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8.50 KB
  • 2021-06-08 发布

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2020届高三上学期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 2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内蒙古阿拉善盟2020届高三第一学期 模拟考试试卷 语 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8页,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座位号、准考证号、姓名等信息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的指定位置。‎ ‎3.答客观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修改时用橡皮擦干净再选涂其他答案。‎ ‎4.答主观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的黑色字迹签字笔书写,要求字体工整,笔迹清晰。严格按题号所示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5.保持答题卡清洁、完整。严禁折叠、破损,严禁在答题卡上做任何标记,严禁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宋四家”之一黄庭坚,诗书俱佳,与苏轼并称“苏黄”。黄庭坚书法对当代书法创作有多重意义:对其形式语言的模仿借鉴,是书法学习的初级阶段:对其书理的发现运用,是书法学习的中级阶段:对其天人合一精神的领悟贯通,是书法学习的高级阶段。这三个阶段,姑且称之为由“无我之境”到“有我之境”,再到“本我之境”。‎ 这里的“无我之境”是指深入学习对象,意识不到“我”的存在。学习任何一门艺术或任何一种风格,对其形式语言进行模仿和运用是最为重要的基础阶段。为深入了解和学习书法对象,习书者需要做到“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需要澄心静虑,下大力气研究书法传统,深耕艺术经典,做到李可染先生所言的“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认真体悟经典艺术特点。在这个阶段,遵从要比变通重要,因为只有达到信仰的程度才会深入其中。专一不二是为“无我之境”。‎ 进一步的学习则是了解与掌握书法经典的方法和原则,并将其运用到自己的创作实践中,即达到“有我之境”。这是对方法论的学习和掌握,大致属于“遗貌取神”,“神”就是艺术本体的方法和原理。例如,黄庭坚书理,体现在章法、结字和笔法等方面。黄庭坚草书的章法是“大九宫”原理,是穿插争让的“嵌合”之法。推而广之,凡是一流书法作品在形式上都符合“大九宫”原理和“嵌合”之法。黄庭坚的书法结字上灵活多变,他把每个字内部的矛盾关系——欹正、疏密、宾主、参差、虚实、向背、繁简等,夸张出来,又能处理妥当,创造了独特的结字法。黄庭坚的笔法也充满律动和涩势,中锋行笔,笔画圆劲而有弹性,如千里阵云,力透纸背,对后世影响很大。上述对黄庭坚书风的研究与熟练运用,属于“有我之境”。因为这个阶段不再是生吞活剥地搬用形式,而是开始回味审视所学对象,并运用其原理形成新的形式。不过,这个阶段还不是真正的“自我”,因为自我的独创性还未形成。‎ ‎“本我之境”是出乎对象之外,发现与形成独特的艺术“自我”,即形成个人艺术独特的风格面貌。通过艺术历程中漫长的“无我”“有我”阶段,有作为的艺术家一定会形成独特的“自我”,即“本我”。“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是黄庭坚关于书法原创性的宣言,显示出他卓尔不群的铮铮风骨。黄庭坚最终从自然中获得书法创造的原动力。他在《山谷题跋》中写道:“张长史折钗股,颜太师屋漏法,王右军锥画沙、印印泥,怀素飞鸟出林、惊蛇入草,索靖银钩虿尾,同是一笔心不知手、手不知心法耳。”黄庭坚找到了书法艺术与自然规律相通之关键——“同是一笔法”,也就是从自然界发现书法创造的原动力。实质上,艺术家只有回到自然,在自然、社会、人生中得“道”,才会获得艺术创造的本源,从而通过“天人合一”的体验,创造出新的艺术风格。‎ ‎(节选自刘宗超《书法研习三境界》,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黄庭坚学习书法有三个阶段,这三阶段分别是无我之境、有我之境和本我之境。‎ B. 无我之境指对艺术对象的形式语言进行模仿和运用,这阶段遵从要比变通重要。‎ C. 有我之境指对艺术本体的方法原理的学习和掌握,这阶段运用原理形成新形式。‎ D. 本我之境指出乎对象之外形成个人艺术独特的风格,有作为艺术家表现出自我。‎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头谈到黄庭坚及其书法学习的三阶段,对下文的深入论述起总领作用。‎ B. 文章第二段引用李可染先生等言论,论述了书法学习基础阶段如何进行模仿。‎ C. 文章以黄庭坚书理为例,从章法、结字和笔法等方面解析了有我之境的含义。‎ D. 文章指出黄庭坚书法因为达到了本我之境,所以能从自然之中获得原动力。‎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从模仿借鉴、书理运用到领悟天人合一精神,这过程仅仅适用于书法艺术。‎ B. 只要深入书法学习对象,达到信仰的程度,就能自然达到书法的本我之境。‎ C. 如果学习黄庭坚书法时理解并熟练运用其书理,就能达到书法的有我之境。‎ D. 艺术家回到自然就能获得艺术创造本源,从而通过体验创造新的艺术风格。‎ ‎【答案】1. A 2. D 3. C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语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A项, “黄庭坚学习书法”张冠李戴,据原文“黄庭坚书法对当代书法创作有多重意义:对其形式语言的模仿借鉴,是书法学习的初级阶段:对其书理的发现运用,是书法学习的中级阶段:对其天人合一精神的领悟贯通,是书法学习的高级阶段。这三个阶段,姑且称之为由‘无我之境 ’到‘有我之境’,再到‘本我之境 ’”,应该是“学习黄庭坚书法”。