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3.00 KB
  • 2021-06-08 发布

河北省衡水市衡水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 2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河北省衡水中学2020届高三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 本试卷共8页,21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表达了中国古贤的人生意趣,也__________了古人向往的美育图景。美育在中国历史和文化语境中从来不是一技一艺的传习,也不是理论概念的记诵,而是全身心的文化沉浸和场景感受,因而具有总体性特征。与之相应,中国美育资源也__________,皎皎明月、悠悠晴空、山峦溪流、市井勾栏,万事万物都拨动着人们的心绪。这是我国美育的特色和传统,应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继承和弘扬,这就要求美育资源的重组。蔡元培在《美育实施的方法》中就提出过,美育要从家庭、学校、社会入手,社会美育又包括从美术馆、剧院到博物馆,从道路、建筑到公墓,真可谓方方面面,无所不包。( )‎ 互联网带来的变革也具有全方位和总体性特征,美育资源的重组也有多个层面。最基础的是传统美育资源的数字化,把文字、线条、歌曲、影像乃至诗歌、小说、色块、唱腔、旋律、镜头等转化为可在网络空间再现、传输和存储的形态,从而为互联网美育所用。进一步则是将那些因网而生的新的文化能力、文化样态和文化活动转化为美育资源。比如,动漫、网游等作为一种__________的网络文艺形态已受到越来越多人重视,但其美育价值还远未得到发掘。事实上,动漫、手游、网游以及各种新媒体艺术展等文化产品或活动,都给人以美的熏陶,并激发人对自然、历史、文化和生活的思考,无不具有美育意义。应该说,类似资源并非隐藏在网络世界深处__________,相反,它们完全体现在认识美、鉴赏美、创造美的网络活动之中,只是由于这种活动与我们固有的美育经验重叠较少,因而需要全新的眼光、思维和话语,方能加以认识、激活和运用。‎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描绘 汗牛充栋 新鲜 不可捉摸 B. 描绘 包罗万象 新兴 不可捉摸 C. 描写 包罗万象 新鲜 高深莫测 D. 描写 汗牛充栋 新兴 高深莫测 ‎2.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时代在进步,首要的显然是互联网,今天我们必须把这份名单进一步延长。‎ B. 时代在进步,今天我们显然首要的是必须把这份名单进一步延长到互联网。‎ C. 时代在进步,今天我们必须把这份名单进一步延长,首要的显然是互联网。‎ D. 今天我们必须把这份名单进一步延长,时代在进步,首要的显然是互联网。‎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把诗歌、文字、歌曲、影像乃至小说、线条、色块、唱腔、旋律、镜头等转化为可在网络空间存储、再现和传输的形态,从而为互联网美育所用。‎ B. 把诗歌、文字、歌曲、影像乃至小说、线条、色块、唱腔、旋律、镜头等转化为可在网络空间传输、再现和存储的形态,从而为互联网美育所用。‎ C. 把诗歌、小说、歌曲、影像乃至文字、线条、色块、唱腔、旋律、镜头等转化为可在网络空间存储、再现和传输的形态,从而为互联网美育所用。‎ D. 把诗歌、小说、歌曲、影像乃至文字、线条、色块、唱腔、旋律、镜头等转化为可在网络空间传输、再现和存储的形态,从而为互联网美育所用。‎ ‎【答案】1. B 2. C 3. C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这类题一定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词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意义。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 描绘:也说描画,也指用语言文字来描写;描写:通过一定的写作手段(如生动形象的语言、朴素直白的对话),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具体形象地描绘出来。具体语境说上文的句子很生动地用语言文字描写出古人向往的美育图景,选用“描绘”。汗牛充栋:形容藏书很多。包罗万象:形容内容丰富,应有尽有,无所不有。语境是表达中国美育资源丰富,所以选用“包罗万象”。新鲜:多形容物品,意思是刚生产、刚收集或刚制成的;新兴:多形容产业,意为最近兴起的。语境表达动漫、网游等是最近兴起的网络文艺形态,所以选用“新兴”。不可捉摸:指对人或事物无法猜测和估量;高深莫测:意思是高深的程度无法揣测,形容使人难以理解。语境说类似资源并非隐藏在网络世界深处无法猜测和估量,并没有使人难以理解的意思,所以选用“不可捉摸”。‎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此题重点考核选填衔接句,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和音韵的和谐的角度选取。‎ 审题可知,括号内的内容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上文“蔡元培在《美育实施的方法》中就提出过,美育要从家庭、学校、社会入手,社会美育又包括从美术馆、剧院到博物馆,从道路、建筑到公墓,真可谓方方面面,无所不包”,括号内填写的内容应该在时间上说“时代在进步”,故排除D;据下文“互联网带来的变革也具有全方位和总体性特征”可知,括号的内容应落脚到互联网,故排除A;应该是把“名单”“延长”,而不是把名单延长到互联网,且“首要的显然”修饰并强调“互联网”的作用,故排除B。‎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要注意明确病句的类型,以及典型的错例,答题时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句子,对照错例,找到错误。‎ 划线句“把文字、线条、歌曲、影像乃至诗歌、小说、色块、唱腔、旋律、镜头等转化为可在网络空间再现、传输和存储的形态,从而为互联网美育所用”存在不合逻辑和语序不当的问题。“把文字、线条、歌曲、影像乃至诗歌、小说、色块、唱腔、旋律、镜头等”不合逻辑,应该为“把诗歌、小说、歌曲、影像乃至文字、线条、色块、唱腔、旋律、镜头等”,“再现、传输和存储”语序不当,“存储、再现和传输”最符合逻辑顺序。‎ 故选C。‎ ‎【点睛】语句衔接的题目是课标卷必考的题目,有时是排序,有时是填写衔接句,排序的题目主要从陈述对象的转换、关联词语的呼应、指代性词语的指代意义、和上下文的顺序照应、和空格前后的衔接等角度分析。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和音韵的和谐的角度选取。‎ 二、古代诗文阕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建安二十二年)夏,四月,语魏王操设天子旌旗,出入称警跸。六月,魏以军师华歆为御史大夫。冬,十月,命魏王操冕十有二旒,乘金根车,驾六马,设五时副车。