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0.00 KB
  • 2021-06-08 发布

专题11 古代诗歌阅读之形象与感情(练)-2017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解析版)

  • 2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备战2017年高考二轮讲练测 训练基础 ‎1.【2017届陕西长安区一中高三上第二次质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小题。(11分)‎ 重过海印庵 宗渭 三年重向虎溪游,石路依然碧水流。鸟背斜阳微带雨,寺门衰柳渐迎秋。‎ 弟兄谊重难为别,师友情深竟莫酬。叹息此身闲未得,天涯明日又孤舟。‎ ‎(1)诗的前两联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请简要分析。 (5分)‎ ‎【答案】前两联描绘了微雨斜阳的秋韵图景。诗人三年后再次来到虎溪,眼前的石路依然旧时模样,碧水也依然脉脉流淌。天边一轮斜阳渐渐下坠,点点微雨中,寺门前的老柳树呈现出一种秋的风韵。‎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鉴赏景物形象之法:提问形式:(1)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物?(2)这首诗是怎样描写景物的?(3)这首诗在我们面前展示了一幅什么画面?是如何展示的?答题步骤:第一步:描写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第三步:联系诗人的生平,分析景物所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情感。答案构成:描图景(描绘诗词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点氛围(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析感情(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方法总结及运用示范:意境分析三注意:一注意:描绘图景将诗句与想象结合。描绘诗中图景,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二注意:概括意境特点应多角度。概括意境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这两个词最好能从不同的角度概括,角度有色彩、动静、视野、荣衰、明暗、气势等。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淡静美、清丽隽永、感伤哀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绪基调。三注意:分析情感要具体。诗歌情感分析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2)诗的后两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分) ‎ ‎【答案】后两联表达了诗人与师友们离别时内心的感伤之情。颈联写与师友之间的深厚情谊,离别时依依不舍;尾联则想象自己明日孤舟向天涯的情景,表达了内心的孤寂之感,抒发了浓浓的离愁别绪.‎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古典诗歌的作者在他们的作品中表达情感、主张、观点和态度时,直白张扬(或开门见山,或卒章显志)的少”就是隐晦的。含蓄隐晦(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多。因此,正确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多管齐下,准确理解、仔细分析,做出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读。首先,熟悉形象的符号意义。众所周知,古典诗歌乃至各类文学作品都是借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诗歌中塑造的形象,除了人物形象(叙事主人公、抒情主人公),更多的是景物形象: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这些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所以被称作“意象”。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意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然后,把握诗中的显性信息,古典诗歌中,除了含蓄隐晦的隐性信息,也有一些显性信息,鉴赏时要注意把握。 这些显性信息,比如诗歌中的 “弟兄”“重”“师友情深” “闲未得”“孤舟”。第三,了解典故的关联比照。典故辞约意丰,常为古人在诗词中使用,以与所反映的时、事、人形成关联比照。典故的含义一般是固定的,因此对诗歌内容的分析鉴赏有时可以从所用典故的联想比照意义着手。第四,分析运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的运用,是为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服务的。不仅是在解答“表达技巧”类题目时,而且在解答“思想情感”类题目时,也需要对诗歌中所采用的表达技巧进行分析,通过对表达技巧的分析来把握诗意诗情。第五,捕捉蕴含的情感理趣 古诗词大都采用两种表达方式,一为描写,一为抒情。结构上,往往描写在前,抒情在后;描写是为抒情作铺 垫,抒情是描写的升华。诗中的抒情句,情感充实饱满,意蕴很深。分析诗人的心境与情感,自然要捕捉、分析这些诗句。‎ ‎2.【2017届广东佛山南海区高三12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奉陪郑驸马韦曲①‎ 杜甫 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绿樽须尽日,白发好禁②春。‎ 石角钩衣破,藤梢刺眼新。