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3.50 KB
  • 2021-06-07 发布

语文卷·2017届天津市静海一中高三12月月考(2016-12)

  • 20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静海一中2016-2017第一学期高三语文(12月)‎ 学生学业能力调研试卷 考生注意:‎ ‎1. 本试卷分第Ⅰ卷基础题(75分)和第Ⅱ卷提高题(75分)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 试卷书写要求规范工整,卷面整洁清楚,如不符合要求,酌情减3-5分,并计入总分。‎ 知 识 与 技 能 学习能力 ‎(学法)‎ 习惯养成 ‎(卷面整洁)‎ 总分 内容 语言文字基础 古代诗文 ‎ 阅读表达 ‎ ‎ 分数 ‎39‎ ‎33‎ ‎18‎ ‎60‎ 减3-5‎ ‎150‎ 第Ⅰ卷 基础题(共75分)‎ 一、 基础知识(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 15分)‎ ‎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压轴(zhòu) 一场雨(chǎng) 卡脖子(qiǎ) 鞭辟入理  绿茵场 ‎ B. 下榻(tà) 创可贴(chuānɡ) 名媛(yuán) 美轮美奂 辩证法 ‎ C.碑帖(tiè) 逮 捕(dài) 心弦(xián) 两全齐美 势利眼 ‎ D.酩酊(mǐng) 夹 克(jiā) 白炽灯(chì) 归谬法 一溜烟 ‎2.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 ①尽管就业形势非常严峻,但我国近年来________就业的力度空前加大。一个有助于再就业的社会网络正在形成。‎ ‎ ②各级领导干部都要以强烈的责任意识,敢于担当的精神,不________敷衍,不打折扣,不讲得失,全力履行自己的义务。‎ ‎ ③依据职称的评定标准,教师们将注意力从正常的教学中转移了出来,时间久了,自然会对这套标准带来的戕害________。当他们从这套标准中不断受益,就更难自觉做出反思和批判。‎ ‎ A.扶持  推托  熟视无睹   B.扶持   推脱  习焉不察 ‎ C.扶植  推托  习焉不察   D. 扶植   推脱  熟视无睹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根据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提供的最新数据显示,以价值计算,在8月超过日元的人民币成为仅次于美元、欧元、英镑的全球前四大支付货币之一。‎ ‎ B. 网络问政要贴近民生实际,要将领导干部是否倾听网络民意、是否加强与网民的沟通交流,作为考量其执政能力的标准。‎ ‎ C. 近几年来,杭州围绕“我们的价值观”这一主题开展的一系列活动,旨在将作为意识形态层面上价值导向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通过一定的载体,为公众所感知和接受。‎ ‎ D. 本文试图将生活教育理论引入到中学作文教学改革中来,期望能够探索一条从本源上解决现在中学生作文中一些弊病的荆棘之路。‎ ‎4.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 A. 据吉林省的有关调查,当问及“遭遇社会风险时怎么办”,有68.0%的人回答“依靠组织解决”,只有32.0%的人回答“依靠自己解决”。‎ ‎ B.有钱的人开着上亿的跑车在街上狂飙,穷人为了获得几斤米却去卖血。这是讽刺还是批评,不论是什么,那些“富人”是否该向“穷人”伸出援助之手呢?‎ ‎ C. 王力先生认为:“现代汉语中,跟古代 ‘之’字大致相当的 ‘的’字,被认为是介词(黎锦熙《新著国语语法》1956年版)”是不恰当的 (王力《古代汉语》1981年版)。‎ ‎ D.她整日紧闭了嘴唇,头上带着大家以为耻辱的记号的那伤痕,默默地跑街、扫地、洗菜、淘米。‎ ‎5.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 楚辞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楚辞》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浪漫主义诗集,由西汉刘向辑录而成。对《楚辞》及其研究史作研究的学科,今称为“楚辞学”。‎ ‎ B.“丁忧”,古代父母死后,子女按礼须持丧三年,其间不得行婚嫁之事,不预吉庆之典,任官者需离职。‎ ‎ C. ‎ 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是《国语》,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历史著作是《左传》,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史记》,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是《汉书》。