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76.93 KB
- 2021-06-08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复习要点
掌握主观概括题的阅读与答题要领。
一、请认真研读江苏卷近三年文言文主观概括类试题,回答下列问题。
年份
篇目
相关原文
试题
参考答案
考生现场答案
2014年
《答严厚舆秀才论为师道书》
①若乃名者,方为薄世笑骂,仆脆怯,尤不足当也。
②仆才能勇敢不如韩退之,故又不为人师。
③苟去其名,全其实,以其余易其不足,亦可交以为师矣。
请简要概括作者拒绝做严生老师的原因。(4分)
不愿承担老师之名,实际才能不足以做老师,可以互相学习。(答出一点1分,两点3分,三点4分)
2015年
《欧阳伯和墓志铭》
①为人纯实不欺,内外如一,淡薄无嗜好,而笃志好礼,刻苦于学。
②又尽能传授古乐钟律之说。
③
欧阳发在治学方面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4分)
勤奋刻苦,广泛涉猎,刨根究底,分门别类,学以致用。(一点1分,答出四点得满分)
不治科举文词,独探古始立论议,自书契以来至今,君臣世系,制度文物,旁至天文地理,无所不学。其学不务为抄掠应目前,必刮剖根本见终始,论次使族分部列,考之必得,得之必可用也。
2016年
《家传》
①少不肯临池学书,字丑拙,试有司,辄不利。遂输粟入太学。
②友人以经书题相商。
③公一见,抚掌称大妙,洗卷更置丹铅。《易经》以大父拟元。
根据文中张汝霖的科举经历,概括当时科举考试的相关特点。(4分)
考生书法的优劣对考试成绩有影响;可捐纳财货进入太学;考题出自经书;考官的喜好直接决定考试结果。(一点1分,答出四点得满分)
1.认真研读题干及参考答案,圈出题干关键词语,你有什么发现?请举例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都要求“概括”,重点考查对内容的概括能力。
(2)“概括”有两种:一种是概括原因,如2014年高考题;另一种是概括特点,包括传主的个性特点及相关的文化常识概括。
(3)一般都在全文内概括,且阅读要精细。如2016年高考题。
(4)答案要点全而细,分值4分,一般为一点1分。
2.比较考生现场答案与高考题参考答案,你发现考生现场答案存在哪些问题?请结合现场答案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答题要点不全。2015年、2016年的现场答案都距离参考答案四个要点甚远,可见对这种题型要点多、分值小的特点认识不够。
(2)定不准阅读区间,以致要点不准。如2015年现场答案第③点“志向远大”不是“治学”内容里面的。
(3)使用原句答题。如2016年第②点,题干要求是“概括”,原则上要用自己的语言才可以。
(4)不会转换答题角度。如2016年第①点,原文是否定性说法,转换成答案要换成肯定性说法。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并体悟江苏卷主观概括题的特点和要求,力避考生现场答案中存在的问题。
菜园院佛殿记
曾 巩
庆历八年四月,抚州菜园僧可栖,得州之人高庆、王明、饶杰相与率民钱为殿于其院成,以佛之像置其中,而来乞予文以为记。
初,菜园有籍于尚书,有地于城南五里,而草木生之,牛羊践之,求屋室居人焉,无有也。可栖至,则喜曰:“是天下之废地也,人不争,吾得之以老,斯足矣。”遂以医取资于人,而即其处立寝庐、讲堂、重门、斋庖之房、栖客之舍,而合其徒入而居之。独殿之役最大,自度其力不能为,乃使其徒持簿乞民间,有得辄记之,微细无不受。浸渐积累,期月而用以足,役以既。自可栖之来居至于此,盖十年矣。
吾观佛之徒,凡有所兴作,其人皆用力也勤,刻意也专,不肯苟成,不求速效,故善以小致大,以难致易,而其所为,无一不如其志者,岂独其说足以动人哉?其中亦有智然也。若可栖之披攘经营,捃摭[注]纤悉,忘十年之久,以及其志之成,其所以自致者,岂不近是哉?噫!佛之法固方重于天下,而其学者又善殖之如此。至于世儒,习圣人之道,既自以为至矣,及其任天下之事,则未尝有勤行之意,坚持之操,少长相与语曰:“苟一时之利耳,安能必世百年,为教化之渐,而待迟久之功哉!”相薰以此,故历千余载,虽有贤者作,未可以得志于其间也。由是观之,反不及佛之学者远矣。则彼之所以盛,不由此之所自守者衰欤?与之记,不独以著其能,亦愧吾道之不行也已。曾巩记。 (选自《唐宋八大家合集》卷十七)
注 捃摭:采取,采集。
作者认为佛法的智慧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勤奋努力,专心致志,认真扎实,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答出其中四点即可)
参考译文
庆历八年的四月,抚州有个菜园僧,法名可栖,得到同州人高庆、王明、饶杰等人一起出资,率领民众在他的院子里建成了佛殿,把佛像安放在里面,然后过来要我写文章来作纪念。
起初,菜园在尚书省有登记,在城南五里有块土地,但是地里长满了草木,牛羊随意践踏,想找个能住人的房子,都找不到。和尚可栖来到这里,却高兴地说:“这是世间荒废的土地,世人都不来争抢,我得到这里用来养老,这就足够了。”于是靠行医从世人那里收集资金,然后靠近这个地方建立起寝庐、讲堂、重门、斋庖等房舍和客房,于是召集他的门徒住进去。唯独佛殿的工程量最大,他估计自己的力量完不成,于是让他的门徒拿着簿册到民间化缘,一有收入就登记在上面,再小的施舍也没有不接受的。慢慢积累,满一月后费用凑够,工程得以完成。从可栖来到这里居住(到现在),一共十年了。
我看佛教徒们,凡是要做什么事情,他们这些人都是勤奋努力,专心致志,不肯马虎完成,不追求做得快,所以善于由小成大,变难为易,而他们所做的,没有一件不如他们心愿的,哪里只是他们的说词足以打动人呢?这其中也有智慧使然啊。像可栖这样辛苦经营,一点一滴详尽细致地选择累积,忘却十年时光的漫长,而达成他的志向,他能做到的原因,难道不近似这个道理吗?啊!佛法原本正被天下人推重,而学习佛学的人又这样善于耕耘。至于世间的儒生,学习圣人的道理,他们自以为已经学到了本事,等到他们出任天下之事,却一点没有勤勉的心志、坚持不懈的节操,老少聚集在一起议论:“不过图一时的好处罢了,怎么能希望传世百年,达到教化的熏陶,获得久远的功效呢!”用这样的想法相互熏染,所以经过了一千多年,即使有贤者出现,也不能在这种环境中实现志向啊。由此看来,反而比不上佛家学者坚持长久了。那么他们佛家兴盛的原因,不正是儒家所固守的衰落了的原因吗?为他们写这篇记,不只是用来彰显他们佛家的才能,也是为我们儒家之道不再通行而惭愧罢了。曾巩记。
一、通读全文,准确确定有关信息文字
文言文主观概括题重在考查考生读懂原文的能力。要答好该题,关键在读。如何读呢?
