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0.00 KB
- 2021-06-07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2019-2020学年高三上学期统一调研测验(一)
语文试题
一、课内文言文阅读
(一)《鸿门宴》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卻。”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从:使……跟从
B. 令将军与臣有郤 郤:隔阂
C. 范增数目项王 目:使眼色
D. 常以身翼蔽沛公 翼:翅膀
2. 对下列句子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省略句、倒装句)
B. 亚父者,范增也 (判断句)
C. 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倒装句)
D.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被动句)
【答案】1. D 2. A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可以根据词语在文言语句中的位置,推断它的词性,根据词性结合语境进行推断。有的词可分析结构辅助推断词义。同时要考虑词类活用现象。除了在平时学习中多积累之外,我们还要注意在具体环境中对实词的意义进行揣测。本题要求选择“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D项中“翼”是名词作状语,译为像翅膀一样;句意:常常张开双臂像鸟儿张开翅膀那样用身体掩护刘邦。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句式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会分析句子成分结构;然后熟知常见的文言特殊句式,掌握其语法特点;最后准确理解句意,结合语境进行判断。本题要求选“对句子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A项“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省略介词“于”,补充后应为“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句意为:将军在黄河以北作战,我在黄河以南作战。
故选A。
【点睛】参考译文:刘邦第二天早晨让一百多人骑着马跟从他来见项羽,到了鸿门,向项羽谢罪说:“我和将军合力攻打秦国,将军在黄河以北作战,我在黄河以南作战,但是我没有料到自己能先进入关中,灭掉秦朝,能够在这里又见到将军。现在有小人的谣言,使您和我产生隔阂。”项羽说:“这是沛公的左司马曹无伤说的。如果不是这样,我怎么会这样对你呢?。”项王当天就留下刘邦,和他饮酒。项羽、项伯面朝东坐;亚父面朝南坐。亚父,就是范增,刘邦面朝北坐,张良面朝西陪侍。范增多次向项王使眼色,再三举起他佩戴的玉玦暗示项王,项王沉默着没有反应。范增起身,出去,召来项庄,说:“君王的为人(心肠太软),不忍下手。你进去上前为他敬酒,敬完酒,请求舞剑助兴,趁机把刘邦击倒在座位上,杀掉他.否则,你们都将被他俘虏!”项庄就进去敬酒。敬完酒,说:“君王和沛公饮酒,军营里没有什么可以用来作为娱乐的,请让我舞剑助兴吧。”项羽说:“好。”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也拔剑起舞,常常张开双臂像鸟儿张开翅膀那样用身体掩护刘邦,项庄得不到(机会)刺杀(刘邦)。
(二)《游褒禅山记》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3.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于是余有叹焉 于是:连词
B.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非常:不平凡
C.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名:识其本名
D.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学者:求学的人
4.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其:他们
B. 其孰能讥之乎 其:那
C.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其:它的
D.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其:那些
5.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以:因为
B.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以:而,表转折关系
C.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以:连词,可译为“来”
D. 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以:“以之”的省略,因此
【答案】3. A 4. B 5. B
【解析】
【3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可以根据词语在文言语句中的位置,推断它的词性,根据词性结合语境进行推断。有的词可分析结构辅助推断词义。同时要考虑词类活用现象。除了在平时学习中多积累之外,我们还要注意在具体环境中对实词的意义进行揣测。本题要求选择“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A项中“于是”应译为“对此或对于这件事”,“于”是介词,“是”是代词。句意:对于这件事我有所感慨。
故选A。
【4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虚词主要是其的用法和意义。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明确题目要求;然后认真分析每个选项提供的句子,通过翻译句子,理解内容来确定虚词的用法及意义;最后进行比较根据要求选出答案。本题要求选不正确的一项。B项中“其”是加强反问语气的副词,难道。句意:难道谁还能讥笑吗?
故选B。
【5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虚词主要是以的用法和意义。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明确题目要求;然后认真分析每个选项提供的句子,通过翻译句子,理解内容来确定虚词的用法及意义;最后进行比较根据要求选出答案。本题要求选不正确的一项。B项中“以”是表并列关系的连词,而、又。句意为:平坦而又近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多。
故选B。
【点睛】参考译文:对于这件事我有所感慨。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所得益,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平坦而又近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多;危险而又远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少。但是世上奇妙雄伟、珍异奇特、非同寻常的景观,常常在那险阻、僻远少有人至的地方,所以,不是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虽然有了志气,也不盲从别人而停止,但是体力不足的,也不能到达。有了志气与体力,也不盲从别人、有所懈怠,但到了那幽深昏暗而使人感到模糊迷惑的地方却没有必要的物件来支持,也不能到达。可是,力量足以达到目的而未能达到,在别人看来是可以讥笑的,在自己来说也是有所悔恨的;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而未能达到,便可以无所悔恨,难道谁还能讥笑吗?这就是我这次游山的收获。
我对于那座倒地的石碑,又感叹古代刻写的文献未能存留,后世弄错了它的流传(文字)而没有人能够说明白的(情况),怎么能说得完呢?这就是学者不可不深入思考而谨慎地援用资料的缘故。
(三)《师说》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6.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通“授”,传授
B.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庸:哪,岂
C.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无:无论,不分
D.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众人:很多人
7. 下列句子中没有古今异义词语的一项是
A. 古之学者必有师
B. 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C.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D.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8. 把“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翻译成现代汉语。
【答案】6. D 7. C
8. 不通晓句读,不能解决疑惑,有的(不知句读的)从师学习,有的(不能解惑的)不从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没看出那种人的明智。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可以根据词语在文言语句中的位置,推断它的词性,根据词性结合语境进行推断。有的词可分析结构辅助推断词义。同时要考虑词类活用、通假、古今异义现象。本题选对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D项中“众人”指一般人,句意为: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文言词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有两个关键点,一是结合文言语境准确理解词语的古义,二是结合平时积累了解词语的今义。然后进行比对辨析,同时我们还需加强积累,并掌握一些导致词语古今异义的原因,以提高辨析的准确度。本题要求选“没有古今异义词语的一项”。
A项中“学者”古今异义,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所成就的人。句意为: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
