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0.50 KB
  • 2021-06-07 发布

语文卷·2017届内蒙古北方重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第三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2016-11)无答案

  • 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 北重三中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 高三年级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2016年11月9日 满分:150分 考试时长:150分钟 第一部分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1—9题,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3题,每小题3分)‎ 当代山水画家的文化使命 陈仕彬 山水画,从真正诞生之时起便与中国哲学中最核心的“道”的精神紧密相连。 ‎ 儒家的道德感悟是与山水连在一起的。《礼记•中庸》云:“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正是以山高水长来形容仁爱之道。同时,“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所以,孔子心目中的理想境界是“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先进》)。‎ 以老庄思想为核心的道家哲学更是崇尚自然山水。在这里,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心灵相照、气息相通的所谓“天人合一”的关系。而庄子心目中的神人居“藐姑射之山”‚“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则更是一种心游万仞的自如之境。老庄哲学,成为中国山水画最重要的哲学基础,历代山水画家几乎无一不受其影响。‎ 将空理与山水融合起来进行阐发更是中国佛教和禅宗的一大特色。佛教徒们“性好山泉,多处岩壑”(《高僧传》)。建于深山之中的寺庙已经成为中国山水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而对山水的亲近不仅有利于僧人们的修悟,也是他们具有较高审美感受力的表现,于是中国山水画史上便有了王维和诸多卓越的画僧。‎ 透过对儒道释哲学与山水关系的简单梳理我们不难看出,三者对山水的态度有着本质的相通之处,即都乐于从山水中得到审美愉悦,并且将山水大美与主体人格塑造和人生境界的不懈追求统一起来。而在山水文化基础上诞生的山水画,“以形媚道”,体现出中国哲学精神的深层内核。中国山水画,实际上是提供了一个切入传统文化和中国哲学精神的最佳途径。建立在“天人合一”哲学基础上的山水画,为山水画家创造了一个走向“天地境界”的通道,为山水画的欣赏者提供了一个深邃而广阔的体验“天地境界”的审美空间,它可以让欣赏者“澄怀观道”,得到审美愉悦的同时实现主体人格的超越。‎ 可以说,山水画构成了中国艺术精神的主体。山水画深刻影响和熏染着中国人的审美品格、生活方式和民族心理。毫无疑问,山水画精神的传承直接关系到中国文化精神的延续和发展。‎ 当代的山水画家,担负着“正本清源”,让山水画的精神内涵与艺术魅力发扬光大并且将传统山水画进行“创造性发展”的历史使命。‎ ‎“正本清源”的“源”不仅仅是山水画艺术层面上的“源”,不仅仅是明清,是唐宋,甚至是春秋,它更是中国哲学和美学之源,是对“道”的体认。如龙瑞先生所言:“我们所谓的‘正本清源’在很大的程度上,是对中国文化核心思想进行的还原。”