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3.50 KB
  • 2021-06-07 发布

语文卷·2017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2017-05)

  • 20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哈尔滨市第六中学校2017届第三次模拟考试 语 文 ‎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考试作答时,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 1.答卷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 2.答题时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谈清楚。‎ ‎ 3.请按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 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无破损。‎ 第I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一)论述类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 文学是人类感恩自然的最佳途径 人类在征服世界的征途中,渐渐地失去了自己的灵魂。尤其现代社会,红尘滚滚,人心浮躁,我们若想与喧嚣都市抗衡,也许最佳选择就是投入到自然中去,享受星辰、山河、森林、海洋,让生命从中获得身心滋养,获得真正的愉悦与幸福;而我们从自然中领受到的身心感悟,一旦化为文字,就成为了自然文学。   ‎ 中国人讲求顺应自然、强调天人合一,将美好的品质赋予自然,比如山水、树木、花草、虫鸟;古人写文章,大多写山水、游记,即使当今的散文写作领域,游记文章也占了相当大的比例。事实上,中国文化历来注重探究人与自然的关系。欧美几十年前也兴起了写山水、荒原、旷野即写大自然的热潮,名之为“自然主义写作”,也就是自然文学。‎ 所谓自然文学,从内容上看,主要思索的是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从形式上说,当代的自然文学,主要包括环境文学和生态文学。‎ 河山信美,但要以文学手法来表现好她,无论散文、诗歌、小说,都需要真诚深切的心灵,要具有大情怀。“非有大情怀,即无大艺术”,人应该有所敬畏,首先要敬畏大自然。以前,山青水绿海晏河清,正是大自然对敬畏天地的人类的回报,现在人们乱砍滥伐破坏生态,自然灾害到处频发,也正是大自然对胡作非为的人类的惩罚。‎ 在大自然面前,人类太渺小。‎ 中国古代文人大多纵身、纵情山水,因为其精神家园是山水。对他们来说,在大自然中超脱现实、圆融身心,能使生命更快乐,人生也更有意义和价值。的确,当人回归自然,灵魂就会与宇宙相通。‎ 人要与自然和谐共处,就要善待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地。无论在哪个民族的心目中,土地都至尊至荣。“土能生万物,地可载山川”,人类的一切,都由土地养育和承载。在古代中国,土地就代表社稷,皇城里必建有社稷坛,用五色土拼成,皇帝每年都要祭坛拜土。从世界范围来说,只有维护好所有的土地山河,才能保持全人类的健康。‎ 然而,人们往往难以实现这样的梦想,于是产生了园林。园林是传统中国文化中的一种艺术形式,通过地形、山水、建筑群、花木等载体,衬托出人类的心灵寄托和精神文化。‎ 正是大自然的千姿百态,成就了自然文学。乡村、田园,草原、丛林,江河、海洋,旷野、荒原……游记作者笔迹所在,往往就是其足迹所至。我想,在自然文学作者看来,从自然中得到的精神享受,一定远比物质享受更为愉悦和幸福。我们的亲身体验,能唤起人们更加热爱壮丽山河;我们的美好感受,能激励人们更加追求精神享受;我们的妙笔生花,能吸引人们更多地热爱文学尤其自然文学。   ‎ 文章,人心之山水;山水,天地之文章。“山水无文难成景,风光着墨方有情”,一语道尽自然与文学的关系。‎ ‎(选自《中国文学报》,有删节)‎ ‎1.下列各项中,对“自然文学”的相关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然文学”的内容是人们从自然中领受到的身心感悟,这些感悟包括人们在享受自然中获得的身心滋养、愉悦与幸福。‎ B.“自然文学”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当今,其主要内容都是山水、游记,因为中国文化历来注重探究人与自然的关系。‎ C.“自然文学”在欧美也叫“自然主义写作”,其写作对象是山水、荒原、旷野,这和中国的山水、游记的写作对象是一致的。‎ D.“自然文学”的内容主要是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思索,在当代其主要表现形式是环境文学和生态文学。‎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现代社会,人心浮躁,我们若想与喧嚣都市抗衡,就要投入到自然中去,因为从自然中得到的精神享受,才是真正的愉悦与享受。‎ B.大自然对人是公正的,你对它敬畏,就会山青水绿河清海晏,你对它胡作非为,就会灾害频发,让人类受到惩罚。