罪而使与之有一定关系的人连带受刑的制度,也叫“连坐”。 D. 假:暂任,代理。代理官职也可以称为:权、署、摄、辟、知、下车等。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秦军屡次挑战,廉颇都置之不理,于是秦就使用反间计,唆使赵王以赵括为将,赵王中计, 以赵括来代替廉颇。 B. 赵王用赵括为将时,遭到蔺相如和赵括母亲的极力反对,赵王不听劝谏,最终造成数十万 赵军被坑杀的惨痛结局。 C. 秦将白起截断赵军运粮的道路四十多天,赵军饥饿难耐,军心离散,赵括只得亲自上阵, 与秦军搏战,最后惨死。 D. 赵军主力在长平作战,燕趁赵兵力空虚之机入赵,廉颇再次被起用,大破燕军,得到赵王 封赏,门客又纷纷来投靠他。 13.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 (2)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种树郭㰆驼传》) 14. 赵母认为赵括不能胜任将领,她是依据赵括的哪些表现作此判断的? 【答案】10. B 11. D 12. D 13. (1)大王只凭名声来任用赵括,就好像用胶粘住调弦的短木再去弹瑟一样不知道变通。 赵括只会读他父亲留下的书籍,却不懂得灵活应变(随机应变)。 - 13 - (2)种植的时候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种完后),放置在那就像舍弃了,那么它的生长规律 就得以保全,他的天性就获得了。 14. 赵括热爱功名,摆官架子,自私自利,没有他父亲那样的才能,不能够做到爱护将士, 礼贤下士,公而忘私。 【解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是解读文言文的重要环节,常见的断句方法有名词断句、 修辞断句、对称结构断句、虚词断句等。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 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 本题中划线句的意思是“唉!您的见识怎么这样落后呢?天下之人都是用市场法则进行交往 的,您有权势,我们就跟随着您;您没有权势了,我们就离开,这本是很常见的道理,有什 么可抱怨的呢?” “吁”,感叹词,单独成句,之后断开,排除 AD; “君有势”和“君无势”,句式一致,“君”作“有势”“无势”的主语,在其前断开,排 除 C。 故选 B。 【11 题详解】 D 项,“代理官职也可以称为:权、署、摄、辟、知、下车等”错误,辟:帝王召见并授予官 职;知:主管;下车:官吏到任。 故选 D。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命题主要着眼于与主要人 物相关的事件、言行等。选项设计特点多是先概括人物某方面的品质、特点,再结合材料中 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印证。此类题要求考生在全面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找到选项在文中的信 息区域仔细比对。选项设错,包括信息错位(时间、地点、人物、原因、方式等错误)、翻译 错误、无中生有等多种情况。 D 项,“赵军主力在长平作战,燕趁赵兵力空虚之机入赵”错误,第三段“赵壮者尽于长平, 其孤未壮”,意思是“赵国的壮丁全都死在长平了,他们的遗孤尚末长大成人”。 故选 D。 【13 题详解】 - 14 - 此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翻译句子,第一:理解文句大意,将所要翻译的句子放入 原文中,前贯后连,把握大意;第二:确定考查重点,命题者在命题时从文段中选择的句子 往往含有某些文言知识点,如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重点实虚词等,要通过审题抓住命题意 图,确定考查点;第三:连缀词义成句,直译求“字字落实”(留、删、换),意译求“文从 字顺”(调、补、变);第四:认真审读检查,书写规范清楚。在确定文言句子中的语法现象 全部落实到位后,书写规范清晰。本题,(1)中“以”,凭借;“鼓”,弹奏;“徒”,只; “合变”,灵活应变。(2)中“莳”,种植;“天”,天性,生长规律;“性”,天性。