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4.50 KB
  • 2021-06-08 发布

语文卷·2017届贵州省遵义航天高级中学高三第五次模拟(2017-01)

  • 21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6~2017 学年第一学期高三第五次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 (满分:150 分;时间:150 分钟) 出题人: 审题人: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 (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毎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宋人赁房而居有多普遍?看看宋代官员的住房情况就能大致了解。南宋理学 宗师朱熹说,“祖宗朝,百官都无居住,虽宰执亦是赁屋。自神宗置东西府,宰 相方有第”(《朱子语类》卷一二七)。“百官都无居住,虽宰执亦是赁屋”是 不是太夸张了?房产连片的权贵们什么时代都不少,但北宋中期之前宰相、执政 一级的政府大员买不起房确实算不上稀罕事。天禧元年,参知政事陈彭年去世, 真宗临奠,目睹其租住的陋室,叹息不已;寇准一生曾两度入相,一任枢密使, “富贵四十年”,“无田园邸舍”,每次回京觐见只得寄居僧舍或赁宅。(释文 莹《湘山野录·卷下》) 宋代京城人口百万,地价高昂,“尺地寸土,与金同价”(王禹偁《小畜集·李 氏园亭记》);而宋代又冗官畸多,朝廷自然不可能负担所有官员住房问题。除 少数能获得“赐宅”的勋戚权贵及幸运地暂住官宅的臣僚之外,其余的则只能自 己去想办法克服了。职位油水丰厚且“头脑灵活”的,自然不愁买房,而其他的 大多数则只能望房兴叹,赁房而居了。当然,宋代官员赁房而居也并非全是因为 贫困,比如上文所言寇准,奢华一生。究其原因,大概只能从宋代官员任职流动 性或者消费投资观念方面去找了。政府对臣僚们住房问题也不是全然不问,宋廷 曾对无房官员发放过“宅钱”“僦钱”,也就是今天的“房补”。 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农业中分离出来的大批流动人口,包括工商业者、兵 士、游学学子以及大量丧失土地的游民,造就了宋代巨大的房屋租赁需求。有需 求就会有供给,从现存史料来看,宋代房屋租赁市场产业规模确实很大,在城镇 中开设旅店、出租房屋者不计其数。可以说从政府、权贵宗室到普通百姓乃至僧 尼道观,只要有可能,都会投身其中。 宋代政府在房屋租赁市场上扮演着管理者与参与者双重角色。相较于西欧社 会,中国封建国家对社会经济控制程度要强得多,可以说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 产业,政府一般都会直接介入,房地产业自然也不例外。宋代政府手中控制着大 量的房地产资源,其中有相当部分被投入了租赁市场。 宋代房地官产专职管理机构称“店宅务”。它是直属中央政府的专职房地产 管理机构,盈利并非其唯一职责,执行政府政策亦是其重要任务。店宅务在日常 运作中,照顾民生是其必须考虑的问题。曾巩在《隆平集·卷三》提到景德年间, 有官员曾建议增加店宅务房租,真宗以“此乃与民争利”“先帝屡常止绝”为由 拒绝之。宋廷在大雪、大雨等灾后,为照顾民生,一般会要求租房者减免房租。 对于民间房主来说,这样的政令是否能得以执行是很令人怀疑的,真正能较为切 实落实执行的只能是店宅务这样的官方机构。 除店宅务外,还有一些职能部门及地方政府也掌握有部分出租公房,但它们 的主要目的在于取利。宋代地方财源自来就有“系官房廊”一项。在财政经费吃 紧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及其下属机构加强经营创收,补贴经费自然是再正常不过 的事情,而这其中,房产出租比较突出的是学校。宋代办学,经费多靠出租学田、 房廊筹措。宋代军费紧张,部队经商(即所谓“回易”)是常态,而经营房宅邸 店出租就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节选自唐晔《宋代的房产租赁业》,有改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根据朱熹的说法,北宋很多官员在京城都没有自己的住房,尤其是初期,就 连宰相、执政一级的政府高官有的也买不起房子。 B.寇准身居高官,享受富贵四十年,据史料记载,他家并没有购买田地和私房 官邸,每次回京上朝还得寄居僧舍或租房。 C.宋代京城地价高昂,冗官人数又特别多,导致朝廷不可能解决所有官员的住 房问题,所以多数官员只能自己租房而居。 D.宋代政府在房屋租赁市场上扮演着管理者和参与者双重角色。与西欧各国相 比,中国政府一直对社会经济表现出较强的干预性。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宋代官员租房住的原因并不都是贫困,可能还有官员任职流动较频繁,以及 当时人们的消费投资观念的影响等。 