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9.50 KB
  • 2021-06-07 发布

最新高中语文精品教案《我与地坛》教学设计方案

  • 10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附件 1 中小学中青年骨干教师现代教育技术 实践活动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目标分析(结合课程标准说明本节课学习完成后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 《我与地坛》选自高一语文必修二专题一珍爱生命之精神支柱模块,是著名作家史铁生的代 表作,讲述的是人该怎样来对待生命中苦难的问题。全文较长,共分两个部分,从侧重点上来说, 第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更注重对“生命”意义的感悟,第二部分写母亲,更注重“情感”的体悟。 第二部分写母亲,实际是写作者对母亲对待生命、对待命运的态度的“理解”,这也回答了作者 第一部分对“生命”的疑惑——自己应该怎样活、怎样面对命运、怎样面对苦难的问题,文章在 一问一答中浑然一体。这是本文的精髓,也是文本理解上的难点。根据本文篇幅较长的特点,必 须安排学生进行认真的课前预习,熟悉文本内容。为此我采用了以问题设计为主线的教学方法: 课前精心设计若干问题让学生思考,并组织分组讨论,让学生通过讨论、合作、探究,初步感知 文本内容,体会领悟文本所涉及的特殊的“情感”意义,完成情感的升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探究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带着自己思考的结果来上课;课堂上,教师则根据学生思考的结论来实 施教学。 我预设了以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品味作品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能力和审美能力。 2.探究作者从绝望到顿悟的心路历程,体会其丰富的内心世界。 二、过程与方法:阅读、品味、探究、讨论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热爱生活的感情,培养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意识。 学习者特征分析(结合实际情况,从学生的学习习惯、心理特征、知识结构等方面进行描述): 《我与地坛》是史铁生的代表作,全文较长。作者在文中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基础,叙述了 他所观察到的人生百态和对命运的感悟,讲述的中心是人该怎样来看待生命中的苦难。对于没有 切身体验的高中学生来说,严酷的命运、人生的超越、生命的永恒等都是些虚浮的字眼,如何理 解作者最终由个人严酷的命运上升到生命永恒的流变,超越了个体生命中有限的必然,把自己的 沉思带入到了生命全体的融会之中则是本文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因而在课前预设问题时,教师要 充分认识到学生的知识储备和情感阅历,切忌过分拔高,空谈道理,要通过预设的问题循序渐进 引导学生品味作品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探究作者从绝望到顿悟的心路历程,体会其丰 富的内心世界,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感情,培养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意识。 教学过程(按照教学步骤和相应的活动序列进行描述,要注意说明各教学活动中所需的具体 资源及环境): 设计问题——分组讨论 1.课前将预设好的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思考、讨论。 课堂教学 1.借助学生活动体验,引入新课。 2.出示学习目标,补充作者、作品相关知识,进行适量的课外延伸。 3.文本阅读,学生汇报分享思考、讨论的成果。 4. 利用学生对问题的讨论结果,进一步研习文本,展开课文学习,围绕文本问题,师生共同讨 论、研究。 量规评价 1. 小结,布置相关练习,拓展学习成果。 2. 进行量规评价,写出实践报告。 教学资源(说明在教学中资源应用的思路、制作或搜集方法): 《我与地坛》作者史铁生在文中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基础,叙述了他所观察到的人生百态和对命 运的感悟,讲述的中心是人该怎样来看待生命中的苦难。