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4.00 KB
  • 2021-06-07 发布

黑龙江省大庆市第四中学2019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2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www.ks5u.com ‎2019年黑龙江省大庆市第四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Ⅰ卷(选择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笺纸是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固有的艺术形式和交流载体。表面看来,它的作用就是诗文唱和、书札往来。但是,由于它一产生就和传统文化结合在一起,因此就带有明显的精神印记。‎ 从古代的竹简、木牍到缣帛、纸张,中国的先人们一直在寻找便捷而低廉的文化载体。最后,纸张成了传播信息、记录历史、传承文明最为理想的媒介。因此,人们对纸张情有独钟。爱美是人的天性。由于素纸不能满足人们审美的需求,便有了染色、砑花、描绘花纹图案等完全出于审美追求的举措。之后,便以雕版、饾版、拱花的形式赋予笺纸更多的艺术含量。可以说,笺纸的发展史不仅是印刷技术的发展史,更是历代知识分子对美的自觉追求史。‎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因此,各种类型的笺纸都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厚重的根基。比如,博古题材的笺纸向人们展示了古代文明的遗迹,大凡钟鼎、器物、钱币,都是秩序、权威、社会交往的象征;再比如,大量的佛像笺、罗汉笺的印行,无疑是在向人们传播、普及佛教精神;再比如,将山水林泉、高人隐逸作为笺画的题材,也正是在传递一种遗世独立、洁身自好、不随流俗、不同流合污的精神气度;再比如,大量蔬果笺、花卉笺的流行,也表现了人们对美好事物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再比如,鱼藻笺、花鸟笺、生肖笺的出现,也在向人们传递大自然的美妙信息,引导人们热爱自然、珍惜自然、顺应自然,等等。‎ - 24 -‎ 笺纸对于传统文化的普及、传承起到了推动的作用。在古代,许多作家的作品通过个人题壁、歌女吟唱的形式传播四方。在现代社会,传统文化不仅可以通过图书、报刊、音像、影视等形式进行传播,而且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用具进行传播。作为文房清玩的笺纸,由于它和知识分子的生活密不可分,因此扮演了传承传统文化的角色。如前所述,笺纸中不仅有图画,而且有书法、篆刻、诗词、掌故,通过笺纸,人们可以重温诗、词、歌、赋的名句,可以品味传统文化的精神。比如,林纾的宋词意笺,陈师曾的杜甫诗意笺,都在很大程度上普及了唐诗宋词。应该说,在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方面,笺纸功德无量。‎ 中国的笺纸内涵丰富,琳琅满目,给人以目不暇接、美不胜收之感。世界上还没有第二个国家将笺纸印制成一种精美绝伦的艺术品,赋予其如此多的文化内涵,使其承载精神追求和人文情怀的使命。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现在关注笺纸的人愈来愈少。随着电脑的普及,微信、短信、邮件的常态化,除了极少数人,已经很少有人再写信了,更遑论用毛笔在笺纸上书写信件和诗文了。如何把笺纸及其文化传承下去,我们还需要更多的思考。‎ ‎(摘编自刘运峰《中国笺纸:微型国画的人文情怀》)‎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的先人们一直在寻找便捷而低廉的文化载体,最终纸张成了最为理想的媒介。‎ B. 中国笺纸是一种精美绝伦的艺术品,其它国家没有任何一种艺术品像笺纸一样承载着人们的精神追求和人文情怀的使命。‎ C. 笺纸助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普及和传承,特别是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笺纸功德无量。‎ D.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下,各种类型的笺纸都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厚重的根基。‎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由笺纸在传统文化领域的地位入手,引出论题,并提出中心论点。‎ B. 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主体部分从三个方面探讨笺纸所带有的精神印记。‎ C. 文章主要采用举例论证,并且适时穿插引用论证,观点鲜明,说服力强。‎ D. 文章联系现实,引出笺纸传承难的问题,开放式结尾,引发读者深入思考。‎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笺纸中的诗词,如林纾的宋词意笺、陈师曾的杜甫诗意笺,都让唐诗宋词得到了普及。‎ B. 染色、砑花等举措和雕版、饾版、拱花等形式说明笺纸的出现是印刷技术使然。‎ C. 随着微信、短信、邮件的常态化,现在很少有人写信,也就谈不上在笺纸上写信了。如何传承笺纸及其文化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D. 笺纸因为扮演了传承传统文化的角色,所以它和知识分子的生活密不可分。‎ ‎【答案】1. B 2. C 3. C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题中B - 24 -‎ 项,“其它国家没有任何一种艺术品像笺纸一样承载着人们的精神追求和人文情怀的使命”错误,文章最后一段说的是“世界上还没有第二个国家将笺纸印制成一种精美绝伦的艺术品,赋予其如此多的文化内涵,使其承载精神追求和人文情怀的使命”,文中说的是“世界上还没有第二个国家将笺纸印制成……”,并不是“没有任何一种艺术品……”选项曲解文意。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题中,C项,“文章……并且适时穿插引用论证,观点鲜明,说服力强”错误,从文中来看,文章从头至尾都没有采用引用论证。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分析归纳内容要点,并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这是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并进行比对。