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0.50 KB
- 2021-06-08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湛江市2020届高中毕业班调研测试题语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网络文学经过20余年高速发展,产生了大量作者和读者,催生了丰富的文学类型。但随之也产生了一些不容忽視的问题。
在网络文学发展过程中,类型小说做出了重大贡献:制造了大众文化热点,开创了付费阅读机制,探索了粉丝经济模式,打造了文学文化产业链,培育了创意产业新业态。尤其是在网络文学市场化初期,类型小说因题材鲜活,想象丰富,定位精准,点击率一路飙升,借助数字化新媒体技术优势为网络文学崛起赚到“第一桶金”。但唯点击量是求的量化标准也产生了一些弊端。文学网站根据市场原则“锁定目标人群”“精准配制作品”,虽然使一些市场关注度高的类型脱颍而出,但也使一些小众类型很难突破重围。长此以往,不仅会损害网络文学题材多样性和内容丰富性,而且会挫仿作者创新精神和艺术个性。此外,每日大量文字的更新压力,使一些网络作家不惜在作品中“注水”,导致作品结构松散,语言浅白,思想贫乏。与此同时,一些格调不高的作品也在损害网络文络文学在“数量”上已制造诸多传奇,但在质量上还有待提高,以保证持续发展。尽快步入提质增效、转型升级新阶段,这不仅是读者和市场对网络文络文学自身发展的要求。
当今只有“走出方寸天地,阅尽大千世界”才能突破创作瓶颈,提高创作质量,贡献更多精品。为此,不少有识之士呼吁网络作家跳出“玄幻魔圈”和“修真密室”,走向现实题材的广阔天地,到轰轰烈烈的现实生活中去创造精品、攀登高峰。令人欣喜的是,近年来现实题材创作呈风生水起之势。这固然与政策引领、作协倡导以及网站策划等因素有关,更是网络文学自身发展与变革的必然结果。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一再为网络文学走出类型化困境起到破冰船与开山斧的作用。为突破陈陈相因、套路连连的因局,大批成熟网络作家放下得心应手的类型化书写,移师现实题材领域,改进艺术创作观念和审美价值取向,从创作方法上进行战略性调整。在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创作者不仅能够体会到“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式的创作自由,而且更容易进入激情飞扬、灵感四射的创作状态,这使网络文学总体艺术水准明显提升,思想内涵不断深化。对网络文学来说,积极投身现实題材创作是突破发展瓶颈的有益探索,是顺应时变、守正创新的必然选择。
伟大作品离不开作家对其时代的深刻体察和忠实记录。马克思称赞巴尔扎克“用诗情画意的镜子反映了整整一个时代”。列宁称托尔斯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他创作出“无与伦比的俄国生活的图画”。毛泽东同志称《红楼梦》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不仅要当作小说看,而且要当作历史看。习近平同志认为,一切轰动当时、传之后世的文艺作品,反映的都是时代要求和人民心声。说到底,只有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才是文艺创新最根本、最关健、最牢靠的办法。对于遭遇类型化困境的网络文学来说,走出幻想天地,阅尽现实世界,理应是突破创作瓶颈的最佳路径。
(摘编自陈定家《走出方寸天地,阅尽大千世界—一从网络文学创作谈起》)
1. 下列关于类型小说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类型小说凭其题材鲜活、想象丰富、定位精准,就促进了网络文学大繁荣。
B. 类型小说围绕着市场需要,准确定位,量身定做,成就了各种类型的作品
C. 类型小说作者在创作中受点击量影响创作压力大,就会创作出低俗作品。
D. 早期类型小说多取材玄幻、修真,题材狭窄,最终陷入了沿袭套路的泥沼。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在肯定网络文学取得成就的同时,又指出了网络文学目前面临的问题。
B. 文章第三段论述主要论证了现实题材成为网络文学创作新亮点的观点。
C. 文章最后一段采用了引用论证,以领袖的观点为网络文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D. 文章在逻辑上逐层递进,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顺序展开论证。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跳出了类型小说狭隘的题材范围,突破了这个创作瓶颈,作者就能发挥个性创作出高质量的文学作品。
B. 如果文学网站只讲点击率和经济效益,不重内容和质量,即使曾经红极一时的网络文学也会陷人困境。
C. 大批成熟网络作家移师现实题材领域,重新调整创作思路和方法,这是顺应时变、守正创新的必然选择。
D.
文章“伟大作品要反映时代”这一思想与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主张是相通的。
【答案】1. D 2. B 3. A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能力。首先仔细阅读各个选项,理解选项含义,然后找到文中与之相关的语句,进行比照辨析,最后根据题干要求确定选项。这就是常说的“比对法”。一般而言,选项设置的错误类型主要有“曲解文意”“以偏概全”“混淆时态”“因果混乱”“混淆是非”“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扩大或缩小概念范围”等。比照辨析时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要联系上下文体会,死抠字眼,寻找细微的差别。
A项,理解表述不全。“凭……就……”错,由原文“尤其是在网络文学市场化初期,类型小说因题材鲜活,想象丰富,定位精准,点击率一路飙升,借助数字化新媒体技术优势为网络文学崛起赚到‘第一桶金’”可知,还要“借助数字化新媒体技术优势”。
B项,以偏概全。“成就了各种类型的作品”错,由原文说“一些市场关注度高的类型脱颖而出,但也使一些小众类型很难突破重围”可知,一些小众类型很难突破重围,所以并不是成就了各种类型的作品。
C项,推理绝对化。受点击量和创作压力影响,一些作者会给作品“注水”,不一定会导致创作出低俗作品的结果。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也就是考查学生对论证知识的深度把握的能力。学生首先要具备论证的必备知识,阅读文本时注意弄清论题、中心论点,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和结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统辖的论据,论证方法的类型。本题A项是文本论证内容的表述,B项是第三段论证的观点的理解表述,C项是文本结尾段落的论证方法及其论证效果的表述,D项是文本论证思路的理解表述。
B项,“主要论证了现实题材成为网络文学创作新亮点的观点”错,论证观点表述偷换概念,应是主要论证了网络文学要积极投身现实题材创作的观点。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和简单的逻辑推理能力。此类试题重点在对文中观点、材料的正误以及由此推理得出结论正误的考查,归纳内容要点错误类型主要有曲解文意、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偷换概念等;推理结论错误类型主要有过于绝对化、无中生有、强加因果和充分条件、必要条件混淆等。考查根据文本内容合理推论,将成为此类试题的主流方向。
A项,推论表述不合逻辑。“作者就能……”错,“跳出了类型小说狭隘的题材范围,突破了这个创作瓶颈”并不是“创作出高质量的文学作品”的充分条件,只是必要条件。其余三项推论表述正确。
故选A。
【点睛】论述类文本阅读考查学生对论述类文本的深度把握能力,具体来说是三大能力: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议论文论证分析能力和简单逻辑推理能力。这是一个合格高中生在议论分析方面的必备能力。
阅读文本时,勾画圈点,整体把握。阅读文本的过程就是提取信息的过程,是整体把握文本内容和思路的过程。
