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1.50 KB
- 2021-06-07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惠州市实验中学2016级高三年级上学期8月月考试卷
(语文科)
试卷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乡贤”一词始于东汉,是国家对有作为的官员、或有崇高威望、为社会做出重大贡献
的社会贤达去世之后予以表彰的荣誉称号,是对享有这一称号者人生价值的肯定。后来在乡
村社会建设、风习教化、乡里公共事务中贡献力量的乡绅,都被称之为“乡贤”。如今我们
则把那些德高望重的还乡官员、耕读故土的贤人志士、农村的优秀基层干部、家乡的道德模
范和热爱家乡、反哺桑梓的企业家等榜样人物、先进人物、精英人物称之为“新乡贤”。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因此,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我们
必须积极发挥新乡贤的作用,不断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引领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乡村治理人才流失、主体弱化、对象多元化、环境复
杂化等问题日益凸显,而新乡贤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强大。乡贤文化对于今天的乡
村治理仍然具有独特的人文道德价值以及经济社会效益,它是倡导文明乡风的精神力量、传
承地域文化的方向坐标,在村社会才盾化解中起着“安全阀"的作用。
新乡贤文化作为一种“软约束”“软治理”,有利于建全乡利居民利益表达机制,营造新乡贤参与家乡建设的氛围,激发村民参与乡村事务的积极性,建设乡村共同体,并提高其凝聚力和自治能力。从优化乡村治理文化来看,新乡贤文化所蕴含的文化道德力量,能延续传统乡村文脉;新乡贤的示范引领作用,能教化乡民、反哺乡里、涵养文明乡风,使村民遵循行为规范、价值导向。从提升乡村治理手段来看,在一些乡村出现“空心化”现象的情况之下,推进新乡贤和乡村社会结构有机融合,能够有效促进公共服务普及与公序良俗形成,构建兼具乡士性与现代性的现代乡村治理模式。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新乡贤的引领示范作用,
就如一场场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他们既挑起了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重担,又充当起了“讲道德、
明是非、守纪律”的“传声简”和“广播站”。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征程中,我
们要不断挖掘和发挥新乡贤的潜力与作用,使其在新时代的新征程中再立新功。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次
A.顾名思义,“乡贤”就是生于本乡服务于本乡、为乡村建设出贡献的贤达之士。
B.新乡贤文化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引领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和化解社会矛盾两大方面。
C简而言之,新乡贤就是本乡本土的、德才兼备的榜样人物、先进人物和精英人物。
D.在乡村社会矛盾化解中起着“安全阀”的作用就是乡贤文化的经济社会效益的体现。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从“乡贤”的内涵说起,分析了必须积极发挥新乡贤作用的背景,并论证了新乡贤文
化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价值。
B.章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内容,为其观点提供了理论依据,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说服。
C.“传声筒”和“广播站”的比喻,生动形象地阐述了新乡贤独特而突出的引领示范作用。
D.第四段从优化乡村治理文化、新乡贤的示范引领作用和提升乡村治理手段三个方面论述了
新乡贤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新乡贤文化虽然在乡村治理现代化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未必适用于城市的治理。
新乡贤的引领示范作用如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所以新乡贤既挑起了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重
拍,又充当起了“讲道德、明是非、守纪律”的“传声筒”和“广播站”。
C.乡村存在治理人才流失、主体弱化、对象多元化、环境复杂化等突出问题,只有充分控掘