题中,A项,“都让唐诗宋词得到了普及”错误,第四段说的是“林纾的宋词意笺,陈师曾的杜甫诗意笺,都在很大程度上普及了唐诗宋词”,选项忽略了“很大程度”这一限制词。B项,“……说明笺纸的出现是印刷技术使然”错误,从文中来看,笺纸的出现不仅有印刷技术的因素,也有人的审美追求因素,选项以偏概全。D项,“因为……所以……”错误,选项因果倒置,文中说的是“在现代社会,传统文化不仅可以通过图书、报刊、音像、影视等形式进行传播,而且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用具进行传播。作为文房清玩的笺纸,由于它和知识分子的生活密不可分,因此扮演了传承传统文化的角色”,选项把二者的关系弄反了。故选C。‎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这类题目,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④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 - 24 -‎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网民达8.29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9.6%。新闻客户端和各类社交媒体成为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的第一信息源,而且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信息源。这意味着我们已进入了信息时代。在这一阶段,信息的主体与客体是相互的、双向的,媒体仅仅发布信息已经不能满足需要。‎ 在过去的20多年里,我国通信技术实现了从“2G跟随”“3G突破”到“4G同步”的跨越,正朝着“5G领跑”迈进。信息技术的迭代演进大幅提升了信息传输的速度和容量,让图文、视频、直播、虚拟现实等信息传播载体愈加丰富,新闻报道方式日益多元。传统媒体要跟上时代,就必须紧跟信息革命的步伐,及时掌握和运用先进技术,不断提升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 ‎(摘编自谢新洲《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人民日报》2019年3月26日)‎ 材料二:‎ 图书 报纸 期刊 电脑 手机 电子书 ‎2016年 ‎20.20‎ ‎13.15‎ ‎6.61‎ ‎57.22‎ ‎70.40‎ ‎5.51‎ ‎2017年 ‎20.38‎ ‎12.00‎ ‎6.88‎ ‎60.70‎ ‎80.43‎ ‎8.12‎ ‎——2016年、2017年国民阅读各类媒介接触时长(分钟)‎ - 24 -‎ ‎——2017年数字化阅读人群分布 材料三:‎ 以互联网技术为依托的新媒体,最大的特点就是快。不少传媒人认为,以纸媒为代表的传统媒体的衰落,就是传播渠道不畅造成的,在这个新技术、新媒体日益发展的时代,渠道才是王道,谁拥有了新技术传播渠道,谁就拥有了天下。所以不少媒体转向“渠道为王”“技术为王”,媒体生产内容因此被削弱了。‎ 媒体发展的历史有力地证明,无论技术、环境如何变化,内容才是媒体的核心竞争力,是决定媒体生存与发展的关键所在。不管技术再新、渠道再快,不管制作多么漂亮,缺少高质量信息内容的支撑,最终必然会失去用户和读者。在传统纸媒被唱衰的今天,作为地方性报纸的《羊城晚报》却一纸风行天下,就是因为其内容受到了读者青睐。新媒体似乎以渠道、技术赢人,其实更加需要内容的支撑。“澎湃新闻”之所以受到追捧,就在于专注时政与思想,坚持“内容为王”。‎ ‎(摘编自冯桢《融媒体时代“内容为王”还是“渠道为王”?》,《新媒体研究》2018年8期)‎ 材料四:‎ 英国BBC近年来一直侧重于对数字内容的新媒体渠道和终端的拓展,在电视、PC电脑终端、移动终端均建立起新媒体业务。“分享”是BBC转型的核心战略理念之一。基于这一理念,BBC大力开展新媒体平台建设和技术研发,鼓励用户建立博客、播客、微博、社交区和讨论区,大量采用来自观众和读者的内容。对于新闻专业者来说,他们所要扮演的仍然是“把关人”的角色,要用BBC传统的新闻规范和价值理念对用户生产内容以及用户评论做出甄别、评估和把关。‎ - 24 -‎ 我国传统媒体应借鉴国外经验,一方面要保持和发扬其专业采集、深度分析的优势,更充分占有海量数据,通过深度挖掘,及时提供更多真实客观、观点鲜明的信息内容,牢牢掌握舆论场主动权和主导权,特别要加强对青年一代的正确引导;又要开放媒体平台,让内容生产变得更加多元、专业和智能,从而为传统媒体平台带来更加丰富、多样、生动的网络信息,不断增强对用户的吸引力、感染力。另一方面,传统媒体可以建立数据中心,力争向国内外用户提供更多有竞争力的产品。传统媒体需要通过整合,建立更精确、更有价值的用户数据库,为用户提供精确的营销服务。比如整合国内各种星级酒店、个性餐厅、民间美食等资源,向国外用户提供收费的“中国文化课堂”等服务,可以使用户在享受服务的同时接受中国文化。‎ ‎(摘编自匡文波、邵楠《国外融媒体实践及启示——以英国BBC为例》,《对外传播》,2016年11期)‎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在信息时代,每个人可以多渠道获取信息,也可能成为信息源;信息主体与客体之间相互、双向的特点,决定了媒体不再需要发布信息。‎ B. 《羊城晚报》是传统媒体,“澎湃新闻”是新媒体,它们都重视内容支撑,坚持了“内容为王”的正确导向,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 C. 英国BBC在媒体融合过程中,注重“分享”理念,采用来自观众和读者的内容,实现角色转换,其新闻专业者只是生产内容的把关者。‎ D. 传统媒体在掌握舆论场主动权和主导权的同时,也要开放媒体平台,呈现丰富、多样、生动的网络信息,如此才能坚持内容为重,增强对用户的吸引力、感染力。‎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我国通信技术从2G到5G,是加速进步的,这种进步提升了信息传输的速度和容量,使信息传播载体和新闻报道方式具有多样性的特点。‎ B. 不少传媒人认为传统媒体衰落的原因,是缺少新技术传播渠道,因而错误地转向了“渠道为王”“技术为王”,这就削弱了生产内容。‎ C. 传统媒体要重视信息革命以跟上时代,其路径之一是学习国外经验,建立数据中心,力争向国内外用户提供更多有竞争力的产品。‎ D. 传统媒体建立更精确、更有价值的用户数据库,是为向国外用户提供精确的营销服务,如提供收费的“中国文化课堂”服务等。‎ ‎6. 这四则材料共同指向的中心问题是什么?