魏以五官中郎将丕为太子。‎ 初,魏王操娶丁夫人。无子;妾刘氏,生子昂;卞氏生四子:丕、彰、植、熊。王使丁夫人母养昂。昂死于穰,丁夫人哭泣无节,操怒而出之,以卞氏为继室。植性机警,多艺能,才藻敏赡,操爱之。操欲以女妻丁仪,丕以仪目眇,谏止之。仪由是怨丕,与弟黃门侍郎廙及丞相主簿杨修,数称临菑侯植之才,劝操立以为嗣。修,彪之子也。操以函密访于外尚书崔琰露板答曰《春秋》之义立子以长加五官将仁孝聪明宜承正统琰以死守之植,琰之兄女婿也。尚书仆射毛玠曰:“近者袁绍以嫡庶不分,覆宗灭国。废立大事,非所宜闻。”东曹掾邢颙曰:“以庶代宗,先世之戒也,愿殿下深察之。”丕使人问太中大夫贾诩以自固之术。诩曰:“愿将军恢崇德度,躬素士之业,朝夕孜孜,不违子道,如此而已。”丕从之,深自砥砺。它日,操屏人问诩,诩嘿然不对。操曰:“与卿言,而不答,何也?”诩曰:“属有所思,故不即对耳。”操曰:“何思?”诩曰:“思袁本初、刘景升父子也。”操大笑。操尝出征,丕、植并送路侧,植称述功德,发言有章,左右属目,操亦悦焉。丕怅然自失,济阴吴质耳语曰:“王当行,流涕可也。”及辞,丕涕泣而拜,操及左右咸歔欷,于是皆以植多华辞而诚心不及也。植既任性而行,不自雕饰,五官将御之以术,矫情自饰,宫人左右并为之称说,故遂定为太子。左右长御贺卞夫人曰:“将军拜太子,天下莫不喜,夫人当倾府藏以赏赐。夫人曰:“王自以丕年大,故用为嗣。我但当以免无教导之过为幸耳,亦何为当重赐遗乎?”长御还,具以语操,操悦,曰:“怒不变容,喜不失节,故最为难。”太子抱议郎辛毗颈而言曰:“辛君知我喜不?”毗以告其女宪英,宪英叹曰:“太子,代君主宗庙、社稷者也。代君,不可以不戚;主国,不可以不惧。宜戚宜惧,而反以为喜,何以能久!魏其不昌乎!”久之,临菑侯植乘车行驰道中,开司马门出。操大怒,公车令坐死。由是重诸侯科禁,而植宠日衰。植妻衣绣,操登台见之,以违制命,还家赐死。‎ ‎(《资治通鉴-汉纪》)‎ ‎4. 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操以函密访于外/尚书崔琰露板答曰/《春秋》之义/立子以长/加五官将仁孝聪明/宜承正统/琰以死守之 B. 操以函/密访于外/尚书崔琰露板答曰/《春秋》之义/立子以长/加五官将仁孝聪明/宜承正统/琰以死守之 C. 操以函/密访于外/尚书崔琰露板答曰/《春秋》之义/立子以长/加五官将/仁孝聪明/宜承正统/琰以死守之 D. 操以函密访于外/尚书崔琰露板答曰/《春秋》之义/立子以长/加五官将/仁孝聪明/宜承正统/琰以死守之 ‎5.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建安是西汉末年汉献帝的第三个年号,这个时期朝廷的政治大权先后由董卓和曹操所掌握,皇权被架空。‎ B. 太子,在两汉可指皇帝或诸侯王的继承人,但惟皇储称“皇太子”。汉以后,诸侯王的继承人改称“世子。‎ C. 宗庙,帝王或诸侯祭祀祖宗的处所。古礼规定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不得设庙。‎ D. 《资治通鉴》是由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记载了从东周到五代后周16朝的历史。‎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曹操立曹丕为太子时,已经掌握朝政大权。汉献帝允许他可用皇帝专用的旌旗,出入同帝王一样称警跸,即实行戒严和清道,正是他权倾朝野的体现。‎ B. 曹丕在太子之位的争夺中,一开始形势不利。因为他曾劝止父亲把女儿嫁给丁仪,把丁仪丁廙逼到了曹植阵营,幸好有崔琰等人竭力劝诫曹操。‎ C. 曹丕能顺利登上太子之位,离不开谋臣帮助。如贾诩不但告诉他要巩固地位需要发扬德性和气度,还直接劝告曹操吸取袁绍和刘表的教训。‎ D. 曹植最终在争夺战中落败,与性格缺陷有关。他做事任性,言行不加掩饰,不像曹丕善于博取周围人的好感,他还乘车在驰道行驶,激怒了曹操。‎ ‎7.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辞,丕涕泣而拜,操及左右咸歔欷,于是皆以植多华辞而诚心不及也。‎ ‎(2)植妻衣绣,操登台见之,以违制命,还家赐死。‎ ‎【答案】4. A 5. A 6. C ‎ ‎7. (1)及至辞行时,曹丕哭着下拜,曹操和部属们都很伤感。因此,大家都认为曹植华丽的辞藻多而诚心赶不上曹丕。‎ ‎(2)曹植的妻子身穿锦绣的衣服,被曹操登上高台看见,认为她违反了禁止穿锦绣的制度命令,命她返回娘家,并勒令自杀。‎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 划线句中“以函”是“‎ ‎ 密访于外”的状语,中间不能断开,“操以函密访于外”意思是“曹操用信秘密探访外面对立继承人的看法”,故排除BC;“加五官将仁孝聪明”是主谓结构,表意完整,中间不能断开,意思是“而且五官将曹丕仁厚、忠孝、聪明”,故排除D。‎ 故选A。‎ ‎【5题详解】‎ 本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A项,“建安是西汉末年汉献帝的第三个年号,这个时期朝廷的政治大权先后由董卓和曹操所掌握,皇权被架空”中“建安是西汉末年汉献帝的第三个年号”说法错误,建安是东汉末年汉献帝的年号。‎ 故选A。‎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 C项,“曹丕能顺利登上太子之位,离不开谋臣帮助。如贾诩不但告诉他要巩固地位需要发扬德性和气度,还直接劝告曹操吸取袁绍和刘表的教训”中“直接劝告曹操吸取袁绍和刘表的教训”表述错误,“直接劝告”不准确,依照原文,“诩曰:‘思袁本初、刘景升父子也。’”意思是“贾诩回答说:‘我是在想袁绍、刘表两对父子啊。’”贾诩是假装无意间想到袁绍刘表的先例来委婉提醒曹操。‎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重点词语和句式:‎ ‎(1)而:连词,表修饰;左右:古今异义词,近臣;咸:都;歔欷:悲泣,叹息;以:认为;辞:辞藻;不及:赶不上。‎ ‎(2)衣:名词作动词,穿着;以:认为;还家:返回娘家。‎ ‎【点睛】文言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呈现。‎ 解题小技巧 :‎ ‎(1)读文知义(人物、时间、地点、职位、事件、情理志、品质)‎ ‎(2)审题知文(借助试题,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3)题文比对(试题和原文比对看,注重细节,不可凭模糊的记忆和感觉去答题)‎ 译文:‎ ‎(建安二十二年)夏季,四月,献帝下诏:魏王曹操可用皇帝专用的旌旗,出入同帝王一样称警跸,实行戒严和清道。六月,魏任命军师华歆为御史大史。冬季,十月,献帝下诏增加魏王曹操的特权:魏王曹操所戴王冠可有十二条旒,可乘金根车,以六匹马驾驶,可设五时副车。魏立五官中郎将曹丕为太子。‎ 当初,魏王曹操娶丁夫人,没有生儿子。妾刘氏,生儿子曹昂;卞氏生下四个儿子:曹丕、曹彰、曹植、曹熊。曹操让丁夫人以母亲的名义抚养曹昂;曹昂死在穰城,丁夫人哭泣得不能自制,曹操气忿之,休了丁夫人,以卞氏继为正妻。曹植生性机警,富有能力,才华横溢而敏捷多智,曹操很爱他。曹操要把女儿嫁给丁仪为妻,曹丕因为丁仪一只眼瞎,劝阻了曹操。丁仪因此怨恨曹丕和弟弟黄门侍郎丁,以及丞相主簿杨,多次称赞临侯曹植的才干,劝曹操立他为继承人。杨修是杨彪的儿子。曹操用信秘密探访外面对立继承人的看法。尚书崔琰用不封口的信答复说:“按照《春秋》之义,应立长子。