‎ ‎ D.“致仕”,“致”意思是“获得”,“仕”意为“官职”,“致仕”指获得官职。‎ 二、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 6—8 题。(每小题3 分,共9分)‎ ‎  一位新锐设计师受梵高名画《星空》的启发,设计出一条“夜光自行车道”,路面上镶嵌着成千上万颗发着蓝绿色微光的小石头,如同银河洒落人间,令人叫绝。设计师认为,技术不应是坚硬麻木的存在,而应“以一种更具交互性和诗意的方式强化我们的感受能力”。‎ ‎  的确,技术并不只具有实用价值,亦可以是审美价值的摇篮。中国的陶瓷闻名遐迩,丝绸远销世界,古代建筑令人陶醉,皆因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相得益彰。技术满足人的物质需要,艺术满足人的精神需要,技术与诗意融合,更能熏染出高品质的生活。当我们向科技的诗意一面投去更多关注,就不难发现,技术也可以充满温度和情怀,饱含灵性和魅力。【来源:全,品…中&高*考+网】‎ ‎  国内外一些城市,涌现出一种叫做“垂直森林”的新式建筑,层层种下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让绿植充满建筑空间。传统观念里,城市的钢筋水泥风格同绿色自然格格不入,“垂直森林”的建筑设计却成功地让人与自然超越空间局限融合在一起,为“诗意的栖居”创造了无限可能。在南方医科大学人体标本陈列馆,我国现代临床解剖学奠基人钟世镇院士创新标本制作方法,让各类人体铸型标本如珊瑚、水晶般精美,令参观者心情放松,不仅摆脱了对“解剖”的莫名恐惧,更对探索人体奥秘充满了兴趣。‎ ‎  科学同样要有美感,技术创新也能很诗意。如果把科技比作繁茂的大树,效率和性能是其树干,人文要素则近乎于树枝和树叶。没有树干,枝叶无所依存;剥掉树皮,去除叶子,树干不过是根木头。科技不能只有理性思维而缺少“诗性思维”,否则就难免枯燥无趣。以城市规划来说,许多城市的新城区道路宽度、公共广场都唯宽大是从,不仅不讲科学,实际上也诗意无存,既浪费也没有特色。‎ ‎  “技术的诗意”,其实不是铺陈、夸张、搞怪,而是“得天之道,其事若自然”。如同庖丁解牛,始终按照其结构特征用刀,在顺应自然求至善中尽显智慧和技艺。其中凝聚着“真”——尊重规律、以道驭术;凝聚着“善”——简约利物、惠而不费;凝聚着“美”——巧夺天工、出神入化。多些“技术的诗意”,实质正是遵守技术伦理,把创意和人文有机融合,用“人的尺度”‎ 统摄技术,给人更多便利感受和美的体验。‎ ‎  为什么有些技术成果缺乏良好用户体验?不是技术创新能力达不到,而是在贪多求快的浮躁心理驱使下主动放弃了对诗意的探求。这提醒我们,无论是规划设计还是科学研究都极具专业性,决策者有必要多咨询专业人士意见,防止“政绩冲动”和“商业驱使”误导决策。一切技术创新的目的都在于提升生活品质,理应多从人文领域寻求灵感启发和精神支柱,在实用和审美并重中释放智慧和技艺。‎ ‎  美是愉悦源泉,美也是巨大竞争力。科技之美,立足于“人的尺度”,内蕴着“技术为体、文化为魂”的规律。让科技的真、善、美可观可触可感,我们才能最大程度地兑现“科技让生活更美好”的愿望。‎ ‎    (摘编自刘根生《技术也可以“诗意盎然”》)‎ ‎6.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受梵高名画《星空》的启发而设计出的“夜光自行车道”,路面镶嵌着成千上万颗发着蓝绿色微光的小石头,如同银河洒落人间,令人叫绝。‎ ‎ B.中国的陶瓷闻名遐迩,丝绸远销世界,古代建筑令人陶醉,因为它们既有使用价值,又有审美价值,且这两种价值交相映衬,相得益彰。‎ ‎ C.“垂直森林”的建筑设计与传统观念里的钢筋水泥风格格格不入,让人与自然超越空间局限融合在一起,创造了人的“诗意的栖居”。‎ ‎ D.“技术的诗意”,如同庖丁解牛那样在顺应自然求至善中尽显智慧和技艺,它并不是铺陈、夸张、搞怪,而是“得天之道,其事若自然”。‎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技术和艺术分别满足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技术与诗意融合,“以一种更具交互性和诗意的方式强化我们的感受能力”。‎ ‎ B.为了追求高品质的生活,钟世镇院士在标本制作方法上大胆创新,让各类人体铸型标本如珊瑚、水晶般精美,令参观者恐惧顿失,兴趣盎然。‎ ‎ C.“技术的诗意”凝聚着尊重规律、以道驭术的“真”,凝聚着简约利物、惠而不费的“善”,凝聚着巧夺天工、出神入化的“美”。‎ ‎ D.有些技术成果缺乏良好用户体验的原因并不是技术创新能力达不到,而是在贪多求快的浮躁心理驱使下主动放弃了对诗意的探求。‎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技术不应是坚硬麻木的存在,当我们向科技的诗意一面投去更多关注,就不难发现,技术也可以充满温度和情怀,饱含灵性和魅力。