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12.14 KB
- 2021-06-07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复习要点
1.强化翻译的语境意识,把握结合语境的要点。
2.精准翻译文言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等得分点。
一、请认真研读江苏卷近三年文言文翻译类试题,回答下列问题。
年份
篇目
试题
参考答案
考生现场答案
2014年
《答严厚舆秀才论为师道书》
(1)若乃名者,方为薄世笑骂,仆脆怯,尤不足当也。
至于老师的名称,正为浮薄的世人所嘲笑谩骂,我懦弱胆怯,更是不足以承担了。(得分点:名、当,“为……”被动句,译出大意)
(2)亟谋于知道者而考诸古,师不乏矣。
尽快跟精通学问之道的人商量并且到古代典籍中验证,老师就不缺乏了。(得分点:亟、知道、诸,译出大意)
2015年
《欧阳伯和墓志铭》
(1)胡瑗掌太学,号大儒,以法度检束士,其徒少能从之。
胡瑗掌管太学,人称大儒,用法度来检点约束士人,他的学生很少能跟从他。(得分点:掌、以、检束、少,译出大意)
(2)君治官无大小,不苟简,所创立,后人不能更。
欧阳发担任官职无论大小,都不草率简略,创立的东西,后来的人不能更改。(得分点:治、无、后人,译出大意)
2016年
《家传》
(1)汝则已矣,还教子读书,以期不坠先业。
你就算了,回去后教育儿子读书,希望能保持住先人的事业。(得分点:已、期、先业,译出大意)
(2)友人以经书题相商,入耳文立就,后有言及者,辄塞耳不敢听。
朋友用经书中的考题彼此商量,(考题)一传入他耳中文章马上就形成了,后来再有谈到(考题)的,他就堵住耳朵不敢听了。(得分点:就、言及、辄,译出大意)
1.认真研读所要翻译的句子及其参考答案,你能发现它们有何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要求翻译的句子有两句,以叙事性句子为主,兼及人物语言及议论性句子。
②考点较全面而突出。全面: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及句意全面考查。突出:突出实词考点,尤其是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
③几乎每句都有一个翻译小难点,解决这个小难点更多的是靠对语境的把握。如2015年第(2)句中的“治官”等。
④强调直译,不得损害原意。
⑤与教材联系紧密。
2.请比较考生现场答案与参考答案,你能发现考生现场答案存在什么问题吗?请结合现场答案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未结合语境准确翻译。如2014年第(1)句的考生现场答案,根本就是脱离语境乱译一通。又如2016年第(2)句中的“辄”,根据语境应译为“就”。
②关键词语译不准。如2015年第(1)句中的“少”误译成了“稍微”,其实教材中作“很少”讲的例子很多;第(2)句中的“治官”,不是“治理百官”,而是“担任官职”。
③缺少文言意识,以今律古。如2016年第(1)句中的“还”,应是动词“回去”,而考生误译为今天的“还是”。
二、翻译下面文段中画线的句子,并体悟江苏卷翻译题的特点和要求,力避考生现场答案中存在的问题。
孙君名慧良,自号纳琴,世居无锡,析县为金匮人。幼颖悟,读书十数行下,于汉、魏以降诗学源流罔不探讨有得。其时吴江赵艮甫流寓于锡,以诗鸣当代。君窃慕效之几方驾,赵亦订为忘年交。高才生以诗赋有闻者,类工应制体,君弗之善。尤厌弃举子业。故年二十四始游于庠,亦不数数应秋闱试。
道光末年,余尝遇之京师,旋别去,不相闻,而其家人亦罕得其音耗也。同治四年九月,忽挈妇航海归。时邑经兵燹,室庐荡然,亲故零落殆尽,乃僦屋城隅以居。五年春,予权浙江运使,因招君游杭。自此不再出,益穷困无聊。越五年而卒,年六十有八。
(选自清·秦湘业《孙君小传》)
(1)高才生以诗赋有闻者,类工应制体,君弗之善。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时邑经兵燹,室庐荡然,亲故零落殆尽,乃僦屋城隅以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凭着诗赋闻名的才能高超之人,大都善于写应制体诗,孙君认为这种诗不好。(关键点:高才、类、工,句式“高才生以诗赋有闻者”“弗之善”)
(2)当时无锡城经过战乱破坏,屋舍没了,亲戚朋友几乎全没了,孙君就在城角租房居住。(关键点:兵燹、亲故、僦,句式“僦屋城隅”)
参考译文
孙君名叫慧良,自号纳琴,世代居住在无锡县,无锡县分出了金匮县后,孙君就成了金匮县人。孙君年少的时候聪慧过人,读书一目十行,对汉、魏以后诗的源流无不探讨有得。那时吴江人赵艮甫流落无锡居住,凭着诗歌在当时颇有声名。孙君私下仰慕他并效仿他作诗,几乎和赵艮甫不相上下,赵艮甫也视孙君为忘年之交。凭着诗赋闻名的才能高超之人,大都善于写应制体诗,孙君认为这种诗不好。他尤其厌恶、嫌弃科举应试之业。所以二十四岁时才到学校学习,对参加科举乡试也不迫切。
道光末年,我曾经在京城碰到他,不久他就告别离开,我再没听到他的消息,他的家人也很少有他的音信。同治四年九月,孙君忽然带着妻子从海上归来。当时无锡城经过战乱破坏,屋舍没了,亲戚朋友几乎全没了,孙君就在城角租房居住。同治五年春,我暂时代理浙江运使之职,于是让孙君到杭州游玩。从此不再出来做事,处境更加艰难,无所依赖。过了五年,孙君亡故,享年六十八岁。
核心题点一:全面把握语境
一、高度认识语境在翻译中的作用,坚决改掉脱离语境翻译的坏习惯
语境即言语环境,分为内部语境(上下文)和外部语境(社会背景、知识积累、情理事理等)。文言文中所说的语境主要是内部语境,主要是文段语境和句子语境,很少涉及像现代文阅读中的全篇语境。文言语境在翻译中的作用不仅仅是激活、锁定学生已有的文言文知识积累,更在于:
1.确定重要实词、虚词的含义,并借此判定特殊句式(尤其是无判断标志的判断句和意念被动句),推测疑难词语含义。
2.结合语境推断被省略的成分和代词具体指代的对象。
3.保证文意通顺,避免“见字生义”“刻意硬译”等常见问题。
语境对于翻译来说如此重要,可是在平时学习乃至考试中,学生的语境意识非常淡薄乃至没有。这其中有个客观因素,就是在考试时被翻译的语句一般放在文言文阅读题的最后,与原文相对分开了,于是考生只盯着这个句子想,即使明知翻译不通也还是硬译,就是不知道把这个句子代入原文中去读、去思考。这可能是考生普遍存在的一个坏习惯吧!因此,必须改掉这个坏习惯,真正做到让“字回到词中、词回到句中、句回到段中、段回到篇中”。
二、联系语境翻译的着力点
(一)关注文段内容
1.记叙性文段
(1)人物身份、性格和人物间关系
例1 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孙)堪字子稺,河南缑氏人也。明经学,有志操,清白贞正,爱士大夫,然一毫未尝取于人,以节介气勇自行。王莽末,兵革并起,宗族老弱在营保间,堪尝力战陷敌,无所回避,数被创刃,宗族赖之,(4分)郡中咸服其义勇。(选自《后汉书·儒林列传下》)
解析 本题4分,“陷敌”1分,“无所”1分,大意2分。得分点“陷敌”“无所”是翻译的难点所在,学生很容易将“陷敌”误译为“陷入敌人的包围中”,而将“无所回避”误译为“没有地方躲避”,这些错误的出现缘于学生对孙堪身份及性格特点的忽视。文段一开始就介绍了孙堪有学问、有志操、有勇气的儒者形象,尤其从“以节介气勇自行”及后文“郡中咸服其义勇”的效果看,这是一个英勇无畏而得以为人所认可的勇者形象。因此,“陷敌”应译为“攻入敌阵”,而“无所回避”应译为“没有什么逃避的(或:全然不逃避)”。这里的“陷”与“冲锋陷阵”的“陷”同义,表示主动攻入,而不是被动沦陷;“无所”本是课内积累的复音虚词,如《鸿门宴》中的“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学生如果能充分关注语境,便能将脑海中这“休眠”的文言知识“唤醒”,做到学以致用。全句应翻译为:孙堪曾经全力迎战而攻入敌阵,他全然不逃避,多次受伤,宗族的人都依靠他(脱险)。
例2 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2014年高考广东卷节选)
天长县鞫王甲杀人,既具狱,敞见而察其冤,甲畏吏,不敢自直。敞以委户曹杜诱,诱不能有所平反,而傅致益牢。将论囚,敞曰:“冤也。”亲按问之。甲知能为己直,乃敢告,盖杀人者,富人陈氏也。(3分)相传以为神明。(选自《宋史·刘敞传》)
解析 本题3分,补出“知”后的省略成分“刘敞”1分,大意2分。要补准“刘敞”这一省略成分,学生必须关注人物关系。从“敞见而察其冤”“敞曰:‘冤也。’亲按问之”两处可见刘敞一开始便察觉到王甲的冤情,并一直坚持自己的判断,后来还亲自审问来为他洗清冤情。当事人王甲也明白“能为己直”的人只有刘敞,才敢以实情相告。全句应翻译为:王甲知道刘敞能为自己伸冤,才敢告知真相,原来杀人的,是姓陈的富人。
即时小练
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韦敻,字敬远,京兆杜陵人。(魏)太祖经纶王业,侧席求贤,闻夐养高不仕,虚心致悦,遣使辟之,虽情逾甚至,而竟不能屈。弥以重之,亦弗之夺也。(选自《周书·卷三十一》)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魏太祖)派使者前往征召他,尽管情感表达感人至深,但最终不能使韦夐屈服(屈身、屈就)。(魏太祖)因此更加敬重他,也不能强迫改变他的志向。(关键点:辟、屈、重,“弗之夺也”句式,省略的主语)
2.(2016·北京)桓公问于管子曰:“吾欲求制衡山之术,为之奈何?”管子对曰:“公其令人贵买衡山之械器,燕、代必从公而买之。秦、赵闻之,必与公争之,衡山之械器必倍其价。天下争之,衡山械器必十倍以上。”公曰:“诺。”
因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不敢辩其价。齐修械器于衡山十月,燕、代闻之,果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燕、代修三月,秦国闻之,果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衡山之君告其相曰:“天下争吾械器,令其价再什以上。”衡山之民释其本,修械器之巧。齐即令隰朋购粟于赵。赵粜石十五,隰朋取之石五十。天下闻之,载粟而之齐。齐修械器十七月,修籴五月,即闭关不与衡山通使。燕、代、秦即引其使而归。衡山械器尽,鲁削衡山之南,齐削衡山之北。内自量无械器以应二敌,即奉国而归齐矣。(取材于《管子·轻重》)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衡山之君)心里估量没有武器来应对两个敌国,就带领全国归顺齐国了。(关键点:应、奉、归,补充主语)
参考译文
桓公问管仲说:“我想要寻求控制衡山国的办法,对这件事该怎么办?”管仲回答说:“您可派人高价收购衡山国的兵器,燕国、代国一定跟着您去买兵器。秦国、赵国听说这件事后,一定同您争着买,衡山兵器的价格一定翻倍。天下争相购买它,衡山国的兵器一定涨价十倍以上。”桓公说:“可以。”于是派人到衡山求购兵器,不敢讨价还价。齐国在衡山收购兵器十个月以后,燕、代两国听说了这件事,果然也派人到衡山求购兵器。燕、代两国求购三个月以后,秦国听说了这件事,果然也派人到衡山求购兵器。衡山的国君告诉他的相国说:“天下各国都争相购买我国兵器,将兵器的价格提高二十倍以上。”衡山国的百姓放弃农耕,学习制造兵器的技巧。齐国就派隰朋到赵国买粮。赵国卖粮每石十五钱,隰朋收购粮食每石五十钱。天下各国听说了这件事,都运粮到齐国来卖。齐国用十七个月的时间收购兵器,用五个月的时间收购粮食,就封闭关隘,不和衡山国来往使臣(与衡山国断绝了关系)。燕、代、秦三国也立即召唤它们的使者回国。衡山国的兵器已经卖光,鲁国侵占了衡山国的南部,齐国侵占了衡山国的北部。(衡山之君)心里估量没有武器来应对两个敌国,就带领全国归顺齐国了。
(2)事件经过
例3 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2014年高考广东卷节选)
刘敞字原父。举庆历进士,廷试第一。……奉使契丹,素习知山川道径,契丹导之行,自古北口至柳河,回屈殆千里,欲夸示险远。敞质译人曰:“自松亭趋柳河,甚径且易,不数日可抵中京,何为故道此?(4分)”译相顾骇愧曰:“实然。但通好以来,置驿如是,不敢变也。”(选自《宋史·刘敞传》)
解析 本题4分,“径”1分,“故”1分,大意2分。得分点“径”“故”
是翻译的难点,同时,如果大意分中的1分落在“易”上,“易”也成为一个难点。要突破这些难点,便要梳理文段中的事件经过。“奉使契丹,素习知山川道径,契丹导之行,自古北口至柳河,回屈殆千里,欲夸示险远”交代了刘敞出使契丹行走的路线,以及契丹人选择这条路线的意图。而“敞质译人曰”的“质”表明刘敞对既定路线的不满,“何为故道此”的“故”译为“故意”,与质问的语气相符,内容上与契丹人“欲夸示险远”的意图相应,而下文“译相顾骇愧”也正显示出契丹人意图被识破后的尴尬。刘敞认为到达目的地的最佳路线是“自松亭趋柳河”,这条路“甚径且易,不数日可抵中京”。“径”与原路线“回屈”的情况相反,当译为“直”;“易”与“险”相反,当译为“平坦”;而“不数日可抵中京”则与“殆千里”“远”的情况相反。可见,刘敞的确熟悉两地的山川道路,他的质疑是有充分的事实依据的。全句应翻译为:(道路)非常直并且容易行走,用不了几天就可以抵达中京,为什么故意走这条道路呢?