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 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 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始妾事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饮而进食者以十数,所 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 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王以 为何如其父?父子异心,愿王勿遣。”意思是“当初我开始侍奉他的父亲时,(他)当时做大 将,亲自捧着饭把食物送给(别人)的有几十次,所交的朋友有几百个;大王和宗室赏赐给 他的东西全都把它送给军中将士和士大夫,从(他)接受任命的那一天起,就不再过问家里 的事。现在赵括一下子做了将军,就面向东接受朝见,军吏没有一个敢抬头看他的,大王赏 赐的金帛,都带回家收藏起来,还天天访查便宜合适的田地房产,可买的就买下来。大王认 为他哪里像他父亲?父子二人的心地不同,希望大王不要派他领兵。” 【点睛】掌握正确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遵循三个步骤: 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 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 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 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他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得要求,结合各选 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 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 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步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 15 - 参考译文: 秦军与赵军在长平对阵,秦军屡次挑战,廉颇不肯应战。秦军间谍说:“秦军所忌讳的, 就只是怕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来做将军。”赵王于是就以赵括为将军,取代了廉颇。蔺相 如说:“大王只凭名声来任用赵括,就好像用胶粘住调弦的短木再去弹瑟一样不知道变通。 赵括只会读他父亲留下的书籍,却不懂得灵活应变(随机应变)。”赵王没有听从,还是命赵 括做了大将。 赵括从年轻的时候起就学习兵法,谈论用兵打仗的事,认为天下没有人能够抵挡他。(赵 括)曾经跟他的父亲赵奢议论过用兵打仗的事,赵奢不能驳倒(他),但是(赵奢)不承认他 有军事才能。赵括的母亲问赵奢其中的原因,赵奢说:“打仗是要以命相搏的事,但是赵括 把它说得轻而易举。假使赵国不让赵括做将军也就算了,如果一定要他担任将军,那么毁掉 赵国军队的一定是赵括。”等到赵括将要起程的时候,他母亲上书给赵王说:“赵括不可以 做将军。”(赵括的母亲)回答说:“当初我开始侍奉他的父亲时,(他)当时做大将,亲自 捧着饭把食物送给(别人)的有几十次,所交的朋友有几百个;大王和宗室赏赐给他的东西 全都把它送给军中将士和士大夫,从(他)接受任命的那一天起,就不再过问家里的事。现 在赵括一下子做了将军,就面向东接受朝见,军吏没有一个敢抬头看他的,大王赏赐的金帛, 都带回家收藏起来,还天天访查便宜合适的田地房产,可买的就买下来。大王认为他哪里像 他父亲?父子二人的心地不同,希望大王不要派他领兵。”赵王说:“您就把这事放下别管 了,我已经决定了。”赵括的母亲接着说:“您一定要派他领兵,如果他有不称职的情况, 我能不受株连吗?”赵王答应了。赵括代替了廉颇(担任抗秦大将)后,全部更改(原有的) 纪律和规定,并撤换重新安排军官。秦将白起听说了这件事后,便派出引诱赵括做出错误判 断的小股部队,佯装失败,却断绝他的粮道,分段两军,士卒的士气大乱。四十多天后,军 队士兵饥饿,赵括带领精锐的兵士亲自上阵战斗。秦军射死了赵括。赵括的军队大败,几十 万大军最后投降了秦,结果秦军把他们全部活埋了。第二年,秦军就包围了邯郸,有一年多, 赵国几乎不能保全自己,全靠楚国、魏国军队来援救,才得以解除邯郸的包围。赵王因为赵 括母亲先前的要求,最终没有诛杀她。 自邯郸解围五年之后,燕国采纳栗腹的计谋,他说:“赵国的壮丁全都死在长平了,他 们的遗孤尚末长大成人。”便发兵攻赵。赵王派廉颇领兵反击,在鄗(音“浩”)城大败燕军, 杀死栗腹,于是包围燕国都城。赵王把尉文赐给廉颇,封号是信平君,让他任代理相国之职。 廉颇从长平免职回家,失掉权势的时候,原来的门客都离开他了。