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4 MB
- 2021-06-07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考点三 丰富与深刻
一、力戒空洞求丰富
(
一
)
“
丰富
”
的标准
1
.材料角度多样
运用材料视角有多样性,如古今中外、事实理论、人文经济等多种不同视角素材能巧妙运用。
2
.表现方式多种
运用材料呈现方式有多种,如有正面陈述,有侧面印证,有反面例证等。
3
.组织详略恰当
运用材料有详有略,重点突出,层次感强,衔接自然,组合恰当。
(
二
)
达到
“
丰富
”
的方法
1
.论据充实
论据是支撑论点的,
“
论据充实
”
是指在确立了议论文的观点之后,还要选用真实、典型、新鲜的论据来证明观点。理论论据、事实论据,正面论据、反面论据,要充足而丰富,避免空洞说理、泛泛而谈。
2
.形象丰满
“
形象丰满
”
,主要是就记叙性文章而言的。记叙文叙事要善于选材,巧妙构思,做到曲折有致,情节富于变化,引人入胜,避免平铺直叙。特别是刻画人物形象,描写要具体逼真,细节生动典型,形象丰满可感。
3
.意境深远
意境深远就是
“
意
”
与
“
境
”
融合得好,或是景物与抒情结合,情景交融;或是象征隐喻,含意幽远;或是诗情画意,言有尽而意无穷。
二、定向挖掘求深刻
(
一
)
“
深刻
”
的标准
1
.透过现象深入本质
在作文中,通过记叙、描述、议论某种现象,进一步发现现象的真相,挖掘问题产生的根源,揭示其中蕴含的道理,总结出经验教训。
2
.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
找出事物之间的联系,分析其发生的原因,预测其导致的结果。
3
.观点具有启发性
提出的观点能促使读者产生联想、警醒和反思。
(
二
)
达到
“
深刻
”
的途径
1
.立意独到
千古文章
“
意
”
为先。
“
意
”
是文章的中心和灵魂。
“
深刻
”
,首先看你文章的立意深刻与否。一看你能否化大为小,从小题材、小问题落笔,通过引申发挥,往往更能揭示出具有普遍意义的主题。二看你能否对材料作深入的挖掘,从中产生独特的见解,发
“
前人之未发
”
,道
“
同学之未道
”
。
2
.技法娴熟
“
深刻
”
是有具体标准的。在文中,看你是否使用了几种常用常见的
“
深刻
”
技法。如议论文,只能清楚是什么,有什么,不能回答为什么,怎么办,不会用内外因果法去分析问题,不会用辩证法去分析问题;记叙文,只会就事写事,就人写人,这样都不会使文章升华。
3
.切中时代脉搏
观点贴近现实、反映生活,使阅卷老师产生共鸣。
佳作悟读
【
议论文
】
(2013
·
江西卷
)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一段时间以来,
“
中学生有三怕,奥数、英文、周树人
”
成了校园流行语。实际情况是,有些同学有这
“
三怕
”
(
或其中
“
一怕
”“
二怕
”
)
,有些同学不但不怕反倒喜欢。
你对上述
“
怕
”
或
“
不怕
”
(
含喜欢
)
有何体验或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
(1)
写记叙文或议论文。
(2)
不得透露个人信息。
(3)
不得抄袭,不得套用。
(4)
不少于
700
字。
亮点:善于挖掘 结构严谨
在怕的背后
“
奥数、英文、周树人
”
,大多数中学生谈之色变,我们因奥数难寻的解题方法而退缩,因英文脱离母语原则而不敢迈进,最后面对周树人艰深难懂的文字,我们彻底恐惧。这一系列的胆怯,有我们自己的原因,也有学校、国家的责任。
“
怕
”
的背后,有你我的
“
惰性思维
”
。
我们所惧怕的
“
奥数、英文、周树人
”
恰恰是需要我们进行长时间、深度思考的。但如今的中学生早已被家庭、社会圈养成一个个只知享乐、不会思考的
“
沙发人
”
。现在盛行的娱乐节目一步步地蚕食着青少年勇于探索的好奇心,一步步地引导着青少年走向仅仅满足于大脑皮层微量兴奋的深渊。想想古时
“
闻鸡起舞
”
的志士,
“
头悬梁,锥刺股
”
的学子,还有
“
凿壁偷光
”
的读书人,他们抛却惰性思维,勇于向书本中艰深难懂的知识发起挑战,终将难以降伏的知识收入囊中。
“
奥数、英文、周树人
”
,确有难以接受之处,但如果我们能破除惰性思维,征服这一切自然不在话下。
“
怕
”
的背后,有老师的引导不当。
“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韩愈一语点破老师的作用。著名英语专家俞敏洪在开创
“
新东方
”
初期,便坚持
“
新东方式教授方式
”
,并规定所有新进教师,必须经过培训才能上岗,这是因为俞敏洪知道,只有正确的教学之道,才能让学生真正爱上英语、学好英语。与此相反,现如今一些老师,只知道照着教辅念,不注重教学方法,无法让学生打开知识这扇大门,最终让学生对知识感到恐惧。
