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5.50 KB
  • 2021-06-08 发布

广东省佛山市普通高中学校2018届高考高三语文12月月考试题01

  • 1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8届高三语文12月月考试题01‎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逆商:幸福者的必备 ‎ 智商IQ和情商EQ早已为人们所熟知,近年来又流行一个新概念AQ,它是Adversicy Quo-tient的缩写,指人们面对逆境的反应能力,即面对挫折、摆脱困境和超越困难的能力,通常译为“挫折商”或“逆(境)商”。IQ、EQ和AQ并称3Q,成为人们获取成功必备的不二法宝。有专家甚至断言,100%的成功等于20%的IQ加80%的EQ和AQ,从某种意义上来看,这种说法毫不夸张。‎ 逆商严格意义上来说是情商的一部分,但由于它在人生事业成功中的特殊地位,美国职业培训师保罗·斯托茨提出了“逆商”这一概念。他认为逆商包括四部分:控制感、起因和责任归属、影响范围和持续时间。控制感指人们对周围环境的主观控制能力。面对逆境,控制感强的人会尽力改变环境,控制感弱的人则只会逆来顺受,信天由命。起因和责任归属指造成我们陷入困境的原因。高逆商者往往能够清楚地认识到使自己陷入逆境的原因,并愿意承担一切责任,积极采取有效行动,痛定思痛,在跌倒处尽快爬起来。影响范围指困境的负面影响对我们生活的影响面有多大。高逆商者通常能够将某方面逆境所带来的消极影响降至最小程度,他们不会因为工作中的逆境而影响家庭生活。持续时间指我们主观上认为逆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所持续的时间。逆商高者往往相信困难只是暂时的,很快就会过去;逆商低者则会认为逆境将长时间持续,他们甚至会因此丧失努力改变的希望。‎ 例如,被领导批评恐怕每个职场人都会遇到,对任何人来说这都是一种挫折。但是,同样的打击,逆商高的人产生的挫折感低,逆商低的人就会产生强烈的挫折感;逆商高的人会吸取教训在以后的工作中努力改进,逆商低的人则会怨天尤人,哀叹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 智商、情商和逆商这3Q在整个人生中都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只是在人生的各个阶段和各种情况下,三者的重要性不同。有人认为,20岁前,智商显得最重要,情商和逆商作用一般;20—30岁,智商作用一般,情商很重要;30—‎ ‎40岁,智商作用一般,情商最重要,逆商很重要;40岁以上,智商作用一般,情商很重要,逆商最重要。可见,除了在校学习期间,在我们大部分人生中起决定作用的是情商和逆商。情商让我们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智商和情商共同帮助我们一步步迈向自己的目标;逆商让我们在摔倒时用最快的速度爬起来继续前进。这三者,少了谁恐怕都很难幸福。‎ 有言道:成功没有尽头,生活没有尽头,生活中的艰难困苦对我们的考验没有尽头,在艰苦奋斗后我们所得到的收获和喜悦也没有尽头。当你完全懂得了“成功永远没有尽头”这句话的含义时,幸福的生活也就向你绽开了她迷人的笑容。‎ ‎(选自《中华活页文选》)‎ ‎1.下列对逆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逆商即AQ(Adversicy Quo-tient),指人们面对逆境的反应方式,面对挫折、摆脱困境和超越困难的能力,通常译为“挫折商”或“逆(境)商”。‎ B.逆商是人们获取成功的重要因素,逆商严格意义上来说也是情商的一部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获取成功既要有IQ,又要有EQ和AQ。‎ C.逆商的概念是由美国职业培训师保罗·斯托茨提出的,他将逆商分为控制感、起因和责任归属、影响范围及持续时间等四部分。‎ D.逆商主要表现在对被领导批评的反应上,逆商高的人被批评时产生的挫折感低,逆商低的人被批评时产生的挫折感强烈。‎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控制感强弱不同的人在对周围环境的主观控制能力上有着不同的表现,有的会尽力改变环境,而有的只会逆来顺受,听天由命。‎ B.逆商低的人往往不能很清楚地认识到使自己陷入逆境的原因,他们在承担责任以及采取有效行动上往往不积极。‎ C.影响范围指困境的负面影响对我们生活的影响面的大小,高逆商者通常能够消除某方面逆境所带来的消极影响,他们不会因为工作中的逆境而影响家庭生活。‎ D.对待困境,逆商低的人会认为逆境将长时间持续,由此甚至会丧失努力改变的希望,而逆商高的人往往相信困难很快就会过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保罗·斯托茨认为逆商包括四部分,在这几个方面,逆商高的人面对逆境都会从积极方面思考和行动。‎ B.从逆商的规律来看,挫折感低的人需要提高挫折感才能应对逆境,挫折感强的人则要降低挫折感,以利于在以后的工作中努力改进。‎ C.智商、情商和逆商这3Q在整个人生中都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而在我们大部分人生中起决定作用的是情商和逆商。