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3.58 KB
  • 2021-06-08 发布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学案11:第9课 劝学

  • 10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劝学 ‎【学习目标】‎ ‎1.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字词,巩固文言基础知识。‎ ‎2.了解荀况关于学习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 ‎3.学习议论文比喻论证的写法。‎ ‎【相关链接】‎ ‎1.走近作者 荀子(约前313—前238),战国末期著名思想家。名况,当时人们尊称他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写作孙卿。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劝学》是荀子的代表作之一,是《荀子》的第一篇。‎ 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同早于他的孟子成为儒家对立的两派。在宇宙观方面,荀子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但人类可以用主观努力去认识它,顺应它,利用它,以趋吉避凶。他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在认识论方面,他认为人认识客观事物,首先要通过感觉器官和外界事物接触,强调“行”对“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在政治上,他针对孔子、孟子效法先王的思想,提出“法后王”的口号,主张应该适应当时的社会去施政,要选贤能,明赏罚,兼用“礼”“法”“术”实行统治。他的许多思想为法家所汲取。在人性问题上,他不同意孟子的“性善论”,主张“性恶论”,认为后天环境可以改善人恶的本性,所以他主张“明礼仪以化之”。他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教育功能的重要性。荀子既是思想家,又长于文学,在先秦诸子中,他与孟子、庄子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最深。‎ ‎2.关于学习的名言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2)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 ‎(3)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 ‎(4)知不足者好学,耻下问者自满。——林逋《省心录》‎ ‎(5)顽强而勤勉地钻研,永远可以使你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舒曼 ‎【自主认知】‎ 一、整体感知 ‎1.结合文中注释,借助工具书,初步理解文意。‎ ‎2.收集有关荀子的资料。‎ 二、自练自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槁暴(  )(  )      砺(  )      参省(  )(  )‎ 知明(  ) 须臾(  ) 跂(  )‎ 彰(  ) 舆(  ) 蛟龙(  )‎ 跬(  ) 驽(  ) 锲(  )‎ 镂(  ) 螯(  ) 鳝(  )‎ ‎2.文言知识检查。‎ ‎(1)找出各句中的通假字,并释义。‎ ‎①君子生非异也(         )‎ ‎②虽有其槁暴,不复挺者(         )‎ ‎③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 ‎(2)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 ‎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 ‎②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 ‎③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④其曲中规(         )‎ ‎⑤用心一也(         )‎ ‎(3)解释下列多义词。‎ ‎①绝 假舟辑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以为妙绝(         )‎ 佛印绝类弥勒(         )‎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 ‎②假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 大臣犯法,无所宽假(         )‎ ‎③望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 先达德隆望尊(         )‎ 七月既望(         )‎ ‎(4)文言虚词。‎ 而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吾尝终日而思矣(         )‎ ‎(5)指出句式类型。