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50 KB
  • 2021-06-08 发布

语文卷·2018届四川省眉山中学高三9月月考(2017-09)

  • 1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眉山中学2018届高三月考语文试题(2017.9)‎ ‎ ‎ ‎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I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京剧表演的是中国的故事,京剧摄影是将表演的精彩瞬间生动而完美地呈现出来。‎ ‎ 京剧舞台上动态与静态的变化具有直观性、独特性。剧中人在舞台上,或静如处子,或动如脱兔。人一动,则水袖翩翩,及至扇子、髯口、帽翅的开合、抖动、高扬,以及打出手、云里翻等,都刻画着人物性格,演绎着剧情。那刚柔相济的飘逸之美,流动着艺术的韵律,恰似一幅幅流动的水墨画。‎ 摄影家在构思中,以此抓拍而完成的二度创作,源于舞台,又高于舞台,可完美表现摄影艺术的特质,拓宽读者欣赏与想象的空间。‎ ‎ 动态的瞬间是形,传神的瞬间是眼。京剧演员的眼睛,经过长期的训练,灵动有神,顾盼生辉,因而在剧中优秀演员总会用眼神配合形体,表达剧中人物复杂细腻的感情、性格、思想与意念等。这是京剧艺术的一个重要特征,俗称“一身的戏在脸上,一脸的戏全在眼上”。摄影家要把京剧的拍摄提升到一个新的创作境界,应在动态抓拍中以人物为中心,画龙点睛,以眼传神。果如此,自觉抓拍的人物眼睛喜怒哀乐悲恐惊的变化,或是忧愁思忆病醉疯的状态,会有神来之笔,提契全片,摄影作品自会有了灵魂、灵动和灵气。‎ ‎ 剧场抓拍,并非易事,除了摄影者要具备专业的摄影技术外,还需要他们能够多做功课,包括多读剧本、熟悉剧情、了解人物以及知道一场文戏或武戏的表演特点和出彩在何处,即哪时眼睛最传神,哪时表演的神与情独具魅力等。同时,进行抓拍创作时,又不可按预想刻舟求剑,要手握相机随表演的新变化盯住剧中人,用虚实、远近、渲染、衬托、对比、夸张、仰拍、特写、全景等手法,变换光圈和速度等,方可从容得神来之笔。‎ ‎ ‎ ‎ 京剧艺术荟萃中华艺术之美。中华民族传统的家国情怀、伦理道德,以及对圣君贤相、清官廉吏的尊崇,对公平正义、美好生活的追求,融会贯通为舞台上的真善美,抽象幻化出内化心灵、外愉耳目之美。单从表演之美观察,它是写意之美、虚拟之美、程式之美与夸张之美的集成,是京剧摄影艺术丰富多彩的素材,激发创作灵感的要素,也是对京剧摄影艺术如何升华的挑战。‎ ‎ 京剧摄影艺术和其他文艺创作相类,虽然工具是相机,是快门,但一样“功夫在画外”。有志于京剧摄影艺术的专业工作者和业余爱好者,需要向京剧演员学习,以他们“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信念为鞭策,摒弃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冲动,留下京剧艺术的传神瞬间。‎ ‎ (摘编自靳国君《京剧摄影也需画外功》)‎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京剧舞台上,剧中人表现的美就像一幅幅流动的水墨画,拓宽了读者欣赏与想象的空间。‎ B.优秀的京剧演员总会在舞台上通过眼睛来传神,再由形体来配合,从而表达剧中人物复杂的感情。‎ C.摄影家在对京剧表演进行抓拍创作时,应紧跟表演的新变化,而不应刻板面对。‎ D.京剧艺术以写意、虚拟、程式与夸张之美的集成艺术地展现了中华民族真善美的文化传统。‎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的中心观点是,京剧摄影要留下京剧艺术的传神瞬间,也需画外功。‎ B.文章立论的前提是,京剧舞台上动态与静态的变化具有直观性、独特性。‎ C.文章在论证中以大量篇幅阐述京剧表演形和眼的瞬间,突出了剧场抓拍的难度。‎ D.文章最后两段分别将两种艺术之美进行类比论证,强调京剧摄影不能急于求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摄影家需抓拍京剧舞台上动态与静态的变化,才能完美表现摄影艺术的特质。‎ B.摄影者一旦具备了专业的摄影技术就能从容得到完美的艺术作品。‎ C.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京剧摄影家抓拍京剧表演形的瞬间和眼的瞬间也需一种“画外功”。‎ D.有志于京剧摄影艺术的专业工作者和业余爱好者也需要摒弃浮躁,和京剧演员一样具有扎实的基本功。