‎ D.生活中的艰难困苦对我们的考验没有尽头,只有提高逆商,才会提高我们面对困难、挫折的承受力,这样在艰苦奋斗后我们所得到的收获和喜悦也就没有尽头。‎ 二、古代诗文阅读(39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 陆树德字与成,尚书树声弟也。嘉靖末进士。除严州推官。行取当授给事、御史,会树声拜侍郎,乃授刑部主事。   隆庆四年,改礼科给事中。穆宗御朝讲,不发一语。树德言:“上下交为泰,今暌①隔若此,何以劘②君德,训万几?”不报。屡迁都给事中。六年四月,诏辍东宫讲读,树德言:“自四月迄八月,为时甚遥,请非盛暑,仍御讲筵。”不听。穆宗颇倦勤,树德言:“日月交蚀,旱魃为灾,当及时修省。”及帝不豫,又请谨药饵,善保护,仲夏亢阳月,宜益慎起居。帝不悦,疏皆留中。内臣请祈福戒坛,已得旨,树德言:“戒坛度僧,男女扰杂,导淫伤化。陛下欲保圣躬,宜法大禹之恶旨酒,成汤之不迩声色,何必奉佛?”   未几,穆宗崩,神宗嗣位,中官冯保挤司礼孟冲而代之。树德言:“先帝甫崩,忽传冯保掌司礼监。果先帝意,何不传示数日前,乃在弥留后?果陛下意,则哀痛方深,万几未御,何暇念中官?”疏入,保大恨。比议祧庙,树德请毋祧宣宗,仍祀睿宗世室,格不行。已,极陈民运白粮之患,请领之漕臣,从之。   树德居言职三年,疏数十上,率侃直。会树声掌礼部,乃量迁尚宝卿。历太常少卿,南京太仆卿,以右佥都御史巡抚山东。树德素清严,约束僚吏,屏绝声伎。山东民壮改民兵,戍蓟门,隆庆末令岁输银二万四千,罢其戍役。寻命增输三万,树德请如河南例罢之。帝不从,而为免增输之数。德府白云湖故民田,为王所夺,后已还民,王复结中官谋复之。树德争不得,乞休归。久之卒。     (《明史·列传第一百十五·陆树德》) 【注释】①暌(kuí):分离,隔开。②劘(mó):磨砺,培养。 ‎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穆宗御朝讲 御:亲临  ‎ B.先帝甫崩 甫:刚刚 ‎ C.比议祧庙 比:比较     ‎ D. 隆庆末令岁输银二万四千 输:缴纳 ‎5. 以下各组句子中,能够表明陆树德“率侃直”的一组是(3分) ①何以劘君德,训万几 ②请非盛暑,仍御讲筵 ③当及时修省  ‎ ‎④约束僚吏,屏绝声伎 ⑤为王所夺,后已还民 ⑥争不得,乞休归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③④⑤    D. ③⑤⑥ ‎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陆树德考中进士被授予官职后,担任过很多部门的职务,但由于他哥哥职位在上,为避嫌,有时该晋升时却没能晋升。 B.穆宗皇帝不太勤理朝政,陆树德多次劝谏,但皇帝都不太接受,有时还把奏疏丢在一边不拿出来商议,但民运白粮一事的上疏被穆宗采纳了。‎ C. 陆树德重民爱民,曾对皇上用增加山东民兵经济负担的方式免除其劳役的做法持否定态度,又为百姓力争被藩王侵占的德府白云湖。‎ D. 本文叙事简洁,又重言语描写,使得一个耿直无私、清正严明的言官形象跃然纸上。我们从中还可看到朝纲不振、豪强兼并的混乱现象。 ‎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及帝不豫,又请谨药饵,善保护,仲夏亢阳月,宜益慎起居。(5分) 译文: ‎ ‎(2)陛下欲保圣躬,宜法大禹之恶旨酒,成汤之不迩声色,何必奉佛?(5分) 译文:  ‎ ‎ ‎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满 江 红  刘克庄 ‎ 金甲雕戈,记当日,辕门初立。磨盾鼻①,一挥千纸,龙蛇犹湿。铁马晓嘶营壁冷,楼船夜渡风涛急。有谁怜,猿臂故将军,无功级②?‎ ‎ 平戎策,从军什,零落尽,慵收拾。把《茶经》《香传》,时时温习。生怕客谈榆塞③事,且教儿诵《花间集》。叹臣之壮也不如人,今何及!‎ ‎ ‎ ‎【注释】①盾鼻:盾中央的纽。磨盾鼻:在盾鼻上磨墨。②无功级:指汉代李广抗击匈奴,屡立战功,却不得封侯。③榆塞:代指北方边塞。‎ ‎8.请结合词句内容分析,上阕中作者刻画了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6分)‎ ‎ ‎ ‎9.本词末尾“叹臣之壮也不如人,今何及”句运用了何种抒情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抒发的情感。(5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9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 ?夫孰异道而相安? (屈原《离骚》)‎ ‎(2)故不积跬步, 。 (荀子《劝学》)‎ ‎(3)故曰:至人无己, ,圣人无名。 (庄子《逍遥游》)‎ ‎(4)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 (李白《蜀道难》)‎ ‎(5) ,大珠小珠落玉盘。 (白居易《琵琶行》)‎ ‎(6)复道行空, ? (杜牧《阿房宫赋》)‎ ‎(7)辛苦遭逢起一经, 。 (文天祥《过零丁洋》)‎ ‎(8) ,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9) ,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乙 选考题 请考生从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记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1)~(4)题。‎ 偷父 ‎ 文/刘心武 ‎ 那晚我到家已临近午夜,进门后按亮厅里的灯,立刻感觉到不对劲儿,难道……我快步走到各处,一一按亮电灯,各屋的窗户都好好地关闭着啊。但是,当我到卫生间再仔细检查时,一仰头,心就猛地往下一沉——浴盆上面那扇透气窗被撬开了!再一低头,浴盆里有明显的鞋印。有贼!我忙从衣兜掏出手机,准备拨110报警,这时又忽然听见声响,循声过去,便发现卧室床下有异常,我把手机倒换到左手,右手操起窗帘叉子,朝床下喊:“出来!放下手里的东西,只要你不伤人,咱们好商量!” ‎ ‎   一个人从床底下爬出来了,那是一个瘦小的少年,剃着光头,身上穿一件黑底子的圆领T恤,我看他手里空着,就允许他站立起来,用那窗帘叉指向他,作为防备,问他:“你偷了些什么?把藏在身上的东西掏出来!” 他把两手伸进裤兜,麻利地将兜翻掏出来,又把手摊开说:“啥也没拿啊!”   但他那副“久经沙场”、处变不惊的模样,倒弄得我哭笑不得。我用眼角余光检查了一下我放置钱财的地方,似乎还没有受到侵犯。我保持着伸出窗帘叉的姿势,倒退着,命令他跟我来到门厅里,开始讯问。‎ ‎“您为什么还不报警?”他问我。   ‎ ‎ 我把手指挪到手机按键上,问他:“警察来了,你会是怎么个处境呢?”他叹了口气:“嗨,惯了,训一顿,管吃管住,完了,把我遣返回老家,再到那破土屋子里熬一阵呗。”他那无所谓,甚至还带些演完戏卸完装可以大松一口气的表情,令我惊奇。   他今年14岁。家乡在离我们这个城市很远的地方。他只上到小学三年级就辍学了,一年前开始流浪。现在就靠结伙偷窃为生。   我望着被灯光照得瘦骨嶙峋、满脸大汗的少年,问他:“饿吗?”他眯眼看我,仿佛我是个怪物。我为他泡了一碗方便面,端到他面前。   我决心放他回去,对他说:“我的话你未必肯听,但是我还要跟你说,不要再干这种违法的事,你应该走正路。”他点头。   我给他开门时,他居然说:“我还不想走。” 我大吃一惊,问他:“为什么?”   他回答的声音很小,我听来却像一声惊雷:“我爸在床底下呢……”   天哪!原来还有个大活人在我床底下!我慌忙将窗帘叉拿到手里,准备拨110。这工夫那少年已经转身进了卧室,而且麻利地爬进床底下,我惊魂未定,他却又从床底下爬了出来,回到门厅。我这才看清,他手里捧着一幅油画。我正想嚷,他对我说:“我要……我要我爸……求您了!”   那幅油画,是我临摹的凡·高的自画像,这幅自画像里,人物显得特别憔悴,眼神饱含忧郁,胡子拉碴的,看去不像个西方人倒像个东方农民。   我细问他:“你爸现在在哪儿呢?你妈妈呢?” 他执拗地告诉我,他没有妈。他妈在他还不记事的时候,就嫌他爸穷,跟别人跑了。他记得他爸,那扎人的胡子碴儿,那熏鼻子的汗味加烟味加酒味…… ‎ ‎  他们那个村子,不记得在哪一天,忽然说村外地底下有黑金子,大家就挖了起来。他爸爸也去挖。去年的一天,半夜里村子忽然闹嚷起来,跟着有呜哇呜哇的汽车警笛声,他揉着眼睛出了屋……简单地说,村外的小煤窑出事故了,他爸,还有别的许多孩子的爸,给埋井底下了……   少年说,他负责踩点的时候,从我家窗外看见了这幅画,一看就觉得是他爸。他说他爸坐在床上想心事的时候,就那么个模样。今天,他好不容易钻了进来,取下这幅画,偏巧我回来了……   少年说这些事情的时候,眼里没有一点泪光。我听这孩子讲他爸的遇难,也就是鼻子酸了酸,但是,当我听清这孩子今天钻进我的屋子,为的只是偷这幅他自以为是他父亲的画像时,我的眼泪忍不住就溢出了眼角。   我把画送给了他。他不懂得道谢,我把门打开,他闪了出去。 关上门以后,我若有所失。不到半分钟,我一溜烟儿跑下楼梯,气喘吁吁地踏出楼门,朝前方和左右望,那少年竟已经像从人间蒸发了一样,只有树影在月光下朦胧地闪动。   我让自己平静下来。当一派寂静笼罩着我时,我问自己:“你追出来,是想跟他说什么?”   是的,我冲出来,是想追上他补充一句叮嘱:“孩子,你以后可以来按我的门铃,从正门进来!”‎ ‎ ‎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 小说前文写“我”发现放置钱财的地方没有受到侵犯,这在结构上为下文写少年偷“父”埋下了伏笔。‎ B.少年在叙述他父母事情的时候,眼里没有泪光,说明他在不断的偷窃行为中心灵逐渐变得冷漠了。‎ C. “眼泪忍不住溢出了眼角。” 是因为少年辍学流浪却仍深念其父,竟为此而冒险入室偷盗的行为使 “我”深深地感动。‎ D.文中“我”三次想要报警但最终都没这样做,是因为我被这个孩子的爱父之心打动,想给他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 E.少年走后,“我”若有所失,不到半分钟,又冲下楼梯去寻他,表明我已经喜欢上了这个孩子。‎ ‎(2)小说中的少年是个怎样的人?请分条概括。(6分)‎ ‎(3)分析文中画线句子。(6分) ‎ ‎①他把两手伸进裤兜,麻利地将兜翻掏出来,又把手摊开说:“啥也没拿啊!”(3分) ②“我要……我要我爸……求您了。” (3分) ‎ ‎(4)小说结尾说,“我”“想追上他并叮嘱他:‘孩子,你以后可以来按我的门铃,从正门进来!’”这样写,有人认为合情合理,也有人认为有些不合实际。