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5.50 KB
  • 2021-06-08 发布

安徽省滁州市民办高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2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www.ks5u.com 滁州市民办高中2019-2020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试卷 高二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在答题卡、答案纸上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选择题答案用2B铅笔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请将非选择题答案黑色中性笔正确填写在答案纸上。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第I卷(选择题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传统年节的文化密码 人们习惯称农历过年的那个一月为“正月”,这是为什么?一种说法认为“正岁之首月”,表示农历新年第一个月的意思。另一种说法认为“正”的本意蕴含着“正统”的意思,在古代,每年以哪一个月当第一个月,有时是随着朝代的更换而变化的。不同王朝更改了月份的次序,便把更改后的第一个月叫作“正月”。在帝王看来,既然他们占据了天下,居了正位,一年十二个月的次序,也得跟着他们“正”过来,还有一种说法是因秦始皇姓熹名政,他嫌“正”字的读音同他的名字同音犯了忌讳,就下令把“正月”读作“正(征)月”,一直沿用至今。‎ ‎《淮南子·时则训》记载,“孟春之月,招摇(即北斗星柄)指寅”。古代以北斗星斗柄初昏时所指的方位作为确定季节的标准,称为斗建,亦称月建。这是说一年的第一个月开始的时候斗柄指在寅位上,此月即为建寅之月,即正月。正月名谓的出现甚早,《诗经·小雅》有《正月》的诗篇:“正月繁霜,我心忧伤。”史传夏商周至秦汉各朝,正月的月份次序,各有一定的更改。战国秦汉年间对此尚有所谓“三正论”:认为夏正建寅,殷正建丑,周正建子是夏商周三代轮流更改正朔。司马迁《史记·历书》还有记载:“夏正以正月,殷正以十二月,周正以十一月。”‎ 然而,诚如语言学家王力先生所言“这并不可言”。如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改建亥即夏历的十月为岁首。汉沿秦制,汉武帝时改用“太初历”,以建寅之月为岁首,以后约两千年,除王莽、唐武后等一度改为殷正、周正外,大多沿用夏正。由此可见,历史上大多王朝似乎没想到将正月和改朔“正统”绑在一起。而自汉以降,历史上那么多朝代以夏正为一年的开始,这恐怕也就是正月通常被人们视为岁首的原因。‎ - 24 -‎ 清黄生《字诂·正》中认为:“世传秦始皇讳政,故民间呼正月之正作征音,此说非也……占者因斗柄所指之方,以其月为岁首,盖准此以为标的,故曰正,犹言斗柄所指之月耳。”由于斗建为确定月份的标准,故斗建也称为正。唐王冰注“正,斗建也”,即为此意。另外,黄生也认为,正月之正本来就有平声的读法,并非由于避秦始皇的讳而改读平声。正月写作“征月”,可知正月之正早在秦始皇之前就读平声。‎ 如何准确解读“正月”呢?“正”在这里是“以此为正”的准则、标志。如此,“正月”即为一年刚开始时,年内所确立的标志性月份的意思。在新的一年开始之际,人们就要借“时新”而除旧布新,以新的标准、新的气象塑造人生,由此而形成一系列新年前夕和正月风俗。正月实施除旧立新的方式,见证于文献的是先秦时期的逐除。据《吕氏春秋·季冬纪》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逐“疫疬之鬼”,这就是“除夕”节令的由来。‎ ‎(摘编自陈勤建《传统年节的文化密码》)‎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商朝、周朝、秦朝分别把11月、12月、10月算作每年的第一个月,一直到汉武帝时期才恢复夏朝的月份排列法。‎ B. 正月通常被人们称为岁首,这是因为从汉朝以后的约两千的时间里,采用的是太初历,以夏正为一年的开始。‎ C. 如今我们习惯称农历一月为“正月”,但在我国的古代时期,这并不是固定的,历史上有好几个朝代,正月不是一月。‎ D. 最早提及“除夕”,这一名称的是《吕氏春秋·季冬纪》,“除夕”就是在新年的前一天击鼓的方法来驱逐“疫疬之鬼”。‎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一段列出农历一月被称为“正月”的三种原因:“岁之首月”,朝代更换后的第一个月,为避秦始皇的讳。‎ B. 第二段引用《诗经》《史记》的记载,都是为了论证夏历、殷历和周历所定的正月的时间各不一样。‎ C. 第四段多次引用黄生的观点,呼应第一段,有的放矢,否定了“正月之正”是因为避秦始皇的讳这一说法。‎ D. 文章提出议论的话题后,分析了农历一月被称为“正月”的真正原因,进而准确解读了“正月”的文化内涵。‎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24 -‎ A. 古代以北斗星斗柄初昏时所指的方位确定季节,如正月指寅,为建寅之月,二月指卯,为建卯之月。‎ B. 战国秦汉年间所谓的“三正论”揭示了夏历、殷历和周历三者的区别,即各朝历法岁首的月份不同。‎ C. “正月”之“正”为“准则、标志”之意,古时人们就会在这个标志性月份里除旧布新,以新标准来塑造人生。‎ D. “农历”又称“夏历”,是因为它产生于夏朝,且自汉武帝从新使用夏历后,除个别朝代外大多沿用夏正。‎ ‎【答案】1. C 2. B 3. B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A项,“商朝、周朝、秦朝分别把11月、12月”张冠李戴。结合“战国秦汉年间对此尚有所谓‘三正论’:认为夏正建寅,殷正建丑,周正建子是夏商周三代轮流更改正朔。司马迁《史记•历书》还有记载:‘夏正以正月,殷正以十二月,周正以十一月’”分析,商朝是12月,周朝是11月。B项,“采用的是太初历”错误。结合“如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改建亥即夏历的十月为岁首……以后约两千年,除王莽、唐武后等一度改为殷正、周正外,大多沿用夏正”分析,“采用的是太初历”扩大范围。