而且五官将曹丕仁厚、忠孝、聪明,应做继承人,我的看法至死不变。”曹植是崔琰哥哥的女婿。尚书仆射毛说:“前不久,袁绍因嫡亲、旁支不分,宗族和国土都遭覆灭。废立继承人的大事,不是臣子所应听到的。”东曹掾邢说:“以旁支代替正统继承人,是先世的戒条,希望殿下深入考虑。”曹丕派人向太中大夫贾诩询问巩固自己地位的方法。贾诩说:“愿将军您能发扬德性和气度,亲身去做寒素之人的事情,早晚孜孜不倦,不违背做儿子应该遵守的规矩,这样就可以了。”曹丕听从了贾诩的话,暗自深深地磨炼自己。一天,曹操命众人退下,询问贾诩,贾诩默然不答。曹操说:“我与你说话,你却不回答,这是为什么?”贾诩说:“我正在考虑,所以没有立即回答您。”曹操说:“你考虑什么?”贾诩回答说:“我是在想袁绍、刘表两对父子啊。”曹操大笑起来。一次,曹操带兵出征,曹丕和曹植共同送到路旁,曹植称颂曹操的功徳,出口成章,旁边的人都瞩目赞赏,曹操自己也很高兴。曹丕感到惆怅,若有所失,济陰人吴质在他耳边说:“魏王即将上路的时候,流泪哭泣即可。”及至辞行时,曹丕哭着下拜,曹操和部属们都很伤感。因此,大家都认为曹植华丽的辞藻多而诚心不及曹丕。曹植既然做事任性,言行不加掩饰,而曹丕则施用权术,掩盖真情,自我矫饰,宫中的人和曹操部属大多为他说好话,所以最终被立为太子。左右长御向卞夫人祝贺说:“曹丕将军被立为太子,天下人没有不欢喜的,夫人应该把府中所藏财物都拿来赏赐大家。”夫人说:“魏王只因为曹丕年长,所以立他为继承人。我只应以庆幸免去了教导无方的过失罢了,又有什么理由要重重赏赐别人呢!”长御回去,把夫人的话全告诉了曹操,曹操很高兴,说:“怒时脸不变色,喜时不忘记节制,原本是最难做到的。”太子曹丕抱住议郎辛毗的脖子说:“辛君,你知道我高兴吗?”辛毗把这件事对他女儿宪英谈起,宪英叹息地说:“太子是代替君王主持宗庙和社稷的人。代替君王,不可以不扰虑;管理国家不可以不恐惧。他本应忧虑和恐惧,却反而很高兴,怎么能长久!魏是不会昌盛的!”过很久,临侯曹植违反制度,乘车在驰道正中行驶,打开司马门而出。曹操大怒,掌管宫门的公车令被定罪处死。从此以后,他加重了对诸侯的限制,对曹植的宠爱也一天不如一天了。一次,曹植的妻子身穿锦绣的衣服,被曹操登上高台看见,认为她违反了禁止穿锦绣的制度,命她返回娘家,并赐自尽。‎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各题。‎ 蓟中作 高适 策马自沙漠,长驱登塞垣。‎ 边城何萧条,白日黄云昏。‎ 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 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 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 ‎【注】(1)蓟中:指蓟城,在今河北大兴西南。(2)翻:同“反”,反叛。(3)安边书:安定边疆的策略。(4)诸将:指安禄山等人。(5)孙吴事:指孙武、吴起用兵之事。孙武,春秋齐国人,古代著名军事家。吴起,战国时卫国人,曾任魏国将军,大败秦兵。‎ ‎8.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篇“策马自沙漠,长驱登塞垣”以“沙漠”、“塞垣”等意象,勾勒出一幅浩瀚壮阔的边塞图画。“策马”、“长驱”和“登”三个动作,勾画出一个勇赴国难的英雄形象。‎ B. 第三、四句“边城何萧条,白日黄云昏”,由远及近地描绘了诗人登上塞垣的所见的“萧条”荒凉景象。一个“何”字,突出了主人公的感慨之深,忧愁之重。‎ C. 第五、六句“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深刻揭露了前文“边城何萧条”根源。“一到”、“每愁”两个词对举,突显边患的程度之深和时间延续之久。‎ D. 第七、八句“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是诗人由边患不止而引发的激愤之语。“岂无”以强有力的反诘,对统治者进行了抨击,也表现出自己安边定远的信心。‎ ‎9. 全诗最后一联写到“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作者“惆怅”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答案】8. B 9. ①对边塞萧条冷落现状的伤感;‎ ‎②对边患深重频仍的愁绪;‎ ‎③对报国壮志无法施展的怨恨;‎ ‎④对诸将腐败无能的愤怒。‎ ‎【解析】‎ ‎【8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及手法的综合赏析的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是综合考查对诗歌内容、手法和主旨理解和赏析类的试题,解答此类题目时要注意,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 B项,“第三、四句‘边城何萧条,白日黄云昏’,由远及近地描绘了诗人登上塞垣的所见的 ‘萧条’荒凉景象。一个‘何’字,突出了主人公的感慨之深,忧愁之重”中“第三、四句‘边城何萧条,白日黄云昏’,由远及近地描绘了诗人登上塞垣的所见的 ‘萧条’荒凉景象”错误,第三、四句“边城何萧条,白日黄云昏”意思是“边城一带如此萧条,日光惨淡白云昏黄”,这两句写诗人登上塞垣的所见:映入眼帘的,是衰草遍地、寒风呼啸的“萧条”荒凉景象;纵目远眺,只见“白日”昏暗,寒云苍茫,天地玄黄,均为远景。‎ 故选B。‎ ‎【9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要理解诗歌的语意,在理解情感的基础上,概括分析情感表达的原因。‎ 诗歌最后一联“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意思是“才如孙吴却无处施展呀,只好归来闭门独自惆怅”, 这两句各用一典,孙、吴指战国时著名军事家孙膑和吴起,“闭门”指东汉末年大名士陈寔有感于世道黑暗,拒绝入仕,故“闭门悬车,栖迟养老”,此二句含蕴的惆怅的情感十分深厚强烈。作者情感惆怅的原因就在以上的诗句中,“边城何萧条,白日黄云昏”意思是“边城一带如此萧条,日光惨淡白云昏黄”‎ ‎ 写诗人登上塞垣的所见:映入眼帘的,是衰草遍地、寒风呼啸的“萧条”荒凉景象;纵目远眺,只见“白日”昏暗,寒云苍茫,天地玄黄。落日黄云的苍茫之色,特别是“落日何萧条”句中的“何”字,突出了主人公对边塞萧条冷落现状的感慨之深,忧愁之重;“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意思是“身临沙场争战之处,常为胡虏的反复侵扰而忧伤”,这两句既是由前面的叙事写景到下文议论抒情的转折,又是具体揭示前文“边城何萧条”的原因:征战不息,主要是安禄山进行不义战争造成的。可见作者的惆怅来自于对边患深重频仍的关注;以 “岂无安边书”,表达了对统治者强烈的抨击,“自己何尝没有安定边疆良策”,表现出自己安边定远的高度自信心,同时作者对报国壮志无法施展的惆怅之情也透露出来,“诸将已承恩”意思是“无奈将帅封赏后无心边防”,表达了对诸将腐败无能的愤怒之情。据以上分析,可以分条概括出作者“惆怅”的原因。‎ ‎【点睛】采用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对诗句 理解的考查题型,解答时要注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各题。‎ 金陵怀古 玉树歌残王气终,景阳兵合戍楼空。‎ 松楸远近千官冢,禾黍高低六代宫。