1.通读全文
通读全文时着眼于整体理解,不必拘泥于个别字句。在这个过程中,圈点勾画做标记是必要的。例如在主要人物姓名下标上着重号以示强调,给相关的人物编上代号以便理顺人物关系,在表示时间顺序的词语下画上波浪线以便明确事件发展过程等;在出现“变化”
(包括人物官职升迁、地点转移、事件发展、时间推移等)处尤其应做上特殊标记。通读全文时做标记,不仅能帮助我们快速理顺文章思路,尽快把握文章大意,在解题时也会发挥重要的提示作用,最起码节约了回头找情节的时间。此外,最好按人物的一个个小故事给文章分层次,分清是何人在何时、何地、何职做了何事(起因、经过、结果)。这样才能使文章的主要内容在自己的脑中顺序化、网络化,才能信手拈来。
2.借题解文
文言文在字词上的障碍不可否认,读懂还是有很大难度的。好在命题者间接地帮了考生,这个帮助就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这一道选择题。这道题全用现代汉语来表述文言文的内容,四个选项加起来,90%的信息是正确的,而且那个设置的陷阱也是很小很小的一个错误点,根本不影响考生对文章大意的摄取。这是命题者留下的一条捷径、一把钥匙,考生一定要抓住,在正式做题前,先阅读此题文字。
3.细心筛选
概括的基础是筛选,而筛选特别要细心,因为大部分信息是散见于文本中的,很少有集中的;再者,文言语言简练、概括,一不小心,就会漏选。如2016年的主观概括题,其中一个要点就在原文“友人以经书题相商”中,它点明了科举考试的内容,不少考生没有注意到这几个字。
二、熟悉主要题型答题要点
1.概括原因题
题干给出结果,要求筛选概括出具体原因,这种据果溯因是江苏卷首考主观简答题的题型。答这类题,要注意“一果多因”,要找出各种原因,有人物自身原因,有他人原因,还有社会环境原因等;答好后可用“因果检验”法来检视答案是否正确。
即时小练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禹之决江水也,民聚瓦砾。事已成,功已立,为万世利。禹之所见者远也,而民莫之知。故民不可与虑化举始,而可以乐成功。
子产始治郑,使田有封洫,都鄙有服。民相与诵曰:“我有田畴,而子产赋之。我有衣冠,而子产贮之。孰杀子产,吾其与之。”后三年,民又诵之曰:“我有田畴,而子产殖之。我有子弟,而子产诲之。子产若死,其使谁嗣之?”使郑简当民之诽訾也,而因弗遂用,则国必无功矣,子产必无能矣。舟车之始见也,三世然后安之。夫开善岂易哉!
魏攻中山,乐羊将。已得中山,还反报文侯,有贵功之色。文侯知之,命主书曰:“群臣宾客所献书者,操以进之。”主书举两箧以进。令将军视之,书尽难攻中山之事也。将军还走,北面再拜曰:“中山之举,非臣之力,君之功也。”
当此时也,论士殆之日几矣,中山之不取也,奚宜二箧哉?一寸而亡矣。文侯,贤主也,而犹若此,又况于中主邪?
魏襄王与群臣饮,酒酣,王为群臣祝,令群臣皆得志。史起兴而对曰: “群臣或贤或不肖,贤者得志则可,不肖者得志则不可。”王曰:“皆如西门豹之为人臣也。”史起对曰:“魏氏之行田也以百亩,邺独二百亩,是田恶也。漳水在其旁,而西门豹勿知用,是其愚也。知而弗言,是不忠也。愚与不忠,不可效也。”魏王无以应之。明日,召史起而问焉,曰:“漳水犹可以灌邺田乎?”史起对曰:“可。”王曰:“子何不为寡人为之?”史起曰:“臣恐王之不能为也。”王曰:“子诚能为寡人为之,寡人尽听子矣。”史起敬诺,言之于王曰:“臣为之,民必大怨臣,大者死,其次乃藉臣。臣虽死、藉,愿王之使他人遂之也。王曰:“诺。”使之为邺令。史起因往为之。邺民大怨,欲藉史起。史起不敢出而避之。王乃使他人遂为之。水已行,民大得其利,相与歌之曰:“邺有圣令,时为史公。决漳水,灌邺旁。终古斥卤,生之稻粱。”魏襄王可谓能决善矣。诚能决善,众虽喧哗,而弗为变。
(选自《吕氏春秋·乐成》)
作者感慨“夫开善岂易哉”的原因有哪些?结合全文概括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老百姓可与乐成,难与虑始;②力排众议、知人善任的贤君少。
参考译文
当禹疏导江水的时候,人们却堆积瓦砾加以阻挡。等到治水的事业完成,功业建立以后,给子孙万代带来了好处。禹目光远大,可是人们却没有谁知道这一点。所以,不可以跟普通的百姓商讨改变现状、进行创业开拓的大事,却可以跟他们享受成功的快乐。
子产开始治理郑国时,让田地有沟渠疆界,让城邑、鄙野有规定的服色。人民一起怨恨地唱道:“我们有田亩,子产征军赋。我们有衣冠,子产收赋税。谁要杀子产,我们去帮助。”三年之后,人民又歌颂他说:“我们有田亩,子产让它增五谷。我们有子弟,子产对他们施教育。子产如果死了,还有谁能继承他?”假使郑简公面对人民的诽谤非议,就不再任用子产了,那么国家一定无所成就,子产一定无法施展才能了。舟、车开始出现的时候,人们都不习惯,过了三代人们才感到习惯。开始做好事难道容易吗?