材料二对该问题的阐发起到了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 24 -‎ ‎【答案】4. B 5. D ‎ ‎6. (1)中心问题:传统媒体如何与新媒体、新技术融合发展。 (2)作用:①材料二表中显示当前国民阅读的主流是数字化阅读,突出传统媒体加快与新媒体、新技术融合发展的紧迫性。②材料二图中显示数字化阅读的主体是年青人,突岀传统媒体要加快媒体融合速度,加强对青年一代的关注和引导。‎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题中,A项,“决定了媒体不再需要发布信息”中“不再需要”错误,材料一说的是“媒体仅仅发布信息已经不能满足需要”,这说明媒体不能仅仅发布信息,而不是“不再需要”。C项,“实现角色转换”错误,文中是说“对于新闻专业者来说,他们所要扮演的仍然是‘把关人’的角色”,并非“角色转换”;“其新闻专业者只是生产内容的把关者”错误,文中是说“要用BBC传统的新闻规范和价值理念对用户生产内容以及用户评论做出甄别、评估和把关”,并不只是“生产内容的把关者”。D项,“……呈现丰富、多样、生动的网络信息,如此才能坚持内容为重……”错误,选项因果倒置,从文中来看,“坚持内容为重”应该是“呈现丰富、多样、生动的网络信息”的原因。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分析概括内容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题中,D项,“是为向国外用户提供精确的营销服务”错误,选项范围缩小。文中是说“为用户提供精确的营销服务”,不仅仅是“国外用户”。故选D。‎ ‎【6题详解】‎ - 24 -‎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归纳概括文本的能力。答题前先通读文本,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然后仔细审题,抓住问题的指向,快速寻找答题区间,抓住关键词句,归纳要点,顺应问题的方向,然后组织答案。本题有两个问题,第一问要求考生概括这四则材料共同指向的中心问题,第二问要求分析材料二对该问题的阐发起到的作用。解答第一个问题,需要浏览四则材料,看这四则材料都指向一个什么问题。材料一主要谈论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材料二用图表的形式反应国民阅读各类媒介接触时长,材料三分析融媒体时代“内容为王”还是“渠道为王”,材料四以英国BBC为例,谈国外融媒体实践及启示。综合分析,这四则材料共同指向的中心问题是传统媒体如何与新媒体、新技术融合发展。材料二对该问题的阐发起到的作用,材料二是图表一统计的国民阅读各类媒介接触时长显示,电脑、手机、电子书等数字化阅读是当前国民阅读的主流,传统媒体明显落后,因此能理解出传统媒体要加快与新媒体、新技术的融合发展。材料二中的图表二统计的是数字化阅读人群分布特征。从年龄分布看,18-29岁占34.6%,30-39岁的占26.1%,40-49岁的占24.2%,总体分析,数字化阅读的主体是年轻人,这表明传统媒体要加快媒体融合速度,加强对青年一代的关注和引导。考生可以围绕这些内容进行概括。‎ ‎【点睛】客观选择题侧重对文本内容的把握,每个选项涉及的答题区域往往是一则材料或一则材料的局部,或四个选项的答题区域虽然来自多则材料,但也往往围绕一个共同大方向。考生要会读,就是会读文或图表,会读选项。会读文或图表指能读出文本陈述的事实及核心、文本列举的数据及其差异、材料显示的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等信息点;会读选项就是阅读试题选项时能读出选项命题者命题的侧重点。还要细对,就是精细对点,把读文或读图读出的信息点与选项的命题点进行细致对照。命题者往往会在细处着手,这就需要考生细心筛选信息点和命题点。接着就要严排查,就是在细对的基础上严格排查四个选项,发现选项与原文信息不一致的地方,进行确定答案。‎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人兽不分,忙之罪也?‎ 老舍 近来忙得出奇。恍忽之间,仿佛看见一狗,一马,或一驴,其身段神情颇似我自己;人兽不分,忙之罪也!‎ 每想随遇而安,贫而无谄,忙而不怨。无谄已经做到;无论如何不能欢迎忙。‎ - 24 -‎ 这并非想偷懒。真理是这样:凡真正工作,虽流汗如浆,亦不觉苦。反之,凡自己不喜作,而不能不做,做了又没什么好处者,都使人觉得忙,且忙得头疼。想当初,苏格拉底终日奔忙,而忙得从容,结果成了圣人;圣人为真理而忙,故不手慌脚乱。即以我自己说,前年写《离婚》的时候,本想由六月初动笔,八月十五交卷。及至拿起笔来,天气热得老在九十度(注:约等于32℃)以上,心中暗说不好。可是写成两段以后,虽腕下垫吃墨纸以吸汗珠,已不觉得怎样难受了。“七”月十五日居然把十二万字写完!因为我爱这种工作哟!我非圣人,也知道真忙与瞎忙之别矣。‎ 所谓真忙,如写情书,如种自己的地,如发现九尾彗星,如在灵感下写诗作画,虽废寝忘食,亦无所苦。这是真正的工作,只有这种工作才能产生伟大的东西与文化。人在这样忙的时候,把自己已忘掉,眼看的是工作,心想的是工作,做梦梦的是工作,便无暇计及利害金钱等等了;心被工作充满,同时也被工作洗净,于是手脚越忙,心中越安怡,不久即成圣人矣。情书往往成为真正的文学,正在情理之中。‎ 所谓瞎忙,表面上看来是热闹非常,其实呢,它使人麻木,使文化退落,因为忙得没意义,大家并不愿做那些事,而不敢不做;不做就没饭吃。在这种忙乱情形中,人们像机器般的工作,忙完了一饱一睡,或且未必一饱一睡,而半饱半睡。这里,只有奴隶,没有自由人;奴隶不会产生好的文化。这种忙乱把人的心杀死,而身体也不见得能健美。它使人恨工作,使人设尽方法去偷油儿。我现在就是这样,一天到晚在那儿作事,全是我不爱作的。我不能不去作,因为眼前有个饭碗;多咱我手脚不动,那个饭碗便拍的一声碎在地上!我得努力呀,原来是为那个饭碗的完整,多么高伟的目标呀!试观今日之世界,还不是个饭碗文明!‎ 因此,我羡慕苏格拉底,而恨他的时代。苏格拉底之所以能忙成个圣人,正因为他的社会里有许多奴隶。奴隶们为苏格拉底作工,而苏格拉底们乃得忙其所乐意忙者。这不公道!在一个理想的文化中,必能人人工作,而且乐意工作,即便不能完全自由,至少他也不完全被责任压得翻不过身来,他能把眼睛从饭碗移开一会儿,而不至立刻拍的一声打个粉碎。在这样的社会里,大家才会真忙,而忙得有趣,有成绩。在这里,懒是一种惩罚;三天不做事会叫人疯了;想想看,灵感来了,诗已在肚中翻滚,而三天不准他写出来,或连哼哼都不许!懒,在现在的社会里,是必然的结果,而且不比忙坏;忙出来的是什么?那么,懒又有什么不可以呢?‎ 世界上必有那么一天,人类把瞎忙从工作中赶出去,人人都晓得,都觉得,工作的快乐,而越忙越高兴;懒还不仅是一种羞耻,而是根本就受不了的。自然,我是看不到那样的社会了;我只能在忙得——瞎忙——要哭的时候这么希望一下吧。‎ ‎(载一九三五年六月三十日《益世报》“益世小品”第十五期)‎ ‎7.