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2.50 KB
  • 2021-06-07 发布

天津市部分区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 22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天津市部分区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练习 高三语文 试卷说明:本试卷考试用时150分钟,满分150分。‎ 试卷包括第I卷(单选题);第II卷(客观题)两部分。‎ 第I卷(33分)‎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凡我所编辑的期刊,大概是因为往往有始无终之故罢,消行一向就甚为寥(liáo)落,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 B. “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彤(tóng)云密布,朔(shuò)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也许,《水浒传》中最美丽传情的文字就是雪了。‎ C. 他一上床就拉过被子来蒙上脑袋。他通宵做噩(è)梦,到早晨我们一块儿到学校去的时候,他没精打彩,脸色苍白。‎ D. 如果一个人能够用爱心拥抱世界,那么整个世界的灿烂和澄(chéng)净都会永驻心中,即便身形羸(léi)弱,也会因内心的丰盈(yín)而精神焕发、神采奕奕。‎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汉字字音和字形的识记能力。字音题考核的内容有多音字、形似字、音近字、形声字、统读字、生僻字、方言误读七类。复习时分类整理记忆,以记忆为主,训练、记忆相结合。 对于汉字字形题平时要适当拓宽阅读面,要辨明字形,多积累词语,丰富自己的词汇量,这样在辨析的过程中就可以正确答题。‎ A项,“消行”改为“销行”;‎ C项,“没精打彩”改为“没精打采”;‎ D项,“丰盈(yín)”改为“丰盈(yíng)”。‎ 故选B。‎ ‎【点睛】形近字有以下情况应掌握: ‎ ‎1、音同而又形似的字,这类字与上节谈到的同音误记误写有交叉现象。 ‎ 如把“璧”(完璧归赵)写成“壁”;把“毖”(惩前毖后)写成“毙”;把“措”(不知所措)写成“错”;把“恻”(恻隐之心)写成“侧”等等。这种误写,多为以常见字代替次常见字,出现这种错误的原因,或者是阅读时粗心大意,忽略了两个字的区别,或者是阅读量少,造成文字积累量不足。 ‎ ‎2、单纯形似而造成误记。 ‎ 比如“徒”与“徙”,“茶”与“荼”,“刺”与“剌”,“蒿”与“篙”,“管”与“菅”,“苔”与“笞”,“裁”与“栽”等等。‎ ‎2.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提醒,可以是婉转的 ,也可以是走了火的雷霆霹雳;可以是寥寥的 ,也可以是不停的絮絮叨叨;可以直时相知的友人,也可以朝向素不相识的陌路人;可以是面对面的激烈争辩,也可以只是 的一个暗示的眼神。‎ A. 和风细雨 片言只语 悄无声息 B. 温文尔雅 三言两语 默不做声 C. 和颜悦色 一言半语 默默无闻 D. 平易近人 轻言细语 无声无息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了解成语,不仅要知道其含义,还要了解其用法和情感色彩,要根据语境从这三个方面判断正误.可使用排除法,先总观各项,把明显有错的先排除,缩小判断的范围,减轻判断的难度。‎ 第一空,温文尔雅:形容人态度温和,举止文雅端庄;和颜悦色:形容和善可亲;平易近人:指对人和蔼可亲,没有架子,使人容易接近。和风细雨:温和风,细小的雨,比喻方式方法温和而不粗暴。“和风细雨”与后文的“雷霆霹雳”相对应,选用“和风细雨”。‎ 第二空,片言只语:零零碎碎的话语,形容语言文字数量极少。一言半语:很少的一两句话。三言两语:很少的几句话。轻言细语:形容说话轻而柔和。根据“可以是寥寥……”,选用“片言只语”。‎ 第三空,悄无声息:形容没有声音或声音很轻;也形容没有名声,默默无闻。默不做声:沉默不说一句话。默默无闻:做事无声无息,无人知晓,做了好事不声张,不图名利,没人知道。无声无息:没有声音和气息,比喻没有动静或没有什么影响、作为。根据语境“也可以只是 的一个暗示的眼神”,选用“悄无声息”。‎ 故选A。‎ ‎【点睛】‎ 注意常见的成语错误类型:望文生义、重复累赘、褒贬不当、用错对象、前后矛盾、不合语境。做题时根据语境分析,一般三个错误的类型不会一样,所以可以用排除法确定成语的错误类型,错误选项,同时,注意多义词语的积累记忆。‎ ‎3.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我天天望着窗口常春藤的生长。 。下雨的时候,我爱它那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 ‎①我细细观赏它纤细的脉络,嫩芽。‎ ‎②看它怎样舒开折叠着的嫩叶,渐渐变青,渐渐变老。‎ ‎③我以揠苗助长的心情,巴不得它长得快,长得茂绿。‎ ‎④看它怎样伸开柔软的卷须,攀住一根缘引它的绳索,或一茎枯枚。‎ A. ③①④② B. ③②①④ C. ④②①③ D. ②③①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语言连贯的能力。连贯的题目应注意时空顺序、逻辑顺序、陈述对象一致、句子结构对称等问题。答题时先确定某几组句子肯定是挨着的,据此排除其它选项,然后总体审查。本题“④看它怎样……”和“②看它怎样……”句式一致,两个紧挨着,“④……伸开柔软的卷须”“②……渐渐变青,渐渐变老”,根据植物生长时间顺序,④在前,②在后,排除BD;“②看它怎样舒开折叠着的嫩叶……”和“①我细细观赏它纤细的脉络,嫩芽”,“嫩叶”“嫩芽”连着,②之后是①,排除A;第四句是希望常春藤长得快,“③我以揠苗助长的心情,巴不得它长得快,长得茂绿”。故顺序为,④②①③。‎ 故选C。‎ ‎【点睛】此类题要求学生在通读语段、把握语段大意的基础上,分析语段的结构层次,要清楚空缺处所处的位置是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或者拓展句。再结合空格处的上下文,选择空缺处的句子;同时,如果有与空缺处相对应的句子,要考虑句式结构的照应及关联词的正确使用。‎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近期《流浪地球》《烈火英雄》等一批精良艺术品质和积极价值取向的文艺作品受到观众广泛认可,这充分证明过硬品质是新时代文艺实现文化引领的基本条件。