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2.00 KB
- 2021-06-08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东城区2019-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统一检测高一语文
一、
阅读《左传•僖公三十年》(节选),完成下面小题。
【经】三十年春王正月,晋人、秦人围郑。
【传】三十年春,晋人侵郑,以观其可攻与否。
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初,郑公子兰出奔晋,从于晋侯。伐郑,请无与围郑。许之,使待命于东。郑石甲父、侯宣多逆【1】以为大【2】子,以求成【3】于晋,晋人许之。
注释:[1]逆:迎接。[2]大:太。[3]成:和解,不打仗。
1. 选文中的[经]指的是“五经”中的《________》。
2. 对文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越国以鄙远 鄙:把……当作边邑。
B. 因人之力而敝之 敝:抛弃。
C. 以乱易整 易:代替。
D. 请无与围郑 与:参加。
3. 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以观其可攻与否 以有尺寸之地
B.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窃以为过矣
C. 君之所知也 臣之所好者道也
D. 吾其还也 杳不知其所之也
- 23 -
4. 根据文意,下列句子括号中补充的内容,不合理的一项是
A. (然)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B. 敢以(亡郑)烦执事
C. (晋)朝济而夕设版焉 D. 许之,使(兰)待命于东
5. 选文最后一段对你全面理解“烛之武退秦师”一事有哪些启发?请结合这段的具体内容阐释。
【答案】1. 《春秋》
2. B 3. C 4. A
5. 要想退秦师,不仅仅只从秦国入手,还可以利用有力的关系瓦解他的同盟,达到退秦师的目的。可利用公子兰跟从晋文公攻打郑国的友谊,来请求晋国退兵。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春秋》是按时间来的,是对历史事件的大略记载。《左传》是对《春秋》里面所记载的某些事的详细描述。《春秋》是中国古代儒家典籍“五经”之一。也是周朝时期鲁国的国史。《左传》相传是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由此可知,文中的[经]指的是“五经”中的《春秋》。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古代职官常识等。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
B项,“敝:抛弃”错误,“因人之力而敝之”的意思是: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所以“敝”的意思是“损害”。B错误。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可用结构分析法,分析该虚词在句中的结构作用,从而推测其意义。
A项,第一个“以”,连词,“来,用来”的意思;第二个“以”,副词,“才”的意思。
B项,第一个“以为”,“把……作为”的意思;第二个“以为”,“认为”的意思。
C项,两个“之”都是助词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 23 -
D项,第一个“其”,副词,“还是”;第二个“其”,代词,“它”的意思,代指宫车。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式。由于古今汉语在语法上的差异,古代汉语中存在与现代汉语整体不同或有局部差异的非一般句式,就是所谓的文言特殊句式。它包括被动句、省略句、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要解答此类型的题,要在积累的基础之上,学会分析句子结构,找出句子与现代汉语句子的差别所在。
A项,“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的意思是:我在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无能为力啊。由此可知,“现在老了”是指“烛之武”,所以省略的是主语“烛之武”,而不是“然”。A错误。
故选A。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解答此题一定要通读文章,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内容,然后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分析,明确表达出观点,只有这样才能围绕观点组织材料,并形成答案。从文本情节引述论据分析,而应该紧密结合文本,并运用文本中的具体情节等进行分析,这样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初,郑公子兰出奔晋,从于晋侯。伐郑,请无与围郑。许之,使待命于东。郑石甲父、侯宣多逆以为大子,以求成于晋,晋人许之”的意思是:当初,郑国的公子兰逃亡到晋国,跟随晋文公攻打郑国,请求不要参加对郑都的包围。晋文公答应了,让他在东部边境等候命令。郑国的石甲父、侯宣多把他接回来做太子,向晋国讲和,晋国允许了。由此可知,烛之武利用晋文公重情义的特点,从晋国接回公子兰,并让他做太子,然后让他去向晋国讲和,晋国允许了,从而分裂了秦晋联盟。秦国退兵,郑国只是面对晋国的话,多少有点希望。没想到,不仅退了秦军,连晋国都撤军了,这是多大的胜利啊。
【点睛】文言虚词,的语法分析法是根据语法知识判别虚词意义,首先将句子主干抽出,划分句子成分,而后看虚词的功能。一般来说,代词充当句子的主语、宾语和定语;副词充当句子的状语;介词往往与名词、代词组合构成介宾短语充当句子的状语、补语;连词在句子中只起连接作用,不作句子的成分,表动态或语气。
翻译:
【经】三十年春天,王朝钦定历法的正月,晋人、秦人围攻郑国。
- 23 -
【传】三十年春季,晋国人入侵郑国,以此来试探郑国是否可以攻打。
九月甲午,晋文公、秦穆公出兵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郑国同时依附于楚国与晋国。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郑国大夫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很危险了!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国的国君,秦国的军队必定撤退。”郑伯同意了。烛之武辞谢说:“我在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无能为力啊。”郑公说:“我不能早早用你,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你也有所不利啊!”深夜,烛之武用绳子吊出城墙,他见到秦穆公,说:秦国与晋国围攻郑国,郑国已明白自己将会灭亡。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邦晋国增加土地呢?邻国越雄厚,您就越薄弱。如果饶恕了郑国,并且把它做为东边大道上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晋惠公)答应把焦、瑕两地给您。可是,晋惠公早晨渡过河去,晚上就筑城来防备您,这是您知道的。晋国,哪里有满足的时候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他所奢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秦穆公很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杞子、逢孙、扬孙守卫那里,自己就回去了。
晋大夫子犯请求出兵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后伤害他,这是不仁义;失去了自己所结盟的力量,真是不明智;利用混乱去改变已有的协调,这并不是威风。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
当初,郑国的公子兰逃亡到晋国,跟随晋文公攻打郑国,请求不要参加对郑都的包围。晋文公答应了,让他在东部边境等候命令。郑国的石甲父、侯宣多把他接回来做太子,向晋国讲和,晋国允许了。
二、文学常识与默写。
6.下列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杜牧是晚唐杰出的诗人、散文家,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与李商隐并称为“小李杜”。