‎ 石燕拂云晴亦雨,江豚吹浪夜还风。‎ 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 ‎【注】1.指陈后主所制的乐曲《玉树后庭花》。歌残:歌声将尽。王气:指王朝的气运。2.景阳:南朝宫名。齐武帝置钟于楼上,宫人闻钟早起妆饰。兵合:兵马会集。戍楼:边防驻军的瞭望楼。3.石燕:《湘中记》载:“零陵有石燕,得风雨则飞翔,风雨止还为石。”‎ ‎10.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首诗的首句以追述隋兵灭陈的史事发端,写南朝最后一个朝廷,在陈后主所制乐曲《玉树后庭花》的靡靡之音中覆灭,全诗以此发端,可谓善抓关键。‎ B. 颌联描写金陵的衰败景象。“松楸”,坟墓上的树木。诗人登高而望,远近高低尽是松楸荒冢,残宫禾黍。南朝的繁荣盛况,已成为历史的陈迹,无处可寻。‎ C. 颈联用对比手法概括世间的风云变幻。“拂云”描写石燕掠雨穿云的形象,“吹浪”表现江豚兴风鼓浪的气势。“江豚”和“石燕”,象征历史上叱咤风云的人物。‎ D. 尾联照应开头,抒发了诗人对于繁华易逝的感慨。金陵和洛阳都有群山环绕。“惟有青山似洛中”,就是说今日的金陵只剩山川地势与六朝时依然相似。‎ ‎11. 这首怀古七律,在选取形象方面很有讲究,请结合中间两联简要赏析。‎ ‎【答案】10. C 11. ①颔联所选松楸、禾黍都是现实中的典型植物,而且富有象征色彩。松楸多指坟墓,禾黍多指亡国哀思,含蓄表达了作者对于六朝消亡的悲慨。‎ ‎②颈联所选石燕和江豚则是传说里神奇怪诞的动物,与颔联虚实结合,表现了历史风云变幻的无情,烘托了一种带有神秘色彩的浪漫主义气氛。‎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及手法的综合赏析的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是综合考查对诗歌内容、手法和主旨理解和赏析类的试题,解答此类题目时要注意,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 C项,“颈联用对比手法概括世间的风云变幻。‘拂云’描写石燕掠雨穿云的形象,‘吹浪’表现江豚兴风鼓浪的气势。‘江豚’和‘石燕’,象征历史上叱咤风雨的人物”中“颈联用对比手法概括世间的风云变幻”理解错误,“石燕”与“江豚”并不存在对比。颈联“石燕拂云晴亦雨,江豚吹浪夜还风”用比兴手法概括世间的风云变幻。“拂云”描写石燕掠雨穿云的形象,“吹浪”表现江豚兴风鼓浪的气势。“晴亦雨”意味着“阴固雨”,“夜还风”显见得“日已风”。“江豚”和“石燕”,象征历史上叱咤风雨的人物,如尾联所说的英雄。这两句通过江上风云晴雨的变化,表现人类社会的干戈起伏和历代王朝的兴亡交替。‎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要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抓主要意象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其表达效果和情感。‎ 本题要求结合中间两联简要赏析诗歌形象。颔联“松楸远近千官冢,禾黍高低六代宫”意思是“墓地上远远近近的松树楸树,掩蔽着历代无数官吏的坟冢;高高矮矮的绿色庄稼,长满了六朝残败的宫廷”,选取了现实中的典型植物松楸、禾黍,描写了金陵的衰败景象。这些意象富有象征意味,“松楸”,坟墓上的树木,多指坟墓,禾黍多指亡国哀思。诗人登高而望,远近高低尽是松楸荒冢,残宫禾黍。南朝的繁荣盛况,已成为历史的陈迹。突出了陈朝灭亡这一金陵盛衰的转折点及其蕴含的历史教训,含蓄表达了作者对于六朝消亡的悲慨之情;颈联“石燕拂云晴亦雨,江豚吹浪夜还风”意思是“石燕展翅拂动着云霓,一会儿阴雨,一会儿天晴;江豚在大江中推波逐浪,夜深深又刮起一阵冷风”,选取了传说里神奇怪诞的动物石燕和江豚,与颔联中的实景相结合。颈联运用了比兴手法概括世间的风云变幻,“石燕”和“江豚”,象征历史上叱咤风雨的人物,如尾联所说的英雄。这两句通过江上风云晴雨的变化,表现人类社会的干戈起伏和历代王朝的兴亡交替,历史风云变幻的无情,也烘托了一种带有神秘色彩的浪漫主义氛围。‎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棋王(节选)‎ 阿城 ‎(1)人是越来越多。后来的人拼命往前挤,挤不进去,就抓住人打听,以为是杀人的告示。妇女们也抱着孩子们,远远围成一片。数千人闹闹嚷嚷,街上像半空响着闷雷。‎ ‎(2)王一生坐在场当中,手放在两条腿上,眼睛虚望着,一头一脸都是土。我给他拍一拍土。他按住我的手,我觉出他有些抖。他低低地说:“事情闹大了。书包你拿着,不管怎么样,书包不能丢。书包里有……有我妈的无字棋【注】。”他的瘦脸又干又脏,鼻沟也黑了,头发立着,喉咙一动一动的,两眼黑得吓人。我知道他拼了,心里有些酸,只说:“保重!”‎ ‎(3)棋开始了。几千人不再出声儿。自愿服务的人一会儿紧一会儿慢地传出棋步,外边儿的人就变动着棋子儿。风吹得八张大纸哗哗地响,棋子儿荡来荡去。‎ ‎(4)太阳斜斜地照在一切上,烧得耀眼。前几十排的人都坐下了,仰起头看,后面的人也挤得紧紧的,一个个土眉土眼,头发长长短短吹得飘,再没人动一下,似乎都把命放在棋里搏。‎ ‎(5)我伸手到王一生书包里去掏摸,捏到一个小布包儿,拽出来一看,上面绣了一只蝙蝠,四边儿都用线做了圈口,针脚很细密。取出一个棋子,确实很小,在太阳底下竟是半透明的,像是一只眼睛,正柔和地瞧着。我把它攥在手里。‎ ‎(6)太阳终于落下去了。人们仍在看着。里边儿传出一句王一生的棋步,外面的人就嚷动一下。专有几个人骑车为在家的冠军传送着棋步。‎ ‎(7)我看见脚卵很高兴的样子,心里就松开一些,问:“怎么样?我不懂棋。”脚卵抹抹头发,说:“蛮好,蛮好。这种阵式,我从来也没有见过,你想想看,九个人与他一个人,九局连环!车轮大战!”‎ ‎(8)有两个人从各自的棋盘前站起来,朝着王一生鞠躬,说:“甘拜下风。”王一生点点头儿,看了他们的位置一眼。‎ ‎(9)他仍旧双手扶膝,眼平视着,像是望着极远极远的远处,又像是盯着极近的近处。喉结许久才动一下。‎ ‎(10)我找了点儿凉水来,悄悄走近他,在他跟前一挡,他抖了一下,眼睛刀子似地看了我一下,一会儿才认出是我,干干地笑了一下。我指指水碗,他接过去,正要喝,一个局号报了棋步。他把碗高高地平端着,水纹丝儿不动。他看着碗边儿,回报了棋步,才咽口水下去,“咕”的一声儿,声音大得可怕,眼里有了泪花。他把碗递过来,眼睛望望我,有一种说不出来的东西在里面游动,嘴角儿缓缓流下一滴水,把下巴和脖子上的土冲开一道沟儿。‎ ‎(11)忽然人群发一声喊。我回头一看,原来只剩了一盘,恰是与冠军的那一盘。盘上只有不多几个子儿。王一生的黑子儿远远近近地峙在对方棋营格里,后方老帅稳稳地呆着,尚有一“士”伴着。‎ ‎(12)我的肚子拖长了音儿在响,脚下觉得软了,就拣个地方坐下,仰头看最后的围猎,生怕有什么差池。‎ ‎(13)人群乱起来,纷纷闪开。只见一老者由旁人搀着,慢慢走来,嘴嚼动着,上上下下看着八张定局残子。这就是本届地区冠军。他看完了棋,跺跺土,昂了头,由人搀进棋场。众人一拥而起。我急忙抢进大门,只见老者进了大门,立定,往前看去。‎ ‎(14)王一生孤身坐在大屋子中央,双手支在膝上,铁铸一个细树桩。高高的一盏灯照在他脸上,眼晴深陷,黑黑的似俯视大千世界,茫茫宇宙。那生命像聚在一头乱发中,久久不散,又慢慢弥漫开来,灼得人脸热。‎ ‎(15)老者咳嗽一下,底气十足。王一生忽然目光短了,发觉了众人,轻轻地挣了一下,却动不了。老者向前几步,朗声叫道:“后生,小小年纪,就有这般棋道,老朽有幸与你接手,感触不少,愿与你做个忘年之交。