‎ B. “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旨在提高学生们的审美素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提升校园文化品位,优化育人环境。‎ C. 高速公路上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是司机违反交通规则或操作不当造成的,交通部门要加强安全宣传,提高司机的安全意识。‎ D. 中国的哲学蕴含于人伦日用之中,中国建筑处处体现着人伦秩序与和而不同的东方智慧,五千年前的中华文明正是良渚大量建筑遗址的见证者。‎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能力。解答此类题型,最常用的办法是结构分析法,即找出句子的“主干”和“枝叶”。还要结合常见病句类型来分析语句。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如果遇到难以确定的选项,可以按病句类型一一衡量,也可以通过划分句子的结构来发现病因。‎ A项,“近期《流浪地球》《烈火英雄》等一批精良艺术品质和积极价值取向的文艺作品受到观众广泛认可”错误,谓语残缺,“精良艺术品质”前应加“具有”。‎ C项,“高速公路上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是司机违反交通规则或操作不当造成的”错误,句式杂糅,“主要原因是……”和“是……造成的”两个句子杂糅到了一起,留一即可。‎ D项,“文明是遗址的见证者”错误,不合逻辑,应是“遗址是文明的见证者”。‎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解答此题,先要熟悉常见的病句类型及其特点,要特别注意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的语病;然后采用语感审读、句子紧缩、逻辑分析等方法找到病句的病因;最后“对症下药”,根据语病修改病句,注意不能改变句子的原意。‎ 搭配不当主要有以下六种类型: ‎ ‎1.主谓搭配不当。 ‎ ‎2.动宾搭配不当。 ‎ ‎3.主宾搭配不当。 ‎ ‎4.修饰语与中心词搭配不当。 ‎ ‎5.一面与两面不搭配。 ‎ ‎6.否定与肯定顾此失彼搭配不当。‎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代以来的中华民族久经磨难,如今100多年过去,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今天的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是时候重新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与价值。‎ 中华传统文化兼容并包,其中重要的文化精神是儒释道合一,这三家共同特点是顺应自然。天地万物都是自然而然形成,天地人三才中,人类因为有分辨能力具有特殊性,所谓“天生之,地养之,人成之”。人有能力也应该全面认识自己,通过认识自己在万物中的地位规范自己。中华文化根本特点是自觉和自律。自觉就是认识到人类跟万物不同,成己成物;自律就是要求人类管理好自己,不能做不该做的事情。我们把这种自觉和自律总结为人本精神。这种人本精神早在西周就已经确立,而西方到了近代才破除中世纪神本主义,有了理性智慧的发生和发展。‎ 两次世界大战之后,许多西方政治家、哲学家都在反思西方文化的片面性,提出要建立新的人文精神,而且几乎一致认为,要到东方、到中国去寻找。上世纪末,肯·威尔伯对西方社会发展和科学发展的思维模式做了全面反思,认为西方二元思维造成人类的灾难痛苦。“愈来愈多的科学家开始同意物理学家卡普拉的看法:‘现代物理的两个基本论点,反映出东方人的世界观’。”这两个基本论点就是钱学森先生经常提到的系统论和整体论。当代著名化学家,1977年诺贝尔奖获得者普里戈金在其著作《从混沌到有序》中译本序言中写道:“中国的思想对于那些想扩大西方科学的范围和意义的哲学家和科学家来说,始终是个启迪的源泉。”‎ 进入现代社会,西方重举新人本主义大旗,为的是将人从财富牢笼中解脱出来,成为遵循人道、关爱人类、懂得自觉自律的人。伴随科技高速发展,人们更容易被“物”蒙蔽,现代化带来的一些问题如生态破坏、沉湎于虚拟世界等等,都在剥夺人们对幸福的感觉。‎ 中国传统文化,一方面强调人既不能做神的奴隶,也不能做物的奴隶,而要做人自己,即保持主体性、独立性和能动性;另一方面也不能狂妄自大,去做天地万物主宰,而是要虚心地向天地万物学习,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伟大思想。“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与“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思想的结合,确证中国文化中的人本主义不可能异化为“人类中心主义”。‎ 现在我们进入21世纪已近20年,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发展的不平衡状态还在继续调整,但我们已经看到世界文化正主动转向中国传统文化。比如当前西医在治疗病患中,借鉴中医方法,在标准化、流水化之外,因人因地不同对待。所以,我们要深入发桩,宣传中国传统文化,并从基础教育做起,让孩子从一开始就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选自楼宇烈《重新认识东方智慧》,‎2018年2月2日《人民日报》‎ ‎5.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华传统文化认为,天地万物是自然而然形成的,人类因有分辨能力而在天地人三才中具有特殊性。‎ B. 中华民族用100多年的时间完成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了伟大复兴的目标。‎ C. 两次世界大战促使西方各界反思西方文化片面性,一致认为要到东方、到中国去寻找新的人文精神。‎ D. 中国传统文化既强调人要保持主体性、独立性和能动性,又主张人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主宰自然。‎ ‎6.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头回顾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历史及发展历程,提出“是时候重新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与价值”的观点。‎ B. 