对于没有切身体验的高中学生来说,严 酷的命运、人生的超越、生命的永恒等都是些虚浮的字眼,如何理解作者最终由个人严酷的命运 上升到生命永恒的流变,超越了个体生命中有限的必然,把自己的沉思带入到了生命全体的融会 之中则是本文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考虑到学生的这一基本情况,课前,教师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文 本,并借助网络查阅相关知识,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学设计上,教师主要采用了以问题设 计为主线的教学方法:设计问题——分组讨论——课堂教学——量规评价。而把字词注音等“双 基”知识放到练习中。课堂上,先是学生活动体验,然后是讨论、交流,分享成果,并进行深度 阅读。此外为了弥补课堂教学中文本阅读时间不充分的缺憾,教师精心设计了课后的练习,主要 是想进一步落实课堂教学三维目标,通过识记、鉴赏、归纳、探究、积累等环节,来培养学生的 各种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练习突出了课内“文本阅读”这一环节,此外为了让学生 进一步了解史铁生瘫痪后的心,路历程,更好的培养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意识,教师又在练习 中设计了“拓展延伸”这一环节使课内的知识向课外扩展,最后考虑到本文是篇励志文章,是较 好的写作素材,无论对学生的写作还是今后的人生路都有很大的帮助,因而在练习的最后设计了 “素材积累”和写作环节,以拓展学习成果,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写作水平。 评价方法或工具(说明在教学过程中将用到哪些评价工具,如何评价以及目的是什么): 项 目 评 价 说 明 对学生的评 价 学生课堂学习积极 性 遵循高一学生年龄、心理特点, 90%的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与 学习,课堂气氛活跃。少数学生的观望也说明了问题的有效 性,他们被吸引,但没有能力或不敢表达。 听说读写能力的目 标达成 通过本课时的学习,学生能准确理解生字新词,并用它们来 描述事物,感情朗读课文。 学生对问题的理解程度 问题设计难易适中,学生没有因问题难而无所适从、因问题 过于简单而不经思考。 课堂延伸过程评价 通过学习,学生能凭借课上所学知识及可查找的资料,以拓 展学习成果,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写作水平。 对教师的评 价 对教材的理解与把 握 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深入浅出,重、难点把握准确,教学方法 使用恰当。 教师对问题的处理 问题设计恰当、合理,具有较大的启发性和思维空间,能促 进学生思维,培养问题能力,符合语文学科特点。 三维目标的达成 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遵循学生自身从发现问题到解 决问题整个过程中,获取知识的认知规律。通过对问题的分 析、讨论、理解过程,潜移默化地达成能力和情感目标。 《我与地坛》教学案 (一)课程分析:(本课的作用和学习本课的意义) 《我与地坛》选自高一语文必修二专题一珍爱生命之精神支柱模块,是著名作家史铁生 的代表作,讲述的是人该怎样来对待生命中苦难的问题。全文较长,共分两个部分,从侧重 点上来说,第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更注重对“生命”意义的感悟,第二部分写母亲,更注重“情 感”的体悟。第二部分写母亲,实际是写作者对母亲对待生命、对待命运的态度的“理解”, 这也回答了作者第一部分对“生命”的疑惑——自己应该怎样活、怎样面对命运、怎样面对 苦难的问题,文章在一问一答中浑然一体。这是本文的精髓,也是文本理解上的难点。通过 品味作品语言,可以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能力和审美能力;通过探究作者从绝 望到顿悟的心路历程,体会其丰富的内心世界,可以激发我们热爱生活的感情,培养珍爱亲 情、珍爱生命的意识。 (二)问题设计(小组讨论) 1.引入:“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生命,对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人如何去活, 才算活得有价值,活得精彩,生命活得永恒?你知道占地球陆地面积 3 倍的海底世界里有什 么神奇和奥秘吗? 2.史铁生瘫痪后的生活状态(精神状态)如何? 3.作者在瘫痪后,在十五年漫长岁月中,由“失魂落魄”到小说获奖,思想感情经历了 一个怎样的变化过程?在这其中是什么给了他精神支撑? (其精神支柱是什么?) 4.在作者笔下,母亲是一个怎么的形象?该部分写母亲对“我”做了哪些事来体现她那 伟大而又毫不张扬的爱? 5.作者是怎样巧妙地将“我”与“地坛”联系起来的?这样的开头有什么作用? 6.这部分有几处关于地坛的景物描写?