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50 KB
  • 2021-06-08 发布

语文卷·2018届安徽省合肥六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2017-09)

  • 1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合肥六中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第一次段考 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分值: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宋代童蒙教育与前朝相比,最明显的特征是突破了门阀士族严格的等级制度,呈现出大众化的趋势。其原因主要在于:宋代土地私有制的进一步强化,促进了庶族地主阶级与小农经济主体地位的确立,为宋代童蒙教育的大众化趋势的形成,奠定了广泛的社会阶级基础;宋代最高统治者提倡的‚兴文教,用文人,改革科举制度,为宋代童蒙教育大众化趋势的形成,开辟了现实途径。‎ 宋代童蒙教育对象,除了赵宋宗室子孙和一般官僚地主家庭的子弟以外,相当一部分是出身于平民的农家子弟。此外,历来位居四民之末的商人也非常重视对其子弟的教育。农工商各教子读书成为宋代社会的一道独特风景。‎ 宋代社会结构的变化,尤其是商品经济的发展,促使童蒙教育目的多元化趋向的形成。宋代童蒙教育除了以理学为核心的道德教化目的进一步彰显,以及为科举之预备目的进一步强化以外,童蒙教育为生计和职业准备的目的初步显现。由于科举考试竞争十分激烈,能及第者毕竟是少数,当人数众多的农工商子弟的科举之梦在屡试屡败中破灭时,其读书目的往往也随之发生变化。袁采在《袁氏家训》中明确指出:如不能为儒,则巫医、僧道、农圃、商贾、伎术,凡可以养生而不至于辱先者,皆可为也。‎ 宋代社会政治、经济结构的变化,促使童蒙教育重心下移至民间,童蒙教育出现事实上的双轨制,即一是包括专为皇室、贵族子弟设立的官学教育系统,二是包括专门为广大中下层知识分子和普通百姓子弟设立的私塾、义学、家塾以及其他民间教化形式在内的私学教育系统。私学教育系统中接受教育的主要是人数众多的田夫牧子和工商小民,他们的天职“无非辟土植谷”,“作巧成器”,“通财鬻货”,因此,他们所读之书系,“杂字”、《百家姓》之类。广大中下层平民及其子弟在“常读熟记”中了解五谷杂粮、农什器具、日用家什以及生产、生活方面的基本技能,进而达到“上账不难”等基本技能的掌握的目的。‎ 此外,宋代许多著名学者如朱熹、吕祖谦等,在重视伦理道德教育的同时,也非常重视对蒙童进行一些自然、科学常识的教育,以培养博学、广闻的儿童。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宋代童蒙教育内容中不仅有“云维何兴,以水之生。雨维何降,以云之蒸”等自然常识,也出现了以欧阳修的《州名急就章》、方逢辰的《名物蒙求》等为代表的专讲名物制度、自然常识及科技知识的童蒙教材。‎ 宋代童蒙教育凭借其大众化的特点,不仅促进了整个宋代社会文化的相对普及和下层民众文化素质的普遍提高,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上层精英文化向下层大众文化的传播和转变,对维护封建宗法社会的稳固和延续封建统治发挥了独有的文化效应。同时,宋代童蒙教育的大众化,也开启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童蒙教育社会化、普及化发展的先河。‎ ‎(摘编自《试论宋代童蒙教育的大众化》)‎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宋代童蒙教育的目的渐渐地发生变化,其根本原因是科举考试竞争激烈,大多数农工商子弟根本无法实现一举成名的梦想。‎ B.宋代童蒙教育的重心下移到民间,出现了双轨并行的情况,这些现象的出现,促使了宋代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 C.宋代童蒙教育呈现出大众化趋势的主要原因是,宋代教育突破了门阀士族严格的等级制度,普通百姓有了更多的受教育的机会。‎ D.宋代童蒙教育体系包括为皇室和贵族子弟等设立的官学教育系统,及面向广大中下层知识分子、普通百姓子弟设立的私学教育系统。‎ 2.