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5 MB
  • 2021-06-07 发布

四川省内江市2020届高三3月网络自测试题 语文

  • 1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内江市高2020届自测试题 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3题。‎ 中国哲学理解、应对世界的最高方法论原则是“以道观之”。以道观之是一种循道而行、重视存在并致力于形成统一性理解的整体性方法论原则。‎ 以道观之之道,是具有“恒常”性的道。道的恒常性,即道之“诚”。所以以道观之对道的重视,隐含着对诚的推崇。‎ 诚是中国哲学的重要概念。人们多以真、实、无伪、不欺、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等来解释诚。但是,无论我们采取其中的哪一种解释,都会发现,这种解释的涵盖性不太充分——它或许能够解释作为名词或形容词的诚,却难以解释作为动词的诚;它或许能够解释人道之诚,却难以解释天道之诚。如果我们寻求诚的最具涵盖性的指谓,诚的诸多意义与运用,似乎可以统一于“一致”——作为名词的诚,指的是一种一致关系;作为形容词的诚,指的是一种一致属性;作为动词的诚,指的是趋向、达成一致的意向及活动。这种一致,从根本上说,是源于道的恒常。‎ 天道的运行具有一种恒常性、前后一致性,用《中庸》的话说,就是“无息”“不贰”。人之诚,是诚于天道,是向“天道”的恒常性靠拢。《中庸》认为“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孟子》也认为“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人之思诚,就是要保持与天道的一致,因为天道是恒常的,所以,与天道保持一致的人,也具有一种恒常性,人的恒常性的具体表现是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现代人多以诚实、诚信去理解诚,这种理解虽契合于“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却常常剥离了诚的天道之维。这样一来,中国传统哲学的厚重之诚,就变成了一种单薄之诚。而过于单薄的诚,容易使我们陷入理论困境——离开天道之诚,我们面对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真小人”时,常常会不知所措;离开天道之诚,我们面对孔子“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的论断时,就难以形成准确理解;离开天道之诚,我们在论证诚信之应然时,常常会诉诸浅薄的后果论……以道观之所重之诚,是与天道的恒常相关联的诚。一个言行不符、表里不一的人,我们当然不能以这样的诚来形容之;而一个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但不遵行社会规范的“真小人”,我们也不能以这样的诚来形容之;一个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但所遵行的社会规范有悖于万物并育的天道的人,我们也不能用这样的诚来形容之。以道观之所推崇的诚,‎ 是有益于万物并育、能够因道之恒常而带来确定性的诚。‎ 历史地看,在中国哲学中,以道观之并不是唯一的理解和应对世界的方法论原则,也不是始终占据主导地位的方法论原则。但是,在几千年的人与人、族群与族群、人类与自然的冲突中,在意见与意见、价值与价值的碰撞中,在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经验教训的不断总结中,以道观之逐渐成为中国哲学最高的方法论原则。这一选择,与以道观之的价值之维密切相关。“通”“平等”“诚”等价值,是我们理解这一选择的重要维度,也是我们理解中华文明的重要维度。