解题作答时,回归语境,仔细比对;认真分析,合理推论。首先弄清题干要求是选择错误项还是正确项;接着在仔细理解各个选项的意思及选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的基础上,把各个选项回归到原文中各个选项对应的语境中进行反复比对,最后根据题干要求作出答案。比对时,注意比对以下几个方面:①比对词语(概念),看它与原文中的词语在其内涵与外延上是否一致;②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③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日常生活中看起来像一件小事的垃圾分类,却是现代生态文明建设的行为共识。今年6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九部门在46个重点城市先行先试的基础上,印发通知,决定自2019年起在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启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到2025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这意味着,中国城乡全面开展垃圾分类拉开帷幕。
纵观世界历史,垃圾分类的法制化都是在工业化的关键阶段全面启动并发力的。在这一时期,有了前期的环境污染教训和环保宣传教育,社会公众对垃圾分类接受度更高;同时,工业化前期和中期积累的科技和经济成果也成为推进垃圾分类的管理基础。目前,我国正处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期、攻坚期和窗口期,党中央对垃圾分类做出统筹部署,符合我国生态环境保护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
由于涉及社会文明观念的转型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垃圾分类是一项“慢工出细活”的系统工程。从国际上看,垃圾分类从试点到全面顺畅运行至少需要一到两代人的时间。考虑到我国目前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日趋完备,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的经济社会发展方式正在全面培育,全民的生态文明共识已基本形成,因此与发达国家相比,这一时间可能会大大缩短。
(摘编自常纪文《办好垃圾“小事”需大统筹》)
材料二
阻碍公众进行垃圾分类的主要原因
材料三
垃圾分类是垃圾处理的一种先进理念和高级模式,有利于提升垃圾处理系统效能与二次污染控制水平,有利于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但其意义远不止于此。垃圾分类还可以促进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制度、标准的逐步宄善,通过转变发展模式与调整产业结构,通过推行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将垃圾处理的重心前移,扭转目前“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局面,在生产过程和消费环节减少垃圾产生。居民通过持续参与垃圾分类,在“撤桶并点”“定时定点投放”等管理措施带来的相对不便利中,可以不断强化环保意识和环境责任,从源头减少垃圾产生。只有越来越多的人养成垃圾分类的好习惯,垃圾分类才能由“盆景”变成“园林”,进而汇成“森林”,带来巨大的生态效益,推动绿色和可持续发展。总之,垃圾分类是个人文明的培养基、社会文明的试金石、生态文明的助推器。每个居民都应该成为垃圾分类的行动者而不是旁观者。各级政府应该将垃圾分类作为一项常态化、制度化的工作来落实,不宜抱着“应急”或“应试”思维,采用“运动式"或“表演式”的方式来推动。
(摘编自刘建国《垃圾分类:牵着民生,连着文明》)
4. 下列对垃圾分类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垃圾分类是事关现代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件大事,它并非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小事。
B. 垃圾分类是世界各国在步入了工业化的关键阶段之后,才开始启动和发力的。
C. 垃圾分类是项“慢工出细活”的系统工程,因为它涉及到人们的观念和生活方式。
D. 垃圾分类是垃圾处理的一种先进理念和高级模式,具有广泛而深远的社会意义。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我国已在46个重点城市进行了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工作,截至2025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要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处理。
B. 改革开放40年我国经济得到长足发展,生态环境却遭到较严重的破坏,这种惨痛的教训,才使社会公众接受垃圾分类。
C. 根据调查,只要改变“小区没有分类垃圾桶”和“垃圾集中转运时不分类”这两种状况,垃圾分类工作就会顺利开展。
D. 推进垃圾分类意义重大,每个居民都要积极行动,从我做起,各级政府要改变被动而为的工作态度,要主动有为。
6. 请结合材料三,概括推进垃圾分类的意义。
【答案】4. B 5. D
6. ①培养个人文明,强化环保意识和环境责任,养成垃圾分类的好习惯;
②提升社会文明,促进法律、法规的完善,以及发展模式的转变与产业结构的调整;
③促进生态文明,实现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推动绿色、可持续发展。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能力。此类试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理解文中素材运用的意图。首先仔细阅读各个选项,理解选项含义,然后找到文中与之相关的语句,进行比照辨析,最后根据题干要求确定选项。这就是常说的“比对法”。一般而言,选项设置的错误类型主要有“曲解文意”“以偏概全”“混淆时态”“因果混乱”“混淆是非”“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张冠李戴”等。比照辨析时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要联系上下文体会,死抠字眼,寻找细微的差别。
本题中B项偷换概念。“垃圾分类是世界各国在步入了工业化的关键阶段之后”中的“垃圾分类”概念错误。从材料一中“纵观世界历史,垃圾分类的法制化都是在工业化的关键阶段全面启动并发力的”看,应为“垃圾分类的法制化”。其余三项理解表述正确,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和简单的逻辑推理能力。此类试题重点在对文中观点的正误以及由此推理得出结论正误的考查,归纳内容要点错误类型主要有曲解文意、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偷换概念等;推理结论错误类型主要有过于绝对化、无中生有、强加因果和充分条件、必要条件混淆等。考查根据文本内容合理推论,将成为此类试题的主流方向。
本题A项“截至2025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要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表述错误,由原文“到2025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可知,“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而不是“要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处理”。