文章运用较多篇幅阐述西方社会对西方文化的反思,以此凸显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照应开头“是时候重新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C. 文章第二段运用文化比较的视角,通过将中西方文化进行对比,说明释道合一是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的文化精神。‎ D. 文章列举了不少实例说明西方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视、借鉴,强调深入发掘、宣传、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7.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自觉和自律是一种人本精神,也是中华文化的根本特点,它要求人类能够认识自己并管理好自己。‎ B. 西医在治疗病患中借鉴中医因人因地不同对待的方法,说明了世界文化正主动转向中国传统文化。‎ C. 当前,不少人沉溺于网络游戏中不能自拔的现象反映了科技高速发展使人们更容易被“物”蒙蔽。‎ D. 肯·威尔伯认为,西方二元思维是人类灾难痛苦的根源,要学习东方人的系统论和整体论世界观。‎ ‎【答案】5. A 6. C 7. D ‎【解析】‎ ‎【5题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 B项,“实现了伟大复兴的目标”错误,原文第一段“今天的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可知不是“实现”,只是“接近”。‎ C项,“两次世界大战促使西方各界反思西方文化片面性”错误,于文无据;“一致认为”不合文意,原文第三段“而且几乎一致认为,要到东方、到中国去寻找”,可知,不是“一致认为”,而是“几乎一致认为”。‎ D项,“又主张人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主宰自然”错误,原文第五段“另一方面也不能狂妄自大,去做天地万物主宰”,可知“不能……去做天地万物主宰”,而不是“主宰自然”。‎ 故选A。‎ ‎【6题详解】‎ 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C项,“通过将中西方文化进行对比,说明释道合一是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的文化精神”错误,文章第二段的对比是为了说明中国的人本精神确立早于西方。‎ 故选C。‎ ‎【7题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种归纳内容要点和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题目,解答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 D项,“肯•威尔伯认为……要学习东方人的系统论和整体论世界观”错误,说法于文无据,第三段只是提到“上世纪末,肯·威尔伯对西方社会发展和科学发展的思维模式做了全面反思,认为西方二元思维造成人类的灾难痛苦”,而不是“西方二元思维是人类灾难痛苦的根源”。‎ 故选D。‎ ‎【点睛】论述类文本答题技巧:1.读通读懂原文。通读全文,一定读懂。把握全文基本内容,明确作者的基本观点,务必理清论述的结构和思路。2.筛选关键词关键句。不动笔笔墨不读书,读的过程中,在点、线和特殊符号等各种标记的辅助下,筛选出文中的关键词语、关键语句,以备解题之需。3.关键信息代入原文,找对应句。在认真阅读题干和选项的基础上,将题干和选项所涉及到的信息代入原文,找出原文中与题干和选项相应的对应句。4.‎ 题干与原文对比异同找选项。一定要注意题干和选项所涉及到的信息与原文所存在的“变”与“不变”。5.立足原文,排除干扰项。阅读的目的,就是排除干扰项,确定正确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吴起者,卫人也,事鲁君。齐人攻鲁,将而攻齐,大破之。‎ 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卒母闻而哭之,曰:“非然也。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文侯以吴起善用兵,廉平,尽能得士心,乃以为西河守,以拒秦、韩。魏文侯既卒,起事其子武侯。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起对曰:“昔殷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武侯曰:“善。”吴起为西河守,甚有声名。魏置相,相田文。吴起不悦,谓田文曰:“请与子论功,可乎?”文曰:“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于子乎?属之于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属之子矣。”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田文既死,公叔为相,尚魏公主,而害吴起。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楚悼王素闻起贤,至则相楚。于是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诸侯患楚之强。故楚之贵戚尽欲害吴起。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击起之徒因射刺吴起,并中悼王。悼王既葬,太子立,乃使令尹尽诛射吴起而并中王尸者。坐射起而夷宗死者七十余家。‎ ‎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8. 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 踵:脚后跟 B. 楚悼王素闻起贤,至则相楚 素:平素 C. 北并陈蔡,却三晋 并:吞并 D. 坐射起而夷宗死者七十余家 坐:犯罪、犯法 ‎9. 下列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B. 普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C. 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D. 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10.