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64 KB
  • 2021-06-07 发布

2020高考语文江苏专用版大二轮讲义:专题四 散文阅读 训练三 Word版含解析

  • 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训练三 艺术赏析 练前提醒 审美鉴赏是江苏卷文学类文本考查的十分重要的内容。主要题型是以赏析描写艺术为主的赏 析句子题和以赏析语言特点为主的语言艺术赏析题。 1.赏析画线句子题。注意从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角度切入,优先考虑修辞手法和描写手法。 为准确判定所用的手法,阅读时既要对所给句子精读、细读,又要联系上下文来判断。分析 表达效果一定要扣住文本,结合语言,全面体会在情感表达及结构上的作用或意图。 2.赏析语言艺术题。赏析角度要从词语、句式、修辞和风格方面考虑。不过,一定要从作者 表达意图或者文本所要表达的目的去品味、去赏析。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15 分) 阅读文签:抒情散文+温暖记忆 乡愁是棵乌桕树 乐祥涛 ①乌桕树的叫法,是我在书本上看到的,原来我把它叫做木梓树。就像知道我生长的那 个小山村,也叫故乡一样,当初叫的时候并不习惯,是经过多次反复的尝试,这才慢慢改口。 不过,在我情感深处,依然保留了它原有的名字。 ②许多年后,由于工作、生活和离开家乡等诸多原因,乌桕树的身影几乎淡出了我的记 忆。那种踩着时间的节点,四季变换色彩的轮回,没有在我的生命里继续交替。反而是在我 闲暇的时候,乌桕树走进了我的梦里。开始时,是模糊的,接着,一点一点变得明晰起来。 ③坦率地讲,我在乌桕树身边的时候,并没有感觉到它的特别之处。相反,是在多年之 后,那些碎片似的梦境,才把它重新串联到了一起。后来,经过不断的回忆和细致的梳理, 乌桕树才在我的脑海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印象。 ④春季,对于乡村来说,那是产生烂漫的时刻。说实话,这个时候的乌桕树并不显眼, 因有那些桃花、杏花之类的花树,夺走了众人惊喜的眼球,谁也没有太留意乌桕树的存在。 ⑤然而,乌桕树并没有在意别人赞赏或是欣赏的目光,只是在那枯树一样的枝头上,悄 无声息地发芽、生叶、成长,直至开出如穗状花絮的小花。 ⑥这个时候,我们也没有闲着,在树下荡秋千,在树上掏鸟蛋,已经成为我们那帮孩子 的家常便饭。 ⑦夏天,通常都是蝉们喊出来的,先是一声,两声。不长时间,蝉们就会接连喊出“热 了,热了……” ⑧村子的东头是一片竹林,竹林的路口和池塘边各有一棵上百年的乌桕树。炎热天的时 候,那里是纳凉的好去处。村妇们常常在这里聚集,说一些家长里短的琐事,还有一些打情 骂俏的韵事,最后引得哄堂大笑,笑声能传很远很远。 ⑨入秋后的乌桕树,着浓妆、添重彩。浅秋时,乌桕树先是把叶子由深绿变为淡黄,那 色泽就像秋光中的银杏叶一样耀眼,远远地看,就有童话般的效果。每日清晨,薄雾中的乌 桕叶会与炊烟一起醒来。随之,伸一伸懒腰,抖一抖精神。接着,就去享受秋日里那暖暖的 朝阳和人们艳羡的目光。熟秋里,乌桕树又把叶由黄变成浅红色或是玫瑰红色,让自己的梦 境更加绚丽。而后,选一个中午和暖阳对视,或者选一个丽日的下午与晚霞一起睡去。 ⑩其实,秋日里的乌桕树是在孕育,是在孕育着乌桕子的成熟,也就是木籽的到来。