B.从现存的史料来看,宋代房屋租赁市场产业规模很大,从政府到普通百姓乃 至寺庙道观,只要有条件出租房屋的都会投身这个市场。 C.宋代政府手中控制着大量的房地产资源,所以政府的直接介入,确保了宋代 房屋租赁市场的稳定,国计民生的问题得以解决。 D.作为房地产管理机构的店宅务,执行政府政策是它的重要任务,此外,通过 租赁市场运作盈利和照顾民生也是管理者要考虑的问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神宗修造“东西府”官宅,还有宋朝廷对无房官员发放“宅钱”,都没有 彻底解决宋代百官的住房问题,多数官僚只能望房兴叹。 B.在出现大的自然灾害之后,宋朝政府会颁布政令要求租房者减免房租,店宅 务这样的官方机构和民间出租房主一般能够执行,只是效果有限。 C.由于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大批流动人口,包括工商业者、兵士、游学者及 丧失土地的游民,共同推高了房屋租赁的需求。 D.宋代的一些职能部门及地方政府掌握有部分出租公房,可以通过出租这些房 屋,解决部分地方财政经费、办学经费以及军费等问题。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12 分)[来源] 陈翰伯:文化的先行者 中国出版界有一位重要人物值得记忆。他重要的标志,不但在后 30 年,也 在前 30 年;不但在政治上,也在文化上。他不但是一位政治的执行者,也是一 位文化的先行者。他,就是陈翰伯。 20 世纪 30 年代,陈翰伯就读于燕京大学。他曾与姚依林、黄华、黄敬等人 一起,参与领导“一二·九”学生运动。那时他们经常在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 的客厅中聚会,讨论时势与未来,陈翰伯也因此与斯诺结下友谊。他曾经陪同斯 诺夫人尼姆·威尔斯到延安,拜见毛泽东、朱德,为他们当翻译。1936 年 7 月, 从燕京大学毕业后的十余年间,陈翰伯作为一位“潜伏”的红色报人,用笔名王 孝风、梅碧华等,写了许多好文章。他的公开身份是记者、编辑,实际上是中国 共产党地下党员。他需要做的是尽最大可能在报纸上登载国民党政府不愿意登载 的消息,撰写社论、时评,婉转地策略地宣传共产党的主张。他不可能不暴露左 派的面目,因而时时刻刻处在危险之中。 1958 年 8 月,陈翰伯奉命出任商务印书馆总经理。他十分注重文化传承的 力量。他上任后首先跑到上海,找寻老商务留下的资料,恢复商务印书馆种种出 版建制,延续“百年商务”文化香火。有趣的是,陈翰伯的这一份苦心,竟然在 他文革时期写的一份检讨书中,清晰地表达出来。“我是复活旧商务的罪人,…… 我一九五九年在上海办事处查了很多材料,这些材料以后都运到北京,我请胡愈 之等人做了馆史的报告,后来就设立了馆史研究室,举办展览会和六十五周年的 纪念。与此同时,我在报纸上发表了很多消息,到一九六二年,在我的招魂纸下, 旧商务这具僵尸,已经可以在光天化日之下散发臭气,毒害人性。”这样的文字, 读来让人心酸。 接手商务印书馆后,陈翰伯总是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了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 化水平,我们该奉献什么,我们能奉献什么。此后 8 年,可谓功勋卓著。汪家熔 曾详细罗列出那个年代商务印书馆出版的重点图书项目:社会科学经典 395 种; 经济学著作 115 种;政治学著作,不算大量提供给中央理论小组的,有 93 种; 历史和历史学 66 种;工具书,包括修订《辞源》,编写《现代汉语词典》《新华 字典》和《俄汉大辞典》等;此外,还有英、法、德、日、西、阿拉伯、越南、 印尼等外语方面的词典、语法书和其他读物。正是这些图书的出版,托起了陈翰 伯作为出版家的历史地位。 说到先行者,是说他做了许多开拓性工作,是一个时代的启蒙者与引路人。 略举两例: 其一,为国家开列辞书建设的书单。1972 年,遭受迫害的陈翰伯从干校调 回北京。1975 年,着手制订周恩来总理在病榻上批准的“中外文辞书出版十年 编辑规划”。那时,很少人相信这个规划能够实现;但是翰伯却固执地认为它可 以实现,因为有人民。陈原回忆那段历史时写道:“1975 年,翰伯抓住这个机会, 要进行一项规模宏大的基础工程。……13 年的实践,证明这项基础工程对于国 家现代化有多么巨大的意义;13 年的事实,也证明翰伯的信心来自人民,是现 实的。” 其二,创办《读书》杂志。《读书》创刊号发表了李洪林的文章《读书无禁 区》。在叫好声中,也引起了数不清的质疑。1981 年 4 月,陈翰伯在亲自撰写的 社论《两周年告读者》中,对这篇文章给予很大支持。文中写道:“我们重申我 们赞成‘读书无禁区,的主张。‘四人帮’垮台后,风沙虽然已过,不敢重开书 禁的还大有人在。当时我们针砭时弊,喊出‘读书无禁区’,深受读者欢迎,我 们非常感激。”《读书》就是这样,触摸时代最尖锐的问题,在社会大势中保持了 自己的领先地位,成为一面旗帜。 (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陈翰伯(1914-1988),中共党员,新闻家、编辑出版家、国际问题评论家。 