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8.50 KB
- 2021-06-07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高考时评选法律伦理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大学生小闫发现自家大门外有个鸟窝,和朋友架了个梯子将鸟窝里的 12 只鸟掏了出来,养了一段时
间后把鸟的照片发到网上,没想到有人愿意出价买鸟,两人因此获利 1200 多元,后来他们又掏了 4 只。
原来,他们掏的这种鸟叫燕隼,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结果,小闫和他的朋友以非法 猎捕珍贵濒危野生
动物罪,分别被判刑 10 年半和 10 年,并处罚款。此事引发不小的争议。
小闫父亲:儿子对小动物特别喜欢,在我们心里,农村孩子逮鸟抓鱼不用管,没想到会被判得这么重。
热心网友:量刑太重,10 年牢狱生活足以毁了人的一生。
法律专家:知不知道燕隼是二级保护动物,以及知不知道因此受到严惩, 这叫法律认识,法律认识
错误是不免责的,理由就是公民应当知法守法。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范文示例:
莫让法律毁人一生
小闫掏鸟招致十年牢狱之灾,一时引起各界关注,众说纷纭。纵然法律专家指出:“法律认识错误是
不免责的。”我却认为:法律之意在于警醒而非重刑,法律不应毁人一生。
点评:开篇引入材料,说明自己对事件的看法,观点明确。学着使用让步关系,低调提出自己的观点。
英国作家王尔德的名言引人深思:“每个圣人都有过去,每个罪人都有未来。”对于从农村走出的大学
生小闫而言,十年牢狱无异于浇灭了他以及其家庭对未来的希望之火。将年富力强的黄金时光交付牢狱,
于一名无意触犯法律的大学生,太过残酷,冰冷,无情。试想十年之后,刑满出狱的小闫,满脸胡渣,神
情恍惚地跨出那座阴森的大门,在重见天日的时刻,那片天是否还是那般予人希望的蓝?那缕光是否还是
那般予人活力的暖?耽误的青春、美好的天真都随着时间的河从指缝流走,那时候的痛苦之重,生命难以
承担。
点评:动之以情,提出量刑过于严苛。“试想”领起假设论证,值得借鉴。
有人说,人如流水法如岸,奔腾不息的流水因受到河岸的限制而保障了其持久流淌,当一束浪花跃上
河岸则必遭阳光蒸发。而实际上,看似无情的河岸也具有它令人动容的一面。当一束自由的浪花,无意受
到了风的教唆,跃上河岸,后被无助地抛弃在河岸之上,面对阳光 无情烧灼,难道浪花只能坐以待毙,
接受严酷的的惩罚吗?不!它会受到泥土的庇护!河岸能够令泥土慷慨地接纳不幸的浪花,给予它遮阴避
光的保护,并将它从地表下安全地送回至流水之中。法律难道不也应如此吗?面对法律认识不足的小闫,
法律的包容性应得到展现,合理地减免刑罚无可厚非。
点评:比喻论证的运用入情入理。注意红色字的句子,语言很有分寸,不乏理性。
村上春树曾在其获奖辞中道:“假如这里有坚固的高墙和撞墙破碎的鸡蛋,我总是站在鸡蛋一边。”当
法与情发生了碰撞,人性的温度总是可以融化律令的坚寒,人性的规劝总比冷酷的刑罚更行之有效。“人
恒过,然后能改。”适宜的警醒不仅能够使小闫在得到教训的同时更加珍惜未来,严守法律,更能令当今
已被法律冰冻住的人文关怀得到解冻。
点评:小陈举报开车打电话的父亲那个高考作文也是关于情与法的。大家可以留意这个话题。有意识地
吸收好的观点。
佛曰“明因识果,戒慎于初。”小闫之所以掏鸟正因对法律的认识不足。不禁引人看向另外一面:立法
者在修法之初是否充分考虑过农村居民的认知能力?在推广公民知法守法的道路上是否仍存在不足?我
想,要杜绝此类事件的发生,仍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点评:这一段将文章的思想提高了一个层次,从立法的角度深挖悲剧的原因,表现出很强的思辨能力。
语言也很严谨。
在这颗蔚蓝的星球上,我们因法而坦诚,因情而感性,而当法律独揽一切,情被抛之脑后,这颗星球
将被孤独与荒芜掌控。须知,法律之存在不是为了重刑,切莫让法律毁人一生。
点评:结尾表现出了人文主义情怀。正所谓在正义之上还有一个绝对正义的人道主义。
总评:一般的时评类文章都是理性的议论,这篇文章却表现出了很强的抒情性,法与情之间,作者站
在了情一边,文风和主题十分契合。论证手法也很丰富,大家可以借鉴其中的假设论证、比喻论证。文章
所引用的名言也值得积累。
法律至上
德国法学家耶利内克有言:“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当如是也。而材料中小闫因非法猎捕珍贵濒危
野生动物判罪,不少人以“无知无罪,人情可恕”之由为之叫屈,但在我看来,法律至上,我们应以客观理
性之态度对此负责。
点评:名言的引用恰到好处。借势客观理性地提出自己的看法。
法律至上,不能纵容“无知”的喧嚣大行其道。法律专家认为,法律认识错误是不免责的,公民应当知