‎ C.古代皇城里必建有社稷坛,皇帝每年都要祭坛拜土,这体现了对土地的善待,实际上只有维护好所有的土地山河,才能保持全人类的健康。‎ D. 园林是传统中国文化中以地形、山水、建筑群、花木等为载体,衬托出人类要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心灵寄托和精神文化艺术形式。‎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论散文、诗歌、小说,更想表现好信美河山都需要真诚深切的心灵,要具有大情怀,都要以敬畏大自然为前提。‎ B.在大自然面前,人类是渺小的,当人回归自然,灵魂与宇宙相通,从中寻找到生命的快乐,人也就变得伟大了。‎ C.“自然文学”写作者的亲身体验、美好的感受,这能唤起人们更加热爱壮丽山河,能激励人们更加追求精神享受。‎ D.正是大自然的千姿百态,成就了自然文学,游记作者笔迹所在,往往就是其足迹所至,正是“山水无文难成景,风光着墨方有情”。‎ (二) 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丁酉新春,旨在“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词大会”风靡全国,“圈粉”无数。在“一笑二闹三跳四唱”的娱乐节目时代,“中国诗词大会”以优雅的方式脱颖而出。‎ 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是因为内心对于精神雨露的渴求,而传统文化正是精神雨露的源头活水。诗词大都比较凝练,朗朗上口。阅读诗词,人们享受着语言美感带来的欢愉,同时也能感知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这大大拓展了人们的生活视野。阅读诗词,体悟诗词作者的心境,跟他们进行心灵对话,有助于提升人们对生活的感知能力,学习像诗词作者一样去感受和思考生活。‎ 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还因为如今人们的生活节奏较快,每天八小时上班,满负荷运转,单调乏味的生活让人感觉压抑,而读诗可以暂时疏解内心的阴郁。“中国诗词大会”以引人入胜的形式吸引人们亲近诗词,从诗词之美中获取生活的诗意。‎ 生活需要诗意,但诗意并不自然而然地存在。一个人只有徜徉于诗词、发现诗意,才能在与诗词相会的过程中提升文化素养,让心灵空间更饱满。生活不只是柴米油盐,还有诗和远方。‎ ‎                                                 (摘编自“中国新闻出版广电”,记者李兆清)‎ 材料二 近日,中青在线记者专访了诗词大会的主创团队。央视科教频道总监阚兆江说:“诗词是情感的抒发,节目集中展现了中华诗词文化的魅力,引发了广大观众的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也坚定了国人的文化自信。‘百人团’成员最小的7岁,武亦姝16岁,陈更20多岁,看到他们那么年轻,就觉得中华文化后继有人。”‎ 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是无数次被用来形容诗词大会选手的一句话。“中国诗词大会”总导演颜芳回忆,第二季总冠军、上海复旦附中的学生武亦姝,无论是在地方选拔还是在现场比赛中,都特别淡定。“她得冠军的那一刻,我们想把摄像机推上去给个表情特写,结果发现没必要,她脸上特别平静。”‎ 也许,传统诗词已经离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些遥远,而诗词大会正在拉近这个距离。‎ 阚兆江透露,其实诗词大会的题库内容85%以上来自中小学课本,所以对观众而言有一种“熟悉的陌生感”。‎ ‎“我们不是文人雅士的沙龙,得让人看得懂,从大家熟悉的诗词名篇切入,可以拉近和观众的距离。”阚兆江说,“每一道题不仅是题目,还是话题的开启,让诗词和古今生活有一种联系。我们不是要做一场考试,而是想通过诗词陶冶人们的情操,滋养人们的心灵。”‎ 所以,诗词大会的题目都颇“接地气”。比如,把“减肥”与“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联系,把“化妆”与“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联系,“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对应的则是“购房”——都是当下年轻人关心的话题。‎ 诗词对这些年轻人来说,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颜芳说:“其实诗词的功能至今没有失去,写诗就跟发朋友圈一样,都是情感的表达,很有趣,也很时尚。”‎ 诗词大会落幕,而青年一代的诗意生活方兴未艾。‎ ‎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记者蒋肖斌)‎ 材料三 诗词综艺火爆,最近令朋友圈和各种群话风突变,忽如一夜春风来,答题对诗、玩“‎ 飞花令”蔚然成风。众声喧哗之下,舆论也出现了反弹,如“从诗词大会生出学霸情结是一种不堪”“诗词大会说白了还是一场电视秀”等。‎ ‎16岁的上海女生武亦姝获胜,成了风靡络的古典风少女偶像,与新媒体喧嚣传播形成对照的是,女孩淡定拒绝了媒体采访。