D项,“最早提及‘除夕’,这一名称的是《吕氏春秋•季冬纪》”曲解文意。《吕氏春秋•季冬纪》只是记载了有关“除夕”的活动,但并没有说这本书是最早提及“除夕”这一名称的。故选C。‎ 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步骤是: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2题详解】‎ - 24 -‎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B项,“都是为了论证夏历、殷历和周历所定的正月的时间各不一样”错误。结合“正月名谓的出现甚早,《诗经•小雅》有《正月》的诗篇”分析,引用《诗经》的记载是为了论证“正月名谓的出现甚早”。故选B。‎ ‎【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B项,“揭示了夏历、殷历和周历三者的区别”错误。结合“战国秦汉年间对此尚有所谓‘三正论’:认为夏正建寅,殷正建丑,周正建子是夏商周三代轮流更改正朔。司马迁《史记•历书》还有记载:“夏正以正月,殷正以十二月,周正以十一月”分析,“三正论”并没有揭示三者的区别,只是三者正月的月份次序各有更改的情况。故选B。‎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小3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下雨天,真好 琦君 你喜欢下雨吗?——喜欢,但别下得太久,像黄梅天,闷得叫人喘不过气来。‎ 我却不然。雨下十天、半月,屋子里挂满万国旗似的湿衣服,墙壁地板都冒着湿气,我也不抱怨。我爱雨,雨天总是把我带到另一个处所,离这纷纷扰扰的世界很远很远,优游、自在。那些有趣的好时光啊,我要用雨珠的链子把它串起来,绕在手腕上。‎ 今天一清早,掀开帘子看看,啊,真好,又是个下雨天。‎ 守着窗儿,让我慢慢儿回味吧。那时我才六岁呢,睡在母亲暖和的臂弯里,天亮了,听到哗哗的雨声,我放心了。因为下雨,母亲不用老早起来。我舍不得 再睡,也不让母亲睡,吵着要她讲故事。母亲闭着眼,给我讲雨天的故事。‎ - 24 -‎ 雨下得愈大愈好。起床后,我套上叔叔的旧皮靴,顶着雨在烂泥地里踩水,吱嗒吱嗒地响,直到老师来了才被捉进书房。可是下雨天老师就来得晚,他有脚气病,像大黄瓜似的肿腿,走路不方便。我巴不得他摔个大筋斗掉在水田里,就不会来逼我认方块字了。老师喊我去习大字,阿荣伯就会去告诉他:“小春肚子痛,喝了茶睡觉了。”老师不会撑着伞来找我的,我就这么一整天逃学。下雨天真好,大人们个个疼我。‎ 潮湿的下雨天,是打麻线的好天气,母亲双手熟练地搓着细细的麻丝,雨也跟着下得更大了。五叔婆和我帮着剪线头,她是老花眼,母亲是近视眼,只有我一双亮晶晶的眼晴最管事。为了帮忙,我又可以不写大字。懒惰的四姑一点忙不帮,只伏在茶几上,唏呼唏呼抽着鼻子,给姑丈写情书。我瞄到了两句:“下雨天讨厌死了,我的伤风老不好。”‎ 五月黄梅天,到处黏塌塌的,母亲走进走出地抱怨,父亲却端着宜兴茶壶,坐在廊下赏雨。父亲用旱烟管点着告诉我这是丁香花,那是一丈红。大理花与剑兰抢着开,木樨花散发着淡淡的幽香。墙边那株高大的玉兰花开了满树,树叶上的水珠都是香的,洒了我满头满身。‎ 八九月台风季节,雨水最多,我真开心。因为可以套上阿荣伯的大钉鞋,到河边去看涨大水。母亲皱紧了眉头对着走廊下堆积如山的谷子发愁,几天不晒就要发霉的呀,谷子的霉就是一粒粒绿色的曲。母亲叫我和小帮工把曲一粒粒拣出来。这工作好好玩,所以我盼望天一直不要晴起来,曲会愈来愈多,我就可以天天滚在谷子里拣曲,不再读书了。从院子的矮墙头望出去,一片迷蒙,看样子且不会晴呢。母亲愈加发愁,我却愈加高兴了。‎ 到杭州念中学了,下雨天可以不在大操场上体育课,改在健身房玩球。同学们起劲地打球,我撑把伞悄悄地溜到健身房后面,隐蔽、清静。我站在法国梧桐树下,叶子尖滴下的水珠,落在伞背上,我心里有一股凄凉寂寞之感,我想念远在故乡的母亲。下雨天,我格外想她,雨给我一份靠近母亲的感觉。‎ 星期天下雨真好。一打上牌,父亲就不再管我了。我可以溜出去看电影,邀同学到家里,爬上三层楼“造反”,进储藏室偷吃金丝蜜枣和巧克力糖。晚上,我可以丢开功课,一心一意看《红楼梦》,父亲不会衔着旱烟管进来逼我背《古文观止》。稀里哗啦的洗牌声,夹在洋洋洒洒的雨声里,给我一万分的安全感。‎ 如果我一直不长大,就可一直沉浸在雨的欢乐中。然而谁能不长大呢?那一年回到故乡,一坐在父亲的书斋中,从书橱里抽一本白香山诗,学着父亲的音调放声吟诵,父亲的音容,浮现在摇曳的豆油灯光里。记得我曾打着手电筒,穿过黑黑的长廊,去给父亲温药。他提高声音吟诗,使我一路听着他的声音,不会感到冷清。可是他的病一天天沉重了,在淅沥的雨中,他吟诗的声音愈来愈低,我终于听不见了。‎ 杭州的西子湖,风雨阴晴,风光不同。雨中徘徊湖畔,凝望着湖面上低斜的梅花,听得放鹤亭中,响起了悠扬的笛声。弄笛的人慢慢走来,低声对我说:“一生知已是梅花。”‎ 我也笑指湖上说:“看,梅花也在等待知己呢。”雨中游人稀少,静谧的湖山,都由爱雨的人管领了。衣衫渐湿,我们才同撑一把伞归来。湖水湖风,寒意袭人。‎ - 24 -‎ 站在湖滨公园,彼此默默相对。于是笛声又起,与潇潇雨声相和。‎ 二十几年了,那笛声低沉而遥远,然而我,仍然依稀听见,在雨中……‎ ‎4.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文章以第一人称为主要叙述视角,将几十年来下雨天所牵动的人事、人情通过“我”的回忆串联起来,真实亲切,给人身临其境之感。‎ B. 作者细致地描写和渲染了丁香、一丈红、大理花、剑兰、木樨花、玉兰花的色香,衬托出父亲端着茶壶在廊下赏雨时的悠然自得。‎ C. 文章通过母亲、四姑、老师在雨天的抱怨、焦虑、狼狈,与“我”在雨天的欢快形成对比,凸显了“我”眼中的雨天的美好和“我”对雨天的喜爱。‎ D. 文章前半部分侧重写童年时的美好生活,情感欢快;后半部分写到雨天思念母亲、怀念父亲,则有一种淡淡的哀愁弥漫于字里行间。‎ ‎5. “我”和母亲对下雨天的感受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要把“我”的“坏心思”(例如多次逃课、希望霉变的谷子越多越好)津津乐道地写进文章呢?‎ ‎6. 文章最后一段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请联系全文简要分析。‎ ‎【答案】4. B 5. 第一问:对下雨天的感觉母亲是“忧”孩子是“喜”。‎ 第二问:①“我”的“坏心思”,不是品质问题,而是小孩子天真好玩的天性的自然流露;②作者写本文时已是成人,同忆童年时光,自然倍感温馨,写这些“坏心思”,也体现了”我”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对父母的思念。 ‎ ‎6. ①结构上,照应前文。文章题为“下雨天,真好”,所写内容都是雨天的事,结尾再写在雨中的回忆.首尾呼应。‎ ‎②内容上写作者依稀听见低沉而遥远的笛声,借此表明自己对美好童年、父母亲情的怀念。‎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小说内容的理解及手法赏析的综合能力。题干问的是“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这属于综合题,既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形象的技巧,也考查故事的情节、主旨和环境。选项B,理解有误,没有“细致地描写和渲染”,主要是白描。原文是这样写的,父亲用旱烟管点着告诉我这是丁香花,那是一丈红。大理花与剑兰抢着开,本樨花散发着淡淡的幽香。墙边那株高大的玉兰花开了满树,树叶上的水珠都是香的,洒了我满头满身。故答案选B。‎ ‎【5题详解】‎ - 24 -‎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及写作目的的分析能力。这类试题一般先要审清题干的要求,然后结合具体的内容进行理解和分析,注意扣住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挖掘。本题题干问的是:“我”和母亲对下雨天的感受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要把“我”的“坏心思”(例如多次逃课、希望霉变的谷子越多越好)津津乐道地写进文章呢?根据对题干的把握和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考生可以结合文本内容进行分析,考生可以抓住原文:母亲皱紧了眉头对着走廊下堆积如山的谷子发愁,几天不晒就要发霉的呀,谷子的霉就是一粒粒绿色的曲。母亲叫我和小帮工把曲一粒粒拣出来。这工作好好玩,所以我盼望天一直不要晴起来,曲会愈来愈多,我就可以天天滚在谷子里拣曲,不再读书了。从院子的矮墙头望出去,一片迷蒙,看样子且不会晴呢。母亲愈加发愁,我却意加高兴了。以上内容就是我和母亲对下雨天不同的感受。根据对文本中写我的坏心思的分析,是为了写我在下雨天感受到的乐趣,也是对童年美好记忆的回忆。‎ ‎【6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分析文段在文本中作用的能力。考生要注意这类试题一般要从情节结构、人物形象塑造、突出主题等角度。本题文段是在文章结尾段落,所以在结构上和开篇写下雨的情节形成了对应。本题题干要求:文章最后一段在结构和内容上中有什么作用?请联系全文简要分析。明确要求从“结构”和“内容”两个角度分析语段的作用。从内容上要注意结合最后一段内容去分析,原文:二十几年了,那笛声低沉而遥远,然而我,仍然依稀听见,在雨中……从内容上看是作者对童年的回忆,同时也体现了对美好记忆的追忆和怀念之情。‎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农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改善生活居住条件的要求日趋迫切。在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同时,必然会引起以农村宅基地为主的建设用地的增加。但长期以来,农村宅基地管理欠完善,“一户多宅”,宅基地面积超标,乱占乱建,房子闲置、浪费,村庄外延等现象十分突出,这不仅给农村宅基地管理带来很多不便,同时也造成了“空心村”“村外村”的问题。‎ 相关资料表明,河北石家庄在2002年6月前有201个“空心村”;到2003年5月,河南省临颍县326个行政村已有三分之一形成“空心村”;浙江省桐庐县窄溪镇莲塘村现有农户320户,全村人口1600余人,空房率达30%,户均拥有宅基地1.6处。“空心村”问题是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时代性。‎ ‎(摘编自李勤、孙国玉《农村“空心村”现象的深层次剖析》)‎ 材料二:‎ - 24 -‎ ‎(资料来源于《人民日报》)‎ 材料三:‎ 王金会代表: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要把环境“护”出来,实现生态好。要重点落实好保护黑土地、推进农业“三减”、综合利用农业废弃物等举措,深入实施绿色兴农战略。其次是要把各种要素“用”起来,实现产能好。大力开展科技联合攻关、推广应用新技术、发展农机推广服务体系,把关注点放在科技兴农上,久久为功。最后是要把涉农产业“融”起来,实现效益好。‎ 王全代表: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青壮年外出务工人员增多,不少农村空心化严重,发展急需人才。现在,越来越多大学生毕业后回到乡村当“村官”,是值得肯定的事情,政府应该给予一定的资金和政策支持,也应制定系统的培养计划,把管理人才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乡村。‎ 陈飘、杨宝玲代表:乡村要发展,离不开乡土风情,不能脱离地域特色空谈发展,必须做好与当地文化和地理条件相符合、相适应的建设规划,不能千篇一律搞“一刀切”,或者搞面子工程,要形成“一村一策、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的特色村寨景观。‎ ‎(摘编自《代表委员热议乡村振兴:乡村振兴需要同“扶志、扶智”相结合》)‎ 材料四:‎ 乡村是传统文化的“源头”,是农耕文明的“载体”。要按照“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要求,保护和开发利用好历史文化村落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入发掘乡村背后的故事和文化基因,运用现代手段,保留原始风貌和生态肌理,保护乡土文化特色,保护乡村社会价值体系和集体情感记忆,打造乡土的、健康的、休闲的、历史的乡村,使乡村成为守望乡愁的重要依托……将乡村建设成为农民群众的精神家园、人文家园、和谐家园。‎ ‎(摘编自龚建文《乡村振兴,要抓好“五个着力”》)‎ - 24 -‎ ‎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以农村宅基地为主的建设用地的增加,可以满足农民改善居住条件的要求,也容易出现“一户多宅”等问题。