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宋代的童蒙教育的目的自然是为了道德教化和为科举考试做准备之外,更加重视自然、科学常识教育,注重传授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基本技能。‎ B.宋代以《百家姓》《州名急就章》《名物蒙求》之类的书作为童蒙教育的教材,帮助孩子们识字、认识名物,并且普及自然常识和科技知识等。‎ C.统治者对教育的大力提倡,激发了宋代人教育子女的热情,当时社会各阶层对教育的需求不断增加,形成了宋代童蒙教育办学形式的多样化。‎ D.“农工商各教子读书”反映了宋代童蒙教育对象非常广,除了赵宋宗室子孙、一般官僚地主的子弟外,还有众多的田夫牧子和工商小民的子弟。‎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宋代童蒙教育在古代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不仅为宋代培养了大批的优秀人才,还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宋代文化等方面的发展。‎ B.宋代的童蒙教育不仅保障了官僚贵族子弟能够读书,而且为平民百姓子弟也提供了上学读书的机会,客观上推动了教育的大众化。‎ C. 宋代童蒙教育促进了下层民众文化素质的普遍提高,因而上层精英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向下层大众传播,维护了封建统治的稳固。‎ D.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结构的变化,宋代童蒙教育基本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系统,教育目的、教育形式、教育内容逐渐由单一走向多样。‎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在途中 ‎【美】兰斯顿·休斯 这是经济大萧条的年代,一个傍晚,大雪纷飞。萨劲特从一辆载货卡车上跳下来,面对满天飞雪,反应麻木,视而不见。他实在是饿极了,困极了,累极了。‎ 多赛牧师拧亮门厅的电灯,打开住宅的大门,他看到外面正下着雪,然而他发现,站在他面前的,是个一脸粘满雪花的大个子黑人,显然是个夜游人,一个失业者。‎ 萨劲特还未意识到自己是否已开口说话,牧师先生就抢先说:“对不起,不行。你顺着这条街往前走四条马路,往左拐,再走七条马路,就看到收容所了。对不起,这里不行。”‎ 牧师关上了住宅的大门。‎ 萨劲特想告诉那虔诚的人,他已经去过那个收容所了,在这萧条年代,他被迫去过上百个收容所,而每到一处,得到的回答总是没有床位、晚饭已供应过、地方已被占满。不管是真是假,他们反正歧视黑人。可是这位牧师先生,他竟然也说声“不行”,便关上了大门。显然,牧师不愿听他诉说这些,而人家也确实有扇门可以关啊!‎ 大个子黑人转身走开了。满天飞雪,他依旧漠然地直冲冲往雪中走去,或许他已感觉到在下雪了。他停下脚步,在人行道上弓下身子,他饥饿、疲倦、寒冷。他望望天,看看地,忽然发现,他正站在一座教堂前。是啊!一座小教堂,就在牧师住宅的旁边。没错,是教堂。‎ 教堂有两扇门。在夜色中,宽宽的石阶上铺满了白雪。两扇高高的小圆顶拱门,门两旁各有一根细细的石柱支撑着。正对面有一扇圆形的窗,里面衬着挑花纱窗帘,窗格中间镶着十字架,上面钉着石雕的耶稣基督。这一切在街灯下显得那么宁静,那么殷实。‎ 萨劲特眨眨眼睛,抬头望望,雪花飘进了眼里。这个晚上他第一次注意到了雪。他感到饥饿,感到寒冷,感到绝望,而又存着一线希望。他走上石阶,敲了敲门,没有回音。他转动了一下门的把手,门是上了锁的。他就用肩膀顶门,他有节奏地哼嘿着,就像被铁链拴在一起的囚犯在干活时喊着号子那样。‎ 门给撞开了。‎ 正当门板要往后倒的一刹那,两名警察乘着警车刚好赶到,他们手持警棍,跑上石阶,一把抓住了萨劲特。这一次,萨劲特有了反抗意识,他抓住门边的一根高石柱,抱紧不放。两个警察使劲拉他,他死死抱住石柱,街上过路的行人都跑到两个警察的背后,抱住他们的腰,帮着一块儿拉。萨劲特仍死抱住石柱不放。‎ 接着,教堂倒塌了。把两个警察和其他所有的人都埋在砖块、石头和瓦砾堆下,整个教堂都倒在雪地里。萨劲特从瓦砾堆中爬出来,一个劲地朝大街走去。‎ 萨劲特起初还以为自己是独自一人在走着,可是,他还听到了另一个人的脚步声,在跟他踩着同一个节拍。