‎ ‎ B.科技不能只有理性思维,还应该有“诗性思维”,许多城市的新城区道路宽度、公共广场唯宽大是从,既浪费也没有特色。‎ ‎ C.立足于“人的尺度”的科技之美,是愉悦源泉,也是巨大竞争力,这种美可观可触可感,会使“科技让生活更美好”的愿望早日实现。‎ ‎ D.一切技术创新理应遵守技术伦理,把创意和人文有机融合,多些“技术的诗意”,在实用和审美并重中释放智慧和技艺。‎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9—13 题。(9-12题,每小题3分,13题8分,共20分)‎ 史记•伯夷列传 司马迁 ‎ 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余悲伯夷之意,睹轶诗可异焉。其传曰: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由此观之,怨邪非邪?‎ ‎  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 余甚惑焉,倘所谓天道,是邪非邪?‎ ‎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故曰:“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举世混浊,清士乃见。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 贾子曰:“贪夫徇财,烈士徇名,夸者死权,众庶冯生。”同明相照,同类相求。“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伯夷叔齐虽贤得夫子而名益彰颜渊虽笃学附骥尾而行益显岩穴之士趋舍有时若此类名湮灭而不称悲夫。闾巷之人,欲砥行立名者 ,非附青云之士,恶能施于后世哉!‎ ‎【注】①木主:木制的灵牌;号为文王,尊称西伯昌为周文王。‎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怨是用希                希:少 ‎ B.睹轶诗可异焉            异:感到奇怪 ‎ C.伯夷、叔齐叩马而谏      叩:敲击 ‎ D.欲砥行立名者            砥:磨练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及饿且死                臣死且不避  ‎ ‎ B.盍往归焉                风雨兴焉 ‎ C.岂以其重若彼            但以刘日薄西山 ‎ D.而终身逸乐              赂秦而力亏 ‎1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 伯夷叔齐虽贤/得夫子而名益彰/颜渊虽笃学附骥尾/而行益显/岩穴之士趋舍/有时若此类名/湮灭而不称/悲夫 ‎ B. 伯夷叔齐虽贤/得夫子而名益彰/颜渊虽笃学/附骥尾而行益显/岩穴之士/趋舍有时/若此类名湮灭而不称/悲夫 ‎ C. 伯夷叔齐虽贤得/夫子而名益彰/颜渊虽笃学/附骥尾而行益显/岩穴之士/趋舍有时/若此类名湮灭而不称/悲夫 ‎ D. 伯夷叔齐虽贤得/夫子而名益彰/颜渊虽笃学附骥尾/而行益显/岩穴之士趋舍/有时若此类名/湮灭而不称/悲夫 ‎12.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用颜渊、盗跖作对比,驳斥“天道无亲,常与善人”的观点,表达对伯夷叔齐之死的悲悯的同时,自寓不平之意,表达幽愤之思。‎ ‎ B.伯夷、叔齐看见周武王在文王尸骨未寒时征讨纣王,“耻之”,他们劝谏不成后便决定在首阳山隐居,不问世事。‎ ‎ C.本文虽为伯夷叔齐列传,但关于人物生平的史料记载少,多为作者的赞论,和凭翔实史料说话的传记相比不同,开史家之先河,亦为本纪、世家、列传之仅有。‎ ‎ D.文末,作者感叹伯夷叔齐虽然贤能,但也是因为孔子的赞扬而声名昭著。表达自己羡慕伯夷,遗憾自己没有圣人赏识而名没的内心情感。‎ ‎1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规律提炼题组)(8分)‎ ‎(1)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3分) ‎ ‎(2)余甚惑焉,倘所谓天道,是邪非邪?(3分)‎ (3) 至少说出“焉”字的两种用法,并根据学过的课文举例。(2分) ‎ 四、诗歌鉴赏 ‎1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两道小题。(共8分)‎ 海上吊吴野人墓 ‎【清】于震 日落平原海气昏,一坟萧瑟对空村。‎ 纵教大业留天壤,到底虚名误子孙。‎ 岸拆蛟龙移墓道,潮来风雨吊诗魂。‎ 当年冠盖应俱在,独认残碑剔藓痕。‎ ‎【注】吴野人:明末清初著名诗人吴嘉纪,号野人。明朝覆亡后,隐居故里泰州,卒后葬于海滨。