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7.00 KB
- 2021-06-08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www.ks5u.com
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试卷高一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乡土本色
费孝通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土气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
- 24 -
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磨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
“我们大家是热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在乡土社会中生长的人似乎不太追求这笼罩万有的真理。我读《论语》时,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说着不同的话来解释“孝”的意义时,我感觉到这乡土社会的特性了。孝是什么?孔子并没有抽象地加以说明,而是列举具体的行为,因人而异地答复了他的学生。
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
(有删改)
1. 下列对“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乡民是中国社会的基层,他们以种地为基本谋生方式,从土地中获取生活资源,因此与乡土分不开。
B. 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疏少,这就在客观上造成了乡土社会里村和村之间的孤立、隔膜。
C. 乡土社会里的个体为了谋生这一共同目标,分工协作,有机地聚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了“熟人”社会。
D. 无论是生活环境还是所接触的人物,对乡民而言都是生而与俱的,他们通常固守乡土,终老于斯。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生活在乡土社会的人们,彼此之间熟悉了解,相比现代社会,更容易获得一种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
B. 依附于土地的乡民从小习得礼俗,得到从心所欲的自由,这种自由从本质上与法律所保障的自由相同。
C.
- 24 -
乡民之间的交往是基于彼此的信任来进行的,法律不是调节乡土社会中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的基本依据。
D. 乡土社会不重视法律的作用与法理社会中的契约,乡民之间的信用是靠对一种行为规矩的熟悉来实现。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乡土社会实际上就是熟人社会、法理社会,而现代社会是陌生人组成的社会、礼俗社会,两者的人际交往原则有别。
B. 礼俗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产生的,也是人们处理具体事务时目的与手段间的普遍联系。
C. 乡土社会中,人们从熟悉里获得普遍的认识,所以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说着不同的话来解释“孝”的意义。
D. 在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原有的生活方式与现代社会不相适应,暴露出弊端,“土气”一词因而有了贬义。
【答案】1. C 2. B 3. D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答题时要找出词语相关的信息,然后与选项比较,最终得出答案。
C项,“为了谋生这一共同目标,分工协作”错。从原文第四段“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中看出,选项中“为了谋生这一共同目标,分工协作”有误,它是“机械的团结”的特征,而“乡土社会”是“有机的团结”。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原文内容和思想情感的理解分析能力。作答时注意把握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在通读原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到选项在原文的区间,然后一一比对,认真筛选,最终得出答案。
- 24 -
B项,“依附于土地的乡民从小习得礼俗,得到从心所欲的自由,这种自由从本质上与法律所保障的自由是相同”错。原文第五段只说“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选项中“依附于土地的乡民从小习得礼俗,得到从心所欲的自由,这种自由从本质上与法律所保障的自由是相同”没有依据。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要注意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原文中找到依据,如能找到,要认真比对选项与原文的不同,最终确定答案。
A项,“乡土社会实际上就是熟人社会、法理社会”错。从文章第四段“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中看出,乡土社会是礼俗社会,而现代社会是法理社会。