他回头看看,看见耶稣基督就在他身旁,和他齐步走着。他就是教堂圆窗格十字架上的那个基督——他仍然是石刻的,表面粗糙,好像就在教堂倒塌那会儿,从十字架上脱落下来,在他身边跟着走的。‎ ‎“真见鬼,”萨劲特说,“我这是头一回看到你从十字架上下来。”‎ ‎“是啊,”耶稣说,他的脚步把雪踩得沙沙作响。‎ ‎“天啊!我明白,你一定乐意从十字架上下来。”‎ ‎“当然乐意。”‎ ‎“你真的在十字架上给钉了两千年?”‎ ‎“一点儿没错。”‎ ‎“唉,我身上要是有几个现钱,我就带你到处逛逛。”‎ 俩人继续在雪地里走着,一直走到铁路旁。铁路上的红绿信号灯,被黑夜中的飞雪半遮着。铁轨一边的远处,有一堆篝火,是一些无业游民点燃的。“我可要歇脚了。我实在累了。”萨劲特说:“我要继续往前走,到堪萨斯城去。”耶稣说:“好吧,回头见!”‎ 大约清晨六点,有一列货车经过,萨劲特沿着铁轨飞跑过来,紧接着一跃身抓住了货车,想翻进一节敞顶煤车。说也奇怪,那节煤车里全是警察。靠近他的那个警察用警棍狠狠地朝他手指节上打。‎ 他设法想翻进去,他直着嗓子嚷: “妈的!让我进车厢!”‎ ‎“住嘴!”警察咆哮着,“你这疯黑鬼!”‎ 忽然,萨劲特意识到,他确实在监狱里,哪来的什么十字架上下来的耶稣,火车。晚上流的血,现在都干了。结在脸上,头痛得厉害。过道里的那个警察在狠狠地用警棍打他的手指关节,因为他抓住监狱的铁栅门死劲地摇晃,想把这扇门撞开。‎ ‎(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那虔诚的人”,这里的“虔诚”具有一定的讽刺意味;教堂的“宁静”、“殷实”等环境描写突出了一种反差,深化了小说的主旨。‎ B.小说故事情节并不复杂,运用写实与虚构相结合的手法,叙述了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一个失业的黑人在大雪纷飞的夜晚的遭遇。‎ C.石人耶稣说:“唉,我身上要是有几个现钱,我就带你到处逛逛。”表现了耶稣对萨劲特的友好,与现实社会中的人形成了对比。‎ D.“听到了另一个人的脚步声,在跟他踩着同一个节拍”“和他齐步走着”这些细节描写,使本来是虚构的情节,却给人一种真实的感受。‎ ‎5.小说中写了牧师的“住宅大门”、教堂“门”、监狱“铁门”,作者写这些“门”有什么用意?(5分)‎ ‎6.小说主人公在拉倒教堂之后产生了幻想,作者为什么要构思这个幻想?请谈谈你的看法。(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材料一:‎ 字母词指汉语中单独由字母构成,或者由字母、数字、符号、汉字混合构成的词。自20 世纪90年代以来,字母词在汉语中得到广泛使用,已成为汉语词汇系统产生新词的重要形式之一。‎ 通过对1990-2014年《人民日报》语料库中字母词使用情况的调查发现,《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所收录的字母词总数(244个)约占25年里《人民日报》使用的字母词总数(约8000个)的3%,使用总词次(110748次)约占所有字母词使用总词次(近200000词次)的50%。‎ 词典收录的244个字母词中,高频使用的字母词(66个)约占27%。其中字母词GDP的使用频次最高并一直呈上升趋势,与此同时,GDP的汉译词“国内生产总值”‎ 的使用频次呈下降趋势。这一变化趋势体现出国家对经济发展的重视,也体现出在词汇系统接纳这一经济领域术语的博弈时,字母词形式所表现出的表达优势。类似的字母词还有A股、CPI、IPO等。还有一类高频字母词的使用频率与当时的社会热点有关,波动较大。如WTO一词在2001和2002年使用频次特别高,与2001年底中国正式加入WTO这一事件息息相关。而字母词APEC、PM2.5的使用频次,与2001年APEC会议在上海召开、近年来悬浮于空气中的细颗粒物的社会热点话题密不可分。还有些高频词如卡拉OK、VCD、IP 电话等,虽然25年总使用频次很高,但是正处于年度使用频次变化的下降期,进而可能进入低频期。‎ ‎25年里总使用频次小于50的字母词被划入“低频字母词”,占收录字母词总词条的40% 。从语言学视角分析,导致低频的原因有:第一,接受度不如其汉译词,如AI(人工智能)、DC(数码相机)等;第二,只在口语交际中使用占优势,如K歌等;第三,只在非大众传播媒介,如专业领域交际中使用占优势,如SSD(固态硬盘)、HDMI(高清晰度多媒体接口)等。‎ 综上所述,在汉语系统中,真正高频稳定使用的字母词总数并不多,使用总词次却很多,并通过反复使用而渐渐为人们所熟知。