‎ B. 农村发展急需人才,政府应该在资金上大力支持,并出台相应的政策,让毕业的大学生都到乡村当“村官”。‎ C. 乡村发展必须做好与当地文化和地理条件相符合、相适应的建设规划,创建具有地域性和乡土特色的景观。‎ D. 打造历史文化村落,需要发掘乡村背后的故事和文化基因,保护乡村风貌、传承乡村文脉、留住乡村记忆。‎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十多年来,全国许多地方“空心村”的现象日趋严重,这虽是农村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但也与农村宅基地管理有关。‎ B. 材料二显示,近几年来,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的数量呈逐年减少的趋势,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发挥的作用。‎ C. 为了实现再减少农村贫困人口的目标,今年除了继续贯彻“易地扶贫搬迁”政策,还考虑到农业提质增效与节约水资源的问题。‎ D. 保护乡村就是保护传统文化的“源头”,为此,所采取的保护措施都应该严格使用传统技艺,才能保留原始风貌和生态肌理。‎ ‎9. 实现乡村振兴的着力点是什么?请根据材料三和材料四简要分析。‎ ‎【答案】7. B 8. D ‎ ‎9. ①打造乡村人才队伍。制定相应的政策和培训计划,激励各类人才到农村施展才华;②制定地域特色规划。做好建设规划,注重地域特色,体现乡土风情;③推进乡村文化复兴。珍视历史传承、延续乡村文化脉络,守护乡村文化生态。‎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要求,然后认真阅读文本,锁定答题区间,然后筛选出答案。B项,“让毕业的大学生都到乡村当‘村官’”的理解不正确,“都”太过绝对,不符合材料三中“把管理人才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乡村”的意思。且材料表述为“政府应该给予一定的资金和政策支持”,选项表述不全面。故选B。‎ ‎【8题详解】‎ - 24 -‎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注意认真研读文本,然后将选项与文本内容进行细致的比对分析。D项,“都应该严格使用传统技艺”分析不正确,“都”的说法太过绝对,不符合材料四中“运用现代手段,保留原始风貌和生态肌理”的说法。故选D。‎ ‎【9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归纳和概括原文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筛选主要的信息,并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最后得出答案。据文中信息“乡村要发展,离不开乡土风情,不能脱离地域特色空谈发展,必须做好与当地文化和地理条件相符合、相适应的建设规划,不能千篇一律搞“一刀切”,或者搞面子工程,要形成“一村一策、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的特色村寨景观”可找出出关键词“乡土人情”“地域”“规划”等,从而分析出振兴乡村在“乡土人情”方面的着力点。据文中信息“大学生毕业后回到乡村当“村官”,是值得肯定的事情,政府应该给予一定的资金和政策支持,也应制定系统的培养计划,把管理人才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乡村”可分析出振兴乡村人在才方面的着力点。据文中信息“乡村是传统文化的“源头”,是农耕文明的“载体”要按照“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要求,保护和开发利用好历史文化村落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可分析出振兴乡村在文化方面的着力点。整合以上分析得出答案。‎ ‎【点睛】实用类文本的阅读第一步: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要把握文本基本事实,确定不同文本陈述的角度,分析主体对象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第二步:通读材料,关注细节。整体感知是略读(或粗读)就能完成的任务,而挖掘文本的细节需要精读(细读)。第三步:明确主旨,辨清关系。由于非连续性文本的内在逻辑关系不是很紧密,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确定文本的主旨,分辨材料与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庞籍,字醇之,单州成武人。及进士第。知州夏竦以为有宰相器。预修《天圣编敕》,擢群牧判官,因转封言:“旧制不以国马假臣下,重武备也。今日圣断乃异于昔,臣窃惑焉。若是,则清强者沮矣”。久之,出知秀州,召为殿中侍御史,章献太后遗诰:章惠太后议军国事。籍请下阁门,取垂帘仪制尽燔之。又奏:“陛下躬亲万机,用人宜辨邪正,防朋党,擢进近列,愿采公论,毋令出于执政。”孔道辅谓人曰:“言事官多观望宰相意,独庞醇之,天子御史也。”‎ - 24 -‎ 为开封府判官,尚美人遣内侍称教旨免工人市租。籍言:“祖宗以来,未有美人称教旨下府者,当杖内侍。”诏有司:“自今宫中传命,毋得辄受。”数劾范讽罪,讽善李迪,皆寝不报,反坐言宫禁事不得实,以祠部员外郎罢为广南东路转运使。又言范讽事有不尽如奏,讽坐贬,籍亦降太常博士。寻复官,徙福建转运使。自元昊陷金明、承平,破五龙川,边民焚掠殆尽,籍至,稍葺治之。戍兵十万无壁垒,皆散处城中,畏籍,莫敢犯法。使部将狄青将万余人,筑招安砦于谷旁,数募民耕种,收粟以赡军。元昊遣李文贵赍野利旺荣书来送款,籍曰:“此诈也。”乃屯兵青涧城。后数月,果大寇定川,籍召文贵开谕之,遣去。既而元昊又以旺荣书来,会帝厌兵,因招怀之,遣籍报书,使呼旺荣为太尉。籍曰:“太尉三公非陪臣所得称使旺荣当之则元昊不得臣矣今其书自称宁令或谟宁令皆其官名也于义无嫌。”朝廷从之。‎ 仁宗不豫,籍尝密疏,请择宗室之贤者为皇子,其言甚切。徙定州,召还京师,上章告老,寻以太子太保致仕,封颍国公。薨,年七十六。时仁宗不豫,废朝、临奠皆不果,第遣使吊赙其家。赠司空,加侍中,谥庄敏。