解放后曾任商务印书馆总编辑兼总经理、人民出版社领导小组组长、文化部出版 局局长、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代局长、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主席等职务。(摘自 “百度百科”) ②在政治运动中,一批学者和翻译家被划为“右派”,丧失了从事研究工作 的权利。陈翰伯曾冒着很大的风险,卷着铺盖到北大“蹲点”,按照拟定的学者 名录一个个寻访。众多“靠边站”的专家学者如朱光潜、贺麟、王以铸得以出山, 担当古典名著的翻译工作。这段经历当时虽未给陈翰伯带来大的影响,但在“文 革”中,陈翰伯没能躲过打击,被批判为“招降纳叛”。(摘自吉祥《陈翰伯是谁?》)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陈翰伯曾作为翻译陪同埃德加·斯诺夫人拜见毛泽东、朱德;大学毕业后, 潜伏在国民党统治区,策略地宣传共产党的主张。 B.陈翰伯在检讨书中,称自己是复活商务的罪人,委婉地陈述自己恢复商务印 书馆出版建制、延续商务文化传承所作的贡献。 C.本文由总到分,按时间顺序安排材料,表现了陈翰伯既是红色的报人,是优 秀的出版家,还是文化的先行者的三方面特点。 D.本文语言平实,选取传主 60 年人生经历中的典型材料,表现了陈翰伯在中国 出版界的重要地位及其政治、文化方面的突出贡献。 5. 陈翰伯是文化的先行者,他的做法有怎样的历史意义?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4 分) 6. 为什么说陈翰伯是中国出版界的一位重要人物?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5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14 分) 在亲爱的人与一头猪之间 王奎山 1982 年我读大四。那年的春节,我领着徐美红一起回乡下过年。徐美红的 爸爸当时是我们省财政厅厅长,一个厅长千金,能看上我这乡下娃,那是因为我 有三篇论文上过学报。徐美红的到来,简直在我们那个村子里刮了一场十二级的 台风。女人们孩子们都挤到我家的院子里来看稀奇,一时间,院子里热闹成了一 锅粥。男人们到底矜持一些,远远地站在那里看、议论。父亲拿着香烟,满面春 风地上前挨个儿给大家敬。大家也不客气,会吸的,当场点着吸了起来;不会的, 就夹在耳朵上。 这是刚刚到家那天的事。此后的几天里,家里也是人来人往像赶集一样,没 个冷清的时候。母亲高兴地说,咱家几十年都没有这样热闹过了。父亲点点头, 说,那是哩,那是哩。 直到年三十下午了,家里才算清净下来。母亲麻利地剁好饺子馅,妹妹和好 面,和父亲三个人包起饺子来。我和徐美红表示要帮忙,被母亲坚决地拒绝了。 于是,我躺在厨房一角父亲平时睡觉的地铺上看书。徐美红也找了一本闲书,懒 懒地靠在我的身上看。这中间,徐美红上了一趟厕所。黄昏时候,饺子包完了。 妹妹说,憋死我了,就往厕所跑。一会儿妹妹就跑回来大惊小怪地喊,猪跑哪里 去了?咱家的猪跑哪里去了?父亲母亲都慌了,忙着往厕所里看,厕所里空空如 也,哪里还有猪的影子?我们这里,厕所和猪圈是在一起的。 突然,妹妹像是想起什么似的,大声说,俺嫂中间上厕所了,肯定是出来的 时候忘记拴栅栏门了。这是极有可能的事。一到乡下,徐美红就暗中朝我抱怨, 啥都好,就是解手太恐怖了,身边那么个东西朝你虎视眈眈的,吓死人了。因此 她匆忙离开时忘记拴栅栏门,以至于让猪跑了出去,这是极有可能的事。母亲忙 给徐美红打圆场,批评妹妹说,你胡说个啥,你嫂出来咋会忘记拴栅栏门!徐美 红也是个实心人,也不知道推卸责任,说,我忘记拴没拴栅栏门了。父亲宽厚地 笑笑,说,我出去找找看,二百多斤重的大肥猪,还能丢了?说罢,父亲就出去 找猪去了。跟着妹妹也说,反正没事,我也出去找找。 天黑透了,四周传来噼噼叭叭的鞭炮声。别人家都在过大年了,我们家却连 灯都没有点,五口人有两口还不知道在什么地方奔波呢。 终于,父亲回来了。停了一会儿,妹妹也回来了。父亲把手一挥,朝母亲说, 烧火吧,不能因为丢了一头猪,就连年也不过了,该咋过还咋过。父亲还特意朝 我和徐美红笑笑,说,丢不了,一头二百多斤重大肥猪,往远处跑,它又跑不动, 肯定就在附近,我明天再去找,保准找得到。 话是这样说,但一家人谁也无法轻松下来。特别是徐美红。因为整个事件极 有可能是她的粗心大意而造成的,所以更显得心事重重的样子,饺子吃了没几个, 就丢下饭碗早早地上床歇息去了。 第二天一大早,父亲就出去找猪了。然后,妹妹也出去了。母亲说,反正我 在家也是闲着,我也出去,多一个总比少一个强。这样,家里就剩下我和徐美红 两个人了,我想起母亲的话,“多一个总比少一个强”,就征求徐美红的意见,要 不我也出去找?徐美红说,谁不让你去了?你去吧,你想去哪儿去哪儿!我有些 尴尬地笑笑,走过去拍了拍徐美红的脑袋,也出去找猪去了。在那样一种特定的 情况下,在亲爱的人与一头猪之间,我只能选择一头猪。我希望徐美红能理解这 一点。 一直找到中午,连根猪毛也没有找到。我垂头丧气地往回走。刚进村,就见 妹妹远远地迎了上来。一看到妹妹脸上灿烂的笑容,我就知道猪找到了。