B项中“从而”古今异义,古义:跟随并且;今义:表目的或结果,是连词。句意为:出生在我前面,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并且把他当作老师。
D项中“不必”古今异义,古义:不一定;今义:用不着、不需要。句意为: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
C项中没有古今异义词,句意为: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要结合语句所在语境,整体把握大意,注意关键词的落实翻译,另外要关注是否有特殊语法现象,比如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本题关键点有:“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句,调整为“不知句读,不解惑”;或,有的;师,名词或用作动词,从师学习;不,通否,不;小、大,形容词或用作名词,指小的方面、大的方面遗。
【点睛】参考译文: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从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最终不能理解了。出生在我前面,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应该)跟从(他)并且把他当作老师;出生在我后面,(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比我早,我(也应该)跟从(他)并且把他当作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哪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难啊!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并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能成为圣人的原因,愚人能成为愚人的原因,大概都出自这吧?(人们)疼爱自己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其中的文句,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道理,解答那些疑难问题的人。不通晓句读,不能解决疑惑,有的(不知句读的)从师学习,有的(不能解惑的)不从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没看出那种人的明智。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就成群聚在一起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讥笑),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难道值得奇怪吗!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
(四)《归去来兮辞》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而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俯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寓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9.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 策扶老以流憩 B. 或棹孤舟
C. 园日涉以成趣 D. 乐琴书以消忧
10. 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2)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答案】9. C 10. (1)认识到过去的错误已经不可挽回,知道未来的事还来得及补救。
(2)姑且顺随自然的变化,度到生命的尽头。抱定乐安天命的主意,还要再疑虑什么呢!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文言实词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结合句意辨别词语的词性,然后再看其在句中的位置和前后词语的词性,最后辨别该位置需要一个什么词性的词语,由此确定其活用类型。本题要求选择“加点词的活用类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A项中“策”名词作动词,拄着;句意为:拄着拐杖出去,到处走走,随时随地休息。
B项中“棹”名词作动词,用桨划;句意为:有时划着一只小船。
C项中“日”用在动词“涉”前,应是是名词作状语,每日的意思。句意为:每天在园中散步,成为乐趣。
D项中“琴书”名词作动词,弹琴读书;句意为:以弹琴读书为乐来消解忧愁。
故选C。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要结合语句所在语境,整体把握大意,注意关键词的落实翻译,另外要关注是否有特殊语法现象,比如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本题关键词有:(1)悟,领会、觉醒;已往,从前、以前;谏,劝止、挽回;来者,将来的事;追,补救。(2)聊,姑且;乘化,顺随自然,“化”指造化、自然;尽,指死;奚疑,宾语前置,疑虑什么。
【点睛】参考译文:回家去吧!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不回去呢?既然自己的心灵为形体所役使,为什么如此失意而独自伤悲?认识到过去的错误已经不可挽回,知道未来的事还来得及补救。确实走入了迷途大概还不远,知道未来的事还来得及补救。船在水上轻轻飘荡,微风吹拂着衣裳。向行人打听前面的路,遗憾的是天亮得太慢。
刚刚看到自己简陋的家门,我心中欣喜,奔跑过去。孩子们欢快地迎接,只再等上一年,便收拾行装连夜离去。院子里的小路快要荒芜了,松树菊花还长在那里;带着孩子们进了屋,美酒已经盛满了酒樽。我端起酒壶酒杯自斟自饮,观赏着庭树(使我)露出愉快的神色;倚着南窗寄托我的傲世之情,深知这狭小之地容易使我心安。每天(独自)在园中散步,成为乐趣,小园的门经常地关闭着;拄着拐杖走走歇歇,时时抬头望着远方(的天空)。白云自然而然地从山峰飘浮而出,倦飞的小鸟也知道飞回巢中;日光暗淡,即将落山,我流连不忍离去,手抚着孤松徘徊不已。
回家去吧!让我同外界断绝交游。他们的一切都跟我的志趣不合,还要驾车出去追求什么?跟亲戚朋友谈心使我愉悦,弹琴读书能使我忘记忧愁;农夫把春天到了的消息告诉了我,将要去西边的田地耕作。有时驾着有布篷的小车,有时划着一条小船,既要探寻那幽深的沟壑,又要走过那高低不平的山丘。树木欣欣向荣,泉水缓缓流动,(我)羡慕万物恰逢繁荣滋长的季节,感叹自己一生将要结束。
算了吧!活在世上还能有多久?为什么不随心所欲,听凭自然的生死?为什么心神不定,还想去什么地方?富贵不是我所求,升入仙界也没有希望。爱惜那良辰美景我独自去欣赏,或植杖而耘耔。登上东边山坡我放声长啸,傍着清清的溪流把诗歌吟唱;姑且顺随自然的变化,度到生命的尽头。抱定乐安天命的主意,还要再疑虑什么呢!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
课外文言文(一)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彭程,字万里,鄱阳人。成化末进士。弘治初,授御史,巡视京城。降人杂处畿甸多为盗,事发则投戚里、奄竖为窟穴。程每先机制之,有发辄得。巡盐两浙,代还,巡视光禄。五年上疏言:“臣适见光禄造皇坛器。皇坛者,先帝修斋行法之所。陛下即住,此类废斥尽,何复有皇坛烦置器?光禄金钱,悉民膏血。用得其当,犹恐病民,况投之无用地。顷李孜省、继晓辈倡邪说,而先帝笃信之者,意在远希福寿也。今二人已伏重辟则祸患之来二人尚不能自免岂能福寿他人倘陛下果有此举宜遏之将萌如无请治所司逢迎罪。”帝初无皇坛造器之命,特光禄姑为备。帝得程奏大怒,以为暴扬先帝过,立下锦衣狱。给事中丛兰亦巡视光禄,继上疏论之。帝宥兰,夺光禄卿胡恭等俸,付程刑部定罪。尚书彭韶等拟赎杖还职。帝欲置之死,命系之。韶等复疏救,程子尚三上章乞代父死,终不听。是时巡按陕西御史嵩县李兴亦坐酷刑系狱。及朝审,上兴及程罪状。诏兴斩,程及家属戍隆庆。文武大臣英国公张懋等合疏言:“兴所毙多罪犯,不宜当以死。程用谏为职,坐此戍边,则诈奸枉法者何以处之?”
尚书王恕又特疏救。乃减兴死,杖之百,偕妻子戍宾州,程竞无所减。程母李氏年老无他子,叩阚乞留侍养。南京给事中毛埕等亦奏曰:“昔刘禹锡附王叔文当窜远方,裴度以其母老为请,得改连州。陛下圣德,非唐中主可比,而程罪亦异禹锡。祈少矜怜,全其母子。”不许。子尚随父戍所,遂举广西乡试。明年,帝念程母老,放还。其后,刘瑾乱政,追论程巡盐时稍亏额课,勒其家偿。
程死久矣,止遗一孙女。罄产不足,则并女鬻之,行道皆为流涕。
(选自《明史·彭程传》)
1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今二人已伏重辟/则祸患之来二人/尚不能自免/岂能福寿他人/倘陛下果有此举/宜遏之将萌/如无请治/所司逢迎罪。
B. 今二人已伏重辟/则祸患之来/二人尚不能自免/岂能福寿他人/倘陛下果有此举/宜遏之将萌/如无/请治所司逢迎罪。
C. 今二人已伏/重辟则祸患之来/二人尚不能自免/岂能福寿他人/倘陛下果有此举/宜遏之将萌/如无请治/所司逢迎罪。
D. 今二人已伏/重辟则祸患之来二人/尚不能自免/岂能福寿他人/倘陛下果有此举/宜遏之将萌/如无/请治所司逢迎罪。
1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昀一项是
A. 御史:先秦时指负责记录的史官、秘书官。自秦朝始专门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
B. 刑部:官署名。隋唐至明清中央行政机构的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法律、刑狱等。
C. 朝审:明清时对于死刑案件的会审制度,由三法司以及中央重要官员进行会审。
D. 乡试:明清时在各省省城举行的科举考试。每三年的秋天举行,录取后称秀才。
1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彭程巡视京城,治盗有方。任御史巡视京城时,杂居京城地区的投降者多为盗贼,事发后则躲到皇亲或宦官处,他每每占领先机制服盗贼。
B. 彭程直言敢谏,体恤民生。在巡视光禄时,他看见光禄制造皇坛器物,于是上疏极力反对,认为不应该把民脂民膏浪费在这种无用的地方。
C. 彭程触怒皇帝,几遭处死。皇帝得到彭程奏疏后大怒,认为这是暴露先帝的过错,立即把他投入锦衣卫监狱,欲置他于死地,后将其充军。
D. 彭程备受同情,多被援救。彭程获罪后,给事中丛兰、尚书彭韶、英国公张懋、尚书王恕、南京给事中毛理等先后上疏救助,但无济于事。
1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程用谏为职,坐此戍边,则作奸枉法者何以处之?
(2)程死久矣,正遗一孙女。罄产不足,则并女鬻之,行道皆为流涕。
【答案】11. B 12. D 13. D
14.
(1)彭程进谏是他的职责,因此被充军到边疆,那么干了坏事破坏法律的人拿什么处罚他们呢?