故答案为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查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D项, “因为……,所以……”因果倒置,“从自然之中获得原动力”是“达到本我之境”的原因。故答案为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整合文中信息并进行分析和推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要求,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观点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A项错在“仅仅适用于书法艺术”,据文意应该是适用于任何艺术;B项错在“就能自然达到书法的本我之境”,达本我之境还须经过“有我”磨练、追求“自成一家”等过程;D项错在“回到自然就能获得艺术创造本源”,忽略“在自然、社会、人生中得‘道’”条件。故答案为C。‎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 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每年的‎11月19日是世界厕所日。联合国设立它的初衷是讨论一些由厕所引发的问题,希望通过全球人民的努力,共同改善环境卫生问题。‎ 但是,拥有干净、数量充足的厕所其实是一件奢侈的事情。世界厕所组织一项最新调查显示,全球仍有高达40%的居民(26亿)从未使用过冲水厕所。每年,全世界由于卫生设施缺失致使150万名未满5岁的儿童死于腹泻,比艾滋病和疟疾共同造成的死亡人数还高。‎ ‎“全球没有厕所的人高达数十亿,这意味着,维持人类生命的水和土廉被大量未经收集或处理的人类排泄物污染,我们将环境变成了一个开放的下水道。如此大规模的人体排泄物被直接排入环境之中,从而传播致命的疾病,对全球公共健康产生了破坏性影响。‎ 卫生、干净的厕所可以拯救生命。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报告,环境卫生的改善,结合安全饮水和良好的卫生服务,每年可以防止84.2万人死亡。其次,经过安全处理的废水很有可能成为能源、营养和水的负担得起的可持续来源。因而,厕所的革命,应体现在技术引领下的可持续发展。以技术革新为代表的厕所革命,将生活环境改造与生态环境发展相结合,将卫生清洁技术与自然的生态环保理念融为一体,是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理想模式。厕所革命也将有力推动卫生厕所向生态厕所转型。‎ 目前,我国的厕所革命取得明显成效,厕所覆盖率已经由20年前的不到10%增加到今天的80%左右,但是欠发达地区和农村地区的厕所设施和卫生条件还比较落后,问题比较突出,仍然有24%的人口没有卫生厕所。‎ ‎(摘编自《中国周刊》,2018年第12期)‎ 材料二:‎ ‎(摘自《2018—2024年中国公共厕所市场评估及未来发展趋势研究报告》)‎ 材料三:‎ 建国以来,我国的公厕经历了由露天公厕到传统旱厕再到水冲公厕的转变,同时公厕的设计观念也发生了改变,还来顾到环保、城市的品位和人文关怀。现在进行的“厕所革命”需要进一步通过文化教化与典论引导,倡导培养良好的文明如厕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提升全民族的文明素养;需要加快科技创新,我国农村地区厕所发展滞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水,这就需要综合运用科技手段,资源化处理厕所废物,变废为宝,让“厕所革命”成为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经济的重要一环。小厕所关系大民生。只要我们发扬钉钉子精神,真抓实干,坚持不懈推进这项工作,就一定能够加长制约城乡文明提升的这块短板,更好地推动社会文明进步。‎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网《厕所革命:折射一个乡村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 材料四:‎ 眼下正如火如荼地在中国各地城乡开展的厕所革命,终将逐渐地改变中国民众日常生活中那些最难以为人们所自觉到的深层的观念,亦即涉及排泄的行为、观念和环境的全面改观。‎ 但必须指出的是,无论中国的厕所文明已经和将要发展到怎样的高度,它也无法避免地具有脆弱性,这是因为支撑着现代厕所文明的基础设施,亦即复杂的城市上下水道体系,原本就始终是脆弱的。如果我们不把厕所问题局限于“卫生间”及其周边的那些有限的事项,而是把它和更为庞大的废水处理系统,和中国社会的水资源、水环境,和中国社会的公共性缺失等问题相互联系起来,那么,厕所问题其实就是中国社会总问题的冰山一角。眼下的厕所革命之于中国社会而言,还有很漫长的路程要走。‎ ‎(摘自《厕所革命在中国》,《新华月报》2019年第1期)‎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厕所数量的不足、非洁净厕所的缺失,会导致水和土壤被严重污染,更会对人类的生命安全构成破坏性影响。因而,进行厕所革命意义重大。‎ B. 2017年全国公共厕所投资市场规模1503亿元,与前一年相比,增速超过30%;2012—2017年,我国公共厕所投资年增速一直处于20%以上。‎ C. 在我国的部分地区,简陋的厕所设施,以及多年来形成的如厕陋习等,使厕所问题成为制约城乡文明提升的一块短板,影响了社会文明进步。‎ D. 我国的厕所革命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依然存在不少问题,尤其是厕所文明的脆弱性,将会造成支撑现代厕所文明的基础设施的脆弱。‎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厕所最贴近普通民众,其演进是人类生产力进步和科学水平不断提升的结果;厕所革命应突出生态环保理念,降低环境污染,发展循环经济。‎ B. 从材料二的数据来看,近几年我国旅游厕所新增及扩建的投资规模增速要明显高于普通公厕,主要原因就是政府对旅游厕所的重视度更高。‎ C. 厕所能反映个人和公众的生活和精神特质,因而也能映照出文明和进步程度。因此我们可以说,探讨文明的差距,似乎就是一个厕所的距离。