等到又被任用为将军,门 客又重新回来了。廉颇说:“先生们都请回吧!”门客们说:“唉!您的见识怎么这样落后 - 16 - 呢?天下之人都是用市场法则进行交往的,您有权势,我们就跟随着您;您没有权势了,我 们就离开,这本是很常见的道理,有什么可抱怨的呢?”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舟中夜起 苏轼 微风萧萧吹菰蒲,开门看雨月满湖。 舟人水鸟两同梦,大鱼惊窜如奔狐。 夜深人物不相管,我独形影相嬉娱。 暗潮生渚吊寒蚓,落月挂柳看悬蛛。 此生忽忽忧患里,清境过眼能须臾? 鸡鸣钟动百鸟散,船头击鼓还相呼。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前四句展现了菰蒲萧萧,夜雨满湖,大鱼惊窜,狐狸奔突的不宁静的夜景。 B. 五六句紧承上文,奇美夜景自然引发诗人独自“形影相嬉娱”的自在之举。 C. 七八句设喻奇特,以寒蚓喻潮水,以悬蛛喻落月,营造出清冷幽静的意境。 D. 全诗境界多变,动静相衬,明暗相映,物我交融,表现出诗人内心的充盈。 16. 纵观全诗,诗人的心境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 【答案】15. A 16. 诗人的心境经历了从“静”“独”“冷”再到留恋的变化过程。“舟 人水鸟”两句,诗人以动静结合的手法,着重描绘夜境之静;“我独形影相嬉娱”,“独” 字不仅写出此时此际之独,而且也写出了苏轼人生的孤独,一种时代先觉者的孤独;“暗潮 生渚吊寒蚓,落月挂柳看悬蛛”,诗人的心境转至“冷”字,诗人面前的绝妙夜景也变得冷 气袭人。最后写自己对夜色清境的留恋。 【解析】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能力。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 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 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 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A 项,“狐狸奔突的不宁静的夜景”错误,“大鱼惊窜如奔狐”,意思是“原来是一尾大鱼在 - 17 - 水里游窜,仿佛是野狐奔走在丛莽”。只有大鱼惊窜激起的水波声,这鱼声在静夜里格外响 亮,以致使诗人误以为是一只狐狸在草丛中惊窜而去,将“大鱼”误作为“奔狐”。 故选 A。 【16 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诗歌情感态度的能力。答情感题,不仅要借助诗词的字、词、句和所用意象来 分析诗歌的感情,还要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准确理解所用典故等,进行综合解读。翻译: 微风吹拂着湖中的菰蒲,沙沙作响;我还以为是下雨呢,打开舱门一望,却见到湖中洒满了 银色的月光。水鸟都栖息了,舟子也进入了梦乡,忽然听到泼剌水响,原来是一尾大鱼在水 里游窜,仿佛是野狐奔走在丛莽。夜深了,人与物都静悄悄地,只剩下我,站在船头,欣赏 着这夜景,与身影相伴。潮水悄悄地上涨,那低咽的声息,恍如蚯蚓蠕动;一轮明月西坠, 悬挂在岸边的柳条上,犹如蜘蛛悬挂在交织的蛛网。哎,我的一生老是忧愁不安,这清丽的 境界,也只能是转眼过去,留作他年回想。你看,一会儿,鸡叫了,寺庙的钟声在湖面回荡, 鸟儿惊起,散向四方。我的船,也在鼓声中,呼叫声中,解缆起航。自“舟人水鸟”至“落 月挂柳”六句,诗人描绘了舟中夜起后所观赏到的美丽画图,曲折有致地表露了自己的心曲 情怀。此六句可分三层,两句一折,写出了“静”“独”“冷”三种心境。“舟人水鸟”两 句,诗人以动静相衬的手法,着重描绘夜境之静:此时,舟人、水鸟都已进入了梦境,只有 大鱼惊窜激起的水波声。这鱼声在静夜里格外响亮,以致使诗人误以为是一只狐狸在草丛中 惊窜而去。“夜深人物不相管,我独形影相嬉娱”,白天,“举手摇足,辄有法禁”,那是 “野性”的囚牢,人性的桎梏,而现在,在这个静静的夜色里,只有自己面对满湖的月光、 惊窜的大鱼,只有自己和自己的形影互相嬉娱,这是“野性”的解脱,是骏马的脱羁,诗人 手舞足蹈,陶然醉之了。此二句“独”字为眼,不仅写出此时此际之独,而且从潜意识上讲, 苏轼一生独立危行,“一肚皮不合时宜”,也正是一种人生的孤独,是一种时代先觉者的孤 独。“独”字承上,深化了“静”界。诗人由“静”至“独”,总体来说,是陶醉自然,物 我同一的境界,是一种愉悦的审美境界。然而,诗人是不能完全忘却尘世的,对人生、社会 问题的深深思索,会突然闪过心头。于是,诗人的心境转至“冷”字。