B项推论表述无中生有。推论信息筛选区域为材料一第二段“在这一时期,有了前期的环境污染教训和环保宣传教育,社会公众对垃圾分类接受度更高……管理基础”,论述了“垃圾分类的法制化都是在工业化的关键阶段全面启动并发力”的原因,并未谈到我国因经济发展导致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的惨痛教训。
C项推论表述“只要……就……”绝对化。从材料二可以看出,改变“小区没有分类垃圾桶”和“垃圾集中转运时不分类”只是“垃圾分类工作就会顺利开展”的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
D项理解表述正确。信息筛选区域为材料三“总之……采用‘运动式’或‘表演式’的方式来推动”。故选D。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答题时根据题干的要求筛选重要的信息,然后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归类。
本题要求概括“结合材料三,概括推进垃圾分类的意义”,归纳筛选区域为材料三,概括的指向是“推进垃圾分类的意义”。抓住材料三中的表示垃圾分类意义的两个“有利于”、两个“可以”筛选关键词,然后按照垃圾分类“对个人”“对法制”“对社会文明”“对企业”“对生态”的角度分类整合,即可得出答案。
【点睛】非连续性文本通常围绕一个事物或主题,由文字、图标、漫画、数据、统计图表等组合而成的多维度又相互独立阅读文本。简而言之,非连续性文本具有内容的实用性、知识的综合性、形式的直观性、信息的关联性。主要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读图表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平时训练时,学生要积累新闻的相关知识,培养自己图文转换的能力,当然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更要培养。
阅读文本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迅速把握文本话题和各则材料的侧重点:①快速浏览,确定文本中心话题。找出多则文本的中心话题(或事件)。②单则阅读,找出文本的侧重点。以抓关键词语的形式找出它们各自的侧重点(或角度、方面)。对图表要根据标题和内容大致把握其重点。③关注材料的出处,搜索命题暗示信息。
作答选择题时,确定选项归属,仔细比对。首先弄清题干要求是选择错误项还是正确项;接着在仔细理解各个选项的意思及选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的基础上,把各个选项回归到原文中各个选项对应材料的语境中进行反复比对,最后根据题干要求作出答案。比对时,注意比对以下几个方面:①比对词语(概念),看它与原文中的词语在其内涵与外延上是否一致;②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③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
归纳内容要点时,首先认真审题,明确题干要求。然后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答题:①抓住关键部位,联系整体揣摩。对新闻的中心内容而言,新闻的导语、文中陈述的事实文字等,都是关键部位,同时要认真思考文本全文的内容,概括时二者要有机结合。②归纳层次要点,综合各层层意。逐层地、由多段意思向中心意思提炼。③提取关键信息,重新组合。有些材料,没有明显的中心句,必须对每个独立句或对几个相对中重要的互有关联的句子的意义进行综合归纳概括,由点到面,归纳概括出要点。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匆匆过客
路遥
天还没有亮,我就急忙向汽车站赶去。
不知什么时候天阴了,空气里满含着潮湿,我的心情沉重了,明天就是春节呀!要是再下一场雪,班车一停,回家过节就根本不可能了。
进车站候车室,我赶忙把目光投向售票处——802次的售票口,我看见车次牌上用粉笔写着:增加一辆车。一种难言的兴奋涌上心头,我笑了。我觉得我是面对着我的老伴和孩子们笑的。
当我正要赶过去排队买票的时候,身边突然传来一个微弱而苍老的声音:
“哪位同志行行好,给我买一张去桃县的票吧……”
这声音是绝望的,似乎不是对着某一个确定的人,而是对所有在场的人发出的一种求援的呼唤。
我瞅了一眼去桃县的售票口:正好,803次!它和802次的售票口紧挨着,并且车次牌上写着“增加两辆车”的字样。
我急急忙忙赶了过去。我在两条队伍的末尾,犹豫了一下:先排哪个队呢?我来不及多想,很快站到了802次的队伍后面。
当我把一张802次的车票拿到手后就站到803次的队伍后面。我当然是这个队伍的最后一名。前面站着一个高大的青年,头发乱蓬蓬的,像故意弄成那个样子的。他穿一条带条格的裤子,一双皮鞋的后跟闪着亮光,右脚在地板上有节奏地敲着锣鼓点,“时髦青年”!不要看他的正面,光那后背就叫我反感。的确,我现在已经对当今的年轻人有一种执拗的不信任感。
就在这时,我又发现这队伍的旁边还站着一位青年妇女。她既像是在排队,又不在队里边;眼睛斜视着窗口,像是在探索什么,又像是在等待着什么。她身边还站着一个四五岁的小姑娘,看来是她的孩子。
由于这一男一女两个人站在前面,我有点丧气了。我深知他们会在紧要的时候做出什么事来。倒霉的事终于出现了:当只留下我们三个人的时候票巳经剩最后一张了。当售票员宣布只剩一张票的时候,那个青年妇女丢下孩子,猛地把手抢先伸进了售票口。等那个男青年反应过来的时候,票已经到了那个青年妇女的手里。那个男青年刚要找售票员算账,那小门却“啪”一声关了,小门板上“票巳售完”四个字嘲笑似的对着他。
那个男青年马上把全部的愤怒转向了那个青年妇女。他两只拳头紧捏着,开始用很难听的话斥责她,并强硬地让她把那张票交出来,说如果不交出来的话,她今天无论如何走不成。
那个青年妇女在男青年暴风雨一般的攻击下,眼帘低垂着,嘴唇微微颤抖,却说不出一句话来。然而却不知她嘟囔了句什么,结果,那个男青年更愤怒了。坏了!看来他恐怕要动武了!
“叔叔,求求你,不要打妈妈!”
正在这时,那个小姑娘护着她的妈妈,小嘴一张一张地说。
那暴怒的男青年吃惊地盯着那个胖胖的小姑娘,皱了一下眉头,随后,竟然举起一只僵硬的手,在那小女孩的头上轻轻摩挲了一下,说:“你……别怕!叔叔……不打人……”
男青年沉思了一会儿,转过头来对那个青年妇女说:“同志,您不要生气,刚才,我,太过分了……”
他突然从上衣口袋里摸出了一张车票,把它递到青年妇女的面前。
他这举动使我茫然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那个青年妇女也茫然了,迷惑地眨巴着眼睛。
“您不要奇怪。”他说,“我是买到了一张803次的车票,但这不是给自己买的。我第二次排队才准备给自己买一张,但让您买了。不过这不要紧,您带着孩子,在这里待下去太不方便了。我不走了,但请您帮个忙,替我在路上照料照料那个人。
“谁?”她问他。
他向后面的角落里努了努嘴:“那个瞎眼老头。”
只见那青年妇女尖叫了一声,也拿出了自己的那张车票递到了男青年面前,惊喜地喊叫着说:“呀,这太巧了!我这张也是给他买的呀!”
“他是你什么人?”
她摇摇头:“不认识……”
一刹那间,他们谁也不说话了。
此刻,站在他们身边的我,像一个地地道道的老傻瓜,又像一个做错了事的小学生,羞愧地站在班主任的面前。
那青年妇女说:“同志,我根本不是去桃县的!我本来是要买802次车票的。但看见那个老头儿太可怜了,我觉得应该帮帮他,就决定先给他买一张。我想现在您应该相信我了吧?快要进站了,您赶快和那老头儿上车去吧!”
那个男青年从她手里接过车票,并掏出车票钱放到了青年妇女的手里,便转身走了。
我迈着难以压制的激动步伐,走到了那个青年妇女面前掏出了自己的车票,说:“你要802次的票吗?我有事不能走了,退票。”她惊喜地一边掏钱,一边说:“真运气!太谢谢您啦!”
我接过钱,把帽檐往下拉了拉,默默地走过拥挤的人群,出了候车室。
外面已经变成一片银白的世界。我踏上洁白的路面,匆匆向机关走去。
7.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中的三个人物本只是匆匆过客,但他们都不约而同地对陌生的弱者伸出援手,表现了人间真情,小说以“匆匆过客”为题,意蕴丰富。
B. 小说中的“我”与另外两个人不同,是先给自己买票然后才给瞎眼老人买,并且对男青年以貌取人,揭示了“我”深藏在内心的自私与偏见。
C. 小说设置了男青年与青年妇女之间的误会,渲染二人的矛盾,直至两人之间即将爆发冲突的时刻又释解误会,情节起伏跌宕,引人人胜。
D. 小说结尾写到“一片银白的世界”“踏上洁白的路面”,给人强烈的暗示,表现了“我”对世界的认识,也写出了“我”灵魂受到洗礼之后的感受。
8. 小说除了使用外貌、语言、动作等具体的描写手法以外,还借助了哪些手段来塑造男青年的形象?
