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2.00 KB
- 2021-06-07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四单元综合评估
考试用时:150 分钟 试卷满分:150 分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殷墟在甲骨文中被称为“大邑商”。1928 年 10 月 13 日,当年
繁华的都邑废弃 3 000 余年后,董作宾带人在安阳小屯挖下一铲浮土,
拉开了殷墟持续发掘的序幕。90 年后,我们隆重纪念殷墟,其原因
不仅仅在于它丰富的地下遗存,更因为它证实商王朝的存在,催生现
代考古学在中国的发展,并成为世界遗产,让我们实现了与世界其他
文明的对话。
证实商王朝的存在并非易事。2 000 多年前,司马迁坚定地写下
《史记·殷本纪》。然而对于这个比自己还早千年的王朝,司马迁除了
记录王位世次,并无过多描述。当上世纪初疑古派纵横史学之时,商
王朝是否真的存在过,甚至也成了一些人心中的疑问。
上世纪 30 年代,考古学家在殷墟揭露的宫殿宗庙基址、王陵大
墓,尤其是 1936 年临近收工时偶然遭遇的那一坑埋藏着 1.7 万片记
录商王活动的刻辞甲骨,为商王朝的存在提供了坚实证据。1950 年
以后,发掘继续,证据延伸。布局严谨的“大邑商”逐渐清晰。复杂
的路网、超过 2 000 米的人工水渠,以及分布在近侧的居民点,勾勒
出都邑的繁荣。无数的陶器、青铜器、玉器从居民点和居民点附近的
墓葬中清理出来。商王朝从此不再停留在司马迁的区区三千言,而是
可以放心谈论的真实历史。
没有殷墟,就没有中国考古学。1928 年,随着历史语言研究所
的成立,殷墟发掘终于在万众期待中登场。殷墟发掘不同于前,首先
是选点本身与中国传统学术相衔接。当时甲骨文已经发现近 30 年。
殷墟作为甲骨文出土地为学术界所知也已经 20 年,发掘殷墟已经是
以金石学为核心的整个学术界的期待。其次,殷墟发掘是中国官方学
术机构组织的活动,除第一次发掘者是董作宾外,随后的发掘由受过
现代西方田野考古学训练的李济、梁思永主持。第三,殷墟的发掘是
连续性的。从 1928 年开始到 1937 年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历史语言研
究所在殷墟共实施 10 次发掘。发掘的连续性,使得田野考古活动广
受关注,学科思想逐渐深入人心。第四,殷墟发掘诞生了真正的考古
学方法。1931 年,梁思永在后岗确认的“三叠层”,奠定了考古地
层学的基础,李济倡导的陶器分类法也是对现代考古类型学的有益探
索。
殷墟发掘是中国学术界对现代西方田野考古学的主动接受和有
计划实施,鲜明地塑造和影响了中国考古学的性格。
从殷墟出发,由此上溯更早的文明便有了坚实的支点。同样从殷
墟出发,看商文明之后的中国历史,也可以有更为清醒的认知。面对
王陵区层层叠压的无头人骨、不寒而栗的祭祀坑,我们才会明白为什
么后来的孔子坚持要“复周礼”,而不是“复殷礼”。当然,殷墟也
让中国与世界对话。以殷墟为支点建立起来的中国上古史体系,已经
换成了遗址、文化、古城等一系列新术语、新概念。有了这些概念,
商王朝、夏王朝才可以与古埃及的中王国、新王国相比较,我们才能
真正理解图坦卡门法老墓的意义;有了这些概念,仰韶文化、龙山文
化才可以与两河流域的欧贝德、乌鲁克和古巴比伦对话;有了这些概
念,中国才可能对农业起源、文明起源、国家进程等人类文明重大课
题做出贡献。
殷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1961 年 3 月,国务院将殷墟列入首批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 年,殷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
是国际社会对殷墟价值的普遍认同,也是对包括考古者在内的所有殷
墟文化遗产研究者、守护者的肯定。韩国学者金秉模曾受国际古迹理
事会(ICOMOS)委托考察殷墟,他对殷墟留下这样一段评价:“殷墟
是最重要的世界遗产之一。殷墟不仅对于中国人意义重大,对全世界
人民同样弥足珍贵。”如今殷墟的考古、研究和保护受到全世界的关
注,成为展示中华文明的重要窗口。
(节选自唐际根《殷墟发掘研究的贡献》,原载 2018 年 10 月 17
日《人民日报》)
1 . 下 列 关 于 原 文 内 容 的 理 解 和 分 析 , 正 确 的 一 项 是 (3
分)( A )
A.在甲骨文中被称为“大邑商”的殷墟,被废弃 3 000 多年后,
由董作宾拉开持续发掘的序幕。
B.由于历史观的局限,司马迁写《史记·殷本纪》的时候,除了
记录王位世次,并无过多描述。
C.1936 年临近年末偶然发掘的 1.7 万片刻辞甲骨,为商王朝的
存在提供了坚实的证据。
D.王陵区层层叠压的无头人骨,是商王朝统治者残暴统治的铁
证,孔子因此不主张“复殷礼”。
解析:B 项,“由于历史观的局限”错误,该信息属于无中生有,
“历史观的局限”于原文无据,文章第二段只是说“司马迁除了记录
王位世次,并无过多描述”。C 项,“1936 年临近年末偶然发掘的
1.7 万片刻辞甲骨,为商王朝的存在提供了坚实的证据”错误,选项
歪曲事实,文中说的是“1936 年临近收工时”,并非“年末”。D
项,“王陵区层层叠压的无头人骨,是商王朝统治者残暴统治的铁
证”错误,从文中来看,这应该是商朝“祭祀”的铁证。故选 A 项。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C )
A.全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开头总述,中间五个自然
段分论,最后一段总结,思路清晰,论据充分。
B.文章主体部分,从证实商王朝存在、催生现代考古学在中国
