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76 KB
- 2021-06-08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7届河南省信阳市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调研测试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格调
胡海
“格调”作为诗论术语,是要求诗歌既具有美的形式,又具有大格局、高境界,前者是“调”的审美含义决定的,后者是“格”的人格、道德含义决定的。这两个字起初是并举而非连用的,连用之后,有时也还分而论之。
皎然《诗式》中说谢灵运的诗“其格高,其调逸”,这里的“格”是就内容整体而言的,是谢灵运特立独行的人格转化成的精神境界;“调”不单指音调,是就形式整体而言的,指其音调和谐而自由,遣词造句纵心任情。欧阳修的《六一诗话》论“格”而不论“调”,如说郑谷诗“极有意思,亦多佳句,但其格不甚高”。此“格”指的是诗的境界。又说晚唐诗人“无复李、杜豪放之格,然亦务以精意相高”。此“格”是诗人胸怀、境界赋予作品的总体风格。
严羽《沧浪诗话·诗辨》中说:诗之法有五,体制、格力、气象、兴趣、音节。前三者大体对应于“格”,后二者则是对应“调”。严羽系统地探讨诗法,后世诗法及文法的基本问题大多不出此范围。宽泛意义上的格调论,包括思想要求和艺术要求、内容与形式关系以及整体上效法古典还是重视新变的古今之争问题,而这些问题在《沧浪诗话》中都有所涉及,故而严羽被视为开后世格调论先河之人。
“格”“调”在诗文评中的连用标志着格调论正式出现,但其含意不固定,有时偏于“格”的含义,是就内容而言的思想境界;有时偏于“调”的含义,是就形式而言的审美性。
因为“格”指诗歌体制,是观作品整体,所以就有了格局、境界的意思。概括明代的格调论,“格”是诗歌体制、整体格局,是知觉层面的诗歌内容,指代作品的境界和思想价值;“调”则是听觉层面的音节声调,与视觉层面的诗体——四言、五言、七言、长短句等相应,关乎情绪和感觉,不一定涉及意义。二者的结合,是形式美与或高远或深沉境界的一体,只是在具体的诗文评论中可能偏于某一方面的意义。
格调论除讨论诗歌的形式与境界外,还展开了两个具有一般性的文论问题,一是崇古还是创新;二是重内容还是重形式,主情还是主理。
值得重视的是,当格调论涉及古今之争、情理之争、内容与形式之争时,道德与审美、人格与文风的关系问题就凸显出来。从孔子、刘勰到韩愈,都注重传统道德的永恒价值,要求文章传播正确思想,培育健全情志,同时也对作者的思想境界和艺术品位提出了高要求。明清学者继承了这一思想传统,将人格与文章、艺术风格统一起来。沈德潜作为格调论的总结者,重诗教而崇尚温柔敦厚之风。他在《说诗啐语》中说,六朝发挥了秦汉乐府的形式美、音乐
美,至唐诗格律工整,兴寄和诗教则有所缺失,他要求不仅学习唐诗的声律美,更要追溯古诗的思想境界。
现当代学者论及“格调”时,同样是将人格和文风统一起来。评说一个人、一部书,一件艺术作品及其他审美对象之格调有无、高低,可能是道德评判,也可能是审美评判,可能是就内在精神境界而言,也可能是就外在风范而言,当然更可能是兼而有之。
(选自《文史知识·格调:人格与境界的天成》,2016年7期)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严羽是格调论的提出者,他在《沧浪诗话》中对诗歌思想和艺术的要求、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以及诗歌写作效法古典还是重视新变等进行了比较粗疏宽泛的论述。
B.“格调”要求诗有大格局、高境界和美的形式,其中“大格局和高境界”是“格”的人格、道德含义决定的,“美的形式”是由“调”的审美含义决定的。
C.明代用格调论评论诗歌“格调”时,“格”指诗的格局,探讨诗的体制问题,即诗的境界和思想价值;“调”是音调,探讨诗的音节声调,即诗的情绪和感觉。
D.现当代学者论述审美对象具有的“格调”时,会把人和文风统一起来,可以是道德评判也可以审美评判,可能涉及文学作品的精神境界、外在的风范等。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评论诗歌用到的术语“格调”刚开始是“格”“调”分开用的,后来把两个字连起来用,在之后论述诗歌时既可把“格调”分开用,也可以连起来使用。
B.“格”作为诗论术语的含义很丰富,欧阳修论述郑谷诗“格不甚高”的“格”是指诗歌的境界,论述晚唐诗人“无复李、杜豪放之格”指诗的总体风格。
C.“格调”连起来用是诗形式美与高远或深沉的境界的结合,标志着格调论的正式出现,虽然“格调”的含义有所偏重,但自此论诗就要偏重于境界方面。
D.沈德潜认为学习诗歌不仅要学习唐诗的声律美,更要学习六朝的古诗,因为六朝古诗发挥了秦汉乐府的形式美、音乐美,在兴寄、诗教方面要比唐诗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皎然《诗式》中从“格调”的角度讨论了谢灵运诗的内容和形式,从谢灵运特立独行的品格方面讨论他的诗歌的精神境界,从音调、用词方面体会诗人的随性。
B.严羽把写诗方法概括为五类,“体制、格力、气象”大致对应“格”、“兴趣、音节”大致对应“调”,后世探讨诗法和文法没有脱离严羽系统探讨诗法的范畴。
C.格调论除讨论诗歌的形式和境界外,还讨论崇古还是创新、重内容还是重形式和主情还是主理的问题,这就要涉及道德与审美、人格和文风的关系等问题。
D.古代很多人十分注重传统道德的永恒价值,注重提高艺术品位,写文章时尽力表现出自己高尚的思想境界,把人格和艺术风格统一起来,以此传播正确思想。
【答案】
1.A
2.C
3.B