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 注释:①韦曲:唐代长安游赏胜地,杜甫作此诗时,久住于长安而未得一官。②禁:消受。‎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诗的首句和辛弃疾的“最喜小儿无赖”,两处“无赖”都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B.三四句意谓韦曲的满眼春色,让自感老去的诗人也觉得应该借酒释怀,消受春光。‎ C.五六句通过“石角钩衣”“藤梢刺眼”的细节,状写韦曲的春去夏来的美景。‎ D.诗家常借“韦曲”寓兴亡之感,以下诗句均寓有兴亡之感:“杜甫诗中韦曲花,至今无赖尚家家。”(唐·罗隐 《寄南城韦逸人》);“当年燕子知何处,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宋·张炎《高阳台》)‎ ‎【答案】CD ‎【解析】C项本诗所写明显是春日景色,并非夏日。从诗中的“花无赖”“好禁春”“刺眼新”可判断出此诗写的是春景。D“杜甫诗中韦曲花”为袭用杜甫原句进行单纯的景物描写。“当年燕子知何处”是在感慨当初繁华如今已经不再,遇兴亡之感。‎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2)前人引《南史》注诗中“小乌巾”:“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结合这一注解,说说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答案】答: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不知自己何时才能占据一丛竹林,头戴小乌巾,过着像刘岩一样的隐士生活”,(1分)运用典故,(1分)通过对韦曲春色描写,表达出作者的喜爱之情,(1分)因此产生对归隐山林的隐士生活的向往,(1分)曲折含蓄地表达出对久图官场功名而不得的厌倦情绪。(2分)‎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指出用了什么典故,典故本身有什么寓意,然后思考作者使用这个典故的作用。典故的作用一般有:(1)使立论有根据。引前人之言或事,以验证作者之理论。(2)委婉表意。诗中有不便直述者,可借典故之暗示,婉转道出作者之心声,即所谓“据事以类义”也。(3)减少语辞之繁累。诗句之组成,应力求经济,尤其近体诗有其一定之字数限制,用典可减少语辞之繁累。(4)充实内容、美化词句。用典可使文辞妍丽,声调和谐,对仗工整,结构谨严,而增加外形之美,与丰富之内涵。本诗中诗人用典的目的是为了表达思想情感,就要结合诗人的经历和写作背景来分析。‎ ‎3.【2017届湖北孝感高三上第一次统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文后各题。‎ 安公子·远岸收残雨 柳永 远岸收残雨。雨残稍觉江天暮。拾翠汀洲①人寂静,立双双鸥鹭。望几点、渔灯隐映蒹葭浦。停画桡②、两两舟人语。道去程今夜,遥指前村烟树。‎ 游宦成羁旅。短樯吟倚闲凝伫。万水千山迷远近,想乡关何处。自别后、风亭月榭孤欢聚。刚断肠、惹得离情苦。听杜字声声,劝人不如归去。‎ ‎【注】①拾翠汀洲:古代妇女喜欢到河滩上拾翠鸟尾羽作装饰品。一说拾翠是采摘香草。②画桡:装饰华美的船桨。‎ ‎(1)对这首作品理解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远岸收残雨。雨残稍觉江天暮。”说明下了很长时间的雨,雨点逐渐稀疏,但天已近傍晚。为全词营造了迷蒙冷清的气氛。‎ B.“拾翠汀洲人寂静,立双双鸥鹭”以“双双”形容鸥鹭,衬托出抒情主人公的寂寞孤独,景中有情。‎ C.“停画桡、两两舟人语”说明词人已到达目的地,听到身边人的谈话声,却不知自己该走向何方。‎ D.“自别后、风亭月榭孤欢聚”回忆过往,嗟叹今夕,词人离愁更浓,唱出了全词的最强音。‎ ‎【答案】选C得2分,选D得3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诗句的综合理解,C项中“到达目的地”有误,D项中全词的最强音不是“自别后”‎ 句。‎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此类题目主要考查的内容有表达技巧、情感的方面的分析。具体分析选项的时候要注意结合 题目、作者、注释等内容分析。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 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如本题D项中全词的最强音不是“自别后”句。‎ ‎(2)这首词蕴含着丰富的感情,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6分)‎ ‎【答案】①对前路的迷茫感。“道去程今夜,遥指前村烟树”“游宦成羁旅”说明作者不知前路在何方;②漂泊江湖的孤独感。“自别后、风亭月榭孤欢聚”说明作者感到孤独;③对故乡的思念。“听杜宇声声,劝人不如归去”说明作者思念家乡;④离别的痛苦感。“刚断肠、惹得离情苦”说明作者对别离的痛苦。‎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如本题这是一首典型的游宦思归之作,反映了作者长年落魄、官场失意的萧索情怀。对前路的迷茫感。“道去程今夜,遥指前村烟树”“游宦成羁旅”说明作者不知前路在何方;漂泊江湖的孤独感。“自别后、风亭月榭孤欢聚”说明作者感到孤独等。‎ ‎4.【2017届山西太原高三上阶段性测评(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文后各题。‎ 李处士①故居 王建 露浓烟重草萋萋,树映阑干柳拂堤。‎ 一院落花无客醉,半窗残月有莺啼。‎ 芳筵想像情难尽,故榭荒凉路欲迷。‎ 风景宛然人自改,却经门外马频嘶。‎ ‎【注】①处士:本指有才德而隐居不仕的人,后亦泛指未做过官的士人。【来.源:全,品…中&高*考*网】‎ ‎(1)“一院落花无客醉,半窗残月有莺啼”是如何写景的?这样写有什么用意?(6分)‎ ‎【答案】动静结合(以声衬静)。院落里落花满地,一弯残月斜挂窗口,黄莺啼叫。营造了一种冷清凄凉的 氛围,流露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伤感,为下文的抒情作铺垫。