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74.01 KB
  • 2021-06-07 发布

2018版高中语文第4单元文言文2第16课过秦论教学案粤教版必修

  • 1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16 过秦论 战国时期,狼烟四起,七雄并举,虎视天下。素有“虎狼之国”之称的秦国地处西方却 异军突起,灭六国,统一天下,其实力可谓强大。经李斯辅佐,改革兴政,国力则更是强盛, 天下皇帝自嬴政始。可仅短短 15 年的时间就被推翻了,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为什么呢?西 汉政论家、文学家贾谊在《过秦论》中阐明了自己的见解。 论韬晦 在政治中,韬晦或自我掩饰,乃是一种防御性的自全之术。 韬晦之术有上中下三策。上策就是沉默。沉默使别人无法得到探悉秘密的机会。中策是 施放烟幕,转移注意。下策是散布谎言。即故意设置假象,掩盖真相。 善于沉默者,常能获得别人的信任。人性使人只愿意把话向一个他认为能保守秘密的人 倾诉,以求减轻自己心灵的负担。因此可以说,善于沉默是获得他人隐秘的手段。一个善于 沉默的人,则显得更有尊严。所以说,善于沉默是一种修养。 掩饰和作伪有时是必要的。尤其在一个人对某事知情,却又不得不保持沉默的时候。因 为对一个知情者,关心的人一定会提出各种问题,设法诱使他开口。即使他保持沉默,聪明 人从这种沉默中也能窥见某些迹象。所以说某些模棱两可之词,有时正是为了隐藏真相所不 得不披上的一件罩衣。 作伪或说谎,那么我认为,即令它可能发挥某种作用,但总之,其恶果也是远远超过其 益处的。一个骗子绝不是一个高明的人而是邪恶的人。一个人起初也许只是为了掩饰事情的 某一点而说一点谎,但后来他就不得不说更多的谎,以便掩盖与那一点相关联的一切。 微感言: 1.时难得而易失也。——贾谊 2.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贾谊 3.国以民为本,君以民为本,吏以民为本。——贾谊 4.功莫大于去恶而好善,罪莫大于去善而为恶。——贾谊 5.祸兮福所依,福兮祸所伏;忧喜聚门兮,吉凶同域。——贾谊 6.习与正人居之,不能无正也;犹生长于齐,不能不齐语也。——贾谊 一、作者视窗 “才调无伦”的贾谊 贾谊继承和发扬了荀子所倡导的“阳儒阴法”的政治传统,提出 了立法制、明等级、礼法结合的治国主张。他认为礼和法就好比芒刃 和斤斧,礼侧重于教化,使人为善,以“防患于未然”;法侧重于惩 罚,使人畏惧,以惩戒于后。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既不能片面追求 强权法制,也不能太宽容忽视教化作用,只有软硬兼施两手均硬才行。 贾谊最热心倡导“以民为本”的仁政思想。他指出:“夫忧民之 忧,民必忧其忧;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这不是“以人为本”“得民心者得天下,失 民心者失天下”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母体吗? 贾谊的农本思想也十分先进。他在《论积贮疏》中指出“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 必屈”。认为国家既要抓住农业这个根本,更要重视积贮这个环节,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备战 备荒的目的。贾谊在教育理论方面还提出了德智体全面发展,提倡尊师重教,并率先提出胎 教,这些思想至今还闪烁着睿智的光芒…… 【注】 贾谊(前 200—前 168),西汉洛阳人。西汉初期著名政论家、文学家,最早的汉 赋作家之一。年少即以文才超众著称。20 多岁时被汉文帝召为博士,不久被提升为太中大夫。 后因在政治方面多次提出改革建议,触犯权贵,被谪为长沙王太傅。四年后被召回,为文帝 宠子梁怀王太傅。死时年仅 33 岁。 代表作有:政论文《论积贮疏》、《过秦论》、《陈政事疏》,辞赋《吊屈原赋》、《 鸟赋》。 二、写作背景 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为了享受而横征暴敛,为了修城造宫而滥征民力,为了钳制思想 而焚书坑儒,为了防止人民反抗而实行严酷的刑罚,终于导致农民大起义,秦朝迅速灭亡。 西汉初期,经历了春秋战乱到楚汉战争,社会经济遭到了极大的破坏,土地荒芜,人民流亡, 人口减少,经济凋敝。 贾谊的《过秦论》正是针对这种现实而写的。他希望西汉统治者能吸取秦灭亡的教训, 推行“仁政”以求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即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也。 