魏国攻打中山国,乐羊为将。乐羊攻下中山国以后,回国向魏文侯报告,显出夸功骄傲的神色。文侯察觉到了这一点,就命令主管文书的官吏说:“群臣和宾客献上的书信,都拿来进上。”主管文书的官吏搬着两箱书信进上来。文侯让乐将军看这些书信,书信都是责难攻打中山国这件事的。乐将军转身退下几步,向北再拜说:“攻下中山国,不是我的力量,是君主您的功劳啊。”
乐羊攻打中山国的时候,议论的人对这件事的危害一天比一天严重了,假使文侯相信了群臣宾客之言,认为中山国不可取,那么,哪里用得着两箱书信呢?只需一寸长的书信就足以让乐羊失去功劳了。文侯是贤明的君主,臣下尚且如此,更何况一般的君主呢?
魏襄王跟臣子们一起喝酒,喝到正畅快的时候,魏襄王为臣子们祝酒,让臣子们都能得志。史起站起来回答说:“臣子有的贤明有的不肖,贤明的人得志可以,不肖的人得志就不可以。”魏襄王说:“让群臣都像西门豹当臣子那样。”史起回答说:“魏国分配给人民土地,每户一百亩,邺地偏偏给二百亩,这说明那里的土地不好。漳水在它的旁边,可是西门豹却不知利用,这说明他很愚蠢。知道这种情况却不报告,这说明他不忠。愚蠢和不忠,不可效法。”魏襄王无话回答他。第二天,召来史起问他说:“漳水还可以灌溉邺的田地吗?”史起回答说:“可以。”魏襄王说:“你何不替我去做这件事?”史起说:“我担心您不能做啊。”魏襄王说:“你如果真的能替我去做这件事,我全都听你的。”史起恭恭敬敬地答应了,并对魏王说:“我去做这件事,那里的人民一定非常怨恨我,严重了会弄死我,次之也会凌辱我。即使我被弄死或被凌辱,希望您派其他人继续完成这件事。”魏襄王说:“好吧。”派他去当邺令。史起于是去邺开始了引漳工程。邺地的人民非常怨恨史起,想要凌辱他。史起不敢出门,躲了起来。魏襄王就派别人最终完成这一工程。水流到了田里,人民大大受益,一起歌颂他说:“邺地有贤令,此人是史公。引漳水,灌邺田。古来盐碱地,能长稻和谷。”魏襄王可说是能对善行做出决断了。如果(君王)真能对善行做出决断,那么即使众人喧哗,也不会因此而改变。
2.概括人物思想品格或行为特点题
概括分析人物思想品格或行为特点,并不是现代文阅读尤其是小说阅读的专利,在文言文阅读理解中,它也司空见惯,2015年江苏卷第9题就是一个人物行为特点概括题。概括分析的方法同现代文的基本一致:
①从文中直接找出词语来概括,②从文中所写的具体事件来概括,③从其他人物或作者的评价中概括。
组织答案时,要特别会用描写人物思想品格类词语,如诚实、勇敢、思维敏捷等;要概括出多重特征;语言要简练。
即时小练2
(2016·上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①
羊祜,字叔子,泰山南城人也。博学能属文,美须眉,善谈论。郡将夏侯威异之,以兄霸之子妻之。举上计吏,州四辟从事,皆不就。夏侯霸之降蜀也,姻亲多告绝,祜独安其室,恩礼有加焉。
②帝将有灭吴之志,以祜为都督荆州诸军事,镇南夏,甚得江汉之心。吴石城守去襄阳七百余里,每为边害,祜患之,竟以诡计[注]令吴罢守。于是戍逻减半,分以垦田八百余顷,大获其利。在军常轻裘缓带,身不被甲,铃阁以下,侍卫者不过十数人,而颇以畋渔废政。尝欲夜出,军司徐胤执棨当营门曰:“将军都督万里,安可轻脱!将军之安危,亦国家之安危也。胤今日若死,此门乃开耳!”祜改容谢之,此后稀出矣。
③每与吴人交兵,克日方战,不为掩袭之计。将帅有欲进谲诈之策者,辄饮以醇酒,使不得言。吴将邓香掠夏口,祜募生缚香,既至,宥之。香感其恩甚,率部曲而降。祜出军行吴境,刈谷为粮,皆计所侵,送绢偿之。每会众江沔游猎,常止晋地,若禽兽先为吴人所伤而为晋兵所得者,皆封还之。于是吴人翕然悦服,称为“羊公”,不之名也。祜与陆抗相对,使命交通,抗称祜之德量,虽乐毅、诸葛孔明不能过也。抗常病,祜馈之药。抗服之无疑心,人多谏抗,抗曰:“羊祜岂鸩人者?”