‎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写景的手法和作用。“一院落花无客醉,半窗残月有莺啼”,“落花”“残月”, 动 静结合(以声衬静)。院落里落花满地,一弯残月斜挂窗口,黄莺啼叫。‎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写景手法”和抒情方式(直接和间接两大类,又分很多的手法)不能混淆。“写景手法”‎ 是写景的方法。抒情方式是指抒情的方法。诗词中常见的写景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借代等修辞手法。‎ 衬托(正衬、反衬)、对比、烘托(即正衬)、色彩渲染、绘形绘色、名词列锦(意象叠加)、白描等的 表现手法。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动写静、以静写动)、正侧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远近结合。‎ 如本题动静结合(以声衬静)。院落里落花满地,一弯残月斜挂窗口,黄莺啼叫。‎ ‎(2)诗的颈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5分)‎ ‎【答案】作者想到以前李处士在这里大摆筵席、宾主畅饮的情形,而现在故居中的亭台楼榭都荒凉不堪,走进去都有可能迷路。诗句以虚衬实,表达了物是人非之感。‎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芳筵想像情难尽,故榭荒凉路欲迷”,想到以前李处士在这里大摆筵席、宾主畅饮的情形,而现在故居中的亭台楼榭都荒凉不堪,走进去都有可能迷路。物是人非。‎ 训练提升 ‎1.【2017届福建福州外国语高三上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文后各题。‎ 长安春望 卢纶①‎ 东风吹雨过青山,却望千门草色闲。②‎ 家在梦中何日到,春生江上几人还。‎ 川原缭绕浮云外,宫阙参差落照间。‎ 谁念为儒逢世难,独将衰鬓客秦关。‎ ‎【注】①卢纶:字允言,河中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大历十才子”之一。曾于唐玄宗天宝来年中进士,旋即安吏之乱爆发,未能为官,后重新应试,但屡试不第。受举荐为官,但因政治斗争受到牵连,终身不得重用。《唐诗解》:“此长安遭吐蕃之乱。代宗幸陕,纶时在京而作。”②千门:代指京城。‎ ‎(1)本诗和杜甫《春望》在写景上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5分)‎ ‎【答案】①景色不同。卢纶描绘的是京城内的春意、壮观与衰飒,而杜诗突出的是国都经历战乱后的残破、荒凉。②手法不同。卢诗运用拟人手法,以“闲”‎ 写出春草的自由、舒展,反衬诗人内心思乡的愁苦;杜诗运用对比和移情于物的手法,突出山河破败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感时恨别的感情。‎ ‎【解析】杜诗“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诗篇一开头描写了春望所见:山河依旧,可是国都已经沦陷,城池也在战火中残破不堪了,乱草丛生,林木荒芜。诗人记忆中昔日长安的春天是何等的繁华,鸟语花香,飞絮弥漫,烟柳明媚,游人迤逦,可是那种景象今日已经荡然无存了。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又令人满目凄然。诗人写今日景物,实为抒发人去物非的历史感,将感情寄寓于物,借助景物反托情感,为全诗创造了一片荒凉凄惨的气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无情而有泪,鸟无恨而惊心,花鸟是因人而具有了怨恨之情。春天的花儿原本娇艳明媚,香气迷人;春天的鸟儿应该欢呼雀跃,唱着委婉悦耳的歌声,给人以愉悦。杜甫继承了这种以乐景表现哀情的艺术手法,并赋予更深厚的情感,获得更为浓郁的艺术效果。诗人痛感国破家亡的苦恨,越是美好的景象,越会增添内心的伤痛。这联通过景物描写,借景生情,移情于物。表现了诗人忧伤国事,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从直接与间接的角度看:正面和侧面描写,虚写(想象联想)与实写。如虚实结合(“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景物描写可以从正面入手,直接描写景物的特点,使人一目了然;也可以不从正面景物入手,而是从与其有关的侧面景物写起,来揭示该事物的特点,同时还能提供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两种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更加突出。从运用修辞的角度考虑:比喻 对比 夸张 比拟 借代 双关 反问 设问互文等。从运用的表现手法的角度考虑:衬托 对比 渲染 烘托 引用典故 象征 铺陈白描。从景物的动静的角度来写:动静景结合 以动写静 以静写动。从观察的角度立足点 层次来写:远看与近观结合 仰视平视与俯视结合空间的上下结合 高低结合。从调动感觉的角度来写(诸觉结合):视觉(形色)听觉(声)嗅觉(气味)味觉触觉或通感。从分析景物的全景与特写景来考虑:粗笔勾勒与工笔细描(点面结合)。从分析景物的色彩搭配的角度来考虑:突出景物的色彩,注重色彩的多样与谐调。‎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概括分析。(6分)‎ ‎【答案】①遭遇世难,对国事的忧虑。诗中描绘了京城迷人的草色和参差的宫阙笼罩在夕阳余晖下的苍茫景象,寄寓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②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忧愤。诗人为一介儒生,希望能一展抱负,但屡逢动乱,才华得不到施展。③对年华易逝、人生易老的感伤。第四句、第八句写到春天又至,年华又老,自己已经衰鬓斑斑,抒发了时光流逝的感慨。④客居异乡、念亲思归的孤寂与惆怅。诗人梦中回到家乡,却不知道在现实中什么时候能回去,不觉中恨他人能归去,而自己只能在京都客居。‎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此类题目要注意结合诗歌具体诗句分析。