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12.00 KB
- 2021-06-07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备战2017年高考二轮讲练测
专题05小说阅读之情节人物
训练基础
1. 【2017届湖南株潭岳益五市十校高三12月联考】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活着的手艺
王往
他是一个木匠。是木匠里的天才。很小的时候,他便对木工活感兴趣。曾经,他用一把小小的凿子把一段丑陋不堪的木头掏成一个精致的木碗。他就用这木碗吃饭。
他会对着一棵树说,这棵树能打一只衣柜,一张桌子,桌面多大,腿多高,他都说了尺寸。过了一年,树的主人真的用这棵树了,说要打一张衣柜,一张桌子。他站起来说,那是我去年说的,今年这棵树打了衣柜桌子,还够打两把椅子。结果,这棵树真的打了一张衣柜,一张桌子,还有两把椅子,木料不多不少。
长大了,他学了木匠。他的手艺很快超过了师傅。他锯木头,从来不用弹线。木工必用的墨斗,他没有。他加的榫子,就是不用油漆,你也看不出痕迹。他的雕刻最能显出他木匠的天才。他的雕刻能将木料上的瑕疵变为点睛之笔,一道裂纹让他修饰为鲤鱼划出的水波或是蝴蝶的触须,一个节疤让他修饰为蝴蝶翅膀上的斑纹或是鲤鱼的眼睛。树,因为木匠死了,木匠又让它以另一种形式活了。
做家具的人家,以请到他为荣。主人看着他背着工具朝着自家走来,就会对着木料说:“他来了,他来了!”是的,他来了,死去的树木就活了。
我在老家的时候,常爱看他做木工活。他疾速起落的斧子砍掉那些无用的枝杈,直击那厚实坚硬的树皮,他的锯子有力而不屈地穿梭,木屑纷落;他的刻刀细致而委婉地游弋……他给爱好写作的我以启示:我的语言要像他的斧子,越过浮华和滞涩,直击那“木头”的要害;我要细致而完美地再现我想象的艺术境界……多年努力,我未臻此境。
但是,这个木匠在我们村里的人缘并不好。村里人叫他懒木匠。他是懒,人家花钱请他做家具,他二话不说;可要请他做一些小活,他不干。比如打个小凳子,打扇猪圈门,装个铁锹柄什么的,他都回答:没空。村里的木匠很多,别的木匠好说话,一支烟,一杯茶,叫做什么做什么。
有一年,我赶回家恰逢大雨,家里的厕所满了,我要把粪水浇到菜地去。找粪舀,粪舀的柄子坏了,我刚好看见了他。递上一支烟:你忙不忙?不忙,他说。我说,帮我安个粪舀柄子。他说,这个……你自己安,我还有事儿的。他烟没点上就走了。村里另一个木匠过来了,说:
“你请他?请不动的,我来帮你安上。”这个木匠边给我安着粪舀柄子,边告诉我说,“他呀,活该受穷,这些年打工没挣到什么钱,现在工地上的支架、模具都是铁的,窗子是铝合金的,动斧头锯子的活少了,他转了几家工地说我又不是铁匠,干不了。他去路边等活干,让人家找他做木匠活,在路边等,有时一两天也没人找的。”
我很少回老家,去年,在广州,有一天,竟想起这个木匠来了。
那天,我躺在床上,想着自己的事,一些声音在我耳边聒噪:
——你给我们写纪实吧,千字千元,找个新闻,编点故事就行。
——我们杂志才办,你编个读者来信吧,说几句好话,抛砖引玉嘛。
——你给我写本书,就讲女大学生网上发贴要做“二奶”的。
我什么也没写,一个也没答应。我知道我得罪了人,也亏待了自己的钱包。我想着这些烦人的事,就想到了木匠。他那样一个天赋极高的木匠,怎么愿意给人打猪圈门,安粪舀柄呢?职业要有职业的尊严。他不懒。但他比谁都孤独。
春节我回去,听人说木匠挣大钱了,两年间就把小瓦房变成了两层小楼。我想,他可能改行了。我碰见他时,他正盯着一棵大槐树,目光痴迷。我恭敬地递给他一支烟,问他:在哪打工?他说:在上海,一家仿古家具店,老板对我不错,一个月开5000工资。我说:好啊,这个适合你!他笑笑说:别的不想做。
(选自杨晓敏、郭昕主编《金奖小小说》)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开篇写“他”小时候就能用凿子制作精致的木碗,显示了“他”的木匠天赋,也为后文表现“他”的性格作了铺垫。
B.懒木匠“他”从小就对木工有兴趣和天赋,随着年龄的增长,凭借他无师自通的雕刻技艺,很善于将木料上的瑕疵变为点睛之笔。
C.在广州,“我”拒绝了一些人让“我”写胡编乱造的东西的要求,主要懒得去做这些烦人的琐碎小事,正如木匠不愿做一些小活儿一样。
D.本篇小说中“我”对木匠“他”由不理解到理解,最后到敬重的转变过程,可以使读者看出现代人在迷茫中寻求自我的心理路程。
E.小说用木匠对木材独具慧眼的敏锐和雕工的神奇进行正面描写,用人们对木匠作品的喜爱及对木匠到来的盼望进行侧面描写,突出了木匠技艺的高超。
【答案】BC
【考点定位】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这道题综合性比较强,既涉及到了对小说中语言的理解,也涉及到了对小说中情节、人物形象、写作手法的把握。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1)快速通读全篇,抓住中心事件理清小说情节。(2)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把握全文思想主旨。(3)找出描写人物的段落和语句,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特征及心理。(4)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抓住关键词揣摩挖掘内涵。(5)对照选项一一排除得出答案。
(2)作者笔下的木匠“他”是一个极具个性的人物,请简要概括其性格特征。(4分)
【答案】①不惧世俗。自信而不随波逐流。②有坚定的人生追求,即便生活贫困,也对自己的传统手艺一如既往地热爱和敬重。(每点2分)
【解析】本题要求概括出木匠的“个性”,解答时需要仔细阅读全文,找出在一般人眼中他与其他木匠不同的地方,然后归纳得出答案。他看到树就能准确判断出可做多少家具做什么样的家具,足见其技艺高超而且非常自信;他生活贫困,却拒绝在工地上做与木匠无关的工作,他只做家具,不做“打个小凳子,打扇猪圈门,装个铁锹柄什么的”等小活,被人称为“懒木匠”也不改变自己,表明他有坚定的人生追求,不肯随波逐流;后来在上海做复古家具“别的不想做”,表现出他传统技艺的热爱和尊重。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鉴赏人物形象是高考小说阅读常考题目,解答时要注意把人物放在情节发展中,抓住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来分析。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有正面描写(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细节描写),侧面描写(借助次要人物衬托主要人物、借助环境描写烘托人物),阅读时要注意从文本中进行筛选。另外,还要考虑作者的感情倾向,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这类题目的解题思路:①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②画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性的语句。③看用了什么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④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3)小说标题为“活着的手艺”,而随着工业文明和科技的进步,带来的却是传统手工艺的日趋式微,请
结合文本内容和你的认识,谈谈如何才能让这些传统手工艺永远“活着”。(6分)
【答案】①手工艺者不仅要有自己的坚守,有时还要懂得与时俱进,推陈出新;②
世上的手艺都有着自己的尊严和生命,我们必须像敬重生命一样敬重“活着的手艺”;③在全社会范围内,创造良好的适应民族民间文化的生存环境。(每点2分,大意对即可;如有其它理解,言之成理亦可。)
【解析】本题解答时一方面要联系文本,一方面要联系现实,从文本的角度来看,作者对木匠坚守传统手工艺是持肯定态度的,然而木匠高超的手艺只能用于做复古家具,其间也表达出一些无奈。从现实角度来看,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发展,一些传统手工艺逐渐衰落是历史的必然,要想让这些传统的手工艺得到传承,除了坚守还必须有创新有发展,也就是说要与时俱进。考生可以从传统手工艺的从业者角度、社会环境的角度、政府保护等角度来谈办法。注意言之成理。
【考点定位】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名师点睛】这是一探究题,就小说中的某个环节提出问题,然后让考生谈自己的看法。这类题目答题时首先要读清题干,明白命题人让探究的问题是什么,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接下来要明确是联系全文还是联系现实分析,按要求答题即可。
2. 【2017届广东湛江市高三上期中调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借面
安勇
半年前我爸意外去世后,这个家就抽去一根顶梁柱子,那年我才9岁。所有的重量一下子都压在了母亲的肩上。但她的脸上总是挂着笑容。那时我不懂事,看到别的人家吃面条,馋得直流哈拉子。每次听我这么说,母亲的心都酸酸的不是滋味。但家里的白面几个月前就已经吃光了,除了伸手向别人借,母亲想不出什么别的办法。
母亲切完给猪吃的菜,看一眼天上的太阳,就拿着一只空瓢出了门。
母亲在东院二婶家的门前停下来,犹豫了片刻,理一理额前的头发,硬着头皮推开了院门。母亲是个要强的人,过去还从未向人伸过手。二婶正站在房门口喂鸡。嘴里“咕咕咕”地叫着,手里的玉米粒撒到地上,一群鸡就争抢着跑过来。二婶见她进来,脸上堆满笑亲热地打了声招呼。母亲喊一声“二婶”,脸上就飞起了一片羞涩的红晕。那句话在喉咙口打了几个滚儿,狠狠心还是说了出来。二婶听说要借面,脸上的笑就消失得不见了踪影,一拍大腿说:“哎呀妈呀!你咋不早说呢,头天晚上还有点儿,今儿个早晨刚吃没。你要是不信,我拿面口袋来给你看。”二婶说着话,就转身进了屋。母亲的脸更红了,愣了一下,就赶忙转过身逃跑似的往外走。
母亲一溜儿小跑,走出了几十米,脸还在火烧火燎地发烫,屈辱的感觉像块磨盘似的重重地压在她的心上。她甚至对儿子升起了一丝怨恨,怪他不该嘴馋,平白无故地想什么面条吃。也怪他都9岁了,还不能体谅家里的难处。这些想法在她的心里翻了儿个来回,最后,咬一咬牙,还是推开了胡大嫂家的院门。
胡大嫂正在灶前做午饭,听到院门响,看见她手了拿着的那只空瓢,就猜出了了八九分她的来意,赶忙操起一只空盆迎了出去。胡大嫂不等她开口,愁眉苦脸地扬一扬手里的那只盆说:“大妹子,你瞅瞅俺家这日子过的,吃了上顿没下顿,我正想着出去借点儿米,先把晌午饭答兑到锅里去。”听到胡大嫂的话,她的头突然一晕,眼前就转起了一团金星。直到胡大嫂又说了句:“你来,是有啥事儿吧?”她才猛然反应过来,嘴上忙不叠地答,“没事儿,没事儿,没啥事儿!”就急三火四地往出走。走到院门口时,胡大嫂的话又追了上来,“有啥事儿别抹不开吱声,咱左邻右舍地住着谁跟谁啊!”
母亲没有应声,深深低着头,脚步匆匆地往家走,泪珠在眼眶里不停地打转转。她已经打定主意,说什么也不会再向人借面了,如果儿子回来就告诉他,以后也别再馋什么面条吃。
母亲一路走一路想,不提防和一个人撞在了一起。抬起头,母亲就看到了西院的三奶。三奶已经六十多岁,走路颤巍巍的,还拄着一根棍子,家里的日子过得也很不好。母亲见是三奶,忙掩饰住心里的委屈,艰难地露出了一丝微笑。三奶看一眼她的脸色,再看一眼她手里拿着的那只空瓢,心里就明白了她的遭遇。一把抢过她手里的瓢问:“是米,是面,还是盐?”母亲忙摇头否认。三奶却突然生了气,撅起了嘴,用棍子指着她说:“到底要什么,你痛快地说,不说就是瞧不起你三奶,拿三奶当外人。”母亲只得从牙缝儿里挤出了一个“面”字。三奶二活不说,转身就往家里走,再出来时,手上抖抖地端了一瓢面。三奶拍拍她的肩膀说:“以后有啥难处,就和三奶说,有我锅里的,就有你碗里的。”母亲接过面时,再也忍不住,泪水一下子涌了出来。
面条擀好了,锅里的水翻起了花,母亲并不急着下面,伸手去陶罐里摸出一只鸡蛋,打进开水里。想了想,又摸了一只打了进去。晌午,我正饿得慌时,一碗热乎乎的面条刚好盛进了碗里,上面还躺着两只元宝似的鸡蛋。我吃得匆匆忙忙,吃出了一头的白毛汗。边吃还边说真解馋。吃完面条我把碗放在窗台上,招呼一声就跑出了门。
母亲拿起窗台上那只碗时,见里面竟然还剩下了半碗面条,看来儿子只吃掉了两只鸡蛋和半碗面。就在心里埋怨一句儿子,让自己受了这么大的委屈,却一点儿都不懂得珍惜。母亲随手拿起筷子,打算把剩下的面条打扫干净。
母亲手中的筷子伸进面条里时,忽然触到了一个硬硬的东西,翻开面条时,她先看见了笫一只鸡蛋,再往下翻一翻时,她又找到了第二只。母亲的泪就像断了线的珍珠似的,落进了碗里。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二婶见到母亲推开院门,一开始脸上堆满笑容,后来听说母亲借面,笑容消失殆尽,通过表情的变化,写出了二审善变,小气势利的性格。
B.小说注重写出人物微妙的心理变化,如母亲借面,先是犹豫,羞于启齿,未借着面后是委屈,埋怨,最后还是下定决心向三奶借面,借着面后欣喜感激。
C.小说在细微处善用多种描写刻画人物,如对胡大嫂这个人物就运用了神态,语言动作和心理等细节描写,充分展现了他虚伪自私的性格。
D.强烈鲜明的对比是这篇小说突出的特色,在于二婶和胡大嫂一系列言行的鲜明对比中,三奶善解人意,慷慨热情的美好形象更加鲜明。
E.小说从一瓢面出发,写了母亲为了借面收起自尊,处处碰壁,到后来三奶借面给母亲,最后,儿子巧妙地回馈母爱的故事,写透了人情冷暖。
【答案】DE(每答对一项给2分,)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本题属于综合题。考查的范围包括:小说的主旨、情节构思、人物形象以及形象塑造的方法。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概括主要内容①读全文;②抓标题;③辨文体;④找线索;⑤理层次。层次理清楚了,题目就明了。
(2)小说在刻画母亲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4分)①坚强。父亲去世后,母亲一个人挑起全家重担,脸上还总是挂着笑。②自尊。母亲过去从未向人伸手借面碰壁后决定不再借面。③爱子。为了儿子放下自尊去借面,煮面给儿子加鸡蛋。④隐忍。借面两次碰壁,忍气吞声,也是内心的委屈。(每答出一点给二分,两点给三分,三点给四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可根据观点明确,理由充分,分析合理的程度,酌情给分。
【解析】题干问的是“小说在刻画母亲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这是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本题可从“父亲去世后,母亲一个人挑起全家重担,脸上还总是挂着笑”“母亲过去从未向人伸手借面碰壁后决定不再借面”“为了儿子放下自尊去借面,煮面给儿子加鸡蛋”“借面两次碰壁,忍气吞声,也是内心的委屈。”等情节来分析人物形象。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首先,借助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本题可从“父亲去世后,母亲一个人挑起全家重担,脸上还总是挂着笑”“母亲过去从未向人伸手借面碰壁后决定不再借面”“为了儿子放下自尊去借面,煮面给儿子加鸡蛋”“借面两次碰壁,忍气吞声,也是内心的委屈。”等情节来分析人物形象。情节是小说中用以表现主题或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我们需要从情节的发展中把握人物形象,因为情节是人物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在事件发展的过程中,才能显现出人物灵魂深处的东西来,离开了情节,就不知道人物怎样做事,也就无法分析人物性格特征。要了解人物性格,必须透过情节中发生的事情这种外在现象去剖析现象背后的本质。故事情节或是发展了人物性格,或是表现了人物性格。其次,分析矛盾冲突,把握人物性格特征。矛盾冲突是构成情节的基础,是展示人物性格的手段.优秀的小说,总是充分地揭示社会生活本质的矛盾和斗争,在典型的矛盾冲突中展示人物的性格特征.一般说来,矛盾冲突展开得越充分,人物性格也就越鲜明。还可以借助描写方法、环境描写分析人物形象(分析环境描写,探究形成人物命运和性格的社会原因、人物间的关系、作者倾向等分析人物形象。