④祜女夫尝劝祜有所营置,令有归戴者,祜默然不应,遂告诸子曰:“人臣树私则背公,是大惑也,汝宜识吾此意。”
(选自《晋书·羊祜传》)
注 诡计:奇计。
依据②③两段相关事迹,概括羊祜的主要品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有眼见,识大局;深得军心;以德服人,做人光明磊落;真诚待人,宽容大量。
参考译文
羊祜,字叔子,泰山南城人。博学能写文章,须眉漂亮,善于谈论。郡中的将领夏侯威认为他不同一般,把哥哥夏侯霸的女儿嫁给他。向上推荐他做计吏,州中四次征辟他做从事,都不就职。夏侯霸投降西蜀之后,姻亲大多与之绝交,唯有羊祜安顿他的家室,恩爱礼遇有加。
晋武帝有灭吴的打算,任命羊祜为都督荆州诸军事,羊祜率军镇守南方,深得江汉一带百姓的爱戴。东吴石城的守军距襄阳地界七百余里,每每造成边境的麻烦,羊祜对此很忧虑,最终用计策使吴国解除了守备。于是晋国戍边巡逻的士兵减少了一半,所减士兵用来垦荒八百余顷,大获其利。羊祜在军中常常穿轻便宽松的衣服,不穿战甲,府第卫士不过十几人,然而也常因出外打猎钓鱼而荒废政事。一次欲夜间出游,军司徐胤手持长戟挡住营门说:“
将军都督万里疆域,哪能这样轻心放纵!将军的安危,也就是国家的安危。除非我死了,今夜此门才得开。”羊祜脸色一变,向徐胤道歉,此后很少出游了。
每次与吴人交战,总先约定好日期才交锋,不做那些突袭的事。部下将帅中有献狡诈计策的,羊祜就给他们喝好酒,使献计者醉不能言。吴将邓香到夏口抢掠,羊祜派人将他生擒,然后加以宽慰放回。邓香感激羊祜恩德,便率领自己的军队投降。羊祜有时行军到吴国境内,在田里割谷作军粮,每次都算出谷的价值,送一些绢给田主作为赔偿。每次聚集众人在江汉一带边境游猎,总不进入吴境,打猎时如有吴人射伤的禽兽逃到晋境又为晋人所捕获的,都原样送还给吴人。于是吴人心悦诚服于羊祜,称“羊公”,不呼其名。羊祜与陆抗两军对垒,使者来往不断,陆抗称赞羊祜德高望重,即使乐毅和诸葛亮也不能超过。陆抗曾经害病,羊祜送药给他。陆抗毫无疑心就吃了,很多人劝陆抗不要服这药,陆抗说:“羊祜怎会用毒药害人呢?”
羊祜的女婿劝羊祜购置些田产家业,也好卸官后有所归宿,羊祜当时没有答话,事后告诉子女们说:“作为人臣,经营私业就违背公事,这是很糊涂的做法,你们应记住我这些话。”
3.概括作者观点题
对于议论类文言文,作者往往围绕一个中心来展开内容或阐发观点,因此,把握文本中心内容,尤其是作者观点是考查的重要内容。因为议论类文言文读起来难度大,尤其是文中的议论语句,其说理及其方式和层次更难把握。为此,先要明白议论针对的人或事,这些人或事是议论的基础;再者要注意议论的层次及语气;最后要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表述时要清晰、明白。
即时小练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或问:“为文宜何师?”必谨对曰:“宜师古圣人。”曰:“古圣人所为书具存,辞皆不同,宜何师?”必谨对曰:“师其意不师其辞。”又问曰:“文宜易宜难?”必谨对曰:“无难易,惟其是尔。”如是而已,非固开其为此,而禁其为彼也。
夫百物朝夕所见者,人皆不注视也,及睹其异者,则共观而言之。夫文岂异于是乎?汉朝人莫不能为文,独司马相如、太史公、刘向、扬雄为之最。然则用功深者,其收名也远。若皆与世沉浮,不自树立,绝不为当时所怪,亦必无后世之传也。足下家中百物,皆赖而用也,然其所珍爱者,必非常物。夫君子之于文,岂异于是乎?今后进之为文,能深探而力取之,以古圣贤人为法者,虽未必皆是,要若有司马相如、太史公、刘向、扬雄之徒出,必自于此,不自于循常之徒也。若圣人之道,不用文则已,用则必尚其能者,能者非他,能自树立,不因循者是也。有文字来,谁不为文?然其存于今者,必其能者也。顾常以此为说耳。(选自韩愈《答刘正夫书》)
韩愈在回答“宜何师”时提出了哪些重要看法?试作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学习对象应以古圣贤为师;②文章内容不应因袭陈词,重在学习圣贤的思想;③选文方面不要过分关注难易,要力求准确;④思想方面要有创见,要有自己的特点。
参考译文
如果有人问我:“做文章应该效法谁?”我一定会郑重地回答道:“应该效法古代圣贤。”如果又问:“古代圣贤所写的书保存下来的很多,文辞各不相同,该效法谁的呢?”我一定会郑重地回答道:“应该效法他们的思想,而不是效法他们的文辞。”如果再问:“做文章应该写得简易还是繁难?”我一定会郑重地回答道:“千万不要把简易的故意写得繁难,只要这样就行了。”如此罢了,绝不是极端地提倡文章一定应该这样写,坚决禁止文章一定不能那样写。
早晚都能看到的各种东西,谁也不会去关注它们;当看到那些异乎寻常的东西,人们就会一起观赏谈论。文章难道和这不同吗?汉朝人没有不会写文章的,但也只有司马相如、太史公、刘向、扬雄文章做得最好。那么可以说,下的功夫深的,名声就传得远。如果都顺从世俗随波逐流,没有建立起自己的见解,即使不被当代的人责怪,也一定不会流传到后世。您家中的各种物品,都是日常离不了要使用的,但其中你所珍爱的,肯定不是寻常的东西。那么君子做文章的道理,难道和这有什么不同吗?现在的那些要写文章的晚辈后生们,能够深入探求努力获取,以古代圣贤的做法为法则,虽然说不一定人人都要这样做,一定要像司马相如、太史公、刘向、扬雄那样的人才出现,必定是出自这样做的人,绝不是出自按部就班的人。至于圣君治国之道,不用文士也就罢了,要是重用文士,一定会看中那些有真正才能的人,这种才能不是别的,就是能够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不因循他人说法的人啊。自从出现文字以来,谁不写文章呢?但是能够保存到现在的,一定是能提出独到见解的啊。所以我经常把这个道理讲给别人。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予读史所载子贡事,疑传之者妄,不然,子贡安得为儒哉?夫所谓儒者,用于君则忧君之忧,食于民则患民之患,在下而不用,则修身而已。