‎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小题。‎ 失语的秋天 符浩勇 天才蒙蒙亮,老黄便起身打点行装。透过窗户,依稀可见小村高矮错落的瓦房升起的袅袅的炊烟,疲惫的脸孔不由掠过一缕悲哀,他感受到一阵迷惘、屈辱和压抑……‎ 两个月前,他作为县农业合作银行的信贷员,被抽调来到四英岭下小村蹲点扶贫。他的目光盯住了村后一片弃荒而又不可多得的红碱土地。年初,他看到一本科技杂志刊载红碱土地培植西洋香菇获高产的经验,他也去函联系购买了少许菌种,意想谋求推广。‎ 他不会忘记他发动大伙儿培植西洋香菇的那个夜晚。低矮剥落的村部小屋,人声嚷嚷,挤着村中的父老兄弟姊妹。‎ 村长姓李,睨着眼,干咳两声,说:“老黄是镇上营业所的,从科技兴农着眼,有心让大家脱贫致富,大家欢迎!”小屋里,响起了噼里啪啦的掌声。‎ 他咧口一笑,从一只衣袋里掏出一把菌种,说:“这是西洋香菌种,一月余一个种植周期,希望大家都种上。五元一斤,不过现在不收钱,等秋天收获后再从菇菜款中扣……”‎ ‎“那样金贵的西洋香菇,恐怕我们侍养不活。”有人顾虑说。‎ ‎“种植技术,由我负责,种不活的不收钱。不过有个条件,菇菜收获了,一定卖给我,每公斤十元。”‎ ‎“哟,每公斤十元。”厘里人吵嚷起来。‎ ‎“老黄,真能那样,你算是为大伙儿办了件积德事!”‎ ‎“只怕嘴说不算,等种出菇菜,你不收,一拍屁股走了,怎么办?”‎ 他手一挥,说:“大家不要担心,种了菇菜,我哪有不收之理?告诉大家,菇菜收后还要经过加工、消毒……最后出口外销。为了慎重,我们还是订个合同吧。到时,我还怕你们不卖给我呢!”‎ ‎“不卖给你卖给谁?我们不懂得消毒,如何脱手?’’村长抢过话,笑开了怀,“你放心,有我在,菇菜一定能卖给你,不过履行手续,订下合同也好!”‎ 之后,他从县农业合作银行贷款一万元,亲自跑了一趟省城,买回了八百斤菌种。他跑东家、走西舍、去南院,订合同、核亩数,指导播种、点粪、浇水、遮阳、开光……‎ 月把一过,红碱土地长出了白花花的香菇菜,映照在一张张喜悦的脸上。‎ 收获季节到了,他估算了一下全村的菇菜收成,又跑了趟县农业合作银行,贷款十万元用来收购菇菜。‎ 他刚回小村,就踏进村长的家,说:“村长,你没白忙。你种香菇收成有四百公斤,可赚四千元呀。”‎ 村长却眨了眨眼说:“老黄,把这香菇每公斤十元卖给你,你转卖给别人每公斤多少元?”‎ ‎“村长,不瞒你说,我同别人订了合同,每公斤卖十二元!”‎ ‎“十二元?一公斤赚两元,全村有万余公斤,佧就赚了两万多元,好轻松呀。”村长打着哈哈说。‎ ‎“没有这么多,村长你也知道,我收了香菇,还要同别人联营过滤、消毒,除去贷款本息、过滤成本、货运杂费……能有三两千元就不错了。”‎ ‎“老黄,不是我作难你。我同大伙儿说了,香菇菜,我们自己联系自己卖,卖了后,菌种钱,我们给。待到你蹲点走时,我们再好好聚一餐……”村长盯着他像一个陌路人。‎ ‎“村长你怎能这样?我们订了合同的呀!”‎ ‎“订了合同有屁用,你上告,也没有人理。”‎ 村长嗓门提上来,没有半点商量的余地。‎ 老黄知道拗不过村长,他跑东家,他走西舍,他去南院…‎ 他没有想到,大伙儿支支吾吾,都是同样的回答。‎ 转眼,香菇菜收获完了,村长派人外出联系,销路一直没有着落。‎ 等到有一天,村长像个泄了气的皮球,找上门来。老黄跑去一看,愣住了:原先白花花的西洋香菇变质、长霉、褪色了,失去了销售的价值,他顿感一阵悲哀。‎ 一万余公斤的西洋香菇报废了,茵种的钱自然也收不上。他赔去了一万元贷款本息不算,没有想到,竞有人怨起他领着大伙蛮干了一番,毫无结果。‎ 昨天,镇政府来人,找他谈话,语重心长地说,农民脱贫致富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蛮干,一下子就想富起来……末了,调整他到别个村庄去。‎ 天渐渐地亮了。他拎起了行李,走出门去。门外,站了一帮憨厚朴实的农民,呼地围了上来,嘘寒问暖,他们仿佛欠了什么重债,负疚、惭愧、不安…“‎ 他心头一热,大步流星,离开了小村……‎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小说采用了倒叙的手法,从蹲点扶贫的老黄离开小村写起,然后讲述了他帮助村民脱贫致富的故事,叙事起伏有波澜。‎ B. 在培植西洋香菇的动员会上,村民们兴致勃勃,但也流露出心中的顾虑和对老黄的些许不信任。‎ C. 村民看到白花花的香菇菜时的喜悦,与不愿将之卖给老黄时的冷漠形成反差,突出了村民们的自私冷酷、贪得无厌。‎ D. 题目“失语的秋天”中的“失语’’一词表现了老黄经历风波后内心复杂难言的心情。‎ ‎5. 请简要梳理小说中“老黄”的心理变化过程。(5分)‎ ‎6. “村长’’在小说中有哪些主要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小题。