法守法。纵使当今教育没有给学生普及燕隼是保护动物等类似的知识,但小闫因鸟获利进而又去猎捕,这
种“无知”便是将我们推入万劫不复的深渊的无形的双手。须谨记《圣经》中对规则的虔诚礼赞——“日头,
光亮,天空中所陈设的星宿与规则,高于我们的生命。”而非罔顾规则法律以“无知”之名进行自我救赎,理
直气壮地扮作受害者,抨击规则的无情,殊不知,法律面前,无人可免。
点评:准确地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大大地削弱了小闫被同情的因素。
法律至上,不能放任“人情”在其间鲸吞蚕食。10 年牢狱生活对于一个年轻的大学生来说确实太重,但
倘若不遵守法律,有多少人又会借以“人情”而浑水摸鱼。“人情”本是人际关系的纽带,但反观当下,“人情”
更多地成为了粉饰太平,覆灭法律的借口,因而蒙上了一层肮脏的面纱。李零先生曾说:“光讲以德治国,
德必伪,国必亡。”真正的人情,必在法律之内。若是罔顾法律而放纵人情与欲望,千年的文明就此湮灭,
国家的正义与公平将因所谓的“人情”软化游走而狭隘没落。故法律至上,无人可免。
点评:深入分析“人情”破坏法律的后果,对于当今社会来说却也正中弊端。凡事“找人”的弊端大家
都有体会。
然而,法律至上,并非死守规则法律。在法律不变的前提下,加以能接受的人性化举措,不仅无伤大
雅,反而锦上添花。正如《周易》中所阐述的:“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救护车可飞驰过任意一盏信
号灯,这便是规则内的人情。由此观之,当法律的目的与其行为冲突时,打破规则的思维惯性,便是以客
观理性的精神对法律的负责。
点评:这一段修补观点中的漏洞,使文章避免了冰冷无情的感觉。
我想,政治凋敝不可怕,文明式微亦不可惧,只要我们像康德一般心怀道德律令,社会便不会有太多
的怨念之声,取而代之的,是有如普罗旺斯的薰衣草花田,其芬芳氤氲你我。
点评:呼应观点,提出希望,为文章增添一抹亮色。
总评:这篇文章议论主体部分运用了分论点,文章结构更加清晰。文章很好地议论了法大于情的观点,
值得我们积累。文章引用的名言非常恰切,值得摘录。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60 分)
一年一度的 3.15 消费者权益保护日,是无良商家最害怕的时候,但过后制假贩假又死灰复燃。新的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一旦“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消费者可以要求“退一赔三”。
于是出现了职业打假者,他们知假买假,通过摸查确定目标,大量买进后索赔。对于职业打假者有不同
的看法,有人认为职业打假是一个大家利器,有人将其视为投机行为。
对此,你怎么看?综合材料的内容和含义作文,选好角度,确定利益,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
套作,不得抄袭。
职业打假非坏事
一年一度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日,是无良商家最担心的时刻。不过,有没有方法让这种担心转变成常
态?职业打假可以说是一个利器。然而在近几年,关于职业打假人的争议可不少,比如指责这类群体把
打假做成了生意。但我认为:职业打假非坏事。
点评:开篇引入材料,说明自己对事件的看法,观点明确。
职业打假作为职业,缘起于惩罚性赔偿机制的确立。2014 年实行的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一旦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这个赔偿力度就变成了“退一赔三”。惩罚性赔偿机制的确
立,可以视作对消费者的赋权,但也正是因为要进行倍数赔偿,使得很多人涌入到“牟利大军”中。
点评:指出《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意义,分析“职业打假”的基础。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把职业打假视作投机行为,问题是这种投机行为在不在允许范围内,这就要算
一下成本和收益了。首先是成本,主要产生了几种情况:一种是敲诈勒索,比如发现问题直接给企业施
压,让对方花钱消灾;一种是恶意打假,比如有一些职业打假人私藏货品等过期,然后向商家索赔;再
有就是大家熟悉的知假买假,通过摸查确定目的物,大量买进然后索赔。其中,前两类投机行为直接涉
及到诈骗。再看收益,消费者虽然具有追偿的权利,但在与商家周旋、甚至提起诉讼的过程中,依然需
要承担比较高的成本,这使得消费者相对比较弱势。就目前造假情况来看,由职业打假人充当市场清道
夫,所能起到的积极作用可能远远大于社会成本。