【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文中有“宽泛意义上的格调论”,此处“宽泛”的意思是从广义上讨论。A项说《沧浪诗话》对“格调”内容的论述比较粗疏和宽泛是错误的。
2.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C项“但自此论诗就要偏重于境界方面”于文无据。文本只是提到了“二者的结合,是形式美与或高远或深沉境界的一体,只是在具体的诗文评论中可能偏于某一方面的意义”。
3.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项“后世探讨诗法和文法没有脱离严羽系统探讨诗法的范畴”中“没有”一词的说法绝对,原文表述“后世诗法及文法的基本问题大多不出此范围”中强调了“大多”这一模糊的概念。
二、古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孙慎行,字闻斯,武进人。幼习闻外祖唐顺之绪论,即嗜学。万历二十三年举进士第三人,授编修,累官左庶子。数请假里居,键户息交,覃精理学。当事请见,率不纳。有以政事询者,不答。
四十一年五月,由少詹事擢礼部右侍郎,署部事。当是时,郊庙大享诸礼,帝二十余年不躬亲;东宫辍讲至八年;楚宗人久锢未释;代王废长立幼,久不更正;臣僚章奏一切留中。慎行并切谏。已,念东宫开讲,皇孙出阁,系宗社安危,疏至七八上。其后,群臣争者百余疏,帝皆不省。慎行屡疏争,乃获更置。楚宗人击杀巡抚赵可怀,为首六人论死,复锢英憔等二十三人于高墙,禁蕴钫等二十三人于远地。慎行力白其非叛,诸人由此获释。
熹宗立,召拜礼部尚书。初,光宗大渐鸿胪寺丞李可灼以红铅丸药进俄帝崩廷臣交章劾之大学士方从哲拟旨令引疾归赉以金币天启元年四月慎行还朝上疏章并下廷议。既而议上,惟可灼下吏戍边,从哲置不问。
秦王谊漶由旁枝进封,其四子法不当封郡王,厚贿近幸,遂得温旨。慎行坚不奉诏,三疏力争,不得。七月谢病去。
其冬,延推阁臣,以慎行为首,吏部侍郎盛以弘次之。魏忠贤抑不用,朝论大骇。叶向高连疏请用两人,竟不得命。已,忠贤大炽,议修《三朝要典》,“红丸”之案以慎行为罪魁。其党张讷遂上疏力诋,有诏削夺。未几,刘志选复两疏追劾,诏抚按提问,遣戍宁夏。未行,庄烈帝嗣位,以赦免。
崇祯元年,命以故官协理詹事府,力辞不就。慎行操行峻洁,为一时缙绅冠。朝士教推毂入阁,吏部尚书王永光力排之,迄不获用。八年廷推阁臣,屡不称旨,最后以慎行及刘宗周、林钎名上,帝即召之。慎行已得疾,甫入都,卒。赠太子太保,谥文介。
(选自《明史·孙慎行传》)
4.下列对文中加粗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光宗大渐鸿胪寺丞/李可灼以红铅丸药进俄/帝崩廷臣/交章劾之大学士/方从哲拟旨令引疾归/赉以金币/天启元年四月/慎行还朝上/疏章并下/廷议/
B.光宗大渐鸿胪寺丞/李可灼以红铅丸药进/俄帝崩廷臣/交章劾之大学士方从哲/拟旨令引疾/归赉以金币/天启元年四月/慎行还朝上/疏章并下/廷议/
C.光宗大渐/鸿胪寺丞李可灼以红铅丸药进/俄帝崩/廷臣交章劾之/大学士方从哲拟旨令引疾归/赉以金币/天启元年四月/慎行还朝/上疏/章并下廷议/
D.光宗大渐鸿胪寺丞/李可灼以红铅丸药进俄/帝崩廷臣交章/劾之大学士/方从哲拟旨令引疾/归赉以金币/天启元年四月/慎行还朝/上疏章/并下廷议/
5.下列对文中画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庶子,官职名,太子宫官员之一,执掌王族版籍。
B.出阁,天子子孙到边塞考察民情,慰劳戍边将士。
C.温旨,温和恳切的诏谕,对帝王诏谕的一种敬称。
D.缙绅,古时官吏插笏于绅带间,故称仕宦为缙绅。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慎行归隐乡里,深究学问。考中进士的孙慎行后来请假回到故乡,关门闭户、谢绝交往,从而深入、细致地研究理学,就是有人请求拜见,他也坚决拒绝。
B.孙慎行明了国事,犯颜直谏。孙慎行代理礼部事务后,就当今皇上二十多年没有主持郊庙祭祀、太子已停止讲读好多年和代王废长立幼等事情敢于直言极谏。
C.孙慎行以法行事,坚持己见。对秦王的四个儿子不按礼法获得的郡王称号,孙慎行绝不奉诏,三次上疏,极力反对,秦王的四个儿子最终没有得到郡王称号。
D.孙慎行遭受压制,仕途不畅。在朝廷推举内阁大臣孙慎行第一,但魏忠贤就是压制不用,使得朝廷上下一片哗然,后来他还被魏忠贤定为“红丸”案的主谋。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未几,刘志选复两疏追劾,诏抚按提问,遣戍宁夏。
(2)朝士教推毂入阁,吏部尚书王永光力排之,迄不获用。
【答案】
4.C
5.B
6.C
7.(1)不久,刘志选又两次上疏进一步弹劾孙慎行,诏令巡抚、巡按调查审讯,把他遣送戍守宁夏。
(2)朝廷中的官员多次推荐孙慎行进入内阁任职,但吏部尚书王永光极力排斥他,最终不被任用。
【解析】
4.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断句要先推知句子大意,本句大意理解是“当初,光宗皇帝病情加重,鸿胪寺丞李可灼进献红铅药丸,不久皇帝驾崩,朝廷大臣轮流上书弹劾他。大学士方从哲草拟圣旨让他称病回家,赠送给他金币。天启二年四月,孙慎行回到朝廷,上疏,奏章一起交朝廷讨论。”结合断句的一般规律,如“鸿胪寺丞李可灼”“廷臣”“大学士方从哲”“慎行”作主语,其前断开。“天启元年四月”时间独立成句。
5.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出阁”这里指皇上的子孙出就封国。
6.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C项,“秦王四个儿子的郡王称号没有得到”错误,文中“不得”的意思是朝廷没有考虑答应孙慎行的反对意见,即最终秦王的四个儿子还是得到了郡王的称号。