9. 从“我”的视角叙述故事,有哪些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7. B 8. ①欲扬
先抑。先写男青年外貌时髦,与青年妇女争执、冲突,对其贬抑,再写他内心充满爱心,进行褒扬。②对比衬托。与“我”的先考虑自己,再考虑他人,形成对比,突出男青年的先人后己。
9. ①以第一人称来讲述故事,增加小说的真实感,使小说颂扬的高尚品质和良好道德风尚更加可信,突出了作品主题;②从有限视角来叙述,便于写“我”的惊诧疑惑,以设置悬念,使情节曲折引人入胜;③便于自然、真切地展示人物的心理,有利于塑造人物形象。写春节前“我”急切渴望与家人团聚的心情,同时巧妙地展示了小说中其他人物的心情;最后写“我”的羞愧,突显了三个人物的品质。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小说)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文学类文本(小说)阅读选择题,主要对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主旨、结构和写作小说三要素的艺术手法及作用进行考查。错项设点通常针对以上方面的局部设点,多为表述不当。选择题错项设点一般都有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明确四个选项分别针对的考点,回归原文语境,结合平时所学知识和技能反复体会,寻找这些硬伤。
本题考点,A项是小说主旨及标题的赏析,B项是小说人物之间的映衬作用,C项是小说“误会”构思的作用,D项是小说结尾环境描写的作用。
其中B项“揭示了‘我’深藏在内心的自私与偏见”错误,应为“以此突出了男青年和女青年的无私”,小说中并没有揭示“我”的“自私”,“偏见”也是“我”的误会。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塑造人物形象的表现手法。这类试题是人物形象鉴赏的基础题型。塑造人物形象的表现手法主要有两大类:直接描写(包括该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和间接描写(包括他人的评价、环境描写的烘托暗示以及次要人物的映衬等)。答题时首先要明确题干要求,弄清塑造该人物运用了哪种具体的表现手法,然后结合小说内容作具体的分析,注意答出运用这种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
本题题干要求赏析塑造人物形象的间接手段。首先从小说情节的发展中明确塑造男青年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从“我”对男青年最开始的观感到男青年与青年妇女争执、冲突的原因的揭示,不难看出作者塑造男青年形象采用了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从“我”先为自己买票然后再为瞎子老头买票,到男青年先为瞎子老头买票然后再为他自己排队买票,不难看出作者塑造男青年形象采用了对比映衬的手法。其次,结合小说情节分析表达效果,注意分析表现手法的作用及表达效果。欲扬先抑的手法,展现了男青年的爱心;对比映衬的手法表现了男青年先人后己。答题的基本模式为“表现手法+文本分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小说叙事技巧的能力。小说叙事技巧包含两个方面:叙事人称和叙事方式。本题考查叙事人称的作用。此类试题通常采用从四个方面考虑:1、人称自身的作用;2、该人称对情节发展的作用;3、该人称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4、该人称对表现主旨的作用。答题时,注意结合文本分析。
本小说采用的是第一人称的叙事角度。从人称自身作用和主旨作用看,该第一人称能使小说故事更加真实,让读者对故事中所发生的人间真情更加可信,从而突出小说的主旨;从情节作用和人物形象作用看,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是有限的,但这有利于写“我”的所见所感,便于设置情节和塑造人物形象。以本小说来说,作者就是通过写“我”的所见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活动,设置了两个“误会”,使情节曲折,引人入胜;写“我”心理活动——“急切渴望与家人团聚”,巧妙自然地展示了其他人的心理活动,有利于塑造“男青年和青年妇女”的形象,结尾处写“我”的羞愧,有利于展现“我”、男青年和青年妇女三人的思想品质。
综合以上分析,便可以得出答案,注意分条答出。
【点睛】小说叙事技巧的基本作用。叙事(记叙)作为小说最主要的表达方式,其技巧表现在叙事的人称和方式两个方面。
1、叙事人称
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给人真实生动之感。(注意“真实”的内涵包括许多方面,例如情节、心理活动、人物品质等)
第二人称:便于感情交流,增强抒情性和亲切感。
第三人称:较为自由地展现事件过程、人物心理,以及不同地点发生的事情;拉开了叙述者与故事之间的距离,更具有客观性。
2、叙事方式
顺叙: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进行记叙。
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
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作某些交代。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石苞,字仲容,渤海南皮人也。县召为吏,给农司马。既而又被使到邺,事久不决,乃贩铁于邺市。市长沛国赵元儒名知人,见苞,异之,因与结交。叹苞远量,当至公辅,由是知名,见吏部郎许允,求为小县。稍迁景帝中护军司马。徙邺典农中郎将。时魏世王侯多居邺下,尚书丁谧贵倾一时,并较时利。苞奏列其事,由是益见称。文帝崩,后每与陈骞讽魏帝以历数已终,天命有在。及禅位,苞有力焉。武帝践阼,迁大司马,进封乐陵郡公,加侍中。自诸葛诞破灭,苞便镇抚淮南,士马强盛,边境多务,芭既勤庶事,又以威德服物。淮北监军王琛轻苞素微,密表苞与吴人交通。先时望气者云“东南有大兵起”。及琛表至,武帝甚疑之,遣太尉义阳王望率大军征之,以备非常。苞用掉孙铄计,放兵步出,住都亭待罪。帝闻之,意解。及苞诣阙,以公还第。苞自耻受任无效而无怨色。时邺奚官督郭禹上书理苞。帝诏曰:“前大司马苞忠允清亮,才经世务,干用之绩,所历可纪。宜掌教典,以赞时政。其以苞为司徒。”有司奏:“苞前有折挠,不堪其任,不宜擢用。”诏曰:“昔邓禹挠于关中,而终辅汉室,岂以一眚而掩大德哉!”于是就位。泰始八年薨。帝发哀于朝堂。及葬,车驾临送于东披门外。策谥曰武。咸宁初,诏苞等并为王功,列于铭飨。苞豫为《终制》曰:“延陵薄葬,孔子以为达礼;华元厚葬,《春秋》以为不臣,古之明义也。自令死主者皆敛以时服不得兼熏又不得设床帐明器也诸子皆奉遵遗令又断亲戚故吏设祭。
(选自《晋书·石苞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自今死亡者皆敛/以时服不得/兼重又不得/设床帐/明器也/诸子皆奉遵遗令/又断亲戚故吏设祭
B. 自今死亡者/皆敛以时服/不得兼重/又不得设床帐明器也/诸子皆奉遵/遗令又断亲戚/故吏设祭
C. 自今死亡者皆敛/以时服不得/兼重又不得/设床帐/明器也/诸子皆奉遵/遗令又断亲戚/故吏设祭
D. 自今死亡者/皆敛以时服/不得兼重/又不得设床帐明器也/诸子皆奉遵遗令/又断亲戚故吏设祭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禅位即禅让帝位,这里指的是魏文帝将帝位禅让给司马炎——史称晋武帝。
B. 教典是教育法规古代帝王常用教育教化作为手段,以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C. 铭飨常常指将有功之臣的生平、事迹铸、刻或写在器物之上,以供人们祭祀。
D. 明器是古代人们下葬时带人地下的随葬器物,制作常用陶瓷木石或金属纸张。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石苞初入仕途,并非一路通达。起初县里召他为小吏,供农司马差遣,后又被差遣到邺做事,事情长时间办不完,就在邺地贩卖铁,后来才逐渐升迁。
B. 石苞为官正直,敢于揭露权贵。在任邺城典农中郎将时,魏朝王侯多数住在邺下,尚书丁谧权倾一时,但计较私利,石苞将他上奏朝廷,被人称道。