这几处描写各有什么特点? 7.作者在瘫痪后,在十五年漫长岁月中,由“失魂落魄”到小说获奖,思想感情经历了 一个怎样的变化过程?这样的变化,与地坛这个环境有怎样的关系? 8.作者在古园中思考了 15 年,都思考了哪些问题? 9 第二部分写母亲对“我”做了哪些事来体现她那伟大而又毫不张扬的爱? 10.作者在文中表达了对母亲怎样的一种情感? 11.作者逐渐领悟到“母亲的苦难与伟大”,领悟到创作也“并不是母亲盼望我找到的 那条路”。你认为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到底是什么? 12.怎样理解文章最后提到的“这园中不单处处都有我的车辙,有过我车辙的地方也都有 过母亲的脚印”这句话? 13.从思想内容,本文值得我们借鉴吸收有哪些?从写作启迪及情感启迪等方面思考本节 课的意义? (三)教学重点: 1.品味作品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能力和审美能力。 2.探究作者从绝望到顿悟的心路历程,体会其丰富的内心世界。 3.激发热爱生活的感情,培养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意识。 (四)教学难点:探究作者从绝望到顿悟的心路历程,体会其丰富的内心世界。 (五)教学方法:阅读、品味、探究、讨论等。 (六)所需设备: 多媒体 (七)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 课前将预设好的问题抛给 学生,让学生思考,并组织好 小组讨论。 2.让学生活动体验,设置教学 情境。 3.让学生带着自己思考的结 果来上课,教师根据学生思考 的结论实施教学。 1. 学生课前思考、讨论 预设好的问题,带着自 己思考的结果进课堂。 2.学生扮演盲人走路、上 黑板活动。 3.学生分组,交流和探讨 思考的问题 。 1.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 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实现 因材施教。 2. 通过亲身实践,让学生 感受残疾人的不便与痛苦, 增强作为健全人更应该珍 惜健康,珍爱生命的意识。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 用,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 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我与地坛(教案)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品味作品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能力和审美能力。 2.探究作者从绝望到顿悟的心路历程,体会其丰富的内心世界。 二、过程与方法:阅读、品味、探究、讨论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热爱生活的感情,培养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意识。 课前预习:(问题设计与小组讨论) (二)问题设计(小组讨论) 1.引入:“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生命,对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人如何去活, 才算活得有价值,活得精彩,生命活得永恒?你知道占地球陆地面积 3 倍的海底世界里有什 么神奇和奥秘吗? 2.史铁生瘫痪后的生活状态(精神状态)如何? 3.作者在瘫痪后,在十五年漫长岁月中,由“失魂落魄”到小说获奖,思想感情经历了 一个怎样的变化过程?在这其中是什么给了他精神支撑? (其精神支柱是什么?) 4.在作者笔下,母亲是一个怎么的形象?该部分写母亲对“我”做了哪些事来体现她那 伟大而又毫不张扬的爱? 5.作者是怎样巧妙地将“我”与“地坛”联系起来的?这样的开头有什么作用? 6.这部分有几处关于地坛的景物描写?这几处描写各有什么特点? 7.作者在瘫痪后,在十五年漫长岁月中,由“失魂落魄”到小说获奖,思想感情经历了 一个怎样的变化过程?这样的变化,与地坛这个环境有怎样的关系? 8.作者在古园中思考了 15 年,都思考了哪些问题? 9 第二部分写母亲对“我”做了哪些事来体现她那伟大而又毫不张扬的爱? 10.作者在文中表达了对母亲怎样的一种情感? 11.作者逐渐领悟到“母亲的苦难与伟大”,领悟到创作也“并不是母亲盼望我找到的 那条路”。你认为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到底是什么? 12.怎样理解文章最后提到的“这园中不单处处都有我的车辙,有过我车辙的地方也都有 过母亲的脚印”这句话? 13.从思想内容,本文值得我们借鉴吸收有哪些?从写作启迪及情感启迪等方面思考本节 课的意义? 课堂教学: 1.