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访谈,完成(1)~(4)题。‎ ‎“5.12”文化追问:余秋雨重解中华文明 ‎ ‎ ‎ 马东(中央电视台主持人):余老师,我觉得“5.12”在中国人的历史上会有一个很重要的位置。历史学家可能会去寻找它在时间上的坐标,文化学者可能会去寻找它使全社会在文化意义上的移位。我想问,它的文化意义是什么?‎ ‎ 余秋雨:要问文化意义,首先要问文化是什么。我在两年前拟了一条最简单的定义:文化,是一种已经变成了习惯的生活方式和精神价值。哪种生活方式能变成习惯,是精神价值长期选择的结果。前几年有欧洲的学者说:“中国构不成对我们的威胁,因为它没有精神价值输出。”这让我们听了很难过,因为他们的意思是,中国只是一个物资产品的输出地。“5.12”以后,我们有资格对那些欧洲学者说:“你们上了很多书的当,中国是有精神价值的。”我曾与台湾的著名社会评论家南方朔先生进行了一次对话。他说:“汶川地震当然让我们非常悲伤,但从文化的意义上,却让全世界的中国人扬眉吐气。”‎ ‎ 马东:我们热衷于诗词歌赋,我们有读经热、读史热,我们有传统文化热,连古典家具、古董收藏,也一波一波在热。但对于中国文化的灵魂,始终是隔靴搔痒。‎ ‎ 余秋雨:每次“热”的对象,都是文化标本,而不是文化活体。这就像是无水之鱼,而那水,就是这种文化的子民能从自己心底自然释放的情感能量。这次汶川大地震.把中华子民心底的情感能量释放出来了,这就从根本上让世人看见了中华文化的精神价值。‎ ‎ 马东:“5.12”之后我们好像看到了另一条出路,那就是一条“反求诸己”的出路。我们可以在本能自发的大爱展示上,让别人在排斥之外,多一点佩服。‎ ‎ 余秋雨:说到底,这还是我们能不能找到自己的文化灵魂——精神价值,而进行自信展示的问题。我说,这就像一个巨人突然出现在街头,人们知道他走过很长的路。也看到了他庞大的身躯,却不知道他的性格和品德。如果中国是这个巨人,那么巨人的性格和品德就是中国文化。我们永远在讲述,这个巨人走了几千年,过去多么有计谋,多么强大。这一切,完全不足以让别人和我们自己的后代了解巨人的性格和品德。这一次,通过几乎全透明的传播媒体,大家看到了,这个巨人的本性是多么善良,多么关爱自己的民众,又多么不拒绝外界的爱心。因此,这是一个真正的大转变。‎ ‎ 马东:您在一首叫《自语》的诗里写道:瞬间地壳的开裂让人们看到了事实的真相。您是指中国文化的真相吗?‎ ‎ 余秋雨:对。我接着还写了一句,“那几天,一批中国地名擦亮了世界的眼睛”。中国文化的真相确实已蒙尘很久。中国文化在本性上是讲“大道”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这个大道,便与善有关。儒家说“止于至善”,道家说“上善若水”。这里所说的“至善”“上善”,很接近我们现在所说的“大爱”。这就是中华文化的大道,与全人类的终极价值完全相通。‎ ‎ 马东:我们怎么来发扬它、巩固它,不让它随着时间的推移再次模糊?‎ ‎ 余秋雨:被模糊最主要的原因是,“道”为“术”所掩盖。“道”和“术”是一个对立的范畴,人们为了在兵荒马乱中求得生存,总要寻找各种各样的“术”,而“术”确实比较有用,因此人们人为传扬,而对于中华文化的大道却很少论及。结果,真的成了“大道无形”。我认为,这是对中华文化的整体误读。其实,如果中华文化真是以“术”为核心,就不可能延续至今。这次大家终于明白了,潜藏在中国人心灵最深处的,并不是术,而是道,天下大道。‎ ‎ 马东:在这件事上,文化人能做一点什么呢?‎ 余秋雨:我一直在想,比之于抗震救灾第一线的军人、武警、医生,文化人有一种无力感。这次文化人中的先锋,那批杰出的记者、主持人在第一线表现出色。但是,更多的文化人能做什么呢?我认为,文化人要做的是把这次抗震救灾中所爆发出来的至善、大爱精神加固、扩充、延伸,使它成为当代中国的文化精神,一直活在广大民众的心间。也有一些文化人,他们与广大民众相比,对“5.12”表现出不可容忍的冷漠。他们宣称对社会上的一切事务都要表现出“知识分子的距离和冷静”。对于一般社会问题保持距离和冷静并没有错,但是,这次是全民族的大灾难和大救援,你们身为中华民族的一分子,居然对几万生灵的死亡也保持距离,居然对十几亿人的眼泪和救援也保持冷静。如果像我前面所说的,这次民族精神的大爆发正是中华文化的大发现,那么,我不禁要说,你们在这个问题上显得很没有文化,比那些缺少学历的民众更没有文化。‎ ‎(1)下列对访谈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余秋雨并不看好目前流行的读经热、读史热、收藏热,因为它们追逐的不是中华文化的活体,没有触及中国文化的灵魂。‎ B.余秋雨认为中国让世界误会的原因只是我们文化话语错位了,即只宣传文化外在的形式而没有宣传文化的精神内涵。‎ C.余秋雨认为“善”是全人类的终极价值,是中华文化的大道和价值核心,这也是中华文明能够延续至今而不衰的根本原因。‎ D.余秋雨认为,面对“5.12”,文化人的任务就是让这个偶发性事件中的精神爆发,使之成为当代中国的文化精神,永驻心间。‎ E.余秋雨在接受访谈时,采用引用、比喻、对比等手法,使论述条理清晰,逻辑严密,说服力强,很见文学功力和艺术修养。‎ ‎(2)联系全文看,“5.12”的文化意义到底是什么?请简要概括。(6分)‎ ‎(3)第二段画线的句子在文中起到了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4)针对那些“冷漠”的文化人,余秋雨说:“你们在这个问题上显得很没有文化,比那些缺少学历的民众更没有文化。”