‎ D. 原本平常的生活设施,却被赋予“革命”之意,可现厕所革命绝不仅是盖个房子而已、这应是一场产业革命,一场社会革命,一场文化革命。‎ ‎6. 我国的厕所革命尚未完成,怎样才能有效推进厕所革命呢?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4. D 5. B ‎ ‎6. ①加大资金投入,提高厕所覆盖率,切实改善厕所的设施和废水处理系统。②加大教育宣传力度,增强全民的卫生意识,提高文明素养。③发展新技术,走生态可持续发展之路。‎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本题中,D 项,“尤其是厕所文明的脆弱性,将会造成支撑现代厕所文明的基础设施的脆弱”错误,选项错置因果,材料四中说的是“它也无法避免地具有脆弱性,这是因为支撑着现代厕所文明的基础设施,亦即复杂的城市上下水道体系,原本就始终是脆弱的”,由此可知,“支撑现代厕所文明的基础设施的脆弱”应是“厕所文明脆弱性”的原因,选项将二者的关系说反了。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本题中,B项,“主要原因就是政府对旅游厕所的重视度更高”错误,该信息属于无中生有,材料中并没有明确指出政府重视旅游厕所的扩建投资。故选B。‎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我国的厕所革命尚未完成,怎样才能有效推进厕所革命呢?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然后到材料中圈出他国和我国厕所革命存在的问题以及直接指出该如何去做的内容,根据这些内容分点概括。如材料一最后一段“我国的厕所革命取得明显成效,厕所覆盖率已经……,但是欠发达地区和农村地区的厕所设施和卫生条件还比较落后,问题比较突出,仍然有24%的人口没有卫生厕所”,由此可知,应该加大资金投入,提高厕所覆盖率;如材料三“需要进一步通过文化教化与典论引导,倡导培养良好的文明如厕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提升全民族的文明素养”“需要加快科技创新,我国农村地区厕所发展滞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水,这就需要综合运用科技手段,资源化处理厕所废物,变废为宝,让‘厕所革命’成为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经济的重要一环”,由此可知,需要加大教育宣传力度,增强全民的卫生意识,提高文明素养,同时发展新技术,走生态可持续发展之路;如材料四“无法避免地具有脆弱性,这是因为支撑着现代厕所文明的基础设施,亦即复杂的城市上下水道体系,原本就始终是脆弱的”,由此可知,我们需要改善厕所的设施和废水处理系统,等等,根据这些内容作答即可。‎ ‎【点睛】‎ 客观选择题侧重对文本内容的把握,每个选项涉及的答题区域往往是一则材料或一则材料的局部,或四个选项的答题区域虽然来自多则材料,但也往往围绕一个共同大方向。考生要会读,就是会读文或图表,会读选项。会读文或图表指能读出文本陈述的事实及核心、文本列举的数据及其差异、材料显示的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等信息点;会读选项就是阅读试题选项时能读出选项命题者命题的侧重点。还要细对,就是精细对点,把读文或读图读出的信息点与选项的命题点进行细致对照。命题者往往会在细处着手,这就需要考生细心筛选信息点和命题点。接着就要严排查,就是在细对的基础上严格排查四个选项,发现选项与原文信息不一致的地方,进行确定答案。‎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最后的爆米花 乔叶 看到那个老头把摊子扎在了自己的窗口边,老常就把眉头拧成了刺。在老常眼里,他这个窗口是自家连接外界的一个黄金通道。现在,这个脏兮兮的老头把摊子扎在自己的黄金通道边儿,明摆着会妨碍到自己的生意。不过老常没有即时发言。说到底这个巷子口又不是他的地。他得看看情况再定。‎ 退休了之后,老常就在小卧室的左墙上安了塑钢推拉玻璃窗,开了一个小卖部。卖的无非是油盐酱醋、香烟糖果,再装部公用电话。原想打发日子,没想到一日里居然能宽宽松松地赚个二三十块,很可观。老头把三轮车上的东西一一取下,放在了老常的眼皮底下,几样东西初看起来都是有些怪异的,不过老常对它们的用处可是知道得一清二楚,那都是爆米花的器具。老头在墙上敲了个打子,把一张纸片挂在了墙上。‎ 爆玉米花每锅需用两斤半玉米,工价三元。做大米糕每锅需用两斤半大米、一斤半白糖、半斤油,工价六元。‎ 老常敲了敲窗户,冲老头招了招手。老头慢悠悠地走过来。老常问他:“谁让你在这里摆摊儿的?有没有跟居委会说?有没有跟城管上说?有没有跟工商上说?有没有跟税务上说?”似乎他是居委会、城管、工商和税务的代言人。老头一个字都没咬声,等老常通通说完了,他从口袋里摸出十块钱,打窗户递了进去。老常咽了一口唾沫,接了钱道:“要什么?”“你多照应。”老头说。口音和老常推断的一样,不是本地人。‎ ‎“什么?”‎ ‎“你多照应。”‎ 老常明白了。看了看钱,有些不忍,又递回去:“其实,也不是钱的事。”‎ ‎“我一周就来一次。”老头又说了一遍那四个字,“你多照应。”‎ 老常沉默了一会儿,把那十块钱收了起来。老头挂身离开,坐在马扎上,开始忙活起来。‎ 老头穿着深蓝色的中山装,深蓝色的裤子,脸看着总像是洗不干净的样子,浮着些黑黑的煤灰。偶尔把帽子摘下来弹灰的时候,会发现这其实是个眉眼很周正的老头。或许是因为新鲜,一开张就引来四五个主顾了。老头就从包里构出一挥硬纸,上面写着号码。一一把纸片发了去,让主顾按着号来。众人拿着这些纸片都笑了,说老头还挺讲秩序的,老头没说话。十有八九都是做大米糕的。‎ 老头把大米装进转锅里,拧紧盖子,就一手拉风箱,一手摇转锅,一般十分钟,气压就足了,老头就不慌不忙地站起来,把烧得肚皮白亮的转锅从炭炉上取下,锅口对准上铁捅下麻袋的那件黑物事。用一根铁撬杠稳稳地插进锅口的阀门开关,身子微微后倾,静一静,聚聚神,然后突然用力一揣。轰!一声震响,黑麻袋便在这一瞬间被气浪充起,鼓囊囊,饱涨涨。与此同时,老头的脚下腾起一阵白云般的燎绕气雾,一股浓烈的芳香便在空气中弥漫开来。‎ 老头迅速地解开麻袋尾部的绳子,把米花倒进塑料盆中。接着他在炭炉上坐上一个小铁锅,把油倒进去,把糖放进去,开始熬糖稀。泛着白沫滚滚热的时候,就把糖稀倒进红塑料盆里,和大米花搅拌匀了。把这些又软又热的混合物倒进那个大方白铁盒子里。然后用木片,把大米花在白铁盒子里压瓷实,这就成了大米糕。