即时小练3
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临川靖惠王宏,字宣达,文帝第六子,武帝之介弟也。宏妾弟吴法寿性粗狡,恃宏无所畏忌,辄杀人。死家诉,有敕严讨。法寿在宏府内,无如之何。武帝制宏出之,即日偿辜。南司奏免宏司徒、骠骑、扬州刺史。武帝注曰:“爱宏者兄弟私亲,免宏者王者正法,所奏可。”十七年,帝将幸光宅寺,有士伏于骡骑航待帝夜出。帝将行,心动,乃于朱雀航过。事发,称为宏所使。帝泣谓宏曰:“我人才胜汝百倍,当此犹恐颠坠,汝何为者。我非不能为周公、汉文,念汝愚故。”宏顿首曰:“无是,无是。”于是以罪免。
(选自《南史》卷五十一,有删改)
(1)死家诉,有敕严讨。法寿在宏府内,无如之何。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人才胜汝百倍,当此犹恐颠坠,汝何为者。我非不能为周公、汉文,念汝愚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死者家属告状,梁武帝下诏严加追讨。吴法寿躲入萧宏的府第,有关部门无计可施。
(2)我的才能胜过你一百倍,做天子还恐怕会被推翻,你如何能行呢?我不是不能像周公、汉文帝那样(诛杀兄弟),只是考虑你愚笨的缘故。
参考译文
临川靖惠王萧宏,字宣达,是文帝的第六个儿子,武帝的弟弟。萧宏的妾弟吴法寿性情粗横狡猾,倚仗萧宏的势力无所畏忌,随意杀人。死者家属告状,梁武帝下诏严加追讨。吴法寿躲入萧宏的府第,有关部门无计可施。梁武帝亲自下旨命令萧宏将人交出,当天就为死者偿命。南司上奏请求免除萧宏的司徒、骠骑、扬州刺史职务。武帝批注道:“爱惜萧宏是兄弟私亲,免除萧宏职务是王者正法,所奏准可。”天监十七年,梁武帝将驾临光宅寺,有一个武士潜伏在骡骑航等待梁武帝夜晚出行。梁武帝将要走时,心有所动,就从朱雀航经过。事情暴露后,武士供称是受到萧宏的指使。梁武帝流着泪对萧宏说:“我的才能胜过你一百倍,做天子还恐怕会被推翻,你如何能行呢?我不是不能像周公、汉文帝那样(诛杀兄弟),只是考虑你愚笨的缘故。”萧宏叩头说:“绝无此事,绝无此事。”于是因罪被免官。
2.议论性文段
议论性文段语境的把握,首先要把文段中观点与材料两部分区分开,理清段内层次关系;其次要注意前后句子间的并列、因果、转折、假设关系;最后要把握住句子内部的事理逻辑。
例 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2014年高考湖南卷节选)
太古之人,或巢于木,或处于穴。木处而颠,土处而病也。(3分)圣人为屋以居,冀免乎二者之患而已矣,初未尝有后世华侈之饰也。孟祥读书学古,结茅为屋,不事华侈,其古者与?(选自明·杜琼《雪屋记》)
解析 本题3分,“木”“土”的活用1分,“颠”1分,大意1分。得分点“颠”是难点所在,学生可能会误译为“癫狂”“颠簸”,而正解当为“跌落”。依据前文“巢于木”的提示,这“木处”便是在树上住,既是在高处,就有跌落下来的危险。学生译为“癫狂”可能是由“病”推测出来的,但这不符合事理逻辑,“住在高处”与“人精神疯癫”无法建立因果联系。学生译为“颠簸”或是“摇晃”,与“在树上住”有一点点联系,但依然不合理,因为“圣人为屋以居,冀免乎二者之患而已矣”,这句中的“患”是“灾祸”的意思,“颠簸”不足以成为“灾祸”,“跌落”才是让人们害怕的事。全句应翻译为:在树上居住会跌落,在洞穴里居住会生病。
即时小练4
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臣亦闻古之善观人国者,如良医之切脉,知其受病之处而逆其必殒之期,初不为肥瘦而易其智。官渡之师,袁绍未遂弱也,曹操见之以为终且自毙者,以嫡庶不定而知之也。咸阳之都,会稽之游,秦尚自强也,高祖见之以为当如是矣,项籍见之以为可取而代之者,以民怨已深而知之。盖国之亡,未有如民怨、嫡庶不定之酷,虏今并有之,欲不亡何待!臣故曰
“形与势异”。惟陛下实深察之。(选自《美芹十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国家灭亡时,一般没有像百姓心怀不满、没有确定嫡子还是庶子接班这样残酷的,但是敌人现在这两种情况都有,想不灭亡还等待什么时候!
参考译文
我又听说古时候善于观察别人国家的人,就像优秀的医生切脉一样,知道病人生病之处并且能预料到他死亡的日期,一点也不因为这病人的胖或瘦就改变自己的诊断。官渡之战时,袁绍的军队并没有立即减弱,曹操见了袁绍,认为袁绍最终一定会自取灭亡,是从袁绍还未确定嫡子还是庶子接班的问题上看出来的。秦始皇在咸阳建都,到会稽游玩,那时秦王朝还很强大,可是刘邦见了就认为今后自己也应当像这样,项籍见了就认为自己可以取而代之,这是从当时百姓心怀不满已深的现象中看出来的。国家灭亡时,一般没有像百姓心怀不满、没有确定嫡子还是庶子接班这样残酷的,但是敌人现在这两种情况都有,想不灭亡还等待什么时候!所以我说“形与势不同”。希望陛下实实在在地仔细考虑这件事。
(二)关注句子结构
关注句子结构即要关注句子内部词语的搭配,以辨明词性或活用的情况。如果上下文语境中有对称结构,也需要重视和关注,它能帮助我们辨明词性或推断词义。
1.句内搭配
例 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2014年高考辽宁卷节选)
承、楚间有樊梁、新开、白马三湖,贼张敌万[注]窟穴其间,立绝不与通,故楚粮道愈梗。(5分)(选自《宋史·赵立传》)
注 张敌万:盗贼首领。
解析 本题5分,“窟穴”1分,“通”1分,“梗”1分,大意2分。要落实得分点“窟穴”,需关注句内词语搭配。“贼张敌万窟穴其间”一句中没有动词,该句句式上既然不是判断句,就必然要有一个词活用为谓语动词。“贼张敌万”适合作主语;“其间”是方位词,常作状语;名词“窟穴”便承担起动词的职责,译为“建造巢穴”;“其间”前需相应地补充介词“于”,介宾结构作后置状语修饰“窟穴”。全句应翻译为:盗贼张敌万在这中间建造巢穴,赵立坚决不跟他往来,所以楚州运粮的道路更加阻塞。
2.句间对称
例 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世之称者,曰谨厚、曰廉静、曰退让。三者名之至美者也,而不知此乡曲之行,非所谓大人者也。大人之职,在于经国家,安社稷,有刚毅大节,为人主畏惮;有深谋远识,为天下长计;合则留,不合以义去。身之便安,不暇计也;世之指摘,不敢逃也。(3分)
(选自《名实说》)
解析 本题3分,“身”1分,“指摘”1分,大意1分。“指摘”这一动词沿用至今,比较容易翻译;“世”也相应地译为能实施批评行为的“世人”。而得分点“身”容易被误译为“身体”,这是对句间对称关注不够。“身之便安”和“世之指摘”对称,“身”和“世”都应指人,与“世人”相对的便是“自身”。全句应翻译为:自己的安适,无暇考虑;世人的批评,不敢逃避。
即时小练
5.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孔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又云:“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馀不足观也已。”然则可俭而不可吝已。俭者,省约合礼之谓也;吝者,穷急不恤之谓也。今有施则奢,俭则吝;如能施而不奢,俭而不吝,可矣。(选自《颜氏家训·治家》)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俭省,说的是合乎礼的节省;吝啬,说的是对那些处于困难危急情境的人也不体恤。(关键点:“之谓”为宾语前置)
参考译文
孔子说:“奢侈了就会变得不恭顺,节俭了就会显得鄙陋。与其不恭顺,还不如鄙陋一些。”又说:“如果有周公那样的才能和美德,如果他既骄傲又吝啬,那么他其他各方面(的优点)也就不值得一提了。”这样说来是可以俭省而不可以吝啬了。俭省,说的是合乎礼的节省;吝啬,说的是对那些处于困难危急情境的人也不体恤。现在往往是讲施舍就显得奢侈,讲节俭就显得吝啬;如果能够做到施舍而不奢侈,俭省而不吝啬,那就可以了。
6.(2015·重庆)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吾里有徐先生若虚者,郡大姓也。年十五举进士,即谢归业医。人有一方之良,一言之善,必重币不远数百里而师之,以必得乃止。历数十年,其学大成,著《易简归一》数十卷。
(选自元·揭傒斯《赠医者汤伯高序》)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只要)别人有一个好的药方,有一句有价值的(医学)见解,必定携重金不远数百里去拜他为师,一定要得到才罢休。(关键点:“一方之良”“一言之善”为定语后置;“重币”“师”,根据句中语法搭配关系,活用为动词,译为“携重金”“拜……为师”)
(三)特别关注从人物对话中截取片段要求翻译的语句的语境
从人物对话中截取语句翻译,是命题者较通行的做法,考生对这样的语句的语境关注远远不够,以致出现译不准、改变原意的情况。如何关注这类语句的语境呢?