作诗歌题,一是要注意结合诗歌分析,二是要明确答题思路,三是要注意诗歌注释的提示作用。比如本题,“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概括分析”,首先应到诗歌中找一找,看有无情感词;再把所写的意象圈下来,最后结合注释分析情感。答题步骤:第一步,调动积累,读品诗(词),理解内容,分析情感。第二步,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如本题“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这两句为全诗的警句,是春望时所产生的联想。出句是恨自己不能回去,家乡只能在梦中出现,对句是妒他人得归,恨自己难返,语中有不尽羡慕之意。写“梦”,是感到时代动乱,浮生短促,或者想在梦中召回一些因战乱丧失的美好事物,这种心情相当悲哀、细微。‎ ‎2.【2017届河南天一大联考高三毕业班阶段性测试二】阅读下面这首诗词,完成8-9题。‎ 蝶恋花·闻莺有感 段克己①‎ 鹈鴂一声春色晓。蝴蝶双飞,暖日明花草。花底笙歌犹未了,流莺又复催春老。‎ 早是残红枝上少。飞絮无情,更把人相恼。老桧独含冰雪操,春来悄没人知道。‎ ‎【注】①段克己,金末元初词人。金亡,避乱龙门山中,时人赞为“儒林标榜”。词作多写子金亡后,为金词中“清劲能树骨”者。②鹈鴂:即杜鹃,鸣于春晓,有“杜鹃啼血”的说法。③桧:柏树的一种,即圆柏。‎ ‎(1)词的上片借景抒情,结合巧妙,请简要分析。(5分)‎ ‎【答案】杜聃在春晓鸣叫,略含一种伤春悄绪.(1分》阳光明媚,绿草花木充满生机,蝴媒翩翩起舞,但 花下笙歌一曲未完,流莺便声声催着春天离去。(2分)春光易逝,传达出对春光的留恋,寄托词人对故国 的怀念。(2分)‎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情景关系主要有“乐景哀情”“乐景乐情”“哀景哀情”“哀景乐情”,较常见的是“乐 景哀情”“哀景哀情”,答题时首先描述景物,然后概括意境特征,最后分析情感。在说明情景之间的关系 特征,主要有借景抒情、以景结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 ‎(2)“老桧独含冰雪操,春来悄没人知道”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词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6分)‎ ‎【答案】这一句运用象征的手法,以老桧耐霜自励岁寒之节.农现了作者坚贞不二的高尚悄操(3分)词的上片以暮春景物起兴,寓情于景,表达暮春时节,自身年华易逝的无尽伤感.而结尾两句使得词中的情感不至于流于感伤.且有一种向上之意,提升全词格调。〈3分)‎ ‎【解析】注意答出情感:农现了作者坚贞不二的高尚悄操,结尾的作用是有一种向上之意,提升全词格调。‎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 ‎3.【2017届湖南双峰一中、连源一中等五校高三上期中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文后各题。(11分)‎ 送杨少府贬郴州 王维 明到衡山与洞庭,若为①秋月听猿声。‎ 愁看北渚三湘远,恶说南风五两轻。‎ 青草瘴②时过夏口,白头浪里出湓城。‎ 长沙不久留才子,贾谊何须吊屈平。‎ ‎【注】①若为:怎堪 ②青草瘴:《番禺杂编》“岭外二三月为青草瘴”。‎ ‎(1)下面是对诗歌的解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本诗是一首送别诗,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实写眼前秋景,虚写别后之景。‎ B.“青草瘴时过夏口”一句,点明送别的时间,说明作者是春天送别杨少府的。‎ C.本诗想象朋友被贬后路途遥远,景物凄凉,山水险恶等种种艰难,表达了对朋友未来命运的担忧。‎ D.诗中以屈原比杨少府,赞扬了杨少府一心爱国爱民,却无端受冤被贬,表达了诗人的愤愤不平。‎ E.诗歌借助贾谊吊屈原的典故,把杨少府之才与贾谊相比,肯定了友人的才华。‎ ‎【答案】BD ‎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诗句的综合理解,B项送别时为秋天,因为第二句“若为秋月听猿声”意象“秋月”可知是秋天。D项无中生有。‎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此类题目主要考查的内容有表达技巧、情感的方面的分析。具体分析选项的时候要注意结合题目、作者、注释等内容分析。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如本题B项送别时为秋天,因为第二句“若为秋月听猿声”意象“秋月”可知是秋天。‎ ‎(2)本诗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对贬谪者才华的肯定和对友人的鼓励和安慰。②尾联运用典故,把才子贾谊比作友人,以贾谊之才肯定友人之才华;③写朋友将在郴州稍作停留,不会像贾谊悼念屈原一样伤感,以此鼓励安慰朋友。‎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如本题“贾谊何须吊屈平”运用典故,把才子贾谊比作友人,以贾谊之才肯定友人之才华;写朋友将在郴州稍作停留,不会像贾谊悼念屈原一样伤感,以此鼓励安慰朋友。‎ ‎4.【2017届安徽合肥一中高三上第一次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忆昔 韦庄 昔年曾向五陵游, 子夜歌清月满楼。银烛树前长似昼, 露桃花里不知秋。‎ 西园公子名无忌, 南国佳人号莫愁。今日乱离俱是梦, 夕阳唯见水东流!‎ ‎【注】①西园公子:曹魏时,曹丕、曹植为公子时曾居“西园”,在此夜宴文士。②无忌:战国时魏国公子信陵君的名字。③莫愁:女子的名字。《旧唐书音乐志》:“石城有女子名莫愁,善歌谣。”‎ ‎(1)诗歌的前四句描写了昔日怎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5分)‎ ‎【答案】前四句描写昔日的繁华之景,和后面的衰败形成对比,乐景衬哀情,表达昔盛今衰的感慨。‎ ‎【解析】注意对前四句描写昔日的繁华之景的概括,然后分析和后文的关系:和后面的衰败形成对比,再 分析情感上的作用:表达昔盛今衰的感慨。