‎ ‎(摘自刘静芳发表于光明日报的《“以道观之”的价值之维》)‎ ‎1.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道观之”是中国哲学理解和应对世界的一种最高方法论原则。‎ B.人们往往用真、实、无伪、言行一致等诠释“诚”这一中国哲学的重要概念。‎ C.恒常性、前后一致性以及“无息”“不贰”是天道运行凸显的基本特性。‎ D.“真小人”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却不遵行社会规范,不是以道观之所重之诚。‎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从中国哲学的角度立论,对“以道观之”这一方法论原则进行了具体的阐释。‎ B.第四段摘录《中庸》和《孟子》中的语句,对“天道”“人道”作了类比论证。‎ C.文章围绕道之“诚”,用与“道”相关的不同词性,论述了诚的意义与运用。‎ D.本文首尾段都强调以道观之是中国哲学的最高方法论原则,突出了“道”的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道观之之道的“恒常性”,体现为“诚”,因此对道的重视隐含着对诚的推崇。‎ B.无论道之“诚”富有再多的意义,它们似乎都能够统一在“一致”这一关键点上。‎ C.以道观之是中国哲学最高的方法论原则,但不是始终占据主导地位的方法论原则。‎ D.人之思诚应保持与“天道”一致,可见脱离了“人道”,天道的价值就无法体现。‎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4-6题。‎ 材料一:‎ 日前,在第四届腾讯峰会“数字新青年论坛”分论坛上,论坛的主办方CGTN(中国国际电视台)、腾讯社会研究中心和上海大学曾军教授团队共同发布了《数字新青年研究报告》(简称《报告》)。‎ 调查发现,有近九成的年轻人对传统文化有兴趣;有八成年轻入通过网络了解传统文化,‎ 远超过传统的学校教育和文化场所实地参观;有近七成的年轻人希望通过游戏动漫了解传统文化;在购买文创产品方面,数字新青年愿意为爱买单,也讲究实际;他们在参观时不爱走寻常路,愿意通过电子导览重点观看感兴趣的部分;在学习传统文化时,他们渴望专业指导和同伴交流;他们也愿意自己创造,每年有近10万年轻人参加故宫和腾讯主办的“Next Idea”创新大赛。‎ ‎(摘自2019年腾讯峰会发布的《数字新青年研究报告》)‎ 材料二:‎ 传统文化正在成为一种时尚新潮,对于10年前的很多人而言,这大约是一件不可想像的事。‎ 放眼望去,几乎每一个年轻人感兴趣的时尚领域,都不难看到传统文化的身影。曾经饱受争议的汉服社群逐渐从小众迈向大众,成了许多年轻人的精神图騰;古筝、二胡等传统乐器走出了曲高和寡的音乐厅,登上了弹幕视频网站的播放热榜;潮牌、球鞋这些年轻人热衷的时尚消费品,开始越来越频繁地呈现和使用传统文化的符号与要素,在小说、影视、游戏、文创等领域中,传统文化为原创者们提供着源源不绝的灵感源泉,而那些从传统文化之中脱胎,嬗变而成的文化作品,更是备受青少年群体的追捧和喜爱。‎ 传统文化为什么突破了过去的传承困境?这股传统文化的复兴潮流为什么来得如此迅猛?今天的年轻人为什么对传统文化如此钟情?显然,这一系列“为什么”的答案,绝不会是任何一个单一要素,而必然是多种社会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最关键的因素有两个:社会发展的需求与产业资本的流动。‎ ‎(摘自《悄然勃兴的“国潮”为什么年轻人情有独钟》,2019年11月19日中国青年报)‎ 材料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今学生中呈现出日渐流行的趋势。无论是分享诗歌之美,还是依托博物馆馆藏优势制作的“又见大唐”展览,学生成为主要受众。《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谜语大会》等节目不断升温,且呈现出观众低龄化的趋势。