当 繁华落尽,色彩逝去之后,一树的木籽便悄然立在乌桕树的树头。那些木籽像繁星一样,银 光闪闪,给深秋里的乡村,平添了些许的魅力。其情景,使元代诗人黄镇成有了“野碓喧春 水,山桥枕浅沙。前村乌桕熟,疑是早梅花”的感觉。 ⑪木籽成熟后,队里会派出劳力,分组进行收割。通常是三人一组,每组一个男劳力再 分两个妇女配合。男的负责爬上树,用木籽刀把木籽打下来,女的则负责收拾和整理。 ⑫木籽收完后,冬日也就尾随而来了。 ⑬最难忘的是那年的一场大雪。雪是头一天晚上就开始下,第二天一早看,几乎所有的 东西都被雪压在下面,唯独特的乌桕树高高地挺立着。虽说树桠上、树枝上,都落满了雪, 但光着身子的树,却丝毫没有被压迫的意识。 ⑭雪天里的日子,不全是代表寒冷的一面,有时,也会有温馨的事情发生。 ⑮每逢进入腊月以后,队里就会安排几位有经验的师傅,在油坊里榨油。开始时,是榨 木籽油。木籽全身是宝,其外皮的蜡质可以提制“皮油”,是制高级香皂、蜡纸、蜡烛不可 缺少的物质。而木籽内质的仁,所榨取的油,称“桕油”或是“青油”,是油漆、油墨等材 料的上好原料。 ⑯“皮油”和“青油”榨好后,都会送到供销社或是集市上去卖,换得的钱队里会按分 值和户头的人数进行分配,这样一来,家家都能过一个称心如意的新年。 ⑰现在想想,那些乌桕树,还有那座油坊,不仅甜蜜了一个节日,也温暖了一段记忆。 (摘编自《2016 年中国精短美文精选》)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春日的乌桕树无声无息地发芽、开花体现出它不在意别人的目光,尽情绽放自己生命的淡 泊从容。 B.第⑨段用“深绿”等词突出了乌桕树的色彩变化,富有诗情画意,渲染了乌桕树的绚丽多 姿。 C.结尾部分描写收割木籽、榨木籽油的过程,将自然与人情联系起来,为“我”的回忆增添 了温暖的气息。 D.文章按照时间顺序,形象生动地描写了四季轮回中的乌桕树,承载了作者对故乡的记忆和 情感。 答案 A 解析 “它不在意别人的目光,尽情绽放自己生命的淡泊从容”错,文中对春季乌桕树的描 写,侧重表现它的自然生长状态。 2.请赏析文章第⑩段的文字。(6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作者运用拟人手法,写乌桕树孕育了木籽的成熟,表现出乌桕树温情的生命传承。 (2)作者运用比喻手法,将木籽比作繁星,生动地表现了木籽数量多、银光闪闪的特点。(3) 作者引用元代诗人黄镇成的诗句,既表现出此时的乌桕树与早梅相似,又为文章增添了文学 色彩。(4)作者展现出收获时节乌桕树繁华落尽后依然美丽的一面,体现了对乌桕树的喜爱与 怀念。(每点 2 分,答出三点得满分) 解析 解答时,注意先从手法上入手赏析句子,然后结合文句进行解释,最后点明效果。 3.作者为什么说“乡愁是棵乌桕树”?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因为乌桕树就是故乡的代称。(2)因为乌桕树见证了“我”在故乡的生活。(3)因为多 年后的回忆和梳理而形成对乌桕树清晰完整的印象。分析:(1)“我”对木梓树的书面语乌桕 树,尽管并不习惯,但在“我”情感深处仍然保有着这个名字,就如同“我”对故乡的称呼、 对故乡的情感因习惯而难以割舍。(2)多年后,乌桕树几乎淡出了“我”的记忆,却走进了 “我”的梦里,就如同“我”对故乡的记忆不用刻意追寻也依旧魂牵梦萦。