‎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分析诗句的作用的题目,首先明确诗句的内容,然后从结构和内容上分析作用,分析时注意 诗句的位置,开头主要是统领全诗,奠定情感基调,和标题、结尾相照应,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等;‎ 中间主要是承上启下;结尾主要是照应标题、开头和卒章显志等。答题时结合具体的题目具体分析,此题 是开头,注意从开头的作用分析。重点注意对比的手法和乐景衬哀情的手法。‎ ‎(2)结合全诗分析颈联(五六两句)典故在思想情感表达上的妙用。(6分)‎ ‎【答案】诗人把讽喻唐末王孙贵族生活奢靡之意寄寓在曹丕和信陵君这些历史上值得称道的风流人物身上,‎ 这是用典;诗人用传说中善歌少女的名字,讽喻浮华女子不解国事艰难,深寓“隔江犹唱后庭花”的沉痛,‎ 也是用典。‎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抒情分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借景 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拟人、烘托、动静、虚实、抑扬、用典等,‎ 修辞主要是比喻、拟人、对偶、借代、设问、反问等,一般抒情方式集中在整首诗歌或某一部分,表现手 法和修辞集中在某一联诗句。答题时首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然后分析 艺术效果。如此题主要是分析典故的作用。‎ 训练高考 ‎1.(2015年高考重庆卷)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好事近 清 黄之隽 高卧小船梢,仰看插江峰色。都被绿痕皴断,是丛篁幽石。 天开十折画屏风,遮住半江黑。仔细乱篙撑处,怕悬崖崩坼。‎ ‎(1)开头两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插”字有何表达效果?(4分)‎ ‎【答案】表现了作者乘船观看山水时悠闲自得的心情。用一“插”‎ 字,把江边山峰的尖峭、挺拔形象地表 现出来。‎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分析诗歌情感和手法的题目,综合性较强但难度不大,关键是诗歌的一些答题思路 和方向,只要方向正确,很容易得分。情感要注意诗歌的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关键词语,“炼字”注意 从手法、内容和结构的角度切入。‎ ‎(2)末尾两句中的“悬崖”“崩坼”分别指什么?作者为何说“乱篙撑处”“怕悬崖崩坼”?‎ ‎【答案】“悬崖”指倒映江中的陡峭山崖。“崩坼”本指倒塌断裂,此指江中的山影破碎散乱。作者担心 竹篙一撑,江面激起水波,把江中的山影漾乱,美景被破坏。‎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诗歌内容理解的题目,注意读懂诗歌,不要把词语理解为真正的“悬崖”,要结合前 句“仔细”分析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考核诗歌内容的题目,关键是对诗歌的理解能力,体现诗歌的考核点是基础的赏析,‎ 但也有一定的难度。要结合诗歌的情境作答。此题关键是对诗歌的意象的理解,一定要结合诗意进行分析,‎ 注意和全诗的情感结合体会诗歌意象的内涵。‎ ‎2.(2015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9分)‎ 雨过至城中苏家 宋 黄庭坚 飘然一雨洒青春,九陌净无车马尘。‎ 渐散紫烟笼帝阙,稍回晴日丽天津。‎ 花飞衣袖红香湿,柳拂鞍鞯绿色匀。‎ 管领风光唯痛饮,都城谁是得闲人。‎ 注 此诗作于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黄庭坚时任秘书省校书郎,是年,长期贬谪外放的苏轼被授予翰林 学士、知制诰等要职。‎ ‎(1)诗中描写了春雨后的哪些景象?(2分)‎ ‎【答案】尘土涤净 紫烟渐散 雨过日丽 红花沾雨 柳色葱翠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本小题考查的是考生对诗歌景物描写的鉴赏能力,但是出题者避开了“本诗描绘了一幅什么 样的画面”的常规提问方式,而是从诗歌景物描写的最基本处考查,降低了难度,又考查了学生的鉴赏实 力。‎ ‎(2)结合诗句说明颈联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4分)‎ ‎【答案】①对仗,如“花飞”对“柳拂”,“红香湿”对“绿色匀”。②比拟,如“柳拂”。③从视觉、嗅觉、触觉等多角度(运用通感)进行描写,如“衣袖红香湿”。‎ ‎【解析】‎ 试题分析:本小题考查的是诗歌的表达技巧,诗歌的表达技巧可从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方面考虑。颈联最突出的技巧是对仗,“花飞”对“柳拂”, “红香湿”对“绿色匀”;“ 拂”字给以“柳”人的特征,属于比拟修辞;“花飞衣袖红香湿”‎ 从视觉、嗅觉、触觉的角度来写。作答时,先要点明技巧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分析技巧手法的使用即可。‎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本小题考查的是诗歌的表达技巧。属于诗歌鉴赏中重要的内容,难度适中,有区分度,一般学生根据律诗特点,能比较容易的答出“对仗”;由“拂”字也能轻易判断出“比拟”技巧;第三点,部分学生可能考虑不到。诗歌表达技巧因其内容繁多,一直是复习中的难点,也是高考出题的重点,本题既能让学生有答案可写,又能考查学生的能力。‎ ‎(3)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分)‎ ‎【答案】雨后天晴访友喜悦之情;‎ 仕途上的踌躇满志或忙中偷闲的快乐。‎ ‎【解析】‎ 试题分析:要想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一定要全面理解诗歌,要读题目题目“雨过至城中苏家”点明诗人 是拜访朋友;读作者,知人论世,黄庭坚师从苏轼,是“苏门四学士”之一;读诗句,诗歌前三联描写了 雨后尘土涤净、紫烟渐散、雨过日丽、红花沾雨、柳色葱翠的美景,景由情生,可知诗人喜悦之情,尾联 发出感叹,抒发情感,踌躇满志或者忙中偷闲之乐。