‎ 材料一 春节过后第一周,由中央电视台推出的《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这一文化类综艺节目彻底火了。在微信上,人民日报、人民网、新华社等各大媒体账号,都在发布有关节目台前幕后的消息。在新浪微博上,“中国诗词大会”的话题阅读量超过了1亿次。特别是在2月7日节目总决赛播出后,关注热度达到了顶峰,参与节目的众多选手,也都成为了新“正能量网红”的代表。‎ 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是因为内心对于精神雨露的渴求,而传统文化正是精神雨露的源头活水。诗词大都比较凝练,朗朗上口。阅读诗词,人们享受着语言美感带来的欢愉,同时也能感知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这大大拓展了人们的生活视野。阅读诗词,体悟诗词作者的心境,跟他们进行心灵对话,有助于提升人们对生活的感知能力,学习像诗词作者一样去感受和思考生活。‎ 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还因为如今人们的生活节奏较快,每天八小时上班,满负荷运转,单调乏味的生活让人感觉压抑,而读诗可以暂时疏解内心的阴郁。“中国诗词大会”以引人入胜的形式吸引人们亲近诗词,从诗词之美中获取生活的诗意。‎ 生活需要诗意,但诗意并不自然而然地存在。一个人只有徜徉于诗词、发现诗意,才能在与诗词相会的过程中提升文化素养,让心灵空间更饱满。生活不只是柴米油盐,还有诗和远方。‎ ‎(摘编自“中国新闻出版广电网”,有删改)‎ 材料二 近日,中青在线记者专访了诗词大会的主创团队。央视科教频道总监阚兆江说:“诗词是情感的抒发,节目集中展现了中华诗词文化的魅力,引发了广大观众的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也坚定了国人的文化自信。‘百人团’成员最小的7岁,武亦姝16岁,陈更20多岁,看到他们那么年轻,就觉得中华文化后继有人。”‎ 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是无数次被用来形容诗词大会选手的一句话。“中国诗词大会”总导演颜芳回忆,第二季总冠军、上海复旦附中的学生武亦姝,无论是在地方选拔还是在现场比赛中,都特别淡定。“她得冠军的那一刻,我们想把摄像机推上去给个表情特写,结果发现没必要,她脸上特别平静。” ‎ 也许,传统诗词已经离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些遥远,而诗词大会正在拉近这个距离。‎ 阚兆江透露,其实诗词大会的题库内容85%以上来自中小学课本,所以对观众而言有一种“熟悉的陌生感”。‎ ‎“我们不是文人雅士的沙龙,得让人看得懂,从大家熟悉的诗词名篇切入,可以拉近和观众的距离。”阚兆江说,“每一道题不仅是题目,还是话题的开启,让诗词和古今生活有一种联系。我们不是要做一场考试,而是想通过诗词陶冶人们的情操,滋养人们的心灵。”‎ 所以,诗词大会的题目都颇“接地气”。比如,把“减肥”与“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联系,把“化妆”与“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联系,“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对应的则是“购房”——都是当下年轻人关心的话题。‎ 诗词对这些年轻人来说,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颜芳说:“其实诗词的功能至今没有失去,写诗就跟发朋友圈一样,都是情感的表达,很有趣,也很时尚。”‎ 诗词大会落幕,而青年一代的诗意生活方兴未艾。‎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记者蒋肖斌)‎ 材料三 诗词综艺火爆,最近令朋友圈和各种群话风突变,忽如一夜春风来,答题对诗、玩“飞花令”蔚然成风。众声喧哗之下,舆论也出现了反弹,如“从诗词大会生出学霸情结是一种不堪”“诗词大会说白了还是一场电视秀”等。‎ ‎16岁的上海女生武亦姝获胜,成了风靡网络的古典风少女偶像,与新媒体喧嚣传播形成对照的是,女孩淡定拒绝了媒体采访。江苏省盐城中学语文老师刘百生告诉记者,“会背古诗的孩子成了古代才女的代名词,成了令人羡慕的‘别人家的孩子’。但热潮总是令人警惕,这不代表咱们的诗词教育很成功,反而说明国民整体古诗词修养很缺。