(2)彭程死了很久,只留下一个孙女。用尽家产不够偿还,就把孙女一并卖了,过路人都为他家的遭遇流泪。
【解析】
【1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先通读语段,把握大概内容,辨别表达方式,这个语段主要意思是“现在二人已依法处死,那么灾祸的来临,二人尚且不能自己幸免,怎能使他人幸福长寿。倘若陛下真有这方面的举动,应当在将要发生时阻止。如果没有,请求惩治有关官员讨好奉承的罪行。”,然后找断句的标志,先易后难。先抓名词、动词,再抓特殊句式,用排除法,结合上下文,通览全句,在整体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关键词“则”“请”等判断。“则”一般放句首,“伏重辟”不能断开,因此排除CD,“请治所司”的意思是“请求惩治有关官员”不能断开,排除A项,故选B。
【12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D项“每三年的秋天举行,录取后称秀才”表述错误,“录取后称秀才”不正确,应是称“举人”。故选D。
【1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题要整体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人物、事件以及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要重视对原文中关键细节的理解。可使用假设法与代入法,与选项所在段落进行比对,本题D项“给事中丛兰、尚书彭韶、英国公张懋、尚书王恕、南京给事中毛理等先后上疏救助,但无济于事。”表述错误,给事中丛兰上疏并非是救助彭程,而是继续议论光禄造皇坛器之事。故选D。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本题中,第一句关键点:“坐”,因此;“则”,那么;“何以”,拿什么。第二句关键点:“遗”,留下;“罄”,用尽;“则”,就;“鬻”,卖。
【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首先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其次注意断句题大多集中在对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的考核,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
参考译文:
彭程,字万里,鄱阳人。成化末年考中进士。弘治初年,授任御史,巡视京城。投降的人杂居京城地区大多成为盗贼,事情被发现就投靠皇亲国戚、宦官小人作为巢穴。彭程每次先占有利时机制服他们,有人告发就能抓到。到两浙巡察盐政,轮换回朝,巡视光禄。弘治五年上奏疏说:“臣恰巧看见光禄制造皇坛器物。皇坛,是先帝供斋饭做法事的地方。陛下即位,这类活动全部废除,为什么又有皇坛烦劳置办器物?光禄的金钱,全部都是民脂民膏。用到恰当的地方,还恐怕伤害百姓,何况投放到无用的地方。不久前李孜省、继晓之流提倡邪说,而先帝深信他们的言论,心想长久地求得幸福长寿。现在二人已依法处死,那么灾祸的来临,二人尚且不能自己幸免,怎能使他人幸福长寿。倘若陛下真有这方面的举动,应当在将要发生时阻止。如果没有,请求惩治有关官员讨好奉承的罪行。”皇帝开始时没有在皇坛制造器物的命令,只是光禄暂且作准备。皇帝得到彭程的奏疏非常生气,认为这是暴露显扬先帝的过错,立即把他投入锦衣卫监狱。给事中丛兰也巡视光禄,接着上疏议论这件事。皇帝宽恕了丛兰,剥夺了光禄卿胡恭等俸禄,把彭程交付刑部定罪。尚书彭韶等人打算杖责赎罪恢复官职。皇帝想要置他于死地,命令拘押他。彭韶等人再次上疏救助,彭程的儿子彭尚多次上奏章乞求代父受死,最终没有允许。此时巡按陕西御史嵩县李兴也因施用酷刑关在监狱。等到朝审,呈上李兴及彭程的罪状。诏令李兴斩首,彭程及家属充军到隆庆。文武大臣英国公张懋等人联合上疏说:“李兴所杀的多为罪犯,不应判处死刑。彭程进谏是他的职责,因此充军到边疆,那么干了坏事破坏法律的人拿什么处罚他们呢?”尚书王恕又专门上疏救助。于是减免李兴死罪,杖责一百,带着妻儿充军到宾州,彭程最终没有减免。彭程的母亲李氏年老没有别的儿子,到朝廷叩拜乞求留下彭程奉养自己。南京给事中毛珵等人也上奏说:“昔日刘禹锡依附王叔文本应流放远方,裴度以他母亲年老为由奏请,得以改放连州。陛下圣德,不是唐朝皇帝可以相比的,而彭程的罪也不同于刘禹锡。请求稍微加以怜悯,保全他们母子。”不同意。儿子彭尚随父亲到戍所,后来考中广西乡试。第二年,皇帝考虑到彭程母亲年老,放他回京。后来,刘瑾扰乱朝政,追查彭程巡盐时稍微亏欠定额税,勒令他家偿还。彭程死了很久,只留下一个孙女。用尽家产不够偿还,就把孙女一并卖了,过路人都为他家的遭遇流泪。
课外文言文(二)
文言文阅读
王凯字胜之。祖审钧,尝为永兴军驻泊都监,以击贼死,遂家京兆。饶于财,凯散施结客。时寇准守长安,见其状貌奇之。为言:“审钧以忠义死,当录其孤。”遂以为三班奉职、监凤翔盩厔税。先是,守卒扫遗秆自入,凯禁绝,而众欲害之。事觉,他监官皆坐故纵,凯独得免。元昊反,尝出双烽桥、染枝谷,遇夏人,破之。又破庞青、黄罗部,再战于伺候烽,前后斩首三百余级,获区落马牛、橐驼、器械以数千计。夏人围麟州,乘城拒斗,昼夜三十一日,始解去。特迁西头供奉官。代迁,边寇犹钞掠,以为巡检使,与张岊护粮道于青眉浪,寇猝大至,与岊相失。乃分兵出其后夹击之,复与岊合,斩首百余级。又入兔毛川贼众三万凯以兵六千陷围流矢中面斗不解又斩首百余级贼自蹂践死者以千数后夏人二万寇青塞堡,凯出鞋邪谷,转战四十里,大败之,复得所掠马牛以还。凯治军有纪律,善抚循士卒,平居与均饮食,至临阵援枹鼓, 毅然不少假。故士卒畏信,战无不力,前后与敌遇,未尝挫衄。兔毛川之战,内侍宋永诚哭于军中,凯劾罢之。经略使明镐言凯在河外九年,有功,遂领资州刺史。久之召还,未及见,会甘陵盗起,即命领兵赴城下。贼平,泽州刺史、知邠州。未几,又徙秦凤路,辞日,帝谕以唃氏木征, 交易阻绝,颇有入寇之萌,宜安静以处之。凯至,与主帅以恩信抚接, 遂复常贡。卒,年六十六。赠彰武军节度使,谥庄恪。
(节选自《宋史·王凯传》)
15.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又入兔毛川/贼众三万/凯以兵六千/陷围/流矢中面/斗不解/又斩首百余级/贼自蹂践/死者以千数/
B. 又入兔毛川/贼众三万/凯以兵六千陷围/流矢中面/斗不解/又斩首百余级/贼自蹂践/死者以千数/
C. 又入兔毛川/贼众三万/凯以兵六千/陷围流矢中/面斗不解/又斩首百余级/贼自蹂/践死者以千数/
D. 又入兔毛川/贼众三万/凯以兵六千/陷围流矢/中面/斗不解又斩首百余级/贼自蹂/践死者以千数/
16.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京兆,因初指西汉都城——今陕西西安附近地区,后世便以之指称都城。
B. 枹鼓,分指“鼓槌”“鼓”,因其在战场上能增提势气,后又常指“战鼓”。
C. 经略使,指在边境重要区域设置的主管边务的长官,唐宋诸朝多有设置。
D. 谕,文中为“谕旨”简称,“谕旨”是指帝王诸侯及部分高官的诏令。
17.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凯秉公绝私,维护公家利益。面对守卒将遗落的草料归入私囊的行为,他不像其他监察官员那样纵容,而是严令禁止。
B. 王凯不畏艰险,屡次建立战功。与夏军作战中,他移徙多处作战,苦守围城一月,斩获敌首物资颇多,立下了赫赫战功。
C. 王凯治军有方,军纪严明。平日里,他与将士们平分食物,战时,将士们甘愿为他竭力作战。
D. 王凯谨遵圣命,成功化解夷患。少数名族有叛乱之嫌,他采取“无为”之策,静观其变,顺利消除了叛离之患。
18.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寇准守长安,见其状貌奇之。为言:“审钧以忠义死,当录其孤。”
(2)代迁,边寇犹钞掠,以为巡检使,与张岊护粮道于青眉浪,寇猝大至,与岊相失。
【答案】15. B 16. D 17. D
