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2.00 KB
  • 2021-06-07 发布

(散文阅读+鉴赏评价)第03课+解题锦囊-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名师伴学

  • 12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散文阅读+鉴赏评价)第03课+解题锦囊 ‎【解题锦囊】‎ 一、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丰富含意”侧重于语言的思想内容,“表达艺术”侧重于语言的表现形式。(1)读懂作品的“重要语句的丰富含义”。重要语句是就语句在文中地位和作用相比较而言的。一般说来,哪些语句是文中的重要语句呢?第一,是与作品的核心内容密切相关的语句。有的语句与全文的核心内容或与文章局部的主要内容密切相关。不能正确理解,就全影响对全文或某个局部的正确理解,对这样一些语句,要给以足够的关注。第二,是表达功能特别强烈的语句。有些语句在文中有高度的概括力,或者显示事物之间的差异,或者感情倾向特别强烈,这样的语句也是重要的语句。第三,是理解上容易发生偏差的语句。有些句子或句子中的一些语句,既与作品核心内容相关,有高度的概括力,又是理解上容易发生偏差的句子或语句,自然重要,如果不理解它的丰富含意,就可以说没有读懂作品。(2)理解作品的语言表达艺术。①了解叙述人称的方式与作用: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②把握语言的特点与作用:形象化。作品要求作家运用形象化的语言,生动的刻画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绘声绘色地描写社会生活的图景,使读者进入一个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艺术境界,直接地感知或想像出作家所描绘的一切。凝练含蓄。作品要尽可能用经济的笔墨去描绘和概括丰富的生活和思想,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像余地。有强烈的感情色彩。作品不同于一般的文章,它总是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塑造艺术形象,总是熔铸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这种感情鲜明表现在作品语言上。(3)重视描写的效果。作品不仅重视人物描写,同时讲究景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二、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是要求在理解和分析文学作品的基础上,对文学作品的形象、内涵和艺术魅力进行鉴赏。欣赏形象,要求把握形象的特点,分析形象的意义;赏析内涵,要求分析作品的主旨、情感和审美取向;领悟艺术魅力,要求依据文学作品的的具体内容,体会作品突出的艺术手法,考查时可以就其中的一个方面进行,也可以综合的一起进行。这个考点主要考查两个方面的重要内容:(1)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要 求把握形象的特点,分析形象的意义。文学作品的形象指的是文学作品中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生活图景。包括人物形象和事物景物形象。欣赏形象,首先要把握形象的特点,所谓特点,就是指这有别于其它形象的特征。其次,是分析形象的意义,形象一般都有表现主旨的作用,有帮助人们认识、了解社会人生,反映社会生活的本质的作用,也有寄托作者理想,以形象浇作者自家心中块垒的作用。 (2)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要求依据文学作品的的具体内容,体会作品突出的艺术手法。艺术手法多种多样,作品中使用频率比较高的艺术手法有:①象征,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观念、思想、感情。②衬托,是指不直接对主要的人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③先抑后扬,铺垫感情,引发好奇。④托物言志,作者在对事物的进行描绘的过程中,非常巧妙地寄托作者个人的情感和理念,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事物中,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含蓄、富于哲理和暗示性,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⑤借景抒情,通过景物的描写,来烘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⑥虚实结合,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⑦动静相衬,动衬静,静衬动,生动的烘托作用,相得益彰。⑧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⑨渲染,是指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外形、行为、心理、语言或事件、环境、景物等作多方面的挥洒铺陈,集中描写,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质特点。⑩联想想象,联想想象经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添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 三、评价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要求对作品表现出来的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的内涵作出恰当评说。侧重评价作品所体现的价值判断、审美取向及时代特色等。考查时可以单独进行,也可以与鉴赏作品的形象、内涵和艺术魅力结合在一起进行。任何作品都有一定的主旨,都要表达作者的情感,传达作者的审美取向。我们要通过分析作品的内容,来归纳作品的主旨,分析作者通过作品传达出的情感,感受和理解作者的审美取向,这是作品鉴赏的一个重要方面。‎ 作者总是通过自己的作品直接或间接地表达出一定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作者在文中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是指作者对某具体事物的主观倾向,或赞同或反对,或喜爱或憎恶,带有鲜明的个人主观色彩,是作者思想和世界观的反映。对作品表现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必须综合分析、全面概括,正确评价。‎ 价值判断。价值的主体是以自身的需要,即以“自身内在的尺度”来看待客体属性对于满足主体需要所具有的意义。价值关系就是主体的需要、目的和客体的属性、功能之间的关系。人们的行为选择、物品选择基于人们对不同行为、不同物品的价值判断。价值判断是关于客体对主体意义的断言。价值判断所表达的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欲望、需要与满足程度的关系。