的发展、与其他文明对话三个方面,论证了殷墟发掘研究的贡献。
C.作者把殷墟发掘与中国学术界在此之前的考古研究作对比论
证,论述了殷墟发掘不同于前的四大特点。
D.文末运用引用论证法,引用韩国学者金秉模对殷墟的评价,
是为了说明国际社会对殷墟价值的普遍认同。
解析:C 项,“作者把殷墟发掘与中国学术界在此之前的考古研
究作对比论证”错误,选项对论证方法的表述无中生有,从文中来看,
并未作对比论证。故选 C 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D )
A.从殷墟居民点和居民点附近的墓葬中清理出来的陶器、青铜
器、玉器,成为商王朝真实存在的有力证据。
B.现代西方田野考古学,直接影响了中国学者对殷墟的发掘研
究,对中国考古学也产生了间接的影响。
C.以殷墟为支点,往前,可以上溯更早的华夏文明。向后,可
以更为清醒地认知商文明之后的中国历史。
D.只有有了遗址、文化、古城等新概念,中国才可能对农业起
源、文明起源、国家进程等人类文明做出贡献。
解析:D 项,“只有有了遗址、文化、古城等新概念,中国才可
能对农业起源、文明起源、国家进程等人类文明做出贡献”错误,选
项偷换概念,文章倒数第二段说的是“有了这些概念,中国才可能对
农业起源、文明起源、国家进程等人类文明重大课题做出贡献”,原
文是“人类文明重大课题”,选项中漏了“重大课题”。故选 D 项。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 4~6 题。
材料一:日前,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 2019 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
上表示,家庭教育不到位,不仅会抵消学校教育的效果,还会给孩子
发展造成一定的消极影响。
陈宝生表示,今年要研制家庭教育指导手册和家庭教育学校指导
手册,针对不同学龄段设置课程、开发教材、举办活动,引导家长掌
握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无论何时,都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
注重家风,把家长引导和培育成立德树人的一支有生力量”。
陈宝生指出,要加强对家庭教育工作的支持,通过家委会、家长
学校、家长课堂、购买服务等形式,形成政府、家庭、学校、社会联
动的家庭教育工作体系。并表示,孩子健康成长,家长是第一责任人,
要进一步强化家长尤其是留守儿童、流动儿童家长的监护和教育主体
责任,引导家长承担好法定的养育和教育责任。
(摘编自澎湃新闻《教育部长:家庭教育要高度重视,今年将研
制家庭教育指导手册》)
材料二:当前的教育政策不仅明确了家庭教育作为教育专门性公
共事务的属性,更突出了政府部门、学校支持家庭履行教育功能的政
策定位。
帮助家长切实转变教育成功的观念,教育不只是为了“上大
学”,更不只是为了考上重点大学。要尊重子女的现实客观差异,科
学定位孩子的教育成功标准。配合学校将子女培养成为合格的、高素
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同样是成功的教育。针对家长较少关注子女的心
理状态,很少关注子女的爱好或特长发展的严峻现实,帮助家长客观、
准确、深入地了解和认识他们的孩子,同时也为顺利推进中学阶段的
综合素质评价政策,深化教育综合改革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针对部
分家长的养育焦虑,要帮助他们深入了解、认真学习有关儿童青少年
品行教育、亲子关系的科学知识,掌握家庭教育的特点、规律、方法,
提前知晓包括家庭教育政策等在内的,与其子女升学、教育分流密切
相关的教育政策内容,做好生涯教育、升学计划与终身学习规划。
(摘编自《完善家庭教育支持政策正当时》,2019 年 1 月 23 日,
《中国教育报》)
材料三:
八年级学生认为家长(图一)、希望家长(图二)和班主任认为家长
(图三)最关注的方面。
[信息来源:《全国家庭教育状况调查报告(2018)》]
材料四:1 月 29 日,湖南省妇联副主席王邵刚在接受记者采访
时表示,目前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比仍是薄弱环节,存
在着工作体制、机制不够完善,责任主体不清,分工不明;公共服务
资源较匮乏、专业人才不足、指导服务市场比较混乱等突出问题,解
决这些问题只有通过立法进行规范引导和强化保障,使家庭教育工作
有法可依。
据调研,青少年违法犯罪比例逐年上升。部分家长教而不当,“重
智轻德、重知轻能、重养轻教”等现象在一定范围内存在,一些家长
认为“树大自然直,人大自然长”,一些家长对孩子采取一味打骂、
体罚等方式,严重影响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王邵刚认为,家庭教育既
是关乎个人和家庭福祉的私事,需要家庭投入,也是关乎国家命运,
具有重要公共利益性的社会公共事务,需要国家提供支持。她呼吁加
速家庭教育立法进程已刻不容缓。
据悉,湖南省妇联高度重视家庭教育工作,大力整合社会资源。
近年来不仅牵头制定并实施《湖南省关于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规
划(2016—2020 年)》,还广纳贤才、创建全省优秀家庭教育人才信息
库,在全国率先实施“父母成长计划”,组建志愿宣讲队进机关、进
学校、进社区开展家庭教育公益讲座。
(摘编自华声在线《王邵刚代表:呼吁尽快出台家庭教育地方性
法规》)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B )