‎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太尉三公|非陪臣所得称|使旺荣当之|则元昊不得臣矣|今其书自称宁令或谟宁令|皆其官名也|于义无嫌 B. 太尉三公非陪臣|所得称|使旺荣当之|则元昊不得臣矣|今其书自称|宁令或谟宁令皆其官名也|于义无嫌 C. 太尉三公非陪臣|所得称|使旺荣当之|则元昊不得臣矣|今其书自称宁令或谟宁令|皆其官名也|于义无嫌 D. 太尉三公|非陪臣所得称|使旺荣当之|则元昊不得臣矣|今其书自称|宁令或谟宁令皆其官名也|于义无嫌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进士,指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根据成绩分为三甲,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 B. 群牧判官,是主管国家公用马匹的机构群牧司的判官。‎ C. 致仕,指的是古代官员正常退休,源于周代,汉以后形成制度。‎ D. 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也可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嫔妃。‎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庞籍不畏权贵。庞籍在担任群牧判官时,力阻章慧太后垂帘听政,烧掉垂帘礼仪制度,面对后宫干政,要求杖打内侍,拒绝听从命令。‎ - 24 -‎ B. 庞籍长于吏事。仁宗执政初期,庞籍劝谏皇帝使用人才应当辨明奸邪和正直,防止朋党,提拔近亲大臣,要听取众大臣的意见,不要只听信于执政大臣。‎ C. 庞籍治军有方。庞籍为解决数万士兵军用物资问题,招募百姓就地耕种,以供军粮,戍兵纪律严明,虽分散驻扎在城中,却无一人犯法违禁。‎ D. 庞籍足智多谋。庞籍识破了元昊的外交手段,断定李文贵带着野利旺荣的书信投诚是欺骗,并在青涧城驻扎军队,抵挡敌人大举进犯。‎ ‎13.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数劾范讽罪,讽善李迪,皆寝不报。‎ ‎(2)时仁宗不豫,废朝、临奠皆不果,第遣使吊赙其家。‎ ‎【答案】10. A 11. A 12. A ‎ ‎13. ⑴多次弹劾范讽的犯罪之事,范讽与李迪要好,都扣留没有上报朝廷。‎ ‎⑵这时仁宗身体不适,废朝、临奠都未实现,只配遣使者吊唁并资助其家办理丧事。‎ ‎【解析】‎ ‎【10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本句找出句中名词代词“太尉三公”“臣”“称”“旺荣”“元昊”“书”“宁令”“谟宁令”“官名”“义”,虚词“所”“之”“则”“矣”“其”“也”“于”,“矣”为句末语气词,其后断开,“宁令或谟宁令”为“自称”的宾语,意思是“自称‘宁令’或‘谟宁令’”,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D两项。“太尉三公”为主语,“非陪臣所得称”为谓语,整个句子是判断句,主谓之间要断开,排除C项。再结合本句意思:太尉三公,不是陪臣所能称呼的(官职),假使旺荣成为太尉,那元昊就不能做臣子了。如今他的来信自称“宁令”或“谟宁令”,都是官名,在意义上没有什么疑忌。句子可以断开为:太尉三公/非陪臣所得称/使旺荣当之/则元昊不得臣矣/今其书自称宁令或谟宁令/皆其官名也/于义无嫌。故选A。‎ ‎【11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A项,“‎ - 24 -‎ 根据成绩分为三甲,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说法错误,应该是:根据成绩分为三甲:一甲3人,赐进士及第;二、三甲,分赐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一甲三人,依次是状元、榜眼、探花。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A项,“任开封府判官时,力阻章惠太后垂帘听政”说法有误,应为“出知秀州,召为殿中侍御史”时。故选A。‎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1)中的“数”,多次;“劾”,弹劾;“善”,与……交好;“皆”,都;“寝”,扣留;“皆寝不报”,都扣留没有上报朝廷。(2)中“时”,这时;“豫”,安逸,这里指舒适;“不豫”,不舒适,这里指身体不适;“果”,本义为结果,这里指实现;“不果”,未实现;“第”,只;“遣使”,派遣使者;“吊”,吊唁;“赙”,:拿钱财帮助别人办理丧事;“第遣使吊赙其家”,只配遣使者吊唁并资助其家办理丧事。‎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 24 -‎ 庞籍,字醇之,是单州成武人。考中进士。知州夏竦认为庞籍有做宰相的才能。(朝廷)准备编修《天圣编敕》,(庞籍)升为群牧判官,于是请他人代为转达奏章说:“过去的制度规定臣下不能使用国家所养之马,这是一种重视武备的表现。如今皇上决断不同于过去,臣私下觉得很迷惑。如果这样,那么清廉的官吏就会感到丧气。”很久后,庞籍离开京城任秀州知州,奉召任殿中侍御史,章献太后颁布遗诏:章惠太后参议军国大事。庞籍请求交付阁门,取来垂帘礼仪制度全部烧掉。又上奏说:“陛下亲自处理国家事务,使用人才应当辨明奸邪和正直,防止结交朋党,提拔亲近大臣,要听取众大臣的意见,不要使它取决于执政大臣。”孔道辅对人说:“言事官大多看宰相的眼色,揣摩宰相的意图,唯有庞醇之是天子的御史。”‎ 任开封府判官时,尚美人派遣内侍声称教旨(上对下的告谕)免除工人市租。庞籍说:“宋朝建朝以来,还没有美人声称教旨下达州府的,应当杖打内侍。”命令有司说:“从今以后宫中传命,不要马上接受。”多次因犯罪之事弹劾范讽,范讽与李迪要好,都扣留下来没有上报朝廷,反而说(庞籍上奏)宫禁之事不实,庞籍从祠部员外郎被罢免为广南东路转运使。又说范讽没有将事情全部上奏,范讽因此而贬官,庞籍也被降为太常博士。不久又官复原职,调任福建转运使。自从元昊攻陷金明、承平,攻破五龙川,边境百姓被焚烧掠夺几乎完尽,庞籍到任后,才稍稍修治好。驻守军队十万人却没有坚壁完垒,都分散驻扎在城中,由于畏惧庞籍,没有一人犯法违禁。(庞籍)派部将狄青率领万余人,在谷旁边修筑招安砦,多次招募百姓就地耕种,将收获的粮食作为军需之用。元昊派李文贵带着野利旺荣的书信前来投降,庞籍说:“这其中有诈。”于是在青涧城驻扎军队。数月后,元昊果然大举进犯定川,庞籍召见李文贵进行劝导晓谕,将他遣送走。