当尧之时,天下之民患于洚水,尧以为忧,故禹于九年之间三过其门而不一省其子也。回之生,天下之民患有甚于洚水,天下之君忧有甚于尧,然回以禹之贤而独乐陋巷之间,曾不以天下忧患介其意也。夫二人者,岂不同道哉?所遇之时则异矣。何忧患之与哉?夫所谓忧君之忧、患民之患者,亦以义也。苟不义而能释君之忧、除民之患,贤者亦不为矣。
《史记》曰:齐伐鲁,孔子闻之,曰:“鲁,坟墓之国。国危如此,二三子何为莫出?”子贡因行,说齐以伐吴,说吴以救鲁,复说越,复说晋,五国由是交兵。或强,或破,或乱,或霸,卒以存鲁。观其言,迹其事,仪秦轸代,无以异也。嗟乎,孔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以坟墓之国而欲全之,则齐、吴之人,岂无是心哉,奈何使之乱欤?吾所以知传者之妄,一也。于史考之,当是时,孔子、子贡为匹夫,非有卿相之位、万钟之禄也,何以忧患为哉?然则异于颜回之道矣。吾所以知其传者之妄,二也。坟墓之国,虽君子之所重,然岂有忧患而谋为不义哉?借使有忧患而为谋之义,则岂可以变诈之说亡人之国,而求自存哉?吾所以知其传者之妄,三也。子贡之行,虽不能尽当于道,然孔子之贤弟子也,固不宜至于此,矧曰孔子使之也。(选自王安石《子贡论》)
1.文章第三段中,作者指出的“传者之妄”有哪三点?请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转嫁灾祸,制造战乱;②忧君之忧;③用奸诈说辞使他国灭亡,保全自己。
参考译文
我读史书上记载的子贡的事,怀疑它虚妄不实,否则,子贡怎么会被称为儒者呢?所说的儒者,被国君任用就以国君之忧为忧,为百姓做事就以百姓之患为患,处在下层不被任用,就加强自身修养。
尧的时候,百姓苦于洪水,尧为此事忧虑,所以禹在九年时间里三次从自家门前路过却一次也没有到家看望孩子。颜回生活的时代,天下百姓的忧患比洪水还厉害,天下君王的忧愁比尧还要多,然而颜回以拥有禹一样的才德却在陋巷里独得其乐,天下的忧患竟然能影响不到他的心志。这两个人,难道他们的道义主张不一样吗?只是所处的时代不同而已。为什么还要有忧虑呢?以国君之忧为忧,以百姓之患为患,也要坚持道义啊。如果不符合道义,即使能解君王之忧,能除百姓之患,贤德的人也不肯去做。
《史记》中记载说:齐国攻打鲁国,孔子听说了,说:“鲁国,行将覆亡的国家。国家危急到这个地步,你们几位为什么不出去想办法挽救呢?”
子贡于是出发,游说齐国攻打吴国,游说吴国救援鲁国,又游说越国,游说晋国,五国因此刀兵相见。有的强大了,有的亡国了,有的混乱了,有的称霸了,终于保全了鲁国。看他说的话,考察他做的事,和张仪、苏秦、陈轸、苏代,没什么两样。唉,孔子说:“自己不喜欢的事,不要强加给别人。”自己的国家行将覆灭还想去保全它,那么齐国、吴国的人,难道就不想有保全自己的国家的想法吗?为什么使他们的国家混乱呢?这是我认为古书所载虚妄不实的第一个原因。根据史实来推究,孔子、子贡当时是平民,没有卿相的地位、很高的俸禄,他们为什么要忧患呢?这与颜回的立身处世之道不一致了。这是我认为古书所载虚妄不实的第二个原因。对于将要覆亡的国家,君子当然要看重这件事,但是,怎么可以有了忧患就做不义的事呢?如果有了忧患也要做符合道义的事,那么怎么可以用机变巧诈的说辞使人的国家灭亡来保全自己呢?这是我认为古书所载虚妄不实的第三个原因。子贡的行为虽然不能完全符合道义,但他毕竟是孔子的得意门生,本来不应该到这个地步,何况说是孔子让他去的呢。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戚氏宋人,为宋之世家。当五代之际,有抗志不仕、以德行化其乡里、远近学者皆归之者,曰同文,号正素先生,赠尚书兵部侍郎。有子当太宗、真宗时为名臣,以论事激切至今传之者,曰纶,为枢密直学士,赠太尉。有子恭谨恂恂、不妄言动、能守其家法、葬宋之北原、余为之志其墓者,曰舜臣,为尚书虞部郎中。元鲁其子也,名师道,字元鲁。为人孝友忠信,质厚而气和,好学不倦,能似其先人者也。盖自五代至今百有六十余年矣,戚氏传绪浸远,虽其位不大,而行应礼义,世世不绝如此,故余以谓宋之世家也。
元鲁自少有大志,聪明敏达,好论当世事,能通其得失。其好恶有异于流俗,故一时与之游者,多天下闻人。皆以谓元鲁之于学行,进而未止,意其且寿,必能成其材,不有见于当世,必有见于后。孰谓不幸而今死矣!故其死也,无远近亲疏,凡知其为人者,皆为之悲,而至今言者尚为之慨然也。(选自《曾巩集》卷四十二)
2.戚元鲁在品行和治学方面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孝友忠信,敦厚和顺,好学不倦,聪明敏达。
参考译文