A.家庭教育最为重要的是家长要掌握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把家长引导和培养成立德树人的有生力量当作家庭教育良性发展的
必由之路。
B.家庭教育的目标是将孩子培养成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因此家庭教育中的生涯教育、升学计划以及终身学习规划就显得尤为
重要。
C.八年级学生希望家长关注自己的兴趣爱好或特长,所以家长
应多关注孩子兴趣爱好,帮助他们培养健康的特长,在学习之余得到
放松。
D.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出现一些不正常现象,如不注重眼前教育,
只寄希望于未来孩子个人发展,也有家长采取一味打骂体罚的形式
等。
解析:B 项,“家庭教育的目标是将孩子培养成高素质的社会主
义建设者”曲解文意,根据材料二“帮助家长切实转变教育成功的观
念,教育不只是为了‘上大学’,更不只是为了考上重点大学……配
合学校将子女培养成为合格的、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同样是成功
的教育”,可见将子女培养成为合格的、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是成功的家庭教育的一种,不是家庭教育的目标。“因此家庭教育中
的生涯教育、升学计划以及终身学习规划就显得尤为重要”强加因
果,根据“针对部分家长的养育焦虑,要帮助他们……做好生涯教育、
升学计划与终身学习规划”,原文是强调政府部门要帮助家长做好的
事情,与家庭教育的目标达成没有因果关系。故选 B。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
A.孩子健康成长,家长是第一责任人,为了能引导家长掌握科
学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让家长成为立德树人的一支有生力量,教育部
研制了相关的指导手册。
B.八年级学生认为家长最关注子女的学习情况和身体健康,这
表明我们的部分家长或许仍然存在着“重智轻德、重知轻能、重养轻
教”的问题。
C.家长对孩子不同方面不同的关注程度反映了家长对孩子的期
望,而孩子希望家长关注的方面则体现了孩子在成长中的需要以及对
家长的期待。
D.目前有些家长过度关注孩子学业成绩,而较少关注子女的心
理状况,很少关注子女的爱好或特长发展,这种对考试成绩的过度追
求可能会适得其反。
解析:A 项,“教育部研制了相关的指导手册”混淆了已然和未
然,根据材料一“陈宝生表示,今年要研制家庭教育指导手册和家庭
教育学校指导手册”可知,研制手册是今年将要做的事情。故选 A。
6.在家庭教育问题上,有的人认为家庭最为关键,也有人认为
政府最为关键,你同意哪个观点?结合文本说说你的理由。(6 分)
答:示例一:家庭最为关键。①家庭教育十分重要,家庭教育不
到位会抵消学校教育的效果,给孩子造成消极影响。②与学校、社会
教育相比,家庭教育还是薄弱环节,家长对孩子教育关注的内容、对
成功的理解等有偏差。③家庭教育是关乎个人和家庭福祉的私事,更
需要家庭积极付出。
示例二:政府最为关键。①政府可以制定家庭教育和家庭教育学
校指导手册,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支持。②政府可以通过相关政策帮助
家长纠正家庭教育中出现的某些错误。③政府可以通过立法对家庭教
育进行规范引导和强化保证,让家庭教育有法可依。
解析:解答此类题目,要先明确观点,再返回文本找到关于这一
问题的相关语句,结合文本分析,切忌脱离文本,自己发挥。如认为
家庭最为关键,从材料四“目前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比
仍是薄弱环节”可知家庭教育相对薄弱;从“青少年违法犯罪比例逐
年上升。部分家长教而不当……严重影响孩子身心健康成长”可知家
庭教育不当对孩子影响严重;从“家庭教育既是关乎个人和家庭福祉
的私事,需要家庭投入,也是关乎国家命运,具有重要公共利益性的
社会公共事务,需要国家提供支持”可知家庭教育于公于私都很重
要。如认为政府最为关键,从材料一“今年要研制家庭教育指导手册
和家庭教育学校指导手册,针对不同学龄段设置课程、开发教材、举
办活动,引导家长掌握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可知政府具有支持作
用;从材料二“当前的教育政策不仅明确了家庭教育作为教育专门性
公共事务的属性,更突出了政府部门、学校支持家庭履行教育功能的
政策定位”可知政府在政策上起引导作用;从材料四“解决这些问题
只有通过立法进行规范引导和强化保障,使家庭教育工作有法可依”
可知政府在立法上起保障作用。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父 亲
[美]约翰·厄普代克
那间他们曾经住过的阁楼,如今正打算卖掉。
当福斯特帮前妻清理时,发现了很多坏掉的或已被遗忘的玩具,
有双骰、大富翁、乐透,有用陀螺、骰子、棋盘太空人和塑料舰船玩
的玩具,有在洋溢着圣诞狂欢气氛的商店购买的五分或一角的玩具,
还有在生日的午后和之后几天用来消磨时光,后来被摔成几瓣儿、放
进柜橱,最终被扔到阁楼上去的玩具。这些玩具放在亮闪闪的,被压
扁的包装盒里,散落在装着旧衣服和无用工具的箱子间,看上去却颇
具价值:一旦有机会,它们微型发射装置的弹簧仍然有反应,说明书
的逻辑仍然令人云里雾里。“这些玩具怎么处理?”当他们沿着阁楼
的台阶上上下下时,福斯特带着一丝愠怒朝他破裂的家庭喊道。
“当垃圾扔掉。”他的小儿子汤米建议。他是个壮实的 19 岁少
年。
“善心组织会不会要它们?”他的前妻还没有摆脱家庭主妇的
习惯,对福斯特有问必答,“过去你总能把这样的玩意儿送给孤儿院。
但现在不叫孤儿院了,是吧?”