‎ ‎ (1)诗歌首联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请简要分析。(4分)‎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诗歌的颈联和尾联分别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赏析。(4分)‎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五、默写 (共5分)‎ ‎15.用课文原句填空,每处1分。‎ ‎①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②苏轼在《赤壁赋》中用高超的手法描写动人的音乐的句子:舞幽壑之潜蛟,______________。‎ ③杜甫一生失意,常陷入病痛孤独之境,《登高》一诗对此都有直接描述,这些句子是:______________,百年多病独登台。‎ ④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有一句是描写拄着拐杖出去走走,随时随地休息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 。 。‎ ⑤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引用神话传说为其增添了浪漫气息,如引用“五丁开山”一神话的句子是“地崩山摧壮士死,______________。” ‎ 六、文学类文本阅读。(共18分)‎ 汪 大 娘 ‎ ‎ 张中行  ‎ ①汪大娘,旗人,是我城内故居主人李家只管做饭的用人。我三十年代末租居李家,开始认识汪大娘。 ‎ ‎ ②那时她四十多岁,中等身材,偏于瘦;朴实,没有一点聪明精干气;很少嘻笑,但持重中隐藏着不少温和。目力不好,听说曾经把抹布煮在粥锅里。像有些妇女一样,过日子有舍身精神,永远不闲着。不记得她有请假回家的事,大概男人早已作古了吧。有个女儿住在永定门外,像是也少来往。李家人不少,夫妇之外,子二女三,逐渐都成婚传代,三顿饭,活儿不轻。‎ ‎ ③汪大娘的行事。勤勉,不希奇,希奇的是身份为外人却丝毫不见外。她主一家衣食住行的食政,食要怎样安排,仿佛指导原则不是主人夫妇的意愿,而是她心中的常理。她觉得她同样是家中的一员,食,她管,别人可以发表意见,可以共同商讨,但最后要由她做主。具体说,是离开常轨不成,浪费不成。她刚来时,推想家里人可能感到不习惯,但汪大娘是只注意常理不管别人习惯的,日久天长,杂七杂八的习惯终于被她的正气憨气压服,只好都依她。‎ ‎ ④两三年前,我们夫妇往天津,见到李家的长媳张玉婷,汪大娘呼为大少奶奶的,闲谈,说到汪大娘,她说:“‎ 我们都怕她,到厨房去拿个碗,不问她也不敢拿。孩子们更不成,如果淘气,她看不过,还打呢。所以孩子们都不敢到厨房去闹。她人真好,一辈子没见过比她更直的。”‎ ‎ ⑤李家房子多,自己住正院,其余的房子大部分出租。门户多,住时间长的,跟王大娘熟了,家里有什么事,她也管。【来源:全,品…中&高*考+网】‎ ‎ ⑥汪大娘也有使人费心的时候。是一年夏天,卫生的要求紧起来,街道主其事的人挨门挨户传达,要防四种病。如何防,第一,也许是唯一的要求,是记牢那四种病名,而且过两三天一定来查问。李家上上下下着了慌,是唯恐汪大娘记不住。小姐,少奶奶,以及上了学的孩子们,车轮战法,帮助汪大娘背。费了很大力量,都认为可以了。不想查问的人晚来一两天,偏偏先到厨房去问她。她以为这必是关系重大,一急,忘了。由严重的病入手想,好容易想起一种,说:“大头嗡。”查问的人化严厉为大笑,一个难关总算度过去。‎ ‎ ⑦还有更大的难关,是因为她年高辞谢到女儿家养老、文革的暴风刮起来的时候。李家是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当然要深入调查罪状。汪大娘曾经是用人,依常情,会有仇恨,知道得多,自然是最理想的询问对象。不幸这位汪大娘没学过阶级斗争的理论,又不识时务,所以总是答非所求。比如人家带启发性地问她:“你伺候他们,总吃了不少苦吧?”她答:“一点不苦,我们老爷太太待我很好。他们都是好人。连孩子们也不坏,他们不敢到厨房淘气。”不但启发没收效,连早已教她不要再称呼的“老爷太太”也冒出来了。煞费苦心启发的人哭笑不得,只好不再来,又一个难关平安度过去。‎ ‎ ⑧汪大娘的年高辞谢是被动的,她舍不得走,全院的人也都舍不得她走。为了表示欢送,李家除了给她一些钱外,还让孩子们带她到附近的名胜逛逛。一问,才知道她年及古稀,还没到过故宫。我吃了比她多读几本书的亏,听到这件事,反而有些轻微的黍离、麦秀之思,秀才人情,心里叨念一句:“汪大娘不识字,有福了!”那几天,汪大娘将要离去成为全院的大事,太太们和老太太们都找她去闲谈,问她女儿的住址,说有机会一定去看她。‎ ‎ ⑨我们也抄来住址。但不凑巧,还未成行时,文革的大风暴来了。其后是自顾不暇,几乎连去看看的念头也消灭了。一晃十几年过去,风停雨霁,人人有了明天还可以喝清茶看明月的安全感,我们不由得又想起这位可敬的汪大娘,她还健在吗?还住在她女儿那里吗?因为已经有了几次叩门“人面不知何处去”‎ 的伤痛经验,我们没有敢去。