不久元昊又让野利旺荣修书一封,正值仁宗厌恶战争,于是对元昊进行招安安抚,派遣庞籍回报书信,叫旺荣做太尉。庞籍说:“太尉三公,不是陪臣所能称呼的(官职),假使旺荣成为太尉,那元昊就不能做臣子了。如今他的来信自称‘宁令’或‘谟宁令’,都是官名,在意义上没有什么疑忌。”朝廷听从了庞籍的建议。‎ 仁宗身体不适,庞籍曾秘密上疏,请求选择宗室中的贤俊之士为皇太子,言辞十分恳切。(庞籍)被调往定州,奉诏回到京师,上书朝廷告老还乡,不久以太子太保的职位退休,被封为颍国公。后去世,终年七十六岁。这时仁宗身体不适,废朝、临奠都未实现,只派遣使者吊唁并资助其家办理丧事。追赠司空,加封侍中,谥号“庄敏”。‎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柳宗元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注]①这首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十年(815)柳宗元初任柳州刺史时。柳宗元与漳州刺史韩泰、汀州刺史韩晔、封州刺史陈谏、连州刺史刘禹锡因同属革新派王叔文集团而遭贬。 ②飐 - 24 -‎ ‎ (Zhăn):吹动。③文身:身上刺的花纹。古时南方少数民族的一种习俗。‎ ‎14. 这首政治抒情诗通过登楼所见所感,抒发了诗人哪些感情?请作简要分析。‎ ‎15. 这首诗的中间两联都是写景,很有特色,请结合原诗作简要分析。这些景物描写在诗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14. 抒发了诗人被贬后的一腔孤愤和忧郁难言的苦闷心情,也抒发了对朋友深切怀念之情,同时也对政敌的长期无情迫害提出了强烈的抗议和愤怒的谴责。 ‎ ‎15. 颔联写在城楼上眺望夏天暴雨的景象,既真切,又细致;颈联写山重水曲的远景,想象丰富,一俯一仰,视野各异,上实下虚,情景交融,色彩强烈。起到景中寓情的作用,抒发了无穷的愁思。‎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情感能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本题要求简要分析这首政治抒情诗通过登楼所见所感,抒发了诗人哪些感情。题干首先指出这是一首政治抒情诗,政治抒情诗的创作大多与时代和作者经历、政治态度密不可分。本诗的标题“登柳州城楼”可知是登临之作,因登临而感慨,诗中的注释“遭贬”,首先要有遭贬谪的忧愤苦闷之情。再结合诗中的关键词语“愁思正茫茫”“音书滞”,以及颔联和颈联的景物描写进行分析,即可得出诗歌所抒发的情感。‎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能力。赏析诗句,首先明白诗句表达的意思,然后指出诗句运用的表现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具体内容分析诗句是如何运用该表现手法的,最后点出诗句运用该手法表现了什么情感。本题题目是:这首诗的中间两联都是写景,很有特色,请结合原诗作简要分析。这些景物描写在诗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解答本题首先明确中间两联,也就是颔联和颈联写了什么内容,然后分析其在写景方面的特色,最后点出如此写景有什么作用抒发了什么情感,也就是景物描写的作用。‎ - 24 -‎ 颔联与颈联主要运用了借景抒情或者说寓情于景的艺术手法。颔联表面上好像是在描写夏季的“惊风密雨”侵袭“芙蓉薜荔”的景象,实际上却是暗写朝廷保守势力对革新派的围攻、迫害,用自然物象暗喻世间人事,曲折含蓄;颈联以“曲似九回肠”的江流来比喻诗人百结的愁肠,自然贴切。颔联、颈联在写景角度上有动与静、近与远的不同。颔联描绘风急雨骤中的景象,是近景、动景;颈联描写登楼远眺所见的重岭密林、九曲江流,是远景、静景。这两联写景主要运用远近、动静结合,借助对眼前景色描绘来抒发自己无穷无尽的愁思。‎ ‎【点睛】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 第II卷(选择题80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阿房宫赋》中描写秦始皇喜繁华奢侈,连梁柱上光彩耀目的钉头都比粮仓里的米粒还要多的两句是:__________ ,____________。‎ ‎(2)刘禹锡在《陋室铭》中以“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来借指自己的陋室,抒发自己仰慕前贤、安贫乐道的情怀。‎ ‎(3)杜甫在《登岳阳楼》中描写洞庭湖水浩瀚壮阔,无边无际的句子是: ________ ,______。‎ ‎【答案】 (1). 钉头磷磷 (2). 多于在庾之粟粒 (3). 南阳诸葛庐 (4). 西蜀子云亭 (5). 吴楚东南坼 (6). 乾坤日夜浮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考查默写常见古诗文名篇名句的能力。高考时,以《考试说明》规定的篇目为主,文体侧重于诗歌和散文。完成此类型的题,主要是靠同学们平时的积累,同时也要注意突破关键字(生僻字、通假字、同义异形字、语气助词等),避免错别字的出现。做题时,书写要工整清晰,留意语句的出处和具体的语境(情景默写的方式增加了对学生理解能力的考查,学生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行识记)。如“钉”“磷”“庾”“粟粒”“庐”“蜀”“坼”“乾坤”“浮”,理解字义去记忆。‎ - 24 -‎ ‎【点睛】考查常见的名篇名句默写常常分为三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和记忆同时考查。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另外,较长的句子不能掉字。‎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近日,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的一批垃圾桶有了专属“身份证”。管理部门为辖区内部分餐馆的餐厨废弃物专用桶加装了电子芯片,借助芯片,管理部门得以监控和有效避免餐厨垃圾的去向、来源和这些垃圾半路失踪进入黑作坊的问题。目前,全区已安装“身份证”的商家达到800家。餐厨废弃物经过油水分离、无害化处理等一系列技术环节后,可用于提炼生物柴油、沼气发电等多个领域。