这句话给了你怎样的启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感受最深的一点。(8分)‎ 第Ⅱ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17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近日记者了解到,一汽奔腾B70、B50车主投诉集中爆发,刹车失灵、变速箱乱挡、打不着火、空调异响等故障不一而足,车主提供的出险经历触目惊心。‎ B.据调查,我国现有65%以上的家庭存在着“老养小”的现象。“宅男剩女”一族在家“啃老”,使得中国的老年人心劳日拙。‎ C.近期,中国红十字会信用遭受重创,公众强烈谴责,红会高管却一直引而不发,认为目前的资金管理方式无需对公众公开。‎ D.据国外媒体报道,面对来自政府和媒体铺天盖地的负面消息,丰田汽车公司在美国的管理人员将用数据反戈一击,澄清事实,恢复公司受损的信誉。‎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洪磊在28日的例行记者会上明确表示,中国的航天事业是人类航天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一直以来都是用于以和平为目的的。  ‎ B.今天,中国知识分子促进的启蒙运动,与以往的启蒙运动一样,是在全球化背景下进行的,同时,它还打上了互联网时代的烙印。 ‎ C.门是危险的地方,家长一要防止孩子玩门,二要防止孩子在门附近玩,三要防止家中不要有强烈的穿堂风,以免门在被强力关闭的瞬间挤伤孩子。‎ D.阿迪达斯中国总部在《每日经济新闻》的采访中做出承诺:“2020年,我们将在所有产品的制造过程中实现有害化学物质的零排放。”‎ ‎15.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他觉得这山林溪石有情趣,觉得这枯木顽石有生命,觉得这清风夕阳识人意 ‎②于是它们便有了情趣、生命与意识,便能够与人交谈嬉戏 ‎③诗应该是诗人直接拥抱世界的产物,而无须理性来加以审判 ‎④这时人就像上帝,说世界应该有光,于是便有了光 ‎⑤在这种诗歌中人才摆脱了功利、价值、逻辑、时空的束缚,赢得一种在宇宙、社会、人群中自由自在、无拘无绊的心理感受 ‎⑥诗歌的世界中人们睁开了第三只眼。‎ A.⑥④②①⑤③ B.⑥①②⑤④③ C.③⑤①②④⑥ D.③⑥④①②⑤‎ ‎ 16.根据材料,请用四个短语从不同角度概括四川乌木市场特点。(四个短语一共不得超过20字)(4分)‎ 乌木有着“植物木乃伊”之称,分布于四川盆地,是由埋入淤泥中的部分树木经成千上万年炭化过程形成的。近年来,大量游资涌进乌木收藏市场,把价格炒起来以达到赚钱的目的。‎ 这导致了乌木市场混乱,不仅乌木价格疯狂上涨,还有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乌木到底属于普通商品、艺术品还是文物?目前,无论是国家有关部门还是业内均未给出一个明确界定;并且目前乌木交易大都是私下进行的。现在很多人喜欢收藏这些东西,乌木已经成了身份和品味的象征,不少乌木产品是作为礼品被提前预订的,很多人将其视为馈赠佳品。‎ ‎17.把下面长句改写成几个短句,可以改变语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行政强制措施是指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过程中,为制止违法行为、防止证据损毁、避免危害发生、控制危险扩大,依法对公民的人身自由实施暂时性限制,或者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财物实施暂时性控制的行为。‎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一个人的成功应该如何衡量?北京师范大学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董藩教授给学生的答案是“40岁时身价4000万”。近日,他在微博中“警告”自己的研究生,没有达到这个标准的“不要来见我,也别说是我学生”,并认为“对高学历者来说,贫穷意味着耻辱和失败”。(《新民晚报》)‎ 对于这则报道你有什么看法?请根据以上材料,谈自己的所思、所想。‎ 要求:选择一个恰当角度,题目自拟,文体不限(除诗歌外),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 答案 一、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1.【答案】D(D项,“主要表现”错误,从原文来看,作者只是在列举一个事例,意在说明逆商高低不同的人的“抗挫折能力”。)‎ ‎2.【答案】C(C项,“能够消除”不对,原文为“能够将某方面逆境所带来的消极影响降至最小程度”。)‎ ‎3.【答案】A(B项,“挫折感低的人需要提高挫折感才能应对逆境”错误,挫折感低的人为逆商高的人,无需提高挫折感;C项,“而在我们大部分人生中起决定作用的是情商和逆商”错误,应为“除了在校学习期间,在我们大部分人生中起决定作用的是情商和逆商”;D项,“只有┅┅才”过于绝对。)