(3)小说三次写到了母亲的流泪,每次流泪的表现不同,心情也不一样。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具体分析,
并说明这样写有什么效果。(6分)
【答案】(6分)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和综合探究的能力。能力层级f级。
表现和心情:①第一次流泪是“泪珠在眼眶里不停地打转转” 两次借面失败。母亲自尊心受挫,好难受,委屈。②第二次流泪是“泪水再也忍不住,一下子涌了出来”, 母亲为三奶的善良和慷慨而感动。③第三次流泪是“母亲的泪就像断了线的珍珠似的,落进了碗里”, 感受到儿子对自己的爱,感到欣慰。
效果:丰富了母亲的形象,突出了小说,艰难困苦中的人要相互友爱,互为对方着想,互给对方温暖的主题。(表现和心情每答对一点给二分,两点给三分,三点给四分。效果二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可根据观点明确理由,充分论述,合理的程度酌情给分。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小说情节这类题型,主要考查对情节作用的概括、分析、鉴赏能力,提问形式主要有:1.文章开头/中间/结尾写某某情节,有什么作用?2.某情节对全文情节的展开有什么作用?请具体说明。这类题可以从两个大的角度考虑:一是内容上,二是结构上。内容上是指情节与环境、人物、主题、读者之间的作用;结构上是指情节本身的作用,与其他情节之间的作用。另外,要注意根据提问形式来确定答题角度,如果是单一角度,即给定了答题角度,就按照给定角度来答;如果是综合角度,即没有给出明确的角度,就需要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考虑:1.从情节与小说环境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有突出(烘托、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使环境更具典型性等;2.从情节与人物形象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有塑造了……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人物……的性格或精神,刻画了人物……的心理等;3.从情节与小说主题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有揭示(表达、寄托、暗示)了……的主题,深化主题,突出主题等;4.从情节与其他情节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有埋下伏笔、设置悬念、铺垫照应、推动情节发展、对比衬托、承上启下等;5.从情节与读者感受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有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注意力、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等。这类题型的规范的答题格式一般为:作用点+体现点。所谓“作用点”是指作用是什么,一般要用术语来答;所谓“体现点”是指这个作用在文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必须结合文本具体内容分析。
3. 【2017届贵州铜仁一中高三上第二次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站起来的良知
李丹崖
①默克是一名医生,今年76岁了,瘸着一条腿。他说,这条腿是被战友们打瘸的,但是,每当他讲起这段往事,兴奋与喜悦之情总是溢于言表。
②那是1941年的9月,前苏联正式发起了莫斯科保卫战,默克所在的德军阵营由于处在法西斯侵略者一方,又因战线太长,再加上莫斯科的天气逐渐恶劣起来,德军开始节节败退。
③一天,在一场激烈的巷战之后,默克所在的连队只剩下了十几个人,无奈之下,他们只得向莫斯科郊外的一个村庄退守。那是一个被炮火洗劫一空的村庄,冲天的浓烟和火药味呛得人睁不开眼睛,但是,这却是可以藏身的好去处。
④苏联红军在后面穷追不舍,默克等人只得分批隐藏在一个倒塌的民舍里。那是一片废墟,一看就知道双方主要火力刚在这里交锋过。默克藏在了一个废弃的灶台里侧,透过一个豁口,还可以观察外面的一举一动。
⑤苏联红军一步步向村庄逼近,他们恨透了这些惨无人道的德国鬼子,不断放出话来,只要抓到俘虏一定把他们千刀万剐。默克等人蜷缩在断壁残垣之中,也都吓破了胆。他们深知被抓到的下场,好在浓浓的硝烟救了他们,苏联红军竟然没有抓到一个人,只得悻悻地离开村庄,向前继续追去。
⑥约摸半个小时后,默克等人从废墟里爬了出来,他们准备迅速集合撤离。然而就在此时,默克听到了一个女人的呻吟声,那声音来自自己藏身的灶台另一侧的一片草垫。默克扒开草垫一看,那里竟然藏着一个孕妇,即将分娩。那孕妇一看面前站着一个德国人,立即吓得浑身抽搐。她用几乎走调了的声音、打着手势,近乎哀求地对着默克比画着。虽然不懂她在说什么,但是,通过手势,默克逐渐明白了她的意思——她是在恳求默克,无论如何不要伤害她的孩子。
⑦默克含着泪掩上了草垫,准备离开,哪知就在他刚刚掩上草垫的一刹那,孕妇发出了近乎尖叫似的呻吟声。默克再次扒开草垫,发现妇人两腿之间的白毯子已经被鲜血染红。做过医生的默克转瞬间意识到,这位孕妇要生产了!孕妇的身体看起来极其虚弱,加上条件恶劣,如果自己不帮助她接生,她很可能会有生命危险。默克这时也顾不了连队的集合号令了,连忙示意要帮孕妇接生,孕妇没有拒绝,点头同意了。十分钟后,随着一个男婴高亢的哭声,孕妇和婴儿顺利脱险。默克留下了自己身上仅余的食物,然后飞身
跑出了废墟。
⑧等他赶上连队,战友们已经走出村子将近5公里了。看到默克两手鲜血,战友们开始质问起他迟到的原因。默克如实相告,哪知连队头目大发雷霆,一脚把默克踢出丈余外,然后,十多双军靴雨点般地踹到了默克身上……
⑨默克醒来的时候,已经躺在了苏联红军的担架上,由于遭到严重的击打,他的右腿被踹成粉碎性骨折,是苏联红军救了他。
⑩二战结束以后,作为战俘的默克回到了德国。他原以为人们会对他加以鄙视和谩骂,然而,大多数国人却并没有那样做,相反,一家医院还主动接纳了他,让他出任该家医院的主治医师。
(11)为了救一个敌国的孕妇,默克甘心违背军纪,活生生地被打折了一条腿,许多人都为默克叫不值。而默克却说:“我永远不后悔,尽管我瘸了一条腿,但是,我的良知却站了起来!”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5分)
A.小说用顺叙的手法讲述了在莫斯科保卫战中,德国军人默克因救助苏联一名孕妇为其 接生而受到处罚,瘸了一条腿的他回国之后却受到了国人的尊重的故事。
B.默克讲起自己瘸腿的往事,兴奋与喜悦之情总是溢于言表,是庆幸自己被战友们打瘸后苏联红军救了他,使他没有丧身战场,回国后也没有受到侮辱和谩骂。
C.文章交代莫斯科恶劣的天气和德军的节节败退的战场形势,为下文的默克救孕妇的故事情节埋下了伏笔,也衬托出默克在自己部队饱受炮火损失惨重的情况下救助敌国之人难能可贵的品质。
D.连队头目大发雷霆,战友们也踹断了他一条腿,并把他扔在战场上,主要是因为默克违纪迟到。
E.残酷的战争并没有使人丧失人性,默克在危难中救助孕妇,苏联红军救治默克,国人对做了俘虏的默克的理解和接纳都说明这一点。
【答案】选CE。(C3分E2分)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文学类文本阅读5选2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的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特征等。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此题的选项BDE考核内容,选项AC考核手法。其中ABD理解或分析出现偏差。
(2)文中画线的文字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描写默克的心理,表现他作为一名医生恪守救死扶伤的天职。②描写他的动作,表现了他善良有同情心。③此段文字描写使默克的形象更加真切感人。(每点2分)
【解析】分析句段的作用应从內容和结构方面考虑。画线的文字写默克在硝烟弥漫的战场,面对一位敌国待产的孕妇的表现,既有心理描写又有动作描写,其作用主要是为塑造人物服务的。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中的重要手法,主要是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式,正面描写主要有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方式,侧面描写主要是环境和其它人物的烘托等,散文中主要是引用故事、传说等、通过特殊的艺术手法比如对比、烘托、排比等手法塑造,当然有时也有小说常用的方法,比如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等,注意答出手法还要答出塑造的人物的性格特征。此题重点分析动作和心理描写。
(3)小说的主人公默克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结合小说简要概括。(6分)
【答案】① 善良有同情心。他是一名德国军人,也是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因此看到苏联孕妇的哀求,那颗同情与怜悯的心促使他伸出援助之手。②正直诚实。归队后战友们质问起他迟到的原因时,他本可以不如实相告,但他没有这样做,而是冒着受处罚的危险如实相告,结果招来伤身之祸。③反对战争,追求和平。他不愿看到战火蔓延到普通人的身上,他觉得战争是不应伤及无辜的。因此宁可违纪也要救助敌国的孕妇。④无怨无悔。对于自己因救人而瘸了一条腿,他无怨无悔,并以此感到骄傲和自豪。(每点2分,答对任意3点即可)
【考点定位】这是一道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人物性格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如此题从“他是一名德国军人,也是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因此看到苏联孕妇的哀求,那颗同情与怜悯的心促使他伸出援助之手”等情节中概括出其“善良有同情心”的性格特征。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应该首先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和其它侧面的描写中指出人物的性格,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即列举文中反应该性格特征的事例。注意主要性格和次要性格的区分,要概括和文章的主要情节相关的和文章的主旨行相关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此题从“缺乏教养”“处境落魄”“有关爱之心”和“充满幻想”
的角度概括性格特征,然后列举具体的事例进行分析。
(4)为了救敌国孕妇,默克被打折了一条腿,许多人认为不值,而默克却永远不后悔,对此你是如何看待
的? (8分)
【答案】我认为默克的做法是值得的。①扶危济困、救死扶伤是一种高贵的人性。② 默克救死扶伤彰显了人性的光辉,虽然肉体上备受创伤,但精神上愈显高大。③ 默克虽然瘸了一条腿,却在心灵的高地上扶起了生命的尊严,并以此验证了人性中最为光彩照人的人类良知。④ 默克一样的勇为者,人们应该给予崇高的敬意和赞美,不要让英雄流血又流泪。(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的能力。题目具有开放性,解答时要注意结合文中默克救人的壮举并联系实际写出自己的感受和评价。
【考点定位】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
【名师点睛】小说中的探究题往往就文中的某个情节发表自己的看法,答题时注意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进行论证,论证时注意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不要信马由缰。注意观点明确,论证理由充分。
4.【2017届海南海口一中高三上10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父子行
李 健
在一个饥荒年代,艾德罗与他的儿子乔伊要去一个富足的地方去谋生。
中午,他们填饱肚皮后,正待继续前行,几辆色彩斑斓的马车从身边驶过,原来是一个杂技团。乔伊被探出车窗并不时挥动着帽子的小丑所吸引,他的视线一直跟着马车,父亲叫他,他都没有听见。马车在一个广场中停了下来,一个留着浓密胡子的胖老头正在指手画脚的吩咐人们架起围栏,搭上帐篷。乔伊不由自主地走了过去,父亲默默地在后面跟着。行至围栏边,乔伊抬头看了看父亲,又用手拉了拉他的衣角,然后小声地说:“看场表演?”
父亲没有回答,他好像是在思索着什么。是的,在家乡时,儿子一直迷恋杂技,梦想成为杂技演员。他只带儿子看过一场杂技表演,没有围栏没有帐篷,那最多是乡里人组织的一场义演。可他一直没有满足孩子的要求。艾德罗摸了摸衣兜,摇了摇头,拉起儿子转身走去。孩子不住地回头,脚下拖起层层尘土。
走到围栏拐角时,父亲发现土道上积了很多污水,他们不得不从围栏里钻过,可在他们要从另一端钻出的时候,竟有一个人站在了围栏的边上。
这个人正是杂技团的那个胖老头,他叼着黑色烟斗,挺着他那特有的大肚子,一脸严肃地说:“先生,我在那边已注意你们很久了,我想……”
“您可不要误会……”艾德罗神色慌张。
胖老头只注意乔伊,并走过来,用手摸了摸乔伊的双臂与胯骨,然后喃喃说道:“没想到,在这儿还能遇到一块做杂技演员的上好材料!”他转身又对艾德罗说道:“先生,我叫费斯勒,是这个杂技团的老板。如果您想让您的孩子做一名杂技演员,并不至于忍饥挨饿,那么,我可以满足您的愿望。”
乔伊听到这句话,眼中立刻出现了异样神采。可父亲一把拽过乔伊。
“等等,先生。”费斯勒拦住去路,说道,“我刚才听您说,您的孩子很想看这场表演,是吗?”
“啊……是的,可—…”
“好了,跟我来,今天我就让你们看一场真正的杂技表演。”说完,他转身朝围栏的门口走去。儿子眼中充满了恳求的目光。父亲很难地下了决心:“好吧。”乔伊听后,撒欢似的追着费斯勒去了。
费斯勒把他们安排在了一处非常适于观看表演的位置,等他要离开时,乔伊忽然提出要参观一下后台,费斯勒欣然同意了。
其他座位上都已坐满了人,乔伊还是没有回来。这时,一个头戴草帽的男孩从人缝中挤了进来,看样子与乔伊年龄相当,他很有礼貌地问道:“先生,请问,我可以坐在这里吗?”
“这里有人,孩子。”那孩子一脸可怜相,说:“我能先坐一会儿吗?”艾德罗为难,还是点了头。表演快开始时,乔伊回来了,当他看到坐在他位置上的男孩时,便责问起父亲。那个男孩很自觉地离开。乔伊犹豫一下,说:“不,不,我们可以挤一挤。”两个孩子相互“嘿嘿”一笑。
两个小时的表演很快就结束了。
退场时,艾德罗本能地摸摸腰间,他的钱袋不翼而飞了。他猛然想起了那个草帽男孩,可那男孩已不知所踪了。艾德罗知道,没有了那些钱,就等于被判了死刑。但他在儿子面前只是装做在整理衣服的样子。过了一会儿,他突然对乔伊说:“你看,孩子,我竟然忘了一件重要的事情,免费看了一场表演,不说声谢谢就走,是很不礼貌的。”“是的,那我们赶紧去吧。”乔伊说道。“不……不,用不着这么兴师动众,我自己去就可以了。”
但艾德罗却没有向费斯勒道谢,而是对他说了丢钱的事。费斯勒听后,冷言说道:“先生,您要知道,我们从来不负责观众财物安全。”
“您听我说,我可没那个意思。我记得,演出前您曾对我说,我儿子是块做杂技演员的好材料……”
“你是想把他卖给我?”