我国每年餐厨废弃物产生量高达9000多万吨,是一笔可以再利用的资源,然而废弃物实际处理率不足20%,效率低下的局面,在媒体的广泛科普之下,早已________,为人诟病。另一方面,由于缺乏监管,不法分子________,餐厨废弃物去向“成谜”。通过安装“身份证”,(    ),同时也提升了餐厨废弃物的回收利用效率,变废为宝,产生了理想的经济效益。‎ 采取措施保障食品安全,作为城市管理者,________。面对地沟油猖獗的严峻形势,城市管理者只有换位思考、主动作为,才能________,为老百姓提供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17.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既有效阻止了地沟油、边角料回流餐桌,保障我们安全的舌尖 B. 不仅有效阻止了回流餐桌的地沟油、边角料,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C. 既有效阻止了回流餐桌的地沟油、边角料,保障我们安全的舌尖 D. 不仅有效阻止了地沟油、边角料回流餐桌,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众目昭彰  乘虚而入  义不容辞  推己及人 B. 众目睽睽  乘其不备  当仁不让  推己及人 C. 众目昭彰  乘虚而入  义不容辞  以己度人 D. 众目睽睽  乘其不备  当仁不让  以己度人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24 -‎ ‎ 管理部门得以监控餐厨垃圾的去向、来源,并有效避免这些垃圾半路失踪进入黑作坊的问题。‎ B. 管理部门得以监控餐厨垃圾的来源、去向,来有效避免这些垃圾半路失踪进入黑作坊的问题。‎ C. 管理部门得以监控餐厨垃圾的去向、来源及这些垃圾半路失踪进入黑作坊的有效避免的问题。‎ D. 管理部门得以监控和有效避免餐厨垃圾的来源、去向与这些垃圾半路失踪进入黑作坊的问题。‎ ‎【答案】17. D 18. A 19. B ‎【解析】‎ ‎【1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重点考查语言的连贯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推断。命题者在题干所给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选出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有一定的干扰性,难度适中。D,从语境看,“阻止”的是事情,而不是具体事物,排除B项、C项;从搭配看,“保障”应与“安全”搭配。从逻辑关系看,递进更恰当。排除A项。故选D。‎ ‎【1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成语的正确运用。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众目睽睽:形容在众人注视之下。众目昭彰:大家都看得很清楚。结合“在媒体的广泛科普之下”“为人诟病”分析,选用“众目昭彰”。乘虚而入:趁着对方空虚或疏于防范时进入。乘其不备:趁着别人没有防备时去袭击或侵害。结合“由于缺乏监管,不法分子”分析,选用“乘虚而入”。义不容辞:从道义上说不允许推辞。当仁不让:遇到应该做的事,勇于承当,不推诿、不辞让。结合“采取措施保障食品安全,作为城市管理者”分析,选用“义不容辞”。推己及人:用自己的心思来推想别人的心思,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以己度人:根据自己的心思来衡量或揣度别人。结合“城市管理者只有换位思考、主动作为”分析,选用“推己及人”。故选A。‎ ‎19题详解】‎ - 24 -‎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注意病句的常见类型。命题这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题题型新颖,但是,只是在词语搭配这个考点上设置陷阱,难度不大。画线句有多处语病:“去向、来源”语序不当,排除A项、C项;“监控和有效避免餐厨垃圾的去向、来源和这些垃圾半路失踪进入黑作坊的问题”搭配不当,逻辑关系紊乱,排除D项。故选A。‎ ‎【点睛】做题思路通常是:疏理出句子的主干和枝叶,看成分是否残缺或者赘余,看句子的主要成分(主、谓、宾)之间,句子的枝叶(定、状、补)与中心语之间是否搭配;心里默读,看是否有不同的句式混用,语序是否恰当;综合思考,是否符合逻辑思维,表意是否明确,特别注意常见的错误。‎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再等等看,这四个字是容易让人上瘾的精神毒品。平庸的人只会纸上谈兵,①____,海边绚烂澄澈的日出,②____;西藏墨脱如仙如虚的漫山桃花,只有每年四月风尘仆仆赶去的知音才能一睹美态……不要让理想中的一切,③_____。很多机会,你此刻不去尽力抓、猛力追,错过了,就不知道下次再遇见是什么时候。‎ ‎【答案】 (1). 优秀的人懂得身体力行 (2). 只有起得早的人才能惊鸿一瞥 (3). 止步于“等”这个原地踏步的假动作 (或“止步于等待中”)‎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既考查句子的连贯性,又考查学生对文段的总结概括能力,及文段的推断能力。这段文字的中心话题是“再等等看”,第一处,前面说“平庸的人”的做法,后面说的应是“优秀的人”的做法,“纸上谈兵”相对的应是“身体力行”;第二处,此处应是说“身体力行”的具体做法,“海边绚烂澄澈的日出”与“西藏墨脱如仙如虚的漫山桃花”结构一致,那么此处的句子应与“只有每年四月风尘仆仆赶去的知音才能一睹美态”一致;第三处,前面说“不要让理想中的一切”,后面又说“很多机会,你此刻不去尽力抓、猛力追……”,此处应是说不要让理想中的一切止步于等待中。‎ ‎21.下面是某市干部任免工作示意图,请把这个图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65个字。‎ - 24 -‎ ‎【答案】示例:领导干部要能上能下,坚决把那些为官不正、为官不为、为官乱为的干部撤下去,而把那些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提到领导岗位上来。‎ ‎【解析】‎ ‎【详解】图文转换,要求考生将图表中的信息转换成语言文字信息,但一般不需要也不允许我们进行想象甚至虚构。