一些博物馆开发的文创产品受到许多学生的热捧,越来越多的“汉服控”在街头巷尾赢得不少回头率……‎ 在广大学生中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依然任重道远,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学生中更流行,还有许多工作要做。一方面,要对杂音乱象有高度的警惕,并及时加以制止。有的活动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简单化、表面化,甚至出现了粗俗化、庸俗化、功利化的现象。为了传承孝道,有学校组织小学生们在操场给家长洗脚,引起了人们的反感;一些所谓的“女德班”在社会上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一些社会培训机构以“国学班”“读经班”“‎ 私塾”等形式替代义务教育……对此,必须加大监管力度,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切实起到拨乱反正的作用。‎ ‎(摘自《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学生内心》,中国教育报2019年11月22日)‎ ‎4.下列对传承“传统文化”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谜语大会》等节目的陆续开播,无疑是当代人传承传统文化的有效举措。‎ B.古筝、二胡等传统乐器已经成功登上了弹幕视频网站的播放热榜,从中可以看到优秀传统文化在信息时代的身影。‎ C.以“国学班”“读经班”“私塾”等形式替代义务教育,是社会培训机构在新时代传承传统文化的成功尝试。‎ D.原创者在当代小说、影视、游戏、文创等领域挖掘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脱胎与嬗变,成为受大家欢迎的文化作品。‎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的《报告》表明,通过传统的学校教育和文化场所实地参观了解传统文化的年轻人人数,远远不及通过网络来了解的人数。‎ B.汉服社群成了许多年轻人的精神图腾,潮牌、球鞋等时尚消费品逐渐频繁地呈现和使用了传统文化的符号与要素。‎ C.学生成为依托博物馆馆藏优势制作的“又见大唐”展览、分享诗歌之美等文化活动的主要受众,这是一个令人欣喜的现象。‎ D.学生人群中,传统文化已呈现出日渐流行的良好趋势;每一个年轻人感兴趣的时尚领域,也都能看到传统文化的身影。‎ ‎6.今天的年轻人为什么对传统文化“情有独钟”?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原因。(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7-9题。‎ 兜风 刘心武 按说职业司机对坐车兜风不会感兴趣,可“的哥”青岭却发出这样感叹:“要能跟倪叔一起兜兜风就好啦!”‎ 那是三十多年前的事了:倪叔到青岭他们那个村子“蹲点”,吃“派饭”轮到去青岭家。“蹲点”指的是干部下基层工作一段时间,从“点”上取得经验,以后再往“面”上推广。‎ ‎“蹲点”干部一般住在生产大队队部,吃饭呢,则由生产队干部分派到一些农户,轮流供应,以一定的“工分”作为补偿。青岭那时候八九岁,他娘给倪叔安排的饭菜好香,光那一盘炒鸡蛋,就让青岭馋涎难禁,可是爹娘不许孩子们上桌,青岭只能扒着门缝偷看,没想到坐在炕上炕桌边的倪叔瞅见他了,就坚持要他进屋上炕同吃,他爹娘怎么代辞也无效,只好唤他进屋,青岭那顿吃得好香!吃完饭,倪叔还留青岭玩,青岭给倪叔说了自编的顺口溜:“河边有个庙,庙里盘个灶,灶上蒸白薯,惹来大老鼠,老鼠甩尾巴,想把白薯拿,狸猫猛一蹦,老鼠忙钻洞,白薯滚出锅,变个大青骡,四蹄呱哒哒,跑到老虎家……”倪叔听了仰脖大笑,如今青岭已经想不清楚倪叔的五官,但那天大笑的倪叔脖颈上暴突的筋腱,只要一回忆,还总能活生生地呈现在眼前。‎ 后来有一天,倪叔结束“蹲点”,要回市里去了,市里派了一辆吉普车来接他。那年头,青岭他们那村子,有拖拉机,也来过大卡车,可是很少有小轿车出现,吉普车更是头一遭进村。