在铁盒里冷却坚硬之后,用刀子割成小块,给主顾装进塑料袋里,这一锅才算彻底清工。在给主顾装袋之前,老头都要从中拣出两块,放进小红塑料盆里。塑料盆的前面写着四个字:免费品尝。‎ 老头在众人的目光中一五一十地进行着这一切程序。等待着的主顾们有些无聊,就会说起往日的爆米花。都是在乡下待过的,都有过在乡村生活的历史,对着爆米花自然也都有记忆。‎ ‎ “那时候来我们村做爆米花的那个人总穿着一件黑棉袄,骑着个二八的飞鸽车,车的后座上是两个大筐,筐里装着这些设备。然后我们就排队。大人们没空,只有小孩子排。那时候爆的都是玉米……”‎ ‎“爆玉米,两毛钱一锅。放糖精再加一毛。”‎ ‎“那时候大米金贵啊!一个月一人只能买一斤大米,谁敢拿它去做零嘴吃?”‎ ‎“嘿嘿,逢到谁家爆大米的时候,要么去地上检些吃,要么顺便到人家篮子里抓一把,也没人说什么。那时候的人,都是厚道的。”‎ ‎“现在的人也厚道。你看,不是还让免费品尝吗?”‎ ‎“那也是师傅定的规矩好。他不定规矩,谁肯让咱们尝一口?”‎ ‎(有删改)‎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 老常这个人物是小说的线索,全文是通过他的所见所闻来叙述的,并且他与卖爆米花的老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B. 开头提到老常退休后开小卖部挣钱,以及刁难在窗口边卖爆米花的老头,可以看出老常是一个自私自利的小市民。‎ C. 文中详写老头制大米糕的过程,并运用动作描写来突出老头劳动者的形象,也通过衣着描写说明老头生活的不易。‎ D. 老头摆出推位就有主前来体现了现代人对爆米花的深切怀念,也暗示了城里人对底层劳动者的同情与关照。‎ ‎8. 小说为什么在题目中强调“最后”?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9. 小说最后以群众的对话来结,这样安排有何用意?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7. C 8. ①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②暗示传统手工业的逐渐没落。③表达出作者的失落和感伤之情,让人反思现代生活。 ‎ ‎9. ①群众对话是对以前买爆米花场景的回忆,丰富了小说的内容,让小说更有真实感。②群众的对话内容突出了“老头”朴实、踏实、讲规矩的形象。③通过写群众的对话,表现了人们对以前人与人亲密无间的“童年乡村时代”生活的留恋,引起我们对现代城市人际关系越来越冷漠的思考。‎ ‎【解析】‎ ‎【7题详解】‎ 该题属于综合考查文学类文本的基本体裁特征。考查内容涉及作品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作品主旨,小说的语言,表现手法等各个方面。做此类题须细心和耐心,结合选项具体分析。仔细阅读选项,然后逐一到原文中搜索相关内容。理解后和选项加以比对,看看是否有出入。A项,“线索”的说法不太恰当,没有贯穿始终,不是线索;“鲜明的对比”说法错误,二者不具有对比关系;B项,“老常是一个自私自利的小市民”言过其实,小说中,老头虽挡了自己的道,但毕竟不是自家的道,那是公共的,因此他也没有直接阻止老头,不能说自私自利;D项,“也暗示了城里人对底层劳动者的同情与关照”理解错误,只是表明现代人对爆米花的深切怀念。故选C项。‎ ‎【8题详解】‎ 此题分析标题的作用的能力,要求分析标题中“最后”的作用,注意从表层、深层含义和表达效果分析,分析时注意结合文章的主旨,从情节看,文章围绕爆米花展开,“爆米花”是传统手工业的缩影,“最后的爆米花”暗示手工业的没落,表达了作者失落和伤感,也有对现代文明的反思,表达了主旨。从效果看“最”引起读者探究究竟,吸引读者的兴趣。‎ ‎【9题详解】‎ 此题考核分析文章的结构的能力,要求分析文章以群众的对话结尾的用意,答题时注意先回答对话的内容,然后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作用,从语段的内容内容看,群众的对话回忆以前买爆米花场景的;从效果看,写从前的情景丰富文章的内容,借群众的对话,突出了“老头”朴实、踏实、讲规矩的形象,使人物的形象更加丰满,;借人物的对话表现了人们对以前人与人亲密无间的“童年乡村时代”生活的留恋,引起我们对现代城市人际关系越来越冷漠的思考,深化文章的主旨。‎ ‎【点睛】分析文章的标题一般先答出含义,然后从文章的和情节、结构、人物(或物象)、主旨的关系的角度进行。情节主要分析文章的情节以什么为主,结构看文章的标题是否能串联文章的内容或是否是文章的线索,人物(或物象)看标题是否能暗示人物的命运或性格(物象)的特征,主旨上看是否能够暗示或点明主旨,有时还从制造悬念和吸引读者的角度进行分析,有时还要分析标题中艺术手法,如双关、反语等。‎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李觉,字仲明,本京兆长安人。太平兴国五年举九经,起家将作监丞、通判建州,秩满,州人借留,有诏褒之,就迁左赞善大夫、知泗州,转秘书丞。太宗以孔颖达《五经正义》诏孔维与觉等校定。王师征燕、蓟,命觉部京东诸州刍粮赴幽州。维荐觉有学,迁《礼记》博士赐绯鱼。‎ 雍熙三年,与右补阙李若拙同使交州,黎桓谓曰:“此土山川之险,中朝人乍历之,岂不倦乎?”觉曰:“国家提封万里,列郡四百,地有平易,亦有险固,此一方何足云哉!”桓默然色沮。使还,久之,迁国子博士。‎ 端拱元年春,初令学官讲说,觉首预焉。太宗幸国子监谒文宣王毕升辇将出西门顾见讲坐左右言觉方聚徒讲书上即召觉令对御讲。觉曰:“陛下六龙在御,臣何敢辄升高坐。”上因降辇,令有司张帟幕,设别坐,诏觉讲《周易》之《泰卦》,从臣皆列坐。觉因述天地感通、君臣相应之旨,上甚悦,特赐帛百匹。‎ 俄献时务策,上颇嘉奖。是冬,以本官直史馆。右正言王禹偁上言:“觉但能通经,不当辄居史职。”觉仿韩愈《毛颖传》作《竹颖传》以献,太宗嘉之,故寝禹偁之奏。淳化初,上以经书板本有田敏辄删去者数字,命觉与孔维详定。二年,详校《春秋正义》成,改水部员外郎、判国子监。四年,迁司门员外郎,被病。假满,诏不绝奉,卒。‎ 觉累上书言时务,述养马、漕运、屯田三事,太宗嘉其详备,令送史馆。觉性强毅而聪敏,尝与秘阁校理吴淑等同考试开封府秋赋举人,语及算雉兔首足法,觉曰:“此颇繁,吾能易之。”及成,果精简。淑意其宿制,即试以别法,皆能立就,坐中皆叹伏。‎ ‎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九十》)‎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太宗幸国子监/谒文宣王/毕升辇将出西门/顾见讲坐左右/言觉方聚徒讲书/上即召觉/令对御讲/‎ B. 