7.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文言文翻译一般是按点给分,可以找出句中重点字词并做准确的翻译,一般的实词中的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和句式中的特殊句式为考查的重点。本题的得分点包括(1)“未几”,不久;“疏”,动词,上疏;“提问”,调查审讯;(2)“推毂”,推荐;“排”,排斥;“迄不获用”,被动句,最终不被任用。
【备注】孙慎行,字闻斯,江苏武进人。年轻时听到外祖父唐顺之的绪论,就十分喜好读书。万历二十三年(1595),考中进士第三名,授职编修,积官至左庶子。几次请假定居乡里,闭门绝交,精心钻研理学。有人求见,都不接纳,有人向他询问政事,他也不回答。
万历四十一年(1613)五月从少詹事提拔为礼部右侍郎,代理本部事务。正在这时,城郊祖庙大规模宴享各礼节,皇帝有二十多年没有亲自主持,东宫太子停止讲读已有八个年头,皇帝长孙九岁了还没有请外面的老师,瑞王二十三岁尚未成婚,楚王同族的人禁锢很久没有释放,代王废除大儿子立小儿子,好久都不更正,臣子的奏章上疏全部扣留禁中。针对上述情况,孙慎行痛切进谏。此后,考虑到东宫太子开讲,皇帝子孙出就封国,关系到宗庙社稷的安危,上疏多达七八次。这以后,大臣们上疏一百多道争论,皇帝都不省悟。孙慎行多次上疏力争,才得以改正。楚王族人打死巡抚赵可怀,为首的六个人处以死刑,又将朱英女蕉等二十三人囚禁在监牢里面,将朱蕴钫等二十三人关押在很远的地方。孙慎行极力辩白他们并非谋反,各人因此得以释放。
熹宗即位,征召授官礼部尚书。当初,光宗皇帝病情加重,鸿胪寺丞李可灼进献红铅药丸,不久皇帝驾崩,朝廷大臣轮流上书弹劾他。大学士方从哲草拟圣旨让他称病回家,赠送给他金币。天启二年(1622)四月,孙慎行回到朝廷,上疏章一起交朝廷讨论。不久上报皇帝,只是将李可灼下狱发配边地,方从哲不问罪。
秦王朱谊患由庶受封,排行老四按规矩不应该封为郡王,重礼贿赂皇帝近臣,才得圣旨批准。孙慎行坚决不接受诏书,三次上疏争辩,没有结果。七月称病离职。
这一年冬天,朝廷推举内阁大臣,以孙慎行第一,吏部侍郎盛以弘第二。魏忠贤压制不任用,朝臣大吃一惊。叶向高接连上疏请求任用孙、盛二人,最终没有效果。此后,魏忠贤气焰嚣张,讨论编写《三朝要典》,孙慎行列为“红丸案”的首犯。同党张讷于是上疏极力诋毁,下诏剥夺官籍。不久,刘志选又两次上疏追查揭发,下诏抚按调查审讯,发配宁夏充边,没有出发,庄烈皇帝即位,赦免了他。
崇祯元年(1628)命令以原来官职协助治理詹事府,极力推辞不到任。孙慎行操守严峻,品行纯洁,为一代官吏之宗师。朝士多数推举他进入内阁,吏部尚书王永光极力排斥他,终究不被任用。八年,推举内阁大臣,几次皇帝都不满意。最后把孙慎行、刘宗周、林钅干的名字上报,皇帝立即召见他们。孙慎行已经患病,刚到北京就死了。赠封太子太保,谥号文介。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问题。
九日置酒
【宋】宋祁
秋晚佳晨重物华,高台复帐驻鸣笳。
邀欢任落风前帽,促饮争吹酒上花。
溪态澄明初雨毕,日痕清淡不成霞。
白头太守真愚甚,满插茱萸望辟邪。
重九
【明】鲁渊
白雁南飞天欲霜,萧萧风雨又重阳。
己知建德非吾土,还忆并州是故乡。
蓬鬓转添今日白,菊花犹似去年黄。
登高莫上龙山路,极目中原草木荒。
8.请简要赏析两首诗的首联在描写景物、营造的意境方面的不同。
9.宋祁的《九月置酒》一诗中,中间两联描写了哪些内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结合诗歌简要赏析。
【答案】
8.①宋诗通过对晚秋时节早晨美丽景色、高高的土台、繁复的帷帐、胡笳欢快的节奏的描写,营造了轻松、欢快的意境。②鲁诗通过对重阳节南飞的大雁、苦寒的秋霜、萧萧的风雨的描写,营造了萧索、悲凉的意境。
9.①颔联,写登高和饮酒两个场面。“邀欢”“促饮”写出了高朋满座、觥筹交错的盛况,表现了诗人和朋友饮酒尽欢的情感。②颈联,写登山所见。诗人把酒临风,游目骋怀,只见经过秋雨刷洗之后,天宇澄澈、秋容清淡,表现了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情怀。
【解析】
8.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以及对比鉴赏的能力。两首诗都写重阳节。宋诗首联“秋晚佳晨重物华,高台复帐驻鸣笳”选择清晨来写,写到了“高台”“复帐”“鸣笳”这些意象,使人感受到了愉悦的氛围;鲁诗首联“白雁南飞天欲霜,萧萧风雨又重阳”选择了“白雁”“霜”“萧萧风雨”这些意象,营造了一种凄楚萧条的氛围。
9.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邀欢任落风前帽,促饮争吹酒上花。”“邀欢”“促饮”写出了诗人和友人在重阳佳节开怀畅饮的情景。“
溪态澄明初雨毕,日痕清淡不成霞。”写出了作者远观秋景,诗人眼中的秋天“澄明、清淡”,联系首联和尾联,可见诗人的乐观放达。
(三)名篇名句默写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 , ”两句表现了人们只知道随从太守游乐的快乐而不知道太守的快乐体现在哪里。
(2)李白的《蜀道难》中,“ , ”两句诗描写了蜀道中的急流、瀑布喧嚣、石头滚滚而下的景色。
(3)庄子《逍遥游》中,用“ , ”两句描写了鹏迁徙到南溟时飞翔的高度和宏大的气势。
【答案】(1)人知从太守游而乐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2)飞湍瀑流争喧豗 砯崖转石万壑雷