C. 石苞遭人陷害,信任受到损害。石苞在镇守淮南地区时,兵强马壮,力量强大,又有威信,淮北监军王琛因嫉妒而陷害他,于是他受到了武帝怀疑。
D. 石苞虽遭反对,依然得到重用。皇帝想提拔石苞为司徒,受到官吏的上奏反对,但皇帝却认为不能因为一点过失就掩盖他大的美德,他仍被委以重任。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淮北监军王琛轻苞素微,密表苞与吴人交通。
(2)有司奏:“苞前有折挠,不堪其任,不宜擢用。”
【答案】10. D 11. A 12. C
13. (1)淮北监军王琛轻视石苞出身卑微秘密上奏章说石苞与东吴人相勾结。
(2)官吏上奏说:“石苞先前有过失不能承担那个重任,不应该提拔任用”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考查断句的能力实则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朗读文言句子停顿的能力。断句,断出来的一定是句子,也就是说断出来的句子联系前后文来看一定是一个主谓句。所以主谓结构是断句的重要原则。答题时,首先看四个选项断句相同的地方,在原文中断出,然后仔细斟酌各项断句不同的地方:找出动词(谓语动词),看前后的搭配,理解意思,确定主谓结构,作出判定。当然,还可借助常见的语尾助词、句首标志词、特殊的文言虚词、句子结构的对称性来进行判定。
本题,看四个选项,每项共六处断句,只有第四处断句一致,其余均不相同,只要能准确判定其余两处不同处的断句,便可选出答案。第一处的断句可抓虚词“者”,“者”译为“……的人”,同时表停顿,应在该词后断句,排除A、C;“敛”是动词,后面“以时服”是状语后置,应在“时服”后断句;同时“诸子皆奉遵遗令”是一个主谓句,不得断开,排除B;再综合查看D项,各处断句均符合断句的要求,故选D。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古代职官知识、古代地理知识、古代礼仪知识、古代典章制度知识以及古代讳饰知识等。此类知识主要靠平时积累,尤其是必修版本出现过的文化常识和做文言试题中曾经出现的文化常识。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本题A项“这里指的是魏文帝将帝位禅让给司马炎”解释错误,应是魏元帝曹奂将帝位禅让给司马炎。魏文帝是曹丕。其余三项解说均正确,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选项的设置基本固化,主要是概括传主所做的事和性格特征;呈现的方式均为概括的要点加要点的依据;错点的设置基本上都在依据上,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还会在一些词语的误译上做文章。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把选项回归到原文中,找到细微差别。
C项“淮北监军王琛因嫉妒而陷害他,于是他受到了武帝怀疑”错误。武帝怀疑石苞不仅仅是王琛的密折陷害,还有“望气之说”,并且“嫉妒”应为“轻视石苞出身微贱”。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此类题一般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做到字字落实,特别注意文言现象的翻译。同时注意整体把握句意,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注意句子语气通畅,意思明白。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1)句“轻”,轻视;“素微”,向来出身低微;“交通”,古今异义,勾结。注意语句通顺。
(2)句“折挠”,指前文的过失;“堪”,胜任;“擢”,提拔。注意语句通顺。
【点睛】文言文的断句
文言断句,可以体现一个高中生对文言语句的理解能力和朗读的停顿能力。汉语的基本句型是主谓句,所谓断句,断出来的句子联系前后文来看一定是一个主谓句,所以主谓结构是断句的重要原则。答题时,首先看四个选项断句相同的地方,在原文中断出,这可以帮助我们降低理解句子的难度;然后仔细斟酌各项断句不同的地方:找出动词(谓语动词),看前后的搭配,把动词施动者和受动者明确出来理解意思,确定主谓结构,作出判定。当然,还可借助常见的语尾助词、句首标志词、特殊的文言虚词、句子结构的对称性来进行判定。不过,这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手段。
参考译文
石苞,字仲容,渤海南皮人。县里召他为小吏,供农司马差遣。不久又被差遣到邺,事情长时间不能办完,于是在邺地市面上贩卖铁。集市长官沛国人赵元儒以善于发现人才闻名,见到石苞,感到惊异,于是与石苞结交。感叹石苞气量远大,应当官至公卿,因此石苞出了名。石苞求见吏部郎许允,请求做一个小县的县令。石苞逐渐升迁为景帝司马师的中护军司马。后调任邺城典农中郎将。当时曹魏王侯大多住在邺城,尚书丁谧的权势在当时无人可比,并计较一时的利益。石苞上奏列举他们的所作所为,因此更被人们称赞。晋文帝司马昭去世,石苞后来总是与陈骞劝喻魏元帝王权王位已尽,这是天命所选择的。等到晋武帝司马炎接受禅位,石苞是有功劳的。晋武帝司马炎登基,升迁石苞做了大司马,晋升封为乐陵郡公,加封寺中。自诸葛诞失败后,石苞便奉命镇守淮南地区,兵强马壮,边境事务很多,石苞既勤于各项事务,又以威望恩德来服人。淮北监军王琛轻视石苞出身卑微,秘密上奏折说石苞与东吴人相勾结。早些时候观察云气的人说:“东南方向有大规模战争发生。”等到王琛的奏折送到,武帝非常怀疑。派太尉义阳王司马望率大军征讨他,以防备异常情况。石苞采用属下孙铄的计谋,放弃兵权,步行出营,住在都亭待罪。晋武帝听到这个消息,怒意解除。等到石苞来到皇宫,晋武帝让他以乐陵公的身份回到府第。石苞从此没能接受任命也毫无怨怒之色。当时邺奚官督郭禹上书为石苞辩解。皇帝下诏书说:“前大司马石苞忠诚公允清廉正直,才干能治理世事,办事的功绩,所经历之处都可以记载。宜于掌管教化,来佐助朝政。任命石苞为司徒。” 官吏上奏:“石苞先前有过失,承担不了这个重任。不宜提拔任用。”下诏说:“过去邓禹在关中受挫,而最终辅佐了汉朝,怎么能因为一点过失而掩盖大的美德呢!”于是石苞就任。泰始八年去世。皇帝在朝堂上致哀。下葬时,皇帝送丧到东掖门外。策封谥号武。咸宁初年,诏告石苞等人一并享受王的丧制,存铭附祭。石苞事先写好了《终制》说:“延陵薄葬,孔子认为达礼;华元厚葬,《春秋》认为他不忠,这是古代彰明的教义。从现在开始死亡的人,都以应时的衣服入殓,不能穿两套,也不能设床帐祭器。”儿子们都遵从遗命,又拒绝亲戚及过去的下属设祭。
(二)古代诗砍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武威同诸公过杨七山人,得藤字
[唐]高适
幕府日多暇,田家岁复登。
相知恨不早,乘兴乃无恒。
穷巷在乔木,深斋垂古藤。
边城唯有醉,此外更何能。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写农田今年又获丰收,自己在幕府多空闲,交代了拜访朋友的背景。
B. “乘兴乃无恒”一句,表达了诗人不能够常常乘兴拜访朋友的遗憾之情。
C. 诗人觉得对待杨七山人的款待无以回报,只能用喝醉酒的方法来致谢。
D. 这首诗叙事兼有抒情,语言未刻意雕琢,却能够于质朴中表达真性情。
15. 诗的颈联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这两句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答案】14. C 15. 第一问:小巷冷僻简陋,树木掩映;斋院深深,古藤缠绕。营造了深远古朴、清净幽雅的意境。第二问:既点明标题中的“得藤字”,又强化了诗人乘兴忘归的情志,还为尾联的抒情蓄势、铺垫。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综合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能力。此类试题主要集中对诗意、思想主旨、语言、技巧、结构等内容的考查,赏析时首先要读懂诗歌,然后将各个选项回归到原诗句中进行分析。错项的设置通常从意象的含义、手法及其解说、艺术效果、语言风格、曲解诗意等角度设错,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题中C项曲解诗意。“无以回报”“只能用喝醉酒的方法来致谢”错误。此项是对诗歌尾联的理解赏析。本诗借拜访朋友来抒发心中“块垒”,尾联是借酒浇愁,抒发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伸的苦闷心情。故选C。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诗歌意境及其作用,实际上是考查诗歌景物描写的作用。诗歌景物描写的作用通常思考两个方面,一是这些景物描写写出了一个什么画面(意境描绘),营造了一个什么氛围(意境);二是联系整首诗歌,解读景物描写在结构上的作用。意境赏析题的答题模式一般为:描绘了一幅(某时某地,视题而定)+描述画面(抓意象)+意境特点(或孤寂冷清或恬静优美等的)+画面,营造了(渲染了)……氛围。