导语:(学生活动体验—扮演盲人活动) 通过比较,我们可以感受到残疾人的不便与痛苦,所以作为健全人我们更应该珍惜健康, 珍爱生命,下面就让我们走近必修二“珍爱生命”专题的学习中去。 2.专题内涵解说(齐读)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生命,对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人应当渴求生存,热爱 生活,善待生灵,珍爱自己的生命,也珍爱他人的生命,乃至珍爱一切生灵;将爱的火炬照 彻整个生命的流程,把个体有限的生命融入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融入到丰富多彩的世界之 中,使我们之外的生存涌入我们的生存,那样人生才更有价值,生活才更加精彩,生命才能 永恒。 本专题围绕“珍爱生命”这一话题选取学习材料组成两个板块:“精神支柱”和“生命 之歌”。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有对人生苦难的反思;有对他人生命的关爱,也有对他人 关爱的感受;还有对小生灵顽强生命力的赞美。所有这些都源于对生命价值的深层思考,启 示我们学会珍爱生命。 3.板书课题、学习目标: 4.作者简介: 史铁生,1951 年生于北京。1967 年毕业于清华附中初中,1969 年去延安地区插队落户。 1972 年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在街道工厂工作。1979 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 人》,以后陆续发表了《午餐半小时》、《我们的角落》、《在一个冬天的晚上》、《山顶上的传 说》等多篇小说。其中《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分别获得 1983 年和 1984 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 队的故事》、《务虚笔记》、散文《合欢树》、《我与地坛》等。其中 《务虚笔记》、《我与地坛》 曾入选“九十年代十大经典作品”。他的作品一类是对知青生活的回忆和反思,另一类是对 残疾人命运的描摹。其作品呈现平淡质朴而意蕴深沉的“散文化”倾向。 5.文本阅读: 思考:史铁生瘫痪后的生活状态(精神状态)如何?找出反映其残疾后精神状态的语段, 体会其丰富的内心世界。 思考:作者在瘫痪后,在十五年漫长岁月中,由“失魂落魄”到小说获奖,思想感情经 历了一个怎样的变化过程?在这其中是什么给了他精神支撑? (其精神支柱是什么?) 思考:在作者笔下,母亲是一个怎么的形象?该部分写母亲对“我”做了哪些事来体现她那 伟大而又毫不张扬的爱? 6.学生汇报思考、交流、讨论的成果,师生共同探究重点问题: (1)作者是怎样巧妙地将“我”与“地坛”联系起来的?这样的开头有什么作用? 明确: 一是“我家离地坛很近”,而且搬家是“越搬离它越近”;二是园子荒芜冷落,而 “我”也因残废而被生活抛弃,同病相怜,两者都历尽沧桑。这样的开头,为下文描写、叙 事、抒情打下了基础。 提问:这部分有几处关于地坛的景物描写?这几处描写各有什么特点? 明确:两处。第一处特点是破败、荒芜、古旧。第二处特点是宁静,充满活力、生气,体现 这古老的园子生命依然顽强,洋溢着生命的律动。 提问:作者在瘫痪后,在十五年漫长岁月中,由“失魂落魄”到小说获奖,思想感情经历了 一个怎样的变化过程?这样的变化,与地坛这个环境有怎样的关系? 明确:作者的思想感情经历了一个从苦闷、绝望到充满希望的过程。古园成为精神家园。“所 以我常常要到那园子里去” 第一部分,前两小节写我与地坛的缘分;中间三节,写“我”在“失魂落魄”中走进园子 百无聊赖,却又无所事事。最后两节,写“我”冷静下来,专心致志地想到死和生:死是容 易的,但关键是怎样活的问题。园子中的一切在撞击着我的心灵与情感,并从中找寻到活下 去的勇气。 提问:作者在古园中思考了 15 年,都思考了哪些问题? 明确:第一个,我的身体残疾了,我的生命是不是就此结束吧,是不是就一死了之算了?也 就是说,我该不该去死? 第二个,我为什么要出生? 第三个,我应该怎样活?这是作者追思的“心魂”。 地坛给了作者怎样的启迪? 地坛在帮助作者走出残疾阴影上起了巨大作用。地坛给予作者生的力量,特别是作者对 地坛“荒芜但并不衰败”的描写,昭示着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和对人生应有所作为的信念。 思考的问题有结果了吗? 关于第三个问题。当作者对前两个问题“想了好几年”后终于想明白了,终于感悟到 “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感悟到“一个人,出生了, 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的时候,实际已经找到答 案了,已经对那“生”与“死”这两个问题释然了,解答了。思考的问题有结果了吗?最关 键的问题是怎样活下去?——为了什么活下去?