点评:辩证看待职业打假,就目前来看,利大于弊,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支持职业打假,论证了自己的观
点。
有人可能觉得,造假产生职业打假就像酒驾产生钓鱼执法,有“反向激励”之嫌。这其实是混淆了
两回事,后者涉及程序正当性问题,而前者则完全适用于结果导向,可以用收益和成本来算问题。况且,
职业打假人也有投资风险,一旦投入百万而索赔不了,得自己吞苦果子。所以,尽管职业打假更多出于
“牟利”而非“生活自用”,但站在效用最大化的角度上,应该赋予他们和普通消费者一样的权利。至
于是不是恶意打假的问题,有没有勒索敲诈的倾向,完全可以交由司法裁决去判断,做到这一点也并不
难。
点评:这一段弥补观点中的漏洞。不管你支不支持职业打假,你的观点都天然存在着漏洞,能否在行文中
弥补漏洞,是考查作者思维能力强弱的关键。
在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中,不少代表和委员都提到了打假问题,认为应该进一步加大打击力度。
在打假问题上形成强有力的长效机制很重要,其中法律监管与执行应该是基本保障,但如果要做到打假
常态化,充分调动消费者自己的积极性、能动性才是最重要的。如果说赋予消费者“退一赔三”权利是
第一步,那么明确打假人也享有这项权利才更符合现实需要。
点评:提及“两会”显示出作者关心时事的当代中学生应有的品质,是个亮点,并且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在当前,职业打假人还不到退场的时候,在未来,也应该意识到让职业打假人赚钱其实并非坏事。
点评:结尾重申自己观点,并保持议论语言的严谨,“不到退场的时候”“并非坏事”,这样的句子值得
借鉴。
总评:这个作文题目具有较高的难度,其中也包含了立意上的陷阱。我们在审题的时候一定要注意问
题的焦点:是否赞成职业打假。如果只议论制假贩假的害处就跑题了。
文章的脉络是:
1、亮出观点:有保留地支持职业打假
2、为什么会有职业打假人
3、职业打假的存在利大于弊
4、打假要成为常态,目前还需要职业打假的正向意义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60 分)
某校为解决接送学生的私家车在学校门口长时间占道、乱停乱放的问题,采取了多种办法,效果均不
佳,最后只好与交警部门联合行动,对凡停留超过 15 分钟及乱停乱放的车辆进行拍照和抄牌,随后将相
关家长名单及车牌号码发到家长群中,并要求相关学生督促家长改正,还将此违规现象与学生及班级评优
评先等挂钩,经过一段时间的整治,学校门口的停车乱象得到解决。对于此举,有人拍手称赞,也有人提
出了不同的意见。
要求:综合材料的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解析 拆分信息,进行判断
1、私家车在学校门口长时间占道、乱停乱放。(错误)
2、与交警部门联合行动,对凡停留超过 15 分钟及乱停乱放的车辆进行拍照和抄牌。(正确)
3、将相关家长名单及车牌号码发到家长群中,并要求相关学生督促家长改正。(值得商榷)
4、将此违规现象与学生及班级评优评先等挂钩。(值得商榷)
立意及范文
私家车乱停是不对的,不能因私废公,学校与交警联合维护交通秩序是正确的。然而,将相关家长
名单及车牌号码发到家长群中,则暴露了学生和家长的隐私,并不可取。将违规现象与学生及班级评优评
先等挂钩,也加重了学生好老师的负担,可能带来负面影响。
处理问题要有法治精神,同时也应顾及人文关怀。
外法内儒治乱象
针对私家车为接送学生而长期占道且乱停乱放问题,学校与交警联合行动,并要求学生参与其中,
使乱象问题得以解决。对此,各方反应不一。而我认为,学校此举虽稍有不妥,但总体上彰显了我国外法
内儒的治事精神,可点赞表扬。
私利犯公,则法护公益。公与私的利益冲突一直客观存在于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在很多时候,谋取
私人利益并不能算是一种错误,但若是为私利而害公益,则可视为不当之利了。试想,若人人为私,公益
何在呢?个人的利益最终又如何保全呢?父母爱子,以私家车接送本也无可厚非,但众人皆以车送人,造
成学校门口拥堵,严重妨碍他人正常出行,则此事已属违规行为。为此,学校采取了多种办法来缓解,但
并无效果,之后才不得不联合交警采取行动,这也实属无奈之举了。
法不行,则信不立。或许有人会说,都是为了送孩子上学,如此强硬,实在太过于冷酷无情。但早在
战国时代,商鞅徙木立信就指明了法的特征,即法律法规从一“出生”就具有公信力和强制性。如果人人
都为私利犯公,以为所犯不过小错误,父母何以成为孩子的榜样?如果人人都以逃避法律约束为得意之举,
法律的权威如何能够保证?社会的发展如何能稳固有序?如果我们为了接送孩子上学方便,能够心安理得
地违法,还振振有词地试图商量法律法规这一底线,那在别的领域,是否还会有为了各种“方便”而大开
法律后门呢?