三、相关知识 1.“战国四公子” 齐国的孟尝君(田文),赵国的平原君(赵胜),楚国的春申君(黄歇),魏国的信陵君(魏无 忌),四人均以“善养士”闻名,都是当时仅次于国君的当政者,又称“战国四君子”。 2.天下的别称 “宇内”“四海”“八荒”,都是“天下”的意思。 3.九州 古时天下分九州,关于九州的说法不一,一般认为包括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 荆州、扬州、雍州、梁州。九州常用来代指“中国”。 4.山东、关中、河 山东:指崤山以东。 关中:指函谷关以西的地区。 河:特指黄河。如“河南”指黄河以南,“河北”指黄河以北。 5.五岳 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6.合纵、连横 合纵:是联合六国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亦作“合从”。 连横:是一种离间六国,使他们各自同秦国联合,从而各个击破的策略。亦作“连衡”。 四、基础梳理 1.字音识记 (1)崤.函( ) (2)窥.视( ) (3)膏腴.( ) (4)合从.( ) (5)迁徙.( ) (6)蒙恬.( ) (7)藩.篱( ) (8)鞭笞.( ) (9)锋镝.( ) (10)铦.( ) (11)逡巡..( ) (12)瓮牖.( ) (13)度.长絜.大( ) (14)锄耰.棘矜.( ) 答案 (1)xiáo (2)kuī (3)yú (4)zònɡ (5)xǐ (6)tián (7)fān (8)chī (9)dí (10)xiān (11)qūn xún (12)yǒu (13)duó xié (14)yōu qín 2.辨形组词 (1) 崤 肴 淆 (2) 雍 臃 慵 (3) 陵 凌 绫 (4) 轸 疹 诊 胗 (5) 逡 峻 浚 竣 (6) 藩 蕃 幡 燔 答案 (1)崤山 菜肴 混淆 (2)雍容 臃肿 慵懒 (3)丘陵 凌厉 绫罗 (4)轸怀 疹子 诊脉 鸡胗 (5)逡巡 峻峭 疏浚 竣工 (6)藩篱 蕃息 幡然 燔烧 3.词义理解 (1)蒙.故业: (2)践.华为城: (3)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4)以致.天下之士: (5)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6)流血漂橹.: (7)却.匈奴七百余里: (8)销锋镝.: (9)余威震于殊俗..: (10)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11)蹑足..行伍之间: (12)揭.竿为旗: (13)赢.粮而景从: (14)非亢.九国之师也: (15)度长絜.大: 答案 (1)承受,接受。(2)践踏,登上。(3)吝惜。(4)招致,招纳,吸引。(5)迟疑徘徊、 欲行又止的样子。(6)大盾牌。(7)使……退却。(8)箭头。(9)不同的风俗,指边远的地方。 (10)耕田的人。(11)置身于……。(12)高举。(13)担负,背负。(14)高,强。(15)衡量。 4.识记文言实词和虚词 (1)通假字 ①孝公既没.: ②合从.缔交: ③赢粮而景.从: ④百有.余年矣: 答案 ①通“殁”,死。②通“纵”。③通“影”,像影子一样。④通“又”。 (2)一词多义 ①亡 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已困矣( ) 吞二周而亡.诸侯( ) 河曲智叟亡.以应( ) ②利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 金就砺则利.( ) ③固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 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 答案 ①名词,指逃走的败兵/动词,丢失/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副词,通“无”, 没有 ②名词,指有利的形势/形容词,锋利/名词,好处/动词,变得锋利③名词,指险固的 地势/动词,巩固/形容词,固执、顽固/副词,本来 (3)虚词归纳 ①因 因.