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3.01 KB
  • 2021-06-07 发布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核心梳理提技能2表达技巧的鉴赏

  • 10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表达技巧的鉴赏 核心梳理·提技能 诗歌常用表达技巧概说 一 表达方式 (一)诗歌常用四种表达方式 概念 分类 记叙 见于叙事、咏史、哲理类诗词中 议论 描写 动静、虚实、正侧、点面、明暗、白描工笔 抒情 直接抒情 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 借景抒情 融情于景 托物言志 (二)景物描写的常见角度 角度 举例 分析 点面结合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 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孤舟蓑笠翁”属于点的描绘;“千 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属于面的 铺陈 远近结合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杜牧《山行》) 头两句描绘远景,后两句描绘近景 感官结合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 重,时闻折竹声。”(白居易《夜雪》) 从体感、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角 度侧面写雪 动静结合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 居秋暝》) 前一句是静景,是所见;后一句是 动景,是所闻。动静融为一体,构 成一幅清幽怡人的风景画 声色结合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杜甫《绝句四首(其三)》) 两句中既有“黄”“翠”“白”“青” 四种鲜明的颜色,还有黄鹂的鸣叫, 传达出欢快的情绪 正侧结合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 (白居易《杨柳枝词》) 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 描写了春天柳树的娇美形态。第三、 四句则以环境的荒凉偏僻侧面烘托 (三)诗歌抒情的方式 借 助 景 乐景 写哀 情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 音。”(杜甫《蜀相》) 以碧草春色、黄鹂好音的乐景抒发哀 悼之情 乐景 写乐 情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 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 花。”(孟郊《登科后》) 情与景会,意到笔到,将诗人策马奔 驰于春花烂漫的长安道上的得意情 景描绘得生动鲜明 哀景 写哀 情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徘徊将 何见?忧思独伤心。”(《咏怀八十二 首(其一)》阮籍) 以孤鸿、翔鸟写忧思伤心 哀景 写乐 情 “月照城头乌半飞,霜凄万树风入 衣。铜炉华烛烛增辉,初弹渌水后楚 妃。”(李颀《琴歌》) 以室外凄清的秋景来反衬华堂上炉 火融融、红烛高烧的温暖欢乐 借 助 物 托物 言志 虞世南的《蝉》:“垂 饮清露,流响 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诗歌借蝉声远传的独特感受,道出了 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 借,自能声名远播的道理 借 助 事 借古 讽今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 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 神。”(李商隐《贾生》) 才调无伦的贾生喻指李商隐,诚问鬼 神的文帝影射晚唐昏君 用典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王维 《山居秋暝》) 尾联反用《楚辞·招隐士》“王孙兮 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表明归隐 之情 叙事 抒情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 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 封。”(张籍《秋思》) 羁旅之人对家乡、对亲人那种无限牵 挂的微妙心理,正是通过看似平常的 生活细节活脱脱地表现出来了 【对点通关】 1.分析下列句子的写景角度。 ①“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王昌龄《从 军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高适《塞上 听吹笛》)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正与侧的结合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通过写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来写战 争的惨烈,其余为正面描写。 ②动与静的结合“明月松间照”,是静景,是所见,写的是月光透过松枝洒遍大地;而“清 泉石上流”,是动景,是所闻,动静融为一体,构成一幅清幽可爱的风景画。 ③虚与实的结合诗中一、二句写实景,描写的内容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牧马的季节到了。 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在如此苍茫而又清澄的夜景里,不知哪座 戍楼里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调啊!三、四句写虚景,将“梅花落”拆用, 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间色和香洒满关山。 ④点与面的结合“蓑笠翁”在画面上显得比较小,但处在非常显眼的位置,是诗的中心,“孤 舟蓑笠翁”属于点的描绘;前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属于面的铺陈。 ⑤时空角度头两句描绘了秋山远景。第一句描写了秋山高远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勇于攀登的 精神。第二句描写了秋山中的一个特定场景,在白云浮动的天空下有几户人家隐约可见。后 两句描绘了秋山近景。“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生机勃勃,鲜艳夺目,清新刚劲,形象鲜 明,给人一种秋光胜似春光的美感。 2.读下面的句子,看分别使用了哪种表达方式,并简要说明其表达效果。 ①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林景熙《溪亭》)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细节描写。诗人于清秋日暮时在溪亭散步,“穿”字形象地传达出诗人的孤独,“数” 字传神地描绘出诗人苦闷无聊的心境。 ②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黄尘足 今古,白骨乱蓬蒿。(王昌龄《塞下曲四首(其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运用白描手法。全诗抓住出征、扎营、作战、战后四个场景描写战争全过程,反映战 争的残酷,表达了诗人的厌战情绪。 ③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问《渡江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直抒胸臆。作者贬居岭外,一面思念亲人,另一面又担心家人因自己而遭遇不幸,表 现了诗人对亲人的挂念之情。 ④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李商隐《端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借景抒情。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 以浓厚的主现色彩,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 ⑤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 西涧》)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寓情于景。诗歌描写了郊野渡口,一幅水急舟横的悠闲景象,表露出诗人恬淡的胸襟 以及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与忧伤的情怀。 二 修辞手法 诗歌常用修辞手法 概念 作用 示例 比喻 突出事物特征、形象生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 【析】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作银盘里 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借代 语言简练、含蓄蕴藉 “终岁不闻丝竹声。”