这盘棋下到这里,权做赏玩,不知你可愿意言和,给老朽点面子?”‎ ‎(16)王一生再挣了一下,仍起不来。我急忙过去,托住他的腋下,提他起来。他的腿仍是坐着的样子,直不了,半空悬着。我感到手里好像只有几斤的份量,就把他放下,去揉他的双腿、脸和脖子。半晌,他的身子才软下来,慢慢把嘴张开,又合上,再张开,“啊啊”很久,才鸣呜地说:“和了吧。”‎ ‎(17)人渐渐散了,王一生还有一些木。我忽然觉出左手还攥着那个棋子,就张了手给他看。他呆呆地盯着,似乎不认得,可喉咙里就有了响声,猛然“哇”地一声儿吐出一些粘液,呜呜地说:“妈,儿今天……妈——”‎ ‎【注】王一生的妈妈起初反对王一生下棋,后来同意了。她捡牙刷把磨了一副无字棋,临死前送给了王一生。‎ ‎12.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头的场面描写,渲染了紧张的气氛,为下文王一生的出场作了铺垫,同时设置悬念,激发了读者对故事走向的好奇心。‎ B. 第(2)自然段加点的“虚”字,形象地表现了王一生此时内心的紧张,也说明对于眼前的棋局他并无太大把握。‎ C. 第(14)自然段中的“铁铸一个细树桩”,运用比喻的手法,刻画出了此时的王一生全身心沉浸于棋局之中的形象。‎ D. 小说最后王一生“啊啊”很久,才呜呜地说“和了吧”,表现了他听到老者愿意和局,内心非常高兴,但又竭力掩盖的矛盾心理。‎ ‎13. 小说中三次写到了“妈妈的无字棋”,请结合全文分析这样写的深刻意蕴。‎ ‎14. 有人评价这篇小说在艺术表现上“颇得传统文化之真谛”,请结合文本进行赏析。‎ ‎【答案】12. D 13. ①“无字棋”三次出现,贯穿始终,寄寓了母子间浓浓的亲情;‎ ‎②体现了母亲对儿子的理解与期待;‎ ‎③寄托着王一生对母亲深深的思念与感激之情。 ‎ ‎14. ①在人物塑造上,关于王一生棋场鏖战一段的描写,突出地表现了王一生身处逆境、困境,精神不颓、志气不衰的品格,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人格追求。‎ ‎②在情节设计上,小说浓墨重彩表现王一生与九位高手进行“车轮大战”,最后却同意了老者的“求和”,暗寓了中华文化“和为贵”的理念;‎ ‎③在语言风格上,写景状物力求文字简省,刻画人物,语言古朴、简约而含义丰厚,如王一生像“铁铸一个细树桩”,显示了作者对民族语言美学特色的独特把握。‎ ‎【解析】‎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文本内容及赏析艺术手法的能力。审题可知,这属于综合题,既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形象的技巧,也考查故事的情节、主旨和环境。‎ D项,“小说最后王一生‘啊啊’很久,才呜呜地说‘和了吧’,表现了他听到老者愿意和局,内心非常高兴,但又竭力掩盖的矛盾心理”对原文理解有误,王一生有足够实力赢得棋赛,“啊啊”很久表现的是他因过度疲劳而说不出话来。‎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整体感知文本的基础上,联系上下文和人物形象、内容情感、文章主旨等角度概括归纳,组织简洁的语言作答。‎ 小说中三次写到了“妈妈的无字棋”,它贯穿了文章的始终,从王一生交代“我”保管好“妈妈的无字棋”,到文章中间“我”“取出一个棋子,确实很小,在太阳底下竟是半透明的,像是一只眼睛,正柔和地瞧着。我把它攥在手里”,再到文章结尾“我忽然觉出左手还攥着那个棋子,就张了手给他看”,王一生母子间浓浓的亲情也由“无字棋”表现得淋漓尽致;由注释“王一生的妈妈起初反对王一生下棋,后来同意了。她捡牙刷把磨了一副无字棋,临死前送给了王一生”可知,“无字棋”表现了母亲对儿子下棋的理解以及期待他取得成绩的心情;“他低低地说:‘事情闹大了。书包你拿着,不管怎么样,书包不能丢。书包里有……有我妈的无字棋。’”“我忽然觉出左手还攥着那个棋子,就张了手给他看。他呆呆地盯着,似乎不认得,可喉咙里就有了响声,猛然“哇”地一声儿吐出一些粘液,呜呜地说:‘妈,儿今天……妈——’”,“无字棋”寄托了王一生对母亲深深的感激和思念之情。‎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要在整体把握文章的基础上,从人物形象、情节结构、语言风格、内容主旨等角度入手作答。‎ 本题要求分析这篇小说在艺术表现上“颇得传统文化之真谛”,就是从文章各角度分析契合传统文化的内涵。“颇得传统文化之真谛”在人物塑造上的表现,第14段“王一生孤身坐在大屋子中央,双手支在膝上,铁铸一个细树桩。高高的一盏灯照在他脸上,眼晴深陷,黑黑的似俯视大千世界,茫茫宇宙。那生命像聚在一头乱发中,久久不散,又慢慢弥漫开来,灼得人脸热”,这段关于王一生棋场鏖战的描写,让读者看到了身处逆境、困境,但是精神不颓、志气不衰的王一生,具有这种精神品质的王一生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对人格和尊严的追求。“颇得传统文化之真谛”在情节结构上的表现,小说用详尽的笔墨写了王一生与九位高手进行“车轮大战”的激烈场面,第12段“忽然人群发一声喊。我回头一看,原来只剩了一盘,恰是与冠军的那一盘。盘上只有不多几个子儿。王一生的黑子儿远远近近地峙在对方棋营格里,后方老帅稳稳地呆着,尚有一‘士’伴着”,他应该是可以赢的,但最后却同意了老者的“求和”,这就暗寓了中华传统文化中“和为贵”的理念;“颇得传统文化之真谛”也表现在语言风格上,小说写景状物力求文字简约,运用语言古朴简约而意蕴丰富,如刻画人物,王一生像“铁铸一个细树桩”,“老者向前几步,朗声叫道:‘后生,小小年纪,就有这般棋道,老朽有幸与你接手,感触不少,愿与你做个忘年之交。这盘棋下到这里,权做赏玩,不知你可愿意言和,给老朽点面子?’”这样的语言风格显示了作者对民族语言美学特色的独特理解、把握和运用。‎ ‎【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的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特征等。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河的第三条岸 ‎[巴西]若昂·吉马朗埃斯·罗萨 父亲是一个尽职、本分、坦白的人。他并不比谁更愉快或更烦恼,只是更沉默寡言一些。是母亲,而不是父亲,在掌管着我们家,她天天都责备我们——姐姐、哥哥和我。‎ 但有一天,发生了一件事:父亲竟自己去定购了一条船。‎ 父亲对船要求很严格,它要用含羞草特制,牢固得可以在水上漂二三十年,大小恰好可供一个人使用。母亲唠叨不停,牢骚满腹,丈夫是突然想去做渔夫吗?父亲什么也没有说。‎ 离开我们家不到一英里,有一条大河流过,水流平静,又宽又深,一眼望不到对岸。‎ 我总忘不了小船送来的那天。父亲并没有显示出什么特别的神情。他像往常一样戴上帽子,对我们说了一声再见。没带食物,也没拿别的什么。我原以为母亲会大吵大闹,但她没有。脸色苍白,从头到尾她只说了一句话:“如果你出去,就呆在外面,永远别回来。”‎ 父亲没有吭声,他温柔地看着我,示意我和他一起出去。我们一起向河边走去。我强烈地感到无畏和兴奋。“爸爸,你会带我上船吗?”‎ 他只是看着我,为我祝福,然后做了一个手势,要我回去。我假装照他的意思做了,但当他转过身去,我伏在灌木丛后面,偷偷地观察他。父亲上了船,划远了。‎ 父亲再没有回来。其实他哪儿也没去。他就在那条河里划来划去,漂来漂去。每个人都吓坏了。从未发生过,也不可能发生的事现在却发生了。‎ 每个人都猜想父亲疯了。母亲觉得羞辱,但她几乎什么都不讲,尽力保持着镇静。