“现在叫正常的美国家庭。”福斯特说。
他的大儿子,22 岁,留着黄棕色的络腮胡,说:“总之,它们
都丢了点部件,不能玩了,所以才被扔进了阁楼。”
两个儿子的目光越过福斯特的肩膀,望着那些可怜巴巴的、被遗
弃的玩具,默默地和福斯特一起温故和这个方块或者那个箭头联系在
一起的快乐日子。他们的生活曾经触及这些玩具,欢乐曾经沿着这些
风格化的景致飘动,只不过如今,那些日子已经过去,甚至连回忆都
已经淡漠了。
“扔下来!”他的小儿子粗声粗气地喊。因为这些天要清理阁楼,
他向朋友借了辆卡车,车停在阁楼窗外的草坪上。那些不要的小玩意
儿就可以顺着窗户直接扔到车上,大件儿则顺着楼梯搬下来,再从前
门厅抬出去。福斯特在俯视下面时发现了自己忧郁的原因:他还没玩
够这些玩具,但现在已经没人愿意和他玩了。
在他身后,他的家人已经把阁楼清理完毕。屋顶倾斜的房间空空
荡荡,挂着垂下来的防热材料。“你怎么能忍受住?”他是指那种空
荡的感觉。
“哦,很有趣,”她说,“把旧的扔出去,把新的搬进来。那些
新住户看上去不错。不过他们没有小孩。”
和空荡荡的房间和大厅相比,厨房却格外邪乎地显得充满热量和
活力。“爸,要啤酒吗?”他留着胡子的儿子问。
“算了,我还是走吧。”
可是大儿子不让他走。
大儿子把那罐被他父亲漠视的啤酒递给他母亲。他母亲接过啤
酒,拉开拉环,啤酒罐发出挑衅的“扑哧”声。她从来没有喜欢过啤
酒,可她还是把它凑到了嘴边。
“给我喝一口,”福斯特乞求,把啤酒从她手里拿过来,喝了一
大口。他把啤酒罐递给他的前妻。
“谢谢你来帮忙。”她说。
“和汤米说句话,”她毫无征兆地低声加了一句,再次阻挡了福
斯特离去的脚步,“他心里可比看上去的样子难受多了。”
“他晃荡一整天了,”汤米的哥哥抱怨道,“一直在摆弄那些老
玩意儿,现在倒好,没时间去废品收购站了。”
在室外,汤米正在捡那些掉在卡车外面的零七八碎。福斯特抓起
一把给汤米看,“你还记得这些东西原来都是干什么用的吗?”
“连环漫画乐透,”男孩毫不犹豫地说,他盯着父亲手掌里的那
些零碎,眼睛里闪着旧日的光芒。尽管福斯特个头更高,但是男孩的
肩膀更宽,且身体还处在发育期。“想和我一起开车去废品收购站
吗?”汤米问。
“我很想陪你去,但我得走了。”福斯特也一样,还有崭新的生
活在前面等着。不过站在这些彻底被遗弃的家当上,福斯特感到自己
走错了一步棋,陷于被动,如果还不是走投无路的话。他想起他曾经
是怎么开始教这孩子下棋的,但在看着儿子输掉的伤感中——那低下
的毛茸茸的脑袋,眉头紧皱地盯着被圈困的国王——授课便结束了。
福斯特把几个游戏筹码扔到卡车上,它们蹦跶了几下,安静下来。
“感到沮丧吗?”他问儿子。
“没,”孩子答道,又改口说,“有一点。”
看着父亲挥手告别,汤米又补充道,“只要花 20 分钟就回来
了。”尽管肩膀很宽,汤米的下巴还没长胡子,在浓密的眉毛间,还
隐约可见一丝婴儿般困惑茫然的痕迹和那种快哭了的皱纹。
“好吧,”福斯特说,“你赢了。我跟你一起去,我会保护你的。”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
是(3 分)( D )
A.小说的主要情节是清理阁楼——喝酒话别——小儿依恋——
答应儿子,福斯特的形象在情节发展中逐渐立体丰满。
B.小儿子汤米面对破碎的家庭,内心很难过,留恋过去温馨的
家庭生活,这从他对待旧玩具的态度中可以看出来。
C.小说运用了多种描写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如外貌描写、语
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等。
D.前妻“再次阻挡了福斯特离去的脚步”,一方面是想让福斯
特安慰小儿子,更重要的是她对福斯特还有感情。
解析:D 项,分析错误,根据原文“‘和汤米说句话,’她毫无
征兆地低声加了一句,再次阻挡了福斯特离去的脚步,‘他心里可比
看上去的样子难受多了。’”可知他前妻只是让他安慰小儿子,“更
重要的是她对福斯特还有感情”于文无据,故选 D。
8.福斯特有怎样的形象特征?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 分)
答:①善良,有爱心。他过去总能把用不着的东西送到孤儿院。
②有责任心。旧玩具记载着他作为父亲对孩子的尽心尽责,当小儿子
心里难受时,他再次担起父亲的责任。③有恋旧情怀,但勇于迈向新
生活。离婚后没有灰心丧气,而是积极迎接新生活。
解析:本题要求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福斯特的形象特征,可回归原
文找出相应的内容。如,他前妻的话“过去你总能把这样的玩意儿送
给孤儿院”体现他善良,离婚还帮他前妻搬家,足以体现他有爱心。
旧玩具记载着他作为父亲对孩子的尽心尽责,当小儿子心里难受时,
他再次担起父亲的责任,“‘好吧,’福斯特说,‘你赢了。我跟你
一起去,我会保护你的’”,陪小儿子去废品收购站,体现他的责任
感、担当,对孩子的爱。从“不过站在这些彻底被遗弃的家当上,福
斯特感到自己走错了一步棋,陷于被动”“福斯特在俯视下面时发现
了自己忧郁的原因:他还没玩够这些玩具,但现在已经没人愿意和他
玩了”这些语句可知福斯特怀恋过去的时光。从搬家结束时福斯特几
次提到走,“算了,我还是走吧”“我很想陪你去,但我得走了”,
可知他离婚后没有灰心丧气,而是积极面对新生活,迎接新生活。由
此可整理出答案。
9.小说的结尾独具匠心,请结合文本探究结尾的妙处。(6 分)
答:①照应小说标题,使福斯特要离开的情节峰回路转,出人意
料又在情理之中。②福斯特最后答应儿子的请求,进一步丰富了他勇
于担当父亲责任的形象,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③结局温暖人心,深