这类题答题思路是:先看标题,再看画面,不放过图中的文字,然后看图中内容,明确图中寓意指向,最后联想现实,概括答题。本题,题干已经指出本题是“某市干部任免工作示意图”,画面正中有一个椅子和一张桌子,桌子上写着“领导岗位”四个字,在桌子下方有四个字“能上能下”。画面的右面是一个有一个红色向上箭头楼梯,楼梯上有一个头戴官帽的人在向上走,满脸的自信,意气风发,头上有“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换面左面是一个带有绿色向下行标志的楼梯,楼梯上一个头戴官帽,满脸惊慌和不敢,头上有“为官不正”“为官不为”“为官乱为”字样。所以这幅干部任免工作示意图表明:领导干部要能上能下,把那些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提到领导岗位上来,把那些为官不正、为官不为、为官乱为的干部撤下去。‎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将两辆外形完全相同的汽车睁放在相同的环境里,其中一辆车的引擎盖和车窗打开,另一辆则封闭如常。打开的那辆车在3天之内就被破坏得面目全非,而另一辆车则完好无损。实脸人员在剩下的这辆车的窗户上打了一个洞,只一天工夫,所有的车窗都被人打破,内部的东西也全部丢失。‎ 这就是著名的“破窗户理论”。其结论可以归结为: 对于残缺的东西,大家会加大其损坏的程度,因为既然是坏的东西,让它更破一些也无妨。‎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习作例文】‎ - 24 -‎ 守住心灵的第一防线 都台长官王廷相,曾给《松窗梦语》的作者张瀚讲了个故事。一天他乘轿进城,刚好下大雨,一轿夫穿了双新鞋,一开始他小心翼翼的择地而行,后来一不小心,踩进了泥水中,之后,轿夫便“不复顾惜”了。王廷相说:“居身之道,亦犹是耳,倘一失足,将无所不至矣!”由此可见,为了拒绝“无所不至”的灾难,我们必须走好人生的每一步,不要轻易打破生活中任何一扇“窗户”——人生的高贵,在于守住心灵的第一防线。‎ 为什么要守住心灵的第一防线呢?‎ 首先,从人们的心理惯性来看。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对于完美的东西,大家都会不由自主地维护它,舍不得破坏;而对于残缺的东西,人们的态度就截然相反了。著名的破窗理论揭示了“墙倒众人推”的深层心理。‎ 其次,从我们自身来看,因为人们业已产生的心理惯性,因为等而下之的社会评价,因为铄金的众口,可畏的人言,我们常常要为自己打碎的“窗户”,付出极其惨痛的代价。而且,很可能就此一错再错,破罐子破摔,以至——一失足成千古恨。‎ 最后,从哲学上来说,任何的大错、大恶,都有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有了战战兢兢的第一次,很可能就会有心安理得的第二次,习以为常的第三次,理直气壮的第四次……以致于身在恶中不知恶!‎ 为了人高贵地活着,请守好你心灵的第一次!‎ 嗜鱼如命的子产做了相国,有人给他送了一条好鱼。子产坚决不接受。来人很不理解,子产说,我今天接受了你的鱼,将来我就很可能吃不到鱼了。我们可能会问,一个堂堂的相国,接受一条小小的鱼,何至于将来吃不到鱼呢?但子产的智慧就在这里,他明白“祸患常积于忽微”,任何一扇“窗户”的打坏都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如果今天能接受这一条鱼,就意味着明天能接受无数条的“鱼”;而拿了人家的这条鱼,将来人家的“银”鱼、“金”鱼就会照拿不误。如此,行贿的人就会接踵而至,自己的贪欲也会无限膨胀,多年的美好清誉毁于一旦!鉴于此,子产才一定要坚守住心灵的第一防线,以防千里长堤,溃于蚁穴。‎ 还记得寓言中那个说谎的孩子吗?一句“狼来了”的戏语,打碎了他诚信的“窗户”,他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成了一个说谎的孩子,于是,狼真的来了,而人们却不再相信他。最终,孩子遭到了报应。在这个童话的背后,隐藏着这样两个道理:第一,一旦你打碎了人生中的“窗户”,你就可能造成了破窗效应,后果不堪设想。第二,做错任何事,都要为此付出代价,哪怕你是一个不懂事的孩子,哪怕你只是一句玩笑话。‎ 事实也正是如此。‎ - 24 -‎ 如果李白不能守住心灵的傲骨,就不会“安能摧眉折腰侍权贵”的凛然正气,如果于谦不能守住心灵的纯正,就不会有“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壮怀激烈,如果方孝儒不能守住心灵的气节,就不会 有“死即死耳,诏不代草”的慷慨悲歌。‎ 是啊,无论是“故将愁苦而终身”决不随波逐流的屈原,还是“留取丹心照汗青”宁死不屈的文天祥;无论是“勿以恶小而为之”深明大义的刘皇叔,还是“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军纪如山的人民军队,他们共同的选择告诉我们——守住心灵的第一扇窗,是走向高贵的第一步。‎ 当然,不轻易打破人生的任意一扇窗户,不等于就一定能防患未然,坚守住心灵的第一条防线,不等于就一定能守住。那么,一旦打碎了怎么办?如果失守了怎么办?‎ 这时候请一定要记住:亡羊补牢,犹未晚矣,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知耻而后勇,骄傲自大的廉颇,变成了“以国为重、以民为天”的重臣;知耻而后勇,危害乡邻无恶不作的周处,变成了鞠躬尽瘁战死 沙场的英雄;知耻而后勇,一意孤行自私自利的王郅治,变成了幡然悔悟重新为国效力的男篮国手……而 这一切都在于破窗之后的能“补”,失守之后的“追回”。陶潜说得好:失迷途其未远,知来者犹可追! ‎ 为了守住心灵的第一防线,‎ 我们就要做梅花——零落黄泥碾做尘,只有香如故!‎ 就要做胡杨——活一千年不死,死一千年不倒,倒一千年不朽!‎ 就要做苍鹰——为了不做鼠辈的食物,宁肯把自己撕成碎片,葬在浩淼的长空……‎ ‎【解析】‎ 试题分析:新材料作文,审题是关键,而阅读材料又是审题的前提。在阅读过程中,要通过概括材料大意,找出关键语句,确定立意角度,进而提炼出中心论点。‎ 立意示例:‎ ‎(1)走好人生的第一步 ‎(2)善始善终 ‎(3)及时弥补人生的残缺 ‎(4)勿以恶小而为之 ‎(5)量变引起质变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 ‎ - 24 -‎ - 24 -‎ ‎ ‎ - 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