以人为本,儒顾人心。法是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的重要工具,但过度使用往往可能会伤及人与
人之间的感情。所以,在讲求以人为本,和睦相处的今天,我们仍需坚守儒家的“仁、义、礼、智、信”,
并以此来缓和人际冲突、家校冲突。而关于私家车的乱停放乱放问题,学校联合交警使用法律法规来解决,
是可以被理解和支持的。但将此事中违规家长的姓名和车牌公布于家长群,且把家长违规与班级管理挂钩,
实有不妥之处。一方面,学校的行为有可能已经侵犯了家长及其孩子的隐私权。另一方面,此举让孩子承
担了太多外界压力,可谓不智。激化孩子、家长、老师之间的矛盾,过于功利而缺乏人文关怀,可谓不仁。
有人的地方就会有矛盾,矛盾的处理,单靠法治则过于粗暴,单以儒治则显得懦弱。而内儒外法,
既规范了秩序,又照顾了人情。如此,还学校一片安宁,还社会一份和谐也就不是什么难事了。
素材参考:
素材 1
巴黎市的南城区,曾是巴黎市最脏的地方,这里的人们总是乱扔垃圾。官方不断加大处罚力度,但仍
然无效。
就在大家都有些束手无策的时候,有人提出了一个方案,那就是在南城增加一些特殊的垃圾桶。这种
垃圾桶的模样设计类似于一个篮球场上的篮筐,然后在“篮筐”套上袋子,人们只要将垃圾像投掷篮球一
样“投篮”进去就好了。事实证明,这种垃圾桶很快地引起了大家的注意,人们像热衷于看乔丹打篮球一
样热衷于“投篮”,南城区的街区卫生状况发生了大逆转,很快成为了巴黎市比较干净的区域。
素材 2
在交通岗等红灯是一件让人烦躁的事情,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十秒,却往往令人度日如年。及时有协
警约束,也总有人行人闯红灯过马路。最近有一段视频:某个交通岗的信号灯可以投射人的舞蹈动作,只
要有人进入特殊的小屋做动作,他的倩影就会被投射到交通灯上。当红色的小人做出各种各样的动作时,
等候通过斑马线的人立刻被吸引而不再着急过马路,几乎没有人再闯红灯了。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在 2017 年哈尔滨工业大学的自主招生考试中,山东省实验中学的高三学生孙洪涛,凭借出色的折纸
技能,最终拿到了该校降低 60 分录取的资格。
消息一出,立刻引起热议:有人认为孙洪涛凭着自身的努力及对兴趣的坚持,赢得名牌大学向他伸出
的橄榄枝理所应当,同时这也体现出了大学自主招生“潜力面前人人平等”的公平原则;也有人认为这会
加剧家长的捷径思想与侥幸心理,从而加重孩子上各种特长培训班的负担,加之“怪才难以界定”,容易
在招生过程中出现暗箱操作等不公平的现象。
要求:根据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
少于 800 字。
立德树人,多元成才
山东省的高三学生孙洪涛凭自己出色的折纸技能拿到了名牌大学降分录取的资格。这本是一件令人欢
欣雀悦的喜事,却遭到了不少的质疑与否定。面对这样的现象,我要说:“立德树人,多元成才。”
点评:开篇引入材料,说明自己对事件的看法,观点明确。
以平等之思想铺平成才阶梯。相信这件事情引起热议的重大原因之一在于:折纸好也能上名牌大学?