‎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6)固定句式 无以至千里(         )‎ 三、质疑问难 通过预习本文,你有什么问题?请写在下面。‎ ‎【合作探究】‎ ‎1.文章中关于学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呢?‎ ‎2.讨论课文的第2、3、4三段是从什么角度论述的?怎样展开论述的?‎ ‎3.孔子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与荀子的“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是否矛盾?‎ ‎【课堂练习】‎ ‎(一)基础知识积累 ‎1.下列加点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槁暴(pù)   锲而不舍(qì)   中绳(zhòng)   忏悔(chàn)‎ B.蛟龙(jiāo) 省乎己(xǐng) 跬步(kuǐ) 给予(jǐ)‎ C.磨砺(lì) 驽马(nú) 纤细(qiān) 埃土(āi)‎ D.肄业(yì) 放肆(sì) 造诣(yì) 莘莘学子(xīn)‎ ‎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虽有槁暴              虽:连词,虽然。‎ B.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致:动词,致使。‎ C.驽马十驾 驾:名词,马拉车走一天的路程为“一驾”。‎ D.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跬:数量词,一步。‎ ‎3.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B.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C.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D.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意思与现代汉语基本相同的一项是(  )‎ A.学不可以已 B.木直中绳,以为轮 C.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D.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二)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完成5-8题。‎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5.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利:对……有利。‎ B.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 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水:游水,游泳。‎ D.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一:专一。‎ ‎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 C.‎知明而行无过矣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D.‎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7.下面对文段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启发我们,说理也能做到形象生动,方法之一就是运用比喻论证。‎ B.从所选文段可以看出,荀子所讲的“学”,不仅指学习各种文化知识,还包括加强思想品德修养。‎ C.从所选文段还可以看出,荀子认为,对“学”来讲,人的先天条件是决定因素,同时也需要后天努力。‎ D.所选文段说理的突出特点是以喻代议,寓议于喻。‎ ‎8.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2)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二)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完成9-12题。‎ 劝学 先王之教,莫荣于孝,莫显于忠。忠孝,人君人亲之所甚欲也;显荣,人子人臣之所甚愿也。然而人君人亲不得其所欲,人子人臣不得其所愿,此生于不知理义。不知理义,生于不学。‎ 学者师达而有材,吾未知其不为圣人。圣人之所在,则天下理焉。在右则右重,在左则左重,是故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若此则名号显矣,德行彰矣。‎ 故师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争于道。其人苟可,其事无不可。所求尽得,所欲尽成,此生于得圣人。圣人生于疾学。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 疾学在于尊师,师尊则言信矣,道论矣。