爱好古诗词在当下还是颇为小众。”‎ 在节目中,九宫格、干扰项、抢答等定输赢的方式,也让教育界人士嗅出了“应试”味道。也有选手靠“蒙”答对题目,在一些老师看来,这就是当下应试教育最厉害的地方,以答题技巧制胜,这个节目俨然一场标准化考试。‎ ‎“应试思维”是始终令教育界人士矛盾的纠结点。“应试思维”模式导致古诗词多被视为“语言材料”,学生们只是机械记忆与练习,记知识点多过传播文化,背离其作为“文学”和“文化”的本质。‎ 近年来,被誉为“综艺清流”的“百家讲坛”、汉字听写大会、成语大会等文化盛会风靡一时,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淡漠似乎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人们追捧这些文化盛会的原因,在于人们对中国文化中最精致的文字有一种膜拜的心理,即使如今浸淫于网络语汇,仍心向往之。这也是现在的家长在孩子三四岁时就令其背古诗的原因。可惜,孩子的精神生活最终仍被奥数和考级等占据,缺失了“诗和远方”。借古诗词学霸爆红的契机,教育界人士期待能在全社会的努力下,改善古诗词教育的整体氛围,以减少孩子的背书之苦,让孩子带着热爱,去惬意感受和品味古诗词之美。‎ 当喧嚣的现代社会与传统文化有了一次次美丽的“邂逅”,中华文化基因逐渐苏醒,这危机中的微曦,则弥足珍贵。‎ ‎(摘编自《扬子晚报》记者张楠)‎ ‎7. 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三则材料都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问题,而且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前景都抱以乐观的态度。‎ B. 材料一侧重阐述了“中国诗词大会”风靡全国的原因。‎ C. 材料二从主创者的角度侧重阐述了举办“中国诗词大会”的意义和初衷。‎ D. 材料二和材料三都选取了“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总冠军武亦妹的例子,旨在说明“‎ 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道理。‎ ‎8. 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 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中国诗词大会”在丁酉新春爆红的现象,都充分肯定了这档综艺节目所带来的积极的社会影响。‎ B. 对于同一综艺现象的报道,三家媒体的受众完全不同,报道的侧重点也不一样,比如《中国青年报》就突出强调了青年一代与诗词的关系。‎ C. 三则材料除了具有新闻客观性的特点之外,还具有一定的文学色彩,如三则材料中后一段的语言,增强了新闻的感染力。‎ D. 三则材料都谈到了“中国诗词大会”的影响,相比较而言,第一、第三则材料的观点更能代表观众们对“中国诗词大会”的普遍看法。‎ E. 三则材料虽然来源不尽相同,有报纸,也有新闻网站,但都及时捕捉到了社会热点,体现了新闻讲求时效性的特点。‎ ‎9. “中国诗词大会”这一综艺节目产生了哪些积极的影响?请综合以上三则材料进行概括。(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姜彧,字文卿,莱州莱阳人也。父椿,避乱往依济南张荣,因家焉。彧幼颖悟好学,荣守济南,辟为掾,升左右司知事,寻迁郎中,进参议官。中统二年,彧与荣孙宏入朝,因言益都李璮反状已露,宜先其未发制之,未报。明年春,璮果反。时诸郡不为兵备,璮即袭据济南。彧弃家从荣,招集散亡。迎诸王哈必赤进兵讨之。秋七月,捕得生口,言城中粮尽势蹙,彧乃昏夜请见王曰:“闻王陛辞时,面受诏曰:‘发兵诛璮耳,毋及无辜。’今旦夕城且破,王宜早谕诸将分守城门,勿令纵兵,不然城中无噍类矣。”王曰:“汝言城破,解阴阳耶?”彧曰:“以人事知之,若待城破言于王,晚矣。”王悟。明日贼众开门出降王下令诸军敢入城者论以军法璮就擒城中按堵如故。彧以功授大都督府参议,改知滨州。‎ 时行营军士多占民田为牧地,纵牛马坏民禾稼桑枣,彧言于中书,遣官分画疆畔,捕其强猾不法者置之法。乃课民种桑,岁余,新桑遍野,人名为太守桑。及迁东平府判官,民遮请留,马为之不行。至元五年,召拜治书侍御史,出为河北河南道提刑按察使,赐金虎符,改信州路总管。后累迁陕西汉中、河东山西道提刑按察使,拜行台御史中丞。后以老病归济南,寻擢燕南河北道提刑按察使。三十年二月,以疾卒,年七十六。子迪吉。‎ ‎(节选自《元史•列传第五十四》)‎ ‎10. 