刻地表明了爱的主旨:父母虽然离异,但给孩子的爱依然存在。
解析:本题可以从结构、人物形象和主题三个方面进行探究。结
构上,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我很想陪你去,但我得走了”“看
着 父 亲 挥 手 告 别 , 汤 米 又 补 充 道 , ‘ 只 要 花 20 分 钟 就 回 来
了’”“‘好吧,’福斯特说,‘你赢了。我跟你一起去,我会保护
你的’”,起初福斯特要离开,没答应小儿子的请求,但结尾处又答
应了小儿子的请求,情节峰回路转,但又合情合理,因为与“他想起
他曾经是怎么开始教这孩子下棋的,但在看着儿子输掉的伤感中——
那低下的毛茸茸的脑袋,眉头紧皱地盯着被圈困的国王”情节相照
应,并且最后“‘好吧,’福斯特说,‘你赢了。我跟你一起去,我
会保护你的’”,体现了一个做父亲的担当、责任,也照应标题,使
福斯特的形象更加丰满,丰富了为了孩子放弃自己的好父亲的形象,
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从而也更深刻地表明了爱的主旨:父母虽然离
异,但给孩子的爱依然存在。据此可得出答案。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中山恭王衮,建安二十一年封平乡侯。少好学,年十余岁能属文。
每读书,文学..左右常恐以精力为病,数谏止之,然性所乐,不能废也。
二十二年,徙封东乡侯,其年又改封赞侯。黄初二年,进爵为公.,官
属皆贺,衮曰:“夫生深宫之中,不知稼穑之艰难,多骄逸之失。诸
贤既庆其休,宜辅其阙。”每兄弟游娱,衮独覃思经典。文学防辅相
与言曰:“受诏察公举错,有过当奏,及有善,亦宜以闻,不可匿其
美也。”遂共表称陈衮美。衮闻之,大惊惧,责让文学曰:“修身自
守常人之行耳而诸君乃以上闻是适所以增其负累也且如有善何患不
闻而遽共如是是非益我者。”其戒慎如此。三年,为北海王。诏曰:
“王研精坟典,耽味道真,文雅焕炳,朕甚嘉之。王其克慎明德,以
终令闻。”四年,改封赞王。七年,徙封濮阳。太和二年就国..,尚约
俭,教敕妃妾纺绩织纴,习为家人之事。初,衮来朝,犯京都禁。青
龙元年,有司奏衮。诏曰:“王素敬慎,邂逅至此,其以议亲之典议
之。”有司固执。诏削县二,户七百五十。衮忧惧,戒敕官属愈谨。
帝嘉其意,二年,复所削县。三年秋,衮得疾病,诏遣太医视疾,殿
中、虎贲赍手诏、赐珍膳相属,又遣太妃、沛王林并就省疾。衮疾困,
敕令官属曰:“吾寡德忝宠,大命将尽。吾既好俭,而圣朝著终诰之
制,为天下法。吾气绝之日,自殡及葬,务奉诏书。”又令世子..曰:
“汝幼少,未闻义方,早为人君,但知乐,不知苦;不知苦,必将以
骄奢为失也。接大臣,务以礼。虽非大臣,老者犹宜答拜。事兄以敬,
恤弟以慈。”其年薨。诏沛王林留讫葬,使大鸿胪持节典护丧事,宗
正吊祭,赠赗甚厚。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二十》,有删节)
10 . 下 列 对 文 中 画 波 浪 线 部 分 的 断 句 , 正 确 的 一 项 是 (3
分)( D )
A.修身自守/常人之行耳/而诸君乃以上闻是/适所以增其负累也/
且如有善/何患不闻/而遽共如/是是非益我者
B.修身自守/常人之行耳/而诸君乃以上闻/是适所以增/其负累也
/且如有善/何患不闻/而遽共如是/是非益我者
C.修身自守常/人之行耳/而诸君乃以上/闻是/适所以增其负累也
/且如有善/何患不闻/而遽共如是/是非益我者
D.修身自守/常人之行耳/而诸君乃以上闻/是适所以增其负累也/
且如有善/何患不闻/而遽共如是/是非益我者
解析:“常人”做句子主语,前面应断开,排除 C 项;“而诸
君乃以上闻”主谓宾俱全,后面断开,排除 A 项;“……也”为整
句,也是判断句,中间不断,“也”字后面断开,排除 B 项。故选 D。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B )
A.公:王以下的最高爵号,周代封爵制设爵位为五等,即公、
侯、伯、子、男。
B.文学:职官名,汉代州郡及诸侯王国均设,掌管教化之事。
文中指学校的负责人。
C.就国:“到封地”之意。周代的诸侯国及汉以后侯王的封地
都称为“国”。
D.世子:自曹魏始,诸王公侯嗣子改称为世子,后世多以王爵
嫡子为世子。
解析:B 项,“文中指学校的负责人”错,是“文学官”的意思。
故选 B。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C )
A.曹衮好学喜读。每次读书,文学左右担心他损害精力,屡屡
劝他,而他并不停止;兄弟们游玩,他独深思经典。
B.曹衮为人谦虚,行事谨慎。他进爵为公,官属祝贺,他却希
望大家帮助他弥补不足;文学防辅上表陈述他的美德,他却深以为惧,
责备众人。
C.曹衮崇尚俭约。他敦促妻妾纺线织布,形成习惯,使之成为
家属日常的事务;他病重之时,命令属官,死后丧事悉奉诏书,一切
从简。
D.曹衮严格要求世子。他担心世子年龄还小,不懂行事的规范
和道理,只知乐不知苦。他深悉骄奢之害,谆谆告诫世子。
解析:C 项,“一切从简”错,文中并未提到,原文为“吾气绝
之日,自殡及葬,务奉诏书”。故选 C。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受诏察公举错,有过当奏,及有善,亦宜以闻,不可匿其美
也。(5 分)
译文:我们接受诏令考察赞公的举止,有了过失应当奏闻,有好
事,也应当将它上奏皇上使皇上听闻,不能隐瞒他的美德啊。
(2)虽非大臣,老者犹宜答拜。事兄以敬,恤弟以慈。(5 分)
