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8.00 KB
  • 2021-06-07 发布

浙江省之江教育联盟2020届高三9月联考语文试题

  • 2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浙江省之江教育联盟2019学年高三第一次联考(2019.9)语文试题卷 命题:稽山中学 审题:澄潭中学吴兴高级中学 考生须知:‎ ‎1.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地方。‎ ‎3.答题时,请按照答题纸上“注意事项”的要求,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上规范答题,在本试卷纸上答题一律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房主的阴谋得逞(chénɡ)了,与他接肩搭背从房里出来,拖拉着缠着绷带的伤脚,钻进跳舞的队列里,一瘸(qué)一拐地跳腾起来。疯疯癫癫的样子,古怪滑稽不伦不类的舞姿,立刻带来不小的混乱。‎ B. 西伯利亚的寒流席卷欧亚大陆,狂风肆(sì)虐,草木调零,而那些春天的元素——温暖、雨水、绿叶、鲜花,都集结在位于热带的海南岛。海南岛就像一艘(sōu)花船,系在雷州半岛上,满载寒冷大陆的梦幻与想象。‎ C. 然而,“似我”虽是创作的敲门砖,却是创新的绊(bàn)脚石,若只是在模仿前人的死胡同里兜兜转转,则是一叶嶂目而不见泰山,最终在机械重复里失去本真,此之所以“似(sì)我者死”也.‎ D. 路的两侧是草坪和梧桐.间(jiàn)或有刻着李白、皮日休等人诗词的碑刻。一粒粒黑黝黝(yǒu)的饱满遒劲的汉字,婉如圣哲先贤们的一颗颗瞳仁,静谧、肃穆而又慈祥。‎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字音字形能力。字音考查的重点是多音字、形声字、形近字、方言字。要注意以义辨音,以形辨音,用普通话的标准读音来矫正错误的习惯误读。字形题从表象上看主要考核双音节词语和成语,有时会考核三字的专业术语和熟语,从分类看主要考核音近字或形近字,音近字注意据义定形,形近字可以以音定形。运用的方法主要有对举、组词、读音、形旁辨形。本题要求选出“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 A项,“得逞”,意思是“得以实现(指坏的方面)”,“逞”应该读chěng;‎ C项,“一叶嶂目”,意思是“一片叶子挡在眼前会让人看不到外面的广阔世界。比喻被局部或暂时的现象所迷惑”“嶂”应该是“障”;‎ D项,“婉如”的意思是“好像;仿佛”,“婉”应该是“宛”。‎ 故选B。‎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作为来自海峡对岸的一个小字辈,笔者曾有幸在台岛和海外场合,多次面聆先生的教诲,与先生有过极难得的个人接触交往。那样的场合,大家都习惯称等他“沈校长”。他是这样一位让人如沐春风的兄长式的长辈。[甲]在台北、香港、新加坡以及那几次议题宽泛的研诗会上,只要有沈先生在场,就一定不会有冷场,隔膜,僵局的时候。即使观念、旨趣多么不同的人物,他都能为大家找出共同话题,都能和你坐在一起,一无挂碍且一无矫饰地胡侃海聊——从两岸政经、琴棋书画一直谈到饮食男女。[乙]这样几乎是无边界、无疆域的包容度和被接受度——可以和海峡两岸的历届朝野人物平坐论道,可以超越从台湾”党外”时期到今天“蓝绿”纠缠的多党恩怨而始终保持独立参与、协调沟通的知识人姿态,更能在围棋、桥牌、诗酒以至武侠诸般式艺上和天下英豪一较短长,[丙]又能以优雅的绅士风度和流利的英语在西方政经、科研、人文舞台上如鱼得水——如此这般,都使得沈君山当料起“海峡两岸第一‘高人’”的称谓。‎ ‎2. 文段中的加点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面聆 B. 如沐春风 C. 即使 D. 如鱼得水 ‎3. 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 A. 甲 B. 乙 C. 丙 ‎【答案】2. C 3. A ‎【解析】‎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词语运用能力,重点考查关联词的正确运用能力。正确运用关联词语,要整体把握语段的意思,然后注意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根据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推断具体选用哪个关联词。本题要求选出“文段中的加点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 A项,面聆:当面聆听。符合语境;‎ B项,如沐春风:两种意思:一是:比喻同品德高尚且有学识的人相处并受到熏陶,犹言和高人相处。比喻得到教益或感化,就像受到春风的吹拂一般。一是:比喻沉浸在美好的环境中。形容心情愉快舒服。此处运用的是前者意思;‎ C项,“即使”运用错误,改为“无论”,“无论”与后一句“都”搭配,构成“无论……都……”,表示所说情况是已发生的事实。文中“无论观念、旨趣多么不同的人物,他都能为大家找出共同话题,都能和你坐在一起,一无挂碍且一无矫饰地胡侃海聊——从两岸政经、琴棋书画一直谈到饮食男女”是作者对自己和先生几次接触之后,对先生在几次出现过的场合已经发生过的事实进行判定和总结;“即使”要和“也”搭配,构成“即使……也……”,表示假设情况,不符合文章所叙述的事实。‎ D项,如鱼得水:好像鱼得到水一样。比喻得到跟自己十分投合的人或对自己很合适的环境。使用正确。‎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标点符号使用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会分析句子中分句之间的关系,了解常用标点符号的用法,根据标点符号各自的作用,判断标点符号的正误,尤其注意易错易混的标点符号。做题时可以用反选排除法。本题要求选出“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A项,“冷场”“隔膜”“僵局”三种情况之间是并列关系,所以“冷场”后和“隔膜”后的逗号改成顿号。故选A。‎ ‎【点睛】高考对关联词考查,着重于正确使用,即不滥用、误用等。对于这部分内容,高考考查关联词的搭配是否得当、位置是否正确、关系是否合乎语意等。另外,副词使用是否准确、介词使用是否恰当,也是高考考查的内容。正确辨析和使用虚词的角度有:1.从词性的角度辨析。如“固然”和“诚然”,前者只能做转折连词,后者除了有同样的性质、功能外,还可以做副词。2.从词语的使用对象、场合、范围等角度辨析。如“对”和“对于”,前者适用范围比后者广,一般而言,用“对于”的地方都能换用“对”,但用“对”的句子,有些不能换用“对于”。3‎ ‎.从词语搭配的角度辨析。许多关联词的搭配是固定的,如表假设关系的“即使……也……”,表并列关系的“也……也……”“不是……也是……”等,表递进关系的“不但……而且……”“不仅……还……”等。‎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五十岁的时候,托翁写出深刻的《忏悔录》,对自己生活彻底进行了反思.并与很多旧势力决裂。‎ B. 骑自行车健身时,因为在周期性的有氧运动中,使锻炼者能够消耗较多的热度,所以减肥、塑身效果都比较明显。‎ C. 单霁翔在任故宫博物院院长期间推行的故宫博物院改革实践获得了巨大成功,启迪和引领了全国文物保护开发和文化传承传播工作。‎ D.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一大批优秀人才,而人才的培养,关键在教师队伍,教师队伍的素质直接决定着大学办学能力的强盛。