江苏省盐城中学语文老师刘百生告诉记者,“会背古诗的孩子成了古代才女的代名词,成了令人羡慕的‘别人家的孩子’。但热潮总是令人警惕,这不代表咱们的诗词教育很成功,反而说明国民整体古诗词修养很缺。爱好古诗词在当下还是颇为小众。”‎ 在节目中,九宫格、干扰项、抢答等定输赢的方式,也让教育界人士嗅出了“应试”味道。也有选手靠“蒙”答对题目,在一些老师看来,这就是当下应试教育最厉害的地方,以答题技巧制胜,这个节目俨然一场标准化考试。‎ ‎“应试思维”是始终令教育界人士矛盾的纠结点。“应试思维”模式导致古诗词多被视为“语言材料”,学生们只是机械记忆与练习,记知识点多过传播文化,背离其作为“文学”和“文化”的本质。‎ 近年来,被誉为“综艺清流”的“百家讲坛”、汉字听写大会、成语大会等文化盛会风靡一时,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淡漠似乎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人们追捧这些文化盛会的原因,在于人们对中国文化中最精致的文字有一种膜拜的心理,即使如今浸淫于络语汇,仍心向往之。这也是现在的家长在孩子三四岁时就令其背古诗的原因。可惜,孩子的精神生活最终仍被奥数和考级等占据,缺失了“诗和远方”。借古诗词学霸爆红的契机,教育界人士期待能在全社会的努力下,改善古诗词教育的整体氛围,以减少孩子的背书之苦,让孩子带着热爱,去惬意感受和品味古诗词之美。‎ 当喧嚣的现代社会与传统文化有了一次次美丽的“邂逅”,中华文化基因逐渐苏醒,这危机中的微曦,则弥足珍贵。‎ ‎                                (摘编自《扬子晚报》,记者张楠)‎ ‎4.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3分)‎ A.三则材料都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问题,但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前景并不都抱以乐观的态度。‎ B.三则材料都不注重对新闻事实的详细报道,而重在阐述对诗词综艺节目火爆现象的看法,以引发人们的思考。‎ C.材料一侧重阐述“中国诗词大会”‎ 风靡全国的原因,材料二从主创者的角度侧重阐述举办“中国诗词大会”的意义和初衷。‎ D.材料二和材料三都选取了“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总冠军武亦妹的例子,旨在说明“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道理。‎ ‎5.下列对上述材料的分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A.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中国诗词大会”在丁酉新春爆红的现象,都充分肯定了这档综艺节目所带来的积极的社会影响。‎ B.三则材料除了具有新闻客观性的特点之外,还具有一定的文学色彩,如三则材料中后一段的语言,增强了新闻的感染力。‎ C.对于同一综艺现象的报道,三家媒体的受众不同,报道的侧重点也不一样,比如《中国青年报》就突出强调了青年一代与诗词的关系。‎ D.三则材料都谈到了“中国诗词大会”的影响,相比较而言,第一、第三则材料的观点更能代表观众们对“中国诗词大会”的普遍看法。‎ E.三则材料虽然来源不尽相同,有报纸,也有新闻站,但都及时捕捉到了社会热点,体现了新闻讲求时效性的特点。‎ ‎6.“中国诗词大会”这一综艺节目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请综合以上三则材料进行概括。(5分)‎ (三) 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锄 奸 赵明宇 ‎ 凤敏蹲在门槛上纳鞋底,不时地重复着一个动作:把针在头发中间钢一下,然后用力扎进鞋底,再扬起胳膊,抽动绳子,把针脚勒紧。 ‎ 凤敏一边纳鞋底,一边警觉地观望着远方,侧耳细听附近的风吹草动。其实,她是给元城县抗日游击大队站岗。她男人田大壮是大队长,今天在家里开会。隔着一层薄薄的门板,能听到田大壮的声音,让大家一起想办法,如何除掉汉奸臭火。 ‎ 臭火曾经是田大壮的朋友,抗日游击大队的队员。前些天,臭火被元城的皇协军抓去,经不住拷打就叛变了,带着二狗子到处抓捕抗日游击队员。为了避免更大的牺牲,田大壮专门召集这次锄奸会议。 ‎ 凤敏隔着门缝看看屋里,一群汉子们都低着头。有个人把手里的旱烟甩掉,拍一下桌子说,俺进城去找那狗日的!下手晚了咱也保不住了。田大壮拦住他说,臭火认识你,说不定已经在城门口摆好了布袋阵,等着你去钻呢。 ‎ 一听这话,那个人的脑袋耷拉下来。 ‎ 凤敏绾绾手里的纳底绳子,推门进去说,锄奸的事情包在俺身上。田大壮一见,挥挥手说,你这娘们儿,出去站岗去! ‎ 凤敏瞪了田大壮一眼说,俺能除掉臭火。 ‎ 大家你看我,我看你,然后问她,嫂子,你有啥办法? ‎ 凤敏说,别管啥办法,三天内保证让臭火消失。 ‎ 田大壮咂吧着嘴说,臭火认识你,你可得当心。 ‎ 凤敏笑笑说,你把心放到肚里吧。 ‎ 凤敏曾经跟着臭火假扮夫妻给军区送信,路过杨桥村时,臭火指着村子口的两间瓦房说,那就是他的家。他还说他弄了好吃的,总会留下来给老娘送去。臭火是遗腹子,是他爹死了以后出生的,所以他对老娘很孝顺。 ‎ 天黑下来,凤敏收拾一下,在腰里藏了一把枪,化装成讨饭的,直奔杨桥村。 ‎ 进了村,凤敏故意惨叫一声,倒在臭火家的门口。从家里出来一个老太婆,把凤敏扶起来,搀到屋里,倒一碗水让凤敏喝。凤敏喝了水,千恩万谢,说:“俺是从河南逃荒过来的,你如果不嫌弃,俺认你做干娘吧。”老太婆长叹一声,拿出一个窝头、一盘咸菜,看着她狼吞虎咽地吃。 ‎ 在老太婆家里住下来,凤敏帮着老太婆做饭、洗衣,收拾院子。三天了,臭火还没露面。凤敏有些等不及了,问老太婆,干娘,家里没有别人了? ‎ 老太婆说,还有个儿子,在县里做事,估计今晚该回来了。 ‎ 凤敏一听,心中暗喜:“今晚要杀了臭火,还要杀了你这助纣为虐纵子作恶的老妖婆。” ‎ 晚上,她躺在里屋的土炕上,闭着眼睛等待时机。街上传来几声狗叫、几声鸡鸣,却没了动静。老太婆起来了,拨亮油灯开始做饭。凤敏故意揉着眼睛问她,干娘,咋三更半夜做饭? ‎ 老太婆说,儿子要回来了,给他做面汤呢。 ‎ 凤敏听了,黑暗中摸了摸腰间的手枪。 ‎ 过一阵子,果然有敲门声,她的心一阵发紧。 ‎ 老太婆开了门,就听臭火说,娘,快收拾一下,跟儿子进城享福去吧。 ‎ 凤敏的手捂紧了枪,心里咯噔一下,这狗汉奸还有一片孝心,倒是让她有些同情。可是一想到被臭火出卖而牺牲的抗日游击队员,她又一次攥紧了枪。 ‎ 臭火说,娘,咱家里有生人?老太婆说,是个讨饭的河南女人,别打扰她睡觉,俺把饭给你做好了,先吃饭。臭火说,娘,咱到了元城,吃香的喝辣的,让你好好享福。老太婆微笑着说,儿啊,你也出息了,快点把面汤喝了,这可是俺连夜给你做的。 ‎ 凤敏搂动扳机的手迟疑了一下。看在你有孝心的份上,先让你这个狗汉奸多活一会儿,反正你已经死定了。 ‎ 臭火说,娘,你赶快收拾一下,跟俺进城。接下来,是一阵喝面汤的声音。 ‎ 凤敏正要透过门帘瞄准臭火,就听臭火一声惨叫,娘,你做的什么饭?莫不是要杀了儿子吧? ‎ 老太婆说,孩子啊,你不死,要有多少条性命去死啊!我不失去儿子,要有多少老人失去儿子啊!老太婆说完,掀开门帘,对凤敏说,闺女,我替你锄奸了。 ‎ 凤敏一愣,望着倒在地上的臭火,说,干娘,你认识俺? ‎ 老太婆说,我扶你的时候,就摸到你腰里的枪了。 ‎ 凤敏惊愕地望着老太婆,不由自主地叫了一声:“干娘!” ‎ ‎(小说略有改动) ‎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 A.由于叛徒凶残狡猾,游击队员们对完成锄奸任务感到信心不足,“低着头”、“脑袋耷拉下来”等细节描写表现了会议现场气氛沉闷,大家情绪不高。 ‎ B.老人机智沉稳,镇定冷静。她知道凤敏带着枪时,便明白凤敏的身份和来家的目的,但她一直不动声色;当臭火发现家中来了生人后,她机智地岔开话题,不让臭火与凤敏碰面。 ‎ C.“凤敏曾经跟着臭火假扮夫妻给军区送信”一段插叙,既交代了凤敏有着实际斗争的经验,同时点明她了解臭火的家庭情况,为情节的进一步发展埋下了伏笔。 ‎ D.化装成乞丐的凤敏在臭火家住了下来,她主动帮着老太婆做家务,从而赢得了老太婆的信任,最终得以顺利完成锄奸任务。 ‎ E.执行锄奸任务的人本来是凤敏,但最后却是老太婆亲手除掉了叛徒臭火。这样的结局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同时能给读者带来更大的震撼。 ‎ ‎8. 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4分)‎ ‎ ‎ ‎9.小说中划线处凤敏先后三次称呼老太婆为“干娘”,每次的内涵都不一样。请结合全文加以探究。(6分)‎ 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 文言文阅读(19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崔恭,字克让,广宗人。正统元年进士,除户部主事,提举京畿学事。出理延绥仓储,有能声。以杨溥荐,擢莱州知府。内地输辽东布,悉贮郡库,岁久朽敝,守者多破家。恭别构屋三十楹贮之,请约计岁输外,余以充本府军饷,遂放遣守者八百人。也先犯京师,意欲厚索礼币,恭遣朔方民兵数千入援。廷议城临清,檄发役夫,恭以方春民乏食,请俟秋成。居府六年,莱人以比汉杨震。‎ ‎ 景泰中,超迁湖广右布政使。诸司供给,率取之民。恭与僚佐约,悉罢之。公安、监利流民擅相杀。恭下令愿附籍者听,否则迨秋遣归,众遂定。寻迁江西左布政使。司有广济库,官吏干没五十万。恭白于巡抚韩雍,典守者咸获罪。定均徭法,酌轻重,十年一役,遂为定例。‎ ‎ 天顺二年,宁王奠培不法,恭劾之。削其护卫,王稍戢。迁右副都御史,代李秉巡抚苏、松诸府。按部,进耆老言利病,为兴革。与都督徐恭浚仪真漕河,又浚常、镇河,避江险。已,大治吴淞江。起昆山夏界口,至上海白鹤江,又自白鹤江至嘉定卞家渡,迄庄家泾,凡浚万四千二百余丈。又浚曹家港、蒲汇塘、新泾诸水。民赖其利,为立生祠。初,周忱奏定耗羡则例,李秉改定以赋之轻重递盈缩。其例甚平,而难于稽算,吏不胜烦扰。恭乃罢去,悉如忱旧。‎ ‎ 吏部缺右侍郎,李贤、王翱举恭,遂召用。置“劝惩簿”,有闻皆识之。翱甚倚恭,转左侍郎。父忧起复。宪宗即位,乞致仕。不允。成化五年,尚书李秉罢。商辂欲用姚夔,彭时欲用王概,而北人居言路者,谓时实逐秉,喧谤于朝。时称疾不出,侍读尹直以时、概皆己乡人,恐因此得罪,急言于辂,以恭代秉。越五月,母丧归,比其去,王翱以诗赠之。服除,起南京吏部,劾罢诸司不识者数人。十一年春,命参赞机务。居三年,致仕。又二年卒。赠太子少保,谥庄敏。‎ ‎ (选自《明史•崔恭传》,有删改)‎ ‎【注】①戢:收敛,停止。②耗羡:赋税的加耗部分抵朴实耗后的所余。‎ ‎10.