‎ 审美取向。审美观从审美的角度看世界,美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审美观是在人类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和政治、道德等其他意识形态有密切的关系。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文化和不同社会集团的人具有不同的审美观。审美观具有时代性、民族性、区域性、文化性。审美是在理智与情感、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统一上追求真理、追求发展。而背离真理与发展的审美,是不会得到社会长久普遍认可的。人之所以需要审美,是因为世界上存在着许多的东西,需要我们去取舍,找到适合我们需要的那部分,即美的事物。‎ ‎【真题演示】‎ ‎ 一、(2012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21题。‎ 掐辫子 刘心武 一对白领情侣长假携游,去到一处近年开发出的山野景点,见到瀑布深潭,她高兴得跳起来欢呼,山风掠过,将她草帽吹落潭中,她还没回过神来,他已经跃入潭中,捞起草帽,游回潭边,跃到岸上。她还没做出反应,周边的游客已经响起掌声,还有人说:“跟电影镜头似的!”‎ 他们躲到僻静处,他把上衣脱下,晾到灌木上。她说:“吓死我了。知道你要表达,可也犯不着这么冒险。”他说:“除了对你表达,其实,还有另外的内心秘密。”她狐疑了:“什么另外的秘密?”他告诉她,掉在潭里的,是草帽。草帽是用什么做的?她随口说:稻草。他告诉她,不,是麦秸。把麦秸用水泡过,然后用双手编成辫子,他们老家妇女几乎一年四季都会在做完别的活计后,来顺手干这个,叫做掐辫子。一挂辫子大约弯成五圈,近年来的收购价,是一挂一元钱,一个能干的妇女,一天掐辫子能出五六挂……‎ 她听到这儿放心了,明白他内心里,有区别于她这样的城里生城里长的人的眼光和心思,草帽对她来说,不过是一种便宜的遮阳物品,可是对他来说,是他到城里来上大学以前,奶奶、妈妈、姐姐们日常掐辫子变化成的产品。她引他聊得更多。他细细叙说。他告诉她,他们那个家乡,离交通枢纽远,历史上属于兵家必弃之地,如今则属于商家缓争之处,无山无水,开发不成旅游区,离最近的一处古迹也还有百里之遥,他也曾苦苦查阅过,竟找不出自古到今各方面的名人有出生在他们那个地方的,总之,那是一处平凡、平淡、平庸的所在。但是平实之地也有平安之福,城市化的浸润,离得还远,村庄虽然盖起了新房,却仍有古朴风貌,有人问城市膨胀耕地减少,为什么粮食还有得吃?他说,那就是因为还有他家乡那样的存在,每年还种大片的小麦,小麦收过种大片的玉米。而大田劳作之余,妇女们就维系着久远的传统,掐辫子。‎ 她在秋阳下听他讲家乡,心里仿佛陆续注入一缕一缕的光亮。他没想到她爱听这些。他进一步告诉她,他大学四年的费用,学费是爸爸供,生活费呢,全是奶奶、妈妈和姐姐掐辫子掐出来的。她把玩着那渐渐变干的草帽,忽然觉得,那是有生命的东西,她把草帽像宠物般拥在胸怀。‎ 他们原来的计划,是顺那山谷跋涉到最深处,据说那谷的尽头有更高更奇更美的瀑布,那里有开发出的农家院接待游客,在那里可以吃到若干特别的鲜鱼山蔬。但是,她提议改变行程,转而去他的老家,她说她想看掐辫子,甚至想学着掐辫子。他很高兴。他们交往并不久。这是他原来幻想过却不敢贸然提出的。是的,这个假期很长,他们完全来得及转换目的地。‎ 她随他前往他的家乡。绝对距离并不远,却要先坐火车,慢车站票,熬过一夜,再换长途汽车,再换三轮摩托,车载的终点是一处大集,从那大集镇再徒步一小时,才到他家那个村子。确实无特点可言,就是不多的树,模样雷同的房舍,不甚整洁的村道,一种只能以农村命名的混合气息。‎ 他把她引到自己家时,已经夕阳西下。