B. 关汉卿是元杂剧“本色派”的代表作家,《窦娥冤》的说白和唱词典雅华丽,深刻地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C.
- 23 -
《聊斋志异》是清代蒲松龄创作的文言小说集,内容主要是揭露嘲讽贪官污吏、恶霸豪绅的嘴脸,赞美纯洁的爱情、友情、亲情等。
D. 《雷雨》暴露了封建大家庭的罪恶,揭示了它所依存的社会必然走向崩溃的历史发展趋势,是中国话剧艺术由发展走向成熟时期的作品。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B项,“《窦娥冤》的说白和唱词典雅华丽”错误,《窦娥冤》的说白凝练而又明白如话,唱词优美而又有节奏。B错误。
故选B。
【点睛】关汉卿,号己斋叟,金末元初大都(今北京)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元曲四大家”之首(余三位是郑光祖、白朴、马致远)。他是一位熟悉舞台艺术的戏曲家,既是编剧,又能登台演出。其戏曲作品题材广泛,大多暴露封建统治的黑暗腐败,表现人民的苦难遭遇和反抗斗争,对元杂剧和后来戏曲的发展有很大影响。《窦娥冤》是关汉卿的代表作,又是我国古典十大悲剧之一。1958年,关汉卿被世界和平理事会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
7.(1)春水初融,春风拂面,让人不禁想起《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为我们描绘的画面:_________,_________。古时,在春天到来之际,人们总是像这样沐浴祈雨,冀望一年的风调雨顺。
(2)《阿房宫赋》中,杜牧通过“_________,_________”将“秦”与“人”并提,强调“人同此心”的道理,对秦统治者的挥霍无度、残民自肥做出了有力的抨击。
(3)《六国论》中,苏洵用“_________,_________,薪不尽,火不灭”准确形象地说明了赂秦的严重危害。
【答案】 (1). 浴乎沂 (2). 风乎舞雩 (3). 秦爱纷奢 (4). 人亦念其家 (5). 以地事秦 (6). 犹抱薪救火
【解析】
【详解】
- 23 -
本题考查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解题时必须注意语意的提醒,从理解内容方面入手,不要死记硬背。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出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沂”“雩”“奢”“事”“薪”。
【点睛】考生默写名句名篇时,容易出现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一时回忆不起来(背诵不出);二是顺序错乱,张冠李戴;三是书写错漏。因此,答题时要沉着认真,要善于借助出处和引导句去回忆,万一一时记不起来,可以先放一放,不要急躁,做完其他题后可能又会突然记起来。答完题一定要反复默念,包括引导句在内,进行“全程回放”,这样,语序不当和书写错漏的问题一般都可以被发现并纠正。
三、名著阅读。(22分)
(一)
阅读下面《论语•学而》中一则,完成下面小题。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选自杨伯峻《论语译注》)
后学者对“无友不如己者”中的“不如”有两种解读:第一种认为是“比不上”,第二种认为是“不类(似)”。
8. 请根据上述两种不同的解读,将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9. 简析这两种不同的解读分别反映了儒家怎样的主张。
【答案】8. 第一种:不要跟比不上自己的人交朋友。第二种:不要跟自己志向不同的人做朋友。
9. 第一种,儒家的主张是:我们不要看不起任何一个人,不要认为任何人不如自己。人与人相交,各有各的长处。
第二种,儒家的主张是:交友需谨慎,交友的最基本原则就是志同道合,正所谓“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道不同不相为谋。
【解析】
【8题详解】
此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赋分点:第一种,无:同“毋”,不要、禁止之意。友:名词作动词用,交朋友。不如:比不上。者:……的人。第二种,无:同“毋”,不要、禁止之意。友:名词作动词用,做朋友。不如:不似,不同。
【9题详解】
- 23 -
本题考查分析理解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通读材料,理解材料的大意,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厘清脉络,明白文章所表达的主旨。其次要对全文有一个整体认识和把握,在对文本准确把握的基础上,联系自己的阅读感受或生活体验,分析评判作者的观点态度。
第一种:“无友不如己”,并不是说不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那是功利之谈,而非圣贤之学。这句话意思是每个朋友身上都有值得自己学习的长处,多看朋友的优点,没有哪个朋友不如自己。我们一般人总爱以己之长度人之短,老是看别人短处,这就难以交到真正的朋友,更谈不上以友辅仁了。
第二种:人们常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的确有一个兴趣、爱好和志向的指向问题,往往是志趣相投的人才会更容易成为朋友,所谓“酒逢知己千杯少”,而志趣不同的人则难以成为朋友,正是“话不投机半句多”。人是社会性的动物,我们需要交际,需要朋友。但交友需谨慎,交友的最基本原则就是志同道合,正所谓“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道不同不相为谋,这便是孔子要告诫我们的。
【点睛】文言文翻译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所谓“直译”就是字字落实,不可凭大意去翻译。所谓“字字落实”,就是在翻译时,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词都落实到译文中去,这是文言文翻译的最基本的要求。“直译为主”是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保证达到“字字落实”这一基本要求的最佳方法。“直译为主”是说对于大多数句子、大多数词语,可以采取直接翻译的方式来进行。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所谓“意译为辅”就是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文句通顺是语言表达的一般要求,凡是语言表达都必须遵从。考生一定要养成推敲语句的习惯。翻译成现代汉语以后一定要读一读,看看是否通顺、流畅。如果不通顺、不流畅,就要对它进行修改、润色,适当的进行意译。