“不,我怎么会把儿子卖给别人呢。我……我只是想去开个小店,可现在没有钱了,您……等我有了钱,我肯定会报答您的。”
费斯勒犹豫了一下,就给了他一笔贷款。
十年后,乔伊已是马戏团最有名的杂技演员。有一天,艾德罗父子相聚,又被安排看戏,身边竟坐着乔伊和戴草帽的人。只见戴草帽的人说:“先生,我可不是什么技艺高超的小偷,我是费斯勒的儿子。当时,是您的儿子把这个钱袋绕过您的后背递给我的。”他从怀中掏出了那个钱袋。艾德罗结果一看,的确是他的,里面的钱分文没动。(有删节)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艾德罗知道儿子喜爱看杂技团的表演,但是一直没有出钱让儿子看一场像样的表演,可见他并不支持儿子发展爱好。
B.艾德罗很爱面子,他即使钱袋丢失,也不愿让儿子知道他内心的慌张,即便需要费斯勒资助,也不好意思直接开口。
C.作品通过乔伊意外走进杂技团的故事,深刻揭示了生活充满变数的现象,也表现出乔伊努力追求梦想的勇气和机智。
D.“看场表演吗?看场表演吗?”的恳求,“脚下拖起层层尘土”的细节,主要表现的是乔伊不知生活艰辛的顽童心理。
E.费斯勒拦住艾德罗父子,不听艾德罗根本就不是想逃票看演出的解释,所以艾德罗内心很气愤,就拽着儿子要快速离开。
【答案】选C得3分,选B得2分,选A得1分。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文学类文本阅读5选2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的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特征等。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此题的选项均考核内容,其中ADE理解出现偏差。
(2)作品中的费斯勒这一形象具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慧眼识英才:他发现了乔伊身上拥有的潜质,并最终促使乔伊成功。②善良真诚:他安排父子看戏,真诚邀请乔伊加入,并借款给艾德罗。③随机应变:他建议乔伊留下遭拒,就安排父子观看表演。(每点2分)
【解析】根据原文“没想到,在这儿还能遇到一块做杂技演员的上好材料”,看出费斯勒赏识乔伊的杂技潜能;根据原文“费斯勒犹豫了一下,借给他一笔贷款”肯出费斯勒心地善良;根据看到艾德罗不愿儿子进杂技团时,费斯勒安排他们看表演,并说让他们看一场“真正的”杂技表演,借机助乔伊实现梦想,看出他随机应变。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应该首先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和其它侧面的描写中指出人物的性格,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即列举文中反应该性格特征的事例。注意主要性格和次要性格的区分,要概括和文章的主要情节相关的和文章的主旨行相关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此题从“慧眼识英才”“善良真诚”“有关爱之心”和“随机应变”的角度概括性格特征,然后列举具体的事例进行分析。
(3)乔伊这一形象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丰富作品意蕴:作品揭示了关于兴趣和成功的哲理意蕴。②连缀人物形象:作品正是利用乔伊将费斯勒、艾德罗和草帽男孩连缀在一起的,以便于作品集中叙述故事。③推动情节发展:正是因为乔伊,才有父子走向马戏团,才有父亲丢钱,才有父子相聚。(每点2分)
【解析】根据小说三要素及主旨来推断乔伊这一形象在文中的作用,主要从刻画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突出文章主旨来分析,结合文本,切记空洞。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次要人物形象的作用题目是小说经常考核的题目,首先分析其形象特征,然后分析和主人公的关系,对主人公的命运或性格特征产生什么影响,然后分析对揭示文章的主旨方面产生的作用。此题从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情节的推进的角度进行分析。
(4)作品以十年后的再相聚来结尾,有什么用意?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8分)
【答案】①完善人物塑造:结尾交代故事是乔伊、草帽男孩共同演绎的,能让他们的形象更加丰满。(2分)②丰富主旨表达:每一个人物形象,都承载着各自不同的主旨侧面,从而大大丰富了作品的主旨。(3分)③收到出人意料的艺术效果:小说结尾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前文大量伏笔在此都得到有效回应。(3分)
【解析】作品以十年以后的再相聚来结尾,意在突出其结尾出乎意料,又属情理之中。主要从推动情节发展、刻画人物形象、突出文章主旨、加强艺术效果等角度分析。结合前文,尤其抓住前文的铺垫。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文章的结尾主要有“出乎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戛然而止”“直接点明主旨”“急转直下”“环境渲染”等方式,作用分别“结构严谨、悬念丛生”“留下回味、想象的空间”“中心突出”“富有戏剧性”等,还要结合人物的塑造,主旨的表达进行进一步分析,此题属于“出乎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的方式,注意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
训练提升
1. 【2017届湖南长沙一中高三上月考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生
沈从文
北京城什刹海南头,煤灰土新垫就一片场坪,白日照着。
一个年过六十的老人扛了一对大傀儡走来,到了场坪,四下望人,似乎很明白这不是玩傀儡的地方,但无可奈何的停了下来。
这老头子把傀儡坐在场中烈日下,轻轻咳着,调理着嗓子。他除了那对脸儿一黑一白简陋呆板的傀儡以外,什么都没有!看的人也没有。
他把那双发红小眼睛四方瞟着,场坪位置既不适宜,天又那么热,若无什么花样做出来,绝不能把闲人引过来。老头子便望着坐在坪里傀儡中白脸的一个,亲昵的低声的打着招呼,也似乎正用这种话安慰他自己。
“王九,不要着急,慢慢的会有人来的,咱们呆一会儿,就玩个什么给爷们看看,玩得好,还愁爷们不赏三枚五枚?玩得好,爷们回去还会说:王九赵四摔跤多扎实,六月天大日头下扭着蹩着搂着,还不出汗!可不是,天那么热,你也不累,好汉子!”
来了一个人,正在打量投水似的神气,把花条子衬衣下角长长的拖着,作成北京城大学生特有的样子。
老头子瞥了这学生一眼,便微笑着,以为帮场的“福星”来了,全身作成年轻人灵便姿势,膀子向上向下摇着,一面自言自语的说话,亲昵得如同家人父子应对:
“王九,你瞧,先生可来了。好,咱们动手,先生不会走的。你小心,别让赵四小子扔倒。先生帮咱们绷个场面,看你摔赵四这小子,先生准不走。”
于是他把傀儡扶起,整理傀儡身上的破旧长衫,又从衣下取出两只假腿来,把它缚在自己裤带上,再把傀儡举起,弯着腰,钻进傀儡所穿衣服里面去,用衣服罩好了自己,且把两只手套进假腿里,改正了两只假腿的位置,开始在灰土坪里扮演两人殴打的样子。他移动着傀儡的姿势,跳着,蹿着,有时又用真脚去捞那双用手套着的假脚,装作掼跤盘脚的动作。他既不能看清楚头上的傀儡,又不能看清楚场面上的观众,表演得却极有生气。
大学生忧郁的笑了,而且远远的另一方,有人注意到了这边空地上的情形,就被这情形引起了好奇兴味,第二个人跑来了。再不久,第三个以至于第十三个皆跑来了。闲人为了看傀儡殴斗,聚集在四周的越来越多。
众人嘻嘻的笑着,从衣角里,老头子依稀看出一圈观众的腿脚,他便替王九用真脚绊倒了赵四的假脚,傀儡与藏在衣下玩傀儡的,一齐颓然倒在灰土里,场面上起了哄然的笑声,玩意儿也就小小的结束了。
老头子慢慢的从一堆破旧衣服里爬出来,露出一个白发苍苍满是热汗的头颅,发红的小脸上写着疲倦的微笑,又将傀儡扶起,自言自语:”王九,好小子。你玩得好,把赵四这小子扔倒了,大爷会大把子铜子儿撒来,回头咱们就有窝窝头啃了。你累了吗?热了吗?来,再来一趟,咱们赶明儿还上国术会打擂台,挣个大面子!”
众人又哄然大笑。
正当他第二次钻进傀儡衣服底里时,一个麻脸庞收地捐的巡警,从人背后挤进来。弯着腰的老头子,却从巡警足部一双黑色后皮靴上认识了观众之一的身份和地位,故玩了一会,只装作赵四力不能支,即刻又成一堆坍在地下了。
他记起地摊捐来了,他手边还无一个铜字。
过一阵,围的人已不少,他便四面作揖说:”大爷们,大热天委屈了各位。爷们身边带了铜子儿的,帮忙随手撒几个,荷包空了的,帮忙呆一会儿,撑个场面。”
观众中有人丢一枚两枚的,与其他袖手的,皆各站定原来位置不动,一个青年军官,却掷了一把铜子,皱着眉走开了。老头子为拾取这一把散乱满地的铜子,沿着场子走去,系在腰带上那两只假脚,很可笑的左右摆动着。
收捐的巡警已把那黄纸条画上了记号,预备交给老头子,他见着时,赶忙数了手中桐子四大枚,送给巡警。这巡警就口上轻轻说着“王九王九”,笑着走了。
这老头子同社会上某种人差不多,扮戏给别人看,连唱带做,并不因做得特别好,就只因为在做,故多数人皆用希奇怜悯眼光瞧着。应出钱时,有钱的照例也不吝惜钱,但只要有了件新鲜事情,大家便会忘了这里,各自跑开了。
场中剩了七个人。
老头子看着,微笑着,一句话不说,两只手互相捏了一会,又蹲下去把傀儡举起,罩在自己的头上,两手套进假腿里去,开始剧烈的摇着肩背,玩着之前的那一套。古怪动作招来了四个人,但不久去了五个人。等另一个地方真的殴打发生后,人便全跑去了。
老头子依然玩着,等待他从那堆敝旧衣里爬出时,四周已经没有一个人了。
他于是他同傀儡一个样子坐在地下,数着铜子,一面向白脸傀儡王九笑着,说着前后相同既在博取观者大笑,又在自作嘲笑的笑话。他把话说得那么亲昵,那么柔和。他不让人知道他死去了的儿子就是王九,儿子的死,乃由于同赵四相拼,也不说明。他决不提这些事。他只让人眼见傀儡王九与傀儡赵四相殴相扑时,虽场面上王九常常不大顺手,上风皆由赵四占去,但每次最后的胜利,总仍然归那王九。
王九死了十年,老头子城里外表演王九打倒赵四也有了十年,真的赵四,五年前早就害黄疸病死掉了。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多次写到老人的“笑”,“微笑”,“疲倦的微笑”,“向白脸傀儡王九笑着”,不同情形下的老人,不同的笑其实都是“含泪的笑”, 令读者不胜悲悯。
B.小说叙述时深沉朴素,波澜不惊,使人觉得一切戏剧性的变化也只不过是生活的静水中泛起的一片涟漪,是人生中极其自然的一部分。,正是这种内敛的笔法,表现了“生”者难言的巨大压力与束缚。
C.老人的儿子已经死了十年。十年之中,他从来没有忘记过儿子,于是,他用街边傀儡打架的独特方式,表达他的父爱,诉说他的思念,并且从“王九“的胜利中得到虚幻的满足。
D.小说虽然一直在写“王九’与””赵四摔跤,但自始至终没有写过王久与赵四打架的英勇,没有写过谁对谁错,作者所要表现的,并不是道德的是非,而是要批判社会的不公。
E.小说中多次写到观众的笑,他们对老人的种种小,和鲁迅笔下《祝福》中鲁镇人们对祥林嫂的态度一样,冷漠麻木,作者批判的锋芒也指向了这些看客。
【答案】DE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文章的艺术特色。D小说并非要批判社会的不公。E这些看客并非都非常麻木冷漠,比如,忧郁的笑着的大学生,他的笑并非出于冷漠。其他人,对老人其实也有悲悯之意。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本题属于综合题。考查的范围包括:小说的主旨、情节构思、人物形象以及形象塑造的方法。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概括主要内容①读全文;②抓标题;③辨文体;④找线索;⑤理层次。层次理清楚了,题目就明了。
(2)请说说结尾两段在文中的作用。(4分)
【答案】①结构上照应前文,上文多次写到老人与我“王九”的亲密交谈,结尾点明了原因。(1分)②情节上,使小说顿生波澜。虽然全文并不以情节的跌宕起伏取胜,但出人意料的结尾,强化了小说的悲剧色彩。(1分)③揭示并深化了小说的主旨。为了替儿子王九报仇,老父亲用十年的时间在街边表演傀儡打架,宣泄他的爱与恨,表现了父亲的执着深沉;而复仇的对象赵四其实也早已死去,老人的复仇似乎成了滑稽的表演,令人同情,令人深思。(2分)
【解析】题干问的是“请说说结尾两段在文中的作用。”这是考查小说情节的作用,考生结合所处开头的位置,联系文章内容组织答案。答题格式:结构(包括表现手法)+ 内容(表现什么内容,抒发什么感情)。同时结合小说中人物、情节、主旨组织答题内容。
【考点定位】分析文本的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段落作用解题思路和方法指导1.段落的作用(结构+内容)2.结构:确认指定段落在行文中的位置。开头:1统领全篇,2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3营造氛围,4开篇点题,5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中间:1单独成段,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2处于段末,起总结上文引起下文的作用。3对比反衬。4伏笔铺垫 。结尾:1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严谨。2总结全文,3篇末点题,4深化主题,5引人深思,给人启迪,令人回味。3.内容:概括段意(方法:抄原句、提取重组、自己概括),联系主旨情感。答题格式:结构(包括表现手法)+ 内容(表现什么内容,抒发什么感情)在各地高考真题中,“结尾作用”是小说阅读的重要命题点之一。结尾类型:1.出乎意料型结尾作用2.戛然而止型结尾作用3.悲剧型结尾作用4.喜剧型结尾。作用 :1.突生波澜,震撼人心;照应前文,不突兀。2.留下空白给读者想象空间,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3.深化主题;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令人回味。4.耐人寻味;给人以喜悦欣慰之感;反应美好愿望。答题是要注意结合文章内容。本题结尾主要是深化主题,引起读者思考。
(3)这篇小说通过写一个老人玩傀儡游戏,写出了诸多“生的况味”,你从中读出了哪些“生的况味”?
(5分)
【答案】①
生的艰难(或生的寂寞)。傀儡戏对于老人来说,首先是谋求生计的手段。他卖力的表演,累得满头大汗,还要讨好警察,可见底层百姓生的艰难。(人们只见到他的可笑,甚至可怜,却没有人了解他的内心世界。虽然他会笑着同王九说话,但这种自言自语和笑,更显出深的寂寞与悲凉。)②生的温情。老头儿子已经死去十年,而老人将白脸的傀儡化作自己的儿子,亲密地与他说笑,这种含着眼泪的微笑,表现出父亲的温情,令人潸然泪下。③生的无常与无奈。老头的表演,其实也是老人特殊的替儿子复仇的方式。在现实中失去的,他只能从幻想中找回,但是即使这样,那个复仇的对象也在五年前死去。在生活中,他操纵着傀儡,以求生存,以求慰藉,但实际上它又被无常的命运所操纵。(答对两点给3分,答对三点给5分。)
【考点定位】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
【技巧点拨】探讨文本反映得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尤其是我们这一代人和我们这个时代的普遍价值影响,并对作者的观点态度和艺术处理方式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探讨类似问题时,一方面需要探讨文本之中蕴含的传主的人生观和人生价值,一方面要求我们联系现实生活探讨其现实意义。答题思路可概括为:观点——引据——论述——小结。观点:明白无误地表明观点。这是第一个得分点。引据:恰当引用论据,遵循“内引外联”的原则,既要充分利用原文信息,又要合理联系现实状况。论述:即归结回扣观点,简要作结。最后整合信息,分条陈述,(1)要点须全面;(2)陈述有条理。作为综合阐述题,观点明确,言之有据,言之成理,是得分的关键点。具体步骤:第一句:应写自己的观点,句式是“我认为„„”或“我赞同„„”。接下来,分析自己的理由,句式是“理由是:1„„2„„3„„”,把理由分点罗列。最后,可加总结句,句式“所以或因此„„”,如果已超字数、超范围,可不写总结句。
2.【2017届湖南衡阳八中高三实验班第四次月考】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文后各题。
餐馆和玫瑰
(美)欧·亨利
波西·卡林顿小姐出生在那个叫做酸果蔓角的小镇,一开头就背上了姓“博格斯”①的不利条件。十八岁的时候,她改用“卡林顿”作为姓,来到了纽约,开始了她的演唱生涯,现在的她正声誉鹊起,红得发紫;那个精明的经理蒂莫西·戈尔茨坦让她签了合同,答应在下一个季度主演新剧《华灯初上》。
随即就有一个姓海史密斯的演员来找蒂莫西先生,申请担任“索尔·海托塞”一角,也就是《华灯初上》里主要的滑稽男演员。戈尔茨坦说:“卡林顿小姐已经回绝了本市五六个最好的扮演乡巴佬的演员。她声明,如果物色不到最好的‘海托塞’,她就不登台。你知道,她是在乡村长大的,百老汇的兰花在头发上插根稻草,就想把自己说成是苜蓿,可诓不了她。她要货真价实的东西。哎,你想扮演‘索尔·海托塞’,首先要打通卡林顿小姐这一关。”
第二天,海史密斯乘了火车去酸果蔓角。他在那个死气沉沉的、偏僻的小镇呆了三天。
此时的卡林顿小姐正如往常闲暇时一样,在一家位于地下室的空气污浊的小餐馆内和她的“追随者们”谈笑风生,她身材纤巧,美丽迷人,充满活力,得意非凡。十一点三刻,一个瘦长、仓皇、犹豫的年轻人走进了餐馆,他长着一头淡黄色的头发,傻乎乎地张着嘴,被餐馆里的灯光和人们吓得手足无措,狼狈不堪。他穿着一套白胡桃色的衣服,打了一条鲜蓝色的领带,衣服很不合身,瘦嶙嶙的手腕和穿白袜子的脚踝露在外面有四英寸之多。他睁大眼睛,打量着周围,正如见到猪猡闯进了土豆地的人一样。他终于看到了卡林顿小姐。他咧开嘴笑了,又高兴又窘迫地红着脸站起来,朝她的桌子那儿走去。
“你好吗,波西小姐?”他带着无可置疑的乡土音说。“你还记得我吗?——我是比尔·萨默斯——住在铁匠铺后面的萨默斯家的。”
“嘿,什么!”卡林顿小姐兴致勃勃地插嘴说,“你从酸果蔓角来?”那个年轻人接着说,“是的,你知道吗?哈姆·赖利信了教;布利塞斯老太太把她的房子卖给了斯普纳船长;你的威利叔叔给选上当警官。”
“喂,诸位!”卡林顿小姐忽然对她的同伴说,“我要失陪一会儿。”她把他拖到角落里一张单独的桌子那儿。“我仿佛记不起谁是比尔·萨默斯了。”她瞅着那个乡下年轻人的天真的蓝眼睛,沉思地说。
“不过萨默斯一家我是认识的。你最近有没有见到我家里的人?”