1.了解说话人对话前后语境,如是在什么样的情境下说这番话的,是对谁说的,对话之后的结果如何,等等。
2.关注该语句所在“说话”中的语境,如它的前面是什么内容,后面是什么内容,说话的目的是什么。尤其是句中人称代词和省略内容,避免把说话者的人称搞错,如句中代词“之”本该译为“我”却译成了“他”等。
即时小练
7.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殷峤,字开山,雍州鄠县人。神龙初,再迁给事中。时雍州人韦月将上书告武三思不臣之迹,反为三思所陷,中宗即令杀之。时方盛夏,上表曰:“月将诬构良善,故违制命,准其情状,诚合严诛。但今朱夏在辰,天道生长,即从明戮,有乖时令。谨按《月令》:‘夏行秋令,则丘隰水潦,禾稼不熟。’陛下诞膺灵命,中兴圣图,将弘羲轩之风,以光史策之美,岂可非时行戮,致伤和气哉,君举必书,公其思之,伏愿详依国典。许至秋分,则知恤刑之规,冠于千载;哀矜之惠,洽乎四海。”中宗纳峤所奏,遂令决杖,配流岭表。
(选自《旧唐书·殷峤传》)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怎可以违背时令而进行杀戮,以至于伤害和气?君主的举动必须记载于史书,陛下还是考虑一下,希望详细依照国家法典。[关键点:“行戮”(“进行杀戮”“施行死刑”)、“其”(“还是”等)、“伏愿”(“私下希望”“我跪地希望”等),保持文意通顺]
参考译文
殷峤,字开山,雍州鄠县人。神龙初年,殷峤两次升任给事中。当时雍州人韦月将上书告发武三思的不轨行为,反而被武三思诬陷,中宗立即命令杀掉韦月将。当时正值盛夏,殷峤上表说:“韦月将诬告忠臣,有意违背诏命,依据他的情状,的确应当严厉诛杀。但如今是酷夏季节,天道让万物生长,在这时公开杀戮,违背了时令。谨依照《月令》:‘夏行秋令,则会使低湿的地方发生水涝,庄稼不能成熟。’陛下承受天命,中兴圣业,将弘扬伏羲、轩辕的风范,而光大史册的美名,怎可以违背时令而进行杀戮,以至于伤害和气?君主的举动必须记载于史书,陛下还是考虑一下,希望详细依照国家法典。允许等到秋分处决,以使陛下审慎用刑罚的规范,光照千载;又使陛下哀怜的仁惠,遍及四海。”中宗采纳了殷峤的表奏,便下令对韦月将处以杖刑,流放岭外。
8.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贾黯,字直孺,邓州穰人。黯自以年少遭遇,备位谏官,果于言事。时言者或论事亡状[注],辄戒励穷诘。黯奏:“谏官、御史,迹既疏远,未尝预闻时政,不免采于传闻,一有失言,而诘难沮辱随之,非所以开广言路。请如唐太宗用王珪、魏徵故事,每执政奏事,听谏官一人随入。”
时帝初即位,王广渊、周孟阳以藩邸之旧,数召对。黯言:“俊义满朝,未有一被召者,独亲近一二旧人,示天下以不广。请如太宗故事,召侍从馆阁之臣,以备顾问。”帝尝从容谓黯曰:“朕欲用人,少可任者。”黯对:“天下未尝乏人,顾所用如何尔。”退而上五事:一、知人之明,二、养育以渐,三、材不求备,四、以类荐举,五、择取自代。(选自《宋史·列传第六十一》)
注 状:状文。
(1)请如唐太宗用王珪、魏徵故事,每执政奏事,听谏官一人随入。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帝尝从容谓黯曰:“朕欲用人,少可任者。”黯对:“天下未尝乏人,顾所用如何尔。”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请求像唐太宗任用王珪、魏徵进谏旧例,每当执政上奏言事,任凭谏官一人随时进入。(关键点:如、用、故事、每、听)
(2)皇帝曾经私下对贾黯说:“我想任用人才,但很少有可以任用的人。”贾黯回答说:“天下从来就不缺少人才,只不过是如何使用罢了。”(关键点:尝、者、乏、顾、尔)
参考译文
贾黯,字直孺,邓州穰县人。贾黯以他少年时的遭遇,担任谏官,敢于上书言事。这时进谏者有的论事没有状文,就严厉警告不断地责问。贾黯上奏说:“谏官、御史,既然已被朝廷疏远,不曾参预朝廷政事,不免利用一些传闻,一旦有不符之处,朝廷就对他们加以责难阻挠辱骂,这不是广开言路的办法。请求像唐太宗任用王珪、魏徵进谏旧例,每当执政上奏言事,任凭谏官一人随时进入。”
英宗即位之初,王广渊、周孟阳由于是先朝旧臣,多次被英宗召见问对。贾黯说:“满朝的贤才之臣,没有一个被召见,单独对一两位先朝旧臣表示亲近,这是向天下表示本朝不宏大。请求像太宗过去一样,召见侍从馆阁大臣,来作为顾问。”皇帝曾经私下对贾黯说:“我想任用人才,但很少有可以任用的人。”贾黯回答说:“天下从来就不缺少人才,只不过是如何使用罢了。”退朝后贾黯就五件事给英宗上书:一、了解人才的才智,二、逐步培养人才,三、不要对人才求全责备,四、按条例推举人才,五、有所选择地加以任用。
(四)将译好的句子代入语境检验,看看是否合乎文理、事理、情理,是否与上下文连贯衔接、顺畅得当
核心题点二:精准翻译三大“得分点”
一、精准翻译关键实词
(一)审题要审出关键实词
说到审题,似乎与文言翻译不搭界。其实,文言翻译也有个审题问题。所谓文言翻译审题,就是一审语境,审该句的外部语境(上下文),审该句的内部语境(句意重点和句间关系);二审采分点,只有审出采分点,才知道在哪里应该格外注意,才能得分。就实词而言,哪些实词可能成为采分点呢?
1.从词性上看,首先是动词,其次是形容词、名词。另外,代词也不可忽视,如2012年高考江苏卷的“尔曹”一词。
2.从频率上看,120个常用实词和其他次常用实词(以课本出现的居多)常作为采分点。
3.从特殊性来看,与现代汉语同形的词语(如“妻子”“前进”“亲信”)可能是重要实词;用其本来意思实在讲不通的通假字可能是重要实词;符合活用规律的词语(如两个名词连用,主谓之间的名词,带了宾语的名词、形容词)可能是重要实词;较难理解,需要借助推断的实词可能是重要实词。
在确认这些实词为采分点后,就用一些特殊符号(如着重号)标出,以便在翻译中落实。
(二)精准翻译五类关键实词
1.精准翻译古今异义词
古今异义词是十分重要的得分点,考试中将其设为采分点的频率相当高。它有两种情况:一是单音节的同形异义词,如“走”“谷”“金”等,译时要特别把其古今义区别开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二是类似今天双音节词的同形异义词,如“祖父”“妻子”“其实”等,一般情况下要把它当成两个词拆分开来翻译。
即时小练9
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杜镐,字文周,常州无锡人。幼好学,博贯经史。太宗观书秘阁,询镐经义,进对称旨,即日改虞部员外郎,加赐金帛。再迁驾部员外郎,与朱昂、刘承珪编次馆阁书籍。事毕,赐金紫,改直秘阁。会修《太祖实录》,命镐检讨故事,以备访问。(选自《宋史·列传第五十五》)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事情完成后,杜镐被赏赐金鱼袋和紫衣,改任在秘阁当值。正赶上编修《太祖实录》,(皇帝)命杜镐搜集整理太祖以往的事迹,以备查访询问。(关键点:“直”,当值;“会”,恰逢、正赶上;“检讨”,整理、查核;“故事”,旧例,以往的事迹;“访问”,查访询问)
参考译文
杜镐,字文周,常州无锡人。杜镐自幼好学,博通经史。太宗在秘阁读书,向杜镐询问经书的含义,杜镐的回答都很符合太宗的心意,当天就改任杜镐为虞部员外郎,并赏赐给他金帛。皇帝又升他为驾部员外郎,与朱昂、刘承珪按照次序编排皇家馆阁所藏书籍。事情完成后,杜镐被赏赐金鱼袋和紫衣,改任在秘阁当值。正赶上编修《太祖实录》,(皇帝)命杜镐搜集整理太祖以往的事迹,以备查访询问。
2.精准翻译活用实词
翻译含有词类活用的句子也是命题者特别关注的一项内容。碰到活用词,其法有二:
一是根据语法准确判断。首先要学会利用语法分析。如名词活用为动词,有多种语法特征:两个名词连用,其一必活用为动词;“而”前或后的名词必活用为动词;“之”前“所”后、副词后的名词必活用为动词,等等。然后再联系具体语境进行分析,确定其词类活用的类型,并据此推断其意义。
二是译到位。何谓译到位?即必须用一套用语把它在语境中的词性连同词义译出来。例如,(1)名词活用为动词,有两种译法。一是换词法,用现代汉语的动词去换古代汉语的名词。如“左右欲刃相如”,“刃”译为“杀”。二是扩充法,将原单音节名词扩充为一个现代汉语双音节动词。如“沛公军霸上”,“军”译为“驻军”。(2)名词作状语,一般要带“用……”“在……”“像……”的词语。(3)名词、动词和形容词的使动、意动用法,可译为“使……(动词)”或“以……为”(或“认为……是”)。(4)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必须在其后加上相应的名词(人或物)。
即时小练10
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蔡道宪,字元白,晋江人。崇祯十年进士。为长沙推官。吉王府宗人恣为奸,道宪先治而后启王。王召责之,抗声曰:“今四海鼎沸,寇盗日滋。王不爱民,一旦铤而走险,能独与此曹保富贵乎?”王悟,谢遣之。
十六年五月,张献忠陷武昌,长沙大震。湖广巡抚王聚奎远驻袁州,惮贼不敢进。道宪亦请移岳,聚奎不从。贼果以八月陷岳州,直犯长沙。先是,巡按御史刘熙祚令道宪募兵,得壮丁五千训练之,皆可用。至是亲将之,与总兵官尹先民等扼罗塘河。聚奎闻贼逼,大惧,撤兵还城。道宪曰:“去长沙六十里有险,可栅以守,毋使贼逾此。”又不从。
(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八十二》)
(1)今四海鼎沸,寇盗日滋。王不爱民,一旦铤而走险,能独与此曹保富贵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道宪曰:“去长沙六十里有险,可栅以守,毋使贼逾此。”又不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现在天下纷乱,寇盗一天天增多。如果大王您不爱惜百姓,一旦他们铤而走险,您能独自和这些族人保住富贵吗?(关键点:“四海”“鼎沸”“日滋”“此曹”应准确译出,“铤而走险”不必译,但其主语不能错)
(2)蔡道宪说:“距离长沙六十里有个险要之地,你可以在那里修栅栏来扼守,不要让贼兵越过此地。”王聚奎又不听从。(关键点:去、险、栅、毋、逾)
参考译文