不知那最早见到吉普车的人是怎么嚷嚷的,顿时全村轰动,说是“现代化来了”,那时候也不懂什么是“现代化”,反正一听说“现代化”就感觉幸福从天而降,连小脚老太太也忙出屋去开眼迎福。结果,村东的姚奶奶,不慎摔了一跤,磕落了门牙——当时痛苦,几年后家里富裕了给补上了乱真的假牙,她老人家逢人就先嘻开嘴唇,然后说:“可不是现代化了嘛”。——这是后话。且说倪叔把行李放上车以后,执意要找到青岭,说是要让青岭上车,跟他在村边转转,兜兜风。当时车边围着多少大人孩子啊,多少人想坐进那车里,跟着兜兜风,享受一下“现代化”啊,可倪叔只是一迭声地找青岭。偏那天青岭在河里摸鱼,人们好不容易才把他找到,簇拥着来到倪叔面前,倪叔好高兴啊,热情地让青岭上车一起兜风,可青岭那时不知怎么地超常羞怯,任凭倪叔催、同伴推,就是没有登上“现代化”……后来倪叔只好让司机开车出发了,挥手向所有的乡亲告别。‎ 关于倪叔的一切,若不是有偶然的线头牵动,那相关的记忆都淡若烟雾了。前些日子青岭歇工一天,拎了两瓶酒一个蛋糕去给大哥祝寿,嫂子烧出一桌好菜,哥俩边喝边聊,大哥忽然说起,曾见到过倪叔。大哥是电器修理工,有回去一家修理冰箱,那位退休的老干部给他倒茶水剥橘子,闲聊中,问起他原是京郊哪儿的人,大哥一说出口,那老大爷先“嗬”了一声,跟着就问:“你们村有个叫青岭的孩子吧?”大哥说:“那是我老弟呀!哪儿还是孩子!他孩子都上中学啦!”青岭一听这话,酒醒了一半,忙问:“倪叔他家在哪儿呀?”大哥说:“我成天跑东跑西修活儿,哪还记得他那地址?你看这倪叔也真怪,村里那么多人,他偏就问起你一个。”青岭追问:“他还怎么说起我?”大哥说:“他就是反复说了好几次:青岭那个坏小子!”‎ 青岭跟我说起这事,问我:“我该不该千方百计找到倪叔,请他坐上我的车,免费一起兜兜风呢?我们可以绕着五环跑一圈,饱览现代化风光啊!”‎ 我说:“怎么实施你的愿望,我没有具体意见。只是听了这件事,我很受触动。世上人们的感情,可以分三类,一类是真情,这里面又包括亲情、友情和爱情。一类是善情,或者针对具体的弱者,或者针对弱势群体,对他们尊重、同情,竭诚地帮助他们。还有一类,就是美情。美情不同于亲情、友情、爱情,不一定有非常坚实的基础;美情也不同于善情;美情是完全超功利的,产生于偶然,就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忽然喜欢,然后就想用一种方式,来让那人分享快乐,这种感情往往是只开花,不结果的。真、善、美这三类感情,其实最难获得是美情啊!”青岭听了我的话,一旁沉吟。‎ ‎(选自2008年9月1日《北京晚报》)‎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从“职业司机对坐车兜风不会感兴趣”起笔,再写“的哥”青岭发出的感叹,这样写起到了巧引故事、设置悬念的作用。‎ B.“那是三十多年前的事了”一句点明故事发生的特定时间,所叙“蹲点”一事则说明倪叔与青岭关系的非同寻常。‎ C.青岭特地为倪叔念出了自编的几句顺口溜,既表现出吃完那顿香饭后的愉悦之情,也表现了青岭的童真和对倪叔的喜爱之情。‎ D.“若不是有偶然的线头牵动,那相关的记忆都淡若云烟了。”这一新奇美妙的比喻和夸张,形象地写出了青岭对倪叔的真挚关切。‎ ‎8.“兜风”一词在小说中多次出现,简要分析其作用。(6分)‎ ‎9.小说结尾处,作为见证人的“我”说:“真、善、美这三类感情,其实最难获得的是美情啊!”试分析这句话在小说中的作用。(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10-13题。‎ 傅介子,北地人也,以从军为官。先是龟兹、楼兰皆尝杀汉使者,语在《西域传》。至元凤中,介子以骏马监求使大宛,因诏令责楼兰、龟兹国。介子至楼兰,责其王教匈奴遮杀汉使:“大兵方至,王苟不教匈奴,匈奴使过至诸国,何为不言?”王谢服,言:“匈奴使属过,当至乌孙,道过龟兹。”介子至龟兹复责其王王亦服罪介子从大宛还到龟兹龟兹言匈奴使从乌孙还在此介子因率其吏士共诛斩匈奴使者。还奏事,诏拜介子为中郎,‎ 迁平乐监。介子谓大将军霍光曰:“楼兰、龟兹数反覆而不诛,无所惩艾。介子过龟兹时,其王近就人,易得也,愿往刺之,以威示诸国。”