太宗幸国子监谒文宣王毕/升辇将出西门顾见/讲坐左右/言觉方聚徒讲书/上即召觉/令对御讲/ C.太宗幸国子监谒文宣王毕/升辇将出西门/顾见讲坐/左右言觉方聚徒讲书/上即召觉/令对御讲/ D.太宗幸国子监/谒文宣王/毕升辇将出西门/顾见讲坐/左右言觉方聚徒讲书/上即召觉/令对御讲/‎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秩满:谓官吏任期届满。如唐代钱起“秩满归白云,期君访谷口”中“秩满”即为此意。‎ B. 《礼记》:据传成书于西汉,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是儒、释、道思想的资料汇编。‎ C. 国子监:中国古代隋朝以后的中央官学,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又称国子学或国子寺。‎ D. 秋赋:也称秋贡、秋荐,唐宋时州府向朝廷荐举会试人员的选拔考试。因于秋季举行,故有此称。‎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李觉学问精深,政绩卓越。他明晓《九经》,参与孔颖达《五经正义》校定;担任将作监丞、建州通判,受到朝廷褒扬。‎ B. 李觉涉远为官,不畏艰苦。与李若拙出使交州时,别人认为前往此地辛苦劳累,他却认为不足挂齿。‎ C. 李觉仕途顺畅,颇受赏识。皇上对他所献策略以及所作《竹颖传》大加赞赏,王禹偁也大力举荐他。‎ D. 李觉关心时局,聪慧机敏。他对当时的一些政务有很好的论述,得到太宗认可;在计算方法上也有独到见解。‎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因降辇,令有司张帟幕,设别坐,诏觉讲《周易》之《泰卦》,从臣皆列坐。‎ ‎(2)淑意其宿制,即试以别法,皆能立就,坐中皆叹伏。‎ ‎【答案】10. C 11. B 12. C ‎ ‎13. (1)译文:皇上于是下了辇车,让官吏张设帐幕,另外设置座位,令李觉讲解《周易》中的《泰卦》,随从的大臣都依次而坐。‎ ‎(2)译文:吴淑怀疑(猜测)他是预先做好的,就用其他的方法来测试他,他都能够立即完成,在座的人都赞叹佩服。‎ ‎【解析】‎ ‎【10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的断句类试题,考生要注意结合对文句的理解,同时也要注意文句中的标志性的词语,本题中标志性的词语有“毕”“升辇”“顾”“左右”“令”。‎ 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一般考核较少,大多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 ‎【11题详解】‎ 试题分析:B. 《礼记》:据传成书于西汉,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是儒、释、道思想的资料汇编。《礼记》是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12题详解】‎ 试题分析:C. 李觉仕途顺畅,颇受赏识。皇上对他所献策略以及所作《竹颖传》大加赞赏,王禹偁也大力举荐他。王禹偁奏言,李觉不应该居史职,而非大力举荐他。‎ ‎【13题详解】‎ 试题分析: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因”“设”“诏”“宿制”“试以”“坐”。‎ 参考译文:‎ 李觉,字仲明,本是京兆长安人。太平兴国五年因通晓《九经》被举荐,开始做官担任将作监丞、建州通判,任期将满,建州百姓请求让他留下,皇上下诏书褒奖他,晋升做左赞善大夫,掌管泗州,转任秘书丞。宋太宗拿孔颖达的《五经正义》下令让孔维和李觉校定。朝廷的军队出征燕、蓟,命令李觉布置将京东各州粮草运往幽州。孔维推荐李觉,认为他有学问,李觉升迁为《礼记》博士,赏赐绯袍鱼袋(五品官职)。‎ 雍熙三年,和右补阙李若拙一同出使交州,黎桓对他说:“这地方山川艰险,中原的人忽然到这里,难道不疲倦吗?”李觉说:“我们的国家疆土有万里之广,郡县有四百个,土地有平坦的,也有险峻的,这样的地方哪里值得说呀!”黎桓不说话,神色沮丧。李觉出使回来,很久之后晋升为国子博士。‎ 端拱元年春天,刚让学官讲学,李觉首先参与。宋太宗驾临国子监拜谒文宣王结束,登上辇轿要从西门出去,回头看见有人在座位上讲学,左右侍臣说李觉正在聚集门徒讲授经书,皇上就召来李觉,让他对着皇上讲学。李觉说:“您高高在上,我怎么敢就登上讲说之位呢。” 皇上于是下了辇车,让官吏张设帐幕,另外设置座位,令李觉讲解《周易》中的《泰卦》,随从的大臣都依次而坐。李觉于是讲述天地感应相通、君臣相合的要旨,皇上非常高兴,特意赏赐他百匹布帛。‎ 不久李觉进献论时务的对策,皇上对他十分嘉奖。这年冬天,凭主管官员的身份在史馆当值。右正言王禹偁进言说:“李觉只是能通晓经书,不应当就这样担任史官职务。”李觉模仿韩愈的《毛颖传》写了一篇《竹颖传》来献给皇上,宋太宗赞许他,因此搁置了王禹偁的奏章。淳化初年,皇 上因为经书的版本被田敏擅自删去了许多字,任命李觉和孔维详细校定。淳化二年,详细校定的《春秋正义》完成了,改任水部员外郎、做国子监判官。淳化四年,升任司门员外郎,遭受疾病。请假期满,皇上下诏不断绝他的俸禄,直到去世。‎ 李觉多次上书谈论时务,阐述养马、漕运、屯田三件大事,宋太宗赞许他写得详细齐备,让人把奏章送交史馆。李觉的性格刚强坚毅、聪慧敏锐,曾经和秘阁校理吴淑等人一同考开封府的秋赋举人,谈及雉兔首足的计算方法,李觉说:“这个方法太繁琐,我能使计算变得简易。”等到完成,果然精巧简便了。吴淑怀疑(猜测)他是预先做好的,就用其他的方法来测试他,他都能够立即完成,在座的人都赞叹佩服。‎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弟侄书堂 唐·杜荀鹤①‎ 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 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 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 ‎【注】①杜荀鹤,晚唐诗人。曾经历黄巢之乱。‎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句两个“穷”字含义不同。前者指“生活贫穷”;而后者则作“穷尽”讲。