蔡道宪,字元白,晋江人。崇祯十年考中进士。担任长沙推官。吉王府的族人恣意为非作歹,蔡道宪先加以惩治,然后才向启王通报。启王召蔡道宪来责问,蔡道宪高声说:“
现在天下纷乱,寇盗一天天增多。如果大王您不爱惜百姓,一旦他们铤而走险,您能独自和这些族人保住富贵吗?”启王醒悟,表示道歉,客气地送走蔡道宪。
崇祯十六年五月,张献忠攻陷武昌,长沙大受震惊。湖广巡抚王聚奎远远地驻守在袁州,害怕贼人,不敢前进。蔡道宪也请求他转移到岳州,王聚奎没有听从。贼兵果然在八月攻陷了岳州,又直进犯长沙。在此之前,巡按御史刘熙祚命令蔡道宪招募士兵,得到五千壮丁,对他们加以训练,这些壮丁全都成了可用的力量。到了这个时候,蔡道宪亲自率领他们,与总兵官尹先民等人一道扼守罗塘河。王聚奎听说贼兵逼近,大为恐惧,撤兵回到城里。蔡道宪说:“距离长沙六十里有个险要之地,你可以在那里修栅栏来扼守,不要让贼兵越过此地。”王聚奎又不听从。
3.精准翻译多义实词
重要实词虽然有许多义项,但在具体句子中只能有一个义项切合。因此,要学会利用上下文的具体语境来确定该实词的准确义项。在语境中确定多义词的义项,特别要注意一词中几个相近而又易混的义项。如“爱”字,义项“爱护”“爱怜”“爱惜”较难区分;“坐”字,义项“犯罪”与“判罪”易混;“治”字,何时作“治理”讲,何时作“治理得好、天下太平”讲等。不管多么易混,只要真正到了语境中,就只有一个义项是最恰当的。这时,也只有细辨语境,代入检验来确定了。记住:只要把词放在句中理解,把句放在段(篇)中读,一切问题皆有可能解决。
即时小练11
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常居代雁门,备匈奴。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府,为士卒费。日击数牛飨士,习射骑,谨烽火,多间谍,厚遇战士。为约曰:“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敢战。如是数年,亦不亡失。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赵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将。
岁余,匈奴每来,出战。出战,战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复请李牧,牧杜门不出,固称疾。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牧曰:“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王许之。
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年无所得,终以为怯。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于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十万人,悉勒习战。大纵畜牧,人民满野。匈奴小入,佯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单于闻之,大率众来入。李牧多为奇阵,张左右翼击之,大破杀匈奴十余万骑。灭襜褴
,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 (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1)日击数牛飨士,习射骑,谨烽火,多间谍,厚遇战士。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匈奴小入,佯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他下令每天杀几头牛犒劳士兵,教士兵射箭、骑马,谨慎地把守烽火台,多派侦察人员,优待战士。(关键点:飨、谨、遇,句意对)
(2)匈奴如果侵入边境来抢掠,应赶快进入营垒(城堡)坚守,有胆敢(擅自)捕捉俘虏的处斩。(关键点:即、收保,句意对)
(3)匈奴派出小股兵力入侵,(李牧)假装败逃,丢下几千人给匈奴。(关键点:佯、委,句意对)
参考译文
李牧是赵国镇守北部边境的优秀将领。常年驻扎在代地雁门郡,防御匈奴。他有权根据实际需要任命官吏,城市的税收都送进将军幕府中,作为士兵的费用。他下令每天杀几头牛犒劳士兵,教士兵射箭、骑马,谨慎地把守烽火台,多派侦察人员,优待战士。制定规章说:“匈奴如果侵入边境来抢掠,应赶快进入营垒(城堡)坚守,有胆敢(擅自)捕捉俘虏的处斩。”匈奴每次入侵,烽火台就严谨地举烽火报警,战士们随即进入营垒防守,不敢应战。这样过了好几年,也没有什么伤亡和损失。可是匈奴认为李牧是胆小怕事,即使是赵国的边防兵也认为“我们的将军胆小怕事”。赵王责备李牧,李牧仍像以前一样。赵王发怒,调他回京,派另外的人替代他边将的职务。
(这样过了)一年多,匈奴每次来侵犯,(新将领都)领兵出战。每次出战,多是失利,伤亡损失很多,边境上老百姓不能耕种、放牧。又请李牧出山,李牧闭门不出,坚持说自己有病。赵王就又强迫起用他去统率军队,李牧说:“大王一定要任用我,(要让)我像以前那样做,我才敢接受命令。”赵王答应了他。
李牧到达边境,按照原来的法规、号令办事。匈奴好几年一无所得,(但是人们)始终认为李牧胆怯。守边的士兵常得到奖赏却不被使用,都希望与匈奴一战。这时(李牧)就准备了经过挑选的兵车一千三百辆,精选出战马一万三千匹,(曾经获得)百金奖赏的勇士五万人,能拉硬弓的优秀射手十万人,全部组织起来进行军事演习。大张旗鼓地允许放牧,(让)人民布满山野。匈奴派出小股兵力入侵,(李牧)假装败逃,丢下几千人给匈奴。匈奴单于听到这个消息,率领大批军队入侵。李牧大量布下灵活奇特的战阵,从左右两边包抄反击匈奴,大败匈奴,斩杀匈奴十几万人马。接着消灭襜褴,打败东胡,迫使林胡投降,单于逃跑。这次战役以后的十几年,匈奴不敢接近赵国边境城邑。
4.精准翻译疑难词
考场翻译中一定会碰到疑难词。命题者是想用这些“拦路虎”来考查考生的语境把握能力和推断能力。对此,不要紧张,相信依据语境和平日的积累一定会有解决的办法。只要能联系语境,善用多种推断方法,一定会准确译出这些疑难词。
疑难词有以下两种情况需好好处理:
①该字或其义极陌生,但调动平时的积累或结合语境一定可以推断出来。
②该字(或词语)理解困难因文化常识积累不够所致,此时必须积累文化常识。如古人名字称谓知识,或专有名词,如“致仕”(指官员退休)等。通常表现是不懂古人名字称谓而强行翻译。
即时小练12
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石扬休平生好殖财。因使契丹,道感寒毒,得风痹,谒告归乡,别坟墓。扬休初在乡时,衣食不足,徒步去家十八年。后以从官还乡里,畴昔同贫窭之人尚在,皆曰:“昌言来,必赒我矣。”扬休卒不挥一金,反遍受里中富人金以去。(选自《宋史》)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石扬休)后以侍从官身份还乡,往昔一同生活贫苦的人还在,都说:“石昌言来,肯定会救济我们了。”(关键词:畴昔、贫窭、赒)
参考译文
石扬休平生好聚财。出使契丹时,因路上受寒,得了风痹病,申请告假回乡,祭扫祖先坟墓。石扬休早先在家乡时,衣食不足,徒步离家十八年。后以侍从官身份还乡,往昔一同生活贫苦的人还在,都说:“石昌言来,肯定会救济我们了。”石扬休结果一文钱也没有拿出来,反而到处接受乡里富人的钱而去。
5.精准翻译通假字
通假字虽然不常出现在翻译中,但是准确识别并翻译到位是翻译的一种重要能力。能否译出通假字的本字本义,关键在于识别。翻译时,如果照某字的一般意义翻译不通,就应该考虑该字是不是通假字。而要找出其“通”的是何字,则大多需要从该字的同音字或形近字上去考虑。找出本字后翻译出来,如果觉得它很合乎语境,那就说明译对了这个得分点。
即时小练13
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辛次膺,莱州人。绍兴间,擢右正言。除直秘阁、湖南提刑。金好成,次膺极愤慨,痛谏曰:“臣近观邸报,乃知朝廷遽欲屈己称藩,臣未知其可。‘父之仇不与共戴天,兄弟之仇不反兵。’弃仇释怨,降万乘之尊以求说于敌,天下之人,果能遂亡怨痛以从陛下之志乎?”书奏,不报。金陷三京。(选自《宋史·辛次膺传》)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陛下放弃仇恨,宽释怨怼,使您这万乘之尊的帝王身份降下来来取悦仇敌(金朝),天下的百姓,果真就能消除他们的怨痛来遵从陛下的志向吗?(关键点:降、说、果、从)
参考译文
辛次膺,莱州人。高宗绍兴年间,擢官担任右正言。担任直秘阁、湖南提刑。宋金和约修成,辛次膺听说后极其愤慨,痛谏说:“臣近来观看邸报,才知道朝廷突然委屈自己向金朝自称藩国,臣不知这样做对不对。古语说‘父之仇不报不与敌人共戴天,兄弟之仇不报不撤兵’。陛下放弃仇恨,宽释怨怼,使您这万乘之尊的帝王身份降下来来取悦仇敌(金朝),天下的百姓,果真就能消除他们的怨痛来遵从陛下的志向吗?”书奏,朝廷没有回复。不久,金朝攻陷宋的三座城。
二、精准翻译关键虚词
(一)审题要审出关键虚词
1.如果句中出现了高频虚词(即《考试说明》规定的18个虚词),尤其是“以”“其”“因”“乃”等词,它们可能是得分点的虚词。
2.如果句中出现了常见的副词,如“比”“已”“既而”“辄”等,它们可能是得分点的虚词。
3.如果句中出现了复音虚词,如“所以”“无乃”“庶几”“得无”“奈何”“何以”
等,它们可能是得分点的虚词。
(二)精准翻译三类关键虚词
1.精准翻译高频虚词
所谓高频虚词,是指在翻译中被设为得分点频率较高的虚词,主要有“以”“其”“因”“乃”四个。“以”频率最高,在语境中,主要译准其介词义,如“用(拿)”“把”“根据”“凭借”等义项;译准其连词义,如“因为”。另有实词义“以为”“率领”也不可忽视。“其”,翻译中考查较多的是其指示代词义“那”“那些”,活用为第一人称的“我”“自己”;另一重点是其语气副词义,如表示推测的“大概”,表示反问的“难道”,表示期许的“可要”“一定”,表示婉商的“还是”等,这些都需要结合“其”在句中的位置及语境准确译出。“因”,主要考查的是“于是(就)”“趁机”“通过”“用来”等义项在语境中的确定。“乃”,主要是语境中“于是”“才”“竟然(却)”三个义项的辨析。