当代的山水画家,应该在对中国哲学和美学精神深刻体悟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创作,不仅表现天地山川的自然之美,还表现出画家的秉赋、襟抱和人格境界之美,从而让人们在山水画面前产生感动,产生震撼,产生共鸣,感受到艺术之美,进而感受到山水之美以及中国人生生不息感天悟地的人文精神之美,重新建立与山水自然的亲近与和谐的同构关系,最终深刻体验中国哲学的“天人合一”之境,感受“天地境界”,实现人格和人生境界的自我超越。‎ 历经数千年积淀下来的优秀山水文化基因正流淌在自己的文化血脉里不被大多数山水画家和大众所认识,山水画几乎成为“高处不胜寒”的濒危遗产。因此,当代山水画家应承担起“教育和传播”的责任,“志道”,“弘毅”,真正担负起任重道远的文化使命。 ‎ ‎(有删改)‎ ‎1.下列关于山水文化及山水画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 A. 儒家以山高水长来体现“仁爱”的哲学内涵,有言“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可见儒家的道德感悟是与山水连在一起的。 ‎ B.中国佛教和禅宗将空理与山水融合起来进行阐发,在对山水的感受中提高自己的修悟,所以寺庙就成为中国山水画的有机组成部分。 ‎ C.道家崇尚自然山水,追求人与自然“天人合一”的关系和心游万仞的自如之境,这成为中国山水画最重要的哲学基础。 ‎ D.儒道释对山水的态度在本质上有着相通之处,都乐于从山水中得到审美愉悦,最终使中国山水画体现出中国哲学精神的深层内核。 ‎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 A.中国山水画能使欣赏者得到审美愉悦的同时实现主体人格超越,是因为它为欣赏者提供了一个深邃而广阔的体验“天地境界”的审美空间。 ‎ B.在山水文化基础上诞生的山水画,其“以形媚道”的特点,实际上为山水画家和欣赏者提供了一个切入传统文化和中国哲学精神的最佳途径。 ‎ C.为山水画家开辟了一个走向“天地境界”的通道的正是建立在“天人合一”哲学基础上的中国山水画。 ‎ D.所有山水画家都受到老庄哲学的影响,王维和诸多卓越的画僧加之具有较高审美感受力,进而在中国山水画史上留下辉煌的成就。 ‎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 A. 当代的山水画家,应该在对中国哲学和美学精神深刻体悟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创作,实现人格和人生境界的自我超越。 ‎ B. 山水画构成了中国艺术精神的主体,传承山水画精神内核,可以对中国文化精神的延续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C.“正本清源”的“源”,包含着中国哲学和美学之源,包含着对中国文化中“道”的体认和对中国文化核心思想进行的还原。 ‎ D.山水画几乎成为“高处不胜寒”的濒危遗产,言下之意,说的是当代的大多数山水画家和大众对于中国优秀山水文化基因认识的缺失。‎ (二) ‎、实用类文本阅读(4—6题,12分)‎ 报人王芸生 王芸生的一生注定与《大公报》有关,《大公报》这张曾经在中国叱咤风云的报纸决定了王芸生一生的走向,王芸生的是是非非与《大公报》的是是非非也密不可分。抗战胜利后进入上海《大公报》担任记者的唐振常说:“先生一生事业在《大公报》,《大公报》因得先生而益彰。先生与《大公报》,盖一而二,二而一者也”。‎ ‎ 1927年3月,北伐军打进南京,英、美、日等帝国主义派出军舰炮轰南京,引起第六军官兵奋起反杭。王芸生在《华北新闻》的社论中声援第六军将士的正义行动。而《大公报》则发表文章呼吁“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第二天,王芸生发表社论对《大公报》进行反驳。文章写道:“被侵略者对侵略者无所谓‘躬自厚’的问题。中国国民革命的根本任务,不仅对内要打倒军阀,对外还要取消一切不平等条约,把帝国主义的特权铲除净尽!”1928年《大公报》总编张季莺亲自登门接王芸生到《大公报》。从此王芸生的命运就与《大公报》连在一起了。