参考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即使学习,所学也不会巩固。要以忠实和诚信为主。不交不如自己的朋友。有了错误就不怕改正 。
(二)
阅读下面《红楼梦》两回的节选,完成下面小题。
[甲]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境 警幻仙曲演红楼梦”节选
(贾宝玉梦中到“太虚幻境”,受警幻仙姑邀请入内宴饮,恳请一游,警幻同意了。)
- 23 -
宝玉喜不自胜,抬头看这司的匾上,乃是“薄命司”三字,两边写着对联道:春恨秋悲皆自惹,花容月貌为谁妍。
宝玉看了,便知感叹。进入门中,只见有十数个大橱,皆用封条封着,看那封条上皆有各省字样。宝玉一心只拣自己家乡的封条看,只见那边橱上封条大书“金陵十二钗正册”,宝玉因问:“何为‘金陵十二钗正册’?”警幻道:“即尔省中十二冠首女子之册,故为正册。”宝玉道:“常听人说金陵极大,怎么只十二个女子?如今单我们家里上上下下就有几百个女孩儿。”警幻微笑道:“一省女子固多,不过择其紧要者录之,两边二橱则又次之。馀者庸常之辈便无册可录了。”宝玉再看下首一橱,上写着“金陵十二钗副册”,又一橱上写着“金陵十二钗又副册”。宝玉便伸手先将“又副册”橱门开了,拿出一本册来,揭开看时,只见这首页上画的既非人物亦非山水,不过是水墨翁染,满纸乌云浊雾而已。后有几行字迹,写道是: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天多因诽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
[乙]第五十二回“俏平儿情掩虾须镯 勇晴雯病补孔雀裘”节选
(生病的晴雯得知平儿丢失的虾须镯是怡红院的坠儿所偷。贾母给宝玉一件俄罗斯国孔雀裘,他穿了去参加宴会。)
晴雯便冷不防欠身,一把将他的手抓住,向枕边拿起一丈青来,向他手上乱戳,又骂道:“要这爪子做什么?拈不动针,拿不动线,只会偷嘴吃!眼皮子又浅,爪子又轻,打嘴现世的,不如戳烂了!”坠儿疼的乱哭乱喊。麝月忙拉开坠儿,按着晴雯睡下,道:“你才出了汗,又作死。等你好了,要打多少打不得?这会子闹什么!……
晴雯方才又闪了风,着了气,反觉更不好了。翻腾至掌灯,刚安静了些,只见宝玉回来,进门就瞎声顿脚。麝月忙问原故,宝玉道:“今儿老太太喜喜欢欢的给了这件褂子,谁知不防,后襟子上烧了一块。幸而天晚了,老太太、太太都不理论。”一面脱下来。麝月瞧时,果然有指顶大的烧眼,说:“这必定是手炉里的火迸上了。这不值什么,赶着叫人悄悄拿出去叫个能干织补匠人织上就是了。”说着,就用包袱包了,叫了一个嬷嬷送出去,说:“赶天亮就有才好,千万别给老太太、太太知道。”
- 23 -
婆子去了半日,仍旧就拿回来,说:“不但织补匠,能干裁缝绣匠并做女工的问了,都不认得这是什么,都不敢揽。”麝月道:“这怎么样呢!明儿不穿也罢了。”宝玉道:“明儿是正日子,老太太、太太说了,还叫穿这个去呢。偏头一日就烧了,岂不扫兴。”晴雯听了半日,忍不住,翻身说道:“拿来我瞧瞧罢!没那个福气穿就罢了,这会子又着急。”宝玉笑道:“这话倒说的是。”说着,便递与晴雯,又移过灯来,细看了一会。晴雯道:“这是孔雀金线织的。如今咱们也拿孔雀金线就像界线似的界密了,只怕还可混的过去。”麝月笑道:“孔雀线现成的,但这里除你,还有谁会界线?”晴雯道:“说不得,我挣命罢了。”宝玉忙道:“这如何使得?才好了些,如何做得活。”
晴雯道:“不用你蝎蝎螫螫的,我自知道。”一面说,一面坐起来,挽了一挽头发,披了衣裳。只觉头重身轻,满眼金星乱迸,实实撑不住。若不做,又怕宝玉着急,少不得狠命咬牙捱着。便命麝月只帮着拈线。晴雯先拿了一根比一比,笑道:“这虽不很像,若补上,也不很显。”宝玉道:“这就很好,那里又找俄罗斯国的裁缝去?”晴雯先将里子拆开,用茶杯口大小一个竹弓钉绷在背面,再将破口四边用金刀刮的散松松的,然后用针纫了两条,分出经纬,亦如界线之法,先界出地子后,依本纹来回织补。补两针,又看看,织补两针,又端详端详。无奈头晕眼黑,气喘神虚,补不上三五针,便伏在枕上歇一会。
宝玉在旁,一时又问:“吃些滚水不吃?”一时又命:“歇一歇。”一时又拿一件灰鼠斗篷替他披在背上,一时又命拿个拐枕给他靠着。急的晴雯央道:“小祖宗!你只管睡罢。再熬上半夜,明儿把眼睛抠搂了,怎么处!”宝玉见他着急,只得胡乱睡下,仍睡不着。
一时只听自鸣钟已敲了四下,刚刚补完;又用小牙刷慢慢的剔出绒毛来。麝月道:“这就很好,要不留心,再看不出的。”宝玉忙要了瞧瞧,笑说:“真真一样了。”晴雯已嗽了几阵,好容易补完了,说了一声:“补虽补了,到底不像。我也再不能了!”嗳哟了一声,就身不由主睡下了。
10. 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注音以及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霁月难逢,彩云易散 ②不用你蝎蝎螫螫的,我自知道。
A. “霁”应该读作qì,“蝎蝎螫螫”意思是大惊小怪。
B. “霁”应该读作qì,蝎蝎螫螫”意思是啰里啰唆。
C. “霁”应该读作jì,蝎蝎螫螫”意思是啰里啰唆。
D. “霁”应该读作jì,蝎蝎螫螫”意思是大惊小怪。
11. 下列对选文[乙]相关内容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晴雯得知小丫鬟坠儿偷了平儿的镯子,怒斥痛责坠儿。袭人不在,晴雯作为怡红院大丫鬟作威作福,令人感到她举止轻狂,性格急躁。
B. 坠儿偷手镯这件事看似一个插曲,实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贾府内部秩序的混乱,为后文“玫瑰露引来茯苓霜”“懦小姐不问累金凤”等事件埋下伏笔。
C. 晴雯最初未参与讨论修补雀金裘,因其正卧病在床,有推给麝月处理之意,也表现出她在宝玉面前坚守自尊,绝不曲意逢迎的个性。
- 23 -
D. 宝玉在晴雯补裘的过程中不时令麝月等人照顾晴雯,又拿衣服给晴雯披上,忙前忙后,由此可见贾政对他“将来酒色之徒耳”的评价不虚。
12. 下列对《红楼梦》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又副册”第一首判词以“霁月”点“晴”,“彩云”寓“雯”,以所描绘的“水墨灞染,满纸乌云浊雾”画面比喻晴雯处境的污浊与险恶。
B. 太虚幻境中的判词和曲词不仅暗示了主要人物的命运,也寄寓着作者对人物的评价和感情,如“多情公子空牵念”就充满惋惜怀念之情。
C. 晴雯精于“界线”手艺,宝钗的丫鬟莺儿善于编织……作者用大观园中婢女们的各具才艺生动地表现了这群女孩子的美丽聪颖、心灵手巧。