最后诗人想到,良辰 美景,转瞬即逝,天明之后,又要开始那令人痛苦的仕宦生活。你听:在鸡鸣声和晨钟声的 合奏里,夜里伴我度过了一个美好夜晚的百鸟都散去了,只有船头的鼓音与之呼应,写自己 对夜色清境的留恋,。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 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 - 18 - 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 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当今社会,应当选拔任用德才兼备的人才、营造诚信和谐的社会风气。正如《礼运》所 言:“______,______。” (2)李贺《李凭箜篌引》中“______,______”两句,描写音乐的震撼力极尽夸张、想象之 能事,高亢的乐声冲破天穹,使得秋雨倾泻而下。 (3)秦观在《鹊桥仙》中以“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自己独特的爱情观。是啊,只要 彼此始终心心相印,又何必一定要朝夕厮守呢? 【答案】 (1). 选贤举能 (2). 讲信修睦 (3). 女娲炼石补天处 (4). 石破天 惊逗秋雨 (5). 两情若是久长时 (6). 又岂在朝朝暮暮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常见古诗文名篇名句的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 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 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所以,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 如 同 音 字 、 形 似 字 、 通 假 字 、 难 写 字 等 字 的 写 法 。 如 “ 举 ”“ 修 睦”“娲”“炼”“逗”“暮”,理解字义去记忆。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追求博学的传统,由孔子开创。孔子不仅号召人们博学,主张和学问广博、见识丰富的 人做朋友,而且 ,给世人树立了榜样。于学,他 ,老而弥笃,单是一部《易》, 就被他读得“韦编三绝”。他鄙视饱食终日的懒惰和无所用心的自满, 有德性比他好 的人,自信没有比他更乐学好学的人。他醉心于学,忘情于学,“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 知老之将至云尔”。他不以“生而知之”自居,本着学无常师的态度, 地“每事问”, 随时随地周咨博访,不耻下问,以一个开放的心态,增益自己的知识。正是因为这样,他不 仅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而且通晓并有能力整理《诗》《书》《礼》《乐》《易》等文化典籍。 面对博物多通的孔子,当时的人们,一方面由衷感佩称颂“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 另一方面把他当作一部百科全书般地请益问疑。为此,汉代的扬雄在《法言》中说:“圣人 之于天下,耻一物之不知。” - 19 -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 A. 以身作则 学而不厌 自称 一如既往 B. 身体力行 学富五车 自称 一以贯之 C. 身体力行 学而不厌 谦称 一以贯之 D. 以身作则 学富五车 谦称 一如既往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不仅他有能力整理并通晓《诗》《书》《礼》《乐》《易》等文化典籍,而且多识于兽草木之 名。 B. 他不仅通晓并有能力整理《诗》《书》《礼》《乐》《易》等文化典籍,而且多识于鸟兽草木 之名。 C. 他不仅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而且有能力整理并通晓《诗》《书》《礼》《乐》《易》等文化 典籍。 D. 不仅他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而且通晓并有能力整理《诗》《书》《礼》《乐》《易》等文化 典籍。 