这莫不是以一种浅陋平庸思想进行评判。评论者首先以居高临下的态度批判着一切。孰不知,目光深处已
打上歧视的标签。正如之前同样引起热议的北大学子卖猪肉,清华状元作主播之事一样,给他人贴上无形
标签,实显目光短浅。多元化成才道路上并非只有一条出路,而实现多元化的前提便是平等对待,一视同
仁。
点评:折纸折得好也是一种艺术,只要有特长,部分种类,应该给予加分。
用坚定之汗水浇灌成果实。当众人面对孙洪涛取得的资格进行指指点点之时,却不知道其背后为之付
出的无数的日夜与汗水。诚然,折纸并不算得上能傲视他人的技能,但如若凭借折纸拿到了成绩,则不难
想象其折纸能力之登峰造极。不难想到一个成语,“庖丁解牛”,杀牛也本是乡野村夫人皆可为之,但像庖
丁一样做到那样熟知其经脉的又有几人?孙洪涛也亦是如此,看似简单的折纸背后却离不开日复一日的琢
磨与思想。为兴趣披荆斩棘的努力与坚持,不应被否定。
点评:折纸之所以应该被肯定,因为其中凝聚了折纸人的汗水。拥有把兴趣发展到极致的耐力和勤奋的孩
子理应被认可。
将海纳百川之理念落到实处。正如有人所言,自招的老师不是吃素的。随着教育改革,多元化发展的
推行,名牌大学在“择优录取”时并不只囿于考生学习成绩,而更加关注考生的实践能力和思想品德。孙
洪涛就正是一个典型例子。纵使折纸技能虽小,但考官却能从背后挖掘出他坚定的意志与精益求精的精神。
这不也鼓励了考生们培育自己才能与兴趣的方式吗?此般“潜力面前人人平等”之思想,也应值得广为学
习。
点评:海纳百川、不拘一格的高校才能培养出各种高素质人才。
然而,多元化发展并不等同“各类皆精”的观念。孩子的家长应结合实际情况,针对孩子兴趣进行有
益补充,而不是盲目式与填鸭式的学习。让学生做成长的主人。而各类大学也应当制定条例,以防出现暗
箱操作和鉴定不当等有失偏颇的处理。
点评:修补观点中的漏洞,防止观点偏激。这是每篇议论文应有的一个环节,因为任何观点都存在着些许
漏洞。
泱泱中华,需要年轻的人们前仆后继,奋战在各个领域的最前线。我们的教育,也更应坚持立德树人、
多元成才之理念。
点评:提出号召,升华主题。
总评:作为议论主题的三个段落观点层层递进:不要歧视折纸这种技艺——能体现精神品质的艺术品
理应被尊重——教育应切实落实海纳百川的理念。每段都有分论点(蓝色字句子)。文章写得稳妥、逻辑
清晰,适合模仿。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网友@小佩佩佩 5 月 13 日发布消息称,13 日上午在四川成都龙泉驿区洪河半边街拍到感人一幕:一
位满头白发年近九旬的老婆婆一个人无助地坐在街边很久,像是迷路了,两位龙泉交警看到后赶紧到老婆
婆身边为其遮挡烈日。该消息得到不少网友点赞。(5 月 17 日澎湃新闻)
时评:我们为何对敬老感到如此“新鲜”?
交警们被网友点赞,就是因为他们为这位 88 岁、看似迷路的老人遮阳并送她回家。无独有偶,就在
日前,也是在成都,一个“成都警车霸气拦路”的视频在网上热传。在这段 55 秒的监控视频中,一辆警
车突然一个左转,果断地横停在斑马线上,将不远处即将行驶到路口的车辆拦在斑马线外。随后,一名警
察下车,向停下来的车辆摆手,并很快走入监控盲区。几秒钟后,他搀扶着一位老人走进监控区。老人打
着伞,佝偻着腰,缓缓挪动脚步。待把老人安全扶过马路后,这名警察驾驶警车快速驶离。该视频也了刷
爆朋友圈,以至于还在持续发酵。
的确,应该为这样的警察表达敬意。身为交警,看到群众有困难,尤其是老年人需要帮助,警察须履
行义务,担负责任。那一幕幕场景,看似微小,却彰显出大爱,令人感到一座城市的暖度。这两位老人都
已年过八旬,为这样的老人竖起一道安全防线,或在酷热下为其遮阳并送其回家,虽然是警察应该做的,
但看到此情此景,还是令人感到欣慰。这至少说明,我们的社会变得越来越文明向上了,这不仅从这些交
警的责任心上可以看到,也体现在那些对警察点赞的吃瓜群众身上。
然而,如果这样的事发生在较为遥远的过去,或是出现于尚无社交媒体的几十年前,警察帮老人遮阳
并送其回家,或是警察扶老人过马路,根本不会引起太大的轰动。一方面是因为,即便有警察这样做,少
了社交媒体,就无法使画面传播开来。而另一方面,警察帮老人在以前真的很常见,算不上什么“惊人之
举”;警察不就是帮老百姓排忧解难的嘛!警察帮老人的场面太多了,如果动辄就被感动,那还“感动”
过来吗?
所以,由这两件事就无法不令人深思一个问题,即我们对敬老何以感到如此“新鲜”?尊敬老人本就
是我们民族的一个好传统。从古至今,敬老一直备受推崇。可如今,却变得如此“新鲜”或“稀罕”。正
常举动,倒成了“反常”。试想,如果大家敬老的行为多了,还会有如此多的感叹或赞叹吗?正因为敬老
的行为不算多,才显得如此珍贵。近年,虽然敬老的风气在逐渐好转,但不可否认的是,对老人的不敬、
不孝等,还时常可见;虐老、弃老、甩老等丑恶现象还没有杜绝。“常回家看看”都能入法,这令人感到
很悲凉。还有老人因子女不孝与其对簿公堂;对自家老人都如此不敬,何谈对其他老人?