(3)“我”在乌桕 树身边时,没有感觉到它的特别之处,多年后的回忆和梳理才使它在“我”的脑海中形成了 一个完整的印象,就如同“我”在故乡时没有意识到它对“我”的情感供养,在多年后这些 碎片化的回忆才凝聚成浓郁的乡愁。(每点 2 分) 解析 解答时,需要立足全文,从整体上思考作答。注意答案的要点化和层次性。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15 分) 阅读文签:文化散文+乡村文明的失落 山村绝唱 薛志成 先前,村里的“破五”戏是在村头桃树坡坡底的老戏台演的,晌午登台,初七晚上收箱。 当晚,全庄出动了,包括拄拐子一摇一摆的和热怀里吃奶的。 “喝喊一声绑帐外,不由得豪杰泪下来。小唐儿被某把胆吓坏,马踏五营谁敢来。敬德 擒某某不怪,某可恼瓦岗众英才。……”突然,蹦出来一段高腔儿。 哇!台下哭闹的小心肝咋猛地乖巧巧的,镇愣了?当然,也“吓”傻一大片满在戏场里 胡窜的孩子。我便是其中一个,傻到大脑断片,呆呆地立在人群缝隙里。 初八中午,六七家热心人端来暖锅犒劳戏子。老戏台里十八九人吃得正香,四五只麻雀 忽地从中梁扑腾腾飞出来。几根鸟毛悠悠荡荡飘向暖锅来,还有三两点白里掺红的鸟屎淅沥 啪啦地掉在一个人的发梢上,着实恶心。偌大的村子,这可不是长久之计呀,便有几位长者 召集村里人,商议重修戏台,遂请阴阳选址择日。说也巧,仍在老地方。三月天,村里尽是 青一缕、红一缕的衣衫,还有光的膀子,横一道、竖一道的,刻了碑文。西北风早等不及了, 刮跑劳作的汉子随心喝嗨的唱段。八九句越过对面山腰,一两句又返了回来,强弱交织、快 慢相合,这不是她要听的折子戏吗? 戏台如期落成。台上灯火通明,演员大柱俨然一个单通再世。顿、挫、踢、走、摆头、 龇牙、咧嘴、皱眉无一不逼真入境:“我今日挨了时朋友不见,一个个到了做袖手旁观。大 料想唐营里无人敢斩,叫敬德你把爷送上西天。”引得台下喝彩声连连。 我头一次见莫大的戏场满拥了许多陌生的面孔,就好奇地问父亲,说是邻村里踩着黑夜 前来蹭戏的。我眉飞色舞,你咬牙切齿,他捶胸顿足。再看看一帮戴小帽的老汉,眼角湿润, 口一直大张,不知何时,山羊须上直掉满口水了呢! 此后,大柱常带戏班子和后生去戏台,拉拉二胡板胡,敲敲铜锣梆子,打打铜钹牛皮鼓, 吹吹唢呐;哼哼调儿,吼吼曲子,记记唱词,走走台子;摇摇帽翎,抖抖袖子,舞舞大刀竹 节鞭,高兴甚哉!这些常规训练,也总会吸引一群群村民前来凑热闹。 他的唱功越来越好,名气很快传到四邻八舍,一唱就是十几年。上世纪末,打工潮、进 城热如股狂风,席卷了高原每一个角落。年轻力壮的汉子离开了黄土地,迈向县城小镇,或 摆摊开店,或汗洒钢筋水泥架。一年下来,腰包里满是鼓鼓的钞票,彩电有了,家庭影院也 有了。大柱几个看得脸红心热,也卷起行李一走了之。戏没人唱了,戏箱埋在灰尘里。但元 宵节要装社火给庙上还愿啊,放在谁家好呢?出主意的人多,爱要的人很少,都怕沾些不清 不白的话儿。无可奈何,还是会长轮流当,戏箱轮流放,今年在我家,明年去你家。 几年过去,戏场乱草丛生。麻雀、耗子都兴冲冲地搬进戏台,成天不安宁。挺聪明的家 伙,“你们人下台,我们就登台嘛,总不能让它闲着!” 2005 年夏,一个暴风雨的夜晚,戏台塌了。坍塌声淹没在珠雨里,碎在村民熟睡的梦中。 几时几分,无人知晓,晓得的只是没完没了的雨里没完没了的梦,没人用心考究。 塌了?我始终觉得只是个谣言。 三两天后一大早,我从县城一路颠簸到村头,太阳已晒得老高,火辣辣的热。我蹒跚在 稀泥尚存、遍地牛羊蹄印的桃树坡,不想见到的一幕死死地映入眼帘:戏台早已是土、瓦和 朽木被雨水和成的一大堆泥;日头暴晒下已经表皮干涸、僵硬,还布满了村妇冻疮一样四分 五裂的口子。 塌了,是福?