和发挥新乡贤的潜力与作用,乡村治理才能卓有成效。
D.新乡贤文化在乡村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见,“软约束”“软治理”在某些方面也
不失为治理的良方。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一条绳索
【秘鲁】弗朗西斯科·埃斯卡特
1.胡安发现了一条从天上垂下来的绳索。
2.那条长得令人难以置信的绳索一直往上延伸,延伸,直至消失在冬日的云层里,胡安边看着它一边想身边没有人会相信他看到的这一幕。
3.“这孩子太孤独,出现幻觉了。”听到胡安的故事,他姑姑会这么说。“应该带他去看心
理医生!”最后她会得出这样的结论。
4.于是胡安一直跑回了家,看见他爸爸正坐在门口的那段老树干上。“有一条绳子从天上垂下来!”胡安喊道。
5.父亲沉默地看了他一眼,好像胡安说的是一种奇怪的无法理解的方言。
6.胡安痛恨没有人认真地对待这件事,然而他已经习惯了,人们总是把他当成一个小孩子,尽管他都快十岁了,在大草原上可以骑着自行车到处来去
7.“爸爸,你得看看,我发现的那条绳子非常粗大,我一个人没法把它运回家。”胡安试着用父亲的语言表达,想让他别再像平时那样用轻蔑的表情看着自己。
8.“请您跟我来一下吧,爸爸,就一会儿。”胡安哀求道。
9.但这仍是徒劳,父亲不喜欢胡安求他玩耍,就像不喜欢玩耍本身,于是那孩子决定再次消失,重新向发现那条绳索的地方跑去。
10.他很快又看到了它,在大草原中央,纹丝不动,风吹拂着,但那条绳索仍定定地悬在那里,并不是绷紧了,只是静静的。胡安看了它一会儿,又向天上望去,寻找一种解释,
但是同样一无所获,这时他想到直到现在他还没有碰过那条绳索,就决定碰碰看,好证明那是真实的,而不仅仅是一种幻觉,或是海市蜃楼,就像那些在沙漠里迷路的旅行者所看到的。
11.胡安重新看了一下绳索,决定走过去。但因为某种原因,他又想起了搂着绳索渴死的旅行者,不敢向前走一步。考虑了几秒钟后,他吸了一口气,向前迈出了第一步,然后,又一步,直到剩下不到一米的距离,他伸出胳膊,用指尖轻轻地碰了一下绳索。“很软”。他想。
12.胡安决定拉一下那条绳索。他用双手抓住绳索,使劲向下一拉,但是什么也没发生,绳索顶住了他的全部力量,于是他决定全身吊上去,他助跑,牢牢地楼着绳索纵身一跳,就像一个九岁的人猿泰山一样吊在了绳索上。
13.胡安想起了一个小孩和三颗菜豆的故事,那个小孩在他家院子里种下了三颗菜豆,最后菜豆长成了一颗巨大的爬蔓植物,一直长到了天上,那孩子顺着它爬上去,在顶端发现了一座城堡,里面满是财宝。但是真的是菜豆吗?菜豆不会长成爬蔓植物呀,真是个奇怪的故事。
14.胡安学校的作业本上总是写满了老师的评语,说他是个非常不专心的孩子,喜欢在课堂上想入非非。现在胡安可给了所有那些老师一个理由了,在他眼前出现了一条悬空的神奇的绳索。“我应该爬上去,我得看看这是什么。”他这样想着,开始攀着绳索向上爬。
15.胡安爬到了十米高的时候,就害怕得不敢继续了,但是也没有勇气松开手,于是就停在了那里,不知道该怎么办,他的小手很疼,胳膊开始颤抖,他决定慢慢地滑到地面上去,然后从家里随便找个人来,让他看看这条绳索。但是他刚准备动一下,就感到绳索开始下降。
16突然,从很高的地方传来一声:砰……胡安一下子掉在了地面上,绳索开始往他身上落,好像终于从固定它的地方松开了。
17绳索不停地往胡安身上落,把胡安埋在里面形成了一座小山;胡安绝望地挪动着胳膊,这时他感到绳索湿透了……他终于从里面钻了出来,一溜烟跑回了家。
18父母不想听胡安解释,他到家的时候天已经黑了,开始下着细雨;一顿惩罚后,他上楼回到自己的房间,透过窗户看着雨,无法讲述自己的奇遇。雨不停地下了三天三夜,胡安的父母决定停止度假回城去;胡安无法回到发现绳索的地方了,全家人都监视着他,同时全家人都受够了那场绵绵不绝的雨。似乎所有人都认为他是那场雨的罪魁祸首……
19在绳索落地的地方,-大雨形成了一个湖;随着时间的流逝,湖带来了植物,植物引来了动物,大草原变成了一个山谷;七十年后,那个被称为“拉坎提亚”的山谷里的湖成了当地河鳟最多的地方。最近一次我去那里,一边和孩子们在湖里游玩,一边与好几个钓鱼爱好者和渔夫一起钓着河鳟。但是一些东西引起了我的注意,湖里的所有小艇上只有一个人没有在垂钓,那是一个老人,他看着沁凉的湖水,似乎在思念着什么,看了他好一会儿,我禁不住好奇心驱使,上前问他在找什么。
20“我的绳索。”他回答道。(《译林》2010年第2期,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
A.小说生动形象地塑造了胡安这个人物,运用了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表现他的性格特点。
B.小说主要采用第三人称的叙述视角,但结尾两段则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这样可以使
故事更具有真实感。
C.作者在小说第13,14段交代胡安决定爬上绳索的动因,是为了进一步表现胡安喜欢幻想
的性格,是为了展现胡安的行为很怪异。
D.小说中的“绳索”象征意义丰富,既象征着成人缺失的童年好奇本能,也象征着人们向往
的某种奇迹或理想等内容