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殷纣为商代末代国君,在位期间统治失控,好酒淫乐,暴殓酷刑,是有名的暴君。‎ B. 三晋,春秋末韩、赵、燕三家分晋,战国时期的韩、赵、燕三国,史上又称“三晋”。‎ C. 武王是周文王之子,继承其父遗志,联合众多部族与商激战,灭商,建立周王朝。‎ D. 令尹,春秋战国时期楚国设置的最高官位,辅佐楚国国君,执掌全国的军政大权。‎ ‎11.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吴起为楚建功,反而受到祸害。他到楚国后虽然屡建奇功,而原本的楚国贵戚却想加害与他,施暴者乱箭射击吴起;太子继位之后,这才诛杀作乱之人。‎ B. 吴起怜恤士卒,带兵屡建奇功。他本是卫国人,先是率鲁军抗齐得胜,后又率魏军攻陷秦国五城;这些战功都和他善于为将、与士卒同甘共苦密不可分。‎ C. 吴起劝告魏侯,修德重于据险。魏武侯沿西河而下时,指出江河之固是魏国之宝;吴起表示,治国依据山河险固不如推行德政,修德才能免于国家灭亡。‎ D. 吴起声名渐起,遭到公叔嫉妒。他虽然对田文担任魏相表示不悦,但不久就平复了心情。而公叔继田文后为相,他深表不满,担心被害,于是逃往楚国。‎ ‎12.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 ‎(2)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 ‎【答案】8. A 9. C 10. B 11. D ‎ ‎12. (1)田文说:“这就是我的地位在你之上的原因啊。”吴起才自知比不上田文。‎ ‎(2)等悼王一死,王室大臣发动骚乱,攻打吴起,吴起逃到悼王停尸的地方,伏在悼王的尸体上。‎ ‎【解析】‎ ‎【8题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实词词类活用的能力。词类活用包括名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用作名词,名词作状语,使动和意动等。需要放入句中看前后是否符合句意。‎ A项,句意为:他父亲作战不回头,就死在了敌人手里。踵:行、走。旋踵,回转走。‎ B项,句意为:楚悼王平素就听说吴起贤能,刚到楚国就任命他为国相。素:平素。‎ C项,句意为:向北吞并了陈国和蔡国,打退韩、赵、魏三国的进攻。并:吞并。‎ D项,句意为:因为射杀吴起犯罪而被灭族的有七十多家。坐:犯罪、犯法。‎ 故选A。‎ ‎【9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正确理解相关语句,在语意把握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标志,如作主语、宾语的名词、代词,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句间连词以及并列、排比结构等。并且能通过选项的比对,排除错项,选定正确项。‎ 本题中划线句的意思是“鲁国就有人诋毁吴起说:‘鲁国虽然是个小国,却有着战胜国的名声,那么诸侯各国就要谋算鲁国了。况且鲁国和卫国是兄弟国家,鲁君要是重用吴起,就等于抛弃了卫国。’鲁君怀疑吴起,疏远了吴起。” ‎ ‎“而有战胜之名”中的“名”(名声)与“之”(的)是不可分割的,排除D;‎ ‎“而君用起则是弃卫”中“而……则是……”这是一个固定结构,在“则是”前面要停顿,与“弃卫”不能断开,排除B;‎ ‎“疑之”的主语是“鲁君”不是“君”,排除A。‎ 故选C。‎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此类题在于平时要加强对古代文化常识的积累,如称谓、习惯、官职、历法、礼仪、科举制度等都要加以理解和识记。‎ B项,“三晋,春秋末韩、赵、燕三家分晋”错误,三晋指春秋末韩、赵、魏三家分晋。‎ 故选B。‎ ‎【11题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 D项,“公叔继田文后为相,他深表不满”错误,据原文“田文既死,公叔为相,尚魏公主,而害吴起,吴起惧得罪”可知,这里没有说到公叔为相后,吴起有所不满。‎ 故选D。‎ ‎【12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翻译句子,第一:理解文句大意,将所要翻译的句子放入原文中,前贯后连,把握大意;第二:确定考查重点,命题者在命题时从文段中选择的句子往往含有某些文言知识点,如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重点实虚词等,要通过审题抓住命题意图,确定考查点;第三:连缀词义成句,直译求“字字落实”(留、删、换),意译求“文从字顺”(调、补、变);第四:认真审读检查,书写规范清楚。在确定文言句子中的语法现象全部落实到位后,做到书写规范清晰。本题,(1)中“所以”,固定词组,……的原因;“乃”,就是,才;“此乃吾……上也”,“……也”,判断句。(2)中“及”,等到;“作乱”,发生骚乱;“走”,逃跑;“之”,到。‎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吴起是卫国人,善于用兵。奉事鲁国国君。齐国的军队攻打鲁国,(鲁君)任命他为将军,率领军队攻打齐国,把齐军打得大败。‎ 鲁国有人说:“鲁国是个小国,却有着战胜国的名声,那么诸侯各国就要谋算鲁国了。况且鲁国和卫国是兄弟国家,鲁君重用吴起,就等于抛弃了卫国。”鲁君怀疑吴起,疏远了吴起。吴起在这时听说魏文侯贤明,想去奉事他。魏文侯就任用他为主将,攻打秦国,夺取了五座城池。吴起做主将,跟最下等的士兵穿一样的衣服,吃一样的伙食,和士兵们分担劳苦。有个士兵生了恶性毒疮,吴起替他吸吮浓液。这个士兵的母亲听说后放声大哭,说:“往年吴将军替他父亲吸吮毒疮,他父亲作战不回头(旋踵,旋转脚跟,指回头逃跑),就死在了敌人手里。如今吴将军又给我儿子吸吮毒疮,我不知道他又会死在什么地方。”魏文侯因为吴起善于用兵打仗,廉洁不贪,能取得所有将士的拥护,就任命他担任西河地区的长官,来抗拒秦国和韩国。魏文侯死后,吴起奉事他的儿子魏武侯。武侯泛舟黄河顺流而下,船到半途,回过头来对吴起说:“山川是如此的险要,壮美呀,这是魏国的瑰宝啊!”吴起回答说:“(国家的稳固)在于德政而不在于地理形势的险要。从前殷纣的领土,左边有孟门山,右边有太行山,常山在它的北边,黄河流经它的南面,因为他不施德政,武王把他杀了。这样看来,(政权稳固)在于仁德不在天险。如果您不施恩德,(即使)同乘一条船的人也会变成您的敌人。”武侯回答说:“讲的好。”吴起做西河守,取得了很高的声望。魏国设置了相位,任命田文做国相。吴起不高兴,对田文说:“让我与您比一比功劳,可以吗?”