遗策( )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 ②以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 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 ) 答案 ①动词,沿袭/介词,趁着/介词,凭借 ②连词,来/介词,凭着,用 五、文白对译 过秦论 一、文本助读 本文着重叙述秦王朝的兴亡过程,揭露秦始皇的暴虐无道,最后指出“仁义不施,攻守 之势异也”是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作者总结秦王朝覆灭的历史教训,意在借古讽今,即 从反面说明“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而“安之”之策莫大于施行仁政,目的是劝汉文 帝对人民实行宽松的政策。 【结构图示】 二、小组合作 【重点词句梳理】 1.词类活用 (1)序.八州而朝同列: (2)然而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3)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4)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5)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6)天下云.合而响.应: (7)赢粮而景.从: (8)内.立法度: (9)外.连衡而斗诸侯: (10)追亡.逐北: (11)外连衡而斗.诸侯: (12)吞二周而亡.诸侯: (13)却.匈奴七百余里: (14)序八州而朝.同列: (15)约从离.衡: (16)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17)以弱.天下之民: (18)以愚.黔首: (19)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答案 (1)名词作动词,排列次序,这里引申为控制、统治 (2)名词作动词,用水缸做; 用草绳拴住 (3)名词作动词,做帝王,当帝王 (4)名词作状语,像席子一样;像包裹一样; 像口袋一样 (5)名词作状语,向南;向西;向东;向北 (6)名词作状语,像云一样;像回 声一样 (7)名词作状语,像影子一样 (8)名词作状语,在国内,对内 (9)名词作状语,在 国外,对外 (10)动词作名词,逃走的败兵(11)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争斗 (12)动词的 使动用法,使……灭亡 (13)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 (14)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朝拜 (15)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离散 (16)形容词作 动词,变小;变弱 (17)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弱,削弱 (18)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 愚蠢 (19)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弯 2.古今异义 (1)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古义: 今义: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 (2)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古义: 今义:认为 (3)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古义: 今义:山东省 答案 (1)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 (2)介词“以”与动词“为”连用,相当于现代汉语 的“把……作为” (3)崤山以东、秦以外的东方诸国 3.特殊句式 (1)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 (2)然而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3)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 (4)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5)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答案 (1)~(2)判断句 (3)状语后置句 (4)~(5)被动句 4.