D. 晴雯抱病连夜给宝玉织补孔雀裘,这一挺身而出的举动虽然帮了宝玉,也让她的病情加重,这为叙写她深受奴役、积劳成疾而死的结局作了铺垫。
13. 判词中说晴雯“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请你结合选文[乙]的内容予以解析。
14. 《红楼梦》开篇,作者说“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考较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我之上”“又何妨用假语村言敷演出来?亦可使闺阁昭传”,请结合选文及《红楼梦》的其他内容,谈谈你对这番话的理解。
【答案】10. C 11. C 12. D
13. (1)虽然身为下贱,注定一生只能给别人当奴才丫环驱使,但她却从不会因为自己是丫环,或者因为自己生得好,就巴结讨好主子,甚至有非分之想。晴雯最初未参与讨论修补雀金裘,因其正卧病在床,有推给麝月处理之意,也表现出她在宝玉面前坚守自尊,绝不曲意逢迎的个性。
(2)在吃药的晴雯把小丫鬟给骂了一通,主要还是因为她这个人是属于比较直来直往的,也可以看得出她是那种眼里不能容沙子的人,从这里也可以知道晴雯平时应该招了很多人的忌恨。
14. 告诫世人,纵然自己的罪恶已经无可赦免,但他不愿为护己之短而湮没了这些女子的风华,于是作者选择将真事隐去,用虚构的故事演绎出来,也可使得闺阁中那些奇女子的事迹得到彰显传播,借“通灵宝玉”之口创作了《红楼梦》一书,用来悼念和记录自己生命中那些精彩的女性们。
【解析】
【10题详解】
- 23 -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辨识能力。对常用字的易错音形考查得比较多,所以,平时一定要注意对一些常用字的不常见读音和字形的识记,也要注意词语的意思,答题时可以根据词义来辨别,也可以根据词性来辨别,还可以通过掌握的词语意义,或通过分析形声字的形旁来推导这个字的含义,再放到这个词语中去判定是否相符。
“霁月”的读音是“jì yuè”,意思是“指明月”。蝎蝎螫螫:形容人婆婆妈妈,在小事情上过分地表示关心、怜惜。所以“蝎蝎螫螫的意思是啰里啰唆”正确。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鉴赏作品内容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选文[乙]相关内容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
A项,“晴雯作为怡红院大丫鬟作威作福,令人感到她举止轻狂,性格急躁”错误,晴雯作为怡红院大丫鬟怒斥痛责坠儿,主要还是因为她这个人是属于比较直来直往的,她是那种眼里不能容沙子的人,并不是她作威作福,令人感到她举止轻狂,性格急躁。A错误。
B项,“为后文‘玫瑰露引来茯苓霜’‘懦小姐不问累金凤’等事件埋下伏笔”错误,坠儿偷手镯这件事并没有为后文“玫瑰露引来茯苓霜”“懦小姐不问累金凤”等事件埋下伏笔。B错误。
C项,正确。
D项,“由此可见贾政对他‘将来酒色之徒耳’的评价不虚”错误,宝玉的忙前忙后,是因为宝玉觉得这是自己惹的祸,让生病的人为自己担待,心里过意不去,所以就在旁边忙来忙去,并非“酒色之徒”。D错误。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能力。解答此类题时,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
- 23 -
D项,“这为叙写她深受奴役、积劳成疾而死的结局作了铺垫”错误,晴雯那与封建礼教格格不入的个性,最终招致了封建卫道者的诽谤污蔑,从而断送了她美丽青春的生命。所以并不是“深受奴役、积劳成疾而死”。D错误。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了理解文句子含义的能力。体会句子含意的原则:①从词语到句子,即根据句子中的关键词语、词语与词语之间的关系来理解。②从形式到内容,即根据句子的结构特点、修辞手法及句子的语言气势,对它表达的内容来理解与把握。③从篇章到语句,即联系文章主旨来理解句子的真实含意。
她长得风流灵巧,眉眼儿有点像林黛玉,口齿伶俐,针线活尤好,曾为宝玉病补雀金裘。 因娇生惯养,养成得理不饶人的性格,但她却从不会因为自己丫环,或者因为自己生得好,就巴结讨好主子,甚至有非分之想。晴雯是从不屑如此的,既是因为她骨子里没有奴性,不会看轻了自己,更是因为她有心气,不愿意去做一个低眉顺眼的奴才,她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主见,敢说敢做,从不会刻意去讨好逢迎谁。虽然她不想如此,但整个大观园,乃至整个贾府,奴仆阶层各种利益牵连,暗流涌动,晴雯的刚和直,真和洁,不仅没有为她带来更好的前途,反而暗中结了很多仇怨。
在吃药的晴雯还是没忍住把小丫鬟们给骂了一通,更是把蹭进来的坠儿的手给抓住,拿起一丈青就往坠儿的手上一直戳,甚至还骂道说她还要这双手有什么用?只知道去偷别人的东西,不如直接把这双手给戳烂了才好。更是让宋嬷嬷把她从贾府里面赶走,哪怕宋嬷嬷让她和袭人商量之后,再决定坠儿要不要赶出贾府,都没有办法让晴雯改变这个主意,甚至晴雯顶着这个压力都要把她赶走了,为什么她会对坠儿做的这件事情,有这么强烈的一个反应呢?主要还是因为她这个人是属于比较直来直往的,也可以看得出她是那种眼里不能容沙子的人。从这里也可以知道晴雯平时应该招了很多人的忌恨。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解答本题要明确表达出观点。只有这样才能围绕观点组织材料,并形成答案。从文本情节引述论据分析。对于小说情节合理性的探究,绝对不能离开文本而漫无边际地去谈,而应该紧密结合文本,并运用文本中的具体情节等进行分析,这样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 23 -
作者在自序中介绍了自己潦倒半生,已然事无成。然而回首往事时,他发现自己的生命中竟曾出现了不少出色璀璨的女性。自己作为堂堂男儿,却只是仰仗祖德,举止见识与天下纨袴膏粱子弟无异,这一切都与自己生命中那些出众的女性相去甚远,作者念此愧怍惶恐。故编成此书,用以告诫世人,纵然自己的罪恶已经无可赦免,但他不愿为护己之短而湮没了这些女子的风华。于是作者选择将真事隐去,借“通灵宝玉”之口创作了《红楼梦》一书,用来悼念和记录自己生命中那些精彩的女性们。因此,《红楼梦》的性质事实上是部回忆录,记录了作者的一生从繁华到幻灭及至勘破和领悟的过程。虽然没有多高的文才学问,又并不妨碍我用虚构的故事(将真实的东西)演绎出来,也可使得闺阁中那些奇女子的事迹得到彰显传播,还能为读者做一时的解闷儿,开阔与我有共同生活感受的人的眼界,不也是很合适的吗?