是的,我们对敬老似乎感到陌生了,对此也好像习以为常了,但这确实不正常。老人是社会的特殊群
体,“老人尊严”既包括“老有所养”,也包含“老有所乐”,体现着社会对老人群体的关爱。这不是说老
人就要倚老卖老,而是要彰显出社会对昨日劳动者的敬重,让老人也能享受到社会发展的文明成果。由此,
在感动成都交警接连帮助老人,温暖人心的同时,我们每个人都该反思一下自己在“敬老”上是否还存在
不足。“敬老”是和谐社会的体现,也是检验文明的一个标尺。希望像成都这样的交警越来越多,也希望
我们都像这些交警一样,为敬老添砖加瓦。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2017 年 10 月 8 日凌晨,杭州市余杭区发生一起盗窃案。三名嫌疑人在盗窃得手后,见一名醉酒女子
落水,遂将其救起,获警方表扬。10 月 10 日凌晨,三人因盗窃犯罪被之前见过他们的警察抓获。从见义
勇为的好人陡然变成了盗窃分子,让人五味杂陈。事件被报道后,各种议论也纷至沓来。
对于这件事,你有什么看法?请写一篇文章阐述你的观点和理由。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
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范文】
善自当重,恶必不姑
当见义勇为的好人陡然变成盗窃分子,我们瞬时五味杂陈。固然前者值得赞颂效仿,后者应当抨击唾
弃,但,当赞颂与惩处“理直气壮”地同时落在一个人的身上时,众说纷纭便不可避免。
到底应该对他们赞颂效仿,还是鄙夷唾弃?其实这两者并不矛盾:他们行善,便值得赞颂;他们为恶,
便应当唾弃。善举应当重视推崇,恶行绝不纵容姑息!
西方经典哲学书里曾说:“人性,是很复杂的东西。每个人的人性中都存有善与恶两面,没有永不犯
错的圣人,也没有从不为善的恶魔。”二战时期的法西斯领袖希特勒杀人如麻,生活中却是一个热心慈善
的素食主义者。可见,一个人同时有着善念与恶行,这是合理的,也是常见的,只不过轻重缓急不同。这
三名嫌疑人盗窃犯罪,是恶的一面令他们无视规则;而能够见义勇为,是善的一面不容许他们见死不救,
这之间并不存在矛盾,同样,我们对他们的态度与评价也不应存在矛盾。
所以,我们既赞颂他们见义勇为的善良和勇武,也唾弃他们盗窃犯罪的卑劣与自私。他们的善不能抵
消他们的恶,他们的恶也不能掩盖他们的善。分别看待,分开评判,这,才是对他们最公正的评价!
然而,分别看待并不是、也不能将两者程度等同,简单抵消,事实上,不行恶远比行善来得艰难。行
善也许是在他人危难之际伸出援手,不行恶则是在唾手可得的利益面前冰封自己的欲望,纵然走投无路或
彷徨失意之时仍遵守规则,换言之,行善需要内心的勇气和外在的一点付出,不行恶则需要内心极度的克
制和外在的严守规则。
行善会让生活变得美好,让社会充满阳光与爱;不行恶却是让生活拥有最基本的安全与秩序,让社会
维持安定与和谐。对于一个稳定的社会而言,行善可能是锦上添花,而不行恶则是最基本却又不可或缺的
准则。不行善会使社会冷漠而疏离,但常常可以维持基本稳定,行恶则会拆毁这种稳定,令一切陷入动荡
与不安。试想,一个失去稳定的社会,对于生存其中的我们而言,该有多么可怕?
所以,我们必须承认,善举应当看重、应当褒扬、应当倡导并以之引领社会的优良风气;但恶行必须
限制、必须打压、必须杜绝,并且一旦发现绝不姑息。
因此,面对见义勇为的盗窃分子,我们的态度没有什么可纠结的:他们的善举值得看重,他们的恶行
绝不可姑息!