【答案】18. C 19. B 【解析】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成语的辨析和正确运用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成语的含义,从成语的使用对象、 范围、感情色彩等方面区别近义成语,然后分析成语所在的语境,从中选择一个最合乎语境 的成语。 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行为做出榜样。身体力行:一般多用来表示努力实践,亲身体验。结合 语境中的“给世人树立了榜样”,故选用“身体力行”。 学而不厌:学习没有满足的时候,比喻非常好学。学富五车:形容学问渊博。结合语境“单 是一部《易》,就被他读得‘韦编三绝’”,强调的是孔子非常好学,故选用“学而不厌”。 自称:指在别人面前对自己的称呼。谦称:表示谦虚的自称。结合语境说的孔子认为“有德 性比他好的人”,这显然是谦虚说法,故选用“谦称”。 一如既往:指态度或做法没有任何变化,还是像从前一样。一以贯之:指做人做事,按照一 个道理,从一而终不会改变。贯:一直,习惯。语境说的是孔子“每事问”这件事从一而终 不会改变,故选用“一以贯之”。 故选 C。 - 20 -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和修改。应先浏览划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 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 原句,有两处错误:语序不当,应把“不仅……,而且……”后的内容颠倒,改为“不仅通 晓并有能力整理《诗》《书》《礼》《乐》《易》等文化典籍,而且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A 项,词序不当,把关联词语“不仅”与把“他”颠倒位置,且把“有能力整理并通晓”改为 “通晓并有能力整理”。 C 项,错误两处:一是语序不当,应把“不仅……,而且……”后的内容颠倒;二是词序不当, “有能力整理并通晓”改为“通晓并有能力整理”。整个句子最后改为:不仅通晓并有能力 整理《诗》《书》《礼》《乐》《易》等文化典籍,而且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D 项,词序不当,把关联词语“不仅”与把“他”颠倒位置。二是语序不当,把“多识于鸟兽 草木之名”和“通晓并有能力整理《诗》《书》《礼》《乐》《易》等文化典籍”颠倒位置。整 个句子最终改为:他不仅通晓并有能力整理《诗》《书》《礼》《乐》《易》等文化典籍,而且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故选 B。 【点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 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 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 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 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 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 在当今的艺术创作中,科学元素如影随形。一是科学领域的很多研究方向,已经成为艺 术创作的主题。在科技时代,当代艺术家的视野有了很大的拓展,无论是宇宙奥秘,还是微 观世界;无论是机械动能,还是光学电子,①______。二是科技领域的研究成果,已成为当 今艺术关注的焦点。人类文明进程中的很多科技的发明和研究成果,无论是飞机还是家电, ②______,都成为艺术家的兴趣点和关注点,成为他们艺术构思、艺术创作的灵感来源。三 是③______,成为艺术实验探索的动因和引领。艺术像科学一样需要不断创新不断探索。当 代的影像、观念等多种艺术的实验与探索,无不是基于当代科技的革命。由此可见科学主题 - 21 - 已成为当代艺术创作的重要方面。 【答案】 (1). 这些都成了艺术家创作的题材和主题 (2). 无论是信息技术还是人工 智能 (3). 科研领域的创新突破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补写句子的能力。首先认真阅读文段,了解大意;然后可以根据空句的位 置来判断,还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的提示来分析需要补写的内容。要求语意连贯,逻辑严密, 还要注意字数的限制。