【点睛】“重要句子”,是指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关键性语句,它或揭示文章主旨,或表达作者情感,或有着丰富内涵。常见的有如下几类:意蕴丰富的哲理句、揭旨明理的议论句、观点鲜明的抒情句、语意深长的双关句、生动形象的修辞句。
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是一个多灾多疫的国家,中国人很早就对传染病进行了研究,并发现、发明了很多控制传染病的方法。
中国现存最早的医典《黄帝内经·素问》中即讲到了伤寒、温病的防治,而温病中就包括了瘟疫类传染病。该书《遗篇·刺法论》中,还提到了黄帝与华夏中医始祖岐伯的一次对话。
黄帝问:“余闻五疫,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不施救疗,如何可得不相移易者?”岐伯答:“不相染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天牝从来,复得其往,气出于脑,即不邪干。”
黄帝所问大意是,听说各种瘟疫都互相传染,大人小孩无一例外,除了常规治疗以外,如何防止传染?岐伯的观点是,防止各种瘟疫互相传染,要增强免疫力,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抵抗病毒入侵。同时还要避开病毒,不让邪气进入体内。这里虽然没有明确说如何“避其毒气”,但可以想见像今天戴口罩、毛巾捂口鼻都是避毒的有效手段。
这里的“毒气”,其实就是现代已被证明了的细菌、病毒一类的病原微生物。
中国古人喜欢用“气”来表示某种东西。与“毒气”类似的概念还有邪气、异气、杂气、戾气、疠气、疫气等,这些“气”都是人类染病患疾的根源。
- 23 -
明末医学家吴又可对传染之“气”有很深的研究。他在《温疫论》中提出,传染病(瘟疫)是由戾气引起的,“夫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这种“气”无色无味,肉眼看不见,却最易传染人——这很符合病毒的特点。吴又可还认为传染病疫是“邪从口鼻而入”,即可人传人的病疫是通过呼吸道感染的。这是很了不起的发现。
对于传染病的防治,吴又可提出了与《黄帝内经》中相似的观点,即要强健体质,增强自身免疫力,“本气充满,邪不易入;本气适逢亏欠,呼吸之间,外邪因而乘之”。他还提醒人们,要注意饮食,休息好,保持心情舒畅,否则“或遇饥饱劳碌,忧思气怒,正气被伤,邪气始得张溢”。
上述是从个体提出的防范传染病的要求,如果从群体和全社会的角度,中国古人则认为最好的办法是减少外出活动,隔离患者,封锁疫区。这种控制社会传染病的手段,中国在秦汉时已采用。
据《汉书·平帝纪》记载,针对当时的传染病,朝廷采取的办法是——“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舍空邸第”,就是空出房子,将患者集中安置,这样① 可以保证患者不再成为二次传染源,②______可以让患者得到帮助,便于进行集中治疗,这就是中国古代的“医学隔离”措施。这是中国史书中对传染病患者进行医学隔离的最早记载。其历史背景是,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不少地方发生旱灾,并发蝗灾,随之暴发疫情。怎么办?其中重要一点就是,“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虽然这是朝廷作为慈善手段开展的活动,但对防止疫情扩散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此后,“舍空邸第”成为中国古代历朝政府控制传染病的手段,一直到今天,都是人类控制和预防传染病③ 的办法。
15. 文中①-③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A. 既 又 行之有效 B. 不但 而且 立竿见影
C. 既 也 一以贯之 D. 不仅 也 卓有成效
16. 根据文意,下列做法不利于防疫、治疫的一项是( )
A. “本气充满” B. “避其毒气” C. “忧思气怒” D. “舍空邸第”
17. 本文原标题为“隔离,中国人最先使用的防传染手段”,你认为这个题目是否恰当?请结合文本内容阐述理由。
【答案】15. A 16. C
17. 恰当。文章主要从个体和群体两个方面阐述的中国古人防传染手段,个体层面讲的是“避其毒气”,群体方面讲的是“舍空邸第”,都是“隔离”病毒。
【解析】
【15题详解】
- 23 -
本题考查词语的使用。解答词语题,一般从以下地方思考: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三、要注意词语使范围,搭配的对象;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既……也……”表示两个关系当中有一定的先后的顺序;“既……又……”表示前后两个是一个并列的关系的;“不但……而且”和“不仅……也”都表示递进关系。第一空处的句子“可以保证患者不再成为二次传染源”和第二空处的句子“可以让患者得到帮助,便于进行集中治疗”两者之间是并列的关系,所以此处就应该用表并列关系的关联词语“既……又……”。
第三空处,行之有效:实行起来有成效;指某种方法或措施已经实行过,证明很有效用。立竿见影:指在阳光下竖起竹竿,立刻就看到了竹竿的影子。词意指喻行事能马上看到效果或付出能马上得到收获。多用于描述某种具体措施能立刻见效。一以贯之:指做人做事,按照一个道理,从一而终不会改变。卓有成效:形容有突出的成绩和效果,也指做事效率很高,办事方式很有效果。此处的语境是指“舍空邸第”是人类控制和预防传染病实行起来有成效的办法,所以应该用成语“行之有效”。
故选A。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做这种题,通常是先整体把握文意,获取作者的观点或态度;然后对照选项在文中提取相关信息,加以细致比对后判断正误即可。常见错误点和设题类型做到心中有数,表述不一致的未必就是错的,一定要深入细致分析比较,灵活理解变通思考。总之要静下心来耐心地仔细地推敲和琢磨。
由原文“他还提醒人们,要注意饮食,休息好,保持心情舒畅,否则‘或遇饥饱劳碌,忧思气怒,正气被伤,邪气始得张溢’”可知,“忧思气怒”,邪气始得张溢,不利于防疫、治疫。
故选C。
【17题详解】
- 23 -