翻译句子 (1)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 译文: (2)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译文: (3)蹑足行伍之间,而崛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 译文: (4)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 译文: 答案 (1)在这个时候,有商鞅辅佐他,对内制定法律制度,致力于农耕纺织,修造防守 和进攻的战具;对外采用连衡的策略使诸侯各国自相争斗。 (2)收征天下的兵器,聚集到都城咸阳,销毁兵器,熔铸成十二尊铜人,来削弱天下百姓 (的反抗力量)。 (3)他置身于戍边队伍中,从农民中突起,率领疲惫不堪的士卒,带着几百人的队伍,回 过头来攻打秦国。 (4)再说,秦朝的天下并没有缩小变弱,雍州的土地,崤山、函谷关的险固,仍和从前一 样。 三、师生探究 1.面对强秦,“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各国诸侯是采用什么办法“弱秦”的?作 者竭力描写反秦统一战线之强大有何作用? 答: 答案 诸侯各国面对强秦被迫联合共同抗秦:①招纳天下人才,订立合纵同盟;②有贤 明和具有政治远见的领导人,聚合各国的力量,一致对秦;③六国阵营,一时人才济济,有 众多的谋臣出谋划策;有各方来的策士,为各国诸侯沟通意见;有各国的良将统率军队。 作者竭力写反秦统一战线的强大是为了衬托秦国的不可战胜。这样,一则为下文陈涉与 六国之师的对比埋下伏笔,二则为后文所谓“攻守之势异也”张本,这里说的“攻”(天下) 之势势如破竹,与后文陈涉起义后秦朝的兵败如山倒的“守”势相映成趣,彰显主题。 2.本文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试找出来并分析其作用。 对比双方 对比作用 答案 对比双方 对比作用 秦国本身先强后弱、先盛后衰、 先兴后亡的对比 几种对比交织在一起,结构宏伟、角度清晰。 主客观形势不同,强弱、盛衰、难易不同, 都从几方面的对比中显现出来,有力地突出 了中心: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 秦与六国的对比 秦与陈涉的对比 3.本文用了大量的篇幅叙事,又在叙事的基础上明理。你认为本文的叙事有何特点?作 者是如何在叙事的基础上作出论断的? 答: 答案 本文叙事有两大特点:①运用了“点”“线”结合的方法写秦的建立、发展和灭 亡。所谓“点”,即针对特定时间内的某一点,不惜浓墨,铺陈发挥;“线”是指作者抓住 了从秦孝公到秦始皇七代君王的四个阶段来叙述,脉络清晰,要点突出。②作者善于从总的、 大的方面把握事实。在写秦的“守”势时,突出写了秦始皇“愚民”“弱民”“防民”之策; 写陈涉时,突出写了他出身贫贱、才能拙劣、地位低下、起义军势单力薄等几个方面,不仅 与九国之师形成鲜明的对比,而且反衬了秦国灭亡的容易。 叙事是说理的基础,要写好说理文,还要在叙事的基础上论断。论,是依据事实立论; 断,是从大量无可辩驳的事实中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贾谊就是先把大量的事实提出来,然 后在讨论事实的基础上得出“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的结论的。 一、阅读延伸 遥望贾谊 彭晓玲 我曾长久仰望贾太傅祠那座安放灵魂的建筑,墙檐上苍苍的青瓦、厚重的大门,用惊奇 的眼神静默地与我对视。门环和墙面之上,袒露着斑驳的痕迹,石阶和地砖的棱角似乎都已 磨平。由此我想,时间永远神奇,既能将精神打造出来,将灵魂磨出锋利的光芒,也能让一 切变钝变老,甚至毁灭。 贾谊从遥远的长安,来到时为南蛮之地长沙,湘江的轰鸣之声可曾震撼过他的灵魂,让 他为之一振?初冬时节,寒雨纷飞,缓缓穿过省城长沙古老的太平街,我不停地张望着两侧 那些古老的建筑,好似缓缓地穿行于时间的深处。当我走进贾太傅祠内,时间好似已然静默, 一切都静悄悄的。站在空荡荡的庭院,站在凛冽的寒风里,我仿佛听到历史深处贾谊的声声 叹息。 当然,贾谊的才华在千年之后,依旧让世人惊叹。他二十几岁的时候就被立为博士(官职), 自是当朝最年轻的博士。文帝很赏识他,一年之内,就将他提拔为太中大夫。年轻气盛的贾 谊犯了官场的大忌,他的悲剧命运自是无可逃脱。穿越时光的隧道,我仿佛看到被贬的贾谊, 心情沉重地行走在前往长沙的路途之上。 可贾谊依然不明白,明明是尽职效忠为君主效力的事情,怎么会演变成这般被动局势呢? 贾谊怀着忧郁之情缓缓南下,当他来到湘江边上,屈原投江自沉的情景不由自主地在脑海浮 现。100 年前,忠洁不阿的屈原受谗流放该地,如今自己也遭诬陷被贬谪长沙,境遇何其相 似。