本题中,颈联是写景,意象“穷巷”“乔木”“深斋”“古藤”,营造了古朴幽深的意境为;这两句诗在结构上点题,为尾联抒发“怀才不遇、壮志难伸的苦闷心情”蓄势,作铺垫。按照意境赏析题的答题规范整理答出即可。
【点睛】诗歌意境赏析题
一、提问方式
1、这首诗(词)描绘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这首诗(词)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这首诗(词)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词人)怎样的情怀?
4、从“情”和“景”的角度对某首诗或词作赏析。
二、答题分析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三、答题步骤
1、描绘诗词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抓住诗词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要忠实于原诗词,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征。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雄浑壮阔”“恬静优美”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分析作者的思想情感。切记空洞,要答具体。如不能只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应答出作者为什么而“感伤”。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师说》中直接揭示士大夫之流耻于相师心态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2)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点明了送别的地点、时间、环境。
(3)王维《使至塞上》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比喻形象地表现了诗人远征塞外的情景。
【答案】 (1). 位卑则足羞 (2). 官盛则近谀 (3). 浔阳江头夜送客 (4). 枫叶获花秋瑟瑟 (5). 征蓬出汉塞 (6). 归雁人胡天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名篇名句能力。此类题目一般有情景默写和一般性默写填空两种类型。答题时一般性默写要根据上下文提示默写,情景默写要注意给出的提示填准句子,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
本题是情景默写,3小题6空,高中两题初中一题。答题时注意以下字词的书写:“羞”“谀”“浔”“获”“瑟”“蓬”“雁”。
【点睛】名句名篇默写考查的是精准识记的能力,重在平时的积累,识记时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①注重名篇的整体背诵,理解大意,明确主旨。②注意句子中通假字、难字和异体字。③重点识记具有哲理的句子、对人生有启发意义的句子、文本中的中心句、观点句、有修辞手法的句子等名句。答题时注意情景,根据情景回忆原文句子。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聊斋志异》被誉为“我国文言短篇小说的一个顶峰”“空前绝后的文言小说巨著”“世界短篇小说之王”等等,妤则好矣,美则美矣,奇则奇矣,却被普遍认为难读难懂。怎么办?对经典进行“创造性转化”,突破阅读瓶颈,让经典走向大众, 。王咏赋的《聊斋志异精装分类全评本》便堪称一部应手的工具书。这部书在保持“原汁原味”的前提下,对文本处理和编排方式做了 的改动,给《聊斋志异》换了个新装。作者经反复摸索,决定围绕以“主要角色的身份属性”为唯一标准,把全书497篇作品分成四集,每集约100篇以上,界限清晰。此举使全书变得条理分明,为读者“各取所需”、深入研究提供便利。分类之外,王咏赋还按现代小说书写习惯给《聊斋志异》分段分节,给毎篇作品添加副题,用夹注方式注解难点,还试着用当代人的眼光、语言对《聊斋志异》进行逐篇 。( )翻开这部书,读到的是原汁原味的文言文,却全无读一般古籍时的 。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势在必行 大刀阔斧 点评 生涩感
B. 当务之急 大刀阔斧 点评 生僻感
C. 当务之急 伤筋动骨 评价 生涩感
D. 势在必行 伤筋动骨 评价 生僻感
18. 下面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聊斋志异》如此一来变为现代人可以轻松品读的普及读物。
B. 《聊斋志异》如此一来变为普及读物,现代人可以轻松品读。
C. 如此一来,《聊斋志异》变为现代人可以轻松品读的普及读物。
D. 如此一来,《聊斋志异》变为普及读物,现代人可以轻松品读。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决定以“主要角色的身份属性”为唯一标准,把全书497篇作品分成四集,每集约100篇以上,界限清晰。
B. 决定以“主要角色的身份属性”为唯一标准,把全书497篇作品分成四集,每集100篇以上,界限清晰。
C. 决定围绕“主要角色的身份属性”为唯一标准,把全书497篇作品分成四集,每集100篇以上,界限清晰。
D. 决定围绕“主要角色的身份属性”为唯一标准,把全书497篇作品分成四集,每集约100篇以上,界限清晰。
【答案】17. A 18. D 19. B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词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成语(词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本题“势在必行”:不能躲开或回避;从事情发展的趋势看,必须采取行动。“当务之急”:当前急切应办的要事。此处的语境为突破阅读瓶颈,让经典走向大众是发展的趋势,所以“势在必行”符合语境。“大刀阔斧”:比喻像使大刀、用阔斧那样,形容办事果断而有魄力。“伤筋动骨”:指身受重伤,后比喻事物受到重大损害。此处的语境为对文本处理和编排方式做了果断而有魄力的改动,所以“大刀阔斧”符合语境。“点评”:指的是对别人的行为艺术加以评价说出自己的观点看法、建议、意见等。“评价”:是指对一件事或人物进行判断分析后的结论。此处的语境为对《聊斋志异》逐篇加以评价说出自己的观点看法、建议、意见,所以“点评”符合语境。“生涩感”:不流利、不纯熟的感觉。“生僻感”:不常见、不熟悉的感觉。此处的语境是指没有读一般古籍时的不流利、不纯熟的感觉,所以“生涩感”符合语境。故选A。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句连贯的能力。主要题型有语句排序、补写衔接句等。语句排序主要从陈述对象的转换、关联词语的呼应、指代性词语的指代意义、上下文的顺序照应、空格前后的衔接等角度分析。补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和音韵的和谐的角度分析补写。