田文说:“国君年轻(导致)国人疑虑不安,大臣不亲附,百姓不信任,正当这个时候,是把政事托付给您呢,还是应当托付给我?”吴起沉默了许久,然后说:“应该托付给您。”田文说:“这就是我的职位比您高的原因。”田文死后,公叔出任国相,娶了魏君的女儿(尚,通“上”,娶帝王公主),却畏忌吴起。吴起怕招来灾祸,于是离开(魏国),到了楚国。楚悼王平素就听说吴起贤能,刚到楚国就任命他为国相。于是向南平定了百越;向北吞并了陈国和蔡国,打退韩、赵、魏三国的进攻;向西又讨伐秦国。诸侯各国对楚国的强大感到忧虑。原来楚国的王族都想谋害吴起。等悼王一死,王室大臣发动骚乱攻打吴起,吴起逃到楚王停尸处,伏在悼王的尸体上。攻打吴起的那帮人乘机用箭射吴起(因,趁便),同时也射中了悼王的尸体。等把悼王安葬停当后,太子即位。就让令尹把射杀吴起同时射中悼王尸体的人,全部处死。由于射杀吴起犯罪而被灭族的有七十多家(夷,诛杀)。‎ 第II卷(117分)‎ ‎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在《登高》一诗中从空间和时间两方面着笔,写出了自己漂泊异乡,孤独多病的处境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人写文章常使用借古讽今的手法。贾谊在《过秦论》中就以“__________”作结,警醒后人切勿重蹈覆辙。‎ ‎(3)苏轼在《念奴娇(大江东去)》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岁月虚度、只能借酒浇愁的无奈之感。‎ ‎(4)某同学搬新家有了自己的小书房,父亲希望他用所学知识给小书房取个雅号,于是他就化用陶渊明诗文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将小书房命名为“容安斋”。‎ ‎【答案】 (1). 万里悲秋常作客 (2). 百年多病独登台 (3).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4). 人生如梦 (5). 一尊还酹江月 (6). 倚南窗以寄傲 (7). 审容膝之易安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考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理解性默写这种类型,要求考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情境默写成为近几年高考默写的一种新方式,考生要注意在平时背诵文章时注意理解文章的大意。注意字形复杂字,要在平时默写时反复写。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尊”“酹”“倚”“膝”等字,默写时要写准确。‎ ‎【点睛】‎ 本考点包括两个要素,即名言和名篇。所谓“名言”,是指那些广泛流传的诗文、格言警句之类;所谓“名篇”,是指在人们心目中占有突出地位的篇目,一般为教材中要求背诵的篇目“常见的”是为考生备考限定一个大致范围,意思是所要考的内容并不是漫无边际的,而是日常的阅读和写作活动中常会遇到的,如中学课本所规定的背诵篇目以及所涉及到的名句名篇。‎ ‎1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 柳堤 ‎[明]金銮①‎ 春江水正平,密树听啼莺。‎ 十里笼睛苑,千条锁故营。‎ 雨香飞燕促,风缓落花轻。‎ 更欲劳攀折,年年还自生。‎ ‎[注]①金銮,明代散曲家。陇西(今属甘肃)人。嘉靖年间随父侨寓南京。游吴楚淮扬之间。‎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是 A.一二句点题,写“春江”暗含江边之“堤”,写“密树”点出堤上之“柳”。‎ B.三四句承题,“十里”承“春江”,写堤长;“千条”承“密树”,状柳茂。‎ C.三四句写柳堤晴日的静景,五六句写雨天的动景,以静写动,借静衬动。‎ D.“啼莺”“飞燕”“风暖”“落花”具体生动的描绘出暮春世界的美丽景色。‎ ‎(2)这首诗运用了由景及理的写法,请结合诗句说明景和理的内容,并分析景理之间的关系。(不少于200字)‎ ‎【答案】(1)C ‎(2)诗歌虽未见“柳堤”二字,却紧扣标题“柳堤”写景、言情、明理。(未有亦可)‎ 诗歌前三联以写景为主,且景中含情;尾联则以“攀折”言“折柳”这一意象来表达离别相思主题。用“劳‘攀折’”与“还‘自生’”来描写“堤柳”生命力顽强,繁茂之状;任游子怎么攀折,来年仍是新枝繁生,大有“游人折不尽,春风吹又生”之势;而一个“更”字,又把这一句对柳树的赞扬与前三联对柳堤美景的描写联系起来;既使全诗成为一个整体,又使全诗在表面的欢乐下面,表达出离愁别绪的主题。正是:年年折柳寄相思,日复一日愁上愁。‎ ‎【解析】‎ ‎【详解】(1‎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C项,“三四句写柳堤晴日静景,五六句写雨天的动景,以静写动,借静衬动”错误,三四两句并非纯写晴天景色,十里笼晴苑是化用“台城柳”典故,千条锁故营则是暗指“细柳营”,这两句主要目的是为了扣住“柳”这一咏写重点。五六两句也不仅是雨天景色,“风暖落花轻”应是晴天。更重要的问题是三四五六四句的手法绝非以静衬动,因为其中动景是飞燕落花,但本诗的核心书写对象则是柳,如果说成是以静衬动,则是以柳树去衬托飞燕落花,主次完全颠倒了。相反,此处应是以动衬静。‎ 故选C。‎ ‎(2)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蕴涵“哲理”的诗歌常常“寓理于景,理随景现”,给人以哲理的思考和深刻的启示。 春天里江水上涨正好与堤齐平,堤上密密的柳林里有黄莺啼鸣。十里长堤湾湾包含着晴光奕奕的园林,千万条柳丝细细遮掩着旧时的军营。春雨芬芳,燕子衔泥筑巢匆忙往返于堤上,春风和暖,柳花欲落还飞轻盈从容。柳堤的美景已足以抚慰我客居的忧伤,更有那柳树像是着意慰劳远游的人儿。让他们尽情攀折来寄托乡情。这是一首即景抒情诗。借描写柳堤春日美景,抒发离别相思之情,乐景哀情,语淡情浓,意蕴丰富。诗歌前三联以写景为主,尾联“更欲劳攀折,年年还自生”转入抒情,阐发主题。作者虽然有意避开“柳”字而只说“攀折”,其实还是使用“折柳”这一传统意象来表达离别相思的主题。不过作者表达得更加委婉而新颖,不是直接说离别相思有多苦多深,而是把柳拟人化,赞扬柳树很善解人意,说柳树是为了慰劳离别想思之人,才一年年长得这么茂盛的。“折柳”的意象是解读这首诗的一把钥匙,而一个“更”字,又是解读这首诗的一个重要线索,它把这一句对柳树的赞扬与前三联对柳堤美景的描写联系起来,既使全诗成为一个整体,又使全诗在表面的欢乐下面,表达出离别的深沉主题,极耐咀嚼。作者金銮是陇西(今属甘肃)人,“随父侨寓南京”,“游吴楚淮扬之间”时间很长,早已习惯了江南的生活,长期的客居使他只能把自己的对故乡的思念深深埋在心底,或许这样的抒情方式更适合于他吧。