‎ ‎ ⑩但她正直、质朴、宽厚,只顾别人、不顾自己的少见的形象,总在我们心中徘徊;还常常使我想到一个问题,是:常说的所谓读书明理,它的可信程度究竟有多大呢?‎ ‎ (选自陕西大学出版社 张中行著《柴门清话》,有删改)‎ ‎16.理解下面句子在文中的含义。(4分)【来源:全,品…中&高*考+网】‎ ‎ (1)李家是匹夫无罪,怀璧其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2)心里叨念一句:“汪大娘不识字,有福了!”‎ ‎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 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汪大娘的“正直”?(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18. 简析⑨自然段对人物刻画和主旨的表现作用。(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19. 作者为什么在文章结尾提出一个读书明理可信程度的问题?(5分)‎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第Ⅱ卷 提高题(共75分)‎ 七、语言表达。(关键环节考核题组)(共75分)‎ ‎20.请根据《琵琶行》内容,在下面一段新课导入语中续写一句话。要求:续写句子与画横线的句子大体相似。(4分)‎ ‎  两千多年前,一个是文人雅士,一个是山野樵夫,是音乐使他们共同演奏了一曲永世流传的高山流水。在那个偶然的黄昏,鹦鹉洲的萋萋芳草,郁郁葱林,共同见证了一段知音相惜的佳话。 ‎ 一千多年前, 。 ‎ 在那个不朽的夜晚,浔阳江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风,永远记住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白居易遭贬谪之后,遇琵琶女而写出的新乐府诗《琵琶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1.填入下面画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 ‎  澄河产瓜鱼,___________背部有细骨一条,烹制后骨亦酥软可吃,极鲜美。这种鱼别处其实也有,有的地方叫水仙鱼,北京偶亦有卖,叫面条鱼。但我的家乡人认定这种鱼只有我的家乡有,而且只有文游台前面澄河里有。  ‎ A.长四五寸,通体雪白,无鳞无刺,莹润如羊脂玉  ‎ B.通体雪白,长四五寸,无鳞无刺,莹润如羊腊玉  ‎ C.长四五寸,通体雪白,莹润如羊腊玉,无鳞无刺 ‎ D.莹润如羊脂玉,长四五寸,通体雪白,无鳞无刺 ‎ ‎22.将下面的句子改写成几个短句(可调整语序、适当增减词语),做到既保留全部信息,又语言简明。(3分)‎ 共和党人特朗普在总统竞选期间多次表示要在上任后短期内废除于2010年在民主党政府大力推动下由奥巴马签署生效的,但此后被一些民众抱怨原本旨在降低就医成本却反而提高了他们每月需缴纳的医保费用的《平价医疗法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3.阅读下面的材料,为“鱼道”的设计点个赞。要求语言简明得体,35字以内。(3分)‎ 南水北调汉江四大工程之一的兴隆水利枢纽工程,由于阻断了汉江鱼类的洄游路线,耗资1300万元专修了一条保障下游鱼类能够顺利洄游的“鱼道”。“鱼道”长300多米、宽‎3米,为了分摊高达‎6米的落差,共分成44级,以改变水流速度并制造声响,同时装有模拟日光的照明设备,吸引洄游鱼类从下游一级一级上溯产卵。‎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4. 通过完成20—23题,请至少指出其中两种题型的解题关键点。(2分)‎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5.作文 阅读下面几段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 “我熟悉的一个擅长讲鬼怪故事的老人在春光中说没就没了,可他抽过的烟锅还在,怎不使人哀愁;雷电和狂风摧折了一片像蜡烛一样明亮的白桦林,从此那里的野花开得就少了,怎不令人哀愁;......”‎ ‎ ‚在这个娱乐至死的时代,一提“哀愁”二字,人们多带有鄙夷之色。好像物质文明高度发达了,哀愁就得卷起铺盖走人。于是,我们看到的是张扬各种世俗欲望的生活图景,人们忘我地跳着、叫着,有如踏上了人性自由的乐土,显得那么亢奋。‎ ‎ ƒ人的怜悯之心是裹挟在哀愁之中的,而缺乏了怜悯的艺术是不会有生命力的。一个缺少了伟大哀愁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 根据以上材料,请结合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 要求:①依据材料立意作文②题目自拟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不少于800字。