本题考查探究标题的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主旨看,是否寄托情感,深化主题。其次要结合结构看,重点看首尾段,看它们与标题之间有什么联系。一般而言,题目具有统领全文、贯穿全文、担当线索的作用。然后结合情节看,标题是否有概括故事情节、铺开情节呼应细节的作用。还要结合人物看,明确文中人物的性格特征,看标题与人物形象、性格或命运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以此来看题目是不是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作者情感态度的表达有具体的作用。最后要结合标题本身的效果看,对读者而言,该标题是否新颖精妙,吸引读者。
文章从第一段开始到第八段,讲了中国现存最早的医典《黄帝内经·素问》中关于个体防范传染病的方式是“避其毒气”,最后三段从群体和全社会的角度论述,中国古人则认为最好的办法是减少外出活动,隔离患者,封锁疫区。据《汉书·平帝纪》记载,针对当时的传染病,朝廷采取的办法是——“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避其毒气”和“舍空邸第”都是“隔离”病毒,所以“隔离,中国人最先使用的防传染手段”这个标题使用恰当。
【点睛】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或是情节的高度概括,或是人物性格的突出体现,等等。选择标题作为探究点是命题者的偏好。常见的探究方式有三种:一是侧重标题内容的意蕴探究,二是不同标题的比较探究,三是拟标题的意图。无论是哪种,都要关注两方面:一是标题本身的内容、艺术特点;二是标题与文本(如情节、人物、主旨、环境等)的联系,或就一个角度谈深谈透,或多角度多层次切入。
五、
1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全民阅读活动开展十几年来,我国国民阅读率一直呈上升趋势。与此同时,调查数据显示,手机和互联网已成为成年国民接触媒介的主体,阅读的娱乐化和碎片化特征明显,深度图书阅读行为的占比偏低。纸质阅读“下降”和深度阅读“偏低”,指向了一个由来已久的忧虑,那就是阅读质量。我们不否认消遣式阅读的价值,但更需要倡导有营养的阅读。什么是有营养的阅读?很简单,就是通过阅读给生命增加营养。比如汲取知识、拓宽视野、涵养正气、陶冶情操、丰富思想等等。实现有营养的阅读不外乎两点:一是在阅读内容上,多选择经典的、有价值的,而不能只是为了打发时间,满足于大量碎片化、娱乐化,甚至低级趣味的内容;二是在阅读方式上,静得下心,沉得住气,下得了苦功,而不是浮光掠影,满足于一知半解。
近年来流行“悦读”。确实,有些阅读是很轻松的,但有营养的阅读往往挑战的是知识的盲区,其阅读过程很多时候是不轻松的。尤其一些大部头经典著作,不经过一番苦读,连门都进不了。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讲到三境界,其中“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讲的正是苦读;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第三境界,可以理解为苦读之后的愉悦。
值得注意的是,有营养的阅读与媒介并没有必然联系。一般而言,纸质阅读更容易走向深读,但并不是所有的纸质阅读都是深度阅读;数字化阅读,容易走向无营养,但数字化阅读本身也可以具有高质量。关键还是看选择什么样的阅读内容,采取什么样的阅读方式。
- 23 -
(取材于毛建国《阅读方式各有不同,但有营养的阅读应持之以恒》
请根据文章内容,分条概括作者对“有营养阅读”的认识。
【答案】(1)有营养的阅读是指通过阅读汲取知识、拓宽视野、涵养正气、陶冶情操、丰富思想等给生命增加营养。(2)有营养的阅读在阅读内容上,要多选择经典的、有价值的;在阅读方式上,要静得下心,沉得住气,下得了苦功。(3)有营养的阅读过程很多时候是不轻松的,往往挑战的是知识的盲区。(4)有营养的阅读与媒介并没有必然联系。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方法有(1)整体阅读语言材料。把握语言材料的内容要点,即明确文中透露的信息点。(2)根据题干要求,对照语言材料进行搜索阅读,查找与题干相对应的信息源,辩别真伪,筛选所需信息。(3)在阅读的过程中理清文章的结构和作者的思路,将文章前后进行比照、勾连,归纳出文章大意。这是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操作过程。整体感知的直接体现就是对文章内容的概括,概括准确是整体感知正确的表现,是深入解读的基础。整体感知的环节,对以往“字词句篇、语法修辞面面俱到”,“肢解式的模式分析”是一次革命,也是“学生主体地位”理念的贯彻与落实。
由原文“什么是有营养的阅读?很简单,就是通过阅读给生命增加营养。比如汲取知识、拓宽视野、涵养正气、陶冶情操、丰富思想等等”可知,有营养的阅读是指通过阅读汲取知识、拓宽视野、涵养正气、陶冶情操、丰富思想等给生命增加营养;由原文“实现有营养的阅读不外乎两点:一是在阅读内容上,多选择经典的、有价值的,而不能只是为了打发时间,满足于大量碎片化、娱乐化,甚至低级趣味的内容;二是在阅读方式上,静得下心,沉得住气,下得了苦功,而不是浮光掠影,满足于一知半解”可知,有营养的阅读在阅读内容上,要多选择经典的、有价值的;在阅读方式上,要静得下心,沉得住气,下得了苦功;由原文“确实,有些阅读是很轻松的,但有营养的阅读往往挑战的是知识的盲区,其阅读过程很多时候是不轻松的。尤其一些大部头经典著作,不经过一番苦读,连门都进不了”可知,有营养的阅读过程很多时候是不轻松的,往往挑战的是知识的盲区;由原文“值得注意的是,有营养的阅读与媒介并没有必然联系。一般而言,纸质阅读更容易走向深读,但并不是所有的纸质阅读都是深度阅读;数字化阅读,容易走向无营养,但数字化阅读本身也可以具有高质量”可知,有营养的阅读与媒介并没有必然联系。
【点睛】
- 23 -
高中语文文本阅读答题小技巧:1.概括每一段的段落大意,特别注意每一段的第一句和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基本上这就是文章的中心。2.看标题,先将文章大致看一下,然后去看题目,带着问题去找答案。这样比较有针对性,目标明确。3.不管是题目还是文章都要将关键字圈起来,特别是时间,概括性词语例如:几乎,大概,一般,全,都,凡是这类词。4.找出文章表程度的词语例如:总共 、基本、大致、最。5.找出有逻辑性的关联词例如:表转折,表因果,分层分类,举例子,并列或递进6.文章反复出现的句子 ,特别注意跟文章一样的句子,因为有可能张冠李戴。
六、任选一题作文。
19.苦读经典,最终“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可谓苦尽甘来。苦与乐既是相对的,又是可以互相转化的。请以“谈苦乐”为题,写一篇议论文。不少于700字。
【答案】例文:
谈苦乐
读书,有的人认为是痛苦的,有的人认为是快乐的,那么读书到底是快乐的还是痛苦的呢?