B项,“也是人们处理具体事务时目的与手段间的普遍联系”错。从文章倒数第二段“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在乡土社会中生长的人似乎不太追求这笼罩万有的真理”看出,选项中“也是人们处理具体事务时目的与手段间的普遍联系”没有在文章中有体现,无中生有。
C项,因果关系不成立。从文章倒数第二段“我读《论语》时,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说着不同的话来解释“孝”的意义时,我感觉到这乡土社会的特性了。孝是什么?孔子并没有抽象地加以说明,而是列举具体的行为,因人而异地答复了他的学生”看,选项中“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说着不同的话来解释‘孝’的意义”并非因为“乡土社会中,人们从熟悉里获得的认识是个别的”来看,因果关系不成立。
故选D。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 24 -
2018年1月2日,支付宝发布2017年全民账单。数据显示,去年全国5.2亿支付宝用户移动支付占比为82%。据统计,2017年,全国超过30个城市的公交、地铁先后支持支付宝;2亿多市民通过支付宝城市服务“窗口”共办理社保、交通、民政等12大类100多种服务;4000多万户小商家利用二维码贴纸实现收银数字化。移动支付城镇市场空间广阔。县城的移动支付用户占比为19.6%,省会城市占比为19.0%,农村地区占比为17.0%。
(摘编自新华网2018年1月3日报道)
材料二:
2014——2018年中国移动支付用户规模及同比增长走势
材料三:
所谓的条码支付,是指银行或支付机构应用条码技术,实现收款人、付款人之间货币资金转移的业务活动。
出门打车,掏出手机扫一扫车上的二维码,轻松支付车费;下馆子吃饭,手机上的二维码被收银员扫码枪扫了后,立马埋单走人……扫码支付手段,已经飞入寻常百姓家。
近年来条码支付业务快速发展,在小额、便民支付领域显现出门槛低、使用便捷的优势,市场份额持续增长,成为移动支付发展的重要体现形式。同时,条码支付的技术实现方式和业务风险相对传统银行卡支付具有其特殊性,部分市场机构在业务开展中也存在扰乱公平竞争秩序、支付风险防范不到位等问题。
为鼓励并规范金融创新,促进条码支付健康可持续发展,中国人民银行近日印发了《条码支付业务规范(试行)》,并配套印发《条码支付安全技术规范(试行)》《条码支付受理终端技术规范(试行)》,自2018年4月1日起实施。
(摘编自新浪网2017年12月28日报道)
- 24 -
材料四:
据介绍,我们进行扫码支付时,手机或者商户的收银机每次生成的条码都是不同的,对于这种动态条码支付,人民银行规定,采用两种有效方式进行验证,其中包括数字证书或电子签名的,可以自主约定每天的累计交易限额;采用两种有效方式进行验证,但其中不包括数字证书或电子签名的,同一个客户单日累计交易金额不应超过5000元;采用一种有效方式进行验证的,同一个客户单日累计交易金额不应超过1000元。
而对静态条码支付,也就是我们常见的商户贴在墙上或者打印好的二维码支付,无论采取什么交易验证方式,同一个客户单日累计交易金额都不能超过500元。若个人客户需更多条码支付额度,可采用包括数字证书或电子签名的方式对交易进行验证。
在不少移动支付用户看来,国家出台针对二维码支付的相关管理规范,在对日常使用影响降到最低的情况下大大提升了移动支付的安全性,无疑是一件从用户角度出发的“大好事”。
(摘编自《南方日报》2018年1月4日报道)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据材料一可知,移动支付应用广泛,用户数量也在逐年增加,城镇市场空间广阔。
B. 据材料二的图表可知,2018年移动支付用户的同比增长率约是2014年的三倍。
C. 条码支付促进移动支付普及发展,同时也产生了扰乱市场公平竞争秩序的问题。
D. 新规对于部分消费的支付模式会有一定影响,但从用户角度让条码支付更安全。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近年来,移动支付的方式已涉及我国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也与以往新事物一样表现出巨大的城乡差异。
B. 根据材料二图表中增长走势可知,随着移动支付的逐渐普及和应用场景拓展,预计移动支付交易规模将持续稳定增长。
C. 新要求实施后,如果在餐厅花费600元,消费者可以扫饭店的静态条码付款,也可以让收银员扫手机上生成的动态条码。
D. 央行《条码支付业务规范》对扫码支付进行限额管理,采用动态条码支付时同一个客户单日累计交易金额不能超过500元。
6. 请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移动支付迅速发展的原因。
【答案】4. B 5. B
6. ①应用门槛低(范围广)。②支付快捷。③新规使支付更加安全。
- 24 -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B项,“2018年移动支付用户的同比增长率约是2014年的三倍”错。从材料二来看,表头说“2014一2018年中国移动支付用户规模及同比增长走势”,可见曲线图上反映的是两个问题,一是“用户规模”,二是“同比增长走势”,百分比反映的是“同比增长走势”,数字反映的是“用户规模”,由此可知,“增长率约是2014年的三倍”是用户规模,而非同比增长率。
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
A项,“也与以往新事物的发展局面一样表现出巨大的城乡差异”错。材料一第三段说的是“移动支付城镇市场空间广阔。县城的移动支付用户占比为19.6%;省会城市占比为19.0%;农村地区占比为17.0%”,由数据来看,并未表现出巨大的城乡差异。
C项,“消费者可以扫饭店的静态条码付款”错。从材料四来看,新规实施以后,消费者超过500元的就不能扫静态条码进行支付了。
D项,“采用动态条码支付时同一个客户单日累计交易金额不能超过500元”错。从材料四第一段“采用两种有效方式进行验证,但其中不包括数字证书或电子签名,同一个客户单日累计交易金额不应超过5000元”看出,应该是采用静态条码支付时同一个客户单日累计交易金额都不能超过500元。