‎ ‎《大公报》自创刊以来,以“四不”为“家训”,素有稳健的“文人论政”‎ 的报格。到了王芸生,也继承了这种传统。王芸生以国际关系和时政见长,他写的社评挥洒自如,一吐块垒,人们争相抢读。“九一八”事变三天后,《大公报》总编张季莺决定尽快开辟一个专栏,记载自1871年至1931年“九一八”事变的重大事件,带动读者了解甲午以来的对日屈辱史,栏目名称定为“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并指定王芸生专主其事。‎ 在王芸生开始编撰工作时,正好赶上傅作义离开清宫,清代历史档案得以公开,其中清朝与外国列强的外交文件很多很丰富。王芸生奔走于京津之间,广泛搜集史料,在多数未经整理的浩瀚史籍和档案中,耐心搜寻,精选细择,有时竟通宵不眠。经过三个多月的紧张工作,王芸生在《大公报》隆重推出“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专栏,每日登载一段,连续两年半,无一日中断。每日文前冠以“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国肚认明,国难可救!”读来铿然有声。他的文章后来编成了厚厚的《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影响深远。王芸生因著此书而成为我国研究日本近现代史的著名专家和日本问题的政论家。‎ ‎1943年3月29日‎,抗战处于最艰难的时候,他在《大公报》发起一场以“爱、恨、悔”为主题的精神运动。他疾呼:“我们要爱国、爱族、爱人、爱事、爱理;凡我所爱,生死以之,爱护到底!我恨敌人,恨汉奸,恨一切口是心非,损人利已,对人无同情,对国无热爱,贪赃枉法,以及做事不尽职的人!我们要悔,上自各位领袖,下至庶民,人人都要低首于自己良心面前,忏悔三天!省察自己的言行,检视自己的内心,痛切忏悔自己的大小一切过失!”‎ 对于国民党的贪污腐败,王芸生义愤填膺,拍案而起,屡次撰文给予痛斥,取得了民众的击节称赞。他写了著名的《拥护修明政治案》,该文笔酣意畅,正气凛然,传诵一时,同时巧妙地披露香港沦陷之际,“逃难的飞机竟装来了箱笼、老妈与洋狗”的丑闻,激起了遵义和昆明群众的义愤。王芸生最著名的社评要数《看重庆,念中原》。文中把重庆与河南作对照,描写重庆富商花天酒地,脑满肠肥,揭露国民党统治下河南灾民的悲惨生活。文章一出,人民争相传阅。蒋介石气急败坏,当晚责令《大公报》停刊三天。‎ ‎1948年11月10日‎,王芸生在《大公报》香港版发表《和平无望》,代表《大公报》明白地反对蒋介石的罪恶统治,宣告起义。解放后任《大公报》社长至1966年停刊。晚年他以病老之躯,努力完成周恩来总理交给的任务,将修订《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作为第一“要务”。1979年,他入院治疗后,仍关心这本书,有时边吐血边写作,不顾病体进行工作,以顽强的奋斗精神改完该书第一卷,就溘然长逝。后来该书在张逢舟等人的努力下由三联书店完整地出版,完成了王芸生的遗愿。‎ ‎(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他立言的长处是在常以国家为前提,而站在人民的立场,说一般人民所要说的话。虽则格于环境,他有时恐未必能畅所欲言,可是他富于热情,所说的话,常能打入读者的心坎。所以他的文章,始终能动人心弦,不致与民意脱节。 (俞颂华《富有热情的王芸生》)‎ ‎②王芸生具有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良知,表现了丰富的学识和坚贞的人格。按照唐代史学家刘知几“德”、“才”、“识”的三条标准,他是新闻记者的楷模。 (程少华《论王芸生的以文报国精神》)‎ 4.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 )‎ A.王芸生在军舰炮轰南京事件上与《大公报》针锋相对,张季莺后来却亲自登门接王芸生到《大公报》,足见王芸生的言辞精准得当,无懈可击。‎ B.王芸生善于用委婉的笔调巧妙揭露丑闻。