不爱喝咖啡的人,说咖啡苦涩,爱喝咖啡的人,说咖啡浓香,为什么会有两种体会呢?吾曰:心境不同。
古人读书有“头悬梁,锥刺骨”的人,也有“凿壁偷光”的人,他们是苦读书的典范,既然读书是痛苦的,那么为什么他们还要苦读下去呢?原因就是他们知道读书的乐趣所在,在苦读书中寻找读书的快乐。
著名作家冰心老人有一句话是“好读书,好读书,读好书”阐述就是读好书的快乐。一本好书,也许他思想好,也许他文学性强,为人们所喜爱,读这类书一般人是可以感受到快乐的。可以从中吸取别人的人生经验,学习别人的思想,赏析文章的文学性,这些都是很快乐的,所以,从这方面讲,读书是快乐的。
目前,许多中学生厌恶读书,他们一想到读书就会困,一拿起书本就想睡,甚至有些中学生不仅讨厌读课外书,而且还讨厌读课内书,表现为厌学,最后导致学习成绩下降,考试不及格,前途渺茫啊!那么他们为什么会厌学呢?原因就是他们只看到了读书的痛苦,而享受不到读书的快乐。读书的快乐与痛苦是共存的,只有痛苦而没有快乐和只有快乐而没有痛苦的读书都是不存在的,只要读书的态度端正,就一定会在经历一番痛苦后感受到快乐。
读书的时候,无论是难读的字词,艰深的字眼或是作者过高的文学性都会让我们感到痛苦,但我们一定要坚持住。古人云:“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们只有在“逆水”中勇往直前,才不至于“不进则退”。
- 23 -
读书之后,对读书的感悟,对自身为人处事的启示或是从中获取的知识都会让我们感到快乐。而且书读的越多就越快乐。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们只有在读的书数量达到一定程度后,才可以在“下笔”是“如有神”。
因此,我认为,读书有其痛苦和快乐,在痛苦之后有快乐,在快乐背后也有其痛苦的过程。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写作文的能力。
审题:本题是命题作文。命题作文,一般是指出题者给出一个既定的题目,要求应试者根据这个给定题目进行写作。本题以“提示语+命题”的形式出现,通过导语或提示语,为考生在审题和选材上作出了一定的引导,同样有较大的开放性和自由度。本题材料讲的是苦读经典,经典开始读的时候是苦的,但是苦尽甘来,最终获得快乐。读书是苦,但苦后过之后便是乐,读书这样,生活亦如此。任何事情都有苦与乐,苦与乐既是相对的,又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我们要正确面对生活中的苦与乐。可以由此立意,谈谈生活中的苦乐感受。
立意:
(1)读书的苦与乐;
(2)学习中的艰辛与快乐;
(3)人生终会苦尽甘来;
(4)要正确面对苦与乐。
素材:
(1)鸟儿不停地迁移,沿途的风景有多么美,只有那些勤劳的鸟儿自己知道;庄家收成了,玉米的味道有多么香甜,只有辛勤播种的人自己能够体会。努力学习,热爱读书,需要的是勤奋与坚韧,其中的快乐,只有真正喜欢读书的人才能够真正体会。读书,若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埋首于书堆中,苦心研读的话,这时候,所有书本的东西,不是讨厌就是可恶。在这种情况下,读起书来定是苦不堪言。
(2)数学,大概是世界上最叫人既爱又恨的了,也使人最领略到读书的苦与乐。解一道复杂的数学题,弄得焦头烂额,仍不得其解,那时的光景必是心烦意乱,可是如果在刻苦钻研下,答案一旦被解了出来,又是一番眉飞色舞,喜形于色的形象。想一想,假如没有开始的焦头烂额,又怎么会有后来的眉飞色舞呢?所以不要因为有时尝到了读书的痛苦,而放弃读书。只要坚持,只要努力,只要有勇往直前的精神,读书一定能使你走向成功,一定会令你感到其乐无比。
- 23 -
(3)“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我们渴望的是获得知识,付出点代价算什么。当然求知是艰苦的,但当我们把用心血得来的知识用在建设祖国的四化业上,为国家的富强,人民的幸福做出贡献,岂不是非常快乐吗?
(4)“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耕耘就得付出一定的代价。没有那含辛茹苦的“耕耘”,哪能领会到甜入心田的收获?知识的海洋原来不是风平浪静。要想获得真知,就必须扬起奋发的风帆,努力拼搏,这一定是很苦的。在它面前,我们是畏难怯步,还是搏击进取?前者当然不会在事业上有成就,更不会领会到学习的乐趣;而后者则会领略到知识的芬芳,迎来“梅花扑鼻香”的丰硕成果。想想你取得的每一点进步吧,哪一点不是经过辛勤的劳动所得到的!
结构层次:文章开篇指出由于心境的不同,有的人认为读书是痛苦的,有的人认为读书是快乐的。举古人读书“头悬梁,锥刺骨”和“凿壁偷光”的例子,论证了在苦读书中寻找读书的快乐;引用冰心老人的话,阐述了读书是快乐的;通过分析中学生厌恶读书,阐述了读书的快乐与痛苦是共存的;文章接下来又从读书时和读书之后两个方面来阐述了读书的苦与乐。文章结尾点题:读书有其痛苦和快乐,在痛苦之后有快乐,在快乐背后也有其痛苦的过程。
【点睛】命题作文审题时可以抓题眼,把握表意重心。文章表意的重心就是最能体现文章中心的关键性词语,只有抓住了关键性词语,才能体现文章的特色,写出更好的作文。
20.读书、读人、读世界……人生就是一个“读”的旅程。请以“悦读”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记述你“读”的经历,表达对“读”的感悟。不少于700字。
【答案】例文:
悦读
打开一本书,世界便大了,心亦豁然开朗。
七年前的那个下午,窗外雨水涟涟,一如我心底的泪,滴打着屋前芭蕉。“一个女孩,读点书就行了,不用再上学了!”父亲的话惊雷般时时炸响耳畔。
抑郁中,随手翻开一本书,几行字句随意而来。“今手泽如新,而墓木已拱,悲夫!昔萧绎江陵陷没,不惜国亡而毁裂书画;杨广江都倾覆,不悲身死而复取图书。岂人性之所著,死生不能忘之欤?或者天意以余菲薄,不足以享此尤物耶?抑亦死者有知,犹斤斤爱惜,不肯留在人间耶?何得之艰而失之易也!”由于断章取义,不知其所以然,但其中的“或者天意以余菲薄,不足以享此尤物业?”于我竟是那么贴切,于是我重读此文,迫不及待。读罢方知,当年易安居士的无奈和失落历经千年穿越山川,如今复加于我身上。她为着遗失的文物古籍,我为着失却的读书学习。因为身有同病之苦,所以我惜她怜她,其实又何尝不是惜己怜己呢。
- 23 -