‎ 静海一中2016-2017第一学期高三语文(12月)‎ 学生学业能力调研试卷答题纸 得分框 知识与技能 学习能力 ‎(学法)【来源:全,品…中&高*考+网】‎ 习惯养成 ‎(卷面整洁)‎ 总分【来源:全,品…中&高*考+网】‎ ‎ ‎ 第Ⅰ卷 基础题(共75分)‎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6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13 .(1)(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1)(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5.(5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 ‎(1)(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2)(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7.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8.(5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5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Ⅱ卷 提高题(共75分)‎ ‎20.(4分)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1.(3分)( )‎ ‎22.(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 静海一中2016-2017第一学期高三语文(12月)‎ 学生学业能力调研试卷答案 ‎1、D(A.一场雨cháng  鞭辟入里  B.媛为四声 C. 两全其美)‎ ‎2.答案B “扶植”指以某种手段培养人才或某种势力的壮大。“扶持”指扶助,护持。推脱:推卸;推托:借故拒绝。习焉不察:习惯于某种事物而察觉不到其中的问题。熟视无睹:虽然经常看见还跟没有看见一样,指对应关心的事物漠不关心。)‎ ‎3、C【A“根据……显示”句式杂糅;B“是否”与“标准”是两面与一面的关系。D“探索……一条荆棘之路”搭配不当,不合逻辑】‎ ‎4、A(B.不会使用问号:“批评,”改为“批评?”C. (A项中“(王力《古代汉语》1981年版)”应放在句号外边。D. 跑街、扫地、洗菜、淘米是并列谓语不用顿号,改为逗号。)‎ ‎5.D.“致仕”指官员辞职回家 ‎6.C (“创造了人的‘诗意的栖居’”表述有误,原文第3段的相关表述是“为‘诗意的栖居’创造了无限可能”。)‎ ‎7.B (“为了追求高品质的生活”无中生有;“兴趣盎然”也有误,原文第3段的相关表述是“对探索人体奥秘充满了兴趣”。)‎ ‎8.C (“立足于‘人的尺度’的科技之美,是愉悦源泉,也是巨大竞争力”说法有误,原文最后一段相关表述是“美是愉悦源泉,美也是巨大竞争力”;“会使‘科技让生活更美好’的愿望早日实现”也有误,文中相关表述是“我们才能最大程度地兑现‘科技让生活更美好’的愿望”。)‎ ‎9.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理解。 叩:拉住、牵住,强留 ‎10.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虚词在文中意义和用法的理解。A.副词,表将要,将近/连词,表让步,尚且,还;B.代词,他/兼词,于此C.都是介词,意为“因为”;D.连词,表转折,意为“但是”/连词,表因果关系。‎ ‎11.B伯夷、叔齐虽贤,得夫子而名益彰;颜渊虽笃学,附骥尾而行益显。岩穴之士,趋舍有时,若此类名湮灭而不称,悲夫。‎ ‎12.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掌握。根据“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可知,两人是在武王建立周朝后隐居的,而不是在武王发兵时,对其劝谏不成就隐居了。‎ ‎13.答案:(1)有道德的人最担心的是死后名声不被传扬。‎ ‎(2)我是非常怀疑(困惑)的,如果说这便是天道,那这天道究竟合理呢?还是不合理呢?‎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中句子的理解和翻译。(1)“疾”“没世”“称”各一分(2) “惑”“倘”“是…非…”解释各一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孔子说:“伯夷、叔齐,不记旧仇,因此很少怨言。”又说,他们“追求仁而得到了仁,又为什么怨恨呢?”我悲怜伯夷的心意,读到他们留下的秩诗而感到事实奇怪。