“
怕
”
的背后,有国家教育体制的不健全。
在德国,青少年不仅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还需要将文化知识不断运用到生产实际中,也正因为这样,德国的青少年乐于接受知识,也乐于应用知识。相反,在我们国家,不健全的教育体制造出一堆眼睛仅停留在书本上的扫描仪,而非真正四肢健全、头脑发达的知识分子。学习方式的单一化以及应试教育制度下学习目标的绝对化,让我们对一切与学习有关的东西产生不满、厌倦甚至恐惧的情绪。
在
“
怕
”
的背后,我们逐渐慵懒的思维宣告着对
“
难点
”
的让步;老师的不当引导尘封了我们探索新知识的热情;另外,教育体制存在的漏洞抹杀了我们探索的兴趣。
“
奥数、英文、周树人
”
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我们懒惰的思维、学校和国家不完善的引导方式以及由此导致的整个社会的畸形的价值取向。
【
名师评析
】
这是一篇规范的议论文,开头扣住材料中的“三怕”现象,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这一系列的胆怯,有我们自己的原因,也有学校、国家的责任”,观点明确,旗帜鲜明。紧接着从个人
(
自己
)
、学校
(
老师
)
、国家
(
教育体制
)
三个方面,设置了三个分论点
(“
怕”的背后,有你我的“惰性思维”;“怕”的背后,有老师的引导不当;“怕”的背后,有国家教育体制的不健全
)
,并逐一展开论证,思路清晰,说理也较为透彻。最后又对这三个方面加以总结,结束全篇,铿锵有力,引人深思。
全文按照
“
总
—
分
—
总
”
的结构,时时处处紧扣材料,既不旁逸斜出,也不拖泥带水,充分挖掘
“
三怕
”
背后的原因,深入思考学校教育的现状,既显示了考生善于思辨、精于布局的能力,也表现了现代中学生敢于直面现实、勇于揭露问题的胆略和勇气,确实是一篇立意深刻、结构严谨的考场佳作。
【
记叙文
】
亮点:线串珍珠、白描叙情
爱的生命线
(2013
·
湖南卷
)
第一次见着父亲的手,是在家中翻箱倒柜时无意寻着的一张照片上,那是一九九五年冬天父亲与母亲结婚时照的。照片上的父亲,意气风发,蓄着当时流行的中长发,双手干净而修长,尽管手背晒得有些黑,但他仍给人一种很有力量、很有精神的感觉。
我拿着照片端详了好一会儿,然后兴冲冲地拿去给母亲看,母亲看了有些惊喜,问我是从哪里找到的,没等我说话,她又感叹道:
“
看你爸爸那时候多年轻,现在都老了啊!
”
我指着照片上的父亲的手对母亲说:
“
看,那时候爸爸的手多好看,手掌大,手指也长。
”
母亲看了好一会儿,喃喃道:
“
那时候没干什么活儿,手当然漂亮,看看他现在的手,成什么样儿了。
”
我本想去看看父亲现在的手,却因事耽搁了,后来就忘记了。
再次见到父亲的手,是在我上初中的时候,那时候,同学不知从哪里学来了一种看手相的游戏,
“
小半仙
”
们一个个拿起对方的手指指点点,一副仙风道骨的样子。回到家,我拿起母亲的手煞有介事地替她讲解:
“
这是生命线,这是爱情线,这是事业线
……”
父亲坐在一旁看我替母亲看手相,突然说要我也替他看看,我放下母亲的手。慢慢拿起父亲的手,触到他的皮肤的那一刻,我愣住了,那种感觉让我想起了戈壁滩上的胡杨树干,充满了刺痛手掌的粗糙感,我的心头涌上一股心疼,轻轻将父亲的手移到眼前端详。
这是一只怎样的手啊,黯淡的肤色映不出一丝生命的光彩,因为常年与机油打交道,指甲里满是黑色的油渍,大大小小的伤痕布满手背,这些伤痕也都是黑色的,这油污已因他多年的劳动而将他的手侵蚀得像一块锈迹斑驳的铁片,哪里还辨认得出生命线的痕迹,几十条黑线纵横在生命线的上方,将他的生命线分割得七零八落,却也将它扩展得很宽很宽。我的眼眶湿了,既心疼又心酸,我亲爱的父亲的手,从光滑年轻到粗糙苍老,这么多年的劳作,他却从未向我提及。
泪眼朦胧中,我依稀看到了父亲在烈日下劳动的模样,他蹲在地上,手上满是油污,他挨着滚烫的发动机,他拧着细小的螺丝,他的汗滴进浓烟里,他的手背上,黑色的伤口上面覆着刺目的红色血迹。在严冬里,他也不能停下来坐在火炉边烤烤火,父亲说每一桩生意都是一笔收入,每一笔收入都不能放弃。为这个家,在严冬里,他也咬牙坚持着,手里拿着冷得刺骨的铁制工具,他的手又被冻得裂开了
……
我的父亲,用他的这双手撑起了我们这个家。
我吸了吸鼻子,我想对他说:
“
您的生命线很长,我愿意伴您终老。
”
【
名师评析
】
这是一篇写得十分成功的记叙文。有三个特点。其一,一线串珠,结构严谨。全文以手作为叙事线索,讲述了父亲的故事,写出了父亲身心的变化,也体现了考生情感的变化,情感由浅入深,这种一线串珠式的构思是十分巧妙的。其二,擅长白描。第一次写手,突出其厚大;第二次写手,突出其粗糙;第三次写手,突出其沧桑。其三,感情十分真挚,在描述的文字里流露出来,在直抒胸臆的过程中宣泄出来。
技巧强化
独具慧眼,小中见大