“波西小姐,”年轻人认真地说道, “两三天以前,我还去过你家。呃,没有什么特别的变化。厨房窗下的那丛紫丁香有一英尺多高了,前院的那棵榆树枯死了,不得不砍掉。虽说没有什么变化,和以前总有些不同。”
“妈好不好?”卡林顿小姐问道。“我最近一次见到她时,她坐在前门口,用钩针编织灯座花边垫子。她老了一点儿,波西小姐。可是屋子里一切还是原样。你母亲请我坐下。‘别碰那张柳条摇椅,威廉。’她说。‘波西走后始终没有挪动过;搭在扶手上的那条围裙,她先前在镶边。我一直希望,’她往下说,‘总有一天波西会把它镶好边。’”
“阳光射到门口,”酸果蔓角来的编史家往下说,“你妈正坐在阳光下面。我问她为什么不往后挪一点。‘威廉,’她这样说,‘我一坐下来,望着那条路的时候,就不愿意动了。每天,’她说,‘我一有空就坐在这儿,望着那条路,等着波西,直到天黑。’她是晚上走那条路离家的,因为我们第二天早晨在泥土上发现了她的小小的鞋印。我老是觉得,当她厌倦了外面的世界,想起她的老妈妈时,她仍旧会从那条路回来的。”
“我出来的时候,”“比尔”结束道,“我在前门台阶那儿把这摘了下来。我知道你一定喜欢老家带来的东西。”他从上衣口袋里取出一朵玫瑰——一朵丝绒一般柔媚,芳香四溢的黄玫瑰,它在餐馆恶浊的气氛中搭拉着脑袋,正象一个少女在古罗马竞技场上群狮热辣辣的呼吸下垂着头一样。卡林顿小姐的尖锐然而悦耳的笑声在乐队演奏的《风信子》的旋律中响了起来。“哎呀!”她快活地嚷道,“还有比那些地方更死气沉沉的吗?如今让我在酸果蔓角待两个钟头,我都受不了。嗯,萨默斯先生,我见到你非常愉快。我想我现在要赶回旅馆去睡我的美容觉了。”她把那朵黄玫瑰塞在她绮丽精致的绸衣服的前襟里,站起身,傲慢地朝戈尔茨坦先生点点头。
那辆金碧辉煌的马车驶去后,这位“乡下来的年轻人”转头对戈尔茨坦说,“主意不坏吧,呃?‘索尔·海托塞’这个角色总该派给我了吧?这位小姐始终没有起疑。”戈尔茨坦说,“你最好明天一早就去找卡林顿小姐,把这个角色敲敲牢。我觉得她会对你很满意的。”
第二天上午十一点三刻,海史密斯来到了卡林顿小姐下榻的豪华旅馆,满怀信心地递进了他的名片。接待他的是女演员的侍女。“对不起,”霍顿斯小姐说,“非常抱歉。卡林顿小姐已经取消了所有的演出合同,回到那个——那个什么小镇——哦,那个酸果蔓小镇去了!”
【注】“博格斯”的原文是Boggs,同英国俚语中的“厕所”(bogs)读音相同。
(1)下列对小说思想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玫瑰”其实就是波西小姐形象的映照,离开了家乡的土壤,投身于社会,她也失掉了原本的“柔媚”和“芳香四溢”,变得和餐馆一样“污浊”。
B.小说反映的是演员的生活遭际,通过因果递进和悬念更迭拓展情节,把女主角在艺术道路上由“人性失落”至“人性复归”的心理变化过程生动地刻画了出来。
C.波西小姐其实早已识破了“乡下来的年轻人”的真实身份,不揭露他,只是为了从他嘴里得知家乡和母亲的情况。
D.演员海史密斯通过自己的重重努力,本以为成功获得了想要的角色,却因为女主角的离去而化为了泡影,作者为他不平,对他寄寓了深刻的同情。
E.小说构思精巧,结尾是典型的“欧·亨利式”,人物命运陡然逆转,结局出人意料,叫人目瞪口呆又回味无穷。
【答案】BE(B给3分,答E给2分,答A给1分,答C.D不得分)
【考点定位】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解答本题,首先应根据小说的三要素把握小说的故事梗概,比如有哪些人物,主人公是谁;主要情节是什么,写了谁干什么事,体现了人物什么特点,表现了什么主旨;塑造人物形象的过程中,使用了哪些方式,是正面还是侧面,选项中如有误涉及这些方面,就应该到文中找一找,看是否有这种描写方式,以及对这些描写方式的分析是否有问题;有无环境描写,这些环境描写又什么作用。文学类文本阅读5选2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对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情感、人物的形态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A项是分析人物形象,C项分析小说内容,D项是分析作者的情感态度。
(2)第四段中,作者详细描写了“乡下来的年轻人”的肖像以及女主人公的对话,这一情节的安排在小说中
有何作用?(3分)
【答案】①形象上,塑造了一个逼真而又典型的“乡巴佬”的形象,展现出海史密斯有非常高超的演技;②内容上,揭示了二人的“乡亲”关系,他们的谈话内容围绕“乡情”展开,为男子的身份设置悬念;③结构上,呼应了上文海史密斯要争取的就是“最好的乡巴佬”的角色,同时引出下文二人深入交谈、为下文故事结局、人物命运的陡转埋下了伏笔。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类题可以从两个大的角度考虑:一是内容上,二是结构上。内容上是指情节与环境、人物、主题、读者之间的作用;结构上是指情节本身的作用,与其他情节之间的作用。另外,要注意根据提问形式来确定答题角度,如果是单一角度,即给定了答题角度,就按照给定角度来答;如果是综合角度,即没有给出明确的角度,就需要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考虑:1.从情节与小说环境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有突出(烘托、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使环境更具典型性等;2.从情节与人物形象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有塑造了……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人物……的性格或精神,刻画了人物……的心理等;3.从情节与小说主题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有揭示(表达、寄托、暗示)了……的主题,深化主题,突出主题等;4.从情节与其他情节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有埋下伏笔、设置悬念、铺垫照应、推动情节发展、对比衬托、承上启下等;5.从情节与读者感受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有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注意力、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等。这类题型的规范的答题格式一般为:作用点+体现点。所谓“作用点”是指作用是什么,一般要用术语来答;所谓“体现点”是指这个作用在文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必须结合文本具体内容分析。比如本题,应先回答“年轻人的肖像”和“对话”在内容上的表现作用,再看这些内容与上下文的关系,回答结构上的作用。
(3)欧·亨利是著名短篇小说大师,这篇作品的精彩之处不仅在于对“人性之美”这一核心主题的深刻剖析和
生动表达,还在于悬念迭起、曲折回旋的情节设置。请从“悬念迭起”的角度谈谈本文的结构艺术。(6分)
【答案】①一个乡村少女的成功和放弃是作者在本文中所设置的一个总悬念,也是小说的主旨所在,是小说结构的支架。②经理蒂莫西•戈尔茨坦的转述向我们展现了故事开始的第一个悬念,那就是波西小姐所要的“货真价实”的乡巴佬能否找到?假如找不到她真的会“不登台”吗?海史密斯的运气又将如何?在悬念丛生中将一位自视甚高、睥睨一切,却又有着独立艺术见解、追求高标准艺术理想的喜剧明星的形象勾勒了出来。③波西小姐出现的场景不禁让我们疑惑:这样的生活环境如何成就戏剧明星的事业?推动情节发展的同时揭示出主人公“人性之美失落”
的现状④最后作者大造假象以强化由此而生的悬念效果的构想艺术能引导读者走向柳暗花明的审美回旋,以获得故事结局时意外惊喜的审美快感。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省。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1)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比如本题,在题干中明确提问“结构艺术”,同时也明确了答题的方向“悬念迭起”。
3.【2017届湖南师大附中高三上第二次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25分)
鸡 毛
汪曾祺
西南联大有一个文嫂,她靠给学生洗衣服、拆被窝维持生活。每天大盆大盆地洗。她在门前的两棵半大榆树之间拴了两根棕绳,拧成了麻花。洗得的衣服夹紧在两绳之间,风把这些衣服吹得来回摆动,霍霍作响。大太阳的天气,常常看见她坐在草地上(昆明的草多丰茸齐整而极干净)做被窝,一针一针,专心致志。
学生叫她文嫂,她管学生叫“先生”。时间长了,也能分得出张先生,李先生……但是,没有一个先生知道文嫂的身世,只知道她是一个寡妇,有一个女儿。人很老实。虽然没有知识,但洁身自好,不贪小便宜。
文嫂养了二十来只鸡。这些鸡都长得极肥大,很肯下蛋。隔多半个月,文嫂就挎了半篮鸡蛋,领着女儿,上市去卖。蛋大,也红润好看,卖得很快。回来时,带了盐巴、辣子,有时还用马兰草提着一块够一个猫吃的肉。
文嫂的女儿长大了,经人介绍,嫁了一个司机。这司机是下江人,他来看过老丈母,每次回来,会给文嫂带点曲靖韭菜花,贵州盐酸菜,甚至宣威火腿。下江人女婿答应养她一辈子。文嫂胖了。
文嫂生活在大学的环境里,她隐隐约约地知道,那些“先生们”将来都是要做大事,赚大钱的。但联大的人都有点怪,如今且说一个人。
此人姓金,名昌焕,是经济系的。其怪异处不胜枚举,总括起来有三点:一是他所有的东西都挂着,二是从不买纸,三是每天吃一块肉。他在他的床上拉了几根铁丝,什么都挂在这些铁丝上,领带、袜子、针线包、墨水瓶……他每天就睡在这些丁丁当当的东西的下面。学生离不开纸。怎么穷的学生,也得买一点纸。金先生从不花这个钱。为什么要花钱买呢?纸有的是!联大大门两侧墙上贴了许多壁报、学术演讲的通告、寻找失物的启事,形形色色、琳琅满目。这些启事、告白总有一些空白的地方。金先生每天晚上就带一把剪刀,把这些空白的地方剪下来,并把这些纸片,按大小纸质、颜色,分门别类,裁剪整齐,留作不同用处。他每晚都开夜车。开夜车伤神,需要补一补。于是他按期买了猪肉,切成大小相等的方块,借了文嫂的鼎罐(他借用了鼎罐,都是洗都不洗就还给人家了),在学校茶水炉上炖熟了,密封在一个有盖的瓷坛里。每夜用完了功,就打开坛盖,用一只一头削尖了的筷子,瞅准了,扎出一块,闭目而食之。然后,躺在丁丁当当的什物之下,酣然睡去。因此,同屋的那位中文系夜游神送给他一个外号:“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可是金先生倒不在乎,他很快就要毕业了,并已经在重庆找好了事,就要离开西南联大,上任去了。
这时,文嫂丢了三只鸡,一只笋壳鸡,一只黑母鸡,一只芦花鸡。这三只鸡不是一次丢的,而是隔一个多星期丢一只。早上开鸡窝放鸡时还在,晚上回窝时就少了。文嫂到处找,也找不着。她又不能像王婆骂鸡那样坐在门口骂——她知道这种泼辣做法在一个大学里很不合适,只是一个人叨叨:“我口乃(的)鸡呢?我口乃鸡呢?……”
文嫂出嫁的女儿回来了。文嫂吓了一跳:女儿戴得一头重孝。她明白出了大事了。她的女婿从重庆回来,车过贵州的十八盘,翻到山沟里了。女婿的同事带了信来。母女俩顾不上抱头痛哭,女儿还得赶紧搭便车到十八盘去收尸。
女儿走了,文嫂失魂落魄,有点傻了。但是她还得活下去,还得过日子,有很多先生都毕业了,要离开昆明,临走总得干净干净,来找文嫂洗衣服,拆被子的多了。有的先生要走了。行李收拾好了,总还有一些带不了的破旧衣物,这些先生就把文嫂叫了来,随她自己去挑拣。挑完了,文嫂必让先生看一看,然后就替他们把宿舍打扫一下。
金昌焕不声不响地走了。二十五号的朱先生叫文嫂也来看看,这位“怪现状”是不是也留下一些还值得一拣的东西。
什么都没有。金先生把一根布丝都带走了。他的王国里空空如也,只留下一个跟文嫂借用的鼎罐。文嫂毫无所得,然而她也照样替金先生打扫了一下。她的笤帚扫到床下,失声惊叫了起来:床底下有三堆鸡毛,一堆笋壳色的,一堆黑的,一堆芦花的!
文嫂把三堆鸡毛抱出来,一屁股坐在地下,大哭起来。“
啊呀天呐,这是我口乃鸡呀!我口乃笋壳鸡呀!我口乃黑母鸡,我口乃芦花鸡呀!……”
“我寡妇失业几十年哪,你咋个要偷我口乃鸡呀!……”
“我风里来雨里去呀,我的命多苦,多艰难呀,你咋个要偷我口乃鸡呀!……”
“你先生是要做大事,赚大钱的呀,你咋个要偷我口乃鸡呀!……”
“我口乃女婿死在贵州十八盘,连尸都还没有收呀,你咋个要偷我口乃鸡呀!……”
她哭得很伤心,很悲痛。她好像要把一辈子所受的委曲、不幸、孤单和无告全都哭了出来。
(选自《汪曾祺经典小说》,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开头写文嫂的勤劳、老实、洁身自好等特点,是为了让金昌焕的不善和丑恶更加彰显,以唤起读者对他的更强烈的鄙视、憎恶。
B.文嫂尊称学生为先生,而“先生”并不知道文嫂的身世,金昌焕甚至还偷吃文嫂的鸡,作者用点面结合的方式说明联大学生冷酷无情,自私自利。
C.养鸡、卖鸡蛋是文嫂赖以生存的唯一途径,三只鸡的丢失无异于使文嫂艰辛的生活雪上加霜,所以文嫂从金先生床下扫出鸡毛时忍不住嚎啕大哭。
D.本文语言平实清淡、简洁自然,记叙了两个不同生活轨迹人物的琐碎故事,写出了市井百姓生活的原味,反映出人物最真实的心理和脾性。
E.文嫂的女婿人很好,经常来看望文嫂,并说要养文嫂一辈子,作者以“文嫂胖了”四字,便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文嫂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1)选D给3分,选A给2分,选E给1分;选B.C不给分。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可从文中内容、表现手法、情节结构、文章主题等角度分析选项是否符合原文,E项,“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表述不准确;B项,学生不知道文嫂的身世并不能说明他们就冷酷无情、自私自利,金昌焕偷鸡也只是个例,不能代表联大学生;C项,“文嫂赖以生存的唯一途径”错,从“她靠给学生洗衣服、拆被窝维持生活”一句可知。所以选DA。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易错警示】在现代文阅读题中,多项选择题的难度相对来说是较难的,而且容易耗费考生的答题时间。解答多项选择题,一定要在整体感知小说内容,把握文章主旨及作者的写作意图的基础上,从内容、形象、表现手法、语言等角度来仔细分析选项是否正确。此类题目,在选项的设置上,一般会设置一些陷阱,例如,看似合理的前因后果,实际上是断章取义,只有通读全文,才能看出其破绽。例如本题选项B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选项E犯了过于绝对化的错误。
(2)小说以“鸡毛”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设置悬念,引起读者兴趣。小说以“鸡毛”为题奇特有趣,且小说并未马上提到鸡毛,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2分)②呼应故事情节,揭示主题。标题与小说结尾部分文嫂发现鸡毛相呼应,并以此为引,勾起了文嫂对悲惨命运的宣泄,引起读者对文嫂的同情和对金昌焕的鄙视。(2分)③突出了人物形象。小说通过在金昌焕床下发现鸡毛这一事件,突出了金昌焕的自私、卑下、无耻。(2分)④以“鸡毛”为题,寓指人生的琐碎和杂乱,反映出人生的苦难和人性的邪恶。(2分)(任答三点即可)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此题考查文章标题的作用,答题时,首先要知道文章标题的一般性作用:1.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的发展;2.总结文章内容,点名主旨(突出)主题;3.形式新颖,吸引读者;4.反映人物情感的变化等,然后再结合着文章具体内容来分析标题的作用。在理解标题本意的基础上,要注意它在文中是否还有比喻义、象征义、深层义、双关义等。例如本题可根据文章具体内容,从以上三四个答题要点角度分析作答。
(3)小说是如何塑造金昌焕这一人物形象的?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讽刺手法的运用。例如作者将其怪癖搜罗,漫画般地凸显了金昌焕的行为习惯,最后用一个绰号将其丑态刻画得入木三分。(2分)②对比衬托。作者以文嫂的善良、洁身自好等特点与金昌焕做对比,突出金的自私、卑鄙、丑恶。(2分)③细节描写。例如写他“从不买纸”,每天晚上带着一把剪刀,把校园里各种启事、告白的空白处剪下;例如写他每天要吃一块肉,“打开坛盖”“瞅准了”“扎出”“闭目而食之”等动作细节描写,把这个人物的鄙吝、无聊、无耻表现得淋漓尽致。(2分)
【解析】此题考查鉴赏小说人物形象的表现手法的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常见的表现手法,结合着具体事例分析作答。例如,写他“从不买纸”,每天晚上带着一把剪刀,把校园里各种启事、告白的空白处剪下;例如写他每天要吃一块肉,“打开坛盖”“瞅准了”“扎出”“闭目而食之”等动作细节描写,体现出了他的鄙吝、无聊、无耻的形象。以此类推即可。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小说中塑造人物的手法主要正面和侧面,正面主要是肖像、语言、动作、心理,侧面主要是环境的烘托,对他人的影响以及他人的评价等,在文中找到这些句子进行归纳,可以找到到答案。答题时注意用文中的事实对性格进行解释分析。例如本题,就要结合着小说具体内容,从讽刺手法、对比、细节描写等表现手法角度分析作答。
(4)文嫂这一形象与鲁迅先生笔下的祥林嫂在性情气质上有不少相似之处,但两人悲剧命运的根源却不同。
请简要分析这种相似与不同。(8分)
【答案】相似之处:①勤劳朴质,做事认真。(2分)②温和善良,待人和气。(2分)③命运多舛,克制隐忍。(2分)不同之处:①祥林嫂的悲惨命运主要是吃人的封建礼教造成的。②文嫂的悲惨命运主要是命运的无常造成的。(2分)
【考点定位】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能力层级为探究F。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技巧点拨】创作意图,是深层阅读和探究阅读的一个重要体现。作者对小说情节的安排、人物的塑造方式甚至表现手法的选择都是出于自己的创作需要,或为了情节曲折动人,或为了人物形象丰富,或为了手法与众不同,当然最关键还应该是有利于作品主题的表达,而主题的表达又和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有关。因此在解答这一类问题时,主要应从这样几方面入手:①作者这样写对情节发展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是使情节波澜起伏,还是出人意料?是戛然而止,还是水到渠成?②作者这样写对人物的塑造可以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是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还是让人物形象更加丰满?③从表现主题方面思考,作者这样写是可以突出小说的主旨,还是可以使主题表达更进一步?④从时代背景考虑,当然这一点需要考生对小说所涉及的时代背景有所了解,或者小说本身能提供故事的相关背景,否则就可能无从入手。例如本题中问嫂和祥林嫂的悲剧根源,显然要从二人所生活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制度去寻找。
4.【2017届吉林长春外国语学校高三上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25分)
感恩节的荆棘花束
迎着十一月的寒风,推开街边一家花店大门的时候,珊德拉的情绪低落到了极点。一直以来,她都过着一帆风顺的惬意生活。但是今年,就在她怀孕4 个月的时候,
一场交通事故无情地夺走了她肚子里的小生命。紧接着,她的丈夫又失去了工作。这一连串的打击令她几乎要崩溃了。
“感恩节?为什么感恩呢?为了那个不小心撞了我的粗心司机?还是为那个救了我一命却没能帮我保住孩子的气囊?”珊德拉困惑地想着,不知不觉中来到一团团鲜花面前。
“我想订花……”珊德拉犹豫着说。
“是感恩节用的吗?”店员问,“您一定想要那种能传递感激之情的花吧?”