故选B。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分析提炼能力。对于解答材料的整合与探究这类题目一定要将几则材料內容都认真研读,结合材料中的关键语句,根据题目的要求,尝试着从中筛选、概括出最主要的信息,即可作答。
从材料一“移动支付城镇市场空间广阔。县城的移动支付用户占比为19.6%,省会城市占比为19.0%,农村地区占比为17.0%”可看出,原因之一是范围广;
- 24 -
从材料三第三段“近年来条码支付业务快速发展,在小额、便民支付领域显现出门槛低、使用便捷的优势,市场份额持续增长,成为移动支付发展的重要体现形式”可看出,原因之二是门槛低,使用快捷;
从最后一段“为鼓励并规范金融创新,促进条码支付健康可持续发展,中国人民银行近日印发了《条码支付业务规范(试行)》,并配套印发《条码支付安全技术规范(试行)》《条码支付受理终端技术规范(试行)》,自2018年4月1日起实施”可看出,原因之三是新规使支付更加安全。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晚饭花
汪曾祺
李小龙的家在李家巷。
这是一条南北向的巷子,相当宽,可以并排走两辆黄包车。但是不长,巷子里只有几户人家。
西边的北口一家姓陈。他家有好几棵大石榴树,比房檐还高,开花的时候,一院子都是红彤彤的。结的石榴很大,垂在树枝上,一直到过年下雪时才剪下来。陈家往南,直到巷子的南口,都是李家的房子。
东边,靠北是一个油坊的堆栈,粉白的照壁上黑漆八个大字:“双窨香油,照庄发客”
靠南一家姓夏。这家特别重视中秋。每年的中秋节,附近的孩子就上他们家去玩,去看院子里还在开着的荷花,几盆大桂花,缸里养的鱼;看他家在院子里摆好的矮脚的方桌,放了毛豆、芋头、月饼、酒壶,准备—家赏月。
在油坊堆栈和夏家之间,是王玉英家。
王家人很少,一共三口,王玉英的父亲在县政府当录事,每天一早便提着一个蓝布笔袋,一个铜墨盒去上班。王玉英整天一个人在家。她老是在家的门道里做针线。
王玉英家进门有一个狭长的门道,三面墙:—面是油坊堆栈的墙,一面是夏家的墙,一面是她家房子的山墙。南墙尽头有一个小房门,里面才是她家的房屋。从外面是看不见她家的房屋的。一年四季,照不进太阳。夏天很凉快,上面是高高的蓝天,正面的山墙角下密密地长了一排晚饭花。王玉英就坐在这个狭长的天井里,坐在晚饭花前做针线。
- 24 -
李小龙每天放学,都经过王玉英家的门外。他都看见王玉英。晚饭花开得很旺盛,它们使劲地往外开,发疯一样,喊叫着,把自己开在傍晚的空气里。浓绿的,多得不得了的绿叶子;殷红的,胭脂一样的,多得不得了的红花,非常热闹,但又很凄清。没有一点声音。在浓绿浓绿的叶子和乱乱纷纷的红花之前,坐着一个王玉英。
这是李小龙的黄昏。要是没有王玉英,黄昏就不成为黄昏了。
李小龙很喜欢王玉英,因为王玉英好看。王玉英长得很黑,但是两只眼睛很亮,牙很白。王玉英有一个很好看的身子。红花,绿叶,黑黑的脸,明亮的眼睛,白的牙,这是李小龙天天看的一张画。
王玉英一边做针线,一边等着她的父亲。她已经焖好饭了,等父亲一进门就好炒菜。
王玉英已经许了人家。她的未婚夫是钱老五。人家都叫他钱老五。不叫他的名字,而叫他钱老五,有轻视之意。老人们说他“不学好”。人很聪明,会画两笔画,也能刻刻图章,但做事没有长性。教两天小学,又到报馆里当两天记者。他手头并不宽裕,却打扮得像个阔少爷,穿着细毛料子衣裳,梳着油光光的分头,还带了一副金丝眼镜。他交了许多“三朋四友”,风流浪荡,不务正业。都传说他和一个寡妇相好,有时候就住在那个寡妇家里,还花寡妇的钱。
这些事也传到了王玉英的耳朵里,连李小龙也都听说了嘛,王玉英还能不知道?不过,王玉英倒不怎么难过,她有点半信半疑。而且,她相信她嫁过去,他就会改好的。她看见过钱老五,她很喜欢他的人才。
钱老五不跟他的哥哥住。他有一所小房子,在臭河边。他成天不在家,门老是锁着。
李小龙知道钱老五在哪里住,他放学每天经过。他有时扒在门缝上往里看:里面有三间房,一个小院子,有几棵树。
王玉英也知道钱老五的住处。她路过时。看看两边没有人,也曾经扒在门缝上往里看过。
有一天,一顶花轿把王玉英抬走了。从此,这条巷子里就看不见王玉英了
晚饭花还在开着。
李小龙放学回家,路过臭河边,看见王玉英在钱老五家门前的河边淘米,只看见一个背影。她头上戴着红花。
李小龙觉得王玉英不该出嫁,不该嫁给钱老五。他很气愤,
这世界上再也没有原来的王玉英了。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5年第5期,有删改)
7. 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 小说中多处描写王玉英独自做针线活的情景,意在刻画她勤劳淳朴、本分能干,同时又孤独的形象。
B.
- 24 -
王玉英在出嫁前曾趁无人时扒在钱老五家的门缝上往里看,这一细节刻画出她对钱老五十分怀疑的心理。
C. 这篇小说体现了汪曾祺小说的散文化特点,故事情节十分简单,人物着色清淡,细节处理富有个性,语言淡而隽永。
D. 在这篇小说中,作者安排了两条线索分别叙述男女主人公的故事,这两条线索看似是平行发展,实则是连在一起的。
8. 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①要是没有王玉英,黄昏就不成为黄昏了。
②这世界上再也没有原来的王玉英了。
9. 小说中几次写到花,简析它们对表现王玉英这一人物形象各有什么作用。
【答案】7. B 8. 在李小龙看来,王玉英嫁给了浪荡子钱老五之后,她曾经恬静美好的形象就不复存在了;流露出他内心的失望、惋惜之情;也暗示了王玉英命运的悲剧性。
9. ①陈家的石榴花、夏家的荷花桂花,是以它们的引人注目和晚饭花的平凡构成对比,烘托王玉英的平凡、恬静。②王玉英家的晚饭花恣意开放而又无人欣赏点,意在烘托王玉英美丽朴实、孤独忧伤的形象。③婚后头上的红花表现了王玉英新嫁娘的身份,体现了她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能力。解答本题首先明确题目要求,其次是阅读文本,通读文本把握文章内容,理解文章的主旨,然后结合选项鉴赏文章在写作手法上的特点,根据写作手法上的特点判断选项的正误,最后根据题目要求选出恰当的答案。