‎ ‎(摘编自王秋萍关于“字母词使用情况”的调查报告)‎ 材料二:‎ 近来百名学者投诉《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正式收录外来字母词涉嫌违法,引起了较大争议。‎ 这些学者认为《现代汉语词典》违法,是因为语言文字法规定:“汉语言出版物应当符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和标准。”但这一规定当时主要针对的是汉语方言和不规范汉字(包括繁体字和异体字)。字母词是汉语发展中出现的新现象——2001年中国加入WTO后,字母词才大量进入汉语。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是2000年公布的,对字母词的使用并未作出规定。“法无禁止即可为”,因此,不存在《现代汉语词典》因收录字母词而违法的问题。‎ 当然,由于汉语发展了,汉语言文字使用中出现了新情况,相关法律应该对此作出规定。笔者认为,语言文字法应该尽快修改,对字母词的使用等相关问题作出规定。‎ ‎(摘编自邹玉华《字母词入词典,既不违法又不违理》)‎ 材料三:‎ ‎《现代汉语词典》收录的字母词从最初的39条增至244条,表明字母词在实际生活中使用范围扩展得相当快。我们也几乎处处都会碰到字母词。像X光、B超、QQ这些词,都已深入人们的生活。但也确有一些字母词,存在生造冷僻、使用不当等现象。近日见报上一则标题:“教师节幼儿园老师不收红包,只收小朋友DIY贺卡。”干嘛一定要用“DIY”替代“自做”?直讲“智商”挺好懂,又何必定要玄乎成“IQ”呢?有些生造的字母词,更是一种人为的时髦。如分明是中国自己的篮球联赛,却要用英文称作“CBA”,岂不见“中超”、‎ ‎“乒超”这种实在的称呼也挺好嘛。此外,还有许多只在特定场合使用、专业人士才能懂的字母词,像股票市场中的行话、药品说明书上用词、通讯传播术语等等,现在常广泛使用在媒体上。这样滥用的结果,不仅很多人看不懂,而且易招人反感。可见字母词一滥,就难免走向反面。‎ ‎(摘编自李景瑞《必须高度重视净化语言生态》)‎ ‎7.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材料一对字母词使用情况的调查较为详尽,力求准确严谨;而另两则材料侧重于对新闻热点的评论,力求迅速及时地反映生活。‎ B.三则材料分别侧重于字母词使用情况、合法性、负面影响这三个角度,但都围绕着“如何对待字母词”这一话题展开分析。‎ C.对词典收录字母词一事,材料二持肯定的态度,认为其合法、合理;材料三则持完全否定的态度,并反对在生活中滥用字母词。‎ D.三则材料都结合字母词在汉语中得到广泛使用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而且对词典收录字母词一事都明确地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8.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三则材料都是通过周密的调查分析得出明确的结论,尽量避免引起争议,并且在论证上具有不容置疑的共性化。‎ B.材料一选取《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和《人民日报》作为调查的对象,看重样本的权威性、典型性;材料三使用的论据也注重论据的权威性和正式性。‎ C.材料一依照调查内容的性质进行分类、归纳,体现调查的科学性;另两则材料则依照先述后评的思路来写作,体现评论的写作特点。‎ D.材料一语言准确,逻辑严密;另两则材料的语言都比较通俗易懂。材料三比材料二在表达上更加口语化,因而比材料二具有更强的说服力。‎ ‎9.字母词的广泛使用,对汉语发展有哪些利与弊?请结合上述材料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 ~13题。‎ 和凝,字成绩,汶阳须昌人也。九代祖逢尧,唐高宗时为监察御史,自逢尧之下,仕皆不显。凝幼而聪敏,姿状秀拔,神采射人。少好学,书一览者成达其大义。年十七举明经 ‎,十九登进士第。滑帅贺瑰知其名,辟置幕下。凝善射。时瑰与唐庄宗相拒于河上,战胡柳陂,瑰军败北,惟凝随之,瑰顾曰:“子勿相随,当自努力。”凝对曰:“丈夫受人知,有难不报,非素志也,但恨未有死所。”旋有一骑士来逐瑰凝叱之不止遂引弓以射应弦而毙瑰获免既而谓诸子曰昨非和公无以至此。