‎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与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题,先要熟悉常见的病句类型及其特点,要特别注意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的语病;然后采用语感审读、句子紧缩、逻辑分析等方法找到病句的病因;最后“对症下药”,根据语病修改病句,注意不能改变句子的原意。本题要求选出“没有语病的一项”,‎ A项,语序不当,修饰语位置不当,“彻底”应该放在“反思”之前;‎ B项,成分残缺,滥用介词导致缺少主语,可以删去“使”;‎ D项,两面对一面,“教师队伍的素质”和“大学办学能力的强盛”两面对一面,可改为“教师队伍的高素质直接决定着大学较强的办学能力”。‎ 故选C。‎ ‎【点睛】判断病句常用十招:①找主干,看搭配是否恰当;②看并列短语,“搭配”“语序”“分类”是否恰当、结构是否一致;③看否定词,语意是否相反;④看介词短语,是否缺主语;⑤看数量词,是否重复、矛盾或不科学;⑥看成对关联词,位置是否恰当;⑦看两面词,是否出现“一面”对“两面”;⑧看句式结构,是否杂糅;⑨看语意,是否明确、是否矛盾;⑩删除比较,判断是否赘余。‎ ‎5.演绎法是从普遍性结论或一般性事理推导出个别性结论的论证方法。请参照事例,运用演绎法,仿写句子,注意句式大体相似,逻辑清晰。‎ 示例: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你既然要深入领略泰山的伟岸,那就应亲自去看一看,登一登。‎ ‎【答案】参考示例:有道是,脚正不怕鞋歪。你既然清清白白,问心无愧,那就应笑对流言,昂首做人。‎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逻辑推理的能力和仿写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理解“演绎法”,演绎法是一种从一般到特殊的推理方法。然后明确仿写内容和格式的要求,参照示例进行仿写。本题关键在演绎推理的理解。考生可以先总结一个普遍性的规律,再进行相似、相关联想,从生活中找一个具体的事例,最后按照仿写形式写即可。‎ ‎6.提取下面一段话的主要信息,写出五个关键词。‎ 北京时间4月10晚,比利时布鲁塞尔、智利圣地亚哥、中国台湾和台北、日本东京,美国华盛顿等全球六地同步发布了人类有史以来获得的首张黑洞照片。不同于普罗大众对黑洞照片的“戏谑狂欢”,天文学家表示,事件视界塑远镜(EHT)成功获得超大黑洞的第一个直接视觉证据,验证了爱因新坦的广义相对论。爱因斯坦的广又相对论曾预言,由于黑洞的存在,人们将会看到中心区域存在一个由于黑洞世界而形成的阴影,其周围环绕着一个由吸积或喷流辐射造成的如新月状的光环。‎ ‎【答案】首张 黑洞照片 发布 验证 广义相对论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提取语段关键词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将语段分层,总结每层意思,然后综合起来归纳出语段的主要信息,最后从主要信息中提取主干部分,作为关键词。第一层说的是首张黑洞照片发布。第二层说的是天文学家认为首张黑洞照片验证了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第三层说的是爱因斯坦对黑洞的预言。综合三层意思,可得出主要信息:首张黑洞照片的发布验证了广义相对论。据此提取主干可得出答案。‎ 二、现代文阅读(共3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类社会存在于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空间是固定、具体的,而时间则需要通过某种办法加以测定和标识。人们测定和标识时间的参照最初是感知和观察到的物候和气候的变化。什么时间月圆了、月缺了,什么时候气候转暖,种子发芽、庄稼生长了……这些变化就被我们的先人用来作为早期测定时间的依据。‎ 时间是人类用以描述物质运动或事件发生过程的一个参数。人们为了更准确地衡量、计算、记录时间,就要进一步选择具有普适性、恒久性和周期循环性的参照物。于是,太阳、月亮、谷物的成熟期等,就成为了优选的参照系。人类很早就学会观察日月星辰,用以测量时间。大约在纪元前五千年,人们利用指时杆观察日影。纪元前11世纪,已经有了关于日晷和漏壶的记载。详细记录时间的钟表的发明,大约是13世纪下半叶的事情了。‎ 协调和规范各民族或国家群体内部公共时间制度的,是各国的特定历法。世界现行历法最为普遍的有:以地球围绕太阳旋转的周期作为参照物的太阳历或称阳历,我国当今使用的公历就是这一历法,作为我们传统时间制度组成部分的二十四节气的制定,实质上也是以地球围绕太阳旋转的周期作为参照物的;还有以月球围绕地球旋转周期为参照物的太阴历或称阴历;我国自夏代开始使用、后经汉武帝太初元年修订的兼顾太阳历和太阴历确定的历法是阴阳合历,即所谓“夏历”“农历”,或俗称的“阴历”“旧历”。这样说来,我们的夏历是既参照了对月亮的观察,又参照了对太阳的观察而制定的。‎ 我们的民间传统节日体系,例如春节、元宵节等都是依据过去千百年来通行的阴阳合历而确定的。这种历法在我们的实践活动中依然占有重要地位。正像我们对光华照人的月亮以及太阳倍感亲切一样,对使用了几千年的阴阳合历我们同样有着深深的钟情和依恋。‎ 为了找到一个对农业生产极为重要、又准确标识寒暑往来规律的计时办法,人们将一年365天平分为24等份,分别给予一个名称,如立春、雨水等,于是就形成了二十四节气的时间标识制度。在某些历史时期,某些节气的名称与今或有不同,但在汉代刘安著《淮南子》中,就明确有二十四节气名称的记载了。各个节气都有明显的“物候”作为标志,即二十四节气七十二物候。我们的先人发明节气,把自然界的变化、动植物以及人体功能的状态和变化都反映出来了,而且相当准确:雨水,草木萌动;立秋,凉风至等。这些都是从人们对自然界的细腻感觉出发而形成的,体现出对客观规律的准确认知,相当科学。‎ 以上在我们中国人生活中合并使用的阴历阳历时间制度,各有其科学依据、计算方法和历史发展进程。表面上看来似乎互不关联、彼此相悖,但在我们的生活中交错使用、互为补充,形成了协调并用、多元而统一的时间计算体系。这个多元而统一的时间制度就是我们中国人生产生活节律和节日体系的背景。‎ ‎(刘魁立《中国人的时间制度》,有删改)‎ ‎7. 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阴历”也称“农历”“旧历”,即我国自夏代开始使用的“夏历”,是以月球围绕地球旋转周期为参照物的太阴历。‎ B. 从感知、观察物候和气候的变化,到选择具有普适性、恒久性和周期性的参照物,人们测定和标识时间的方法不断改进。‎ C. 二十四节气都有明显的物候标志,作为一种时间标识制度,它有利于人们的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体现出对客观规律的准确认知,绝对科学。‎ D. 二十四节气都有明显的物候标志,作为一种时间标识制度,它有利于人们的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 E. 所有的阴历阳历时间制度,都有其科学依据。互相关联,协调并用,多元统一,组成中国人生活节律和节日体系。‎ ‎8. 下列理解和推断,与原文内容相符的一项是( )‎ A. 为了更准确地衡量、计算,记录时间,人们制造出指时杆、日暑、漏壶等,作为描述物质运动或事件发生过程的参数。‎ B. 阴阳合历是我们确定传统节日体系的依据,这是因为我国的传统节日有的依据太阳历,有的依据太阴历。‎ C. 我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是古人根据太阳、月亮一年内的位置变化及其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而制定的。‎ D. 我国阴历阳历合并使用的时间制度。符合月球围绕地球旋转、地球围绕太阳旋转的周期性变化,能够反映寒暑往来的自然规律。‎ ‎9. 依据原文,概括出中国历法有哪些作用。‎ ‎【答案】7. B 8. D ‎ ‎9. ①协调和规范全国或各民族群体内部公共时间。