B项,“王玉英在出嫁前曾趁无人时扒在钱老五家的门缝上往里看,这一细节刻画出她对钱老五十分怀疑的心理”错。王玉英扒门缝是好奇与憧憬,算不上怀疑。从原文中“不过,王玉英倒不怎么难过,她有点半信半疑。而且,她相信她嫁过去,他就会改好的。她看见过钱老五,她很喜欢他的人才”可以看出答案。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品味作品中重要句子的含义的能力。要在疏通文意的前提下,借助词语在文本中的地位,联系上下文和具体语境解释词语或句子的基本内涵和意义。然后根据作者在文本中表达的感情以及文中人物的感情来理解。
- 24 -
①“李小龙每天放学,都经过王玉英家的门外。他都看见王玉英。晚饭花开得很旺盛,它们使劲地往外开,发疯一样,喊叫着,把自己开在傍晚的空气里。浓绿的,多得不得了的绿叶子;殷红的,胭脂一样的,多得不得了的红花,非常热闹,但又很凄清。没有一点声音。在浓绿浓绿的叶子和乱乱纷纷的红花之前,坐着一个王玉英”这是李小龙眼中的黄昏,李小龙眼中的王玉英,恬静,美好。通过这些语句可以看出,李小龙对王玉英的爱慕之情。要是没有王玉英,黄昏就不成为黄昏了,在李小龙看来,王玉英嫁给了浪荡子钱老五之后,她曾经恬静美好的形象就不复存在了。
②“有一天,一顶花轿把王玉英抬走了。从此,这条巷子里就看不见王玉英了”“晚饭花还在开着”“李小龙放学回家,路过臭河边,看见王玉英在钱老五家门前的河边淘米,只看见一个背影。她头上戴着红花”“李小龙觉得王玉英不该出嫁,不该嫁给钱老五。他很气愤”通过这些语句可以看出李小龙内心的失望,惋惜之情,同时也暗示了王玉英命运的悲惨。
【9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作品形象作用的能力。分析物象作用五方面:自身作用指的是它作为小说形象的一个组成部分,有它自身的独到特点、作用和审美价值,丰富了文章的内容;环境作用,物象衬托了环境,看其对时代特点氛围做了怎样的揭示或暗示,看其具有什么样的象征意义;人物作用,物象衬托了人物品格,突出了人物形象,应格外注意物象本身的特点对主要人物的映衬;情节作用,物象往往是组织和推动情节发展的线索物件,物象反复出现,串起相关情节,从而成为全文的线索,兼有使结构更加严谨的作用;点题作用指的是揭示了怎样的主题。
首先找出文中描写“花”的语句,“西边的北口一家姓陈。他家有好几棵大石榴树,比房檐还高,开花的时候,一院子都是红彤彤的”“靠南一家姓夏。这家特别重视中秋。每年的中秋节,附近的孩子就上他们家去玩,去看院子里还在开着的荷花,几盆大桂花,缸里养的鱼”。 文章描写陈家的石榴花、夏家的荷花桂花,是以它们的引人注目和晚饭花的平凡构成对比,烘托王玉英的平凡、恬静。
“夏天很凉快,上面是高高的蓝天,正面的山墙角下密密地长了一排晚饭花”,“晚饭花开得很旺盛,它们使劲地往外开,发疯一样,喊叫着,把自己开在傍晚的空气里。浓绿的,多得不得了的绿叶子;殷红的,胭脂一样的,多得不得了的红花,非常热闹,但又很凄清。没有一点声音。在浓绿浓绿的叶子和乱乱纷纷的红花之前,坐着一个王玉英”, 文章写王玉英家的晚饭花恣意开放而又无人欣赏点,意在烘托王玉英美丽朴实、孤独忧伤的形象。
- 24 -
“晚饭花还在开着”“她头上戴着红花”,写出了李小龙的失望,惋惜之情,也写出了王玉英的新娘身份,写出了当时王玉英的心情,体现了她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二、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马伶传
[清]侯方域
马伶者,金陵梨园部也。金陵为明之留都,社稷百官皆在,而又当太平盛时,人易为乐,其士女之问桃叶渡、游雨花台者,趾相错也。梨园以技鸣者,无虑数十辈,而其最著者二:曰兴化部,曰华林部。
一日,新安贾合两部为大会,遍征金陵之贵客文人,与夫妖姬静女,莫不毕集。列兴化于东肆,华林于西肆,两肆皆奏《鸣凤》,所谓椒山先生者。迨半奏,引商刻羽,抗坠疾徐,并称善也。当两相国论河套,而西肆之为严嵩相国者曰李伶,东肆则马伶。坐客乃西顾而叹,或大呼命酒,或移座更近之,首不复东。未几更进则东肆不复能终曲询其故盖马伶耻出李伶下已易衣遁矣。马伶者,金陵之善歌者也。既去,而兴化部又不肯辄以易之,乃竟辍其技不奏,而华林部独著。
去后且三年面马伶归,遍告其故侣,请于新安贾曰:“今日幸为开宴,招前日宾客,愿与华林部更奏《鸣凤》,奉一日欢。”既奏,已而论河套,马伶复为严嵩相国以出。李伶忽失声,匍匐前称弟子。兴化部是日遂凌出华林部远甚。
其夜,华林部过马伶曰:“子,天下之善技也,然无以易李伶。李伶之为严相国至矣,子又安从授之而掩其上哉?”马伶曰:“固然,天下无以易李伶;李伶即又不肯授我。我闻今相国昆山顾秉谦者,严相国俦也。我走京师,求为其门卒三年,日侍昆山相国于朝房,察其举止,聆其语言,久乃得之。此吾之所为师也。”华林部相与罗拜而去。
马伶名锦,字云将,其先西域人,当时犹称马回回云。
(选自《虞初新志》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未几/更进则东肆/不复能终曲/询其故/盖马伶耻出/李伶下已易衣遁矣。
B. 未几更进/则东肆不复能终曲/询其故/盖马伶耻出/李伶下已易衣遁矣。
C. 未几更进则东肆/不复能终曲/询其故/盖马伶耻出李伶下/已易衣遁矣。
D. 未几更进/则东肆不复能终曲/询其故/盖马伶耻出李伶下/已易衣遁矣。
11. 下列对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24 -
A. 今日幸为开宴 幸:希望
B. 华林部过马伶曰 过:责备
C.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绝:横渡
D.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凌:越过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梨园部,因唐玄宗选子弟三百,教于梨园,后世称戏剧团体为梨园。
B. 社稷,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的土神和谷神,后来遂用作国家的代称。
C. 《劝学》中“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意思是“劝告,规劝”。