一进院,不用他指点,她就看到好几个盆,有塑料盆、铝盆,还有一只陶盆,里面浸泡着大体等长的麦秸,散发出一种香臭之间的暧昧气息。他妈妈迎面出了屋,手臂上有几挂刚掐好的辫子,不是知道他们来了表示欢迎,她是地道的不速之客。他叫完“妈”就介绍说“这是我女朋友”,她赶忙称呼“大妈”。进屋以后又见到他奶奶。姐姐已经出嫁,但就在邻村,他说明天或许就会回来见面。奶奶坐在那里掐辫子,弄明白她的身份后咧开只剩几颗残牙的嘴无声地笑了好久。她随即听见院子里鸡在拍翅狂叫,她到门边往外看,是大妈在抓鸡。那只母鸡显然一贯得宠,万没想到今天风云突变,因此拼力挣扎,他知道她的心思,怕她跑出去拦阻,就站到她身边轻轻搂住她的腰,但是她懂得,大妈听见儿子把她介绍出来时,并没有什么强烈的表情,但是此刻她那满院抓鸡的肢体语言,把她面对意外之喜的满腔热情表达得淋漓尽致,一个人对另一个人如此看重,并且以如此淳朴的形态表达出来,是她职场生活中不曾经历的。‎ 晚饭后和大妈聊天,才知道如今四季都有人进村来收妇女们掐好的辫子,除了去做草帽,广东那边又有盘成“黄金条”的,没多久是下元节,祭祀亡魂,要给他们烧“黄金条”。她发现东厢柴草间堆了不少废弃的辫子,大妈悄悄告诉她,那都是奶奶掐的,老人手劲不够,掐不出合格的了,可是,掐了一辈子,喜呀悲呀什么心思都掐进去了,所以不告诉人家不收,还由着老人掐……她意识到这里的妇女掐辫子其实更具有超出换钱的生命意蕴,眼睛潮湿了。‎ 他的爸爸是兽医,那天到外地出诊,第二天一早才回来。她和他一起站在院门外,远远看到那乡村兽医骑着自行车从白杨树下过来,她忽然想大声召唤:“爸爸!”‎ ‎19.赏析倒数第二自然段中划线的语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内容:写了家人对奶奶的尊重与爱,同时也写出了奶奶把劳动视为生命的一部分,丰富了“她”对乡村淳朴亲情的体验,深深触动了“她”的心灵。‎ ‎②艺术:选取生活小事、平凡场景,蕴含深挚的感情,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使“她”的情感变化更加合理。‎ ‎ 二、(2012年高考安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往事(二)①‎ 冰 心 是除夜的酒后,在父亲的书室里。父亲看书,我也坐近书几,已是久久的沉默──‎ 我站起,双手支颐,半倚在几上,我唤:“爹爹!”父亲抬起头来。“我想看守灯塔去。”‎ 父亲笑了一笑,说:“也好,整年整月的守着海──只是太冷寂一些。”说完仍看他的 书。‎ 我又说:“我不怕冷寂,真的,爹爹!”‎ 父亲放下书说:“真的便怎样?”‎ 这时我反无从说起了!我耸一耸肩,我说:“看灯塔是一种最伟大,最高尚,而又最 有诗意的生活……”‎ 父亲点头说:“这个自然!”他往后靠着椅背,是预备长谈的姿势。这时我们都感着兴味了。‎ 我仍旧站着,我说:“只要是一样的为人群服务,不是独善其身;我们固然不必避世,‎ 而因着性之相近,我们也不必避‘避世’!”‎ 父亲笑着点头。‎ 我接着:“避世而出家,是我所不屑做的,奈何以青年有为之身,受十方供养?”‎ 父亲只笑着。‎ 我勇敢的说:“灯台守的别名,便是‘光明的使者’。他抛离田里,牺牲了家人骨肉的 团聚,一切种种世上耳目纷华的娱乐,来整年整月地对着渺茫无际的海天。除却海上的飞鸥片帆,天上的云涌风起,不能有新的接触。除了骀荡的海风和岛上崖旁转青的小草,他不知春至。我抛却‘乐群’,只知‘敬业’……”‎ 父亲说:“和人群大陆隔绝,是怎样的一种牺牲,这情绪,我们航海人真是透彻中边②的了!”言次,他微叹。‎ 我连忙说,“否,这在我并不是牺牲!我晚上举着火炬,登上天梯,我觉得有无上的倨 傲与光荣。几多好男子,轻侮别离,弄潮破浪,狎习了海上的腥风,驱使着如意的桅帆,自以为不可一世,而在狂飙浓雾,海水山立之顷,他们却蹙眉低首,捧盘屏息,凝注着这一点高悬闪烁的光明!这一点是警觉,是慰安,是导引,然而这一点是由我燃着!”‎ 父亲沉静的眼光中,似乎忽忽地起了回忆。