和公文武全才而有志气,后必享重位,尔宜谨事之。”遂以女妻之,由是声望益隆。后历郓、邓、洋三府从事。唐天成中,入拜殿中侍御史,历礼部、刑部员外郎,改主客员外郎、知制诰,寻诏入翰林充学士,转主客郎中充职,兼权知贡举。贡院旧例,放榜之日,设棘于门及闭院门,以防下第不逞者。凝令彻棘启门,是日寂无喧者,所收多才名之士,时议以为得人。‎ 晋有天下,拜端明殿学士,兼判度支,转户部侍郎,会废端明之职,复入翰林充承旨。晋祖每召问以时事,言皆称旨。五年,拜中书侍郎平章事。六年秋,晋高祖将幸邺都,时襄州安从进反状已彰,凝乃奏曰:“车驾离阙,安从进或有悖逆,何以待之?”晋高祖曰:“卿意如何?”凝曰:“以臣料之,先人有夺人之心,临事即不及也。欲预出宣敕十数道,密付开封尹郑王,令有缓急即旋填将校姓名,令领兵击之。”晋高祖从之。及闻唐、邓奏报,郑王如所敕,遣骑将李建崇、监军焦继勋等领兵讨焉,相遇于湖阳,从进出于不意,甚讶其神速,以至于败,由凝之力也。显德二年秋,以背疽卒于其第,年五十八。辍视朝两日,诏赠侍中。‎ ‎(选自《旧五代史·和凝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旋有一骑士来/逐瑰/凝叱之不止/遂引弓以射/应弦而毙/瑰获免/既而谓诸子曰/昨非和公/无以至此 B.旋有一骑士来逐瑰/凝叱之不止/遂引弓以射/应弦而毙/瑰获免/既而/谓诸子曰/昨非和公/无以至此 C.旋有一骑士来逐瑰/凝叱之/不止/遂引弓以射/应弦而毙/瑰获免/既而谓诸子曰/昨非和公/无以至此 D.旋有一骑士来/逐瑰/凝叱之/不止/遂引弓以射/应弦而毙/瑰获免/既而谓诸子曰/昨非和公/无以至此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明经与进士二科为唐朝科举的基本科目,唐代的“明经”科试帖经,以通经比例决定等第,这里的“经”一般意义上指的是儒家经典。‎ B.翰林,皇帝的文学侍从官,唐朝以后始设,明、清改从进士中选拔。翰,原指羽毛,后借指毛笔、文字、书信。‎ C.敕,中国古代帝王诏令文书的文种名称之一。字也作勅,告诫的意思,用于任官封爵和告诫臣僚。‎ D.赠:特指古代皇帝对意外死亡的官员以爵位名号,一般情况下,只能加追赠官员本人和后代。‎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和凝文武双全,在贺瑰幕府时受到贺瑰器重,在一次战斗中,和凝不顾自己的安危追随、保护贺瑰,为此,得到贺瑰赞赏并成了他的女婿,声望日隆。‎ B.天成年间,朝廷授和凝殿中侍御史一职,后多次升官至主客员外郎,主管皇帝的诏书;又担任翰林学士,主管贡举等。‎ C.和凝在权知贡院时,破除陋习,广泛招收人才。他在放榜之日,撤去贡院门口的棘刺,打开院门,让参加考试的人员自由出入,进出的人都很安静。‎ D.和凝在高祖幸邺时,周密策划,主动向皇上进言。对安从进谋反情况掌握及时,预防措施稳妥周密,致使反贼措手不及,最终挫败了安从进的叛乱。‎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 丈夫受人知,有难不报,非素志也,但恨未有死所。‎ ‎② 会废端明之职,复入翰林充承旨。晋祖每召问以时事,言皆称旨。‎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词,完成14~15题。‎ 过五原胡儿饮马泉①‎ 李益 绿杨著水草如烟,旧是胡儿饮马泉。‎ 几处吹笳明月夜,何人倚剑白云天。‎ 从来冻合关山路,今日分流汉使前。‎ 莫遣行人照容鬓,恐惊憔悴入新年。‎ ‎【注释】:唐代五原县属盐州,今为内蒙古五原。中唐时,这是唐和吐蕃反复争夺的边缘地区。李益曾为幽州节度使刘济幕府,居边塞十余年。‎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首句描写色彩明丽,景色美丽。五原的田野上,杨柳拂水,风光绮丽,一派盎然的春意。‎ B.第二句写了另一番景象,清清的泉流又失而复得,“旧是”二字透露出一种欣慰之情。‎ C.诗人寄情于景,连续描绘了八个画面,这些画面都是作者目光所即,以色彩的变化为线索。‎ D.颈联写五原的见闻,明月当空,空旷的原野上隐隐传来哀婉的胡笳之声,蕴含着一种忧伤的情调。‎ E.这是一首典型的边塞诗,同大多数边塞诗一样,抒写了诗人在春天经过收复了五原时的豪迈之情。‎ 14. 