果然, 是父亲在附近的崔庄找到的。原来,头天下午猪跑到人家的包产地里吃麦苗,被 人家赶到自家的猪圈里圈了起来。父亲给人家买了两盒烟,才把猪赶回来的。回 到家里,父亲母亲脸上都是一脸的欢笑。 突然,妹妹发现了一个新情况,说,哎,我嫂哩?又问我,哥,我嫂不是跟 你一块儿找猪去了吗?母亲突然意识到了什么,知道出大事了,像个孩子一样 “哇”地哭了起来。母亲一哭,本来就是孩子的妹妹也跟着哭了起来。父亲虽然 没有哭,眼圈也红红的,对我说,我马上就去国营家借车子,你赶紧到新安店去。 新安店,是京广线上离我们家最近的一个火车站。 7.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作品截取生活横断面,写我和徐美红回我老家过年丢猪找猪的小事,表现了 城市与乡村在环境、观念、处理问题方式等方面的巨大差别。 B.徐美红之所以能看上我这乡下娃,并不是因为有什么爱情,而是因为她觉得 在学报上发表过三篇论文的我有出息,和我结合有美好前途。 C.徐美红的到来在村子里所引起的强烈震动、不会吸烟的乡亲把我父亲敬的烟 夹耳朵上、厕所和猪圈相连等细节描写,表现了乡村的愚昧。 D.年三十下午,母亲、妹妹、父亲包饺子,不让我和徐美红帮忙,丢猪后给徐 美红打圆场,说明他们把来自大城市的徐美红看得格外尊贵。 E.丢猪以后,一家人陷入慌乱,赶紧去找猪,忽略了第一次上门的徐美红;一 气之下,她离开我家,父亲赶紧借车子,让我到新安店去追她。 8.身为厅长千金的徐美红来到乡村过年和离开乡村,分别引起了怎样的反应? 这样写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4 分) 9.作品为什么以“在亲爱的人与一头猪之间”为题?请简要分析。(5 分) 二、古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小题。 成遵,南阳穰县人也。幼敏悟,读书日记数千百言。家贫,勤苦不废学问。 二十能文章。时郡中先辈无治进士业者,遵欲为,以不合程式为患。会杨惠初登 第,来尹穰,遵乃书所作数十篇见之,惠抚卷大喜。至京师,受业于夏镇,遂入 为国子生。元统改元,中进士第,授翰林国史院编修官。至正改元,擢太常博士。 寻拜监察御史。扈从至上京,上封事,言天子宜慎起居,节嗜欲,以保养圣躬, 圣躬安则宗社安矣。言甚迫切,帝改容称善。又言台察四事,帝皆喜纳之。是岁, 言事并举劾凡七十余事,皆指讦时弊,执政者恶之。三年,自刑部员外郎出为陕 西行省员外郎。 五年,丁母忧。十年,迁中书右司郎中。时刑部狱按久而不决者积数百,遵 与其僚分阅之,共议其轻重,各当其罪。未几,无遗事。时有令输粟补官,有匿 其奸罪而入粟得七品杂流者,为怨家所告。有司议输粟例无有过不与之文遵曰卖 官鬻爵已非盛典况又卖官与奸淫之人其将何以为治必夺其敕还其粟著为令乃可 省臣从之。十四年,调武昌路总管。会省臣出师,遵摄省事,于是省中府中,惟 遵一人。乃远斥候,塞城门,籍民为兵,得五千余人,设万夫长四,配守四门, 所以为防御之备甚至,号令严肃,赏罚明当。贼船往来江中,终不敢近岸,城赖 以安。 十七年,升中书左丞。是时,太平在相位,以事忤皇太子,皇太子深衔之, 以为遵及参知政事赵中,皆太平党也。十九年,用事者承望风旨,嗾邓子初等诬 遵与参政赵中等六人皆受赃,皇太子命御史台等官杂问之,锻炼使成狱,遵等竟 皆杖死,中外冤之。二十四年,御史台臣辩明遵等皆诬枉,诏复给还其所授宣敕。 (节选自《元史·成遵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有司议输粟/例无有过不与之文/遵曰/卖官鬻爵/已非盛典/况又卖官与 奸淫之人/其将何以为治/必夺其敕还其粟/著为令乃可 B.有司议输粟例/无有过不与之文/遵曰/卖官鬻爵/已非盛典/况又卖官与 奸淫之人/其将何以为治/必夺其敕/还其粟/著为令/乃可 C.有司议输粟/例无有过不与之文/遵曰/卖官鬻爵/已非盛典况/又卖官与 奸淫之人/其将何以为治/必夺其敕还其粟/著为令乃可 D.有司议输粟例/无有过不与之文/遵曰/卖官鬻爵/已非盛典况/又卖官与 奸淫之人/其将何以为治/必夺其敕/还其粟/著为令/乃可 11.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国子”指国子监,文中指当时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入国子监学习的学生称 “国子生”。 B.“博士”是我国古代的官职名,“太常博士”是太常寺的属官,与现代的学位 “博士”不同。 C.“丁忧”也称“丁艰”,在古代指遭逢父亲母亲的丧事,“丁母忧”是指遭逢母 亲的丧事。 D.“迁”在古代可指官职的调动,多指升官,文中涉及官职升迁的词还有“授”、 “擢”、“升”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成遵聪颖好学,终能脱颖而出。他自幼聪敏颖悟,勤学不辍,苦于当地先辈 中没有研究科举的人,后因受县尹杨惠赏识得以赴京师深造,考中进士。 B.成遵勤于进谏,深受皇上器重。他担任监察御史时,上奏皇上要为国家安定 而保重圣体,皇上深受感动;上奏关于御史台的四件事,皇上都赞赏接受了。 C.成遵守城有方,颇具组织才能。