‎ 河边的行人和两岸附近的居民说,无论白天黑夜都没见父亲踏上陆地一步。他像一条被遗弃的船,孤独地、毫无目的地在河上漂流。人们一致认为,对于父亲而言,食物是一个大问题,他一定会离开大河,回到家中。‎ 他们可是大错特错了。父亲有一个秘密的补给来源,那就是我。我每天偷了食物带给他。后来我惊异地发现,母亲知道我做的一切。而且总是把食物放在我轻易就能偷到的地方。她怀有很多不曾流露的情感。‎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父亲从不踏上泥土、草地或河岸一步。从没生过火,他没有一丝光亮。他的身体怎样?不停摇桨要消耗他多少精力?河水泛滥时,他又怎么能幸免于难?我常常这样问自己。‎ 姐姐生了一个男孩。她坚持要让父亲看看外孙。那天天气好极了,我们全家来到河边。姐姐穿着白色的新婚纱裙,高高地举起婴儿,姐夫为他们撑着伞。我们呼喊,等待。但父亲始终没有出现。姐姐哭了,我们都哭了,大家彼此携扶着。‎ 后来,姐姐搬走了,哥哥也到城里去了。母亲最后也走了,和女儿一起生活去了。只剩下我一个人留了下来。我从未考虑过结婚。我留下来独自面对一生中的困境。父亲,孤独地在河上漂流的父亲需要我。我知道他需要我,尽管他从未告诉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做。不管怎么样,我都不会因这件事责怪父亲。‎ 我的头发渐渐地灰白了。我到底有什么不对?我到底有什么罪过?渐渐地,我因年老而心瘁力竭,生命踌躇不前,同时爱讲到疾病和死亡。他呢?为什么?为什么要这样?终有一天,他会精疲力竭,只好让小船翻掉,或者听任河水把小船冲走,直到船内积水过多而沉入激流之中。哦,天哪!‎ 我等待着,等待着。终于,他在远方出现了,那儿,就在那儿。我庄重地指天发誓,尽可能大声地叫着:‎ ‎“爸爸,你在河上浮游得太久了,你老了,回来吧。你不是非这样下去不可,回来吧。无论何时,我会踏上你的船,顶上你的位置。”‎ 他听见了,站了起来,挥动船桨向我划过来。他接受了我的提议。我突然浑身战栗起来。因为他举起手臂向我挥舞。这么多年来这是第一次。我不能……我害怕极了,发疯似的逃掉了。因为他像是从另一个世界来的人 极度恐惧给我带来一种冰冷的感觉,我病倒了。从此以后,没有人再看见过他,听说过他。‎ ‎(选自余华《温暖的旅程——影响我的10部短篇小说》,有删改)‎ ‎15.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河的第三条岸”在小说中指的是父亲的小船。小船象征的是一种远离现实自由自在的浪漫生活状态。“河的第三条岸”既隐喻了人生的另一种选择,也暗示了这种选择的理想主义特征。‎ B.‎ ‎ 父亲在家里没有地位。在小船上的生活艰苦、孤独,但是他选择了这种生活,完全是源于他对原来没有地位的生活的厌恶,上船之后,至少他对自己的所作所为可以自主,是自由的。‎ C. 小说中写道“父亲,孤独地在河上漂流的父亲需要我”。“父亲”为什么需要“我”?一是“父亲”需要我每天给他送食物,二是“父亲”渴望“我”能够理解并继承他的追求。‎ D. “我独自一个人留下来面对人生的困境”中的“困境”,指既不能追随父亲去河流上飘荡,也不愿追随母亲去城里生活。既割舍不了难以令人满意的现实生活,也没有勇气放情追求自主自由的生活。‎ ‎16. 结合作品,请简要分析“母亲”这一人物形象。‎ ‎17. 有人说,“河的第三条岸”在现实中并不存在,它象征着“父亲”超越世俗的人生追求。小说中,“我”对“父亲”这种追求的态度发生过哪些变化?请简要分析。‎ ‎【答案】15. B 16. “母亲”是一个严厉苛刻、忍辱负重、情感深挚的家庭主妇。‎ ‎①她严厉苛刻,性格烦躁。小说第一段通过“我”的叙述介绍了“母亲”“掌管着我们家,她天天都责备我们”第三段写出了“母亲唠叨不停,牢骚满腹”;‎ ‎②她忍辱负重,性格坚毅。母亲掌管着全家人的生活,第九段写父亲出走之后,“母亲觉得羞辱,但她几乎什么都不讲,尽力保持着镇静”,依然辛苦维持全家人的生活;‎ ‎③她感情深挚,拙于表达。母亲对家人怀有感情,第十一段当“母亲”知道“我”偷食物给“父亲”后“总是把食物放在我轻易就能偷到的地方。她怀有很多不曾流露的情感。” ‎ ‎17. “我”对“父亲”的人生追求并不理解,因此对“父亲”坚定执着的非世俗行为持复杂的矛盾态度。‎ ‎①最初,“我”对“父亲”的行为感到“无畏和兴奋”;‎ ‎②随着时间的推移,又对他变为关心和同情。‎ ‎③当全家人都走后,“我”在漫长的守候中,既渴望拯救“父亲”,又深感惘然和恐惧。‎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文本内容及赏析艺术手法的能力。审题可知,这属于综合题,既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形象的技巧,也考查故事的情节、主旨和环境。‎ B项,“父亲在家里没有地位。在小船上的生活艰苦、孤独,但是他选择了这种生活,完全是源于他对原来没有地位的生活的厌恶,上船之后,至少他对自己的所作所为可以自主,是自由的”中“完全源于他对原来没有地位的生活的厌恶”表述有误,对父亲选择上船生活的原因概括不全,父亲选择上船,也出于对自由的渴求。‎ 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要在整体把握文章的基础上,可从不同角度和多层面发掘,注意选取细节进行筛选提炼,结合原文进行分析,力求准确完整的概括。‎ 据文章第一段“是母亲,而不是父亲,在掌管着我们家,她天天都责备我们--姐姐、哥哥和我”, 第三段写出了“母亲唠叨不停,牢骚满腹”,可知母亲严厉苛刻,性格烦躁;据文章第一段“是母亲,而不是父亲,在掌管着我们家”,第九段写父亲出走之后,“母亲觉得羞辱,但她几乎什么都不讲,尽力保持着镇静”,她依然辛苦维持全家人的生活,可见母亲能忍辱负重和坚毅的性格;第八段“母亲知道我做的一切,而且总是把食物放在我轻易就能偷到的地方。她怀有很多不曾流露的情感”可以看出“母亲”对父亲感情深挚但却不善于表达,只是通过让“我”偷食物给“父亲”这样的方式来表达。作答时先总括母亲的形象,再具体结合情节内容分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梳理文本结构和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要在整体把握文本的基础上,对文章的行文思路、内容要点进行把握,进而分点概括作答。‎ 本题要求分析“我”对“父亲”这种追求的态度发生过的变化,要结合情节内容归纳概括。一位本分老实的“父亲”离开了家人,放弃了天伦之乐,选择独自一人漂浮于河流之上,忍受着孤寂、寒暑,面临着黑暗与危险,无视一切的不理解,这也许让人们想起了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人,他们超出了世俗可能理解的范围,或超越时代太远,或追求的境界过于高远。他们孤独地行走在自己的路上,为世俗所不容,或不愿与世俗为伍。“我”对“父亲”的人生追求并不理解,因此对“父亲”坚定执着的非世俗行为持有复杂而矛盾的态度。据文章“我们一起向河边走去。我强烈地感到无畏和兴奋。‘爸爸,你会带我上船吗?’”“我伏在灌木丛后面,偷偷地观察他。父亲上了船,划远了”可知,最开始,“我”对“父亲”的这种行为感到“无畏和兴奋”;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一致认为,对于父亲而言,食物是一个大问题,他一定会离开大河,回到家中”,但是“我每天偷了食物带给他”,通过这个信息可以看出“我”对“父亲”的态度的转变,有开始的“无畏和兴奋”变为关心和同情;当全家人都走后,“我留下来独自面对一生中的困境。