下列关于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明日/贼众开门/出降王/下令诸军敢入城者/论以军法/璮就擒/城中按堵如故 B. 明日/贼众开门出降/王下令诸军/敢入城者/论以军法/璮就擒城中/按堵如故 C. 明日/贼众开门/出降王/下令诸军敢入城者论以军法/璮就擒城中/按堵如故 D. 明日/贼众开门出降/王下令诸军/敢入城者论以军法/璮就擒/城中按堵如故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郎中”本来是古代民间对医生的尊称,这里是官职名,即帝王的侍从官。‎ B. “阴阳”本是中国古代哲学基本概念之一,此处指星相、占卜等方术。‎ C. “虎符”是古代的虎形调兵凭证,其背面刻有铭文,分为左右两半。‎ D. “信州路”与辛弃疾词中“烽火扬州路”中的“路”均为宋元时行政区划名。‎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姜彧幼年即聪明好学,因避乱随父亲移居济南,济南太守张荣对他非常欣赏,征召他担任自己官署的属员。‎ B. 姜彧政治观察力很敏锐,曾向朝廷进言益都李璮有谋反的迹象,后来李璮果然谋反。‎ C. 哈必赤进兵讨伐李璮时,姜彧及时提醒他记住皇帝不要伤及无辜百姓的告诫,使济南百姓避免了一场灾难。‎ D. 担任滨州知府时,因为督促农民种植桑树,一年多以后新成活的桑树漫山遍野,姜彧被当地人称为“太守桑”。‎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今旦夕城且破,王宜早谕诸将分守城门,勿令纵兵,不然城中无噍类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及迁东平府判官,民遮请留,马为之不行。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凝香斋①‎ 曾巩 每觉西斋景最幽,不知官是古诸侯。‎ 一尊风月身无事,千里耕桑岁有秋。‎ 云水醒心鸣好鸟,玉沙清耳漱寒流。‎ ‎ 沉心细细临黄卷②,疑在香炉③最上头。‎ ‎【注】①凝香斋:原名西斋,位于济南大明潮畔。曾巩于1071年任齐州(治所今山东济南)知州,齐州大治,该篇为1072年游大明湖而作。②黄卷:书籍。③香炉:香炉峰。‎ ‎14.下列对这首宋诗的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该诗首句点题,领起全诗。以下写景抒情都是围绕这句展开。曾巩身临西斋,徜徉山水,忘怀世情俗务,“不知”只因“景最幽”,俯仰其间,心神愉悦。‎ B.颔联写曾巩任职齐州,身闲无事,手持酒杯,临风赏月;桑麻遍野,庄稼茁壮,可望秋季丰收。他不打理政务,醉心自然风物。‎ C.任所济南最有代表性的风物是湖光和泉水。颈联上句湖光,下句泉水。纯静的湖水白云驻足,让人心灵清醒明澈;泉底砂石如玉,清寒的泉流冲激,悦耳清幽。‎ D.炼字精警,颇具匠心。“醒”“鸣”“清”“漱”四个动词使意境灵动。诗句声形色兼备,景情理俱在,让人顿生赏湖景、观流泉的雅兴。‎ E.尾联归结全诗。置身如此令人向往的境界,潜心书史,其高雅情趣让诗人疑是在庐山香炉峰的景物绝佳处。愉悦之情,如超脱世外,暗含辞官归田之念。‎ ‎15.后人多认为此诗诗眼为首联中的“幽”字,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在他的《逍遥游》中认为列子御风而行是有所凭借的,而“____ _____,___ _____,____ ____”才是无所凭借的境界。‎ ‎(2)苏轼《赤壁赋》中通过侧面描写表现洞箫声的凄切婉转的两句是:“____ _____,___ _____。”‎ 第II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南京的首场古董挂表拍卖会结果差强人意,美国收藏家协会会员项明华收藏的23款古董挂表昨天仅仅拍出了一块,而且是以底价1300元拍出。‎ ‎②科尔森•怀特黑德的《地下铁道》-书见解透彻,入木三分,深受读者好评,获得了2016年美国国家图书奖。‎ ‎③身为国家公务员,一定要危言危行,时刻注意自己的生活工作作风,为百姓做好榜样,这样才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④第36届香港电影金像奖近日落下帷幕,年近五十的香港演员林家栋夺得影帝桂冠成为热点新闻,也成了人们津津乐道谈论的话题。‎ ‎⑤齐白石画册的一幅画上,一根枯枝横出,站立一只鸟,别无长物,但用笔的神妙,令人感到环绕这鸟的是一个广阔无垠的空间。