②作为制定传统节日的依据。③有助于对农业生产的时间掌握;④有助于明确寒暑往来规律,落实生活节律,协调生活和生产活动。‎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 A项,“……‘夏历’,是以月球围绕地球旋转周期为参照物的太阴历”说法错误,答题区间为第3‎ 段,原文应该是“……兼顾太阳历和太阴历确定的历法,即所谓‘夏历’‘农历’,或俗称的‘阴历’‘旧历’。我们的夏历是既参照了对月亮的观察,又参照了对太阳的观察而制定的”;‎ C项,“绝对科学”说法错误,答题区间为第5段,原文“相当科学”;‎ D项,“它有利于人们的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说法不符合原文,相关信息在文章倒数第二段,原文说“为了找到一个对农业生产极为重要、又准确标识寒暑往来规律的计时办法,人们将一年365天平分为24等份,分别给予一个名称,如立春、雨水等,于是就形成了二十四节气的时间标识制度”,文章指是说二十四节气计时办法对农业生产极为重要,并没有说“它有利于人们的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属于无中生有;‎ E项,“组成中国人生活节律和节日体系”说法不符合原文,相关信息在文章最后一段,原文为“多元而统一的时间制度就是我们中国人生产生活节律和节日体系的背景”。‎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分析归纳内容要点,并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理解和推断,与原文内容相符的一项是”,这是要求选出“与原文内容相符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中,‎ A项,“作为描述物质运动或事件发生过程的参数”不当,选项对应信息在原文第2段,由原文可知“时间是人类用以描述物质运动或事件发生过程的一个参数”,而“指时杆、日晷、漏壶等”只是人们为了更准确地衡量、计算、记录时间而制造的具有普适性、恒久性和周期循环性的参照物;‎ B项,“阴阳合历是我们确定传统节日体系的依据,这是因为我国的传统节日有的依据太阳历,有的依据太阴历”说法不符合原文,选项对应信息在原文第4段,原文说“我们的民间传统节日体系,例如春节、元宵节等都是依据过去千百年来通行的阴阳合历而确定的”;‎ C项,“根据太阳、月亮一年内的位置变化及其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而制定的”说法不当,选项对应信息在原文第3段,原文为“作为我们传统时间制度组成部分的二十四节气的制定,实质上也是以地球围绕太阳旋转的周期作为参照物的”,也就是说二十四节气的制定并不是根据“月亮一年的位置变化及其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 故选D。‎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章信息,分析概括文章内容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明确题目要求,通读文章,根据题目要求确定答题区域,仔细阅读答题区域,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本题要求依据原文,概括出中国历法有哪些作用。通读文章,可以确定答题区域在文章三、四、五、六几个段落,仔细阅读这几个段落,可以从这筛选出“协调和规范各民族或国家群体内部公共时间制度的,是各国的特定历法”“我们的民间传统节日体系,例如春节、元宵节等都是依据过去千百年来通行的阴阳合历而确定的”“为了找到一个对农业生产极为重要、又准确标识寒暑往来规律的计时办法,人们将一年365天平分为24等份,分别给予一个名称,如立春、雨水等,于是就形成了二十四节气的时间标识制度”“在我们的生活中交错使用、互为补充,形成了协调并用、多元而统一的时间计算体系。这个多元而统一的时间制度就是我们中国人生产生活节律和节日体系的背景”等信息,根据这些信息整合概括我国历法有哪些作用。‎ ‎【点睛】筛选信息应注意如下几个问题:第一,应该把握全文的主要内容,只要抓住了主要内容,筛选和整合信息才会心中有数;第二,依据题目要求,从考题要求出发,明确筛选信息的标准。试题简单的,可直接摘录文中重要词语作答;试题涉及范围大、干扰信息多时,就应该采用对比、求同的方法,分清信息的主次,根据考题的要求,把有效信息加以概括提炼出来。第三,掌握解答这类试题的常用技巧,①根据语言标志获取相关信息。如标题、序词、注释、表总提或对照的词语。②根据反复、照应确认重要信息。反复、照应一般是为了强调某个内容。③采用抽出关键词句的方法获取信息。找到关键性词语或句子,就得到了相关信息。④根据命题要求或者题目暗示来筛选或获取信息。⑤抓住能反映概念本质特征的词语来获取信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个圣诞节的回忆 ‎[美]杜鲁门·卡波特 ‎①请设想一下二十多年前一个十一月的早晨,一个白发剪得短短的妇人站在窗口,大声说:“这是做水果蛋糕的好天气!巴迪,去把我们的车推来,我们要烤三十个水果蛋糕呢。”‎ ‎②那时我七岁,她六十光景,我们是很远的表亲。。她叫我“巴迪”,为了纪念她以前最好的朋友。那个巴迪早死了,当时她自己还是个孩子。她现在仍是个孩子。‎ ‎③我们把童车推进山核桃树丛。童车是我出生时买的,快散了,轮子摇来摆去,像醉鬼的腿。奎尼是我们养的一条小狗,她挺过了一场瘟疫和两次响尾蛇的噬咬,现在一路小跑跟在小车旁。‎ ‎④三个小时后我们回到厨房,把拉回家的满满一车风吹自落的山核桃的壳剥去。欢快的裂壳声像是微弱的雷鸣,核桃肉散发着甜美的香气。奎尼求我们给她点尝尝,我的朋友时不时偷偷给她一点,但我俩是绝对不可以吃的,“这些山核桃还不见得够做三十个水果蛋糕呢。”明月高照,小车空了,碗满满的。‎ ‎⑤第二天,我最喜欢的事开始了:大采购。樱桃,柑橘,香草,葡萄干,威士忌,大量的面粉和黄油……嗬,简直要一匹小马才能把车拉回家。我们没钱,但每年总能用尽各种办法,筹到一笔水果蛋糕基金:卖破烂,卖摘来的一桶桶黑莓、一罐罐自制的果酱、苹果冻,为葬礼和婚礼采集鲜花。‎ ‎⑥黑炉子加足了煤和柴火,烧得像一直发光的南瓜。打蛋器旋转着,调羹在一碗碗黄油和糖里搅动,香蕉让空气变得甜甜的,姜又增加了香味。厨房里浓香扑鼻,弥漫到整幢屋子。四天后,大功告成,三十只蛋糕放在窗台、搁板上晾着。‎ ‎⑦蛋糕给谁呢?朋友呗。不一定是邻近的,大半倒是只见过一次,甚至素未谋面的,我们喜欢的朋友。例如罗斯福总统,一年来镇上两次的小个子磨刀人,帕克(班车司机,他每天在尘土飞扬中嗖地一声驶过时和我们互相挥手招呼)。是不是因为我的朋友太害羞了,才把这些陌生人当作真正的朋友?我想是的。我们的纪念册里有用白宫信笺写的的答谢信,有磨刀人寄来的一份钱明信片——它们让我们觉得和外面的丰富的世界联系在一起。‎ ‎⑧厨房空了,蛋糕都送走了,我的朋友要庆祝一下——还剩下一点威士忌。奎尼分到满满一勺,倒在她的咖啡碗里(她喜欢菊苣香的浓咖啡),我们平分剩下的。奎尼躺在地上打滚,爪子在空中乱抓。我身子里热烘烘地冒火星,像快要烧成灰烬的木柴。我的朋友围着炉子跳圆舞曲,两只手提起那身蹩脚的花布连衣裙的裙边,就像是舞会上穿的礼服,唱着“指给我回家的路”。‎ ‎⑨下一个任务就是准备礼物。我想给她买整整一磅樱桃巧克力,不过,我给她做了只风筝。她希望给我一辆自行车,不过,我肯定她也是给我做风筝——和去年一样,和前年也一样。我们又凑了五分钱给奎尼买了一大根还有余肉可啃的牛骨头,用彩纸包起来,高高地挂在圣诞树顶上一颗银星边。奎尼知道那是牛肉骨头,馋得坐在树下呆望着,该睡了还不肯走。我的兴奋不亚于她,踢被子,翻枕头,就像是热得不可开交的夏天夜晚。我的朋友手持蜡烛坐到我的床沿:“我一点也睡不着,心像兔子一样乱跳。你说罗斯福夫人会在晚餐时端上我们的水果蛋糕吗?”我俩在床上挤作一团,她在我的手心里写“我爱你”。“你的手比以前大了。我想我大概不愿你长大。你长大了,我们还能继续当朋友吗?”我说我们永远是朋友。‎ ‎⑩这是我们一起过的最后一个圣诞节。