不过,此时的贾谊并没有一蹶不振,他依旧充满信心,相信自己的抱负终有施展于天下 的那一天。 贾谊对长沙并没有好印象,于是,他每天面对着滚滚流逝的湘江水,目睹自己的心在一 天天枯萎,却无能为力。贾谊任长沙王太傅的第三年的一个黄昏,有一只鸟(猫头鹰)飞入他 的住宅。在长沙民间认为这是一种不吉利的鸟,其所到的人家,主人不久将会死去。贾谊谪 居长沙,本已郁郁不得志,加上长沙卑隰,自以为寿命不长,又凑巧碰上这件事,更是触景 生情,倍感哀伤。 也许是天气太冷,穿行于空荡荡的贾太傅祠,而后站在寂然无声的庭院里,我不停地眺 望历史的深处,贾谊孤独的背影是如此触目惊心。 至他服侍的主人梁怀王堕马而死时,贾谊积攒了那么多年的泪水终于滚滚而下。可以想 见,他所有的不得志早已化为内心的无边愁苦,汪洋恣肆的豪情也早已变成无涯的悲苦—— 此刻他其实已然勘破自己的命运:死是必然的归宿,只不过是什么方式。 那么,与其说贾谊悲伤梁王,不如说他在哀叹自己的命运。 辗转于贾太傅祠,我依然不明白,继屈原、贾谊之后流放到湘江之滨的文化人,大多有 一种末日感觉,不幸遮蔽了他们的心灵,比如赵汝愚、柳宗元、刘禹锡、黄庭坚等。因为精 神的不幸,而迁罪于这块土地,使得他们进入这块土地时心境郁闷,他们的才情却更为恣意 汪洋,诗篇里弥漫着五彩斑斓的悲凉。于是,原本倔强的湖湘文人精神更为丰蕴,添上了深 切的悲观与忧郁。 但是,千百年来,浪花滔滔的湘江水,依然执着地奔涌,生生不息。(摘自《人民日报》, 有删改) 【赏析】 对贾谊,人们有太多的评论。惜其才华,哀其夭亡者有之;感其遭遇,思得 明君者有之。而这篇文章的立论则有所不同,作者在简述了贾谊的短暂人生之后,宕开一笔, 谈湖湘文化的深厚底蕴和悲凉色彩,给人深刻的思考:我们应该怎样正确地面对逆境,对生 活应该抱有怎样的心态。 二、写法迁移 铺排渲染,气势充沛 本文运用了大量的排比,如开头写秦孝公的雄心,连用“席卷天下”“包举宇内”等四 字语;中间写九国之师攻秦,四君、九国、谋臣、策士、武将,一一列名,显得有声势;写 秦始皇,则极力塑造出他那“威震四海”的气势。读起来铿锵有力,且句式变化多端,不显 单调。 用排比的形式来议论说理,可使语言气势磅礴,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笔锋锐不可当,更 能让论据充分,论证有力。 【我来练笔】 请以“位置”为话题,写一个片段阐述你的观点。要求运用排比手法。150 字左右。 答: 答案 (示例)找准位置,是张骞西行的驼铃阵阵,是苏武牧羊的忠诚刚烈,是昭君出塞 的黄沙漫漫,是卫青迎向大漠的旌旗猎猎,是岳飞仰天长啸的壮怀激烈,是郑和七下西洋的 浪花飞舞与雄心勃勃…… 找准位置,不能让迷雾遮住双眼,不能任狂风吹散信念…… 即使我们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即使我们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怀抱,我们也要依然 坚强地擦亮双眼,寻找生命的契机,等待机遇的光临。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句子中,全都含有通假字的一组是( ) ①合从缔交 ②流血漂橹 ③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④振长策而御宇内 ⑤而崛起阡陌之 中 ⑥蹑足行伍之间⑦天下云合而响应 ⑧百有余年矣 ⑨序八州而朝同列⑩比权量力 A.①③⑧ B.①②⑤⑧ C.①③④⑨ D.⑥⑦⑧⑩ 答案 A 解析 ①“从”通“纵”,③“弊”通“敝”,⑧“有”通“又”。 2.对下列句中名词作状语的分类、用法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席卷天下 ②云合而响应 ③船载以入 ④赢粮而景从 ⑤内立法度 ⑥斗折蛇行 ⑦日积月累 ⑧吾得兄事之 ⑨良庖岁更刀 ⑩相如廷叱之 A.①②④⑥句表比喻,译为“像……那样” B.⑤⑩句表处所,译为“在……” C.⑦⑨是时间名词作状语,译为“日日”“月月”“每年” D.③表工具,译为“用……”,译为乘船 答案 A 解析 ⑧句不是比喻句。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字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百越之.君 ②北收要害之.郡 ③有宁越……之属为之.谋 ④齐明……乐毅之.徒通其意 ⑤焚百家之.言 ⑥当是时也,商君佐之. ⑦而迁徙之.徒也 A.①②③/⑤⑥⑦/④ B.①③④/⑤⑥/②⑦ C.①②⑤⑦/③⑥/④ D.①②④/③⑦/⑤⑥ 答案 C 解析 ①②⑤⑦为结构助词,译为“的”;③⑥为人称代词;④为指示代词,译为“这 些”。 4.下列各句中,没有介词省略现象的一项是( ) A.