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篇点题,借助幽默的语言,既凸显了作者的忙碌,又可以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无形中也流露出作者对瞎忙的厌恶之情。‎ B.‎ - 24 -‎ ‎ 文章运用对比的手法,在形象的叙述中让读者明白了“瞎忙”与“真忙”之别,暗示了作者渴望过越忙越幸福的生活。‎ C. “饭碗文明”时代,为了生存,人们只好强迫自己做那些自己不喜欢的事,在这种情况下,其忙碌大多就成了“瞎忙”。‎ D. 文章似乎是即兴命篇,随意写成,但别有风味,其语言明白如话、清新质朴、典雅精致,确实是大家手笔,平而不凡。‎ ‎8. 请简要分析文章标题“人兽不分,忙之罪也?”的作用。‎ ‎9. 读了这篇文章,你对“忙”有怎样的理解和感悟?请结合文本并联系现实简要阐述。‎ ‎【答案】7. D 8. ①标题设疑,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下文;②点明主旨,警醒读者自我反思③交代文章的主要内容,表明作者对“忙”的态度:作者为生计忙碌,是自己颇似驴马兽类,期望人类有一天能摆脱这种状态。 ‎ ‎9. 结合文本:①“真忙”,为自己喜欢的事,忙而无怨,忙而充实,是作者赞同的人生境界;②反对“瞎忙”,做没意义的事或者不喜欢的事,或者只为“饭碗”而忙,是作者批判的人生状态。联系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为了生活做着自己不喜欢的事情,整日奔波忙碌,疲惫不堪,却忙而无所得;而有一部分人为了自己喜欢的事情而忙,忙得开心。‎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散文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本题,D项,“文章……其语言……清新……典雅”错误,从文中来看,本文语言风格幽默诙谐、通俗质朴,而“清新”是指语言新颖,不落俗套,“典雅”是说文章、言辞有典据,高雅而不浅俗,这二者在文中并没有体现,“清新”“典雅”的描述不准确。故选D。‎ ‎【8题详解】‎ - 24 -‎ 本题考查散文标题的作用。从题干来看,题干要求“简要分析文章标题‘人兽不分,忙之罪也?’的作用”,然后理解标题的含义,分析其中使用的技巧,再从标题对读者、内容、主旨的作用。“人兽不分,忙之罪也?”是一个问句,使用问句作为标题,可以引发读者的思考,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标题给出问题,文本给出解答,自然引出下文;从内容来看,标题以“忙之罪也?”表明自己对“忙”的态度,而文中围绕“真忙”和“瞎忙”阐述自己对“忙”的认知,由此可知,标题即交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从主旨的角度来看,作者借助对比的手法分析“瞎忙”与“真忙”的区别,表明对越忙越幸福生活的渴望,标题“人兽不分,忙之罪也?”点明了文章的主旨。考生可以围绕这几个方面分析答题。标题的作用或妙处可以从如下几个角度思考: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点明写作特点或含义,揭示或暗示了文章的主题,表达作者的情感态度,是记叙的线索,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主旨,阐述自己看法的能力。题干问的是“读了这篇文章,你对‘忙’有怎样的理解和感悟?请结合文本并联系现实简要阐述”,然后到文中找出有关“忙”的内容,分析作者对于这些“忙”的态度,再联系现实生活中有关“忙”的事例来分析自己的态度。从文中来看,作者主要讲述了两种忙,一种是真忙,一种是瞎忙。对于“真忙”,作者认为“凡真正工作,虽流汗如浆,亦不觉苦”“所谓真忙,如写情书,如种自己的地,……虽废寝忘食,亦无所苦。这是真正的工作,只有这种工作才能产生伟大的东西与文化。人在这样忙的时候,把自己已忘掉,眼看的是工作,心想的是工作,做梦梦的是工作,便无暇计及利害金钱等等了;心被工作充满,同时也被工作洗净,于是手脚越忙,心中越安怡,不久即成圣人矣”,由这些内容和第三段中作者写作《离婚》一书的例子可知,作者是认可这种“忙”的,这是为自己喜欢的事情而忙,忙而不觉得累;对于“瞎忙”,作者认为“凡自己不喜作,而不能不做,做了又没什么好处者,都使人觉得忙,且忙得头疼”“所谓瞎忙,表面上看来是热闹非常,其实呢,它使人麻木,使文化退落,因为忙得没意义,大家并不愿做那些事,而不敢不做;不做就没饭吃”,由这些内容可知,作者对于这种没有意义却不得不做的“瞎忙”是反对的。明确了这些内容之后,再联系现实中的真忙和瞎忙的事例进行分析,如屠呦呦等科学家就属于真忙,而我们的身边经常会有一些人,每天忙忙碌碌,从早到晚,感觉非常勤奋,非常努力。当你问他最近怎么样?他们总是说:很忙很忙,当你问他都在忙些什么、忙出什么成绩了吗?他们却无言以对,说不出所以然来,这就属于瞎忙。‎ 二、古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元孚,宇秀和,少有令誉。侍中游肇、并州刺史高聪、司徒崔光等见孚,咸曰:“此子当准的人物,恨吾徒衰暮,不及见耳。”累迁兼尚书右丞。灵太后临朝,宦者干政,孚乃总括古今名妃贤后,凡为四卷,奏之。迁左丞。‎ - 24 -‎ 后拜冀州刺史。孚劝课农桑,境内称慈父,邻州号曰神君。先是州人张孟都等八人皆屯保林野不臣王命州郡号曰八王孚至皆请入城愿致死效力后为葛荣所陷为荣所执。兄祐为防城都督,兄子礼为录事参军。荣欲先害子礼,孚请先死以赎子礼,叩头流血,荣乃舍之。又大集将士,议其死事。孚兄弟各诬已引过,争相为死,孟都等数百人皆叩头就法,请活使君。荣曰:“此魏之诚臣义士也。”凡同禁五百人皆得免。荣卒,还除冀州刺史。元颢入洛,授孚东道行台、彭城郡王。孚封颢逆书送朝廷。天子嘉之。颢平,封孚万年乡男。‎ 永安末,乐器残缺,庄帝命孚监仪注。孚上表曰:“昔太和中,中书监高闾、太乐令公孙崇修造金石,数十年间,乃奏成功;太常卿刘芳请别营造,久而方就。复召公卿量校合否,论者莫有适从,登被旨敕,并见施用。往岁大军入洛,戎马交驰,所有乐器,亡失垂尽。臣至太乐署,问太乐令张乾龟等,云承前以来,器象差位,调律不和。臣今吹律求声,叩钟求音;损除繁杂,讨论实录。今量钟磬之数,各以十二架为定”。奏可。于时搢绅之士,咸往观听,靡不咨嗟叹服而反。太傅、录尚书长孙承业妙解声律,特复称善。‎ 孚性机辩,好酒,貌短而秃。周文帝偏所眷顾,尝于室内置酒十瓨,瓨余一斛,上皆加帽,欲戏孚。孚适入室,见即惊喜,曰:“吾兄弟辈甚无礼,何为窃入王家,匡坐相对?宜早还宅也。”因持酒归。周文帝抚手大笑。后迁太傅。薨,帝亲临,百官赴吊。‎ ‎(节选自《北史·列传第四》)‎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先是州人张孟都等八人/皆屯保林野不臣/王命州郡/号曰八王/孚至/皆请入城/愿致死效力/后为葛荣所陷/为荣所执/‎ B. 