‎ ‎⑥国务院转发《关于清理规范驻省会城市办事机构指导意见》强调对“驻省办”的清理规范工作不能拖泥带水,而必须一鼓作气、不留死角。‎ A.①③⑤ B.②③⑥ C.②③④ D.④⑤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凭借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孟加拉的成衣业快速发展,吸引了大量知名时装品牌生产商的高度关注,孟加拉成为仅次于中国的世界第二大服装出口国。‎ B.有关部门应坚决取缔达不到最低标准的幼儿园,对存在安全隐患的幼儿园要求停业整顿,如此,才能避免伤害孩子的事件不再发生。‎ C.近日,社会各界人士聚集在革命军事博物馆,观看“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主题展览”,以历史追溯者的目光重温历史。‎ D.我国优质医疗资源集中在城市,农村地区相对匮乏,很多患者去城市医院就医,致使城市大医院人满为患,推高了医疗费用和患者负担。‎ ‎19.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3分)‎ A.咱们分别时你送我的礼物,我一直惠存着。‎ B.你的文稿,我已看了,对其中不妥当的几处,我斗胆加以斧正。‎ C.大作已拜读,唯几处有疑,特致函垂询。‎ D.拙作奉上,自己总觉得惶恐不安,望哂笑之余,不吝赐教。‎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就地球上的生物来说,虽然品种形态多种多样, ① 。因此科学家们探索其它星球上是否有生命时,都是以是否有碳氢化合物存在为前提依据。 ② ,那么这个星球上至少有了同地球生命相似的信息存在。宇宙间普遍存在碳氢化合物,只要具备了适合的条件, ③ 。‎ ‎21.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表述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6分)‎ ‎ 这个学期,我们班从外地转来了一位同学。他普通话说得很好,看来一定是北京人。听说他的父亲是一位知名作家,都说“虎父无犬子”,那他的文章肯定写得很好。老师经常教导我们只有努力学习,才能取得好成绩,他努力学习了,怎么会得不到好成绩呢?‎ ‎①不是只有北京人普通话才说得好。‎ ‎② 。‎ ‎③ 。‎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一位教师说:每个人都是不相同的,用不着和别人比较。活出自己的精彩是一件多么值得骄傲的事情!‎ 一位企业家说:我们经常拿自己最好的产品和别人最好的产品比较,我们是在比较中进步。‎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书写规范。‎ ‎ ‎ 语文月考试题参考答案(2017、9)‎ ‎1.A 张冠李戴。“拓宽读者欣赏与想象空间”是摄影者的艺术创作效果。‎ ‎2.D 倒数第二段没有采用类比论证,且内容上也不在强调“京剧摄影不能急于求成”。‎ ‎3.B 表意武断。文中的表述为“除了摄影者要具备专业的摄影技术外,还需要……”。‎ ‎4. C “自私冷酷、贪得无厌”,在表述上有失分寸。‎ ‎5. ①引进种植西洋香菇,帮助大家脱贫致富时的积极热心;②村民违约后,面对西洋香菇报废,贷款无法收回时的悲哀;③事后被人埋怨,被调整到其他村庄时的迷茫、屈辱和压抑;④离开村庄时,为村民的憨厚朴实而感动。 ‎ ‎6. ①在情节上:村长是事件的主要参与者,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②在人物上:村长这一形象,对“老黄”起到了衬托作用,使“老黄”的形象特点更为鲜明。③在主题上:村长的狭隘、愚昧导致了老黄脱贫致富项目的失败,深刻了小说的主题,发人深思。‎ ‎7. D 材料三选取武亦姝的例子并不是为了“说明‘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道理”,而是为了引发人们对诗词教育乃至如何传承传统文化的理性思考。‎ ‎8. CE A项“都充分肯定了……积极的社会影响”说法绝对,材料三的看法有所保留;B项“三家媒体的受众完全不同”理解不准确,三家媒体的受众有交叉;D项“第一、第三则材料的观点更能代表观众们对‘中国诗词大会’的普遍看法”理解有误,第三则材料是部分教育界人士的观点,不一定能代表观众们的普遍看法。 ‎ ‎9. ①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大大拓展人们的生活视野,让人们学会感受和思考生活;②以引人入胜的形式吸引人们亲近诗词,让人们在与诗词相会的过程中提升文化素养,让心灵空间更饱满;③‎ 集中展现了中华诗词文化的魅力,引发了广大观众的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也坚定了国人的文化自信;④拉近传统诗词与人们日常生活的距离,通过诗词陶冶人们的情操,滋养人们的心灵;⑤引发人们对诗词教育乃至如何传承传统文化的理性思考。‎ ‎10. D ‎ ‎11. A “郎中”本是官职名,战国始有。‎ ‎12. D 当地人是把新种植的桑树称为“太守桑”。张冠李戴。‎ ‎13. ①如今很快城池就将被攻破,大王应该早点告知各位将领分别把守住城门,不要让士兵放任,不这样,城中恐怕就没有活口了。(旦夕、且、被动、谕、噍类)‎ ‎②等到姜彧升任东平府判官,老百姓挡住道路请他留任,马因此无法前行。(及、迁、遮、为之、不行)‎ ‎14. B E(B项“他不关心政务、醉心自然风物”属误读,“身无事”是因齐州大治。E项“暗含辞官归田之念”属主观臆测,于文无据)‎ ‎15. “幽”为诗眼,统领全诗,幽景寄幽情。①景幽。大明湖畔的西斋,地处幽僻之处,实为清幽境界。此处湖水清幽,白云驻足,好鸟幽鸣,泉清见石,寒流激荡,好不让人留恋喜爱。②情幽。身为齐州知州,政通人和,丰收在望,诗人才有闲情悠游庭斋,临风玩月,乐而忘身。悠游之余,潜心书史,感到无异于置身香炉峰,更是显得情趣高雅、心境清幽。(1点3分)‎ ‎16. (1)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2)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17.B ①差强人意:勉强使人满意。和语境不符;②入木三分:此句表现见解透彻,符合语境;③危言危行:褒词褒用,符合语境;④津津乐道:赘余。一般不带宾语。⑤别无长物:形容贫穷。用错了对象。⑥拖泥带水:比喻说话做事不干脆利落。符合语境。‎ ‎18.C  A项句式杂糅,删去“的高度关注”或将“吸引”改为“引起”。B项不合逻辑,删除“不再发生”之中的“不”。D项搭配不当,可在第二个“患者”前删掉“和”,加“加重了”。‎ ‎19.D A项,“惠存”,敬辞,表示请对方保存。 B项,“斧正”,敬辞,表示请别人修改文章。C项,“垂询”,敬辞,表示别人询问自己。这三项都不当。‎ ‎20.①但它们都是由碳氢化合物组成 ②如果发现某个星球上存在碳氢化合物 ③就完全有可能演化成为生命(意思对即可,注意关联词的匹配,一句1分,两句3分,三句5分)‎ ‎21.②不是作为作家的儿子就一定会写得一手好文章。 ‎ ‎③不是努力学习了就一定会取得好成绩。‎ ‎22、作文导写 本材料的核心话题是“比”和“不比”。‎ 材料中教师所说的“不与人比,活出自己”,你如果赞同,就应该以此立论并找出论据去支撑,就像“拔河”一样,用尽力气往自己一头拉。同样对于企业家的话“有比较,才有进步”, 如果赞同你也需要以此立论并找有利于你的素材去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当然不管你选择哪个观点,都应针对另一面观点去质疑、批驳,因为“比”和“不比”,是对立的观点。‎ 但近几年的高考需要的是守中持正的理性思维。那么就需要辩证析题:“比”和“不比”是相对的,比有比的优点,不比有不比的好处。“保持个性,又参与竞争”“比较,又不失自我”,此类立意就是体现思辨的立意。‎ 写作本文有三角度可选。角度一:不比,做最好的自己。人与人之间不必比较,强调尊重人的个性。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我,因为每个人生活环境、性格、爱好、兴趣都不一样。若不正视自己,盲目攀比,往往不是妄自尊大,就是妄自菲薄。不和他人比较,活出自己的本色,这样的生活才会轻松、快乐。角度二:要比,比是进步的动力。企业家强调产品要多做比较,因为通过比较,能发现自己的不足,使自己明确努力的方向,从而促进自己进步。其实人生也是一样,人无完人,只有与他人比较中,方能知自身优、缺点,方能扬长补短,完善自我。同理,社会的发展也离不开比较,有比较才有进步。基于此,文章立意可以是:有比较,才有进步;比较是创新的原动力;比是驱动力等等。角度三:比与不比,关键在于你自己。 其实,各执一端的思维都是偏执型的,尽管有典型例子支撑,但不是生活的常态。本材料最好还是要有辩证思维,可以将老师和企业家的观点结合起来,辩证性地立意:在比较中坚守自我;活出本色,比出精彩。‎ 参考范文 比或不比,主动权在你 ‎ 世界上找不出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个人也不会拥有一模一样的双手。