父亲,孤独地在河上漂流的父亲需要我。我知道他需要我,尽管他从未告诉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做。”,“我等待着,等待着”,“我庄重地指天发誓,尽可能大声地叫着:‘爸爸,你在河上浮游得太久了,你老了,回来吧。你不是非这样下去不可,回来吧。无论何时,我会踏上你的船,顶上你的位置。’”表现了“我”在漫长的守候中,渴望拯救“父亲”,但是当“他接受了我的提议”时,“我突然浑身战栗起来”,“这么多年来这是第一次。我不能……我害怕极了,发疯似的逃掉了”,“极度恐惧给我带来一种冰冷的感觉,我病倒了”,从以上的分析可知,“我”对“父亲”的这种人生追求深感恐惧和迷惘。‎ ‎【点睛】分析人物形象题的解题思维方法:‎ ‎(1)把握特点。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然后画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 ‎(2)分析方法。看用了什么描写方法,通过人物描写(语言、行动、心理、肖像、细节)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最后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分析概括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的答题模板:‎ ‎(1)综合表述式。用一个判断句表述:××是一个……(思想性格特点)+……(身份地位)的人。‎ ‎(2)分点列举式。××的性格特点:特点一+分析;特点二+分析;特点三+分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 ‎18.默写名篇名句。‎ ‎(1)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中叙写自己借书笔录天冷手指不能屈伸时,仍然“___________”,抄好后跑着去送,“__________________”才会有人借书给自己,因此得以博览群书。‎ ‎(2)曹操《观沧海》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海水荡漾、峰峦矗立的景象。‎ ‎(3)《醉翁亭记》中,描写山间朝暮之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诗经·蒹葭》中写主人公为寻觅恋人逆流而上,且描写了道路险峻难攀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岳阳楼记》中赞美滕子京政绩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周敦颐《爱莲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莲的形象写君子志洁行廉,仪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欺侮。‎ ‎【答案】 (1). 弗之怠 (2). 不敢稍逾约 (3). 山岛竦峙 (4). 水何澹澹 (5).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6). 云归而岩穴暝 (7). 溯洄从之 (8). 道阻且跻 (9). ‎ 政通人和 (10). 百废具兴 (11). 亭亭净植 (12).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解析】‎ ‎【详解】此题考核识记名篇名句的能力,此类题目一般有理解性默写和根据上下文填空两种类型。答题时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理解性默写还要注意给出的提示,填准句子。此题属于理解性默写,注意选准句子,不要写错别字。重点注意怠、逾、竦峙、澹、霏、暝、溯、跻、具、亭、亵等字的写法。‎ ‎【点睛】答好识记类题,要注意平时的积累,要在真正理解原文语意和表达技巧的基础上完成背诵,书写时还要注意字体正确。‎ 五、语言表达运用 ‎19.下面是2006年度和2016年度有关“天津旅游”的词云图,是根据国内一些旅游网站筛选出的高频词汇生成的,字号越大,表示该词出现的频率越高,关注度就越高。‎ 请对比两幅词云图,简要概括游人对天津旅游关注点的变化,每条不超过30字。‎ ‎(1)2006年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016年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1)2006年度:游人对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关注度较高,侧重景观欣赏。 (2). (2)2016年度:游人对城市文化和民俗特色的关注度较高,侧重文化体验。‎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的基本能力。图文转换,要求学生将图表中的信息转化成语言文字信息,但一般不需要也不允许我们进行想象甚至是虚构,这类题目的答题思路是:先看标题,再看画面,不放过一丁点文字,然后看图画内容,联系实际进行概括即可。题干表述为“请对比两幅词云图,简要概括游人对天津旅游关注点的变化,每条不超过30字”,从上下两幅图片可以看出,2006年人们主要关注对“海河”“风景”“蓟县”等景观的欣赏,注重自然人文景观;2016年人们更关注“文化”“休闲”“特色”“民俗”等文化体验,对传统文化关注的较多,从自然走向传统,是精神文明的生动实践。注意字数的要求。‎ 六、写作 ‎20.阅读下列文字,按照要求写作。‎ ‎2019年7月26日‎,北京京西宾馆,一张照片定格珍贵瞬间:习近平总书记在这里会见全国退役军人工作会议代表并同大家合影留念。当看到94岁的老英雄张富清,习近平总书记俯下身,双手紧握住老人的手,深情地说:“你是全党全国人民的楷模!”一时间,掌声四起。‎ 这是对英雄的致敬,更是对英雄模范的礼赞!‎ 张富清,94岁,原西北野战军战士,曾在枪林弹雨中九死一生,战功赫赫;从部队退役后,他选择扎根偏远山区,一心为民,默默奉献……虽历经风雨,老英雄仍坚守初心,不改本色,忠贞不渝。‎ 请运用假设论证,为张富清老人写一则150字左右的颁奖词。‎ ‎【答案】老英雄60多年深藏功名,一辈子坚守初心,不改本色。坚定理想信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如果他没有解救挣扎于水深火热的人民群众,如果他在变换过那么多岗位,权力在手之时,没有始终保持一颗纯粹质朴的心,又怎么能克己奉公、无私奉献?他一心为公,源于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低调二字不难写,奉献一生实不易,无愧为新时代的楷模先锋。‎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写作的能力。这是一道写颁奖词的题目,写作时要注意颁奖词的写作格式,大笔写意,点明人物的事迹;纵深开掘,彰显人物的精神;综合表达,事、理、情有机融合;言简意赅,自然流畅。‎ 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结合颁奖词的格式和张富清的先进事迹进行写作。颁奖词不要求详尽地交代人物事迹的来龙去脉或是细枝末节,应从宏观把握,抓住人物最主要的令人钦敬的事迹,简要概述。