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2.00 KB
  • 2021-06-08 发布

语文卷·2017届湖北省宜昌一中高三11月阶段性检测(2016-11)

  • 1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宜昌市第一中学2017届高三11月阶段性检测 语文试题 ‎ 命题人:高三语文备课组 ‎ 试卷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一)(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 石刻作为一种重要的文物形式,与陶瓷器、金属器、纸本类共同构成了我国历史文物的四大主干。从原始社会的古代崖刻,到周代的石鼓文;从秦始皇东巡刻石,再到汉唐、宋元、明清时期的碑碣、墓志、摩崖、塔铭……石刻文物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歌功颂德、记人载事的赞、颂、记、志、铭等,有各种经典文集、杂咏、题名、地图、谱系、楹联、符咒、药方等,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 ‎ 从书体上看,石刻有古籀文、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特别是保存了大量各朝代的异体字,是研究中国文字发展史和书法史的重要资料。现存碑刻500余座、摩崖题刻800余处的泰山石刻,展示了中国书法艺术形变神异、一脉相承的发展脉络,珍存着秦朝《李斯碑》、汉代《张迁碑》、晋代《孙夫人碑》,以及北齐《金刚经》大字和唐朝《纪泰山铭》等一大批名碑。泰山石刻无年月和书刻者姓名可考,明孙克宏《古今石刻碑贴目》称“今考其笔法,与邹县北齐韦子琛刻经同出一手。”清聂剑光《泰山道里记》记载:“北齐武平时,梁父令王子椿好内典,尝于徂徕刻石经二,并勒诸佛名,字迹瑰异,与其如出一手。是经当亦子椿所作也。”1989年《书法》第二期载王恩礼、赖非撰《铁山(石颂)的初步考察与研究》认为,此刻与邹县铁山摩崖经刻在字径、书体、风格极为一致,由此断定为东岭僧安道壹所书。以上诸说皆无定论,察其笔势风格疑为北齐人书。 ‎ ‎ 石刻与藏之于秘府的典籍不同,它铭之于石,公之于众,记录、揭示的史实也较为可靠,可以作为订正古籍的有力证据和补充经史的珍贵资料,其价值不下于甲骨文之于商周史,敦煌汉简之于汉史。两汉今古文经学的争论一直为历朝尤其是清代学者所关注,并融入到近代古史辨的学潮中,衍化成古书真伪之争。由于无法一睹汉代文本之真,争论似永无结果。20世纪20‎ 年代,汉魏石经残石在洛阳的出土引起学界极大轰动,王国维、罗振玉、马衡等人相继对之展开研究,初步揭开了汉魏石经的真面貌。不仅让我们目睹今文经本原貌、今古文经本差异,并可由此窥探两汉经学的发展状况以及秦汉以前经本流传中的错讹。‎ ‎ 石刻还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石头和文字、书法、刻工相结合,成为中国在人类文明史上特有的文化景观。泰山石刻中,有粗犷急就的凿石,也有精雕细刻的龟碑;有岩石小节,也有万丈摩崖;有平民题迹,也有帝王御笔。小字如蝇,大字如斗,真草隶篆,代不绝书。或托物咏志,或题景留名,或赞其拔地通天之雄,或颂其幽奥旖旎之秀,自然之美融合于石刻艺术,石刻艺术又浑然于自然之景。‎ ‎ 石刻是一种载体特殊的文物,相对于其他文物而言,它体积大,质量重,难以移动,易于毁损,保存难度较大。秦泰山石刻是公元前 219 年,秦始皇东封泰山时所立,由中国小篆的创始人——秦丞相李斯篆书,石刻约有 222 字,记载了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功德。然而这块无比珍贵的国宝,历经2200多年的天灾人祸,现在仅剩下九个半字了。 ‎ ‎ (节选自‎2016年10月10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石刻是我国历史文物的四大主干之一,包含自远古至近代以来的多种文献资料,与陶瓷器、金属器、纸本类同为重要的文物形式。‎ B、石刻文物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人物事迹、典籍经文、书法铭文、禳灾治病、人文地理、诗词文集等,几乎无所不包。‎ C、石刻的书体繁复多样。因其特别保存了大量各朝代的异体字,从而成为了研究中国文字发展史和书法史的重要资料。