‎ B. 颔联上下两句形成对比,以战乱中社会的纷扰反衬了弟侄静心好学尚礼。‎ C. 尾联是对侄子的慰勉之辞,作者以长辈的身份直抒胸臆赞美并鼓励了弟侄。‎ D. 这首诗语言上通俗浅近,平易自然,仿佛从诗人心中流出,没有雕琢的痕迹。‎ ‎15. 诗歌颈联情景交融,请简析其妙处。‎ ‎【答案】14. A 15. ①绿竹摇曳影落书案,泉水潺潺声来耳边,“竹影”与“泉声”表现了弟侄书房周遭景致的清幽。②在纷乱的战争环境下弟侄仍能静心读书,清幽的景致也是弟侄清静内心的体现。③作者借此表达了对弟侄勤勉专注求学态度的赞美之情。‎ ‎【解析】‎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技巧、思想内容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A项,“穷”并非生活的贫苦,而是境遇的困窘。“居穷道不穷”:指处于穷困之境仍要注重修养。故选A项。‎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诗句的赏析能力。题干要求简析诗歌颈联情景交融的妙处,考生赏析时,侧重于对诗歌的颈联情景交融特色的分析,作答时立足于整体,着眼于局部。先初步解读诗歌颈联两句“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的意思,即:窗外竹子的影子还在书桌上摇摆,砚台中的墨汁好像发出了野外泉水的叮咚声。“竹影”与“泉声”,诗人分别从视觉和听觉角度表现弟侄书房周围景色的清幽、静谧。而“书案”与“砚池”则表现了弟侄“在干戈地”仍能静心读书,一切景语皆情语,弟侄书房周围景色的清幽、静谧正是主人公心境的体现,诗人借此赞美弟侄在纷乱的战争环境下仍能静心、好学、尚礼。‎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观刈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贫妇的话揭示了当时社会繁重的赋税,寄寓了作者对贫苦人民深切的同情。‎ ‎(2)李白善用“子规”这一意象来表达内心的愁思,《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________________”一句烘托出一种哀伤愁恻的气氛;《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一句以动衬静,寄托绵绵愁思。‎ ‎(3)《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失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家田输税尽 (2). 拾此充饥肠 (3). 杨花落尽子规啼 (4). 又闻子规啼夜月 (5).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6).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识记和默写名篇名句的能力。默写要求学生在识记时候要以理解为基础进行识记,可根据对课文知识的积累答题,平时对富有教育意义和警策作用的哲理句要多记忆,还要注意错别字的正确写法。注意一些生僻字,近似字的写法,不能出现错别字或漏字、多字,书写务必规范。此题中需注意“输”“啼”“誉”“沮”的书写。‎ ‎【点睛】本题既考查学生名句名篇记忆默写情况,又考查学生对于名句意思的理解掌握情况。题目中所涉及的名句名篇都是课内要求背诵掌握的。这就要求学生在记忆背诵名句名篇时,不但能正确地书写出来,还要注意领悟其含义,结合名句名篇的含义和具体语境记忆。同时还要特别注意通假字、生僻难写字、同音异义词、同义异形词,留意语句顺序等。‎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宋人的“意”如何呢?大概看来它几乎是晋人之韵的重现。苏轼一生屡遭磨难而不改旷达之性,一直以佛老思想为其儒家思想之外的另一精神支柱。对于书法,苏轼主张“书初无意佳乃佳尔”。这种艺术倾向的确颇似晋人风度,难怪黄庭坚不吝以“天然自工,笔圆而韵胜”来赞美。以其作品《黄州寒食帖》来说,写得________,一气呵成。其中字体大小的变换,力度轻重的控制与节奏的缓急等,都是________,毫无做作之态。然而即使这件________的作品,其韵味也与“兰亭集序”不大一样首先是强烈的个性全篇几乎都用外露的侧锋笔法,而字的大小,力度和行笔的节奏也起伏剧烈; 如《前赤壁赋》,其字形多欹侧,笔法既继承王羲之等人笔意,又自由不拘,( ),尽显其书法个性,即“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兰亭集序》则多以中锋笔,优雅从容,在笔法与结构等要素的和谐中透出淡淡的韵味。其次是浓烈的情感抒发。‎ 这不仅诗的内容中鲜明可感,而且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而《兰亭集序》则不仅全篇内容显得________,只在篇末一点淡淡的忧伤,而且在书写的过程中,也以轻松的方式保持着字形和章法各方面的流畅,不令其产生突兀的阻滞。因此,前者表现出较为浓郁的“意”,后者则显得“无为而治”。概括来说,晋人的“韵”主要关注的是书法的客体汉字,而宋人的“意”,更多关注的是书法主体的审美情操与艺术功力。‎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行云流水 信手拈来 浑然天成 悠然自得 B. 行云流水 信马由缰 相得益彰 悠然自得 C. 天衣无缝 信手来来 相得益彰 泰然自若 D. 天衣无缝 信马由缰 浑然天成 泰然自若 ‎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进而通篇作品既具跌倒摇曳之姿,又端整沉着 B. 进而通篇作品既端沉沉着,又颇具跌跌摇曳之姿 C. 因此通篇作品既端整沉着,又颇具跌宕摇曳之姿 D. 因此通篇作品既颇具跌宕摇曳之姿,又端整沉着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不仅诗的笔法的变换,而且在内容中鲜明可感,其字势的倾向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 B. 这不仅在诗的笔法的变换,而且在内容中鲜明可感,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 C. 