‎ ‎“晴明之日,海不扬波,我抱膝沙上,悠然看潮落星生。风雨之日,我倚窗观涛,听浪 花怒撼崖石。我闭门读书,以海洋为师,以星月为友,这一切都是不变与永久。‎ ‎“三五日一来的小艇上,我不断的得着世外的消息,和家人朋友的书函;似暂离又似永 别的景况,使我们永驻在‘的的如水’的情谊之中。我可读一切的新书籍,我可写作,在文化上,我并不曾与世界隔绝。”‎ 父亲笑说,“灯塔生活,固然极其超脱,而你的幻象,也未免过于美丽。倘若病起来,‎ 海水拍天之间,你可怎么办?”‎ 我也笑道:“这个容易── 一时虑不到这些!”‎ 父亲道:“病只关你一身,误了燃灯,却是关于众生的光明……”‎ 我连忙说:“所以我说这生活是伟大的!”‎ 父亲看我一笑,笑我词支,说:“我知道你会登梯燃灯,但倘若有大风浓雾,触石沉舟 的事,你须鸣枪,你须放艇……”‎ 我郑重地说:“这一切,尤其是我所深爱的。为着自己,为着众生,我都愿”‎ 父亲无言,久久,笑道:“你若是男儿,是我的好儿子!”‎ 我走近一步,说:“假如我要得这种位置,东南沿海一带,爹爹总可为力?”‎ 父亲看着我说:“或者……但你为何说得这般的郑重?”‎ 我肃然道:“我处心积虑已经三年了!”‎ 父亲敛容,沉思的抚着书角,半天,说:“我无有不赞成,我无有不为力。为着去国离 家,吸受海上腥风的航海者,我忍心舍遣我惟一的弱女,到岛山上点起光明。但是,惟一的条件,灯台守不要女孩子!”‎ 我木然勉强一笑,退坐了下去。‎ 又是久久的沉默──‎ 父亲站起来,慰安我似的,“清静伟大,照射光明的生活,原不止灯台守,人生宽广得 很!”‎ 我不言语。坐了一会,便掀开帘子出去。‎ 弟弟们站在院子的四隅,燃着了小爆竹。彼此抛掷,欢呼声中,偶然有一两支掷到我身 上来,我只笑避──实在没有同他们追逐的心绪。‎ 回到卧室,黑沉沉地歪在床上。除夕的梦纵使不灵验,万一能梦见,也是慰情聊胜无。‎ 我一念至诚的要入梦,幻想中画出环境,暗灰色的波涛,岿然的白塔……‎ 一夜寂然──奈何连个梦都不能做!‎ 这是两年前的事了,我自此后,禁绝思虑;又十年不见灯塔,我心不乱。‎ 这半个月来,海上瞥见了六七次,过眼时只悄然微叹。失望的心情,不愿他再兴起。而今夜浓雾中的独立,我竟极奋迅地起了悲哀!‎ 丝雨蒙蒙里,我走上最高层,倚着船栏,忽然见天幕下,四塞的雾点之中,夹岸两嶂淡墨画成似的岛山上,各有一点星光闪烁──‎ 船身微微的左右欹斜,这两点星光,也徐徐的在两旁隐约起伏。光线穿过雾层,莹然,灿然,直射到我的心上来,如招呼,如接引,我无言,久──久,悲哀的心弦,开始策策③而动!‎ 有多少无情有恨之泪,趁今夜都向这两点星光挥洒!凭吟啸的海风,带这两年前已死的密愿,直到塔前的光下──‎ 从兹了结!拈得起,放得下,愿不再为灯塔动心,也永不作灯塔的梦。无希望的永古不失望,不希冀那不可希冀的,永古无悲哀!‎ 愿上帝祝福这两个塔中的燃灯者!──愿上帝祝福有海水处,无数塔中的燃灯者!愿海水向他长绿,愿海山向他长青!愿他们知道自己是这一隅岛国上无冠的帝王,只对他们,我愿致无上的颂扬与羡慕!‎ ‎ 一九二三年八月二十八日,太平洋舟中。‎ ‎ (选自《冰心散文》,有改动)‎ ‎【注】①本文是冰心《往事(二)》中的第八篇。②中边:内外,表里。③策策:悲戚的样子。‎ ‎13.“清静伟大,照射光明的生活,原不止灯台守,人生宽广得很!”父亲的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深化文意。强调青年人需要理性对待理想。②为后文作铺垫。启发“我”的思 考,是后文写“我”的情感变化的铺垫。③凸显父亲形象。显示出父亲的理性、睿智与慈爱。 ‎ ‎ 三、(2012年高考湖南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8题。‎ 忆韦素园君 鲁 迅 现在有几个朋友要纪念韦素园君,我也须说几句话。是的,我是有这义务的。‎ 怕是十多年之前了罢,我在北京大学做讲师,有一天。在教师豫备室里遇见了一个头发和胡子统统长得要命的青年,这就是李霁野。