‎ D、石刻具有历史、文化和艺术的多重价值,对研究中国文字发展史、书法史、经学史、石刻艺术史等都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泰山石刻现存碑刻500余座、摩崖题刻800余处,不仅展示了中国书法艺术形变神异、一脉相承的发展脉络,而且还珍存着一大批名碑。‎ B、泰山石刻无年月和书刻者姓名可考,明孙克宏、清聂剑光以及王恩礼、赖非都依据其笔法、字迹、字径、书体和风格,怀疑为北齐人所作。‎ C、石刻记录的史实铭之于石,公之于众,比藏之于秘府的古书典籍更可靠,因而可以作为订正古籍的有力证据和补充经史的珍贵资料。‎ D、石刻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也是宝贵的文物,它如同一面史册,记载着彼时彼地的历史事实,可考证古籍、辅翼经史。‎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同为珍贵的文物,与甲骨文之于商周史,敦煌汉简之于汉史的史料价值相比,石刻之于两汉经学史的研究价值毫不逊色。‎ B、古书真伪之争,是近代古史辨学潮中的一种表现形式,其源头可以追溯到一直为历朝学者所关注的两汉今古文经学争论。‎ C、20世纪20年代,汉魏石经残石出土,学者们相继展开研究,彻底揭开了汉魏石经的真面貌,使古书真伪之争终于有了结果。‎ D、石刻是中国人类文明史上特有的文化景观,天灾人祸使它易于损毁,难以复原,因其载体特殊,保存难度较大,更应重视和保护。‎ 二、现代文阅读(二)(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孩儿面 梁晓声 ‎ 那天晚上,我在友人家做客。友人乃中年书法家,墨迹很是值钱,其父生前也是一位极有分量的书法家。‎ ‎  正聊着,忽闻敲门声,声称要找“汪铭老先生”,归还一样东西。友人妻开了门,让进一位20多岁的青年。看其衣着气质,山里人无疑。‎ ‎  友人问青年从何处来?‎ ‎  答曰从大兴安岭林区来。‎ ‎  问归还什么?‎ ‎  青年犹豫不语。‎ ‎  于是友人将青年引入另一房间,指墙上其父遗像说:“我是你要找的人的儿子。而且他只我这么一个儿子。”‎ ‎  青年沉吟半晌,默默从肩上取下布袋,放于桌上。又默默从袋中取出布包,一层、两层、三层,展开三层包裹,现出一块砚来,光润莹洁,精湛浑朴。好一块古色古香的文房之宝!‎ ‎  友人不禁“呀”了一声,急问:“此砚是怎么落在你手中的?”‎ ‎  青年说:“为了归还,十几年间我专程到北京四五次,寻找它的主人寻找得好苦!今总算寻找到了,我也从此了却一桩心事……不过我现在好渴……”友人立即吩咐其妻:“快沏茶来!”赶紧让于沙发,待为嘉宾。‎ ‎  青年饮了几口,讲出下面一段事:22年前,大兴安岭某农场的一个伐木队里,来了一个人,一个神色沉郁、50多岁的劳改分子。‎ ‎  当天,伐木队长向自己手下的30多名伐木工人打招呼:“我看此人,衣物很少,书却挺多,不卑不亢,满脸正气,这年月,蒙受不白之冤的好人不少。咱们谁也不许为难他。”‎ ‎  后来发生的一件事,证明伐木队长的判断不错。一头熊,闯入伐木人家属住的房子。炕上正睡着一个未满周岁的孩子。那孩子不是别人,正是归还古砚的青年。熊,就卧在孩子身旁,将嘴巴伏在两只前掌上打盹……‎ ‎  几个小伙子,攥着利斧,要闯入屋里;有人从窗口偷偷伸进去猎枪……他们被那接受改造的人一一拦住了。‎ ‎  他说:“熊在这种时候,一般不伤人。最稳妥的办法,是有人进屋里去,将孩子抱出来……”‎ ‎  他以他所主张的方式救出了那个孩子……他在伐木工们的心目中成了传奇人物。伐木队长公然和他交上了朋友,毫无避讳地和他称兄道弟,还经常请他到家里去喝酒……‎ ‎  一天,他伐木时,碰上了“吊死鬼”─一棵已经伐断的树,被另一棵树半空“扯”住。他碰上了两棵断树被同一棵树半空“扯”住的险情。‎ ‎  他打准了第三棵的倒势,开动了电锯。‎ ‎  森林里突然刮起一股风。那风起得好疾,好猛。他刚听一声大喊:“闪开!”——抬头看时,两棵断树被刮得脱了依持,凌空向他压顶砸下来。他还没来得及做出迅速的反应,就被人推出一丈多远,跌倒在雪窝里……参天大树轰然倒下,压着的是伐木队长……‎ ‎  半月后,他离开了大森林。谁也不晓得他将被弄到哪里去,等待他的是凶是吉。‎ ‎  他没有忘记向伐木队长的妻子告别。‎ ‎  他对她说:“你们母子以后的生活肯定会很艰难。我处于这般田地,无法报答对你丈夫的救命之恩。也无力周济你们母子。只有这块古砚,是传家之宝,姑且收下吧。有机会变卖掉。可维持三年五载的衣食。”‎ ‎  他双手捧砚,挚诚相赠。她感激涕零,却坚拒不受。‎ 最后,他叹息一声,说:“就算我将它寄托于你们吧。若是哪一天,我的处境略有转变,就让孩子带这块砚去找我。我会把他当成自己的亲生儿子一样!……”‎ 友人及其妻听至这里,不禁四目涕视,我看得出,他们内心里都活动着些微妙的想法。