“不!”珊德拉脱口而出,“在过去的五个月里,我没有一件事是顺心的。”
“我知道什么对您最合适了。”店员接过话来说。
珊德拉大感惊讶。这时,花店的门铃响了起来。“嗨,芭芭拉,我这就去把您订的东西给您拿过来。”店员一边对进来的女士打着招呼,一边让珊德拉在此稍候,然后就走进了里面的一个小工作间里。没过多久,当她再次出来的时候,怀里抱满了一大堆的绿叶、蝴蝶结和一把又长又多刺的玫瑰花枝——那些玫瑰花枝被修得整整齐齐,只是上面一朵花也没有。
珊德拉狐疑地看着这一切,这不是在开玩笑吧?谁会要没有花的枝子呢!她以为那顾客一定会很生气,然而,她错了。她清楚地听到那个叫芭芭拉的女人向店员道谢。
“嗯,”珊德拉忍不住开口了,声音变得有点结结巴巴的,“那女士带着她的……嗯……她走了,却没拿花!”
“是的,”店员说道,“我把花都给剪掉了。那就是我们店里的特别奉献,我把它叫做感恩节的荆棘花束。”
“哦,得了吧,你不是要告诉我居然有人愿意花钱买这玩意吧?”珊德拉不理解地大声说道。
“三年前,当芭芭拉走进我们花店的时候,感觉就跟你现在一样,认为生活中没有什么值得感恩的。”店员解释道,“当时,她父亲刚刚死于癌症,家族事业也正摇摇欲坠;儿子在吸毒,她自己又正面临一个大手术。我的丈夫也正好是在那一年去世的,”店员继续说道,“我一生当中头一回一个人过感恩节。我没有孩子,没有丈夫,没有家人,也没有钱去旅游。”
“那你怎么办呢?”珊德拉问道。
“我学会了为生命中的荆棘感恩。”店员沉静地答道,“我过去一直为生活当中美好的事物而感恩,却从没有问过为什么自己会得到那么多的好东西。但是,这次厄运降临的时候,我问了。我花了很长一段时间才明白,原来黑暗的日子也是非常重要的。”
正在这时,又有人走了进来,是一个头顶光秃的矮个子胖男人。
“我太太让我来取我们的感恩节的荆棘花束——十二根带刺的长枝!”
那个叫菲利的男人一边接过店员从冰箱里取出来的用纸巾包扎好的花枝,一边笑着说。
“这是给您太太的?”珊德拉难以置信地问道,“如果您不介意的话,我想知道您太太为什么会想要这个东西。”
“哦,不介意……我很高兴你这么问,”菲利回答道。“四年前,我和我太太差一点儿就离婚了。
在结婚四十多年之后,我们的婚姻陷入了僵局。但是现在,我们总算把问题给解决了,我们又和好如初。这儿的店员告诉我,为了让自己牢记在荆棘花束里学到的功课,她总是摆着一瓶子的玫瑰花枝。这正合我意,因此就捎了些回家。”
“我诚挚地向你推荐这一‘特别奉献’!”菲利一边付账,一边对珊德拉说。
“我实在不知道我能不能够为我生命中的荆棘感恩。”珊德拉对店员说道,“这有点儿……不可思议。”
“嗯,”店员小心翼翼地说,“我的经验告诉我,荆棘能够把玫瑰衬托得更加宝贵。人在遇到麻烦的时候,会更加珍视上帝的慈爱和帮助,我、芭芭拉,还有菲利夫妇,都是这么走过来的。因此,不要恼恨荆棘。”
眼泪从珊德拉的面颊上滑落,她抛开她的怨恨,哽咽道:“我要买下这样一束带刺的花枝,该付多少钱?”
“不要钱,你只要答应我把你内心的伤口治好就行了。这里所有顾客第一年的特别奉献都是由我免费赠送的。”店员微笑着递给珊德拉一张卡片。
珊德拉打开卡片,上面写着:我的上帝啊,我曾无数次地为我生命中的玫瑰而感谢你,但却从来没有为我生命中的荆棘而感谢过你。请你教导我关于荆棘的价值,通过我的眼泪,帮助我看到那更加明亮的彩虹……
眼泪再一次从珊德拉的脸颊上滑落。
相关链接:
感恩节(ThanksgivingDay),美国和加拿大节日,由美国首创的,原意是为了感谢印第安人,后来人们常在这一天感谢他人。
感恩节的由来要一直追溯到美国历史的发端。1620年,著名的“五月花”
号船满载不堪忍受英国国内宗教迫害的清教徒102人到达美洲。1620年和1621年之交的冬天,他们遇到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处在饥寒交迫之中,冬天过去时,活下来的移民只有50来人。这时,心地善良的印第安人给移民送来了生活必需品,还特地派人教他们怎样狩猎、捕鱼和种植玉米、南瓜。在印第安人的帮助下,移民们终于获得了丰收,在欢庆丰收的日子,按照宗教传统习俗,移民规定了感谢上帝的日子,并决定为感谢印第安人的真诚帮助,邀请他们一同庆祝节日。
在第一个感恩节的这一天,印第安人和移民欢聚一堂,他们在黎明时鸣放礼炮,列队走进一间用作教堂的屋子,虔诚地向上帝表达谢意,然后点起篝火举行盛大宴会。第二天和第三天又举行了摔跤、赛跑、唱歌、跳舞等活动。第一个感恩节非常成功。其中许多庆祝方式流传了300多年,一直保留到今天。
(摘自《百度知道》)
(1)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荆棘能够把玫瑰衬托得更加宝贵”,这朴实无华的话语,却道出店员对人生的深刻领悟,令人深思。文中类似的语言描写不止一处。
B.不幸的遭遇使店员懂得了生命中“荆棘”的价值,于是她开始售卖荆棘花束。为招揽生意,她决定第一年向顾客免费赠送。
C.珊德拉遭遇了一场交通事故,失去了自己的孩子,她的丈夫也失去了工作。因此,她到花店买花,想要使自己的心情好起来。
D.卡片上的“玫瑰”与前文“生活当中美好的事物”遥相呼应,而“荆棘”则象征着生活中遇到的麻烦、挫折、不幸和苦难等等。
E.尽管店员一直向珊德拉推荐这种感恩节特别奉献的荆棘花束,芭芭拉和菲利夫妇的经历也证明了花束的意义,但珊德拉始终将信将疑。
【答案】AD.答A给3分,答D给2分,答B给1分(不给分);答C.E不给分。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本题属于综合题。考查的范围包括:小说的主旨、情节构思、人物形象以及形象塑造的方法。解答此类题的方法:①读全文,概括主要内容;②抓标题,概括主要内容;③辨文体,概括主要内容;④找线索,概括主要内容;⑤
理层次,概括主要内容。第一步:整体感知。明确文章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是评价的基础。文章的主旨是指文章的主要意义或目的,整体把握中要抓住文章的主旨,这是评价的根本。要认真阅读和深入分析文章,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取得对作品的全面认识和深刻理解,才能真正避免在评价中出现以偏概全、主观片面等问题。第二步:筛选文中的关键信息。无论写人记事还是发表看法,关键性的语言最能显示文章的思想内涵或作者的观点,可以帮助我们对文章的内容进行评价。第三步:评价要具体、客观,不可含糊笼统。分析和评价都必须紧密结合文学作品实际,避免离开作品去进行漫无边际的分析。分析和评价要以正确的思想为理论基础,以辩证法为基本的分析法,并结合文学作品创作特有的艺术规律,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而不应依据个人的好恶去随意评说。
(2)本文以“感恩节的荆棘花束”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从情节上看,它是贯穿全篇的线索,本文的故事情节都是围绕花束展开,串联起 小说中四个人的生活经历。
②从人物形象上看,它见证了珊德拉由困惑、怨恨到落泪、感恩的心理变化过程;
③从主题上看,这一标题,凸显文章的主旨。突出了对生命中的荆棘感恩这一主题,昭示了苦难对于人生的意义;
④从表达效果上看,制造悬念,引人入胜,耐人寻味,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每点2分,答出3点给满分)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结构。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小说标题的一般作用由标题类型而定,概括起来主要有如下作用:①交代主要的人物形象,如《我的叔叔于勒》。②概括小说主要事件,如《范进中举》、《林黛玉进贾府》、《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等。③贯穿全文起线索作用,如《项链》、《药》等。④具有象征意义,揭示小说主旨,画龙点睛,如《变色龙》、《子夜》、《红与黑》等。⑤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背景),如《故乡》《边城》等。从给读者的感受(效果)来看,还有吸引读者的兴趣,引发阅读的冲动的作用 。
(3)本文在刻画店员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乐于助人(真诚善良)。热情主动地帮助那些遭遇不幸的人,不仅仅只是为了赚钱
②勇敢坚强。面对人生中的不幸,不抱怨,不逃避,乐观面对生活;
③懂得感恩。不仅为生活中的美好感恩,更为生活中的不幸而感恩;
④思想深刻。饱受苦难之后,拥有对生命深刻的领悟,富有哲理。
(每点2分,答出3点给满分)
【解析】本题考查欣赏作品形象的能力。对人物性格的刻画是小说的主要任务。解答此题要考虑人物身份、年龄、主要性格特点,然后结合文本内容加以概括。答题时要规范:先概括特点,然后结合原文事例简析。简析时要扣住文本的主要内容,答题时要分条作答,而且要尽量多答。本题答案要点有:①乐于助人(真诚善良)。②勇敢坚强。③懂得感恩。④思想深刻。饱受苦难之后,拥有对生命深刻的领悟,富有哲理。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欣赏作品的人物形象,一般从两个方面着手。1.分析人物形象:①关注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②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提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2.刻画人物的手法:①正面、直接描写,如肖像、神态、语言、行动、心理、细节描写等;②对比、衬托或烘托。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行间接写主人公;通过环境描写来衬托或烘托。
(4)本文在结尾处提到卡片上的一段文字,其中“我的上帝啊,我曾无数次地为我生命中的玫瑰而感谢你,但却从来没有为我生命中的荆棘而感谢过你。”一句你是如何理解的?请结合文本和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8分)
【答案】这句话是一个人在饱受苦难之后,对生命深刻的领悟,富有哲理:我们常常因为一帆风顺、过着幸福的生活而感恩上帝和其他帮助过我们的人,却很少因为生活坎坷、遭遇不幸而感恩上帝和别人,可是也许正是因为这份坎坷和不幸使我们变得更坚强,创造更大的价值。
结合文本:①店主:没有孩子,没有丈夫,没有家人,没有人陪着过感恩节,也没有钱去旅游;芭芭拉,父亲刚刚死于癌症,家族事业也正摇摇欲坠;儿子在吸毒,她自己又正面临一个大手术;珊德拉:一直以来,她都过着一帆风顺的惬意生活。但是,就在她怀孕4 个月的时候,一场交通事故无情地夺走了她肚子里的小生命。紧接着,她的丈夫又失去了工作。这一连串的打击令她几乎要崩溃了。菲利夫妇:结婚四十多年之后,婚姻陷入了僵局。
②他们这些人,过去一直为生活当中美好的事物而感恩,却从没有问过为什么自己会得到那么多的好东西。但是,这些厄运降临的时候,他们才明白,原来黑暗的日子也是非常重要的。懂得了生命中“荆棘”的价值,明白应该对生命中的荆棘感恩,感悟到苦难对于人生也有重要的意义,于是变得更加坚强,重新挑战自我:使店员开始售卖荆棘花束,让菲利夫妇把问题给解决了,又和好如初。(2分)
理解感悟:人在遇到麻烦的时候,会更加珍视别人的慈爱和帮助,很多人都是这么走过来的。因此,不要恼恨荆棘,而应感恩荆棘,感恩苦难,荆棘能够把玫瑰衬托得更加宝贵,它会帮助我们看到那更加明亮的彩虹。(2分)
【考点定位】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典例拓展】探究文本启示
设问:文章的××给你什么启示?/文中的某观点,你是否认同?/学习本文后,你有什么新认识?
思路:结合文本观点和主题加以概括阐释。
例:2011年浙江卷《第九车厢》:第9车厢的故事带给你哪些思考?请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①疏于管理、不负责任的工作作风会给人带来麻烦和伤害。小说中乘务员、列车长、摘车厢的人似乎都在纠正差错,可差错却越变越大,个中原因正是工作作风问题。②判断问题勿机械武断,解决问题勿依赖惯性思维。错挂两节车厢造成的差错之所以迟迟未能得到纠正,和列车长、摘车厢的人思维僵化、缺乏独立思考是分不开的。
训练高考
1.(2015年高考新课标2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塾师老汪
老汪在开封上过七年学,也算有学问了。老汪瘦,留个分头,穿上长衫,像个读书人;但老汪嘴笨,又有些结巴,并不适合教书。也许他肚子里有东西,但像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来。头几年教私塾,每到一家,教不到三个月,就被人辞退了。
人问:“老汪,你有学问吗?”
老汪红着脸:“拿纸笔来,我给你做一篇述论。”
人:“有,咋说不出来呢?”