《拥护修明政治案》披露出香港沦陷之际权贵们自私自保,不顾百姓死活的丑态。《看重庆,念中原》则透露出后方重庆腐败的社会风气。‎ C.‎ 王芸生撰文挥洒自如、富于热情,秉持人民立场,用一般老百姓的语言说话,所以常能打入读者的内心。但他有时也未能畅所欲言,屈从于外界环境的压力。‎ D.王芸生因主持“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专栏而声名鹊起,晚年带病修订《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时抱憾而亡,日本问题是他人生命运中一根重要的线索,从他身上可以见证一段中国近现代史。‎ ‎5.王芸生得以著成《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的条件有哪些?请写出两条并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分4)‎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比照唐代史学家刘知几的标准,有人称王芸生是“新闻记者的楷模”,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文学类文本阅读(7—9题,14分)‎ 家 ‎(日本)川端康成 ‎ 他拉着双眼已盲的妻子的手,为了看一座出租的房子,在一处斜坡上,往上走着。‎ ‎ “那是什么声音?”‎ ‎ “竹林子的风声啊。”‎ ‎ “是啦,我好久不曾走出家里一步,几乎都已忘了竹叶的声音呢。现在的那个家,去往二楼的楼梯梯阶,分得好细啊。刚搬过来的时候,我的脚步很难配合,吃了不少苦头。这个楼梯,如今才刚刚习惯了,你却说又要去看新房子了。对于眼盲的人,住惯了的老房子可就像自己的身体一样,每一个部分,每一个角落都了如指掌,所以就觉得格外亲切,就像对自己的身体的感觉一样。眼睛不瞎的人觉得死板没趣的房子,眼盲的人却可以和它水乳交融呢。想想看,今后可又有好阵子经常和新家的柱子撞个满怀,或是给门槛绊了脚什么的,是不是?”他放了妻子的手,打开了涂白漆的木门扉。‎ ‎ “哟,像是树木的枝叶繁茂的幽暗的院子似的。以后,冬天可就冷了。”‎ ‎ “是一座墙壁和窗子都显得阴沉沉的洋楼啊。看样子,住的是德国人了,这里还留着一个‘里德曼’的铭牌呢。”‎ ‎ 然而一推开房子的大门,他却像是受到眩眼的亮光似的,侧转了上身。‎ ‎ “真不错。明亮得很。如果院子里是夜晚的话,这里头可就是白昼了。”‎ ‎ 黄色和朱红色的粗条纹相间的壁纸,看起来好不热闹,有点像是节庆日里那种红白相间的帷幕。深红的窗帘,明亮得像是彩色电灯一般。‎ ‎ “有躺椅、有暖炉、有茶桌和椅子。衣橱、装饰灯——家具可说一应俱全了。你过来看看……”他说着,急切地,像是要把妻子推倒似的,把她推到躺椅处让她坐下来。妻子就像一个笨拙的溜冰者一般,双手在空中慌乱挥摆着,在弹簧的反弹下摇荡着身子。‎ ‎ “喂,连钢琴也都有呢。”‎ ‎ 让他拉着手,坐在暖炉旁边的一架小钢琴前面去的她,就像在碰触什么怕人的东西似的,把琴键敲打了一下。‎ ‎ “啊!还会响呢。”‎ ‎ ‎ ‎ 她于是弹起一支孩童歌来。这可能是她眼睛还看得见的少女时候学会而且依然记得的歌吧。他走进摆着好大办公桌的书斋里一看,紧邻着书斋的,竟是寝室。里头是一张双人床。床垫也一样用红白条纹的粗布料张成的。一坐到那上头去,柔软而且具有弹性。妻子的钢琴渐渐地响出了快活的喜悦来。然而他也听见,是盲者的悲哀,偶或按错了琴键,她便小孩般地笑了起来。‎ ‎ “喂,你不来看看好大的一张床吗?”你说有多么不可思议——妻子在新来乍到,不知前后高低的屋子里,竟能像明眼的少女一般,稳健迈步走到寝室里来。两个人并肩坐到床边上去,彼此手搭着背,一面还像装有弹簧的玩偶一般,好乐好美地跃动弹跳了起来。妻子低声吹起口哨来,都已忘了时间了。‎ ‎ “这里是什么地方啊?”‎ ‎ “不知道。”‎ ‎ “到底是什么地方嘛?”‎ ‎ “反正不是你家就是了。”‎ ‎ “这样的地方如果到处都有,那该有多好。”‎ ‎ (有改动)‎ ‎7.下列对这篇小说人物形象、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准确的两项是(4 分) ( )( )‎ A. 