我的认识素园,大约就是霁野绍介的罢,然而我忘记了那时的情景。现在留在记忆里的,是他已经坐在客店的一间小房子里计画出版了。‎ 这一间小房子,就是未名社。‎ 未名社的同人,实在并没有什么雄心和大志,但是,愿意切切实实的,点点滴滴的做下去的意志,却是大家一致的。而其中的骨干就是素园。‎ 于是他坐在一间破小屋子,就是未名社里办事了,不过小半好像也因为他生着病,不能上学校去读书,因此便天然的轮着他守寨。‎ 我最初的记忆是在这破寨里看见了素园,一个瘦小,精明,正经的青年,窗前的几排破旧外国书,在证明他穷着也还是钉住着文学。然而,我同时又有了一种坏印象,觉得和他是很难交往的,因为他笑影少。“笑影少”原是未名社同人的一种特色,不过素园显得最分明,一下子就能够令人感得。但到后来,我知道我的判断是错误了,和他也并不难于交往。他的不很笑,大约是因为年龄的不同,对我的一种特别态度罢,可惜我不能化为青年,使大家忘掉彼我,得到确证了。这真相,我想,霁野他们是知道的。‎ 但待到我明白了我的误解之后,却同时又发见了一个他的致命伤:他太认真;虽然似乎沉静,然而他激烈。认真会是人的致命伤的么?至少,在那时以至现在,可以是的。一认真,便容易趋于激烈,发扬则送掉自己的命,沉静着,又啮碎了自己的心。‎ 我到广州,是第二年——‎ 一九二七年的秋初,〔8〕仍旧陆续的接到他几封信,是在西山病院里,伏在枕头上写就的,因为医生不允许他起坐。他措辞更明显,思想也更清楚,更广大了,但也更使我担心他的病。有一天,我忽然接到一本书,是布面装订的素园翻译的《外套》。我一看明白,就打了一个寒噤:这明明是他送给我的一个纪念品,莫非他已经自觉了生命的期限了么?‎ 我不忍再翻阅这一本书,然而我没有法。‎ 我因此记起,素园的一个好朋友也咯过血,一天竟对着素园咯起来,他慌张失措,用了爱和忧急的声音命令道:“你不许再吐了!”我那时却记起了伊孛生的《勃兰特》。他不是命令过去的人,从新起来,却并无这神力,只将自己埋在崩雪下面的么?……‎ 我在空中看见了勃兰特和素园,但是我没有话。‎ 一九二九年五月末,我最以为侥幸的是自己到西山病院去,和素园谈了天。他为了日光浴,皮肤被晒得很黑了,精神却并不萎顿。我们和几个朋友都很高兴。但我在高兴中,又时时夹着悲哀:忽而想到他的爱人,已由他同意之后,和别人订了婚;忽而想到他竟连绍介外国文学给中国的一点志愿,也怕难于达到;忽而想到他在这里静卧着,不知道他自以为是在等候全愈,还是等候灭亡;忽而想到他为什么要寄给我一本精装的《外套》?……‎ 一九三二年八月一日晨五时半,素园终于病殁在北平同仁医院里了,一切计画,一切希望,也同归于尽。我所抱憾的是因为避祸,烧去了他的信札,我只能将一本《外套》当作唯一的纪念,永远放在自己的身边。‎ 自素园病殁之后,转眼已是两年了,这其间,对于他,文坛上并没有人开口。这也不能算是希罕的,他既非天才,也非豪杰,活的时候,既不过在默默中生存,死了之后,当然也只好在默默中泯没。但对于我们,却是值得记念的青年,因为他在默默中支持了未名社。‎ 未名社现在是几乎消灭了,那存在期,也并不长久。然而自素园经营以来,绍介了果戈理,陀思妥也夫斯基,安特列夫,绍介了望·蔼覃,绍介了爱伦堡的《烟袋》和拉夫列涅夫的《四十一》。还印行了《未名新集》,其中有丛芜的《君山》,静农的《地之子》和《建塔者》,我的《朝华夕拾》,在那时候,也都还算是相当可看的作品。‎ 是的,但素园却并非天才,也非豪杰,当然更不是高楼的尖顶,或名园的美花,然而他是楼下的一块石材,园中的一撮泥土,在中国第一要他多。他不入于观赏者的眼中,只有建筑者和栽植者,决不会将他置之度外。‎ 我不知道以后是否还有记念的时候,倘止于这一次,那么,素园,从此别了! (选自《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有删节)‎ ‎17.综观全文,分析鲁迅笔下韦素园形象的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韦素园是一个“瘦小,精明,正经”的进步文学青年;②‎ 他有一种踏实苦干的精神,虽然穷困但仍“钉住着文学”,支持、经营未名社;③他性格认真而激烈,关爱别人胜过关心自己。 ‎ ‎ 四、(2012年高考湖北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9题。‎ ‎ 耳边杜鹃啼 ‎ 罗 琅 ‎ 午夜梦回,睡不着觉时,我通常起身看书或写稿,醒的时间无定时。近来醒来常听见悲切鸟啼,像贺铸词《忆秦城》句:‎ 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 杜鹃鸟通常在二月份起就开始夜啼,唐诗中有“杜鹃枝上月三更”,年年二月起,它的凄厉悲切德尔啼声,时近时远。我住的地方附近,有一片树林,那一片树林,晨昏可听到各种鸟鸣,自然每年也少不了杜鹃的“不如归去”的鸣叫,夜班鹃啼大概也发自那里。‎ ‎ 据说杜鹃啼到吐血而死,三月份姹紫嫣红的“山踟蹰”,有人叫“映山红”,更多人则叫它为杜鹃花,传说是因杜鹃啼叫吐血亡后,这花便是它的血化成的。杜鹃鸟开始啼叫,正式杜鹃花开得最灿烂的时候,像现在已四月立夏,我在浅水湾头,耳边还有它悲悲啼啼的声音,传自山边。看来花虽已谢而鸟未亡,可见啼血化花只是美丽的附会。‎ 杜鹃这种鸟在动物学上,是不值得恭维的,据说它不自己营巢,产卵在地上,等到其它鸟类出去觅食,剩下空果,它就把卵统统放进别人巢中,等别的鸟代它孵育。这自然不是一味好母亲所为。想来小鸟孵出来后,可能还要别人代它喂养到毛翼丰满,能自行觅食为止。这鸟比起乌鸦燕子的母性,显得不负责任,好在它能整天悲悲切切却引人同情,所以又说它是杜宇望帝的化身,是“蜀人悲子鹃鸟鸣”哩!‎ 据说逆旅中的游子,听到这种啼声,常常动起思家归心,唐代无名氏《杂诗》云:‎ ‎ 造势有家归来得,杜鹃休向耳边啼。‎ 有家归不得时,整天却听到“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心中的烦躁牵挂之情可以想象。‎ 杜鹃啼声凄厉悲切,古今公认,但它的声音大概在不同地方有不同的附会。有人听出它是“‎ 姑姑,姑姑”,也有人听出是“姑乎,姑乎”,二潮州人则听出是“姑虎,姑虎”,且凭这蹄声,编织成一个动人的故事叫做《姑嫂鸟》,潮州家喻户晓,还在舞台演出。‎ ‎ 潮州旧历四月盛产杨梅,到了端午变过时,杨梅花开在初春,也正是杜鹃启啼之时,传说有姑嫂两人善于绣花,工艺精湛,能见之花均被绣尽,唯独未见杨梅花的样貌,杨梅开花在夜间,开完便谢,同时杨梅多种于山林,封建时代的妇女三步不出闺门,她们两人深以未能亲见杨梅花开为憾,于是相议于月明之夜,结伴离家到杨梅林中观赏杨梅花开的形状,准备把它绣出来。当她们到杨梅林时,遇见一只老虎,嫂子惊得昏了过去,及醒来,不见小姑。于是一路呼唤“姑姑,姑姑”,后来叫的精疲力竭,发现小姑的鞋子,知为虎所害,于是啼叫“姑姑”变成“姑虎,姑虎”,因怕回婆家责骂,叫至吐血而死,死后化成鸟,在每年杨梅花开时即开始呼叫,一直叫到端午杨梅过后为止。‎ 潮州人叫这种鸟为“姑嫂鸟”,而不说它是与杜宇有关。一种鸟有这样那样的传说,自然是各地有不同人创造的故事。文学作品是人创造出来的,故事同环境、时间相结合,可以编成动人的作品。即使像杜鹃这样不值得恭维的鸟,一样可以附会成凄婉哀伤的故事。当我们听到这些故事,甚至读到前人写的诗词时,我们同情其故事,就自然忘记了这种鸟的恶行止,可见文学手段可以可以化腐朽为神奇。人们也喜欢把一些耳闻眼见的事物,与美好的传说结合在一起。杜鹃这种鸟就这样美化了几千年,而且还会继续下去。‎ 17. 文章用了较大的篇幅叙述“姑嫂鸟”的故事,请谈谈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相对诗词、传说的片段引用,“姑嫂鸟”这一民间故事则为完整叙述,丰富了文章内容,增添了杜鹃鸟传说的美好意义。②“姑嫂鸟”的故事为下文的议论作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