18. (1)当时寇准任长安太守,见到他的外形相貌觉得不寻常。为他上言:“王审钧为忠义而死,应当录用他的遗孤。”
(2)任满升迁,边境敌军还在掠夺,王凯任巡检使,与张岊在青眉浪保护粮道,敌军突然大批到达,与张岊失散。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如本题中,“又入兔毛川/贼众三万/凯以兵六千陷围/流矢中面/斗不解/又斩首百余级/贼自蹂践/死者以千数”,这段文字是说“又进入兔毛川,贼军人马三万,王凯率六千士兵陷入包围,飞箭射在脸上,战斗不停,又斩首百余级,贼军自相践踏,死的人数以千计”,圈出句子中名词和代词,如“兔毛川”“贼众”“凯”“兵”“流矢”“面”“贼”“死者”等,然后根据句意和语法进行排除,如“中”意思是“射中”,主语是“流矢”,宾语是“面”,句子结构完整,应该在“面”后断开,排除CD两项;分析AB两项来看, “陷围”是“以兵六千”的结果,二者之间不需要断开,如果断开,则“以兵六千”感觉语义不完整,排除A项,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中,D项,“‘谕旨’是指帝王诸侯及部分高官的诏令”中“诸侯及部分高官”错误,“谕旨”指晓谕帝旨或皇帝的诏令。故选D。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本题中,D项,“采取‘无为’之策,静观其变”错误,文中说的是“与主帅以恩信抚接”,说明王凯到任后,还是采取了一些积极措施的。故选D。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本题中,第一句中,“守”,名词做动词,做太守;“状貌”,外形相貌;“奇”,形容词意动,认为不一般;“为”,替,“为”后省略代词“之”;“以”,因为;“录”,录用;“孤”,遗孤;两个“其”都是代词,第一个代王凯,第二个代王审钧。第二句中,“代迁”,任满升迁;“犹”,仍然;“抄掠”,掠夺;“以为”应为“以之为”,让……担任;“……于青眉浪”状语后置,应为“于青眉浪护粮道”;“至”,到;“失”,失散。
【点睛】文言断句的基本原则: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名词断句法。通读全文,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国家名、官职名等。这些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然后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情,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等。(找动词)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虚词断句法。①文言文中常见放在句首的发语词有:夫、盖、焉、惟、斯等等;②放在句尾的语气词有:也、矣、乎、哉、与(欤)、焉、耶(邪)等等;③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字前面要断开)④有些复音虚词大体上都位于一句话的开头,这些词前一般要断句。比如:且夫、若夫、乃夫、已而、至若、于是、虽然、至于、是故、向使、纵使等等。⑤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⑥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对话标志断句法。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语序句式断句法.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格式对文言文句读有着非常大的帮助。文言文也是讲究修辞的,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利用这两大特点,我们就可以比较好地断句。
文言文参考译文:
王凯字胜之。祖父王审钧,曾为永兴军驻泊都监,因为攻打敌人而战死,于是在京兆安家。钱财富足,王凯分散施舍结交宾客。当时寇准任长安太守,见到他的外形相貌觉得不寻常。为他上言:“王审钧为忠义而死,应当录用他的遗孤。”于是授为三班奉职、监凤翔盩厔税。在此之前,守卫的士兵打扫遗漏的草料归自己,王凯禁止,因而众人都想杀害他。事情被发觉,其他监官都定罪为故意纵容,王凯惟独得以免罪。元昊反叛,王凯曾从双烽桥、染枝谷出发,遇到夏军,打败了他们。又攻破庞青、黄罗部,第二次在伺候烽作战,前后斩首三百余级,缴获部落的牛马、骆驼、器械以数千计。夏军包围麟州,登城抵御战斗,三十一个昼夜,敌解围离去。特别提升西头供奉官。任满升迁,边境敌军还在掠夺,王凯任巡检使,与张岊在青眉浪保护粮道,敌军突然大批到达,与张岊失散。王凯就分兵从敌人后面出击夹攻他们,又与张岊会合,斩首百余级。又进入兔毛川,贼军人马三万,王凯率六千士兵陷入包围,飞箭射在脸上,战斗不停,又斩首百余级,贼军自相践踏,死的人数以千计。后来夏军二万侵犯青塞堡,王凯从鞋邪谷出兵,转战四十里,大败他们,夺回被抢走的牛马返回。王凯治理军队有纪律,善于安抚士卒,平时与他们均分饮食,临阵作战执槌击鼓,毅然毫不宽容。因此士卒敬畏信服,作战无不出力,前后与敌人相遇,从未挫败。兔毛川之战,内侍宋永诚在军中哭泣,王凯弹劾罢免他。经略使明镐上言王凯在黄河外九年,很有功劳,于是领资州刺史。很久以后召回朝廷,没来得及召见,适逢甘陵盗贼起事,就命令领兵赶赴城下。贼被平定,授泽州刺史、邠州知州。不久,又徙秦凤路,辞行之日,皇帝告诉他唃氏木征,贸易断绝,很有入寇的趋势,应当安静地对待。王凯到达,与主帅以恩惠信用安抚接待,于是恢复进贡。去世,享年六十六岁。赠官彰武军节度使,谥号庄恪。
课外文言文(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药元福,并州晋阳人。幼有胆气,善骑射。开运初,契丹陷甘陵,围魏郡。少帝驻军澶渊,契丹阵于城北,元福以左千牛卫将军领兵居阵东偏。澶民有马破龙者告契丹曰:“先攻其东,即浮梁可夺。”契丹信之,尽锐来战。元福奋铁挝击契丹,左右驰突,无不披靡,契丹兵溃。少帝登城,见元福力战,召抚之曰:“汝奋不顾命,虽古之忠烈无以过之。”明日将战,面授元福郑州刺史,为权臣所沮,止刺原州,俄改泰州。
明年,契丹复入。命元福与李守贞等御之于阳城。晋师列方阵设拒马为行寨契丹以奇兵出阵后断粮道晋人乏水士马饥渴凿井未及泉土辄坏塞。契丹顺风扬尘,诸将皆曰:“彼势甚锐,俟风反与战,破之必矣。”守贞与元福谋曰:“军中饥渴已甚,若俟风反出战,吾属为虏矣。彼谓我不能逆风以战,宜出其不意以击之,此兵家之奇也。”元福乃率麾下骑,开拒马出战,诸将继至,契丹大败。
会灵武节度王令温以汉法治蕃部,西人苦之,共谋为乱,三族酋长拓跋彦超、石存、乜厮褒率众攻灵州。令温遣人间道入奏,乃以河阳节度冯晖镇朔方,召关右兵进讨,以元福将行营骑兵。元福与晖出威州土桥西,遇彦超兵七千余,邀晖行李。元福转战五十里,杀千级,禽三十余人。朔方距威州七百里,无水草,师须赍粮以行,至耀德食尽。彦超等众数万,扼要路,据水泉,以待晖军,军中大惧。元福曰:“彼知我军饥渴,邀我于险,迁延至暮,则吾党成禽矣。”晖惊曰:“奈何?”元福曰:“彼虽众而精兵绝少,元福请以麾下骑先击西山兵,公但严阵不动,俟敌少却,当举黄旗为号;旗举则合势进击,败之必矣。”晖然其策,遂率众进击,敌众果溃。
后周世宗高平之战,刘崇败走太原,遂纵兵围其城。以元福为同州节度。时攻具悉备,城中危急,以粮运不继,诏令班师。元福上言曰:“进军甚易,退军甚难。”世宗曰:“一以委卿。”遂部分卒伍为方阵而南,元福以麾下为后殿。崇果出兵来追,元福击走之。
(选自《宋史》卷二百五十四,有删节)
19.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晋师列方阵设/拒马为行寨/契丹以奇兵出阵后/断粮道/晋人乏水/士马饥渴/凿井未及泉/土辄坏塞。
B. 晋师列方阵/设拒马为行寨/契丹以奇兵出阵/后断粮道/晋人乏水/士马饥渴/凿井未及泉土/辄坏塞。
C.