(3)水击三千里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要求学生对古代名篇进行理解记忆。本题以理解型默写考查,难度较大,同时要注意字形书写的正确性。本题要注意的字形包括“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抟扶摇”和“知、之”同音字等。
三、文本阅读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最后一次蹲守
朱卫国
公墓,秋叶纷纷。
老梁身穿保洁工作服,挨着一辆垃圾车,他一边观察着不多的扫墓人,一边清理小径的落叶。时间过去一年了,他又在这里等她,如果这次等不到,这将是老梁职业生涯的一个遗憾,再过几天,他就正式退休了。
今天是她儿子十周岁的生日,这么重要的日子,她肯定会来,一个母亲唯一的儿子长眠在此,那么孤单,她一定熬不了的,明知道来看儿子会有危险,但还是要来。
老梁赌她这几天一定会来,并且预测她更加憔悴与绝望了。一年前,就在此地,他和她近在咫尺,尽管她如此乔装打扮,如此谨慎小心,他还是认出了她。他应该扔掉手中的扫帚,一跃而上,结束多日的蹲守,但他没有,他犯了一个职业大错,让一个女逃犯从眼前平静地离开了。
这是老梁单独执行的任务,尽管没有受到处分,但蹲守必须继续。
一年了,她凌乱不堪的眼神让老梁无法平静。那是怎样的一副面容啊,一个三十四岁的女人,却如一片枯黄干涩的落叶,凄惶憔悴,不可终日,痛失爱子的折磨已经深肌入骨。是的,她真是一个可怜的女子,老梁看见她眼中浑浊的泪水,像一根雨线倾注而下,被极力克制的身子仍剧烈抖动着,那是一位悲伤无助的母亲在逝儿墓前的哭泣。
此前,他曾无数次熟悉过她的照片与资料,他不敢相信之前风华动人的她竟凋零成如此模样。她跪在儿子的墓前,轻轻抚摸着孩子的相片,完全忘却了身边可能存在的危险,此刻,她已丢掉警惕与防范,回到了纯粹的母亲身份,她凝视着儿子定格的面容,很久很久。渐渐地,她脸上露出了轻微的笑意,或许,她想到了:人间与天堂的距离不过是一块墓碑。
老梁没有冲上去,设计好的种种抓捕细节已经忘得无影无踪,他甚至不忍心靠近去打扰她,不知怎的,心底有一种力量拉着他继续隐藏,他看着她哭完后摆出了祭品,有巧克力、玩具,然后,她平静地离开了墓园。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老梁并不后悔放走了她。
一阵秋风把老梁从思绪中拉回,他紧了紧上衣。瑟瑟寒意让墓园更显寂寥,远处的暮霭中开始闪现零星的灯火。公墓里人影寥寥,夜晚的帷幕即将拉起。
他赌这几天她一定会来的。
他再一次在脑海中回溯起她的经历。原本她有一个可爱的儿子,尽管被丈夫抛弃了,母子俩还可以相依为命的。她发誓要好好带大儿子,她的确做到了,成了一位不折不扣的女强人,赚了很多钱,如果儿子没有突发那场疾病,一切都是美好的。医生的那一句“我们已经尽力了”,带走了她所有的希望。
绝望的她执拗地认为医生治死了她的儿子,她要报复,要把医院的大门炸掉,要给医院好看。她私买了一些炸药,藏在特意在郊外空旷地方租来的屋子里,哪知骤起的高温让炸药自爆,炸伤了偶尔从这里经过的路人。看到有关爆炸的新闻后,她开始了逃匿生涯。
老梁承认自己容易感情用事,这是职业大忌,他反省过。他一次次地想象着她的逃匿生活,那是怎样的一种折磨啊,永远只能是地下人,无法见到阳光。慢慢地,老梁开始后悔自己的所为,他觉得自己就是罪人,是他让她在继续着不幸与痛苦。是的,抓住她,让她有一个结束,也有一个新的开始,才是对她最好的怜悯。
她仿佛彻底消失了,很长一段时间,都发现不了她的踪影。但老梁坚信,她一定还会在她儿子生日前后出现在儿子的墓地,毕竟,她是一个孩子的母亲。
秋雨似有似无,老梁在落叶间凝神注视。她一定会来的,他坚信。他再次预想种种抓捕细节,甚至安排好了在外围配合的同事。他想,这将是他最后一次蹲守。
他的预测没有错。下午五点五十,一个人影闪了过来,往十九号墓地走去,是她,就是她,老梁一眼认出来了,并给外围的同事发出了信号。
他假装推动垃圾车,继续观察她的动静。他心想,该结束了。
她从包里掏出一大堆零食,一样样放在儿子墓前,轻轻抚摸着儿子的相片,温情地说着:“儿子,妈妈来看你了。”
老梁拿着扫帚边扫边靠近她,以便距离合适后成功抓捕,只有四米了,三米,两米,必须要行动了,他向同事发出了行动信号。
突然,她转过身,对他平静地说:“我知道你们是警察,让我再看一会儿孩子吧,我进去后,孩子就看不到妈妈了。”她化了精致的妆容,仍掩不住满脸的风霜。
“好吧。”他说。
半个小时后,她缓缓起身,最后回头看了一下儿子,对老梁说:“是该结束了。”
“嗯,是该重新开始了。”他给她戴上了手铐。
(选自《小小说月刊》,2016年7期,略有删改)
【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非法制造、买卖、运输、邮寄、储存枪支、弹药、爆炸物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严重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1)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文章第二段交代了老梁以保洁身份蹲守的内容,渲染了紧张气氛:“他又在这里等她”设置悬疑,“正式退休”交代了老梁如果这次不能抓捕“她”会造成遗憾的原因。
B.老梁对自己第一次没有抓捕到“她”开始时没有后悔,但后来他认为自己这样做其实是错误的,这种错误不仅有关法律,同时也让“她”受到更长时间的折磨和伤害。
C.“她”对儿子的爱是整个悲剧发生的根本原因,因为爱儿子“她”把儿子的过世迁怒于医院,后来购买炸药,最终因炸药自爆炸伤路人,最终使“她”走上逃亡的道路。
D.“她”平静地对老梁等人说“我知道你们是警察”,说明“她”是一个聪明的女子,之前就认出去年要抓捕“她”的老梁,但爱儿子心切的“她”还是冒险去祭奠儿子。