即时小练
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4.(2015·重庆)楚俗信巫不信医,自三代以来为然,今为甚。凡疾不计久近浅深,药一入口不效,即屏去。至于巫,反覆十数不效,不悔,且引咎痛自责,殚其财,竭其力,卒不效,且死,乃交责之曰,是医之误,而用巫之晚也。(选自元·揭傒斯《赠医者汤伯高序》)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用尽他们的钱财,耗尽他们的精力,最终不见效,将要死了,反而相互指责说,这是医生的失误,而找巫师太晚了。(关键点:卒、且、乃、是)
15.(史弼)迁河东太守,受诏当举孝廉,弼知多权贵请托,乃豫敕断绝书属。中常侍侯览果遣诸生赍书请之,积日不得通。生乃以它事谒弼,而因达览书。弼大怒曰:“太守忝荷重任,当选士报国,尔何人而伪诈无状!”命左右引出。(选自《后汉书·史弼》)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诸生就用其他的事为借口拜见史弼,于是趁机送上了侯览的书信。(关键点:以、谒、因、达)
2.精准翻译常见副词
文言虚词主要包括连词、介词、副词、助词。其中副词,尤其是常用副词,在翻译中出现频率高,定为得分点的不少。如2009年高考江苏卷译句“然而卒无补于明之亡也”中的
“卒”。常见常用的副词主要有:
(1)表程度:少、稍、略,愈、益、弥、更,最、极、甚、残、太、至、尤、良、大、绝、特、颇。
(2)表范围:悉、皆、咸、俱、举、毕、凡,唯、特、徒、独、直、第、但、止、则、仅。
(3)表共同:共、同、并、相。
(4)表时间:既、已、曾、尝,向、初、曩、始、昔,常、素、雅、恒,方、正、适、会,俄、旋、寻、臾、未几、无何、斯须、既而,急、遽、猝、立、即,将、且、行将,终、卒、竟。
(5)表语气:必、诚、信、固、果,不、弗、未、非、靡、亡、否、勿、毋、莫、无,殆、盖、庶、其、得无、无乃、庶几,岂、宁、庸、其。
(6)表频率:屡、数、辄、每、频、累,复、更、再、又、亟。
(7)表敬谦:幸、辱、伏惟,窃、敢、请、敬、谨。(该部分词翻译时不必译出)
即时小练16
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韦贯之,名纯,避宪宗讳,遂以字行。少举进士。德宗末年,人有以贯之名荐于京兆尹李实者,实举笏示所记曰:“此其姓名也,与我同里,素闻其贤,愿识之而进于上。”说者喜,骤以其语告于贯之,且曰:“子今日诣实而明日受贺矣。”贯之唯唯,数岁终不往,然是后竟不迁。
永贞中,始除监察御史。有张宿者,有口辩,得幸于宪宗,擢为左补阙。将使淄青,宰臣裴度欲为请章服。贯之曰:“此人得幸,何要假其恩宠耶?”其事遂寝。宿深衔之,卒为所构,诬以朋党,罢为吏部侍郎。(据《旧唐书》《新唐书》删改)
(1)说者喜,骤以其语告于贯之,且曰:“子今日诣实而明日受贺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事遂寝。宿深衔之,卒为所构,诬以朋党,罢为吏部侍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向李实)推荐(韦贯之)的人很高兴,急忙把李实的话告诉韦贯之,并且说:“
你今天到李实那里去,明天就能受到庆贺。”(关键点:说者、骤、且、诣,句意通顺)
(2)这件事就停止不办了。张宿对此怀恨在心,(韦贯之)最终还是被张宿陷害,诬陷他结朋连党,罢免了他的官职,让他做了吏部侍郎。(关键点:寝、衔、构,“卒为所构”被动句式,句意通顺)
参考译文
韦贯之,名纯,避宪宗名讳,以字行于世。年轻时就考中进士科。德宗末年,有人把韦贯之推荐给京兆尹李实,李实举起笏板给人看他所记下来的名字,说:“这是他的姓名,和我是同乡,一向听说他很贤能,希望认识他,然后引荐给皇上。”(向李实)推荐(韦贯之)的人很高兴,急忙把李实的话告诉韦贯之,并且说:“你今天到李实那里去,明天就能受到庆贺。”韦贯之唯诺而已,但几年中始终不肯前往,这件事之后他的官位也没有升迁。
永贞年间,韦贯之才被授任为监察御史。有个叫张宿的人,很有口才,受到宪宗的宠幸,被提升为左补阙。(张宿)将要出使淄青,宰相裴度要替他请求章服。韦贯之说:“此人已备受皇帝宠幸,为何还要再给他优厚的宠幸呢?”这件事就停止不办了。张宿对此怀恨在心,(韦贯之)最终还是被张宿陷害,诬陷他结朋连党,罢免了他的官职,让他做了吏部侍郎。
3.精准翻译复音虚词
复音虚词也叫固定虚词,它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世代沿用,约定俗成。因此,译句中只要出现它们,按照固定义翻译就行了。这类虚词多与固定句式结合在一起,翻译时适当注意句式。请看部分例子。
固定虚词
固定语义
无乃
恐怕
庶几
或许/希望
无以
没有用来……的
无所
没有什么……的(人、事、地方)
然而
既然这样,那么(但是)……
虽然
虽然(即使)如此,但是……
向使
假设,如果
即时小练
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7.范滂,字孟博,是汝南征羌人也。迁光禄勋主事。时陈蕃为光禄勋,滂执公仪诣蕃,蕃不止之,滂怀恨,投版弃官而去。郭林宗闻而让蕃曰:“若范孟博者,岂宜以公礼格之?今成其去就之名,得无自取不优之议也?”蕃乃谢焉。(选自《后汉书·范滂传》)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像范滂这样的人才,怎么能够按照官府礼仪(属下参见上司的礼仪)来要求他呢?现在成全他辞官的名声,难道不是自己选择了不好的议论吗?(关键点:“若……者”、格、去就、得无)
参考译文
范滂,字孟博,是汝南征羌人。范滂升迁为光禄勋主事。当时陈蕃担任光禄勋,范滂按照属下参见上司的礼仪拜访陈蕃,陈蕃没有阻止他,范滂心怀不满,扔下笏板弃官离开。郭林宗听说后就责备陈蕃说:“像范滂这样的人才,怎么能够按照官府礼仪(属下参见上司的礼仪)来要求他呢?现在成全他辞官的名声,难道不是自己选择了不好的议论吗?”陈蕃于是向范滂道歉。
18.(韩)滉,字太冲,性强直,明吏事,莅南曹五年,薄最详致。大历十二年秋,大雨害稼什八,京兆尹黎干言状,滉恐有所蠲贷,固表不实。代宗命御史行视,实损田三万余顷。始,渭南令刘藻附滉,言部田无害,御史赵计按验如藻言,帝又遣御史朱敖覆实,害田三千顷。帝怒曰:“县令,所以养民,而田损不问,岂恤隐意邪?”贬南浦员外尉,计亦斥为丰州司户员外参军。(选自《新唐书》)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县令,是用来抚养百姓的,而庄稼损失却不过问,哪里有怜悯百姓疾苦的心意呢?(关键点:所以、恤隐、句式)
参考译文
韩滉,字太冲,性格耿直,精通吏治,在南曹任职五年,簿籍文书详尽细致。大历十二年秋天,大雨损害庄稼十有八成,京兆尹黎干上奏报告情况,韩滉恐怕会蠲免赋税赈贷百姓,坚持说表奏不实。代宗命御史前往巡察,实际损失三万余顷田地。起初,渭南令刘藻依附韩滉,说本县境内没受损失,御史赵计核查确如刘藻所说,皇帝又派遣御史朱敖审察核实,受害田地有三千顷。皇帝发怒说:“
县令,是用来抚养百姓的,而庄稼损失却不过问,哪里有怜悯百姓疾苦的心意呢?”被贬为南浦员外尉,赵计也被贬为丰州司户员外参军。
三、精准翻译特殊句式
(一)善于根据语言标志辨识特殊句式
特殊句式这个小考点在平时考试中涉及不多,考生能把特别明显的句式译出,但对其他稍复杂的句式往往会因忽略而丢分。原因多样,但一个主要原因是句式意识不强,尤其是不会通过语言标志词译准特殊句式。事实上,只要能辨识出特殊句式,译准不成问题。辨识特殊句式,除结合文意外,强化根据语言标志词辨识特殊句式这一方法意识也十分重要。
译出特殊句式,是以快速、准确地识别特殊句式为前提的。
1.审题时要具备“语言标志意识”。
特殊句式一般都有语言标志,如判断句多以“……者……也”或“乃”“即”“皆”“则”等作标志,被动句多以“为”“见”“于”等作标志。考生应特别注意这些标志词。
2.注意容易被忽略的定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无被动标志的被动句、无判断标志的判断句、表反问的固定句式和省略句。
总之,平时要多积累,在审题时方能激活原有记忆,借助语境进行辨识。
(二)精准翻译四类特殊句式
1.精准翻译无标志判断句和特殊句式
一般而言,特殊句式总有语言标志,这些标志就是我们判断句式的主要依据,包括判断句和被动句。但也有例外,就是不带任何标志的意念判断句和被动句。因为无标志,所以较隐蔽。要想译到位,全凭对文意的把握。当然,也有小技巧可以辅助。如无标志判断句,译时可加“是”字而意思不变。句中出现了“是”字,当它处在主语位置时,“是”是“这”的意思,该句一般为判断句,如“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对于无标志被动句,可用两个方法判断。①在动词前或后加上“被”而未改变句子的基本意义的,是被动句。如“匹夫不可夺志也”,在动词“夺”前面加“被”,没能改变句子原来的意思,所以这是一个被动句。②主谓结构的句子能够变成动宾结构主动句的,是被动句。如杜牧《阿房宫赋》中的“函谷举”,可以将其变为“举函谷”。
即时小练
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9.(2013·广东)咏(指传主张咏)与青州傅霖少同学。霖隐不仕。咏既显,求霖者三十年,不可得。至是来谒,阍吏白傅霖请见,咏责之曰:“傅先生天下贤士,吾尚不得为友,汝何人,敢名之!”(选自《宋史·张咏传》)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傅先生是天下很有才德的人,我尚且不能和他成为朋友,你是什么人,竟敢直呼他的名字!(关键点:“傅先生”与“天下贤士”都是名词性的,这是一个名词性成分直接作谓语的判断句,翻译时应补出来谓语动词“是”;“名”与后面的“之”连用,“之”作宾语,所以“名”是名词活用为动词)
参考译文
张咏与青州人傅霖年轻时一同求学。傅霖一直隐居不愿出仕。张咏显达以后,访求傅霖三十年,始终没找到。到这时傅霖前来拜会张咏,守门的小吏报告说傅霖请求拜见,张咏责备他说:“傅先生是天下很有才德的人,我尚且不能和他成为朋友,你是什么人,竟敢直呼他的名字!”