他在调任武昌路总管时,曾代理行省事务, 负责武昌城的防务,因其防御周到,号令严明,江上贼寇始终未敢靠岸。 D.成遵含冤而死,后被昭雪平反。他在任中书左丞时,被皇太子误认为是太平 丞相的党羽,后遭人诬告、受审讯,最终被杖责而死,几年后才被昭雪。 13.把原文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岁,言事并举劾凡七十余事,皆指讦时弊,执政者恶之。 (2)时刑部狱按久而不决者积数百,遵与其僚分阅之,共议其轻重,各当其罪。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14-15 题。 西江月① 【宋】苏轼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 障泥②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 解鞍欹枕绿扬桥,杜宇一声春晓。 【注】①此词为苏轼被贬黄州作。其春夜行蕲水边,过酒家,饮醉,乘月至一溪 桥上,解鞍,枕臂醉卧少休。拂晓,见乱山攒拥,流水淙淙,宛如仙境,书此词 于桥柱上。②障泥:马鞯,垂于马两侧以挡泥土。 14.(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A、“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写词人临溪流,即从马上下来,等不及 卸下马鞯,就欲眠于芳草。既侧面描绘出月下溪景之美,又表现了词人的喜 悦心情。 B、“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一句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琼瑶,本是美 玉,这里指月色;水月交辉,有如晶莹剔透的珠玉,此句传神地写出水月之 静美。 C、“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一句用“解鞍欹枕”这个特写镜头表现出 词人的随意豁达,而“杜鹃春晓”写出空山春晨的喧闹和生机。 D、诗人于拂晓被杜鹃鸟吵醒,见“乱山攒拥,流水淙淙,宛如仙境”,便书此词, 却未写此景,只用“杜宇一声”概之,这是留白写法,让人顿生无限遐想。 E、本词写作者爱惜一溪风月,不让马踏碎溪月,解鞍酣眠直至春晓,描写了一 个醉心自然、随性洒脱、乐观豁达的诗人形象。 15.“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两句精妙,请简要赏析。(6 分) (三)名句默写(5 分) 16.(1)古诗文中常常有以酒为媒介抒发情感的名句,如白居易《琵琶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出被贬而沦落天涯的孤 独与无助的苦闷。 (2)柳宗元曾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 之。”这与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 描述的现象一样。 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 分) ①诚信是日常的诚实和正式交流的信用的合称,即待人处事真诚、老实、讲 信誉,言必信、行必果,一言九鼎....,一诺千金。 ②2000 年初,他成为“北漂”一族,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问蜗居地下室、挣 不到饭钱的艰苦生活,蹉跎岁月....中写出佳作。 ③大学生走出象牙之塔....,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置身坚实的土地.贴近农民的 心,才能真切体会舒适的生活多么来之不易。 ④“互联+生活性服务业”创新试验区的规划建设正有序推进,完成这个任 务,不能自出机杼....,也不能只服务我们本地。 ⑤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虽然老师已退休,不再教我们,但他在许多画展上 不断出现的画作依然给我们以形象的教诲。 ⑥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把项目工作作为经济工作中提纲挈领、纲举目张....的 重要抓手,以此扩大有效投资需求。[来源] A.①②④ B.①⑤⑥ C.②③④ D.③⑤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 分) A.习近平强调,新形势下的火箭军要深刻把握和认识历史使命,增强忧患意识, 加快发展步伐,扎扎实实把战略能力搞上去。 B.我市建设车辆违章查询站的目的是希望司机可以借此契机提高安全驾驶意识, 改变不良驾驶习惯,文明出行,安全出行。 C.阳光从窗子外大把大把洒进来,洒在外公的皱纹上,洒在我的衣褶上,我窝 在那张大大的黄色软椅里,享受着醉人的温暖。 D.晚会上的《华阴老腔一声喊》节目选取了中国传统民乐与西方现代摇滚音乐 相结合为道路,获得了更广泛的受众的喜爱。 