先是/州人张孟都等八人/皆屯保林野不臣/王命州郡/号曰八王/孚至/皆请入城/愿致死效力后/为葛荣所陷/为荣所执/‎ C. 先是州人张孟都等八人/皆屯保林野/不臣王命/州郡号曰八王/孚至/皆请入城/愿致死效力后/为葛荣所陷/为荣所执/‎ D. 先是/州人张孟都等八人/皆屯保林野/不臣王命/州郡号曰八王/孚至/皆请入城/愿致死效力/后为葛荣所陷/为荣所执/‎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农桑”指耕种和养蚕等,泛指农事;“劝课农桑”即勉励、督促人民从事农业生产。‎ B. “表”是我国古代臣子写给君主表达忠诚和愿望的一种文体。可叙事、议论和抒情。‎ C. “金石”指古代镌刻文字、颂功纪事钟鼎碑碣之属;文中指元孚对古器物的研究。‎ D. “搢绅”原意是插笏于带。同“缙绅”,旧时指官宦的装束,后转用为官宦的代称。‎ - 24 -‎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元孚享有美名,深受他人赞赏。年少时,他受到游肇、高聪、崔光等人的夸奖,在做地方官时,他的敌人也称赞他是魏国的诚臣义士。‎ B. 元孚关心时局,治政赢得民心。朝政混乱时,他通过献书想匡救时政;担任冀州刺史时,一些原先对抗官府的人也都主动为他效命。‎ C. 元孚履职尽责,工作得到肯定。任职监仪注,他实地调查,亲自校验,解决了乐器缺损的问题,连通晓音乐的官员也称赞他做得好。‎ D. 元孚机敏善辩,妙语解除窘境。他身材矮小且秃头,喜欢喝酒,在周文帝想借此戏弄他的时候,他巧妙避免了兄弟无礼带来的尴尬。‎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l)此子当准的人物,恨吾徒衰暮,不及见耳。‎ ‎(2)往岁大军入洛,戎马交驰,所有乐器,亡失垂尽。‎ ‎【答案】10. D 11. C 12. D ‎ ‎13. (1)这是位能够成为当代楷模的人物,可惜我们都已年老体衰,来不及看到了。‎ ‎(2)往年大军进入洛阳,战争交加,所有乐器,丢失将尽。‎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如本题中,“先是/州人张孟都等八人/皆屯保林野/不臣王命/州郡号曰八王/孚至/皆请入城/愿致死效力/后为葛荣所陷/为荣所执”,意思是“在这之前,冀州人张孟都、张洪建、马潘、崔独怜、张叔绪、崔丑、张天宜、崔思哲等八人,都聚众山林,不听朝廷之命,州郡称他们为八王。元孚来到冀州以后,他们都请求到城里来,表示愿意以死为他效力。后来,冀州被葛荣攻破,元孚被葛荣抓住了”。“先是”,时间状语,后边断开,排除AC,“皆屯保林野”是“皆屯保于林野”的省略,语义完整,后边断开,排除B。故选D。‎ ‎11题详解】‎ - 24 -‎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中,C项,文中的“金石”指乐器。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本题中,D项,原文“吾兄弟辈甚无礼,何为窃入王家,匡坐相对?宜早还宅也。’因持酒归。”是说元孚为了想把酒拿回家,就把酒说成是自己的兄弟,怎么能这样无礼,偷跑进大王家里,相对正坐,早些回家去吧,于是就把酒带回了家。这是他把酒带回家的借口,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本题中,第一句中,“准”,典范;“恨”,遗憾;“徒”,一类人。第二句中, “岁”,年;“交驰”,交加;“垂”,将要。‎ ‎【点睛】参考译文: 元孚,字秀和,从小就有美名。侍中游肇、并州刺史高聪、司徒崔光等人见到元孚以后,都说:“这是位能够成为当代楷模的人物,可惜我们都已年老体衰,来不及看到了。”累升至尚书右丞。灵太后临朝听政,宦官干政,元孚便汇总了古今名妃贤后事迹,共四卷,上奏灵太后。改任为尚书左丞。 后来,元孚被任命为冀州刺史。他劝告和督促民众致力农桑,州内称呼他为慈父,邻州叫他为神君。在这之前,冀州人张孟都、张洪建、马潘、崔独怜、张叔绪、崔丑、张天宜、崔思哲等八人,都聚众山林,不听朝廷之命,州郡称他们为八王。元孚来到冀州以后,他们都请求到城里来,表示愿意以死为他效力。后来,冀州被葛荣攻破,元孚被葛荣抓住了。当时,元孚的哥哥元祐是防城都督,另一位哥哥子礼为录事参军。葛荣准备先杀害子礼,元孚请求让他先死,以救出子礼,他叩头直到流血,葛荣这才把子礼放了。葛荣又大举召集将士,商议处死他们。元孚兄弟各自诬陷自己把过错揽到自己身上,争着去送死,张孟都等几百人都叩头愿受死刑,请求留下使君性命。葛荣说:“这些人真是魏国的忠臣义士啊!”于是将一起拘禁的五百人都放掉了。葛荣之乱平定,回去后元孚仍被任命为冀州刺史。元颢到洛阳以后,任命元孚为东道行台、彭城郡王。元孚把元颢送来的策反书信封好送到朝廷,皇帝很嘉许他。元颢被讨平之后,元孚被封为万年乡男。‎ - 24 -‎ ‎ 永安末年,乐器残缺,庄帝任命元孚监修仪器。元孚上表说:“以前在太和年间,中书监高闾、太乐令公孙崇修造金石乐器,用数十年时间,终于成功。太常卿刘芳请求另行营造,很久以后才修成。又召集公卿大臣一起测量校正,看是不是合适,议论纷纷,无所适从。当时传旨,同时使用。往年大军入洛,戎马交加,所有乐器,丢失将尽。我到太乐署,问太乐令张乾龟等人,说是承接以前留下的东西,器象异位,调律不和。我现在吹律以求声。叩钟以求音,去除繁杂,讨论并实际记录下来。现今钟磬的数量,各按十二架为定数。”上奏后皇帝认为可行。在这时土大夫们,都前去观看听演奏,无不叹息佩服而返回。太傅、录尚书事长孙承业善解声律,特别又表示确很完美。 元孚性格机智而又善于权变,喜爱喝酒。周文帝特别对他优待,曾经在室内放了十缸酒,另外又剩下一斛,上面都盖上了盖子,想要和元孚开玩笑。元孚正好进室内,一见便又惊又喜,说道“:我家的兄弟们这样无礼,为什么偷跑进大王家里,相对正坐?应当早些回家去。”于是,他把酒拿回家去了。周文帝见了以后拍手大笑。后来改任为太傅。去世时,皇帝亲临吊唁,百官们也都参加追悼。‎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短歌行赠王郎司直 杜甫 王郎酒酣拔剑斫地歌莫哀!我能拔尔抑塞磊落之奇才。‎ 豫章翻风白日动①,鲸鱼跋浪沧溟开。‎ 且脱佩剑休徘徊。西得诸侯棹锦水,欲向何门趿珠履②?‎ 仲宣楼头春色深③,青眼高歌望吾子,眼中之人吾老矣!‎ ‎【注】①豫章:两种乔木。白日动:树大则风大,白日为之动。②珠履:缀有明珠的鞋子。《史记·春申君传》记载,春申君门客中的上客皆蹑珠履。③仲宣:东汉末年诗人王璨的字。王璨到荆州投靠刘表,作《登楼赋》,后梁时为纪念他作《登楼赋》建了仲宣楼。‎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首诗是诗人写来安慰劝勉友人王郎的,王郎趁着酒兴拔剑起舞来发泄心中怀才不遇的愤慨,诗人劝他不要悲伤。‎ B. “豫章”二句运用比拟,是说豫、章的枝叶在大风中摇动时,可以动摇太阳,极力形容树高;鲸鱼在海浪中纵游时可以使苍茫大海翻腾起来,极力形容鱼大。诗人借此极写王郎的杰出才能。