D. 唐宋八大家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13.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坐客乃西顾而叹,或大呼命酒,或移座更近之,首不复东。
(2)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3)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
【答案】10. D 11. B 12. C
13. (1)坐着的客人就看着西面的戏台赞叹,有的人还大声呼喊叫人拿酒来,有的人移动座位更加靠近西面的戏台,头不再转向东面。
(2)(李蟠)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世俗的限制,向我学习。
(3)苏轼的容色忧愁凄怆,(他)整好衣襟端正地坐着问客人道:“箫声为什么这样哀怨呢?”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
本题中,“则”为连词,连接两个句子,前面断开,排除AC;“出……下”意思为“比不上”,中间不可断开,排除B;译文为:演出继续进行不多久,东面的戏台已不能再演下去了。询问其中的缘故,原来马伶因自己的演技比不上李伶而感到耻辱,已经卸妆逃走了。
故选D。
【11题详解】
- 24 -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
B项,过:探访。译文为:华林部的人来拜访马伶。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选项内容多是命题者对原文的概括、转述和分析,所以首先要理解文意,通过对比法把选项与原文进行细致的对比、分析,从中发现选项与原文意思不一致的地方,进而找出选项的干扰之处。
C项,“意思是‘劝告,规劝’”错。劝:“劝勉,鼓励”的意思。“劝学”译为“鼓励学习”。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
①乃,就;或,有的人;近之,靠近西面的戏台;首,头。
②通习,普遍地学习;不拘于时,不受世俗的限制;学于余,向我学习。
③愀然,忧愁凄怆;危坐,端正地坐;何为,为什么。
【点睛】翻译句子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首先,在草稿上把关键的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直译);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意译)。二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
参考译文:
马伶是金陵戏班子里演员。金陵是明朝的留都,国家设置的百官还都在这里,而又处在太平盛世,人们容易寻欢作乐。那些男男女女探访桃叶渡、游览雨花台,脚踩脚多得数不清。戏班因技艺高超而出名的,大约有几十个,而其中最著名的有两个:一个叫兴化部,一个叫华林部。
- 24 -
新安的商人会合这两个戏班子,办了一个大堂会,广泛邀请了金陵城里的贵客文人和那些艳丽的妇人、娴静文雅的才女,这些人全都会集在一起。兴化部被安排在场子的东面,华林部安排在场子的西面。两边的场中都演出《鸣凤》,这场戏演出的就是人们称为椒山先生的故事。等演到一半时,双方的演唱都符合节拍,讲究音律,曲调的高低快慢,变化很多,都称得上很好。当演到两位相国争论是否收复河套的情景,西面戏台扮宰相严嵩的演员,是李伶,东面戏台则是马伶。坐着的客人就看着西面的戏台赞叹,有的人还大声呼喊叫人拿酒来,有的人移动座位更加靠近(西面的戏台),头不再转向东面。演出继续进行不多久,东面的戏台已不能再演下去了。询问其中的缘故,原来马伶因自己的演技比不上李伶而感到耻辱,已经卸妆逃走了。马伶是金陵城里善于演唱的演员,他走了以后,兴化部又不肯立即替换他,竟然就停止演出,从此在金陵只有华林部独自著名。
走后将近三年,马伶又回来了,告知他昔日演戏的所有伙伴,并向那新安商人请求说:“希望今天能为我开一次宴会,再招来上次那些宾客,我愿意与华林部一起再演一次《鸣凤》,敬献一日的欢乐。”演出开始后不久,又演到争论是否收复河套,马伶再次扮相国严嵩登场演出。李伶忽然失声惊叫,匍匐上前,对着马伶自称弟子。在这一天,兴化部的名声于是大大地超过了华林部。
当天晚上,华林部的人来拜访马伶,说:“您虽是当今十分优秀的演员,可本来是不可能超过李伶的。李伶扮演严相国已好到了极点,您又是从哪儿学来的演技而超过李伶了呢?”马伶说:“的确是这样。现在天下的演员不可能超过李伶,而李伶当时又不肯把演技传授给我。我听说当今的相国昆山顾秉谦,是严相国一类的人。我跑到京城,请求在他门下做了三年差役,每天在朝房里侍奉他,观察他的行为举止,细听他的讲话,时间长了就掌握了他的特点,这就是我求师的方法。”华林部的人一起向马伶罗列而拜,然后离去。
马伶,名锦,字云将,他的祖先是西域人,当时还称他马回回。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早兴
白居易
晨光出照屋梁明,初打开门鼓一声。
犬上阶眠知地湿,鸟临窗语报天晴。
半销宿酒头仍重,新脱冬衣体作轻。
睡觉①心空思想尽,近来乡梦不多成。
[注]①觉:醒。
14. 下列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用“晨光”与“开门鼓”表现了诗人对春天特有的敏感,也交待时间之早。
B. 颔联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描写犬和鸟的生动情态,描绘了春天清晨繁华热闹的画面。
C. 尾联暗示出诗人的身心已完全被春天的气息所感染,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
- 24 -
D. 本诗语言浅显平实,笔致轻灵素淡,充满着情趣,给读者以清新自然之感。
15. 诗人善于从细微处表现生活情趣,请从这一角度赏析“新脱冬衣体乍轻”一句的表达效果。