19.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 分) 爱因斯坦的左脑特别发达,__①__他总是使用左脑。他分析自然现象的能力 和形成观念的能力非常卓越。__②__有趣的是,他__③__用语言__④__用非语言 (比如图形)进行思考的,__⑤__是以一种跳跃的方式。完成之后,再将它转换成 语言,__⑥__从左脑转到右脑。这就是“思维错位症”。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因为 但 不是 而是 而且 即 B / 并且 不仅 而且 就是 即 C 但是 但 不是 而是 并且 然后 D 因为 并且 不仅 而且 就是 然后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 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字。(6 分) 名由实美,古往今来,莫不如此。 ① ,由李冰父子想到都江堰, 由韩愈想到潮州的韩江韩山,由白居易想到白堤。再看当代,由焦裕禄想到兰考, 由孔繁森想到阿里,由杨善洲想到大亮山,由沈浩想到小岗村。其人已与为之奋 斗的事业交融在一起。或许, ② ,然而,在“建立自我、追求忘我” 的过程中,他们的名,早已口口相传, ③ ,镌刻进历史。名由实美, 这名终归是由人民群众给予的,也只有人民群众的认可才经得起大浪淘沙的考 验。 21、下面是考生“高考志愿填报”步骤图,请把填报步骤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 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 100 个字。(5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60 分) 报载:在四川什邡快递界,一个叫徐璐的女子小有名气,她曾以优异的成绩 考进北京大学新闻专业。身为北大才女,婚后,她却放弃了北京的白领生活,选 择回乡创业,选择做快递,甚至自己还骑车到处送快递。 有人说:如此创业不仅浪费了别人的北大指标,回过头来还抢了普通人的饭 碗,真浪费了四年的大学时光。 也有人说:人人都有选择自己职业的权利,人人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对北 大才女送快递也不必大惊小怪。 还有人说:每个大学生、每个人都可以放下出身和学历的高姿态,平视所有 职业,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 明确文体,完成写作任务。不要套作,不要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高三五模语文答案 1.D 项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这是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的理解和概括能力。D 项,“中国政府一直对社会经济 表现出较强的干预性”扩大范围,“中国政府一直”不当。文章第四节开头说的 是“宋代政府在房屋租赁市场上扮演着管理者与参与者双重角色。相较于西欧社 会,中国封建国家对社会经济控制程度要强得多”。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2.C 项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意的理解能力。C 项,无中生有,“租赁市场的稳定”没有论 及。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3.B 项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B 项,“店宅务这样的官方机构和民间出租房主一般能够执行”有误;曲解原意, 原文倒数第二段说的是“对于民间房主来说,这样的政令是否能得以执行是很令 人怀疑的”。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4.(3 分)B 我们可以从陈翰伯的检讨书中看出他在恢复商务印书馆出版建制、 延续商务文化传承所作的贡献,并不是他要“委婉地陈述自己恢复商务印书馆出 版建制、延续商务文化传承所作的贡献”。) 5.(3 分)①20 世纪 30 年代及以后,陈翰伯用笔名冒着危险写了许多好文章, 婉转策略地宣传共产党的主张。 ②1958 年 8 月,陈翰伯出任商务印书馆总经理后延续“百年商务”文化传承, 出版大量重点图书项目。 ③为国家开列辞书建设的书单,创办《读书》杂志,工作具有开拓性,成为时代 的启蒙者与引路人。 ④解放后历任各出版部门的要职。 (每条 1 分,答出 3 条即可得满分,有道理即可。) 6.(4 分)①工作的开拓意义:陈翰章进行的具有开拓性的规模宏大的基础工 程,对国家现代化具有巨大的意义。(2 分) ②时代的引领意义:陈翰伯赞成“读书无禁区”的主张,敢于破除思想禁区。