20.杨因见赵简主曰:“臣居乡三逐,事君五去,闻君好士,故走来见。”简主闻之,绝食而叹,跽而行。左右进谏曰:“居乡三逐,是不容众也;事君五去,是不忠上也。今君有士,见过八矣。”简主曰:“子不知也。夫美女者,丑妇之仇也;盛德之士,乱世所疏也;正直之行,邪枉所憎也。”遂出见之,因授以为相,而国大治。(选自刘向《说苑·尊贤》)
(1)臣居乡三逐,事君五去,闻君好士,故走来见。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居乡三逐,是不容众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我在家乡,三次被人驱逐;侍奉国君,又有五次被撤职。听说您喜爱士人,特地跑来见您。(关键点:“走”,跑;句意通顺)
(2)(他)在家乡三次被人驱逐,这说明他不受大家欢迎。(关键点:“居乡三逐”,意念被动句;“是”,表示判断;“不容众”,省略了“于”的被动句)
2.精准翻译宾语前置句
宾语前置句在特殊句式中类型最多,较为复杂,翻译时要细心辨别。
宾语前置句类型
例 句
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
用“之”或“是”为标志,强调宾语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②唯利是图(成语)
代词“自”作宾语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阿房宫赋》)
即时小练21
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楚令尹子文之族,有干法者,廷理拘之,闻其令尹之族也而释之。子文召廷理而责之,致其族人于廷理曰:“不之刑也,吾将死。”廷理惧,遂刑其族人。成王闻之,不及履而至于子文之室曰:“寡人幼少,置理失其人,以违夫子之意。”于是黜廷理而尊子文,使及内政。国人闻之曰:“若令尹之公也,吾党何忧乎!”(选自《说苑·至公》)
(1)楚令尹子文之族,有干法者,廷理拘之,闻其令尹之族也而释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之刑也,吾将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国人闻之曰:“若令尹之公也,吾党何忧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楚国令尹子文的族人有触犯刑法的,法官逮捕了他,听说是令尹的族人就又释放了他。(关键点:“令尹”“廷理”,官名;“干”,冒犯,触犯;“拘”,拘押;“释”,释放;“……之族”中的“之”是结构助词,译为“的”;“拘之”“释之”中的“之”都是代词,指“干法者”,译为“他”;“也”,句中语气助词,不译;“而”,就)
(2)不惩治他,我就要去死。(关键点:“刑”,惩罚;“不之刑”,宾语前置,即“不刑之”)
(3)国人听说这件事,说:“像令尹这样办事公正,我们还担心什么呢!”(关键点:第一个“之”
是代词,可译为“这件事”;第二个“之”取消句子独立性;“若”,像;“公”,公正;“党”,古代地方户籍编制单位,五百家为党;“何忧”,宾语前置,即“忧何”,担心什么)
参考译文
楚国令尹子文的族人有触犯刑法的,法官逮捕了他,听说是令尹的族人就又释放了他。子文把法官叫来并责备了他,把他的族人交给法官说:“不惩治他,我就要去死。”法官很害怕,于是就惩治了令尹的族人。楚成王听说这件事,连鞋都没来得及穿,立即来到子文的房间里,说:“我年纪轻,安排法官用人不当,因此违背了您的心意。”于是就罢黜了那个法官,更加敬重子文,由他兼顾内政。国人听说这件事,说:“像令尹这样办事公正,我们还担心什么呢!”
3.精准翻译定语后置句
定语后置句在考场上特别容易被考生忽略,是最不容易译到位的句式。请看下表,用心体会。
定语后置句类型
例 句
用“之+者”或“者”“之”作标志
①马之千里者(《马说》)
②蚓无爪牙之利(《劝学》)
③求人可使报秦者(《廉颇蔺相如列传》)
数量短语作定语后置
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鸿门宴》)
即时小练22
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欧阳公讳晔,字日华。初为随州推官,治狱之难决者三十六。鄂州崇阳,素号难治,乃徙公治之,至则决滞狱百余事。桂阳民有争舟而相殴至死者,狱久不决。公自临其狱,出因坐庭中,去其桎梏而饮食之,食讫,悉劳而还于狱,独留一人于庭。留者色动惶顾,公曰:“杀人者汝也。”囚不知所以然。公曰:“吾视食者皆以右手持匕,而汝独以左手,死者伤在右肋,此汝杀之明也。”囚即涕泣曰:“我杀也,不敢以累他人。”公之临事明辨,犹古良吏,决狱之术多如此。所居,人皆爱思之。(选自《欧阳晔传》)
(1)初为随州推官,治狱之难决者三十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鄂州崇阳,素号难治,乃徙公治之,至则决滞狱百余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桂阳民有争舟而相殴至死者,狱久不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起初他担任随州推官,解决了难以判决的案件三十六件。(关键点:“之+者”定语后置,狱)
(2)鄂州崇阳,向来号称难以治理,于是调欧阳晔去治理崇阳,到了那里,判决了一百多宗久拖不决的案件。(关键点:素、徙;“百余事”作定语后置,译时不强求调整语序)
(3)桂阳有争船相斗至死的百姓,他们的案件长久没有判决。(关键点:“民有争……者”定语后置)
4.精准翻译省略句
省略是文言语言最突出的现象之一。考生必须按照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补出省略成分,这样,才能使译句表意精密、清晰,表达更加流畅。
省略句类型
例 句
省略主语
①沛公军霸上,(沛公)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承前省略主语)
②(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蒙后省略主语)
③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今日之事)甚急!”(《鸿门宴》)(对话省略主语)
省略谓语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承前省略谓语)
②因跪请秦王(击缻)。秦王不肯击缻(《廉颇蔺相如列传》)(蒙后省略谓语)
省略宾语
①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鸿门宴》)(省略动词宾语)
②竖子不足与(之)谋(《鸿门宴》)(省略介词宾语)
省略介词
列坐(于)其次(《兰亭集序》)
省略兼语
使(之)快弹数曲(《琵琶行》)
即时小练23
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房乔,字玄龄,齐州临淄人。贞观元年,代萧瑀为中书令。三年,拜太子少师,固让不受,摄太子詹事,兼礼部尚书。明年,代长孙无忌为尚书左仆射,改封魏国公,监修国史。既任总百司,虔恭夙夜,尽心竭节,不欲一物失所。闻人有善,若己有之。明达吏事,饰以文学,审定法令,意在宽平。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随能收叙,无隔卑贱。论者称为良相焉。二十三年,驾幸玉华宫,时玄龄旧疾发,诏令卧总留台。及渐笃,追赴宫所,乘担舆入殿,将至御座乃下。太宗对之流涕,玄龄亦感咽不能自胜。敕遣名医救疗,尚食每日供御膳。若微得减损,太宗即喜见颜色;如闻增剧,便为改容凄怆。
寻薨,年七十。废朝三日。
(选自《旧唐书·房玄龄传》)
(1)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随能收叙,无隔卑贱。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微得减损,太宗即喜见颜色;如闻增剧,便为改容凄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他)不用求全来选人,不用自己的长处来要求他人,根据他人的才能任用,不因他人的地位卑贱而排斥。(关键点:“格物”,要求他人;“收叙”,任用;“隔”,排斥)
(2)如果(他的病)稍微减退,太宗就高兴得露出喜色;如果听说(病情)加重,(太宗)就因此变得满面凄怆。(关键点:“微”,稍微,略微;补出省略成分“病情”;“见”,露出)
参考译文
房乔,字玄龄,是齐州临淄人。贞观元年,(房玄龄)代萧瑀为中书令。贞观三年,被任命为太子少师,他坚决推辞不接受,代理太子詹事,兼礼部尚书。第二年,代长孙无忌为尚书左仆射,改封
魏国公,监编国史。已担任总领百司的官职以后,日夜虔诚恭敬,用尽全部的心力,不想让每一个人才失去应当处的位置。听到他人的长处,好像自己拥有一样高兴。他对行政事务明晰练达,并且用文献经典来加以整治,审查修订法令,意在宽容和平稳。(他)不用求全来选人,不用自己的长处来要求他人,根据他人的才能任用,不因他人的地位卑贱而排斥。议论的人都称赞他是良相。贞观二十三年,皇上驾临玉华宫,当时房玄龄老病复发,皇上下诏令他睡在总留台。到他渐渐病重,房玄龄追赴玉华宫,坐偏轿入殿,将近到皇帝御座才下轿。太宗对他流泪,房玄龄也感伤悲咽得不能自我控制。下诏派名医救治,掌管皇帝膳食的官员每天给他供应御膳。如果(他的病)稍微减退,太宗就高兴得露出喜色;如果听说(病情)加重,(太宗)就因此变得满面凄怆。
不久去世,享年七十。朝廷三日不上朝。
1.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元鲁自少有大志,聪明敏达,好论当世事,能通其得失。其好恶有异于流俗,故一时与之游者,多天下闻人。皆以谓元鲁之于学行,进而未止,意其且寿,必能成其材,不有见于当世,必有见于后。孰谓不幸而今死矣!元鲁初以父任为建州崇安县尉,不至。以进士中其科,为亳州永城县主簿,又为楚州山阳县主簿。嘉祐六年三月二十九日,以疾卒于官,年三十有五。元鲁且死时,属其僚赵师陟乞铭于余,师陟以书来告。余悲元鲁不得就其志,而欲因余文以见于后,故不得辞也。(选自《曾巩集》卷四十二)