同一事情总会存在着对立的观点。因为每个人所处的位置不同,对问题的见解自然各有表述。正如诗人苏轼所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 有人说:“每个人都是不相同的,用不着和别人比较。活出自己的精彩是一件多么值得骄傲的事情!”其实这样的感叹,中国各朝各代的文人骚客都有,他们不屑与呼风唤雨的大官重臣比权量力,他们坚持自己处世原则,图的是心安理得。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不“比肩”于官场,隐居山水之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写出了“‎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句子,若不是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怎么会有如此宁静淡泊之心境。我想他是有桃花源的,不在这茫茫红尘中,只在他“落英缤纷”的心田里。‎ 林徽因说:“真正的安静,不是远离城市的车马喧嚣,而是在心中修篱种菊”。古往今来,不与别人攀比,只问内心,单纯追求自我价值的名人数不胜数。最终也都获得了自己领域的成功。‎ ‎ 不比,是一种人生智慧。‎ ‎ 有人说:“我们要常拿自己与他人比较,发挥自己的长处,改善自己的缺点。”《论语》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句话充分证明了在比较中我们能反思、进步。英国前首相铁娘子撒切尔就是一位酷爱“比”的女强人。她自小在学校里成绩拔尖,几乎都是第一,哪怕是由于生病导致她下降到第二,她也会鞭策自己在下一次考试中获取第一。乔布斯的苹果也是从残酷的比较中不断创新的。不比较,就不可能有大的成就,正如冰心所言:“你在角落里孤芳自赏,你的世界便小了。”‎ ‎ 比较,或许是永远向上的车轮,它来自于内心原始的一种驱动力,促使你超越对手,超越自我,让你或产品成为你自己都想像不到的优秀。‎ ‎ 比,也是一种人生智慧。‎ ‎ 比或不比,在你的一念之间。一念执着,决定你以后的高度。比或不比,体现的是一种人生态度,或许一个是秋天般娴静恬适,怡然自得;或许一个如夏天般炽热浓烈,酣畅淋漓。但你的人生节奏只有你自己能把握。或轻慢如高山流水,浅吟低唱;或急促悦耳,热情奔放。‎ ‎ 但我想在学习或事业方面我们应当比。欠缺的时候,和自己比进步;好的时候,与强者比能力。在生活方面我们应当不比,你是你生活的主宰者,每一份生活都是独一无二的。‎ ‎ 当然生活是多元的,你可保持自我,活出本色;也可知己知彼,比出精彩。但人生即选择。比或不比,主动权在你。 ‎ 参考译文:‎ ‎ ‎ ‎ 姜彧,字文卿,是莱州莱阳人。父亲姜椿,因躲避战乱前往投靠济南张荣,于是在那里安了家。姜彧小时候就聪颖好学,张荣镇守济南,征召他为掾吏,升任左右司知事,不久升迁为郎中,晋职参议官。中统二年,姜彧与张荣的孙子张宏进入朝廷,就进言益都的李璮谋反的迹象已经显露,应当在他还没有发动之前制止他,没有得到答复。第二年春天,李璮果然谋反。当时各郡没有做军事准备,李璮就袭击占领了济南。姜彧抛弃了家小追随张荣,招集流散逃亡的人。迎接诸王哈必赤进兵讨伐李璮。入秋的七月,捕获到俘虏,俘虏说城中的粮食用尽情势紧张,姜彧于是就在傍晚请求面见哈必赤王,说:“我听说大王在朝廷辞别皇帝时,当面接受诏命说:‘出兵是诛杀李璮罢了,不要牵连到无辜之人。’如今很快城池就将被攻破,大王应该早点告知各位将领分别把守住城门,不要让士兵放任,不这样的话城中恐怕就没有活人了。”大王说:“你说城就要被攻破,难道你懂得阴阳占卜吗?”姜彧说:“我是根据人事推知的,假若等城破了再向你进言,就晚了。”王明白了。第二天叛军打开城门出来投降,王向各军下令,有敢擅入城中的人用军法论处,李璮被擒获,而城中像原来一样秩序井然。姜彧因功授任大都督府参议,改任滨州知州。当时行营军士中很多人夺占民田,改为牧地,放纵牛马弄坏百姓庄稼和桑田枣林,姜彧向给中书省上报这种情况,然后派遣官员划分界限,逮捕那些强悍狡猾不守法的人,将他们依法处置。于是就督促百姓种桑,一年多的时间,那里就新桑遍野,人们称新桑为太守桑。等到姜彧升任东平府判官,老百姓挡住道路请他留任,马因此无法前行。至元五年,朝廷将他召回京师任命为治书侍御史,又出京担任河北河南道提刑按察使,赐予金虎符,改任信州路总管。后几经升迁为陕西汉中、河东山西道提刑按察使,又被任命为行台御史中丞。后来他因为年老多病回到济南,不久提升为燕南河北道提刑按察使。至元三十年二月,因为生病去世,享年七十六岁。他的儿子叫姜迪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