终归是没娘的娃,死了没人疼,旁人今天说着,明天就忘得一干二净。 戏台没了记忆里的模样,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不思量,自难忘。多年已 去,一片废墟,无处话凄凉。戏台的影子在我心里积攒成殇。 今日清明,去了一趟曾沉浸在秦腔里的山村,给长眠于黄土里的亲人烧把纸钱,扫扫墓。 微风拂来,桃之夭夭,坡面早已沟壑万千,如高原上坐在家门口,手拿针线、心头惦念外出 丈夫或儿女的村妇那皱纹累累的泪脸。 哎,往日的戏子,今何在? 去世的,如“沉香”他娘,一个好小生,恋戏。我不敢问“沉香”,想必戏和他娘的尸 骨一起埋在黄土坑里。健壮的,如大柱,不需多说,嗜戏。外出奔波创收,小老板一个,闲 暇之时泡在咸阳广场的自乐班里。 如我一代 80 后,半个秦腔迷,夜夜都在做发财梦。有戏更好,当作视听觉盛宴,享受享 受;没戏也行,不再挂念。至于 90 后,都是超时髦,好的全是周杰伦、庄心妍、张杰、华晨 宇、邓紫棋之类腔调。(选自《散文选刊》2018 年 8 月,有删改)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文章第二段对秦腔代表性唱词的摘引,突出了秦腔鲜明的高腔特点,直接呈现出秦腔摄人 心魄的艺术感染力。 B.俨然单通再世的演员大柱,尽管“嗜戏”,最终还是在打工潮的席卷下忍痛割爱,外出奔 波创收,最终成为一名小老板。 C.文章在对乡村戏台的盛衰情状的对比描写中,写出了秦腔这种艺术形式随着社会的变迁, 慢慢地走向衰落的过程。 D.本文叙述往事条理清晰,描写场景如在眼前。结尾对往日的戏子看似平淡、随意的交代, 实则流露出作者深沉的思考。 答案 A 解析 A 项唱词是表现秦腔的戏剧内容的,“摄人心魄的艺术感染力”不是唱词“直接”表 现的,文中主要是通过观众“镇愣”“呆立”的情态描写侧面烘托的。 5.本文在语言表达上特点鲜明,请举例作简要分析。(6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生活化,口语化,亲切自然。如“台下哭闹的小心肝咋猛地乖巧巧的”“镇愣 了”“口一直大张……山羊须上直掉满口水了”,用富有地方色彩的口语化语言烘托秦腔的 感染力。(2)句式整齐,富有韵律。如“我眉飞色舞,你咬牙切齿,他捶胸顿足”“拉拉二胡 板胡,敲敲铜锣梆子,打打铜钹牛皮鼓……高兴甚哉!”以颇有节奏感的语言表现秦腔的独 特表演形式和热闹场景。(3)善用修辞,形象生动。比喻句“日头暴晒下已经表皮干涸、僵硬, 还布满了村妇冻疮一样四分五裂的口子”,以及引用苏轼的《江城子》,表现了戏台坍塌后, 作者内心的感伤。(每点 2 分) 解析 解答时,可以从语言风格、句式、修辞等方面分析。 6.标题“山村绝唱”有丰富的内涵和意蕴,请结合文本加以探究。(6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山村绝唱”,概括了秦腔表演因时代变迁而逐步退出山村人们生活的现实。(2) 开篇写村民对秦腔的热爱,全民修戏台,到最后戏台悄无声息地倒塌,秦腔遂成绝唱。文章 在对比中凸显出悲凉的意味。(3)本文借山村秦腔表演在光阴流变中日渐湮灭,表达了作者对 秦腔无处可寻的惋惜之情。以秦腔为代表的传统艺术,慢慢退出历史舞台,让人感叹,发人 深思。(每点 2 分) 解析 解答此题,要从表层和深层两方面分析概括,特别要解读深层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