正在悲伤之时,我瞥见老师送我的一本书,它仿佛在向我招手,我踱步过去,拿起来好好地端详一番。她,一个乱世女神,我为她的魅力深深折服。但历史大多只记住了她的“人比黄花瘦”和载不动许多愁的双溪蚱蜢舟,给她定为慢词代表,留给后人一个愁绪满怀的凄凉嫠妇形象。刚开始,我仿佛看到渐入暮年的她,孤守一冷清小院,依门北望,秋风扫着缤纷落叶在门前盘旋。慢慢地,她告诉我:的确,她是愁苦的,但她的愁少有离愁,多的是“北人不惯起来听的”家恨国愁;她是忧虑的,她忧己更心忧天下。“木兰横戈好女子,……但愿将相过淮水”她心灵深处的抗争和呼喊,一点不亚于名臣宗泽病危时拥被坐而喊的“过河!”但是,她看到的只是偏安都城的虚假繁华、岳飞的含恨离去和民族义士们的血泪呼喊;她看到的只是“才藻非女子事”堂而皇之的出现在那个孙性女子的墓志铭上,由爱国大诗人陆游亲手书写,并大赞其好。她无话可说,环顾女界无同类,再看左右无相知,其中凄凉她只好一个人独自咀嚼。没有放弃,她以心抗世化愁为美。“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其中真情大志,直须千年品评。“秋风秋雨愁煞人”,她终于等来了自己的知音,只是,时光荏苒,一去已经三千多年了。
现在回想,我之何幸,在无奈苦闷之际,能遇上千年前的乱世女神,能一“睹”她的迷人魅力;我之何幸,在即将绝望之时,能和千年前的乱世美神对话,知道了有一种生活叫抗世。
诚然,我家贫寒,可比之于三千年前那个乱世,这是多么的微不足道;“女子读书无用”的余毒较之于千年前的那个时代,亦是那么的不值一提。李清照,在那个动荡昏暗的年代,尚可以黄花般瘦弱的身子与世抗争,让自己超俗。我,没有理由就此放弃。
窗外雨已停,我收拾好书包,也收拾好心情,回到了学校。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写作文的能力。
审题:本题是一篇命题作文。命题作文文题中一般都有关键词,这些词就是所谓的“题眼”。把握住题眼,也就抓住了文章要突出的重点,了解了写作要避免的误区。同学们写这篇作文时,要根据这个题目确定与之相关的写作思路,这是写好本文的关键。读书能知晓人生之难,体味天地之大,寂寞而不孤,受苦而不悲,受创而不馁,受宠而不惊,如闲云野鹤,保持着一种雍容雅怡,潇洒达观的境界。读人,可以了解人的善与恶,优点与缺点,鞭策自己,提升自我,当一个真正有内涵的人。读人时,要学会宽容,要学会大度,由此才能读到一些有益于自己的东西,才能读出高尚、快乐和幸福。读世界也可以理解为读社会,人要生活,就离不开社会,竞争是社会的主旋律,要感知竞争的残酷,从而激发出自我奋斗的动力来,来保证生存,促进发展。人生就是一个“读”的旅程,不管读什么,都会有一定的感悟,可以就自己读的感悟立意。
- 23 -
立意:
(1)读书可以知晓人生;
(2)读书可以陶冶情操;
(3)读人可以鞭策自己;
(4)读人可以提升自我;
(5)读世界可以激发奋斗的动力。
素材:
(1)有的人,在面对你倾诉深情的时候,语言的表述像流淌一条清亮、甜美的大河,而在河床底下,却潜藏着一股暗流。你读他时,千万别憎恨他。因为凡是以虚伪为假面来欺骗别人的人,人前人后活得也挺艰难,弄不好还会被同类的虚伪所惩罚,你应该体谅他的这种人生方式,等待他的人性回归和自省吧。
(2)有的人,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愿意把伞借给你。而下雨的时候,他却打着伞悄悄地走了。你读他时,千万别埋怨他。因为他自己不愿意被雨淋着(况且是人家的雨伞),也不愿意分担别人的困难,你能说什么呢?还是自己常备一把伞吧。
(3)拉开书幕,领略远古的幽幽文化,学习彩虹横跨时空。是你披荆斩棘,依然笑傲人生,聆听到水滴花开的声音。学会煮书,就是把书读透彻了,更严格的来讲,就是字斟句酌,每一个字都有自己的理解,把别人的知识在自己的脑中生根发芽,最终归为自己的。
(4)相信居里夫人大家都不陌生吧,她凭着对知识的不懈追求,终于成为“镭的母亲”。居里夫人小时候经常在书中“沉醉不知归路。”在中学时,正是因为她读书全神贯注,把问题钩进腹中消化,成绩才能名列前茅。凭着她从小养成的顽强的毅力、良好的自制力以及极强的求知欲,终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因而万古流芳。所谓一份耕耘,一分收获,正是如此,居里夫人付出了自己的汗水,让它融进了知识源泉,使得泉水永不干涸源源不断。要想成功,每个人都可以,贵则贵在勤与恒。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在书的海洋中,你们可以尽情遨游,编制梦想。信手拈来一本书,将它消化于囊中,洗涤心灵上的尘埃,做一个真正睿智的人。像夫人一样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人已经很少了。成长不可无书,只有在溢满书香的世界里,才会有成功者的出现。
结构层次:文章记叙了我七年前的一段人生经历,通过读了两本书,使我找到了人生的方向,继续上学学习知识。“女子读书无用”的余毒较之于千年前的那个时代,亦是那么的不值一提。李清照,在那个动荡昏暗的年代,尚可以黄花般瘦弱的身子与世抗争,让自己超俗。我,没有理由就此放弃。
- 23 -
【点睛】命题作文和话题作文虽然不是同一概念,但二者有交叉的地方。有些命题本身就是话题,这样的命题与话题作文,二者立意完全相同。而有些命题就不能仅仅把它看作话题,因为它已经是作者的观点或主张了,这样的命题作文,立意必须严格服从题目的指向(作文的标题也不得改变)。话题作文,尽管话题即观点,但也可以反过来立意,评分标准中对这样的立意是认可的,只要它符合“在话题范围内”的要求。
- 23 -
相关文档
- 湖北省武汉市钢城第四中学2019-2022021-06-0827页
- 安徽省合肥九中2019-2020学年高一2021-06-0814页
- 浙江省金华市曙光学校2019-2020学2021-06-0814页
- 江苏省南通市启东中学2019-2020学2021-06-0829页
- 福建省龙海市第二中学2019-2020学2021-06-0814页
- 【语文】河北省邢台市2019-2020学2021-06-0815页
- 2018-2019学年黑龙江省齐市地区普2021-06-0819页
- 四川省宜宾四中2019-2020学年高一2021-06-0816页
- 2019-2020学年四川省泸县五中高一2021-06-0816页
- 山东省枣庄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2021-06-08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