晋师列方阵/设拒马为行寨/契丹以奇兵出阵后/断粮道/晋人乏水/士马饥渴/凿井未及泉/土辄坏塞。
D. 晋师列方阵设/拒马为行寨/契丹以奇兵出阵/后断粮道/晋人乏水/士马饥渴/凿井未及泉土/辄坏塞。
20.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班师”即“还师”,指调回出征的军队或出征作战的军队胜利归来,文中的后周世宗并未打胜仗,只是把军队调回来。
B. “麾下”指将帅的大旗之下,也可以借指部下,还可引申为对将帅的敬称。此处的“麾下”与下文“以麾下骑”均指部下。
C. “节度”即节度使,是唐代始设的官名,它的职责是统管所辖地区的军政大权,初仅设于京畿附近,后边境也相继增设。
D. “开运”是五代十国时期后晋皇帝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封建帝王用来纪年的名号,汉武帝刘彻开创了年号纪年的先例。
21.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药元福作战英勇,奋不顾身。他在澶渊同契丹军队作战时奋力打击契丹军队,所向无敌,得到后晋少帝的高度评价。
B. 药元福敢用奇兵,出其不意。他与李守贞在阳城同契丹军队作战时,力排众议,迎风出击,打败了敌军。
C. 药元福处险不惊,沉着应战。彦超等所率敌军人数众多、占据地利,元福不顾冯晖反对,主动出战,一举击溃敌军。
D. 药元福知己知彼,分析精准。后周世宗因为粮草运送跟不上,打算退兵,药元福了解敌我形势,并做出了准确判断。
22.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明日将战,面授元福郑州刺史,为权臣所沮,止刺原州,俄改泰州。
(2)世宗曰:“一以委卿。”遂部分卒伍为方阵而南,元福以麾下为后殿。
【答案】19. C 20. C 21. C
22. ①第二天将要作战,(少帝)当面任命药元福为郑州刺史,被当权大臣阻止,只担任原州刺史不久改任泰州刺史。
②世宗说:“一切都委托你了。"于是部署士兵列方阵向南退却,药元福带领所属部队殿后。
【解析】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话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司,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复等修辞。 “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要特別注意。作答时可先排除断句一致处,再判断不一致处的正确断法。本题句子大意是:后晋军队排列成方阵,设可移动障碍物作行寨。契丹出奇兵从阵后出击,切断粮道,后晋军队缺水,兵士、马匹又饥又渴。他们凿井没有见到水,土壁就倒塌填塞。“列方阵”“ 设拒马”均为动宾结构,“方阵”作“列”的宾语,动词“设”作“拒马”的谓语,所以在“方阵”后断开。排除A、D两项。根据文意及常理推断,两军交战,如果说“以奇兵”,肯定是“出阵后”,然后“断粮道”。如果“出阵”“后断粮道”,就不能体现其出兵之“奇”,所以在“出阵后”断开。排除B项。
故选C。
【20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要求选择“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C项中说节度使“初仅设于京畿附近,后边境也相继增设”错误。节度使最初仅设置于边境地区,后内地也相继增设。
故选C。
【21题详解】
本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力分析综合C。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译错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C项“元福不顾冯晖反对,主动出战,一举击溃敌军”说法有误,根据原文语句“元福曰:‘彼虽众而精兵绝少,元福请以麾下骑先击西山兵,公但严阵不动,俟敌少却,当举黄旗为号;旗举则合势进击,败之必矣。’晖然其策,遂率众进击,敌众果溃”,可知元福与冯晖统一作战思想后,冯晖策应配合元福,才最终击溃了敌军。
故选C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要结合语句所在语境,整体把握大意,注意关键词的落实翻译,另外要关注是否有特殊语法现象,比如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本题关键词有:①明日,第二天;面授,当面任命;为权臣所沮,被动句;沮,通“阻”,阻止;止,只、仅仅;俄,不久。②一,整个、全;部分:部署安排;卒伍,士兵;南,名词作动词,向南撤退;以,率领。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药元福,并州晋阳人。自幼有胆量勇气,善于骑马射箭。开运初年,契丹攻破甘陵,包围了魏郡。后晋少帝(石重贵)在澶渊驻扎军队,契丹军队在城北布阵,药元福作为左千牛卫将军率领军队位于军阵东侧。有一个叫马破龙的澶渊百姓告诉契丹军队说:“先攻击后晋的东边,就可以夺取入城的浮桥。”契丹军队相信他,竭尽精锐部队来作战。药元福举起铁挝击杀契丹人,左右奔驰冲击,所向披靡,契丹军队溃败。少帝登上城头,看到药元福奋力作战,召见抚慰他说:“你奋不顾身,即使古代的忠烈将士也不能超过。”第二天将要作战,(少帝)当面任命药元福为郑州刺史,被当权大臣阻止,只担任原州刺史,不久改任泰州刺史。
第二年,契丹再次入侵。(朝廷)命令药元福与李守贞等在阳城御敌。后晋军队排列成方阵,设可移动障碍物作行寨。契丹出奇兵从阵后出击,切断粮道,后晋军队缺水,兵士、马匹又饥又渴。他们凿井没有见到水,土壁就倒塌填塞。契丹军顺风扬起尘土。将领们都说:“契丹军气势非常旺盛,等风向改变同他们作战,就一定能打败他们。”李守贞同药元福商量说:“军队中人马饥渴已很严重,如果等到风向改变了再出去作战,我等就都成为契丹的俘虏了。他们认为我们不能逆风作战,我们应当出其不意地攻击他们,这是用兵者的奇谋。”药元福于是率领手下骑兵,打开障碍物出战,各位将领跟着到来,契丹军队大败。
恰逢灵武节度王令温用汉法来管理当地少数民族,蕃人感到困苦,共同谋划叛乱。三个部族的首领拓跋彦超、石存、乜厮褒率领部众进攻灵州。王令温派人从小路入朝上奏,(朝廷)就命令河阳节度使冯晖镇守朔方,召集关右军队进兵征讨,让药元福统率行营骑兵。药元福同冯晖出兵威州土桥西边时,遇到拓跋彦超部队七千多人,他们拦劫冯晖的军用物资。药元福辗转作战五十里,斩杀敌军千人,生擒三十多人。朔方距离威州七百里,沿途无水草,部队必须携带粮草行军,到耀德时粮食吃完了。拓跋彦超等部众有数万人,把守要道,占据了水源,等待冯晖军队的到来,后晋军士非常惊恐。药元福说:“他们知道我军又饥又渴,在险要的地方拦截我们,拖延到傍晚,我们这些人就都被活捉了。”冯晖大惊说:“那怎么办?”药元福说:“他们虽然人多,但真正精锐的士兵极少,我请求用我的骑兵先击溃西山的敌军,您只管摆好严整的阵势不动,等到敌军稍稍后退,我们以举黄旗为号令;黄旗一举就合力进军出击,敌军必败。”冯晖同意了他的计策,药元福率部进军出击,敌军果然被击溃。
后周世宗柴荣在高平作战时,刘崇被打败逃往太原,于是发兵包围了太原城,任命药元福为同州节度。当时攻城的器械都已准备齐全,城中形势危急,因为粮草运送跟不上,周世宗只能下令调回军队。药元福上书说:“进军十分容易,退军却非常困难。”世宗说:“一切都委托你了。”于是把士兵部署分配列方阵向南退兵,药元福带领所属部队殿后。刘崇果然出兵追击,药元福击退了他们。
课外文言文(四)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邹智,字汝愚,合州人。年十二能文。家贫,读书焚木叶继晷者三年,举成化二十二年乡试第一。
时帝益倦于政,而万安、刘吉、尹直居政府,智愤之。道出三原,谒致仕尚书王恕,慨然曰:“治天下,在进君子退小人。方今小人在位,毒痡四海,而公顾屏弃田里。智此行非干科名,欲上书天子,矫世变俗,拯斯民于涂炭耳。”恕奇其言,笑而不答。明年登进士,改庶吉士,遂上疏曰:“陛下于辅臣遇事必咨殊恩异数必及亦云任矣然或进退一人处分一事往往降中旨使一二小人阴执其柄是既任之而又疑之也。陛下岂不欲推诚待物哉?”疏入,不报。
智既慷慨负奇,其时御史汤鼐、中书舍人吉人、进士李文祥亦并负意气,智皆与之善。因相与品核公卿,裁量人物。未几,孝宗嗣位,弊政多所更。智喜,以为其志且得行
,复上书曰:“少师安持禄怙宠,少保吉附下罔上,太子少保直挟诈怀奸,世之小人也。陛下留之,则君德必不就,朝政必不修,此弊所当革者也。致仕尚书王恕忠亮可任大事,尚书王竑刚毅可寝大奸,都御史彭韶方正可决大疑,世之君子也。”帝得疏,颔之。居无何,安、直相继罢斥。而吉任寄如故,衔智刺骨。