‎ ‎⑪我上了军事学校。我也有了新家,但那不算数。我的朋友在哪里,哪里才是我的家,而我再也没回去过。‎ ‎⑫她还待在那里,有奎尼做伴,后来只剩她一个人。(她写道:“昨天,梅西的马踢伤了奎尼,伤得很重。谢天谢地,她没有太痛苦。我把她包在一张条纹床单里,用童车推到草地……”)以后几年的十一月里,她还是做水果蛋糕,她一个人,没有从前做得多,不用说,总是把“最好的那个”寄给我。渐渐地,她在信中把我和早已死去的巴迪混淆起来。‎ ‎⑬终于,又一个十一月的早晨来临,一个树叶光光、没有小鸟的冬天早晨,她再也爬不起来大声说:“这是做水果蛋糕的好天气!”‎ ‎10. 概括“我的朋友”的形象特征。‎ ‎11. 赏析画线部分内容。‎ ‎12. 分析小说在叙述上的特点。‎ ‎13. 请探究小说结尾的表达效果。‎ ‎【答案】10. ①年过六旬,却和孩童一样单纯、害羞。②物质贫困却仍然热爱生活,充满快乐。③生活孤独却善良友善。④对唯一的朋友“我”和“奎尼”始终深情和温暖。 ‎ ‎11. ①这部分内容写了我们忙碌而快乐地为做水果蛋糕作准备的场景。②运用比喻的手法,以核桃裂壳声来烘托我们的快乐和厨房的热闹忙碌。③用我们对待奎尼的态度来衬托我们之间的温暖情谊④结尾三个小短句,节奏明快,又自然点出时间和忙碌的成果。 ‎ ‎12. ①用第一人称“我”来叙述,回忆童年,再现童年最快乐的时光,使作品读起来更真实亲切。②通过一个7岁大孩子的视角,呈现纯真、温暖、感人的一面。③按时间先后顺序叙述,情节发展脉络分明,故事节奏清晰舒缓。④叙述语言平朴,节制,平静中更凸显真情,更具有一种震撼之力。⑤注重细节、铺陈,生动、传神,情感细腻、动人。 ‎ ‎13. ①呼应开头,让小说形成完整的结构。②对冬日清晨的环境描写,让“我的朋友”的辞世带上感伤的色彩。③清冷的氛围与“我的朋友”欢快的话语形成反差,增添小说的张力。④叙述语言克制,蕴含着强烈的情感。‎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本题要求概括“我的朋友”的形象特征。“我的朋友”的形象特征可以文件文章对我朋友的介绍,以及文中有关“我的朋友”主要事件分析得出。从卖破烂来筹集水果蛋糕基金、自己做风筝作为礼物、凑五分钱买牛骨头等情节,可见其贫穷;从只有我和小狗陪伴她等情节,可见其孤单;从满怀欣喜地做蛋糕、送蛋糕、 准备礼物等情节,可见其热爱生活、充满快乐。偷偷给小狗剥好的山核桃吃,分给小狗奎尼满满一勺剩下的一点威士忌,小狗死后,用条纹传单包裹好小狗,把小狗埋葬到草地。从“我”记事起就和“我”住一起,带“我”做蛋糕,做“我”最喜欢的事——采购,和“我”平分剩下的威士忌,和“我”在床上挤作一团,在“我”手心写“我爱你”,希望“我”长大了也和一样能和她做朋友,“我”离开后,常给我写信,做水果蛋糕,最好的那个寄给“我”,从这些情节可以看一看出“我的朋友”对待小狗奎尼和“我”始终深情和温暖。‎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能力。赏析句子,可以句子内容、手法技巧、句式特点、遣词造句等方面赏析。本题要求赏析的句子在文章第四段,内容上是写“我”和“我的朋友”为做水果蛋糕准备——剥山核桃的场景。在该场景描写时运用了比喻和映衬的手法,把裂壳声比作微弱的雷鸣,烘托我们做水果蛋糕时的快乐和厨房的热闹忙碌。用“我的朋友”对待小狗奎尼态度——时不时偷偷给她一点,而对自己和“我”是“我俩是绝对不可以吃的”,映衬了我们俩的友谊平等和温暖的情谊。在句式上,“明月高照,小车空了,碗满满的”用三个小短句,节奏明快,又自然点出时间和忙碌的成果。‎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技巧手法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指出文章运用的手法技巧,然后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文章是如何运用该手法技巧的,最后点出文章运用该手法技巧的表达效果。本题要求分析小说在叙述上的特点。赏析叙述说法特点,可以从叙述人称、叙述视角、叙述的顺序、叙述的语言以及叙述中运用的手法技巧几个方面进行赏析。比如本文,叙述时使用的是第一人称“我”,通过“我”来回忆叙述自己童年和朋友一起生活的快乐时光,使作品读起来更亲切真实。在叙述的时候通过“我”当时一个七岁孩子视角看待人和事,比如通过朋友对待小狗奎尼的态度,偷偷给奎尼吃山核桃,而七岁的“我”和她是绝对不可以偷吃的,衬托“我”的朋友以平等的身份对待“我”。还有“我”和朋友的所作所为无不充满纯真,童趣,感人至深。在叙述顺序上采取按时间先后顺序叙述,从“我”七岁时开始准备做水蛋糕开始,一直到这次水果蛋糕做完我离开,小狗奎尼受伤死去,“我”的朋友去世,情节发展脉络分明,故事节奏清晰。叙述语言上舒缓、朴实,在平实的叙述中娓娓道来,流露出的情感更加诊治,具有震撼力。本文在叙述过程中运用一些手法,使叙述更生动、传神,情感细腻、动人。叙述中运用细节描写、铺陈和比喻手法等,细节描写,比如剥核桃时,朋友给小狗奎尼核桃仁吃时时“偷偷”的,“打蛋器旋转着,调羹在一碗碗黄油和糖里搅动”,朋友给奎尼剩下威士忌的时候是“满满一大勺”等等;铺陈,在写为做水果蛋糕做准备——剥核桃的场景描写,多方位铺陈,写出了我们做水果蛋糕时的快乐和厨房的热闹忙碌。水果蛋糕全送出去后,厨房里进行庆祝时的场景描写,极尽铺陈,写出了了我们蛋糕送出后的快乐。比喻手法,剥核桃时,把核桃壳裂声比作微弱的雷鸣,把燃烧的炉子比作一直发光的南瓜,写出了我们做水果蛋糕的忙碌和快乐。‎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能力。要求探究小说结尾段的表达效果。主要结合小说的要素分析,从情节发展、主旨表达、人物形象塑造等方面分析。如结尾的“早晨来临”“她再也爬不起来大声说:‘这是做水果蛋糕的好天气!’”呼应开头“二十多年前一个十一月的早晨,一个白发剪得短短的妇人站在窗口,大声说:‘这是做水果蛋糕的好天气!巴迪,去把我们的车推来,我们要烤三十个水果蛋糕呢。’”;“一个树叶光光、没有小鸟的冬天早晨,她再也爬不起来大声说:‘这是做水果蛋糕的好天气!’”说明“我”的朋友已经去世,这里的“树叶光光、没有小鸟”给作品带上感伤的色彩;“一个树叶光光、没有小鸟的冬天早晨”这清冷的氛围与“我的朋友”做水果蛋糕前后过程中欢快的话语形成反差,增添小说的张力等。‎ ‎【点睛】解答人物形象赏析类题,首先要看清题目要求,1.是“概括”还是“分析”。“概括”题只要求写出人物性格特点即可,“分析”题要求在此基础上结合文字分析。2.是性格特点还是形象特点。性格特点包括人的心理情感、待人接物、品行操守、生活态度和价值观等较宽泛内容的特点,而形象特点则主要以“性格特点”为中心,还包括人的外在形象(肖像)、身份、地位、职业等内容的特点。用语不同,回答的内容也不同。分析人物形象特点,要由表及里,由外在形象特点到内在思想性格特点。规范答题1.概括题与分析题的不同答题思路。概括题只要分点列出即可,点与点间不能交叉。2.分析题有两种思路:①概括→分析:用几个关键性的词语高度概括出人物性格的特点,然后在小说中找到相关依据,概要分析。②分析→概括:先列出文中人物的言行举止,后概括出人物性格特点。‎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4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赠郡侯郭文麓升副使序 ‎【明】唐顺之 廉吏,自古难之。虽然,今之所谓廉者,有之矣。前有所慕于进而后有所惧于罪,是以虽其嗜利之心不胜其竞进之心,而其避罪之计有甚于忧贫之计,慕与惧相持于中,则势不得不矫强而为廉。其幸而恒处于有可慕、有可惧之地,则可以终其身而不至于坏,而世遂以全节归之。其或权位渐以极,则可慕者既已得之,而无复有惧于罪。至如蹉跎沦落,不复自振,则可慕者既已绝望,且将甘心冒罪而不辞。是故其始也,缩腹镂骨以自苦;而其后也,甚或出于饕餮之所不为。人见其然,则曰:“若人也,而今乃若是!”而不知始终固此一人也。虽然,此犹自其既坏言之也。方其刻意为廉之时,而其萌芽固已露矣。苟捐之足以为名而得之足以为罪,则千金有所必割;苟捐之不足以为名,而得之不足以为罪,则锥刀有所必算。