写作讲究尺幅千里,崇尚一粒沙里看世界。一件看来简单的小事,实则蕴涵深刻的道理。所以以小见大是常用手法。
辩证分析,思辨见深远
高考作文,要做到立意高远,超越平庸,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运用辩证思维立意行文。这里所说的辩证思维,主要指运用全面的、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高考作文中,只有注重思辨、逻辑缜密的文章,才能称之为上品。
由实到虚,理论铸深刻
要深入到本质不能就事论事,而是要充分挖掘这一事实背后的精神实质,要把行为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上升到社会观念和人本观念,只有把现象的意义提到这个高度,文章才能从更高的层面给人震撼,也才能做到
“
深刻
”
。
层层开掘,揭示本质
优秀的文章往往能从深处着想,挖掘出事物的本质和蕴涵在表象下面的哲理来。而我们写作时要养成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的纵向思维习惯,这种层层深入的思维方式最能接近事理的本质,抓住问题的核心,展现思想的宽度与深度,文章自然就显得深刻了。
力求创新,独辟蹊径
一是扩展式,就是在通常立意上加以扩展,老中求新,是一种多角度的思维方式。
二是反常式,也就是与传统的立意对立,正中见反,同中求反,是一种逆向思维的结果。
情节曲折,扣人心弦
情节设计有两种途径:一是在情节过程当中设计起伏;二是写两件以上的事,构成一正一反的曲折对比,在对比中见精神。编织情节可采用误会法、巧合法、变形法等,用梦境、幻觉、回忆、思索等心理刻画手段展示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和特定的精神状态;即使是状物,也可以采取拟人化方式,编织情节,描写细节,产生文学效果。
形神兼备,形象鲜明
文章的“神”,要追求新颖的、与众不同的思想,或者是成熟的、深刻的认识。“形”的塑造主要要在两个方面下工夫:一是编织与主题相统一的情节;二是把每一个环节都写丰满,用力塑造较为典型的形象。
善用细节,生动感人
生动的细节描写,往往可以使人物神态毕肖,性格鲜明。如有篇高考佳作
《
父亲的布底鞋
》
,标题就是一个典型细节,文章通过聚焦父亲的布底鞋,写出父亲不忘根本,
“
不能只图自己过得好,还要多替别人想想
”
的美好品质。
情景交融,借物写志
不论是记叙类还是议论类的文章,作者所抒发的情、表达的“志”,都应该寄托在具体的事物之中。只有情与景的融会,才能创设出深远的意境,给读者以审美的体验与享受。
蕴藉含蓄,余味绵长
善于挖掘平凡小事的不平凡之处,借助虚实结合、借景抒情等艺术手法,把自己对人生、社会的感悟自然地融入到记叙和描写中。可以在具体叙述的基础上,在文章的关键处,水到渠成地加入一些言简意赅的语句,引起读者的思考;也可以透过生活的表象,剖析万事万物的内在规律,并将之升华为哲理。
点击此处进入
相关文档
-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课件:专题2 考点12021-06-0738页
-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课件:专题7 考点5 2021-06-0749页
-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课件:专题1 考点5 2021-06-0725页
-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课件 论述类、实2021-06-0726页
-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课件:专题2 考点42021-06-0547页
-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课件 传记讲评阅2021-06-0518页
-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课件:专题3 考点32021-06-0536页
-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课件:专题3 考点12021-06-0534页
-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课件:专题7 考点42021-06-0523页
-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课件:专题5 Ⅱ 考2021-06-04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