‎ ‎  友人嗫嚅地说:“可是,可是我父亲……我刚才告诉过你的,他已经去世了……”青年说:“我母亲也去世了。母亲去世前,再三叮嘱我——‎ 将来一定要寻找到这块砚的主人。当年讲好是寄托于我们的,我们就一定要守信用,一定要物归原主。我千里迢迢又来到北京,只是为了归还这块砚。除此没有别的目的。”‎ ‎  友人夫妇,顿时肃然。‎ ‎  青年又说:“允许我再看一眼老先生么?”‎ ‎  友人愧曰:“当然当然。”‎ ‎  于是青年第二次至遗像前,三鞠躬后,拱手作别。‎ ‎  友人问:“你可知此砚现在值多少钱?”‎ ‎  青年回答:“3年前曾有人出两万元高价求买。虽家境贫寒,但毕竟是信托之物,不欲换钱。”‎ ‎  友人感慨地说:“这是一块安徽歙县出品的古砚。曾是宫廷之物,归于我家祖上,已传七八代之久。抚之如柔肤,叩之似金声。素享“孩儿面”之美誉。苏东坡曾赞‘孩儿面’——‘涩不留笔,滑不拒墨’。可不是区区两万元就能买卖之物啊!”‎ ‎  遂向其妻暗使眼色,其妻领悟,转身取一信相赠,言内有五千元,聊谢归还诚意……青年坚拒不受。‎ ‎  友人说:“请稍候。我为你写一条幅,可愿收下?”‎ ‎  青年微笑,说这是很高兴收下的。‎ ‎ 于是友人铺展纸幅,便用那“孩儿面”细细研墨。研罢,悬笔在手,似一时不知该写什么,侧目求援视我……我沉吟有顷,想出四句话:世人皆图币,君子古心来,孩儿面依旧,朴拙放异彩!‎ ‎ 友人随声落笔,果然龙飞蛇舞,墨迹不凡!‎ ‎ 我望着那青年,心中暗思——好一段古砚情!好一块“孩儿面”!好一位品性古朴未染的青年!‎ ‎4、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青年来京归还古砚,将古砚包裹得里三层外三层,藏布袋里,足见青年的小心谨慎和对古砚的无比珍视,因为他清楚这是一块非常值钱的古砚。‎ B、小说中“我”不仅是故事的讲述者,也是故事的参与者。“我”在讲述故事的同时,又适时地对“青年”流露出钦佩之情。‎ C、汪铭老先生当年冒险从熊口下抱出孩子,固然见出他见识不凡,但也说明他大胆冒失,所以才有了后来伐树的危险,差点丧失了性命。‎ D、小说注重对人物的语言和心理描写,当听到父亲要将青年当成亲生儿子一样时,友人与妻对视,嗫嚅而言,是担心青年此来可能会提一些要求。‎ E、小说结尾友人展纸挥毫,题字相赠,不仅产生突转的戏剧性效果,余韵悠长,而且更好地突现出人情美,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5、小说以“孩儿面”为题,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6、小说在刻画林区青年这一形象时,主要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5分)‎ 三、现代文阅读(三)(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吴冠中:飞向天堂的铁骨风筝 吴冠中先生于‎6月25日晚11点52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突然的噩耗不仅震动了美术界,也叩击着普通民众的心灵。‎ 回顾吴老的一生经历,他一直是孤独的另类,因为他的真实和硬气。“我不该学丹青,我该学鲁迅,这是我一辈子的心态,越到晚年越觉得绘画技术并不重要,内涵最重要。”2009年,吴老在自传《我负丹青》中对他燃烧一生激情付诸的丹青事业做出如上让人不解之说。‎ 这“不解”的答案,印在他坦荡执著的一生中。‎ ‎1946年以绘画第一名成绩考取教育部公费,次年留学巴黎,1950年返国并开启创作生涯,及至近年厚积薄发,荣誉等身——他的艺途轨迹由命运的偶然和无奈铸就。‎ 原先吴冠中迫于生计就读浙江大学工科,一年后与朱德群的偶然结识,重燃他对文艺的炙热,从此不管不顾痴魔献身丹青。‎ 塞纳河畔,拳拳学子内心激烈的挣扎权衡,留在巴黎呼吸浓郁的艺术气息,还是回到百废待兴的新中国投身建设?朱德群、熊秉明、赵无极……诸多好友选择留下。吴冠中,义无反顾地成为第一批归国的学子。‎ 这两个貌似偶然的转折,底里潜伏着必然。鲁迅弃医从文,忧民归国。以鲁迅为精神父亲的吴冠中,在心中的使命感驱使下也选择了相似的道路。‎ ‎50年代末,无奈的吴冠中走上风景创作的道路。他把浓郁的情感映射在一张张风景中……塞翁失马,不曾想就此孕育出他浓柳成荫的独特艺术世界。进入春风吹拂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吴冠中的画作开始被业界接受。然而,吴冠中总是显得不合时宜,甚至身影孤单。《笔墨等于零》、《绘画形式美》、《油画的抽象美》——几篇言辞激烈的艺术文笔如同一颗颗重磅炸弹,引发强烈的纷议甚至责难。