对下列句中画波浪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意欲厚索纳礼币 币:钱币 B.率取之民 率:全都 C.进耆老言利病 耆:年老 D.母丧归,比其去 比:等到 ‎1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京畿”,古代国都及其附近的地区。在唐朝的时候,将京城的旁邑作为畿县,统称京畿。‎ B.“朔”,北(方),如朔漠,指北方的沙漠。此外“朔”也用来指时间,即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C.“生祠” 指为还活着的人修建祠堂,往往为了纪念某人功绩或逢迎某人,修建的让人祭拜的地方。‎ D.“谥”又叫“谥号”,是古代帝王、大官或文人隐士等死后的称号,是对死者带有评判性的称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崔恭为官一任,治政有方。崔恭在担任莱州知府时,很多看守布匹仓库的人因为布腐烂而破产,崔恭另外修建了房屋来贮存布匹,解决问题。‎ B.崔恭秉公执法,不徇私情。公安、监利的流民随意相互杀人,崔恭下令愿意入到当地户籍的人就可以入,否则到秋天就遣回原籍,那些人就安定下来了。‎ C.崔恭以民为本,治理河道。在代替李秉巡查苏州、松江等府时,他和徐恭疏通仪真等处河道,随后,大力治理吴淞江,共疏通河道一万四千多丈。‎ D.崔恭政声显著,深得信任。吏部右侍郎的位置空缺,李贤和王翱共同举荐崔恭,崔恭被召用;他作了有名的“劝惩簿”,之后转任吏部左侍郎。‎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廷议城临清,檄发役夫,恭以方春民乏食,请俟秋成。‎ ‎(2) 侍读尹直以时、概皆己乡人,恐因此得罪,急言于辂,以恭代秉。‎ ‎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5题。‎ 癸巳除夕偶成 ‎[清]黄景仁①‎ ‎  千家笑语漏迟迟,忧思潜从物外②知。‎ 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 早行 ‎[宋]陈与义 露侵驼褐③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注】①黄景仁(1749~1783):清乾隆年间诗人,科举屡挫,一生未仕,目睹“盛世”表象下的种种社会疮痍。②物外:世俗人情之外。③驼褐:用驼毛织成的衣服,露水不易打透。‎ ‎14.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黄诗第一句诗以乐景衬哀情,通过描写除夕之夜,万家灯火,笑语喧腾反衬诗人内心漂泊之感、命途之悲。‎ B.黄诗第二句诗中“忧患”与“千家笑语”的气氛看似很不协调,但却有机地联系起来,这里充分表现出了诗人“众人皆醉吾独醒”的孤高情操和幽愤多思的性格。‎ C.黄诗后两句诗中的“悄立”二字,用外形的静谧暗示诗人内心的不平静。“人不识”三字,则主要写出了诗人由于远离家乡所表现出的孤独。 ‎ D.陈诗第一通过诗人的感觉准确地表现出来诗人出行之早;通过诗人感到“晓寒”写出其出行之久。‎ E.陈诗中诗人通过视觉、听觉和嗅觉的交替与综合,描绘了一幅独特的“早行”图。读者可以感受到诗人早行中一系列微妙的神态变化。‎ ‎15.两首诗都写到“星”,这两处“星”在诗中各自起到了怎样的作用?请简要说明。(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横线部分。‎ ‎(1)《送东阳马生序》一文中作者在文末高度概括自己不辞辛苦,求师助学的经历的一句是: 。 ‎ ‎(2)、《离骚》一文中表达自己虽爱好修洁严以律己,但早晨被诟骂晚上被免职的句子是: , 。 ‎ ‎(3)《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词人借历史影射现实,说南宋的失败,金人的南侵,国家的耻辱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渐渐地被人们淡忘了的句子是: , 。‎ 第Ⅱ卷 表达题 三、 语言文字应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恰当的两项是( )( )‎ A.从那以后,施特劳斯圆舞曲才登堂入室,从普通舞会的通俗伴奏舞曲成为正统的新年音乐会的主要旋律。‎ B.由于购房者对楼市政策有多种揣测,观望心态较重,2012年初,新房、二手房交易量大幅下跌,全国楼市哀鸿遍野。‎ C.有些革命意志衰退的人,只一味地求田问舍,为自己打算,这是最没有出息的。‎ D.为了纪念“邓小平诞辰一百周年”,新落成的“小平故居”于2003年“十.一”向游人开放,前往参观的人不绝如缕。‎ E.地震异地安置区首批“农家乐”开业,灾区民房重建基本完成,学生提前搬入新校园……纷至沓来的重建喜讯报告着灾区的重生。 ‎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上海世博会博物馆5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世博会博物馆展陈面积约12000平方米,有8个常设展厅和3个临展厅组成。‎ B.纳税人在办理登记备案、申报缴税、发票管理等130项业务时,可选择计算机、手机、自助终端和办税服务厅四种途径轻松办税。‎ C.云南出台《全省审计机关国有资产管理办法》,规定全省审计机关行政单位不得以任何形式用本单位使用、占有的国有资产举办经济实体。