人见其千金之捐乃其奇节,而不知锥刀之算其真机也,从而谓之曰廉。‎ 嗟乎!是安知古之所谓廉者哉?古之所谓廉者,必始于不见可欲。不见可欲,故其奉于身者薄;奉于身者薄,故其资于物者轻。虽其一无所慕与无所惧,而未尝不廉。盖虽欲不廉,而无所用之也。‎ 郭侯治吾常,以平易岂弟、与民休息为政,而尤以清苦绳约自律。余始见侯如是,则亦以为今之所谓廉者耳。徐而与侯处,听其议论,察其志之所存,乃知侯非今之所谓廉者也。侯性本澹泊,苦厌纷华,尝言曰我蔬食则喜肉食则不喜布裀则寝乃安纻裀则寝不安其奉身率如此然则虽欲不廉而无所用之也侯盖古之廉者也。闻侯之夫人亦乐于粝食敝衣,与侯所嗜好无异。然则古之廉者,犹或不免于室人交谪,于是益知侯之为难能也。‎ 侯居常三年,升山东副使以去,侯之僚霍君、裘君与其属武进尹杨君征余文为侯赠。夫侯之廉,人既已尽知之,而奚俟乎余之言耶?虽然,余知侯之廉非出于慕与惧,而方其为守,则犹在有可慕、有可惧之地也。自今以往,官益峻而望益隆,将可慕者得而可惧者去矣,侯之廉犹是也,而后人信之曰:侯果非慕与惧者也。然则知侯者莫如余先也,而乌得无言乎?‎ 选自《古代十大散文流派(第四卷)》‎ ‎[注]锥刀:微利。岂弟:和乐平易。裀:褥子。‎ ‎14. 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或不免于室人交谪 谪:埋怨 B. 故其资于物者轻 资:依赖 C. 官益峻而望益隆 隆:兴盛 D. 与其属武进尹杨君征余文为候赠 征:请求 ‎15.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则势不得不矫强而为廉 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B. 而今乃若是 乃知侯非今之所谓廉者也 C. 而其避罪之计有甚于忧贫之计 而母立于兹 D. 缩腹镂骨以自苦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1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认为,“今之所谓廉者”内心嗜好财利,或因渴慕升官,或因畏惧罪罚,才勉强廉洁。‎ B. 文中写到,世人称赞“今之所谓廉者”廉洁,是因为看不透他们追求锥刀之利的真正心机。‎ C. 郭侯的夫人乐于吃粗粮穿破衣,跟郭侯的嗜好没有两样,这从侧面表现了郭侯清廉自律之严。‎ D. 本文是应郭侯幕僚及下属的征求而写的;作者认为世人对郭侯多有误解,觉得有必要说一说。‎ ‎17.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尝言曰我蔬食则喜肉食则不喜布裀则寝乃安纻裀则寝不安其奉身率如此然则虽欲不廉而无所用之也侯盖古之廉者也 ‎18. 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苟捐之足以为名而得之足以为罪,则千金有所必割。‎ ‎(2)是安知古之所谓廉者哉?古之所谓廉者,必始于不见可欲。‎ ‎【答案】14. C 15. D 16. D ‎ ‎17. 尝言曰∕我蔬食则喜∕肉食则不喜∕布裀则寝乃安∕纻裀则寝不安∕其奉身率如此∕然则虽欲不廉∕而无所用之也∕侯盖古之廉者也 ‎ ‎18. (1)如果抛弃它们足以成全美名而得到它们足以构成犯罪,那么(即便)是千金也要有所割舍。‎ ‎(2)这哪里算是知道古代的所谓廉洁的官吏?古代所说的廉洁的人,一定是从不看见足以引起欲望(贪心)的事物开始。‎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词语含义能力。文言文词语含义的理解,一定要结合所要理解的文言文词语所在的上下文,也就是具体语境进行。本题要求选择“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C 项,“官益峻而望益隆”的意思是“官位越来越大,声望越来越高”,所以“隆”的意思是“高,崇高”。故选C。‎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能力。做此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最方便快捷的方法就是将所学教材中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代入课外的语句中比较验证。对于材料中的虚词,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推敲;对于常用的文言文虚词,特别是教材中的典型句子要重视积累。本题要求选出“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 A项,为:动词,做/为:介词,替,给;‎ B项,乃:副词,竟;/乃:副词,才;‎ C项,而:连词,表转折,但,却/而:通“尔”,代词,你的;D项,以:相当于“而”,连词,表修饰/以:相当于“而”,连词,表修饰。‎ 故选D。‎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D项,“作者认为世人对郭侯多有误解,觉得有必要说一说”这一表述文中并未述及,是无中生有。故选D。‎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是先疏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本题句中标志性词“曰”,其后断开;“蔬食则喜”与“肉食则不喜”结构相同,“肉食则不喜”前后断开;“布裀则寝乃安”与“纻裀则寝不安”结构相同,“纻裀则寝不安”前后断开;“然则”放于句首,其前断开;“欲”的意思是“想”,“不廉”的意思是“不清廉”,作“欲”的宾语,为动宾结构,“而”表顺承,也,与后一句“无所用之也”(没有用武之地)联系更紧密,“而”前断开;“侯盖”为主语,“古之廉者”为谓语,意思是“郭侯大概是古代的廉洁的官吏吧。”意思独立,结构完整,“侯盖”前断开。再结合句子大概意思:曾经说:“我就喜欢蔬食,而不喜欢肉食;用粗布做床褥睡觉才安然,用丝麻做床褥睡觉就心有不安。”他奉养自身大抵如此。这样,那么即使想不清廉,也没有用武之地。郭侯大概是古代的廉洁的官吏吧。句子可以断开为:尝言曰∕我蔬食则喜∕肉食则不喜∕布裀则寝乃安∕纻裀则寝不安∕其奉身率如此∕然则虽欲不廉∕而无所用之也∕侯盖古之廉者也。‎ ‎【18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1)“苟”,如果;“捐”,抛弃;“名”,名声,这里指好名声,即美名;“为名”,成全美名;“则”,那么;“割”,割舍。(2)“是”,这;“安”,表反问,哪里;“始”,开始;“始于不见可欲”,状语后置句,从不看见足以引起欲望(贪心)的事物开始;“古之所谓廉者,必始于不见可欲”,判断句,古代所说的廉洁的人,一定是从不看见足以引起欲望(贪心)的事物开始。‎ ‎【点睛】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①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②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③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④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 参考译文:‎ 廉洁的官吏,自古难有。虽然如此,当今所谓的廉洁的官吏,是有的。先前渴慕升官而后来畏惧罪罚,因此虽然他嗜好财利的心思比不上他竞逐升官的心思,而他规避罪罚的心计胜于他忧患贫贱的心计,羡慕与畏惧在内心中相持,那么这种情势之下他不得不勉强表现出廉洁的行为。(如果)他幸好一直处在有所羡慕又有所畏惧的地位,那么可以凭这一点终其一生而不至于败坏(声名),因而世间就把保全大节的名号送给他。(如果)有的人权位逐渐达到顶峰,对于志得意满(之事)已懈怠,那么可让人羡慕的(官职)已经得到了,不再有畏惧罪罚的心思。至于仕途蹉跎、沦落不堪,不再自我振作,那么可以让人羡慕的(官职)已经绝无希望了,心灰意冷,颓唐沮丧,就将甘愿触犯罪罚而不知推辞。