老汪叹息:“我跟你说不清楚,躁人之辞多,吉人之辞寡。”
但不管辞之多寡,学堂上,《论语》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一句,哪有翻来覆去讲十天还讲不清楚的道理?自己讲不清楚,动不动还跟学生急:“
啥叫朽木不可雕呢?圣人指的就是你们。”
四处流落七八年,老汪终于在镇上落下了脚。
老汪的私塾,设在东家老范的牛屋。老汪亲题了一块匾,“种桃书屋”,挂在牛屋的门楣上。老范自家设私整,允许别家孩子来随听,不用交束脩,自带干粮就行了。十里八乡,便有许多孩子来随听。由于老汪讲文讲不清楚,徒儿们十有八个与他作对,何况十有八个本也没想听学,只是借此躲开家中活计,图个安逸罢了。但老汪是个认真的人, 便平添了许多烦恼,往往讲着讲着就不讲了,说:“我讲你们也不懂。”
如讲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徒儿们以为远道来了朋友,孔子高兴,而老汪说高兴个啥呀。恰恰是圣人伤了心。如果身边有朋友。心里的话都说完了,远道来个人,不是添堵吗?恰恰是身边没朋友,才把这个远道来的人当朋友呢;这个远道来的人,是不是朋友,还两说着呢;只不过借着这话儿,拐着弯骂人罢了。徒儿们都说孔子不是东西。老汪一个人伤心地流下了眼泪。
老汪教学之余,有个癖好,每月两次,阴历十五和三十,中午时分,爱一个人四处乱走。拽开大步,一路走去,见人也不打招呼。有时顺着大路,有时在野地里。夏天走出一头汗,冬天也走出一头汗。大家一开始觉得他是乱走,但月月如此,年年如此,也就不是乱走了。十五或三十,偶尔刮大风下大雨不能走了,老汪会被憋得满头青筋。一天中午,东家老范从各村起租子回来,老汪身披褂子正要出门。两人在门口碰上了。老范想起今天是阴历十五,便拦住老汪问:“老汪,这一年一年的,到底走个啥呢?”
老汪:“东家,没法给你说,说也说不清。”
这年端午节,老范招待老注吃饭,吃着吃着,又说到走上。老汪喝多了,趴到桌角上哭着说:“总想一个人。半个月积得憋得慌,走走散散,也就好了。”
这下老范明白了:“怕不是你爹吧,当年供你上学不容易。”
老汪哭着摇头:“不会是他。”
老范:“如果是活着的人,想谁,找谁一趟不就完了?”
老汪摇头:“找不得,找不得,当年就是因为个找,我差点丢了命。”
老范心里一惊,不再问了,只是说:“大中午的,野地里不干净,别碰着无常。”
老汪摇头:“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又说:“碰到无常也不怕,他要让我走,我就跟他走了。”
老汪的老婆叫银瓶,银瓶不识字,但跟老汪一起张罗私塾,老汪嘴笨,银瓶嘴却能说,但她说的不是学堂的事,尽是些东邻西舍的闲话,嘴像刮风似的,想起什么说什么。人劝老汪:
“老汪,你是有学问的人,你老婆那个嘴,你也劝劝。”
老汪一声叹息:“一个人说正经话,说得不对可以劝他;一个人胡言乱语,何劝之有?”
银瓶除了嘴能说,还爱占人便宜,不占便宜就觉得吃亏。逛一趟集市,买人几棵葱。非拿人两头蒜;买人二尺布,非搭两绺线,夏秋两季,爱到地里拾庄稼,碰到谁家还没收的庄稼,也顺手牵羊捋上两把,从学堂出南门离东家老范的地亩最近,所以捋拿老范的庄稼最多。一次老范到后院牲口棚看牲口,管家老季跟了过来:“东家,把老汪辞了吧。”
老范:“为啥? ”
老季:“老汪教书,娃儿们都听不懂老范:“不懂才教,懂还教个啥?”
老季:“不为老汪。”
老范:“为啥?”
老季:“为他老婆,爱偷庄稼,是个贼。”
老范挥择手:“娘们儿家。”
又说:“贼就贼吧,我五十顷地,还养不起一个贼?”
这话被喂牲口的老宋听到了。老宋也有一个娃跟着老汪学《论语》,老宋便把这话又学给了老汪。没想到老汪潸然泪下:“啥叫有朋自远方来?这就叫有朋自远方来。”
(选自刘震云 《一句顶一万句》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本文擅长以经典文句的使用来表现人物性格。如老汪翻来覆去讲不清楚“四海困穷,天禄永终”,就说明了作为乡村垫师的他迂腐无能。
B.文中老汪毎月两次的“乱走”令人备感困惑,直到端午节老汪酒后吐真言。暴露内心秘密。说出“总想一个人”时,才真相大白。
C.本文在人物关系的参照之中塑造老汪的形象,如他对学生、银瓶及老范等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言谈、态度,很好地表现了他的个性。
D.本文以白话口语为主,又掺入了方言和文言,读来别有风味,同时,这样的语言既契合老汪的身份和生活环境,也暗合他的尴尬处境。
E.文虽只是选段,但故事情节相对完整,作者以简约沉稳的白描手法,生动地塑造了人物群像,展开了一幅北方村镇的风俗画卷。
【答案】(5分)答D给3分,答C给2分,答B给1分;答A和E不给分。回答三项或三项以上,不给分。
【解析】
试题分析:A项本文主要能过人物对话来表现人物性格,讲不清楚“四海困穷,天禄永终”,也不能说明老汪迂腐无能。E项“塑造了人物群像”“展开了一幅北方村镇的风俗画卷”不正确。B项并没有暴露内心的秘密。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道题综合性比较强,既涉及到了对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分析,也涉及到了对文章主旨的探究,对小说情节、写作手法的把握。这类题目解答时要注意认真阅读文章,把握主旨,分析人物形象,理清结构,研究技法。本题采用五选二的形式,要求选出正确的两项,所设五个选项,两个正确选项,两个错误选项,一个对错各半的选项,属于传统题型。A项是对小说手法及人物形象的分析,B项是对小说情节的分析,C项是对小说塑造人物手法的分析,D项是对小说语言风格的分析,E项是对小说情节结构、写作手法、小说主题的综合分析,考查比较全面,难度适中。
(2)东家老范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答案】(6分)①自家设私塾而允许别家孩子随听,是个大方的人;②关注老汪“乱走”并尽力开导安慰,
是个友善的人;③不再追问老汪的隐情,是个有分寸的人;④不因银瓶而辞退老汪,是个识大体的人。(每
答出一点给2分,给满6分为止。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分析,本文中从老范对老汪的关心可以看出他有一副热心肠,善良、富有
同情心;得知老汪“乱走”是有隐情的就不再寻问,说明他懂得尊重别人,做事有分寸;虽然明知银瓶偷
庄稼,却不予追究,反而说“我五十顷地,还养不起一个贼?”表现出他的善良与宽容;自己办学却听任
别人家的孩子免费来学习,表明他为人慷慨不拘小利。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对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属于传统题型,指向明确,难度适中。解答这类题
目,要借助人物的言行和作者对人物的介绍、评价来把握人物基本特征。包括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
经历、教养、气质等信息,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本文中的老范从身份上看是
农村富人,考生抓住老范的言行可以很容易分析出这个形象的特点。另外,还要注意答案的规范表述,一
般这类题目表述要点为:性格、品质特征+身份+形象的意义。
(3)老汪对《论语》中“有朋自远方来”一句的独特理解,其实源于自身人际关系的体验,请结合全文简要
分析。(6分)
【答案】(6分)①老汪自己孤独不乐,所以从《论语》中读出的出是孤独不乐,反映的是其个人心境;②
老汪通过曲解《论语》来证明“圣人”也有同样的孤独感,以此抚慰自己的孤独;③结尾处老汪“发现”
老范就是自己的朋友,虽常在身边却宛如远来,这也就照应了他此前的理解。(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
答对即可。)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本题既涉及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也涉及对小说人物塑造手法的分析,有一定难度。从文本来
看,作者借老汪对“有朋自远方来”
的独特理解来表现老汪的性格特征和人际关系,属于运用典型细节塑
造典型人物,考生要做的就是分析一下,为什么这个细节是典型的,符合老汪的哪些性格特征,可以表现
出老汪什么样的人际关系。
(4)老汪这一形象与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在性情气质上有不少相似之处,但二人精神困境的根源实则不同。
请简要分析这种相似与不同。(8分)
【答案】(8分)
相似之处(6分):①都温和善良,诚挚率真;②都有些懦弱,也比较落魄;③都有些书呆子气,喜欢引经据典来自我辩解、自我安慰。(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不同之处(2分):①孔乙己的精神困境主要源自封建文化,比如等级观念的压制,以及生活的窘迫;②老汪的精神困境主要源自内心的憋闷,即难以排解的孤独。(每答出一点给1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可根据观点明确、理由充分、论述合理的程度,酌情给分。)
【考点定位】欣赏人物形象。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F。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探究题,与往年不同的是,命题人将课内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引入到高考试卷中,体现了一种高考与基础年级教学接轨的思想,提醒广大考生重视课本、回归课本,值得提倡。本题题干提示,“性情气质”有相似,而“精神困境根源”不同,指向明确,难度适中。考生在解答这类题目时可先课内后课外,先依据课堂所学,回顾孔乙己的形象特点,思想困境产生的根源,然后立足课内推断课外,结合文本思考老汪的形象特点,精神困境产生的根源。这样可有效降低答题难度,提高正确率。
2.(2015年高考新课标1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马兰花
李德霞
大清早,马兰花从蔬菜批发市场接了满满一车菜回来。车子还没扎稳,邻摊卖水果的三孬就凑过来说:“兰花姐,卖咸菜的麻婶出事了。”
马兰花一惊:“出啥事啦?”
三孬说:“前天晚上,麻婶收摊回家后,突发脑溢血,幸亏被邻居发现,送到医院里,听说现在还在抢救呢。”
马兰花想起来了,难怪昨天就没看见麻婶摆摊卖咸菜。三孬又说:“前天上午麻婶接咸菜钱不够,不是借了你六百块钱吗?听说麻婶的女儿从上海赶过来了 ,你最好还是抽空跟她说说去。”
整整一个上午,马兰花都提不起精神来,不时地瞅着菜摊旁边的那块空地发呆。以前,麻婶就在那里摆摊卖咸菜,不忙的时候,就和马兰花说说话,聊聊天,有时买菜的人多,马兰花忙不过来,不用招呼,麻婶就会主动过来帮个忙……
中午,跑出租车的男人进了菜摊。马兰花就把麻婶的事跟她男人说了。男人说:“我开车陪你去趟医院吧。一来看看麻婶,二来把麻婶借钱的事跟她女儿说说,免得日后有麻烦。”
马兰花就从三孬的水果摊上买了一大兜水果,坐着男人的车去了医院。
麻婶已转入重症监护室,还没有脱离生命危险。门口的长椅上,麻婶的女儿哭得眼泪一把,鼻涕一把。马兰花安慰了一番,放下水果就出了医院。男人撵上来,不满地对马兰花说:“我碰你好几次,你咋不提麻婶借钱的事?”
马兰花说:“你也不看看,那是提钱的时候吗?”
男人急了 :“你现在不提,万一麻婶救不过来,你找谁要去?”
马兰花火了 :“你咋尽往坏处想啊?你就肯定麻婶救不过来?你就肯定人家会赖咱那六百块钱?啥人啊!”
男人铁青了脸,怒气冲冲地上了车。一路上,男人把车开得飞快。
第三天,有消息传来,麻婶没能救过来,昨天她女儿火化了麻婶,带着骨灰连夜飞回了上海。
男人知道后,特意赶过来,冲着马兰花吼:“钱呢?麻婶的女儿还你了吗?老子就没见过你这么傻的女人!”
男人离开时,一脚踢翻一只菜篓子,红艳艳的西红柿滚了一地。
马兰花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转。
从此,男人耿耿于怀,有事没事就把六百块钱的事挂在嘴边。马兰花只当没听见。 一天,正吃着饭,男人又拿六百块钱说事了。男人说:“咱都进城好几年了,住的房子还是租来的,你倒好,拿六百块钱打了水漂儿。”
马兰花终于憋不住了,眼里含着泪说:“你有完没完?不就六百块钱吗?是个命!就当麻婶是我干妈,我孝敬了干妈,成了吧?”
男人一撂碗,拂袖而去,把屋门摔得山响。
日子水一样流淌。转眼,一个月过去。
这天,马兰花卖完菜回到家。一进门,就看见男人系着围裙,做了香喷喷的一桌饭菜,马兰花呆了,诧异地说:“日头从西边出来啦?”
上小学二年级的女儿嘴快,说:“妈妈,是有位阿姨给你寄来了钱和信,爸爸高兴, 说是要犒劳你的。”
马兰花看着男人说:“到底咋回事?”
男人挠挠头,嘿嘿一笑:“是麻婶的女儿从上海寄来的。”
“信里都说了些啥?”