‎ D.食药监总局28日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保健食品监管工作的意见》,表示要对保健食品进行严格监管,明确保健食品基本定位,严格保健食品原料。‎ ‎19、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前人有诗说: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此语当然有理,不过,在过去的时代里,①国家不幸,②诗人自己也有不幸,③写出血泪交迸与苍生息息相通的诗文。④屈原得意于庙堂之上,李白沦为供奉之臣,杜甫也居画屋高楼,那中国诗歌⑤将黯然失色,如同夜空最灿烂的星辰宣告缺席。柳宗元在政治上失败,生活也坎坷困顿,⑥为他的政敌所始料不及的是,他们把他抛向了生活的底层,陷阱与荆棘造就的,却是中唐第一流的哲学家、思想家、散文家和诗人。‎ A 不仅是 而且是 才能 如果 定将 但 B 虽然是 但是 才能 如果 定将 同时 C 虽然是 但是 方可 只要 就会 但 D 不是 而且是 方可 只要 就会 同时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 谚语云:“予人玫瑰,手有余香”。然而, ① ,这样做是因为我们还没有认识到给予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力量,它对健康的好处超过你的想象。给予不仅能让人获得快乐、幸福的正面情绪,而且还能保护心脏,提高免疫力,降低抑郁和自杀风险,提升自信,延长寿命等,总之, ② 。其实,只要愿意, ③ ,做慈善、做好事、帮助困难之人,你可以常怀感恩之心,谅解和尊重别人,你还可以绽放一个动人的微笑,说出一句由衷的赞美。‎ ‎21、请认真观察下面的这幅漫画《薄养厚祭》,针对此现象写一则公益广告词(不超过25个字)并谈谈你的看法和建议(不超过50字),要求观点鲜明,条理清晰,言之有物。(5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所给的两则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材料一:“求求你,表扬我……” 长春一 媒体接到一男子电话,在电话里,他将自己多年来做的好事都说了出来,希望能够被报纸报道出来。该男子是一名烧烤店老板,从2007年开始,先后花了近20万元资助了4名学生,这些学生均已考上了大学。 材料二:在河南郑州,一位近50岁的女士从10米左右的桥上掉下,昏迷不醒,一位途经此处的女孩看到后立即拨打120,并俯身为其进行心肺复苏术、人工呼吸施救。对伤者施救后,不少热心市民也加入进来,救护车赶到之后,女孩悄然离开。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要求:结合两则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三模答案:‎ ‎1【答案】B ‎【解析】原文的意思是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当今,其主要内容都是山水、游记,而“中国文化历来注重探究人与自然的关系”,二者之间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选项强加因果。‎ ‎2【答案】A ‎【解析】A项对应的原文是“也许最佳选择就是投入到自然中去”,选项“就要投入到自然中去”,绝对化错误。‎ ‎3【答案】B ‎【解析】B项对应的原文是“对他们来说,在大自然中超脱现实、圆融身心,能使生命更快乐,人生也更有意义和价值”。选项是“人也就变得伟大了”,偷换概念。‎ ‎4.C(3分)(A项“并不都抱以乐观的态度”理解有误,三则材料“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前景”都抱以乐观的态度。B“三则材料……重在阐述对诗词综艺节目火爆现象的看法”理解有误,材料二是从主创者的角度侧重阐述举办“中国诗词大会”的意义和初衷。D项材料三选取武亦姝的例子并不是为了“说明‘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道理”,而是为了引发人们对诗词教育乃至如何传承传统文化的理性思考。)‎ ‎5.BE(4分)(A“都充分肯定了……积极的社会影响”说法绝对,材料三的看法有所保留。C项“三家媒体的受众不同”理解不准确,三家媒体的受众有交叉D项“第一、第三则材料的观点更能代表观众们对‘中国诗词大会’的普遍看法”理解有误,第三则材料是部分教育界人士的观点,不一定能代表观众们的普遍看法。)‎ ‎6.(5分)①“中国诗词大会”带领人们重温经典诗词,从而提升了人们的生活品位,让人们在原本单调乏味的生活中发现了诗意和远方;②“中国诗词大会”所选择的诗歌都很接地气,从而拉近了传统诗词与现实生活的距离,吸引人们爱上古诗词,有助于推动古诗词的普及;③“中国诗词大会”这一综艺节目的爆红,引发人们对诗词教育乃至如何传承传统文化的理性思考;④“中国诗词大会”集中展现了中华诗词文化的魅力,引发了人们的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催生了国人的文化自豪感。(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4分,答出三点给5分,意思对即可)‎ ‎7、A、D。