如此而已。
【点评】
一、作为时评文,题目言简意赅,倾向明确,观点鲜明,对偶句式,琅琅上口,且将时评文的“评”
落实到位。
二、一段直击问题,先声夺人,紧抓材料主干,合理剖析引用,取其精要,避免臃肿;二段承上启下,
连续过渡,思维缜密,以设问方式提出观点,水到渠成,又引人思考。
三、三四段先以引用的方式指出“人,其实善恶并存”,再联系材料论证这三人身上双面人性的合理
性,又指出我们的评价应该客观、全面的必要性,真正做到了有据有理。
四、五六段深度探究,以转折的方式指出“全面看待三人身上的善恶不等于不做区分”,文章的高度
在此凸显,“行善的益处可能弥补不了行恶的坏处,即不行善给社会带来的后果远远比不了行恶带来的伤
害。”所以,善良仍需被肯定,而恶行必须得到惩治。此处关于行善和不行恶的影响阐释较为透彻,逻辑
性极强,应该说,这一部分体现了小作者独特的思考与认知。
五、第七段归纳综合,强化说明,“应当……应当……应当……”与“必须……必须……必须……”
句式的选用,既强化了语气,又让读者对全文思路一目了然。
跟着《人民日报》时评学写作
近几年《人民日报》作为官媒,不仅及时报道大事件、针砭时弊,而且嬉笑怒骂、贴近生活,真正成
为传播正能量、引领舆论、体贴百姓的好媒体,时评文章自然也被高考命题组关注。2018 年高考全国二卷
的作文材料就是出自人民日报时评《警惕“注意力陷阱”》。今天我们就从四个方面来探讨从《人民日报》
时评中学习的写作方法。
01 学立意
文章合为事而作,须言之有物,须有灵魂,当对读者有所启发。高中生置身于网络时代,信息瞬间触
达,在 写作训练中应该着重培养有内涵的思维意识。来看看人民日报那些具有启迪意义的立意。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仍然是滋养现代文明的源头活水,催化公共文明成为中国人内心的修养、无须提醒
的自觉和为别人着想的善良。
——《文明传承断档了吗?》
“唯意志论”者固然举步维艰,只有利益的人生同样苍白无力,“喻于利”不是开启幸福的万能之钥,
“喻于义”才能推开梦想的必然之门。构筑精神的高地、留存理想的底色,才有灵魂的原野郁郁葱葱,文
明的河流碧波荡漾。
——《有“利益考量”,也要有“理想情怀”》
时代不仅需要解构,更需要建构。不要把批判的自由留给自己,却把创造的权利让给别人。历史的原
野如此辽阔,作为时代的一员,你完全可以栽下花草、留下芬芳,种下树木、留下清凉。
——《有“批判精神”,也要有“建设心态”》
不要总让“个体”与“全局”彼此排斥、互相追尾,不要总将对“全局”的考量,放在“个体”的对
立面上。标签无限盛行时,理性容易枯萎;思维陷入绝对时,真理即成谬误。
——《有“个体意识”,也要有“全局观念”》
“风雨多经人不老,关山初度路犹长”。有时候,我们的确感到被问题“追着走”、“推着走”。这可
以理解,转型期中国问题一大堆,公众和舆论更加敏感,未来的改革之路肯定也充满挑战。但也要看到,
正是在对问题的不断突围中,国家社会得到了实质性改善。既有“问题意识”,也有“过程意识”,才能让
改革者有更多回旋余地,才会对未来更有信心。
——《有“问题意识”,也要有“过程意识”》
一个理想的社会之中,读书和做网红,不该是互相对立的选择。好好读书也能够成为“网红”,而网
红也崇尚“读书”,这才是值得追求的正常现象。
——《“读书不行大不了将来做网红”才是最大的误读》
02 学拟标题
《人民日报》标题为《莫让青春染暮气》的时评在 2018 年风靡校园,同学们纷纷效仿,《莫使青春凋
朱颜》《莫令青春长咨嗟》等标题演化而来;《不要做别人思想的跑马场》更是一语惊醒梦中人。《人民日
报》的标题简洁凝练、准确鲜明,更是深刻有力量!
动宾短语式
《养一身浩然之气》《激扬时代的好声音》
《聆听中国真实的心跳》《放开“思维缰绳”》
《守护技术创新的初心》《做守望民族精种的代言人》
《走出“生活在别处”的困境》
《铸就文质彬彬的礼乐中国》《做好自主招生加减法》
《呵护孩子的童年时光》《善用我们的“语言宝库”》
《点亮国宝回家之路》
“用”“以”字短语
《用好作风凝聚正能量 》《用改革之火点燃创新引擎》
《用法治中国凝聚复兴力量》《用规则文明突破“关系藩篱'》《用司法之手护好未成年人》《以德遺后方流
长》《以创新思维增活力 》《以新作为引领新常态》《以翰墨书香养浩然之气》《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
《以规则意识保护知识产权》
用“莫”“不”“别”表达否定态度
《莫让浮躁浸染文化“琅琊榜”》《追星不能成为生活的全部》《别让权力成为亲情之痛》《别让谣言污
染了 “朋友圏”》《别让“斗富心态”消解了幸福》
用“让”字表明肯定态度
《让理智战胜贪欲》《让榜样之光照亮前路》《让创新激荡发展的春潮》《让陪伴成为孩子心底的阳光》《让
城市更有“温度”》《让社会正气生生不息》《让敬畏之光烛照文化传承》《让“互联互通”点亮每颗心灵》
直接表明观点
《“平衡”是一种大智慧》《清廉是对家人的最好馈赠》《“和”文化是中国人的血脉》《家国情怀是立身养
德之本》《面对诱惑定住心神》 《 翻拍经典,更要创造经典》《清白家风不染尘》
《风雨悬停彰显英雄本色》
03 学论据运用
很多同学写事实论据是为了凑字,把事情的来龙去脉都交代清楚,殊不知写事例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
《人民日报》的事实论据总是言简意赅,重在论述而不是罗列。
看得见民谣歌手一曲成名,更要看见他们十几年如一日的不懈坚持。贾岛锤字炼句精益求精,“两句
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推敲”佳话永留后世。冯友兰素以“不着急”闻名,一部《中国哲学史新编》的
皇皇巨著,他 80 余岁动手,90 多岁才宣告完成。
——《“十年功”托举“一分钟”》
“心有高标,方可致远。”文物保护也好,文化建设也好,最需冷静审慎、长远考虑,最忌大干快上、
好大喜功、拍脑门决策。盲目地傍剧扬名,还只是近年来一些地方文化政绩冲动的一个小缩影。从像孙悟
空、西门庆这样虚构的小说人物被过度利用,到以“最大炒饭”“最大月饼”等世界吉尼斯纪录为噱头拉
升城市关注,浮躁、庸俗、功利、短视等问题让文化政绩的泡沫越吹越大。许多真正记录着城市变迁和文
明历史的古建筑,却被摧毁在无情的推土机下。倘若假古迹遍布中华各地,俗文化充斥时代心灵,我们所
期待的文化振兴岂不是要大打折扣?