‎ 二、古代诗文阅读(39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4.【答案】C(比:等到)‎ ‎5.【答案】A (④表现其“清严”⑤讲还民田一事,不能看出“率侃直”,⑥表现其诤谏不得的无可奈何) ‎ ‎6.【答案】B(民运白粮一事的上疏是被神宗采纳的)‎ ‎7.(1)等到皇帝身体不适,他(陆树德)又请求说要谨慎用药,好好地保护身体,仲夏是阳气正盛的月份,应该更加小心起居活动。(“豫”“谨”“药饵”(名作动)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整体句意2分)‎ ‎ (2)陛下要打算保住御体,应该效法大禹厌恶美酒,成汤不近美色,何必信奉神佛呢?(“法”“恶”“迩”三外,每译对一处给1分,整体句意2分) ‎ ‎【译文】 ‎ 陆树德,字与成,尚书(官职名)陆树声的弟弟。嘉靖(明世宗年号)末年考中进士。被任命为严州推官(官职名)。根据考核应该升任他为给事、御史(都是官职名),因为恰逢陆树声被任命为侍郎,所以任命他为刑部主事(官职名)。   隆庆(明穆宗年号)四年,陆树德改任礼科给事中(官职名)。明穆宗升朝议政,不说一句话。陆树德说:“皇上和臣下互相沟通,国家才有好运,如今您和大臣的隔膜这么深,怎么能磨砺君德规划政事呢?”皇帝没有批复他。陆树德多次升迁到都给事中(官职名)。隆庆六年四月朝廷下诏停止东宫讲读,陆树德说:“从四月到八月,这段时间很长,请求您,只要不是酷署,还是应该亲临主持朝讲。”皇帝不听。明穆宗很有些厌倦勤政,陆树德说:“日、月食交替出现,旱灾严重,您应该加强修养,及时反省。”等到皇帝身体不适,他又请求说要谨慎用药,好好地保护身体,仲夏是阳气正盛的月份,应该更加小心起居活动。皇帝很不高兴,他的奏疏全部扣下不予批复。亲近的大臣请求皇帝设置戒坛祈福,得到皇帝同意以后,陆树德说:“戒坛上做法事的僧众,男女混杂,容易导致放荡风气,有伤风化。陛下要打算保住御体,应该效法大禹厌恶美酒,成汤不近美色,何必信奉神佛呢?”‎ 不久,明穆宗驾崩,明神宗即位,中官(官职名)冯保排挤掉司礼(官职名)孟冲并取代了他。陆树德说:“先帝刚刚驾崩,忽然听说冯保掌管了司礼监,如果是先帝的旨意,为什么不在前几天宣布呢,却在先帝临终之后?如果是陛下的旨意,那么哀痛正深,政事未理,哪还有空闲顾及到中官官职的变动?”奏章递上去以后,冯保非常恨他。后来议论建立祖庙,陆树德建议不要祧祭宣宗,还是应该在世室祭祀睿宗,其意见被搁置不得实行。这事完了以后,他极力向皇上陈述百姓运输白粮的苦恼,请求交给漕臣负责,皇帝准许了他。‎ 陆树德担任言官三年,上疏进谏数十次,言辞都很刚直。恰逢陆树声掌管礼部,于是改任陆树德为尚宝卿(官职名)。历任太常少卿,南京太仆卿,以右佥都御史的身份担任山东巡抚。陆树德向来清正严格,约束下级官员,屏弃声色。山东的民壮改称民兵,驻守蓟门,隆庆末年朝廷下令山东民兵每年缴纳银子二万四千两,就不用再服劳役。不久朝廷又要求增加缴纳三万两银子,陆树德请求按照河南的先例废除。皇帝不采纳,只是免掉了要增加的数目。德府白云湖一带原先是民田,被某王强占,后来还给了百姓,某王又勾结中官图谋重新夺回。陆树德为此争辩但没有效果,就请求告老还乡。过了一段时间去世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8. 【答案】开篇写“金甲雕戈”,“辕门初立”,回忆主人公当年在军中的威武形象;“一挥千纸,龙蛇犹湿”显示他草拟文书时,文思敏捷,文不加点,倚马可待的超人才气。 “铁马”“楼船”两句追忆紧张的军旅生活,最后笔锋一转,用李广难封的典故写自己不受重用。(分析3分,每点1分)刻画了英武非凡,才华横溢,徒有功劳却难受封赏,只能自怜自伤的主人公形象。(概括3分,每点1分)‎ ‎9. 【答案】用典抒情。(手法2分)作者化用烛之武的典故,抒发主人公空怀建功立业的抱负却难为所用,老来只能闲居的无奈和愤慨,自嘲的口吻中包含着对自己时光虚掷,壮志难酬的深沉感伤。(3分)‎ ‎【鉴赏】刘克庄《满江红》‎ ‎  这首词作者在自注中说“夜雨凉甚,忽动从戎之兴”,即作者忽然产生从军抗金的念头。情况是这样:刘克庄曾因“江湖诗案”遭难被黜。到绍定六年(1233)蒙古灭金之际,宋师北上谋复回河南,刘克庄尚闲置在家。宋金之间的这场战争引起了诗人从军抗金的念头。这是作者写作此词的背景。‎ ‎  词的上片从回忆往日的军营生活写起。“金甲雕戈,记当日,辕门初立。”“记当日”点明这里所写的是对往事的回忆。诗人回忆开始担任军门工作时的威武的景象。“金甲雕戈”,形容武装的壮丽。“辕门初立”,是说开始担任军门工作。辕门即军门。指李珏的帅府。当时李珏出任江淮制置使,节制沿江诸军,帅府设在建康。刘克庄在幕府掌文书,被誉为“烟书檄笔”,一时无两。他也很以此自负,所谓“少年自负凌云笔”,时仅二十三岁。“磨盾鼻”三句写出了诗人当年才华横溢,极为得意的精神状态。“磨盾鼻”,在盾鼻上磨墨,盾鼻是盾中央的纽。据《北史·荀济传》:“会楯上磨墨作檄文”。后即以“磨盾鼻”喻军中作檄。“一挥千纸,龙蛇犹湿”显示他草拟文书时,文思敏捷,笔走龙蛇,文不加点,倚马可待的超人才气。“铁马晓嘶营壁冷,楼船夜渡风涛急。”这两句脱胎于陆游《书愤》一诗的名句:“‎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晓嘶”,“夜渡”,一写白天,一写夜间。表现强敌压境,战斗紧迫的程度。“铁马”这两句表现一种壮阔的战斗场面和肃杀的战斗气氛。“有谁怜”三句借用“李广难封”的典故说明自己虽曾踌躇满志,而终于无功而归,怨愤之情,溢于言表。