5.小说主人公胡安这“一条绳索”的探究与追寻,展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七十年后胡安仍在寻找他的绳索,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这样结尾的妙处。(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本报北京2月14日电(记者李韵)】日前,文化部在其官网首页发布《各地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情况评估报告》。报告显示,《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以下简称《非遗法》)颁布五年来,各地落实情况喜忧参半。
2011年6月1日,《非遗法》正式实施。为掌握法律实施五年来的落实情况,总结经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文化部于2016年组织开展了《非遗法》贯彻落实情况检查,并委托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对贯彻落实情况进行评估。
评估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8月31日,全国有24个省(区、市颁布了非遗的地方性法规共72部。其中,17个省区、市)的省级法规是在《非遗法》实施后制定的。但是,从全国范围看,法律法规体系尚不完善,北京市、天津市、内蒙古自治区、吉林省、海南省、四川省、青海省7省区、市)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性法规尚未出台,立法工作亟待推进。
评估报告显示,2011年至2015年底,全国各省级财政累计投入163731万元,有10省(市)累计投入5000万元以上。尽管五年来,各省财政投入逐年增加,但是依然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各省普遍存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费不足的问题。截至2016年,文化部命名了四批共1986名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各省(区、市)批准公布了14928名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评估报告显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老龄化问题较为突出,在世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中超过70周岁的已达50%以上,开展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迫在眉睫。有些传承人在抢救性记录过程中,就已经离开人世,还有一些传承人年事已高,无法完全展现技艺。部分艺术院团改制后,面临着经营压力,有的传承人待遇因此受到影响,出现了无人肯学、后继乏人的状况。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7年2月15日第9版)
材料二“我们就是要把非遗文化传承作为工作、作为职业,通过现代工作室的打造和经营,
希望能够找到一条非遗文化传承的职业化道路,避免因为入不敷出、生活难以为继而面临失
传的窘境。”糖画传承人高光耀说。虽然近两年商业演出市场机会增多,但是相比于其他演
出形式,他们的收入不算高,由此可以看出大众对于传统文化的接受度还有待提高,而这其中,
既需要传承人自身的坚持与创新,也需要更多社会力量投入。
(摘编自《大众日报》2017年2月15日19版《非遗文化传承路在何方》)
材料三《中国诗词大会》的成功策划与播出形象地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只要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借鉴现代模式,激发出人们的兴趣,就能打造成现代时尚,就能成为网红,就能很好地圈粉。我们应该做好“非遗+互联网”这个加法,让非遗的文化魅力在互联网靓丽起来,普及起来,传播起来。可以采用动画开发、趣味知识比拼、全国非遗知识接龙等方式。非遗在互联网火了,关注的人就多了。
(摘编自南方网《落实“非遗法”还需做加法》2017年2月16日)
7.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显示,《非遗法》实施后,多省颁布了地方性法规财政投入逐年增加这是可喜的现象。
B.材料二认为,非遗传承人面临入不敷出、生活难以为继的窘境是大众不接受传统文化造成
的。
C.材料三提出,非遗文化要吸引大众就要在内涵和形式上做出改变以符合现代时尚成为网红。
D.三则材料表明,非遗保护需要非遗传承人有创新能力,更需要他们有不计报酬的无私奉献精神。
8.下列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两项是(3分)
A.材料一提出了立法工作有待推进、保护经费不足、非遗面临失传等问题旨在引起地方政
府对非遗保护的重视。
B.材料二肯定了非遗传承人在面临困境时自寻出路的精神,也含蓄地批评了大众对非遗保扩
工作的不重视。
C.三则材料都直面非遗保护的现实困境,君料三/材料三针对材料一提出的问题给出了具体
的解决办法