他们的传记里写道: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父亲想立叔齐为君,等到父亲死后,叔齐又让位给长兄伯夷。伯夷说:“这是父亲的意愿。”于是就逃开了。叔齐也不肯继承君位而逃避了。国中的人就只好立他们的另一个兄弟。正当这个时候,伯夷、叔齐听说西伯姬昌敬养老人,便商量着说:我们何不去投奔他呢?等到他们到达的时候,西伯已经死了,他的儿子武王用车载着灵牌,尊他为文王,正向东进发,讨伐纣王。伯夷、叔齐拉住武王战马而劝阻说:“父亲死了尚未安葬,就动起干戈来,能说得上是孝吗?以臣子的身份而杀害君王,能说得上是仁吗?”武王身边的人想杀死他们,太公姜尚说:“这是两位义士啊!”扶起他们,送走了。武王平定殷乱以后,天下都归顺于周朝,而伯夷、叔齐以此为耻,坚持大义不吃周朝的粮食,并隐居于首阳山,采集薇蕨来充饥。待到饿到快要死了的时候,作了一首歌,歌辞说:“登上首阳山,采薇来就餐,残暴代残暴,不知错无边?神农虞夏死,我欲归附谁!可叹死期近,生命已衰残!”就这样饿死在首阳山。从这种情况看,伯夷、叔齐是怨呢?还是不怨呢?‎ ‎  有人说:“上天待人的准则是没有偏私的,它总是向着为善之人。”‎ 那么,象伯夷、叔齐,可以叫做善人呢,还是不算善人呢?他们聚积仁德、修洁品行达到这般地步,而终致饿死!再说在七十个弟子中间,孔子仅仅称举颜渊是好学的人,但颜渊永远穷困潦倒,连糟糠都难得饱足,终于过早地夭亡了。那种认为上天总是报答、恩赐善人的说法,又怎么样呢?盗蹠每天都杀害无辜的人,吃人的心肝,凶横残暴,聚集党徒数千人横行于天下,竟然活到高龄而死。他是遵行什么道德呢?这都是些特别重大而且明白显著的例子。如果说到近世,有些人操行不规矩,专门违犯法律,而终身享受安逸和快乐。子孙都保有丰厚的产业。那选好了道路才举步,看准了时机才说话,从不走邪道,不是公平正当的事决不奋力去做,反而遭受祸殃的人,是多得没法数的。我是非常怀疑的,如果说这便是天道,那这天道究竟合理呢?还是不合理呢?‎ ‎  孔子说过,“道德见解不同是不能共同谋划事情的”,也只能各自依照自己的意愿行事罢了。所以他说,“富贵如能追求到手,那么,即使让我执鞭为马夫,我也愿意干。如果不能追求,还是按照我所喜好的去做吧。”岁月到了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落的”。整个世道都浑浊的时候,品行高洁的人才显现出来。难道是因为他们把道德看得太重,或将富贵看得太轻吗?‎ 孔子说:“有道德的人最怕的是死后名声不被传扬。”贾谊说:“贪婪的人为财而丢命,壮烈之士为名而献身,自命不凡者为权势而死,普通老百姓爱惜自己的性命。”《易经•乾卦》说:“同样明亮的东西就互相辉映,同样种类的事物则互相应求”。“云跟从龙而生,风伴随虎而起,圣人出现,万物也因之而引人注目。”伯夷、叔齐虽是贤人,不过因为孔子的赞扬而声名更为昭著。颜渊虽然专心好学,也不过因为追随于孔子之后而德行越发显露。巖穴隐居之士,取舍是如此有规范,这些人名声淹没而不被称道,实在是可悲的事情!民间的普通人,想磨砺德行,建立名声,如果不依附那名望、地位极高的人,哪能留名于后世呢?‎ 14. ‎(1)【答案示例】诗歌首联通过描写平原落日、海上水汽、萧瑟孤坟、寂寞村落等意象,营造了一种萧瑟、苍茫、迷蒙、孤寂、伤感的意境。(4分) ‎ ‎(2)【答案示例】颈联使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用“蛟龙”比喻海浪,用蛟龙的“移”和风雨的“吊”等拟人手法写吴野人墓的荒寂。尾联使用了对比的手法:用诗人当年诗名的显赫与如今墓地的荒寂作对比,表现诗人对文人不幸命运的悲叹。(4分)【诗歌鉴赏】诗歌首句点明诗人吊吴野人墓的时间,渲染思念之情,为后文作铺垫;第二句描绘吴野人墓地衰败的景色。首联营造了悲凉、萧瑟、苍茫的意境,充满哀伤情调。颔联是激愤之语,表现对吴野人身后悲凉、冷落遭遇的悲叹和同情。颈联、尾联更加详细地描绘了吴野人墓地的景象。全诗极力渲染吴野人墓地衰败、冷落的氛围,哀叹吴野人身后凄凉的遭际,反复表露声誉名望只是空名的思想,表达对吴野人不幸命运的悲叹之情。‎ ‎15.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泣孤舟之嫠妇 万里悲秋常作客 策扶老以流憩 ‎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 ‎16. ⑴李家本无罪,但因出身(租房、雇工)致祸。‎ ‎⑵汪大娘不识字,不会有旗人昔盛今衰的黍离、麦秀之悲(古稀之年而没有到过旗人故宫的伤感),(也是秀才人情,道一句“有福”)。 ‎ ‎17.①以“常理” 主主家的食政,不顾及杂七杂八的习惯;②主家的孩子淘气她都敢打;③同院其它租赁户家中有什么事她也管。④文革中面对调查,不为逢迎而保身,实事求是说真话。‎ ‎18.①作为同院住户,抄来地址以备看望,十几年后,一旦“风停雨霁”,仍然想起她,从侧面表现王大娘的可敬;②揭示了文革对正常秩序和人性、人身的戕害。 ‎ ‎19.①汪大娘虽未读书,但能明白为人常理,恪守人生正道;②相对汪大娘,对许多(在政治运动中)为一己之利而混淆黑白、颠倒是非、丧失良知的读书人的叩问;③启人反思人性、人生的根本之理,警醒人们不要违背了读书初衷。