读注释,可知长期贬谪外放的苏轼被授予翰林学士、‎ 知制诰等要职,喜悦之情油然而生。整合概括即可得出答案。‎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本诗歌鉴赏题分三个小题完成,在前两个小题的引导之下,第三个小题水到渠成。把握诗歌 的思想情感,理解全诗是基础,遵从“四读”原则(读题目、读作者、读诗句、读注释),全面把握诗歌 的情感。本诗歌鉴赏的三个小题的顺序符合学生诗歌鉴赏的逻辑思维,注释内容给学生思考提供了很好的 帮助,出题者选材精准,既考查了学生知识运用的能力,又符合考试大纲的要求,难度适中。‎ ‎3.(2015年高考福建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秋夜纪怀 ‎[宋]陆游 北斗垂莽苍,明河①浮太清②。‎ 风林一叶下,露草百虫鸣。‎ 病入新凉减,诗从半睡成。‎ 还思散关③路,炬火驿前迎。④‎ ‎(选自《四库全书》本《放翁诗选》)‎ ‎ [注]①眀河:银河。②太清:指天空。③散关:即大散关。④炬火驿前迎:举着火把到驿馆前迎接。‎ ‎(1)第二联写景精细,请简要分析。(3分) ‎ ‎【答案】①上句写微风穿过树林,叶子悄然落下;②下句写露水沾湿秋草,百虫呼叫;③全联细致地写出了秋夜的寂静,营造出一种凄清的氛围。(其他看法,言之成理亦可。)‎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意境型的题目首先要注意答题的模式:先抓住景物,比如本题中的“风”“林”“叶”等,然后借助想象把景物连缀成画面,最后要概括画面的特点,并点明氛围。本诗题目为“秋夜纪怀”,时间为“夜”,季节为“秋”,这里其实就提示了诗歌中创设的氛围应是凄清萧条萧瑟的。再现画面的时候,要特别突出景物的特点,比如本题中,“叶”是“下”,可见是飘落;虫是“鸣”,可见夜晚之寂静。‎ ‎(2)三、四两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3分)‎ ‎【答案】抒发了诗人的爱国情怀:诗人虽秋夜病卧,仍壮心不已,念念不忘昔年在大散关的战斗生活,还想重返战场,报效国家。(意思对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题干问的是“第三、四两联”‎ ‎,就要奔向诗歌的最后两联。诗歌中景物的表现方式有:直接表达感情,此时要注意抓感情词;借助景物或事件来表达感情,此时要注意抓住景物的特点。颈联“病入新凉减,诗从半睡成”说的是表现,诗人秋夜病卧,却依然难以入眠;颔联“还思散关路,炬火驿前迎”说的是原因,诗人为何卧病在床却辗转难眠,原因是“思”重返战场,报效国家。‎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分析诗歌的情感,主要看以下几方面,一是诗歌的标题,二是作者,三是注释,四是涉及诗歌中的景物及其特点,五是诗句中的情感词。本诗的作者是陆游,这是一大提示,因为陆游是一位爱国诗人,他生活的朝代是南宋,故他的诗篇中往往表达的是爱国之情,忠君之志,投身疆场、杀敌报国的志向;所涉及的诗句中有一个直接的情感词“思”,诗人身在病中,却依然“思”重返战场,表现了诗人的爱国情怀。‎ ‎4.(2015年高考湖北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劳 停 驿 欧阳修 孤舟转山曲,豁尔见平川。‎ 树杪帆初落,峰头月正圆。‎ 荒烟几家聚,瘦野一刀田。‎ 行客愁明发,惊滩鸟道前。‎ ‎【注】此诗为欧阳修被贬峡州夷陵令时作。劳停驿,驿站名。‎ ‎(1)简要说明此诗前两联景物描写的时空变化。(4分)‎ ‎【答案】此诗前两联写景,时空变化丰富。从时间节点来看,可分为两个时段,第一联为舟行之时(白昼),‎ 第二联为泊舟之后(暮夜)。从取景空间来看,一句一景,富于变化。孤舟山曲、豁尔平川、树杪帆落、‎ 峰头月圆,远、近、高、低,布置巧妙。‎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读懂诗歌,读懂诗歌,可以从诗歌的题目、作者、诗歌内容和注解等 方面把握,此处要求考生把握诗歌所绘之景,考生应仔细阅读题干,再根据题干要求对此加以分析,用准 确精练的语言回答问题。‎ ‎(2)简要分析第三联中“荒”“瘦”二字的妙处。(4分)‎ ‎【答案】①从用字自然传神来看:数缕荒烟,几户人家,在暮色笼罩之下,尤显荒凉冷落;瘦野薄田,狭促如刀,瘦瘠之至 。“荒”“瘦”二字,乃寻常字眼,但在此运用十分贴切,显得自然而工稳,能传达出诗人面对“荒村”“瘦田”的第一感觉,具有很强的感染力。②从情感寄寓来看:“荒”“瘦”二字,包含地僻、田瘦等多重意义,寄寓了诗人对山民的怜悯、关切,以及诗人被贬蛮荒的失意,极好地丰富了全诗的情感内涵。‎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考生要准确解读诗歌,必须紧抓题目,作者,诗歌内容(意象意境、情感关键词等),注解等四个方面。同时熟练掌握诗歌鉴赏各种题型分析方法和答题步骤,只有掌握了这些,答题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5.(2015年高考上海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3---15。(8分)‎ 隐净山中大雨 ‎(南宋)张孝祥 青峰度云气,幽壑舞回风。山神助我奇观,唤起碧霄①龙。电掣金蛇千丈,霆震灵鼍万叠,汹汹欲崩空。谁泻银河水,倾入宝莲宫。坐中客,凌积翠,看奔洪。人间应失匕箸③,高处独从容。洗尽从来尘垢,润及无边焦槁,造物不言功。天宇忽开霁,日在五云东。‎ ‎[注]①碧霄:隐净山有碧霄泉。②: 龙,扬子鳄。③匕箸:羹匙和筷子。‎ ‎13.这首词的词牌应是( )。(1分)‎ A.沁园春 B。水调歌头 C。雨霖铃 D八声甘州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词曲常识的把握。解题时可以根据词牌的分类进行判断。结合平时学习过 的词曲,进行对比判断。也可以从选项出发,选择熟悉的词牌进行套用,看是否符合,即可判断出。‎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名师点睛】这类题目要求考生在备考时熟练掌握有关词曲的常识。考场上按要求解答即可。每首词都有 一个调名,称「词牌」,依调填词为「倚声」。词一般都分两段(叫做上下片或上下阕)。词牌,就是词 的格式的名称。在正常情况下,一个格式是一个词牌。