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B.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C.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D.俯首系颈,委命下吏 答案 C 解析 C 项省略代词“之”,以(之)为桂林、象郡;其他省略介词“于”。A 项身死(于) 人手,为天下笑。B 项收天下之兵,聚之(于)咸阳。D 项俯首系颈,委命(于)下吏。 二、类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5~8 题。 梅挚,字公仪,成都新繁人。进士,起一家大理评事、知蓝田上元县,通判苏州。二浙 饥,官贷种食,已而督偿颇急,挚言借贷本以行惠,乃重困民,诏缓输期。 庆历中,擢殿中侍御史,徙开封府推官,迁判官。僧常莹以简札达宫人,辇官郑玉醉呼, 殴徼巡卒,皆释不问,挚请悉杖配之。改度支判官,进侍御史。论石元孙“不死行阵,系缧 以还,国之辱也,不斩无以厉边臣”。再奏不报。李用和除宣徽使,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挚言:“国初,杜审琼亦帝舅也,官止将军;李继隆累有战功,晚年始拜使相。祖宗慎名器 如此,今不宜亟授无功。”以户部员外郎兼侍御史知杂事、权判大理寺。言:“权陕西转运 使张尧佐非才,繇宫掖..以进,恐上累圣德。”及奏减资政殿学士..员,召待制官同议政,复百 官转对。帝谓大臣曰:“梅挚言事有体。”以为户部副使。 会宴契丹使紫宸殿,三司副使当坐殿东庑..下。同列有谓曲宴例坐殿上,而大宴当止殿门 外尔。因不即坐,与刘浞、陈洎趋出。降知海州,徙苏州,入为度支副使。初,河北岁饥, 三司益漕江淮米饷河北。后江淮饥,有司尚责其数,挚奏减之。擢天章阁待制、陕西都转运 使。还判吏部流内铨.....,.进龙图阁学士......、知滑州。州岁备河调丁壮伐滩苇辇以疲民奏用州兵代 之河大涨将决夜率官属督工徒完堤水不为患诏奖其劳。勾当三班院、同知贡举。请知杭州, 帝赐诗宠行。累迁右谏议大夫,徙江宁府,又徙河中。卒。 挚性淳静,不为矫厉之行,政迹如其为人。平居未尝问生业,喜为诗,多警句。有奏议 四十余篇。 (节选自《宋史·梅挚传》)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州岁备河调丁壮/伐滩苇/挚以疲民/奏用州兵代之/河大涨将决/夜率官属督工徒完堤/ 水不为患/诏奖其劳 B.州岁备河调丁壮/伐滩苇/挚以疲民/奏用州兵代之/河大涨/将决/夜率官属督工徒完堤 水/不为患/诏奖其劳 C.州岁备河/调丁壮伐滩苇/挚以疲民/奏用州兵代之/河大涨/将决/夜率官属督工徒完堤 /水不为患/诏奖其劳 D.州岁备河/调丁壮伐滩苇/挚以疲民/奏用州兵代之/河大涨将决/夜率官属督工徒完堤/ 水不为患/诏奖其劳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断句题时,首先要找出标志性的词语,确定必 须断开的地方。在文言文中,句子多以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为中心,找出了动词或形容词谓语, 也就能区分出独立的句子,例如本题“完”为动词,后面的宾语为“堤”,因此“堤”后要 断开。“调”为动词,前面省略了主语,因此“调”前要断开。“涨”为不及物动词,后面 应该断开。故而正确答案为 C 项。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宫掖,宫廷,皇宫。掖,掖庭是宫中的旁舍,为妃嫔居住的地方。 B.学士,学士在古代既可以指在国学读书的学生,也可以泛指读书人。 C.东庑,庑即堂下四周的廊屋,东庑即正屋东边的廊屋,古代宴饮场合以东为上首,位 尊。 D.吏部,是中国古代官署之一,为管理文武百官的机关。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对于此类题目,考生要重点了解分门别类记 忆法。在记忆一些文化常识时,可以把所关联的知识点进行分类,然后把相同的知识按一定 顺序集中在一起强化记忆。D 项,吏部“为管理文武百官的机关”错,吏部只管文官,武官 归兵部管理。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梅挚体恤百姓。两浙地区闹饥荒,官府借给灾民谷种、粮食又催促百姓偿还。梅挚认 为这样反而会加重百姓困苦,下令延缓偿还日期。 B.梅挚直言进谏。国舅李用和被授予官职后,梅挚上奏皇帝,祖宗对授予名位非常慎重, 应该授予有功之人,而非只以权贵论功。 C.梅挚注重尊严。梅挚参加朝廷为契丹使者举办的宴会,认为自己应当坐在殿门之内, 而同僚让自己坐在殿门外是一种侮辱,愤然离席。 