‎ ‎8、第一问(2分): 明线:凤敏设法住进老太婆家,打算伺机除掉叛徒臭火。暗线:臭火娘接纳凤敏住下来,设计除掉了当汉奸的儿子。‎ 第二问(2分):①暗线的设置进一步深化了小说主题。(2分)②‎ 明暗双线交织,使小说情节更加集中,人物形象更加突出。(2分)意思答对即可。‎ ‎9、①第1次,“俺认您做干娘吧”。凤敏此时主动攀亲,认老太婆为“干娘”,并不是完全出自于感激之情,而是希望借此进一步接近老太婆,最终完成锄奸任务。(2分)‎ ‎②第2次,“干娘,家里没有别人了?”。这次称老太婆为“干娘”,是为了摸清臭火的行踪。此时的凤敏对老太婆并没有多少亲近感,相反还有误会。(2分)‎ ‎③第3次,“凤敏惊愕地望着老太婆,不由自主地叫了一声:‘干娘!’”。与前面三次相比,这一声“干娘”完全出自内心真情,由衷表达了凤敏对老太婆的愧疚、感动、感激和敬佩之情。(2分)‎ ‎10【答案】 A(币:礼物。)‎ ‎11.【答案】 B(“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错,应为“农历每月初一”。)‎ ‎12.【答案】 B(概括不当,不属于“秉公执法,不徇私情”。)‎ ‎13.【答案】 (1) 朝廷决议在临清建造城池,发布告征召充劳役的人。崔恭认为现在正是春天,百姓食用不足,请求朝廷等到秋收后再征。(得分点:状语后置句、“城”、“檄”、“方”、“俟”) ‎ ‎(2) 侍读尹直因为彭时、王概都是自己同乡,怕因此获罪(受到惩罚),连忙告诉了商辂,用崔恭代替了李秉。(得分点:判断句式、“以” 、“乡人”、 “得罪”句意1分)‎ ‎【参考译文】‎ 崔恭,字克让,是广宗人。正统元年考中进士,被授以户部主事的官职,提举京畿学事,去管理延绥仓库,都说他很有才能。因杨溥举荐他,升为莱州知府。内地送到辽东的布匹,,都是贮藏在郡的仓库里的,时间长了就会腐烂,看守布匹的人很多因为这个导致家庭破产。崔恭另外建造三十个敞房贮藏这些布匹,规定按年送到外面去,其他的就充当莱州府的军饷,于是放回了看守的人员八百人。也先侵犯京师,想要索要丰厚的礼物。崔恭派北方几千民兵支援京师。朝廷决定建造临清城,发布告征充劳役的人。崔恭认为现在正是春天,人民都缺少粮食,请求朝廷等到秋天收过粮食后再征。崔恭在莱州府六年,莱州的人都把他比作汉代杨震。‎ ‎ ‎ ‎ 景泰年间,崔恭被越级提拔为湖广右布政使。各司所用的物品,都是从老百姓那里取的。崔恭和手下的人作了约定,都免掉了。公安、监利的流民随意相互杀人,崔恭下令愿意入到当地户籍的人就可以随意入,要不然到秋天的时候就遣回原籍,于是那些人就安定下来了。不久,又调任江西左布政使,这里有个广济库,官吏们私自侵吞了五十万钱。崔恭将这个事告诉了巡抚韩雍,于是看守这个仓库的人都被判了罪。崔恭在江西核定了均徭法,根据轻重,每十年一次劳役,这便成了定例。‎ ‎ 天顺二年,宁王奠培不遵法度,崔恭上书参劾了他。朝廷削减了宁王的护卫数,宁王稍微有所收敛。崔恭升为右副都御史,代替李秉巡查苏州、松江等府。按照规定,崔恭推荐地方上的老人向朝廷讲述利害,陈述革新的办法。崔恭和都督徐恭一起疏通仪真的漕河,又疏通常、镇河,避免了长江的险情。做完这些后,就大力治理吴淞江。从昆山的夏界口,到上海的白鹤江,又从白鹤江到嘉定的卞家渡,最后到庄家港,一共疏通了一万四千二百余丈。又疏通了曹家港、蒲汇塘、新泾这几条河流。人民靠这个得到了好处,为他立生祠。原来的时候,周忱上奏朝廷定了赋税加征部分的条文,李秉改成了按照赋税轻重来增加减少。这个规定很平常,但难于核算,官吏们感到非常麻烦。于是崔恭免掉了李秉,一切都按周忱原来定的。‎ ‎ 吏部缺少一个右侍郎,李贤、王翱都举荐崔恭。于是朝廷召了崔恭加以任用。崔恭作了“劝惩簿”,这很有名,所有的人都知道了。王翱很看重崔恭,崔恭转调为左侍郎。崔恭在父亲死了守丧期满后重新复为原职。宪宗当了皇帝后,崔恭向朝廷请求退休不做官,朝廷不允许。成化五年,尚书李秉罢官。商辂想用姚夔,彭时想用王概,但是作言官的北方人都说实际上是彭时赶跑了李秉,在朝廷上大吵大闹。彭时推说有病不出来,侍读尹直因为彭时、王概都是自己同乡,怕因此受到惩罚,连忙告诉了商辂,以崔恭代替了李秉。过了五个月,崔恭因母亲去世回家守孝,等他离开的时候,王翱写诗赠予他。除了孝服后,起复到南京吏部任职,崔恭参劾罢免了几个部门的没有才能的几个人。成化十一年春天,朝廷让崔恭参与处理国家大事。居官三年,就退休了。又过了两年,崔恭去世。朝廷赠给他太子少保的名誉官职,给他的谥号为庄敏。‎ ‎14答案C.“人不识”三字,写出并不是人们不认识诗人,而是感叹那些欢歌笑语的人们不了解他心中的忧患。E.触觉、视觉和听觉的交替与综合,描绘了一幅独特的“早行”(甚至可以说是“夜行”)图。‎ ‎15【答案】黄诗中,除夕孤星衬托了诗人的孤寂。千家笑语之时,诗人悄然忧思,无人理解,只得把一颗明星当作知音来痴痴凝望。陈诗中,满天明星衬托了环境的黑暗,显示黎明尚未到来,以此视觉景象点扣题旨,表现诗人出行之早。(共6分,每处分析3分)‎ 癸巳除夕偶成(赏析)‎ ‎“千家笑语漏迟迟,忧患潜从物外知。”诗人思绪纷纷。上句尽情渲染了除夕夜千家万户的欢迎气氛。“千家笑语”四字紧扣题目“除夕”,描写了除夕之夜千家万户守岁迎春,欢歌笑语的气氛。人们感觉时间流逝得太快了,以至于不知不觉已到了深夜。诗人此时思绪连绵,独生忧患。“忧患”与“千家笑语”的气氛很不协调,而在这里却有机地联系起来,在封建社会里,由于贫富悬殊,除夕之夜,几家欢乐几家愁。诗人与家人团聚,本可以过愉快的除夕,但诗人却忧虑重重,这充分表现了诗人“众人皆醉吾独醒”的孤高情操和幽愤多思的性格。