“猿臂故将军”指李广。《史记·李将军刘传》:“广为人长猿臂,其善射亦天性也。”广曾为骁骑将军,因事降为庶人,因称“故将军”。“无功级”,指李广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不得封侯。古代杀敌以首级的数目计功,故称功级。这里作者以李广自况,自有不平之意。史载刘克庄从军建康李珏军幕时,由于前线泗上兵败,朝野皆主“以守易战”。刘克庄建议抽减极边戌兵,使屯次边,以壮根本。“主谋者忌之”,即自行辞职归里。由于这一次辞去军幕,使他一生未能再直接参与同敌人的战斗。所以每当追忆到这段军旅生活时,既神往,又遗憾。不过总的看来,词的上片的基调还是昂扬亢奋的。‎ ‎  下片抒写的是诗人愤郁塞胸时发出的悲凉深沉的哀叹。诗人此时废退之身,无路请缨,只能正话反说,倾诉内心的隐痛和愤慨了。“平戎策,从军什,零落尽,慵收拾。”“平戎策”,指作者屡有奏疏陈述抗敌恢复方略。“从军什”是记录军中生活的诗篇。对一个爱国诗人而又是战士的人来说,平戎策,从军什,是战斗生活的记灵,是珍贵的文献。一般都要编入专集传及后代的。有如勒石记功。可现在却都已零落殆尽而懒于收拾。“把《茶经》《香传》,时时温习。”即诗人只能靠焚香煮茗来打发时光了。“茶经”,记茶叶的品种及烹茶方法的书籍。唐陆羽有《茶经》三卷。“香传”,即香谱,记香的品种,烧香的方法,器具等。丁谓有《天香传》,沈立、洪刍均有《香谱》。读到这里不禁使人想起辛弃疾《鹧鹕天》词中的名句:“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了。实际上这样做都是违心的和不得已的,纯属无可奈何。“生怕客谈榆塞事,且教儿诵《花间集》”,这两句表面上是说诗人已作终老之想,无意复问边事,而用描写美女与爱情的《花间集》来教导儿女。“榆塞”,称北方边塞。《汉书·韩安国传》说到边境上“累石为城,树榆为塞。”后来“榆塞”便成了边界的代名词。现在不但诗人自己不谈“平戎”,而且唯恐客人谈及。这里着意写诗人过去遭遇留下的伤痛,是抱负难展的愤激之辞!“叹臣之壮也不如人,今何及”。结语用春秋时郑大夫烛之武语。《左传》僖公三十年载:烛之武对郑文公说:“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这里意为虽有“从戎之兴”,无奈力不从心。表面上怨叹流年,实际上是感叹壮志未酬,不能一展抱负,用的是曲笔。‎ 刘克庄是辛派词人,这首词的风格与辛词酷似。在慷慨淋漓、纵横恣肆中时露悲凉深沉之哀叹。诗人把立志收复中原的气节与功名作为词的主旋律,表现了英雄失志而不甘寂寞的思想。词在表现手法上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运用曲笔,使词的意蕴更加深沉含蓄。(葛汝桐)‎ ‎10. 【答案】‎ ‎(1)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离骚》屈原)‎ ‎(2)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劝学》荀子)‎ ‎(3)故曰:至人无己, 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逍遥游》庄子)‎ ‎(4)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蜀道难》李白)‎ ‎(5)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琵琶行》白居易)‎ ‎(6)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阿房宫赋》杜牧)‎ ‎(7)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过零丁洋》文天祥)‎ ‎(8)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9)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山坡羊 潼关怀古》张养浩)‎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1)~(4)题。‎ ‎(1). 【答案】A C(B.从少年偷像父亲的画像这件事来看,少年对父亲有深厚的感情,不应该是冷漠。D 第一次想报警而没有报是因为当时还不知道事情到底有多严重。E“我”若有所失,更重要的是因为“我”内心油然而生的对社会的责任感。以及产生了愿意继续帮助他的善良愿望。)‎ ‎(2). 【答案】 ①他对父亲有着难以割舍的爱,令人感动。②他家庭贫穷,缺少温暧,是社会的弱势群体,值得同情。③他混在窃贼之中,需要教育和救治。④他对社会冷漠,需要人们用人性的温暖去感染。(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得6分。在原文找关键词作答,意思对即可。)‎ ‎(3). 【答案】①此句通过动作描写生动地描绘出少年熟练、迅速地翻掏裤兜,狡黠地表白自己没拿东西的情态(2分), 栩栩如生地刻画了一个被捉后处变不惊的小惯偷形象(1分)。②此句通过语言描写形象地描绘出少年结结巴巴、吞吞吐吐的情态(2分),传神地表现出他要求主人送画又难以启齿、渴望得到画像又担心主人不肯给的矛盾心理(1分)。‎ ‎(4). 