鼐常朝当侍班,智告之曰:“祖宗盛时,御史侍班,得面陈政务得失,立取进止。自后惟退而具疏,君幸值维新之日,盍仿先朝故事行之。”及恕赴召至京,智往谒曰:“后世人臣不获时见天子,故事多苟且。愿公且勿受官,先请朝见,取时政不善者历陈之,力请除革,而后拜命,庶其有济。若先受官,无复见天子之日矣。”鼐与恕亦未能用其言。
会刘概狱起,吉使其党魏璋入智名,遂下诏狱。智身亲三木,仅属喘息,慷慨对簿曰:“智见经筵以寒暑辍讲,午朝以细事塞责,纪纲废驰,风俗浮薄,生民憔悴,边备空虚,私窃以为忧。与鼐等往来论议诚有之,不知其他。”谳者承吉意,竟谪广东石城。
智至广东,总督秦纮檄召修书。弘治四年十月得疾遽卒,年二十有六。天启初,追谥忠介。
(选自《明史·邹智传》,有删改)
23.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陛下于辅臣遇事/必咨殊恩异数/必及亦云任矣/然或进退/一人处分一事/往往降中旨/使一二小人阴执其柄/是既任之而又疑之也/
B. 陛下于辅臣/遇事必咨/殊恩异数必及/亦云任矣/然或进退/一人处分一事/往往降中/旨使一二小人阴执其柄/是既任之而又疑之也/
C. 陛下于辅臣遇事/必咨殊恩异数必及/亦云任矣/然或进退一人/处分一事/往往降中/旨使一二小人阴执其柄/是既任之而又疑之也/
D. 陛下于辅臣/遇事必咨/殊恩异数必及/亦云任矣/然或进退一人/处分一事/往往降中旨/使一二小人阴执其柄/是既任之而又疑之也/
2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乡试,指明清两代每三年一次在县城举行的考试,因考期在八月,故又称为秋试、秋闱。
B. 侍班,指古代臣下轮流在宫内或行在所随侍君主,记事、记注起居,或处理其他事宜,即“入直”。
C. 三木,桎、梏、拲合称“三木”,可以枷在犯人颈、手、足三处的刑具,因为是木制的,所以称为三木。
D. 对簿,指受审问。簿,狱辞的文书,相当于现在的诉状。在古代审讯时,依据状文核对事实,故称对簿。
25.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邹智生性耿直。他路过三原,拜见退休尚书王恕,为王恕的遭遇打抱不平,并表达了上书天子的意愿,王恕没有发表什么意见。
B. 邹智嫉恶如仇。万安、刘吉、尹直把持朝政,他十分愤恨,等到孝宗即位时,便对此三人进行弹劾,后来刘吉被罢免,所以对邹智怀恨在心。
C. 邹智向皇帝推荐王恕,等到王恕受诏进京后,又建议王恕先拜见皇帝陈述弊政,后接受官职,否则难以再见到天子。
D. 邹智与御史汤鼐意气相较,关系友善,他们经常在一起品评人物,理论朝纲与民生。但后来被品评过的少保刘吉指使同党魏璋构陷邹智入狱。
26.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智此行非干科名,欲上书天子,矫世变俗,拯斯民于涂炭耳。
(2)未几,孝宗嗣位,弊政多所更。智喜,以为其志且得行。
(3)自后惟退而具疏,君幸值维新之日,盍仿先朝故事行之。
【答案】23. D 24. A 25. B
26. (1)我此行并不是为了求取科举功名,是想上书天子,改变风俗,将人民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罢了。
(2)不久,明孝宗即位,对以往的弊政多有改革。邹智很高兴,认为自己的志向将能够实行。
(3)到后来只有等到退朝后用疏来陈述,你有幸遇到朝廷革新的时候,何不效仿先朝事例行事。
【解析】
【2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话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司,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复等修辞。
“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要特別注意。作答时可先排除断句一致处,再判断不一致处的正确断法。本题句子大意是:陛下对于辅臣,每当遇到政事必定同他们商议,并对他们施以隆重的礼遇和特殊的恩惠,也可以说很信任了。然而或是升降一个人的职位,或是处理一件事,往往直接由宫廷发出诏谕,使一二个小人暗中掌握其权柄,这实际上是对辅臣既任用他而又怀疑他。“陛下”是主语,“于辅臣”是介宾短语作状语,指出“遇事必咨”的对象,“遇事必咨”是动词性短语作谓语,不能拆开。所以应在“于辅臣”后停顿,突出强调状语。排除A、C两项。“进退一人”“处分一事”结构相同,应在两者中间断开。排除B项。另外“中旨”是一个词,指皇帝的诏谕,不应拆开,据此也可确定排除B项。
故选D。
【24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要求选不正确的一项。其中A项说法有误,乡试,指明清两代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考试。
故选A。
25题详解】
本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力分析综合C。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译错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本题要求选不正确的一项,其中B项“后来刘吉被罢免”说法有误。原文中说“居无何,安、直相继罢斥。而吉任寄如故,衔智刺骨”,可见是万安、尹直被罢免。
故选B。
【2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要结合语句所在语境,整体把握大意,注意关键词的落实翻译,另外要关注是否有特殊语法现象,比如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本题关键词有:(1)干,动词,求取;科名,科举功名;矫,纠正;拯斯民于涂炭,状语后置,调整为“于涂炭拯斯民”,“涂炭”比喻极困苦的境遇。(2)未几,不久;嗣,继承;更,改变、改换;以为,认为;且,将要。(3)具疏,备文分条陈述;值,遇到,碰上;盍,何不;故事,先例,旧日的典章制度。
【点睛】参考译文:邹智,字汝愚,合州人。十二岁能写文章。家境贫穷,他利用烧树枝树叶发出的火光,夜以继日地读书三年,成化二十二年,乡试中获第一名。
当时明宪宗愈加懒理朝政,而万安、刘吉、尹直位居内阁权力机构,邹智十分愤恨。途经三原时,求见辞官返乡的尚书王恕,感慨地说:“要想治理好天下,在于任用君子斥退小人。当今小人在位,祸害天下,而您却被屏弃乡村。我此行并不是为了求取科举功名,是想上书天子,改变风俗,将人民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罢了。”王恕认为他说的话不寻常,笑笑没有应声。第二年邹智考中进士,任庶吉士,邹智于是上疏道:“陛下对于辅臣,每当遇到政事必定同他们商议,并对他们施以隆重的礼遇和特殊的恩惠,也可以说很信任了。然而或是升降一个人的职位,或是处理一件事,往往直接由宫廷发出诏谕,使一二个小人暗中掌握其权柄,这实际上是对辅臣既任用他而又怀疑他。陛下难道不想推诚布公地待人吗?”奏章送呈皇帝,皇帝不给答复。
邹智生性大方豪气自负,当时御史汤鼐、中书舍人吉人、进士李文祥也都有志向气概,邹智同他们关系都不错。他们在一起品评朝臣,议论人物。不久,明孝宗即位,对以往的弊政多有改革。邹智很高兴,认为自己的志向将要能够实行,又上书说:“少师万安恃位取宠,少保刘吉对下附和对上欺骗,太子少保尹直心怀奸诈,都是些世上的小人。陛下留用他们,那么君王的德行必不完善,朝政必定整治不好,这弊病是应当革除的。退休尚书王恕忠诚磊落,可以担当重任,尚书王竑刚强果断,可以止息大奸之谋,都御史彭韶端平正直,可以决断大政方针,他们是世间的君子。”皇帝看完奏疏,点头表示赞赏。过了不久,万安、尹直相继被罢免。而刘吉仍居旧职,他对邹智恨之入骨。
汤鼐经常在朝廷值班,邹智告诉汤鼐说:“先世兴盛,御史值班,可以当面向皇帝陈述朝政的得失情况,皇帝即刻决定是采用或是禁止。到后来只有等到退朝后用疏来陈述,这样君臣之间不能相互交流,你有幸遇到朝廷革新的时候,何不效仿先朝事例行事。”等到王恕接诏到了京城,邹智前去拜见王恕说:“后世做臣子的没有机会见到天子,因此处理政事大都马虎草率。希望您暂且不接受官职,先请求朝见皇帝,将时政治理不善的一些情况一一向皇帝陈述,极力要求革除,然后再接受官职,这样就可能于政事有所益。如果先接受官职,就再没有见天子的日子了。”汤鼐与王恕也未能采用他的建议。
时逢刘概的案子兴起,刘吉指使同党魏璋把邹智名字牵涉进去,邹智被捕关进诏狱。邹智的颈、手、足上都套上刑具,仅能呼吸,邹智在接受审问时,慷慨地回答:“我见御前讲席在寒暑间停止讲习,午朝以皮毛小事敷衍塞责,朝政纲纪毁坏,风俗轻浮,人民生活困苦,边境防备空虚,我暗自为此担忧。与汤鼐等来往时议论这些情况是有的,其他什么就不知道了。”议罪的官员承奉刘吉的意图,最终将邹智贬到广东石城。
邹智到了广东,总督秦纮用檄文召他撰写有关著作。弘治四年十月得病突然去世,年仅二十六岁。天启初年,追赠谥号“忠介”。
三、名篇名句默写