‎ C. 诗人劝说王郎不必拔剑斫地,徘徊起舞,可以把剑放下来休息一下,乘船西下去见西蜀诸侯。‎ - 24 -‎ D. “仲宣”句既是实写杜甫送别王郎的时间已是春末,也是暗用王璨的典故,借此期待王郎此次西行能受到重用。‎ ‎15. 周振甫先生评价此诗“一悲一喜,转变无穷”,你是否同意此观点?请结合全诗分析。‎ ‎【答案】14. B 15. 同意。(1)王郎在江陵不得志,趁着酒兴,拔剑起舞,斫地悲歌,一悲;但是诗人劝他“莫哀”,因为他可以替王郎推荐,说“我能拔尔”,一喜。(2)以“豫章翻风”、“鲸鱼跋浪”,极尽夸饰之能事,诗人认为以王郎奇才,此去西川,必会得到蜀中大官的赏识,又一喜;但转到“何门”未定,“得诸侯”还是空的,又一悲。(3)“我能拔尔”,又“青眼”相望,杜甫用钦佩的眼光对王郎寄予厚望,可喜;可是又一转“吾老矣”,不能有所作为,“我能拔尔”只成了美好愿望,又转悲。‎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题中B项,“‘豫章’二句运用比拟”中“比拟”一说错误,“豫章翻风白日动,鲸鱼跋浪沧溟开”意思是“船帆在风中摇摆,鲸鱼在大海里乘浪而行”,这两句是运用比喻手法赞誉王郎,以豫、章之树和说鲸鱼来比喻王郎的杰出才能,说他能够担当大事,有所作为。故选B。‎ ‎【15题详解】‎ - 24 -‎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首先审题,把握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周振甫先生评价此诗‘一悲一喜,转变无穷’,你是否同意此观点”,然后要表明观点,即“同意”或“不同意”,一般是“同意”,这就需要结合题干中前人的评价到诗中找依据,如题干中说“一悲一喜,转变无穷”,考生就要到诗歌中找到“悲”和“喜”的内容,并分析二者是如何转换的。如“王郎酒酣拔剑斫地歌莫哀”“我能拔尔抑塞磊落之奇才”,前一句中“拔剑斫地”写出王郎的悲歌,而后一句中,作者劝他“莫哀”,因为“我能拔尔”,这里由悲到喜;三四句“豫章翻风白日动,鲸鱼跋浪沧溟开”是以生动的比喻来写王郎的才华,“豫章翻风”、“鲸鱼跋浪”极尽夸饰之能事,但接着作者又说“西得诸侯棹锦水,欲向何门趿珠履”,“欲”说明这“何门”还没有定下来,这又是由喜到悲;诗人说“我能拔尔”,别人青眼相望,这是可喜的事情,可是又一转“吾老矣”,不能有所作为了,于是所谓“我能拔尔”只成了美好愿望,又落空了,又由喜转悲。‎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考查范围很广,既有形象的鉴赏,如人物、景物、事物,也有语言的赏析,如炼字、炼句、诗眼、语言风格,还有表达技巧的鉴赏,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也有诗歌内容的理解,如背景、题材、作者等。常见的设题误区主要有一下几个:意象意境分析不当,基础知识运用错误,词句解说曲解原意,主题情感分析不当,手法分析张冠李戴等等。解答此类题目,读懂诗歌是关键,要关注标题、作者、注释以及关键词等;审清题目要求,细读选项划出要点,即切分关键信息,最后正选排除巧妙用。‎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氓》中,诗人以复关指代男子,通过“____”“____”“____”三个动作神态表现出热恋中女子的痴情。‎ ‎(2)《离骚》中,屈原后悔以往的选择,经过反省后决定“____”。‎ ‎(3)《曹刿论战》中,针对国君将衣食与百姓分享的做法,曹刿做出了“____,____”的评价。‎ ‎【答案】 (1). 乘彼垝垣 (2). 泣涕涟涟 (3). 载笑载言 (4). 回朕车以复路兮 (5). 小惠未徧 (6). 民弗从也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前者。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如“以复关指代男子……三个动作神态表现出热恋中女子的痴情”“屈原后悔以往的选择,经过反省后决定”“针对国君将衣食与百姓分享的做法,曹刿做出……评价”。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彼”“垝垣”“泣涕”“涟涟”“载”“朕”“徧”等。‎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陶瓷艺术是一种具有标志性的中国文化符号,作为全世界 的一种艺术语言,似乎总是以优雅的姿态吸引着世界的目光。制作瓷器需要极度的细心和耐心,否则,不可能制造出 ‎ - 24 -‎ 的瓷器。中国陶瓷上有“中国故事”,在表达人物故事或戏曲故事时,工匠们惯于使用“减法”,抓住其中最具爆发力的瞬间,或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来概括整个故事的内容,而( )。通过这种以图代文的方式,实现理念与思想的教化和普及。随着瓷器的大量出口,中国传统故事画也传到了异国他乡。中国瓷器所蕴藏的“中国风”,令西方人赞不绝口,但因为文化传统的隔阂,国外文博学界在解读中国瓷器故事画时经常 。当前,国家在大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背景下,古丝绸之路有了新的时代内涵,这使中国陶瓷焕发生机提供了更大的舞台。各方力量应该 ,把陶瓷上的中国故事讲得精准、透彻、动听。‎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耳熟能详 美轮美奂 张冠李戴 同舟共济 B. 如数家珍 精美绝伦 指鹿为马 齐心协力 C. 耳熟能详 精美绝伦 张冠李戴 齐心协力 D. 如数家珍 美轮美奂 指鹿为马 同舟共济 ‎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这些故事通常取材于当时流行的话本小说,容易被理解 B. 这些故事又通常取材于容易被理解的话本小说,当时很流行 C. 这些故事通常取材于容易被理解的话本小说,当时很流行 D. 这些故事又通常取材于当时流行的话本小说,容易被理解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国家在大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背景下,古丝绸之路有了新的时代内涵,这给中国陶瓷焕发生机提供了更大的舞台。‎ B. 国家在大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背景下,赋予了古丝绸之路新的时代内涵,这使中国陶瓷焕发生机提供了更大的舞台。‎ C. 在国家大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背景下,古丝绸之路有了新的时代内涵,这使中国陶瓷焕发生机提供了更大的舞台。‎ D. 