本题结合原文语境和所给的四个选项来看,注意前后主语一致,便可选出。“如此一来”放在最前边,呼应上文;“现代人”作后一句的主语,与下文“翻开”的主语一致,这样上下贯通自然。故选D。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要能够辨析并修改病句,首先要知道“健康的句子”是怎样的。所谓“健康的句子”就是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表意明确的句子。凡是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表意不明确的句子,均可叫做病句。因此要辨析并修改病句就要掌握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同时还要熟悉病句的六大类型,以及典型的错例。答题时分析该句子在结构上是否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内容上表意是否明确,语气是否通畅。
A项,成分赘余,“每集约100篇以上”错误,滥用表约数的词语,“约”与“以上”都表示约数,应删除其中一个。
B项,正确。
C项,搭配不当,“围绕……为唯一标准”错误,应改为“以……为唯一标准”。
D项,成分赘余,“每集约100篇以上”错误,滥用表约数的词语,“约”与“以上”都表示约数,应删除其中一个;搭配不当,“围绕……为唯一标准”错误,应改为“以……为唯一标准”。
故选B。
【点睛】病句修改、语言的连贯、成语(熟语)的使用这三个考点全都统一在一个语境中考查,强化了语言运用的实用性和交际性,题型全都变成了客观选择题。因有具体语境参照,又只做判断选择,难度相对来说有所下降。
对“病句修改”,要在平时熟悉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和常见病句的六大类型;对“语言的连贯”,平时要通过大声的朗读来形成正确敏锐的语感,做题时结合语法规范和具体语境进行分析判断;对“成语(熟语)的使用”,要注重平时的积累,分析常见成语(熟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___________,行动上就会散一尺。当前,党员干部理论学习还存在“学而不深”“急用现学”“学用两张皮”等问題。___________,在于理想信念的“明灯”照得不亮。为了确保在理论学习上有收获,急需___________,廓清思想的“速雾”,始终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根本问题来抓,自觉运用党的创新理论“补钙强骨”,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系统学,深入学,持久学。
【答案】 (1). 思想上松一寸 (2). 究其原因 (3). 点亮理想信念的明灯
【解析】
【详解】此题主要考查学生语言连贯能力。此类试题一般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填上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的语句即可。语句补写题就是指给出一个语段,空出两至三个句子进行补写,语句补写通常补写三种类型的句子:总括句、展开句、总结句。补写后的句子与语段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
本题,首先通读文段,便可知晓本段文字采用总分总的结构,论述了“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观点以及怎样解决“党员干部理论学习”上存在的问题。第一处补写,根据横线处的前后语境,可知横线处应陈述“思想上的松懈”,表达句式应仿后一句;第二处,根据前一句党员干部理论学习上存在的问题,后一句的“在于”一词,可推知该横线处应补写追究原因;第三处,根据前一句中的“在于理想信念的‘明灯’照得不亮”,可知横线上的意思应为“照亮(点亮)明灯”,表达句式仿横线后一句,这样句式语气均能贯通。
【点睛】语句连贯要求
1、保持话题一致。一个长句或句群只有话题和陈述角度一致,中心才会明确,语意才能贯通。如果中间转换了话题或陈述对象(主语),势必会影响到语意的连贯。
2、保持结构、句式一致。①语言中常有些排比句、对偶句,这就要求结构上的统一,破坏了这种统一,也就失去了连贯性;②用陈述句还是疑问句,用主动句还是被动句,合说还是分说,也会涉及连贯问题;③复句中的分句与分句间有并列、转折、递进、选择、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如注意不到这一点,将破坏分句间的逻辑联系,从而影响句意的连贯。
3、保持顺序的合理。连贯的句子之间具有不可随意更改的逻辑性,遵循一定的规律:或以空间先后为序,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外到内;或以时间先后为序;或以事物发展前后为序;或以人们的认识规律为序,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或以主次、轻重为序。
4、保持氛围(意境)的协调。选用句式或所给语段一般有特定的情调和氛围,或热情奔放,或悲凉伤感,或明丽愉悦,或冷落萧条。感情上或喜或悲,态度上有褒有贬。
解题时,要整体把握语段的情调和氛围,注意保持选项中的景物及其特征与语段中所提到的景物及其特征的协调性。
21.把下面一段话的主要意思压缩成一段话,不超过70个字。
从“南海Ⅰ号”的船体结构和船货中瓷器情况分析,该船极大可能是从泉州港始发据《诸蕃志》《岭外代答》等文献记载,南宋时期与泉州进行贸易的海外国家和地区多达50余个,范围遍及东南亚、南亚、西亚,甚至东非沿海。这些地区都有可能是“南海Ⅰ号”的潜在目的地,对沉船上那些城外风格金器产地的研究或许能为确定其目的地提供重要线索。至于“南海Ⅰ号”沉没的时间,据考古发现的带“丙子”纪年的器物和铜钱中最晚的乾道元宝,推测为南宋晚期(公元1216年或者稍晚的年份)。宋人朱彧《萍洲可谈》載“舶船去以十一月、十二月,就北风。来以五月、六月,就南风”,可知宋代海商有利用季风航行的习惯,由此推断沉没的具体时段有可能是东北季风盛行的年末。
【答案】要点:“南海I号”可能是从泉州港始发;东南亚、南亚、西亚、东非沿海可能为目的地;可能沉没于年末。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选材大多是新闻报道,要求是概括主要内容,也可能拟新闻标题,或者写新闻导语,审题时要搞清楚答题任务。
本题选材是一段说明性的文字,宜采用分层归纳法。通读文段便可知文段说了三个方面的问题:“南海I号”的出发地、目的地和沉没的时间。因此可以把文段分为三个方面来压缩,然后筛选关键词组合成句,整理成一段不超过70字的段落。注意文本里对这三个方面都是可能性的推测,压缩时这个要件不能丢。
【点睛】压缩语段的一般方法:
1.摘取法,就是指提取句子主干的方法,也就是把每个句子所表达的重要内容摘出来,然后按题干要求进行连缀。这种方法适合于封闭性语段,字数较少,内容单一,要求宽泛。
2.分层法,是语段压缩中广泛应用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的步骤是:首先给段落划分层次,概括层意;然后辨别主次,留主舍次;最后压缩语段,连缀语句。
3.复取法,也叫合取法,它是根据语段之间的关系进行归纳的一种压缩方法。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完成了举世闻名的长征,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树立起巍峨丰碑。历史不断向前,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说,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我们要大力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在新的长征路上继续奋勇前进。
班级召开以“发扬老红军长征精神,走好新时代长征路”为主题的班会,请你结合与八十多年前的长征壮举有关的诗文、传说、人物或故事,联系现实,写一篇班会演讲稿。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走好我们的长征路
同学们:
红军长征,已经成为一个传奇故事。泸定桥边、大渡河畔那英勇无畏的身影;雪山草地、高山峻岭那坚毅执着的脚步;四出奇兵,赤水河上那胜利后的笑容。八十多年前,我们的先辈以非凡的智慧和勇气,用他们的热血和生命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长征之歌。红军长征不仅创造了可歌可泣的战争史诗,更是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
在新时代我们需要一种精神,一种力量来鞭策自己,提醒自己。而长征精神就是这种力量,它能让我们走好自己的长征之路!