D.梅挚淳厚清静。他不做造作勉强之事,处理政务亦如此。平常不喜欢过问家里的事情, 喜欢作诗,写出许多警句。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分析和概括的能力。A 项,梅挚“下令延缓偿还日期”错, 原文为“诏缓输期”,是朝廷下发诏令延缓日期。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僧常莹以简札达宫人,辇官郑玉醉呼,殴徼巡卒,皆释不问,挚请悉杖配之。 译文: (2)不死行阵,系缧以还,国之辱也,不斩无以厉边臣 译文: 答案 (1)僧常莹和宫女通书信,辇官郑玉醉后呼喊喧闹,殴打巡逻士兵,都不查问,梅 挚呈请都予以杖责发配他们。 (2)不是死在战场上,被俘后又放回,是国家的耻辱,不斩首不足以鞭策边臣。 解析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文言语句,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1) 句中的关键词“简札”(书信)“殴徼”(袭击、殴打)“杖配”(杖责发配);(2)句中的关键词 “行阵”(战场)“系缧”(被绑)“厉”(激励、鞭策)。 【参考译文】 梅挚,字公仪,是成都新繁人。进士,初任职为大理评事、蓝田上元县知县,通判苏州。 两浙闹饥荒,官府借给灾民谷种和粮食,然后催促偿还得很急迫,梅挚说借贷本来是行恩惠, 现在反而加重百姓的困苦,朝廷下发诏令延缓偿还日期。 庆历年间,提升为殿前待御史,调任开封府推官,升任判官。僧常莹和宫女通书信,辇 官郑玉醉后呼喊喧闹,殴打巡逻士兵,都不查问,梅挚呈请都予以杖责发配他们。改任度支 判官,进升侍御史。论述石元孙“不是死在战场上,被俘后又放回,是国家的耻辱,不斩首 不足以鞭策边臣”。上奏两次没有得到回复。李用和任宣徽使,加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梅 挚上奏说:“立国初年,杜审琼也是皇帝的舅父,官职仅到大将军;李继隆多次立下战功, 晚年开始任使相。祖宗对名位是这样的慎重,现在不应授给没有功劳的人。”任户部员外郎 兼侍御史知杂事、权判大理寺。说:“代理陕西转运使的张尧佐并非人才,有后宫的关系得 以进升,恐怕有损皇上圣明德望。”等到上奏要求减少资政殿学士名额时,召集待制官一同 议政,回答官员升迁的问题。皇帝对大臣们说:“梅挚论事得体。”让他担任户部副使。 适逢在紫宸殿为契丹使者举行宴会,三司副使应坐在殿东走廊下。同僚有人说便宴照例 坐殿上,而大宴应在殿门外。因而没有就座,与刘浞、陈洎快步走出。降职任海州知州,调 任苏州,入朝任度支副使。起初,黄河以北地区每年都闹饥荒,三司增运江淮米到黄河以北 地区。后来江淮饥荒,主管部门还要全数给米,梅挚上奏减少。提升为天章阁待制、陕西都 转运使。还朝任判吏部流内铨,进升龙图阁学士、滑州知州。滑州每年都要防备黄河,调集 壮丁割芦苇,梅挚认为消耗民力,上奏请用州兵代替。黄河水暴涨,快要决口,梅挚夜里带 领部下督修大堤,没有造成水灾,朝廷诏令表彰他的功劳。任勾当三班院、同知贡举。请求 任杭州知州,皇帝赐诗送行表示恩宠。多次升职任右谏议大夫,调任江宁府,又调任河中。 去世。 梅挚性情淳厚清静,不做造作勉强之事,处理政务很像他的为人。平常从未过问家事, 喜欢作诗,多警句。有奏议四十多篇。 三、语言运用 9.《过秦论》一文着重叙述秦王朝的兴亡过程,揭露秦始皇的暴虐无道,最后指出“仁 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是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针对这一主旨,请为下面的上联对出下 联。 上联:焚书坑儒思万世而家天下嬴政何其愚也 下联: 答案 (示例)斩木揭竿将百人以族强秦陈涉不亦雄哉 解析 可以联系《过秦论》的内容进行拟写。 10.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中国战国时代末期秦国越来越强大,各诸侯国贵族为了对付秦国的入侵和挽救本国,竭 力网罗人才。他们礼贤下士,广招宾客,以扩大自己的势力,因此养“士”(包括学士、策士、 方士或术士以及食客)之风盛行。当时,以养“士”著称的有魏国的信陵君、齐国的孟尝君、 赵国的平原君、楚国的春申君。因其四人都是王公贵族(一般是国家君王的后代),时人称之 为“战国四公子”。 上面一段文字提供了关于“战国四公子”的四点重要信息,请你提炼概括出来。 答: 答案 ①战国四公子的产生背景 ②战国四公子的作为 ③战国四公子的名字 ④战国 四公子的身份 解析 材料共四句话,每句陈述了一个方面。先概括每句话的主要内容,再压缩成信息 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