(1)其好恶有异于流俗,故一时与之游者,多天下闻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元鲁且死时,属其僚赵师陟乞铭于余,师陟以书来告。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他的喜好和厌恶跟世俗的人有所不同,所以当时跟他交游的,大多是世间有名望的显达的人。(关键点:好恶、游、闻人,“有异于流俗”状语后置)
(2)元鲁将要去世的时候,嘱咐他的同僚赵师陟向我求写一篇墓志铭,赵师陟用书信寄来告诉我。(关键点:且、属、乞,“乞铭于余”状语后置)
参考译文
戚元鲁从小就有远大志向,聪慧明白敏捷通达,喜欢谈论当今世事,能透彻分析其中的得失。他的喜好和厌恶跟世俗的人有所不同,所以当时跟他交游的,大多是世间有名望的显达的人。我因此认为元鲁的学问品行,精进却未停止,预料他将会长寿,一定能有所成就,(即使)不体现在当代,也一定会体现在后世。谁能料到他非常不幸地现在就去世了呢!元鲁开始时因为他父亲的原因被任命为建州崇安县尉,他没有赴任。后来凭进士登科,做亳州永城县主簿,后来又做楚州山阳县主簿。嘉祐六年三月二十九日,因为疾病死在官任上,年仅三十五岁。元鲁将要去世的时候,嘱咐他的同僚赵师陟向我求写一篇墓志铭,赵师陟用书信寄来告诉我。我很悲痛元鲁没能完成他的志向,想通过我的这篇文章彰显给后人,所以我没法推辞。
2.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希则茂才入官,三举进士不利,命乎数奇。时不见用,宜其夷然拂衣,师心自往,推否泰以消息,轻寄物之去来,渊乎其大雅之君子,而几类于昔贤者乎!未几,君召试中台,以枉于有司,夺席见罢。缙绅议者咸伤冤之,君方澹乎冲襟,竟于使人不能窥也。后数日,赍装具舟,泛然东下。以余辱交者,索言以为赠。
夫恢识宇以见乎远,穷倚伏以至于命,此非可为浅见寡闻者道也。希则,达人尔,可一言之。以希则之资材识业而沉冥郁堙[注],岂非天将张之而固翕之邪?不然,何徘徊而若此也?觞行酒半,坐者皆欲去,操觚率然,辞不逮意。(选自《欧阳修集·送方希则序》)
注 沉冥郁堙:埋没,湮没。
(1)缙绅议者咸伤冤之,君方澹乎冲襟,竟于使人不能窥也。后数日,赍装具舟,泛然东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夫恢识宇以见乎远,穷倚伏以至于命,此非可为浅见寡闻者道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那些议政的官绅们都为他痛心鸣冤,方希则襟怀正直恬淡,以至于让人无法窥探。此后几天,整顿好装束,准备好船只,飘然向东而去。(关键点:伤冤、澹乎、赍,句意对)
(2)扩大见识和器宇来放远自己的眼光,穷尽祸福依存的道理来知晓命运,这不是能给那些目光短浅见闻不广的人说的。(关键点:恢、穷,“非可为……道也”句式)
参考译文
方希则凭秀才的身份被举荐担任官职,多次参加进士考试都没有考中,命运屡次遭受不幸。不为当朝所用,当然要平静地离开,顺遂自己的心意做事,推求好坏运气的征兆,看淡身外之物的去留,比那些学识渊博的君子深广,很像过去那些贤能的人!不久,方希则经由皇帝面试选拔做了中台,因被有司冤枉,而被罢免官职。那些议政的官绅们都为他痛心鸣冤,方希则襟怀正直恬淡,以至于让人无法窥探。此后几天,整顿好装束,准备好船只,飘然向东而去。因为和我是朋友,向我索要文章作为赠物。
扩大见识和器宇来放远自己的眼光,穷尽祸福依存的道理来知晓命运,这不是能给那些目光短浅见闻不广的人说的。方希则是通达的人,完全可以和他谈。凭着方希则的禀赋学识却被埋没湮灭,难道不是上天将要让他显扬却一定(先)让他收敛吗?如果不是这样的话,为什么会困顿到这种地步呢?饯行的酒已经进行到一半,在座的人都要离开,我轻率贸然地写下这些文字,言辞不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心意。
3.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程骏,字驹,少孤贫,居丧以孝称。师事刘延明,性机敏好学,昼夜无倦。献文屡引骏与论《易》《老》义,谓群臣曰:“朕与此人言,意甚开畅。”问骏年,对曰:“六十一。”帝曰:“昔太公老而遭文王,卿今遇朕,岂非早也?”骏曰:“臣虽才谢吕望,陛下尊过西伯。觊天假余年,竭《太公兵法》之效。”延兴末,高丽王琏求纳女于掖庭,假骏散骑常侍,赐爵安丰男,持节如高丽迎女。骏至平壤城,琏谬言女丧。骏与琏往复经年,责琏以义方。琏不胜其忿,遂断骏及从者酒食,欲逼辱之,惮魏而不敢害。(选自《北史·程骏传》)
(1)臣虽才谢吕望,陛下尊过西伯。觊天假余年,竭《太公兵法》之效。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骏至平壤城,琏谬言女丧。骏与琏往复经年,责琏以义方。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我虽然才能不如姜太公,陛下您的尊贵却超过周文王。希望上天再给我几年的时间,我一定会像吕望编写《太公兵法》那样竭力取得辅助君王兴邦的功效。(关键点:虽、谢、假、效)
(2)程骏到了平壤城,高琏谎称女儿死去。程骏与高琏反复交涉了一年,用做人的正道责问高琏。(关键点:谬言、经年、义方,介词结构后置句式)
参考译文
程骏,字驹,他从小失去父亲,家境贫穷,守丧时凭借孝顺著称。以师礼对待刘延明,性格机敏,酷好学习,昼夜苦读,没有倦意。献文帝屡次邀请程骏并与程骏讨论《易经》《道德经》的含义,对群臣说:“我与程骏谈论,思想十分舒畅。”
献文帝问程骏的年龄,他回答说:“六十一岁。”献文帝说:“昔日姜太公年纪高迈而遇到周文王,你今日遇到我,难道不是太早了吗?”程骏答道:“我虽然才能不如姜太公,陛下您的尊贵却超过周文王。希望上天再给我几年的时间,我一定会像吕望编写《太公兵法》那样竭力取得辅助君王兴邦的功效。”延兴末年,高丽王高琏请求将女儿送到北魏皇宫给献文帝做妃子,孝文帝授予程骏散骑常侍的职位,赐给安丰男的爵位,持节到高丽国迎接高琏的女儿。程骏到了平壤城,高琏谎称女儿死去。程骏与高琏反复交涉了一年,用做人的正道责问高琏。高琏忍不住自己的怨恨,就断绝了程骏及随行人员的酒饭,想逼迫和羞辱他们,但由于惧怕北魏而不敢加害他们。
4.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王汉忠,字希杰,徐州彭城人。少豪荡,有膂力,形质魁岸,善骑射。节帅高继冲欲召至帐下,汉忠不往。太宗即位,补殿前指挥使,累迁内殿直都知。从征太原,先登,流矢中眸,战益急,上壮之,迁东西班指挥使。师还,改殿前左班指挥使,三迁右班都虞候、领涿州刺史。汉忠有识略,军政甚肃,每行师,诘旦,必行香祝曰:“愿军民无犯吾令,违者一毫不贷。”故所部无益。(选自《宋史·王汉忠传》)
(1)从征太原,先登,流矢中眸,战益急,上壮之,迁东西班指挥使。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汉忠有识略,军政甚肃,每行师,诘旦,必行香祝曰:“愿军民无犯吾令,违者一毫不贷。”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王汉忠随太宗出征太原,率先登城,被流矢射中眼珠,作战更加奋勇,皇帝赞许他,升为东西班指挥使。(关键点:从征、急、壮,被动句“流矢中眸”)
(2)王汉忠有见识和谋略,军中政事非常整肃,每次出兵,清晨时一定焚香祷告说:“希望部下将士不要违犯我的命令,违者毫不宽恕。”(关键点:识略、行师、祝、贷)
参考译文
王汉忠,字希杰,是徐州彭城人。年轻时豪放不羁,膂力过人,身形魁梧高大,擅长骑马射箭。徐州节度使高继冲想将他召至帐下,王汉忠不肯前往。太宗即位以后,任命他担任殿前指挥使,屡次升迁为内殿直都知。王汉忠随太宗出征太原,率先登城,被流矢射中眼珠,作战更加奋勇,皇帝赞许他,升为东西班指挥使。班师回京后,改任殿前左班指挥使,三次升迁为右班都虞候,兼涿州刺史。王汉忠有见识和谋略,军中政事非常整肃,每次出兵,清晨时一定焚香祷告说:“希望部下将士不要违犯我的命令,违者毫不宽恕。”因此他的部下从无偷盗抢劫之事发生。
5.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胡宿,字武平,常州晋陵人。宿为人清谨忠实,内刚外和。登第,为扬子尉。县大水,民被溺,令不能救,宿率公私船活数千人。以荐为馆阁校勘,进集贤校理。通判宣州,囚有杀人者,将抵死,宿疑而讯之,囚惮箠楚不敢言。辟左右复问,久乃云:“旦将之田,县吏缚以赴官,莫知其故。”宿取具狱翻阅,探其本辞,盖妇人与所私者杀其夫,而执平民以告也。知湖州,前守滕宗谅大兴学校,费钱数十万。宗谅去,通判、僚吏皆疑以为欺,不肯书历。宿诮之曰:“君辈佐滕侯久矣,苟有过,盍不早正?乃俟其去而非之,岂昔人分谤之意乎?”坐者大惭谢。其后湖学为东南最,宿之力为多。筑石塘百里,捍水患,民号曰胡公塘。唐介贬岭南,帝遣中使护以往。宿言:“事有不可测,介如不幸道死,陛下受杀直臣之名。”帝悟,追还使者。迁翰林学士,知审官、刑院。李仲昌开六塔河,民被害,诏狱薄其罪。宿请斩以谢河北,仲昌由是南窜。泾州卒以折支①不时给,出恶言,县欲相扇为乱。既置于法,乃命劾三司吏。三司使包拯护弗遣。宿曰:“泾卒固悖慢,然当给之物,越八十五日而不与,计吏安得为无罪?拯不知自省,公拒制命,纪纲益废矣。”拯惧,立遣吏。拜枢密副使。赵滋颛②治界河事。宿言于英宗曰:“忧患之来,多藏于隐微,而生于所忽。自滋守边,北人捕鱼伐苇,一切禁绝,由此常与斗争。南北通好六十载,内外无患,近年边遽来上,不过侵诬尺寸,此城寨之吏移文足以辨诘,何至于兴甲兵哉?今搢绅中有耻燕蓟外属者,天时人事未至,而妄意难成之福。愿守两朝法度,以惠养元元,天下幸甚。”宿以老,数乞谢事。治平三年,罢为观文殿学士、知杭州。明年,以太子少师致仕,未拜而薨,年七十二。赠太子太傅,谥曰文恭。(选自《宋史·卷三百一十八》)
注 ①折支:军饷。②颛:通“专”。
(1)辟左右复问,久乃云:“旦将之田,县吏缚以赴官,莫知其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君辈佐滕侯久矣,苟有过,盍不早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仲昌开六塔河,民被害,诏狱薄其罪。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今搢绅中有耻燕蓟外属者,天时人事未至,而妄意难成之福。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胡宿让周围的人避开后又问,很长时间后囚犯才说:“我早晨将要往田里劳动,县吏把我绑到这里,我还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关键点:辟、乃、之,“缚”后省略)
(2)你们辅佐滕侯很长时间了,如果他有过错,为什么不及早指出纠正呢?(关键点:君辈、苟、盍、正,句意)