在解答是学生可以根据以前所学的词曲,进行比对,‎ 就可以选出正确的选项了。本题学生可以套用以前学过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就可以选出。‎ ‎14.对上阕中的景色描写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青嶂”句写山中大雨来临之前风起云涌的情景。‎ B.“山神”句用碧霄龙喻雨,展现山中奇特的景观。‎ C.“电掣”句用金蛇、灵鼍,来比喻电闪雷鸣的景象。‎ D.“谁泻”句想象丰富,写出山中大雨的磅礴气势。‎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选B项。B项中用碧霄龙喻雨的表述错误。“山神助我奇观,唤起碧霄龙”一句并非是用 碧霄龙来喻雨,而是说山神有意为他安排的“奇观”,并唤来碧霄之上的云龙。‎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词中的景物描写的作用。诗词中的景物描写的作用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常训练的题型,难度不大。解答是学生可以根据题目的要求,从上阕中找出景物描写的语句,分析描写的 对象,结合全诗进行分析。‎ ‎15.下阕画线句借雨写怀,生动形象,请加以赏析。(4分)‎ ‎【答案】示例:划线句借雨写怀,借眼前大雨洗尘垢、润焦槁的景象,形象地表现作者涤污秽、惠天下的 抱负,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又以“造物不言功”,寄托作者不以功自居的宽阔胸襟。这样写言近旨远,‎ 物我浑然。‎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本题属于鉴赏题,题目要求鉴赏画线句子手法。题目指向明确,要求鉴赏借景抒情的手法,‎ 学生可以沿着借景抒怀的思路进行思考,省去了对判断画线句子所用手法的判断,降低了难度。鉴赏时要 能够做到知人论世,准确体会词人的情感。作者 张孝祥是位有才华、有抱负、有器识的爱国诗人,可他偏 偏生活在南宋那样一个内忧外患的历史时代,而他个人虽是进士第一,仕途上却蹭蹬失意,被谗受贬。但 是词人坚信暴风疾雨后,定然会“天宇忽开霁,日在五云东。这体现了词人博大宽广的情怀。‎ ‎6.(2015年高考新课标2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残春旅舍 ‎ 韩偓①‎ 旅舍残春宿雨晴,恍然心地忆咸京②。‎ 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 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 两梁免被尘埃污③,拂拭朝簪待眼明④。‎ ‎[注]①韩偓(约842~923):字致尧,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这首诗是作者流徙闽地时所作。②咸京:这里侑指都城长安。③梁:官帽上的横脊,古代以梁的多少区分官阶。④朝簪: 朝廷官员的冠饰。‎ ‎8.古人认为这首诗的颔联“乃晚唐巧句”,请指出这一联巧在哪里,并简要赏析。(5分)‎ ‎【答案】①构思巧妙,把“花须落”“柳絮行”这些常见的残春景象与“蜂抱”“鱼吹”联系起来,十分新奇;②用词巧妙,“抱”“吹”的使用虽然出人意料,但又显得非常自然。‎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课标卷重视诗歌内容的考核已经坚持很多年,主要是分析意象的含义,意境的创设以及词语的运用,今年也不例外,这充分体现诗歌降低难度的趋势。赏析诗句主要的切入点是意象的含义、意境的创设以及手法的运用、写景的角度,其中手法的运用往往伴随“炼字”而出现。‎ ‎9.这首诗的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表达了作者内心孤寂愁苦,但仍忠于大唐、心系故国之情。通过参禅才使自己平静,通过饮酒化 解“愁阵”,表明他内心孤寂愁苦;避免染“尘埃”,整理朝冠期待“眼明”,表明他不愿依附奸佞,对 大唐一片忠心。‎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诗歌情感的题目,分析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题目,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关键词 语进行分析,此题注意诗中的重点词语“净”“愁”“忆咸京”和注释中的“流徙”,通过这些可以看出 是“孤寂”“苦闷”“思念”“清净”等情感,结合诗歌内容在具体分析应为“表达了作者内心孤寂愁苦,‎ 但仍忠于大唐、心系故国之情”,然后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课标卷考核诗歌的情感是大家都知道的,一般都在诗歌中和注释中能够找到相关的信息,不 会太难。答题有两种方式:第一,先总体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歌整体分析;第二是逐句的分析诗句,点 明情感。答题时注意,虽然题干给的是分析某句表达的情感,但答题时要结合全诗,从整体上把握。‎ ‎7.【2014年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回答问题。(8分)‎ 寻诗两绝句 陈与义 楚酒困人三日醉,园花经雨百般红。‎ 无人画出陈居士,亭角寻诗满袖风。‎ 爱把山瓢莫笑侬,愁时引睡有奇功。‎ 醒来推户寻诗去,乔木峥嵘明月中。‎ ‎[注]居士:指文人雅士。山瓢:天然粗陋的酒器。‎ ‎(1)“园花经雨百般红”与“乔木峥嵘明月中”两句所描写的景色特点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①艳丽 ②清幽 ‎①“园花经雨百般红”描写的是雨后园林的美景,一场雨后,园中姹紫嫣红,色彩艳丽。‎ ‎②“乔木峥嵘明月中”描写的是月夜下的美景,明月高照,树木高耸峭拔,意境清幽。‎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诗中“陈居士”的形象特点是什么?请结合两首诗加以分析。(4分)‎ ‎【答案】①行为洒脱 ②情趣高雅 ①“楚酒困人三日醉”“爱把山瓢莫笑侬”,从陈居士喜欢喝酒可以看出他洒脱的性格特点。