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活下去?怎样面对冷 酷、残忍、不公平的命运。 开始,史铁生是不理解母亲的,逐渐地,随着思考的深入,随着精神追寻的深入。精神 阅历的广泛,随着年龄的增加,史铁生终于理解了母亲,读懂了母亲。母亲完全是在苦难的 折磨中度完了她自己的生命。看来,命运的造就也就决定了角色的分配和承担的方式,有些 人仿佛生来就是为了承受苦难,在苦难中默默地忍受着命运的重压。也就是说,母亲的“活 法”,就解答了自己应该怎样活、怎样面对命运、怎样面对苦难的问题,就是‘“活法”的 答案之一。 提问:该部分写母亲对“我”做了哪些事来体现她那伟大而又毫不张扬的爱? 明确: “我”上地坛,母亲“送”;“我”在地坛,母亲“忧”、“找”。“送”、“忧”、 “找”,写尽母亲的悲苦与操劳。 提问:作者在文中表达了对母亲怎样的一种情感? 明确:作者回忆母亲,深深感悟到母亲的苦难和伟大。作者痛感自己的母亲是活得最苦的母 亲,她日日夜夜生活在愁苦之中,生活在忧虑之中,她的母爱深沉而不张扬,她的悲苦深沉 而不外露,母亲是坚韧的伟大的。 作者最为痛惜的是母亲早逝,仅仅活了四十九岁,再也看不到到儿子的出息。作者对文 学成就的追求,为母亲也是一个动机,母亲却没有看到儿子发表作品的一天,没有看到儿子 作品的获奖的一天,未能分享儿子的快乐。作者对母亲的悼念真是魂牵梦绕,痛切心肺。 提问:作者逐渐领悟到“母亲的苦难与伟大”,领悟到创作也“并不是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 条路”。你认为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到底是什么? 明确:母亲只是以她“艰难的命运、坚韧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在暗中默默地鼓励我勇 敢地活下去,找到一条“走向自己幸福的路”。 提问:怎样理解文章最后提到的“这园中不单处处都有我的车辙,有过我车辙的地方也都有 过母亲的脚印”这句话? 明确:作者回到园子中认识到园中处处都有过“母亲的脚印”,处处都有母亲的牵挂与关爱。 这样的总结,暗示了“我”的成长时时处处离不开母亲的启发,母亲与地坛已经合二为一, 融为一体,也早与“我”融为一体。 (2)从思想内容,本文值得我们借鉴吸收有哪些? 明确: a、要顽强地开辟一条走向自己幸福的路。 b、要更加深切地感受母爱。 c、珍爱生命,珍爱健康。 d、要关心残疾人。 7.作业  阅读《我与地坛》全文,近一步体会作者的精神.  完成练习. 《我与地坛》练习 一、基础知识 给下列词中加点的字注音: 荒芜.( ) 剥.蚀( ) 恪.守( ) 雕琢.( ) 失魂落魄.( ) 猝.然( ) 祈.求( ) 亘.古( ) 隽.永( ) 玉砌.雕栏( ) 譬.如( ) 癖.好( ) 挨.到日没( )坍圮..( )( ) 二、文本阅读 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中进了这园子,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我一下子就理解了它的意 图。正如我在一篇小说中所说的:“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 帝的苦心安排。” 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 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我在那篇小 说中写道:“没处可去我便一天到晚耗在这园子里。跟上班下班一样,别人去上班我就摇了 轮椅到这儿来。园子无人看管,上下班时间有些抄近路的人们从园中穿过,园子里活跃一阵, 过后便沉寂下来。”“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溜荫凉,我把轮椅开进去,把椅背放 倒,坐着或是躺着,看书或者想事,撅.一杈.树枝左右拍打,驱赶那些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 要来这世上.....的小昆虫。”“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 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 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 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片刻不息。” 这都是真实的 ,园子荒芜但并不 。 除去几座殿堂我无法进去,除去那座祭坛我不能上去而只能从各个角度张望它,地坛的 每一棵树下我都去过,差不多它的每一米草地上都有过我的车轮印。无论是什么季节,什么 天气,什么时间,我都在这园子里呆过。有时候呆一会儿就回家,有时候就呆到满地上都亮 起月光。