第一处根据“科学领域的很多研究方向,已经成为艺术创作的主 题”“无论是宇宙奥秘,还是微观世界;无论是机械动能,还是光学电子”,可知这些都是 艺术家的创作主题范围,即“这些都成了艺术家创作的题材和主题”;第二个空根据“无论 是飞机还是家电”,填入句式一致的句子,即“无论是信息技术还是人工智能”;第三个空 根据“成为艺术实验探索的动因和引领。艺术像科学一样需要不断创新不断探索”,填入科 研领域的另一种情况,即“科研领域的创新突破”。注意字数限制。 【点睛】补写句子题目要认真阅读语段,明确语段讨论的话题,然后认真推敲每一处空白处 与上下文的关系,做到填写每一处空白处,既要做到前瞻又要后顾,这样即可根据上下文的 内容填写上恰当的语句,使上下文连贯通顺,另外一定要认真阅读题干中的隐性要求,按要 求作答。 21.一位同学在阅读《茶馆》后,写了如下一段文字,请补全空格处的人物称呼。 老舍在《茶馆》中塑造了两个性格迥异的旗人形象,①______正直倔强、乐于助人、敢 作敢为,对抓过他的特务们不服软;②______胆小、懒散、游手好闲,“铁杆庄稼”的待遇 没有了之后,又不愿自食其力,最后只能被饿死。 【答案】 (1). 常四爷 (2). 松二爷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名著作品内容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答本题,平时一定要熟读名著,识 记其中的人物和情节,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对于大纲要求的篇目,有时间时就要反复读, 只有熟到一定的程度,类似题目才能应对自如。本题考查的是《茶馆》中的两个性格迥异的 旗人形象。《茶馆》中讲述的典型的旗人形象共有两位,即常四爷和松二爷。抓住人物的典型 语言就可以加以区分。由文中常四爷说的话“今儿个城外头乱乱哄哄,买不到菜;东抓西抓, 抓到这么两只鸡,几斤老腌萝卜。听说你明天开张,也许用的着,特意给你送来了!”、“是 呀,您的眼力不错!戊戌年我就在这儿说了句‘大清国要完’,叫你二位给抓了走,坐了一 年多的牢!”就可以看出,常四爷为正在发愁的王利发则雪中送炭,对抓过他的特务仍然很 - 22 - 强硬,所以第一空应填“常四爷”。由文中“松二爷走进来,穿的很寒酸,可是还提着鸟笼”、 (松二爷的话)“怎么样?我想大哭一场!看见我这身衣裳没有?我还象个人吗?”“可是, 谁要咱们旗人呢!想起来呀,大清国不一定好啊,可是到了民国,我挨了饿!”可以看出, 松二爷整日喝茶玩鸟、游手好闲,又不愿自食其力,所以第二空应填“松二爷”。 【点睛】江苏高考要求阅读的名著篇目为《三国演义》《红楼梦》《边城》《呐喊》《子夜》《家》 《茶馆》《欧也妮·葛朗台》《哈姆雷特》《老人与海》等。学生学习中一定要做到熟悉每篇名 著中的故事情节,并熟练掌握名著中的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征。 22.下面两句话都出自《三国演义》,请指出这两句话分别是谁说的,并就这两句话谈谈你的 看法。(不少于 60 字) 甲: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乙:举大事者必以人为本,今人归我,奈何弃之! 【答案】甲:曹操;乙:刘备。 “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意思是“宁可我对不起天下人,也不准天下人对不 起我”,这是曹操在误杀吕伯奢之后进行的自我安慰。“举大事者必以人为本,今人归我, 奈何弃之”,意思是“想成就一番伟大的事业,就必须以人民为根本,现在人们投奔我,为 何要抛弃他们”,足以说明刘备心怀天下。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阅读名著、个性化阅读的能力。要完整地阅读名著,了解名著主要内 容,把握名著脉络,熟悉重要故事情节;能根据相关故事情节,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理解其形象;能分析环境描写对刻画人物,突出主题的作用;同时还要积累相关的文学常识。 曹操在行刺董卓失败之后,只得逃出洛阳。董卓下令全国追捕曹操,并且许诺了丰厚的赏金。 县官陈宫抓住曹操之后,决定弃官不做,跟随曹操一起起兵打董卓。曹操带着陈宫路过伯父 吕伯奢家,吕伯奢出去买酒款待曹操和陈宫。曹操和陈宫听到吕伯奢家人磨刀之声,曹操以 为他们要劫杀自己,就和陈宫一起先下手为强,杀了吕伯奢的家人。后来二人发现被绑的母 猪才恍然大悟吕伯奢是要杀猪为自己庆祝,陈宫埋怨曹操不通人情,曹操便对陈宫说“宁教 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足以看出曹操的自私。刘备作为一个一心想成就一代霸业 的明君,他的心中时时刻刻装着是他的百姓。他深深懂得:得人心者得天下。