90年代后,当他的艺术成就被国内外权威美术界重视,艺术市场也热捧之时,耄耋之年的吴老仍是犀利得近乎苛求。‎ 他的画作不断创新,严苛甄选后,又大量地焚毁不中意之作,以至于一个新加坡记者目睹后感慨,吴老烧的是豪华房子。‎ 渐次,老人的逆耳言论,更是放眼到教育、文化,“美院无用论”、“以奖代养”、“文化虚假繁荣”……硬骨的人不畏揭丑,吴老就是要效仿鲁迅先生挑开陋习弊病的脓疮。‎ 诚然,他当今的地位让人不得不做倾听状,可是多少人害怕他开口。谁又能知吴老的乖张源自对当今文艺界的忧虑。清醒的人定然看出貌似繁荣的文化艺术界,实则外忧内困。‎ 内忧,是对于艺术自身的雾里看花。短短三十年,从西方舶来的现代艺术、后现代艺术、当代艺术,诸多名目纷沓而至,中国传统艺术被逼到死胡同。纷杂的艺术界浮世之风让业内人士都无从应对,更别说是普通大众。找不到自己方向的创作拼命求新求异,已然在当代艺术界有显赫坐标的大腕却不敢轻易改变风格,小心维护现有的风光。‎ 外患,则源自这个被市场魔棒驱使的时代。一百多年前巴黎亦是鱼龙混杂的名利场。不同的是,那时对艺术纯净膜拜的心灵似乎更多。不该责怪活在当下的人们,首先得求生计。但诚如吴老所说,“艺术家本无职业”,选择以绘画技艺糊口,无人可指责。可又想头顶艺术家头衔,又要贪享眼前名利,必然成了吴老抨击之辈。‎ 吴冠中的一生作为,可以看作一面镜子。多年激烈的言辞,饱含着他从“艺”到“人”的忧思。于是,吴老说出《我负丹青》中让人“不解”的言论。‎ ‎“风筝不断线”,这是吴老一篇创作笔记的名字。他就犹如那只风筝,一直牵着他跌宕人生的那根线就是“在祖国、在故乡、在家园、在自己心底”的信念。这是一只铁骨风筝,风筝飞逝天堂,但是线永不会断,它萦绕在吴老的画上、文中,还有人们的心里。‎ ‎7、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吴冠中早年迫于生计而学工科,一个偶然的机会,重新点燃了他对艺术的热情,从此走上了艺术创作的道路。‎ B、50年代末,吴冠中主动选择了风景画的创作方式,他倾注了浓厚的热情,终于孕育出独特的艺术世界。‎ C、“吴老烧的是豪华房子”,这句话含蓄地说明了吴冠中大量焚烧自己不中意的作品是感情冲动的行为,大量画作被烧令人惋惜。‎ D、吴冠中性格刚直,言语犀利,锋芒毕露,他的言论不仅限于美术创作,还涉及教育、文化等领域。‎ E、题目中“飞向天堂的铁骨风筝”取自吴冠中一篇创作笔记之名,化用自然贴切,比喻形象生动,突出了吴冠中的刚直性格。‎ ‎8、作者说吴冠中是“孤独的另类”,在文章中有哪些具体表现?请简要概括。(4分)‎ ‎9、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概括说明90年代后,吴冠中为什么对文艺界满怀忧虑?(4分)‎ 四、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袁公可立,字礼卿,以英年擢进士,理苏郡报最①,召入西台。既上稍厌诸激聒,政府动以“卖直沽名”抑正论。公乃抗疏曰:“近年以来,议论繁多,言词激切,致干圣怒,废斥者不止百十余人,概目为‘卖直沽名’。夫卖直者退,则不直者进;沽名者斥,则毁名者庸。”抗疏归。‎ 凡公值事,多长算,得大体,洞于要会。方为苏理时,湖州董宗伯以厚赀为乱民所窘,哄甚,两台檄公解之。公至,即博收讼牒下各县以杀其势,徐取一二倡乱者抵法,事遂定。‎ 又值倭警,吴中豪子弟王士绣、乔一琦辈驰骤自命,怨家诋为不轨。两台急诇之。公独谓是狂生,无他。卒谳不得实,乃已。众谓公长者也。‎ ‎    及在登莱,方元宵宴客,有传辽将李性忠与张尔心谋叛者,诸监司怖甚。公问沈帅曰:“李性忠固公所用人,令何状?”沈帅百口保其无他。公曰:“‎ 吾固知其无他,但且令释兵柄安坐耳。”于是公之整暇②再见之矣。‎ ‎         及在御史台,值他御史触上怒,将廷杖,诸御史诣政府乞伸救,辅臣以上意为辞。公于末坐抗声曰:“特相公不肯耳!”辅臣拂然。先是雷震景德门,公上疏陈阚政,如郊祀、讲朝六七大事,章未下。政府用是谪公,再收再黜,以底于削甚哉!救之罔效也!‎ ‎    寿至七十有二卒。卒之前夕,有巨星陨西南,坠地有声。[]‎ ‎    (节选自《明史·节寰袁公传》,有删改)‎ 袁公讳可立,字礼卿,别号节寰。生而警颖,有奇质。登进士,初授苏州府推官。石守昆玉,治苏有清卓声。以强项忤中丞某,中丞劾其不职。得旨,下所司勘问。一时理官惧获罪中丞,无敢直石守者。公独直书其枉,而石得无罪。中丞因自劾归,公论快之。‎ 壬戌三月,擢通政司左通政署司事。时东夷犯顺,上谓弹压登莱非公不可,于是以节钺授公。时虏尽有南卫,常出没于长山、旅顺间,漕艘多为所梗。公于皇城岛请设参将、守备各一员,练兵三千以为登莱外薮又设游兵两营飞樯往来策应于广鹿诸岛制炮设墩旌旗相望而虏遂远徙乌鲗之帆不复逍遥海上矣。