2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中“___________”一句,写的是周瑜的儒将装束,“__________”一句,表明了周瑜的赫赫战功。
(2)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两句,抒发了作者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也蕴含着与生命的衰弱顽强抗争的精神。
(3)白居易《琵琶行》中,诗句“___________”运用多个动词写出弹奏琵琶的手法,同时也从正面体现出琵琶女高超的技艺;“____________”则运用自然环境描写,侧面表现琵琶女弹奏技艺的高超。
【答案】 (1). 羽扇纶巾 (2). 樯橹灰飞烟灭 (3). 万里悲秋常作客 (4). 百年多病独登台 (5). 轻拢慢捻抹复挑 (6). 唯见江心秋月白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本题是情景默写,注意认真审读题干要求,选准所填语句;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比如“纶、樯橹、作客、捻、唯”等字词。
【点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看清要求,答题时从最有把握的题做起;要看清出处,根据出处提示回想原文信息,搜索所需语句。确定语句后,默写要注意易错字、生僻字及语气词的写法,学生记忆时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四、写作
2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18年9月,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到了“爱国三问”,2019年1月,他在视察南开大学时又再次提到“爱国三问”。
“爱国三问”:“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
这是南开大学张伯苓校长于1935年9月17日新学年“始业式”上,让新老同学自省的三个问题。这“三问”,其言谆谆、其意切切,振奋了当时南开师生们的爱国情怀。这“三问”,是历史之问,更是时代之问、未来之问。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读完材料,你有怎样的认识和感悟?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让爱国主义情怀激荡精神力量
国民,是我们与生俱来的身份。“祖国”二字,让多少人心中涌动激情,让多少人眼里泛起泪花,让多少人血管奔腾热血。司马迁说,“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孙中山说,做人最大的事情“就是要知道怎么样爱国”……倡导爱国主义、表达爱国热情是一门必修课。可以说,爱国之情是再朴素不过的情感,强国之志是再基本不过的抱负,报国之行是再自然不过的选择。
中国成其为中国,正在于有千千万万中国人生于斯、长于斯,情感系于斯、认同归于斯。深沉的爱国主义、浓厚的家国情怀,早已融入民族心,铸就民族魂。犹记1935年,著名教育家张伯苓在南开大学开学典礼上问了3个问题: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其言谆谆,其意切切,正在于要振奋起师生的爱国斗志。这3个问题,是历史之问,更是时代之问、未来之问。走出流血牺牲、生死考验的语境,走出神州陆沉、存亡绝续的背景,仍然需要我们一代一代这样问下去、答下去,才能为“中国号”巨轮破浪前行提供最深厚的底气、最有力的支撑。
新一代的青年,成长于改革开放的岁月,亲历了中国强起来的伟大跨越,对时代进步有着深切的体会,对国家发展有着强烈的认同。作为“互联网的原住民”,他们视野开阔、思维活跃、追求个性,不喜欢板起脸的说教,也不接受单向度的灌输,但他们从未拒绝崇高、绝非排斥意义。2017年,有100多万名大学生应征报名入伍,1994年出生的北大女生宋玺参与亚丁湾护航的事迹,更是赢得无数点赞。他们让人看到,当代青年有着强烈的爱国热情,也敢于表达、勇于行动。面对这生机勃勃的一代,更需以共鸣、共情激荡他们的爱国情怀,以对话、沟通引导他们的爱国行动,让他们在与祖国共奋进中,书写下最动人的青春故事。
然而,近年来,虚无历史的态度、诋毁英雄的谣言、矮化精神的观点,种种不良思想、奇谈怪论沉渣泛起,给爱国主义教育带来了一些挑战。这也警示我们,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要从少年儿童抓起,要把爱国主义贯穿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当前,有的爱国主义教育,还是流于形式、显得僵化,存在千篇一律、泛泛而谈的问题,也存在填鸭灌输、互动不足的问题。爱国主义教育要讲好爱国故事,需在情真意切、引人入胜上下功夫,在提高内容质量、教育实效上花力气,才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
“世界上有许多美好的地方。但是,那里有黄山么?有黄河么?有长江么?有长城么……既然这些都没有,那么,祖国就是一个不可替代的地方。”当年路遥的文字,激发起多少人爱国奋斗的精神。今天,我们离梦想从未如此之近,壮丽的未来在眼前,奋斗的豪情在心中。把亿万人民的爱国心、爱国情,激荡成共鸣、汇聚成洪流,就一定能成为磅礴的“中国力量”,推动国家的进步、民族的复兴。
【解析】
【详解】审题: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解答此类题目要求学生在写作之前必须审读材料,而且学生要清楚审读材料不仅仅是看材料,而应该对材料有分析理解的思维过程。通读材料,需明确材料的主要内容,把握命题人的基本意图,准确理解题意,按要求作文。本题材料部分共分三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国家主席习近平重提“爱国三问”,强调其重要性。第二自然段指出“爱国三问”的具体内容。第三自然段写“爱国三问”的历史渊源及重大意义。由此可知,材料关键词即作文话题应是“爱国三问”。三问中第一问指向身份,第二问指向个人情感,第三问指向国家情怀。层层递进的阐释,每一个中国人该理解的,真正意义上的爱国和担当。材料中“‘三问’,是历史之问,更是时代之问、未来之问”一句,则强调其于历史发展中的深远影响。写作本文切不可口头上假大空的谈爱国,要注意将爱国情怀和时代未来联系起来,真正谈出自己的认识和感悟,以增强文章的厚重感。本文可写成议论文,也可写成散文。
参考立意:1、重温“爱国三问” 传承爱国精神
2、以“爱国三问”绘就初心
3、爱国情怀 担当精神
4、厚植爱国情怀 答好一生三问
5、实干担当诠释爱国情怀
6、迸发时代爱国主义伟力
可用素材:1、用树立远大理想引领爱国之志
“理想因其远大而为理想,信念因其执着而为信念。”青年的理想信念关乎国家未来。青年理想远大、信念坚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就有了无坚不摧的前进动力。我国历史上曾经涌现过一个又一个、一批又一批伟大的爱国者,在他们心里都装着国家、装着人民,爱国主义的旗帜始终飘扬在心头。近代以来,我国青年不懈追求的美好梦想,始终与振兴中华的历史进程紧密相连。中国共产党人许党许国、矢志不渝的爱国精神和革命风范,是当代青年坚定信仰的精神力量。当前,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流,为广大青年的成长成才提供了较好的环境。面对新的时代,青年要有更加强烈的家国情怀、更加忠诚的政治品格、更加远大的理想抱负,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到人民群众中去,到新时代新天地中去,以个人梦助推中国梦,让理想信念在创业奋斗中升华,让青春在创新创造中闪光。
2、用担当时代责任诠释爱国之情
“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会有多大成就。”时代呼唤担当,民族振兴是青年的责任。今天的中国早已摆脱了100年前积贫积弱的面貌,有着前所未有的影响力和话语权。今天“强国一代”的中国青年,正处在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既面临着难得的建功立业的人生际遇,也面临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时代使命。随着中国改革的深入,无论是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还是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青年群体都将是发展的重要见证者和任务的主要承担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把个人梦融入中国梦是爱国主义精神的新内涵,新时代青年要珍惜这个时代,担负时代使命,在担当中历练,在尽责中成长,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让青春在新时代改革开放的广阔天地中绽放,让人生在实现中国梦的奋进追逐中展现出勇敢奔跑的英姿,努力成为社会发展、知识积累、文化传承、国家存续、制度运行所要求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3、用勇于砥砺奋斗凝聚爱国之力