以仁德布于海 内,信义著于天下,在群雄逐鹿的时代,以其仁义为金字招牌,身体力行,让曹操孙权占天 时地利,他得人和,霸业乃成。刘备得天下,就是因为胸中装着四个大字:以人为本!—— 念念不忘父老乡亲,时时关心民众疾苦!视百姓为父母兄弟。这种包容天下的胸襟,试问天 - 23 - 下统治者几人能比? 【点睛】文学名著阅读的考查,主要是考查课外阅读的积累,只要求了解名著的故事情节和 人物形象。回答本题时,先要根据题目的提示在记忆仓库中搜索,叙述时既要注意合乎原著 的有关内容、语言要通顺,还应注意须分点陈述。 四、写作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位 27 岁的医生在护送病人做 CT 的途中,特地停下来,让已经住院近一个月的 87 岁老 先生欣赏了一次久违的日落……落日余晖下的两个身影,让人刻骨铭心。 请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完成写作。 ①老人出院后,他的亲属给这位医生写了一封感谢信表达感激之情,请你以这位年轻医生的 身份写一封回信。 ②此事引起热议后,这位医生受某高中邀请给学生们做一场演讲,请你以这位年轻医生的身 - 24 - 份写一份演讲稿。 要求:结合材料,切合身份;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 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答案】【范文】 人文关怀之光闪耀疫情一线 同学们: 大家好!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的 医生在护送病人做 CT 的途中,停下来,让已经住院近一个月的 87 岁老先生欣赏了一次久违 的日落……而我,就是那名医生,我和老人同赏了落日。落日余晖下,老人安静欣赏余晖, 我轻轻指向落日,也向患者指明了希望的方向。平凡的场景,没有想到却感动了很多人。其 实在这场战“疫”之中,很多人文关怀之光闪耀在疫情一线,不断驱散阴霾。 人文关怀之光闪耀疫情一线,驱散阴霾之云。“始终把保证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 健康放在最高位置”,一直是党中央对这次疫情防控的最高要求。这场疫情阻击战中,党旗 飘飘,白衣逆行!凡人善举更是如同涓涓细流汇聚成海,点燃了关怀之光。中国上下,爱心 如潮,在重症监护室、在方舱医院、在社区居民点……随处都可以看到温暖的善举、真诚的 抚慰,看到所有人在为驱散疫情阴霾所做的努力和关怀。中国人民以一言一行,一举一动, 闪耀出人性的光辉,处处体现人文关怀,体现社会和谐,体现人际融洽,体现大家庭的温暖。 疫病无情,人有情;温暖之光,心映心。当越来越多的人文之光闪耀在疫情一线,疫情阴霾 之云就会被驱散得越来越快。 人文关怀之光闪耀疫情一线,阻击焦虑之雾。在方舱医院,医护人员带着大家一起练八 段锦、打太极拳、做呼吸操;新疆医疗队的姑娘穿着笨重的防护服教起了“黑走马”;不相 识的病友们一起舞起了《火红的萨日朗》。文体活动渐成方舱医院病友们的日常,甚至上演了 病区之间的“斗舞”……我们有责任结合不同群体的特点,为受影响人群提供心理健康服务, 阻击焦虑之雾。 人文关怀之光闪耀疫情一线,消弭恐慌之黯。面对疫情,积极乐观的情绪、健康向上的 心态,也是一种强大的免疫力。盲目恐慌的危害甚至还要强过疫情本身。人文关怀之光闪耀 疫情一线,充分做好了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工作,深入宣传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充分报道 各地区各部门联防联控的措施成效,生动讲述防疫抗疫一线的感人事迹,讲好中国抗击疫情 故事,展现中国人民团结一心、同舟共济的精神风貌,凝聚众志成城抗疫情的强大力量,从 而消弭恐慌之黯。 - 25 - 病毒无情,人间有情。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紧 紧依靠人民群众,动员和激扬起强大的精神力量,让人文之光熠熠生辉,驱散阴霾之云、阻 击焦虑之雾、消弭恐慌之黯,从而以坚定的信心和有力的举措夺取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全 胜!希望青年学子们看到中国取得的抗疫胜利,在最美的花季好好学习,继往开来,建设美 丽中国!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这是一道材料作文。材料作文一般由材料和要求组成, 关键语或出现在材料中,或设置在要求里,抓住这些关键语就可以把握材料主旨,准确理解 材料及命题意图。