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诗歌的颈联,并作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3小题,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①屈原在《离骚》中用比喻的手法,写自己才能优秀却遭到嫉妒和造谣中伤的句子是:“ , 。”‎ ‎②《氓》中女子借“ , ”来比喻任何事物都是有界限的,同时也反衬出男子的变化无常。‎ ‎③《送东阳马生序》节选中,同舍生衣着光鲜,作者却丝毫不觉羡慕的原因是:“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双11”期间,众多电商平台打造“双11”物美价廉的购物文化,并推出各种吸引消费者的促销活动,打折、满减、返券等,不一而足。‎ ‎②.本是无心之举却换来不虞之誉,面对前来采访的各家媒体,这位年轻的六中学子摸摸后脑勺,憨厚一笑道:“这不算啥,这是我应该做的。”‎ ‎③.据报道,勇士队计划让杜兰特在本周末复出,出战常规赛余下的3场比赛,以便为即将到来的季后赛做好准备。这对于目前处在11连胜中的勇士队来说无异于为虎添翼。‎ ‎④.近年来,犯罪分子利用互联网进行金融诈骗,呈现出骗局设计丝丝入扣、难辨真伪的特点。这已引起公安经侦部门的高度重视并采取了相应的防范措施。‎ ‎⑤. 女性作者的文笔,常以柔情似水、细腻委婉见长,虽非个个如此,但说大多数是这样,应该算是持平之论。‎ A.①②④ B.①②⑤ C. ②③④ D.①③⑤‎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 丁酉新春,旨在“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词大会》风靡全国,“圈粉”无数,节目一经推出就收获好评如潮。‎ B.《庄子》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在战国时代,哲学思想和文学语言已经发展到非常玄远、高深的程度,堪称我国古代典籍中的瑰宝。‎ C.家庭教育是一种无言的教育,身教大于言传,只有家长以身作则,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才能避免孩子今后不会养成叛逆、自负的性格。‎ D. 2017年度国家司法考试于9月16日、17日在全国统一举行,这是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正式实施前的最后一次司法考试。‎ ‎19.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3分)‎ A.文学社的成立得到了专家的鼎力支持,王蒙、贾平凹等知名作家忝列其间。‎ B.春节,小李给老师拜年:“您的高足叩问老师金安!”‎ C.我只是畅所欲言,如果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于愿足矣。‎ D.我刚在同学家坐下来,他就有事失陪了,我只好无聊地翻翻闲书,看看电视。‎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中国古代工匠精神的价值追求是善美境界, ① :“强学力行”的敬业奉献精神、“切磋琢磨”的精益求精精神以及走出个人的“兴除利害”的爱国为民精神。除此之外, ② 古代的工匠们由于特殊的工作、学习方式,养成了他们“尊师”的美德。人们赞美工匠,总离不开一个“巧”字。那些被称为“能工巧匠”的,不只是因为他们技艺的熟练, ③ 。鲁班就因为发明不少木工工具器械而被奉为土木建筑的祖师爷。‎ ‎21. 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5分)‎ 通过讲述家风传承故事,能实现对主流价值观的正确引领,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同时,家风让每个成员参与其中,形成呼应共鸣的氛围,能遏制犯罪率的提高。媒体传递当下的良好家风,目的是唤起人们对农村广袤田野的热爱、对父老乡亲的亲近。‎ ‎①讲述家风传承故事不一定能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 ‎② ‎ ‎③ ‎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来自上海复旦附中的1 6岁小姑娘武亦姝最近成了网络名人,在2月7日央视推出的“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比赛决赛中,她以最高成绩摘得桂冠。