在国家大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背景下,古丝绸之路有了新的时代内涵,这给中国陶瓷焕发生机提供了更大的舞台。‎ ‎【答案】17. C 18. D 19. D ‎【解析】‎ ‎17题详解】‎ - 24 -‎ 该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这类题一定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词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意义。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题中,“耳熟能详”,听的次数多了,熟悉得能详尽地说出来。“如数家珍”,像数自己家里的珍宝一样,形容对列举的事物或叙述的故事十分熟悉,一般做谓语或补语,不可作定语。第一处,句中是修饰“一种艺术语言”,是做“一种艺术语言”的定语,而“如数家珍”不能做定语,所以此处应选用“耳熟能详”。“美轮美奂”,形容新屋高大美观,也形容装饰布置等美好漂亮。“精美绝伦”,精致巧妙到了极点,没有可以相比的。第二处,此处修饰的对象是“瓷器”,所以使用“美轮美奂”则对象不当,应选用“精美绝伦”。“张冠李戴”,姓张的帽子戴到姓李的头上,比喻弄错了对象或弄错了事实。“指鹿为马”,比喻有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第三处,语境说的是文化传统的隔阂会使国外文博学界在解读中国瓷器故事画时经常弄错对象,并非有意为之,故此处选用“张冠李戴”更恰当。“齐心协力”,思想认识一致,共同努力。“同舟共济”,比喻同心协力,共同渡过难关。第四处,文中是说各方力量应该共同努力,语境中未说“难关”,选“齐心协力”更合适。故选C。‎ ‎【18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选句子填空,要通读语段,整体理解语段的内容,重点捕捉空格前后的内容,注意前后话题的中心,表达的重点和角度,然后结合选项内容加以比较推敲。题中,由下文的“实现理念与思想的教化和普及”可知,“容易被理解”应是指取材于话本小说的“这些故事”,而不是“话本小说”,这就可以排除B、C两项;比较A、D两项,这两项都在指出上文提到的“故事”的特点,而D项中用“又”承接上文,更明确地表明是对上文的补充说明,与上文衔接更紧密。故选D。‎ ‎【19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做病句题首先整体阅读,根据语感可以直接排除个别选项。其余的,要仔细阅读,划分句子成分,先提取句子的主干,然后再看内部修饰是否恰当。这样能检测出搭配是否恰当,成分是否残缺,结构是否混乱,句式是否杂糅等问题。最后再看句中有无一些容易出现病句的标志词,细细推敲。题中,“国家在大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背景下,古丝绸之路有了新的时代内涵,这使中国陶瓷焕发生机提供了更大的舞台”,画线句存在两处语病:一是结构混乱,第一句的主语是“国家”,“在……下”是状语,所以句中没有谓语,句意不完整,而下一句的主语又换成“古丝绸之路”,这属于结构混乱中的中途易辙,可以把第一句中的介词“在”放在“国家”前,让“在国家大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背景下”这一介宾结构做整个句子的状语,这就排除A - 24 -‎ 项;二是“使中国陶瓷焕发生机提供了更大的舞台”搭配不当,“使……提供”不搭配,一般是“给……提供”,可将“使”改为“给”,排除BC两项,故选D。‎ ‎【点睛】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此类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及词语的意思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以下几种类型的错误:(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三)看成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 ‎20.下面是向“某市第一中学”借东西的一则借条。在表达上有五处不妥当,请指出并改正。‎ 今借到18寸康佳彩电1台,康佳DVD1台,一周后归还。‎ 借物人:小周 ‎09.05.01‎ ‎【答案】(1)缺标题,补上“借条”;(2)被借单位未交代,加上“某市第一中学”;(3)物品数量用大写,“1”改成“壹”;(4)“一周后”是不确指的时间,改成“一周”或者“5月8日”等具体日期;(5)日期写得不规范,改成“2019年5月1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以及应用文写作的能力。题干要求考生找出借条上表达不妥之处并进行改正,这就要求考生先要回顾“借条”的格式,然后分析借条内容是否明确恰当,最后进行修改。借条一般由标题(即“借条”)、正文、落款和日期组成,而正文部分一般要写清楚从哪里借的,借的什么,数量多少,规格怎样,新旧程度如何,归还的时间和附加条件。根据这些内容来看,本题的借条缺少标题“借条”二字。从正文来看,“1台”中“1”使用不当,借条中的数据一般要大写,“1”应为“壹”;归还的时期不具体,“一周后”要改为确定的日期;借条中没有写清楚被借的单位,题干中已经明确说明“向‘某市第一中学’借东西”,故应把“某市第一中学”添加到借条的正文内容中去。从落款和日期来看,日期写得不规范,一般为“年月日”。‎ ‎21.生活中有一些标语的确明白醒目,但缺少了些人文关怀,甚至有些粗俗浅陋。请对下列标语中画横线部分用整句进行改写,使之既清楚明白,又亲切友善。‎ ‎①在山脚下看到:“放火烧山,牢底坐穿。”‎ - 24 -‎ 修改为: ______________。‎ ‎②某电厂门口:“严禁触摸电线,5万伏高压,一触即死,违者法办。”‎ 修改为:___________。‎ ‎【答案】①保护森林 谨防火灾 ;②高压电线碰不得 生命悬于一线间 ‎【解析】‎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考查语言的综合运用,需要结合“标语”的基本要求:得体、简明、有效,加以分析即可得出答案,同时注意标语的语言要求,要么是押韵或者对偶等,总之要符合大众接受习惯。‎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北京大学中文系2018年毕业典礼,教师代表戴锦华教授深情地祝福毕业同学:‎ ‎①愿你们有承当,首先承当起自己,进而承当起时代和社会。‎ ‎②愿你们做个好人,利己亦利他,自我亦社会。‎ ‎③愿你们快乐地生活,愿你们始终拥有真诚与坦荡。‎ ‎④“小时代”是一种错觉和误判。