材料作文中的关键语往往是命题者在陈述对象、突出中心时特别强调或反 复出现的词句,是命题者或材料中有关评议性语言,它往往透露出命题者的情感倾向,考生 只要留心揣摩不难窥出其中端倪。 【审题】材料“一位 27 岁的医生在护送病人做 CT 的途中,特地停下来,让已经住院近一个 月的 87 岁老先生欣赏了一次久违的日落……落日余晖下的两个身影,让人刻骨铭心”中,“特 地停下来”“欣赏了一次久违的日落”“落日余晖下的两个身影,让人刻骨铭心”这些都是 行文立意的出发点,可以写关于爱的力量,温暖的力量,人文关怀,人的精神,人性之美等; 要求中已明确写作者身份是“以这位年轻医生的身份给老人家属写一封回信”“以这位年轻 医生的身份给高中生写一份演讲稿”,可以围绕“人性关怀”“精神力量”来写,注意写成 书信或者演讲稿形式。 【立意】精神的坚韧促成人的强大;任何一丝对美好的追求和期望总能让人拥有信念与力量; 哪怕再微渺的希望也能在你的内心注入信念与力量;失去也总会让人得到些什么;压力与磨 难总是在淬炼生命。 【结构】显然例文完成的是第二个任务。议论文的结构较为常见的是并列式、层进式和对比 式。此题可采用并列式的结构行文,首先通过分析材料得出自己的观点;然后采用并列的方 式进行论述,并列式注意分论点的提取。这篇例文围绕“人文关怀之光闪耀在疫情一线,不 断驱散阴霾”这一中心论点,从“人文关怀之光闪耀疫情一线,驱散阴霾之云”“人文关怀 之光闪耀疫情一线,阻击焦虑之雾”“人文关怀之光闪耀疫情一线,消弭恐慌之黯”三个角 度论述;最后回扣论点总结全文。安排结构时要刻意凸显标题、开头、结尾的照应关系。 【素材】1.一张刷屏的照片背后,是无数人的情感共鸣。疫情阴云笼罩两月有余,病毒剥夺 了数万人的健康,也剥夺了我们自由和欢聚的时光,甚至夺去了我们观日出日落、赏花谢花 - 26 - 开的权利。病人因其痛苦,医生因其辛劳,家属因其揪心,常人因其焦躁。一个是年近九旬 的重病患者,一个是从业未久的年轻医生,在这场严峻的考验面前,可能都曾有过惶恐、灰 心、失落。报道里说,这位患者刚入院时病情危重、心情低落,甚至拒接家人电话。上海中 山医院医疗队为他提供了几乎所有生活必需品。而今状况日渐好转,心情好的时候还躺在病 床上唱歌。某种程度上,医生和病人是彼此的依赖。仰赖于医生的治疗和照顾,患者才能汲 取生命的能量;而患者与病毒抗争、身体好转,也是医护人员坚守的精神动力。这就是守望 相助的力量,一如照片中的“同沐夕阳”。 2.人之为人,像一棵芦苇,脆弱也坚韧。病毒能袭击我们的身体,却难以击垮我们的精神。 一抹夕阳、一个眼神,都能让我们疲惫不堪的灵魂瞬间被“治愈”。无论如何,我们都要与 病毒“疫战到底”,这既出于求生本能,也是对生命尊严的捍卫。疫情中,一定还有很多这 样让人温暖、感动的细节。铭记这些,不仅是为了修补受到创伤的心灵,更是要在未来日子 里,永怀这种对职责的坚守、对生命的敬畏、对时光的珍视,对世间的悲悯。永远记得,曾 经有那样一场落日,叫人潸然泪下。 3.我们是时代青年,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疫情,我们只能奋力前行。五千年漫长岁月,历经多 少风风雨雨,正是因为有无数同胞能在极端困难的环境中仍然能够充满信心,满怀希望,奋 然前行,中华民族才得以生生不息,繁衍至今。我辈青年当以此为榜样,担负大任,满怀信 心和希望,永怀爱国之心,共筑中华辉煌! 【点睛】材料作文的审题要点: 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 多 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 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 含哲理性寓言 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 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 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 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 “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 “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 的审视角度。题目明确提示我们要选择其一来写,要体现权衡与选择,因而不能眉毛胡子一 把抓,笼统写交际的艺术、细节决定交际等;也不能均衡笔力论述每一个细节道理而不体现 权衡后的选择。 - 27 - - 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