记不清都是在它的哪些角落里了,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 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这样想了好几年,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 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 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 然会降临的节日。这样想过之后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么可怕。比如你起早熬夜准 备考试的时候,忽然想起有一个长长的假期在前面等待你,你会不会觉得轻松一点?并且庆 幸并且感激这样的安排? 1. 给加点字注音 致同学:苦难是人生的一笔财富,贫困是人生最好的大学。学了《我与地坛》一文,想必同 学们对史铁生这位身体的残缺者、精神的健全者有了初步的了解,下面就请同学们拿起笔,完 成这份练习,再次感悟史铁生的心路历程以及他对生命、人生的追问;感悟李丽、邰丽华等命 运的强者给我们带来的心灵震撼…… 撅.( )一杈.( )树枝 捋.( )着触须 窸.( )窸窣.( ) 窣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准确的一项是( ) A. 宁静 记录 衰败 B. 宁静 记载 衰落 C. 寂静 记录 衰落 D. 寂静 记载 衰败 3.“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中加点的词各指什么? “一个世界”指的是 “另一个世界” 指的是 4.作者为什么说那些小昆虫和自己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界上”? 5.第 2 段文字的最后两处引文把园子描写得形象生动,作者笔下的园子可以说充满生机。 作者为什么这么写? 6.联系课文,想想在“荒芜并不衰败”的园子里,作者会得到怎样的生命感悟。 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和写“我”对生与死的思考有什么关系? 8.请概括出已经“截瘫”只能靠“轮椅”活动的“我”感悟到关于“生死”问题的宝贵体 验。 9.请谈一谈选段最后两句话的写法以及在内容上的表达作用。 三、拓展延伸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 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 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 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 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 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 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 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可我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 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 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 求般的神色。 “什么时候?” “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 “好吧,就明天。”我说。 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 “唉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 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 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 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 了。 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 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 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又是 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 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 好儿活…… 1. 