——《莫让浮躁侵染了文化“琅琊榜”》
运用反面事例论证
1930 年代,孔祥熙已是国民政府炙手可热的人物,听闻山东曲阜要重修族谱——《孔子世家谱》,欣
然资助 1000 大洋,结果他这个山西人生生被写进了孔家族谱里,赫然成了“大成至圣先师”的第 75 代孙。
姓朱的就攀扯为朱熹的后代,姓李的就说自己是李唐贵胄,不胜枚举,瞎攀亲戚、丑态百出。——《别让
寻根问祖成为攀附权贵的闹剧》
人物事例拼盘
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应求万世名。个体立于天地之间,是汲汲于一时之得失、蝇头之名利,还是着
眼崇高目标、思虑公共利益,最能彰显个人的思想情操。杨善洲“只要生命不结束,服务人民不停止”,
最终,“创造资产几个亿,分文不取乐悠悠”的民谣至今还在云南保山流传。廖俊波“帮老百姓干活、保
障群众利益,怎么干都不过分”,结果,当地一位老人在门楣贴上“俊波您好”的横批,以表达对这位办
实事的县委书记的感激之情。时间不语,却能铭刻实绩与作为。将爱民之情存乎心、为民之责践于行,一
个人自会赢得好名声。
——《何须“自炫求名”》
器成还须久为功,卓越从来都不是速成的,持之以恒才是关键。季羡林先生曾描述他在北大种莲的经
历,几颗莲子经过两年扎根池底的力量积蓄,终于在第三年“长出了几个圆圆的绿叶”,并在第四年“蔓
延得遮蔽了半个池塘”,绽放出“红艳耀目的荷花”。———《器成还须久为功》
04 学论证方法
从反面论证
专注于日积月累,所以成功才能举重若轻、驾轻就熟。然而,也有许多人,并不懂得这个道理,或是
变换奋斗目标如同看电视换台,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或是渴望一夜暴富,工于取巧、偷奸耍滑。殊不知,
拔苗助长必适得其反,急功近利必自毁长城。成于坚忍,毁于急躁,世间事往往遵循这样的规律。从“起
跑线恐慌”“成名趁早焦虑”,到“速度情结”“换挡焦虑”,倘若“时间感”被急躁和盲目所驱使,急不可
耐、急于求成,到头来只会是万事归空、一无所成。
——《“十年功”托举“一分钟”》
运用四个分论点
这种信心,源自于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的深刻认知和切实践行,同时又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
以新的时代内涵。
这种信心,源自于我们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这种信心,源自于我们党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富裕建立的伟大历史贡献。
这种信心,源自于我们党通过实践探索成功地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信心似火,凝聚磅礴精神力量》
正反对比论证
近日,故宫博物院的家具馆对外开放,许多参观者第一次欣赏到宫廷紫檀家具的绝美。紫檀虽美,但
它“五年一年轮,千年孕一木”,成材实属不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树木与树人往往类比,因为正
像树木成材一样,年轻人成长也需要过程,只有经历了打磨和历练,才能积淀下精华。
但反观当下,不少现象不免有些违反常识。对“超速”的渴望正涌动成一股潮流。“我报名了翻译速
成班,一个月就能拿下口译资格证”“我加了个减肥群,10 天极速变苗条”“我刚买了明星快速养成手册,
正在琢磨如何一夜成名”……急于工作,急于恋爱,急着看成效,似乎成为唯恐落后于时代节拍的“紧箍
咒”。——《器成还须久为功》
假设论证
如果创作者没有志存高远的追求,只想着尽快把作品变现,那翻拍就被当作一条“赚快钱”的捷径,
这也正是目前市场上翻拍剧扎堆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但结果往往会事与愿违。
——《翻拍经典,更要创造经典》
套用《人民日报》中很经典的话就是“器成还须久为功”,写出好作文非一日之功,还需多思考多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