不仅诗的内容中鲜明可感,而且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 D. 这不仅在诗的内容中鲜明可感,而且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向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 ‎【答案】17. A 18. C 19. D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成语的辨析和正确运用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词语的含义,从成语的使用对象、范围、感情色彩等方面区别近义成语,然后分析成语所在的语境,从中选择一个最合乎语境的成语。‎ 本题,‎ ‎“行云流水”,形容诗文、书画、歌唱等自然流畅。“天衣无缝”,比喻诗文等没有破绽。根据语境中的“一气呵成”可知,该出是说苏轼的书法作品《黄州寒食帖》写得自然流畅,所以选用“行云流水”。‎ ‎“信手拈来”,多指写文章时能自由纯熟地选用词语或应用典故,用不着怎么思考。“信马由缰”,比喻漫无目的地闲逛或随意走动。根据语境说的“字体大小的变换,力度轻重的控制与节奏的缓急等”“毫无做作之态”,此处是说苏轼写《黄州寒食帖》自由纯熟,所以选用“信手拈来”。‎ ‎“浑然天成”,形容诗文结构严密自然,用词毫无斧凿痕迹;亦形容人的才德完美自然。“相得益彰”,指两个人或两件事物互相配合,双方的能力和作用更能显示出来。结合上句说的“其作品《黄州寒食帖》来说,写得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其中字体大小的变换,力度轻重的控制与节奏的缓急等,都是信手拈来,毫无做作之态”,此处应选用“浑然天成”。‎ ‎“悠然自得”,形容自由清闲、心情舒畅。“泰然自若”,形容在紧急情况下沉着镇定、不慌不乱。语境说的是“在书写的过程中,也以轻松的方式保持着字形和章法各方面的流畅,不令其产生突兀的阻滞”,此处选用“悠然自得”。‎ 故选A。‎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补写句子。这是考核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重点考核语句连贯,语句衔接的题目是课标卷必考的题目,有时是排序,有时是填写衔接句,排序的题目主要从陈述对象的转换、关联词语的呼应、指代性词语的指代意义、和上下文的顺序照应、和空格前后的衔接等角度分析。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的角度选取。此题注意语意的衔接。‎ 本题,‎ 从逻辑关系上看,“《前赤壁赋》,其字形多欹侧,笔法既继承王羲之等人笔意,又自由不拘”和“尽显其书法个性”两句之间应是因果关系。而“进而”表递进关系;“因此”才表示因果关系,这样就排除A、B两项。再根据下文的“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的逻辑意脉贯通上看,是先言“端整沉着”,后表“颇具跌宕摇曳之姿”。而D项说法颠倒,所以应排除D项。‎ 故选C。‎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和修改。应先浏览划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 本题,‎ 原句错误:一是成分残缺,在“诗的内容”前缺少介词“在”;二是用词不当,“倾侧”应改为“倾向”。‎ A项,成分残缺,在“诗内容”前缺少介词“在”。语序不当,“鲜明可感的内容”是“浓烈的情感抒发”的直接表现,所以“不仅……而且……”的内容要颠倒。成分残缺,却是主语“这”,此句必须有主语“这”与上文衔接。‎ B项,语序不当,“鲜明可感的内容”是“浓烈的情感抒发”的直接表现,“不仅……而且……”的内容要颠倒。用词不当,“倾侧”应改为“倾向”。‎ C项,成分残缺,在“诗的内容”前缺少介词“在”。用词不当,“倾侧”应改为“倾向”。成分残缺,却是主语“这”,此句必须有主语“这”与上文衔接。‎ 故选D。‎ ‎【点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20.下面是中国天气网一则应用文的一部分,在标点、字形、语法和语言得体方面都存在问题,请找出其中的五处并修改。‎ ‎《中国天气网》天气新闻征稿启示 ‎《中国天气网》内容涵盖丰富,其中《天气新闻》栏目尤其受到各界广泛关注。天气新闻在报道突发天气事件和提高防灾减灾常识方面起到重要作用。自本网2008年7月正式上线以来,每天都需要发布大量全国各地重大天气新闻。由于网站影响不断扩大,公众对各地天气新闻的时效性和内容的丰富性要求不断提高,而本网编辑人数有限,现特向各省、市、区级气象局征稿,请务必踊跃投稿。‎ ‎【答案】(1)将标题中的“启示”改为“启事”或“公告”。(2)两处“中国天气网”都应该去掉书名号。(3)将第一处“提高”改为“普及”。(4)将“自本网”中的“本网”移至“每天”前(或将“自本网”改为“本网自”)。(5)将“务必”删掉。‎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正确使用标点符号,辨析并修改病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要仔细阅读所给材料,先依据平时积累及上下文找出字形上的错误,再依据标点符号的规范用法找出标点使用的错误,再结合内容找出语法和语言得体方面的问题,进行修改。‎ ‎(1)“启示”的意思是启发提示,使有所领悟,也指通过启发提示领悟的道理。本题所给材料是一则征稿公告,故“启示”一词错误,应改为“启事”或“公告”。‎ ‎(2)“中国天气网”是网络名称,不应使用书名号,故两处“中国天气网”都应该去掉书名号。‎ ‎(3)“提高防灾减灾常识”搭配不当,“提高”不能与“常识”搭配,应将“提高”改为“普及”。‎ ‎(4)“自本网2008年7月正式上线以来,每天都需要发布大量全国各地重大天气新闻”成分残缺,缺少主语,也可以说是语序不当,可将“自本网”中的“本网”移至“每天”前,或将“自本网”改为“本网自”。‎ ‎(5)“务必”的意思是“必须;一定要”,态度较为强硬,多用于上级对下级或平等关系之间要求对方一定要完成委托的事情。用在征稿启事中不得体,应删掉。‎ ‎21.请参照下列文段中划线句的逻辑方式,反驳对方的观点。要求符合事理,每空不超过20字。‎ 某天,北京大学课间休息时,众教师闲聊起谭鑫培演出的《秦琼卖马》。