‎ ‎【点睛】诗歌鉴赏的一般步骤: ‎ 步骤一:看题目。 ‎ 步骤二:看作者(知人论世) ‎ 步骤三:读懂诗句。(可借助相关的注解,及背景资料等来帮助理解诗句)。(写了什么?_‎ 例如:借景抒情诗,写了哪些意象,营造出什么的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 步骤四:回答问题。(写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什么感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约会白桦 张波 好几年前,一位北方朋友问我,你看过冬季里的白桦林么?我摇头。他说,那你一定要看看,否则你算不上真正的北方人。我问他,你看了是什么感觉?他沉默良久后对我说:“当时,我想哭……”‎ 这句话让我无法忘怀。‎ 前年,在新疆,我看到了大片夏季的白桦林。在宽阔的额尔齐斯河的两岸,生长着无数的白桦,浓荫蔽天,如同一道绿色的云将那冷冷的河水覆盖着。远远看去,那些白桦纤弱得令人怜爱,茂密的树冠仿佛随时都会使那苍白的树干折断。走到近前,你会感觉到如同面对着一排倾国佳丽,个个亭亭玉立,风姿绰约—那时,我感觉到,再没有比白桦更能体现女性风采的树木了,也再没有比白桦更能够让男人动心的树木了。‎ 然而,冬季的白桦呢?那让人看了“想哭”的白桦呢?‎ 现在,我终于踏上了黑河的土地。我明白此行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和白桦在此时此刻约会。没错,是约会——次企盼已久的相会。‎ 果然,在一片纤尘不染的雪源上,我看到了梦中的白桦林。蓝得纯净无比的天空下面,一大片白桦默地伫立在雪地上。用白璧无瑕之类的语言来形容这片雪地是不够的,因为这雪地尚无一行人和兽的脚印,真的是令人不忍落脚。雪野无言,静谧得令人感到听觉功能的存在已毫无必要。‎ 她们有一种特殊奇异、难以言说的美。她们身处严寒,立足冰雪,躯干纤细却又永远笔挺,枝杈柔弱却从不倒垂。虽叶片全无仍傲然于世,经霜侵雪欺却纯洁如斯。她们经历过无数次与风雪的抗争搏斗,这可以从她们身上爆起的树皮和深深的裂口看出来。但她们在严寒中生长得如此从容,如此平静,看不出有任何一点痛苦的表情。她们的全部生命力永远向着蓝天和太阳。‎ 我恍然——“亭亭玉立”并非只是一种婀娜的姿态:“玉树临风”也不尽是一种单纯的潇洒。达到这样的境界,都需要一番经历,一个过程,以及一种磨练。我缓缓地向她们走去。此时,我己经不敢随便向她们道一声“你好”了,因为我知道,现在的我还没有资格同她们平等对话。与饱经风雪的她们相比,我,只不过是一个未谙世事的小毛头。‎ 我走进她们当中。我能感觉到她们的呼吸、窃笑、私语。我知道,她们此时正在打量着我这个远道而来的、冒冒失失的赴约者。从单纯精神意义上说,我和她们前生有缘,今世有约。我定定神,看到了她们身上的无数只眼睛。这些眼睛美丽而有神,多呈鱼形,如那远古的图腾。片刻之后,我心痛万分地发现,她们的每一只眼睛都是一次苦难的证明,都是某一次断裂和夭折的记号。想想吧,这是何等的壮烈和悲怆啊——每经历一次摧残,她们,便睁开一只眼睛!‎ 然而,这些眼睛里没有泪,只有情。你会感觉到白桦林没有恨,只有爱。最苦的是她们,最美的也是她们;最纤弱的是她们,最有生命力的还是她们;最令人怜爱的是她们,最让人肃然起敬的还是她们。‎ 白桦林啊白桦林。面对这雪中的白桦,好男人不能不流泪。‎ 走出桦林,我回首看去,白桦无语,林梢微动。我己经无法看到她们的眼睛了。但我知道,她们的每一只眼睛都将永不闭合,她们的目光会永远注视我,无论我走到天涯海角,这目光中所传达出的一切都与我同在。我的身后,是两行深深的足迹,那是我前来赴约的证明,更是我朝圣的记录。尽管待到春来雪融,这足印将消失殆尽;尽管此刻告别白桦,这一别也许就是永远!但有一点是无疑的,那就是,这样的一次约会已足够我受用终生。‎ ‎(取材自《中华名家散文精粹》有删改)‎ ‎15. 作者写冬天的白桦树之前,为什么要先写夏天的白桦?‎ ‎16. 作者将“看”白桦林说成是“一次企盼已久的约会”,为什么?‎ ‎17. 作者以“这样的一次约会已足够我受用终生”作结,请简析理由。‎ ‎18.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 作者写冬日白桦处于蓝天下、白雪中,意在用环境烘托白桦的纯洁、美丽,为下文的感叹作铺垫。‎ B. 由初见雪地白桦时向她们问好,到后来不敢随便问好,说明作者由初来时的随意,变为后来的郑重。‎ C. 文章用“想哭”描述看到冬日白桦的感受,显示了冬日白桦的品格带给作者巨大的心灵震撼和冲击。‎ D. “我缓缓地向她们走去”中“缓缓”二字,显示作者此时内心的敬意,他的脚步因此变得沉重而艰难。‎ E. 作者认为,白桦树身上的眼睛是她们久经磨难的证明,因为每次磨难,白桦都会睁开一只眼睛。‎ ‎【答案】15. 先写夏天的白桦具有女性美丽的风采,虽然纤弱却充满生命力。这样为下文写雪地白桦,揭示其精神本质作铺垫。丰富了白桦的形象内涵,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从内容上看,作者写夏季白桦是为了强调其纤弱曼美的女性风采;从结构上看,先写夏季白桦为后文展开冬季白桦的描写作铺垫;从表达效果方面看,丰富了白桦的形象内涵——融纤弱与坚强、潇洒深情与饱经磨难为一体,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 ‎16. “约会”使用拟人的修辞,把白桦人格化了,表明“我”认为“我”与白桦树有着心灵的沟通(或“对白桦的崇敬;敬重;充满敬意”),形象地写出了“我”对白桦向往已久。 ‎ ‎17. 经过这次与冬日白桦的约会,作者感到:(1)外表柔弱的白桦树,身处严寒却从容平静、充满生命力。(2)虽然历经重重艰难,却仍然充满深情(爱意)。(3)这种博大胸怀,给了我们深深的震撼,并深入到我内心,伴我终生。 18. BD ‎【解析】‎ ‎【15题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段落作用的能力。分析语段的作用,首先明确语段的内容,然后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结构上注意伏笔、照应、铺垫等,内容注意主旨的体现,和其它语段的关系。还要注意语段所处的位置,如开头注意铺垫、引起下文、统领全文、奠定情感基调、引起阅读兴趣等,中间注意承上启下,结尾注意点明深化主旨等。本篇散文主要写冬季白桦林,但是开篇写夏季白桦林,第三段“前年,在新疆,我看到了大片夏季的白桦林。在宽阔的额尔齐斯河的两岸,生长着无数的白桦,浓荫蔽天,如同一道绿色的云将那冷冷的河水覆盖着。远远看去,那些白桦纤弱得令人怜爱,茂密的树冠仿佛随时都会使那苍白的树干折断”“如同面对着一排倾国佳丽,个个亭亭玉立,风姿绰约”“再没有比白桦更能体现女性风采的树木了”,内容上写了夏季白桦林的特点,具有女性美丽的风采。