戚家是宋人,是宋代的世家。在五代的时候,有一位志节高尚不移、不愿做官、用美好的德行教化乡里百姓、远近求学的人都归附过来的,叫戚同文,号正素先生,死后追赠尚书兵部侍郎。他有个儿子,在太宗、真宗时是一位名臣,凭借议论时事直言深切传颂至今的,叫戚纶,官至枢密直学士,追赠太尉。戚纶有个儿子谦恭谨慎、言行合乎规矩、能恪守家法、死后埋葬在宋的北原、我替他撰写墓志铭的,叫戚舜臣,做尚书虞部郎中。元鲁就是戚舜臣的儿子,名叫戚师道,字元鲁。元鲁为人孝顺友爱忠诚信义,性情敦厚脾气随和,喜欢学习不知倦怠,才能类似他的祖先。从五代到现在一百六十多年了,戚氏家风积淀深厚,流传久远,虽然他们的官职不高,可是操行符合礼义,像这样代代传递,所以我因此说戚家是宋代的世家。
戚元鲁从小就有远大志向,聪慧明白敏捷通达,喜欢谈论当今世事,能透彻分析其中的得失。他的喜好和厌恶跟世俗的人有所不同,所以当时跟他交游的,大多是世间有名望的显达的人。我因此认为元鲁的学问品行,精进却未停止,预料他将会长寿,一定能有所成就,(即使)不体现在当代,也一定会体现在后世。谁能料到他非常不幸地现在就去世了呢!所以他去世的时候,无论跟他生前的关系远近亲疏,所有知晓他的为人的,都替他悲痛,至今说起来还为他悲慨不已呢。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杨素蕴,字筠湄,陕西宜君人。顺治九年进士,授直隶东明知县。东明当河,决后,官舍城垣悉败,民居殆尽,遗民依丘阜,但数十家。素蕴至,为缮城郭,招集流亡,三年户增至万余。山东群盗任风亭等剽掠旁郡,扰及畿南。素蕴设计降其渠,散其胁从。十七年,举卓异,授四川道御史。疏言:“臣言官也,宜以言为事。然今下所患,正在议论多而成功少。国家建官分职,各有所事,则平天下无余事。更原皇上推诚御物,俾人人得展其才,尤端本澄源之要也。”
十八年,圣祖即位,辅臣柄政,出素蕴为川北道。三桂见素蕴前奏,恶之,具疏辨,并摘“防微杜渐”语,谓意含隐射,语伏危机。诏责素蕴回奏,素蕴言:“防微杜渐,古今通义。臣但期藩臣每事尽善,为圣世纯臣,非有他也。”下部议,坐素蕴巧饰,当降调,罢归。居十年,三桂反。尚书郝惟讷言:“素蕴首劾三桂,云当防微杜渐。在当日反状未形,似属杞忧。由今观之,则素蕴先见甚明,且为国直陈,奋不自顾。其刚肠正气,实有大过人者!亟宜优录。”乃命发湖广军前,以原品用。会丁父忧,服阕,乃赴军前。康熙十七年,襄阳总兵杨来嘉、副将洪福等叛应三桂。
大军运饷,自襄至房、保路险狭,舟车不通,岁调襄阳、安陆、德安三郡丁夫担负,饷苦不继。素蕴访知谷城有小溪可通舟,乃按行山谷开饷道,由是水运通利,省丁夫什九,军乃无乏。二十六年,授安徽巡抚。会岁饥,上疏请赈,甫拜疏,即檄州县开仓赈给,全活甚众。寻调湖广巡抚。二十八年,大旱,疏请蠲免武昌等属三十二州县钱粮,上遣户部郎中舒淑等会督抚勘灾。舒淑至武昌,素蕴适巷暑疫,寻称病乞休。上疑其托疾,夺官。命甫下而素蕴已卒。
先是,湖北郡县疾苦最甚者,如应城谷田科重,监利一年两赋,为民害数十年。素蕴得其实,条为两疏。未及上而病革,口授入遗疏,曰:“此疏行,吾目瞑矣!”
(选自《清史稿·列传五十七》)
3.杨素蕴在为官方面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尽职守责;具有远见;忧民疾苦;敢于直言;治绩卓异。
参考译文
杨素蕴,字筠湄,陕西宜君人。顺治九年考中进士,授官直隶东明知县。东明面对着黄河,(有一次)黄河决口,公家房舍城郭全部败毁,百姓房屋庐舍几乎全部倒塌,剩下的百姓依靠着山丘,仅剩下几十家。杨素蕴到任后,修缮城池,招集流亡的百姓,三年之后,人户已达一万多。山东境内以任风亭等人为首的各路盗贼抢劫掠夺东明旁边的郡县,扰乱到直隶南部东明一带。杨素蕴利用计谋诱使他们的头目投降,解散那些被胁迫跟随的人。顺治十七年,杨素蕴以治绩卓著,授官四川道监察御史。他上书说:“我是言官,应当以向皇帝进言为事务。但是现在天下所担忧的,正是在于臣子们议论的多但做成事情的很少。国家设立官职,分配职责,(如果)各官员都能干好本职工作,那么平定天下没有多余的事情。(我)更希望皇上拿出真心统御(或对待)他人,使每个人能够施展自己的才能,(这)更是端正根本澄清源头的关键啊。”
顺治十八年,康熙皇帝登上皇位,辅佐他的大臣把持着政权,把杨素蕴调出京城担任川北道官员。吴三桂看见杨素蕴以前的奏折,憎恶杨素蕴,准备了给皇帝的奏章,极力辩解,并且摘录(杨素蕴原奏章中的)“防微杜渐”等用语,认为杨素蕴的意思含沙射影,话语中埋伏着产生危险的祸根。皇帝下诏责成杨素蕴用奏章回答,杨素蕴回答说:“防微杜渐,是古今通用的话语。我只期望吴三桂等藩臣每件事情都做到最好,做圣祖您的纯正的臣子,并没有其他的意思。”皇帝下令部下们商议这件事,给他定罪为含糊巧饰,判处降职调用,(不久)被罢免官职回家了。过了十年,吴三桂反叛。尚书郝惟讷上书说:“杨素蕴首先弹劾吴三桂,劝说皇帝应当防微杜渐。在那时候吴三桂反叛的情状没有形成,似乎是杞人忧天。但按照现在看来,那么杨素蕴的先见非常明达,而且他是为了国家勇于上书直言,奋勇向前,不考虑自己的安危。他的性情刚直,浩然正气,实在是有大大超过其他人的地方!急切时应该优先录用他。”皇帝诏令发湖广军前,按照原官品级录用。适逢父丧,服阕后,才奉命赴任。康熙十七年,襄阳总兵杨来嘉、副将洪福等叛乱,策应吴三桂。