男人从抽屉里取出一张汇款单和一封信,说:“你自己看嘛。”
马兰花接过信,就着灯光看起来。信中写道:“兰花姐,实在是对不起了。母亲去世后,我没来得及整理她的东西,就大包小包地运回上海了。前几天清理母亲的遣物时,我意外地发现了一个小本本,上面记着她借你六百块钱的事,还有借钱的日期,根据时间推断,我敢肯定,母亲没有还这笔钱。本来母亲在医院时,你还送了一兜水果过来,可你就是没提母亲借钱的事。还好我曾经和母亲到你家串过门,记着地址。不然麻烦可就大了。汇去一千元,多出来的四百块算是对大姐的一点心意吧。还有一事,我听母亲说过,大姐一家住的那房子还是租来的,母亲走了,房子我用不上,一时半会儿也卖不了,大姐如果不嫌弃,就搬过去住吧,就当帮我看房子了,钥匙我随后寄去。”
马兰花读着信,读出满眼的泪水……
(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马兰花刚从市场接菜回来,三孬就急忙告诉她麻婶生病住院的亊,还鼓动她到医脘向麻婶女儿要钱,说明三孬好嚼舌,是个搬弄是非的人。
B
.马兰花的丈夫因为六百元钱就耿耿于怀,收到一千元的汇款单后又主动为妻子做饭,这些细节惟妙惟肖地写出了这个人物的世故圆滑、反复无常。
C.小说以麻婶女儿来信作为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不仅呼应了故事留下的悬念,还巧妙地造成了情节的逆转,颇具艺术匠心。
D.小说注重于细微处写人,从上海来信中可以看出,麻婶的女儿是一个通情达理的人,又是一个精明的人,她内心深处很不愿意欠别人的情。
E.发生在马兰花与麻婶两家之间的故事温馨动人,其中也蕴含着作者对当下社会伦理道徳和人际关系的忧虑与反思,这是小说的深刻之处。
【答案】答E给3分,答C给2分,答D给1分,答AB不给分。回答三项或三项以上不给分。
【解析】
试题分析:A项“说明三孬好嚼舌,是个搬弄是非的人”错,从下文情节来看,三孬所说是真实的,也是出于对马兰花的关心;B项“这些细节惟妙惟肖地写出了这个人物的世故圆滑、反复无常”错,只能说马兰花的丈夫不明人情事理,看重金钱而斤斤计较;D项中“是一个精明的人,她内心深处很不愿意欠别人的情”的说法有些欠妥,麻婶的女儿确实是个通情达理,又是一个精明的人,但说她“内心深处很欠别人的情”就不当,从来信中根本看不出这一点,从信中倒是能看出,她是一个知恩图报的人。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本题的考查围绕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这两大方面来考查,目的还是要考生能够能真正读懂这篇小说,进而能够欣赏这篇小说,这也应是文学类文本阅读所应达到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命题从小说的基本要素出发,本题共五个选项,分别涉及到小说的人物形象性格特点及其刻画、故事情节与安排和小说的主题,可以说,这几个选项基本涵盖了这篇小说的主要内容与情节,对这几个选项能作出正确的判断,也就能证明读懂了这篇小说,命题者抓得比较准。另外这五个选项的安排,也可看出命题的用心。这五个选项是按照小说情节发展顺序的相关内容和情节来呈现的,先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分析,再到小说情节安排的赏析,最后到小说主题的分析把握,符合人们一般的阅读习惯和逻辑思维习惯。
(2)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耍分析。(6分)
【答案】第一问(2分)明线是马兰花一家为借款而引发的冲突,暗线是麻婶母女的还款过程。
第二问(4分)①设置麻婶母女还款这一暗线,虽然着墨不多,但仍可展现她们的品质,丰富小说的主题;②明暗线索交织,使小说情节更为集中紧凑,突出了主人公的形象。
每答出一点给2分。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明暗两条线的交织安排,是这篇小说在情节安排上的突出特点,命题抓住了这一特点,并通
过考生对小说明暗两条线的概括,对小说这样安排妙处的分析,引导考生去梳理并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
去关注这两条线上的人物形象,进而去理解这篇的主题,这个点抓得好。本题所给的答案概括归纳很凝练,
对于类似于分别围绕马兰花与丈夫、麻婶与女儿情节梳理型的答案也应给予肯定。
(3)小说在刻画马兰花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朴实善良。听说麻婶的不幸后,不时发呆,并及时到医院近视。②善解人意。见麻婶女儿伤心,
便不再提借钱的事;丈夫对她不满,她尽量忍让。③做人有原则。尽管挣钱不易,但不为钱伤害情义;丈
夫言行过分,她会据理力争。
每答出一点给2分。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本题的考查内容及试题描述中规中矩。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是小说阅读中的常规题型。
一种是考人物形象特点,一种是考人物性格特征。答题形式要么概括,要么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小说中马
兰花这一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题干说得很明确:“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对答题形式也作了明确
要求,简要分析。试题所提供的答案,很规范,也很好地印证了这一要求。
(4)小说三次写马兰花流泪,每次流泪的表现都不同,心情也不一样。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并
说明这样写有什么效果。(8分)
【答案】具体分析6分。①第一次是“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转”,强忍泪水的背后,是受到丈夫指责后的委屈与隐忍;②第二次是“眼里含着泪”,含着泪水的背后,是对丈夫不明人情事理、斤斤计较的气愤与不满;③最后一次是“满眼的泪水”,满眼泪水的背后,是对麻婶去世的惋惜,对麻婶女儿知恩图报的感激,以及对丈夫终于不再唠叨埋怨的释然。(每答一点给2分)
说明效果(2分):三次描写,层层递进,丰富了马兰花的人物形象,凸显了小说“人间自有真情在”的主题。
【解析】
试题分析:答什么,怎么答,一定要审题,借助于题干的提示。“每次流泪的表现都不同,心情也不一样。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并说明这样写有什么效果。”呈现的是两小问,具体分析是马兰花三次流泪的表现以及所表达出的情感,要说明的是这三次细节(神态)描写的效果。因此要在文中找到这三处的描写,提取三次流泪表现的关键词语或句子,第一次:“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转”;第二次:“眼里含着泪”;最后一次:“满眼的泪水”,然后就要注意这三次描写之前的情节,也就是明白马兰花流泪的原因,进而把握马兰花这一人物此时此刻的心情,至于效果,这是对人物的神态描写,可从人物形象与小说主题方面考虑。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本题的命制彰显出命题者的功力和对试题材料的驾驭能力。马兰花的三次流泪,表现不同,代表的心情也不一样,第一次是强忍泪水,是受到丈夫指责后的委屈与隐忍;第二次是含着泪水,表达出对丈夫不明人情事理、斤斤计较的气愤与不满;最后一次是满眼泪水,所体现的心情比较复杂,既有对麻婶去世的惋惜,又有对麻婶女儿知恩图报的感激,还有对丈夫终于不再唠叨埋怨的释然。三处泪水折射出人物内在品质,这三处神态细节描写凸显了小说主题。命题者敏锐地捕捉地了这一好题材,从小处切入,透过泪水去窥探人物的内心,去撬动小说的主题。再者,试题的题干积极地给学生思考与答题以提示,“每次流泪的表现都不同,心情也不一样”,这是告诉考生应答哪些内容;“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并说明这样写有什么效果”,这是告诉考生应怎么答,做法和要求都很明确和具体。
3.【2014年高考辽宁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数学家的爱情
李伶伶
①数学家是朋友送他的绰号,因为他对数字特别敏感,数学运算得特别快。朋友都说他是数学天才。可是数学天才的爱情之路却一直不顺利。
②一次,他跟一个交往不久的女友去饭店吃饭,结账时却跟服务员吵了起来。那天饭钱应该是79.80元,如果服务员报出准确的数值,他也不会生气。可是服务员向他要80元。他说,不对吧。服务员说,账单上这么写的。说着把手写的账单递给他,他看账单上真写着80元,就说,你们算错账了,不是80元,是79.80元。服务员说,我们这里都是按四舍五入收费的。他说,你们怎么收费我不管,但是你们这账确实算错了。服务员说,差两角钱还算差呀?数学家说,怎么不算差?79.8 元和80 元能画等号吗?服务员说他小气,数学家就跟她吵了起来。
③女友很尴尬,劝了半天劝不住他,索性走了。当晚就跟他分手了。女友觉得他为两角钱就能跟人吵一架,以后她可过不了。
④数学家很苦恼。朋友劝他别上火,说总能遇到理解他的人。
⑤后来他真遇到了一个这样的人。她是个会计,也喜欢计算,也以看到一组数字就把它们加起来算出结果。两个人在一起时总比赛谁算得快。跟她在一起,数学家很开心。数学家想跟她结婚,却因为一件小事又黄了。
⑥那天是情人节,数学家陪女友去逛街。看到一家新开业的咖啡厅搞打折优惠活动,就进去了。要了两杯咖啡,又要了五样小点心。吃完去结账,看到结账的队伍排得很长。原来那天收银员有事没来,女老板临时顶替。她不太会算账,借助计算器也算得很慢。要结账的人在旁边催她,越催她越着急,越着急越算不好。数学家见状走过去说,你要是信得过我们,我们帮你算。女老板抬头看看数学家和他的女友,觉得他们不像坏人,就同意了。
⑦于是,数学家帮女老板算账,女友帮核实,女老板在旁边收钱。不一会儿,结账的队伍就消失了。剩了最后一位客人。就是这最后一个人的账,让数学家和女友出现了分歧。数学家算出客人应付182元,女友说是188元。让客人自己算,结果跟数学家一样。最后让女老板算,女老板算完后,看看数学家又看看他女友,说,这位先生算得对。
数学家女友说,你说谎!女老板说,我为什么要说谎?我们三个算的结果都一样,说明你确实算错了。数学家女友说,我没错,不信我重新给你算一遍。客人有点儿不高兴,说,你这人怎么这样?算错了还不承认。女老板说,您别生气,我按您算的结果收钱。客人递过来200元钱,女老板找给他18元。客人拿着找回的零钱走了。数学家女友气愤不已,她看看女老板,又看看数学家,一句话没说就走了。数学家跑出去追女友。女友说,除非你承认自己算错了,否则别再来找我。数学家觉得女友不讲道理,就没再找她。
⑧女老板很感激数学家那天帮她算账,他再去喝咖啡时,说啥也不要钱。一来二去,两个人成了朋友,后来又成了恋人。女老板是个年轻的单身女人,厌倦了职场的尔虞我诈,辞职开了这家咖啡厅。数学家经常来帮女老板算账,女老板对他的计算能力崇拜得五体投地。一年后的情人节,两个人结婚了。
⑨结婚那天,咖啡厅全体商品打八折。服务员问:开心果也打折吗?女老板说,当然不打,开心怎么能打折呢?数学家觉得这话耳熟,就问,开心果不打折,那去年怎么打了?女老板看着数学家笑了,说,去年也没打。最后那位客人买了一碟开心果,你算账时一并打了折,所以那天的账,你当时的女友算的是对的。数学家很意外,说,那你为什么说她算错了?女老板说,傻瓜,因为我看上你了呗!数学家很生气,说,你怎么能这样!
⑩数学家不能原谅女老板,执意跟她离了婚。女老板不理解,数学家为什么这么对她。
(选自《小说选刊》)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第四自然段看似闲笔,其实承上启下,引导故事情节自然发展,引发阅读兴趣。
B.数学家和女会计都乐于助人,因爱好相同而相恋,最终分手根本上是性格使然。
C.小说题目匠心独运,既是对内容的准确浓缩,又包含明显的调侃意味。
D.小说通过人物的肖像、言行、心理及环境描写,刻画了社会众生相。
E.小说通过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情节,启发读者思考爱情的真正涵义。
【答案】(5分)A.B
【解析】C项,小说题目中没有“包含明显的调侃意味”。D项,文中没有肖像描写;“社会众生相”也不当。E本文小说情节不能说“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从历年高考出题规律看,此类题目涉及考点比较多,既有对人物形象的理解,也有对结构主题手法的把握,还有对小说语言的品味,因此解答的方法是,认真阅读小说全文,分析人物形象,把握小说主旨,理清情节发展脉络,研究技法。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小说第七自然段画线句子分别写到女老板和数学家女友两次“看看”,试就此对人物心理加以分析。(6分)
【答案】(6分)①女老板的两次“看看”,表明她已经知道数学家算错,但对是否说明真相有些犹豫,最终选择了偏向数学家,透露了对他的好感。②数学家女友的两次“看看”,表明了她的不解和气愤,她觉得这两个人不可理喻,于是怒而离开。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小说最后才交代一年前数学家算错了账,这样处理有何作用?结合作品加以分析。(6分)
【答案】(6分)①使故事情节平中见奇,形成高潮;②使女老板和数学家的形象更加丰满;③进一步揭示人际交往中情商主要性的主题;④增添作品的情趣,让人回味。
【解析】本题涉及了对小说结构和技法的考查,考生可以从人物形象的塑造、主题的表达、情节的发展、结构特点等角度入手进行分析。①从塑造人物的角度看,结尾才交代一年前数学家算错了账,起到了突出人物形象的作用。一年之后数学家还能清楚地记得自己一年前算过的账,表现出他的认真、严谨;然而当他明白了自己算错账,女老板骗了他时,他便毅然和女老板分手了,这又表明他是一个耿直的人,也是一个有些偏执的人。同时,这一情节揭示出,从算错账到数学家和女老板成婚,竟然与女老板最初的设计安排有关,这样,女老板的聪明、柔情和心计也更鲜明地表现出来。②从情节发展的角度看,最后才交代一年前数学家算错了账,使本来平铺直叙的情节陡生波澜,这就将小说情节发展推向了高潮。③从表达主题的角度看,数学家虽然精于数字计算,可谓高智商,但却因对社会懵懂无知,最后还是被一个不会算账的女人算计了,同时被算计的还有数学家的同样高智商的会计女友,这一切表明,在人际交往中起主要作用的不是人的智商,而是人的情商,所以这样的结构安排也起到了深化主题的作用。④从作品的结构安排角度看,这样的结尾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使作品有了起伏,增加了作品的情趣,能够有效地吸引读者。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数学天才为什么赢得爱情又为什么失去爱情?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你从这个人物身上得到了什么启
示?(8分)
【答案】(8分)赢得爱情的原因:精于数学计算,为人耿直,乐于助人。失去爱情的原因:性格偏执,与人交往中缺少理解和沟通。
启示:①处理问题要坚持原则与变通并重,与人相处要善于理解和沟通;②原则就是原则,这是底线,任何时候都不能放弃。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4. 【2014年高考江西卷】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7-19题
抻面
阿城
铁良是满族人。 问他祖上是哪个旗的的,他说不知道,管它哪个旗的,还不都是干活儿吃饭。
铁良在北京是个小有名气的人,名气是抻得一手好面。面是随时有客要吃就得煮的,因此,铁良专在一家做。
铁良原来有几股钱在店里,后来店叫政府公私合营了,铁良有些不太愿意,在公家人面前说了几句。公家人也是以前常来店里吃铁良抻的面的主儿,劝了铁良几句。几年以后,铁良知道害怕了,心理感激着那个公家人。
抻面最讲究的是和面。和面先和个大概齐,之后放在案子上沾块湿布“省”着。后来运动多了,铁良说,这反省就是咱们的省面。省好了面,愿意怎么揉掐捏拉,随您便。
省好了的面,内里没有疙瘩。面粉一掺了水,放不多时就会发酸,所以要下碱。下了碱的面,就可以抻了。
有人用舌头试碱放多了还是少了,舔舔,有一股苦甜香,就是合适了。铁良试碱不用舌头,一半儿的原因是抻面是个露脸的活儿,是公开的,客人看着,当面的。铁良用鼻子,闻闻,碱多了,就再放放,“省”碱。
跑堂的得了客人要的数儿,拉长声儿喊给铁良。客人出到街上,靠在铺面窗口儿看铁良抻面,好像是买了一张看戏的站票。
铁良不含糊,当当一手揪出一拳头面,啪,和在一起,搓成粗条儿,掐着两头儿,上下一悠,就一个人长了。人伸开胳膊的长度等于这个人的身高。铁良两手往当中一合,就是两股,再抻再合,就是四股,再抻再合,八股,十六股,三十二股,六十四股,一百二十八股。之后掐去两头,朝脑后一甩,好像是大闺女的辫子飞落到灶上的锅里,客人就笑了,转身回去店里座位上。
锅边儿的伙计用双长筷子搅两下,大笊篱捞出盛到海碗里,海碗里有牛骨高汤,入好面,撒几片芫荽,葱丝儿,带红根儿的嫩菠菜,满天星辣椒油花儿,红,绿,白,啪哒,放在了客人面前。客人挑起一箸子面,撑开嘴吃,热气蒸得额头有点儿亮。铁良呢,和街上的熟人聊了有一会儿了。
50年代初,镇压反革命,押去刑场的时候还许犯人点路边的馆子,吃最后一口人间食。有个老头子被押在车上,路过铁良的店,说是去阴间的路上得吃口抻面。于是押进去,老头子张口要龙须面,铁良也不说话,开始抻。
铁良几下就抻好了,亲自放面下锅,瞬时捞起,入在汤里双手捧了碗放在老头儿面前。围观的人都伸头去看,说不出话来。老头儿挑起面迎光看看,手上的铐哗啦啦响,吃了一口,说,是这个意思,就招呼上路了。
铁良后来跟人说,这就是当初借钱给我学手艺的恩人,他就是要我抻头发丝儿面,我也得抻出来。
《选自阿城选集》
[注]①抻(chēn)用手把面团抻成面条。抻:拉长。
17.概括文中铁良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6分)
【答案】抻面手艺高超;本分敬业;知恩报恩;有生存智慧。(答对其中三点即可)
【解析】概括人物形象特点,要结合小说情节逐点概括。如第一段,铁良对祖先的旗人身份从不去炫耀,
对生活有着清醒而朴实的认识;对公私合营有抵触情绪,被劝了几句也就服从了;对政治运动有着自己的
理解和看法,并能从职业的角度进行幽默的评价等等。题目只要求概括,分点列举即可。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8.文章哪些地方运用了间接描写(侧面烘托)的方法表现铁良的抻面手艺?请简要分析
【答案】⑴“客人出到街上,靠在铺面窗口看铁良抻面,好像是买了一张看戏的站票。”
⑵“客人就笑了,转身回到店里的座位上。”
⑶“客人挑起一筷子面,撑开嘴吃,热气蒸得额头有点儿亮。”
运用比喻、心理描写、行动描写等手法,写出客人不同阶段的反应,衬托铁良抻面手艺的高超。
⑷“老头儿挑起面迎光看了看,手上的铐‘哗啦哗啦’响,吃了一口,说:‘是这个意思。’”
运用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等手法,表现出“老头儿”对铁良抻面手艺的肯定,衬托铁良抻面手艺的高超。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9.理解下面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
后来运动多了,铁良说,这反省就是咱们的省面。省好了面,愿意怎么揉掐捏拉,随您便。 (6分)
【答案】⑴揭示了铁良体悟到的抻面之道。
⑵表露了铁良对那个“运动多了”的特殊年代对人的随意“揉捏”的无奈与不满。
⑶表达了作者对那个特殊年代的反思与批判。
【解析】本题赏析句子。所谓理解句子含义,指的是既要说出句子的表层意思,又要说出句子的深层意思。
问题的主要形式有:上文中画线句子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揣摩下列各句,说说你对句子的理解。揣摩文
中画线句子,回答问题。 二、理解句子表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任何一篇文章都要表达作者对生活的看法
或情感,作者是通过文章中的词语、句子来表达基本意思和情感的。 问题的主要形式有:联系上下文,揣
摩文中画线句子,想想这些语言表现人物怎样的感情?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5.【2014年高考湖北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9题。
六 指 猴
墨中白
侯六是新来为东家赶马车的,右手六手指,护院的都笑称他六指猴。
侯六也不恼,伸出手问:“像六指猴吗?”
“六指猴是江湖大盗,你是给东家赶马车的。”说完,大伙善意笑了。
东家江大佬有钱,有钱的东家不住在泗州城。东家喜欢住在五里坡的凤凰墩。凤凰墩背靠九座梅花山,西临拦山河,东边一条大道直通南边的泗州城。
东家爱去泗州城听戏。
东家听完泗洲戏,侯六就陪他去梅岭茶馆。
东家和众玩家边品茶,边玩赏古玉。
众玩家要看东家腰上的玉。
东家掏出洁白的手帕,用嘴吹吹,才解下玉放在上面。只见手帕上的蟠螭,圆眼怒睁,细眉飞扬,脚爪上翘,胛骨尽显,活泼有趣。
众人夸:“好玉。”
侯六却在旁边大碗喝着茶,喝完,就到泗州大街上逛。
东家品足了茶,侯六准时套好马车等他。坎坷道,马车如履平地。东家喜欢坐在车上眯着双眼哼着泗州戏,回味着茶馆玩玉时的惬意。
到家,东家拎起长衫下车,侯六就看到他腰带上那只活泼的蟠螭。
东家有钱,可有钱的东家人不坏。东家喜欢拿出白花花的银子救济乡邻。侯六常听人夸,东家是善人。
侯六拴好马,路过东家房时,就听东家和老婆说:“侯六人不小,是该成家了……”
侯六听后心一热,父母去世,无人再关心自己。
泗州大街,仁义当铺。
黑衣人闪身进屋。
老板贾仁义低声问:“玉呢?大人催要。”
黑衣人说:“盗不来。”
“没有你偷不来的宝贝,否则告知官府,丢的不仅是玉,还有多人的性命!”