夫妻俩往山坡上走时,妻子分辨不出竹林子的风声,又对旧房子眷恋不已,说明她是一个守旧的人。‎ B. 小说中丈夫带着眼盲妻子频频换房租房,看房子时急切粗鲁,甚至把她推倒在躺椅上,说明丈夫粗俗、缺乏教养。‎ C. 小说中妻子吹起口哨、忘记时间的细节十分传神,结尾借人物之口说出“反正不是你家”,从遐想中回到现实,很有张力。‎ D. 小说语言冷峻、客观,许多情节虽然是一笔带过,却能将人物点染得有血有肉,这体现了作者极高的文学水准。‎ E. 夫妻之间的言语情态纯真自然,尽管贫寒漂泊,两人一颦一笑中却饱含对生活的爱,这种反差正是小说的深刻所在。‎ ‎8.优秀的小说有一个好题目,本文以“家”为题,这在小说中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4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小说结尾妻子说“这样的地方如果到处都有,那该有多好”,你认为他们能找到自己的“家”吗?‎ 请结合小说内容具体分析。(6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古诗文阅读(10—16题,35分)‎ (一) ‎、文言文阅读(10—13题,19分)‎ 阅读下面这篇文言文,完成10—13题。‎ 孙丕扬,字叔孝,富平人。嘉靖三十五年进士,授行人,擢御史,历按畿辅、淮、扬,矫然有风裁。隆庆中擢大理丞以尝劾高拱拱门生给事中程文诬劾丕扬落职候勘拱罢事白起故官。 ‎ 万历元年擢右佥都御史,巡抚保守诸府。以严为治,属吏皆惴惴。按行关隘,增置敌楼①三百余所,筑边墙万余丈。录功,进右副都御史。中官冯保家在畿内,张居正属为建坊,丕扬拒不应。知二人必怒,五年春引疾归。 其冬大计京官,言路②希居正指劾之。诏起官时,调南京用。御史按陕西者,知保等憾不已,密讽西安知府罗织其赃。知府遣吏报御史,吏为虎噬。及再报,则居正已死,事乃解。起应天府尹。召拜大理卿,进户部右侍郎。 十五年,河北大饥。丕扬乡邑及邻县蒲城、同官至采石为食。丕扬伤之,进石数升于帝,因言:“今海内困加派,其穷非止啖石之民也。宜宽赋节用,罢额外徵派有诸不急务,损上益下,以培苍生大命。”帝感其言,颇有所减罢。 寻由左侍郎擢南京右都御史,以病归。召拜刑部尚书。丕扬以狱多滞囚,由公移③牵制。议刑部、大理各置籍,凡狱上刑部,次日即详谳大理,大理审允,次日即还刑部,自是囚无淹系。寻奏,帝报从之。已,条上省刑省罚各三十二事。帝称善,优诏褒纳。自是刑狱大减。有内监杀人,逃匿禁中。丕扬奏捕,卒论戍。改左都御史。 丕扬以白首趋朝,非荐贤无以报国。先后推毂林居耆硕,帝雅意不用旧人,悉寝不报。丕扬齿虽迈,帝重其老成清德,眷遇益隆。而丕扬乞去不已,疏复二十余上。既不得请,则于明年二月拜疏径归。家居二年卒,年八十三。赠太保。天启初,追谥恭介。 ①敌楼:城墙上御敌的城楼,即谯楼。②言路:言官。③公移:不相统属的官署间的公文的总称。    (选自《明史•孙丕扬传》) 10.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 隆庆中擢/大理丞以尝劾高拱/拱门生给事中程文诬劾丕扬/落职候勘/拱罢/事白/起故官 B. 隆庆中/擢大理丞/以尝劾高拱/拱门生给事中程文诬劾丕扬/落职候勘/拱罢/事白/起故官 C. 隆庆中/擢大理丞/以尝劾高拱/拱门生给事中/程文诬劾丕扬落职候勘/拱罢/事白/起故官 D. 隆庆中/擢大理丞/以尝劾高拱拱门生/给事中程文诬劾丕扬/落职候勘/拱罢/事白起故官 1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大理,官名,掌刑法,北齐置大理卿,隋唐之后沿之,此处指大理寺。 B.畿辅,指京都附近的地区,畿指京畿,辅如汉代的三辅。 C.拜,有“授予官职”之意,在文中含有“升任”之意,文中类似的词有擢、起、左、进等。 D.刑部,中国古代官居署名,六部之一,是主管刑法及狱讼事物的机构。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孙丕扬为官清正,关心民生。