她的出色表现不仅赢得了大赛评委的赞誉,更被网友夸赞为“满足了我们对古代才女的所有幻想”。‎ ‎——摘自《中国文化报》‎ 每值圣诞节来临,商场、饭店、宾馆摆放起圣诞树,网络、报刊、电视、电台充斥着各种圣诞信息;平安夜里,人们聚众狂欢,流连忘返——凡此种种,表明我们社会正在逐渐演变成一个被西洋文化主导的社会。‎ ‎——摘自《走出文化集体无意识,挺立中国文化主体性》‎ 请根据上述两则材料,针对近年来社会上一边是国学热、一边是洋节热的现象,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标题白拟,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2017年10月高三段考语文参考答案 论述类文本阅读:‎ 1. 答案D.(A项中只是原因之一,未提及是根本原因。B项因果关系倒置。C项中“宋代突破了门阀士族严格的等级制度”并非宋代童蒙教育呈现出大众化趋势的主要原因,而是“大众化趋势”的表现。)‎ ‎2.A(“更加重视自然等”不当,原文中没有“更加重视”,只是也把这些方面作为 童蒙教育的目的之一。“重视自然”等的教育高于“道德教化”,与原文意思不符。)‎ ‎3.C(因果关系推断不当。“促进下层民众文化素质的普遍提高”并非“上层精英文 2. 化向下层大众文化的传播”的原因,原文的意思是递进关系,并非因果关系。)‎ 3. 文学类文本阅读:‎ 4. ‎4.C理解错误。这句话是萨劲特对石人耶稣说的,表现了萨劲特对石人耶稣的坦诚友好。‎ ‎5.①“门”本应是接纳、包容的象征,但从萨劲特的遭遇来看,无论是宣传博爱平等的牧师的“住宅的大门”,还是显得宁静、殷实的小教堂的“门”,对他都是一种拒绝,唯一可以收容他的是监狱的“铁栅门”。(2 分)②作者通过不同的门,讽刺了披着宗教外衣的牧师们的虚伪,(2 分)也揭示出当时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及种族之间的不平等。(1 分)‎ ‎6.①从情节上看,加上这样一个虚构的情节,把现实情境与虚幻情境相结合,使小说在表现上富于变化,能够引发读者丰富的联想。②从人物上,从十字架上走下来的耶稣谈吐坦诚,平易近人,与牧师等形象形成对比。③从主题上,耶稣与牧师等人对待萨劲特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表达了对那些嘴里宣扬基督教义,而实际上不行平等博爱之实的人的批判。(6 分)(答一点给2分,三点6分)‎ 实用类文本:‎ ‎7.A。(3分)(B项错。材料一没有讨论“着如何对待字母词这一话题”。C项错。材料三作者并没有表明自己对词典收录字母词一事“持完全否定的态度”,作者批评的,只是“滥用字母词”。D项错在“明确地表明自己的态度”,材料一属于调查报告,只是客观陈述调查事实并得出结论。).‎ ‎8.C。(3分)(A.材料二、三的观点则更加个性化,允许不同观点、不同意见的争鸣。B项中材料三论据具有一定是生活气息,并非完全的权威性和正式性。D项错在“因而比材料二具有更强的说服力”。“说服力”与语言的通俗性有关,但更倚重于论证的逻辑性,而材料二的逻辑性要强于材料三。)‎ ‎9.(6分)利:①丰富汉语表达形式及语汇系统。(据材料一第1段:“字母词在汉语中得到广泛使用,已成为汉语词汇系统产生新词的重要形式之一。”材料二第2段:“字母词是汉语发展中出现的新现象。”)②有利于汉语适应时代(热点)、实际生活的需要”。(据材料一第3段概括:“这一变化趋势体现出国家对经济发展的重视。”材料二第2段:“由于汉语发展了,汉语言文字使用中出现了新情况。”据材料三开头:“表明字母词在实际生活中使用范围扩展得相当快……都已深入人们的生活。”)③具有一定的表达优势,易于被大众接受。(据材料一第3段:也体现出在词汇系统接纳这一经济领域术语的博弈时,字母词形式所表现出的表达优势。)‎ 弊:①损害汉语言词汇系统的稳定性。(据材料一第4段“字母词使用频次高低中接受度不如汉语词的字母词”的分析。)②破坏汉语语言生态(损害汉语的纯洁性)。(据材料三“生造冷僻、使用不当等现象”、文章标题“必须高度重视语言生态”。)③涉嫌违反语言文字法。(据材料二第1、2段内容归纳。)④滥用字母词影响汉语的交际效果。(据材料三“看不懂”“招人反感”归纳。)‎ ‎(6分。利、弊分别答出一点各得1分,分别答出两点各得3分。