黑衣人不回答,抛下酬金,飞跃离去,眨眼钻进黑夜里。
天亮,府衙有人投案,声称自己是大盗六指猴。师爷马皮金一看是马夫侯六,笑说:“你手长六手指,就是六指猴?”
“我是六指猴,为东家赶车,实是想偷他的玉。”
马皮金只好向吴知府禀报。
吴知府听后,说:“通知江大佬,让他看着办吧。”
马皮金把知府的话转告给东家,临别小声叮嘱:“大人的嘴,大着呢!”
东家忙带上金银赶到府衙。
看着满眼的金银,吴知府叹道:“你有钱心善,好人呀,可好人如何会让飞贼赶车呢,要追究……”吴知府眯着小眼盯着东家的腰间。
东家取下玉佩递给说:“一个赶马的怎会是大盗哟?”马皮金忙上前接玉,旁边的吴知府就怪怨说:“好好马车不赶,非说是飞贼,自己的命贱,也不为主人着想,再说,他真是六指猴,怎敢自己找上门来?这些下人呀,醉酒后,全是醉话!”
东家忙谢过知府,刚把侯六带走,贾仁义就求见吴知府说:“真是六指猴呀。”
吴知府笑道:“抓了六指猴,还会有七指猴八指猴,那多飞贼抓得完吗?要的是玉!”
看着吴知府把玩着圆眼怒睁的蟠螭,贾仁义连赞:“大人高明!”
侯六得知东家用古玉救他,跪谢说:“我不配。”东家伸手拉起他说:“玉是宝,可活人更是宝哩!”
侯六说:“不能再为您赶马了。”转身欲去。
东家也不换留,说:“走正道吧!路平整,好走!”
六指猴点头,飞身上了大路。
平原大道,晨光如金。
东家坐着马车去泗州城,路遇一老者,停车,让其坐。
老者摘去胡须,是侯六。
侯六感慨说:“东家的善心无处不在呀。”双手递来一玉。
东家见是那块活泼有趣的蟠螭,摇头叹说:“何必呢!”
侯六说:“东家放心,他们无可奈何,日后还会尊敬您呢!”看着东家一脸莫名,侯六笑着跃到马后,接过马鞭说:“再为您赶一趟吧。”望着飞舞马鞭的侯六,东家仿佛看到自己年轻时的影子。
侯六走了,东家再也没有他的消息。
东家不明白,古玉被盗,官府也不追问,吴知府对他尊敬如宾,像是他偷了自己的古玉。
东家进城时还爱听泗州戏,去梅岭茶馆。
东家品茶时,听茶客们说,江湖上有一飞侠,专盗贪官金银救济穷人,飞侠盗金银,还拿他们记录贪污的私账簿儿……
听着,听着,东家猛喝一口茶,他希望飞侠是六指猴,却又为侯六捏着把汗。
(本文有改动)
16.下列对这篇微型小说的赏析,不准确的两项是(4分,两项都对得4分,答对一项得2分,错误项得0分)
A小说中有关“凤凰墩”的一段环境描写,寥寥数语,却细腻鲜活,生动传神,充分地体现了小说的环境描写对真实性的追求。
B.侯六听到东家与老婆的对话后,“心一热,父母去世,无人再关心自己”。这种叙事中的闲笔,增加了作品的生活气息。
C.知府勾结当铺老板,当铺老板收买黑衣人,黑衣人就是大盗六指猴,六指猴亦即侯六,作者在极短的篇幅内巧妙地交代了这些人物关系。
D.通过描写人物语言的前后矛盾,可以凸显人物的性格特点,吴知府在得到玉蟠螭前后对东家说的那两段话,就具有这样鲜明的表达效果。
E.侯六将盗回的玉蟠螭交还东家时说的话是伏笔,后来茶客们的话是照应。这种写作技巧的运用,避免了平铺直叙。
【答案】A B
【解析】从历年高考出题规律看,此类题目涉及考点比较多,既有对人物形象的理解,也有对结构主题手法的把握,还有对小说语言的品味,因此解答的方法是,认真阅读小说全文,分析人物形象,把握小说主旨,理清情节发展脉络,研究技法。A“充分地体现了小说的环境描写对真实性的追求”错。B“这种叙事中的闲笔”错,侯六听了东家夫妇二人的对话,心里产生了感动,为后文迷途知返埋下了伏笔。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小说中那块活泼有趣的玉蟠螭在情节安排与人物塑造方面有何作用,请分别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①在情节安排方面,它是组织推动情节发展的线索物件:东家有宝玉,侯六来盗玉,侯六被东家感化自首,东家舍玉相救,侯六窃玉以报东家。②在人物塑造方面,它可以衬托人物的品格。例如东家爱玉,衬托其风雅;知府爱玉,表现其贪婪。
【解析】本题属于《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湖北卷语文科考试说明 》中“文学类文本阅读”部分的“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考点,也涉及到了“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这类题目的解答方法是,掌握以下几个分析角度:①是否烘托主要人物,使其个性鲜明。②是否牵钱搭桥,推进情节;③是否渲染气氛,奠定基调;④是否升华主旨,画龙点睛。本题只要求从情节和人物塑造两方面来分析,所以考生抓住前两点就可以。情节方面,玉蟠螭是贯穿全文,没有玉蟠螭,也就不会发生这一系列的故事,所以玉蟠螭是线索,推动情节发展;人物塑造方面,侯六为盗玉蟠螭来为东家赶车,结尾又为东家盗回玉蟠螭,突出了侯六侠义的性格;东家以玉蟠螭为宝,但关键时刻却用玉蟠螭救回了侯六,表现出东家善良仁义的品格;而吴知府为了得到玉蟠螭不惜买通江洋大盗,讽刺了吴知府之流贪婪丑恶的嘴脸,所以说玉蟠螭起到了突出了人物形象,使人物个性更鲜明的作用。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8.请概括侯六与东家的性格特点,并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①侯六的性格特点是知恩图报、迷途知返、行侠仗义。小说通过东家关心侯六婚事、侯六主动投
案、东家舍玉救侯六、侯六窃玉及账本、结尾时茶客们谈论等情节,生动地写出了侯六侠义性格的内涵。
②东家的性格特点是乐善好施、仗义疏财、待人宽厚。小说通过人们对东家乐善好施的传扬,东家关心侯六婚事、舍玉救侯六、为侯六担心等情节,具体写出了东家的仁义性格内涵。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9.这篇微型小说的段落都很短小,甚至大量使用一句一段的形式。作者为什么要采用这种写法?请结合
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答案】①便于密集且清晰地组织、传达信息,适合本文丰富、复杂的叙事内容的表现需要。②便于加快叙事节奏,适合本文迅速推进小说情节发展的需要。③便于叙事场景的灵活切换,适合本文于多场景中叙事、写人的需要,产生电影分镜头的效果。④本文段落虽然短小,但内容的表达简洁而准确,富有“提示”性,能够有效调动读者的想象。
【解析】本题属于《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湖北卷语文科考试说明 》中“文学类文本阅读”部分的“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考点,也涉及“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考点。此题比较新颖,历年试卷中很少出现此类考查小说写法的题目
。作品的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所以在解答时,考生可以可首先考虑这样的一句一段的形式与小说的内容有什么关系;然后再从小说三要素入手,思考,这种写法对塑造人物突出主题有什么作用,对情节发展有什么作用,对突出环境有什么作用;另外,考生还考虑一下这种写法体现出小说什么样的语言风格。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整理出答案。从小说内容上看,本文内容较为复杂,人物关系错综复杂,但作者却在极短的篇幅内巧妙地叙述交代清楚了,这显然要归功于这种一句一段的形式;从小说的情节发展看,这种形式使小说情节脉络清晰,层次分明,有利于推动情节发展;从环境描写的角度看,环境描写的段落,一句一段也就是一句一景,使小说有一种画面感,场景之间切换灵活,类似于电影的蒙太奇手法;从语言风格来看,一句一段,语言简洁明快;另外还可从人物形象角度来分析,小说中有大量的人物对话和动作描写,一句一段的形式可以起到强调的作用,有助于突出不同人物形象,使各类人物性格更加鲜明突出。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
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6.【2014年高考新课标2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鞋
刘庆邦
有个姑娘叫守明,十八岁那年就定了亲。定亲的彩礼送来了,是几块做衣服的布料。
媒人一走,母亲眼睛弯弯的,说:“给,你婆家给你的东西。”
“谁要他的东西,我不要!”
“不要好呀,我留着给你妹妹作嫁妆。”
妹妹跟过来,要看看是什么好东西。守明像是捍卫什么似的,坚决不让妹妹看,她把包被放进箱子,啪嗒就锁上了。
家里只有自己时,守明才关了门,把彩礼包儿拿出来。她把那块石榴红的方巾顶在头上,对着镜子左照右照。她的脸红通通的,很像刚下花轿的新娘子。想到新娘子,不知为何,她叹了一口气,鼻子也酸酸的。
按当地的规矩,守明该给那个人做一双鞋了。她的表情突然变得严肃起来。
她把那个人的鞋样子放在床上,张开指头拃了拃,心中不免吃惊,天哪,那个人人不算大,脚怎么这样大。脚大走四方,不知这个人能不能走四方。她想让他走四方,又不想让他走四方。要是他四处乱走,剩下她一个人在家可怎么办?她想有了,把鞋做得稍小些,给他一双小鞋穿,让他的脚疼,走不成四方。想到这里,她仿佛已看见那人穿上了她做的新鞋,由于用力提鞋,脸都憋得红了。
“合适吗?”
那个人说合适是合适,就是有点紧。
“穿的次数多了就合适了。”
那个人把新鞋穿了一遭,回来说脚疼。
“你疼我也疼。”
那个人问她哪里疼。
“我心疼。”
那个人就笑了,说:“那我给你揉揉吧!”
她赶紧把胸口抱住了。她抱的动作大了些,把自己从幻想中抱了出来。摸摸脸,脸还火辣辣的。
瞎想归瞎想,在动剪子剪袼褙时,她还是照原样儿一丝不差地剪下来了。
第一次看见那个人是在社员大会上,那个人在黑压压的会场中念一篇稿子。她不记得稿子里说的是什么,旁边的人打听那个人是哪庄的,叫什么名字,她却记住了。她当时想,这个男孩子,年纪不大,胆子可够大的,敢在这么多人面前念那么长一大篇话。她这个年龄正是心里乱想的年龄,想着想着,就把自己和那个人联系到一块儿去了。不知道那人有没有对象,要是没对象的话,不知道喜欢什么样的……
有一天家里来了个媒人,守明正要表示心烦,一听介绍的不是别人,正是让她做梦的那个人,一时浑身冰凉,小脸发白,泪珠子一串串往下掉,母亲以为她对这门亲事不乐意,守明说:“妈,我是舍不得离开您!”
媒人递来消息,说那个人要外出当工人,守明一听有些犯愣,这真应了那句脚大走四方的话。此-去不知何时才能回还,她一定得送给那人一点东西,让那个人念着地,记住她,她没有别的可送,只有这一双鞋。
那个外出的日期定下来了,托媒人传话,向她约会。她正好亲手把鞋交给那个人。约会的地点是村边那座高桥,时间是吃过晚饭,母亲要送她到桥头去,她不让。守明把一切都想好了,那个人若说正好,她就让他穿这双鞋上路——人是你的,鞋就是你的,还脱下来干什么。临出门,她又改了主意,觉得只让那个人把鞋穿上诚试新就行了,还得让他脱下来,等他回来完婚那一天才能穿。
守明的设想未能实现.她把鞋递给那个人时,让那个人穿上试试.那个人只笑了笑,说声谢谢,就把鞋竖着插进上衣口袋里去了。直到那个人说再见,鞋也没试一下。那个人说再见时,猛地向守明伸出了手,意思要把手握一握。
这是守明没有料到的。他们虽然见过几次面,但从来没有碰过手。她犹豫了一会儿,还是低着头把手交出去了。那个人的手温热有力,握得她的手忽地出了一层汗,接着她身上也出汗了。那个人大概怕她害臊,就把她的手松开了。
守明下了桥往回走时,见夹道的高庄稼中间拦着一个黑人影,她大吃一惊,正要折回身去追那个人,扑进那个人怀里,让她的那个人救她,人影说话了,原来是她母亲.。怎么会是母亲呢!在回家的路上,守明一直没跟母亲说话。
后记:
我在农村老家时,人家给我介绍了一个对象。那个姑娘很精心地给我做了一双鞋.参加工作后,我把那双鞋带进了城里,先是舍不得穿,后来想穿也穿不出去了。第一次回家探亲,我把那双鞋退给了那位姑娘。那姑娘接过鞋后,眼里一直泪汪汪的。后来我想到,我一定伤害了那位农村姑娘的心,我辜负了她,一辈子都对不起她。
(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注重从细微处表现人的心灵秘密,守明照镜子时,“不知为何,她叹了一口气,鼻子也酸酸的”,寥寥数语,初恋少女的微妙心理就显露出来了。
B.小说善于使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守明的美好形象,就是在与母亲收人家的彩礼、偷偷监视女儿约会等一系列言行的鲜明对比中,逐渐凸显出来的。
C.小说擅长在平淡叙述中营造不平常的效果,守明与未婚夫分别后见一黑影,大吃一惊,原来是母亲,这一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的情节就颇具匠心。
D.小说地方特色鲜明,尤其是“守明像是捍卫什么似的”“在黑压压的会场中念一篇稿子”等日常生活语言的大量使用,更增添了浓郁的乡土气息。
E.小说善于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未婚夫和守明约会时随意把鞋插进口袋,分手时又主动与守明握手,表明他虽是一个农村青年却有现代意识。
【答案】(5分)答C给3分,答A给2分,答E给1分。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小说以“鞋”为中心叙亊写人,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筒要分析〃(6分)
【答案】(6分)①做鞋是当地的规矩,这样的故事既有生活气息,又有时代特点;②用鞋能较好地传递主
人公守明的深情与期盼,有利于开展故事情节;③以鞋为线索,可以使故事情节更集中、紧凑;④鞋是情
感的寄托物,有助于主人公内在情感与深层心理的发掘与表现。
【解析】解答本题,要注意题目要求回答的是“以‘鞋’为中心叙事写人”的好处,因此回答时既要扣紧
“好处”作答,又不能忽视必须限制在“叙事写人”这两方面。思考时可从显示生活气息和时代特点、展
开故事情节、发掘人物内心情感等方面分析。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小说中守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她有什么样的心态,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第一问(2分):守明是一个有着朴素善良、柔顺品性和传统美德的农村的青年女性形象。第二问
(4分):①她对爱情和幸福生活满怀憧憬;②对未来人生和未知命运感到不安。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文末“后记”是独立于小说外的写作说明,还是属于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
点和理由。(8分)
【答案】观点一:“后记”是独立于小说外的写作说明。①从形式上看,“后记”与小说没有直接关系,两者是各自独立的文本;②从内容上看,小说是乡土生活的诗意想象,“后记”是作者的自我忏悔,两者无法融为一体;③从人物塑造上看,“后记”是真实的事实,限制了小说的想象空间。观点二:“后记”属于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①从形式上看,小说是一个开放性的文本结构,“后记”是其中的有机组成部分;②从内容上看,“后记”的“真实”改变了小说的田园牧歌风格,于诗意中多了一丝冷峻;③从创作倾向上看,“后记”中的自我审视,将传统与现代联系起来,深化了小说的思想主题。
【解析】回答此题,可从小说的形式、内容、人物塑造以及作品的创作倾向等方面分析,找出各自观点的理由,然后组织成文。比如,从形式上看,既可认为“后记”
和小说是有机的整体,也可认为是两个各自独立的部分;从内容上看,既可认为两者内容相近、互相关联,也可认为两者各自一体、互不融合;从人物塑造上看,既可认为两者中的人物有相似的感情经历,也可认为两者一为虚构一为真实、互不相关;等等。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