黄河以北发生饥荒,他建议皇帝减免那些额外的赋税,减少官方收益,增加百姓收益而保护百姓生命。 B.孙丕扬治理严厉,善改弊垢。在保定各府做巡抚时,属下官员多惮畏他;任刑部尚书时,他对刑部、大理寺进行改革,改变了狱多滞囚的状况。 C.孙丕扬品性刚正,不畏权贵。他明知冯保和张居正会对自己心生怨恨,也要拒绝张居正要他替冯保修建牌坊的要求。 D.孙丕扬刚而遭折,多受诬陷。他因为得罪高拱而受到诬陷,后又因得罪张居正而受到栽赃,但都因皇帝信任得以保全。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御史按陕西者,知保等憾不已,密讽西安知府罗织其赃。(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先后推毂林居耆硕,帝雅意不用旧人,悉寝不报。(5分)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 ‎、古代诗歌阅读(14—15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 ‎ 水调歌头 ‎ ‎ 汪莘 ‎ ‎ 《抱朴子》云:“今月不及古月之朗。”深思而得之,诚有此理。嘉定元年中秋日,因赋水调,其夜无月。 ‎ ‎ 听说古时月,皎洁胜今时。今人但见今月,也道似琉璃。君看少年眸子,那比婴儿神彩,投老又堪悲。明月不再盛,玉斧①亦何为。 ‎ ‎ 约东坡,招太白,试寻思。凭谁斫却,里面桂影数千枝。忆在无怀②天上,仍向有虞宫殿,看月到陈隋。别有一轮月,万古没成亏。 ‎ ‎ 【注】①玉斧:指吴刚伐桂树用的斧头.②无怀:传说中的远古部落,后文的“有虞”也同此意,晚于“无怀”。 ‎ 14. 下面对这首词的内容和艺术手法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 A. 词人汪莘嘉定元年中秋之夜,眼望一轮明月,感慨万千,为我们留下了一首完全可以和苏轼的《水调歌头》相媲美的吟月绝唱。‎ B. 上片巧妙地运用类比的手法,将今月、古月与少年眸子、婴儿眼神进行类比,由此感慨月与人一样也会衰老。‎ C. 在词人汪莘的笔下,古月皎洁,今月晶莹,美不胜收,就如张若虚笔下的春江之月“年年望相似”,亘古未变。‎ D. 这首词主要表达了词人汪莘思古忆昨的情感,追忆了古时明月的清澈皎洁,同时抒发了超越苏轼、李白的月下豪情。‎ E. 整首词感情深沉,由上片的伤感悲怀转而为下片的超脱豪迈。特别是词的最后两句道出了人们心中别有一轮明月,万古不变,深刻隽永。‎ 15. ‎ 有人说下片表达了一种深沉的人生哲理,请简要分析该哲理及其给我们的启示。(6分) ‎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 ‎、名句名篇默写(16题,5分) ‎ 16. 补写出下列句中的空缺部分。 (5分)‎ ‎(1)《师说》中,韩愈认为应该辩证地看待老师和弟子才能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庄子《逍遥游》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强调对于自己所认定的就要坚持,不理会世人的称誉或非难。‎ ‎(3)《出师表》中诸葛亮自述己志,不企望功名利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卷 表达题(80分)‎ 三、 语言文字运用(17—21题,20分)‎ 17.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①去年6月以来,国际油价跌势凶猛,一路势如破竹,截至今年1月,国际油价已跌至每桶46.39美元,创下史上首次“十三连跌”。‎ ‎②报告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不说空话套话,措施具体而微,于细微之中处处体现着政府对百姓民生问题的深切关心。‎ ‎③《敢问路在何方》已经成为《西游记》的标志性音乐,旋律高亢苍凉,意境恢宏深邃,淋漓尽致的描绘出取经路上的艰难和师徒四人百折不回的风貌。