【答案】14. B 15. (1)“新脱冬衣”以动作暗示季节更替,(2)“体乍轻”写出猛然间的轻松感受,(3)与上一句“头重”形成鲜明的对比(或“乍轻”呼应“新脱”),(4)抒发了诗人切身感受到春天到来的喜悦之情。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B项,“繁华热闹”错。此处应只是隐隐透露出春天的气息,表现的是早春清新之感。
故选B。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炼句的赏析,可以从意象、意境、语言、主题、炼字、修辞等角度去考虑,注意认真阅读诗歌,结合内容及主旨作答,另外不要忽略相关链接。
这首诗主要表现诗人对春天、对生活的热爱。“半销宿酒头仍重,新脱冬衣体乍轻”意为“到今天早晨起来尚有头重脚轻之感,刚刚脱去了冬衣顿时令身体轻松爽快”。这一句描写入微,通过动作“新脱冬衣”暗示季节更替,“体乍轻”体现了猛然间的轻松感受,与上一句“头重”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诗人切身感受到春天到来时内心的喜悦。
【点睛】选择题是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名篇名句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师说》中指出,在从师学习的问题上,当时的人对其子和自身有不同的态度,对其子:________________;对自身:________________。
(2)《赤壁赋》中苏轼描写皎洁的月光下雾气、江面、天光、水色连成一片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4 -
(3)《论语》中,子贡问哪个字可以终身实践,孔子认为是“恕”,它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择师而教之 (2). 则耻师焉 (3). 白露横江 (4). 水光接天 (5). 己所不欲 (6). 勿施于人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出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焉”“露”“己”“施”,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点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看清要求,答题时从最有把握的题做起;要看清出处,根据出处提示回想原文信息,搜索所需语句。确定语句后,默写要注意易错字、生僻字及语气词的写法,学生记忆时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近年播出的众多电视剧中,露骨的广告植入令人________________。电商平台、美容护肤、饮品……众多________________的品牌被简单粗暴地植入剧中,________________地进入台词、剧情,甚至由于演员之口详细阐述其功能,不断地打断情节进展,显得突兀而又别扭。
隐蔽性是植入式广告最大的特点,道具、台词、角色、情节等等,都可以成为载体,唯一不同的是,植入得巧妙还是生硬。巧妙的,观众虽然________________,但还不会影响情节,高明之作还会博人一笑;生硬的、特别过分的,自然引起观众的反感。从某种意义上说,( ),而决定植入式广告优劣的则是出品方的专业程度。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目不暇接 深入人心 冠冕堂皇 心知肚明
B. 应接不暇 耳熟能详 冠冕堂皇 心照不宣
C. 目不暇接 耳熟能详 堂而皇之 心知肚明
D. 应接不暇 深入人心 堂而皇之 心照不宣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由于演员之口详细说明其功能
B. 经由演员之口详细介绍其功能
- 24 -
C. 由于演员之口详细讲述其功能
D. 经过演员之口详细解说其功能
19.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观众在最大程度上忍耐监管着植入式广告
B. 植入式广告在最大程度上被观众忍耐监管
C. 监管着植入式广告的就是观众的最大忍耐程度
D. 对植入式广告的最大监管就是观众的忍耐程度
【答案】17. C 18. B 19. D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词语的含义,然后比对给出的句子,看使用是否合乎语境。
第一空处,目不暇接:眼睛来不及看,形容吸引人的事物很多,看不过来。应接不暇:原指景物很多,顾不上观赏。后形容太繁忙,应付不过来。此处指广告植入太多,应用“目不暇接”。
第二空处,耳熟能详:指听得多了,也就能详尽地讲述出来。深入人心:指思想、理论等广泛地得到人们的理解和接受。此处指对品牌的熟悉,应用“耳熟能详”。
第三空处,堂而皇之:形容公开、不加掩饰;也形容很气派、很体面。冠冕堂皇:形容庄严、有气派。后多形容表面上庄严体面,实际上并非如此,含贬义。此处指广告植入不加掩饰,应用“堂而皇之”。
第四空处,心知肚明:心里明白但不说破,形容心中有数。心照不宣:彼此心里明白,而不公开说出来。此处的“观众”群体不存在“彼此”,应用“心知肚明”。
故选C。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注意明确病句的类型,以及典型的错例,答题时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句子,对照错例,找到错误。
本题中,“由于演员之口”,介词搭配不当,应是:经由演员之口。排除AC。“解说其功能”,搭配不当,应是:介绍其功能。排除D。
故选B。
【19题详解】
- 24 -
本题考查语句连贯。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和音韵的和谐的角度选取。