(每个要点2分。)‎ ‎20.【答案示例】 一千多年前,一个是文人骚客,一个是天涯歌女,是音乐让他们共同演绎了一首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4分)‎ ‎21.答案:C ‎22.答案:《平价医疗法案》于2010年在民主党政府大力推动下由奥巴马签署生效。‎ 一些民众抱怨原本旨在降低就医成本的这一法案反而提高了他们每月需缴纳的医保费用。‎ 共和党人特朗普在总统竞选期间多次表示要在上任后短期内废除该法案。‎ ‎23.给鱼儿留一条通道,让自然多一份生机,也让我们心中成长一片美丽天地!‎ ‚保护生态,功在千秋,花再多的钱也值!‎ ƒ心中有鱼,更有大爱!‎ ‎④细节之美,缩短了我们在生态文明方面和先进国家的差距!‎ ‎⑤(只要扣住“生态”“细节”“关爱”等角度,语言简明有感染力,均可得分。)‎ 范文: 是谁扼杀了哀愁?     迟子建 ‎  ①现代人一提“哀愁”‎ 二字,多带有鄙夷之色。好像物质文明高度发达了,哀愁就得像旧时代的长工一样,卷起铺盖走人。于是,我们看到的是张扬各种世俗欲望的生活图景,人们好像是卸下了禁锢自己千百年的镣铐,忘我地跳着、叫着,有如踏上了人性自由的乐土,显得那么亢奋。   ②哀愁如潮水一样渐渐回落了。没了哀愁,人们连梦想也没有了。缺乏了梦想的夜晚是那么的混沌,缺乏了梦想的黎明是那么的苍白。      ③也许因为我特殊的生活经历吧,我是那么的喜欢哀愁。我从来没有把哀愁看做颓废、腐朽的代名词。相反,真正的哀愁是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是可以让人生长智慧、增长力量的。   ④哀愁的生长是需要土壤的,而我的土壤就是那片苍茫的冻土。是那种人烟寂寥处的几缕鸡鸣,是映照在白雪地上的一束月光。哀愁在这样的环境中,悄然飘入我的心灵。   ⑤我熟悉的一个擅长讲鬼怪故事的老人在春光中说没就没了,可他抽过的烟锅还在,怎不使人哀愁;雷电和狂风摧折了一片像蜡烛一样明亮的白桦林,从此那里的野花开得就少了,怎不令人哀愁;我期盼了一夏天的园田中的瓜果,在它即将成熟的时候,却被早霜断送了生命,怎不让人哀愁;雪来了,江封了,船停航了,我要有多半年的时光看不到轮船驶入码头,怎不叫人哀愁!   ⑥我所耳闻目睹的民间传奇故事、苍凉世事以及风云变幻的大自然,它们就像三股弦。它们扭结在一起,奏出了“哀愁”的旋律。所以创作伊始,我的笔触就自然而然地伸向了这片哀愁的天空,我也格外欣赏那些散发着哀愁之气的作品。我发现哀愁特别喜欢在俄罗斯落脚,那里的森林和草原似乎散发着一股酵母的气息,能把庸碌的生活发酵了,呈现出动人的诗意光泽,从而洞穿人的心灵世界。他们的美术、音乐和文学,无不洋溢着哀愁之气。比如列宾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柴可夫斯基的《悲怆交响曲》、艾托玛托夫的《白轮船》、屠格涅夫的《白净草原》、阿斯塔菲耶夫的《鱼王》等等,它们博大幽深、苍凉辽阔,如远古的牧歌,凛冽而温暖。所以当我听到苏联解体的消息,当全世界很多人为这个民族的前途而担忧的时候,我曾对人讲,俄罗斯是不死的,它会复苏的!理由就是:这是一个拥有了伟大哀愁的民族啊。   ⑦‎ 人的怜悯之心是裹挟在哀愁之中的,而缺乏了怜悯的艺术是不会有生命力的。哀愁是花朵上的露珠,是撒在水上的一片湿润而灿烂的夕照,是情到深处的一声知足的叹息。可是在这个时代,充斥在生活中的要么是欲望膨胀的嚎叫,要么是麻木不仁的冷漠。此时的哀愁就像丧家犬一样流落着。生活似乎在日新月异发生着变化,新信息纷至沓来,几达爆炸的程度,人们生怕被扣上落伍和守旧的帽子,疲于认知新事物,应付新潮流。于是,我们的脚步在不断拔起的摩天大楼的玻璃幕墙间变得机械和迟缓,我们的目光在形形色色的庆典的焰火中变得干涩和贫乏,我们的心灵在第一时间获知了发生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的新闻时却变得茫然和焦渴。   ⑧在这样的时代,我们似乎已经不会哀愁了。密集的生活挤压了我们的梦想,求新的狗把我们追得疲于奔逃。我们实现了物质的梦想,获得了令人眩晕的所谓精神享受,可我们的心却像一枚在秋风中飘荡的果子,渐渐失去了水分和甜香气,干涩了、萎缩了。我们因为盲从而陷入精神的困境,丧失了自我,把自己囚禁在牢笼中,捆绑在尸床上。那种散发着哀愁之气的艺术的生活已经别我们而去了。   ⑨是谁扼杀了哀愁呢?是那一声连着一声的市井的叫卖声呢,还是让星光暗淡的闪烁的霓虹灯?是越来越眩目的高科技产品所散发的迷幻之气呢,还是大自然蒙难后产生出的滚滚沙尘?   ⑩我们被阻隔在了青山绿水之外,不闻清风鸟语,不见明月彩云,哀愁的土壤就这样寸寸流失。我们所创造的那些被标榜为艺术的作品,要么言之无物、空洞乏味,要么迷离傥荡、装神弄鬼。那些自诩为切近底层生活的貌似饱满的东西,散发的却是一股雄赳赳的粗鄙之气。我们的心中不再有哀愁了,所以说尽管我们过得很热闹,但内心是空虚的;我们看似生活富足,可我们捧在手中的,不过是一只自慰的空碗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