胡适道:“京剧太落伍,甩一根鞭子就算是马,用两把旗子就算是车,应该用真车真马才对!”在场者恭听高论,一时无人应声。黄侃慢慢站起身,说道:“适之,唱《武松打虎》怎么办?”胡适一时语塞,众人哈哈大笑。‎ ‎①有一天,有个地主在家里喝酒。正喝得高兴的时候,酒壶里没有酒了,他连忙喊来长工去给他打洒。长工接过酒壶问:“酒钱呢?”地主很不高兴地瞟了长工一眼说:“有钱能打酒算什么本事?”长工没有再说什么,拿着酒壶就走了。过了一会儿,长工端着酒壶回来了,地主暗自高兴,接过来就往酒杯里斟酒,可倒了半天也没倒出半滴酒。原来酒壶还是空的。地主冲着长工喊叫:“怎么没有酒?”‎ 假如你是这位长工,请写出一句反驳的话:_______________‎ ‎②加拿大外交官朗宁出生于中国。多年后,当他竞选加拿大某省议员时,反对派大肆宣传他是“喝中国人的奶长大的,身上一定有中国血统”。‎ 假设你是朗宁,请写出一句反驳的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1)示例:壶里有酒才能倒出酒来算什么本事? (2). (2)示例:喝牛奶长大的,难道就有牛的血统了?‎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逻辑推理的题目,要求反驳对方的观点,反驳的方式可以按对方打观点提出一个特例进行的反对,如例句中的“老虎”,可以顺着对方的思路进行类比,如“有钱能打酒算什么本事”,可是顺着对方的思路,提出“壶里有酒才能倒出酒来算什么本事”的反问;“喝中国人的奶长大的,身上一定有中国血统”可顺着这思路,喝什么奶就有什么血统,提出“喝牛奶长大的,难道就有牛的血统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朗读者》是中央电视台2017年播出的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邀请各个领域嘉宾来到现场,分享自己的人生故事并倾情演绎经典美文,力图读出文字背后的价值。2017年一共播出了12期,每期都有个主题词:遇见、陪伴、选择、礼物、第一次、眼泪、告别、勇气、家、味道、那一天、青春。‎ 这些主题词引发了你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选择其中两三个主题词并使之形成有机关联,以此为基础确定与“文化情感”相关的立意,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家的味道 家是一盘美味的菜肴,四溢芬芳的油香是生活中浓浓的亲情;家是一碗粒粒可数的米饭,香甜可口的米粒是生活中浓浓的爱意;家是一簇锦绣的花朵,清香四溢的芬芳是生活中浓浓的感恩。 ‎ 妈妈是菜桌上的排骨汤。连绵不断的海带是妈妈对我不停的唠叨,滋味浓重的排骨是妈妈对我深深的爱;细腻爽口的骨汤是妈妈对我无微不至的关怀,这其中的味道令人寻味。 ‎ 爸爸是菜桌上的芥茉三文鱼。味道辛辣的芥茉是爸爸对我的严厉冷酷;味道鲜美的生鱼片是爸爸对我默默的关心;鲜嫩爽口的蔬菜是爸爸对我淡淡的爱。有时,我总会想这像芥茉一样的爱还是幸福吗? ‎ 爷爷是菜桌上的一碗长寿面。那一根根细长爽滑的面条就像爷爷那下巴上的白花花的胡子 。青葱小段则像爷爷那开始翻白的头发;爷爷的性格也像那碗长寿面,年过古稀的他不像其他老人那样拉拉二胡跳跳舞,而是喜欢唠叨个不停,整天游山玩水。真是个人老心不老的老顽童呀! ‎ 奶奶是菜桌上的红烧肉,她的脸上总是带着一抹红韵,油腻腻的红烧肉却不像奶奶的性格,奶奶总是呆在家里,没事儿也找了那样一群伙伴儿聊聊天儿,散散步,都说人老了背板也弯了,奶奶的背板却是直挺挺的,咱可真是要好好学呀,有句俗话说得好:“做人就是要挺直背板。” ‎ 酸甜苦辣是生活,柴米油盐是家常。酸是生活中委屈伤心的痛苦泪;甜是幸福中欢乐感动的开心泪;苦是成败中中苦尽甘来的喜悦泪;辣是体验中火辣激情的热情泪。柴是噼里啪啦唠不完的家常话;米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向上劲;油是那炒香幸福的欢乐油;盐是那感动人心的咸味泪;完美人生,尽在其中。 ‎ 一场美梦似乎被噩耗惊扰,原本幸福的家变得支离破碎。“离婚”这匹恶狼饥肠辘辘的撕撤着“幸福家庭”这块肉,柔韧的肉始终斗不过这匹恶狼,家就此破碎。‎ 孤独,伤心的我正如一只离家的小绵羊,眼看着恶狼吃掉了亲人。我第一次感到生活有一种痛不欲生的苦,叫分离。逐渐,我开始独立,开始勇敢,开始学会坚强。我觉得我不是一个人在奋斗,我不是为父母而学,为老师学习,我是为自己的人生在奋斗。我不孤独,因为我还有我的朋友,老师,亲人。家的味道无处不在,家的味道是朋友的关心,老师的教导,亲人的关爱。‎ 只要有爱,世间的任何地方都是家!‎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为新材料作文,所给材料是中央电视台的一个文化综艺节目介绍。该节目以“文化感染人、鼓舞人、教育人”为宗旨,邀请各个领域具有影响力的嘉宾来到现场讲述他们的故事,并现场朗读他们选定的作品,得到广大观众的认可和好评,审题立意思路首先要分析不同词句各自的含义(内涵),然后组合词句,确定角度和立意(在此步骤中,要有异中求同、同中求异、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才能组合延伸出好的角度和立意),根据写作任务,谋篇布局,展开写作。‎ 首先明确任务,从十二个关键词中选择其中两三个主题词并使之形成有机关联,以此为基础确定与“文化情感”相关的立意,立意行文应围绕文化情感。文化感情,就是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如家国情怀。‎ 然后分析材料,这些关键词搭配组合的自由度很大,但需要先深挖每一个关键词背后隐含的深意:如陪伴、眼泪、家,立意为体现亲情类;如遇见、第一次、那一天、青春立意体现为美好青春类;第一次、勇气、选择立意为智慧成长类等。‎ 所选关键词要形成有机的联系要能体现弘扬传统文化,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时代主流,大众迫切需要这方面的精神食粮。‎ 点睛 :任务驱动型作文的材料往往围绕一个大话题,提供一些既独立又有内在关联的词语或句子,这些词语或句子所呈现的并列、递进、对比等内在关系,取决于考生的组合延伸能力。此类考题往往就这些词句提供一个写作任务,让考生根据任务对材料相关词句进行组合,并延伸出新的认识,进而进行写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