【答案】‎ 合情合理①从人物性格上来说,“我”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这样说,符合“我”的性格特征。②从情节上来说,与前文的翻窗入室形成呼应,产生了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③从主题上来说,这样结尾能强化主题,使小说表现出的人文关怀更加清晰。‎ 不合实际①‎ 从人物性格上来说,虽然我同情他,也想救治他,但他毕竟是个窃贼,我对他还有防范之心,不可能希望他经常光顾。②从情节上来说,这是在少年消失之后我想说的话,并不会起到什么效果,有“马后炮”之嫌。③从主题上来说,我对社会的批判和忧虑,对少年的愤恨和同情已经在前文表现出来了,最后这样结尾有些画蛇添足。(亮出观点2分,如果只亮观点没有分析不得分;每点2分,3点6分;共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访谈,完成(1)~(4)题。‎ ‎(1).【答案】DE ( A.“余秋雨并不看好目前流行的读经热、读史热、收藏热”不正确?余秋雨没有表达对读经热、读史热、收藏热的看法,只是在解释、引申主持人的观点。B.“中国让世界误会的原因只是我们文化话语错位了”有误,把外国固有的偏见这一原因除掉了。C.“‘善’是全人类的终极价值”的表述与原文不符,原文说“善”“与全人类的终极价值完全相通”。)(答对一项,得2分;答对两项,得5分)‎ ‎(2).【答案】 一是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大爱,让世人看见了中华文化的精神价值;二是将会改变外国学者对中国的看法,消除其对中国的误会,让其真正了解中国的性格、品德和本性;三是映射出我们文化话语的错位和一部分文化人的冷漠,发现了文化方面的问题。(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共6分)‎ ‎(3).【答案】一是说明精神价值选择甚至决定着生活方式,强调了精神价值的重要性;二是为下文引述欧洲学者的观点作铺垫,进而说明“5.12”事件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三是明确了精神价值在文化中的地位,确立了本次讨论的理论依据,为后面展开讨论奠定了基础。(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共6分) ‎ ‎(4).【答案】‎ ‎ 观点一:有学历并不代表有文化,学历和文化不能完全划等号。①学历仅代表知识,文化则代表着精神价值和道德追求;②学历追求和崇尚的是智慧,文化追求和崇尚的是善良;③如果不能用知识来完善人格和道德,再高的学历也与文化无关。‎ ‎ ‎ ‎ 观点二:对民族和人民冷漠就是没有文化的表现。①任何一种文化都具有其民族属性,中国的文化人应该拥有中华文化的精神价值;②中华文化崇尚的是“至善”“大爱”,对中华民族的冷漠就是对中华文化的冷漠和排斥;③中华文化的精神核心就是善良、关爱自己的民众,不知关爱他人,不懂关爱民众,就违背了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 ‎ ‎ 观点三:有知识可内心冷漠的人还比不上没有知识但内心善良的人。①不具有善良的本性,没有完善的人格和品德的人,他们的学历和知识对民族、国家和民众来说就失去了意义;②这些人的知识和社会影响力可能还会给民众、国家和民族带来消极影响;③在某种程度上,善良的本性、高尚的品德能弥补知识的缺陷,为他人、社会和民族造福。(观点明确,得2分;论述合理,得6分,意思对即可)‎ 五、语言文字运用(17分)‎ ‎13.【答案】A 不一而足:不止一种或一次,而是很多。‎ 心劳日拙:费尽心机,不但没有得到好处,反而处境越来越糟,贬义词。‎ 引而不发:射箭时拉开弓却不把箭射出。比喻善于引导或控制,也比喻做好准备,待机行动。‎ 反戈一击:比喻掉转头来反对自己原来所属的或拥护的一方。‎ ‎14.【答案】D A项“用于以和平为目的的”,句式杂糅;B项,“促进”与“启蒙运动”动宾搭配不当;C项“防止家中不要有强烈的穿堂风”,否定失当。‎ ‎15. 【答案】C ‎[解析]该段文字旨在阐述诗歌带给人们的影响。 ③⑤有相同叙述话题—— “诗歌”,应作为领起句,而⑤是对③的进一步阐释。①②紧承前句阐明当人获得无牵绊的心理感受后,可赋予外物主观色彩。④中的“这时”,即指人对外物产生了能动作用。⑥作为全段的总结,揭示人们在诗歌的世界中的收获。 ‎ ‎16. 【答案】游资炒作 价格疯长 管理缺位 收藏变味(答对一点得1分,共4分,注意要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重复角度只给一个角度的分。)‎ ‎17.【答案】‎ ‎①行政强制措施是出现在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过程中的一种行为。‎ ‎②它的目的是制止违法行为、防止证据损毁、避免危害发生、控制危险扩大。‎ ‎③‎ 此目的是通过依法对公民的人身自由实施暂时性限制,或者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财物实施暂时性控制来实现的。‎ ‎(提炼句子主干1分,指明目的1分,作用方式1分,语意表达通顺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