大将军曰:“龟兹道远,且验之于楼兰。”于是白遣之。介子与士卒俱赍金币,扬言以赐外国为名。至楼兰,楼兰王意不亲介子,介子阳引去,至其西界,使译谓曰:“汉使者持黄金、锦绣行赐诸国,王不来受,我去之西国矣。”即出金币以示译。译还报王,王贪汉物,来见使者。介子与坐饮,陈物示之。饮酒皆醉,介子谓王曰:“天子使我私报王。”王起随介子入帐中,屏语,壮士二人从后刺之,刃交胸,立死。其贵人左右皆散走。介子告谕以:“王负汉罪,天子遣我来诛王,当更立前太子质在汉者。汉兵方至,毋敢动,动,灭国矣!”遂持王首还诣阙,公卿将军议者咸嘉其功。上乃下诏曰:“楼兰王安归尝为匈奴间,候遮汉使者,发兵杀略卫司马安乐、光禄大夫忠、期门郎遂成等三辈,及安息、大宛使,盗取节印献物,甚逆天理。平乐监傅介子持节使诛斩楼兰王安归首,县之北阙,以直报怨,不烦师众。其封介子为义阳侯,食邑七百户。士刺王者皆补侍郎。”‎ ‎(选自《汉书·傅介子传》)‎ ‎10.下列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介子至/龟兹复责其王/王亦服罪/介子从大宛/还到龟兹/龟兹言匈奴使/从乌孙还/在此 B.介子至龟兹/复责其王/王亦服罪/介子从大宛还到龟兹/龟兹言/匈奴使从乌孙还/在此 C.介子至龟兹/复责其王/王亦服罪/介子从大宛还到龟兹/龟兹言匈奴/使从乌孙还/在此 D.介子至/龟兹复责其王/王亦服罪介子/从大宛还到龟兹/龟兹言/匈奴使从乌孙还/在此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楼兰,西域古国名,曾经为丝绸之路发源之地,现在只剩下古代遗迹。‎ B.元风,汉昭帝的年号。年号是封建社会皇帝在位时用以纪年的一种名号。‎ C.中郎,是一种官名,为近侍之官。常称中郎将,亦通称中郎,属郎中令。‎ D.阙,古代皇宫大门前两边供晾望的楼,泛指帝王的住所,如“宫阙”。‎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傅介子主动请缨。他认为龟兹和楼兰国杀害汉朝使者,有损大汉的威严,故在元凤年间以骏马监的身份主动请求出使大宛,依照诏令指责楼兰、龟兹国。‎ B.傅介子善于辞令。到了楼兰,他根据已存在的具体事实,严厉指责楼兰教唆匈奴去拦截和杀害汉朝使者,结果楼兰王只好谢罪,表示顺服。‎ C.傅介子忠于朝廷。路过龟兹时,他发现龟兹王对身边的人毫无防范心理,于是请求前往刺杀,以此举展示国威,也表现他对朝廷忠心。‎ D.傅介子有智有勇。他依次策划了秘密会谈、设计诱惑和实施刺杀三个阶段的行动,‎ 楼兰刺杀全过程表现了他的智慧与胆识。‎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大兵方至,王苟不教匈奴,匈奴使过至诸国,何为不言?(5分)‎ ‎(2)于是白遣之。介子与士卒俱赍金币,扬言以赐外国为名。(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余干古县城①‎ 刘长卿 孤城上与白云齐,万古荒凉楚水西。‎ 官舍已空秋草绿,女墙②犹在夜乌啼。‎ 平江渺渺来人远,落日亭亭向客低。‎ 沙鸟不知陵谷变③,朝飞暮去弋阳④溪。‎ ‎[注]①此诗为作者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从岭南潘州南巴贬所北归,途经战乱后的余干古县城时所作。②女墙:建在城墙顶部内外沿上的薄型挡墙。③陵谷变:出自《诗经·小雅·十月之交》“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哀今之人,胡潛(cǎn,同“惨”)莫惩”,该诗强烈地谴责了周幽王荒淫昏庸,误国害民,造成陵谷灾变。④弋阳:县名,在江西省东北部。‎ ‎14.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开篇扣题,写诗人登上余干古县城后见到的一片荒凉之景。‎ B.颔联诗人夜听乌啼,在“犹在”和“已空”对比中追思,顿生漂泊异乡之慨。‎ C.中间两联对仗工整,登城画面中的近景与远景、色彩与声响极富层次感。‎ D.