D.三则材料来源不同,有报纸,有网站,但遺词造句都很规范,语言朴实通俗,三者的语言风格
是一致的。
9.如何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请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二、古代诗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3题。
谯国夫人者,高凉冼氏之女也。世为南越首领,跨据山洞,部落十余万家。夫人幼贤明多筹略,在父母家,抚循部众,行军用师,压服诸越。梁大同初,罗州刺史冯融闻夫人有志行,为其子高凉太守宝娉以为妻。融本北燕苗商,三世为守牧,他乡羁旅,号令不行。至是夫人诚约本宗,使从民礼。每共宝参决辞讼,首领有犯法者,虽是亲族,无所舍纵。
自此政令有序,人莫敢违。高州刺史李迁仕据大皋口,遣召宝。宝欲往,夫人止之曰:“刺史无故不合召太守,必欲诈君共为反耳。”宝曰:“何以知之?”夫人曰:“刺史被召援台,乃称有疾,铸兵聚众,而后唤君。今者若往,必留质,愿且无行,以观其势。”数日,迁仕果反夫人曰:“若君自往,必有战斗。宜遣使诈之,卑辞厚礼,我将千余人,步担杂物,得至栅贼必可图”宝从花迁住果太喜夫人众皆扭设备法人击之达走保于宁都及宝卒,岭表大乱,夫人怀集百越,数州晏然。高祖遣总管韦洸安抚岭外。初,夫人以扶南犀杖献于陈主,晋王广遣陈主遗夫人书,谕以国亡,令其归化,并以犀杖及兵符为信,夫人见杖,尽日恸哭。遺其孙魂帅众迎洸,岭南悉定。追赠宝为广州总管、谯国公,册夫人为谯国夫人。皇后以首饰及宴服一袭赐之,夫人并盛于金箧,并梁、陈赐物各藏于一库。每岁时大会,皆陈于庭,以示子孙,曰:“汝等宜尽赤心向天子。我事三代主,雎用一好心。今赐物具存,此忠孝之报也,愿汝皆思念之。”仁寿初,卒,赙物一千段,谥为诚敬夫人。
(摘自《隋书·谯国夫人传》)
【注】台:台城,此处指朝廷所在。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宝从之迁仕果大喜/觇夫人众皆担物不设备/夫人击之/捷/迁仕遂走保于宁都
B.宝从之/迁仕果大喜/觇夫人皆担物/不设备/夫人击之/大捷迁仕遂走保于宁都
C.宝从之/迁仕果大喜/夫人/众皆担物不设备/夫人击之/大捷迁仕/遂走保于宁都
D.宝从之/迁仕果大喜/觇夫人众皆担物/不设备/夫人击之/大捷/迁仕遂走/保于宁都
11.下列对文中加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兵符,又称虎符,是传达命令或调兵遣将所用的凭证,制成两半,右半留存子国君,左半交予统帅,验合后方能生效。
B.岭表,五岭以南地区的简称,在两宋时为蛮荒之地,罪臣多被流放至此,苏轼就曾在此写下“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诗句。
C.册,册立、册封,指古代帝王封立太子、皇后等。
D.谥,指历史上地位较高的人死后,给他的具有评价意义的称号。称呼皇帝可用谥号,如隋炀帝、汉武帝,也可用年号,如唐高祖、乾隆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溶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谯国夫人贤明能干,大公无私。在父母家时,能行军用师,管理诸越;出嫁后,能参决辞讼,亲族犯法亦不徇私情,使当地政令有序。
B.谁国夫人智勇双全,巧避祸端。刺史李迁仕想使诡计诱骗冯宝与之一起谋反,被谁国夫人识破,并用计攻破李迁仕营寨,大胜而还。
C.谯国夫人深明大义,平定岭南。谯国夫人看到晋王杨广送来的信及信物,知晓陈已灭亡后,立即率领众人归化隋朝,岭南地区才得以平定。
D.谁国夫人忠心为国,忠孝传家。谁国夫人历经三朝,一心为国,皆受到当朝皇帝的认可和赏赐,亦以此教育子孙,以赤心对天子。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融本北燕苗裔,三世为守牧,他乡羁旅,号令不行。(5分)
(2)每共宝参决辞讼,首领有犯法者,虽是亲族,无所舍纵。(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春睛怀故园海棠二首(其一)
杨万里
故园今日海棠开,梦入江西锦绣堆。
万物皆人独老,一年过社熊方回。
似青似白天浓淡,欲堕还飞絮往来。
无那风光餐不得,遺诗招入翠琼杯。
【注】杨万里,江西吉水人,做此诗时他正离家宦游,在广州任内。无那:无奈。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锦绣堆”形容海棠花团锦簇,如堆锦织绣。这一片繁花似锦的美丽景象并非眼前的实景,为虚写。
B.诗中虽然写“梦入”,但诗人其实并没有做梦,是诗人看到今日春风和煦,春暖花开,感觉恍若梦境。
c诗人从春日海棠开花、万物春回,联想到自己老了,生机勃勃的春景与人的衰飒老气形成了对比。
D.“万物皆春”明点“春”,“一年过社”说的是春社,暗点“春”。海業花开、燕子飞回使人感到花也春,鸟也卷。
15.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三) 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邹忌的讽谏最后收到了怎样的效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与荀子《劝堂)中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观点相同。