其它有文本依据的答案也可酌情给分。)‎ 古诗文阅读:‎ 10. C.注意“不止”的主语,在此断开。‎ 11. D.赠官为古代朝廷对功臣的先人或本人死后追封官职。‎ 12. C(“让参加考试的人员自由出入”,应该是看放榜的人)‎ 13. ‎①大丈夫受人赏识,(当赏识你的人)遇难却不知报答,不是(我)一向的志愿,只是遗憾没有为(赏识的人)效死的机会。(5分。重要词语“知、素、恨”各1分;语句通顺,2分)‎ ‎②恰逢废除端明职位,(和凝)又进入翰林院担任承旨。晋高祖常常召见他用时事咨询他,回答都让皇上满意。(5分。重要词语“会、以、称”各1分;语句通顺,2分)‎ 古代诗歌阅读:‎ 14. CE(C项中画面的线索应该是作者的行踪。E中的“豪迈之情”有误,这首诗抒发的是作者经过五原时的复杂心情,既具有爱国热忱,又有忐忑不安的忧虑和伤感。)(C项为2分,E项为3分)‎ 15. ‎“从来”和“今日”对比,(1分)从前的饮马泉冰冻一片,坎坷难行,今日的饮马泉寒冰解冻,绿水分流,写出了饮马泉由冬到春的变化,暗喻收复后与收复前的今昔不同。(3分)②严冬与阳春之景,艰难与欢畅之情,形成鲜明的对比,写出了征途的顾往瞻来,既有看到充满生机景象的喜悦,也有委婉表达希望乘胜追击的担忧。(2分)‎ 16. ‎(1)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2)淇则有岸 隰则有泮;(3)以中有足乐者(每句1分,有错字、漏字、添字不给分。)‎ ‎17答案B。①不一而足:形容所说的事物或现象很多,不止一个,不能一一列举。②不虞之誉:虞,料想;誉,称赞。没有意料到的赞扬。③为虎添翼:替老虎加上翅膀。比喻帮助坏人,增加恶人的势力。此处应为“如虎添翼”。④丝丝入扣:形容每一步都做得十分细腻准确,多指文章、艺术表演等。适用对象和感情色彩错误。⑤持平之论:指公正的意见,也指折中、调和的话。用在此处合适。‎ ‎18答案:D。A项是句式杂糅,可以删去“收获”。B项偷换主语,“堪称我国古代典籍中的瑰宝”主语应该是“庄子”。C项不合逻辑。‎ ‎19答案:C。A“忝”字,作为谦辞,有“玷辱”、“惭愧”之意,自己说自己“忝列其间”是表示谦虚,但用来说别人则是对别人的不尊敬。B高足,犹言高才。后常用为称呼别人的学生的敬词。D. 表示因故而不能陪伴对方。多指中途先走。‎ ‎20.① 工匠精神体现在三个方面 ②还体现在尊师重教的求学态度上 ③更在于他们所具有的创造性品质(每句2分)‎ ‎21. ②.形成呼应共鸣的氛围不一定能遏制犯罪率的提高。③.媒体传递良好家风的目的不完全是唤起人们对农村的热爱,父老乡亲的亲近。(答出1点给2分,两点给5分。)‎ ‎22. [立意分析]: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塑文化软实力、确立中华文化自信的时代大背景下,探讨此话题无疑具有现实意义。虽说崇洋媚外、全盘西化不是当代文化建设的选项,但墨守陈规、畏葸不前也不符合时代发展的大趋势。唐诗宋词等国学是中华文化的名片,继承国学文化遗产,当代中国人尤其是青少年自然责无旁贷。然而,唐诗宋词等国学再好,也不可能替代现代化建设。圣诞节等洋节是西方文化的表征,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与魅力,它被当代中国人尤其是青少年热捧似乎也无可厚非。‎ 一类立意:分析传统与时尚、国学与西方文化等辩证关系。如:①让传统文化融入时尚生活;②可以洋为中用,改造文化传统;③在坚持国学传统基础上吸收西方文化;④吸收西方先进文化,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⑤国学与西方文化兼容,传统与时尚共生,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和而不同等等。 ‎ 二类立意:只片面强调传统、国学或时尚、西化等重要性。如:①弘扬文化传统,反对追求时尚;②时代在发展,时尚是必然;③月亮不是西方圆,文化还是国学好;⑤坚守国学是故步自封,大胆西化是与时俱进等等。 ‎ 三类立意:只就事论事评论武亦姝或圣诞节。如:①武亦姝用唐诗宋词点亮了人生;②背诵唐诗宋词可增进文化修养;③背唐诗宋词不能让中国现代化;④萝卜青菜各有所爱,过圣诞无可非议;⑤圣诞节是西方人节日,中国人过圣诞是崇洋媚外等等。‎ ‎ 四类立意:脱离材料内容范围写作或由材料片言只语引申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