清军派用大量军队运输粮饷,从襄阳到房县、保康一段路程险峻狭隘,舟车不通,每年须调襄阳、安陆、德安三郡的丁夫运送,军饷常常苦于接济不上。杨素蕴访察到谷城有条小溪可通船只,于是就实地去察看,在山谷中开凿运粮道路,由此水上运输通达便利,节省丁夫十分之九,军队就再也不缺粮食了。二十六年,授官安徽巡抚。适逢收成不好,(杨素蕴)上书请求赈灾,刚刚拜呈奏疏,朝廷就下文命州县开仓赈给,保全救活的人很多。不久调任湖广巡抚。二十八年,大旱,杨素蕴上书请求减免武昌等三十二州县的钱粮,皇帝派遣户部郎中舒淑等人会同巡抚勘察灾情。舒淑到达武昌时,杨素蕴正好中暑患病,不久就上书称病打算解任归里。皇帝怀疑他借病(不勘察灾情),就解除他的官职。命令刚刚下达,可是杨素蕴已经死了。
在他死之前,湖北的郡县是百姓疾苦最重的地方,如应城对种谷的田地征税很重,监利一年征收两次赋税,给百姓造成祸害几十年了。杨素蕴知道这些地方的实际情况后,分项目写成两篇奏疏。还没有来得及向皇上禀报,就生病而且被革除了官职,他就口授奏疏,列入遗疏,并且说:“如果能够按这奏疏实行,我死后就闭眼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欧阳文忠公,庐陵人也。庐陵旧有公全集本,既而收上内府,而天下遂不复得是全集久矣。海虞程君宗,广求之而得于胡文穆公家,盖内出本也。亟命工翻刻于郡横。适予使交南至庐陵,其郡博郑钢,首进而请曰:“使庐陵文献足征而使天下复有是集者,太守功也。愿一言序其首。”予峻拒之弗获,至舟不能行,乃抚然有间曰:“士非文章之难也,而以文章救世为难。”荀、韩、黄老之术起,斯道遂亡于秦。幸而韩愈世出,慨然以斯道为己任,其文章足革弊而拯弱。尝曰“轲之死,不得其传焉”,则亦隐然自任其传矣。后又变而为五季衰陋之习,虽宋兴七十有余年,而学者亦未易遽复于古。一旦欧阳子出,以文章道德为宗师。若范仲淹之贬于饶也,一时名士目为党人。公在谏院,为《朋党论》以献,群言遂息,不然,党锢之祸成矣。嘉祐学者争尚怪僻为奇,文体大坏,公知贡举,黜险怪而录雅正。士初喧然腾谤,其后不五六年,文格遂变而复古,不然弊将若何而止哉?世所谓文章必以救世为难也。(选自《欧阳文忠公集·附录》)
4.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欧阳修文学复古主张的意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避免了党锢之祸;②扭转了当时文风。
参考译文
欧阳文忠公是庐陵人。庐陵过去有先生的全集本,不久被皇家仓库收藏,于是天下不再得到这本全集很久了。海虞程宗先生,广泛寻求它,在胡文穆先生家里得到了,就是内出本。他赶快命令工匠在郡中的学舍影写重刻。适逢我出使交南到了庐陵郡,庐陵郡的博士郑钢,第一个进献时请求说:“假使庐陵郡的文献值得引证,从而使得天下再次有了这本文集,这是太守的功劳。请求您写一些话作为序言放在开头。”我态度严肃地拒绝未果,等到船不能出行,于是我怅然失意了一会儿说:“读书人写文章不是难事,而用文章来救世是难事。”荀子、韩非子、黄老之学兴起,这种道统就在秦国灭亡了。幸亏韩愈出现,情绪激昂地把这种道统作为自己的责任,他的文章足以改革弊端并且拯救不足。(韩愈)曾经(在《原道》中)说过“孟子死了,这种道统不得流传了”,就是自己暗暗地担当起了道统流传的重任。后来又演变成了唐五代衰弱浅薄的风气,即使宋朝兴盛七十余年,然而做学问的人也不容易迅速复兴古代传统。有一天欧阳先生出现,把学识学问和思想品德作为尊崇敬仰的对象。至于范仲淹被贬谪到饶地,一时之间名士们被看成是他的朋党。先生在谏院,写了《朋党论》呈献(给宋仁宗),于是众人的言论就平息了,不是这样的话,党锢之祸就形成了。嘉祐年间求学的人争着以崇尚怪异邪僻为奇特,作品的体裁、风格大大变坏了,先生掌管向君王举荐人才的职务,贬低并排斥险怪的文章而录用雅正的文章。读书人起初喧闹沸腾毁谤,之后不到五六年,文章的风格就变化并复兴古代的道统,不是这样的话,弊端将到怎样(的地步)才停止啊!这就是世人所说的文章一定以救世为难事啊!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孟业,字敬业,臣鹿安国人。家本寒微,少为州吏。性廉谨,同僚诸人侵盗官绢,分三十匹与之,拒而不受。魏彭城王元韶拜定州,除典签。长史刘仁之谓业曰:“我处其外,君处其内,同心戮力,庶有济乎!”未几仁之征入为中书令,临路启韶云:“殿下左右可信任者唯有孟业,愿专任之。余人不可信也。”又与业别,执手曰:“今我出都,君便失援,恐君在后,不自保全。唯正与直,愿君自勉。”
业唯有一马,因瘦而死。韶以业家贫,令州府官人同食马肉,欲令厚偿,业固辞不敢。韶乃戏业曰:“卿邀名人也。”对曰:“业以细微,伏事节下,既不能裨益,宁可损败清风!”后齐高祖书与韶云:“典签姓孟者极能用心,何不置之目前?”韶,高祖之婿也。
仁之后为兖州,临别谓吏部崔暹曰:“贵州人士,唯有孟业,宜铨举之,他人不可信也。”崔暹问业曰:“君往在定州,有何政绩,使刘西兖如此钦叹?”答曰:“禀性愚直,唯知自修,无他长也。”天保初,清河王高岳拜司州牧,闻业名行,复召为法曹。业形貌短小,及谒见,岳心鄙其眇小,笑而不言。后寻业断决之处,乃谓业曰:“卿断决之明,可谓有过躯貌之用。”
寻迁东郡守,以宽惠著。其年,麦一茎五穗,其余三穗四穗共一茎,合郡人以为政化所感。寻以病卒。(选自《北齐书·孟业传》卷四六)
5.孟业为何如此得到信任?请具体分析其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清廉少欲,品性端正;②严于自律,不断修身;③尽心尽责;④声望卓著。
参考译文