译文:即使不是大臣,对老人也应该答谢礼拜。恭敬地侍奉哥哥,
慈爱地体恤弟弟。
解析:(1)“察”,考察;“宜”,应当;“匿”,隐瞒。(2)“虽”,
即使;“非”,不是;“事”,侍奉;“恤”,体恤。
参考译文:
中山恭王曹衮,建安二十一年(216)被封为平乡侯。少年时喜好
学习,十几岁时能写文章。每次读书,文学官和左右近侍常常恐怕他
因为精力损害得病,屡次劝他停一下,但他性情喜欢读书,不能中止。
建安二十二年(217),迁移封地,为东乡侯,当年又改封为赞侯。黄
初二年(221),晋升爵位为公,官员属下都向他祝贺,曹衮说:“我
生长在深宫之中,不知收种庄稼的艰难,有很多骄奢逸乐的过失。各
位贤者已经庆贺了我的喜庆事,也应该辅助我弥补缺陷。”每次兄弟
们游玩娱乐,曹衮独自深思经典。文学防辅们互相商议说:“我们接
受诏令考察赞公的举止,有了过失应当奏闻,有好事,也应当将它上
奏皇上使皇上听闻,不能隐瞒他的美德啊。”于是一同上表称赞陈述
曹衮的美好。曹衮知道了,极为惊惧,责备文学官说:“自己提高修
养,坚守贞操,不过是普通人的行为罢了,但各位却报告给上面知道,
这恰恰是为我增加负担和拖累。并且如果有善言善行,何必担心别人
不知道,却急忙一起这样做,这对我可没有好处。”他的警戒慎重就
像这事一样。黄初三年(222)曹衮被封为北海王。诏书说:“北海王
对三坟五典有精深的研究,深切地玩味道行的真义,文雅的气质光彩
焕发,我很是赞美他。北海王应该能够慎重地表现出自己的德行,以
完成你美好的名声。”黄初四年(223),改封曹衮为赞王。黄初七年
(226),迁移封地到濮阳。太和二年(228)到了封地,崇尚节约俭朴,
敦促妻妾纺线织布,形成习惯,成了家属日常的事务。当初曹衮前来
朝见时,违犯了京都的禁令。青龙元年(233),主管官员上奏书批评
曹衮。明帝下诏书说:“赞王素来恭敬谨慎,偶然来到这里,还是用
评议帝王亲属的规则来评判这事吧。”主管官员固执己见。明帝下诏
削减曹衮两县、七百五十户的封邑。曹衮忧虑害怕,告诫命令属下官
员更加谨慎。明帝赞赏他的心意,在青龙二年(234),恢复了所削减
的两个县的封地。三年秋天,曹衮得了病,明帝下诏派遣太医为他看
病,殿中、虎贲带着手书的诏令和赏赐的珍贵膳食相跟随,又派遣太
妃、沛王曹林一起去探视病情。曹衮病得很厉害,命令属下官员说:
“我缺少德行,愧受天子的恩宠,现在我的生命将要走到尽头了。我
喜欢俭朴,但朝廷有临终报告的制度,作为全国遵行的法典。我气断
的时候,从停放灵柩到下葬,务必遵奉诏书的命令。”又命令继承自
己王位的儿子说:“你还太小,没有接受过家教,这么早就成了王爷,
只知道乐,不知道苦,必将会有骄傲奢侈的过失。接待大臣,务必按
照礼仪。即使不是大臣,对老人也应该答谢礼拜。侍奉哥哥要恭敬,
体恤弟弟要慈爱。”当年曹衮去世。明帝下诏让沛王曹林留在那里完
成葬礼,让大鸿胪持节符执掌护理丧事,宗正前去吊唁祭祀,赠送的
丧葬礼品十分丰厚。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4~15 题。
和子由记园中草木(其四)①
苏 轼
萱草②虽微花,孤秀自能拔。亭亭乱叶中,一一劳心插。
牵牛独何畏,诘曲自牙蘖。走寻荆与榛,如有宿昔约。
南斋读书处,乱翠晓如泼。偏工贮秋雨,岁岁坏篱落。
注:①此诗写于苏轼在任凤翔签判期间,时苏辙留京侍父,这是
兄弟俩第一次远别。三年多里,诗赋往还,唱和甚多。②萱草:又名
忘忧草,俗称黄花菜。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C )
A.“亭亭”写萱草高高挺立的秀美姿态,突出其孤秀自拔的精
神丰姿。
B.“芽蘖”“走寻”写牵牛生长蔓延的生命姿态,是其“独何
畏”的具体表现。
C.“南斋读书”暗点园中主人的生活,“乱翠”“如泼”视听
结合,突出景物特点。
D.全诗运用拟人、比喻等多种手法描绘景物,形象鲜明,既具
情趣,又兼理趣。
解析:C 项,“视听结合”错,没有听觉。
15.诗人借萱草、牵牛寄寓怎样的情感哲思?试结合全诗简要分
析。(6 分)
答:①萱草之花虽“微”,却能孤拔秀丽,优异突出,诗人借以
表达超拔自取、卓然独立的人格追求,暗含对弟弟自信人格的赞美。
②牵牛花隐忍屈曲,奔走追求于荆榛之中,无所畏惧,诗人借以表达
于逆境中乐观进取、勇于追求的人生态度,暗含对弟弟的激励。③萱
草、牵牛,如泼乱翠,在一年一度的秋雨中凋零衰败,自然也会在一
年一度的春风中再度蓬勃,满目泼翠,这何尝不是一种生命的考验,
诗人借以表达一种超然达观的生命态度,这既是对弟弟淡然自取的人
生态度的肯定,也是对自我的勉励。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陋室铭》中,点明陋室不陋的原因,揭示全文主旨的句子
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屈原在《离骚》中,借前贤能够坚守正道来勉励自己的句子
是:“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3)《赤壁赋》中,苏子答客之语,令人超然物外,忘怀得失,
欣然洗盏更酌,作者通过“肴核既尽,杯盘狼籍”两句,间接写出了
主客一番豪饮,极尽游赏之乐的情景。
第Ⅱ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19 题。
在与子女的关系中,父亲距离子女常常比母亲更远,( )。
这与传统社会对父亲角色的定义有关。有了家庭,父亲被天然地视为
支柱,这个角色要求他们在外东奔西走,去成就事业。人到中年,父
亲面临的工作、家庭压力越来越大。但中国的父亲习惯隐忍不发,父
亲不允许懦弱,只得默默承受。子女而言,往往中国的父亲还是一种
权威的象征,他能带给人产生安全感、信任感,并且少了几分慈祥温