‎ ‎“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这两句写诗人心中忧闷而产生的独特行为。上句的“悄立”二字,写诗人一人静悄悄地站在市桥上,用外形的静谧暗示内心的不平静。“人不识”三字,写出并不是人们不认识诗人,而是感叹那些欢歌笑语的人们不了解他心中的忧患。因而诗人感到更加孤独。下句是“悄立”的“延伸”,诗人心中的忧患无法排解,便独立一人到市桥上,长久伫立,凝视天上的一颗亮星。周围的一切仿佛都不存在,似乎已经超然物外,进入物我两忘的境界。“看多时”含蓄地回答了诗人“忧患”的内容。诗人感到星移斗转,岁月如桥下的流水,一去不返,联想自己,少负盛名,却怀才不遇,即将而立之年,功不成,名不就,穷途潦倒,贫病交加,愤激悲伤之情,一齐涌上心头。‎ 诗人没有正面着墨去写忧思,而只是描写诗人在除夕之夜家家团聚、笑语声声的时刻悄立市桥上的特殊行为,从气氛的渲染和诗人默然无声凝视长空的形象给人一种感染。这样写,看似平淡,但含蓄深厚,把诗人的忧愁郁闷的’心情表达得更为深沉,更加强烈,也更有艺术表现力。‎ 早行(赏析)‎ 第一句,不说“鸡唱”,不说“晨起”,不说“开门”,不说“整车”或“动征铎”,而说主人公已在旅途行进。“行”得特别“早”,既不是用“未五更”之类的语言说出,又不是用“流萤”、“栖禽”、“渔灯”、“戍火”、“残月”之类来烘托,而是通过诗人的感觉准确地表现出来。“驼褐”,露水不易湿透;诗人穿上此衣,其上路之早可见。而“露侵驼褐”,以至于感到“晓寒”,其行之久,也不言而喻。‎ 第二句,诗人不写“月”而写“星斗”。“星斗阑干分外明”,这是颇有特征性的景象。“阑干”,纵横貌。古人往往用“阑干”形容星斗,如“月没参横,北斗阑干”之类。月明则星稀,“星斗阑干”,而且“分外明”,说明这是阴历月终(即所谓“晦日”)的夜晚。此其一。露,那是在下半夜晴朗无风的情况下才有的。晴朗无风而没有月,“星斗”自然就“阑干”、就“明”,写景颇为确切、细致。此其二。更重要的还在于写“明”是为了写“暗”。黎明之前,由于地面的景物比以前“分外”暗,所以天上的星斗也就被反衬得“分外”明。‎ 第三句“寂寞小桥和梦过”,可以说“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以梦与“寂寞小桥”结合,意象丰满,令人玩索不尽。赶路而作梦,一般不可能是“徒步”。独自骑马,一般也不敢放心地作梦。明乎此,则“寂寞小桥”竟敢“和梦过”,其人在马上,而且有人为他牵马,不言可知。‎ 第一句不诉诸视觉,写早行之景;却诉诸感觉,写寒意袭人,这是耐人寻味的。联系第三句,这“味”也不难寻。过“小桥”还在做梦,说明主人公起得太“早”,觉未睡醒,一上马就迷糊过去了。及至感到有点儿“寒”,才耸耸肩,醒了过来,原来身上湿漉漉的;一摸,露水已侵透了“驼褐”。睁眼一看,“星斗阑干分外明”,离天亮还远。于是又合上惺忪睡眼,进入梦乡。既进入梦乡,竟知道在过桥,那是因为他骑着马。马蹄踏在桥板上发出的响声惊动了他,意识到在过桥,于是略开睡跟,看见桥是个“小”桥,桥外是“稻”田,又朦朦胧胧,进入半睡眠状态。‎ 第一句写感觉,第二句写视觉;三四两句,则视觉、触觉、听觉并写。先听见蹄声响亮,才略开睡眼;“小”桥和“稻”田,当然是看见的。而“稻田深处草虫鸣”,则是“和梦”过“小桥”时听见的。正像从响亮的马蹄声意识到过“桥”一样,“草虫”的鸣声不在桥边、而在“稻田深处”,也是从听觉判断出来的。诗人在这里也用了反衬手法。“寂寞小桥和梦过”,静中有动;“稻田深处草虫鸣”,寂中有声。四野无人,一切都在沉睡,只有孤寂的旅人“和梦”过桥,这静中之动更反衬出深夜的沉静,只有梦魂伴随着自己孤零零地过桥,才会感到“寂寞”。“寂寞”所包含的一层意思,就是因身外“无人”而引起的孤独感。而“无人”,在这里又表现天色尚“早”。“寂寞”所包含的又一层意思,就是因四周“无声”而引起的寂寥感。而“无声”,在这里也表现天色尚“早”,比齐己《江行晓发》所写的“鸟乱村林迥,人喧水栅横”要“早”得多。‎ 这首诗的最突出的艺术特色,就表现在诗人通过触觉、视觉和听觉的交替与综合,描绘了一幅独特的“早行”(甚至可以说是“夜行”)图。读者通过“通感”与想象,主人公在马上摇晃,时醒时睡,时而睁眼看地,时而仰首看天,以及凉露湿衣、虫声入梦等一系列微妙的神态变化,都宛然在目;天上地下或明或暗、或喧或寂、或动或静的一切景物特征,也一一展现眼前。‎ ‎16、(1)盖余之勤且艰若此(2)余虽好修姱以革几羁兮,謇朝谇而夕替(3)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17. 答案:C.E登堂入室,比喻学问或技能从浅到深,达到很高的水平。哀鸿遍野,比喻啼饥号寒的灾民。还比作在天灾人祸中到处都是流离失所、呻吟呼号的饥民。求田问舍,本意是多方购买田地,到处问询房价。用来比喻没有远大志向。不绝如缕:形容局面危急或声音微弱。纷至沓来,形容纷纷到来,连续不断地到来。纷至沓来不仅指人;还可泛指一切事物。‎ ‎18答案:B。A.句式杂糅,“有……”和“……组成”去掉其一;C.语序不当,应为“‎ 占有、使用”;D.成分残缺,应为“严格保健食品原料管理”。‎ ‎19、答案:A。‎ ‎20、① 我们并不习惯给予 ‎②对我们的身心健康大有益处。‎ ‎③你可以用各种方式给予 ‎21答案:公益广告词:①发扬厚养薄祭传统,谱写敬老爱幼新风。②生前尽孝,莫过于善待父母;死后铺张,无异于钓取虚名。(任选其一即可)。‎ 答案:可结合传统美德,国家、社会、个人等角度,要求观点鲜明、层次清晰、表达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