②“亭角寻诗 满袖风”“醒来醒来推户寻诗去”,白天寻诗,夜晚寻诗,表现了陈居士沉迷于诗歌创作的高雅情趣。‎ ‎【解析】此题考查对诗歌塑造人物形象的分析,与第(1)小题在本质上同属于形象(包括人、物、景、意 境)分析题,但此题要求更高,诗歌中没有直接可用的表现人物特点的修饰词,需要根据“陈居士”所生 活的环境和其寻诗的行为揣摩概括其形象特点。答题步骤要先概括人物的形象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诗句从 人物生活和营造的环境分析。‎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8.【2014年高考广东卷】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望江怨 送别 ‎[清]万树 春江渺,断送扁舟过林杪①。愁云清未了,布帆遥比沙鸥小。‎ 恨残照,犹有一竿红。怪人催去早。‎ ‎[注] ①杪:树梢。‎ ‎(1)这首词的前四句描写了怎样的送别场景?(3分)‎ ‎【答案】江水渺茫,扁舟远去,愁云惨淡低垂,帆船在飘荡中越来越远。作者采用了以景衬情的手法,淋漓尽致的表现了离别时难舍难分的缠绵婉恻的情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怎样理解“怪人催去早”?请结合全词分析。(4分)‎ ‎【答案】残阳即将落去,责怨人们催促的太早。该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斜阳不愿离 去而责怨人催促的情绪,词人以残阳来暗喻自己,抒发了作者与友人离别时的难舍难分的缠绵之情。全词 虽没有一句言离别,却以景衬情的手法、以含蓄蕴藉的语言将景和情表达的韵味十足。‎ ‎【解析】此题可结合着前面的词句“恨残照,犹有一竿红”,展开联想和形象,描述“怪人催去早”的大意,‎ 然后结合着关键词句“恨”“怪”等,分析所运用的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作用,答出作者与友人 离别时的难舍难分的缠绵之情即可。‎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9.【2014年高考江西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诗,按要求回答问题。(8分)‎ 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三首①(其二)‎ 苏轼 总角黎家三小童,口吹葱叶送迎翁②。‎ 莫作天涯万里意,溪边自有舞雩风。‎ ‎【注】被酒:刚喝过酒,带着醉意。四黎:子云、威、徽、先觉都是海南黎族人,姓黎,故称“四黎”。翁:苏轼自称。‎ ‎(1)指出“溪边自有舞雩风”一句所用典故的出处。(2分)‎ ‎【答案】《论语》‎ ‎【解析】本题实际上考的是学生对课本的熟悉。有关内容见新课标《先秦诸子选读•论语•子路、曾皙、冉 有、公西华侍坐》。‎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层级为识记A。‎ ‎(2)请结合作者的思想和本诗内容,分析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6分)‎ ‎【答案】诗人被流放到万里之遥的天涯(海南),处境艰难,但由于受到佛道思想的影响和黎族百姓的欢迎,‎ 因此表现出曾点曾经具有的那种逍遥自在、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或:诗人被流放到万里之遥的天涯(海 南),处境艰难,但由于受到佛道思想的影响和黎族百姓的欢迎,因此仍然向往曾点描述的礼乐之治,表现 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0.【2014年高考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点绛唇·访牟存叟南漪钓隐 周晋 午梦初回,卷帘尽放春愁去。尽长无侣。自对黄鹂语。‎ 絮影蘋香,春在无人处。移舟去。未成新句。一砚梨花雨。‎ ‎8.“卷帘尽放春愁去”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何妙处?请结合词句赏析。(5分)‎ ‎【答案】(5分)词句采用比拟(拟物)的手法,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春愁变得形象、生动。‎ ‎【解析】本题涉及对诗歌鉴赏手法的考查,考生可以从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等)、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抒情、议论,诗歌中主要是描写和抒情)、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比兴等)、谋篇布局手法(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等角度思考,组织答案时要先总述后分析。“午梦初回,卷帘尽放春愁去。”春天的天气,催人欲睡,词人午后醉入梦乡,醒来后,又觉室内异常清静,空气似乎凝滞了一般。这种环境,使人愁闷。于是词人打起帘子,明媚的阳光伴随清新的空气涌入室内,心情为之一畅。“卷帘尽放春愁去”。春愁乃无形之物,帘儿一卷,它竟象鸟儿一样被放了出去。这句写得富有特色,采用比拟(拟物)的手法,作者成功地赋予抽象之物以形象的感觉。‎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9.此词写春,有人读出了愁,有人读出了喜,请结合全词谈谈你的理解。(6分)‎ ‎【答案】(6分)‎ 答案一:此词主要表达了春色恼人的孤独惆怅之感。上片抒发了卷帘放愁愁仍在的无奈、缺少诗朋酒侣而 自对鸟语的寂寞之情,下片抒发了大好春光无人欣赏的惋惜、吟诗而未成的遗憾、梨花飘落如雨的惆怅之 情。‎ 答案二:此词主要表达了春景无限的欣悦自得之情。上片抒发了卷帘放去春愁的畅快、虽无友人却独对鸟 语的悠然之情,下片抒发了飘飘絮影默默蘋香春在无人处的惊喜、梨花飘落如雨诗意盎然的沉醉之情。‎ 答案三:此词既有孤独惆怅的春愁,又有春景无限的欢欣自得。例如上片有午梦初回浓浓的春愁,也有自 对鸟语趣味横生的悠然;例如下片有春在无人处的惊喜,也有梨花飘落如雨的惆怅。‎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