因此他们开始(进入仕途)时,蜷缩着肚子(忍受饥饿),铭心刻骨地自甘痛苦;而后来呢,(他们中的有些人)甚至做出了超出饕餮之徒都不做的行为。世人见到他那样子的,就说:“这个人,如今竟然像这样了!”却不知道(他们)自始至终本来就是这样的一个人。虽然这样,这还是在他们(声名)已经败坏之后说的。(实际上)正当他们刻意做出廉洁的行为时,他们(贪婪)的萌芽本来就已暴露了。如果抛弃它们足以成全美名而得到它们足以构成犯罪,那么(即便)是千金也要有所割舍;如果抛弃它们不足以成全美名而得到它们不足以构成犯罪,那么锥尖大的微利也必定有所算计。世人看见他抛弃千金,竟然认为他气节奇伟;却不知算计锥尖大的微利,才是他们的真正心机。于是就称赞他廉洁。‎ 哎!这哪里算是知道古代的所谓廉洁的官吏?古代所说的廉洁的人,一定是从不看见足以引起欲望的事物开始。不看见足以引起欲望的事物,所以他对自身的奉养比较微薄;而对自身的奉养微薄,因此他对于物质的依赖就比较轻。虽然他全无所羡慕和所忧惧的,却未尝不清廉。大概是即使想不廉洁,(所贪财物)却没有适用之处。‎ 郭侯治理我们常州,用平易和乐,让百姓休养生息的政策来治理政事,而且尤其用廉洁清苦来自我约束。我刚刚见到郭侯的时候是这样的,那么也认为他就是当今所谓的廉洁的官吏了;与郭侯相处了一段时间后,听到他的议论,考察他志向之所在,才知道郭侯不是当今所说的廉洁的官吏。郭侯本性淡薄,厌憎繁华,又曾受讲于欧阳南野先生处,(我)知道(他是)致力于“饮食不求满足,居处不求舒适”一类的求学之人。曾经说:“我就喜欢蔬食,而不喜欢肉食;用粗布做床褥睡觉才安然,用丝麻做床褥睡觉就心有不安。”他奉养自身大抵如此。这样,那么即使想不清廉,也没有用武之地。郭侯大概是古代的廉洁的官吏吧。(我)听说郭侯的夫人也乐于吃粗食穿破衣,跟郭侯的嗜好没有什么不同。虽然这样那么古代的廉洁的官吏还不能免于与家人互相埋怨,因此越发知道郭侯的行为难能可贵。‎ 郭侯在常州任职三年后,升任山东副使离开,郭侯的幕僚霍君、裘君和他的下属武进县尹杨君请求我写文章作为郭侯的赠序。郭侯的清廉,世人都已经全部知道了,为什么(还要)等待我的文章呢?虽然这样,我知道郭侯的廉洁不是出于贪慕与忧惧,而他担任州守的时候,还处在有可以贪慕可以忧惧的地位。从今往后,(他)官位越高,声望越隆,(原先)值得贪慕的(官职)得到了而畏惧的东西去除了,郭侯的清廉还是这样的,这样之后,世人就会相信这样的说法:郭侯果真不是贪慕与忧惧的人吧。虽然这样,那么知道郭侯的人,没有比我早的,因而(我)怎么能没有话要说呢?‎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早上五盘岭 岑参 平旦驱驷马,旷然出五盘。‎ 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 苍翠烟景曙,森沉云树寒。‎ 松疏露孤驿,花密藏回滩。‎ 栈道谿雨滑,畬田原草干。‎ 此行为知己,不觉蜀道难。‎ ‎[注](1)五盘岭:亦称七盘岭,位于梁州利州交界咽喉处。即今陕西宁强、甘肃成县与四川广元交界处,有石磴七盘而上,号称西秦第三关,诗中五盘亦指五盘岭。‎ ‎19. 请赏析“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一联。‎ ‎20. 试分析本诗的点染手法的运用。‎ ‎【答案】19. ①用拟人手法(斗,对峙;攒,聚焦),写出了江流曲折回转,两岸石崖对峙,江崖陡峭峥嵘,日出之前,群峰相连,层次莫辩,密集、重叠的奇伟、险峻景象。(或可着重炼“斗”、“攒”两字也可)②对仗工整、巧妙,音韵、意蕴配合协洽。 ‎ ‎20. 全诗首两句直笔点出时间,地点及入蜀事件。中间八句着力于染,由远而近,层层皴染,色调均匀,风烟美景,峻朗旷伟,有力渲染烘托了诗人从容悠然的心境。最后两句,归结于点,点明诗人入蜀,为报知己,为平蜀乱,虽路途奇险,却心绪明快开朗.感知遇之恩,兼寄济国心愿,尽现其中。‎ ‎【解析】‎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诗句能力。赏析诗句可以从表达技巧、语言、情感等角度,结合具体内容进行赏析。比如本题要求赏析“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一联。这一联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出句把山崖人格化,因江流曲折,两岸山崖对峙写成两岸山崖互斗。对句把群峰人格化,日出之前,群峰相连,说成群峰聚集在一起。在这一联中 “江回”对“日隐”,“两崖”对“群峰”,“斗”对“攒”,对仗十分工整。这一联之中有两个字“斗”、“攒”运用的十分传神,赏析时也可以从炼字的角度,赏析“斗”、“攒”两字。‎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技巧手法能力。赏析诗歌的技巧手法,答题时,通常先指出运用何种技巧手法,然后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是如何运用该技巧手法的,最后指出诗歌运用该技巧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者抒发了什么情感。本题要求试分析本诗的点染手法的运用。题目已经明确要求赏析诗歌中点染手法,那么就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诗歌是如何运用点染手法的,运用点染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抒发了什么情感即可。答题前要首先明确什么是点染手法。点就是点明,将所要抒写的情感、道理,一语点明,使读者了然于胸;所谓染,就是渲染、烘托,即以具体的事物、景物将所点明的情感、道理烘托出来,以便读者对其能更具体、更生动地把握。仔细阅读诗歌,本诗中开头两句和结尾两句为“点”,中间八句为“染”,开头两句“平旦驱驷马,旷然出五盘”直接点出时间“平旦”,地点“出五盘”(进入蜀地,空旷绵延的五盘岭尽收眼底)及入蜀事件。然后运用的“染”的手法,由远而近,层层皴染,写所看到的景物——江流曲折回转,两岸石崖对峙;太阳尚未出山,群峰聚在一起。曙光中烟霭笼罩着苍翠的山色,入云的树木幽暗阴沉充满寒气。稀疏的松柏间露出孤零零的驿站,湍急的河道隐藏在繁密的花丛里。雨后溪水潺潺栈道湿滑难行,农田里的荒草干枯没有绿意。‎ 中间这几句勾勒妙画出美景的形神,风烟美景,琳琅满目,尽人于画面,而又疏密有致,层层有序,诗人从容悠然的心绪被有力地渲染烘托出来。最后两句“此行为知己,不觉蜀道难”,又回到“点”上,点出了此次入蜀,是为了报知己,不觉得蜀地道路艰难险阻。‎ ‎【点睛】赏析诗句题是以句子为赏析对象的一种题型。“句子”可以是某联或某阕这些局部语言。题干用语一般为“请赏析……句”“请赏析……联的妙处”“请从角度赏析……两句”。赏析语句是与赏析字词或整首诗相并列的一种题型。这种题型综合性强、自由度大,它可以从内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情感等角度赏析,有时可以等同于词语赏析题、分析表达技巧题或 句子情感分析题,但毕竟不能完全等同。有时又因赏析角度的不固定性,使答题的自由度较大,同时难度也较大。赏析语句分两种题型:一是定向赏析型,题干规定好了鉴赏角度,如从虚实结合角度赏析该句;二是综合赏析型,未规定赏析角度,需要考生自行选择角度,如“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某……”。答题步骤:解释该句的含意、表达的情感;指出它在炼字、词法、句法、章法,尤其是表达技巧方面的特点;有时还要根据该句在全诗中的位置分析其对全诗所起的结构作用;点出其对表达主旨和情感所起的作用。‎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各题。