‎ ‎④美防长卡特与韩国防长韩民求就萨德问题进行了一次闭门会谈,在新闻发布会上,两位防长对会谈内容讳莫如深,所以会谈内容外界不得而知。‎ ‎⑤为保证学科领域不同凡响的人才都有施展才华的空间,学院以项目培训人才,通过富有挑战性的工作,为大家提供良好的学习机会和锻炼平台。‎ ‎⑥俄塔社北京分社社长安德烈·基里洛夫给李克强总理写信,为了不耽误总理的宝贵时间,他特地用中文写信,并且尽量将信件写得短小精悍。‎ A.③④⑥ B.①③④ C.②④⑥ D.②③⑤‎ 17. 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 A. 周庄人在商场风生水起时,没有忘记打造自己的后花园,不仅让精神得到很好的憩息,也追求到了富甲一方的财富。 ‎ B.“余额宝”之类产品兴起的根本原因是与利率没有市场化、存在较大的存款差价有莫大关系。 ‎ C.《欧盟观察家》称,是否给予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在欧盟是个十分敏感的话题,也是一个令欧盟决策层出现严重分裂的难题。 ‎ ‎ D.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骄傲,它不仅是一种交流工具,更有深刻、深厚的精神涵养和审美情趣,只要我们静下心来,多品味汉字的间架结构,就会有一种无法言说的安静气息抵达内心。‎ 19.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 ‎ ‎ 一部经典作品是要用连贯性的情绪来阅读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在网络和微博上,只能把你培养成一个与世对立、充满戾气的、顽固不化的愤青。 ‎ ‎①感受那离我们比较遥远的过去的生活气息 ‎ ‎②替那些与我们毫不相干的人物悲伤和欢笑 ‎ ‎③要有耐心进入作家描写的世界 ‎ ‎④为他们的命运揪心 ‎ ‎⑤这种丰富的情感体验会成就我们的人生 ‎ ‎⑥使我们变得通情达理 ‎ A. ‎②④①③⑤⑥ B.③①②④⑤⑥ C. ⑤⑥②④①③ D.⑤⑥③①②④‎ 20. 在下面一段文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 ‎ 冯唐翻译的《飞鸟集》因用词大胆及与原意不符而备受争议, ① ,甚至《人民日报》等官方报纸也发文批评冯唐译本。不过,激烈的反对声浪中, ② ,比如社会学家李银河,她列举几处翻译,指出“这个译本‘信’没有问题,问题出在‘雅’上面” “使用网络用语仅仅是为了押韵” “在诗意上冯唐译本明显比过去国内多个译本中水平最高的郑振铎译本略胜一筹”。她得出结论: ③ ,只不过是一个译者个人风格过于强烈的译本罢了。‎ ‎21.下面是2016年二十国集团杭州峰会徽标,请用简洁的语言说出构图要素及寓意。(6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30年代,到延安去,到太行去,到敌人后方去;‎ ‎40年代,到辽沈去,到平津去,到长江对岸去;‎ ‎50年代,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的地方去;‎ ‎60年代,到山上去,到乡下去,到贫下中农当中去;‎ ‎70年代,到城市去,到部队去,到能生活得好一点的地方去;‎ ‎80年代,到大学去,到夜校去,到可以拿到文凭的地方去;‎ ‎90年代,到美国去,到法国去,到一切不说中国话的地方去;‎ ‎2000年代,到国企去,到外企去,到年薪百万的地方去;‎ ‎2010年代,到党政机关去,到公务员队伍中去,到一辈子不失业的地方去。‎ 到哪里去是每个时代的人都会面临的问题,不同年代的人给出了不同的答案。从他们的答案中你想到了什么?对你有什么启发?‎ 请综合材料的内容及含意作文,阐述你的看法。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抄袭,不得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