敌往教者不化,召师者不化;自卑者不听,卑师者不听。师操不化不听之术,而以强教之,欲道之行、身之尊也,不亦远乎?学者处不化不听之势,而以自行,欲名之显、身之安也,是怀腐而欲香也,是入水而恶濡也。‎ 凡说者,兑之也①,非说之也。今世之说者,多弗能兑,而反说之。夫弗能兑而反说,是拯溺而(同“缒”zhuì)之以石也,是救病而饮之以堇②也,使世益乱、不肖主重惑者,从此生矣。‎ 故为师之务,在于胜(同“循”)理,在于行义。理胜义立则住尊矣,王公大人弗敢骄也,上至于天子,朝之而不惭。凡遇合③也,合不可必。遗理释义,以要不可必,而欲人之尊之也,不亦难乎?故师必胜理行义然后尊。‎ 曾子曰:“君子行于道路,其有父者可知也,其有师者可知也。夫无父而无师者,余若夫何哉!”此言事师之犹事父也。曾点使曾参,过期而不至,人皆见曾点曰:“无乃畏邪?”曾点曰:“彼虽畏,我存,夫安敢畏?”孔子畏④于匡,颜渊后,孔子曰:“吾以汝为死矣。”颜渊曰:“子在,回何敢死?”颜回之于孔子也,犹曾参之事父也。古之贤者,与其尊师若此,故师尽智竭道以教。‎ ‎(选自《吕氏春秋孟夏纪第四》)‎ 注:①说:说教。兑:悦。②堇(jǐn):毒草,根有剧毒。③遇合:师徒相遇而和洽。④畏:被拘禁。“无乃畏邪”中的“畏”,躲藏。‎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若此则名号显矣,德行彰矣        彰:彰显、显著。‎ B.圣人生于疾学 疾:痛恨,厌恶。‎ C.使世益乱、不肖主重惑者 益:更加,越来越。‎ D.遗理释义,以要不可必 释:丢弃、抛弃。‎ ‎10.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先王之教,莫荣于孝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B.‎师尊则言信矣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C.上至于天子,朝之而不惭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D.‎故师尽智竭道以教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11.下列各组语句中,分别说明“劝学”和“劝师”的一组是(  )‎ A.‎此言事师之犹事父也在右则右重,在左则左重 B.‎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故师必胜理行义然后尊 C.‎故为师之务,在于胜理,在于行义疾学在于尊师,师尊则言信矣 D.‎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凡说者,兑之也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国君、父母都希望臣下、子女做到“忠孝”,臣下、子女都希望求得“显荣”,而要实现这些,只有通过学习。‎ B.作者认为,学习的关键在于尊敬老师。“师尊”是搞好教学的前提,“胜理”“行义”是做老师的要务。‎ C.文章称颂“忠孝”“显荣”,并把曾点、颜渊和孔子作为尊师的楷模,这些都反映了本文作者的儒家思想。‎ D.文章提出“圣人生于疾学”,这无疑是对圣人“生而知之”的否定,也给唐代韩愈作《师说》以借鉴作用。‎ ‎(四)语言表达 ‎13.“请名人代言”是提高公益广告说服力的好方法。下列四则广告标题,如单就文字意义,寻找背景思想相契合的古代名人来代言,则最不恰当的组合是哪个?并说明理由。‎ ‎(1)请庄子代言“自然就是美”。‎ ‎(2)请孟子代言“自由无极限”。‎ ‎(3)请李白代言“祖国山川颂”。‎ ‎(4)请魏徵代言“执政为民”。‎ ‎【参考答案】‎ ‎【自主认知】‎ 自练自测 ‎1.gǎo pù lì cān xǐng zhì yú qǐ yú xìng jiāo kuǐ nú qiè lòu áo shàn ‎2.(1)①“生”通“性”,资质,禀赋 ②有,通“又”,再;暴,通“曝”,晒 ③知,通“智”,智慧 ‎(2)①游水 ②向上,向下 ③每日 ④弯曲的弧度 ⑤专一 ‎(3)①横渡/隔绝/到了极点/非常/终止 ②凭借,借助/借/与真相对,假装/宽恕 ③向远处看/盼望,希望/名望/月圆之时,农历每月十五日 ‎(4)连词,表并列/连词,表递进/连词,表修饰 ‎(5)定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 ‎(6)“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无以成江海”中“无以”同此。‎ ‎【合作探究】‎ ‎1.学不可以已。‎ ‎2.第2段: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得到提高。人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界。论述了的学习意义。‎ 第3段:首先论述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使学习产生显著效果,另外以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说明了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的不足。本段说明学习的作用。‎ 第4段:论述了学习是不断积累的过程。说明自身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最后用比喻论证说明积累需专一。