‎ ‎①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论语·述而》》‎ ‎②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论语·卫灵公》)‎ ‎③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秀;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论语·子张》)‎ ‎21. 请简要概括孔子和子贡对“过”的看法。‎ ‎22. 子贡以日食、月食为喻,说明了什么道理?请简要分析。‎ ‎【答案】21. ①人应该知错改错;②人不必回避错误 ‎ ‎22. ①以日月比喻君子的正大光明;②以日月在运行中出现的日食、月食现象,比喻君子犯错误是显而易见的、暂时的;③日食、月食过后,日月光明依旧,君子知错改错,照样受到别人的尊重。‎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文章内容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需要通读全文,整体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抓住文章关键内容进行分析,进而概括内容要点。本题要求简要概括孔子和子贡对“过”的看法。能体现孔子对“过”看法的内容为——过而不改,是谓过矣。意思是:有了过错而不改正,这才真叫错了。也就是一个人有了错误要及时去改过,知错就要改错。能体现子贡对“过”看法的句子是——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秀;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意思是君子的过错好比日月蚀。他犯过错,人们都看得见;他改正过错,人们都仰望着他。君子犯的过错好像挂在天的日月生了蚀,人们都看得见。既然是人人都看得见,就没有必要回避。要知错就改,改过错误之后人们照样尊重仰视他。所以子贡对待错误的态度是不回避错误,知错改错。‎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艺术技巧,把握文章主旨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明确题目要求,比如本题要求简要分析子贡以日食、月食为喻,说明了什么道理,然后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得出答案。子贡说“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秀;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意思是“君子的过错好比日月蚀。他犯过错,人们都看得见;他改正过错,人们都仰望着他。”他把君子比作天上的日月,以日月在运行中出现的日食、月食现象,日月生蚀只是短暂的,人们看得见的,等蚀过去之后,日月依然挂在天上,光芒万丈,人们依然仰视日月。君子犯错也是短暂的,人们都知道的,改了错误,人们依然尊重他。‎ ‎【点睛】参考译文:‎ ‎①孔子说:“我真是幸运。如果有错,人家一定会知道。”《论语·述而》‎ ‎②孔子说:“有了过错而不改正,这才真叫错了。”《论语·卫灵公》‎ ‎③子贡说:“君子的过错好比日月蚀。他犯过错,人们都看得见;他改正过错,人们都仰望着他。”《论语·子张》‎ ‎(四)古诗文默写。(6分)‎ ‎2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且矫诏纷出,________________,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________________。(张溥《五人墓碑记》》‎ ‎(2)遥襟甫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纤歌凝而白云遏。(王勃《滕王阁序》)‎ ‎(3)青山隔送行,________________,淡烟暮霭相遮蔽。夕阳古道无人语,________________。(王实甫《长亭送别》)‎ ‎(4)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________________,乐以忘忧,________________。”(《论语》)‎ ‎(5)山一程,水一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纳兰性德《长相思》)‎ ‎【答案】 (1). 钩党之捕遍于天下 (2). 不敢复有株治 (3). 逸兴遄飞 (4). 爽籁发而清风生 (5). 疏林不做美 (6). 禾黍秋风听马嘶 (7). 发愤忘食 (8). 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9). 身向榆关那畔行 (10). 夜深千帐灯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直接性默写。写时候看清题目要求“只选3小题”,选取自己最有把握的三小题进行默写答题,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钩、株治、遄、籁、清、疏、黍、嘶、榆、畔、帐。‎ ‎【点睛】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四、作文(60分)‎ ‎24.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一家视觉工作室,请五个专业摄影师,同一个人拍肖像照。拍摄之前,工作人员分别向摄形师们描述了这个拍摄对象的身份:他是一位白手起家创业致富的百万富翁,他是一名救生员,他是一个出狱的囚犯,他是一个职业渔民,他是一个成功戒酒的酒鬼。之后,五张肖像照,挂在了一起。每一张照片,都准确、生动、传神、惟妙惟肖地表现了肖像照主人的身份。但这个被摄的人,不是出狱的囚犯,不是救生员,不是渔民,不是百万富翁,不是酒鬼,这五个身份,其实都与他无关。他也不是演员,没有瞬间进入角色的能力。可是,当他被作为囚犯、救生员、渔民、百万富翁、酒鬼之后,摄影们居然将他拍出了这五张迥然不同的脸。‎ 生活中常有先入为主的现象。上述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结合材料,联系自己的认识和体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先入为主非真实 ‎①人给世界的第一印象很重要,但并非是一个人的全部。同一个人被描述成不同的身份经历,被五个影师拍成不同的脸。由此可见,先入为主的印象使人拘泥于可怕的世界,这就需要用心灯照亮。因为先入为主非真实,全面了解需用心,才能拨开迷雾看到事物的本质。‎ ‎②先入为主,非明智之举。用第一印象来评判他人是一个不理智的行为,因为人不可貌和,海水不可斗最。看似柔弱之人却能给世界带来惊人的力最。化学家居里夫人,曾因女性的身份遭到嘲笑质疑,而她却坚持走自己的道路,年复一年干着男人所干的粗活,最终从几十吨矿渣中提炼出镭,让世人震惊,改变了世界。怎能盲人摸象般评判一个人呢?这样会做出愚人的判断。世界不因外貌而明亮,却为伟人而喝彩。所以,我们看问题应全面,整体感知。‎ ‎③心中有善,挖掘人性之美。真正的美不是第一印象中光鲜亮丽的,而是由内在所散发的人性之美。劳模郭明义,是一个饱经风吹日晒的一线工人,或许会受庸人的冷眼,但他又是当代活需锋,用温暖纯良的胸怀拥抱他人,温暖世界,带领更多人投身于公益事业中。之所以他能取得如此成就,是因为他弘扬需锋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美丽的心,岂是貌美所能及?这个世界需要更多的心灵美之人米温暖和点亮,就会变成和谐之美,美美与共。‎ ‎④全面观察,发现闪光亮点。人是一幅拼图,先入为主的印象只是其中的一小块,需要不同角度的观察才能拼接成完整的一个人生之阁。美国前总统奥巴马不仅是领袖,也是名合格的父亲,女儿家长会他一次不落地参加,不因工作繁忙而推辞,给冷色调的总统增添了一道父爱的暖色彩。不因印象冒然评判,需透过现象,发现人的本质。