上文分析观众对广告的反应,承接“从某种意义上说”,此处应强调观众的重要性,排除AB;根据后句“而决定植入式广告优劣的则是出品方的专业程度”,句式结构与之一致,应“对植入式广告的最大监管就是观众的忍耐程度”,排除C。
故选D。
【点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20.下面是一封推荐信的主要内容,其中有五处不得体,请找出并作修改。
兹有我校高三(19)班黄鑫同学,拟参加你校自主招生考试。该生学习成绩相当好,综合素质优良。一直荣任我校文学社社长,热爱文学,爱好写作,曾在全国作文大赛中获得一等奖,并有多篇大作在省级以上文学刊物发表。希望该生能得到垂爱。
【答案】①“你校”语气生硬,应改为“贵校”。②“相当好”是口语,推荐信要用书面语,改为“优秀”。③“荣任”一般指称颂人光荣担任某一职位。不符合语境,改为“担任”。④“大作”是敬辞,用于此处表达不得体,改为“作品”。⑤“垂爱”指上对下的赏识、爱护,指别人对自己赏识、爱护时,应改为“垂青”。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语言表达得体:一要思索在某种特定的语境中能说什么,不能说什么;说什么好,说什么不好;怎样说有分寸,怎样说没有分寸;怎样说效果好,怎样说效果不好。二要考虑说话人的地位、身份、文化素养、生活阅历等方面的差异;更要考虑听话人的诸多情况三要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做到有的放矢、准确得体、恰到好处。①“你校”语气生硬,应改为“贵校”(对别的学校的尊称)。②“相当好”是 口语,推荐信要用书面语,改为“优秀”。③“荣任”一般指称颂人光荣担任某一职位。 不符合语境,改为“担任”。④“大作”是敬辞,用于此处表达不得体,改为“作品”。 ⑤“垂爱”指上对下的赏识、爱护,指别人对自己赏识、爱护时,应改为“垂青”。
- 24 -
【点睛】所谓“得体”,就是根据内部语境(上下文)和外部语境(语言交际的各种情境条件,如: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目的、话题、使用语言流露出的情感色彩等)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表达方式适合特定的语境,包括文体色彩、语体色彩(口语与书面语)、感情色彩(褒义与贬义)、交际目的、交际场合、交际对象、交际手段的差异,还要注意敬词、谦词的使用(用语要注意礼貌的要求)、转述语言得体等等。
2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近,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剪纸这种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 ①____,所以人们一般称其为“窗花”。新春佳节时,许多地方的人们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②___,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窗花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因窗花的购买者多为农民, ③____,如耕种、纺织、打鱼、牧羊、喂猪、养鸡等。除此,窗花还有神话传说、戏曲故事等题材。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喜气洋洋。
【答案】 (1). ①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 (2). ②而且也给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 (3). ③所以窗花有很多表现农民生活的内容。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语言运用的综合考核题,首先应浏览语段,把握主要内容,然后要注意上下文的衔接和前后的照应。第①句尾是逗号,且后句“所以”,表示前后句为因果关系。②句中,前句中关键词“窗花不仅”,可推测得出下一句是窗花的另一功能。③句中推测,可从关联词“因”得出前后句的因果关系。
点睛:本题与排序题有点小小的区别,那就是要用文字将上下文串联起来,故难度要大一些。考生在解答此类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①话题要统一:首尾谈的是同一话题,中间也不应有所偏离,没有岔开或暗换话题之处。②注意照应、过渡:首尾要照应,过渡应有过渡性语句作为桥梁。③顺序要合理:句间的时间顺序、空间顺序或逻辑顺序,在安排上是合理的。逻辑顺序还体现在关联词语的合理使用上。解答这类题目的关键在于,要反复研读横线前后的句子,辨明前后内容之间的关系,借助这种关系以及前后句的内容和形式来确定横线句子的内容和形式。
四、写作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 24 -
陆蠡曾写道:“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一片绿色,给他带来了快乐,也带来了对生命的感悟与思考。
“绿色”这个字眼,给你带来了怎样的回忆与遐想?请以“我心中的那一片绿色”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我心中的那一片绿色
绿色是春天的使者,绿色是活力的象征,绿色更是生命的体现。而每个人的心灵深处总会保留一片绿,这片绿是永远无法被寒风、被落叶、被炎热所替代的。
洁白的云在蔚蓝的天空中飘浮着,没有人知道,在这片无边无际的天空中,这朵云会飘向何方。我目送着它缓缓地向前移去,渐渐地消失在我的视线中,我的思绪也随着它飘回过去……