和。这样的父亲形象本身就不是十全十美的。
增进了解的唯一途径,是敞开心扉进行沟通。情感需要表达,而
不单单依靠“意会”。孩子未成年时,往往是父母主动沟通。但当父
母与子女的身心力量对比发生变化,前者开始老去,后者成长成熟时,
沟通需要由子女主动发起。子女主动关心和探望,会影响父亲原有的
情感表达习惯,彼此增进了解;同时,也可以引导子女纠正对于父亲
角色的一些认识偏差,重新树立一种更亲密的情感关系,子女和父亲
亲密无间。
17 . 下 列 在 文 中 括 号 内 补 写 的 语 句 , 最 恰 当 的 一 项 是 (3
分)( A )
A.无论是在电话里,还是面对面,父亲的存在感比母亲更低。
虽然信息越来越发达,但父亲与子女之间却未能增进了解
B.虽然信息越来越发达,但父亲与子女之间却未能增进了解。
无论是在电话里,还是面对面,父亲的存在感比母亲更低
C.无论是在电话里,还是面对面,父亲与子女之间未能增进了
解。虽然信息越来越发达,但母亲的存在感比父亲更高
D.无论是在电话里,还是面对面,母亲的存在感比父亲更高。
虽然信息越来越发达,但子女与父亲之间却未能增进了解
解析:上文是说“父亲距离子女常常比母亲更远”,与其衔接最
紧密的应该是和其相比更进一层的“父亲的存在感比母亲更低”,
“母亲的存在感比父亲更高”“子女与父亲之间却未能增进了解”
与前文陈述对象不一致。由此应选 A。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C )
A.就子女而言,中国的父亲往往还是一种权威的象征,虽他能
带给人安全感、信任感,却少了几分慈祥温和。
B.在子女看来,中国的父亲往往还是一种权威的象征,他虽能
带给人产生安全感、信任感,却少了几分慈祥温和。
C.对子女来说,中国的父亲往往还是一种权威的象征,他虽能
带给人安全感、信任感,却少了几分慈祥温和。
D.子女而言,往往中国的父亲还是一种权威的象征,他虽能带
给人安全感、信任感,却少了几分慈祥温和。
解析:A 项,语序不当,“虽”应移到“他”后面。B 项,句式
杂糅,可以删掉“产生”。D 项,中途易辙,“子女而言”并未构成
一个完整的句子,而下面却开始说“中国的父亲”的事,或成分残缺,
在“子女”前面加“对”;语序不当,“往往”应移到“父亲”后面。
19.文中最后一段在谈到子女成人后与父亲的沟通方式时运用了
分号,下列句子中分号使用错误的一项是(3 分)( D )
A.实践,要靠认识来指导;认识,要靠实践去检验:实践和认
识是密切相关的。
B.茅盾经常用“三式”读书法。第一式,鸟瞰式,求得初步印
象;第二式,精读式,品味作品妙处;第三式,消化式,只收精华。
C.周梅森以《人民的名义》为篇名,代表了两种含义:一是人
民必须是为政者的坚实信仰;二是少数人以“人民”为伪饰,谋取私
利,最终成为人民的罪人。
D.打好这一仗的关键是:一要发动群众;二要找准目标;三要
速战速决。
解析:D 项,分号应改为逗号。顿号、逗号、分号、冒号,虽同
为句内点号,但停顿的时间有长短之分。应先用停顿短的逗号,再用
停顿长的分号,不能乱了顺序。只有在“分行列举的各项之间”才能
直接用分号。
20.灯谜是根植于中华民族文化土壤中的文字艺术。拆字法是猜
灯谜的一种方法。它根据汉字结构的多样化特点,把字词的结构、笔
画、偏旁或者部首进行增减、拆合之后衍生成新的字词,从而求出谜
底。(5 分)
如,谜面:他去也,怎把心儿放。谜底:作。“他”去掉“也”,
余下“亻”,“怎”把“心”放弃,余下“乍”,“亻”和“乍”合
成“作”。又如,谜面:岁岁除夕来团聚。谜底:出。“岁岁”两字
中都除去“夕”,余下“山山”,“山山”来团聚就成为“出”字。
请你运用拆字法,结合示例,简洁清晰地解析下面两个谜面的谜
底成因。
(1)谜面:人有它大,天没它大。(谜底:一)(2 分)
答:“人”字加上“一”便是“大”字;“天”字没有“一”便
是“大”字。由此得知谜底是“一”。
(2)谜面:技术合作,不留一手,不留一点。(谜底:枝)(3 分)
答:“技”,“不留一手”是“支”;“术”,“不留一点”是
“木”。“支”“木”“合作”是“枝”。
解析:做此类题目,要注意审题,结合题干提示和所给的示例,
联系具体语句,仔细推敲斟酌,按要求,简洁、流畅地表达自己的见
解。谜面:他去也,怎把心儿放。谜底:作。谜面:岁岁除夕来团聚。
谜底:出。它们都是利用汉字可以拆拼的特点,对谜面的文字结构、
笔画、偏旁或者部首进行增损变化或离合归纳,使原来的字形发生变
化。(1)谜面:人有它大,天没它大。它指代的是谜底,将“人”和
“天”联系起来看,“人”有了它就成了“大”,“天”没有了它也
是“大”,对应了谜底“一”。用“增减”方式简洁清晰地解析谜面
的谜底成因,便是:“人”字加上“一”便是“大”字;“天”字没
有“一”便是“大”字。由此得知谜底是“一”。(2)谜面:技术合
作,不留一手,不留一点。这里的“合作”是提示要将字进行“拆
合”。“技”不留一手,拆出的是“支”,“术”不留一点,拆出的
是“木”,将“支”和“木”合成一字,才能对应“枝”这个字。将
谜面的谜底成因进行解析,可表述成:“技”,“不留一手”是
“支”;“术”,“不留一点”是“木”。“支”“木”“合作”是
“枝”。
21.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中文与可画竹的习惯是:“先
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
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有人根据这个过程画出了
下面的简图,请以“竹画创作过程”为陈述对象,表述简图所示内容,
字数在 90 字以内。(6 分)