(3)面对高远蔚蓝的天空,作者不仅想到如果大鹏鸟飞到九万里的高空向下看会是什么样
的呢?会不会也像我们看天空样呢?文中对天空的颜色成因进行了探寻,并发出了疑问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宋人的“意”如何呢?大概看来它几乎是晋人之韵的重现。苏轼一生屡遭磨难而不改旷
达之性,一直以佛老思想为其儒家思想之外的另一精神支柱。对于书法,苏轼主张“书初无意佳乃佳尔”,黄庭坚不吝以“天然自工”来赞美。以其作品《黄州寒食帖》来说,写得_______________,一气呵成。其中字体大小的变换、力度轻重的控制与节奏的缓急等,都是_______________,毫无做作之态。然而即使这件_______________的作品,其韵味也与《兰亭集序》不大一样。首先是强烈的个性。全篇几乎都用外露的侧锋笔法,而字的大小、力度和行笔的节奏也起伏剧烈:如《前赤壁赋》,其字形多欹侧,笔法既继承王羲之等前人笔意,又自由不拘,( ),尽显其书法个性,即“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兰亭集序》则多以中锋行笔,优雅从容,在笔法与结构等要素的和谐中透出淡淡的韵味。其次是浓烈的情感抒发。这不仅诗的内容中鲜明可感,而且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可见;而《兰亭集序》则不仅全篇内容显得_______________,只在篇末一点淡淡的忧伤,而且在书写的过程中,也以轻松的方式保持着字形和章法各方面的流畅,不令其产生突兀的阻滞。因此,前者表现出较为浓郁的“意”,后者则显得“无为而治”。
概括来说,晋人的“韵”主要关注的是书法的客体汉字,而宋人的“意”,更多关注的是书法主体的审美情操与艺术功力。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行云流水 信手拈来 浑然天成 悠然自得
B.行云流水 信马由缰 相得益彰 悠然自得
C.天衣无缝 信手拈来 相得益彰 泰然自若
D.天衣无缝 信马由缰 浑然天成 泰然自若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进而通篇作品既颇具跌宕摇曳之姿,又端整沉着
B.进而通篇作品既端整沉着,又颇具跌宕摇曳之姿
C.因此通篇作品既端整沉着,又颇具跌宕摇曳之姿
D因此通篇作品既颇具跌宕摇曳之姿,又端整沉着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不仅诗的笔法的变换,而且在内容中鲜明可感,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
B这不仅在诗的笔法的变换,而且在内容中鲜明可感,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
C.不仅诗的内容中鲜明可感,而且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
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
D.这不仅在的内容中鲜明可感,而且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
20.下面是X市X中学学生张晓写给《语文匠》编辑部的投稿信,其中有五处表达存在不得体的情况,请你找出来并进行修改。(5分)
《语文匠》编辑部
我是X市X中学学生张晓,是一位酷爱写作的妹仔。久闻你刊大名,决定向你刊投稿。
现奉上作品《蒙茶飘香》一篇,敬请拜读。还塑务必拔冗回示为谢!
此致
敬礼!
张晓
2018年7月6日
2.下图是办理跨省异地就医结算手续的流程示意图,请把这一流程写成一段话,
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0字。(5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而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
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
奋斗是长期的,伟大事业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几十代人持续奋斗。
要坚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始终为人民不懈奋斗、同人民一起奋
斗。
要切实把奋斗精神贯彻到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全过
程,形成竞相奋斗、团结奋斗的生动局面。
以上六句都摘自领导的近期讲话。读了这些话,你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
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
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