(白居易《琵琶行》) 【析】诗中以“丝竹”代音乐 夸张 突出强化、烘托气氛、增强 感染力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析】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 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对偶 语言简练、整齐对称、集中 含蓄、音节和谐、增强表现 力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析】从篇法结构来讲,这首诗四联八句,句句皆对仗,对得圆 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 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 象万千 比拟 形象生动、亲切自然、人性 化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 【析】“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 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 蝶对梅的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设问 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 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 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元曲小令,阿鲁 威作) 【析】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 的英雄业绩 反问 加强语气、激发情感 “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题乌江亭》) 【析】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 互文 错落开合、深化寓意 “主人下马客在船” 【析】“主人”“客”“马”“船”不应割裂孤立 对比 突出强调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燕歌行》) 【析】以战士死在沙场与将帅纵情声色进行对比,形象鲜明,揭 露深刻 双关 幽默风趣、含蓄曲折、生动 活泼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春风不 相识,何事入罗帏?”(李白《春思》) 【析】诗人语义双关,用自然界的春天,比喻男女之间的爱慕之 情;又以“丝”(思)、“枝”(知)谐音,连接异地男女之间的思念 情怀 列锦 烘托气氛,创造意境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邵康 节《山村咏怀》) 【析】“烟村”“人家”“亭台”“鲜花”既各自独立成景,又共同 构成一幅田园风光图,创造出淡雅幽美的意境 反复 突出强调,节奏明快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 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析】“巴山夜雨”重复使用,构成了音调和章法的回环往复之妙, 也含蓄曲折地表达了作者的寂寞相思之苦 【对点通关】 3.读下面的句子,看分别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并简要说明其表达效果。 ①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比喻。将愁绪比作绵绵不尽的春水,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愁之多、之深,表达了作者国 破家亡的无尽悲痛。 ②萁向釜下然,豆在釜中泣。(曹植《七步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拟人。通过豆的哭泣,表达出骨肉相残的无限悲痛。 ③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刘禹锡《竹枝 词二首(其一)》)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双关。貌说天气,实说郎君对她的情意,使全诗语言活泼而含蓄。 ④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夸张。写出了庐山瀑布长达三千尺,表现出对大自然雄奇美景的强烈赞叹。 ⑤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李白《忆秦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顶针。“音尘绝”使上下诗句紧密衔接,气势通畅,富有节奏感。 ⑥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通感。由笛声想到梅花,由听觉诉诸视觉,巧妙渲染了离愁。 ⑦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欧阳修《蝶恋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借代。以花的色彩“红”代替花,显得具体形象,更突出了“花”的特征。 ⑧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白居易《琵琶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设问。引出情感句,表达了诗人对琵琶女的无限同情。 ⑨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岳阳楼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互文。表达出诗人超脱自我,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超脱情怀。 三 表现手法 诗歌常用表现手法 概念 效果作用 举例 用 典 用 事 言之有据、委婉含蓄、言简意赅、 充实内容、意在言外、美化词句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 口北固亭怀古》) 引 用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 联想想象 营造空间、开拓意境 凤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重门深锁无寻处,疑 有碧桃千树花。(郎士元《听邻家吹笙》) 衬托或烘 托 突出特点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杜甫《月夜》) 渲染 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 象征 具体形象 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李德裕《登崖州城 作》) 概念 效果作用 举例 对比对照 突出特点、鲜明醒目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 今惟有鹧鸪飞。(李白《越中览古》) 抑扬 波澜起伏、曲折有致、引人入胜 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 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 照应 紧凑严谨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韦 应物《赋得暮雨送李曹》) 虚实结合 引发想象、形成互补、开拓意境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 听清猿梦里长。(王昌龄《送魏二》) 起兴 借题发挥、委婉曲折、咏唱自由、 轻快活泼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孔雀东南飞》) 呼告 感情真挚、别出心裁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 鬓明朝又一年。(高适《除夜作》) 【对点通关】 4.读下面的句子,看分别使用了哪种表现手法,并简要说明其表达效果。 ①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动静结合。月亮出来,惊动了树间沉睡的小鸟,于是发出鸣叫的声音,通过鸟惊、时 鸣,以动衬静,写出了环境的幽静,表达诗人的喜爱之情。 ②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托物言志。借助写梅花即使被碾作粉尘,依旧散发幽香,表达了作者高洁不凡的志向, 体现不跟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 ③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用典。借助廉颇的典故,表达自己壮志难酬的愤慨,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无限悲愤。 ④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联想想象。诗人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塑造出一个别具浪 漫色彩的柳树形象。(比喻是一种特殊的联想) ⑤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 巷》)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反衬。用描写景物来反衬历史的沧桑和时间空间的转变。 ⑥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元稹《闻乐天 授江州司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烘托渲染。通过“残灯无焰”“影幢幢”“暗风吹雨”等一系列凄凉景象的描写和气氛 的烘托,充分表现了诗人对好友被贬的哀伤不平和凄苦的心情。 ⑦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关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起兴。借助雎鸠鸟的成双成对,表达对美好爱情的追求。 ⑧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李商隐《贾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欲抑先扬。讽刺汉文帝关注鬼神,而不注重苍生百姓;借古讽今,讽刺唐王朝统治者 只知礼佛而不知爱民。 ⑨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 寄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虚实结合。夜深不眠,独剪残烛,听巴山夜雨,读妻子询问归期的信,想象共剪西窗 红烛、共话巴山夜雨的情景——虚实结合,情景交融。 ⑩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白居易《卖炭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对比。写出了卖炭翁的矛盾心理,明明身上衣服单薄,可是为了能够多卖点钱,宁愿 自己挨冻也愿天气更冷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