“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无论在战争岁月还是和平年代,爱国从来都是具体的,需要用热血铸就,需要用奋斗书写。五四精神蕴含着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要义,更跳跃着奋斗的音符。迈入新时代,跨步新时代,当历史的接力棒传递到新时代青年人的手中,赓续革命先贤爱国奋斗精神以奏响时代最强音,让青春飞扬和时代腾飞同频共振,让爱国之志与奋斗之行同向同行,成为摆在新时代青年面前的时代问卷。今天,勇立时代潮头,担当振兴使命,为新时代谱写青春篇章,绽放青春年华,就是当代青年对五四精神的最好传承。新时代青年要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有“勇做新时代弄潮儿”的志气,有“惟其艰难更知勇毅”的恒心,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毫不畏惧面对一切艰难险阻,在劈波斩浪中开拓前进,在披荆斩棘中开辟天地,在攻坚克难中创造业绩,用青春和汗水创造出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奇迹。
4、用练就过硬本领支撑爱国之行
“学习是成长进步的阶梯,实践是提高本领的途径。”爱国是一种炽热的情感,更是一种自觉的行动。没有一身真本领,爱国热情就是空谈。新时代青年弘扬爱国精神,在新时代建功立业,也需要练就一身真本领。历史是一个接续演进的过程,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使命,每一代人都要完成每一代人的长征。行进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征程中,新时代青年要建功立业,完成时代赋予的使命,就要树立“学不可以已”的观念,把学习作为首要任务,增强学习的紧迫感,心无旁骛、如饥似渴、孜孜不倦地求知问学,把成长的基石打深打牢。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努力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努力提高人文素养,在学习中增长知识、锤炼品格,在工作中增长才干、练就本领,在实践中认识国情、了解社会,让勤奋学习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让增长本领成为青春搏击的能量,以实实在在的行动投身到伟大的实践中,以真才实学服务人民,以创新创造贡献国家。
5、用锤炼品德修为涵养爱国之心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这是青年成长的基本逻辑。道德的源泉在于个人的心灵修养,一个有良知的青年必定是爱国、爱家、爱生活之人。新时代青年要牢记“从善如登,从恶如崩”的道理,把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积极的道德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头倡导良好的社会风气,善于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汲取道德滋养,从英雄人物和时代楷模的身上感受道德风范,从自身内省中提升道德修为。强化自我修炼、自我约束、自我改造,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做到品德润身、公德善心、大德铸魂。长着中国脸,拥有中国心,饱含中国情,富有中国味,始终保持积极的人生态度、良好的道德品质、健康的生活情趣,追求更有高度、更有境界、更有品位的人生。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以一生的真情投入、一辈子的顽强奋斗来体现爱国主义情怀,不辜负党的期望、人民的期待、民族的重托,不辜负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
6、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要有“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意识。爱国主义不仅要对祖国有着深厚的感情,更要有报效祖国的实际行动。让爱国主义开花结果,肩负时代重任的青年人就应努力学习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内在素质,锤炼过硬本领,使自己的思维视野、思想观念、认识水平跟上越来越快的时代发展,在担当中历练,在尽责中成长,让青春在新时代改革开放的广阔天地中绽放,让人生在实现中国梦的奋进追逐中展现出勇敢奔跑的英姿。
7、你是中国人吗?国人必须经常扪心自问。也许有人说,我本来就是中国公民,没错,但中国公民关键要有一颗忠诚的“中国心”,决不能崇洋媚外,看什么都是“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端着中国饭碗,享受着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阳光温暖,却“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碗骂娘”,不知以“我是中国人”为荣,不思为中华复兴而奋斗,这样的“中国人”起码算不得合格。儿不嫌母丑,真正的“中国人”,不是对养育自己的祖国百般挑剔,而是要为她尽心竭力地奋斗。
8、你爱中国吗?这真正是需要每个国人认真回答的问题。我们不乏爱国的口号,但爱国绝非空头口号,而是有着实实在在的内涵,口号要喊在心上、落实在行上。真正的爱中国:要在思想上爱国,“我以我血荐轩辕”,每个人当对国家有充分的认同感,将爱国主义精神融为自己的思想灵魂;要行动上的爱国,为中华民族复兴而奋斗、追梦,在一代一代人的接续奋斗中,每个人都要接好、传好自己的一棒;要与祖国同命运共患难,每个人都要善于为国担当,无论任何时候,都要与祖国和人民站在一起。
9、你愿意中国好吗?相信,没有人不愿意中国好的,但中国好,需要每一个国民来共同维护、共同奋斗,每个人都要懂得“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有国才有家,国好需要大家共同努力奋斗,只有中国好了,大家也才会好。所以,中国好,需要亿万人民的同心同德,团结奋斗。
10、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孙中山先生也曾说,做人最大的事情,“就是要知道怎么样爱国”。做人,爱国永远是第一位的。所以,当年张伯苓向南开同学发出的“爱国三问”,永远不过时,特别在中华民族复兴新时代的今天,不仅青年学生,每一个国人都要以此为鞭策,激励自己真诚爱国,热情报国,让我们伟大的中国更富强、更美丽,永远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
参考结构:让爱国主义情怀激荡精神力量
第一部分,开门见山,提出观点。开篇先用一组排比句,指出“祖国”二字之于每一个国民的巨大意义。然后引用名言,申明倡导爱国主义、表达爱国热情是人生必修课。最后进行总结并表明观点,爱国之情是再朴素不过的情感,强国之志是再基本不过的抱负,报国之行是再自然不过的选择。
第二部分,联系材料,强调“爱国三问”的重大意义。先写中国能成其国,是“爱国”情怀所带来的精神支撑。然后指出国之未来,深系“三问”。
第三部分,结合现实,分析论述。先列举实例指出,新一代青年用自己的方式、行动表达着强烈的爱国热情。然后回扣标题,阐释面对生机勃勃的青年一代,要为他们创造共情激荡的大背景,让他们在与祖国共奋进中,书写动人的青春故事。
第四部分,转换笔锋,指出问题。列举现实中思想观念及教育形式上存在的问题,并指明做法。
第五部分,首尾呼应,升华中心。先引路遥名言,再展望美好未来,并发出号召:把亿万人民的爱国心、爱国情,激荡成共鸣、汇聚成洪流,就一定能成为磅礴的“中国力量”,推动国家的进步、民族的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