不久前,母亲因我做事走神而责怪了我。倔强的我和母亲争论了几句便处于冷战状态,互相不愿理睬。我的内心突然在质疑,妈妈是否还爱着我?是否还关心我?不知不觉中,春天的脚步渐渐的迈入了我们的生活,而我的鼻炎就像闹钟一样时时刻刻的提醒我去关注。我逞强故作没事,也不愿意将这一切告诉母亲。可是,事情终究纸包不住火,母亲知道了这一切。她着急又夹杂着自责的目光让我觉得自己就是一个做错事的孩子。母亲在家里四处找药,认认真真的翻着医嘱,仔仔细细的阅读这上面的每一个字,生怕出什么差错。看到她为了我而忙碌的背影,我心头一颤,平静的心湖泛起了小小的涟漪。
母亲急忙带着我去医院。一路上,风轻轻的吹抚着脸颊,也将她那微卷的秀发一并拂起坚定的步伐有节奏地响起,一步一步朝医院走去。她用那双饱经沧桑的手紧紧地握着我,却带给我一份安全感,一种踏实。是啊!这一幕好熟悉,每当我生病难受时,就是母亲不辞辛劳的陪在我身边。同样的眼神,同样的动作,让我怎能忘却?我喜欢被母亲搂在怀里,因为在她的怀中总有一股熟悉的味道,这味道名叫“温暖”,就像春日里的绿色,让我心情舒畅。一抬头,触及她的目光,我沉默了。鼻子一酸,总有一种东西堵喉咙里。
没错,就是我身边的母亲为着一日三餐,为着家里的大事小事从早到晚,从春到冬的操劳忙碌;就是我身边的母亲让我在她烹饪的可口饭菜下羽翼渐丰;就是我身边的母亲在我无助时,在我失落时,给我温暖的拥抱,心疼的眼神和涓涓细语的慰藉……她用她的汗水为我打造出一片幸福的天空。就是母亲无时不刻的陪伴我左右,永远是她默默的支持我,用她的行动来证明,她是爱我的。
母亲的爱就像沙漠里的绿洲,像春天里的绿叶,她的爱像默默无闻的空气,沉默地存在于我的生命中,却会让我在抬头的一瞬间潸然泪下……
- 24 -
我心底的那一片绿色永远属于你——我的母亲。因为我拥有你对我无私的爱,让我知道了幸福的滋味,让我在踟蹰于夜路时,想起你那如繁星般的爱就不再畏惧。因为你的爱让我的生命像绿色一样生机盎然,不再失去色彩。你是我生命中永远无法缺席的人,我的心底的绿,我最伟大的母亲。
【解析】
【详解】审题: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类题,要求学生首先要读懂作文材料,继而进行立意分析,列出几则立意,最后结合题目要求及自身积累,选择适合自己写作的最佳角度进行写作。材料新鲜,从材料中提炼最重要的观点,同时这个观点可以运用到各个方面。无论是个人生活,学生教育,做事模式,都可以有所展现。结合材料中对绿色含义的阐释,在构思时一定要打破一般认识,这里的“绿色”可以是实实在在的具体事物,如一株小草、一片绿叶、一盆绿色植物等。也可以是抽象的象征含义,如材料中说的“绿色是希望,是慰安,是快乐”。所以绿色可以指自己心中的一种非常美好的期待,希望,美好的情感,追求的梦想等,亲情,友情,人生的理想,都可以进入我们的写作范围。
参考立意:
(1)绿色——我的希望;
(2)我心中的那片“绿”;
(3)“绿色”——理想的象征;
(4)“绿色”,精神品质的体现。
可用素材:
(1)世界是多彩的,它由各种不同的色彩构建成,每一种颜色都向世人表达着不同的涵义。有显示纯洁的白色,由代表包容的黑色,还有略带点忧郁与哀伤的天蓝色……每一种色彩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与不同的魅力,我最爱的是那生机勃勃的绿色。世界是多彩的,它由各种不同的色彩构建成,每一种颜色都向世人表达着不同的涵义。有显示纯洁的白色,由代表包容的黑色,还有略带点忧郁与哀伤的天蓝色……每一种色彩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与不同的魅力,我最爱的是那生机勃勃的绿色。
(2)绿是生命的颜色,是希望的代表,绿也是一种心态,它是人在无论何时都能积极乐观地面对一切的一种可贵的精神。我爱绿,不仅因为它清新的外表,更因为它内在的美丽。
- 24 -
(3)这就是绿内在的美丽,看到绿,我总能笑对我的人生。此刻,在我的眼中,绿已不仅仅只是一种色彩,它更是人在一生中所需具备的意中精神,一种品质,同时也是我的老师,它教我要积极乐观地面对人生,要勇敢地挑战困难,要不服输地面对挫折,无论何时何地,都不要自甘堕落……
(4)假如人间没有了绿色,就会变得失去生机;假如人类没有了绿色,泥石流、沙尘暴等自然灾害将会无情的摧毁我们的家园。
参考结构:
本文是一篇叙事散文,题目是《我心中的那一片绿色》。文章娓娓而谈,作者围绕“心中”“绿色”这两个关键词展开来写,文章开篇点名写作观点:“绿色是春天的使者,绿色是活力的象征,绿色更是生命的体现。而每个人的心灵深处总会保留一片绿,这片绿是永远无法被寒风、被落叶、被炎热所替代的。”文章主体部分叙述母亲因我做事走神而责怪了我。倔强的我和母亲争论了几句便处于冷战状态,互相不愿理睬的事件,最终得出母爱伟大的结论。文章结尾处不忘抒发情感:“我心底的那一片绿色永远属于你——我的母亲。因为我拥有你对我无私的爱,让我知道了幸福的滋味,让我在踟蹰于夜路时,想起你那如繁星般的爱就不再畏惧。因为你的爱让我的生命像绿色一样生机盎然,不再失去色彩。你是我生命中永远无法缺席的人,我的心底的绿,我最伟大的母亲。”文章文笔细腻,文意连贯紧凑,确实是一篇不错的范文,给人以思想的启迪。
【点睛】命题作文审题时可以抓题眼,把握表意重心。文章表意的重心就是最能体现文章中心的关键性词语,只有抓住了关键性词语,才能体现文章的特色,写出更好的作文。
- 24 -
- 24 -
相关文档
- 2018-2019学年山东省新泰二中高一2021-06-0812页
- 宁夏吴忠市青铜峡市高级中学2019-22021-06-0823页
- 2018-2019学年内蒙古集宁一中(西校2021-06-0822页
- 2017-2018学年四川省广安二中高一2021-06-0817页
- 2018-2019学年海南省儋州一中高一2021-06-0813页
- 2018-2019学年河南省实验中学高一2021-06-0811页
- 2019-2020学年河北省邢台市第八中2021-06-0815页
- 2018-2019学年河南省济源市篆四中2021-06-0815页
- 2019-2020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2021-06-0817页
-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2019-2020学年2021-06-082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