E.“是该结束了”一句说明“她”对儿子的过世和自己的逃亡生活有了清醒、正确的看法,“她”再也不愿过逃亡的生活,“她”要接受法律的惩罚,为自己的错误做法赎罪。
(2)文中画横线的两处自然环境描写有何具体作用?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
①秋叶纷纷。
②瑟瑟寒意让墓园更显寂寥,远处的暮霭中开始闪现零星的灯火。
(3)小说中老梁的回忆交代了哪些重要内容?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
(4)小说最后一段中,老梁对“她”说“是该重新开始了”这句话既是理解人物老梁的关键,也是理解小说主旨的关键。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答案】(1)EB
(2)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秋叶纷纷”交代了小说发生的时间是深秋季节,“远处的暮霭中开始闪现零星的灯火”交代具体的时间已经是傍晚时分。②烘托人物的心情。“瑟瑟的寒意让墓园更显寂寥”等表现了墓园的荒凉冷落,衬托出此时老梁的伤感之情。③渲染了气氛。“秋叶纷纷”渲染了墓园萧索的环境,“瑟瑟的寒意”渲染了墓园给人的清冷感受等。④推动情节的发展。时间到了傍晚,逃亡身份的“她”只能趁这个时间到墓园来,环境描写引出下文的情节。
(3)①交代了“她”的身世和犯法的原因。“她”被丈夫遗弃,与儿子相依为命,但儿子因为生病过世,“她”迁怒医院,要炸毁医院大门,结果“她”私自购买的炸药自爆,炸伤了行人。②交代了老梁没有抓“她”的具体原因。蹲守墓地的老梁看到“她”的憔悴和悲伤,不忍心打扰“她”,最后没有抓住“她”。③交代了老梁猜测“她”一定会到墓地的原因。“她”十分爱自己的儿子,不忍心在儿子生日时孤单一个人,所以“她”一定会冒着危险在儿子生日的时候到墓地去祭奠儿子。
(4)人物层面:①一年前,蹲守抓捕犯人的老梁看到“她”憔悴的面容、痛失爱子的悲伤,没有打扰给儿子祭奠的“她”,结果让“她”平静地离开墓园,体现了老梁的怜悯之心。②一年后,老梁蹲守公墓,发誓要把“她”逮捕归案,给“她”一个重新做人的机会,表现了老梁对自己错误的清醒认识和对法律的正确理解。
主旨层面:①“法网恢恢,疏而不漏”,任何人不论在任何前提下做坏事都要受到法律的惩罚。②法律无情人有情。③违反法律后的隐藏逃匿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犯人只有受到法律惩罚后才有重新开始的机会。
【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A项,“渲染了紧张气氛”错误,这段话主要交代故事发生的原因,有一点悬疑,但不是紧张氛围。C项,“‘她’对儿子的爱是整个悲剧发生的根本原因”错误,悲剧的原因应该是“她”偏执的性格使然,不是因为“她”爱孩子这件事。D项,“认出去年抓捕自己的老梁”错误,文中没有说“她”认出老梁是去年抓捕他的人,前文有老梁第一次抓捕“她”时没有冲上去的内容。
(2)本题考查鉴赏环境描写的能力。自然环境的描写可以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等。本题“秋叶纷纷”“瑟瑟寒意”“暮霭中开始闪现零星的灯火”一方面表现故事发生的时间是在深秋的傍晚;一方面烘托出一种凄凉萧条的气氛。这样的气氛自然感染了故事中的人物,既让老梁感到墓园的清冷,也为“她”的故事蒙上的一层悲凉的色调。墓园傍晚的时间地点,也暗示了“她”即将出现,引出下文抓捕故事。
(3)本题考查概括故事情节,分析作品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老梁的回忆里,有“她”的不幸遭遇,有“她”的偏激行为,有老梁一直没有抓捕“她”的原因。
(4)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是该重新开始了”包含了两方面的意思。老梁既是对“她”说的,也是对自己说的。“她”重新开始,是因为“她”触犯了法律,必须受到法律的制裁,重新做人;老梁自己重新开始,是因为老梁曾经因为怜悯“她”的身世遭遇而没有抓捕“她”,这是对法律的违背,现在老梁对自己的错误有了正确的认识。题目要求从这句话中理解老梁形象,则可以看出老梁的怜悯之心和公正之心。从小说主旨上分析,老梁从人情到法律的观念的转变,正体现了法律的公正。只要触犯了法律,就应该受到制裁,如果人情代替了法律,就违背了法律的威严,就会导致社会的混乱。而且如“她”一样的逃亡,虽然身体是自由的,但心灵却永远不会自由,法律会提供“她”重新做人的机会,也是救赎“她”的唯一办法。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钱钟书生命中的杨绛
黄薇
(1)1928年,杨绛17岁,考入苏州东吴大学。1932年初,杨绛去了清华当借读生,结识钱钟书。1935年7月13日,钱钟书与杨绛结婚。随后钱钟书考取了中英庚款留学奖学金,杨绛毫不犹豫中断清华学业,陪丈夫远赴英法游学。1937年,上海沦陷,第二年,两人携女回国。钱钟书在清华谋得一教职,到昆明的西南联大上课,而杨绛留在上海,任了一年母校振华女中的校长。
(2)钱钟书从昆明回上海后想写《围城》,杨绛甘做“灶下婢”,辅佐夫君全力搞创作,闲时尝试写了部四幕剧《称心如意》,第二年《称心如意》在金都大戏院上演时“引来阵阵喝彩声”,一鸣惊人,她所署的笔名“杨绛”也就此叫开。
(3)新中国成立后,杨绛翻译的47万字的法国小说《吉尔·布拉斯》,受到朱光潜的高度称赞:我国散文(小说)翻译“杨绛最好”。