通过人物的事迹,引出对人物精神的评价。在颁奖词中,要体现出人物的闪光心灵、人格魅力,或是坚强的意志、崇高的思想品质等,最好能体现一定的哲理。颁奖词在表达方式上,需要将叙述、议论、抒情这三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将人物事迹、精神以及对人物的赞美之情有机融合在一起。颁奖词一般很简短。这就要求语言高度浓缩,言简意赅。这样的语言往往字字珠玑、意蕴丰富,具有生动、形象的特点,同时还要自然流畅,音韵铿锵悦耳,富有音乐美。据以上分析,抓住材料中关于对张富清的评价,“习近平总书记俯下身,双手紧握住老人的手,深情地说:‘你是全党全国人民的楷模!’”“这是对英雄的致敬,更是对英雄模范的礼赞!”“曾在枪林弹雨中九死一生,战功赫赫;从部队退役后,他选择扎根偏远山区,一心为民,默默奉献……虽历经风雨,老英雄仍坚守初心,不改本色,忠贞不渝”,运用假设论证,在字数限制内表达出来。‎ ‎【点睛】写颁奖词注意以下几点:‎ ‎(1)高度概括,简洁精炼。颁奖词以极其简洁精炼的语言高度地概括了每一个当选者的崇高精神和闪光点,予以浓墨重彩地展示,既有高度也有深度。‎ ‎(2)词吻意合,富有特色。颁奖词根据获奖者事迹的不同,或明快,或凝重,或平和,或庄严,于人于事于情于理都显得十分和谐得体。‎ ‎(3)语句清新,文笔优美。颁奖词语句长短结合,风格刚柔并济,抒情、描写、议论各有侧重,有还恰当引用了一些名诗名句,尺幅之间,五彩飞扬,读来朗朗上口,给人以美的享受。‎ ‎(4)言志寓义,饱含深情。颁奖词赞扬的人和事虽然各不相同,但无论是褒扬还是怀念,都洋溢着崇敬之意,一字一句饱含深情。‎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 从前,济水的南面有个商人,渡河时从船上落下了水,停留在水中的浮草上,在那里求救。有一个渔夫用船去救他,还没有靠近,商人就急忙嚎叫道:“我是济水一带的大富翁,你如果能救了我,我给你一百两金子。”渔夫把他救上岸后,商人却只给了他十两金子。渔夫说:“当初你答应给我一百两金子,可现在只给十两,这岂不是不讲信用么?”商人勃然大怒道:“你一个打鱼的,一天的收入该有多少?你突然间得到十两金子,还不满足吗?”渔夫失望地走了。后来有一天,这商人乘船顺吕梁湖而下,船触礁沉没,他再一次落水。正好原先救过他的那个渔夫也在那里。有人问渔夫:“你为什么不去救他呢?”渔夫说:“他就是那个答应给我一百两金子而不兑现承诺的人。”渔夫撑船上岸,远远地观看那位商人在水中挣扎,商人很快就沉入水底淹死了。‎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③不少于800‎ 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答案】摒弃功利,追求心灵的富足 近年来,人们开始带着功利性的目的阅读学习古代文学文化。成人带着“读了它有什么好处”的疑惑阅读,学生带着“考试可能会考”的想法学习。殊不知,这样的做法正是对传统文化的不屑与亵渎,而追求心灵的富足才该是我们学习古文化的最终目的。‎ 老祖宗给我们留下了数不尽的文学瑰宝。有道“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论语》,积极入世的《孟子》,“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老子》,“爱人若爱身”的《墨子》……无论是修身养性,还是为人处世,都能让我们有所收获,受益匪浅。但如今,面对“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这样一句铿锵有力的话语,带着功利性心理学习的学生们首先想到“使动用法”“判断句”“句子翻译”这些流于表面的东西。再深刻一点呢?这句曾鼓舞万千寒门学子追求正义和浩然之气的名言,竟不能在他们心中泛起半点波澜,思绪再次涌动,也不能让他们有所启示。‎ 时代的高速发展,生活方式的多样化,让人们开始麻木追求功用,但心灵却日渐枯竭起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充斥着快餐式阅读,一条条夺人眼球的爆炸性新闻不绝于耳。尽管自己从网络上获取了不少知识却仍觉得自己脑袋空空,腹中无墨;空暇时去再多的社交场所娱乐仍不能阻止自己的思绪早已从脑袋中飞走。其实我们真正需要的只是静静在一个人的世界里,好好读一读古文学,你会体会这其中带给自己激励人心的力量,用儒家的积极进取,道家的清静无为,墨家的兼爱非攻等等使自己的的心灵得到慰藉,使自己纯粹正派的思想充溢于天地之间。‎ ‎“腹有诗书气自华”,带着功用思想看待古文化的人,也定是没有文化修养底蕴的人。纵有再好的皮相,也只能让人在谈吐中一眼看穿他的道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用古文化装裱自己,哪里比得上使自己拥有古典气质?像那些功利阅读的学生一样,只学习考试有用的关于古文化的东西,但学到的只是皮毛,其灵魂精髓却无法得到领悟,没有对古文化的深刻领悟,如何传承和发展这些文化瑰宝,如何使自己的思想境界提高,如何使自己成为一个文化修养极佳的人?唯有不带功利之心,不带既定目标,认真阅读古代文学作品,才能使自己浸养在文化的氛围之中。‎ 唯有抛开功用之心,感悟传统文化,才能使自己的心灵富足起来,成为一个由里及外散发文化气质的人,才能使人们在高速发展的社会中保持自己正义之气、善良之心,才能使喧闹的社会中多些安宁静谧的天地,才能使人们不断追求真善美,才能不断影响社会价值回到正确的位置,从而使整个社会都成为充满心灵富足,思想超脱,拥有浩然正气,高尚文化修养的人们的社会。‎ 古文化带给人们积极的力量正在式微,更需要人们摒弃功利,纯粹追求心灵的富足和愉悦。挖就古文化精神的力量。‎ ‎【解析】‎ ‎【详解】该题考查学生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的能力。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本次作文为材料作文,写作文,先通读材料,整体理解把握材料的内容,明白材料蕴含的道理。然后选取合适的角度进行立意构思。本次作文材料是一个故事,讲的是商人过河落水遇到船夫,许以百金,结果只给十两,后来商人乘船再次落水,船夫因其不守诚信而不救他。这个故事可以从多个角度立意。从商人的角度:商人许金不酬,失信于人,最终遭到灭顶之灾,这里谈的是信用与承诺,这仅仅是第一个层次。第二个层次:商人落水,渔夫拯救,本出于善心而行之善举,而商人的悬赏则给渔夫单纯美好的举动蒙上了功利的色彩,使之成为一种牟利的手段,偏离初始的轨道而愈来愈现实与功利。这样的现象屡见不鲜,比如孩子学习本是出于兴趣,可当孩子取得好成绩时家长的物质奖励,则让孩子偏离学习的初衷,而走向为奖励而学习的轨道。从渔夫的角度:商人第一次落水,不假思索就去救助,善心善行可嘉可赞,而商人第二次落水,渔夫由于之前商人的承诺没有兑现而不再相信商人,没有施以援手,虽情理上可以理解,但从生命的高度去看,却值得商榷。见死不救固然不触犯法律,但从道德伦理的角度却是责无旁贷的。从“有人”的角度:“有人”即是我们常说的旁观者,愚昧、冷漠、从众,没有自己的主见,听渔夫说这是一个不兑现承诺的人,所以可能心里也觉得商人罪有应得,而没有提出质疑与不同看法,眼看着商人在水中挣扎而无动于衷。如写议论文,要做到观点鲜明准确,论据典型,论证有力,论证方法不能单一。如写记叙文,则要写清人和事,注重细节描写,以情动人。‎ ‎【点睛】材料作文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