同学们,走好我们的长征路要发扬善于团结、甘于奉献精神。习近平总书记说过:一根原木盖不起一幢房屋。在革命战争年代,革命的火种之所以能在中华大地传播,革命的力量之所以能在最艰难的岁月里得以保存和壮大,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团结精神!对这种精神的追求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之中,更应深深溶化在我们的血脉中。我们要有容人容事的雅量,要有光明磊落的气度,闻过则喜,从谏如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用真诚赢得同学们的理解和信任,在学习合作中加深了解,增进团结,把立言与立行统一起来,努力创造一个团结互助、共同发展的班集体。
同学们,走好我们的长征路要发扬自强不息、刻苦学习的精神,战胜人生成长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年轻的毛主席,既有“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仰天长问,又有“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浩然壮气。在此后的革命生涯中,不管是倒海翻江卷巨澜,还是雄关漫道真如铁,他始终都矢志不移、执着追求,纵横十余省,长驱二万五千里,取得了长征的胜利。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人生道路不会是康庄大道,而是曲折的羊肠小道,它有时穿过尘埃,有时穿过泥泞,有时横渡沼泽,有时行经丛林。同学们,那我们怎么办?扬起长风破浪会有时的巨帆吧,坚定理想,刻苦学习;面对困难,征服困难;一往无前地追求我们的人生理想!
同学们,历史已载入史册,美好未来正召唤着我们去开拓创造。今天,我们学习和弘扬长征精神的目的就是为走好我们的长征路,最终实现我们的人生梦想,进而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同学们,美好理想,都不可能唾手可得,都离不开筚路蓝缕、手胼足胝的艰苦奋斗。走好长征路,让我们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吧!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命题方式:材料话题作文
审题要点:
1、本题是一个材料型的话题作文,话题为“发扬老红军长征精神,走好新时代长征路”。
2、体裁:演讲稿。
3、应用语境:班会。
具体过程:
一、抓关键词,理解“长征精神”
长征精神的内涵:敢于担当、团结奋斗、自强不息、一往无前……
二、根据提示语,写作时要运用长征中的有关的诗文、传说、人物或故事等素材。体裁要求为班会演讲稿,这就表明这是一个交际场景写作,注意针对的对象是同学,在写作中要体现这一点,语言运用要符合演讲的特点。
参考立意:
1、学习长征精神,走好自己的长征路。
2、走好新时代长征路要有使命意识。
3、自强不息,走好新时代长征路
4、一路高歌,不懈奋斗。
……
结构示例:
标题:学习长征精神,走好自己的长征路
并列式结构
1、采用呼告切入长征波澜壮阔的场面,点出长征精神,提出走好自己的长征路。
2、长征精神一:使命意识
3、长征精神二:团结奋斗
4、长征精神二:自强不息
5、结合当代青年学生的历史使命,号召同学们继承长征精神,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进而实现中国梦。
素材链接
片段素材:
1、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是一部史无前例、雄伟壮丽的史诗。尽管红军长征已经过去了八十年,但它的丰功伟绩惊天地、泣鬼神,其留下的长征精神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崇高理想、坚定信念、不屈不挠、艰苦奋斗成为长征精神之魂。
2、人生历程中要经历各种风雨和挫折,人生犹如长征,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持久的毅力、坚定的信念,既不能急功近利,寻找“捷径”,也不能在理想信念上摇摆不定,朝秦暮楚,以至于最后一事无成。同时,人生征途上有各种“拦路虎”阻挠着人生目标的实现,我们需要这种在逆境中不屈不挠,毫不退缩、勇往直前的精神。这种精神足以让人一路披荆斩棘、克难攻坚,最终获得“三军过后尽开颜”的喜悦。
3、80年前的长征,条件极端恶劣,红军们吃树皮、嚼草根,缺吃少穿,还面临敌人的围追堵截,但最终实现大转移,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当前,生活条件好了,但艰苦奋斗的作风不能丢,在实现理想目标过程中,要坚决摒弃贪图安逸、追求享受的思想;要务必改掉不劳而获、拈轻怕重的思想,更要抛弃怨天尤人、止步不前的思想。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才能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才能让人们在困难面前不屈不挠,成为打不倒的“小强”。
诗歌素材:
1、《七律•长征》
2、《沁园春••长沙》《沁园春•雪》
故事素材:
1、一袋干粮
一个13岁的小红军小兰在随部队一起前进的时候,为照顾一位伤员不慎把自己的那袋干粮掉入河中冲走了。为了装成没事发生一样,她拔了许多野菜塞入挎包,塞得鼓鼓的。护士长发现她吃野菜和挎包中“干粮”的事后,于是大家每人分了一点干粮给她,让她体会到了家的温暖。
2、吃骡子
粮食吃完了,小董实在走不动了。他把枪放到马背上,突然看见了师长,他让我上马。可我怎么能让师长走路呢?我坚决不肯,于是他说,前面有个森林,到了那后,我们把马、骡子全杀掉,煮着吃。
3、吃辣椒
长征途中,有位女战士叫小董,才13岁。爬雪山是每人发一个辣椒,怕冷的人就嚼一口。小董怕辣,没带辣椒。小董刚爬到山半腰,就冷的瑟瑟发抖。队员一直喊:“同志们千万别坐下,坐下就起不来啦。到了山腰,小董实在又冷又累,但还是坚持着,终于成功的翻越了一座又一座的雪山。
4、冬天的艰辛
一天陈小兰感到疲倦,便掉在队伍后面,拉着一匹瘦马,慢慢走着。忽然看见一个十二、三岁的小红军,冬天里,他有两片又干又薄的嘴唇,黄黄的小脸,只穿着一双破不烂看的草鞋,脸冻得又红又青。
【点睛】演讲稿的写作
不同类型、不同内容的演讲稿,其结构方式也各不相同,但基本形态都是由开头、主体、结尾三部分构成。
1、开头也叫开场白,要先声夺人,富有吸引力,犹如戏剧开头的“镇场”,在全篇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2、主体部分要层层展开,步步推向高潮,其行文要在理论上一步步说服听众,在内容上一步步吸引听众,在感情上一步步感染听众。
3、要精心安排正文的结构层次,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将演讲水到渠成地推向高潮,结尾要干脆利落,简洁有力,好的结尾应收拢全篇。
4、卒章显志,干脆利落,简洁有力,切记画蛇添足,节外生枝,演讲时要使用一些演讲技巧,如眼神、肢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