(4)新中国成立后至清华任教,她带着钱钟书主动拜访沈从文和张兆和,愿意修好两家关系,因为钱钟书曾作文讽刺沈从文收集假古董。杨绛的沉稳周到,是痴气十足的钱钟书与外界打交道的一道润滑剂。家有贤妻,无疑是钱钟书成就事业的最有力支持。1946年,短篇小说集《人·兽·鬼》出版后,在自留的样书上,钱钟书为妻子写下这样无匹的情话:“赠予杨季康,绝无仅有的结合了各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
(5)1958年,47岁的杨绛,利用大会小会间隙,开始自学西班牙语,打算从原文翻译《堂吉诃德》。译稿历经“文革”的摧残,“被没收、丢弃在废纸堆里”,最后“九死一生”,逃过劫难。1978年4月译的《堂吉诃德》出版并畅销。1978年6月,西班牙国王访问中国,邓小平把这本翻译书作为国礼送给西班牙贵宾。1986年10月,西班牙国王专门奖给75岁的杨绛一枚“智慧国王阿方索十世十字勋章”,以表彰她的贡献。
(6)1989年,《围城》将要搬上荧屏前,杨绛边读剧本,边逐段写出修改意见。而出现在每集片头的那段著名的旁白——“围在城里的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出去。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被无数人时常引用,实际上就出自杨绛之手。钱钟书说,“实获我心”。
从1994年开始,钱钟书住进医院,缠绵病榻,全靠杨绛一人悉心照料。不久,女儿钱瑗也病重住院,与钱钟书相隔大半个北京城,当时八十多岁的杨绛来回奔波。1997年,被杨绛称为“我平生唯一杰作”的爱女钱瑗去世。一年后,钱钟书临终,一眼未合好,杨绛附他耳边说:“你放心,有我呐!”内心之沉稳和强大,令人肃然起敬。
(7)2001年,杨绛参加了清华大学“好读书奖捐赠仪式”。这是她和钱钟书在病榻前商量好的,将二人全部作品著作权中因作品使用而获得的财产收益捐赠母校,以资助那些爱好读书的贫寒子弟。奖学金不用他们个人的名字。镜头前,90岁的杨绛站起来,用清脆明亮的声音讲述自己对清华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理解。
(8)2003年,《我们仨》出版问世,这本书写尽了她对丈夫和女儿最深切绵长的怀念。时隔四年,96岁高龄的杨绛又意想不到地推出一本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探讨人生的价值和灵魂的去向。走到人生的边上,她愈战愈勇,唯愿“死者如生,生者无愧”——钱钟书留下的几麻袋天书般的手稿与中外文笔记,多达7万余页,也被杨绛接手过来,陆续整理得井井有条。
(9)2016年5月25日,杨绛在北协和医院病逝,享年105岁。
(选自《时代人物》,2016年6期,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我今年一百岁,已经走到了人生的边缘……我快“回家”了。我得洗净这一百岁沾染的污秽回家……细想至此,我心静如水,我该平静地迎接每一天,过好每一天,准备回家。(杨绛《走到人生边上》)
②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界再没有一对像他俩这样才华高而作品精、晚年同享盛名的幸福夫妻了。(夏志清,文学评论家)
③从杨绛涉足文坛开始,她坚持写作时心灵的自由表达,抒发自我、关注个体,坚持知识分子的独立姿态,这种创作态度代表着一类知识分子清高孤傲和明哲保身的价值取向。(《杨绛:淡定背后的风华》)
④在多重因素的共同影响下,杨绛早已成为一道文化景观,然而景观往往遮蔽真义。如果粗暴地将杨绛简化成一个标签、一个传奇,那是对知识尊严的亵渎。(《纪念作为知识分子的杨绎》)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钱钟书考取中英庚款留学奖学金后,杨绛中断在清华大学的学习,陪丈夫到英国、法国游学并深入学习英语、法语,这为她后来熟练翻译外国文学作品奠定了基础。
B.钱钟书认为杨绛是自己的“妻子、情人、朋友”,评价十分高,而夏志清所说的二人是一对才华高、作品精并在晚年同享盛名的夫妻,其原因就在于杨绛的这种身份定位。
C.在钱钟书、钱瑗住院期间,杨绛要走大半个北京城分别照顾他们。在他们去世后,杨绛用《我们仨》表达对他们的怀念之情,由此可见杨绛老人坚定的性格和内心的强大。
D.《走到人生的边上》表达了杨绛看淡生死和净化灵魂的思想,反映了老年的杨绛对心如止水、平静地度过每一天的追求,说明此时的杨绛已达到完全净化自己的目的。
E.如果忽略杨绛是知识分子,忽视她在翻译领域等文学创作方面的贡献,只津津乐道杨绛是钱钟书的妻子或者杨绛活到了105岁等内容,就是对知识尊严的亵渎。
(2)杨绛在文学上有哪些成就?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3)材料写杨绛翻译《堂吉诃德》的相关内容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4)杨绛被称为“钱钟书生命中的杨绛”,除了她是钱钟书的爱人外,一定还有其内在原因。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答案】(1)EC
(2)①创作四幕剧《称心如意》。杨绛以“杨绛”为笔名创作剧本,得到好评。②翻译外国小说。翻译法国小说《吉尔·布拉斯》、西班牙小说《堂吉诃德》等。③出版散文。出版了散文《我们仨》和《走到人生边上》等。
(3)①体现了杨绛终身学习的思想。杨绛47岁开始自学西班牙语,准备从原文翻译《堂吉诃德》。②说明翻译《堂吉诃德》的恶劣环境。《堂吉诃德》的译稿经历文革,命运多舛。③照应朱光潜对杨绛的评定。《堂吉诃德》翻译本作为国礼赠给西班牙国王,西班牙国王授予杨绛“智慧国王阿方索十世十字勋章”,说明杨绛这本书翻译得很好。