结构上为下文写冬季白桦林做铺垫,“她们身处严寒,立足冰雪,躯干纤细却又永远笔挺,枝杈柔弱却从不倒垂。虽叶片全无仍傲然于世,经霜侵雪欺却纯洁如斯”;主旨上,丰富了白桦的形象,不仅具有夏日的纤弱,也具有冬日的坚强、饱经经磨,“她们的每一只眼睛都是一次苦难的证明,都是某一次断裂和夭折的记号。想想吧,这是何等的壮烈和悲怆啊——每经历一次摧残,她们,便睁开一只眼睛”。据此整理。‎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语句的赏析能力。语句赏析的角度一定要知道,有修辞(比喻、拟人、夸张、反问、设问、排比等)、词语(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等)、描写方法(语言、动作、心理、神态)句式、手法、内容、情感等。不管从哪个角度,都要会结合语境作正确的赏析。作者将“看”白桦林说成是“一次企盼已久的约会”,第五段“现在,我终于踏上了黑河的土地。我明白此行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和白桦在此时此刻约会。没错,是约会——次企盼已久的相会”,“约会”是人和人之间约好日期的相会,作者把看冬季的白桦说成“约会”,显然把白桦拟人化了,作者把白桦当做亭亭玉立的女子,千里迢迢去看白桦,就是去和一位冬季风姿绰约的女子相会,表达作者对白桦的向往,喜爱赞美之情。‎ ‎【17题详解】‎ 此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主旨、重要句子含义的能力。文章主旨是指文章的写作意图,它是文章的灵魂。其内涵包括情感态度、精神品质、道理感悟和希望号召等。归纳文章主旨最基本的要求是必须首先整体把握全文。要能对所给材料作宏观上的把握,做到对整篇文章了然于胸。这样才能把握文意,领会作者的目的和意图。理解句子有几种方法: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指出手法,分析句子;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理解句子。本题,作者以“这样的一次约会已足够我受用终生”作结,第七段“她们在严寒中生长得如此从容,如此平静,看不出有任何一点痛苦的表情。她们的全部生命力永远向着蓝天和太阳”,白桦林体现的精神品质,白桦身处严寒却从容平静、充满生命力。第十段“然而,这些眼睛里没有泪,只有情。你会感觉到白桦林没有恨,只有爱。最苦的是她们,最美的也是她们;最纤弱的是她们,最有生命力的还是她们;最令人怜爱的是她们,最让人肃然起敬的还是她们”,作者在观察冬日白桦后领会的白桦的精神境界,白桦虽然历经重重艰难,却仍然充满爱意。最后一段“她们的目光会永远注视我,无论我走到天涯海角,这目光中所传达出的一切都与我同在”“我的身后,是两行深深的足迹,那是我前来赴约的证明,更是我朝圣的记录”,白桦深深震撼了我,影响了我,此行意义非凡,终身受益。据此整理。‎ ‎【18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B项,“说明作者由初来时随意”错误,原文第五段“现在,我终于踏上了黑河的土地。我明白此行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和白桦在此时此刻约会。没错,是约会——次企盼已久的相会”,可知不是随意,而是专程赴约。‎ D 项,“他的脚步因此变得沉重而艰难”错误,原文第六段“她们有一种特殊奇异、难以言说的美”“她们身处严寒,立足冰雪,躯干纤细却又永远笔挺,枝杈柔弱却从不倒垂”“但她们在严寒中生长得如此从容,如此平静”,可知,只有敬意,没有沉重而艰难。‎ 故选BD。‎ ‎【点睛】“形散神聚”是散文写作的基本笔法。所谓“形散”,指两个方面:一是题材海阔天空,不受限制,它不仅对这种文体的总体而言,即使就一篇散文,也可以天上地下,古往今来,不受时空限制,都可根据主题需要自由选择,融于一篇。二是指笔法自由疏放,可以任意挥洒,纵横驰骋。所谓“神聚”就是主题要集中,它是贯穿全文的一根红线。形散神聚,就是要求文章不但要具备鲜明而深刻的主题,还须抓住表面看来似不相关的人、事、景、物的内在联系,经过严密的构思和精巧的布局,使它们组成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使之结构严谨、层次分明、首尾一贯、语不离宗。‎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论语·宪问》)‎ 尧以不得舜为己忧,舜以不得禹、率陶为己忧。‎ ‎(《孟子·滕文公上》)‎ ‎【注】相传尧传天下给舜,舜传天下给禹。‎ ‎19. “夫子自道”在句中的意思是。子贡认为孔子的“我无能”是的说法。‎ ‎20. 尧、舜是孔子、孟子推崇的“仁者”,按孔子说法,应该“不忧”;按孟子说法,却又会“忧”。根据材料,简述孔子、孟子这么说的原因。‎ ‎【答案】19. 先生在说自己 自谦 ‎ ‎20. ①孔子认为有仁德者修为高超,乐天知命,所以面对人生各种不如意境遇时,都能“不忧”。‎ ‎②孟子立足尧、舜帝王身份,认为他们因为没有得到理想的继承者而为天下百姓“忧”。‎ ‎【解析】‎ ‎【1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经典文本含义、概括文中观点的能力。解答此题,应对文本进行逐字翻译,然后理解把握文中人物的情感态度。“夫子自道”中,“道”意为“说”,“自”做“道”宾语,属于宾语前置句,这句话翻译为“夫子在说自己”。孔子说自己做不到“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而子贡却认为“仁、知、勇、”正是孔子具有的品格,一句“夫子自道”表达出了孔子在自己学生心目中谦虚的形象,所以子贡认为孔子的“我无能”是自谦的说法。‎ ‎【20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重点考察对人物观点的概括。解答此题,要读懂选文,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结合孔子、孟子的思想,抓住人物的语言来概括即可。孔子之言的意思是:君子之道有三个方面,我未能做到,仁德的人不忧愁,睿智的人不迷惑,勇毅的人不畏惧。所说的“君子道”指的是君子所具有的品格,作为君子,孔子认为其必需的品格便是“不忧、不惑、不惧”三个方面,这是君子的终极追求,因而孔子说君子应该 做到“不忧”。而孟子那句话的意思是:尧把得不到舜作为自己的忧虑,舜把得不到禹、皋陶作为自己的忧虑。他认为能为天下找到贤能之人来治理国家的国君,才叫仁君,所以尧舜是为天下而“忧”。据此组织答案即可。