迨秋,虏复至,南卫收获,大肆侵略。公命将设伏,乘风纵火刍茭,糗粮尽归一炬。虏忿甚,于秋杪载火炮,分兵二道以图报复。而公先期集兵分道以应,并夜酣战,俘斩无数,虏为夺气。东人以为设镇以来未有此捷也。‎ ‎ (孔贞运《节寰袁公墓志铭》,有删改)‎ ‎【注】①报最:旧时长官考察下属,把政绩最好的列名报告给朝廷。②整暇:形容既严谨而又从容不迫。‎ ‎10、下列对选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练兵三千/以为登莱外薮/又设游兵两营/飞樯往来/策应于广鹿诸岛/制炮设墩/旌旗相望/而虏遂远徙/乌鲗之帆不复逍遥海上矣 B、练兵三千/以为登莱/外薮又设游兵/两营飞樯往来/策应于广鹿诸岛/制炮设墩旌旗/相望而虏/遂远徙/乌鲗之帆不复逍遥海上矣 C、练兵三千以为登莱/外薮又设游兵两营/飞樯往来策应于广鹿/诸岛制炮设墩/旌旗相望/而虏遂远徙/乌鲗之帆不复逍遥海上矣 D、练兵三千以为登莱外薮/又设游兵/两营飞樯往来/策应于广鹿/诸岛制炮/设墩旌旗/相望而虏/遂远徙乌鲗之帆/不复逍遥海上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讼牒,诉状的旧称,即封建社会打官司的文书。讼,在法庭上争辩是非曲直;牒,文书,常指古代官府的往来文书。‎ B、御史,古代行政官职。自秦朝开始,御史专门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吏,一直延续到清朝。 ‎ C、“卒”,古代称大夫的死,古代称帝王和王后的死为“崩”,称诸侯王的死为“薨”。古代所有人之死亡均可称作“死”。‎ D、“壬戌”是干支之一,夏历中用干支来编排年号和时日,选文中指的是壬戌年。壬戌年的前一年是辛酉年,后一年是癸亥年。‎ ‎12、下列对两段选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袁公年轻时考中进士,任苏州府推官,官员考察时政绩第一,被召入西台。当时朝廷动辄以“卖直沽名”来压制正当言论,袁公却直言上疏,得罪皇帝而罢官。‎ B、袁公为官时,倭寇出没,吴中一带豪侠青年王士绣、乔一琦等人迅速集结,以保家护国自许,却遭到仇家诬告,而袁公认为他们只是狂放并无罪责。‎ C、石昆玉因某项能力突出遭到中丞嫉恨,被弹劾为不称职,在苏州府任职的袁公,不畏权势,直言上奏,秉公处理,为石昆玉雪冤,中丞终自离职。‎ D、袁公曾上疏针砭朝政时弊,抨击京郊祭祀大典、皇帝的早朝讲读等六七项大事,加之触怒辅臣,而被贬职,再用再贬,最后竟然被削职为民。‎ ‎1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议论繁多,言词激切,致干圣怒,废斥者不止百十余人,概目为“卖直沽名”。(5分)‎ 译文: ‎ ‎ ‎ ‎⑵值他御史触上怒,将廷杖,诸御史诣政府乞伸救,辅臣以上意为辞。(5分)‎ 译文: ‎ ‎ ‎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4—15题。‎ 望海潮·洛阳怀古 秦观 梅英疏淡,冰澌溶泄,东风暗换年华。金谷①俊游,铜驼②巷陌,新晴细履平沙。长忆误随车,正絮翻蝶舞,芳思交加。柳下桃蹊,乱分春色到人家。‎ 西园③‎ 夜饮鸣笳。有华灯碍月,飞盖妨花。兰苑未空,行人渐老,重来是事堪嗟。烟暝酒旗斜,但倚楼极目,时见栖鸦。无奈归心,暗随流水到天涯。‎ ‎【注】①金谷:在河南洛阳市西北,晋太康中,巨富石崇筑园于此,世称金谷园。‎ ‎②铜驼:汉代制铜驼两枚,置洛阳宫之南四会道,夹路相对,后遂称铜驼街。‎ ‎③西园:宋时洛阳有董氏西园为著名的园林。后世泛指风景优美的园林。‎ ‎14、以下是对本词的解读,解读正确的选项是( )( )(5分)‎ A、词的开头三句描写暮春景物:梅花渐稀,结冰的水流已经溶解,在东风的煦拂之中,春天悄然而至。“暗换年华”,既指眼前自然界的变化,又指人事沧桑、政局变化。‎ B、“金谷俊游” 三句指现在在金谷园同好友游春,漫步在铜驼街巷,雨过初晴后轻踏细软平沙。“长忆误随车”则是说,一直到现在还记得当时错跟了人家的香车。 ‎ C、在“柳下桃蹊,乱分春色到人家”中,以一寻常“乱”字来形容词人因见眼前春色纷乱而心绪杂乱,设想奇绝,语意妙绝,极得前人称赏。‎ D、根据注释,可以看出本词多处用典,描写了词人当年在日间和朋友们一起游赏幽美的名园,漫步繁华的街道,晚间又到园中饮酒、听乐,正是华年豪情,极尽欢愉。‎ E、全词使用了对比的手法,由眼前之景联想起早年之青春回忆,用昔日之盛况欢乐,反衬今日之落寞凄凉。风格含蓄厚重,语言华美精致。‎ ‎15、本词表达了复杂的情感,请结合全词具体分析。