反之,看不见人生成功背后的艰辛,以为成功是一-蹴而就的事,那就大错特错。世界将回到黑暗与冷漠的冰雪季。将积极的火花点燃,用熊熊大火温暖世界:将意义非凡的片段拼接,幻化一幅绚丽的图画。‎ ‎⑤心中存美,眼中就有阳光。先入为主,受人主宰,滋长阴暗心理,不如用一双慧眼发现瞬间的感动。因为人之初,性本善。传递美好,扫去阴霾与冷漠。领袖牵着母亲的手散步,温暖了无数网友的心,巨星成龙捐款千万做慈善,为世间增添关爱。生活中有太多感动与美好,缺少发现真爱之心,为什么不用真情感受温暖而喜欢抹黑?发现真爱才能传递真爱,传递真爱才能点亮人性之光。‎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能力。写作任务十分明确——生活中常有先入为主的现象。上述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结合材料,联系自己的认识和体验,写一篇文章。也就是要求学生围绕“先入为主”发表自己看法,写一篇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隶属于材料作文。而材料作文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本题首先给出一段材料,材料指出五个专业摄影师给同一个人拍肖像照。拍摄之前,工作人员分别向摄影师描述了拍摄对象的“假定”身份:富翁、救生员、渔民……摄影师事先被“假定”身份影响,产生了主观印象或情感,拍出了五张迥然不同的肖像照。这不是技术问题,而是受先入为主的主观思维影响产生的结果。《现代汉语词典》对“先入为主”的解释是,先接受了一种说法或思想,以为是正确的,有了成见,后来就不容易再接受不同的说法或思想。人在认识的过程中,最容易出现的情况,就是先入为主,把别人的知识当作自己的知识,把别人的个人看法当作盲目的信条。特别是名人效应,使很多人从众,导致他们从间接知识到直接知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道路变得曲折甚至出现阻断。克服先入为主需要个人自身努力去探索,认识客观世界同时也要改造主观世界,才能具备相对独立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个人必须要有意识地独立感受、体验事物。在当下互联网时代,信息爆炸,人们容易在海量的信息中迷失。同时,高中毕业生,对人和事物的认识处于关键阶段,这个时期的认识方法对其一生或许会产生影响。作文就在时代和学生的交汇点出题,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根据以上分析,具体作文时参考立意:①观察,切忌先入为主;②克服偏见,全面认识事物;③透过现象,深入本质;④克服消极暗示,保持优良心态;⑤冲破不实的假设,走出人生的陷阱;等等。‎ 结构安排:具体作文时,首先给文章拟一个隐含或者直接点明观点标题——“先入为主非真实”,开篇简述材料,由简述材料,提出中心论点——先入为主非真实。然后从“先入为主,非明智之举”“心中有善,挖掘人性之美”“全面观察,发现闪光亮点”几个方面结合具体事例论述先入为主非真实。最后得出“先入为主非真实”,只有“心中存美,眼中就有阳光”,“用一双慧眼发现瞬间的感动”,才“发现真爱才能传递真爱,传递真爱才能点亮人性之光”,强化观点,做到收尾呼应,结构圆合。‎ 相关材料积累:‎ ‎1. 五个专业摄影师给同一个人拍肖像照。拍摄之前,工作人员分别向摄影师描述了拍摄对象的“假定”身份:富翁、救生员、渔民……摄影师事先被“假定”身份影响,产生了主观印象或情感,拍出了五张迥然不同的肖像照。这不是技术问题,而是受先入为主的主观思维影响产生的结果。现实生活中,一个人最初接触到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对他之后的行为活动和评价往往会产生明显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通常是以偏概全的、非客观的、不公正的。‎ ‎2.世界上许多事物真的不够客观.‎ 两个人拾到一个面包圈,一个说:“可惜它是空的。”另一个说:“它上面有果酱。”我们说哪一个正确?实际上他们都是被第一印象先入为主了。其实现实就是这样的这个世界上真正能够做到客观真实的又有谁呢?‎ 史学家该是真实阐述历史的,可他们在写的时候必定掺入了自己的好恶否则就不会出现“楚人张良”的曲别了。‎ 我们认为什么是对的呢?是被大多数人所认同的观点吗?那么有一条也是被大多数人所认同的--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我总不觉得世上有绝对的好坏之分好人不可能尽做好事;坏人也有他做好事的时候.比起以前现代社会确实有所完善但并不完美.我们不会想让绞索下的李大钊和烈火中的布鲁者再现的.‎ 当然完美不应该是一个人所拥有的我们只能做到尽善尽美,让这世界从此的误差降到越小越好让后代人认识到一个真实的世界,‎ ‎3.在曾以几万年的进化过程中,人类为了适应环境以更好的保护自己,故而极易对一一个陌生的环境进行及时的定位与分析,或对一个陌生人,通过他的穿着,举止,谈吐等多方面特征,在第一时间对其品性进行判断,从而达到认清局势,使自己能够更确切的进行自我定位。‎ ‎4.你第一印象评判一件事或一个人,极易造成一种误判。著名主持人杨澜就曾在她的文章中提及这个问题,她城里两位外:‎ 国友人为例,文章中提及这两位外国友人有婚约关系,感情都十分深厚,且都是从事传媒行业。有一次,那个女朋友家称自己与男方分手,究其原因,是男方爱上了另外一个女人。随及,杨澜就发邮件安慰那位女朋友,并斥责男方无情,认为从事传媒行业的人士都无情无义,对感情不忠贞。隔天才知道,这只是一个愚人节的谎话罢了。由此看来,无论是所处于何位置的人,都极易根据第一印象,对认知上的失误做到以偏概全,进而造成一种误判。有心理学者将这种误判称之为认识局限性。在社会上,不同人处在不同的地位,在认知上则会有极大的不同。先入为主,用事物的本身联系到自己的经历或自己的价值观,故而就有不同的结果。一个人,他不是百万富翁,却因外界对百万富翁的定位,而对其形象塑造形成差异。传媒界的大佬的花边新闻往往都是情妇众多,无情无义。所以我们对他们的印象往往都是坏,却不曾想到会有例外。‎ ‎5.世间万物,往往都不止有两面,应说是多面,而这些都是取决于自我的认知。以及对整体的把握程度,而我们在生活中的为人处事,也不能仅凭一面之时就进行断定,也不能因为自身的喜好,而对事物本身做出不公正的评价。‎ ‎【点睛】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基本框架有如下五部分。(一)一个响亮的标题。就是在审题的基础上,明确立意,选择写作的角度,拟定一个有抢眼的题目。这个标题应尽量是从材料中抽取而出的‚核心立意,并就此选取材料中关键词句加以组合而成的简洁短语或句子。尽力不用态度而用看法或观点。能运用约定俗成的词句加以改造更为上策。能标新立异就更加理想。(二)引述+表态+观点。正文第一段就用“引述+表态+观点”的形式,以达到“闪亮登场”的效果。引述可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但必须是有针对性的。表态一定要坚决、果断和明确。观点的呈现,不要拖泥带水,而要开门见山。(三)分点分层阐述理由。有了态度与观点,没有理由就站不住脚。因此,作文的第三步必然阐述你的理由。阐述一定要具有条理性,就是分点;还要注意内容的层次性,如由浅及深,由表及里,有具体到抽象等。如此才能展示一个学生思维的深广度。(四)进一步深入阐述。最基本的办法就是针对问题提出可行的有时代意义的解决方法,即解决问题。另外,还可以“横向拓展”“纵向挖掘”和进行简易的批驳。尤其是反驳,可以预设反方,然后,进行委婉的劝说,以体现作者思维的周密性,达到任务型作文“文明说理”的要求。(五)联系实际,快速收尾。任何一篇文章都要考虑其现实意义,如果没有了现实意义,该文章就逊色许多。因此,学生习作也好,考场作文也好,联系实际是必需的。但是,这一环节不能太婆婆妈妈,应如一部乐曲演奏完毕,戛然而止、曲终人散、回味无穷。‎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