你们生逢大时代,文明重新选择方向的大时代。你们个人生命的选择则汇聚为对未来方向的选择。‎ 以上几则祝愿语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假设你是参加毕业典礼的大学毕业生中的一员,请你以此身份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带着祝愿在大时代中前进 偌大的礼堂,端坐着我们中文系2018届的毕业生。轻柔的校园民歌、漂浮的气球、簇拥的鲜花似乎丝毫也没有办法冲淡我们即将离别前的忧伤,以往的嬉闹化作此刻的凝神专注,大家静静地聆听着戴锦华教授的祝愿,生怕一不留神就错过了什么。望着台上将近花甲之年有着丰富阅历对社会有着深刻洞察力的戴教授,我们知道,她是在向我们指示着未来人生行进的方向啊。‎ - 24 -‎ 戴教授的祝愿很简短,简短到我还来不及慢慢咀嚼便已结束。但我真的听进去了。她希望我们有承当,做个好人,能够快乐地生活,待人真诚坦荡;还特别提醒我们既然生逢大时代,就要直面大时代。这是一位长者对即将踏入社会的我们的希冀和要求。‎ 四年前,我们带着家人的期盼来到这里求学;现在,我们即将带着师长的祝愿奔向社会。坐在礼堂里,我憧憬着毕业后的生活。‎ 步出校门,之后的路就是自己一个人走了。在以后的人生时空里面,我们或许有着不同的际遇,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正如戴教授所愿,我们都应该做一个有承当的人,要拿得起,放得下,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惟其有承当,时代才会发展,社会才会进步。就如于敏之于氢弹,屠呦呦之于青蒿素,南仁东之于天眼……‎ 进入社会后,环境肯定不如校园纯洁,各种人际关系或许会变得错综复杂。无论是洁身自爱也好,坚守做人的底线也罢,我都会铭记戴教授的教诲,做个好人。因为我知道,只有大家都做好人了,我们这个社会的风气才会得到净化。这些年,身边的人都在埋怨国人道德滑坡,人心不古。如,老人跌倒了,鲜人敢扶。父母反复叮咛小孩“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大家相互提防着。“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这个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韦唯的歌声传遍大江南北,大家耳熟能详。可是唱归唱,真正用具体行动去改变这种现状的人又有多少呢?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成为雷锋,但是我们可以成为正常的自己。‎ 职场打拼,我们或许会如鱼得水,或许会焦头烂额。但无论如何,我都会谨记戴教授的叮咛,快乐地生活。工作归工作,生活是生活,没有必要把两者混在一起。我要把自己最真实的一面带给家人和同事。我希望用自己的真诚和坦荡去感染身边的人,从而让自己的工作有起色,生活有笑声。‎ 我知道,离开校园之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轨迹会不尽相同。有的人可以无所事事当“宅”男,有的人可以肆无忌惮地当“啃老”族,有的人需要凭自己的聪明才智去打拼换取生活的所需。无论是哪一种情况,我都希望能够和“大时代”接轨,戴教授告诫我们:“‘小时代’是一种错觉和误判。你们生逢大时代,文明重新选择方向的大时代。你们个人生命的选择则汇聚为对未来方向的选择。”毛泽东也说:“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象早晨八九点种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现在的中国正处在一个高速发展的大时代,大时代的我们,与时代是一种共生共荣的关系,我们应以自己的朝气、勇气、锐气和魄力,推动时代的进步;我们更要心系家国、社会、他人,勇于承担,不畏风险,始终心向光明和未来。我们不能够辜负自己,也不辜负这个大时代。也惟其如此,我们才不会愧对浸润了四年的大学校园。‎ 其实,戴教授的祝愿带有一个传统文人的印记,她是希望我们“修身齐家”的同时也能够“治国平天下”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中国梦,我的梦”,这些我们都懂!‎ - 24 -‎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来的时候,我带着父母的期盼,离开的时候,我带着戴教授的祝愿。我们都将带着戴教授的祝愿在大时代中前进。‎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根据要求写作的能力,以材料作文的方式呈现。材料由戴锦华教授在北京大学中文系2018年毕业典礼上的四则祝愿语组成,内容涉及个人“小我”与家国、社会“大我”两个层面,具有积极的导向功能。涉及的内容主要是同学们毕业后应该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有一种什么样的生活状态以及对于时代的认知选择,从第一则祝愿语可以归纳出“人要有担当精神”“人要担负起时代与社会的使命”等;从第二则祝愿语可归纳出“人生要有利于自己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统一”等;从第三则祝愿语可归纳出“人生要快乐生活”“人要真诚如一”“拥有真诚与坦荡”等;从第四则祝愿语可归纳出“人生的小时代要融于大时代”“未来方向的选择来自于自我生命的定位”“跳出自我‘小时代’”“自我人生要融入社会发展之中”等。写作时注意以大学生的口吻来写,组合上面归纳的立意点谈自己对责任、生活、时代等的认知。‎ ‎【点睛】任务驱动型作文题主要特点有三个方面:一是作文材料本身是有争议性的实事或时事;二是材料尽可能体现时代价值观多元化这一特点,要求学生就事论理,把理说清,话道明,并且分析事件要贯穿写作始终;三是带有明显的驱动任务。这些驱动任务包括文体、内容、思维、对象,考生要根据这些任务来写作,而不能脱离这些任务。写作这类作文,首先要明确写作要求,弄清任务。第二要抓住材料核心事实,明确是非。第三,选好角度,围绕是非,确立观点。所谓“选好角度”,就是指要从核心角度、重要角度来立意,同时应兼顾自己擅长的角度,也就是自己积累了相关素材,有思想、理论上的准备的角度。在写作时,可围绕是非来设置分论点。这样确立观点,就准确、全面、有思辨性,符合高考对学生的考查要求。第四,围绕材料就事说理,类比论证展开写作。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中的材料除了生发出观点外,还应把“分析材料、就事说理”贯穿在具体的写作中,这是任务驱动型材料的一个显著特点。‎ ‎ ‎ - 24 -‎ ‎ ‎ - 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