(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面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⑴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刘禹锡表达不畏挫折、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的句子是:“ , 。”‎ ‎⑵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 , ”来告诫“后人”,若不吸取历史教训,将会重蹈覆辙。‎ ‎⑶白居易在《琵琶行》开头部分表现诗人连喝酒都不能排解离别愁绪的句子是“ ”。‎ 第Ⅱ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在络文学丰富着人们文化生活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络文学存在泥沙俱下的现象,不少络文学作品缺乏深邃的社会意义、深沉的人生感悟和文化积淀。‎ ‎②为了保证明年按时搬迁,一中江南新校区目前正在紧张的建设施工中。走进新校区,工地上机器飞转,发出瓦釜雷鸣般的响声。‎ ‎③韩国政府内部的离心离德、部署“萨德”导弹导致的地缘关系的紧张、好友干政引起的民众愤怒,国内外的四面楚歌,使朴槿惠在短短两个月内显出左支右绌的窘境。‎ ‎④龙川岛像一张舒展的荷叶漂浮在浩如烟海的千岛湖上,岛上又有三十多个小湖,湖水明净,映着日光,犹如闪烁在荷叶上的水珠。‎ ‎⑤人到暮年,蓦然回首,曾经的白衣少年,曾经的青葱岁月,都已化作淡淡云烟,在风中飘散,当一切已成雪泥鸿爪,只留一声叹息。‎ ‎⑥他生性淡泊,荣辱不惊,无论贫困,还是富贵,无论身处逆境,还是身处顺境,都能甘之如饴,泰然处之。‎ A、①④⑥ B、③⑤⑥ C、②③⑥ D、①③⑤‎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微信朋友圈中最近疯传一份广告,吹嘘一种治疗糖尿病的新药,无任何毒副作用,只要糖尿病患者坚持服用三至六个疗程,就能彻底根治疾病。‎ B、最近,电信被曝出存在重大漏洞。通过该漏洞,不法黑客可以查询上亿用户信息,涉及姓名、证件号、余额,并可以进行任意金额充值、销户、换卡等。‎ C、一系列中国承诺和中国行动,正通过国民的生活点滴释放着令人羡慕的经济、文化推动力,同时也为相关国家提供了观察自己的窗口和改善民生的借鉴。‎ D、政府为了减轻流通企业的税收负担,蔬菜流通环节增值税政策将扩大到部分鲜活肉类产品,从而调动流通企业的积极性。‎ ‎19、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 中国传统家族主义也尊重个人,①不以小我为中心,②以“天人合一”为归依。钱穆指出,儒家思想里,③也有“个己主义”,④很巧妙地调和了人我内外的冲突,⑤,中国人看人生和社会,只是个浑然一体。一体之根本,大而言之,⑥‎ 是自然,是天;小而言之,则是各自的小我。小我与大自然一体,这便是中国人所谓“天人合一”。‎ A、但 而 虽然 但 因此 便 B、不是 而是 即便 也会 诚然 不 C、但是 却 ∕ 也 总之 则 D、因为 所以 ∕ 从而 但是 便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 ① ,能源不足的矛盾也就相当突出。于是, ② 。太阳所释放的能量相当于当前全球所消耗能量的10万亿倍。但是,太阳能经过地球大气层时, ③ 。而在宇宙空间,光线不会被大气阻拦。因此在那里建造一个太阳能电站,应该是个非常好的主意。‎ ‎① ‎ ‎② ‎ ‎③ ‎ ‎21、下面是“一带一路”相关内容的图片,请结合图片内容说出“一带一路”的几个特点。(6分)‎ 六、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 ‎ 意大利某城市有个名叫海因茨的人,他的妻子得了癌症,危在旦夕。该市有个药剂师,研制了一种治癌特效药,配制这种药的成本只有200美元,但他要价极高,每剂要价 2000 美元。为了买到这剂药,海因茨变卖家产,并且到处借钱,但最终只凑得1000美元。海因茨恳求药剂师说:他的妻子快要死了,能否将药便宜点卖给他,或者允许他赊账。药剂师拒绝了他,并且还说:“我研制这种药正是为了赚钱。”海因茨没别的办法,于是在一个晚上潜入药剂师的仓库把药偷走了,结果被抓进警察局。‎ ‎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2017届高三十一月月考语文试题答案 ‎1、C(“成为了研究中国文字发展史和书法史的重要资料”的原因是石刻书体多样且保存了大量各朝代的异体字。)