第一段中的画线句子生动表现了“我”双腿瘫痪后怎样的心态? 2. 对于“我”答应母亲明天去北海看菊花,母亲为什么“喜出望外”? 3. 已悟透生活的作者用“艰难”一词评价母亲的一生,你所理解的“母亲”的艰难表现在 哪些方面?请结合全文概括归纳。 4. 最后一段如此细致地描写绚丽烂漫的菊花有何用意? 四、素材积累 1.史铁生语录 (1)由于我的出生,世界开始以一个前所未有的角度被观察,历史以一个前所未有的情感 被询问。尽管这对他来说是一件微乎其微的小小颤动,但那却是我生命的全——全部精神际 遇的严峻。佛家有一说:杀一生命等于杀一世界。那么一个生命的存在,任何一个人,都是 独一无二的世界。 (2)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她的一个事实; 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个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 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3)生病也是生活体验的一种,甚或算得一项别开生面的游历……刚坐上轮椅时,我老想, 不能直立直立行走岂非把人的特点搞丢了?便觉天昏地暗。等到生出褥疮一连数日只能歪七 扭八地躺着,才看见端坐的日子其实多么晴朗。后来又患尿毒症,经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 更加怀念起往日时光。终于醒悟,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 以加上一个“更”字。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 (4) 我常以为是丑女造就了美人.我常以为是愚氓举出了智者.我常以为是懦夫衬照了英雄. 我常以为是众人度化了佛祖. 2.介绍史铁生的近况:由于尿毒症,造成肾衰竭,经常发高烧,有好几次昏迷,但他依然 平静淡然的看待这一切,现在每个星期他都要透析两次。但他依然在——好好儿地活着。他 用笔代替他的双腿写出自己怎样“好好活”的……因此,这 33 年的怀念里,也是他和疾病 搏斗的 33 个年头。现在,他完全超越了一般生存的“好好活”的生命层面,已经超越到了 一种漠视和超然的境界。这深深的怀念,让他懂得,好好活,不仅仅有坚韧的意志,而是把 打击当作别开生面的游历,当作一种人生的另一种享受——他对好好活又有了进一步的理 解,那就是——活着就是一种幸运,活着要懂得满足。 3. 感动中国人物身残志坚类 ◇李丽 :轮椅画出爱心轨迹 (2007 年度) 颁奖词:颁奖词: 残疾打不垮、贫困磨不坏、灾难撞不倒,坚强和她的生命一起成长。身体被命运抛弃残疾打不垮、贫困磨不坏、灾难撞不倒,坚强和她的生命一起成长。身体被命运抛弃,, 心灵却唱出强者的歌心灵却唱出强者的歌。。五年时间五年时间,,温暖八万个冰冷的心灵温暖八万个冰冷的心灵,,接受接受、、回报回报、、延伸延伸,,她用轮椅为她用轮椅为 爱心画出最美的轨迹。爱心画出最美的轨迹。 〖事迹〖事迹〗〗 女女,,4545 岁岁,,衡阳人衡阳人,,11 岁患小儿麻痹症岁患小儿麻痹症,,童年从未站起来过童年从未站起来过;;4040 岁时再遭厄运岁时再遭厄运,, 车祸让她下半身完全瘫痪车祸让她下半身完全瘫痪,,从此与轮椅为伴从此与轮椅为伴。。在多舛的命运里在多舛的命运里,,她不仅没有怨天尤人她不仅没有怨天尤人,,还选还选 择了一条向社会传播爱心之路。她创办了择了一条向社会传播爱心之路。她创办了““李丽家庭教育工作室李丽家庭教育工作室””和公益网站和公益网站““丽爱天丽爱天 空空””,长期从事公益事业和青少年心理教育工作。,长期从事公益事业和青少年心理教育工作。44 年多时间里,她的善行使得年多时间里,她的善行使得 2020 多万人多万人 获得心灵的洗礼,被人们誉为获得心灵的洗礼,被人们誉为““湖南的张海迪湖南的张海迪””、、““中国的海伦中国的海伦..凯勒凯勒””。。 ◇◇邰丽华:无声世界创造美丽邰丽华:无声世界创造美丽(2005(2005 年度年度)) 颁奖词:颁奖词: 从不幸的谷底到艺术的巅峰从不幸的谷底到艺术的巅峰,,也许你的生命本身就是一次绝美的舞蹈也许你的生命本身就是一次绝美的舞蹈,,于无声处再现生于无声处再现生 命的蓬勃命的蓬勃,,在手臂间勾勒人性的高洁在手臂间勾勒人性的高洁,,一个朴素女子为我们呈现华丽的奇迹一个朴素女子为我们呈现华丽的奇迹,,心灵的震撼不心灵的震撼不 需要语言,你在我们眼中是最美。需要语言,你在我们眼中是最美。 〖事迹〖事迹〗〗20052005 年的春节晚会年的春节晚会,,一下子让所有的中国人都知道了邰丽华以及她领衔的舞蹈一下子让所有的中国人都知道了邰丽华以及她领衔的舞蹈《《千千 手观音手观音》》。在无声的世界里,邰丽华创造出一种特殊的美丽,给人们带来纯净至美的艺术享。在无声的世界里,邰丽华创造出一种特殊的美丽,给人们带来纯净至美的艺术享 受。受。 (五)、写作实践:作文《面对苦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