诗人笔下所绘“落日”景象,既是自然景观,又暗含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15.本诗尾联是“以景结情”的名句,简析其包含的思想感情。(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荀子·劝学》中,“ , ”两句,与王之涣《登鸕雀楼》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表达的意思相近。‎ ‎(2)《琵琶行》中,既交代了深秋的背景,又蕴含着离别之意的句子“ , ”。‎ ‎(3)诸葛亮在《出师表》一文中,用“ , ”来表达自己对名利的淡泊。‎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7-19题。‎ 书法,作为一种艺术,不仅承载着时代的精神气象,也传达着个人的才情气质。唐代有唐代的使命。唐代的社会气象与精神气度,推动着唐人绕过王義之而 ,开创书法的新天地与新境界。是的,唐人在书法上的贡献是以楷书和草书为代表。楷书和草书,唐人不让古人,直达巅峰。看颜真卿的楷书,巍巍乎,磅礴伟岸,高山仰止,一个个字,犹如一尊尊佛,雍容宽博,丰腴饱满,自信从容。如果说初唐时期的楷书,以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等书家为代表,承续了二王以来的 书风,那么,经过盛唐,南北融合,国势强盛,时代气象 到文化之中,苍劲与粗犷之气化入楷书,书风大变,出现了李邕、颜真卿、柳公权等书家,笔画中潜在着一种无形的力量,( )。千百年来,欧体字与颜体字,分别代表了内撅道劲与外拓雄放的高度,成为楷书的标本,后人 。‎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另辟蹊径 婉约 投射 望其项背 B.独树一帜 隽永 折射 难以企及 C.另辟蹊径 隽永 投射 难以企及 D.独树一帜 婉约 折射 望其项背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这个时候,唐人演绎的楷书结体法度与风格形态的境界很高 B.至此,可以说,唐人似乎穷尽了楷书的结体法度与风格形态 C.楷书的结体法度与风格形态,到了唐代得以完整地凸显出来 D.唐人在楷书的结体法度与风格形态的高度,可以说后无来者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书法,它作为一种艺术,不仅承载着时代的精神气象,也传达着个人的才情气质。‎ B.书法是一种艺术,传达着的不仅是个人的才情气质,也承载着时代的精神气象。‎ C.作为一种艺术,书法它不仅承载着时代的精神气象,也传达着个人的才情气质。‎ D.书法,作为一种艺术,不仅传达着个人的才情气质,也承载着时代的精神气象。‎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6分)‎ 新冠肺炎疫情是大家目前最关注的事。同样的病毒感染者,有的是轻症,有的是重症, ① 。当病毒入侵时,个人机体的免疫系统是在与它进行一场隐秘的战争。 ② ?简单来说,病毒为了繁殖必须进入宿主细胞,进行自我复制。但是我们的免疫系统会识别出病毒,释放抗病毒物质。未感染病毒的细胞会提高警惕,严阵以待; ③ 。这种有秩序的自我毁灭帮了免疫系统一个大忙,把病毒颗粒释放出来,而不会消灭它们。‎ ‎21.‎ 请根据下面的思维导图,分别从三个角度概括西方社会和中国乡土社会这两种社会格局的不同之处(每个角度不超过50字)(5分)‎ 四、写作(60分)‎ ‎22.北宋学者谢良佐曾对其子写下《遗训》:“莫为婴儿之态,而在大人之气。莫为一生之谋,而有天下之志。”后人评价,其可以和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相媲美。‎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问题,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