‎ ‎2、B(原文是说三人观点各不相同且各自认为是定论:明孙克宏称“与邹县北齐韦子琛同出一手。”清聂剑光认为是“北齐武平时,梁父令王子椿所作。”王恩礼、赖非“断定为东岭僧安道壹所书。”而作者说“诸说皆无定论,察其笔势风格疑为北齐人书。”)‎ ‎3、C(夸大其词。原文是“初步揭开了汉魏石经的真面貌”并且提供了对比和窥探的文本证据。并非争论有了结果。)‎ ‎4、答D给3分,答B给2分,答E给1分,答A、C不给分。(A项“因为古砚值钱”,有误。主要是重承诺;C项不能说是冒失,实是大智大勇,与后面的遇险没有因果联系;E项“突转的戏剧性效果”不准确,前文已有铺垫,更谈不上戏剧性。)‎ ‎5、①小说是以古砚“孩儿面”为线索,集中、紧凑地展开故事情节的;②通过归还古砚“孩儿面”突出人物形象,用“孩儿面”砚台的洁净古朴来表现出青年古朴美好的品格;③以“孩儿面”为题,引出一段感人至深的古砚情,有利于表达主题,突出人情之美。(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两点给4分。)‎ ‎6、①谨守信用。仅为当年的一句托词,青年千里迢迢归还古砚孩儿面。②古朴淡泊。别人出高价求购孩儿面,青年不为所动:一无所求,友人以钱酬谢,他也拒不接。③坚持执著。为了归还古砚,青年十几年间专程到北京四五次。④心存感恩。只因汪铭当年从熊口救过自己,青年临走还不忘向老先生遗像鞠躬作别。(答对一点给1分,两点给3分三点给5分,意思答对即可。)‎ ‎7、BC(B项“主动选择”错,原文是“无奈”;C项“感情冲动的行为”说法不妥。)‎ ‎8、①在国外求学时,当许多学子留在法国巴黎“呼吸浓郁的艺术气息”时,吴冠中选择了回国;②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吴冠中《笔墨等于零》等几篇言辞激烈的艺术文笔引发强烈纷议;③他的画作在艺术市场受热捧的时候,吴冠中大量焚毁自己不中意的画作;④吴冠中的逆耳言论由美术创作延伸到教育、文化等领域。(答对一点得1分,答对2点得3分,答对3点得4分)‎ ‎9、①90年代后的文艺界貌似繁荣,实则内忧外困。②内忧:艺术观念上崇洋媚外,抛弃传统,艺术创作上求新求异或固步自封。③外患:艺术不再是纯净圣洁的伊甸园,而成为市场(金钱、名利)的奴隶。(把②③两点合为一条也可以,只答②③两条也可以。)‎ ‎10、A ‎11、C(古代所有人之死亡均可称作“死”错。)‎ ‎12、C(文中的“强项”是“刚正,不为威武所屈”的意思。)‎ ‎13、⑴(大臣们)评说朝政的言论很多,言辞激烈直率,以致触怒了皇上,被罢黜的官员不下一百人,都被看作是“故作正直以猎取名誉”。(“干”、“目”、“沽”各1分,大意2分。)‎ ‎⑵碰到别的御史触怒了皇帝,将要受到廷杖的责罚,各位御史都到内阁为这位御史求情,辅臣把皇帝的意思作为理由拒绝了。(“值”、“诣”、“辞”各1分,大意2分。)‎ ‎14、E3分,D2分,A 1分,答B、C不给分。(A项本词开头三句描写的是初春之景;B项“金谷俊游”以下十一句,都是写的旧游,实以“长记”两字领起,“误随车”固在“长记”之中,即前三句所写金谷园中、铜驼路上的游赏,也同样包括在内。但由于格律关系就把“长记”这样作为领起的字移后了;C项在“柳下桃蹊,乱分春色到人家”中,以一寻常“乱”字来形容春色无处不在,无所不至,乱哄哄地呈现着万紫千红的图景。设想奇绝,语意妙绝,极得前人称赏。)‎ ‎15、E3分,D2分,A 1分,答B、C不给分。(A项本词开头三句描写的是初春之景;B项“金谷俊游”以下十一句,都是写的旧游,实以“长记”两字领起,“误随车”固在“长记”之中,即前三句所写金谷园中、铜驼路上的游赏,也同样包括在内。但由于格律关系就把“长记”这样作为领起的字移后了;C项在“柳下桃蹊,乱分春色到人家”中,以一寻常“乱”字来形容春色无处不在,无所不至,乱哄哄地呈现着万紫千红的图景。设想奇绝,语意妙绝,极得前人称赏。)‎ ‎16、⑴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 ⑵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 ⑶醉不成欢惨将别 ‎17、D( ①泥沙俱下:沙子都跟着留下来,比喻好坏不同的人或事物混杂在一起。③左支右绌,指力量不足,应付了这一方面,那一方面又有了问题。⑤雪泥鸿爪,比喻往事遗留下的痕迹。以上成语使用正确;②瓦釜雷鸣,比喻无才无德的人占据高位,煊赫一时。这里望文生义;④浩如烟海,形容文献资料等非常丰富。这里望文生义;⑥甘之如饴,感到像糖一样甜,形容甘愿承受艰难、痛苦。这里忽略限制条件。)‎ ‎18、C(A项“彻底”和“根”词语重复,去掉“彻底”或将“根治”改为“治疗”; B项成分残缺,“涉及姓名、证件号、余额”缺主语和宾语中心语,可改为“信息涉及姓名、证件号、余额等方面”;“进行”后缺宾语中心语,可在句子末尾加上“操作”。