触 摸时代最尖锐的问题,引领了社会大势。(2 分) 7.(5 分)答 A 给 3 分,答 D 给 2 分,答 E 给 1 分;答 B、C 不给分;B 项,“不 是因为有什么爱情”说法绝对;C 项,“愚昧”说得有些过分,应为“落后”; E 项“一气之下”不妥,徐美红内心有不理解,也有愧疚。) 8.(4 分)①徐美红的到来,引起强烈震动。女人们孩子们都挤到我家的院子 里来看稀奇,男人们远远地站在那里看、议论,家里像赶集一样热闹。家里人更 是高兴,热情招待。 ②徐美红离开,母亲像孩子一样哭了,小妹也跟着哭了起来,父亲红着眼圈让我 去车站把徐美红追回来。 ③开头的“热闹”和结尾家人的遗憾、痛惜的对比(或:开头的“热闹”反衬了 结尾家人的遗憾、痛惜),写出了乡村的闭塞、落后,凸显了乡村和城市生存状 态的巨大差异。(①②各 1 分,③2 分。有道理即可。) 9.(5 分)①从主题表现角度来看,在亲爱的人与一头猪之间,孰重孰轻,城 里人和乡下人有着截然相反的回答,从而突出了城乡所存在的巨大差别。 ②从结构安排来看,徐美红来到乡村过年和丢猪找猪是作品的线索。 ③从读者感受来看,将人与猪放在一起,显得非常滑稽,引起悬念,吸引读者。 (答出 1 条给 2 分,答出 2 条给 4 分,满分为 5 分) 10.B 试题分析:注意句中的“例”为“旧例”,“况”为“状况”。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名师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 这是基础,一般考核较少,大多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还要注 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 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此题注意句中 的“例”为“旧例”,“况”为“状况”。 11.D 试题分析:“授”一般指授职、任命,不表示官职升迁。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 A。 【名师点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宫殿的 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 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这类题目一般错误都比较明显, 如此题“授”一般指授职、任命,不表示官职升迁。 12.A 试题分析:“后因受县尹杨惠赏识得以赴京师深造,考中进士”强加因果。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 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 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有时还涉及到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内 容的角度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手法上注意 手法是否正确,效果分析是否合理。如此题选项 A“后因受县尹杨惠赏识得以赴 京师深造,考中进士”强加因果。 13.(1)这一年,成遵议论时事以及举发弹劾的共有七十多项,全是指责抨击 当时社会的弊端,执政的大臣因此憎恨他。(2)当时刑部长期查办而不能断决 的案件积有数百起,成遵与同僚们分别审阅,共同议论这些案情的轻重,分别判 处相应的罪名。 试题分析:重点词语:“凡”“指讦”“恶”“狱”“当”。 14.C3 分、B2 分、D1 分【B 是借喻,不是借代。C“喧闹和生机”不对,应为“表 现了空山春晨的万籁俱寂”。D“被杜鹃鸟吵醒”无根据,且不合诗歌意境】 15.①侧面描写(或侧面烘托):写月下细浪涟漪层层涌起,空中云朵依稀,侧 面烘托月光朗照,月色美好。 ②借景抒情,通过写景营造出清爽明丽的意境,凸显诗人愉悦之情。 ③叠词,“弥弥”“隐隐”表现了水之盛、云之淡,音律和谐,琅琅上口,声声 悦耳。 ④对仗,“照野”对“横空”,“弥弥”对“隐隐”,“浅浪”对“层霄”,对 仗工整,富于音韵之美。 (每条 3 分,任选两条作答。) 16、(1)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2)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17.D【解析】 ①一言九鼎:语出《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 大吕。”说话有份量。此处误以表示守信用。 ②蹉跎岁月:蹉跎,时间白白过去;形容虚度光阴。此处误以形容“岁月艰难、 艰苦”。 ③象牙之塔:原是十九世纪法国文艺批评家圣配韦批评同时代诗人维尼的话;指 脱离现实的个人幻想的境界,也比喻脱离现实生活的文学家和艺术家的小天地。 