现实之竹 ―→ 眼中之竹 ―→ 胸中之竹 ―→ 画中之竹
答:竹画的创作过程是:现实生活中的竹子,经过画家的认真观
察,成为眼中的竹子;再经过画家的充分构思仔细琢磨,成为画家胸
中的竹子;最后画家用笔捕捉心中的形象,落笔为画卷中的竹子。
解析:本题中,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中的这段话的意
思是:画竹必须先在胸中酝酿出成熟完整的神韵形态,拿着笔仔细端
详,才能看见自己想要画的,这时要赶紧捕捉住这种感觉,挥笔一气
画完,以追踪所见的景象,就像兔子一出现鹘鸟就突然冲下去抓住它,
稍一放松兔子就会溜走。根据简图的提示,可总结出竹画的创作过程:
首先,现实生活中的竹子,经过画家的认真观察,成为眼中的竹子;
其次,经过画家的充分构思仔细琢磨,成为画家胸中的竹子;最后,
画家用笔捕捉心中的形象,落笔为画卷中的竹子。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过去我们熟悉的是信封信纸,现在熟悉的是微信微博;过去熟悉
的是笔墨纸砚,现在熟悉的是鼠标键盘;过去熟悉的是书香墨宝,现
在熟悉的是手机电脑。现在与过去对比,会引起我们许多联想和感慨。
请根据上面的材料,结合你的生活体验与思考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明确文体;④不
得抄袭,不得套作。
命题提示:材料内容中信封信纸、笔墨纸砚、书香墨宝,代表的
是传统文化;微信微博、鼠标键盘、手机电脑代表的是现代科技。这
则材料实际上引导我们如何看待两者的关系,现在与过去的对比。①
可以从“守住传统文化”的角度立意。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是我们
的立身之本,是我们的精神家园。看来,传统文化不能丢,应该坚守。
②可以从“没有发展便没有一切”的角度立意。如果一味抓住传统文
化而不知变通,势必会造成止步不前的情况。因此,要注重发展,发
展才是硬道理。③可将两者结合在一起来谈,既要注重传统文化,又
要重视科技发展,两者并不是水火不容、矛盾对立的。
参考例文:
守住民族文化的根脉
如果说经济的主体是物质丰富的创造,政治的主体是根本利益的
保障,那么文化的主体则是精神家园的耕耘。文化,是民族延续的重
要标志,是国民素质和科技水平的重要保障;传统文化则是民族的认
同与归属。然而,在一个人心愈发浮躁功利化的社会,文化俨然成为
一种奢侈品,似乎给人以可望而不可即的感觉。因此,我们应该重建
文化家园,解决精神的归宿与寄托问题,守住民族文化的根脉,这是
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必然要求。
文化传承是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是精神的寄托和灵魂的归宿。泱
泱大国,不曾断代,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历史。在
这曲折迂回但又不曾断流的文化潮流中,我们有着无可比拟的传统建
筑,我们有着引以为傲的传统习俗,我们有着修身养性的史书典籍。
我们可以游故宫,览皇家王室之恢宏;登长城,观群山环抱之雄伟;
赏园林,品江南水乡之柔情。我们可以包饺子,盼游子归家之团圆;
赛龙舟,思爱国屈原之情怀;插茱萸,念异乡亲友之安危。我们可以
吟唐诗,赞平仄音韵之美妙;诵宋词,叹国家兴亡之苍茫;读小说,
慨人生命运之起伏……在中华文化的长河里徜徉,我们乐此不疲,流
连忘返。传承悠悠大国之风范,继承光辉文明之伟大,不断地从经典
中汲取营养,才能不断地焕发出生机与活力。
文化虚无,是对民族文化的否定,是信仰的坍塌时代的悲哀。大
文豪鲁迅在《拿来主义》一文中曾批判过对文化的不正确做法。我们
处在一个急剧变革的时代,这是一个既充满梦想又不乏困惑的时代;
这是一个抛弃传统,丢掉根本,一味奉行“民族虚无主义”与“历史
虚无主义”的时代;这是一个崇洋媚外,一切都是外国的好的时代;
这是一个正在割断自己的精神血脉,努力把自己打扮成老外的时代。
这种虚无主义盛行、缺乏信仰的时代,正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
为方式。中华文化强调以德治国、以文化人,强调“仁者爱人”等思
想。这些思想无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它是滋养
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生生不息的血脉,深深融入每个炎黄子孙的精神基
因中,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相关文档
- 2018版高中语文专题1向青春举杯吟2021-06-075页
- 2018版高中语文第四单元演讲辞12我2021-06-073页
- 2018版高中语文专题1珍爱生命陨落2021-06-075页
- 2018版高中语文第一单元写景状物散2021-06-074页
- 2020高中语文第一单元单元综合评估2021-06-0715页
- 选择性必修中册同步课时作业 7 包2021-06-079页
- 高中语文第12课苏武传课时作业5含2021-06-076页
- 2018版高中语文专题4寻觅文言津梁2021-06-073页
- 2018版高中语文专题1向青春举杯光2021-06-075页
- 2018版高中语文第四单元新闻和报告2021-06-07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