本段是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3.两位儒家大师的观点看似矛盾,其实并不相悖。“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的是学习需要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学思结合。荀子并没有否定思考,他反对的是学习单靠苦思冥想的方法。他强调利用外界事物,向现实生活学习。他通过“终日思”与“须臾学”的对比,雄辩地证明了空想不如“善假于物”的学习。荀子把“所学”与“善假于物”联系起来,这意味着学习的目的是要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并利用这些规律知识,去改造客观世界。‎ ‎【课堂练习】‎ ‎1.B【解析】A项,“锲”应读qiè;C项,“纤”应读xiān;D项,“莘”应读shēn。‎ ‎2.C【解析】A项,连词,即使;B项,动词,到达;D项,数量词,半步。‎ ‎3.C【解析】A项,“有”通“又”,“”通“煣”;B项,“知”通“智”;D项,“生”通 ‎“性”。‎ ‎4.A【解析】B项,古义是两个词,以之为,把……制成,今义是认为。C项,古义是托身、存身,今义是托付或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D项,古义是使用心力,今义是集中精力或多用心力。‎ ‎5.A【解析】“利”应该解释为“使……走得快”。‎ ‎6.D【解析】两个“焉”都是兼词,相当于“于此”,可译为“从这里”“在这里”。A项,介词,相当于“向”/介词,相当于“比”;B项,代词,“……的人”/助词,表示略作停顿;C项,连词,表并列/连词,“因而”。‎ ‎7.C【解析】“人的先天条件是决定因素”错。‎ ‎8.(1)顺着风向呼喊,声音并没有更宏大,但是听的人听得特别清楚。‎ ‎(2)螃蟹有六条腿和两只钳,除了蛇洞和鳝洞就没有可以藏身的地方,(是因为)心思浮躁。‎ ‎9.B【解析】疾:勤。‎ ‎10.D【解析】D项,连词,表目的,来/连词,因为。A项,介词,比。B项,连词,那么。C项,代词,他。D项,连词,来/连词,因为。‎ ‎11.B【解析】A项,对待老师的态度/强调了圣人的重要性。C项,教师的要务/勤学的目的。D项,尊师的标准/说教者。‎ ‎12.C【解析】以孔子作为尊师的楷模错误,孔子是受颜渊尊敬的老师。‎ ‎13.最不恰当的是孟子代言“自由无极限”。理由:孟子思想核心是仁政,并非自由。庄子愤世嫉俗远离官场亲近自然;李白诗篇多是运用浪漫主义手法描写祖国山河;魏徵是历史上有名的谏臣忠臣,身居高位却心系天下百姓。‎ ‎【参考译文】‎ 先王的政教中,没有什么比孝更荣耀的了,没有什么比忠更显达的了。忠孝是做君主、父母的十分希望得到的东西;显荣是做子女、臣下的十分愿意获得的东西。然而,做君主、父母的却得不到他们所希望的忠孝,做子女、臣下的却得不到他们所向往的显荣,这是由于不懂得理义造成的。不懂得理义,是由于不学习的缘故。‎ 从师学习的人,如果他的老师通达而自己又有才能,我没听说过这样的人不成为圣人的。只要有圣人在,天下就太平安定了。圣人在这个地方,这个地方就受到尊重,圣人在那个地方,那个地方就受到尊重,因此古代的圣王没有不尊重老师的。尊重老师就不会计较他们的贵贱、贫富了。像这样,名号就显达了,德行就彰明了。‎ 所以,老师施行教诲的时候,也不计较学生的轻重、尊卑、贫富,而看重他们是否能接受 义理。他们倘若能够接受义理,对他们的教诲就会无不合宜。所追求的完全都能得到,所希望的完全都能实现,这种情况在得到圣人之后才会发生。圣人是在努力学习中产生的,不努力学习而能成为贤士名人的,未曾有过。‎ 努力学习关键在于尊重老师,老师受到尊重,言语就会被人信从,道义就会被人称述而彰明了。因此,应召去教的老师不可能教化他人,呼唤老师来教的人不可能受到教化,自卑的老师不会被人听信,轻视老师的人不会听从教诲。老师如果采用不可能教化他人、不会被人听信的方法去勉强教育人,尽管想使自己的道义得以施行,使自身得以尊贵,不也差得太远了吗?从师学习的凡是处于不可能受到教化、不会听从教诲的地位,自己随意行事,尽管想使自己名声显赫,自身平安,这就如怀揣腐臭的东西却希望芳香,进入水中却厌恶沾湿一样,(怎么可能办得到呢?)‎ 凡说教,应该使对方心情舒畅,而不是硬性说教。如今世上说教的人,大多不能使对方心情舒畅,却反而硬性说教。不能使对方心情舒畅,硬性说教,这就如同拯救溺水的人却用石头让他沉下去,如同治病却给病人喝下毒药一样,只会适得其反,社会越发混乱,不肖的君主越发昏乱就都由此产生了。‎ 所以,做老师的要务在于依循事理,在于施行道义。只要事理被依循,道义得以树立,那么老师的地位就尊贵了,王公大人对他们不敢轻慢,即使上至于天子朝拜这样的老师也不会感到羞愧。大凡师徒相遇而和洽的情况不可能一定实现。如果有遗弃事理,抛掉道义,去追求不一定实现的东西,并想要人们尊重他,这不也太难了吗?所以,老师一定要依循事理,施行道义,然后才能尊显。‎ 曾子说:“君子在道路上行走,其中父亲还在的可以看出来,其中有老师的也可以看出来。对那些父亲、老师都不在的,其他人又能怎么样!”这是说侍奉老师就应该像侍奉父亲一样。曾点派他的儿子曾参外出,过了约定的日期却没有回来,人们都来看望曾点说:“怕不是遇难了吧?”曾点说:“即使他要死,我还活着,他怎么敢自己不小心遭祸而死?”孔子被囚禁在匡地,颜渊最后才到,孔子说:“我以为你死了。”颜渊说:“您还活着,我怎么敢死。”颜回对待孔子如同曾参侍奉父亲一样。古代的贤人,他们尊重老师达到这样的地步,所以老师尽心竭力地教诲他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