也作“象牙宝塔”。使用正确。 ④自出机杼:机杼,本指织布机上的筘,织布时每条经线都要从筘齿间穿过,比 喻心思、心意;比喻写文章、古诗的构思和布局别出心裁、独创新意。此处应改 为“闭门造车”。 ⑤山高水长:像山一样高耸,像水一样长流,比喻人的崇高风度或名誉像山和水 一样永久流传。 ⑥纲举目张:抓住事物关键便可带动其他环节,也比喻文章条理分明。 18.C 【解析】A 项,语序不当,“把握”“认识”两词颠倒顺序;B 项,“目的”“希 望”语意重复,应删掉“希望”。搭配不当:“提高……意识”应该为“增强…… 意识”;D 项,句式杂糅,或说“选取了……的道路”,或说“以……为道路”。 19、A 【①处表原因,②处表转折,③④两处句子构成并列关系,⑤处表递进,⑥处是 对前文句子的解说。】 20、①回望历史②当初他们并没有想到留名③深深地印在人民心上 21 志愿填报分两步:第一步,分提前批次、本科批次与高职(专科)类填好志 愿预填表;第二步到填报点上填报:先凭座位号、身份证号与考生号登录填报系 统,然后按预填表填报,再提交并安全退出,最后打印确认表签名。 22、【试题分析】大致有以下几个立意角度:(1)为北大才女回乡创业而点赞。 徐璐女士曾是北大新闻专业的大学生,按说应该在更高的平台运作,但她或许确 实不能适应北京生活,或许出于家庭的需要返回四川白主创业,但不管哪种原因, 她办的快递业务小有成就,这就说明她找到了适合白己的发展之路、成长之路, 因而应该得到大众的理解和尊重。“鞋子合不合适,只有脚知道。”既然徐女士 自 己无怨无悔,我们外人又何必要大惊小怪、莫名激动,甚至妄加批评、横加指责 呢? (2)为大材小用而惋惜。国家培养一名北大学生需要比普通大学花费更多的 教 育和物质资源,名牌大学毕业生干普通人干的活(如杀猪、卖红薯、送快递), 的确有大材小用和浪费资源之嫌。也许徐女士有自己的实情和苦衷,她选择什么 职 业我们也无权干预,但她的个例不具代表性,不足为训,媒体也不要对此肆 意炒作或推波助澜。 (3)为不顾世俗日光而自主择业鼓与呼。当今时代是“人人出彩” 的美好时代, 只要有真才实学,只要肯真抓实于,就一定能闯出一片天地。北大才女徐璐婚后 放弃北京的都市生活,放下名牌大学生的身段,回到家乡创办快递公 司,这对 当今人们择业动辄“北上广”、生活追求“高大上”的世俗之风是一种挑战;同 时,它也是一面旗帜,昭示人们:学历与择业没有必然联系,全民创业大有 可 为。只要有自己的观点和思考,能够自圆其说即可。上述立意角度都是跳出材料 的,给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之感。在行文中注意结构的清晰,观点的明确,没 有牵强的痕迹。 【参考译文】 成遵是南阳穰县人。幼年聪敏颖悟,每日读书记忆数千言。家境贫寒,但成 遵勤奋刻苦,不废弃学业。二十岁能作文章。当时南阳地方先辈中没有研究科举 的人,成遵准备考科举,因为怕作文不合规范格式而担忧。正好杨惠刚考中进士, 来做穰县县尹,成遵于是抄录自己作的几十篇文章去拜见杨惠,杨惠看后非常高 兴。成遵来到京师后,跟从夏镇学习,于是进入(国子监)做国子生。元统元年, 成遵考中进士,授翰林国史馆编修官。至正元年,提升为太常博士。不久授任监 察御史。随从(顺帝)到上京,用封章上奏,说天子应当注意日常生活,节制嗜 好欲望,以保重圣体,圣体安康那么国家就安定了。言论非常急切,顺帝为之动 容并称好。又奏言关于御史台的四件事,顺帝都高兴地接受了。这一年,成遵议 论时事以及举发弹劾的共七十多项,全是指责抨击当时社会的弊端,执政的大臣 因此憎恨他。三年,由刑部员外郎出任陕西行省员外郎。 至正五年,为母亲服丧。至正十年,改任中书右司郎中。当时刑部长期查办 而不能断决的案件积有数百起,成遵与同僚们分别审阅,共同议论这些案情的轻 重,分别判处相应的罪名。没过多久,就没有遗留的案件了。当时有命令交纳粮 食入官府可以补授官职,有人隐瞒了自己的奸恶罪行而通过交纳粮食获得七品杂 流官,被仇家告发。官府议论交纳粮食补授官职的法令,并没有犯罪不授予的条 文,成遵说:“卖官鬻爵,已经不是盛世该有的制度,何况又把官职卖给奸淫之 人,还将用什么来治理天下?一定要追回给他的敕命,退还他的粮食,并将此写 成法令,才行。”中书省官员听从了这一建议。至正十四年,调任武昌路总管。 正逢行省官员率军出征,成遵代理行省事务,当时行省和武昌衙署中,只有成遵 一人负责。于是他远设哨所,关闭城门,征发百姓当兵,得到五千多人,设置四 个万夫长,分配防守四面的城门,因此防御准备得很周到,号令严肃,赏罚分明 得当。贼寇战船在长江中往来游弋,但始终不敢近岸,武昌城赖此得以安宁。 至正十七年,升任中书左丞。当时,太平任丞相,因为处理事情触犯了皇太 子,皇太子对他极为憎恨,认为成遵和参知政事赵中都是太平的党羽。至正十九 年,当权者秉承皇太子暗示的意思,唆使邓子初等人诬告成遵与参知政事赵中等 六人都接受了赃物,皇太子命御史台等部门官员共同审讯他们,罗织罪名进行结 案,成遵等人最终都被杖责而死,朝廷内外都为他们感到冤屈。至正二十四年, 御史台官员辨明成遵等人全都是被诬陷,皇上下诏并发还原来授予他们的委任 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