(4)①甘于奉献,帮助丈夫创作。钱钟书准备写小说《围城》时,杨绛甘愿做“灶下婢”;《围城》将要搬上荧屏时,杨绛提出修改意见,写出片头的旁白。②襟怀坦白,协调疏通关系。在清华任教期间,杨绛带着钱钟书主动与沈从文和解。③勇敢无畏,整理丈夫遗稿。百岁高龄时,把写的如天书一般的钱钟书的遗稿整理得井井有条。④低调做人,捐资帮助学生。实现钱钟书生前遗愿,把二人全部作品著作权中因作品使用而获得的财产收益捐赠母校,并且奖学金不用二人的名字。
【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A项,“深入学习了英语、法语”于文无据,原文中没有说杨绛此时深入学习英语和法语;后来杨绛翻译外国作品时还学习了西班牙语。B项,“原因就在于杨绛的这种身份定位”错误,钱钟书的说法表达的是对杨绛的感谢之情,而杨绛的文学作品与钱钟书的对杨绛的称赞没有关系。D项,“反映了老年的杨绛对心如止水、平静地度过每一天的追求,说明此时的杨绛已经达到完全净化了自己”错误,此时的杨绛已经过着心如止水的生活,不是“追求”,“完全净化了自己”文中没有任何根据。
(2)本题考查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的能力。杨绛的文学成就具体出现在文本第二段,她写了四幕剧《称心如意》得到好评。第三段,杨绛翻译的47万字的法国小说《吉尔·布拉斯》,受到朱光潜的高度称赞。第五段,从原文翻译《堂吉诃德》。第八段,发表《我们仨》和《走到人生边上》等。
(3)本题考查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材料写杨绛翻译《堂吉诃德》的相关内容,是为了突出杨绛的形象品质。杨绛在47岁的时候,开始自学西班牙语,并打算从原文翻译《堂吉诃德》。这样的精神是值得所有读者惊讶并崇敬的。译稿在文革中历经磨难,最终还是完成了。并得到了邓小平的认可,作为礼物赠送给西班牙贵宾,并得到了西班牙国王颁发的勋章。这些都从侧面表现了杨绛的坚持和在文学上的贡献。
(4)本题考查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能力。杨绛被称为“钱钟书生命中的杨绛”,一定是从杨绛在钱钟书生命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来考虑的。具体在文本介绍中,可以包括学术研究、生活、为人等不同角度。第一段写“杨绛毫不犹豫中断清华学业,陪丈夫远赴英法游学”,从此杨绛进入钱钟书的生命里,生死相随。第二段,为了支持钱钟书写《围城》,杨绛甘心做他的“灶下婢”,全力支持。第四段,杨绛的沉稳周到,是痴气十足的钱钟书与外界打交道的一道润滑剂。由此恢复了和沈从文的关系。第六段写杨绛帮助钱钟书修改剧本。第七段写两个人共同的处世作风,把著作权捐赠给母校资助贫寒学子。
四、语言文字运用
13.下列各句中画线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项是
①中国在参与国际竞争的过程中不能患得患失,不能只看到眼前的利益,必须抓住有利时机大量储备石油天然气,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应对突发事件。
②他喜欢看书,虽然学的是理科,但是文科成绩也非常好,历史知识丰富,文学功底深厚,能够识文断字,而且乐于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
③1-7月,福建省发改委核准17个风电项目,总装机容量90.23万千瓦,福建省福能新能源有限责任公司、华电福新公司平分秋色,各得4个项目。
④精心设计的出场方式、系统全面的竞选纲领,无不显示萨科齐为再次问鼎爱丽舍宫已做好准备,但低迷的民调支持率以及激烈的竞争表明他东山再起之路难平坦。
⑤保护环境,做好垃圾分类确实是一件极为细致、具体而又繁杂的工作,需要具体而微的耐心细致、同舟共济的健康心理等,要把环保做到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
⑥宛转悠扬的小提琴、优雅醇美的钢琴和高亢嘹亮的男女高音曲尽其妙,重庆大剧院为山城音乐迷们准备的音乐大餐将让您沉醉于美妙的音乐世界里。
A.①②⑤
B.③④⑥
C.①③④
D.②⑤⑥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患得患失”:担心得不到,得到了又担心失掉。形容对个人得失看得很重。本句形容中国在国际关系中不能只看眼前利益,合适。“识文断字”:指有一点文化知识。形容“他”文学功底深厚,语境错误。“平分秋色”:形容二者一样出色,分不出高下。形容两家公司实力相当,正确。“东山再起”:东晋谢安退职后在东山做隐士,后来又出任要职。比喻失势之后,重新恢复地位。形容萨科齐为再次问鼎爱丽舍宫所做的努力,合适。“具体而微”:指事物的各个组成部分大体都有了,不过形状和规模比较小些。形容健康心理,对象错误。“曲尽其妙”:是指把其中微妙之处委婉细致地充分表达出来,形容表达能力很强。形容男女高音,望文生义。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网络文学委员会将大力开展网络文学理论研究和评论工作,采用多种形式和渠道团结联络并服务网络作家,不断推出网络文学的精品力作。
B.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传统村落中的人口尤其是青壮年劳力不断外流,导致村落文化建设陷入乏人享用、乏人组织、乏人创造的困境。
C.宁夏贺兰县政府在301公交车着火事故现场附近召开新闻发布会,向几十个报社、电视台和网站的记者通报了本次事故的伤亡及善后处理情况。