D项中途易辙,“政府”没有谓语陈述就转移到下一主语“蔬菜流通环节增值税政策”。)‎ ‎19、A (第一空前面一句说“也尊重个人”,后面说“不以小我为中心”,与尊重个人似乎有矛盾,所以是转折关系,故选“但”,排除B、D两项;第二句的前后两句是并列关系,所以填“而”或“而是”,排除C项。)‎ ‎20、①能源消耗增加(能源消耗不断增加)‎ ‎②人们想到了太阳能(或“人们开始利用太阳能”,或“太阳能自然被想到”)‎ ‎③基本被阻拦了(大部分阻拦了)‎ ‎21、①以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为前提,②贯穿欧亚大陆,③联系发达的欧洲经济圈、活跃的东亚经济圈和中间腹地具有巨大经济发展潜力的国家,④是一个责任、利益、命运共同体(每点2分,答对任意三点即可)。‎ ‎22、略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袁公名可立,字礼卿,年轻时考中进士,(担任苏州府推官)治理苏州,官员考察时以政绩第一上报朝廷,被召入西台(官署名)。这时候皇上有些厌恶大臣频繁地议论朝政,朝廷动不动就以“卖直沽名”压制正当的言论。袁可立直言上疏道:“近年来,大臣们评说朝政的言论很多,言辞激烈直率,以致触怒了皇上,因此罢黜的官员不下一百人,都被看作是‘卖直沽名’。这些正直敢言的官员都被斥退,而不正直的人却能得到升迁;爱惜名节的官员遭罢免,而坏名声的官员却能得到重用。”因直言抗疏(遭罢官)归里。大凡袁可立经手处理事情,都有长远的考虑和安排,深得事物的要领和精髓。‎ ‎ 袁可立为苏州府推官时,浙江湖州罢官在家的前礼部尚书董宗伯,因为富有财货被乱民围攻,闹得非常厉害,两台官员下文书授权袁可立处理此事。袁可立到任后,立即广泛收集诉状分发到各县衙门以削弱哄乱的声势,然后缉捕一两个带头闹事的人依法处理,事件很快得到平息。‎ ‎ 正当倭寇出没战备吃紧的时候,吴中一带豪侠青年王士绣、乔一琦等人自命保家护国,他们的仇家向官府诬告他们图谋叛乱。两台官员马上对他们侦查勘问。唯独袁公认为他们不过是狂放不羁的青年,没有其他事情。后来经过审查果然没有发现什么,事情才停止。大家一致认为袁可立是一个德高望重的人。‎ ‎ 袁可立在登莱的时候,正值元宵节大宴宾客,忽然有报说辽将李性忠与张尔心要谋反,众位负责监察之责的官员听到这消息都很害怕。袁可立问沈有容大将:“李性忠本来是你任用的人,这人怎么样啊?”沈有容满口担保没有问题。袁可立说:“‎ 我本来也知道他没什么问题,只是暂且让他解除兵权休息一下吧。”由此又一次看到袁可立处事的严谨而又从容不迫。‎ ‎ 袁可立在御史台任职的时候,碰到别的御史触怒了皇帝,将要受到廷杖的责罚,各位御史都到内阁为这位御史求情,辅臣把皇帝的意思作为理由拒绝了。袁可立在后面高声说道:“只是宰相不愿意吧!”辅臣闻听此言恼羞成怒。在此之前,景德门被雷击,袁可立上疏针砭朝政时弊,譬如京郊的祭祀大典、皇帝的早朝讲读等六七项大事,奏章没有往下分发。朝廷因此事将袁可立降职,再用再贬,最后竟然被削职为民,百官相救也无效。‎ ‎ (节选自《明史·节寰袁公传》,有删改)‎ ‎ 袁公名可立,字礼卿,号节寰。生下来就敏悟聪颖,有不同凡响的天赋。中进士后,最初被授予苏州府推官的职务。苏州知府石昆玉,治理苏州有清高不凡的名声。因为刚直不阿得罪了巡抚某(按:即江苏巡抚李涞),该巡抚就弹劾石昆玉,说石昆玉玩忽职守。得到皇帝圣旨后,将石昆玉下狱拷问。当时主持此事的法官都害怕得罪巡抚,没有谁敢为知府石昆玉伸雪冤枉。只有袁公在审案文书上直接写出石昆玉的冤枉之处,石昆玉因此没有被判罪。巡抚某于是引咎辞职归乡,公众的评论都表示为此感到痛快。‎ ‎ 壬戌三月,袁公被提拔为通政司左通政署司事。当时后金军队侵犯旅顺,皇帝认为控制登莱除了袁公没有其他人能够胜任,于是把节钺授予袁公。当时后金全部占据了南卫,经常在长山、旅顺一带出没,运粮的漕船大多被阻。袁公请求在皇城岛设立参将、守备各一员,练兵三千,作为登莱的外援。又组建两个营的流动作战部队,驾乘行动迅速的船只灵活来往,在广鹿各岛间协同作战。建立炮台、报警台等工事,旗帜招展,接连不断。后金部队于是撤退得远远地,敌船再也不能在海上任意来往了。到了秋季,后金部队又来騷扰,趁南卫丰收,疯狂地抢掠。袁公下令将士设埋伏,趁着风势火烧干草,粮食全部被烧。敌人恼羞成怒,在秋末的时候,载着火炮,兵分两路想要报复。但是袁公事先集中部队,分路对付,与他们连夜激战,俘敌杀敌无数,敌人因此丧失了士气。后金认为,登莱建立军事基地以来,明军从来没有过这样的胜利。‎ ‎ (孔贞运《节寰袁公墓志铭》,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