孟业,字敬业,是巨鹿郡安国县人。他的家庭本来贫寒低微,年轻时做州府官吏。他性情廉洁谨慎,和他同做官吏的几个人侵占盗窃官府的绸绢,分三十匹给他,孟业拒绝而不接受。东魏彭城王元韶被任命为定州长官,孟业被任命为典签之官。长史刘仁之对孟业说:“我处在官府的外面,您在官府的里面,我们同心协力,有希望取得成功啊!”不久刘仁之被征召入朝做中书令,临上路前向元韶陈述说:“殿下您身边可信任的人只有孟业,希望您专一任用他。其他的人不可信任。”刘仁之又与孟业告别,拉着手说:“现在我离开到都城,您就失去了帮助,我恐怕您在以后的时间,不能自我保全。只有坚守正直,希望您自我勉励。”
孟业只有一匹马,马因瘦弱而死。元韶认为孟业家贫穷,让州府官人一同吃马肉,想要让他们多偿还钱给孟业,孟业坚决推辞不敢这样做。元韶于是对孟业开玩笑说:“您是求取声誉的人啊。”孟业回答说:“我因为身份低贱,低身侍奉您,既然不能做有用的事,怎么能损伤败坏清廉的风气呢!”后来齐高祖写给元韶的信上说:“典签姓孟的人极能用尽心力为官,为什么不安排他在你面前当官呢?”元韶是齐高祖的女婿。
刘仁之后来治理兖州,临别对吏部长官崔暹说:“您这个州的人,只有孟业,应该选拔推荐他,别的人不可信任。”崔暹问孟业说:“您先前在定州,有什么政绩,使刘西兖(用为官之地尊称刘仁之)如此钦敬赞叹?”孟业回答说:“我禀性很愚直,只知道自我修养,没有别的长处。”天保初年,清河王高岳被任命为司州长官,听说孟业的名声品行,又征召他做法曹之官。孟业身体形貌矮小,等到他谒见高岳,高岳内心看不起他矮小,只是笑着不说话。后来找到孟业判决的案件,才对孟业说:“您判决案件很英明,可以说起到了超过身体容貌的作用。”
孟业不久被提升为东郡太守,因政治宽和仁惠著称。那一年,麦子一根茎长五个穗,其余的也是三四个穗长在一根茎上,整个州郡的人认为这是孟业的政治教化感动上天的结果。不久他因病去世。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①王琨,琅琊临沂人也。琨少谨笃,为从伯司徒谧所爱。宋永初中,武帝以其娶桓修女,除郎中、驸马都尉、奉朝请。
②孝建初,迁廷尉卿,转吏部郎。吏曹选局,贵要多所属请,琨自公卿下至士大夫,例为用两门生。江夏王义恭尝属琨用二人,后复遣属琨,答不许。
③出为持节、都督广交二州军事、广州刺史。南土沃实,在任者常致巨富,世云“广州刺史但经城门一过,便得三千万”也。琨无所取纳,表献禄俸之半。州镇旧有鼓吹[注],又启输还。及罢任,孝武知其清,问家资多少。琨曰:“臣买宅百三十万,余物称之。”帝说。
④明帝临崩,出为督会稽、东阳、新安、临海、永嘉五郡军事、会稽太守,常侍如故。坐误竟囚,降号冠军。元徽中,迁金紫光禄、弘训太仆,常侍如故。顺帝即位,进右光禄大夫,常侍余如故。顺帝逊位,琨陪位及辞庙,皆流涕。
⑤太祖即位,领武陵王师,加侍中,给亲信二十人。时王俭为宰相,属琨用东海郡迎吏。琨谓信人曰:“语郎,三台五省,皆是郎用人;外方小郡,当乞寒贱,省官何容复夺之?”遂不过其事。
⑥琨性既古慎,而俭啬过甚,家人杂事,皆手自操执。公事朝会,必夙夜早起,简阅衣裳,料数冠帻,如此数四,世以此笑之。
⑦建元四年,太祖崩,琨闻国讳,牛不在宅,去台数里,遂步行入宫。朝士皆谓琨曰:“故宜待车,有损国望。”琨曰:“今日奔赴,皆应尔。”遂得病,卒。(选自《南齐书·王琨传》)
注 鼓吹:一般的仪仗乐队。
6.(1)第③段中“帝说”的原因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王琨的性格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王琨为官清廉,对答诚实。
(2)忠于职守、刚直不阿、廉洁奉公、忠诚谨慎。
参考译文
王琨是琅琊临沂人。王琨少时拘谨笃重,为堂伯父司徒王谧所喜爱。宋朝永初年间,武帝因其娶了桓修女儿,授他郎中、驸马都尉、奉朝请。
孝建初年,迁任廷尉卿,转为吏部郎。吏部选官,朝中权贵往往要来开后门,王琨规定从公卿到士大夫,按例任用两门生。江夏王刘义恭曾要王琨照顾两个人,后又派来给王琨做下属,王琨回答说不行。
出都任持节、都督广交二州军事、广州刺史。南方富实肥沃,在任者往往能聚敛巨富,世人称“广州刺史但凡从城门一过,便可得三千万”。王琨不仅分文不取,还上表献上俸禄的一半。州镇原有鼓吹一部,他也上启送还朝廷。及卸任,孝武帝知道他清廉,问他还有多少家资。王琨说:“臣买房用了一百三十万,别的东西就是应得的了。”皇帝很满意他的回答。
明帝临崩时,王琨出京任督会稽、东阳、新安、临海、永嘉五郡军事、会稽太守,常侍如故。因失误竟被关押起来,降号冠军。元徽年间,迁任金紫光禄、弘训太仆,常侍如故。顺帝即位,进号右光禄大夫,常侍等如故。顺帝逊位时,王琨陪同他交还帝位并辞别祖庙,都痛哭流涕。
太祖即位,王琨领武陵王师,加侍中,配给亲从二十人。其时王俭为宰相,示意王琨用东海郡安排部下。王琨对传话的人说:“告诉他,中央的三台五省,都是他定人用人;外方小郡,应当让给寒贱人士,省官还能再剥夺去吗?”于是不答应这件事。
王琨性情古板谨慎,但过于俭啬,家人杂事,都要亲自操持。公事朝会,都是半夜就早早起来,检查衣裳,料理冠帻,如此再三再四,世人因此笑他。
建元四年,太祖驾崩,王琨听到这个噩耗时,牛车不在家,离朝有几里地,就步行入宫了。朝士都说王琨:“你实在应坐车,这样有损国家威严。”王琨说:“今日奔赴国丧,都应如此才是。”不久得病,亡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