D.就业性别歧视,一直是每年就业季驱之不散的阴霾,在今年本就比较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二孩政策的放开更让不少正在求职的女生忧心忡忡。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A.“采用多种形式和渠道”搭配不当,“采用”和“渠道”不搭配。B.“乏人享用、乏人组织、乏人创造”语序不当,应为“乏人组织、乏人创造、乏人享用”。C.表意不明,“几十个报社、电视台和网站的记者”有歧义。
15.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亚投行成立后,新任行长宣布亚投行的主要结算货币将是美元的做法非常好,①更有益于亚投行的运行发展、有利于推动世界经济发展。②新任行长没有把亚投行当成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平台,③反而会给大民币带来更多益处,④把美元作为主要结算货币能使其他国家与中国打交道时更有信心,⑤对中国充满信心,无形中会使其他国家对人民币的信赖有所提升,⑥更多地使用人民币。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因为
只有
/
如果
那么
甚而
B
因而
如果
那么
不但
而且
/
C
就是
/
因此
虽然
但是
尤其
D
/
虽然
但是
因为
而
进而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①与前文的关系是一种顺承关系,可以不填写虚词;也可以认为是倒装的因果关系复句,填写“因为”“因而”等。排除C项。②③之间是转折关系复句,可以填写“虽然……但是”排除B项。⑤句与后文是假设关系。⑥与前文是递进关系,由此可以得到的答案是D。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字”是我们工作及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那么,① ?关于汉字的起源,一直是我国学者研究的对象,② ,直到最近几十年,我国考古学家才先后发布了一系列“安阳殷墟甲骨文”及与汉字起源有关的出土资料。资料显示,我国最早的汉字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晚期及人类社会早期在陶器上面刻画或彩绘出的符号,同时,还有少量刻写在甲骨、玉器、石器等上面的符号。这些符号,距今已经有8000多年历史。由此可见,③ 。
【答案】①汉字是什么时候起源的呢②但一直没能确定汉字的起源时间③我国的汉字文化历史悠久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本段文字介绍的是汉字的来源发展。一句由问号的提示以及后文关于汉字起源的解说,可知这里是在询问汉字的起源的时间在哪里?二句由前后文提示可以判断出虽然一直在研究,但还是没有明确的关于汉字起源的结果。三句,总结句,由前文8000多年历史的提示,可以总结出汉字有悠久的历史。
17.下面是中国消协发布的2014、2015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汇总的有关内容。阅读下面的表格,按照要求回答2015年与2014年相比全国消协受理投诉情况的变化。要求:不得出现数字,不超过100字。
年份
投诉案件(件)
解决案件(件)
投诉解决率(%)
挽回损失(元)
引发投诉的前三种原因
产品质量(%)
售后服务(%)
合同问题(%)
2014
619,415
543,970
87.82
92,002
45.80
17.91
2.94
2015
639,324
545,727
85.36
104,669
44.56
21.20
10.80
2015年与2014年相比,
【答案】投诉案件、解决案件、挽回损失都略高于上年,但案件解决率却低于上年;引发投诉的前三种原因依然是产品质量、售后服务和合同问题,但产品质量投诉率走低,售后服务和合同问题投诉率升高。
【解析】本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能力。图表转换要明确题干要求,仔细观察数字的变化规律。本题要求回答2015年与2014年相比全国消协受理投诉情况的变化,并且有字数限制。比较之下,不难发现2015年除了投诉解决率低于2014年,其他各项均高于2014年。引发投诉的前三种原因中产品质量低于2014年,其余两项要高于2014年。
五、作文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马里奥·普佐是一位追求纯粹文学艺术的作家,假以时日他会成为一位比较有影响的纯文学作家。但是,1965年的普佐债务缠身,连最基本的生活费用都发生困难。于是,他放弃自己的初衷,改写通俗小说。三年后,《教父》问世,创造当时的销售记录。1970年,因为导演艺术类影片而欠下巨额债务的导演弗朗西斯·科波拉已经走投无路,派拉蒙公司派人与他商谈改编拍摄《教父》的问题,他看了几页小说就大倒胃口,但为了生存,他最终答应拍摄《教父》。1973年,《教父》获得第45届奥斯卡奖最佳电影、最佳男主角、最佳改编剧本三项奖项;2007年美国电影协会评选“百年百佳影片”,《教父》排名第二。
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略
【解析】本题考查写作能力。本则材料中的两个人物经历有同有异。相同的是他们都遭遇了贫困生活的折磨。不同的是他们选择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普佐为了生活费用放弃初衷,改写通俗小说,并由此找到了另一片天地。可以立意为“退一步海阔天空”“善于转弯,从而能够看到更美的风景”等。弗朗西斯·
科波拉虽然对《教父》这部小说大倒胃口,但为了生计他还是坚持排了下来,并且收获了惊喜。但是这惊喜不是偶然的,是他坚持自己追求的馈赠。可见“坚持追求”的立意在这里是合适的。