‎ ‎2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谅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日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竞不象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呢!”说着,便用帕拭泪。‎ 小说《红楼梦》中王熙凤是个八面玲珑极会说话的人。请围绕划线句子,就这段文字,结合小说情境,向同学介绍赏析“人物语言描写”的方法与步骤。(200字左右)‎ ‎【答案】言为心声,分析语言描写,首先要把握语境(明确说话环境背景)。其次,要明确说话对象、目的。王熙凤是黛玉刚到贾府,且在大庭广众之下说的这段话;其时有贾母、王夫人等长辈,也有与黛玉同辈的迎春等姊妹在场。王熙凤赞美黛玉是为讨好贾母,但又不能忽略其他;用“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一句,既赞美黛玉又照顾到迎春等人。可谓一石三鸟。王熙凤能言会说,八面玲珑的特点跃然纸上。‎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赏析人物语言描写的方法与步骤的能力。鉴赏作品语言是高考阅读题中常见的考点。鉴赏一段文字的语言特色,在基本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始终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原则,切忌“断章取义”。要解答好此类题,首先要弄清命题的角度,其次要掌握基本答题步骤。言为心声,分析语言描写,首先要把握语境(明确说话环境背景)。其次,要明确说话对象、目的(明确说话针对性、目的性)。分析过程,这段话王熙凤是黛玉刚到贾府,且在大庭广众之下说的;其时有贾母、王夫人等长辈,也有与黛玉同辈的迎春等姊妹。王熙凤赞美黛玉是为讨好贾母,但又不能忽略其他,所以用“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一句,既赞美黛玉又照顾到迎春等人。结论,可谓一石三鸟。表现了王熙凤能言会说,八面玲珑的特点。思路正确,理通、意对、句顺即可。‎ ‎【点睛】分析人物形中人物语言描写,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 七、作文(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几个同学聚在一起谈论传家宝。小张说,他家的传家宝是一个青花罐,有年头有故事。小杜说,他家的传家宝是爷爷留下的几枚勋章。小程说,他家把“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祖训当作传家宝。‎ 你认为什么样的传家宝更有价值?请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让祖训运行于心灵轨道 青花罐流传至今,经岁月积淀,时光打磨,散发着历史的光辉;几枚勋章,象征爷爷的功绩,是先辈保家卫国的最有力证明。青花罐与勋章作为传家宝,固然有其价值,但“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祖训,凝聚先祖智慧,告训子孙以忠厚待世,凭诗书修身,岂不更具价值? ‎ 忠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诗书是华夏千年的文化根基。以此祖训为传家宝,更能照亮子孙前行的道路。一方面,在多元文化,多元思想的冲击下,人们容易出现信仰迷茫、道德失范而将忠厚臵于脑后。另一方面,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信息碎片化、文化浅表化成为挥之不去的现代病,导致现代人很难静心读书,刻苦修学。因此,将祖训当作传家宝,无疑是给自身行为以约束,给自身思想以指引,校正个人心灵坐标。这样的传家宝,怎能不更具价值? ‎ 诚然,社会需要许许多多的“青花罐”给考古研究提供材料,给审美判断提出指引;需要一枚枚勋章让我们铭记过去的苦难以辉煌,为前进之路给予坚实力量;但我们更需要一条条祖训,稳固思想的根基。倘若人人都将祖先的精神当作心中的标尺,那社会就会少一些“郭美美”少一些“药家鑫”。倘若人人以忠厚精神为船,以诗书为帆,那社会之船就能乘风破浪,行称致远。‎ 值得注意的是,许多家庭都传有祖训,但很少有人奉其为传家宝。究其本源,是因为随着经济发展,利益取代道义成为人心中的标尺而忽略了先祖精神的美。如果大家都能拾起祖辈之精华,那民族脊梁又怎会弯曲?如果大家都能牢记祖训,那中国力量又怎能不凝聚?所以,我们应在弘扬美德,铭记祖训方面作加法,在盲求利益、信仰迷失方面作减法,做好这个加减辩证法,人生才能稳步前行,才能让美美与共的大同社会蔚然成风。 ‎ 令人遗憾的是,当今社会物欲横流流尽了血汗,歌舞升平平息了壮志。因此,铭记祖训,发扬先辈精神成了为心灵筑土培基的不二法门,唯有弘扬,方能成功。 ‎ 勿忘昨日的苦难与辉煌,无愧今天的责任与使命,不负明天的梦想与追求,让祖训成为传家宝,运行于心灵轨道,从而实现到成功的浩荡抵达。‎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材料表述了三个人的三种观点:小张认为家里的青花罐是传家宝,有年头有故事;小杜认为爷爷留下的几枚勋章是传家宝,有贡献有赞扬;小程认为传递忠厚的品质、诗书礼仪的祖训是传家宝,有思想有传承。这里,青花罐意味着物质财富,勋章意味着荣誉,祖训意味着精神,由此可见,传家宝就是有深刻教育意义的珍贵物品、宝贵的品质和优良的思想作风等。三种传家宝,有属于物质形态的,有关于思想精神层面的,也有兼具物质和精神双重特点的。小张家的传家宝可能是一个价格不菲的文物,同时也具有超越金钱的文化、历史价值,或因承载着家族的记忆而显得弥足珍贵。小杜家的传家宝见证了爷爷的努力和奋斗,象征着祖辈们用血肉换来的荣誉,具有激励后人前行的精神力量,所以,它也是值得珍视的。小程家的传家宝是中国许多家庭都有的祖训。在我们这个注重家族观念的国度里,祖训代表了一种信仰,是一个家族重要的精神密码,是维系家族、沟通代际的纽带,属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作文时,可以写成议论文,就一点或几点进行表述,同时还要注重把握“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之间的关系,立意可以有:①珍惜传家宝;②留给子孙的是物质财富还是精神财富;③正确面对祖辈的荣誉。也可以写成记叙文,围绕“传家宝”进行写作,思想积极,内容健康即可。‎ 参考拟题:‎ 让祖训运行于心灵轨道 跨越时间的方向标 诗书继世,感诸书香 青花罐——历史与情感的容器 勋章无言,无价之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