(3)李仲昌开通六塔河,百姓受害,诏狱减轻他的罪责。(关键点:被害、薄,句意)
(4)现在官员中有些人对燕蓟被辽人占据感到羞耻,(但)天时人事的条件还不具备,却妄想难以成功的收复失地的事。(关键点:搢绅、耻、未至、妄意,句意)
参考译文
胡宿,字武平,常州晋陵人。胡宿为人清白谨慎,忠诚老实,内心坚强,外表平和。科考及第,任扬子县尉。县里发生水灾,老百姓被淹死(不少),县令不能拯救,胡宿带领公私船只救活了数千人。因为他人推荐做了馆阁校勘,后升任集贤校理。任宣州通判时,有一个杀人的囚犯将被处死,胡宿怀疑判决有误而重新审讯,囚犯害怕受刑不敢翻供。胡宿让周围的人避开后又问,很长时间后囚犯才说:“我早晨将要往田里劳动,县吏把我绑到这里,我还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胡宿拿来全部案卷(诉状)查看,仔细探究原来的记录,原来是一个妇女与奸夫合谋杀害了她的丈夫,去(让官府)捉住这个农民来诬告他。(后来)任湖州知州,前任太守滕宗谅大规模兴办学校,耗费几十万钱。滕宗谅离任后,下属官员都怀疑滕宗谅有贪污行为,却不肯如实地记录下来。胡宿责问他们说:“你们辅佐滕侯很长时间了,如果他有过错,为什么不及早指出纠正呢?却等他离开后便指责他,这难道是古人分担谤责的意思吗?”在座的人很惭愧地道歉。这以后湖州的学校是东南地区办得最好的,胡宿出力很大。胡宿(曾经)修筑石塘百里,抵御水患,老百姓称之为“胡公塘”。唐介被贬逐到岭南,皇上派中使护送他前往。胡宿说:“事情有不可预料之处,唐介如果不幸在路上死去,陛下就要蒙受杀死耿直大臣的罪名。”皇上明白过来,让人追回了护送的使者。升任翰林学士,掌管审官、刑院。李仲昌开通六塔河,百姓受害,诏狱减轻他的罪责。胡宿请求斩了他向河北百姓谢罪,李仲昌因此被贬逐南方。泾州的士兵因为军饷发放不及时,放出坏话,并且想相互煽动叛乱。(朝廷)已经对想谋反的人进行了制裁,又下令弹劾(与此事相关的)三司吏。三司使包拯袒护属吏不予遣送。胡宿说:“泾州士兵确实大逆不道,然而应该供给的东西,超过八十五天还不给,计吏怎么能无罪呢?包拯不知自我省察,公然抗拒皇帝命令,法纪更加无用了。”包拯害怕了,立即遣送三司吏(前往受审)。胡宿又被授任为枢密副使。赵滋专门管理宋辽界河之事。胡宿对英宗说:“
忧患来的时候,大多隐藏在隐蔽细小的地方,发生在人们疏忽的地方。自从赵滋驻守边防以来,北地的人捕鱼割苇草都被禁止,因而常常发生争斗。南北通好六十年了,内外都安宁,近年来边界纠纷急剧上升,不过是侵占尺寸之地的小事,这是城寨小吏互通文书就足以辨别清楚的,何至于大动干戈呢?现在官员中有些人对燕蓟被辽人占据感到羞耻,(但)天时人事的条件还不具备,却妄想难以成功的收复失地的事。希望能坚守两朝的法度,以加恩抚养百姓,天下就非常幸运了。”胡宿因为年纪大,几次提出退休。治平三年,退去枢密副使一职做了观文殿学士、杭州知州。第二年,(皇上同意)他以太子少师身份退休,但没来得及拜官就去世了,时年七十二岁。去世后赠官太子太傅,谥号为文恭。
6.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武王克殷,召太公而问曰:“将奈其士众何?”太公对曰:“臣闻爱其人者,兼屋上之乌;恶其人者,恶其余胥①。咸刈厥敌,使靡有余,何如?”王曰:“不可。”太公出,邵公入,王曰:“为之奈何?”邵公对曰:“有罪者杀之,无罪者活之,如何?”王曰:“不可。”邵公出,周公入,王曰:“为之奈何?”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唯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②。”王曰:“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刘向《说苑》)
注 ①余胥:墙壁。②予一人:天子,此指纣王。
(1)将奈其士众何?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咸刈厥敌,使靡有余,何如?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唯仁是亲。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该拿他的士人、民众怎么办?(关键点:士众、“奈……何”句式)
(2)全部杀掉那些敌人,让(他们)没有剩下的人(或:让他们一个不留),怎么样?(关键点:咸、刈、厥、靡、何如)
(3)让他们各自居住在自己的家里,种自己的田,不要因为旧朝新臣而有所改变,亲近仁爱的人。(关键点:“使”后省略“之”;“田其田”中,前一个“田”活用为动词;“旧新”为偏义复词,偏在“旧”;“唯仁是亲”宾语前置)
参考译文
武王打败了商朝,召见太公问道:“该拿他的士人、民众怎么办?”太公回答说:“我听说喜爱那个人,同时会喜爱他房上的乌鸦;憎恨那个人,会连带憎恨他的墙壁。全部杀掉那些敌人,让(他们)没有剩下的人,怎么样?”武王说:“不行。”太公出去后,邵公进见,武王问:“你看该怎么办?”邵公回答说:“把有罪的杀掉,无罪的让他活着,怎么样?”武王说:“不行。”邵公出去后,周公进见,武王问:“你看该怎么办?”周公说:“让他们各自居住在自己的家里,种自己的田,不要因为旧朝新臣而有所改变,亲近仁爱的人。百姓有了过错,责任在纣王一人身上。”武王说:“看得远大啊,这样做足以平定天下啊!凡是能够爱护民众和有德行的人,是因为他们有仁德之心。”
7.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沐英,字文英,定远人。少孤,从母避兵,母又死。太祖与孝慈皇后怜之,抚为子,从朱姓。年十八,授帐前都尉,守镇江。寻迁大都督府佥事,进同知。府中机务繁积,英年少明敏,剖决无滞。后数称其才,帝亦器重之。寻拜征南右副将军,同永昌侯蓝玉从将军傅友德取云南。元梁王遣平章达里麻以兵十余万拒于曲靖。英乘雾趋白石江。雾霁,两军相望,达里麻大惊。友德欲渡江,英曰:“我兵罢,惧为所扼。”乃帅诸军严阵,若将渡者。而奇兵从下流济,出其阵后,张疑帜山谷间,人吹一铜角。元兵惊扰。英急麾军渡江,以善泅者先之,长刀斫其军。军却,师毕济。遂大败之,生擒达里麻,僵尸十余里。
(选自《明史·沐英传》)
(1)府中机务繁积,英年少明敏,剖决无滞。后数称其才,帝亦器重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乃帅诸军严阵,若将渡者。而奇兵从下流济,出其阵后,张疑帜山谷间,人吹一铜角。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府中机要事务繁多,沐英年少聪明敏捷,办事决断,没有滞碍。皇后多次称赞他的才干,皇帝也器重他。(关键点:繁积、剖决、数)
(2)(沐英)于是率领各军整肃阵营,好像要渡江的样子。而派奇兵从下游过江,到敌人阵地后面,在山谷间打出迷惑敌人的旗帜,每人吹一铜号角。(关键点:帅、济、疑帜)
参考译文
沐英,字文英,定远人。少年丧父,跟从母亲躲避战乱,母亲又去世了。太祖与孝慈皇后怜悯他,抚养他做自己的儿子,随朱姓。沐英十八岁时,授任帐前都尉,守卫镇江。不久迁任大都督府佥事,晋升为同知。府中机要事务繁多,沐英年少聪明敏捷,办事决断,没有滞碍。皇后多次称赞他的才干,皇帝也器重他。不久拜授征南右副将军,与永昌侯蓝玉跟从将军傅友德攻取云南。元梁王派平章达里麻率兵十多万在曲靖抵抗。沐英乘雾急行到白石江。大雾散去,两军相望,达里麻大惊。傅友德打算渡江,沐英说:“我兵疲劳,怕被敌军扼制。”于是率领各军整肃阵营,好像要渡江的样子。而派奇兵从下游过江,到敌人阵地后面,在山谷间打出迷惑敌人的旗帜,每人吹一铜号角。元兵惊慌骚乱。沐英立即指挥军队渡江,派擅长游泳者先行,用长刀砍杀敌军。敌军退却,部队全部过江。于是打败敌军,生擒达里麻,死尸摆了十多里。
8.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史丹字君仲,鲁国人也,徙杜陵。建昭之后,元帝被疾,不亲政事,留好①音乐。后宫及左右习知音者莫能为,而定陶王亦能之,上数称其材。丹进曰:“凡所谓材者,敏而好学,温故知新,皇太子是也。若乃器人于丝竹鼓鼙之间,则是陈惠、李微②高于匡衡,可相国也。”于是上嘿然而笑。竟宁元年,上寝疾,傅昭仪及定陶王常在左右,而皇后、太子希得进见。丹以亲密臣得侍视疾,候上间独寝时,丹直入卧内,顿首伏青蒲上,涕泣言曰:“皇太子以嫡长立,积十余年,名号系于百姓,天下莫不归心臣子。见定陶王雅素爱幸,今者道路流言,为国生意,以为太子有动摇之议。审若此,公卿以下必以死争,不奉诏。臣愿先赐死以示群臣!”上因纳,丹嘘唏而起。太子由是遂为嗣矣。(选自《汉书·史丹传》)
注 ①留好:留意,爱好。②陈惠、李微:当时宫中的音乐家。
(1)若乃器人于丝竹鼓鼙之间,则是陈惠、李微高于匡衡,可相国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见定陶王雅素爱幸,今者道路流言,为国生意,以为太子有动摇之议。审若此,公卿以下必以死争,不奉诏。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如果竟以丝竹鼓鼙的才能来选择人才,那么这是陈惠、李微比匡衡高明,可以扶助国家了。(关键点:“乃”,竟然;“器人”,选择(衡量)人才;“丝竹鼓鼙”,音乐才能,丝竹鼓鼙的才能;“相”,扶助)
(2)看到定陶王一向很受喜爱宠幸,现在路上流播谣言,为国家起了怀疑之心,认为太子有不稳固的议论。如果确实是这样,公卿大臣以下一定会以死抗争,不接受诏令。(关键点:“爱幸”被动句,“流言”“生意”古今异义词,“审”,确实)
参考译文
史丹字君仲,原为鲁国人,后来迁居杜陵。建昭年间,元帝患病,不能亲理朝政,只是贪恋音乐。后宫嫔妃和左右侍从熟悉了解音乐的人没有谁能做到,而定陶王也能办到,皇上屡次称赞他的才能。史丹进谏说:“凡是被称为有才能的人,应当聪敏而又喜好学习,温习旧业,增加新知,是皇太子做到的。如果竟以丝竹鼓鼙的才能来选择人才,那么这是陈惠、李微比匡衡高明,可以扶助国家了。”于是皇上嘿嘿地笑了。竟宁元年,皇上的病势日渐沉重,傅昭仪和定陶王常常服侍在身旁,而皇后、太子很少能够进见。史丹由于是亲近臣子能够进宫侍候,探视疾病,等到皇上独自躺着休息时,史丹径直闯入寝室,头叩地拜伏在青蒲席上,哭泣着说:“皇太子以嫡长子而被立,至今达十多年,受到百姓的尊重,天下人没有不从心里归附他自托为臣子的。看到定陶王一向很受喜爱宠幸,现在路上流播谣言,为国家起了怀疑之心,认为太子有不稳固的议论。如果确实是这样,公卿大臣以下一定会以死抗争,不接受诏令。我愿意先受赐而死来给众位大臣看!”皇上于是接受了史丹的忠言,史丹唏嘘着站起来。太子因此终于成为继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